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工商管理论文

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现状与评述_动态能力

2015-11-06 11: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导读::当前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问题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比管理效率的提升更难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提出、内涵、测量及实现的根源等问题的文献梳理,发现当前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缺乏从动态角度来深入揭示可持续成长的内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如何从动态能力角度研究企业可持续成长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向。
论文关键词:动态环境,企业可持续成长,动态能力

  摘 要:当前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问题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比管理效率的提升更难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提出、内涵、测量及实现的根源等问题的文献梳理,发现当前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缺乏从动态角度来深入揭示可持续成长的内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如何从动态能力角度研究企业可持续成长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向。
  关键词:动态环境 企业可持续成长 动态能力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企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动荡,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依赖某种技术或产品优势一直保持成长态势,必须依据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产品、技术或能力,以迎接环境的变化,才能实现可持续成长。
   如何在动态环境下实现可持续成长,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际企业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为了有利于此问题的深入研究,现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给予评述:第一部分: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提出、内涵及测量;第二部分:企业可持续成长根源的研究;第三部分: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的评述及未来研究去向。
  1.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提出、内涵及测量
  1.1 可持续成长概念的提出
   企业在市场上可持续成长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杨杜(1996)认为是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和企业生命周期——具体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或事业的生命周期——日趋缩短的形势下提出的。面对环境的快速变化和企业生命周期日趋缩短,如何延长企业寿命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便成为突出问题。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超越产品和事业生命周期的宿命而实现再成长的问题。企业(可)持续成长尤其是超越生命周期再成长是整个企业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1.2 内涵与测量
   对可持续成长的理解,目前有多种看法与观点。
   (1)李占祥(2000)认为,“一些企业一直在活着,但它们不一定在成长,比如有的百年包子店。我们说这样的企业是有持续但无成长。另一类企业,设立之后快速扩张,几年内就成名了,但很快又由于战略失误或环境变化而销声匿迹了。这类高台跳水运动员型企业是有成长而无持续。”他们指出要定义的可持续成长企业不是上述这两类,他们把可持续成长定义为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不断变革的过程,并指出这一概念包括三点意思:首先是持续性,较长时期是持续性指标;二是成长性,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是企业的成长性指标,可以用企业的各种资源、绩效不断提高或增强来反映;三是不断变革,不断变革是实现成长性和持续性的手段。
   (2)杨杜(1996)的观点。杨杜认为,产品有生命周期、事业有生命周期,企业本身也是有寿命的。但他同时指出,“这丝毫用不着悲观,尽管一个企业有着早晚必然走向衰退消亡的“宿命”,但企业可以通过努力,延长自己的寿命,这一点正是企业家或经营者的使命”。他还指出,“企业延长寿命或持续成长的手段就是革新,首先是技术——产品的革新,超越某一具体产品的寿命而持续成长;其次,事业革新,跨越某一事业寿命而持续成长;最后是可通过制度革新,为企业注入活力而持续成长”。由此可见,杨杜的企业持续成长的观点明显地建立在寿命周期概念基础之上,是通过革新来延长企业寿命。从杨杜对持续成长的理解,企业的持续成长至少超过一个产品生命周期。于是,一个企业超越的产品或事业周期越多,说明企业越实现了可持续成长。
   (3)持续竞争优势意义上的持续成长(黄群慧,2008)。或者是说,持续成长就是持续竞争优势,只要企业实现了(产品)持续竞争优势,就说该企业实现了持续成长(黄群慧,2008)。本文认为,产品——技术革新意义上的持续成长基本上就是这一观点动态能力,产品——技术不断革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此观点下的可持续成长测量,可用持续竞争优势指标来测量,如最近3~5年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是否高于同行企业;企业最近3~5年的盈利率是否高于同行企业。如果是,说明企业实现了持续成长。
   (4)基业长青。从整个寿命上看,如果企业做到了基业长青,就说企业实现了持续成长(Collins and Porras,2002)。此观点下的可持续成长测量,是看企业是否实现了基业长青。本文认为,基业长青是企业家终生努力的方向,追求持续成长还是从眼前做起。
   根据以上观点,本文认为企业可持续成长可界定为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能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不因环境变化而影响成长,具体表现为:在这个时期内,企业的销售收入和收益率等指标保持不断增长状态。这一定义与学术界常被引用的可持续成长的概念(李占祥,2000),实质上是一致的。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能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不因环境变化而影响成长,就要不断变革,通过不断变革、适应环境变化,从而实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2.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根源
   目前关于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根源或内部机理研究,大致可归为外因论、内因论和内外因结合的动态观点。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综述。
  2.1外因论
   1.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企业可持续成长
   企业持续成长的产业组织理论,又称为产业选择的观点,认为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空间和可持续成长的可能性。选择成长性强、盈利空间大的产业能够带来企业的成长;而成长性差、盈利空间小的产业则会阻碍或延缓企业成长的步伐。
   产业选择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影响可从两方面分析:(1)企业所在产业的吸引力或所处产业的竞争结构,是决定企业的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产业内的竞争越激烈,产业的吸引力就小,在这样的产业里很难获得高水平的盈利率。关于产业的重要性,Porter(1997)在《how much does industry matter,really?》一文中,实证研究得出:产业是真正重要的,对业务部门的利润的影响为19%。
   (2)产业的演化。一般地,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每个产业都会经历产生、成长、成熟、衰退的演变过程,把握这个过程,适时进入和退出,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广东格兰仕集团公司之所以能长期持续成长,与其适时进入、退出产业进行业务转型有很大关系。
   2.基于竞争战略理论的企业可持续成长
   Poter(1980,1985)从市场结构—行为—绩效模式出发,提出了基于行业结构分析的竞争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成长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根据行业结构分析选择“好的行业即有吸引力的行业”,二是根据行业的五力竞争状态,正确定位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战略,或成本领先、或差异化别具一格、或聚焦一点。如果企业能在产品市场上成功实现上述三个一般战略的一个,则企业可在此产品市场上实现成长,并且如果这一战略不被模仿或替代,则企业可以持续成长。可是,在动态环境下,竞争战略常常被模仿,甚至破坏,所以基于竞争战略理论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在动态环境下的指导作用在下降。
  2.2内因论
   1.基于资源基础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
   关于资源基础学派的起源,学术界公认起源于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彭罗斯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简单理解为生产函数,不利于对企业成长理解。其理论框架可以概括为“企业拥有的资源决定企业所具备的能力并最终决定企业的成长性”。
   20世纪80年代后,Wernerfelt(1984),Barney(1996),Collis & Montgomery(1994)等在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资源的竞争理论,从企业内部所拥有的独特资源的角度来研究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认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独特资源基础之上的,这种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后来,Barney(1991)在其论文“企业资源与可持续竞争优势”又作了补充,提出了VRIO框架,即价值问题、稀缺问题、不可模仿性问题和组织问题。价值问题就是企业的资源或者能力是否能够使企业对环境的机遇或威胁作出反应?稀缺问题就是这些资源是否当前仅为少数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不可模仿性就是没有这些资源的企业要获得这些资源是否面临成本劣势?组织问题就是企业的组织、政策、程序支持企业利用这些资源吗?VRIO框架的提出,使基于资源基础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日趋成熟。但是,一些学者指出,资源固然重要,而仅有资源是不够的,离开了资源背后的具体人,是不能促使企业成长的,也是无法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Prahalad & Hamel,1990)。于是基于企业能力,重视企业内主体——人的作用的企业能力理论产生了。
  

   2.基于企业能力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包括核心能力理论和后面的动态能力理论,这里先来分析基于核心能力竞争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20世纪90年代,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Prahalad &Hamel)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从企业内部能力视角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认为企业可持续成长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的。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1990)把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内部的累积性学识,特别使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核心能力“也是组织工作和提供价值”;它“需要各事业单位间充分沟通、参与和投入,涉及到许多层次上的人员和所有的职能”。1994年,Hamel& Prahalad在《Competingfor the future》一书中又有所补充,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由于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累积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它是具有企业特点的专长,是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独特的不易学习和模仿的;(2)对顾客是有价值的;(3)为进入相关经营领域提供了通道。
   核心能力与企业成长有密切关系,那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都能牢牢掌握主动,使自己超越别人,立于不败之地。比如:日本本田公司的核心能力就是它的发动机技术,凭借此在摩托车、割草机、汽车、发电机行业,牢牢占住发动机供应商的主导地位,为本田赢得了优势。所以,在技术不发生根本变革的情况下,核心竞争力常常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环境的变革,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也会贬值,甚至由于长期培育核心能力过程中企业做了大量的投资与努力,面对环境的变化而不愿改变,呈现出刚性特征。因此,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不能永远为企业带来持续成长。
    3.基于知识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
    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异质性的核心是企业之间积累的知识库存不同,企业之间之所以在做同类业务时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其背后隐藏的是企业在这方面积累的知识的不同,任何人或任何企业都不会做出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或事情。从上面介绍的核心能力的概念也可看出,核心能力的本质也是知识动态能力,无论是生产技能、各种技术流,还是它们的有机结合或协调,本质上都是企业内部的知识。企业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的价值及不可模仿性,本质上是有其内部所隐藏的知识的性质决定的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根植于企业长期经营活动中积累的共有的隐性知识才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根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根植性知识,在动态环境面前往往却表现出刚性特征,不能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所以,在动态环境下,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培育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3基于动态观点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
   以上企业成长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皆是基于静态的视角,属于静态分析或较静态分析。这些分析皆隐含着这么一个假设——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稳定不变的。这一假设显然是一理想的假设,远离企业的实际。基于动态环境来分析企业的成长才能真正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动态能力理论提出之前,已有一些从动态角度研究企业成长的观点。
   1.基于业务发展三层面理论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研究
  巴格海(1999)从企业经营业务的立体组合视角提出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三层面业务发展模型”,认为可持续成长企业的秘诀在于能同时考虑三个时间层面的发展机遇并构建起三个层面的业务:第一层面拓展和守卫现有核心业务;第二层面建立新兴业务;第三层面创造企业有生命力的的候选业务。见图2-1。巴格海(1999)指出,任何一项业务,都像一株花一样,生长、盛开而后凋谢。如果一家企业以持续成长为目标,其业务更新的步伐必须快于衰亡的步伐,为求持续成长,企业必须接连不断地开创新的业务,开发新的利润来源。保持新旧更替的管道畅通,在核心业务出现减退势头之前,新的业务已培育起来。
  
   2.基于创新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研究
   此研究认为创新变革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动力和源泉。企业惟有不断地根据动态环境变化变革创新,才能充满活力,才能在市场上继续生存和发展。美国著名企业历史学家钱德勒(1962)通过研究认为:现代工商企业的成长是适应技术革新和市场扩大形势而在管理结构方面出现的反应,提出了著名的“组织结构跟随战略”的企业成长观点。1989年,伊查克.爱迪思结合系统论与生物学的相关思想,发表了《企业生命周期》一书。在此书中,他把企业成长的一个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初期、官僚期以及死亡期等10个阶段,并提出:一个组织在经历了停滞后,可通过变革、创新来实现组织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超越,恢复生机,求得可持续成长。20世纪90年代, 小乔治·斯托尔克、大卫·K·毕高特在《打破惯例:寻求增长契机》一文中认为,企业成长的有效组织原则是打破惯例进行的创新活动,创新是最有力的成长方式。W·詹金、雷尼·莫博涅提出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战略理念:价值创新。
   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我认为这里企业家是个泛称,是指与创新有关的所有人)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他将企业创新归结为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2)引进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取得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上的新组织。同时熊彼特也认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企业家的主要职能就是进行创新,企业家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企业进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企业进行创新也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由熊彼特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强调企业创新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企业持续成长的作用,如果企业不进行创新,企业就不能持续成长。
   3.演化经济学观点下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
   以纳尔逊、温特为代表的演化经济学理论实际上是关于宏观的经济理论,建立的是产业的演化模型(Nelson and winter,1982)。但在他俩合著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一书中,开创新地将企业视为“一系列惯例”的集合。因此企业状态的变化,也就是企业所拥有的惯例组合的变化。演化经济学认为,企业的决策是由其惯例决定的:即由企业内部实行得很好的活动模式决定(Nelson and winter,1982)。惯例类似于生物遗传中的基因,企业的惯例也是可以遗传的。企业的惯例之所以可以遗传,是因为企业的惯例实质上是企业知识和经验的载体,企业之间因为这些惯例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而相互区别。纳尔逊和温特进一步指出,如果企业按照现有的惯例运转能够获得满意的收益的话,那么这些惯例往往不会发生变化。但当企业对收益不满意时,企业就会对惯例进行调整。于是,企业就在惯例的不断调整中成长。
   惯例的调整过程,一般要经历搜寻、创新和选择。搜寻是在已有的惯例中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惯例,创新则是通过研发去发明原来没有的技术和惯例。创新意味着改变原有惯例,从而使得创新者对非创新者有较大优势,并获得较多利润。但这种情况只能是暂时的,非创新者也可以进行创新,这就可能使得后来者逐渐赶上先行者,先行者就会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选择,是环境的选择,因此会受到选择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即市场环境如产品需求、要素供给、价格等和内部环境即行业内和企业内的环境如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影响。纳尔逊和温特认为,选择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成败兴衰有着很大影响。由此可见,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成长机制是搜寻、创新和选择。
   4.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
  在动态环境下,由于外部市场环境快速变化,任何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价值都不是一成不变,一些优势资源和能力的价值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动态变化而贬值,难以持续支持企业获取竞争优势(Collis,1994)。因此,随着环境快速变化,企业必须建立起能促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否则企业因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而难以持续生存和成长。传统的资源和能力理论,由于偏重于静态分析,对资源和能力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关注不够,忽视了资源的粘性和核心能力的刚性,无法解释企业如何在动态环境下持续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持续成长(Barton,1992)。Teeee、Pisano和Shuen在1997年发表的《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中,把演化经济学的企业模型和企业资源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动态能力”分析的框架,认为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不断更新自身能力。这种更新能力的能力就是动态能力。他们认为,在动态环境中具有较强动态能力的企业可以随着环境的动态变化而不断整合、构建或重构企业内外部资源、技能和职能性竞争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从而实现持续成长。但是,他们及后来学者只是进行这一思想或抽象概念层面的研究,没有对动态能力如何作用于企业成长进行具体分析,也没有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2.4国内学者的研究
   以上所述的观点基本上是国外学者的研究,下面对国内学者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研究给以回顾。
   1.基于业务转型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
   李烨(2005)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业务转型是继业务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之后企业变革的新主题,是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尤其是巨变)为谋求可持续成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他在广泛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业务转型的内涵及特征、企业为什么要实施业务转型以及怎样实施业务转型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指出,与业务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相比动态能力,业务转型更具有系统性、革命性、目标性和高风险等特征;而与一般意义上的多元化相比,业务转型更具有过程性、方向性、目标性等特征。他在其博士论文中,借鉴已有企业成长理论的成果,重新审视了企业本质及其成长的逻辑,并按照“动态环境、业务转型与企业持续成长”这一分析框架,分别从经济学视角和自组织理论视角剖析并揭示了企业为什么要实施业务转型的内在机理和动因。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面对环境变化(尤其是巨变)企业应该而且可以通过业务转型实现持续成长。在借鉴波士顿矩阵、三层面业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他提出并构建了企业经营业务链动态优化重构模型。该模型全面展示了企业业务转型的过程实现机理和转型路径,并为理解企业为什么要树立战略管理意识和提高战略管理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但是,他的业务转型研究显然缺乏资源基础分析和能力保证机制,在实践中只能提供一般业务转型的思路,并不能给出具体的资源和能力培育及实施方案,因此在实践中指导作用受到限制。
   2.基于矛盾论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
  李占祥等(2000)运用矛盾分析法来研究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他们从理论上论证了可持续成长是现代企业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目标,并对可持续成长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可持续成长是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断变革的过程。他们强调企业可持续成长包括三层含义:(1)一个较长时期为持续性指标;(2)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是成长性反映;(3)不断变革是企业实现持续性、成长性的手段。
  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呢?他们基于矛盾分析法提出内涵素质提高、外延规模扩张的两条路径,并分析了制度、创新、企业家、伦理和企业形象等诸多方面在企业可持成长中的作用,但缺乏从能力视角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动态分析。
   3.基于知识、能力、产品协同演化的研究
   王核成等人(2005)首先研究了知识、能力、产品和竞争优势之间的静态关系,认为竞争优势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优势,而能力是产品的支撑,没有能力就没有产品;知识又是能力的本质;于是,知识、能力、产品和竞争优势构成了如下的相互关系,见图2-2。
  
   图2-2 知识、能力、产品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来源:王核成等(2005)
   在此基础上,他们认为要维持竞争优势,实现长期成长,知识、能力、产品必须共同演化,知识、能力和产品共同演化是企业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企业如何才能成功地推动知识、能力、产品的共同演化,从而维持长期竞争优势呢?能让企业不断地创造出新知识、新能力和新产品并能适应动态变化着的市场环境的动态能力起了重要的作用。于是他们提出动态能力是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动因。但是他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且缺乏基于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
  3.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的评述及未来趋向
  3.1从以上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研究回顾可看出,当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对可持续成长的内部机理问题并未研究清楚,以静态环境为背景的一些企业成长理论,如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解决不了动态环境下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必须从动态视角去研究。
  3.2从现有的以动态观点来研究企业成长的理论成果来看,虽然提出了一些思想和观点,如创新的观点、业务转型的观点、演化的观点和动态能力的观点,但大都处于抽象、不系统、不深入的定性研究状况。比如,从动态能力角度来研究企业可持续成长,目前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急需回答:(1)为什么说动态能力就能影响或促进企业在动态环境下持续成长?(2)如果说动态能力对企业可持续成长有作用的话,那么它是如何作用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动态能力作用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中介变量是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有文献对动态能力作用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机理进行研究,给出动态能力作用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中介变量。
  3.3缺乏基于大样本数据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实证研究
   当前管理学研究普遍缺乏定量研究,缺乏基于大样本数据对管理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在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基于大样本调查数据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
  首先,要构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理论模型,找到决定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一些核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如,企业的动态能力影响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那么企业的动态能力是如何作用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呢?中间有没有中介变量?是什么变量?其次,这些变量如何测量?如何检验测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再次,运用什么方法采集数据?运用什么工具分析数据?最后,所得出来的结论有典型案例支持吗?这些都可以作为企业可持续成长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Barney,J.B.(1986),Strategic factormarkets:expectations,luck,and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Science.42,p1231~1241
[2]Barney,J.B.(1991),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p99~120
[3]Collis & Montgomery(1995),Competing on resources:strategy in the 1990s. Harvard Business Revview. 73(4)
[4]Gary Hamel and C. K.Prahalad.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M]. Harvard Business Press,1994.
[5]Leonard-Barton D.(1992),Core Capability and Core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13:111~125
[6]Nelson and Winter(1982),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economic chang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Penrose.E. The Theory ofthe Growth of the Firm. New York,Free Press,1959
[8]Prahalad C.K,Hamel I.G.(1990),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6:79~91
[9]Anita M. McGahan and MichaelE. Porter.(1997) how much does industry matter,really?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 Vol. 18 (SummerSpecial Issue), 15~30
[10]Teeee、Pisano and Shuen.(1997),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7,509~533
[11]WernerfeltB.(1984),A resource-based view of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5:171~180
[12]李占祥.矛盾管理学[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3]钱士茹.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因与机理——基于战略、能力与生命周期视角的分析[C].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08
[14]杨杜.企业成长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5]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11),p5~13.
[16]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7]黄群慧.决定企业持续成长的竞争优势源泉:多重理论视角分析及其内在一致性[J].中国企业持续成长研究报告,2008
[18](美)詹姆斯·C·柯林斯等.基业长青[M]. 中信出版社,2002
[19](美)巴格海.奚博全,许润民译.增长炼金术:企业启动和持续成长之密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0]王核成等.长期竞争优势:知识、能力、产品的共同演化[M].企业经济,2005(8)
[21]李烨.动态环境下企业业务转型与持续成长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5.
[2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 华夏出版社,1997.
[2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
[24](美)小艾尔弗雷德D.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5](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 商务印书馆, 1990.
[26](美)小乔治·斯托尔克、大卫·K·毕高特.打破惯例:寻求增长契机[J].企业成长战略.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7](美)W·詹金、雷尼·莫博. 一个高速增长的战略理念:价值创新[J].企业成长战略.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