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公共管理论文

浅谈基于协同教学理念的MIS课程教学改革

2015-12-11 11: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高校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类企事业组织几乎都在使用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如ERP系统或某一方面的专业信息系统等,但往往运用的效果有限,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的目的,就是为培养这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但是,多年来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差。

  管理类本科、专科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教材的内容抽象、空洞、深奥、庞杂,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时不知道有什么收获。

  MIS课程授课教师普遍认为,该课程涉及面宽,备课难,找恰当的案理更难,学生缺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的感性认识,在讨论课上难以与教师互动交流。有的教师讲授其他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在 MIS 课程教学上却有失败感。

  二、原因分析

  1.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MIS 课程以管理学科、经济学科、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是一门融管理实务与信息技术运用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知识跨多个学科,而且实践教学内容综合性很强,实验过程较复杂、较专业。由于该课程较强的实践性、动态发展性、课程知识的交叉性、前沿性以及结合管理工作实际的应用性,导致缺乏社会生活与工作感受的学生理解困难,感觉抽象而空泛。

  2.教师方面的原因。高校普遍缺乏既有管理学、经济学、应用数学、决策科学等基础,又熟悉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和系统开发经验的复合型教师。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擅长讲授技术方面的内容,对管理学科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管理专业背景的师资由于普遍缺乏计算机知识,讲述内容有较大的局限;此外,教师大都缺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经历,对企业 MIS 规划、开发、运用和管理等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就是授课教师一个人决定MIS 课程的教学方案并实施教学,以致于未能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教学目标定位、对授课内容未能合理取舍、教学内容与实践需要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偏重理论讲授而缺乏案例,课堂教学要么不够生动,要么抽象空泛等现象屡见不鲜。任何一个讲授MIS 课程的教师,其知识结构水平都是有限的,而且大多数教师缺乏MIS项目规划、开发、管理的经验,由一个教师全程负责MIS 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这是该课程教学效果不好的最主要的原因。

  3.学生方面的原因。一是学习方法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二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数学等课程知识的学习有待加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的能力较差;三是学生普遍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原因多样,比如部分学生觉得这门课太难,不好学,或缺乏实践环节,无法感受 MIS及其运用的真实性,或学生不打算将来从事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等。

  三、引入协同教学方式,改革 MIS 课程教学

  以上多种原因导致MIS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分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课程教学内容与 MIS实际应用分离、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缺乏整合,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差。总之,缺乏具有协同效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和可行的协同教学实施模式。笔者认为,协同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解决MIS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所谓协同教学,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及教学助理人员,或其他人员,组成教学团队,彼此分工合作,共同策划和执行某一课程、某一单元、某一领域或主题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基本框架一般是共同设定学生认可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学习评价和总结提高。协同的规模可大可小,协同的人员组成也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校内教学、实验人员,也应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人员和系统开发专业人员,以及外校同行,共同组成一个教学团队,改变班级授课制下由一位教师全面负责的状况,可以有效发挥教学团队各个教师的教学专长,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拓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 语

  国内高校MIS授课教师普遍意识到基于协同教学理念的 MIS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个别教师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几乎都停留在MIS教学改革建议、设想和尝试阶段。在协同教学理念指引下如何实施 MIS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具有协同效应的可操作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目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建立具有协同效应的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模式,提高MIS课程授课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才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