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成本管理会计在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国从世界发达国家引进了成本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近20年发展之后,管理会计已经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加入了部分管理会计的方法与理论;然而,从应用与普及的角度出发,管理会计应用相对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而言尚需继续强化,与现有的需求间依然存在一定差距。造成这一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会计自身的理论体系尚且不够成熟,传统的企业运行机制与国家经济体制对管理会计的普及与发展需求很弱,这样的现状也导致管理会计的发展面临一定困难。
一、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
通常情况下,我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定义成本管理这个名词:一方面成本管理是指管理人员在加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采用节约成本的方法,搜集、提供行业内竞争对手的相关资料,加强企业对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程度;另一方面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被划分为非显性的成本与显性成本,而这些成本中包括了失去市场、企业实际耗费、委托代理等各类资金开支。
成本管理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企业资金管理的角度来看,成本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控制资金流,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开支,进而降低总体开销。除此之外,成本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在资源的运用与消耗等方面进行协调与统一,具体来看财力、物力、人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降低运营成本的空间。企业的生产运营设施建设工作同样要遵循配套建设、统一规划、分散,集中处理方式结合的根本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措施,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以企业为对象,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实际问题,根据企业经营、生产与发展的总体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策略;进而,将成本管理问题进行外延,直至延伸到研究、采购、设计、开发、服务等诸多不同的环节,而成本管理的最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尽可能帮助企业取得持久的、长期的竞争优势,通过降低成本建立起的竞争优势来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企业在进行投资、建设方面的运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及业务项目要求进行合理投资,有效控制生产经营成本,一切从企业的实际利益出发。
同时,实施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可以在保证企业合理转变经营机制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企业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改良与优化,进而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性地发展壮大。企业的成本计划、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六个环节形成企业最基本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这个过程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来完成工作的。根据时间顺序,这些不同的环节可以被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三个部分。三者的工作核心内容均是成本的计划与预测,提出控制核算要求;成本控制和核算,提供分析、考核的根本依据;进行成本考核和分析,提供预测计划信息。成本控制可以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
二、强化成本管理会计在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关于如何强化成本管理会计在具体的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改善:首先,完善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构建,保证坚实有力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基础,同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具体特点与状况进行修订与改进;其次,针对如何开展成本管理会计的具体工作进行统一,尽可能规范成本管理实务。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增强成本管理的内在需求,促使成本管理会计上升为企业决策者自觉、自愿的行动。
一个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是组织建立科学、专业的会计机构。为保证成本管理会计的规范化,同时加速成本管理会计在国内的发展与普及,相关人员要有效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组织建立专业的成本管理会计机构。例如,中国会计学会下属就可以设立诸如管理会计分会这样的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成本管理会计相关学术交流与研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会计规范与体系;在学术研究与交流的过程中,要保证名词、术语、概念、解释等信息协调一致,进而为完善管理会计基本架构提供方便。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发布《成本管理会计公告》等知道材料,用以促进研究成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应用与推广,明确成本管理会计实务。
有条件的企业或单位可以专门设立与财务会计同级别的专业成本管理会计机构,同时尽可能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这一机构可以主要负责进行成本的决策、预测、控制、规划、考核等工作。如果企业尚不具备这些条件,则至少应当保证成本管理会计工作能够做到专人负责,同时,对负责人员的职责职务进行明确,以便成本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除此之外,相关行业工作者还应当努力建立《成本管理会计》的学科体系。如果成本管理会计的学科体系欠佳,则会导致可用性与权威性不足,难以发挥指导与规范的作用,最终带来实务工作严重缺乏效益与效率的恶果。因而,我国成本管理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建立适应国情的、科学完整的、能够有效指导实际工作的理论体系。可考虑对管理会计、分散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有关成本规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主要内容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以成本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为主要内容,包括各种成本性态分析、成本计算方法、成本决策、成本预测、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诸多内容的成本管理会计学科体系,最终规范管理会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此外,管理会计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应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具体状况对现有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同时,还要注意学习,吸收周边学科前沿的理论与成果,并且针对性地加以完善,最终健全成本管理会计理论。
加强成本管理会计的案例研究。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研究目前正处于实务界与理论界相互脱节的尴尬局面,很多理论研究的成果并没有有效地应用到会计实务中,更没有实现普及。一方面理论界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并不适合我国国情的计算公式、数学模型,这些相对复杂的模型与公式给实务界人员的实际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很多专业人员反映这些公式与模型很难掌握和运用;另一方面企业界成功的管理会计经验却囿于实务人员的精力和理论水平,没有认真系统地总结。鉴于此,有关部门应积极促进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合作,使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尽快对我国成功的管理会计经验进行整理,找出这些成功案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以便在更大的范围推广应用。
三、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成本管理工作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本文从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加强成本管理会计案例研究、将成本管理会计工作制度化等角度,提出强化成本管理会计作用的具体方法。
第2篇:信息技术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
成本会计是工业化的产物。由于工业革命,生产方式开始从工场手工业向使用机器的工厂制度过渡,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需要筹集大量资金用在昂贵的生产设备上,致使折旧费用大幅度度增长,加上生产的产品品种日趋多样化,因而间接费用的分配成为企业成本计算面临的一大难题。早期的成本会计侧重于成本的汇集、分配和产品成本的事后计算,其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定期编制财务报表提供有关的成本资料。成本会计向深度发展是从单纯的成本计算发展到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使之深入生产过程,为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服务,具体表现为从事后的实际成本计算向标准成本系统发展。
早期的管理会计,则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其基本点是在企业的战略、方向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企业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问题。如今的管理会计,已发展到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强调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决策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已渐渐融合,形成所谓的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成本管理会计,仍然涉及大量的成本计算和分析活动,重要的是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及时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必将会对成本管理会计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初步分析。
1成本管理环境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下,企业组织趋于扁平化,成本日常管理发生了变化,每个员式都享有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从而形成了员工的自主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是降低成本的理想方式。
信息技术为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奠定了基础。所谓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以满足及时性和充分性要求的信息为基础,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予以快速处理、分析,进而实现实时调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有助于建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2成本管理范围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成本管理范围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有了很大的延伸。首先,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为保持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产品从研制到开发、生产到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由于企业的研发成本会大幅提高,成本管理将从生产过程向前延伸到决策、设计过程。同时,生产过程后的售后回访、维修过程的成本管理则涉及产品的后勤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售后服务成本和维修成本等。其次,随着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成本管理的内涵也由物质产品成本拓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和环境成本等。最后,企业管理的重心也由生产管理转向经营决策管理,这就需要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如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未来成本、质量成本、软件成本和安全成本。
3成本计量属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计量模式将会出现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和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局面,现行成本、市场价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都可以用来计量。随着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各种资产计量基础可以通过网络传输从市场交易中直接获得,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于是,按不同的计量目的选择的各种计量基础会在其适用的条件范围内大显神通、大行其道,彻底改变会计中历史成本的主导地位。
4核算方法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数据的收集、存贮、处理、报告和传递等等都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用多种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已不再有任何困难。为加强管理与考核,手工方式下不得不放弃的核算方法,例如,零售企业的“售价数量金额核算法”和工业企业的“作业成本法”等,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均可运用。而且,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高效、迅速以及“随机寄存”(RAM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会计中的“只读寄存”(ROM方式)和“非此即彼”的局限,使相同的数据可按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多元选择,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采用各种加速折旧法,成本的计算可以采用品种法,也可采用分批法,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行计算,比较差异,制定决策。
5成本会计报告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成本管理会计的会计报告变发生了较大变化:
5.1披露内容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财务报告中增加了成本管理会计信息含量,以全面、客观、公正反映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的状况和经营成果,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更好地维护企业所有者、管理当局、债权人及相关群体的利益。具体来说,成本管理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有了如下变化:
5.1.1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表外披露和表内披露。表外披露主要只在财务报表附注部分揭示;表内披露主要指编制通用格式成本会计状况表单独揭示成本会计信息。
5.1.2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方法:文字叙述法、表格法和图形法等。
5.1.3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类型: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价值信息与风险信息、绝对数信息与相对数信息、精确性信息与模糊性信息、历史性信息与前瞻性信息,总括信息与分部信息等。
5.1.4成本信息披露的载体:报纸、杂志和网络等。
5.1.5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期限:定期披露一年或若干年等任何时点、任何时期和不定期,为增强时效性,可通过适时报告系统及时披露。
5.1.6建立全面、相关和简便成本绩效评价体系:价值指标与风险指标、技术指标与经济指标、总体指标与具体指标等。
5.2报告方式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事件驱动方式应用于成本管理会计,改变了传统的顺序化处理方式,不必在每一个会计期间重复“凭证—帐簿—报表”的会计循环,平时只需完成数据的存储即可。成本信息的使用者通过输入相关信息代码运行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就可得出实时的成本信息处理结果。“超文本”和“信息链接”的引入使得成本报告所含信息无限扩大,报告的使用者在阅读报告时可在其权限范围实时追踪信息线索,无形中提高了阅读成本报告的效率。传统的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仅仅是会计信息系统诸多实时信息处理结果输出口之一,更多的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决策者希望企业提供更具有个性化的财务报告以及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报告。运用信息技术可按需定制个性化的交互式成本会计信息,借助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合成不同的会计报表,通过“菜单”选择操作,选择搭配输出自己关心的相关成本管理会计信息,从而满足用户更具体、更个性化的要求。同时,企业根据用户所选择信息的统计资料了解用户所需要的成本会计信息,为未来会计政策的制定奠定基础。企业根据用户需求提成本会计信息,体现出“以人为本,以用户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将摆脱现有模式“提供什么信息,用户就接收什么信息”的束缚与弊端。
6成本会计信息监督方式
未来的成本会计信息监督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信息使用者自行监督。信息使用者对于获得的实时成本会计信息和其他日常信息,根据其变化的轨迹,发现不正常的情况自行调整。二是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对于日常成本会计信息的审计以网上审计为主,企业应向审计人员开放网络财务账目,提供有关材料,作出相关解释;企业使用的网络由于财务软件应增加便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相关功能;对于网上无法取证的交易应进行实地审计。三是政府部门的监督。财政、税务、审计机关、人民银行和证券监管等部门依法对单位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主要有三方面:1)接受信息使用者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投诉;2)对注册会计师监督的再监督;3)处理公司违规披露会计信息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