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学论文>经济法论文

基于经济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探讨

2023-12-05 22: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经济法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密切关系不容忽视,从经济法的角度全面考察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与建设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履行必要社会责任的企业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法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相结合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文章主要从经济法的角度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探讨,揭示了企业责任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并详细介绍了经济法与企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以提出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企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利益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要任务,也是企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途径。现代化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还需要关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能够提升的社会利益,以便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当前存在的法规不明确、企业自身认识不足及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使得企业难以真正肩负起其应负责任。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责任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联系,必须从经济法的视角探究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責任。


  一、企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


  所谓企业责任,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企业的经济责任,其目标是维持企业稳定,保持长期盈利以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与发展;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保护国家、企业股东、企业员工及顾客等的合法利益不受保护。从经济法的角度解读,与公权力与私权利相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公共责任与私人责任的结合体。对于公共责任,企业有向国家纳税,接受国家监管的义务。对于私人责任,企业应当正常进行企业经营,不能随意违背企业间协议或对其他企业造成非法影响。因此在经济法视野下,企业要充分明确自身应该承担起的社会责任,并在后续行为活动中将各项责任予以有效的落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企业应当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与公益事业,树立企业形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国有企业,更应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勇于担当,支持国家政策的落实,争取在国家的“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国家政策上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民营企业也应当饮水思源,义利兼顾,积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只注重自身利益,而没有对社会利益进行全面考量,将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在经济法的视野下,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并对这些责任进行主动承担。


  二、经济法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一)社会利益方面


  在经济法视角下,相对于经济利益,企业社会利益才是最核心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首先企业必须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增强其经济利益。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它们作为市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在市场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应当注意企业的社会利益。也只有准确把握并阐明社会利益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企业才能进入良性发展。毕竟,经济法与企业社会责任有着共通点,即社会利益。


  (二)社会效益价值方面


  为了阐明社会效益的本质并树立科学的法律观念,经济法的社会效益价值为企业的社会效益价值提供了理论指导。经济法的社会效益价值倡导国家调控必须建立在社会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本身运作的基础上。国家应当公平、有效地采取行动调控经济运行,以扫除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阻碍。这使得企业生产能够在最高效的生产环境下制造产品,并为社会所有成员追求最大的社会福利。


  同时,由于不同的社会关系被不同的法律部门调整,经济法也在协调着相应的社会关系。社会效益价值作为经济法部门重要的价值追求,意味着经济法不仅要被动地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还必须主动朝着支持企业生产发展,提高社会经济利益,改善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向迈进。经济法协调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所有经济关系,包括公司组织与管理,市场划分与调配,宏观调控与社会保障等。那么,企业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与战略,在对股东与公司利益负责的同时,也应当尽可能协调社会、个人、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提升整体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的效果。


  (三)价值取向方面


  就价值取向而言,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和企业社会责任较为相似,因此经济法可以通过规范或强制性的方式对企业进行调整,这不仅是一种管理方法,而且是经济法的管理功能。各国政府均通过建立规范性或强制性的管理规定,完善有关法律,以促进企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通过强化法律观念,使公司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并健康发展。这些规范和调整总体上体现了实践正义,社会利益,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的和谐统一。


  企业受到一些政策的指导,以适应市场发展并确保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更加规范。所有这些政策均基于符合经济法的调整措施。可以看出,经济法不仅有助于企业发展,而且可以有效地规范市场经济。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法相互促进,共同为实现市场有序发展和为实现社会宏观调控创造有利条件。


  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一)以经济法为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构建不完善


  相对于西方,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研究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无统一的法律体系进行指导和管理。法律虽对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事务进行涉猎,但没有专门和统一的法律规定,也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准确考虑。同时,由于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鼓励机制不到位,导致有些企业对社会责任持消极态度。


  与我国相比,国外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法律构建相对完善。例如美国采用“利益相关者模式”解决了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债权人的利益问题;韩国在监督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始终保持着深入和发展的态度,并推进实施;欧洲利用“共同决定模式”加强持股员工的参与和债权人参与等。这使得更加广泛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得到企业关注,以达到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目的。


  (二)国家执法部门落实法规监管力度欠缺


  虽然在《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中都对企业社会责任作出過规定,但此类规定并不详细,使得执法人员目前对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进行监督难以落实。同时,由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主要面对员工、债权人等个体,他们的地位和能力相对于企业较为弱小,企业与个体发生冲突时,更加倾向于逃避责任。个体想要自己的权益得以保障,只能寄托于执法部门的帮助或以司法程序维权。但现实中,往往企业与执法部门还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时有发生。即使司法程序得以胜利,但企业也经常以拖延履行时间的方式使得受害方不能及时对损失进行补救,进而扩大了受害方的损失。


  (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不到位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到位首先是因为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够全面,部分企业仍然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没有考虑企业的社会效益。如果企业不能明确认知自己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是注重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费用支出,从而忽略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致使产品出现问题,那么企业的信誉必将大打折扣。与之相对的是,消费者对企业的不信任也必然会使得产品满意度下降,最终对企业的长久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企业不能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履行企业责任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企业过分强调产品生产率,大量招聘廉价劳动力,但没有组织好合理的员工培训,对员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不重视,导致生产事故的发生。这不仅是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问题,也是企业不能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四、经济法视野下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


  (一)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法规


  从规范市场机制的角度出发,规范和健全的法律体系是企业确实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条件。因此,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企业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的经济法部门越来越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一些零散的法律条文开始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制。但是这些法律条文过于分散,没有形成统一、体系性的文件,对此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完善,制定专门规制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


  同时,有必要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公开制度,增强对股东权益的保护,使投资者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更全面地了解,避免企业损害投资者权益。另外,通过公司信息的披露来促进公司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积极落实经济法对知情权的保护要求,帮助投资者和利益相关的公众更全面地了解企业。通过公开财务状况、提升员工利益,以提高企业在市场经营中的信誉度。


  (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执法力度


  政府具有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督的职能,以使公司能够履行其社会责任。政府首先应当确保公司能够正常经营。在此基础上,政府应明确其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立场,通过有效地监督和管理,督促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保护投资者、消费者和职工的自身权利。对于那些不依法依规承担自身责任的企业,应当予以处罚。


  此外,政府也应当首先对执法行为进行规制,并通过建立公司的社会责任标准,指导公司更好地履行其社会。简而言之,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生产和运营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政府作为执法者有必要不断完善经济法中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关规定,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发展树立更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公众满意度。


  (三)提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需要提升企业自身对于社会责任承担的意识,使企业产生内生性的责任意识,完善内部管理,优化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应当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实现生产经营的同时融入社会责任理念。


  企业应该尽可能地为员工提供机会,加强员工职业能力培训,提升员工的工作质量。同时,尽可能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重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对外,企业要重视保护环境,绿色生产,落实绿色经营,环保作业的国家政策。同时,企业应当注重产品质量,保证公众能使用安全有效的产品。另外,还应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助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企业形象得到认可与提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