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学论文>经济法论文

试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015-09-12 10: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应对这一变化时遇到了新的挑战。我国自加入WTO以来,与世界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外来资本的不断进入,为国内民族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能否正确应对这些挑战,成为民族企业能否维持乃至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成为关乎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企业 跨国公司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所起的作用是首当其冲的。我国自加入WTO以来,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为此,我国的政府和企业为了与世界接轨,争相吸引外资,与外国人合资办企业。大量的招商引资,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在另一方面,也为民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很多民族企业被跨国公司挤垮、吞并,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

  一、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民族企业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与世界市场密切联系,而受到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作用;二是来自与跨国公司进行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其中来自国际性的金融危机方面的压力,国内企业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消极影响。之所以这样讲,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爆发,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是由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的固步自封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对于民族企业,要建立自己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机制,不断革新管理观念,巩固好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加强独创性,进而开创世界市场。
  全球化下民族企业面临的挑战中,更多的是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发达国家企业进驻发展中国家市场,重要是通过跨国公司来进行的。这些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首先,是发达国家内部的大的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分公司,这些分公司由总部统领。各个分公司都是总部下设的事业部,总部主要是进行产品的研发,掌管财务和人事,成为决策、研究、开发、资金运作、理念创造的中心。而各子公司主要是进行市场营销、服务中心,由总部集中安排。这样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总部研发,集中利用资源,又可以降低成本,再加上跨国公司强大的资金支持,所以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很快,与民族企业竞争国内市场。其次,还有很多跨国公司不是以设置分公司的形式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而是通过与国内一些企业合作、合资。而且它们寻找合作的企业,通常是发展中国家内部这一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些跨国公司通过一些比较温和的,易于国内企业接受的方式获得公司的控股权,但它们的目的却不会单单如此,这往往只是它们吞并国内企业的第一步。当控股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这些国内龙头企业就要面临被强行收购的危机。我国民族企业同样面临这样的危机,据不完全统计,国外跨国公司已经以各种方式控制我国大部分行业的重要企业。这已经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政府和企业如果不加重视,仍然不加选择的招商引资,那会陷入一种资本“鸦片”的漩涡中,铸就恶性循环。再次,跨国公司惯用的一种手法是投资虚拟经济,形成经济泡沫,利用其资金基础进行资本积聚,到达一定程度后,会很快撤资,从而使当地经济趋于崩溃的边缘,这是垄断寡头惯用的方式,是已经在一些国家得到教训的事情,所以,引进外资要保持高度警惕,看到跨国投资的本质,避免使一方经济受到无法挽回的灾难。更值得一提的是,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投资,其竞争力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是人才。跨国公司利用其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通过优厚的工资或工作环境待遇,广泛吸引人才,使国内大量人才为其服务,又以其人才优势获得进一步发展,使民族企业望尘莫及。

  二、全球化下导致民族企业新挑战的原因

  全球化下民族企业面临这些新挑战,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其中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这一全球化的本质,也有跨国垄断资本家的野心。这些都是客观的外部原因,在我国内部也有自身的原因,这是这些原因,使得跨国公司可以有机可乘,逐渐占据我国市场。具体来讲,这些主观原因主要是:
  第一,是我国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各地区自给自足现象十分严重,国内市场被分割为许多狭小的封闭性地方市场,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步伐缓慢,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的程度、各种要素市场放开的程度和完善程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市场竞争规则缺乏公平性与统一性,不同经济成分发展条件不平等;地方保护主义使区际贸易壁垒名目繁多;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仍在探索之中,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十分突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极为不利。
  其次,是政府一些官员为了提高政绩,不加分辨地引进外资,为外资提供了很大的优惠。扩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使得招商引资成为衡量部门官员业绩的标准。这必然引发政府官员为引资而引资,为了获得短时的收益,扩大眼前的效益,不加选择,不加分辨地招商引资,为外来资本大开绿灯,这就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受到影响。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外资本家,为了占据我国市场,隐瞒真相,贿赂官员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还有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外来企业的投资,短期内会发展很快,但长久下去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从而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这些企业被官员引进,特殊的优惠待遇,使得它们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当地民族企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冲击。
  再次,一些民族企业管理者危机意识不够,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世界眼光不足,只注重眼前利益。一些民族企业为了获得短暂的发展,与外资合作。这种合作往往并不是建立在对投资方的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以为自己有了跨国公司的支持就可以轻易进入世界市场。而我国很多与外资合作的企业,后来逐渐丧失自主权,乃至被跨国公司完全吞并的现实例子,一次次地证明民族企业企图以跨国公司为靠山,而放松公司内部的自主发展,结果只会丢了公司自身。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民族企业管理者不能对跨国公司的性质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幻想着利用外资满足于当前利益,而忽视了公司长远的发展。同时,这些管理者尚未树立一种危机意识,为当前自己有钱赚就沾沾自喜,没有认识到外资跟自己合作,并不会将其核心技术转让,自己获得的利润是微乎其微的。也没有看到自己的市场占有正慢慢被他方吞噬。而一些企业也利用自己的发展合并一些企业,但很多都是一些处于下降阶段的企业,这与跨国公司企业吞并我国龙头企业有很大区别。

  三、应对民族企业面临挑战时应采取的策略

  首先,限制外资进入规模,合理引导外资投向。因此,我们在政策与口号上仍然坚持欢迎外资的同时,要根据我国工业化和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对外资的进入要加强管理与控制,降低外资的使用规模。引进外资要注意提高质量,优化投资方向。一是应大力引进深加工和技术密集型项目,改变目前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占引资主导地位的局面。二是立项审批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积极引导外商投资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领域和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其次,有效发挥国内企业作为技术进步主体的作用。我国国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本不足,缺乏研究和开发能力,因此,迅速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主体,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特别注意建立面向市场、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的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与此同时,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国内企业要注重技术引进的整体性和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此外,国内企业应与外商建立灵活的联系机制,与外商保持一种长期的供销合作关系。尤其在高科技外商投资项目上,应坚持由我方参股的原则,并鼓励本国科研人员在合作中多搞发明创造,保证我国企业参与高技术项目的建设,促进对国外技术的消化与吸收。
  再次,国家应该规范招商引资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掌握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外资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我国现行的招商引资法律法规主要是靠给予外商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由于国民待遇原则是WTO的基本原则之一,加之《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也要求成员国不得实施与国民待遇原则不相符合的投资措施,我国作为WTO成员国,必须在过渡期内逐步调整现行招商引资法律,最终既要消除对外商在形式上或事实上的各种歧视性做法,也要取消“超国民待遇”的做法,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使内外资企业在税收等方面处于完全同等的地位。
  另外,要加强对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要严格限定合资资金必须按时到位;防范外商以高估进口投资品、物料价格和低估出口产品价格的手段来转移利润,造成中方利益的流失;杜绝各种形式的假合资,督促合资企业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对于违犯我国法律、搞不法经营的外商应依法制裁。要按照我国的国情和国际经济活动的惯例合理规范外商的投资经营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和民族工业的利益。目前,应着重解决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如何保护国产名牌的问题,不能轻易放弃对已有一定声誉和影响的原有名牌的控制,应该有勇气维护名牌,同外商竞争,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合理归宿,而不是被对方接管以后,任人宰割。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方针。这一方针也告诉我们,内因起的是主导作用,外因只是条件,通过内因起作用。同样,应对全球化带给我国民族企业的挑战,首先,企业自身要保证内部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在利用外资和进行国外投资时掌握主导权。另外,引导民族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胜,政府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盲目引进外资,规范招商引资制度,为民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有利的环境,并鼓励民族企业不断创新。总之,壮大国内企业发展,进而维护我国经济安全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积极应对全球化提出的挑战,已经刻不容缓。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