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已经出版的专著、合著和参与主编的著作:◎《中国宝卷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学——车锡伦自选集》,台北,博扬文化事业公司,2009。◎《靖江宝卷研究》(与陆永峰合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与王见川等合编),影印,大16开,特精装,1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6。◎《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它》,台北,学生书局,2002。◎《中国宝卷总目》(修订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宝卷·弹词》,执笔“宝卷”部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中国宝卷总目》,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台北,学海出版社,1997。◎《俗文学丛考》,台北,学海出版社,1995。◎ 《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第一副主编兼歌谣分类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中国精怪故事》(与孙叔瀛合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前后孝行录》(影印汇编,署名唐碧),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彩图儿歌词典》(与蒋静芬合作著文),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民俗论丛》第一集(与王栋合作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曲苑》(第二集),主编(未署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曲苑》(第一集),主编(未署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聊斋志异戏曲集》(上、下册,与关德栋联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至六册),项目发起人、编委(本书无主编,不署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1983陆续出版。◎《古代笑话选》(与陈企孟合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韵辙新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诗韵常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古代儿歌资料》(与赵师景深联名),上海,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二、参著重要著作的章节:◎“古代曲艺向近现代曲艺的转化——明代”,《中国曲艺通史》(姜昆、倪锺之主编)第六章(约7·5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清代说唱文学概述”、“清代说唱文学文献”,《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傅璇宗、蒋寅总主编)上编第六章、下编第四章,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宝卷”,《中国俗文学概论》(吴同瑞等主编)第七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宣卷与民间信仰”(与方梅合作),《吴越民间信仰民俗》(姜彬主编)第五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三、重要论文按,“文革”以后,发表论文、调查报告和读书笔等约160余篇,今尚有参考价值者约占1/2,现列出部分文章目录。只注最初发表处,不列转载书、刊。宝卷方面的研究成果,除最近发表者,大都吸收到《中国宝卷研究》一书中;俗文学研究论文大部分在修订、重写中,将编为论文集《中国俗文学研究》。◎《形成期之宝卷与佛教之忏法、俗讲和“变文”》,载《民族文学研究》,北京,2011年第1期。◎《“非遗”民间宝卷的范围和宝卷的“秘本”、发掘出版等问题》,载《河南教育学报》,郑州,2011年第1期。◎ 《读清末蒋玉真编“醒心宝卷”— 兼谈“宣讲”(圣谕、善书)与“宣卷”(宝卷)》,载《文学遗产》,2010年第2期。◎《新发现的清初南无教“泰山苦海圣母宝卷”》,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郑州,2009年第1期。◎《中国宝卷新论》,载《东亚人文》第一辑,北京,学林出版社出版,2008。◎《对江苏靖江做会讲经和宝卷的调查与研究》,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郑州,2008年第4期。◎《倒喇考论》(与刘水云合作),载《中华文史论丛》,上海,2007年第2辑(总86辑)。◎《小唱考》,载《中华戏曲》,第35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江苏苏州宣卷和同里宣卷(调查研究报告)》,载《民间文化论坛》,北京,2007年第2期。◎《江苏山东傩文化区与蒲松龄记述的“巫戏”》,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郑州,2007年第1期。◎《道情考》,载《戏曲研究》,北京, 第70期,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排除成见偏见,建立学科体系》,刘锡诚主持“民间文学学术史百年回顾”笔谈之一,载《民间文化论坛》,北京,2005年第5期。◎《明代的佛教宝卷》,载《民俗研究》,济南,2005年第1期。◎《清宣鼎的“三十六声粉铎图咏”》(与蒋静芬合作),载《戏曲研究》,北京,第66期,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明代的陶真、盲词、门词与明代弹词》,载《2003年说唱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2003·12,台北。◎《寒夜捣衣》,载《寻根》,郑州,2003年第2期(总52)。◎《聊斋俚曲“姑妇曲”“慈悲曲”中的“十样锦”》,《蒲松龄研究》,山东淄博,2002年第3期。◎《聊斋俚曲曲调的来源》,载《蒲松龄研究》,山东淄博,2002年第2期。◎《明清教派宝卷中的小曲》,载《汉学研究》,台北,第20卷1期(2002年6月)◎《“林兰”与赵景深》,载《新文学史料》,北京,2002年第1期(总94)。◎《宝卷的形成及其演唱形态》,载《燕京学报》,北京,新十一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宋代瓦子中的“说经”与宝卷》,载《书目季刊》,台北,第34卷2期,2000·9。◎《海外收藏的中国宝卷》,载《中华文史论丛》,第6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9。◎《“泰山道里记”的作者聂鈫—“泰山道里记”研究之二》,《岱宗学刊》,山东泰安,2000年第1期。◎《江苏靖江农村做会讲经的“醮殿”仪式(调查报告)》(与侯艳珠合作),载《民俗研究》,山东济南,1999年第2期。◎《泰山“九莲菩萨”“智上菩萨”考》,载《代宗学刊》,山东泰安,1999年第2期。◎《明清民间宗教与甘肃的念卷和宝卷》,载《敦煌研究》,兰州,1999年第4期(总62)。◎《说“跳槽”》,载《明道文艺》,台中,1998年第4期(总265)。◎《江苏靖江农村做会讲经的“破血湖”仪式(调查报告)》(与侯艳珠合作),载《民间宗教》,台北,第四集,1998·12。◎《江浙吴方言区的宣卷和宝卷》,载《民俗曲艺》,台北,第106期,1997·3。◎《浙江嘉善下甸乡王家埭村的“赞神歌”(调查报告)》,载《民间宗教》,台北,第三集,1997·12。◎《清同治江苏查禁“小本唱片目”考述》(摘录部分),载《文献》,北京,1996年第2期。◎《唐代民间流行歌曲[啰唝曲]及有关的几个问题》,载《扬州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中国宝卷的发展、分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载《中国文学的多层面探讨国际会议论文集》,台湾大学中文系,1996,台北。◎《曹寅(楝亭)藏“书史纪原”上的“雪芹校字”》,载《国文天地》,台北,第10卷第3期(总111),1995·8。◎《中国精怪故事和神、仙、鬼、怪故事系列》(与孙叔瀛合作),载《中国民间文化》,上海,1994年第3期(总15)。◎《驱蝗神刘猛将的来历和演变》(与周正良合作),载《中国民间文化》,上海,1992年第1期(总5)。◎《流传八百年的吴歌“月子弯弯照几(九)州”》,载《中国民间文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湾中国民间文学学会、高雄师范大学,1991。◎《泰山女神的神话、信仰和宗教》,载《泰山研究论丛》第三辑,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金瓶梅词话”中的明代宣卷—兼谈“金瓶梅”的作者》,载《明清小说研究》,江苏南京,1990年第3-4期。◎《江苏南通的“童子戏”和“太平会”(调查报告)》(与金鑫等合作),载《东南文化》,南京,1990年第1期。◎《浅谈回族的食俗》,载《中国烹饪研究》,扬州,1990年第1期。◎《江苏靖江的“做会讲经”(调查报告)》,载《民间文艺季刊》,上海,1988年第3期。◎《“金山宝卷”和白蛇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民间文艺集刊》,上海,1986年第1期。◎《浙江嘉善地区的宣卷和赞神歌(调查报告)》(署名唐碧,与金天麟合作),载《曲苑》,第二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小说“胭脂”和“胭脂舄”传奇》,载《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文集》(赵景深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八仙故事的传播和“上中下”八仙》,载《民间文学论坛》,北京,1985年第4期。◎《蚁穿九曲明珠--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载《民间文艺集刊》,第六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东台地区董永传说考》,载《扬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3期。◎《姚鼐“登泰山记”所述泰山南麓三谷订正》,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济南,1983年第3期。◎《舅姑·丈人·泰山·岳父--对妻子的父母的称呼》,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12期。◎《浅谈女真族剧作家李直夫的“虎头牌”杂剧》(与袁爱国合作),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呼和浩特,1983年第4期。◎《被作为神学附庸的中国古代儿歌》,载《扬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明清儿歌的搜集和研究概述》,载《民间文艺集刊》第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再谈新诗韵的韵辙划分和编撰问题》,《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济南,1979年第2集。◎《南戏“拜月亭”的作者和版本》(摘录部分),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呼和浩特,1978年第2期。◎《新诗韵的韵辙划分问题》,载 《内蒙古大学学报》,呼和浩特,1977年第5期。
对不起,没空给你做作业。谢谢
语录体的先秦诸子散文有《论语》《墨子》等。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论语 -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论”读音为“轮”,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汇编。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2. 先秦最著名的历史散文是什么先秦诸子散文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即指各家的代表人物,亦指他们的代表作;百家即指各学派。《汉书·艺文志》作者根据刘歆的《七略》一书,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在〈诸子略〉中,又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同时,还著录各家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小说家 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更多查: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为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丹柿小院”是1950年老舍旅美回国后购置的,这是一座北京旧式小院,小小的黑门坐西朝东,进门为一小院,只有两间南房。向西是一座三合院,这是故居的主要部分:东西各有三间厢房,现辟为展室,从第一篇小说《小铃儿》到最后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荟萃其间,再现了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北房三间,左右各一间耳房,现为原状陈列,展示了先生当年的生活原貌。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在这不大的客厅里,曾聚会过很多文化名人,周总理也曾三次到此做客,就坐在*西边的沙发上,与先生亲切交谈。东次间为卧室。西耳房即为老舍的书房兼工作室,书房小而朴素,硬木镶大理石书桌上至今还摆放着老舍喜爱的几件文玩:一枚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一只冯玉祥将军赠他的玉石印泥盒,一方清代“笠翁李渔书画砚”。就是在这间小屋里,从1950年到1966年的16年中,老舍写下了《龙须沟》、《茶馆》和大量曲艺、杂文、论文、诗歌、散文。老舍喜爱养花,写作累时,便到院中赏花,院中的柿树也是他亲手栽下的,绿叶丛中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小院因此得名。这就是老舍纪念馆,这就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写了一辈子北京的老舍的家。 老舍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院,原为老舍故居,即“丹柿小院”,1999年2月1日正式开放。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为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丹柿小院”是1950年老舍旅美回国后购置的,这是一座北京旧式小院,小小的黑门坐西朝东,进门为一小院,只有两间南房。向西是一座三合院,这是故居的主要部分:东西各有三间厢房,现辟为展室,从第一篇小说《小铃儿》到最后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荟萃其间,再现了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北房三间,左右各一间耳房,现为原状陈列,展示了先生当年的生活原貌。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在这不大的客厅里,曾聚会过很多文化名人,周总理也曾三次到此做客,就坐在*西边的沙发上,与先生亲切交谈。东次间为卧室。西耳房即为老舍的书房兼工作室,书房小而朴素,硬木镶大理石书桌上至今还摆放着老舍喜爱的几件文玩老舍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院,原为老舍故居,即“丹柿小院”,1999年2月1日正式开放。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为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丹柿小院”是1950年老舍旅美回国后购置的,这是一座北京旧式小院,小小的黑门坐西朝东,进门为一小院,只有两间南房。向西是一座三合院,这是故居的主要部分:东西各有三间厢房,现辟为展室,从第一篇小说《小铃儿》到最后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荟萃其间,再现了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北房三间,左右各一间耳房,现为原状陈列,展示了先生当年的生活原貌。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在这不大的客厅里,曾聚会过很多文化名人,周总理也曾三次到此做客,就坐在*西边的沙发上,与先生亲切交谈。东次间为卧室。西耳房即为老舍的书房兼工作室,书房小而朴素,硬木镶大理石书桌上至今还摆放着老舍喜爱的几件文玩:一枚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一只冯玉祥将军赠他的玉石印泥盒,一方清代“笠翁李渔书画砚”。就是在这间小屋里,从1950年到1966年的16年中,老舍写下了《龙须沟》、《茶馆》和大量曲艺、杂文、论文、诗歌、散文。老舍喜爱养花,写作累时,便到院中赏花,院中的柿树也是他亲手栽下的,绿叶丛中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小院因此得名。这就是老舍纪念馆,这就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写了一辈子北京的老舍的家。
老舍的简介: 老舍(1899~1966),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青、鸿来、□予、舍、非我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 生平经历和创作道路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1912年,小学毕业后,他在普通中学读了半年;翌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1920年 9月,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陆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 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他自称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我怎样写〈赵子曰〉》)。这确实使他在一段时期里,对于青年学生及其活动,有些隔膜和误解。但"五四"时期兴起的新的时代潮流,包括文学革命在内,仍然冲击着他的心灵。本来,军阀政府基层机构的腐败,混迹其间的卫道者们的虚伪,在这个刚刚来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的眼中,无处不是破绽和丑态,难以与他们安然相处。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在这以前,还坚决退掉母亲包办的婚约。次年回到北京,任顾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同时在第一中学兼课,业余时间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一度还信仰过基督教。虽然道路不无曲折,但"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为了提高英文水平,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书本都向他打开一个比原先见到的更为宽广多彩的世界。阅读作品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客居异国的寂寞和日益浓烈的乡思,又需要寄托和发泄。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他把见到过的人和事用文艺的形式写下来。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取材于当年在教育界任职时的见闻。接着又写下了长篇《赵子曰》(1926)和《二马》(1929)。三部作品陆续在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上连载,立刻以文笔轻松酣畅,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于刻画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他终于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国 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途中因为筹措旅费,在新加坡的一所华侨中学任教半年。在英国时,他为国内的北伐战争的进军感到兴奋。到了新加坡,从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他因此中断了一部描写男女青年爱情的小说的写作,另写了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国。同年 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翌年夏,与后来成为国画家的胡□青结婚。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他在这两所大学,先后开设过《文学概论》、《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以及写作方面的课程。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保守愚昧的民族习性和畏惧洋人的奴才心理。同时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和对于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颇多争议的作品。《离婚》(1933)描写一群公务员的庸碌生活,对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现出他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作为幽默作家的特点,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风格的作品。《牛天赐传》(1934)和中篇《月牙儿》(1935)、《我这一辈子》(1937),都从街头巷尾摄下市井细民的生活场景。前者是对于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讽,充满笑料;后两者是对于人间不平的抨击,饱含着愤懑和哀悼,作品的笔调也随之变得沉重。
老舍的简介: 老舍(1899~1966),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青、鸿来、□予、舍、非我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 生平经历和创作道路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1912年,小学毕业后,他在普通中学读了半年;翌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1920年 9月,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陆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 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他自称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我怎样写〈赵子曰〉》)。这确实使他在一段时期里,对于青年学生及其活动,有些隔膜和误解。但"五四"时期兴起的新的时代潮流,包括文学革命在内,仍然冲击着他的心灵。本来,军阀政府基层机构的腐败,混迹其间的卫道者们的虚伪,在这个刚刚来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的眼中,无处不是破绽和丑态,难以与他们安然相处。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在这以前,还坚决退掉母亲包办的婚约。次年回到北京,任顾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同时在第一中学兼课,业余时间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一度还信仰过基督教。虽然道路不无曲折,但"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为了提高英文水平,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书本都向他打开一个比原先见到的更为宽广多彩的世界。阅读作品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客居异国的寂寞和日益浓烈的乡思,又需要寄托和发泄。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他把见到过的人和事用文艺的形式写下来。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取材于当年在教育界任职时的见闻。接着又写下了长篇《赵子曰》(1926)和《二马》(1929)。三部作品陆续在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上连载,立刻以文笔轻松酣畅,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于刻画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他终于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国 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途中因为筹措旅费,在新加坡的一所华侨中学任教半年。在英国时,他为国内的北伐战争的进军感到兴奋。到了新加坡,从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他因此中断了一部描写男女青年爱情的小说的写作,另写了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国。同年 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翌年夏,与后来成为国画家的胡□青结婚。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他在这两所大学,先后开设过《文学概论》、《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以及写作方面的课程。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保守愚昧的民族习性和畏惧洋人的奴才心理。同时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和对于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颇多争议的作品。《离婚》(1933)描写一群公务员的庸碌生活,对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现出他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作为幽默作家的特点,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风格的作品。《牛天赐传》(1934)和中篇《月牙儿》(1935)、《我这一辈子》(1937),都从街头巷尾摄下市井细民的生活场景。前者是对于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讽,充满笑料;后两者是对于人间不平的抨击,饱含着愤懑和哀悼,作品的笔调也随之变得沉重。 回国不久,老舍开始写作短篇小说,作品大多收入《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中。最初几篇,留有"随便写笑话"(《我怎样写短篇小说》)的倾向,有的是近乎逗人一笑的幽默小品,不久就增多了含意严肃、富有社会意义的篇章。他为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撰写幽默诗文,是该刊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也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杂文。这些诗文,以轻快嬉笑的文字,透露出作家对于日本侵略阴谋下祖国命运的关切和焦虑,一部分收入《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从1935年起,还著文回顾总结自己的创作经历,后来将这些文章集成《老牛破车》(1937)一书。30年代中期,老舍写了大量多种体裁的作品,风格也日趋成熟。这些作品发表在不同倾向的报刊上,他成为文坛上一位活跃的作家。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1936年 9月起在《宇宙风》上连载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小说叙述了一名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希望以个人的奋斗改变自己卑贱地位的故事。他全力以赴,几经挣扎,得到的却是失败和打击。随着幻想的破灭,他对于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也都丧失殆尽。作家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从自重自信到自甘堕落,也就是他为生活所毁灭的过程——祥子个人的不幸命运,是个意义深广的社会悲剧。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是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把老舍卷进了时代的漩涡。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在济南行将沦陷的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 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成为这个团体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1939年6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过去由于与革命力量革命运动有些隔膜,产生过误解,这时通过接触和共同工作,增进了了解,他的政治态度明显地激进起来。1944年,茅盾曾经指出:"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今天了。"(《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为了在文艺界贯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排除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干扰,为了保障作家的正当权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抗战后期,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1944年 4月,重庆等地的各界人士举行老舍创作生活20周年的纪念活动,从不同的方面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老舍不再是一个单纯埋头写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艺界的组织者和社会活动家,成了抗日和争取民主的战士。抗战使老舍的思想和行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上变化也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战争一爆发,他立刻放弃已经写了几万字的两部长篇小说,而成为通俗文艺最热心的鼓吹者和实践者。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的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等,供艺人演出。这些作品,一部分收入《三四一》(1938)中。在文艺界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中,他写作了"新旧相融"(《我怎样写〈剑北篇〉》)的长诗《剑北篇》(1940~1942,未完)。随后,又开始创作话剧,或者个人编写或者与别人合作,连续写了《残雾》(1939)、《国家至上》(1940)等十几个剧本:有的号召民族团结,有的歌颂爱国将领,有的揭露"大后方"的霉烂堕落,抗战救国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他后来总结说:"我不明白舞台的诀窍,所以总耍不来那些戏剧的花样","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闲话我的七个话剧》),这些剧本在话剧艺术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弱点。但通过这些努力,为他50年代的剧作作了很好的准备。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描写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老舍熟悉故都却缺少这段生活的体验。刚从北平来到重庆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敌伪统治下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虽然书中抗日斗争的线索仍然显得有些单薄和比较模糊,但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 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写完《四世同堂》,创作了另一部长篇《鼓书艺人》,还协助别人将这两部小说译成英文。《鼓书艺人》叙述的是抗战风暴中旧式艺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现了革命者的真实形象,呼唤新中国的到来。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日,老舍即启程回国,途经日本、菲律宾等地,于12月 9日抵达天津。"离开华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与河岸上的黄土地,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从三藩市到天津》)。这个出生于北京、一向以描绘北京著称的作家,从1924年离家以后,一直到这时,才在自己热爱的故乡重新定居下来。 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气象,立即激起老舍新的创作热情。1950年 1月,回国不到一个月,就发表了第一篇歌颂新中国的作品——大鼓书《过新年》。他再次以巨大的热诚,从事传统艺术的改革,包括改造旧式艺人的工作。话剧《方珍珠》(1950)就以解放前后的艺人经历为题材,前半部分内容与《鼓书艺人》有些相似。一年以后,话剧《龙须沟》上演,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剧本取材于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贫民窟生活条件的真实事迹。老舍把对于北京和城市贫民的熟悉和热爱,同对于他们获得新生的兴奋和喜悦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古老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献给新北京新中国的一曲颂歌。一个来自旧中国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部歌颂新中国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赞叹,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从50年代初起,老舍陆续担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兼管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注意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辅导;多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先后访问过朝鲜、苏联、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国。他以较之抗战时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他也更加勤奋地写作,不断有新作问世。正如他说的,"我注视着社会,时刻想叫我的笔追上眼前的奔流"(《十年笔墨》),他努力了解、体验新的生活,并且反映在作品中。自然,并不是每个尝试都取得成功。象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业绩的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1954),歌颂建筑工人劳动竞赛的话剧《青年突击队》(1955)等,由于生活实感不足而缺少艺术力量。写得好的,是表现北京市民生活悲欢离合的作品,如话剧《女店员》(1958)、《全家福》(1959)等。它们都可以看作是《龙须沟》的续编:描绘了古老的北京和经受过苦难的、守旧的市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作家熟悉这些人物及其变化,他含着泪与笑,通过解放前后的对比,写出了历史的跃进,使人在欢笑之中悟出一点生活的真谛。话剧《西望长安》(1956),根据震动全国的李万铭案件写成。李万铭能够到处招摇撞,暴露出某些干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剧作对此作了揭露和嘲讽。如何写好新社会的讽刺作品,是个议论不少、实践不多的课题。以幽默讽刺著称的老舍的这个尝试,也就分外引人注目。 在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是话剧《茶馆》(1957)和小说《正红旗下》(1961~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据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前后半个世纪。上场人物60多个,全剧没有中心的故事线索,各幕之间缺少前后呼应的情节联系,却能结构严密,一气呵成,再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并且通过旧中国的日趋衰微,穷途末路,揭示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后者带有自传的性质,却写出了大清帝国行将灭亡时五光十色的社会风貌,特别是作为清朝统治的特殊支柱的旗人社会在大动荡中的分化和没落。两部作品都充分发挥了老舍作为北京风俗世态画家的特长。《正红旗下》涉笔成趣,再次显示出幽默的风格,嬉笑怒骂,都能耐人咀嚼,说明他的幽默变得深沉和含蓄了。它们描写的虽然都是旧中国,《茶馆》还有浓厚的悲剧意味,却都跳跃着时代的脉搏,显示出人民的力量和历史前进的趋势,具有一种内在的历史乐观主义精神。这标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有了重要发展。《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见彩图老舍剧作《茶馆》剧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30年代中期是老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50至6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作品众多,思想上艺术上也都有新的进展。20、30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到了50、60年代依然保持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并且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老舍是突出的一个。唯其如此,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幸去世,格外令人感到惋惜。 文学业绩 老舍先以长篇小说著称。当他开始创作时,新文学作家中还很少有人撰写长篇,他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后来,他又以剧作闻名,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成为50、6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的优秀之作,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写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小品,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老舍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在戏剧创作中,除了话剧,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和"五四"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不同,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这除了作家的勤奋和善于同时从中国传统的和外国的文学汲取营养以外,还有思想上艺术上更为深刻的原因。抗战爆发时,老舍已经是著名的小说家了,鉴于迫切需要以人民群众理解和喜爱的文艺形式进行抗战鼓动,他中断小说创作,全力探索通俗文艺的利用改造,并且身体力行地"大胆去试验(通俗)文艺的多种体裁"(《三年写作自述》)。随后,又出于"抗战需要戏剧,戏剧必须抗战"的考虑(《抗战戏剧的发展与困难》),转向戏剧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自己又刚刚回国,写作《龙须沟》时,他深知从旧中国的批判者到新中国的歌颂者,意味着多么艰巨的变化:"在我的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中,写《龙须沟》是个最大的冒险";"我的感激政府的热诚使我敢去冒险"(《〈龙须沟〉写作经过》)。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回答了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在他取得话剧创作的成功以后,仍然继续进行"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向强调时间、地点、人物线索和情节都需要高度集中的传统的戏剧规律挑战,写出了别具一格、被人称为"画卷戏"的《茶馆》。在老舍身上,"不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最可宝贵的政治热情,而且也表现了同样可宝贵的艺术家的真正的勇气"(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创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也使他永不满足已经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能够不断取得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和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致赵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著作的出版和版本 老舍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数达700万至800万。除了前面提到的,生前出版的作品主要还有长篇小说《文博士》(又名《选民》,1936~1937)、《火葬》(1943~1944),短篇小说集《火车集》(1939)、《贫血集》(1944)等;戏剧《张自忠》(1941)、《面子问题》(1941)、《大地龙蛇》(1942)、 《归去来兮》(1942)、 《谁先到了重庆》(1942)、《柳树井》(曲剧,1952)、《春华秋实》(1953)、《十五贯》(根据十五贯传奇改编的京剧,1956)、《红大院》(1958)等;杂文和文艺短论集《福星集》(1958)、《小花朵集》(1963)、《出口成章》(1964)等。另外,从30年代到50年代,有作家自选的和别人编选的选集多种,主要收录短篇、中篇小说和剧作。他翻译的萧伯纳的剧作《苹果车》,收入《萧伯纳戏剧集》(1956)。 老舍生前没有随时将作品结集出版。散佚的篇章为数较多。30、40年代,出现过不少未经作家本人同意的盗版书,内中错误颇多,间或夹杂别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对有些作品(如《骆驼祥子》、《离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从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陆续出版了《老舍诗选》(1980)、《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老舍论创作》(1980)、《老舍论剧》(1981)、《老舍曲艺文选》(1982)以及《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见于报刊的篇什。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开始编辑出版的《老舍文集》,收录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学著述,按文学体裁分类和写作年代编次,并且根据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简单的注释,是迄今为止老舍著作比较完整准确的汇编。 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30年代中期起逐渐增多,到了50、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问世,都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李长之、朱自清、王淑明、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风、许杰、以群、田仲济、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张庚、凤子等人,都先后写过评论。从70年代末期开始,报刊发表许多回忆老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开展,除了继续分析评价老舍的代表作品,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别作了综合的探讨。 国外关于老舍作品的翻译出版和研究,都较活跃。日本的伊藤敬一、法国的保尔•巴迪、波兰的日比格涅夫•斯乌普斯基、美国的兰比尔•沃勒等,都写有老舍研究的论文或著作。
庄姓历史名人 庄 周:即庄子,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一说今河南省商丘)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做过漆园吏。著书十余万言,往往出以寓言,主张清静无为,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著有《庄子》,唐代改称《南华真经》。 庄 忌:吴(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西汉道家、文学家。其思想倾向老庄,提出退身穷处,除累返真的人生哲学。认为现实生活混浊黑暗,一无是处。 庄 徽:扬州江都(今属江苏省)人,北宋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徽猷阁待制、平江太守等职。居官有令名,无秋毫之累,以通奉大夫致仕。 庄 夏:庄元吉四子,泉州永春(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大臣、学者。进士出身,官至兵部侍郎、焕章阁待制。有《礼记解》、《典故备记》、《国史大事纪》等。 庄 绰:泉州惠安人,宋代官吏、学者。最高职任过鄂州、筠州知府。其学有渊源,多识轶闻旧事。有《鸡肋篇》、《杜集援证》、《炙膏肓法》、《本草蒙求》等。 庄 昶:字孔旸,号定山。应天府江浦(今属江苏省)人,明代官吏、学者。进士出身,曾任翰林检讨,后谪桂阳州判官。沦落三十年,以讲学为务。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刻意为诗,而喜用道学语言。有《庄定山集》。 庄青翟:高祖时大将、武强侯庄不识之孙,汉代大臣。文帝时袭爵武强侯。武帝时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后任相三年,于官场争斗中自杀。 庄际昌:福建省永春人,明代大臣。万历年间状元,因不愿依附魏忠贤,还家不出。后起为国子祭酒。 庄有恭:广东省番禺(今广州市)人,清代大臣。乾隆四年状元,授修撰、历任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巡抚、刑部尚书、官至协办大学士。曾主持浙江海塘工程,又疏清大修三江水利。工书。有《三江水利纪略》。 庄存与:江苏武进人,清代官吏、学者、经学家、教育家、常州学派的开创者。乾隆十年榜眼,官至礼部左侍郎。不斤斤计较于文字训诂,提倡今文经学,又兼治古文经学。有《毛诗说》、《周官记》、《周官说》、《味经斋遗书》等。 庄培因:庄存与弟,清代官吏、学者。乾隆十九年状元,授修撰,历官侍讲学士。以诗文名,而恭和御制诗居大半。有《虚一斋集》。 庄述祖:庄培因子,清代官吏、经学家。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桃源同知、旋辞官养亲,著书十六年。治经能传伯父存与之学,以研求精密著称。有《夏小正经传考释》、《尚书今古文考证》、《毛诗考证》、《五经小学述》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庄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庄田中将 庄田(1907-1992),原名庄振风,广东省万宁(今海南省)县龙滚乡人。1923年去新加坡一橡胶工厂做工。1926年3月在新加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回国,被派往苏联莫斯科红军步兵学校学习。1931年毕业回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瑞金红军学校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红军模范团政治处主任,红一军团第三师七团政治委员,红九军团第三师七团政治委员,营政治教导员,红五军团第13师39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组织科科长,红军大学教导师第三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队队长,抗大三分校大队长、教育长,陕甘宁边区考察团团长,琼崖人民抗日自卫团独立总队副总队长,琼崖人民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副司令员。在敌后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击日伪军,建立了五指山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琼崖纵队副司令员,粤桂边纵队司令员,桂滇黔纵队司令员,1947年至1948年任越南国防部军事顾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教育长、副校长,海南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庄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庄祥鸣少将 庄祥鸣(1944-——),江苏省吴江县震泽镇人。1967年12月毕业于海军工程学院机电管理系。1968-1969年8月任海军潜艇第2支队机电长,同年9月-1986年历任海军潜艇第12支队司令部作战科参谋、副科长、科长,2401潜艇艇长,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后入国防大学基本系深造。1988-1995年4月先后任海军潜艇第62支队支队长、海军镇江船艇学校校长。1995年5月开始任海军指挥学院教育长,1999年任海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多次参加潜艇战备演练和远航,深入太平洋等海域。参加和参与组织9182、9185、9188等多次潜艇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任务。先后受嘉奖多次、荣立三等功2次。 1995年2月由海军上校晋升为海军大校军衔,2000年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多篇论文被录入《中国军事文库》。 【中国人民解放军庄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庄凤女杰 庄凤(1919-——),女,原名庄凤仙,祖籍山东省人,1924年5岁时随家人迁徙到黑龙江省饶河县山村,以务农为生。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著名东北抗日联军女战士、苏联红军远东红旗第88旅女伞兵,被战友们誉为“军中女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15岁时在父母的包办下嫁给邻村李家。1936年17岁时不顾家人反对,抱着刚满周岁的儿子参加抗日队伍,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第2师3团的一名女兵。入伍后,和其他女战士们一样,白天行军工作,休息时为战士们做饭、送水、缝洗衣裳。不久孩子被爷爷领回,丈夫也在抗战中牺牲,她的娘家人也在战火中流离失所。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春,所在部队到黑龙江省的富锦、同江等地开辟新游击区。行军途中,女战士们身上的背兜变成了“百宝囊”,除枪械弹药、给养外,还装上了药包、尺剪、补衣的碎布、针线等。此外还因生理等因素,遇到了比男同志更多的特殊困难,但抗联女战士都以自己的英勇和智慧战胜了。同年冬一场大雪过后,日寇又疯狂地对抗联发起冬季大围攻,人数多于抗日联军10倍。抗联战士占领据点、集中兵力打击,庄凤更是弹不虚发。日寇损失惨重,仓皇逃窜,而抗日联军师部却安然无恙。由于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出色,被战友们誉为“军中女杰”。1939年日寇出动70万重兵向我军进犯。同年冬奉命与女战士们远赴苏联,并担任了妇女排和看护排排长,率女战士排将妇女、儿童和伤病员陆续送往苏联。后随部队到黑龙江北岸的哈巴罗夫斯克市郊区的抗联北野营。1941年北撤的500多人被编入苏联红军序列,成立了苏军远东红旗第88旅,和战友们在苏联接受了全面系统而正规的军事训练。1942年又和30多名女战士被允许参加了空降训练,出色地完成了两次空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女跳伞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不久随部队离苏开进东北,投入了新的战斗。任中共沈阳苏军卫戍司令部党支部书记,从事发动宣传、教育妇女及广播工作。同年12月调黑龙江省汤源县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农业部东北水利总局办公室主任、秘书处处长。1964年4月调入吉林省,任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83年12月离休后,还曾参加抗洪抢险,受到表彰奖励,被誉为“永远的女兵”。 先后两度获得俄罗斯政府授予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勋章。1995年荣获俄罗斯政府授予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勋章。10年后的2005年6月2日,俄罗斯联邦驻沈阳总领事馆副总领事戈里亚切夫受普京总统的委托,亲自来到长春,向原苏军远东第88独立旅的4名中国老战士授予了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勋章,时年86岁的庄凤抗联老兵也是其中之一。 庄心一副主任 庄心一(1922-——),原名庄兆存,庄兆廷,山东省潍县(今潍坊市奎文区)庄家村人。1936年9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3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开始先后在本村小学、县立模范高级小学、县立中学读书。1938年3月参加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7支队2大队,任战士。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宣传员、文化教员,连队副指导员、指导员,营、团、支队、旅青年部干事,组织部、统战部、干部部干事。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后,先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旅政治部组织股副股长、股长,鲁中军区干部科副科长、科长,鲁中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兼直工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组织科长、政治部副部长、政治部任免处处长。1959年5月任江苏省镇江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60年12月任扬州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68年8月任徽州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74年5月任合肥警备区政治委员。1978年7月任宿县军分区政治委员。1979年7月任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副主任。1983年11月离职休养。 1950年9月当选为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 庄志民烈士 庄志民(),江苏省武进县厚余乡杨家村人。出身于一户贫农家庭。1925年小学毕业,1928年考入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在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家乡黄泥墩兴办一所义务小学,自任校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毅然投笔从戎投奔延安。1938年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受组织派遣到晋察冀地区从事敌后组织游击战争工作。1940年1月在一次对敌斗争中,不幸受伤被捕。敌人施以种种酢酷刑,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和党的秘密。后来被敌人押送到东北煤矿做苦力,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在一次抬尸出矿之机机智逃脱,历尽千辛万苦,于1944年找到党组织,同年冬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受指派回家乡担任金坛县张捻区、武进县第二区区长,在丹(阳)、金(坛)、武(进)三县的交界区建立抗日武工队,开辟革命根据地,开展对敌武装斗争。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为军,令敌人胆战心惊。 解放战争时期,奉命留守原地坚持地下斗争。带领武工队昼伏夜出,不断打击敌人,还积极配合大部队消灭了许多反动武装。并寻找时机开展除奸活动,干掉了多名地方上的反动人物,为民除了害,也为革命扫除了障碍,粉碎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清剿。1946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扬言要“扑灭武工队,活捉庄志民”。敌人抓不到他,便凶残地将他的妻子蒋馥华勒死。亲人被杀害,没有被吓倒,更加深了对敌人的仇恨。把握时机,打垮了四乡联防队,镇压了石坤生等8个反动分子,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1947年1月7日,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洁白,和警卫员戴根孝隐蔽在嘉泽夏阳村的徐国金家里。被另一名已经叛变了的警卫员韩锁法带领数十名顽军包围了村子,妄图活捉庄志民。庄志民顽强抵抗,为了不连累徐国金一家,在向外突围时,由于敌众我寡,不幸身负重伤。面对狂喊着妄想活捉自己的敌人,用最后一颗子弹对准自己的咽喉开了一枪,壮烈牺牲。时年35岁。警卫员戴根孝也不幸牺牲。 【中国共产党庄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庄克烈士 庄克(),福建省龙溪县(今漳州市)人。工人家庭出身。1923年初中毕业后,在家劳动。1924年2月入丹霞书院,学习革命理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受党组织的委派,到上海学习工人运动经验。回漳后在丝纱、染布行业组织工会,任漳州工会委员会丝纱工会主任委员。1926年10月,领导丝纱厂工人举行罢工斗争,并取得胜利。1927年2月,漳州工人举行“二·五”大罢工,他带领丝纱厂工人参加,罢工坚持22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1927年4月,策划组织一支取名“乡团”的工农武装力量,任队长,后又任中共漳州职运会书记。带领乡团战士、工会会员等在市区张贴革命标语、散发传单、打击伪警察等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地下活动,继续领导工人运动。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先利用高官、厚禄、美女收买。他义正严词地说:“我是共产党人,为工农大众献身,决不与你们同流合污,要砍要杀请便。”敌人又用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火烧铁烫等酷刑,企图使他屈服,但仍坚贞不屈。 1930年3月20日,在漳州市郊墓门头垅顶被害,牺牲时24岁。就义前大义凛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帝国主义!”等革命口号。 庄毅烈士 庄毅(),广东省陆丰县人。早年在海丰陆安师范学校就读。1922年海陆丰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深受影响。 大革命时期,1926年任新学生社陆丰分社负责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1月,陆丰成立苏维埃政府,任政府文书。1928年2月国民党军队进犯陆城,随红军部队参战。因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县领导机关被迫撤往农村,受命回浮头接应,与庄武等人带领赤卫队和县团部分战士负责警卫任务。后由于敌人紧追,县大批人马由浮头转至海丰大湖。此后随军辗转退入激石溪。5月3日,参加红军反攻海丰城战斗。不久,奉命潜到惠阳白茫花,开设南华中西医疗所作掩护,建立秘密交通站,接济失去联络和执行任务的过往人员。1929年春,潜赴惠州做敌军工作,曾争取200名士兵参加革命队伍。同年11月底,接省委指示,与马水到惠阳平海港口镇,做刚从海南岛调来驻防当地的海军陆战队的策反工作,但事未成功。后调回陆丰参加县委工作。1932年奉命重返惠阳白茫花以南华中西医疗所为据点开展工作。因叛徒告密,10月30日,在惠阳白茫花住地遭到敌军逮捕。 1933年1月25日,在惠州佛子坳英勇就义,牺牲时24岁。 庄龙甲烈士 庄龙甲(),山东省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入本村私塾。1915年入潍县二十里堡车站毓华高等小学。1921年夏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预科。1923年夏转入本科学习,不久中共省立一师支部正式建立,被选为第一任支部书记。同年10月遵照党的指示,以个人身份参加中国国民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回济南继续在校读书,被选为济南学生联合会负责人兼文书股长。同年曾代表山东学生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学生代表会议。1926年夏,于一师毕业后,被派回潍县开展党的工作,领导鲁东地区的革命活动。他以教书为掩护,经过半年的积极努力工作,发展中共党员200多人,建立30多个共产党支部。同年冬,召开潍县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中共潍县中心县委会,任第一任书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根据上级党的指示精神,中心县委决定采取多种方式筹集武器,建立革命武装。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秋夺取200多支枪,在全县组织了一支800多人的农民赤卫队。同时领导了文美中学的罢课斗争、坊子煤矿工人的罢工斗争、曹庄农民的斗争。特别是砸大柳树税局的抗税斗争影响甚大,引起敌人的注意,派密探进行搜捕。1928年10月10日,在安丘杞城村养病时被捕。 1928年10月29日,在安丘南流车站英勇就义,牺牲时25岁。 庄述海烈士 庄述海(),湖北省当阳县人。1928年经中共当阳县委书记傅子和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8年历任当阳县滋鼎乡农会主席、宣传主任和中共当阳县县委委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阳县委书记等职。在陈家场、黄家店、双忠祠一带领导农民进行过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活动。1929年,在黄家店成立中共党支部时,被选为支部书记。同年当阳发生大水灾,中共宜昌道委、中共当阳县委组织农民开展反饥饿斗争。领导雷家港子、黄家店等地1000余农民到江陵县应家巷大地主杨复清家“吃大户”。在他的带领下,数月间,荆、当、江、枝边界地区广大农民纷纷起来参加“吃大户”、抢谷、抢米、抗租、抗税、反高利贷等斗争。1931年12月初,随荆当大队在二、三区赤卫队配合下,击溃了江陵县国民党团总王益山的团防队伍。1932年3月20日,同中共当阳中心县委书记傅子和等人发动二、三区赤卫队员和1万余农民,配合荆当1大队于雷家港子、杨家大山一带,打垮了县保安队李元超部的两个中队,打死国民党当阳县县长陈秉政的表弟县保安队中队长王德昌。一举攻下了河溶镇,释放了关在河溶监狱的“政治犯”,没收豪绅恶霸的财产分给了农民。 1932年3月23日,国民党当阳县保安团会同川军杨森部大肆反扑,庄与中共当阳县委委员王国良、孙东平等被捕遇害,牺牲时24岁。 庄梦祥烈士 庄梦祥(),广东省陆丰县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在陆丰县第一高等小学读书。“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积极投入反帝宣传活动,组织成立陆丰县学生联合会支持斗争。1922年,在海丰陆安师范读书,受彭湃的影响,回县积极参加农民运动。 大革命时期,1924年在碣石高等小学任校长,与农民积极分子秘密组织“贫人党”、“十人团”进行革命斗争。1925年3月1日东征军克复陆丰城后,积极组织农民沿途欢迎和送慰劳品进行慰劳。4月陆丰县农民协会成立,被选为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在海陆丰的共产党组织领导下,先后发动农民两次赶走国民党右派县长,使陆丰农会有权过问一切。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参与海陆丰三次革命武装起义,为建立和建设苏维埃政府作出了重大贡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3月初,敌人重兵占领海陆丰县城后,仍在湖东、碣石等地坚持斗争。同年11月中旬与吴祖荣在湖东镇被敌人发现,遭到南圹民团的围捕。在掩护吴祖荣脱险后,自己不幸被捕。在监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迫供,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慷慨陈词,痛斥敌人。除了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外,敌人一无所得。 1928年11月29日,在陆城洛洲被敌人杀害,牺牲时29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庄姓高级领导人生平简介】 庄公惠常委 庄公惠(——),上海市人。1957年9月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大学本科文化,化工系无机物工学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历任天津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天津市副市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是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参加编写有《基本有机化学工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76年)、《物理化学》(第2、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1992年),分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及二等奖。主要科研领域为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清除。教学成果“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是高质量教学的关键”获天津市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84年担任中央电大物理化学课程主讲教师,并主编教材《物理化学学习辅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 庄心一副主席 庄心一(——),上海市奉贤区人。 1971-1975年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4师知青。1975-1978年为内蒙查干诺尔碱厂工人。1978-1982年在辽宁财经学院基建财务专业学习。198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投资一部干部、副科长、科长。1986年后,历任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办公室副处长、处长、信贷部副主任。1992年任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993年任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1995年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中共深圳证券交易所党委书记。1997年任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办公室巡视员兼中国证监会培训中心主任。1998年任深圳市政府副市长、中共深圳市党组成员。1993-1998年期间,先后在职攻读西南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硕士研究生、陕西财经学院货币银行学博士研究生。2002年7月任证券业协会主席。2003年12月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2005年2月起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 庄则栋主任 庄则栋(1940-——),祖籍江苏省无锡(一说扬州)市人(其父庄惕生辛亥革命后由上海迁居北京),出生于北京市。是中国著名男子乒乓球运动员,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乒乓外交的具体执行人。 自幼喜爱乒乓球运动,1954年13岁时进北京市少年宫业余体校。1957年入选北京市乒乓球队,同年参加全国比赛获混合双打冠军。1959年入选国家青年乒乓球队,同年参加斯堪的纳维亚国际乒乓球比赛,获男子单打冠军,并与同伴一起获男子团体、男子双打冠军。1961年成为中国乒乓球队的主力队员之一。参加过第26、27、28、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3次蝉联男子单打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个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荣获三连冠的人,是四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还是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双打冠军。1965年和鲍蕙荞(中国交响乐团钢琴独奏家)结婚。1973-1976年10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委员会主任。因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犯有严重政治错误。1976-1980年被隔离审查4年。在中央的关怀下,1980年9月解除监护,同年10月去山西,在山西工作近三年,1984年8月分配到北京市少年宫任乒乓球教练工作。1985年2月和鲍蕙荞离婚。1987年冬与日本佐佐木敦子(时年43岁,加入中国籍)结婚,婚后定居北京。2000年在济南办了一所“济南庄则栋学校”。现已经退休,居住在北京京沈高速路边的一幢欧式风格的小别墅里,每天开着自己买的红旗车接送妻子上下班。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0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61、1963、1965年3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73年9月1日国际乒联授予他复制的圣·勃莱德杯。 庄希泉主席 庄希泉(1888-1988),福建省厦门市(祖籍安溪县龙门镇)人。1911年在海外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4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2年经中共中央直接批准,以95岁的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正式党员。为此,立下了终生的诺言“永爱中华,此志不渝!”是中国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侨务工作主要领导人之一。 庄炎林(——),福建省厦门市(祖籍安溪县龙门镇〔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庄希泉之子,见上〕)人。早年侨居新加坡柔佛、马来西亚吉兰丹。194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庄希泉基金会主席,庄希泉纪念馆筹委会主任,中国国际经济科技法律人才学会会长等。 2005年8月12日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周秦时期 1崇侯虎:商代末期诸侯,崇国国君。封地在今西安西郊沣河西。与周文王同时期。曾对殷纣王进谗言使殷纣王将周文王囚禁于幽里。后被周灭。 2姬旦:既周公,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也就是今天的岐山县,故称周公。武王死后辅佐成王。制礼作乐,为西周制定官制和其他各种典章制度。 3姬发:既周武王,西周开国君主。周文王之子。灭殷商建西周。 4姬鲜:管叔姬鲜,周武王弟。为周初三监之一。初封于管,即现在的郑州。成王继位后周公旦摄政。管叔不服,发动叛乱。周公东征杀管叔。 5伯禽:周公单张子。周公被封于鲁,因辅佐成王,故由伯禽代为治理鲁地。 6尹喜:周大夫。函谷关令。爱好天文星象之术。在终南山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其地遂得名为楼观,既今楼观台。 7赢渠梁:既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国君。颁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 8赢驷:秦惠文王。孝公之子。继位之初杀商鞅,但未能废除商鞅之法。 9赢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7年十三岁时继秦王位。后免吕不韦相国职,开始亲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灭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并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秦。 10蒙恬:秦名将。祖先为齐国人,祖父,父亲皆为秦将。秦统一后率30万人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直道。后胡亥与赵高矫诏杀扶苏,并逼蒙恬自杀。相传蒙恬发明了毛笔,但可能应为毛笔的改良者。 11扶苏:秦始皇长子。因不同意焚书坑儒,被始皇派往蒙恬部去监军。后被胡亥等人设计害死。葬于今绥德县。 两晋南北朝时期 1 杜预:西晋将领,学者。他认为忘战必危,勤于讲武,又博学多能。当时被称为“杜武库”。 2 僧肇:俗姓张,京兆人。既今西安。东晋佛学哲学家。鸠摩罗什弟子之一。 3 智猛:新丰人。既今临潼区新丰镇。后秦时期曾到天竺取经。 4 王子直:南北朝时西魏著名将领。任车骑将军,平凉州叛乱。废帝元年拜使持节大都督行瓜州事。 5 韦孝宽:南北朝时京兆杜陵人。今西安市东南。西魏及北周著名将领。 6 宇文沂:本为朔方人,后徒京兆。北周及隋著名将领。因隋文帝多疑罢其官,随心怀不满,图谋反隋,事泄被杀。 7 王述:京兆霸城人。今西安市东郊。北周时任广州刺史。隋开皇初,献平陈之计,修造战舰,为上流之师。后以行军总管击南宁,未至而卒。 两汉时期 1 田何:西汉经学大使。孔子授[易],五传至田何。始皇焚书,[易]赖田何口授,始得传于后世。汉代[易]学宗师,汉初因年事已高,惠帝曾至其家授业。 2 宣曲任氏:长安宣曲人,西汉大富商。其祖原为秦督道粮仓的管理人员。秦亡时,人们争抢金银珠宝。只有任氏储存大量粮食。后因此起家。但家风优良。 3 刘彻:西汉武帝,景帝之子。实行推恩制。分全国为十三州。禁止私人铸钱,统一币制,制五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放弃和亲政策,和匈奴之间连年作战,击溃匈奴主力。派张褰出使西域。兴修水利。推行代田法。创建太学。为史上一代明君。 4 窦婴:西汉大臣,文帝窦皇后从兄子。因与武帝丞相田汾争地等原因被杀。 5 苏建:西汉将军,苏武之父。建朔方。因与赵信共率部三千多骑与匈奴数万骑相遇,激战一天多,赵信投敌,苏建逃回,按律当斩,武帝赦其死罪但贬为庶人。后又代郡太守,死于任所。 6 张汤:西汉杜县{今西安东南}人。审理陈皇后巫蛊案和淮南王,衡山王谋反案,罗织株连,处死数万人。建一武帝改革币制,铸五铢钱。后被迫自杀。死后家产不过五百金,且都是俸禄和皇帝赏赐所得,足见其廉洁。 隋时期 1 虞庆则:隋京兆人。隋代大臣。封鲁国公,后任右武侯大将军。讨平岭南人李贤反叛回程途中被诬谋反而被杀。 2 于仲文:北周至隋时期京兆人。北周及隋代大臣。著有[汉书刊繁]等书。 3 韦师:隋京兆杜陵人。隋代任吏部侍郎,山东河南十八州安抚大使。一生为官清廉。 4 史万岁:京兆杜陵人。隋朝名将。突厥可汗入侵,但闻其名后不战而退。史追击百余里,杀敌数千。后因遭杨素妒嫉被诬陷而死。 5 张定和:万年人,今西安东。隋朝著名将领。后从炀帝征伐吐谷浑,挺身登山,被乱箭射死。 6 宇文恺:原籍朔方夏州,今陕西靖边人。主持修建宗庙,宫殿,陵墓,广通渠等,并策划修建隋新都大兴城。后又奉命修建东都洛阳城。其设计理念对当时及后世周边国家都城的设计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7 李密:京兆长安人。隋末瓦岗军领袖。后投唐,公元618年被以谋反罪击杀。 8 王世充:隋新丰县,今临潼区人。隋代将领。唐武德四年,兵败降唐,后被仇人独孤修德所杀。 唐时期1 1 李世民:公元559年生649年卒,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唐高祖李渊次子。隋末,李源为太原留守,李世民劝其反隋。李渊称帝将李世民封为秦王。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即皇帝位。为史上一代明君。 2 殷开山:京兆府,今户县人。唐初大将。从征王世充,病死于途中。 3 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史有[房谋杜断]之美称。世称唐之贤相。贞观四年病逝。 4 韦仁寿:京兆万年人。为官廉洁能干。 5 长孙皇后:唐太宗皇后。长安人。遗命不厚葬不起山陵。与太宗合葬于今礼泉县之昭陵。 6 姚思廉:京兆万年人。唐代史学家。 7 法顺:雍州万年人。隋唐时僧人,俗姓杜,又称“杜顺和尚”。华严宗初祖。 8 颜师古:京兆万年人。博览群书,学识广博,是著名的训诂学家。 9 唐临:长安人。历任大理卿,刑部尚书等职。凡唐临审理案件犯人无一有异议。 10 张俭:京兆新丰人。唐初为右卫郎将,代州都督,营州都督,后封皖城郡公。 11 李泰:唐太宗第四子。初封宜都王,徒封越旺,魏王。后因谋为太子,贬为顺阳王。 12 阎立德:京兆万年生人。唐代著名建筑学家兼工艺家。唐著名离宫别馆基本均出自他手。在中国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 13 阎立本:京兆高陵生人。阎立德之弟。主持修订多种医书,对中国医药学有相当影响。 14 窥基:京兆长安人。唐右金吾卫将军尉迟敬宗之子,开国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之侄。唐代高僧,师从于玄奘法师。为法相宗创始人之一。窥基舍利塔在今长安县兴教寺。 15 韦待价:京兆万年人。官至兰州刺史。多次同吐蕃作战,升任凉州都督。 16 李贤:唐高宗子,武则天所生。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立为太子。后被武则天流放巴州,被迫自杀。 17 周兴:长安人。唐酷吏。后被来俊臣所逼流放于岭南,路上被仇家所杀。 18 李昭德:京兆长安人。官拜凤阁侍郎。因来俊臣诬告下狱,后来俊臣也被下狱,两人同天被杀。 19 来俊臣:唐雍州万年人。酷吏。后被武则天所杀。 20 怀素:京兆府人。律宗三派东塔宗创始人。 21 王孝杰:京兆新丰人。为唐时大将,后战死于讨伐契丹之作战中。 22 李重润:中宗李显长子。因有人诬告其余其妹永泰公主及妹婿武延基议论张易之兄弟与武则天之事,被武则天棒杀。 23 韦安石:京兆万年人。因不苟言笑吏民皆敬畏。官至尚书右仆射。后被太常卿姜皎所陷害,忧郁而死。 24 韦皇后:长安人。唐中宗李显皇后。中宗复位后,听信上官婉儿诱劝预效法武则天之所作所为。后被李隆基所杀。 25 法藏:原籍西域康居,后随祖父迁来长安。华严宗实际创始人,被尊为三祖。 26 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之女,武则天所生。初嫁薛绍,后嫁武攸暨。 27 韩思复:京兆长安人。任吏部侍郎,襄州刺史。一生为官清廉。 28 韦景骏:京兆万年人。任房州刺史。 29 李隆基:又称唐明皇。睿宗之子。他统治时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后因安史之乱,返回长安后被肃宗迁居于西内太极宫最终抑郁而死。 30 韩休:京兆长安人。任礼部侍郎虢洲刺史。 31 李尚隐:原籍赵郡,徒京兆万年。曾任桂州都督,广州都督,五府经略史。 32 韩朝宗:京兆长安人。任荆州长史,高平太守。 33 王昌龄:京兆人。唐时诗人。 34 韩干:京兆蓝田人。盛唐时著名画家。被誉为画马神手。 35 张萱:京兆人。盛唐时画家。现存世的{唐后行从图}是他的作品。其{捣练图}现存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唐时期2 1 韦述:京兆杜陵人。唐代史学家。并著有[高宗实录][御史台记][两京新记]等二百余卷 2 于休烈:京兆高陵人。擅写文章,开元初进士及第。后升至工部尚书。卒年八十一岁。 3 怀素:原籍长沙,徒京兆。俗姓钱。擅草书,以“狂草”出名。今西安碑林藏有怀素草书名碑[千字文]及[东陵圣母帖] 4 颜真卿:京兆万年人。开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次史,刑部尚书等职。为官刚直不阿,直言敢谏。后官至太子太师封鲁国公。唐德宗时李西列叛乱,他奉命前去劝谕李西列,后被李杀害。颜真卿以书法闻名。存世碑刻有[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行书有[争坐位帖]书迹有[自书告身][祭侄季明文稿]等。 5 韩晃:京兆长安人。历任吏部外侍郎,镇海军节度使,后封晋国公。好古琴,喜书法。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文苑图][五牛图]今存于故宫博物院。 6 第五琦:京兆长安人。著名理财家。封扶风郡公。 7 韦皋:京兆万年人。任陇州刺史,奉义军节度使,南康郡王,检校太尉。多次击败吐蕃,使西南少数民族多数内附。 8 惠果:京兆万年人。唐代名僧。后常住青龙寺,向来唐求法的僧侣授密宗教义,日本僧人空海在此学成后归国创立了日本真言宗。 9 杜黄裳:京兆万年人。唐名臣。封河中节度使。曾劝宪宗整顿纲纪,削平藩镇。 10 程异:京兆长安人。一生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钱。 11 韦丹:京兆万年人。颜真卿外孙。任容州刺史。造福一方。死后老幼思之不忘,皇帝刻石记功。 12 薛涛:京兆长安人。唐代著名女诗人。 13 杜牧: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诗人。历任黄州,池州,湖州,睦洲等地刺史。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14 韦正贯:京兆万年人。任太子校书郎,调华原尉。一生为官清廉。 15 鱼玄机:京兆长安人。唐代著名女诗人。 16 韦庄:京兆杜陵人。唐末文学家。写[秦妇吟]长达1366字,是现存唐代最长的一首七言古诗。但其笔迹传世少见。 17 杜光庭:京兆长安人。唐末五代时期道士。晚年隐居青城山。今存世著作有二十余种。 18 卫贤:京兆人。五代南唐著名画家。有[雪宫图][蜀道图][盘车水墨图]等传于世。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高士图]和上海博物馆的[闸口盘车图卷]也均出自他手,为稀世珍宝。 宋元明清时期[1840年前] 1 杜汉徽:京兆长安人。宋初名将。善骑射。后晋,后汉,后周时期戍守边州,屡破辽兵。任天长军使,雄武军使。后因病而卒。 2 王意见:京兆万年人。宋代诗人。任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刑部尚书等官职。七十九岁无疾而终。 3 李成:京兆长安人。宋初画家。先世为唐宗室。[宣和画谱]推他的山水画为古今第一。 4 许道宁:京兆长安人。五代,宋初画家。今存世作品有[松山行旅图][秋山萧寺图]。 5 刘谦:京兆长安人。宋史学家兼诗人。曾任荣州刺史,后奉诏修撰[五代史]著有诗集一卷。 6 杨砺:京兆户县人。官至翰林学士。但一生清苦。死后真宗冒雨致祭。 7 李建中:京兆人。宋代大书法家。后居蜀地官至太府寺。自称崖夫民伯。 8 史序:京兆长安人。宋代天文学家。任翰林院主簿,监丞。 9 种世衡:京兆长安人。宋朝名将。开清涧县城。深得当地军民爱戴,死后军民画像苦祭。 10 石苍书:京兆人。宋代书法家。曾任承事郎等官职。 11 薛绍彭:京兆长安人。宋代书法家。今西安市周至县楼观台藏有薛绍彭题诗石刻。 12 吕大钧: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五里头村人]人。北宋学者。著有[乡约][四书注][成德集]等书。 13 赵瞻:凤翔周至[今西安市周至县]人。任侍御史等官职。著有[春秋论][奏议][文集][西山别录]等书。 14 吕大防: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五里头村]人。任盐铁判官,太长博士,后官至宰相。 15 吕大忠: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五里头村]人。任县令,知州,河北转运判官,陕西转运副使等职。任陕西转运副使之职时,将[石台孝经][开成石经]以及当时长安一代遭受破坏的历代石碑细心收集。移置到府学北边[今陕西碑林博物馆]地址。并选择干燥坚固地基稳固排放,且修建了房屋,廊亭,安排了放置次序,使得这些珍贵文物得以保存至今。为今之碑林博物馆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其功流芳千古。 16 吕大临: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五里头村]人。北宋学者。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著有[礼记解][程门问答][易章][论语解][孟子讲仪][考古图]等书。所著[考古图]为我国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古器物图录。 17 种师道:京兆长安人。北宋末年名将。官至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保静军节度使,京畿两河宣抚使,统领各路勤王兵。宋军兵威始振。金兵闻其名而退兵。 18 成宗道:京兆长安人。宋代名画家。工画人物,兼擅长刻石。 19 扬恭懿:京兆高陵人。元代学者。元世祖曾派耶律郎申敬来召,以疾辞。后又数次召用,皆不赴。为元代关学复起的重要人物。 20 红字李二:京兆人。失却原名,以艺名称世。元杂剧家,秦腔艺人。与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合作编写杂居[开坛阐教黄粱梦][岳阳楼]等剧。 21 王真:陕西咸宁[今西安市]人。明代大将。因屡战有功,被提升为都指挥使。后在对敌作战中身受重伤但仍杀敌数十人,环顾左右说:“我义不死于敌手”。遂自杀。后成祖继位,追封金乡侯。 22 王通:陕西咸宁[今西安市]人。明代大将军。金乡侯王真之子。任武义伯加太子太保。 23 李锦:陕西咸宁[今西安市]人。明代学者。当时关中许多学者均出自他门下。 24 雍泰:陕西咸宁[今西安市]人。官至户部尚书。一生为官刚正清廉。 25 吕楠:高陵人。理学家。历任翰林院修撰,吏部考功郎中,太常少卿,礼部右侍郎。毕生著述甚丰,有[四书因向][周易说翼][尚书说要][毛诗说序][春秋说志][礼问内篇外篇][史馆献纳][南省奏稿][诗乐图谱][史约][高陵志][解州志][泾野文集]等。 26 王九思:陕西咸宁[今西安市]人。明代著名学者。传世刻印书籍有[吕氏春秋][国语][左传][六子全书][太白山人集][玉坡奏议]等。为明代陕西私人刻书中的一位著名人物。 27 冯从吾:西安府长安[今西安市]人。明代著名学者。历任尚宝卿,副都御史,工部尚书,创立关中书院。著有[元儒考略][冯子节要][关学编][古文集选]等书。 28 梁化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县]人。清代将领。顺治三年武进士。因战功卓越,升江南提督,封三等男。 29 张勇:陕西洋县人后徒居长安。清朝将领。历任云南提督,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升太子太师一等候。死后赠太师。 30 赵宏印:陕西神木人。清朝将领。因战功卓越授左都督,在苏州十二年,盗贼敛迹,官民安宁。死后,郡人祀于名宦寺。 爱国将领杨虎城 导演张艺谋 作家陈忠实 ……还有很多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3)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三、教学难点:
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
(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版块设计:
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 版块一:仕女画(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五:思考与讨论
(2)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2、重点分析第五版块,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思考与讨论”版块的内容。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解决,总结。
(1)从美术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直接信息)
内容分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色彩;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
(2)从历史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间接信息)
主要通过画中唐代妇女经济;文化;政治;民族关系:地理角度(信息综合)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收集西方古代人物画资料。
(四)、学习结果检测、呈示。
1、随堂检测
由教师出题或学生出题,学生抢答,检验学习结果。(题目如下:) 作者及年代; 《捣练图》属于什么画种; 采用什么构图样式; 采用哪些绘画技法; 色彩特点; 作品风格等
2、版块评比。
将网页上传到校网站或因特网,对各小组设计制作的版面进行评比,设以下几个奖项:组织奖、创意奖和技术奖,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撰写感受或美术论文。
将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结论及制作网页的经过等记叙下来
将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或对其中较感兴趣的一点撰写成美术论文。
第二周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一、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
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三、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2幅作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清明上河图〉〉
提问:(仔细观察上述作品后,你能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政治和生活背景吗?)
教师在学生常识性地回答问题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造型实物(绘画、雕塑、工艺品、建筑等)获得的。即便文字出现以后,
你今天碰对人了,我就是陕西西安的。
盛唐风韵 ——从唐朝仕女画看盛唐气象 内容提要:唐朝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本文从张萱和周昉的唐朝仕女画说起,画中所描绘的女子体态丰腴、衣着开放,充分体现出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以此为角度展现盛唐时期社会发展、社会风气自信开放的图景。 关键词:唐朝仕女画;女性地位;盛唐气象;自信雍容 在中国的人物画历史中,唐朝的仕女画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体态丰满、衣着华丽鲜亮的贵妇人和手持纨扇的侍女,或沉静地坐着,或在园子里赏玩,或策马游春,或追逐嬉戏。与汉朝、两晋、明清所欣赏的弱不禁风、“秀骨清像”的仕女相比,丰满的唐朝的仕女大气、雍容,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发达与人们的自信。 张萱和周昉的仕女画 唐朝仕女画的代表画家是张萱和周昉。 张萱的代表作是《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是描绘天宝年间杨贵妃的妹妹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带随从出游的场面,画中八个骑马女性,以人物闲适欢愉的意态和华丽的服饰烘托“春”的感觉。虢国夫人“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不施粉黛,与侍女们自由骑马在郊外漫步踏青,我们可以由此看出唐朝的封建礼教对女子束缚较少,女子可以抛头露面、骑马出行。《捣练图》则描绘妇女捣练、络线和缝制等劳动的情景。人物造型丰腴健康,神态生动,姿态各不相同,特别是通过动作细节,穿插三个小女孩,或帮忙,或玩耍,传达劳动过程中的生活情趣。人物整个画面色彩明艳华丽,疏密有致。 周昉作品的特点,据当时人记载是“衣裳劲简”,“彩色柔丽”,所描绘的妇女形象是“以丰厚为体”,这些特点都可以在现存周昉的作品《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中见到。《簪花仕女图》取材宫廷妇女的生活,装饰华丽奢艳的嫔妃们在庭园中闲步,上身束抹胸,肥大曳地的团花大副长裙,肩披透体薄纱,盘起的发髻,簪上步摇钗,圆脸丰肌,气质华丽富贵,动作从容悠缓,神情悠闲矜持。 从两人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朝的审美观: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评价美女的主导标准,且女性的衣着、活动都十分开放。 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人物画中的仕女我们可以看到唐朝女性的极大自由和女性地位的提高。 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富有效率的开明政策,带来了人民自我认同心理的加强,使得唐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唐代妇女以更为大胆的方式去追求美和表现美。 唐朝女性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社会对妇女的束缚相对较少,女性之美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女性着装极其自由,宽袖窄袖,华服胡服,女装男装,皆从其便。唐代的贵妇大都“缣罗不着爱轻容”。因此,当时女子还盛行胡服打扮,翻领窄袖长袍,腰系皮带,上挂各种金属饰件,内穿条纹窄腿长裤。 唐朝是妆饰极盛的时代,从保存至今的美术、雕塑作品以及诗文的描述中可见一斑,唐代仕女图、敦煌壁画中的妇女服饰鲜明、新奇、精巧,开放的社会在服饰上也是不论古今外兼收并蓄的。但从发髻样式和华美的种类来说,各不下十几种,点唇的样式也名目繁多。唐朝妇女对于“胡妆”的偏爱也是很有特色的。 唐朝妇女女性地位的尊严有显著的提高。盛唐时期,有登基制诰、号令天下的女皇帝武则天,有设立幕府、干政决狱的女显贵,有挥翰作诗的女才子,也有擅长丝竹管弦、轻歌曼舞、色艺皆佳的女艺人„„妇女们敢于追求理想,追求个性。她们都得以抛头露面于社会。 妇女地位与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以及社会风气有关,女性地位的提高推动了社会健康发展。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对妇女生活束缚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李唐王族本身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另一方面是由于整个社会提倡创新精神。唐代妇女都喜欢抛头露面,甚至男女同席共饮、谈笑唱和,而无所顾忌。唐朝皇室贵族中便男女无别,至于寻常百姓人家就更没有什么约束了。女子骑马射箭、自由恋爱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开放的社会,繁荣的气象,博大包容的胸怀表现在文化思想上必定是兼容并蓄,允许所谓各种“异端”存在的,表现在女性意识上也是自主性的,多元化的。唐朝妇女体现的这种自主性,一扫六朝充斥着的铅华脂粉,体现出富丽堂皇、多姿多彩的美。 盛唐:自信雍容的力量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充满博大雄浑社会气象的一个时代,在绘画上是具有神奇魅力的辉煌时期。 经过初盛唐一百多年的经营,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唐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国势的强盛使得一种自信的意志和闳阔的气势高扬在唐帝国的文治武功和大一统事业上。宋代的诗论家严羽曾经用“盛唐气象”来称赞唐代开元前后的诗歌,事实上,这完全可以用来描绘唐代文化和社会在鼎盛时期的精神面貌。 唐文化的特有气质,正是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唐代国力达到顶峰,史称“开元盛世”。唐朝文化在鼎盛时期的精神面貌,宽广、博大、自信的胸襟,宏大、磅礴、洒脱的气质。正因有此胸怀与气质,唐朝文化,不仅在诗歌,而且在书画、音乐、舞蹈、散文、宗教、思想方面,均达到发展的高峰,极一时之盛。 文化的盛世,不仅表现在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完美继承与发扬,也表现在对异族文化、外域文化的汲取上。唐王朝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不仅使得唐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扩大,更重要的是,多元文化的交汇,有助于促成文化隆盛的形成。游牧民族活跃、奋发进取的精神,与中原汉民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相结合,迸发出勃勃生机,使唐文化性格在整体上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唐朝的这种对异族文化和外域文化的大规模采撷,吸收,在世界文化史上均可堪称典范。有容乃大的精神,造就了唐朝的充实而又光辉的文化繁荣时代。 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这是一种新民族新文化的优势所在。在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方面,都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放的胸怀、高扬的自信,使唐人具有了雍容大度的祥和与宁静,昂扬坚定的进取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因此唐人具有了一种与以往其他朝代都不一样的审美取向,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这一切体现了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阶段洋溢出的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唐人崇尚并醉心这种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他们崇尚热烈放姿、开拓进取、积极向上。 盛唐,传递给我们自信与雍容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佚名,周昉与中唐以后的绘画, 2 佚名,最美丽的仕女形象,新闻午报,2006年12月24日 3 林彬、陆珊珊,大唐的风韵,南昌高专学报,2003年第3期 4 孙家洲、刘后滨,唐代的开放性格与盛唐气象, , 2006年07月12日 5 李土生,有容乃大:盛唐气象与唐代文化精神,,2006年5月17日 6 晴语,唐朝妇女女性意识的复苏与彰显——唐朝女性文化研究,,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服装论文的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1]张文明.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N]. 云南政协报,2020-08-26(006).[2]孟庆.关于人物摄影与服装造型的关系探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8):44-45.[3]李雯.白裤瑶设计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探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8):193-194.[4]杨韶斐.探析民族服装设计中蕴含的文化性和审美性[J].西部皮革,2020,42(15):50.[5]吴国华.湖南民族服装产业网络定制营销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7):73-74.[6]王丽霞.民族服装的传承与创新--评《创意服装设计学》[J].印染助剂,2020,37(06):67.[7]吴国华.湖南民族服装规模个性定制营销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0(11):13-15.[8]新华.民族服装业中的销售问题初探--以呼和浩特蒙古族服装业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20(15):28-29.[9]郑天琪.西南少数民族服装配饰功能与内涵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0(05):120-121.[10]张君浪.中国民族服装品牌发展的国际化探索[J].国际纺织导报,2020,48(04):55-59.[11]新华.民族服装加工业经营的调查研究--以巴林右旗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0(06):16-17.[12]陈欢,卢菁菁.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文化探析[J].智库时代,2020(09):275-276.[13]王俊伟.闽南服装文化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设计,2020(02):146-147.[14]陈志军,蔡珍珍.民族服装元素在影视服装设计中的创新研究[J].纺织报告,2020(01):72-73+78.[15]陈莉芳.民族服装元素在影视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轻合金加工技术,2020,48(01):68.
[1] 刘岳屏. 服装展示空间设计初探[J]. 广东建筑装饰, 2007, (04) . [2] 李洪琴. 民族民间服饰的现代设计方向[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6, (09) . [3] 梁宇,李曼. 法国天才的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J]. 世界博览, 1985, (05) . [4] 陈沛照,王希辉. 花蓝瑶服饰文化内涵阐释[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6, (02) . [5] 孙云. 浅析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的意义途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6) . [6] 朱剑波. 朝鲜族传统服饰特征及其民俗探源[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 (05) . [7] 尹笑. 飘如游云 矫若惊龙 中国古代服装之美[J]. 东方艺术, 2006, (02) . [8] 林朝阳. 中国古代服色的审美意识[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 [9] 蒋孝锋,刘国联,蒋琳. 中、日、韩三国人对于民族服装的态度与选择要素的比较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3) . [10] 高秀明. 服装展示与服装艺术[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1) .
衣被天下——天下之人都有衣服可穿松郡棉布,衣被天下——这是因为宋朝以后,松江这个地方纺织业发达,尤其是棉纺织业(得益于黄道婆的改良)极其发达,大量出产棉布,供给全国,所以有“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说法。这和“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相类似。
快叫姐姐叫姐姐姐姐姐姐姐姐价姐姐价价叫姐姐姐姐叫姐姐姐姐叫姐姐姐姐姐姐姐姐价姐姐姐姐姐姐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一种潮流。贸易、投资、金融、跨过公司生产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该考虑的问题。[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爱国 爱国主义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二、爱国与爱国主义爱国就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无比热爱的一种高尚情感。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为一体的综合概念,是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和一定区域的国土、国民和国家机器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共同体。爱国就是爱故土、爱人民和爱国家的统一。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公民个人而言,爱国主义包括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三层内涵。三、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1.正确认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他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促进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再次创造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2.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粮食耕地问题,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处理好爱国与做好本职工作的关系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初期,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历尽艰辛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当代公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认真理解,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处理好各种关系,做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参考文献:[1]杨学兵主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思想道德修养》高教出版社[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教出版社[4]卢黎歌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西北大学出版社[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6]卫兴华 林 岗主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城市重建融洽互助邻里关系在中国,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开始对"躲进小楼成一统",邻里之间"对门不相识"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感到不满,去年以来,河北、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的一些城市陆续举办了旨在重建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的"邻里节".今年66岁,家住石家庄铁路60宿舍的朱梅英经常义务为邻居理发,在不久前新石办事处举办的"邻居节"中被评为"好邻居".据了解,评选"好邻居","和睦单元"只是"邻居节"的一项内容,各地开展的活动还有"签订邻里文明公约","左邻右舍大联欢","邻居有难大家帮","尊老敬老助老","社区运动会"等,内容尽管有所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增加沟通交流机会,构建和睦邻里关系.尽管有调查说一直坚持举办"邻居节"的社区中,能够互相关心,互相关注的家庭比例上升到了,但对于许多普通城市居民来说,"邻居节"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街坊邻里间见面,聊天,活动的机会多了.形式多样的"邻居节"受到城市居民的普遍欢迎.今年75岁的石家庄市联盟小区居民姜德芳去年"邻居节"期间参加了社区合唱团,如今经常在社区表演节目.他说:"现在邻居间来往明显多了,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互相帮忙,就像又回到了从前."石家庄市民政局社区建设处处长韩金红认为,邻居节受到欢迎的原因在于,这表达了现代城市居民重新唤回和睦互助邻里关系的强烈渴望,人们不愿在承受工作生活压力的同时还要忍受邻里互不来往的孤独.河北省社科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周伟文女士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注重邻里关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城市中融洽和谐,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曾让许多外国学者称羡.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一优良传统似乎被不少城市人渐渐淡忘了.社会学家认为,造成现代城市居民邻里关系疏远的主要原因有:城市住房的市场化改变了同一单位职工共住一楼或住同一社区的格局,客观上造成了邻居间的不熟悉;现代城市住房的布局设计,在空间上阻隔了人们的密切交往;沉重的工作压力与较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少有时间和机会进行更深入的沟通;生活的私密性逐渐加强,越来越多的人把家庭作为一个独立的空间,不希望他人打扰自己的私生活等.但现在,许多事实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居民不愿再忍受邻里不相往来的孤独.社会学家,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梁勇建议说,组织"邻居节"等活动应该尊重时代特点,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小事做起,尽可能多地为居民搭建相识,相知,交流的平台,坚持不懈,逐渐形成风尚.《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空间效应》《市居民邻里关系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莫让邻里变“陌路”》(这里具体讲述了“邻里节”的开展)
给你点中美关系论文的参考文献1. 梅孜主编:《美台关系重要资料选编(—)》,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2. 资中筠主编:《美台关系四十年(1949—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 苏格著:《《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4. 茅家琦主编:《台湾三十年(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 袁明、[美]哈里•哈丁主编:《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6. 贾庆国著:《未实现的和解—中美关系中的隔阂与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7. 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8. 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9.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0. 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二卷(下册),世界知识出社,2004年版。11. 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2. 王玮、戴超武著:《美国外交思想史(1775—2005)》,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3. 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战后美国史(1945—2005)》(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02版。14. 王玮主编:《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5.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16. 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编辑组:《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卷),武汉大学出版,1983年版。17. 刘金质著:《冷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18. 袁明:《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9. 颜生毅主编:《当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0.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21.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22.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57—1969)》(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23. 顾维钧著:《顾维钧回忆录》(第12分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24. 何春超著:《国际关系史纲(1917—1985)》,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25. 戴超武著:《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26. 朱明权、吴莼思、苏长和著:《威慑与稳定:中美核关系》,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27. 王光远著:《蒋介石在台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28. 巨永明著:《核时代的现实主义—基辛格外交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29. 周琪著:《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0. 杨奎松著:《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1. 谢力夫著:《毛泽东面对美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32. 杨奎松著:《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3.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34. 金先宏著:《影响白宫对华政策的中国通》,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35. 林家有著:《冷战与内战》,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36.(日)入江昭著:《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37.(美)约翰•鲁滨逊•比尔等著:《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38.(美)欧内斯特•梅、小詹姆斯•汤姆逊主编:《美中关系史论—兼论美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39.(俄)谢•赫鲁晓夫著:《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0年版。40.(美)卡尔•罗特•兰金著:《兰金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41.(美)迈克尔•谢勒著:《二十世纪的美国与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42.(美)邹谠著:《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3.(美)孔华润著:《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44.(美)罗伯特•H.费雷尔著:《艾森豪威尔日记》,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45.(美)斯蒂芬•安布罗斯著:《艾森豪威尔传(1952—1969)》(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46.(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著:《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受命变革(1953—1956)》(上册),生活•知识•新知三联出版社,1978年版。47.(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著:《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缔造和平(1956—1961)》(下册),生活•知识•新知三联出版社,1977年版。48.(美)保罗•肯尼迪著:《战争与和平大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49.(美)亨利•基辛格著:《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50.(英)彼特•卡尔沃卡雷西等编:《国际事务概览1949—1950》,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51.(日)趾街富士丁著:《蒋介石的美国顾问—欧文•拉铁摩尔回忆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