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徐红诗歌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徐红诗歌论文范文资料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指作者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参考过、借鉴过、引用过的资料,引用参考文献是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吴树青.陈占安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高等 教育 出版社..

[2] 黄维德等.人力资源管理初探(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范文 )[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 张京宏沈宗南.HC-4R管理理论及应用[M].上海世新出版社.27.

[4] 芦彩梅.梁嘉哗.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问题与对策思考.科技与管理[J]..

[5] 赵曙明.戴万稳。欧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外国与管理[J]..

[6] Mark A, 'he adoption of hish-involvement practices an dprocess in emergent and developing firms: a descriptive and prescriptive approach.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

[7] Matthew .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oblems over the life cycle of small to medium-sized Resource Management[J]..

[8] Hap Brakeley, Peter Cheese, David High-Performance Workforce Study[M]..

[9] 孙健敏.穆桂斌.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状况·经济管理[J]..

[1] 李小安.民营企业如何突破四大“瓶颈”闭.商业研究,2008, (5).

[2] 风杰中.《小企业创新》.东北 财经 大学出版社[M]. 2006.

[3] 刘昊.中小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阴[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2, (6).

[4] 薛建刚.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09, (4).

[5] 徐红.李涛浅析中小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 (6).

[6] 石磊,罗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的匹配性研究[J].商业时代,2007, (9).

[7] 庄彪.完普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 措施 [J].商场现代化,2008 (10).

[8] 清华.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现代营销,2010, (2).

[9] 李长禄,尚久悦.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0] 曾漫丰.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改进对策[D].

[11] 张清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J]..工业技术经济,2004, (7).

[12] 魏明.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 (3).

[13] 清华.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学苑版.

[14] 郭晶.钱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 (3) .

[15] 朱晓敏.浅谈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田社会科学家[J].,2005 (2).

[1]李娜.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向实务演变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1.

[2]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1.

[3][美〕埃里克瓜弗兰霍尔茨著,陈仁栋译,‘常勋,余绪缨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

[4]许静.关于人力资源会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人力资源,211, (4): 85.

[5]提拉依木.高校人力资源会计运用的研究[D].江苏:河海大学,25.

[6]张文贤.人力资本[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28. 1-9.

[7] 一涛.基于薪酬激励视角的高校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构建[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8.

[8]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9]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参考文献.A Statemen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1966 .

1.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参考文献

2.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提纲

3.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4.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5.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6. 人力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转载]汉语新诗鉴赏(88) 刘不住 徐红 寄北 顾长福 杨华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汉语新诗鉴赏之八十八刘不住/徐红/寄北/顾长福/杨华刘不住(1980-),本名刘东升。河南项城人。著有诗集《石头》。灵魂倒挂树梢其实,那是一群人在旷野,变作一把叶子被风扔在苍茫里从肉身上剥下爱、恨、悲、喜的鳞片,摊在日光下晾晒,像收网后的渔族一群人甘于被旷野收留,长成一片低矮的林子从一棵到另一棵,被时间经过灵魂倒挂在荒凉树梢,等赶来的另一个自己,把它取走(选自:刘不住新浪博客)[赏析]这首诗歌,读到了彻骨的冷。一群人抑或一个人,在我们收割自己的同时,很多时候,这个世界是荒芜的。这里的一群人其实只是一个美好的比喻,更多时候,其实是一个人,当然更可恨的是当你发现身边多出几个人的时候,它们其实是是谎言是虚假。可爱的诗歌就这样遍体鳞伤。 (半卷红尘/文)徐红(1965-),女,笔名白雪。安徽人。著有诗集《水的唇语》等。微美信守比肩。静静的,昔日流光。柔情,善美。我们的世界一片清澈干净。在寂静里……请采纳

已发站内信,确认后请采纳

考研与就业 考验与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讲,虽然并不是一个去此即彼的二选一,两者可以同时进行,但人的时间、物力、财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一般而言,与人生关联度越紧密的事情越容易成为两难,因为存在着这样一个铁定的前提:人生是有限的,不能复制,不能重来。于是,任何有关于人生的选择就显得尤其重要。就个人而言,谁都愿意使自己的人生活出质量来。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谁的人生质量高,谁的人生价值就大。人生的最初阶段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的人生发展。那么,作为在校大学生,考研与就业,应该是我们人生路上最重要的选择。其选择结果的正确性,在某种情况下决定着人生的质量。因此,它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令我们头疼的两难选择。所以,面对考验与就业,我们应该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作出理性的选择。我们应该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对自我的认识,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之路。 就业与考研,在八十年代被称为“红道”与“白道”,即毕业后在国家机关就业的就算是走“红道”,而考研则是走学问之道,故称“白道”。由于当时大学生就业是由国家包办,所以不存在考研与就业之间的交叉现象。于是大路朝天,一人半边。而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上世纪末第一批扩招的本科生已经毕业,而就业的市场有限,于是就促使一大批本科生往考研的路上转移,这可是人生的战略转移。于是,考研便不再仅仅具有学术意义,或者说学术意义正在淡化。为了规避艰难的就业形势,为了学历升级以提升自己就业的价码,为了考博,等等,不一而足。  就业的艰难,难就难在预期的就业目标与残酷的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上。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不发达,大学生曾经是天之骄子,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有理由获得最好的就业机会。于是,上大学可以获得好工作已成为社会共识。同时,上大学也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展,尤其是扩大招生,上大学只能获得进入社会入场券,并不能保证获得以前的东西。再则,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依据文凭,更看实践能力,即从学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要相获得好的工作,除了学习优秀外,还得看实践的能力。这是就业难的内在原因。  就外在原因看,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据调查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为、、和,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政府对下一年失业率的调控目标,也一再相应放宽,即分别为、、和。许多权威专家认为,这些指标虽然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但是如果考虑到统计口径等问题,我国目前的失业率要远远高于上述指标,即可能达到10%左右的较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将有很多人去竞争一个职位,尤其是理想的职位。归纳起来,大学生就业难在于这样的因素:第一,高失业率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第二,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长导致理想职位的竞争度增大。  其实,如果仅仅从大学生所占从业人口比例来说,我们不存在什么就业难的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5%,而1998年工业发达国家为26%。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饱和或供大于求。所谓就业难,主要难在大城市、机关、国营的企事业单位、外企等;而在大城市之外,以及许多发展迅速的民营经济领域和广大的西部地区,人才匮乏的现象仍很明显。为什么不去人才匮乏的地区呢?其实道理同样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人力资源,人才也离不开市场的配置,这种配置是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进行的。人才匮乏不等于价格就高,换言之,不等于人才的待遇高。而且,作为人才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看到工作的待遇,更要预测自己在这个岗位上的发展空间,而现在人才匮乏的单位和地区,同样待遇比较匮乏,发展前景也难以预测。这样就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考研的变味,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市场对学历的要求水涨船高。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动辄就要硕士以上文凭。二是研究生扩招比率逐年提高,大大超过本科的增长率。第一点是压力,不得不考研,因为理想的工作需要理想的文凭。第二点是条件,即大量的扩招使考研的成功率大大提升。这样一来,考研便成了获得理想工作的一块敲门砖。但实质上,学问之道应该建立在兴趣上,即把做学问视为游戏一般,这样,他才能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其中。而有这样兴趣的人不是很多,而且也不需要太多,大部分则是把考研视为工具,这是正常的。所以,在这个意义,考研的变味其实也体现了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研究生的定位发生了变化。这是不是时代进步呢?   逻辑地看,任何选择都是以一定的利益取向为参照的。因此,考研与就业自然也是以个人的利益取向为选择依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所要选择的事物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常常会产生焦虑。其两难就难在两者基本上同时进行,都有一定的风险。  首先说考研吧,虽然扩招,但招考和人数也在增长,其录取的比例并不因此而有多大的提高。最头疼的是,复习考研差不多需要一年的时间,而这一年中又是找工作的黄金时间。如果两线作战,既找工作又准备考研,这很难兼顾。对一部分同学来说,如果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当然就不用考研了。道理很明确,既然考研是为了理想的工作,那么如果已经找到理想的工作了,当然就不用考研了。但是,有些同学也会有这样的忧虑,现在社会上对文凭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本科文凭可能会限制自己的发展空间。那这很简单,工作后再考研。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机会对于本科生将越来越少,因此,考研就成了当下的一种现实的选择。看来,这个所谓的两难,归根结底还是考研上。这里起码包括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考上了要学三年,三年以后的就业形势如何?二是有的同学没考研却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我三年后出来如果找不到比他好的工作,我会怎么样?三是如果考不上怎么办?一直考下去,还是找工作?一直考下去,如果还考不上怎么办?如果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好怎么办?不论如何,这都令人烦恼。 如果我们放开来想,就觉得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你有需要,你就得面对困难。人生的选择其实就是一场搏弈,个人跟自己的命运搏弈。所以,当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我们必须有所取舍。而且,人生的道路并不是我们今天就能规划好,这还有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我时常在想,如果人的一生在他出生的时候就规划很精确,那么,他的一生还有意义吗?如果一个人什么都能预见到,那么他的奋斗过程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人生的不可知反倒使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好奇心,充满了幻想。 考研与就业,看似两难,其实不难。关键在于你的人生目标定位,如果过于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出错,则势必在面临选择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则易导致两难境地;如果你不过于追求完美,而是追求过程的乐趣,则面临选择时,你会果断地作出决定,不会过多考虑这种选择的得失,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不可知的,一切要在实践中检验。 无处安放的青春,也注定会找到本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个“萝卜坑”。只要我们不虚度自己的年华,无论是工作,还是读研;只要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良知,无论是为人做事,还是为了自己学术理想,我们都会一往无前,承担起本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

关于席慕容诗歌论文范文资料

篇一:《无怨的青春》

在年轻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

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

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篇二:《古相思曲》

在那样古老的岁月里

也曾有过同样的故事

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

还是说今夜的我

就是那个女子

就是几千年来弹着箜篌等待着的

那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

就是在莺花烂漫时蹉跎着哭泣的

那同一个人

那么就算我流泪了也别笑我软弱

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唱着同样的歌

在开满了玉兰的树下曾有过

多少次的别离

而在这温暖的春夜里啊

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古相思曲

篇三:《回首》

一直在盼望着一段美丽的爱

所以我毫不犹疑地将你舍弃

流浪的途中我不断寻觅

却没料到回首之时

年轻的你从未稍离

从未稍离的你在我心中

春天来时便反复地吟唱

那滨江路上的灰沙炎曰

那丽水街前的一地月光

那清晨园中为谁摘下的茉莉

那渡船头上风里翻飞的裙裳

在风里翻飞然后纷纷坠落

岁月深埋在土中便成琥珀

在灰色的黎明前我怅然回顾

亲爱的朋友啊

难道鸟必要*才能成为凤凰

难道青春必要愚昧

爱必得忧伤

有一篇相关论文你可以借鉴一下,不过我认为你还是先要认真去主读读席慕容的诗歌,才能写出更好的东西来。仅供参考。 论席慕容诗歌的感伤美 作者:【宋姗 曾丽芹】 学教育 21 论席慕容诗歌的感伤美宋姗曾丽芹(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 席慕容的诗歌曾带给诗坛一阵清新旋风,给很多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感动,这份感动也让读者感受到她对待诗的真诚,她的忧伤的真诚,本文将从其诗歌所表现的感伤情调中来分析其“独抒性灵,不拘格调” 的真性情。从她对故乡那解不开的情怀中来感受她的深切的失落。 [关键词] 感伤;真;爱情;乡愁一、独抒性灵的“真” 席慕容台湾女诗人,她的名字以及她的诗歌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海峡两岸刮起过一股强劲的“席慕容旋风”。席慕容的诗之所以能在海峡两岸都风靡一时,受到众多的青年读者的欢迎。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她的真情所感动。这种真情所描绘出来的忧伤带给人们的是一片纯净的天空。正如她一直所相信的“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爱心在她的诗中表露无疑,像“如果你愿意我将/把每一粒种子都崛起/把每一条河流都切断/让荒芜干涸延伸到无穷远/ 今生今世永不再将你想起/除了除了在有些个/因落泪而湿润的夜里如果/ 如果你愿意。”(《如果》),将我对你的爱,你的情表现的刻骨铭心,为了你甘愿做任何琐碎的事情,此情此情是多么让人心碎。而象“我只想如何才能将此刻绣起/绣出一张绵绵密密的画页/绣进我们两人的心中/ 一针有一针的悲伤与/疼痛。”(《重逢之一》),就将我的一颗饱满的心融入在了刺绣的每一针的疼痛中,将你的面容,一针一针的绣在我的心上。这种由真而表现出来的感伤,在席慕容的笔下刻画的淋漓尽致。而这种真性情的提倡,在我国古代的诗论中,就多次被倡导。尤以袁宏道的“性灵说” 论述最为透彻。他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表现内心的真实感情,应该是自然天性的流露,反对任何的因袭模拟,剽窃仿作。在《序小修诗》中,他赞扬其弟小修的诗道:“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束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龇处,佳处自不必言,即龇处亦多独造本色语。”他所表达的就是一个“真” 字,只要文学作品是真性灵,真感情的流露,即使是 “龇处” 亦是“佳者”。而席慕容的诗文,处处体现她的真情,她的非胸臆的流出不肯下笔,将情与境,将爱情的千言万语,都融会在短短的几行诗句中。如“你是那急驰的箭/ 我就是你翎旁的风声/你是那负伤的鹰/我就是抚慰你的月光/你是那昂然的松/我就是那缠绵的藤萝”。(《伴侣》),我的爱如你翎旁的风,如抚慰你的月光,如缠绵的藤萝,这些都只是为了能做你生生世世温柔的妻,做你永生永世的伴侣,用看似平凡的意象,却表达了最真最深的情。而情到深处自然会生出感伤,爱必得忧伤,这种对爱的忧伤,在席慕容的爱情诗中,表现最深,无论是重逢的喜悦、离别的惆怅,爱的坦诚,都流露出一种温润、一种圣洁、一种执着而无悔的心情。如“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来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如果能/深深的爱过一次再别离/那么再长久的一生/不也就只是就只是/回首时/那短短的一瞬。”(《盼望》)。我深知我们将永不能在一起,可是我祈求的只是相爱的瞬间,你回首时那短短的瞬间,只要你给了我那爱的一瞬间,那就是我盼望的。可是最终的最终,你却连这一瞬都没能给我。但是席慕容的这种忧伤,并不是无病呻吟的感伤,也不是怨天尤人的悲悯,而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旨归,她经历忧伤过后痛苦过后,对生和爱有一种大悟和觉醒。就像她在《无怨的青春》的序言中所说的: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的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的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的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之后,你才会知道,在暮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她用她独有的善和真,将感激的心存在爱中,警醒着大家在爱逝去后,你依然会了无遗憾。真正的爱心是最柔软、最宽容、最能承受一切意外的打击的,只要你的确曾真正的爱过,不管今天和将来如何,都不应有悔。在展现爱的人生中,更在以女性悦耳的絮语教导人如何面对人生。所以我们在那么多虚伪的作品就更珍惜席慕容的这种真。二、继承与创新的“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指出,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然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细绯。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颓而通其所必变。”袁宏道在这里指出:“真正的继承,不是模仿,而应当是新的创造与发展。‘时’的变化,必然要引起‘物’的变化,这是自然规律,为此就要有‘通变’的观念,而不能剿袭传统。”这正如席慕容的诗,既有对于古典诗美的现代抒写,将古典诗词的凄美意象融入现代诗中,也有西方文明的风采,将西方文化的绝对宽容精神和浪漫情调与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委婉和淡淡的宿命意识巧妙的结合在自己的诗中,形成独特的个性。而传统文化的继承则使她的诗散发出古典诗文学评论 学教育 22 词的抒情韵味。古词意象的选择的不同,诗的韵味也会不同。席慕容善于将古典诗柔美的意象作用于自己的诗中,也善于用新的诗歌意象来传达她的诗情,既古又变。她使用最多的意象是各种花的意象。而花的意象在古诗人眼中,是忧伤的代名词,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 这一意象体现出黛玉的无尽伤怀之情,而在席慕容这里,花依旧是忧伤的化形,如“在暮色里你漠然转身渐行渐远/长廊寂寂诸神静默/我终于成木成石一如前世/廊外仍有千朵芙蓉/淡淡的开在水中”(《历史博物馆》)。这首诗在《台湾爱情诗选析》一书中被视为是席慕容的诗中最好的一首,将现代的诗情融入了古典的莲荷意象中去。仿佛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一夜间有了灵魂,而在等待你的期望落空后,又终于失了这灵魂。除此之外,席慕容的诗中还创造了些新的诗歌意象。如对“树”的新解,将树作为爱情的象征,爱的凄美在她的那篇《一棵开花的树》中,表现的最透彻。“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颗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一颗满心期待着爱的树,为情人凋零的树的形象跃然于我们面前“而当你终于无视的走过/朋友啊/那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而是我凋零的心” 爱情的凄美,在开满了花的树的面前,在伟岸的树的面前,依然只是一颗为爱受伤而凋零的心。满载这希望而来,满愈伤怀而落,满地皆是伤心的泪珠,为你离去而未看我一眼的泪珠。还有“风沙”“风沙起时乡心就起/ 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狂风沙》)” 或“呼唤这风沙的来处我的故乡/遂在疾驰的车中泪满衣裳”(《高速公路的下午》)等这些新的意象。正是席诗中对于古诗的继承与创新,也正是这些创新,才使席慕容的诗充满了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惊奇,既感伤又憧憬的意趣在其中。三、率性而行的“趣” 席慕容诗的忧伤的真以及继承与创新的变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在其中,她的诗带给读者的往往是心灵的感动与震撼,优美的意象清新明丽的语言,丰富的情感,都在诗中流露出来,在“茉莉好像/没什么季节/在日里在夜里/时时开着小朵的/清香的蓓蕾想你/好像也没有什么分别/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恍惚的刹那间”。(《茉莉》)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真挚的情感比喻成小小的茉莉,美丽的茉莉的清香的蓓蕾,正如自己想你时的心情,在每时每刻,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想你的刹那”。丰富的情感满愈心中。然后她的诗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自己小小的情感世界中,在对爱情的无法挽回的忧伤中,在对青春逝去的惆怅中,对生命人生的一种了悟也在她的笔尖不经意的流露出来了。在《邂逅》这首诗中,作者就将逝去的爱情,青春的流去当成是命运的安排,不错怪谁,只是当我们多年后擦身而过,漠然的转身离去时,那一份伤痛就永久的留在心中了,然后在一切过后,悟得生命和生活只要安宁和美丽就好了,能够有欣赏天蓝树绿的安宁,这就是忧伤后所能得到的最本真的生活吧!忧伤,所以才有所悟,有所悟才更怀念那些曾经美好的日子,曾经烙在心上的日子。总所周知,席慕容是蒙古族后裔,虽然从小离开大陆,从来没有亲眼看见过故乡—— 内蒙古草原。但是小时候总在外婆的口中听到故乡,在地理课上感受着故乡。故乡对于她来说,不是地图上那遥远的陌生的草原,而是深深刻在心上,在心上想了千百遍的情怀,而对于这些怀念故乡的情怀,在席慕容的诗中,曾多次反复的出现,对于她来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确实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离别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简短的七行三个段落,作者就将这份乡愁情绪概括出来,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 的形象比喻抒发了似海洋深的愁绪、怀念、怅惘的情感,使人读之回味无穷。这首诗同余光中的早年发表的《乡愁》一样,道出了远离故土的游子们的共同情感特征,意境深远。乡愁诗的抒写,往往包含着很深的失落,因为喜爱,所以常感到不满和失落; 因为爱得深,所以失落感也就特别强烈。而这些深深的失落感,在席慕容的乡愁诗中,也表现的非常明显。如《狂风沙》中“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长城外草原千里万里/ 母亲说儿啊名字只有一个记忆风沙起时乡心就起/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寻觅的云啊流浪的鹰/我的挥手不只是为了呼唤/请让我与你们为侣化遍长空/飞向那历历的关山一个从没有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父亲啊母亲/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风沙起时,乡愁顿起,揣想那风沙起处的模样,希望从风沙带来的气息中嗅出故乡的花香,听到乡音忧长的思念,然而风沙过后,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去那份牵挂。于是诗人希望那漂游无根的云和鹰能够听到她的呼唤,能够携带她遨游长空飞越关山,去寻找那日思夜想的故乡。而这些迫切的心情唯有父母亲才能理解,于是“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而“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这是一个现代人痛苦灵魂的挣扎与再现,是一个游子浪迹天涯无所适从的悲哀。四、结语席慕容的诗,不管是乡愁诗,爱情诗,还是禅意诗,还是对青春逝去的无法挽回的惆怅诗,总是流动着一种情绪记忆的色彩,正如古人所说赌物感人,触景伤怀,常流露出一种极淡却又极浓的感伤情调。这种感伤如逝水年华往往能够触到读者心中最隐秘的角落,拨动那常人无法拨起的弦音。感伤情怀在席慕容的诗中,可谓道尽了人生的百态,触动了全景,在每一个情绪波动的角落,总是不知不觉的渗透进了其中。那种由真而发的伤,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无法躲藏的。参考文献: [1] 席慕容:《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容抒情诗合集》. [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2]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夏祖丽:《一条河流的梦》. [M].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4] 杨光治:《台湾爱情诗选析》. [M]. 1989. [5] 潘承玉:《忧伤与莲荷原型——席慕容的艺术世界透析》. [J]. 淮北煤师院学报. 1992. [6] 郭济访/王建选评.《台湾三家诗精品》. [M].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0.作者简介:宋姗(1986—),女,汉族,江西吉安人,海南师范大学2008 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曾丽芹(1987—),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海南师范大学2008 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文学评论

“席慕蓉现象论争”析论1席慕蓉最早的两本诗集《七里香》与《无怨的青春》分别出版于一九八0以及一九八一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出版就大卖。据孟樊的调查,《无怨的青春》从一九八0年至一九八六年为止共销了三十六版;《七里香》从一九八一年七月至一九九0年十二月共销了四十六版;此外席慕蓉在一九八七年元月出版的《时光九篇》至九0年为止也销到二十七版。这样畅销的纪录,除郑愁予的《郑愁予诗集》与余光中的《白玉苦瓜》外,诗坛无人可以相比,这种畅销的现象在诗坛既是空前,至今也没人能打破这个纪录。于是诗坛将此称之「席慕蓉现象」。席慕蓉诗集不但畅销,也引起评论者的诸多意见。肯定者认为「席慕蓉现象」是种可喜的现象,代表现代诗终于被大众接受,而席慕蓉功不可没;反之,批评者认为席慕蓉的诗主题贫乏、矫情造作等等。甚至认为席慕蓉是故意创作此类「媚俗」诗作,来迎合大众的胃口。这些负面批评最早是在一九八四年四月由渡也发表炮火猛烈的〈有糖衣的毒药〉造成了密集的回响,此后关于「席慕蓉现象」的评论不断出现。布迪厄说:「文学竞争的中心焦点是文学合法性的垄断,也就是说,尤其是权威话语权利的垄断。」[1][1]席慕蓉现象引来鼓掌叫好的评论,也引发现代诗人的焦虑。到底席慕蓉的诗是不是「诗」,批评家与阅读大众围绕着席诗展开了文学合法性的争夺战。论争焦点集中在席诗为何畅销上,正反两方互相批判讨论。虽然前人尚未以「论争」定论,但实质上这的确是一场论争,因此本文尝试厘清整个论争的脉络,呈现整个「席慕蓉现象论争」的定位。除了呈现评论家们「如何」论争外,本文更关注的是评论家们「为何」要争议诗集畅销的现象。「席慕蓉现象论争」提供我们一个切入的角度,透过分析评论家们为何论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背后的问题是,现代诗生产体制是如何面对这个前所未见的变局。而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的重要理论概念场域(field)、习态(habitus)则提供了我们较佳的分析方式,避免了两种常见评论方式所造成的盲点--对评论者心态的臆测与事件的平面描述。二、 二、 席慕蓉现象论争经过由于前人未以论争看待这些讨论席慕蓉现象的文章,相关资料也未经汇整,因之本文先就时间顺序将论争经过作一整理说明:最早注意到席诗并为之写评论的是七等生,但最早注意到席慕蓉诗集畅销现象,并且尝试响应的却是曾昭旭。曾昭旭的〈光影寂灭处的永恒--席慕蓉在说什幺〉中说:「当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造成校园的骚动与销售的热潮,我同时也开始听到一些颇令人忍俊不禁的风评。」[2][2]由此可见当时关于席慕蓉诗集畅销之事,已经开始有许多流言非议,只是没有形诸文字表达,有所耳闻的曾昭旭才写下此文,说明席诗只是一种青春的象征,「一种表示罢了!你又岂能当真认定执着看死了呢!」[3][3]以此对席慕蓉是否故意言情媚俗的疑虑作个澄清。之后在一九八三年,萧萧也写下〈青春无怨‧新诗无怨〉,文中提到席慕蓉的诗集,「缔造了诗集销售的最高纪录,而且,继续累增中。」[4][4]面对席慕蓉诗集的畅销,萧萧持以肯定的态度「甚至于可以说,她是现代诗里最容易被发现的『堂奥』,一般诗人却忽略了。或许真是诗家的不幸!诗坛的不幸!」[5][5],同时萧萧解释到,席诗畅销是因为她诗中充满现代诗人所不愿意写出的「情」、「韵」、「事」,因此席诗「是值得一探究竟的现代诗堂奥。」[6][6]萧萧与曾昭旭都对席慕蓉诗集畅销现象给予正面的评价,曾昭旭肯定席的用心真挚,萧萧则点出诗学层面的优点,鼓励大家学习探究。但这些说法在隔年四月由第一个批判席慕蓉诗集畅销现象的评论家渡也所分别反驳。他在四月八、九日《台湾时报副刊》上发表了〈有糖衣的毒药〉猛力抨击席慕蓉。这篇文章首先列出席诗的优点,接着分列主题贫乏、矫情做作、思想肤浅、浅露松散、无社会性、气格卑弱、数十年如一日等七项缺点批判席慕蓉。文中渡也批判萧萧的说法,首先说:「包括萧萧在内的某些诗评家皆认为席诗『缔造了诗集销售的最高纪录』,因此『她的出现与成功,都不应该是偶然。』笔者颇不以为然,一个作家的『成功』或失败如完全由掌声的多寡来决定,而非决定于作品的好坏优劣,实在可悲可笑。」[7][7]另外萧萧以为席慕蓉敢于言情是她受欢迎的原因,渡也也不以为然,渡也说:「敢于犯讳犯忌而写情诗者并非如萧萧所言仅有席慕蓉一人!萧萧以为席慕蓉敢于写作情诗,值得褒扬,真是笑话。其实问题不是敢不敢写,而是写得好不好。」[8][8]渡也虽然批判萧萧的上述两点,但是渡也也提到萧萧分析席诗的音乐性是成功的,因此我们可以分辨出渡也对萧萧的批判,是集中在萧萧对席诗畅销给予正面评价这件事上。此外,曾昭旭所说席慕蓉的诗,必须当作一种象征,不能当成事实来看。渡也也反驳曾昭旭的说法,说:「席诗假若仅是『意境的营造』,则虚无飘渺,一点价值都没有。看做事实的的陈述倒还好一点,虽然令人不舒服。」[9][9]渡也自述其写作动机为「希望能教沈醉于席诗者,大梦初醒;使席慕蓉本人,痛改前非。」[10][10]在渡也的批判范围中,需要改正的,除了席慕蓉之外,也包括喜爱席慕蓉的读者。同样抱持这种看法的人还有诗人非马。非马在一九八四年八月十日发表了〈糖衣的毒药〉这篇文章,文中除了认同渡也的说法外,更点出席慕蓉诗的畅销现象是整个社会的共犯结构所造成:「我又想到那些评论家、出版家以及传播界的人士,他们不好好利用他们的地位与影响力,去为改善社会与人群的工作出力,却甘心沦为恶性循环中的一环-培养一批苍白梦幻的作家,把他们的书吹捧上畅销架,诱导易感的年轻人去读去做梦去无病呻吟,因此培养出更多苍白梦幻的作家……」[11][11]渡也的言论一出,随即在《台湾时报副刊》引起一场小论战。张瑞麟发表了〈我读「有糖衣的毒药」〉,以一个不熟悉诗坛的一般读者立场认为,席慕蓉的诗让他能够明白、感动,比起其它诗人而言好多了。羊牧的〈动听的真话-为「有糖衣的毒药」喝采〉则回头批评了萧萧与曾昭旭不该为席慕蓉说话,又再次举了琼瑶的例子比喻席慕蓉,并且说:「认为这些作品就是『诗』,我认为有良知的文学工作者没有沉默的权利。」[12][12]接着,贾化的〈我读「我读有糖衣的毒药」〉则批评了张瑞麟的大众论点,把席慕蓉的诗比成黄色书刊,引起张又响应了一篇〈有害的迷幻药〉。这些文章也许没有深刻论点,但是也反映了阅读大众与诗人的两派想法。在这场由渡也所引起的论战平息之后,到了一九九一年,孟樊在当代台湾通俗文学研讨会上发表了〈台湾的大众诗学〉一文,则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席慕蓉现象」。孟樊长期身处出版业的现场[13][13],因此这篇文章援引许多出版的实际状况来加以左证,加上孟樊善于使用社会学理论,对于席诗受欢迎的社会面向有超越前人的深刻讨论,是这篇论文的可观之处。尤其迥异于其它的评论文章,孟樊试图用分析性、解释性的文字来取代过去的论文中,评论家透过批判席诗所凸显文化的理想与规范功能。这正凸显孟文在「席慕蓉现象论争」中的过渡意义。这篇文章已经将讨论问题的焦点从个人诗艺的高下,是否具有媚俗动机等个人批判,转移到「席慕蓉现象」的社会意涵上。但即使如此,孟樊仍对大众诗有轻微的否定倾向。孟文虽然希望能以不带褒贬的立场来谈席慕蓉现象,在行文中却又可见对席诗带有贬抑的字句,例如:若不是有强大的传播媒体为之造势(包括广告、宣传以及演讲等等),若不是由于进入畅销书排行榜而能一炮而红……则她的诗也很难成为独树一格的大众诗。她是出版商的『诗的宠儿』。」[14][14]席慕蓉如果继续写作这种类型的情诗,在出版商刻意的炒作下,不可能再进步,除非她敢于向生产机制反叛。[15][15]这些说法仍然暗示席诗的媚俗倾向。又如,孟文一开始即定义何谓「大众诗学」,意指「被大众所喜欢或接受的诗……它较一般的诗能普获大众的青睐,反映在诗集的销售上,即表示其销售成绩不恶,不仅『不恶』,而且还能进入畅销书排行榜内,连连再版。」[16][16],矛盾的是,符合这个定义的诗集,除了席慕蓉之外,还包括郑愁予与余光中。于此孟樊花相当大的篇幅企图证明只有席慕蓉的诗是所谓的「大众诗」,而其它二者不是。诸如此类的说法,可以发现孟樊虽希望兼顾八0年代台湾文化工业兴起的背景,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他武断地把席诗与大众诗与文化工业划上等号,忽略(或者故意漠视)三者的差别。杨宗翰正点出了孟樊的这个问题。二00一年一月杨宗翰在《竹堑文献》上发表了〈诗艺之外-诗人席慕容与「席慕容现象」〉,杨宗翰则认为文学史还可以透过畅销、女性、蒙古、非诗社成员诗人的身份来看待席慕蓉,开拓新的视野有助于更全面的给席慕蓉较准确的定位。文中则检讨了孟樊对大众诗潜在的贬意。杨宗翰指出孟樊事实上套用了文学史家讨论琼瑶的模式来为席慕蓉下定位,事实上,席慕蓉本人并没有涉及文化工业的生产设计,也没有打算刻意要求畅销,把席慕蓉比附为「诗界琼瑶」的作法是失之武断的。二00二年七月沉奇在《文讯》上发表了〈重新解读「席慕蓉诗歌现象」〉,这是最近一篇讨论席慕蓉现象的文章。沉奇认为现代诗的创作具有实验性与常态性的写作态度两种,席慕蓉正属于后者,不应该因为席慕蓉的诗作不具有实验创新的性质而加以忽视,甚至敌视。总结以上,我们可以对「席慕蓉现象论争」的经过有一概略了解,但在事件的描述之外,我们更关心的是文章后面所透露的讯息,亦即评论者在现代诗场域中的位置以及现代诗场域的转变。三、 三、 从论争看现代诗场域的变迁朋尼维兹如此解释布迪厄的场域:「一个场域就像一个网络,或位置间的客观关系组合。我们可以依照这些位置的存在,这些位置对占据此位置的施为者或体制,这些位置在不同种资本分配结构的目前或潜在状况(资本拥有的状况可以决定在该场域中的获利),及和其它位置的客观关系(宰制关系、从属关系或同构关系等),而客观地定义这些位置。」[17][17]上述评论者都分别在现代诗场域中相对的具有自己的位置。但是如果只重视文化、经济资本或者宰制、从属关系而所描绘的场域位置,则忽略了时间变化导致的权力关系消长。此处将以时间顺序区分出评论者在现代诗场域中位置的变迁。最早肯定席慕蓉现象的萧萧、曾昭旭,他们都是出身中文系研究所,而且两人都是长期在学校教书的老师。老师的身份与曾、萧两人的场域位置有密切的关连。教育政策制订是由国家主导,老师的身份则是教育的执行者,教育目标是使人民接受国家所期许的意识型态。因此身为教师在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便相对倾向政府,也较不具批判性。以台湾来说,在五0、六0年代,由于国家定位倾向是对立于共产中国的自由中国,因此由国家机器所形塑的主导文化(dominant culture)具有标榜正面价值,立场保守且崇尚抒情风格与中国古典传统等特征[18][18]。在强调中国文化传统的时代氛围里,中文系被赋予高度期待,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出身中文系的老师们对诗的期待视野是一种经过选择的抒情传统。正如威廉士所说:「我们要检视的其实不是一个传统(a tradition),而是一个经过选择的传统(a selective tradition):它是经由有形塑力的过去(a shaping past)与已预先被形塑成的现在(a pre-shaped present)刻意建构而成,在社会与文化之定义及认定上有强大的运作能力。」[19][19]这个带有中国传统、保守抒情倾向的文化品味,决定了他们评价文学作品的方向。但五0、六0年代里现代诗并不是国文教育的一环,当时拥有较被重视的文类是古典诗、文言文之类的古典文类。一直要等到七0年代后,现代诗开始被编入课本,进入国文教育。在那之前,现代诗在台湾文化场域中位于边缘位置。由于战乱,早期现代诗人的教育背景复杂多元,其中军人与外文学者身份居多,就算不是外文系背景,现代诗人们也都努力学习外国诗与外国文学理论。奚密指出现代汉诗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就是建立不同于古典诗的身份,并且对抗普遍存在于社会文化中古典诗的影响。经过早期诗人们的努力,到了六0年代中期,现代诗以确立身份与在文坛的地位。奚密指出:「现代诗的新空间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对诗的无功利性的追求;第二,对诗人所处的社会社会经济弱势的自觉以及对其它弱者的怜悯;第三,激进的个人主义与通俗文学文化对立。」[20][20]正因为现代诗具有上述特征,相对的参与现代诗的创作活动也变成一种前卫实验的象征,这往往代表配合不愿意与商业以及政府主导的主流文化品味。到了八0年代,现代诗已经逐渐被承认为重要其,中文系学者也开始尝试以自己的文化背景去解读研究现代诗。但是传统中文系并没有相关的诗学知识可以援引,中文系身份的现代诗评论家有两种方式进行批评,其一转化相类似的古典诗学理论来诠释现代诗。不然就是接受已发展了二十年,混杂外国诗学与现代诗人自身体悟的现代诗学传统。因此同样是中文系出身的渡也、萧萧与曾昭旭,因为选择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导致立场的对立。对萧、曾而言,席诗与他们所熟悉的中国古典传统相当的契合,萧萧说:「萧萧这样分析:「大学时代,席慕蓉已会作诗填词,古典诗歌的含蓄精神、温婉性格、温柔气质,自然从她的话中透露出来,不过,她运用的是现代白话言舒散感觉又比古典诗词更让人易于亲近。同时,她不会浸染于现代诗挣扎蜕化的语言不似一般现代诗那样高亢。」([21][21])由此可见,萧萧在席诗中所看到的「古典诗歌的含蓄精神」,正是萧、曾两人接受的原因。相反的,在现代诗传统的无功利性以及反对通俗文学的特征,使得渡也、非马等现代诗人完全不能接受席慕蓉的作品。首先,他们不能认同诗的受欢迎,因为诗是一种前卫、实验、菁英文化的象征,是不应该普遍化大众化的。另外他们也不能认同席诗得到评论者的赞美,因为现代诗专业评论者的赞美,代表评论者承认这些「文字」是诗,这将使「诗的定义」混淆不清。最后终使渡也、非马这些评论家以严厉语气批判将席慕蓉与肯定席诗的评论者。此外在《台湾时报副刊》发表文章反对渡也的张瑞麟,可以说代表一般大众对这个现象的看法[22][22]。的确,普罗大众并不期待复杂难懂的文学作品,抒情风格容易接受都是一般大众愿意接受席慕蓉的原因。张瑞麟说:「只因为她的诗我看得懂,而且会受感动。我宁可要一个诗作平浅易懂的诗人,也不要十个写些令人看了不知所云的艰难的诗人。」[23][23]在这句话的背后隐含了大众长期以来对现代诗的不能谅解与理解。长期以来,强调实验前卫的现代诗不能被大众所理解已经是台湾现代诗史上争议过无数次的话题,即使如此,现代诗人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定位,保持与大众的距离,并且享受着现代诗所具有的较高的文化资本。能够解读并创作别人不能理解的现代诗似乎成为现代诗人们高人一等的理由。虽然有心之士不断鼓吹现代诗不要晦涩,但大众对现代诗的接受程度却一直不高。相反的,六0到八0年代间在国中、高中国语课本上出现的现代诗作,除了强调爱国的作品外,多半是抒情的小品。这使得被教育的大众对现代诗的期待往往停留在杨唤的〈夏夜〉、蓉子〈只要我们有根〉、余光中〈乡愁四韵〉、渡也〈竹〉这类抒情、标举正面价值、倾向采取中国象征的诗作,这些倾向也正是席慕蓉的诗中的特色。再加上国文学习过程中会学到许多中国古典诗词,这些古典诗词所表现的抒情与古典诗词特有的押韵方式都使得阅读大众感到熟悉,而得以欣赏席慕蓉作品。时间到了九0年代,文学场域开始有了转变。首先,其次研究者开始重视通俗文学的社会意义。各种国内、外有关通俗文学的理论的兴起,使孟樊能以有别于过去评论家的理论架构去讨论席慕蓉现象,对孟樊而言,这已经是诗学现象,而不再是诗人个人的技巧或品格问题。但是孟樊仍犯了把席诗成通俗文学的问题。到了最近,杨宗翰发声时候,情况又不同于孟樊发声的时候。随着时间过去,席慕蓉以成名二十年,她早期成名的作品也已经被典律化,例如《时光九篇》得到民国七十六年的「中兴文艺奖章」。作品而收入各大重要诗选,甚至近年来的高中、高职课本已将〈一棵开花的树〉收入教材中[24][24]。而「席慕蓉现象」也已经成为台湾现代诗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后来研究台湾现代诗史者不能不处理的重要议题之一。这使杨宗翰可以在较无压力环境下处理席慕蓉现象。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沉奇,他是西安财经学院文化传播系教授。同时也是诗人、诗评家,以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虽然评论台湾现代诗,但他却是受中国大陆的社会文化所影响。大陆评论家在八0年代文革结束后,开始关注台湾文学。 就权力场的考量来说,大陆评论家在做台湾文学评论时,隐约藏着以中国文学传统收编台湾文学的企图。因此与台湾评论家不同的是,沉奇与其它大陆诗评家看待席慕蓉诗作时,是将席慕蓉诗与心中的中国新文学传统作比较,而不是单以台湾现代诗传统来看。因此大陆诗评家们往往愿意仔细分析,目标是找出席慕蓉诗中与中国传统的相关之处。沉奇认为「对『席慕蓉现象』的重新解读,旨在对整个常态诗歌写作的重新正名与定位。长期任运不拘、一味移步换形的中国新诗,正在逐渐清醒中认领一个守常求变的良性发展时期。」[25][25]一反台湾评论家的批判,沉奇看到的是席慕蓉对「中国新诗」的良性发展影响。但对大陆的畅销诗,沉奇却不以为然,他说:「尤其是在『席慕蓉旋风』登陆大陆诗坛时,正值『汪国真诗歌热』之际,人们很容易将二者合并归类……简单而轻率地认定席慕蓉为台湾版的汪国真,自然不屑一顾了」[26][26]此处可以再次看到,之所以会有这种结论,而不是说汪国真是「大陆版的席慕蓉」,正因为沉奇是将席慕蓉置于中国新诗传统中衡量。以上详细分析现代诗场域的变迁与不同时期评论家在场域中的位置。除了讨论评论家与一般大众在文学场域中的位置外,我们还能从论争的焦点看出论者的习态如何作用。

关于徐霞客论文范文资料

在徐霞客的家乡江阴,有这样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他曾经从事过宣传、文化、新闻、党史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致力于徐学研究。20多年来,他以宣传徐霞客为己任,以品读《徐霞客游记》为乐事,在徐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就是中国徐霞客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顾问、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田柳。 初 闻 霞 客 59年前,田柳第一次听到徐霞客这个名字。 那是1949年江阴解放不久,20岁的田柳走出校门,参加了革命工作。那年冬天,他在青阳区委宣传科担任通讯干事。有一天,他去北渚乡南�岐村开会,当晚住宿在该村。晚饭后,村长和村农会会长自豪地向他介绍,村里出过一位有名的人,叫徐霞客。随后便陪他去参观这位名人的故居,里面住着人家,没有任何有关徐霞客的资料。当时,年轻的田柳对这位名人一无所知,他把徐霞客听成了“徐侠客”,以为是一位有武功的人物。 上世纪60年代初,田柳在县委办公室担任新闻秘书。因马镇公社湖庄大队第三生产队被华东区评为农业先进单位,他为了总结材料,又一次去了同属湖庄大队的南�岐村。村里的徐家祠堂内办了一所湖庄小学,由于徐霞客故居《晴山堂石刻》已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校内辟了一个徐霞客纪念室,并将天井里散落的《晴山堂石刻》砌嵌在纪念室的墙壁上。田柳去看了,这才知道徐霞客是明代人,地理学家,但是对他的了解仍然十分肤浅。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思想的解放,学术的开放,对徐霞客及其《游记》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此时,田柳已担任县委党史办副主任。有一次,他随县委领导接待原省委书记处书记包厚昌时,这位老书记兴致勃勃地介绍起开发太湖的宏伟蓝图,并讲到江阴的徐霞客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要把徐霞客作为名人资源纳入太湖发展规划,为了便于人们参观徐霞客故居,决定拨款造一条公路,从塘头桥通到徐霞客的故乡马镇。老书记的一番话,深深地触动了田柳,原来徐霞客竟是这样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名人。 1983年12月,田柳陪同原省纪委书记康迪前往马镇,参观徐霞客故居。在座谈中,有人反映徐霞客曾经被视作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康迪同志说,怎么能这样讲呢,徐霞客并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他是在作科学考察,他在地理学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田柳在一旁听着,更加深了对徐霞客的了解。当看到江阴的书店里陈列有《徐霞客游记》时,康迪说,别的地方很难买到,便买了一部。田柳随即也跟着买了一部,上下两册,当时的书价元。回去后,田柳每天晚上都要打开《徐霞客游记》认真阅读,这是他第一次通读这部不朽的著作。25年来,他已记不清读了多少遍。正是这部当年被钱谦益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的“千古奇书”,引导田柳踏上了徐学研究之路。他写下的第一篇徐学研究文章《李寄与〈徐霞客游记〉》,发表于《广州日报》。 情 系 霞 客 1986年1月初,著名地理学家褚绍唐、陈桥驿以及瞿宁淑、周宁霞等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无锡、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知名学者、徐学专家云集江阴,参加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纪念活动。1月5日,纪念大会在江阴长江影剧院举行。田柳参加了那个盛会,聆听了全国纪念徐霞客筹委会副主任、江苏省副省长汪海粟关于徐霞客对祖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和在世界科学史上地位的报告。初涉徐学的田柳第一次看到全国有那么多知名学者和专家在关注徐学、研究徐学,他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位千古奇人感到自豪,同时也第一次感受到徐学的博大精深,其内容涉及到地理、地质、文学、历史、民俗、民族等诸多学科。 不久,他又和江阴的徐学研究者、爱好者去县文化馆听取了新版《徐霞客游记》责任编辑周宁霞关于整理《游记》的经过以及徐霞客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考察的学术报告。报告十分精彩,田柳听后更觉得徐霞客以毕生精力从事地理考察,其刻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可敬可佩。他想,作为徐霞客的家乡人,更应该深入研究徐霞客,宣传徐霞客,让徐霞客的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1987年5月29日,江阴县徐霞客研究会在霞客故里晴山堂正式成立,首批会员29人。时任江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伟成被推选为会长。田柳参加了研究会的筹备工作,并与蒋锡源、李宝根一起被推选为副会长。同年8月,随着江阴撤县设市,县徐研会易名为市徐霞客研究会。不久,经会长王伟成提议,田柳担任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在这期间,田柳撰写的《徐霞客的福建之行》被收入市徐霞客研究会成立后编辑的第一本文集《徐霞客专辑》。 1991年,田柳与江阴博物馆馆长唐汉章一起赴广西桂林,参加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顾委伍修权同志主持,美国著名学者谢觉民,国内徐学专家陈桥驿、吴应寿、朱惠荣等都参加了。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带去了由田柳主编的第二本文集《徐霞客研究文选》,会议期间,与其他单位提供的学术材料相比较,田柳明显地感到差距很大。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徐霞客学术研讨会,这个高规格、高水平的研讨会让他大开了眼界。在他前往广西地质研究所招待所住宿时,看到研究所院子里有一座全国最早竖立的徐霞客塑像,这使他感到特别亲切。三年后的秋天,田柳随无锡的徐学同仁,赴昆明参加云南省徐霞客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在滇东曲靖市中心看到又一座徐霞客塑像;尤其在徐霞客当年考察过的翠峰山上,他看到在一面两层楼高的墙上,写有徐霞客游曲靖翠峰山的一篇文字;山上还有一口古井,据当地人介绍,徐霞客曾经喝过这口井里的水;那里的老百姓,不论大小,包括送他们上山的驾驶员,都知道徐霞客到他们那里去过。而他们在丽江遇到的一些老人,讲起徐霞客来更是头头是道,当地的人们甚至将徐霞客奉若神明。田柳在大西南的所见所闻,令他感慨万千,他没有想到,徐霞客在那里的影响竟是如此之大。这一切都激励着田柳更加钟情于徐霞客这一伟大人物,同时也鼓舞着他更加深入地致力于徐学研究。 寻 觅 霞 客 田柳在徐学研究中不仅重视文献考证,而且注重实地考察。就像当年从事新闻工作时喜欢深入现场采访那样,他常常根据《游记》中的记述,去寻觅霞客的游踪。 田柳注意到,长期以来,徐学研究者依据数十万字的《游记》,对徐霞客遍历我国名山大川,探索大地奥秘,尤其是晚年万里遐征大西南进行了大量研究,却忽略了他对家乡山水的游历与考察,其原因是《游记》中没有留下有关家乡山水的记述。然而,田柳却从《游记》附编的传志、诗文以及家乡流传的口碑、文字资料中,发现了徐霞客青少年时期游览家乡山水的一些线索。为了验证这一发现,田柳先后登上江阴境内的君山、黄山、花山、砂山、香山等山峰,寻觅霞客当年的踪迹,并由熟悉当地环境的老文史工作者程以正陪同,前往城内南街实地考察了霞客曾经去过的迎福寺遗址。 2002年,田柳在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徐霞客研究》第9辑发表了《徐霞客的亘古奇游与在家乡的游踪遗迹》一文。他在文章中写道:“徐霞客青少年时期主要游览本地名山胜迹,他是从家乡江阴开始游览,逐步萌发遨游祖国大好河山、考察地貌、探溯江源的强烈愿望的。”“据笔者十余年查阅史籍、调查走访和实地踏勘,对徐霞客早年和中年以后游览家乡江阴各地名胜,除上述各家(指褚绍唐、吕锡生、蔡伯仁)所言的香山、君山、黄山鹅鼻嘴、花山外,还有毗山、鸡笼山和梧塍里(祖居、祖茔)、黄田港、璜溪,还可能到过秦望山、定山、顾山、孤山等名山胜地。”除了这篇文章外,从1987年至2005年,田柳先后撰写并发表的有关徐霞客江阴游踪的文章还有《徐霞客探访迎福寺》、《徐霞客与家乡的山山水水》、《君山立奇志》、《少年霞客与花山》。 田柳不仅在家乡寻觅霞客的行踪,而且踏勘了其他许多霞客到过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曾去各地参加徐学研讨会,到过北京和蓟县盘山,云南昆明、曲靖和丽江,贵州盘县,广西桂林,福建武夷山,浙江杭州、湖州、绍兴、丽水和宁海,江苏南京、无锡。“每到一个地方,他总十分珍惜会议的机会,去考察徐霞客的游踪。”(载吕锡生《走近徐霞客》跋)田柳自己也说:“我因参加‘徐学’研究活动,曾偕同仁考察霞客游踪,均以诗记之,题为《名山行吟》。”(载田柳《绝句·名山行吟》) 20世纪80年代初,田柳在阅读《徐霞客游记》附编的《李介立先生小传》以及《梧塍徐氏宗谱》时了解到,徐霞客之子李寄(字介立)曾经隐居在由里山之山居庵,潜心编辑整理其父留下的《游记》,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四处搜寻父亲的手稿及遗著,终于编定了较为完整、规范的《游记》抄本,学术界称李本,为《徐霞客游记》“诸本之祖”。李寄这位曾经为《游记》传世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引起了田柳的极大关注。尤其是李寄编辑整理《游记》的隐居地山居庵究竟在何处?更是成为田柳探寻的一个目标,久久萦系在他的心头。20年间,他曾多次沿着花山东南山麓一带,走访查询现存的山庵古寺,踏勘已经毁弃的古刹遗址,然而始终未能找到山居庵旧址。 2003年5月,正值“非典”期间,年逾古稀的田柳根据一位友人提供的线索,约了几位同仁再次上山,终于在江阴南郊地处云亭、南闸、峭岐三镇交界处的花山西南麓杨梅坞,找到了苦苦寻觅了20余年的山居庵遗址。据此,田柳撰写了《探觅花山山居庵旧址》一文,并赋诗《七律·觅得山居庵故址志感》一首:频年探迹花山上,隐士缘居求静参。蔓草波光连佛宇,云松岭影映孤庵。登临啸傲华章写,拄杖吟情入笔端。有幸遗篇今复得,山人碧血满书笺。 走 近 霞 客 江阴是徐霞客的故乡,市徐霞客研究会根据这一特点,提出了“立足江阴,扬长避短,深入研究,敢于突破”的方针。田柳觉得,与那些以地理、历史、哲学为专业的徐学专家和学者相比,自己在地理、历史、哲学方面的学养远不如人家。但是,他认为,我们是在霞客的故乡从事徐学研究,我们拥有外地学者所不具备的地域优势,只要发挥这一优势,就能取得独特的成效。多年来,田柳按照市徐霞客研究会“立足江阴”的方针,充分发挥江阴这一地域优势,在徐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除了对徐霞客家乡游踪的考察与研究,对李寄整理游记的地点进行探寻和考证,均填补了徐学研究的空白之外,田柳还通过对《游记》最初成集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了《季会明的承诺和不懈努力》一文;并在广东中山大学《历史大观园》1992年第6期发表《〈徐霞客游记〉的流传与民间藏书家》,指出:“《徐霞客游记》的编辑整理和流传,除了徐霞客的塾师季会明、三子李介立做出了很大贡献外,民间藏书家的珍藏、校订、增补,也是《游记》得以保存和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199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徐霞客与江苏》,收入了他撰写的《漫话霞客家乡的“徐学”研究》,文章指出,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在徐霞客“生前就引起了家乡人民的关注,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江阴等地亲朋故友、名公巨卿、文人学子的仰慕和兴趣,兴起了最早的‘徐学’研究活动”;他还通过对徐霞客夫人许氏的研究,搞清楚了徐霞客的岳父为许学闵,而曾经与徐霞客同游太湖并对徐霞客产生很大影响的明代江阴诗坛领袖许学夷,则是许学闵的同父异母弟;在《江南两大文化世家的人文交往》一文中,田柳探讨了江阴徐霞客、苏州文徵明两家的世谊之交;而在《徐霞客与陈鼎的滇黔之旅》一文中,他将徐霞客的《滇黔日记》与清初江阴另一位旅游探险学者陈鼎的《滇黔纪游》进行了剖析比较;他还深入研究徐霞客故居《晴山堂石刻》的形成过程、重要价值以及历史上的多次劫难与破损情况,并前往马镇霞客故乡,了解《晴山堂石刻》解放后的恢复、“文革”中的保护以及“文革”后的重建过程。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历经沧桑的书苑瑰宝〈晴山堂石刻〉》,发表于《江苏地质》1997年增刊。 1997年,在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成立10周年之际,为了展示研究会10年间的研究成果,并纪念徐霞客诞辰410周年,田柳与江桂苞主编的《徐霞客研究文集》,由江苏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收入了研究会20余名成员的40多篇文章,共万字。这一年,田柳还全面总结徐霞客研究会成立10年间的工作和活动情况,写成《江阴“徐学”研究十年回顾》一文,发表于1998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徐霞客研究》第3辑。 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在校点《徐霞客游记》时,曾经编写了第一部徐霞客年谱。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为纪念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著名学者、上海华东师大教授褚绍唐,在与吴应寿重新整理《游记》之后,又编写了第二部徐霞客年谱。1997年,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决定编写出版《徐学概论》时,特地约请田柳编写徐霞客年谱,以附录于书末。在接受这一任务之后,“田柳先生认真学习丁、褚两前辈所作年谱,取其长,扬其优,补其缺,正其误;同时吸收二十年来徐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使之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以体现江苏地域特色,反映徐霞客的光辉一生。”(见《徐学概论》按语)经过一年的勤奋耕耘,田柳如期完成了3万余字的《新订徐霞客年谱》。对于田柳编写的这部徐霞客年谱,褚绍唐教授审阅后,致函《徐学概论》主编朱钧侃,表示满意。 2003年,田柳在江阴花山找到了李寄整理《徐霞客游记》的场所——山居庵遗址后,激情难抑,并由此触发了为李寄编一部年表的想法。他认为,“无论研究历史文化名人徐霞客,还是研究《徐霞客游记》,都需要涉及到李寄生平和他的主要活动、学术成就,以加深对霞客及其《游记》的认识和理解。”(见田柳《李寄生平年表》)于是,他在多年广泛搜集李寄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书、有关谱牒以及李寄诗文遗著的基础上,花了近一年时间,编写了万字的《李寄生平年表》。这部年表被收入黄山书社出版的《江阴名人年谱》。该书编校者徐华根在按语中指出:“《李寄生平年表》为田柳先生积多年‘徐学’研究功力精心编撰而成。” 2005年6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田柳25万字的徐学论文集《走近徐霞客》,该书全面展示了他从事徐学研究以来所取得的成果。他在后记中写道:“作为对家乡先贤徐霞客的纪念和敬仰,对自己近20年来研读、领悟徐霞客及其《游记》的回顾和总结,这一段人生历程,对我心灵获得了些许慰藉和安抚。我很欣慰自己做了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如今,田柳尽管年事已高,却依然活跃在徐学研究领域。今年,他参与了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关于《徐学发展史》的研究和编写工作,并完成了市史志办的约稿《江阴及全国“徐学”研究纪略》以及《江阴徐学研究大事年表(1987-2007)》的编写任务。 20多年来,田柳锲而不舍地跋涉于徐学之路,通过不断地品读、研究、领悟,他一步步地走近了徐霞客;同时,也让阅读他徐学著作的人们走近了徐霞客。

徐霞客 徐霞客(1586—1641),汉族,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曾有霞仙居北坨, 依然虹影卧南旸(yáng)。” 在江苏省江阴县城南四十里,有个村庄名叫南阳岐,村南有座古老的石桥。这副对联就是刻在桥椽上的。对联的意思是说曾经有位霞仙居住在石桥的北边,如今霞仙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就象彩虹一样,永远飘在南阳岐的上空。这里的霞仙指的就是徐霞客。人们为什么这样称颂他呢?这要从徐霞客的经历讲起。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号。他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 “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六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四十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四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如他对福建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岭和马岭分别为建溪和宁洋溪的发源地,两座岭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两条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长,而宁洋溪短。徐霞客经过考察,找出宁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结论。“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就是由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泛。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听说有个飞龙岩,就请当地的和尚明宗引导,带着火炬去考察。飞龙岩是个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内又是坑又是水,很难行走。徐霞客全不顾及,一直深入进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几次劝他回去,他都不听。直到火炬快烧完了,他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我们的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除上述所说,他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他的这部奇书,在文学上的价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说是优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时他已五十一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 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整理的议论文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星期三的早上一个领导讲了诚信和友善,那个领导讲了很多与诚信和友善的 事。

我听完领导的演讲就明白了诚信和友善是多么重要的事,我也要当一个诚信友善的小朋友。

我还明白了领导讲的诚信和友善的道理。诚信就是做人做事要讲究诚实和信用,友善就是做人要与人为善以诚相待。

可是有一次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在家里写作业,写了很久终与把作业写完了。我问:’’妈妈可不可以玩电脑’’。妈妈说好吧就一个小时。

我马上跑去玩,终于可以玩电脑了。那个时候妈妈正在做饭。我就一直玩,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妈妈叫我来吃饭了,妈妈问我玩了多久。我马上把筷子放下了心里很紧张,一直不敢说。最后我还是说了出来。妈妈就说;“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我心里想以后一定要做一讲说到做到,究诚信的小朋友。

有位科学普及工作者这样问过:对蚂蚁来说,10厘米有多长?当蚊子死去是,它经受了多长时间的痛苦?当对心爱的人说”下一次再见“,这下一次的等待到底意味着多久?当你知道你所看到的发亮的星星,知识它数千年之前的影子,此时或许已经不存在了,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人类的时间,动物的时间,昆虫的时间,植物的时间,星球的时间,宇宙的时间,过去的时间,将来的时间,生存的时间,感觉的时间,认知的时间,说相同又不相同,说熟悉又陌生,只有当你置身与浩渺的时间长河里,才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但在此时,你的思想可能以穿越了上下亿万年。

人的一生只有一秒,因为如果我们将已有45亿年历史的地球年龄设定为365天,那么人的一生只有秒,与朝生暮死的蜉蝣没什么两样,但就在这不满一秒钟的时间里,人们可以做许多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您将怎样理解这一秒,又将怎样度过这一秒呢?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的时间备用去奋斗,有追求、有目标的向着完美奋斗。总是说“学海无涯”“学无止境”,那又从何谈来“完美”一说?又为何明知无目标却还要固执的追寻呢?追求完美是盲目的。“完美”是什么?是完全的美好。这可能么?东说“凡事无绝对”,那有哪里来的“完全”更不要提“完美”了。既然没有“完美”,那又为什么要去寻找它呢?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祟么?追寻完美会让你失去太多太多,一路上总是在不停的、飞快的前进,不肯慢下来看看路边的风景以及身边被错过的朋友们,追寻完美让你丢掉了太多的情感,总是在奋斗、努力,忽视掉了来自朋友的关怀、家人的关爱……“完美”一词就像毒品一样吸引着众人去追求、去寻找。一路上的人如行尸走肉,这样还叫人生么?人生是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而不是为了一个虚无的目标,盲目的奋斗!我一直坚信,人定胜天!更认为人生要活出自己才会精彩!人生不应该追求完美!这是属于自己的人生!

希望,就像是灯塔,引领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上找到明确的方向;希望,也像是动力引擎,让我们有源源不绝的力量,向前迈进!

莱特兄弟,因为向往飞行,不畏挫折,不断研发改进,终于让自己的梦想“起飞”!史怀哲,因为想改善黑人的生活,以三十岁”高龄”重新学习医学,深入贫穷落 后的原始森林,拯救了无数的生命,而被尊称为“非洲的圣人”。由此可见,“人因梦想而伟大”这句话所言不虚!希望和梦想,能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让我们 的生活更丰富、更精彩!

至于我自己呢?我希望长大以后能成为科学家,研发一些技术或机器,改善现在空气污染、垃圾过量和交通紊乱的问题,让大家生活得更愉快、更健康、更幸福!

为了要达成我的希望,我知道我必须学习许多知识、向很多人请教、也得学会和别人分工合作!我相信,只要锲而不舍的努力,“希望”就有实现的一天!

我在学校看过好多书,有《小铁路游击队》、《鸡毛信》、《史前奥秘》……。是我最难忘的书是《小铁路游击队》。

这里面主要讲的是刘洪收留了两个小侦察员,刘洪命令他们到底战区去侦察,结果次次都完成任务,得到了刘洪的赞扬和鼓励。由于他们得任务顺利完成,最后打了个胜仗。

我看了以后大有感想,这一个小小的孩子,他们既然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斗争,真是不简单。如果换成我,我一定会钻进被窝。他们是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把日本帝国主义赶走,不惜一切代价。我们是不可战胜的中国人,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用自己的血汗保卫我们来自不宜的幸福。就算牺牲了,也是为自己的祖国而牺牲,就算被辱,也不能说出秘密。虽然我们现在还很落后,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祖国会边的更加繁荣富强。用我们的智慧来创造用自己的祖国吧!

现代人的友谊,很坚固又很脆弱。它是人间的宝藏,需我们珍爱。友谊的不可传递性,决定了它是一本孤本的书。我们可以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友谊,但我们不会同一个人有不同的友谊。友谊是一条超倔超深的巷道。

在我看来,真正的友谊就是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你的朋友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你,当你不高兴时你的那位朋友的心情也会很低落,现在想起,曾经在一一起高兴过,在一起悲伤过,虽然那些以成为回忆,但是总始终在脑海里徘徊着,这可能是友谊的力量吧,只要心永不变,总感觉人也在一起,朋友情有时真的感觉能胜过亲情。

长留史册的,不是锱铢必较的利益,而是肝胆相照的情分,和朋友坦诚的交往,会使我们留存着对真情的敏感,会使我们的眼睛抹去云翳,心境从新开朗。

一个非常的公司要招聘一名业务经理,丰厚的薪水和各项福利待遇吸引了数百名求职者前来应聘。经过一番初试和复试,剩下了10名求职者。主考官对这10名求职者说:“你们回去好好准备一下,一个星期后,本公司的总裁将亲自对你们进行面试。”一个星期后,10名做了准备的求职者如约而至。结果,一个其貌不扬的求职者被留用下来,总裁问这名求职者:“知道你为什么会被留用吗?”这名求职者老实地回答:“不清楚。”总裁说:“其实,你不是这10名求职者中秀的。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时髦的服装、娴熟的面试技巧,但都不像你所做的准备这样务实。你用了一种超常规的方式,对本公司产品的市场情况及别家公司同类产品的情况做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并提交了一份市场调查报告。你没被本公司聘用之前就做了这么多工作,不用你又用谁呢?”

宽容是伟大的,他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如果人人都学会了宽容,那世界就会更美好。

像别人打了你,你不还手,就是宽容了他。爱因斯坦被一个小姑娘踩了一下脚,明明是小姑娘踩了他,可是他却说了一声对不起。宽容能让一个人从问题的根本了解自己,就拿我表妹来说,她天天惹事,一会把瓶子打碎了,一会把花切成了几块。可我次次都原谅她,她终于明白了我的意思,再也不惹事了,反而天天做好事,我每天都夸她,表妹说: 还是姐姐好。 揍人家一顿也许能让她吸取教训,但是把她从错误的.深渊救出来更难能可贵,如果怀着一颗同情、宽容的心去教化她,让她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信再顽固不化的人也会被感化的。

宽容是金,它是用钱买不到的,但是想得到它却很简单。只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你的朋友就会许许多多。

要学会宽容他人,这是一种美德。

春风一吹,好舒服啊!它吹出了小草,小草在春风中向我微笑;它吹绿了柳树,柳树姑娘摆动它的长头发;它吹黄了迎春花,迎春花带着黄色的发卡,把春天打扮得真漂亮!

春风一吹,好舒服啊!吹醒了冬眠的小青蛙,爬出了温暖的洞穴,呱呱呱······快乐的唱着歌儿;它吹出了小鸭子,春江水暖鸭先知,小鸭高兴地在水中玩耍。

春风一吹,好舒服啊!吹掉了农民伯伯厚厚的棉袄,牛儿帮农民伯伯耕田。小朋友们天天一块玩游戏,多开心呀!

春风吹来了春天、吹绿了大地、吹醒了小动物、吹来了快乐的童年,吹来了人们对生活新的希望,我爱春风。

生命,是一个令人思考的话题。

在生命开始的时候,上天对每个人就都下了命令。所以每个人都是应该好好的活着。不要去追问生命的长与短,好与坏,贫与富,这些知识虚幼的东西,要先去追问的是你在生命开始到终结这中间的时光你是否去努力过,你是否真的问心无愧。这才是你真正的生命!体味人生,珍爱生命。

生命,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有人曾经说过,不要去浪费你的生命,你的生命只有只有三万六千五百天,日子快如流水,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多一点,还有将近四分之三的日子。那四分之一有些人过的很珍惜,可是有些人过的却极度的浪费。

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才能安度晚年。

“生命”是个意味深长的词,值得我们去思考

金钱像是一个生活的必需品,一旦没有了金钱,生活就变得很糟糕,而且也不知道怎么买东西了。

有钱人如果每天一直花钱,不知怎么节制而一掷千金,即使家财万贯,也有花光败家、家徒四壁的一天。

穷人每天都一直饿肚子,只能靠乞求到的钱来生活,他们没有家产,只能努力工作存钱,若能一点一滴的把钱存下来,必能聚沙成塔、扭转干坤。

不论贫者富者,只要懂得量入为出,就不会囊中羞涩,没钱花了。

当你得到零用钱,不能直接花掉,一定要适当的分配好。可以把一半的金钱存进银行,另一半当作生活花费,否则迟早会坐吃山空。假如能开源节流,那就可以获得很多金钱,变成有钱人喔!

为了未来,就要培养开源节流的好习惯呢!“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万万不能”,唯有适当的分配、善用金钱,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美好!

老师的话:文中以题目的正反面来论述,说理清晰,使之更具说服力,很棒!但结尾稍短,可再多着墨感想。

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供增长才干。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读书费时太多是怠惰,过分的藻饰装潢是矫情,全按书本条文而段事是十足的学究气。读书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经验以补其不足,因为天生的才能犹如天然的树木,要靠后来的学习来修剪整枝,而书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经验加以制约,往往是泛泛而不着边际的。

读书不可专为反驳作者而争辩,也不可轻易相信书中所言,以为当然如此,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话资料。而应当权衡轻重,认真思考。有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浏览,少数则须通读,读时要全神贯注,勤奋不懈。有些书也可以请人代读,取其所须作摘要,但这只限于题材不太重要和质量不高的作品。

朋友,请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吧!

我还没有出生,奶奶就离开人世了。所以说对于奶奶,可以说我是毫无印象。我不知道奶奶长得啥模样,更不知道奶奶是怎样一个人。

每次,当我看到许多同学小朋友牵着奶奶的手走在路上时,我只有呆呆地望着他们。我真的很羡慕很羡慕他们。所以,每次当我看到自己疼爱的妹妹在奶奶那儿撒娇的那一刻,我真的好嫉妒我妹妹,觉得她好幸福——至少,她能够在奶奶那儿撒娇;至少,她有奶奶的陪伴,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人。而我呢?别说有奶奶的陪伴,就连爷爷的依靠也没有。有时候我看到有些孩子老是和奶奶顶嘴,我真为他们的奶奶鸣不平。不过这也难怪,因为他们毕竟没有尝过失去爷爷奶奶的滋味儿。

其实,人往往就是这样,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好好去珍惜,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可贵。在此,我要借助这篇文章告诫我的同学们:朋友,请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吧!

把握好人生的尺度,使自己无怨无悔。在漫漫人生之路上,人们选择的方向也不尽相同。总有人苟且偷生,总有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但这时必须挽救自己遗留下来的遗憾。赵高为了自己的名利,违背良知,做尽散尽天良的坏事,被人所唾弃,他的心已经被名利,权贵给蒙蔽了,只觉享受到了荣华富贵,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这时,他的双手已经沾满了鲜血。这样人的生命的宽度连一尺丢不要带,连提及到都会让人心生厌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么一些人不能把握自己人生的尺度,他们在祖国汲取到充分的养料后,只因外国的工资高、待遇好,就留在外国,不再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们满足了自己的物质享受后,忘记了祖国培育他们的目的是他们能够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可他们却没有做到,这种忘本之人,生命的价值尺度只能用零来衡量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能付出多少,而不是他拿取多少。”我们应该不只是局限于为自身的成就而努力,而是做到为他人而奋斗,让自己人生的尺度扩长,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尺度。

我们人人都有一个追求,不管大与小。有人追求科举改名,有人追求舒适生活,但我最佩服的是追求探索的徐霞客。

徐霞客的家境很好,祖上都是读书人。他父亲喜欢观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立志要 游遍名山大川。

徐霞客二十八岁时来到温州登雁荡山。他想起 古书上说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上山顶去看一看。当他艰难的爬上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从下脚,怎么能有湖呢?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963年,他已经51岁了。徐霞客1640年重新回到家乡。他回乡不久后久病倒了。徐霞客在病里还翻看自己收集的资料。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带回的两个石头。

徐霞客一生都在旅行,但那时的旅行不像现在这么舒适,那时因为交通不发达,旅行都是徒步行走;经常还要露宿街头。徐霞客的成就有很多,比如他否定了《禹贡》中岷山导江的说法,证明了金沙江是长江真正的源流等。

徐霞客一生都在旅行,探索,我以后要学习他,为自己的追求不断努力。

我经常会看小说,看其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看主人公奇遇不断,得天独厚,非比寻常。

说起这个话来,有奇遇的人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主人公,有奇遇才是一个适合我们心目中英雄的形象,只有主人公才可以奇遇连连,这就是主角定律。

那么,什么样的奇遇才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曾在许多故事情节中,主人公得到外星球的未来科技,在这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文韬武略皆可学习,所以主人公就是一个全能高手,无所不能;还有的就是主人公在年幼的时候遇见一个高手,类似于周星驰电影中的《功夫》,所以在机缘巧合之下打开武学的大门,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代宗师,成为改天换地的大英雄;又或许就是主人公受到神仙传承,所以他的未来就立马不同一般,他的人生在这一刻开始就注定不会平凡!

因为他们在这个时候有了奇遇,所以就决定他们的未来就已经不一般了,而且他们在机遇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时候接着了。而俗话说的好,这个奇遇就是给他们这样有准备的人,你是那个有准备的人吗?

在我们短短十几年当中,我们也感受到了,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有大起大落,也会有狂风暴雨,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害怕,会感觉畏惧,其实我们应该勇敢的面对挫折。

痛苦不能解决问题,在挫折与失败面前痛哭、悔恨、怨天尤人这不是我们青年学生、血气方刚的健儿的做法;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去寻找真正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战胜困难,从失败与挫折中接受教训,为以后的路铺垫。

人生就像一个攀山的过程,在你到达山顶前,前方的路有多么艰险。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拥有的是一颗热血沸腾、勇于尝试的心;我们拥有的是一份不怕失败,勇于面对痛苦的勇气。当你踏着一路的坎坷,一路的泥泞走上山顶的那一刻,往昔的痛又算什么?

在狂风面前,大海选择了化痛苦为浪花,才不致自己成为狂风的俘虏;在暴风雨面前,苍鹰选择了化痛苦为磨练,才不致在风暴中葬送自己;在人生中,我们应当选择怎样去面对困难与挫折,才不致在痛苦中丧失自己?

让我们心里充满勇气,来面对生活当中的挫折,变挫折为动力,跨过挫折我们就成功了。

冬天终于过去了,冰冷的日子也该一起轰轰烈烈的离去了吧,我在心里默念道。

我一直都不喜欢冬天(虽然我并不讨厌雪,纷纷洋洋的能让人很幸福)因为北方的冬天有时寒冷的彻骨,并且对于我来说一切关于冬天的故事都太过迷离太过清晰。我害怕再次遇见那些并不完美的痛楚,我怕我会再次向回忆低头!所以选择了放弃坚守。

完美与不完美之间的差距只有那么大,或许残缺更能让那些老去的故事依旧活在我的心里!慢慢沉淀最后被记忆稀释的清清楚楚!

坐在窗边唯一的好处就是在上课时可以偷偷的看着窗外的世界走走神,傻傻的憧憬一番。

远处的篮球场上似乎永远都有几个陌生的身影在那里挥汗如雨,永远不知疲倦的奔跑跳跃;我如果一直到不知疲倦该多好,可是我现在真的好累好累,不知道前方的灯火是否属于我,也不知道现在我拥不拥有眼前的烟花。

我在教室里不断的挣扎,不断的消耗年轮,积累岁月,等待我远方的灯火阑珊的幸福终点。

我在思考什么,我在想什么,坦白的说,好多好多,但却也只能在这里戛然而止原因我想停下来休息再继续下一次谬论!

在荒漠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的从容;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的灿烂。

——题记

生存法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学问。

生存是上古时期人们起源以来就学会的学问。天寒了,人们学会生存,用兽皮做衣服,抵挡严寒;肚子饿了,人们学会生存,狩猎捕杀动物,钻木取火亦或是拿起石头打磨棱角制作农具,播撒种子,种植食物。

当然,生存不仅仅在人类中存在法则,在动物界中也同样存在法则。弱小就要被天敌吃掉。那么,为了保住性命,鹿唯有每天不停的练习奔跑,强大自己,才会生存下来。有些动物要想活命,就得向对方投降,或是躺下露出肚皮,或是前脚趴下表示降服。没有最强,只有更强。

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中,仙人掌是蜷缩自己,减少水分的流失,才得以在沙漠中保全自己。正如生活中有些人在困难中或是别人挑衅时,选择忍让、宽容。古有廉颇、蔺相如。正因为相如懂得谦让,内敛,后才使得廉颇负荆请罪,共同保卫赵国。

而与之不同的是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它向四周尽情地伸展着自己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将外界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从而开出娇艳的花朵。正如生活中有些人活得潇洒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同样也是一个呼吁合作的社会,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才会在社会上立足。但是,不少人认为,竞争就是你死我活,竞争就不能有合作。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竞争是合作的目的,合作是竞争的基础。

搞市场经济不能没有竞争。有竞争才能激发动力,增强活力。建设和发展也不能没有合作,有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取长补短。马克思说的好,协作不仅可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并且是“创造一种生产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神奇效果。聪明的人不但要积极与伙伴合作,也要勇于与竞争对手合作并从中获益。

三国时期,刘备和孙权结盟共同攻打曹操,他们之间在合作中增强了自己,才使他们拥有了强大的实力。三足鼎立,互相竞争,使他们逐渐强大。竞争与合作共同推动了他们的发展。

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去。”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

竞争与合作彼此之间是不能分离的,没有合作的竞争,只会两败俱伤;合作而不竞争,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

只有将竞争与合作共同发展,人类在会有真进步!

日积月累 坚持到底是股韧性,日积月累比它更厚重;是种勇气,日积月累比它更深沉;灵光一现是次运气,日积月累比它更细腻。日积月累,于无声处昭显着深邃浩大的本色。比起朝开夕谢的太阳花,昙花的美更让人迷醉,这就是日积月累的力量。在漫长的时光中,不动色的积蓄着,等待着有朝一日,将自己的美完全绽放,将日积月累的期待倾注在那一瞬间的惊艳中,那一瞬间的昙花,使所有的花都。。李白名誉天下,成为皇帝的座上宾是有了日积月累的诗书内蕴;范仲俺写出华文壮志,“”是有了日积月累的苦读;王曦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是有了将那一池湖水都染成墨色的日积月累。日积月累,书写着一个个强者们的奇迹。,拥有日积月累般毅力的人,人生也有了更厚重的底蕴。冯梦龙曾说过:“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美国女演员露茜.鲍尔从小就梦想成为最著名的演员。年幼时因肺炎而双腿病残,但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从来都不放弃练习,最终重新站了起来。40岁时,她终于获得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依靠着日积月累下的经验,她一举成名,在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和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二世加冕仪式上表演,她终于获得了成功。有了日积月累,才有了史家绝唱《史记》;有了日积月累,有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战斗纲领《共产党宣言》;有了日积月累,才有了记录下万水千山的《徐霞客游记》。日积月累铸就了司马迁的坚韧,铸就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铸就了徐霞客的豁达与潇洒。他们的品性,在日积月累中。日积月累是种默默无闻,是种宽厚豁达,是种雄心雄志,是种温和沉静。永不轻言放弃,这就是日积月累的。

关于徐占海论文范文资料

1、可以直接与徐占海先生联系,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61号,沈阳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徐占海,邮编:110004。2、徐占海先生的歌剧《苍原》的总谱已经出版,在音乐书店也有买到,如果没有可以与当地音乐书店登记购买。

当历史进入到80年代前后,我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我国的歌剧艺术在经过“文革”10年的停顿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且在美学观念、创作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都经历了一场程度不同的变革。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在全国各地共上演了约200余部歌剧作品,其数量之多是惊人的。其中以《伤逝》(王泉、韩伟根据鲁迅同名小说编剧,施光南作曲)、《芳草心》(根据评弹和话剧《真情假意》改编,向彤、何兆华执笔,王祖皆、张卓娅作曲)、《火把节》(陆 编剧,金午、杨宝智作曲)、《第一百个新娘》(胡献廷、徐学达等编剧,王世光、蔡克翔作曲)、《原野》(万方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金湘作曲)、《情人》(刘文玉、鲁东勇编剧,雷雨声、杨余燕作曲)、《牛郎织女》(吴祖光所编诗剧,陈远林作曲)、《深宫欲海》(冯柏铭编剧,刘振球作曲)以及《仰天长啸》(郁文编剧,萧白作曲)、《山野里的游戏》(王廷松、徐立根编剧,李黎夫、彭川作曲)等。 还值得提出的是在80年代中出现的一部我国歌剧史上比较特别的“歌舞故事剧”——《搭错车》,以其进入万人体育馆的大胆之举和超千场的演出记录,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和反响,令人震惊。 1990年在湖南株州召开的“全国歌剧观摩演出”可以说是对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歌剧创作与表演的一次检阅和总结。这次观摩会中演出的15部歌剧,在题材的主旋律与多样化、在探索严肃大歌剧的新高度以及在音乐剧的创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其中《海篷花》(赵振胜、傅清泉编剧,郑兵作曲)、《桃花渡》(李静林、余清泉编剧,吕冰作曲)、《征婚启事》(邓海南编剧,冬林作曲)、《木棉花开了》(王鸿编剧,薛彪作曲)以及《人间自有真情在》(陈振华、姜述宝编剧,王猛作曲)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现代生活和时代风貌。而《从前有座山》(张林枝编剧,刘振球作曲)、《阿里郎》(余京连、金哲学等编剧,崔云明、安国敏、许元植、崔昌逵作曲)、《归去来》(丁小春编剧,徐占海作曲)以及《青稞王子》(栗粟、刘光弟编剧,林一、董秉常作曲)等则用现实主义手法来描写远古神话故事,并在结构、样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在探索严肃大歌剧的新高度方面,如《从前有座山》、《归去来》和《阿里郎》等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间自有真情在》、《海篷花》等则是十多年来音乐剧创作的一个总结。 综观80年代前后我国的歌剧音乐创作,在突出主旋律,站在时代高度和突出歌剧的音乐性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建国后歌剧创作的一个高峰,但是这些歌剧与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歌剧创作相比,还远不如其在人民群众中间的影响,原因应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当是作者对作品的时代精神的创造性与音乐语言和音调的创新问题以及在突出作品的个性等方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还没有进行很好的精雕细刻,因此在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糙。

关于歌谣论文范文资料

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民谣既是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近代作曲家,有用民谣为主题来创作各种乐曲的,如德沃夏克(Antonin Dvorák)的《自新大陆》交响曲、柴可夫斯基(Peter llyitch Tchaikovsky)的《第四交响曲》;丹第(Vincentd'Indy)的《山歌交响曲》;哈利斯(Roy Harris)的《民歌交响曲》;布鲁赫(Mar Bruch)的《苏格兰民歌协奏曲》;威廉士沃恩(Williams Vaughan)的《英吉利民歌组曲》;杜宾斯基(ArcadyDubensky)的《史蒂芬佛斯特组曲》;以及李亚道夫(Anatol Constantinovitch Liadov)的《八段民歌管弦乐曲》等,皆为美妙动人的音乐,受到世人普遍的欢迎。 (一) 英格兰民谣:英国的民族音乐,直到19世纪末期才复活。当时有一位名叫塞西尔·夏普(Cecil Sharp)者,搜集了将近3000多首的民歌,其中1600多首,传到了北美阿巴拉契山脉一带。说也奇怪,真正的英国传统音乐,在美国所保存的比英国本土要多。所谓英国传统音乐,其主要的特色就是一种以乡土音乐,加配流行音乐来叙述故事的民歌。 (二) 法兰西民谣:法国的民谣,通常都充满着放荡不羁的情感和世俗的幽默。从他们的民谣之中,不但可以了解法国人民的习性,好像还尝到了他们的美酒佳肴,仿佛还看到了他们的轻盈妙舞。 (三) 德意志民谣:流行歌曲和风土音乐的旋律,对于德国的民族音乐所发生的影响很大,而且,流行歌曲和风土音乐都是他们户外生活及团体活动的一部分。 (四) 荷兰民谣:德国的民族音乐,不只是在德国境内流传,事实上,也盛行在北海附近的几个国家里。荷兰就是其中之一,主要是因为与德国北邻的国家,他们的语言习俗也多与德国相似,因此,德国的民族音乐便很自然的被他们接受了。 (五) 爱尔兰民谣:自中世纪开始,竖琴就成为爱尔兰最流行的乐器。12世纪时,宫廷诗人所作的歌曲,也多以竖琴为主;可惜那些歌谱多已失传,只留下其中部分的歌词。到17世纪,也就是英国统治爱尔兰时,宫廷诗人渐渐没落,而竖琴演奏家却仍然活跃于各角落。另一种乐器叫风笛,在爱尔兰也很流行,也许是因为戚尔迪(Celti)人特别喜欢听那种高而尖锐的声音吧! (六) 意大利民谣:意大利的民间音乐,大都是旋律热情优美并且附有和声,因其音乐动人,今已遍及全球。手风琴和六弦琴是伴奏这种歌曲的主要乐器,这也可说是意大利民谣的特色。 (七) 挪威民谣:众所熟知的挪威民谣,曾被遗忘了一段漫长的时期,直到1840年左右,才被人重视而复苏过来,当今被传颂的约有一万余首,其内容多为叙述该国美丽的湖光山色。 (八)苏格兰民谣:由于印刷术的尚未普及,以及竖琴家的相继死亡,以致早期的苏格兰高山族贾奈(Gales)音乐已大多失传,直至1781年才被人重视,开始搜集。苏格兰音乐粗犷,听起来颇像爱尔兰音乐,这是因为苏格兰早先的竖琴家多半来自爱尔兰的原故。在苏格兰,竖琴是一种很普遍的乐器,几乎家家都有,人人能弹,不过后来由于风笛的兴起,而使竖琴家的地位大受影响。因为风笛可在户外吹奏,而竖琴仅适合于室内弹奏。苏格兰的民谣有高地与平地之分,高地民谣比较雄壮,平地民谣则倾向柔和优美。 (九) 西班牙民谣:西班牙的民间音乐,可说多半是舞曲的一部分,而舞曲也往往是民谣的一部分。此外,所有的西班牙民谣,都含有浓厚的乡村情调,这就是西班牙民谣的一种独特的风格。 (十) 瑞典民谣:瑞典的民谣,据说在1631年才被人们搜集起来,其中以叙述古代战士的英勇故事为多,曲调雄壮、激昂、奋发。 (十一) 威尔斯民谣:威尔斯的传统音乐,大都是根据竖琴曲调而编成的,其中包括民谣、土风舞、颂歌、赞美诗,且多以竖琴为伴奏乐器。

蓝 色 随 想 音乐课中,欣赏了《蓝色多瑙河》;课后,整个身体仍沉浸在优美明快的音乐旋律中。 当柔和的音乐声响起来,仿佛进入了静悄悄的黎明,蓝蓝的多瑙河上微波荡漾,河边的万物还在甜蜜的睡梦中。 随着轻快的旋律,万物复苏,我看到一座小村庄在雾色中若隐若现。太阳徐徐升起,公鸡啼鸣,唤醒了村庄,唤醒了村民。美丽温柔的少女来到河边洗衣;妇女们升起了炊烟;小伙子们喂马;孩子们唱起了动听的歌谣,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蓝蓝的多瑙河在欢笑,自己仿佛真的身置横穿欧洲大陆的多瑙河畔,每年元旦受到世界所有音乐爱好者关注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必演奏这首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的《蓝色多瑙河》,且配有象模象样的芭蕾舞,那舞者无论男女,身材之漂亮,舞姿之美妙,真是无以伦比。只不过,舞者们不是在舞台表演,而是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或茵茵草地上,她们是那样的漫不经心和自由自在,真让人觉得她们不是在表演,而是在自我欣赏与陶醉。也不知道,她们是如何与金色大厅里的乐队进行配合的。宫殿也许有音响设备,而草地上呢?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是向全球直播,舞与乐在不同空间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真是一绝。一条河,不知每年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要流淌多少次,尤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流得最惹人注目与酣畅淋漓。此河在不同指挥手上,流淌的速度与散发的气息,细细分辨还是有区别的。日本的小泽征尔指挥棒下的“多瑙河”,流得轻盈而又随意,那荡起的涟漪极其生动;法国的马泽尔指挥棒下的“多瑙河”色彩真好,蓝色基调上有暗红有金黄有青紫,扑朔迷离得很;印度的祖宾·梅塔指挥棒下的“多瑙河”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它洒脱、放纵,漫漶,直奔天边……。同一首乐曲,不同的演译就有不同的艺术效果,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从我音箱里奔腾出来的“多瑙河”不知在何时在何地谁人指挥哪个乐队演奏的,河的流速、色彩、性格好像都不是特别突出,只是有那么点意思罢了——这是一条欧洲的多瑙河,且是蓝色的。 音乐绵绵不断,我又看到村民们开始了各自的工作:工厂里,男男女女正在共同劳作;学堂里,孩子们正在认真地学习;街道旁,老人们坐在一块儿谈笑风生;教学里,虔诚的教徒唱起了美妙的圣歌。 激昂的乐声响起,各种各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图案。人们纷纷划着小船,哼着小曲儿,荡漾在多瑙河上,惊起了河畔的水鸟,鸣叫着飞向河的尽头,人们的欢笑却久久地在多瑙河上围绕! 《蓝色多瑙河》那充满激情和浪漫的旋律一直令我充满遐想:多瑙河这个激起无数艺术家灵感,孕育了欧洲深厚文明的河流有着多么神奇的色彩,走过沿河那些充满浪漫情调的民族地域,看过那些历经沧桑风雨的名城,能找到的或许只是些美丽多瑙河那稍总即逝的侧影;能听到的是《蓝色多瑙河》那迷人旋律的回荡乐声。 《蓝色多瑙河》的引子,犹如朦胧晨曦;清晨多瑙河渐渐从睡梦中苏醒,顿时大地一片灿烂。接下来的5支圆舞曲,时而如磷光闪烁,清秀绮丽,时而似水声潺潺,晶莹剔透;时而像碧波荡漾,明澈沁心;时而如浪花飞溅,欢腾雀跃;时而又似怒涛拍岸,雄浑壮阔。啊,这条欧洲的母亲河时时刻刻流淌在人们心间。它幽蓝、清澈、舒缓、温婉、激越,轻轻地抚慰着人们的心灵,激发着人们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像多瑙河一样永远奔腾不息。正因如此,《蓝色多瑙河》,成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必奏的曲目。约翰·斯特劳斯的名字也随着《蓝色多瑙河》的流淌不息,成为人们心中一个永恒的记忆。蓝色的多瑙河水已随着每个新年的第一声钟响流进了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的心中。 音乐缓缓地消失,但我的脑海里的仍浮现着蓝蓝的梦幻。人们向往的、憧憬的不正是这种和平、美好、幸福的生活吗?19:5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秒,四川汶川县发生级大地震。据四川省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最新进展情况通报,截止5月13日下午16点,四川省内灾情为:死亡已超过12000人,受伤26206人,被埋9404人,损害房屋346万间。 从昨日到今日,时间一点一点的消逝,每一分钟,都有着不少灾区人民因抢救官兵与医生的资源不够,而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在网上,最新的消息和图片以及视频不断传来,而其中一则视频,更让我难以忘怀:视频的第一画面,是一座已经坍塌的楼房,这个地方曾经是一座美丽的校园。在坍塌的瓦砾堆中,一张稚嫩的小脸出现在眼前。那是一个一二年级左右的小女孩。经过了一天的掩埋,小女孩的脸由于过度饥饿和缺氧,原本红润的小脸已经变成了黑黄黑黄了。在她的脸上,依稀可以看见哭过的泪痕,还有那淡淡的绝望。小女孩的嘴巴还在一张一合,可是在视频中却听不到她的声音,想来小女孩在被废墟掩埋时曾经哭喊、求救,嗓子已经变哑了。看到这个小女孩,我心中很是感慨。四川的大地震,导致数以万计的人民围困在废墟中。他们和这位小女孩一样,在瓦砾堆之中无法自救,如果官兵不及时抢救他们,这些人民的生命将岌岌可危,受到死神的压迫。这时,只听一阵大喊:“这里有人!”一群官兵奔跑而来,激动地实施抢救工作。小女孩的脸上顿时充满了喜悦,大声叫着:“快来救我!”一位官兵低下头,对小女孩说道:“小妹妹,我们正在救你。你不要讲话,好好待着,耐心等我们!”小女孩听话地不讲话了,眼巴巴地看着官兵们。由于小女孩在废墟的里层,如果动用一些抢救的机器,可能会使废墟再度坍塌,危机小女孩的生命。不能动用机器,官兵们就围成一个圈,趴下来用手来刨着瓦砾。此时已是凌晨一点,这些官兵们已抢救了多个坍塌地点,早已累的不行了。可是,只要自己松懈一秒,那么困在废墟下的人民就有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为了受灾人民,自己苦点、累点,根本不算什么。官兵们就是秉着“早进一秒就可能多救一人”的信念,不间断地抢救着受灾人民。这时,小女孩周围的瓦砾终于被官兵们清理完了,小女孩成功地被解救了出来。 四川级地震惊动了世界,灾区人民的命运也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由中国地震局12人、北京军区某部工兵团150人和武警总医院22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陆续奔赴汶川灾区,负责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护任务。中国空军今天派出二十二架军用运输机,向四川地震灾区空运六千多名空降兵和四台指挥车,执行绵竹、安县、北川地区的抗震救灾任务。民政部也紧急调拨2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其他救灾物资正在调集运输中。而社会各界人士、中国多家企业公司、中国红十字会,也在援助四川。 面对灾难,团结就是力量。当13亿中国人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的时候,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任何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2.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的作文:让我们为所有死难者默哀 5月13日上午,笔者在课堂上提议同学们全体起立为四川地震中的死难者默哀一分钟,并祈愿天佑我中华。下课后,有名同学告诉笔者说:他开始听到地震的消息时,只是感到震惊,而这次起立默哀,则使他感到了悲痛,甚至都要流泪了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起立默哀。 《礼记》说:“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面对死难者,内心的同情和哀悼固然重要,但也需要通过一些礼仪形式表达出来,以便给那些灾难中的人们以精神的慰藉和鼓励。此外,哀悼礼仪不仅可以提升悲伤的氛围,而且还可以感染民众,并净化自己的心灵。此外,它还告诉活着的人们:我们仅仅是灾难的幸存者,而在此后不可预知的天灾人祸中,我们也有可能无法幸免于难! 毫无疑问,灾难发生后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抢险救灾。但直接参与抢险救灾的人毕竟是少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默哀和纪念以及捐助活动可能是最好的参与方式。面对四川地震灾难,到目前为止,与网络上轰轰烈烈的纪念活动和社会上如火如荼的捐助活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似乎还没有看到或听说什么像样的哀悼活动和纪念仪式。这与中国素有的文明大国和礼仪之邦的美誉有些不符。在这里,其他一些国家面对灾难时的做法,或许对我们会有些启迪。 重大灾难远远超出地区政府及其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灾害救助能力,所以国家必然成为人们的主心骨和救护神。此时,国旗往往成为联系民众和国家的情感纽带。“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几乎家家挂起国旗、人人紧握国旗。与此同时,全美不但接连几天降半旗为死难者致哀,而且此后每年的9月11日,也会降半旗以示纪念。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全美同样是降半旗哀悼。形式虽然简单,但“我与美国同在,美国与我同在”的精神蕴含却不容小觑。 事实上,举国降半旗哀悼重大灾难中的死难者已经成为国际惯例。比如,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曾下令全俄,为别斯兰市劫持人质事件和车臣飞机失事中的遇难者降半旗致哀;2004年东南亚海啸灾难中,东南亚各国几乎无不为死难者降半旗。值得注意的是,为其他国家重大灾难中的死难者降半旗,还有可能演化为一种国际交往礼仪。比如,在东南亚海啸灾难时,美国以及不少欧洲国家,就曾为死难者降半旗。 当然,更多的哀悼仪式和纪念活动是由民众自发组织的。2002年9月11日,宾夕法尼亚州的数千名民众自发聚集在尚克斯维尔的一片野地上,纪念“9·11”事件一周年。年仅11岁的穆利亚尔波尔扎主持了纪念仪式,她说:“人们可以通过小的方式来行帮助人类的善举。即使是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个微笑或一次挥手,祈祷或者为我们所爱的人默哀,这都会让人们感到欣慰,纪念我们永难忘怀的爱人。” 是的,小小的哀悼活动或纪念仪式,不仅是普通民众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最能表达同胞之情和哀悼之意的好方式。希望汶川情况查实之后,政府能通令全国降半旗为死难者致哀。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每个人通过自己的言行来为死难者默哀,并告诉仍在灾难中煎熬的人们:无论有多么大的苦难和艰险,我们都会与你在一起! 爱,是茫茫大漠中的清泉,滋润了探险者的心田。爱,是长夜睡梦中的歌谣,温暖了失落者的心扉。爱,是漆黑夜空中的明星,照亮了夜行者的眼睛…… 2008年5月12日,在这黑色的日子,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处在强烈的震惊和悲伤当中,一瞬间,无数的笑容凝固,一瞬间,无数的欢歌变成了哀歌…… 长风轻抚,长歌当哭! 在一片狼藉下,一个母亲已经被垮下来的房子压死了,可她还是坚持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直到抢救人员把她的孩子救出。还发现在现场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面对这句话,有多少人能不被这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呢? 受汶川地震影响,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一所学校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他只是一位平凡普通的老师,却用自己的双臂护住了四条年轻的生命。他的行为都在说着人间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那个词:爱。是啊,为了学生的安危,他献出一份老师的关爱,他的行动也诠释了作为一个老师的责任。 在这个充满悲伤的记忆里,有一批战士因为余震和地势的原因不能再冲进受灾地点救人。当他们得知这件事后,一个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请问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军队么?战争年代,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他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和平时期,为了人民的安危冷暖,他们赴汤蹈火,义无返顾。这难道不是他们对人民爱的体现吗? 有了爱,人类才从洪荒苍凉走向文明繁盛;有了爱,社会才从冷漠严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爱,我们才从顽愚走向睿智,从惆怅走向凯旋;有了爱,也才有了生命的肇始,历史的延续,理性的萌动,人性的回归。 2008奥运会感想作文论文 和谐奥运 世界文明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感想观后感心得体会奥运会开幕式作文论文征文评论和谐奥运感想心得范文:世界不同文明的融会 北京提出的和谐奥运、和谐世界的理念,对中国、对世界、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资源性价值。当代世界,人类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与冲突。这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文明与文明以及人的灵魂与体魄之间的冲突。人文奥运的宗旨,在于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文明与文明以及人的灵魂与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 和谐是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 和平是奥林匹克和谐理念的首要内容。公元前8世纪,伊利斯王与斯巴达王为了恢复宙斯的奥林匹亚竞技会而签订的停战条约,规定奥运会举办期间停战,参加奥运会的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一传统在古希腊持续了1000多年。“神圣休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古希腊人摆脱了长年混战的困扰,体现了古希腊人追求和平的美好意愿,并对现代奥林匹克和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1992年7月21日,国际奥委会在巴塞罗那召开第99次全会,决定以古希腊为榜样,向国际社会呼吁在奥运会期间实行“奥林匹克休战”,各奥运项目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184个国家奥委会支持并参与了此项活动。1993年,国际奥委会向联合国提交了“奥林匹克休战议案”,同年10月,出席联合国第48次大会的121个国家一致通过了该项提案,要求联合国各成员国在每届奥运会闭幕前后各一周期间,根据协议要求遵守。反对暴力、反对战争、反对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最普遍的人类共识,任何将奥林匹克运动拖向政治对抗、暴力冲突和恐怖主义的行动都是违背奥林匹克和平精神的。 从西方文化来看,古希腊哲学家早就关注对立中的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从对立中产生和谐,和谐是对立物的融合。考试大网站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则认为,宇宙中一切都存在和谐,和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一源远流长的西方传统造就了古代奥林匹克文化的灵魂,也滋养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古希腊的和谐更多强调个体和谐、人神和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则更多注重灵魂与躯体的和谐。 虽然奥林匹克文化起源于西方,但是奥林匹克文化交流却具有全球意义。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促进世界和平、社会进步、人类团结友爱和提倡公平、公正的一项国际社会文化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精神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因此,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人文奥运的内涵与奥林匹克文化精神是和谐一致的。 和谐的思想是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深厚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天地交泰,人文荟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虽然历经5000年的演变,至今仍然焕发其勃勃生机。 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金文。和的本义是声音、音乐的相偕和美,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接合。有趣的是,这和古希腊和谐也源于音乐的和谐是相互一致的。春秋时期,和、合二字就相联并举,构成了和合的范畴。 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追求人天和合。儒家文化关注社会的治理,强调积极有为,追求由自我到天地自然的和谐。孔子讲和、主和,以和为儒家文化之核心;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道家寄情自然,直接与自然合一。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他张扬和合的,如《管子》认为,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故能习”。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则,“离散不能相和合”。在中国文化史上,和合的传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万方安和,和实生辉。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和谐自然观与政通人和、和为贵、贵和尚中的社会观,亲仁爱人、协和万邦、善邻怀远的国际关系观等,都是对西方文化理念的挑战与补充,而和平、和美、和爱则是对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文化的矫正和补充。 和谐是北京人文奥运的灵魂 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它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唤起人类对人自身可贵不可轻的不断体认、无限珍视。 人文奥运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民间关怀,它是人民的奥运、百姓的奥运、生活的奥运。人文奥运所蕴含的以人为本、全民奥运、全民健身的内涵,不仅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极大扩展与弘扬,也是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奥林匹克的生命力在于大众的参与,在于奥林匹克精神的更加广泛的普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举行,标志着100年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历史的瞬间获得了巨大的飞跃。这是奥林匹克人文关怀的伟大实践,它开启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新起点,必将在奥运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文化是中国面对世界最为深厚的积淀。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观经过现代转换,对当代西方世界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中国古老文化历经五千余年,是世界上唯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人类文化的瑰宝。人文奥运体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拓与发展。所以,围绕人文奥运,我们必须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展示中华文明,尽显东方神韵,创造性地实现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奥林匹克文化造福中国社会的同时,积极地以中国文化精华来补充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从而凸显北京2008年奥运会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同时,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又孕育了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与多样化的民族体育文化,现代体育中的许多活动,不少可以在中国古代找到自己的雏型,各民族的不同体育文化丰富灿烂。 调理阴阳,协和万众。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失发生巨大变化,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也发生了进退升降。改革获得了大量成果,积累了大量财富,全面提升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准,但也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诚信缺失、职务腐败、弱势群体困境等。一系列新的矛盾需要化解,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需要理顺。这是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和必要代价。因此,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理念乃恰逢其时,意义深远。通过奥运会这一全民参与的富于凝聚力的大众文化实践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平、和解与和谐,使得全体国民团结图强、和衷共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奥林匹克与中华文明的雄伟交汇奥运会是世界不同文明的融会,是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盛会。太和至乐,普天同庆。奥运会是全世界超种族、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百姓的巨型狂欢节,它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对话、交流、沟通的巨大的现实平台。让世界来到中国,让北京触摸世界。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次伟大握手,是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雄伟交汇。人文奥运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互惠的现实平台,多元创造、对话交往,是新世纪奥林匹克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当代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冲突,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自然灾害等时刻威胁着我们,如何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冲突中的平衡,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成为人文奥运探索的目标。国际奥委会对此也给予高度关注,在他们新设立的《奥林匹克的总体影响(OG鄄GI)》的奥运会第四报告中,就设立了举办奥运会对举办国和举办城市在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和谐发展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表明了国际奥委会推动当代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动向。当代中国,和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但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并不是无差别的等同划一,而是多样共生、和而不同,它与我们坚持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单一的GDP的增长,无法完成重建文化中国国际形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举办奥运会,给了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良好契机。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当代世界的伟大文化实践,诉诸世界文化创造的多样性,诉诸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绿色文明的全球推动,诉诸当代社会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辅相成、和谐发展,诉诸人的健全人格的培育和躯体与灵魂的协调,这一切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和谐的思想,既是奥林匹克与中华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也是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理念的人文奥运与作为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人文奥运的最佳结合点。人文奥运具有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文化建设的双重功能。对于奥运会来说,人文奥运要展示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突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特色,实现为世界留下独一无二奥运会遗产的庄严承诺。对于北京来说,则要通过人文奥运带动北京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面貌的极大提升,实现奥林匹克主义诉诸青年和人类教育的崇高理想。 当代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对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由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应带来的人文精神的渴求。人文奥运的理念体现了当下中国人民乐观向上、改革进取的精神风貌、开阔开朗的胸襟气度和对人类文明的崇尚和发扬。奥运感想心得论文:和谐奥运:世界不同文明的融会。

对西方音乐的鉴赏,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热爱高雅艺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西方音乐鉴赏论文,供大家参考。西方音乐鉴赏论文篇一 《关于西方音乐的鉴赏》 摘 要: 巴洛克时期以及巴洛克时期的 音乐欣赏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鉴赏;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分析其音乐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历史背景; 西方音乐史; 文艺复兴 在这音乐的长河中,一部分的经典之作都来自于西方,西方音乐的起源大致始于巴洛克时期以前,而这一部分又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古希腊时期;②中世纪时期;③文艺复兴时期。而后又在巴洛克时期出现了伟大的歌剧,歌剧《优丽犹茜》就是流传下来最早的完整的歌剧,其作者是李努基尼和佩里,到了古典主义时期,主要是歌剧及器乐的发展。如:喜歌剧,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奏鸣曲、协奏曲…… “音乐是唯一真正生存的艺术,它的振颤律动,也就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也必然有快乐。”是著名钢琴家帕德莱夫斯基对音乐的认识,他的这一精湛见解揭示了音乐和人生的关系。 的确,当我们陶醉于优美的乐海时,那典雅抒情的小夜曲使你心旷神怡;那流畅轻盈的舞曲使你温文尔雅;那铿锵雄壮的进行曲使你精神振奋;那优美如梦的室内使你充满冥想;那史诗传奇般的交响乐使你情志高远;那刚劲有力的时代曲使你豪情满怀。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作为一种情感艺术,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道德素养,推动人们奋发向上,一般认为音乐的目的有三种:即道德 教育 ,消遣闲瑕和精神方面的享受。音乐中所含有的情感与理想,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在影响人们情感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意志。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一曲解围”“四面楚歌”的 成语 ,就是音乐战胜对方的例子。我们熟知的《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第三英雄交响曲》以及《列宁格勒交响曲》都极大的激发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引导人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生活。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西方音乐在这几个时期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的音程理论——悲剧——格里高利圣咏——奥尔加农——狄斯康特——克劳苏拉——孔杜克图斯——经文歌——游吟诗人——恋歌诗人——名歌手——新艺术——法国歌谣曲——意大利牧歌。 古希腊优秀的音乐 文化 持续了约650年,它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世纪起止时间的上、下限在学术界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通常较公认的上、下限时间是公元476(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46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按照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习惯,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专指从1430年前后至1600年前后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 古希腊音乐最基本的音乐理论是音程的理论,这归功于毕达哥拉斯。古希腊音乐是一种单音音乐,偶尔也出现支声复调,古希腊音乐在音乐创作与表演上有即兴的传统,音乐的即兴创作和即兴演奏在一种法则的控制下进行。古希腊人一开始使用希腊字母指示的简单记谱法,最早的记谱法大约是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出现,是用希腊文的24个字母来标记的字母谱,分为声乐记谱法和器乐记谱法两类。在历史的记述中,曾提到希腊人所使用的各种乐器,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弦乐器乐里拉琴和基萨拉琴,阿夫罗斯管。发展到公元前5世纪达到黄金时期,出现了三位伟大的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底得斯,他们创作的悲剧作品使古希腊悲剧这种音乐戏剧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古罗马帝国的世俗教育是帝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希腊文化的精华,又融入了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它的具体模式,它的具体表现、特点等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适应,反应了罗马帝国的社会文化情况以及罗马民族的特征。 有的学者把中世纪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总的说来,中世纪是欧洲(主要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经历了封建社会从兴起到繁荣,最后走向衰亡的时代。中世纪的音乐依照类型可以分为宗教类型的音乐与世俗音乐。宗教类型的音乐泛指的是格里高利圣咏,此为单音音乐的作品,后来也发展成为复音音乐,奥尔加农等等。这类音乐都是为了____教会的仪式所作、所有的演出都是在教堂里,依照教会的年历而举行不同的仪式,其音乐就是为了要配合诗歌的朗诵而作的。宗教类型的音乐一路发展下来就成了后来的弥撒曲、安魂曲,在古典时期许多伟大的音乐家都会有这样的创作作品产生,例如海顿的创世纪,莫扎特都有这样的作品留下来。中世纪的世俗音乐所包含的内容就更为广泛、大部分的作者都是一些没落的贵族阶级,其实内容大部分都是与宗教有关,但并不是在教堂里演出。 文艺复兴时期约为公元1450—1600年,在中世纪“新艺术”的基础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与对人的内心的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这时的音乐家在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对复调音乐进行了发展和变革,声乐与乐器逐渐分离而独立发展。这一时期 五线谱 已得到完善,印刷术也运用到 曲谱 上,这都使音乐的传播更加便利和广泛。这一时期有以下几个较有影响力的乐派:尼德兰乐派,主要音乐活动在尼德兰的一批音乐家,创作内容多为弥撒曲与经文歌等宗教音乐,也有世俗音乐,代表人物有迪费,若斯坎、班舒瓦、奥克冈等。乐派:在1530—1620年间的一个器乐乐派,其特点是音响气势宽广宏大,对比效果鲜明。创作内容有铜管乐与弦乐的重奏曲,管风琴的前奏曲,幻想曲与托卡塔等,代表人物有维拉尔特,加布里埃利等。 罗马乐派:此时期的一个专门制作服务于宗教作品的乐派,以无伴奏合唱的形式为主。代表人物有帕莱斯特里纳、纳尼诺索里亚诺。 通过对《西方音乐史》的学习,我对西方音乐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对西方音乐长寿了浓厚的兴趣,在优美、激昂的旋律里感受到了温暖、坚强……,在1838年某个下雨的日子,一间漏雨的屋子成了浪漫主义作曲家肖邦灵感的来源,生病的他因被“困在”屋里感到了烦躁与惧怕,因而起身写下了《雨滴》,这道作品自始至终重复着一种单音调,其音色低沉,节奏稳定仿佛滴滴答答的雨声,而主旋律流畅舒适,轻柔变化的音色表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在开始部分幽静的旋律恬谈而自然就像细细的雨滴正在渐渐落下,然而到中段部分,主旋律与伴奏的音色都明显降低,变得沉重低落,仿佛可以看见肖邦一个人静坐,看着窗外的 雨水 逐渐变大,屋里的漏水也变的一发不可收拾,情绪也跟着悲伤与惆怅。在音乐的最后部分,音调与节奏变得相对轻而缓踵而来,犹如细微的哀伤缠绕心头,给人一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哀愁,与《雨滴》不同,同为浪漫主义代表的舒曼所谱写的《梦幻曲》让人感觉简单而温暖。据记载《梦幻曲》是为 儿童 所创作的,但在成年人听来,同样能勾起他们对儿时的回忆。其节奏缓慢柔和,主题简单纯洁就像单纯美好的童年生活。在心情低落时,静静的聆听这首曲子,在略微变化的重复着主题的旋律里回到简单的童年,抛开世俗感受单纯的温暖。也可以听听格里格的《晨景》,感受双簧明朗清亮的音色里感受第一束阳光让海买你波光粼粼的炫目,并在太阳缓缓升离海面,照亮明眸时的喜悦以及普照大地时万物苏醒的希望。 西方的音乐就像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巨作,不仅仅是因为有贝多芬、亨德尔、肖邦、海顿这类的音乐巨匠,还有它从社会中散发出来的那种浓厚的艺术素养,都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这也恰恰是西方音乐发展如此蓬勃的原因了。高雅的意大利歌剧、完美的维也纳、塞维利亚等等,他们自内而外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无一不打动人的心灵。 最后,就以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为结束吧:“艺术正如生活那样,他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也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的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篇二 《论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西方古典音乐教学》 摘要:西方古典音乐是世界音乐海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最难接受的学习内容,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在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中,以《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等三个标题,展示出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脉络,并选取各时期代表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引领学生走进西方音乐殿堂。 关键词:高中 音乐鉴赏 西方古典音乐 湘版教材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修养情操的提升及对美感的认识,离不开古典音乐的熏陶。如何能在高中生对古典音乐兴趣不高、音乐基础知识贫乏的学情下,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和接受古典音乐,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难点。湘版教材中,将西方古典音乐教学按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顺序结合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设计教学内容。现笔者就实际的音乐课堂 教学 总结 出一些策略。 一、合理运用对比,把握时代风格 湘版教材中的标题很清晰地向学生阐述了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引导性地将两个时代的不同音乐风格进行比较。如在学习巴洛克音乐与维也纳古典音乐时,让学生从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和海顿的《时钟交响曲》进行比较,平稳而庄重的宗教色彩和充满生活情趣的艺术格调反映出宗教与世俗的时代背景,细听复调织体与主调音乐的不同音效,不易吟唱与歌唱性的旋律区分,固定规整节拍与灵活变化的节奏律动,通过音乐要素的不同呈现方式,学生在比较中对时代风格有了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同样是《月光》,贝多芬持续的三连音,微弱的音响勾画出忧郁、哀愁的月夜,在德彪西笔下,明亮的音程散落地跳动,月光时而点滴坠落,时而缓缓流淌,时而流水倾泻,思绪随着音符走走停停,飘渺如梦。贝多芬内心的表达与德彪西月光印象的景致变幻正透过《月光》,向我们诠释着古典的传统和声与印象的朦胧意境。 对比除用在纵向的时代风格比较上,也可用于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片段上,帮助学生对音色、节奏、和声有更灵敏的感知。如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弦乐重奏与人声合唱版的对比聆听,音色变更带来的不同感受,复调织体在人声的演唱中也更清晰。在《蓝色狂想曲》中主题音乐从乐首法国号与萨克斯稍显慵懒的奏出,到乐中庞大乐队以强有力地节奏雷鸣般奏响,再到乐尾钢琴以渐慢的速度陈述。截取这三个片段对比听赏,提高学生在变化中把握音乐原型的能力,音乐音色、速度、配器的转变带来三种风格各异的音乐形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典音乐的神奇。对比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致爱丽丝》,气势磅礴的命运抗争与倾诉衷肠的爱意表达,学生便不难理解这位音乐家是连接古典与浪漫的音乐巨匠。 二、以熟知引入经典,由浅入深 总结学生熟悉的古典音乐如《哈利路亚》《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我们会发现学生所熟知的都是极强旋律性,乐句短小,易记忆,易哼唱的开头片段,由于音乐篇幅过长,即使后面也有动人的音符,也因听觉疲劳失去了兴趣和音乐的记忆而中途放弃。 用熟知的片段作为导入引发学生的共鸣,再延伸至同类题材作品,同一作品的整曲欣赏或不同乐章。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将新作品较清晰易哼唱的旋律主题提取出来,片段性地让学生品味,可用钢琴或小提琴等器乐范奏及范唱方式,加入互动讨论、节奏律动等活动让每一次聆听有不一样的体验,在反复中加强音乐的记忆和感受,融入音乐的深层次赏析如动机展开、变化再现等手法,将这些有趣的音乐片段设计成听辨游戏和情境想象。当新作品多个主题旋律已熟悉后,让学生在整曲欣赏中找出新鲜出炉的音乐记忆和感受,学生便不会因陌生、听不懂而无法进行下去。选择多片段聆听,片段与整曲相结合的欣赏方式,将欣赏时长控制在5分钟左右,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巧用流行乐和影视片段激发兴趣 充满时代气息、情感直白的流行乐一直是学生们的钟爱。选择运用古典音乐元素创编的歌曲如《不想长大》与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remember》与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五月天的《快乐很伟大》与贝多芬的《欢乐颂》,不同配器处理,加入歌词,增强节奏感和律动感的流行表达方式给古典音乐带来全新的听觉感受。这些曲目通过音乐方式的演变,让学生探求其中不同韵味,究其根源。在流行与古典的对话中,激发学生探求古典音乐的兴趣。 很多古典音乐也被运用到影视作品中,如《不能说的秘密里》,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这些影视片段都能勾起学生对原作的好奇与欲望。同时,纪传影片如《一曲难忘――肖邦传》《贝多芬传》《莫扎特传》,在反映作曲家性格、情感、人生经历的影像中学生走进了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就不难体会肖邦赤忱的爱国之心,贝多芬不屈的抗争,莫扎特超脱困境的乐观和激情。此外,为古典音乐创编的动画片也能帮助学生听赏篇幅较长的音乐,如《猫和老鼠》中的《匈牙利狂想曲》,动画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等。 四、关注音乐的形象性与抽象性 古典音乐的欣赏,不宜让学生一开始就把握作品的风格、形式体裁、价值和意蕴,音乐形象和情感才是学生易于体会的信息。湘版教材就此选取了大量形象鲜明的作品,如维瓦尔第的《四季――春》、海顿的《时钟交响曲》、瓦格纳的《飞行的女武神》等。在教学中,笔者会结合文学、建筑、绘画等综合艺术感受音乐形象。在《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一课中,听赏《哈利路亚》时展示两幅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学生很快就将华丽洒脱的巴洛克音乐与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建筑结合在一起。此时,引入《四季――春》的主题旋律,让学生体会想象,小提琴明亮的断奏激情而蓬勃,鲜明富有动力性的节奏仿佛阳光灿烂的春之大地万物复苏。学生用“拉”随着音乐哼唱主题,用歌声表达欣喜,体会清新中的华丽。此曲鲜明的春景音乐形象是欣赏的亮点,我将作曲家为乐曲配以的简短文字配以BCD的字母标头,哼唱主题为A,随着春景的展示,回旋曲式被学生轻松的用字母罗列了出来。富有抽象性的作品如教材中的《夜曲――海妖》《远古孩子的声音》等,不需要学生去深究音乐形象是由什么音色、节奏、和声来塑造,你只用闭上双眼让双耳感受音响的意境,在脑海中绘图。 西方古典音乐的教学要抛开急功近利,以一种熏陶方式,通过学生有共鸣的乐曲互动参与,从短小精悍的作品入手,在轻松愉悦的积累和体验中,西方古典音乐将拥有更多的听众。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文献 [1]王慧敏.高中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初探[J].学科研究,2017,(07). [2]谭卉.浅谈高中音乐中的西方古典音乐欣赏的 教学 方法 [J].文学界,2012,(02). [3]王洁,戚珍珍.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中西方古典音乐运用情况窥探[J].北方音乐,2011,(09). [4]石蓓,张璐.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方法研究[J].大舞台,2012,(10). [5]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篇三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 措施 ,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音乐乐感 音乐鉴赏 教学导入 对比教学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一、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原则 音乐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语言类学科相比,音乐学科更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同时,它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实践以及长久的训练。首先,音乐学科通过更加直白且明确的方法表达个人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置身于不同音乐曲目所提供的场景之中,真实感受其所表达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音乐的魅力。这种方式只是学生个人的感官感受,非专业音乐欣赏者亦可以做到。然而音乐教学则是通过理论教授学生怎样更好的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怎样从一个专业的角度评价不同音乐。由此可见,理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相关实践。音乐教学的实践性极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相关情感。学生通过自主创作以及练习相关音乐技巧,从而可以更好的体会乐曲炫技之处。 二、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 1.合理导入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个人的投入度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更突出了音乐教学中教学导入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更加注重张扬个性,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兴趣更大,然而理论教学毕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而出现了众多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却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初中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等原因,在音乐课上的积极性远不及小学生来得浓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注重运用有吸引力的手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上音乐课,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导入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首先,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导入方式,例如讲 故事 以及 成语 典故 等方式。故事有一定的曲折性,好的故事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吸引力。学生可以跟随音乐故事的情节,走入故事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情,从而更好地对相关音乐更加感兴趣。而成语典故则包含了一定的故事性以及相关 传说 等,更是传达了先人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向学生讲述 成语故事 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成语故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听的,教师讲述其中的典故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导入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课堂。初中生毕竟具有一半儿童爱玩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视之如猛虎,而应该正视它。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到其本质,并进行合理利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音乐小游戏培养学生的乐感,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主动的进行音乐学习。同时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进行导入教学。 2.运用对比教学 对比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对比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两件事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这种方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音乐的对比教学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教授学生从各种对比因素分析音乐。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以及相关技巧方面也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将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尤其是经典作品常常会被后人进行改编或者运用不同的乐器予以演绎。然而,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改编之后的作品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有点与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同的方面以及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极为不一样的,但是其实质却有着本质的相同。而这些需要学生经过实际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的。《野蜂飞舞》与《春江花月夜》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它们的主题、传达的情感已经以及演奏方式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然而就本质而言,它们都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情绪。说到底,这两部作品在抒发作者情感这一作用上起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怎样渲染出来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刻思考才可以得出。不容置疑,学生这种对比性思维模式则需要教师的引导。 3.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不断发展, 网络技术 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教育界尤甚。音乐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音乐教学,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音乐乐感以及相关音乐鉴赏能力。互联网将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实现了世界资源的共享。这就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师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以及创作型改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利用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师进行教学前,应该教会学生演唱相关作品,只有熟悉了相关旋律之后,教师才可以更好的带领学生领会其中的乐感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鉴赏。学生通过亲生感受可以从感性上体会相关情感,把握其中的主题。随后,教师则通过理论知识加以分析,使学生从理性上更深刻的认识相关音乐主题。 三、总结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音乐的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初中生的音乐乐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而是需要教师耐心培养。而音乐鉴赏能力更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高要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很好的鉴赏音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下功夫,科学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可以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南国.初中生音乐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王俊刚.音乐感受力以及鉴赏力的培养[J].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洪科.论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基本方法[J].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1. 音乐鉴赏论文1500字 2.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 3.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1000字 4. 浅谈欧洲古典音乐论文 5.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