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营养价值:昆虫是人类向自然界摄取蛋白质的途径之一,据记载:从古时,在人民生活困难的时候,就主要使用昆虫。目前在世界贫穷的国家:如非洲,尼泊尔,埃塞俄比亚等均以昆虫和草根为生,昆虫已成为他们的重要摄取脂肪,蛋白质的途径。从营养价值来看,昆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干虫体的含量高达百分之30~百分之70而且由20多种重要氨基酸组成,含有人体与动物无法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和儿童必须的2种氨基酸,干的蝉含有百分之72,蚂蚁含百分之42,黄蜂含百分之81蟋蟀含百分之65,并且昆虫还含有丰富的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水。其脂肪中百分之85为软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酸,所以易被人体所吸收。 丰富的食用昆虫资源:由于昆虫数量多,繁殖多,可以在残酷的环境下生存,所以即使大量捕捉也很难造成生态破坏,并且很多国家的养虫业很发达。我国蚕业,蝗虫资源都很丰富,并且有些地方也有使用它们的习惯。我国曾多次向外国出口蝗虫,蚕蛹等~~~~国外也以开办:苍蝇工厂,蚯蚓工厂等,利用其产卵多,生命力强等特点向大众提供大量蛋白质。全世界约有3000种昆虫可以食用,我国约有800种。由于昆虫的食物转换率高,食用3kg植物蛋白可以换1kg昆虫蛋白,而牛需要8kg植物蛋白才可以换1kg动物蛋白,羊则10kg植物蛋白才可以换1kg动物蛋白.所以因为昆虫繁殖快,数量多,生命力强等特点,昆虫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使用昆虫的利用情况:在现实社会中,昆虫不仅还可以用作食物,还可以用做医药,许多药如:僵蚕,九香虫,蝉蜕,龙凤,冬虫夏草等既是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还可以对人生体进行滋补。在古代,昆虫就在人们的食谱上曾有过重要的地位,至今,很多国家还保留着这些习惯。墨西哥的外号叫“昆虫之乡”,有370多种昆虫可以作为佳肴,列入品牌的有60多种,所以墨西哥每年因这个原因吸引了世界很多游客。 利用昆虫或其他产品为原料作为饮料:蜂蜜在很多人群众多很流行,老人小孩都很爱喝,在爱喝的同时还可以对胃和其他器官进行护理。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有养蜂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蜜蜂也是授粉昆虫,所以对农业也有很好的促进。我国不仅是养蜂,食用蜂蜜最多的国家,也是饲养蜂蜜最多的国家,大约拥有600多万箱蜂群。而且在国内外也有很多人提取蜂毒来治疗人体的风湿等疾病。所以,发展昆虫业是很好的一项事业。
为什么说昆虫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没有昆虫,人类就不可能生存。 “昆虫的某些习性似乎与整个人类的习惯、道德观、心理状态格格不入,它们好像来自另外一个更加怪异,更加生机勃勃,却毫无情感,异常残暴的地狱般的星球。”———比利时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 对昆虫存有如此敌意几乎没有道理,地球上现有昆虫大约九百万种,其中大部分还没被发现或不为人知,但只有1.5%的昆虫对我们有害,其余的或者对我们无直接影响,或者为人类提供一些明显的、不可或缺的益处。 如果没有昆虫,人类…… 据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爱德华.O.威尔森预言:“如果昆虫消失,食物链的很大一部分就会遭到破坏,大量鸟类立即因缺乏食物而饿死,其他依赖鸟类为食的动物也会消失,陆地上依赖昆虫为食的一些小型哺乳动物也要灭绝。整个地球将会出现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如果没有人类,昆虫…… 昆虫对人类的依赖远不如我们依赖它们的程度,然而,如果没有人类所提供的食物供给,一些昆虫还是不可能以目前的形态和大规模的数量出现。普遍遭到白眼的蟑螂跟随着人类和面包屑的踪迹来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在阿波罗7号宇宙飞船上都能够观测到蟑螂的行动;体虱早在72000年前人类学会穿衣时,就开始存在于人类衣物中了;在以人类血液为食之前,温带臭虫很可能生活在岩洞里,寄居在蝙蝠或鸟类身上;从10000年前人类有了农业,以及5500年后学会贮存粮食的时候起,蝗虫、谷象、蚜虫等种类的昆虫就找到了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至于家蝇、金龟子、蠹虫和其他各种蛾、跳蚤等昆虫也都伴随着人类建立起自己的家园。 蜜蜂 至少3000年前,人类开始养殖蜜蜂,从此人们就一直享用着蜂蜜和蜂蜡。西方蜂还提供其他方面的用途:大约三分之一的人类所需食物都来自于由蜜蜂授粉的农作物。一旦蜜蜂濒临灭绝,我们将最先失去杏、橘子、苹果、蓝莓、茄子、茶叶、大蒜、胡萝卜、洋葱等食物。长期以来,蜂毒一直以治疗关节炎而著称,这很可能是因为蜂毒中含有蜂毒肽———种潜在的消炎物质。蜂蜜本身就有杀灭细菌的功效,威尔士大学的微生物学家罗丝·库珀发现,在杀灭具有抗生素抵抗性的金**葡萄球菌(一种医院里常见的伤口感染细菌)方面,蜂蜜的功效是红糖液的四倍,很可能是因为蜂蜜含有抑制细菌生长的植物化学成分。 臭虫 在人类历史上,臭虫一直是一种难以消灭的昆虫。14世纪埃及神学家卡迈勒丁,达米里写道:"据说臭虫最早产生于恒温动物身上,对人类有特殊的偏好。"他在臭虫起源的问题上弄错了,最常见的温带臭虫在夜间从房屋的墙壁和被褥里爬出,吸取足够的血液,以完成从幼虫到成虫的脱毛过程。这样看来,它们似乎是人类的伙伴,因为我们最初也是在岩洞里居住。蝙蝠身上至少寄生着12种吸血温带臭虫,岩洞里筑巢的鸟类也是很多种类臭虫赖以生存的基地。DDT(滴滴涕,一种杀虫剂———编者注)可以赶走臭虫,可不久以后它们又随着跳蚤市场上的旧家具回来。臭虫虽不传播疾病,然而婴儿被其过多叮咬易患上贫血症。古代人们在缺乏相关认识的情况下,还曾误认为臭虫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例如,古罗马长老普利尼就用其治疗毒蛇咬的伤口。格伦·赫里克在1914年出版的《对人类和家庭有害的昆虫》一书中提到:“**剂量:7只臭虫与水混合;儿童剂量;不超过4只……其气味还可以缓解兴奋型窒息。” 蚊子 长久以来,蚊子一直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这种最常见的节肢型吸血动物优雅、轻盈,然而它也是致命的。它是人类疾病的头号携带者,传播疟疾、黄热病、登革热、西尼罗河热、脑炎等各种疾病;还携带着引起象皮病的微型蠕虫。但是,3550种蚊子在整个地球的生物网上自然有其生活的空间,鸟类、蝙蝠、鱼以及许多重要的沼泽物种,包括蜻蜓在内,都赖以为食。有足够证据显示,疟蚊(图为其中一种,斯氏疟蚊)曾经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几百年来,疟疾传播一种叫疟原虫的疟疾寄生虫,通过唾液将其注入人体血液中。事实上,在广泛应用奎宁之前,正是靠蚊子传播疟疾,非洲才幸免于欧洲殖民者死于这种疾病,以至于非洲西海岸被称为“白人的坟墓”。另外一种伊蚊,随着**黑奴的船只将黄热病携带到新大陆,这恰恰促成了法国在1803年对路易斯安那州的出让(1803年,法国将从西班牙手中夺到的路易斯安那州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卖给美国———编者注)。 体虱 有三种虱子在人体中安家:毛虱、头虱和它们的后代体虱,其中人体虱(pediculus humanus corporis)生活在人类的衣物中,以人体血液为食,只有人死亡,尸体冷却后才离开人体。1170年被英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党羽谋杀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就以身上长满虱子而著称,次日他的尸首被郑重地用长袍裹以示众,当路人看到“虱子就像沸水溢出炖锅一样从尸体中爬出”,每个人都被这一场景吓呆了,之后又笑得直不起腰来。虱子不能在新衣中存活,因而体虱在拥挤不堪又不能经常洗涤衣物的监狱中最常见,这也是为什么各种疾病在战争时期最易传播的原因———斑疹伤寒症、五日热、回归热等疾病都经由虱子的排泄物传播。斑疹伤寒症是由一种叫作里克次氏体属微生物的细菌引起的,数不清的战役都曾因这一疾病而告失败,最早是在14**摩尔人与西班牙费迪南德和伊莎贝拉的军队在格兰纳达交战时,17000名士兵死于这种疾病。后来的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中,许多人也因斑疹伤寒症而致命,这严重威胁到了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以至列宁感叹道:“不是社会主义打败虱子,就是虱子打败社会主义。” 药材甲虫 《为何不食用昆虫》,这是1885年文森特发表的一篇小论文的题目。他在文中指出,昆虫不仅富含营养、可口,而且便于提供,阻止其为人类所广泛食用的惟一原因似乎就是多数人对吞咽昆虫还感到恶心《想像一下清炒桑蚕或是咖喱金龟子》。然而在许多地区,食用昆虫不仅很常见,甚至还很时髦。例如在泰国,盐水蚕蛹是一道美味,mangdand(或叫大田虫)也经常被装饰成沙拉。实际上,昆虫十分有营养: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统计的数据显示,100克的蝗虫含有大约20克蛋白质,所含脂肪却只有6克。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确实总是在无意识地食用昆虫,自从4500年前埃及人发明了储藏粮食的方法,谷象、蛾子、瓢虫就一直藏身于我们的食物中,我们也随之将其吞入腹中。药材甲虫不仅吃面粉、调味品和毒性轻微的药物,甚至还能吃锡板和铅片———就像有人开玩笑地说:“除了铸铁以外的任何东西”。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发现了这些害虫的独特之处,便在一定限度上放宽法规,没有全面禁止人们食用这些昆虫。以无核椰枣为例,每批枣中有5%以上被昆虫死尸或其排泄物污染时,才可以对其进行处罚。金提中昆虫的含有量许可为每8盎司中可含有35粒果蝇卵。
观赏昆虫学的研究感想摘 要:本文是作者对观赏昆虫和观赏昆虫学课程内容的介绍以及作者对于观赏昆虫学课程的感想。同时也简要介绍了观赏昆虫学的研究方法、昆虫的采集与捕捉及标本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观赏昆虫、观赏昆虫学、感想、昆虫资源、采集昆虫在我国,观赏昆虫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已有了蓄养蟋蟀、听鸣观斗的活动。而历代文人墨客也似乎对这些小虫有着特别的偏爱,吟诗作画常以昆虫为对象,留下不少传世佳作。人们以虫寄情,以情赏虫,充分展现了中华氏族特有的浪漫与博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虫文化。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活动日趋丰富多彩,观赏昆虫这一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鉴于此,我们尝试将民间观赏昆虫的经验总结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写成本文,目的是使大家对观赏昆虫有个基本了解,并通过观赏昆虫的活动增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一、观赏昆虫学课程简介我们学校的观赏昆虫学课程由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开设,肖铁光教授主讲。这是一门选修的课程。为30个学时。使用教材为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观赏昆虫大全》一书。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安排中除在教室上课外,还有两个学时的参观校标本馆。课程结束后,学生须上交10只捕捉的昆虫作为标本。课程由有趣的昆虫外部结构、错综复杂的昆虫体内世界、昆虫的生物学、观赏昆虫的分类、昆虫疾病、昆虫人工饲料、虫—食品、药品、毒品、虫文化赏趣、方寸之中话昆虫、空中“骄龙”—蜻蜓、乡谣俱乐部—鸣虫、忠勇无敌大将军—蟋蟀、大自然的舞姬― 蝴蝶、独角仙、田园番独特景观。台湾开发的“虎山溪观萤”,日本每年6月上旬举办的“萤火虫祭”,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可在宾馆、舞厅等娱乐场所,集萤火虫于特制的玻璃瓶中,当娱乐达到高潮时,突然断电,释放萤火虫,萤光闪闪,似流线舞动,另是一番景象。中国人对昆虫鸣声的注意和欣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人们仅仅是欣赏各种野外昆虫优美动听的鸣声。从唐朝开始,人们则将鸣虫作为宠物蓄养在各种笼器内,以便随时随地聆听这一独特的音乐。在蓄养鸣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几种蟋蟀不仅善鸣,而且好斗,从此斗蟋便成了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如果将这些善鸣、好斗昆虫,集中饲养,适时对外开放,使人们在工作之余,细细倾听这一独特的虫国乐章或观看斗蟋的激烈场面,将是又一奇妙享受。昆虫不仅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休戚相关,从文字到语言,从神话到传说,从绘画到诗篇,从战争到政治,从恋爱到婚姻,从娱乐到破案,从邮票到服装,从塔碑到航天……几乎无处不有昆虫的身影,无处不渗透着与之相关的知识。如果能建一处昆虫馆,聚昆虫趣味、知识于一室,将会拓宽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观赏昆虫能给人以美感,可供赏玩、娱乐以增添生活情趣,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观赏昆虫还有益于增加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昆虫多样性,特别是对珍稀、濒危资源昆虫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并使之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三)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群众对观赏昆虫资源尚缺乏一定知识,对昆虫的乱捕滥杀或以商业经销标本为目的大最捕采屡有发生,造成观赏昆虫资源的严重破坏。所以在观赏昆虫活动中,应有正确的娱乐观;合理适度开发利用观赏资源昆虫,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保护促开发,使观赏昆虫这类自然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八、湖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湖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兴建于2001年,原址在老图书馆三楼,只有80余平方米,馆藏标本多为农业害虫。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为了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后来在老图书馆一楼扩建了新馆,现已形成占地面积140多平方米,馆藏昆虫20余万只,包括昆虫世界、蝴蝶王国、多媒体放映厅三大场馆在内的综合性科普教育基地。标本馆自建成以来,先后接待了包括长沙市教育局等20多个团体在内的数以万计的校内外人士参观、访问和学习,在校学生的参观人次更是难以胜数。曾先后受到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教育频道、经贸频道以及东方新报等多家大型媒体的关注、报道,并于2004年被授予“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昆虫馆场馆面积158㎡,馆藏标本20多万号。 静态昆虫展出标本1700多种,8000余号,其中数目较多的有鞘翅目39个科;鳞翅目38个科;膜翅目31个科;同翅目14个科;半翅目12个科;晴蜒目9个科;双翅目8个科;直翅目6个科;等翅目1个科;螳螂目1个科;革翅目1个科;脉翅目1个科;拈翅目1个科等。以教学、科研为主,对校内外各界人士免费开放。建馆以来,在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持的同时,也为昆虫爱好者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了场所,激发了参观者热爱昆虫,研究昆虫的热情,在加强广大学生自然观、生态观宣传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期开展的昆虫知识讲座更是吸引了众多人员前来参观学习,人们在参与欣赏昆虫艺术展(蝶画、翅画、蝴蝶工艺品)当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现在,新的昆虫标本馆正在建设中,我们观赏昆虫学课程的同学们有幸作为第一批人员参观了新的标本馆。首先我们来到了位于老图书馆一楼的肖铁光老师的昆虫标本制作室,这里制作出来的标本正在源源不断的向新标本馆迁移。新的标本馆位于文渊阁的四楼,同在四楼的还有我们学校的动物标本馆、土壤和岩石标本馆。昆虫馆的新馆实际上是原来农业生物图书书库,不过现在经过装修后已经焕然一新,新馆的面积更大,展位更多,因为还在建设中,许多标本还没有摆上展台,但是单单就摆上展台的这些标本来说,就已经让我们连声惊叹了。希望还有机会去参观!九、结束语我的论文不长,简单的介绍了许多关于昆虫和观赏昆虫的知识,希望大家在读后能够增长一下对观赏昆虫的认识。学了这门课,收获很多,可不仅仅是弄清了一个区别而已,只是不知该怎么说。湖南观赏昆虫资源丰富,应在做好开发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加以利用,并在利用的同时尽可能加以保护,以保证湖南观赏昆虫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参考文献 [1] 王音 周序国.《观赏昆虫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2] 李鹏翔.观赏昆虫[J]. 科学大众(中学版),2001年12期[3] 龙中伟. 观赏昆虫采捕加工法[J]. 农村新技术,2000年06期[4] 郑立军 靳桂敏 杨新廷;. 观赏昆虫刍议[J]. 野生动物,2001年03期[5] 吴福泉. 观赏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J]. 广东蚕业,1999年03期[6] 朱巽. 湖南观赏昆虫资源的利用研究[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04期[7] 高卫红. 另类宠物欣赏——观赏昆虫[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年06期
蝗虫是害虫,爱吃庄稼。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写蚂蚱的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了,同学们都跑出教室各玩各的,李雨微,李雨微,啊,是我的同桌蒋沐辰,他有什么是吗,这么着急。李雨微你看我给你带什么来了,什么呀快让我看看。在我的文具盒里,我捉来送你的。哈哈哈,是蚂蚱呀,哪就放到我的`文具盒里吧。好吧。谢谢你蒋沐辰。你是从哪里捉来的,下回也带我去好吗。好啊,是从后操场的草坪上,我看见小蚂蚱自己在哪里,好孤单,也许是找不到妈妈了,所以就把它带回来了。喔原来是这样啊,你放心,我一定会像妈妈一样照顾它。
晚上,我回到家首先给蚂蚱找了一个盒子,弄了几个小洞洞,然后在盒子里放些布,最后给它放点菜叶和水。第二天,我看看蚂蚱,哎呀,它什么也没有吃,难道它不喜欢这个家吗,还是想妈妈了,它可能想回家了。
于是,我带着蚂蚱一起去上学,到了后操场的围栏处我把蚂蚱放了,蚂蚱越飞越高还回头看看我,好像在和我再见。蚂蚱再见了,等我做操再去看你。
上星期六,我捉到了一只绿色的蚂蚱,可是捉到它的时候,它就与世长辞了。于是我准备给它举行了一个“盛大”而庄严的葬礼。
我首先对娃娃们发出了邀请,于是便有了12个“人”的参加。它们是:三个洋娃娃、一只“鸭子”、一只“兔子”、一只“小猫”,还有“大虫”,谜语“大师”、“小羊”、两只小恐龙奇奇。接着我端来了我养的小花盆,放在阳台上,又用一块白手帕盖住小花。娃娃们依次立在墙边,主持葬礼的“小猫”走上来庄严而沉痛地“告诉”大家这个不幸的消息。灵车玩具汽车开来了蚂蚱躺在白纸中,我把它放在了花盆旁。较小的玩具立刻排成三角形开始奏歌。我又用小铲刀挖开了花盆里的土,把蚂蚱放了进去又铺上了土。按照习俗是要磕头的,我又用手帕叠成长方形,让娃娃们依次给它磕头。我给土上浇了些“圣水”,这时洋娃娃安要给死去的蚂蚱跳一支舞,她跳得那样熟练,长发随着头飘动。葬礼结束了。
小蚂蚱,再见了!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捉蚂蚱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下午四点,天空正上演着一幕有趣的表演,那是云朵们在雷公的组织下不断变幻成一个又一个事物。
我和同学却约好了在绿油油的四中操场上捉蚂蚱。绿色的蚂蚱在草丛里就像变色龙一样,除非你用小眼睛发现草的些许动静,否则一点行踪也没有。此时我紧张又兴奋,仔细观察着密密的草丛。如果草一有动静立刻用手在四处一阵狂摸。嘘,别出声,别出声!突然,我似乎抓到什么东西,两个指头捏起来一看,嘿!果然是一只可爱的蚂蚱!那只蚂蚱乱扭乱动,拼命想挣脱,但是我心里可是暗自发狠:大闹天宫者,往那里跑!我把手围成一个小小的窝状,那蚂蚱在里边急的团团乱转,四处找着缝隙试图逃出去。不过在我的如来掌心,那是肯定是跑不掉的。我大喊:“谢奕安!陈顾斐然!你们快来,我逮到了一只蚂蚱!”她们兴奋地跑过来,围着我看。那蚂蚱在我手里已经非常焦躁不安,乱窜乱跳,弄得我手心都是汗水。这会儿它却没有了动静,脑袋上好像冒出了个大灯泡。终于我发现了它的狡猾,居然想使乍逃生。你瞧它皱着眉头使起了劲儿,终于从身体后面挤出了一小坨大便。“糟糕!我暗算了!"我心想,“这蚂蚱太狡猾了,以为我会被它的便便给打败了。”等我醒悟过来:“哼,没门!”不过,谢奕安与陈顾斐然还是大笑了起来:“潘越,潘越,你太走运啦,蚂蚱把便便寄托给你啦!”她们俩在一旁笑得前仰后合。我把小蚂蚱握在右手心,走到一根柱子面前,使劲儿把手里的蚂蚱便便往柱子上抹。于是,灰色的铁柱子上面有了一条条黑色的痕迹。而我手中的蚂蚱发觉逃跑无望,只好老实地呆在我手里安静了。接着我从口袋里摸出了一个塑料袋子,把蚂蚱放进里面,让它乖乖待命。不一会儿,谢奕安也从别的地方捉来一只蚂蚱。于是我们商量着要玩斗蚂蚱的游戏,我捉来的那只蚂蚱编为一号,谢亦安捉来那只蚂蚱编为二号,在操场边的简易水泥乒乓球桌上,我们用小石板围起来一个正方形,把两只蚂蚱往中间一放,开始了斗蚂蚱比赛!很明显,我的一号蚂蚱对谢奕安的二号蚂蚱并不友好,它们试探着互相挤来挤去,我们俩则起劲地用小草当鞭子指挥着它们,两只蚂蚱起初反应缓慢,只是用头顶来顶去,逐渐开始张牙舞爪地斗了起来。突然,蚂蚱一号用力一顶,二号蚂蚱被顶到了石头隔板上,昏了过去。“时间到。一号胜!”我兴奋地叫嚷着。
这件事,成了我们小伙伴们永恒的美好记忆,因为现在,曾经绿油油的四中操场被一片废砖旧瓦覆盖起来,那里再也没有蚂蚱了!
国庆七天长假,正值秋收季节,老家的农作物都成熟了,我和爸爸妈妈决定回老家去,既能给伯伯帮忙,又能放松身心玩几天,何乐而不为呢?
回老家的第一天,二伯让我和他一起去捆辣椒,听妈妈说捆辣椒特别累,心想:哼!我才不去呢,但又不敢当面说,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去了。
我们来到田间地头,天哪!这——我不是在做梦吧!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火红的辣椒加上碧绿的叶子,直挺挺的躺在金黄色的地毯上,伯伯边捆辣椒边灿烂的笑着,这场面犹如一幅炫彩美丽的秋收图。
我伸展了一下筋骨,正准备动手帮伯伯捆辣椒,突然,我的眼光被一个全身绿色、后腿特别长、跳跃能力强的东东吸引住了。我立刻放下手中的辣椒,飞奔过去,我可是最爱昆虫的呀,没等靠近它,它就展开双翅飞翔起来,我呆呆地站在原地,嘴巴半张着:“啊,还会飞呀!”而它呢,飞到了一片自以为很安全的辣椒叶子上,这次,我不再是那样鲁莽的飞奔过去,而是屏住呼吸、蹑手蹑脚的慢慢靠近,这回我终于看清了,是一只蚂蚱!哼!小菜,看我不把你抓起来。我轻轻地弯下腰,慢慢地伸出手,狠狠的拍下去,只听“啪”的一声,我的手底下流出了浓浓的绿色液体。怎么回事?我诧异的翻开手掌,蚂蚱早已被我给判了“死刑”。这时,哥哥在一旁看到了我的囧态,乐的前仰后合:“哪能那样拍呀,它不死才怪咧!你应该这样,先把手弓起来捂蚂蚱,再用另一只手去捏,就行了。像你这样,逮到天黑也逮不到一只完整的蚂蚱,去吧,试试!”果然,哥哥的方法还真灵,不一会,我就逮到了六只大蚂蚱,而且毫发未损,顺便还捉到了几只通体棕黑的蛐蛐,看着这些“小俘虏”,我心里特别高兴,想伸手去摸摸它们,突然我看到它们的目光像是愤怒、像是抗拒、又像是乞求-------
我的手触电般的缩了回去,心也跟着颤了一下,心里有种莫名的压迫感,“唉!我怎么能这样,图自己一时的欢乐,把它们的自由给剥夺了呢?何况我还是很爱小昆虫的。”我嘟囔着,握着的手不由得松开了,看着它们活蹦乱跳的回到了自己天地里,我心里轻松了好多好多---------。
这个假期虽然我没有游山玩水,但是我在这里也学到了很多,除了捉蚂蚱以外,我还学会了剥玉米、捆辣椒、收豆子-------,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我也收获了不少。开心!
“十、一”小长假,我与父母一同来到姥姥家。
第二天,隔壁的小姨小舅喊我下田,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走在田间小路上,两旁的大树高大挺拔;路边一片绿色,分不清是庄稼,还是野草,清新的空气与城市大不一样。一条路边的“人工小溪”,虽然仅有一张横着的A4纸宽,但能见到几只水蝇,或几只鸭子,在映衬着蓝天的水中游泳。有几只大黑狗在小径上奔驰,像一阵黑风,扬起一片黄土。
终于到地里了!这时的玉米已经收完,秸秆也被抬回去当生火材料,只有一些杂草,稀落地躺在田间。这种土十分松软,像踩在海绵上。今天的任务就是除杂草。
我跟姥姥要了一个铁制钉耙,毛手毛脚地干起来,刚把耙子头砸到一片草上,一只绿色的蚂蚱跳了起来,后面还跟着一只蟋蟀。我乐了,将钉耙向地上一抛,没想到又砸出了一对蚂蚱。我赶忙向小舅要了一个小盒,捉了起来。
呼哧!野蚂蚱就是不听话,害的我东奔西跑,仍然没捉到。小舅看着,笑了:“蚂蚱不是这样捉的,看我!”说完,他悄悄地走到一个草堆跟前,手突然向下一盖,只听里面有扑腾声,小舅神秘地打开手,竟然有一大一小两只蚂蚱呢!原来,捉蚂蚱得看准目标,下手要快,才能逮到。
掌握技巧后,我不再毛手毛脚,而是小心翼翼地抓住每一次机会,所以,我的盒子渐渐满了起来,其中也不乏会唱歌的蟋蟀。
当我要捉一只黑色的大蚂蚱时,小舅拉住了我:“别逮,它有毒!”我似信非信地用粗秸将它翻身,它的肚子是红的,我瞬间明白了。
过了一会儿,我和小舅都“大丰收”了。小姨也趁休息的时候,用一根细草秸将另外一些蚂蚱穿了起来,十分有意思。
夕阳西下,我们该回家了。收获了不少蚂蚱的我时常回头望着田地,真想让同学们一起来,亲自感受一下捉蚂蚱的欢乐、乡村的美好呀!
名师点评: 文中小作者详细叙述了捉蚂蚱的整个经过,一开始小作者是毛手毛脚乱抓,结果东奔西跑也没抓着几个。经过小舅的指点之后,小作者学会了抓蚂蚱的方法,很快抓满了一盒。文章开头有一段写景的部分,“两旁的大树高大挺拔;路边一片绿色,分不清是庄稼,还是野草”,景物的描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起了铺垫的作用。小作者不仅领略了美丽的田园风光,也学会了抓蚂蚱的方法,看来收获不小啊。
“害的我东奔西跑”中“的”改为“得”。
“快点儿,上学要迟到啦!”
我的爸爸拉着他的小伙伴急匆匆地跑在大街上。那时,我的爸爸才12岁,跟我一般大,也在上六年级。
清晨,他从睡梦中醒来,看了看日历,三两下就穿好了衣服,跑到隔壁同学的家里,摇醒了正在睡梦中的华子,等他整理好了以后,一起跑向学校。
那时,大街上还没有汽车、电瓶车,偶尔有一辆自行车,就已经足够羡煞旁人了。那时的路也不平整,坑坑洼洼的。遇到下雨天,走路时总是深一脚浅一脚,一不留神就可能摔一个大马趴。我的爸爸和同学华子一路上打打闹闹的走着,突然,眼睛的余光扫到了旁边草坪上特别违和的绿色。他定睛一瞧,哟!原来是一只蚂蚱。他用手肘捅了捅华子的腰。
“看,那儿有一只蚂蚱。”
“哪儿呢?哪儿呢?”小华问道。
“喏!在草坪上。”
华子的视线移到了蚂蚱身上,随即露出了一个坏笑,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喊道:“我们来比一下,看谁先抓住它!”
我爸愣了一秒,立刻追了上去:“我一定会赢的!”
就这样,他们两个就像蛤蟆一样,跟着蚂蚱跳来跳去,时不时还绊对方一脚,好让自己获得优势。
过了大概十分钟,我爸猛地跳了起来,他兴高采烈地提着蚂蚱,一脸得意地拍拍胸脯道:“我就说吧,我肯定会赢的!”
这时,路过的行人嘀咕了一句:“哎!都七点半了呢,怎么还没来啊?”
两人听到这话,脸上顿时显露出惊恐的表情,异口同声道:“什么?都七点半了?上学要迟到了,完啦,啊啊啊!”
买本子
周一早上,我昏昏沉沉地从床上爬起,一把抓起衣服就往身上套,按着每天一成不变的收拾顺序:刷牙洗脸、梳头穿鞋、吃饭理书包、佩戴红领巾、市民卡、口罩,接着就乘着我家那通体白色,车前盖儿上还顶着个“红冠”的汽车出发了。
当车开到一半时,我粗心的老爸才发现右后方的轮胎快没气,看看离学校也不远了,不得已,就让我自己走路去学校。
我走着走着,发现桥头不远处新摆了一个小摊,那摊子上有许许多多琳琅满目的商品,有钻石笔、小本子、可爱的便利贴……惊得我目瞪口呆,这小地方还有卖这些东西的摊子!
我连忙跑过去,又摸了摸口袋。嗯,还好我的钱还没花完。
我本来打算只买几本小本子当草稿本用的,可那里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计其数的小物件让我爱不释手。我东看看,西瞧瞧,这里摸摸,那里玩玩,从原先的买几本小本子到买了大半个书包的小物件。
看着这么多的小东西,我心满意足的正准备走,一不小心憋到手上手表,啊?7:30分了,我顿时大惊失色的喊道:“什么?都七点半了?上学要迟到了,完啦,啊啊啊!”
大自然像一本绿色的课本,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开阔着我们的视野。在这个大家庭里,生活着各种生命,它们各式各样、精彩纷呈。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爱的小生灵——那就是蚂蚱。
去年国庆节期间,爸爸带我们一家人去山里野炊,车子一驶入山间小道,立即满眼都是翠绿的树木和嫩绿的草地,郁郁葱葱,甚是美丽。找了一块柔软的草地处,爸爸妈妈开始准备午餐,而我则漫步在这绿色“地毯”之上。
突然,在草地上有一个小东西在跳来跳去,这是啥东西?我蹲下身决定研究下。我悄悄地走上前去,仔细观察起来。只见它全身翠绿,触角细得好像都忘记长出来似的,更加与众不同的是它的身体,说是长筒状吧,而尾巴处却是尖尖的,线条极其漂亮。最有趣的是那两只有劲的大腿,细小而精炼,对它的起跳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远远的,爸爸看我一直蹲在地上,认真的犹如一尊雕像,便走过来说:“在研究啥呢,这么认真?”“老爸,你快看,这里有只特别会跳跃的小虫子,你看它跳的多有力度,好好玩啊!”他仔细一看,“哦,那是蚂蚱,一种我们这里常见的昆虫哦。它的特点就是反应快,跳的远。不信你试试,不要看它小小的,你要捉住它,可是不容易的哦!”听到这话,我立刻不服气了,这不是老爸帮我下了“战书”,要我和它斗斗啊!好!今天,就让这个小东西来尝尝俺小田的厉害。
说时迟,那时快,我一个虎扑,可机灵的蚂蚱好像早就预料到我这一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跳的老远,跑了出去,而我,却重重地来了个“小猪啃泥”。好啊,这个小东西,给我来了个下马威?你看它,边后退触角还在边摇动,好像在示威,更像对我说“你个小笨蛋,比我高大又如何,来啊来啊,我等着你,喔喔,我气死你!”而这时的我,已经脸红红,气冲冲,郁闷致极。这时候,老爸却是笑得前仰后翻的。我暗下决心,再来一局,我一定来个翻身仗。我悄悄地走近,猛地发力,“啪!”好像按住它了,那时,高兴啊,正要向老爸报告,手一松,它一下溜了出去,可我也是经验在手了,一个连贯动作,再次捉下,它就成了我的手下败将了,乖乖的成了我瓶中的战利品。再向爸妈一番炫耀后,看着瓶里失去自由的它,我却那么不舍了,还是悄悄地把它放回了绿色的大家庭,看着它那么愉快的.跳来跳去,我真的好开心啊!
一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完成了,我深深地觉得,要保护好大自然中每一样生灵,她们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地球的主人。让我们一起行动,爱护、保护每一个生命,组成一个美丽而精彩的地球村,一个充满爱的地球家园。
我家门口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花儿争奇斗艳,小草青翠欲滴,但这个“绿色王国”的主人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蚂蚱,它们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快乐地玩耍。
在一个晴空万里的下午,我突发奇想,想要去草丛中逮蚂蚱。想到做到,我立刻兴奋地下楼与蚂蚱们展开“战斗”。我事先摸清地形,“侦查”敌人所处的位置和动向以及认辩它们的穿着打扮。我静静地蹲在草丛旁,瞪大了眼睛细细观察蚂蚱:只见它们长得小巧玲珑,一张小小的国字型脸,头上的触角像一对羊角,身上披着两条绿色的“斗篷”——翅膀,优雅中尽显威风,此时几个雄赳赳,气昂昂的“士兵”,正站在各个“制高点”,守卫者它们的国土。接下来,我制定了“作战方案”——匍匐前进。我立刻像乌龟似的趴在地上,把作战武器“驮”在背上,慢慢地爬向“王宫”,接下来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战斗。
第一战:连环计
我仿照《三国》中火烧赤壁的方法,采用庞统的“连环计”——利用大范围攻击使队形紧密的敌人被迫撤离。我酝酿力气,准备“佛山无影‘脚’”,用力一“扫”,大量的蚂蚱就如同几十只小型火箭一般“嗖嗖”向上跳,趁着这大好时机,我盯紧一只蚂蚱,看准它的飞行路线,在它下落的那一刹那,我迅速合拢双手扑捉,可它的动作比我快,十分灵敏,在我形成“包围圈”之前就逃之夭夭了,在一旁跳来跳去,好像在嘲笑我的无能,气得我火冒三丈。
第二战:浑水摸鱼计
第一战以失败告终,但我不甘示弱,利用诸葛亮智取荆州的浑水摸鱼之际,重新设计“作战方案”,此计乃妙计,是指趁敌人思想或行动处于混乱时,暗地出奇兵,便可胜利。我趁着上次攻击给蚂蚱带来的不安。再次“发兵”,我悄悄地站在一旁,瞄准目标后,飞速合上手,突然感到掌心有什么东西在不停跳动,我成功了!我终于拥有了一只“战利品”。在战果的激励下,我继续“奋勇杀敌”,尽管我累得汗流浃背,也一无所获原来蚂蚱用了神奇的伪装术,个个都是伪装高手,藏在与其颜色匹配的草丛中,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
最后一战:欲擒故纵计
我经历前两次的失败,决定做最后一站,用以退为进,示敌以弱,是敌人心服口服的计策进攻。我每次胜利之后,不贪图一次的小利,都去放生,使蚂蚱放松了思想防线,在此情况下,我择机捕捉,逐步瓦解蚂蚱们的斗志,并发动了最后一击,来了一次“大扫荡”,果真,蚂蚱们像一个个听话的孩子,乖乖地落入我的手中。最终,我取得了胜利。
从这次我和蚂蚱的“战争”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用蛮力,要用智慧赢得胜利,这样才能使人真正折服于你的能力,从而敬佩你!
送走了炎热的夏天,我们又迎来了凉爽的秋天。我家楼下的野地更是带上了一丝淡淡的秋意:草儿微微泛黄,成片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雪白的芦花如拂尘一般……
温暖的阳光透过窗子照着我的脸庞,我趴在窗台上,静静地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忽然,我想起秋天里有明媚阳光照耀的日子可是捉蚂蚱的最佳时间,可不能浪费了,我便和妈妈一起“蹬蹬蹬”冲下楼,直奔野地。
走进野地,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宽阔的草地。因为只是初秋,所以大部分草儿还是如夏天时一般翠绿,一阵风吹来,小草便随着风儿轻轻摇曳,大片大片高高的狗尾草在阳光的照耀下隐约透出淡淡的金色光泽。
我的目光在草丛中慢慢搜索着,可是一无所获。看来我要使出“绝招”了,我在草地里不停地跺脚,发出很大的声响。还真有几只“胆小鬼”吓得飞了起来,我盯着其中一只蚂蚱的一声飞到了不远处的草丛里,划出一道道完美的弧线。我看准了其中一只蚂蚱的降落位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地扑了过去。“抓住了吗?”我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往指缝里瞧,哇,蚂蚱的两根又粗又短的触角正在努力往外探!“逮着了!”我轻轻地捧起手中的“战利品”,轻声叫道,生怕惊跑了蚂蚱。我细细端详着这只蚂蚱:尖尖的头,碧绿的身子,头上一对又短又粗的触角来回摆动,有力的后腿使劲蹬着,想要挣脱我的手指,我经不住它的努力挣扎,只得把它放走。
我大步向前走,希望再能惊出更多胆小的蚂蚱。突然,我发现了令人惊奇的一幕:一只肚子肥大的“蚂蚱妈妈”背上稳稳当当地趴着一只身材小巧的“蚂蚱宝贝”!我悄悄地靠近蚂蚱娘俩,伺机捉住它们。我离母蚂蚱已经很近了,可是母蚂蚱还是一动不动。我伸出手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两只蚂蚱一起捉住。我把这两只蚂蚱轻轻捧着,小心翼翼地把小蚂蚱从“妈妈”身上移开,可是这只倔强的“蚂蚱宝宝”死死地抓住“妈妈”的背不放,我看着这对可怜的“母女”,我便有些不忍心将其分开,最后,我放走了它们。
接着,我又把目光转向了草地,咦,那是什么?圆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细长的触角……“啊,蝗虫!”我兴奋地叫道,赶紧跑了过去。可是蝗虫非常狡猾,你走一步,它飞一米。要抓住它可不容易。于是,我便开始追蝗虫了。经过我的“奋斗”,终于把一只绿油油的蝗虫给牢牢抓住,不料他竟对我的手喷出了绿色的呕吐物,我被恶心得扔下蝗虫就跑。
在野地里捉蚂蚱、蝗虫可真有意思!最令人喜出望外的是野地里还有色彩缤纷的蝴蝶与蜻蜓,各种各样的植物。让人无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那天上午,我和好朋友王泽龙到处逛着玩。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一块刚收割后的豆田边,看到地里有许多蚂蚱飞来飞去。我于是冒出个想法,对王泽龙说:“老师说过,蚂蚱又叫蝗虫,对庄稼有害,不如咱们来个捉蚂蚱比赛,一来可以为庄稼除害,二来看看谁的捉虫本领大。你看怎么样?”王泽龙欣然同意。我们定了一下比赛的规则:一要捉活的;二不论大小、颜色;时间为一小时,捉得多者为胜。
比赛开始了。我们各自寻找不同的目标。刚才看着蚂蚱挺多,可真要想捉住它们,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它们总是飞来飞去,在草丛里,豆叶下和你捉迷藏。过了不长时间,王泽龙捉到一只灰褐色的蚂蚱,他高兴地叫起来:“我捉到一只,捉到一只。”可我还两手空空呢。我东寻西找,嘘,终于发现一只浅绿色的蚂蚱正趴在一片豆叶上吃东西。我轻手轻脚地走过去,双手做成弧形,猛地向它捂过去。心想,这回可逮住你了,等我慢慢地移开双手时,它又从我的手指缝间跑掉了,还真够狡猾的。这都怪我刚才不够沉着。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当我捂住蚂蚱时,先用手感觉一下蚂蚱在手下的位置,再慢慢移动手,先露出蚂蚱身体的一部分,然后用手指捏住它。就这样我成功地捉住了五只蚂蚱。再看王泽龙捉的和我差不多。他捉到的蚂蚱部放入口袋里,装得多了,有的蚂蚱就从口袋里溜出来。“王泽龙,你的蚂蚱从口袋里跑出来了。”王泽龙一听,赶紧摸了摸口袋,“陈华鑫,这样可不行啊,你得想个办法啊!”可我有什么办法啊,我们又没带塑料袋或是瓶子之类的东西。比到这里,也太不过瘾了。哦,有办法了!我灵机一动,找了一条又长又韧的细草。“我们可以用它把蚂蚱串起来。”在蚂蚱的脖子处,有一个环形的硬壳,我用草茎穿过环形的硬壳,把蚂蚱一只只地串了起来。王泽龙也学着我的样子,把他捉的蚂蚱串成了蚂蚱串。我们数了数,王泽龙捉了八只,我捉了六只,比赛继续进行。“不行,这样下去,我会输的,怎么办?”我自言自语着,心里有点着急,连忙跑到地边的树林里,找来一根树枝,然后用树枝在地里来回扫荡,这一招还真灵,那些隐藏的蚂蚱一只只都飞了起来,我和王泽龙追着它们奔跑,我们采用穷追猛打,各个击破的策略,果然大有收获。我们喊着、跑着,像是正在参加一场激烈的歼灭战。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看着手中的“战利品”,心情都非常愉快。最后,王泽龙捉了三十二只,我捉了三十三只,我以微弱优势赢得了捉蚂蚱比赛的胜利。我们把战利品带回家,给小鸡们送去了一顿美味的大餐。
本文《昆虫记读后感范文灰蝗虫450字》由读后感大全整理,仅供参考。 在奇妙的昆虫世界里,有很多不同的昆虫,有凶残的绿蚱蜢,有喜爱唱歌的蝉,有钻土高手蚯蚓••••••这里我跟大家讲一个法布尔写的灰蝗虫的一形故事:灰蝗虫的幼虫感到自己已经成熟,可以蜕变之后,便用后爪和关节部位抓住网纱,而前腿则收回,交叉在胸前待命,以支持背朝下躺着的成虫翻转身来。鞘翅的鞘----三角形小翼成直角地张开其尖帆;那两只翅膀胚芽的细长小带子在暴露出的间隔处的中央竖起,并微微分开。这样,蜕皮的架式业已摆好,稳稳当当的。开始蜕变了,蝗虫的背部裂开了一道口子,背部在缓慢地拱起,越拱越大,终于全拱出来了。随后头也拱出来了,其他部位也接连出来了,蜕变结束。蝗虫在蜕变时,承受了很大的痛苦,我真是无比敬佩蝗虫;不过,也希望蝗虫家族不要毁坏我们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在昆虫记里,作者告诉了我们各种昆虫的习性,特点和作者的推测,让我们充分明白了昆虫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小阔条纹蝶为了求偶,不远万里来到雌性小阔条纹蝶的身边,就算累死也甘愿;绿蚱蜢经常将蝉开膛破肚,把蝉的肚子掏空,吃蝉的内脏••••••这就是法布尔笔下的昆虫世界,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蚂蚁让我知道了团结的重要,大孔雀蝶让我明白了做事就要坚持到底••••••我想大家也很喜欢昆虫记吧?吴致远
蝗灾总是爆发,可以说人们应该反思环境的破坏了。因为大量的破坏,才是生成蝗灾的,这是可怕的后果。
也会用驱虫药来治理,这种药就是艾草。还有的就是利用鸡鸭鸟这些动物吃蝗虫的特点来管理。还有就是吃掉,人类向来这么勇敢,什么都是都能吃,一旦闹灾,那就吃掉。
因为在那个时期,人们将蝗灾视为上天的惩罚,如果捕杀蝗虫,会惹怒神灵,所以没有人敢捕杀蝗虫,其实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认为什么都是神来主宰。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会对其产量和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降低经济效益。掌握病虫害的征兆和发生特点,尽早发现并采取方法进行治理,在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因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方面尤为重要。 当印度棉花收获季遇上蝗虫 我最近跟印度「 ”杠上了”,没错,这期又是关于印度的内容! 印度最近出大事了,大批蝗虫横扫印度西北部,对当地的粮食、棉花、豆类、花生、蓖麻等作物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印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高度紧张,启动了多重紧急预案控制虫害,并宣称目前已经控制了蝗虫的传播。 (今天主角就是图中这位) 但这很有可能只是为了稳定当地农民而做出的表态。事实上,这场蝗灾并不是最近才刚刚出现的,它早在今年2月份就已经在红海西岸的非洲出现,一路跨过山和大海,如今抵达了南亚次大陆,沿途国家都没有能力完全控制住害虫。 印度的蝗灾9月开始主要出现在该国西北部的拉贾斯坦邦。这是一个边境邦,其西部插入印巴边境的塔尔沙漠,气候炎热干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邦。 (印度发生蝗灾的主要区域) 但蝗虫对所在地的食物种类并不算挑剔,即使是在沙漠环境中,它们依然能够依靠啃食稀疏的沙漠植物维生,坚持到下一个目的地。而拉贾斯坦邦核心区的农业条件,对蝗虫们来说已经非常满意了。人能吃的粮食和蔬菜它们很喜欢,人不能吃的棉花茎秆它们也不拒绝。 而那时候正是印度棉花临近收获的季节,农民一年的血汗很轻松就被蝗虫席卷一空了。 中国人为治理蝗灾曾经跑断腿 对于蝗虫,相信中国人并不陌生。 在从春秋战国至清末的两千六百年间,中国历代王朝共发生蝗灾五百三十八次,等于平均每五年就有一次蝗灾。在那个「 ”以农为本”且科技落后里,这样铺天盖地的破坏景象,就是国家百姓的锥心灾难! 所以,但凡靠谱的中国古代王朝,对于这桩灾难,也是从来不敢怠慢,两千多年里,无数仁人志士更是开动脑筋,代代研发治蝗办法。下面几个办法,比较出名。 办法1:人工扑打法 这种起源春秋战国时期的方法,是历史最为悠的灭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这种方法虽说耗费体力,却工具简单方法简便,且适合大批乡民集体作战。因此两千年来,在中国农村十分普及。 办法2:篝火诱杀法 火烧蝗虫,《诗经》里就有「 ”秉被蟊贼,以付炎火”的呐喊。到了唐朝时,这种「 ”火烧蝗虫”的操作,也终于成熟起来。 以《捕蝗图册》和《治蝗全法》里记载,要想「 ”火烧蝗虫”,就要在天黑时点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还要在蝗虫密集的地区分路设灯,用密切配合的灯光,把大批蝗虫吸引而来。然后被火烧到的蝗虫,就会失去飞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机捕杀。 办法3:据虫除卵法 在农业科技井喷的宋代,防灾意识也深入人心:与其在大灾时累死累活灭蝗,不如提前斩草除根。趁着冬天的机会,把蝗虫的虫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 ”据虫除卵法”。 以《宋史》的记载,宋代的农民们,就常在冬天寻找蝗虫滋生地。《治蝗全法》也总结了宋代以来「 ”据虫除卵”的经验:凡是蝗虫虫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无数像蜂巢一样的小孔,必须果断挖土铲除。明清年间,人们更开发出了原始「 ”农药”,比如「 ”百步草浓汁”和「 ”陈醋混合液”,专用灭杀虫卵。 但这种找虫卵的办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说,简直就是累断腿。有时累死累活刨虫卵,第二年蝗灾还是汹涌而来。 治个蝗虫跑断腿,这还行!? 相对印度的「 ”稳定人心治蝗法”和中国古人的「 ”跑断腿治蝗法”。在现代社会,各种科技手段成为治理预防蝗灾等病虫害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农业中获得广泛使用,因其实时、准确等优点成为病虫害早期预警和病情控制的有效方法,逐渐成为农业遥感应用的主要前沿技术手段之一。 (珈和制图:农业灾害遥感监测) 高光谱遥感,通常其光谱具有低于10 nm的波谱宽度,其扫描系统可以同时获取几百乃至上千的光谱波段,所获取的数据能够形成一条完整而连续的光谱曲线,在极具成本效益的情况下取得很高的分辨率,以准确获取农作物病虫害信息,在尚未对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前,为生产决策者采取预防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为农业政策实施提供科学支持。 使用高光谱遥感技术能够得到三维的数据信息,即空间信息、辐射信息和光谱维信息。相比于常规遥感技术,光谱维信息能够将常规遥感技术中的相应光谱波段再次细分,以探测作物叶片的生化组分(如叶绿素、氮含量、水含量等)信息和物理参数(如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冠层结构等)信息,为其精确反演提供可能。与正常作物高光谱曲线相比,感染了病虫害作物的高光谱曲线会发生改变,尤其是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之间。 以光谱维为例,红边是绿色植被区别于其他地物最明显的光谱特征,其参数包括:红边位置、红边面积、红边反射率等,蓝边、黄边的情况类似。当作物感染病虫害发生生物量降低、色素量减少等生理化参数变化时,红边会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 ”蓝移”,反之,红边「 ”红移”。 (珈和制图:农业灾害监测) 较之传统病虫害的监测技术而言,高光谱遥感不仅实时、准确,还具有多重优势: (1) 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中,对敏感波段的选择这一特性可以为监测所使用特定传感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辅助信息和理论保障。 (2) 遥感技术的使用可以扩大所需数据的来源,极大地提高获取数据的速度和质量。 (3) 遥感、GIS和GPS等技术组合,可以在对作物本身状况进行分析的同时为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信息。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会对其产量和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降低经济效益。掌握病虫害的征兆和发生特点,尽早发现并采取方法进行治理,在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因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方面尤为重要。对于蝗灾这类大面积爆发的病虫害,准确率高、及时性强且成本低廉的病虫害监测方法尤为重要。
如果想要消灭蝗灾的话,那么就要采用生物防治的原理,可以在蝗灾入侵的地方养很多的鸡鸭
进行农药的喷洒,其次是跟蝗虫的寿命到了有一定的关系,总得来说印度这一次的治理还是达到很好的效果的。
中国人民齐上阵,大家一人两串,就都消灭了。说真的很多地方的人都吃蝗虫的,所以能不能无毒无害的消灭他们,就看我们能吃多少了。
让人有点怀疑印度有能力消灭这么多蝗虫,况且是几天的时间,有人都在猜忌印度蝗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估计这些蝗虫可能不适应印度的气候,所以蝗虫自己很快消亡了!
若虫期 即幼虫时期消灭蝗虫最佳时期是在蝗虫在跳蝻阶段在地面上喷洒药物 "每年的春季,也就是开始,那时是蝗虫大量繁殖的时候,在下过雨后的两三天,大量的小蝗虫就出来了,那时候是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小的时候一般来说密集程度几乎可以遮住地皮,密密麻麻的,密密麻麻的排的。现在就不聚集了分散了,蝗虫都是一批一批的。能够飞行以后就会到四面八方,到能够找到食物的地方。" 参考文献资料: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因而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问题的研究成为古今学者关注的主题之一.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治蝗类农书,在蝗虫习性、蝗灾发生规律、除蝗技术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科学认识和总结.如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通过对明代以前蝗灾的统计、分析,得出有关古代蝗灾发生季节和滋生地的正确认识,成为我国古代蝗灾研究的杰出成就.进入20世纪后,伴随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来自不同专业的学者们投身于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尤其是在90年代,为响应联合国提出的“减灾十年”活动,学术界更掀起了对中国灾害学、灾害史的研究热潮,蝗灾史研究也成为其中一个热点,出现了不少文章与论著.据笔者初步统计,20世纪以来约发表专题论文百余篇,涉及蝗史研究的论著有30余部.纵观百年来的研究历程,大致表现出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5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至今.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的研究状况20世纪初,伴随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一些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学者,如吴福祯、陈家祥、邹钟琳等人,在进行现代蝗虫的分类与分布、蝗虫生活史与生活习性的观察、飞蝗的预测及防治工作的同时,也把研究的触角伸到蝗史资料,以期对蝗灾发生有个纵深的认识.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陈家祥《中国文献中关于蝗灾之记载》(写成于1928年,1938年以英文发表、李凤荪《捕蝗古法》(《昆虫与植病》1933年第1卷)、马骏超《江苏省清代旱蝗灾关系之推论》(《昆虫与植病》1936年第18期).与此同时,一些历史学者也在他们的著作中开始了蝗灾的统计,如被视为中国救荒史拓荒之作的《中国救荒史》(邓云特著,商务印书馆,1937年),就对包括蝗灾在内的我国历代自然灾害次数与频率作了统计.陈高佣编写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国立暨南大学丛书之一,1939年),辑录出257年次的蝗灾记录.其中邓氏所统计的蝗灾次数多为后人引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研究状况真正意义上的蝗史研究工作开始于50年代.其大背景是我国大规模的药剂防治蝗虫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为了更全面弄清蝗灾发生规律,当时不少学者对蝗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曹骥《历代有关蝗灾记载之分析》(《中国农业研究》1950年第1卷第1期),讨论了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901年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六省的蝗灾发生情况,及其与旱灾、水灾、温度、天敌、人类防治等因素的消长关系;并运用数量统计、对比分析的方法,绘有多种关系曲线表.这是较早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统计古代灾害的尝试,也是后来研究者用得较多的方法.郭郛《中国古代的蝗虫研究的成就》(《昆虫学报》1955年第5卷第2期),对我国古代的治蝗成就进行了分析.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自然灾害搜集组《安徽地区蝗灾历史记载初步整理》(《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2期)一文是对该馆编制的“安徽省近千年来自然灾害分区统计表”中关于蝗灾记载的整理分析,得出该地蝗灾的发生表现出连续性与广泛性、蝗灾与旱灾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等结论.此外还有钦白《历代捕蝗记》(《安徽日报》1961年8月17日),兆寅《陈振龙在农业上的又一贡献——〈治蝗传习录〉介绍》(《福建日报》1961年10月29日),汪子春、刘昌芝《徐光启对蝗虫生活习性的认识》(《生物学通报》1964年第5期)等.。
蝗灾是我国历史性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人民 几千年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中,蝗灾是最突出的问题, 其危害性比水旱两灾还要严重。
人们曾用“赤地千里,饿 殍载道”来形容蝗灾严重性。新中国成立后,党和 *** 非 常重视治蝗工作,加强对治蝗工作的组织领导,投入大量 人力、物力和财力,在 *** 与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迅 速控制了长期以来危害严重的蝗灾。
1949年至1959年,我国治蝗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基本上控制了蝗灾。结束了自宋朝以来每隔5年发生两次 蝗灾的纪录。
通过十年的人蝗之战,我国治蝗工作者基本 掌握了蝗虫发生规律,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组织经验和防治 经验。蝗虫的发生密度和范围都大大减少,从根本上改变 了新中国成立前大灾发生时“遮天蔽日,禾草皆光”的 惨景,部分地区的有蝗面积出现稳步下降的局面。
由于蝗灾发生的自然环境条件,古今基本上差不多,所以我国的蝗灾并没有因农业现代化发展而消失,反之,只要是条件合适,蝗灾便会卷土重来。
如2002年入夏以来,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天津、新疆等13个省区市100多个县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蝗虫。截至6月底,农牧区发生蝗虫面积达9000万亩。
蝗灾的历史回顾 先秦古籍如《诗经》等多称蝗为螽(螽是蝗类的总名,还包括螽斯)或蝝,蝝是蝗的若虫(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称若虫)。战国后多称蝗。
蝗和蝝都为害庄稼。古籍上最早记载蝗灾的是《春秋》记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冬,蝝生。
"最早记载蝗虫的是《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行春令……则虫蝗为败。"及同书《审时篇》:"……得时之麻……如此者,不蝗。
"《礼记·月令》也有"虫蝗为灾"的记载,不俱引。约在宋以后,蝝改称"蝻",合称蝗蝻,沿用至今。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除蝗疏》统计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灾的次数,指出春秋294年 *** 发生蝝灾111次,按月分布如下: 月份(农历)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生次数 2 3 19 20 31 20 12 1 0 0 3 以上的数字分布,非常合乎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规律。表明蝗虫是在4至9月(农历)间最猖獗,徐光启说:"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也,故为害最广。
" 徐光启的这个统计与1920年江苏省及浙江省昆虫局研究全国各地蝗虫的发生季节非常吻合,就飞蝗而言,各地以5~8月(阳历)为蝗患最紧要时期。夏蝗以5月中至7月上旬最盛,秋蝗以8月上中旬为最盛。
6、7两月是夏秋蝗灾并发的时期。 笔者对周尧《中国昆虫学史》附录历代蝗虫灾害登记表的重新统计结果,从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该书印刷有误,统计为2618年,538次)。
《除蝗疏》对于蝗虫的发生与环境气候条件的关系有很科学的见解:闻之老农言,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能跳跃群行,是名为蝻。
又数日,即群飞,是名为蝗。所止之处,喙不停啮……又数日,孕子于地矣。
地下之子,十八日复为蝻,蝻复为蝗,如是传生,祸之所以广也……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必也骤涸之处……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 唐宋以后,纸张及印刷条件改善,蝗灾的记载便较详细,下面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唐)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
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飞蝗自东北来,蔽天,经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尽死。
秋七月,许、汝、衮、单、沧、蔡、齐、贝八州蝗。""有蝗起东北,趋至西南,蔽空如云翳日……"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
""(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
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飞蝗兼至,人皆相食。
流亡者大半,时饥民啸聚山林。太平县蝗虫飞,飞蔽天,禾穗树叶食之殆尽,民悉转壑。
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啸山林。三月,平阳蝗。
四月,河南蝗。七月顺天蝗。
" "(清)咸丰七年(1857年),春,昌平、唐山、望都、乐亭、平乡蝗,平谷蝻生,春无麦。青县蝻子生,抚宁、曲阳、元氏、清苑、无极大旱,蝗……武昌飞蝗蔽天。
房县、枝江、松滋旱蝗,宜都有蝗长三寸余。秋,黄安、蕲水、黄冈、随州蝗;应山蝗,落地厚尺许,钟祥飞蝗蔽天,亘数十里……" 蝗灾的地理分布 上引公元前707年(鲁桓公五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按其发生次数的地理分布,为: 黄河流域:436次,占;长江流域:69次,占;华南西南:3次,占。
这个分布情况与陈正祥研究的"蝗神庙之分布"基本一致。地理学者陈正祥查阅国内外收藏的中国方志3000余种,找出其中记载有蝗神庙地点的,即在地图上标明,最后制成中国"蝗神庙之分布"的历史地理图(蝗神是总称,包括叭蜡、虫王、刘猛将军等)。
利用蝗神庙分布绘成的蝗灾分布地图,有一种超过文字记载的优点,因为凡是有蝗神庙的地方,反映当地的蝗灾必有反复发作的历史,故农民不得不立庙祭祀。 陈正祥归纳蝗神庙分布图的特点有四:(1)蝗灾的分布以黄河下游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
(2)华中以南,蝗灾渐少,到了东南沿海,几乎没有。(3)蝗神庙分布的南限,大致同春季及年平均80%的相对湿度等值线符合。
(4)云南高原中部和太湖流域相似,故蝗灾也较普遍。这图的不足之处是未能反映蝗灾偶然发作的地点,因为蝗灾偶发地区,往往没有建立蝗神庙,便无法在地图上反映出来。
历史上的蝗虫是没有分类的,郭郛等研究现代中国蝗虫的生物学分类,指出有三大类,即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 *** 飞蝗。郭郛等也将中国蝗灾的分布绘制成"中国飞蝗。
办法1:人工扑打法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的灭蝗方法。
以《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属于自春秋战国年间起,农民们迎战蝗灾的“白刃战”。
这种方法虽说耗费体力,却工具简单方法简便,且适合大批乡民集体作战。因此两千年来,在中国农村十分普及。
办法2:壕堑掩埋法人工扑打法虽说简单,但毕竟人力体力消耗太大。于是到了汉朝年间,累坏了的国人们,也脑筋灵光一现:何必要和蝗虫打白刃战?给蝗虫挖坑不就行了?于是“壕堑掩埋法”应运而生。
以东汉《论衡》等典籍介绍,这种方法,要先在蝗虫要经过的地区,挖出大量深宽二尺的大坑,然后在蝗虫到来后,以扑打等方法把蝗虫引入坑里,再集中力量进行填埋。这种办法的“歼敌”效果极好,通常一埋一大片。
操作难度却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浅,蝗虫也能钻出来。《晋书》里记载,河东地区当时发生蝗灾,人们采用“壕堑掩埋法”埋杀蝗虫,熟料埋进土里的蝗虫,转眼就飞出来,反而把庄稼啃了个光。
于是,一种更狠的办法,唐朝时就普及了:篝火诱杀法。办法3:篝火诱杀法其实,火烧蝗虫的愿望,在春秋战国年间,就是十分强烈。
《诗经》里就有“秉被蟊贼,以付炎火”的呐喊。到了唐朝时,这种“火烧蝗虫”的操作,也终于成熟起来。
以《捕蝗图册》和《治蝗全法》里记载,要想“火烧蝗虫”,就要在天黑时点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还要在蝗虫密集的地区分路设灯,用密切配合的灯光,把大批蝗虫吸引而来。然后被火烧到的蝗虫,就会失去飞行能力。
大批百姓趁机捕杀。还可以以将被杀的蝗虫,在壕堑处集中掩埋。
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唐朝宰相姚崇果断启用“篝火灭杀法”,短时间里成功将大灾扑灭!而发展到农业科技更发达的宋代,大规模的灭蝗烧荒也被采用:将蝗虫的滋生地一把火烧光,不但断绝灾难隐患,更可在烧荒处开荒种地,可谓一举多得。办法4:据虫除卵法也同样是在农业科技井喷的宋代,防灾意识也深入人心:与其在大灾时累死累活灭蝗,不如提前斩草除根。
趁着冬天的机会,把蝗虫的虫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据虫除卵法”。
以《宋史》的记载,宋代的农民们,就常在冬天寻找蝗虫滋生地。《治蝗全法》也总结了宋代以来“据虫除卵”的经验:凡是蝗虫虫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无数像蜂巢一样的小孔,必须果断挖土铲除。
明清年间,人们更开发出了原始“农药”,比如“百步草浓汁”和“陈醋混合液”,专用灭杀虫卵。但这种找虫卵的办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说,简直就是累断腿。
有时累死累活刨虫卵,第二年蝗灾还是汹涌而来。到了明朝年间,人们更明白一个事实:种地其实比找虫卵更能杜绝隐患——垦荒除蝗法。
严格说来,垦荒除蝗法其实起于元代,以《农书》记载,元朝的农民们,就常垦荒种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灾。发展到明朝时,更有了系统的操作:滋生蝗虫的地方,都是“涸泽”地区,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农田,在垦殖的过程里,通过各种方式杀灭掉虫卵,同时种植绿豆豌豆等蝗虫不吃的植物,用于蝗灾时的备荒口粮。
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这种“垦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记录,更随着《农政全书》的享誉世界,流传于欧美各国。对西方近代的病虫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响。
但话说回来,上面这几个办法,虽说各个靠谱,可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这些办法也只能做到缓解灾情,把粮食损失降到最低点。一直到现代社会,世界各国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够勉强控制蝗灾。
叫这个可怕灾害,看似离现代生活比较远。某些“吃货拯救蝗灾”的调侃,更可以说是对病虫害灾难的严重无知。
可是,就是在科技条件有限的古代,坚强的中国人,依然世代更新着治蝗灭蝗的经验,勇敢面对着每一次灾难。这样的智慧与勇敢,恰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根据各种方法了解蝗虫的种类、密度后,就可以确定防治指标。
但防治指标每平方米以多少头为宜,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规定。我们综合各地的防治指标,争取经济适宜,在局部地区用人工防治可以定为2~12头/平方米,在大面积飞防时可为15~20头/平方米。
在草原地区无论防治哪类害虫,首先要考虑经济效益问题。如果防治费用与害虫为害经济损失平衡,那么,这种方法意义不大。
如果防治费用超过害虫为害的经济损失,这是防治工作所不允许的。其次,考虑当地的各种因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地形及草原的利用方式等。
蝗虫是全球性普发害虫,危害花生、豆类、马铃薯、甘薯等作物的有中华蝗、笨蝗、负蝗等。
蝗虫以咬食植物叶、茎为主。主要取食禾本科植物如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粟、芦苇、稗草等,饥饿时也取食花生等双子叶植物,危害花生的蝗虫以中华蝗为主。
中华蝗,属直翅目、丝角蝗科,又称中华稻蝗。 中华蝗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发生为重。
(1)危害特点成虫、若虫食花生茎、叶,危害严重时茎秆被咬断,叶片成缺刻状惑全叶被吃光,仅残留叶脉,除危害花生外,还危害豆科的其他植物以及旋花科、茄科、禾本科等的多种作物。3龄若虫开始扩散取食危害,食量渐增;若虫4龄后食量大增,至成虫时食量最大,常造成花生叶片缺刻,严重时仅剩主脉。
(2)识别要点①成虫雄虫体长15〜33毫米,雌虫20〜40毫米,体色有黄绿、褐绿、黄褐、绿色等,具光泽,头宽大,卵圆形。复眼卵圆形。
触角丝状。头顶向前伸,颜面隆起宽。
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1条黑褐色纵带,经前胸背板两侧,直达前翅基部。前胸腹板有一锥形瘤状突起。
前翅长超过后足腿节末端。②卵长圆筒形,长约12毫米,宽约8毫米,中央略弯。
具褐色胶质卵囊。卵粒在卵囊内斜排2纵行。
卵囊茄果形,卵粒间有深褐色胶物质相隔。③若虫又称蝗蝻。
多数5〜6龄,少数7龄。1龄若虫体长约7毫米,灰绿色,有光泽。
头大。2龄后体渐大,3龄时出现翅芽,逐龄增大,至5龄时向背面翻折。
(3)发生规律中华蝗在浙江、上海、江苏以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江苏以南地区发生2代。各地均以卵在田埂及其附近荒草地土中或杂草根际等处卵囊内越冬。
越冬卵于翌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孵化。卵期长达6个月左右,7〜9月是发生盛期,10月前后产卵越冬。
喜在早晨羽化,在性成熟前活动频繁,飞翔力强,以8〜10时和16〜19时活动最盛。 对白光和紫光有明显趋性。
卵成块产于低温、草丛、向阳、土质疏松的田间草地或田埂等处。初孵若虫多集中在田埂或路边幼嫩杂草上。
成虫嗜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其次为十字花科、豆科、苋科、藜科等。成虫日出活动,夜晚闷热时有扑灯习性。
地温在7〜10°C时,蝗虫趴在花生的茎、叶上吸收光热,地温在10〜15°C时开始取食;地温升到15〜25°C时,蝗虫取食活动最盛。 如遇阴天、大风、下雨或气温特别低时,土蝗整天静休,不动不食,待到无风雨的日子,才恢复正常活动。
(4)防治方法中华蝗防治指标为每平方米0。5头,防治适期为3龄和4龄盛期。
中华蝗密度在每平方米5头以下的中、低密度发生区,重点实施生物防治。中华蝗密度在每平方米5头以上的发生区,重点实施化学应急防治。
①农业防治人冬前发生量多的沟、渠边,利用冬闲深耕晒垄,破坏越冬虫卵的生态环境,减少越冬虫卵。②保护天敌利用青蛙、蟾蜍等捕食性天敌,一般发生年份均可基本抑制该虫发生。
③化学防治发生较重的年份,可在7月初至中下旬进行喷药防治,以后则视虫情每隔10天防治一次。 可选用2。
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5。7%氟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阿维•杀虫单微乳剂600〜800倍液(桑蚕地区慎用),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一、产生原因 二、防治方法 三、中国历史上的蝗灾 四、蝗虫简介 五、以色列大蝗灾 [编辑本段]一、产生原因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
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量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
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 *** ,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
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蝗虫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
蝗虫通常胆小、喜欢独居,危害有限。但它们有时候会改变习性,喜欢群聚生活,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害。
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对处于独居阶段的沙漠蝗虫进行试验,反复触碰蝗虫身体的多个部位,以寻找是否有某些触觉因素使蝗虫改变习性。结果发现,当蝗虫后腿的某个部位受 *** 之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爱群居,而触碰身体其它部位如触角、嘴部或腹部都不会有这种效果。
科学家认为,在某一自然环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虫后腿彼此触碰,可能导致其改变习性,开始成群生活,其成员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进而形成蝗灾。如果能发现到底是哪些化学信号 *** 了蝗虫的神经系统促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就可能研制出防止蝗虫群聚的新型农药。
综上,为什么蝗虫能爆发成灾呢? 1、从环境角度看,主要是由于旱灾引起的。 2、从其生活习性上看,主要是: (1)它有群居的习性。
(2)它有很强的繁殖力。 (3)它有多食性,也就是它能吃很多种植物。
(4)它的飞翔能力很强,难于防治。 (5)它的卵深藏于地下,难于被破坏。
3、暖冬之后蝗灾泛滥。 全球变暖,尤其冬季温度的上升,有利于蝗虫越冬卵的增加,为第二年蝗灾的爆发提供“虫卵”;此外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草场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为蝗虫产卵提供合适的产地,而且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
因此专家预测,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未来蝗灾发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4、虫口密度过大会引发蝗灾。
在一篇发表在6月2日《科学》杂志的论文中,James Buhl和他的同事证明了这个关键因素是特定的虫口密度。当蝗群处于这个密度的时候,蝗虫会排列成行,开始朝同一个方向前进。
蝗虫在其生活史早期是孤立的、没有翅的“若虫”,它们倾向于相互避开。但是如果资源变得缺乏,它们就被迫相互影响。
然后,它们可以组成有秩序的本地蝗群。这种蝗群有能力统一行动,进入近邻的栖息地,并让越来越多的蝗虫加入进来,最终成为了巨大的蝗群。
因此,预测群体行动的开始,对于控制蝗灾爆发是至关重要的。 这组科学家把数量逐渐增加的蝗群放在了一个圆形的场地里,记录下它们的行为,并用计算机软件追踪它们的运动。
在中等密度的时候(每平方米25到62头蝗虫),蝗虫会排列成行,并开始朝着同一个方向运动,甚至统一地突然改变方向。 在实验中,当每平方米蝗虫数量超过74的时候,有序前进的蝗群停止改变方向,而是向同一方向不断前进了8小时。
这些观察结果证实了被称作自推进颗粒模型的计算机模型所预计的结果。Buhl和他的同事认为,使用这样的模型可能有助于设计出控制蝗灾爆发的方法。
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蝗虫若虫群体的定义。在这个定义密度上,蝗群容易越过“引爆点”,从而触发蝗灾。
[编辑本段]二、防治方法 1、环境保护,治本之法。 蝗灾的发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因素。
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如果一个地方山清水秀,没有 *** 的土地,蝗虫就无法繁衍。现在有些地方的生态意识不强,有的单纯认为治理污染才是保护环境,而对于改善蝗虫适生区的植被、土壤和小气候等工作,由于短期内看不到效益,并不重视。
所以,要从根本上防治蝗灾,应该十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2、药剂防治,最主要手段。
建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如5%锐劲特悬浮剂,每亩用20—30毫升兑水50—60公斤喷施。 也可以在蝗蝻(。
因为干旱的环境适合蝗虫的繁殖,所以蝗灾的爆发一般伴随着旱灾,中国古代素有“旱极而蝗”的说法。古人认为,之所以有旱灾,是因为一种叫做“旱魃(音拔)”的怪物在作怪,而之所以有蝗灾,是因为“蝗神”在显威。所以,当旱灾和蝗灾爆发的时候,百姓们一般会进行“打旱魃”和“拜蝗神”的活动,这种做法显然不会有任何作用,只能等蝗虫把庄稼糟蹋完以后,自己迁徙到别处。
随着经验的增长,古人逐渐开始用一些积极的办法对付蝗虫,比如开元贤相姚崇,面对山东地区的大蝗灾,就破除了迷信,用驱赶、抓捕焚烧,挖坑填埋的方式与蝗虫对抗,效果颇为显著;元朝的时候,人们在继承前代治理蝗灾的基础上,开始思考预防蝗灾的方法:初秋的时候,将藏在田地里的蝗虫卵用锄头刨出来,趁着“秋老虎”的强烈日光将其晒死,此法对于预防蝗灾十分有效;明代,徐光启系统地总结了历代治理蝗灾的方法,并在《农政全书》中设《除蝗疏》专门记载除蝗方法。
清代张集馨《道咸宦海浮沉录》中记载的方法:扑蝗之法,如行军然。以十人为一队,二人持锹挖长壕丈余长,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对面,四人在后,二人在旁,齐用长帚轰入沟中。二人在六人之后,用长柄皮掌,将轰不净者扑毙。一员官,领二百人,作二十队,每日可得数十担。蝗入沟中,即将所堆浮土,掀入捶实,何虑不死?其在禾嫁中者,令妇稚在内轰出,或售卖,或换料麦,悉听民便。其在临河乱石中藏匿者,多用石灰水煮之。在峭壁上长帚不及者,用喷筒仰轰。有蝗之地,如非沙板田地,将跳跃者扑毕,雇牛翻耕,将子捡出,蝗子与落花生形同,每甬百枚。蝗子捡尽,再用石滚将地压平,后又用铁钯刨出,无不糜烂。前人成法,俱指平地而言,未曾议及山中。其平地用牛翻耕,用羊数百头来片践踏,顷刻如泥,试行已验。
此为道光十七年(1837),张集馨做山西朔平知府时给上级上的折子。他自己的记载是“月来扑捕甚力”,不过还是有很多虫蛋,让他很焦灼。从中可见,捉到的蝗虫,可以卖钱。实际差不多是以工代赈~
早注意严重蝗灾往往严重旱灾相伴我古书旱极蝗记载近几非洲几蝗灾都与严重干旱相联系造现象主要原蝗虫种喜欢温暖干燥昆虫干旱环境繁殖、发育存许益处蝗虫卵产土壤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10%~20%适合产卵干旱使蝗虫量繁殖迅速酿灾害缘由两面面干旱份由于水位降土壤变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面植稀疏蝗虫产卵数增加候达每平米土产卵4000~5000卵块每卵块50~80粒卵即每平米20万~40万粒卵同干旱份河、湖水面缩低洼裸露蝗虫提供更适合产卵场所另面干旱环境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食较快且殖力较高相反雨阴湿环境蝗虫繁衍许利影响蝗虫取食植物含水量高延迟蝗虫降低殖力雨阴湿环境使蝗虫流行疾病且雨雪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敌增加增加蝗虫死亡率
昆虫的营养价值:昆虫是人类向自然界摄取蛋白质的途径之一,据记载:从古时,在人民生活困难的时候,就主要使用昆虫。目前在世界贫穷的国家:如非洲,尼泊尔,埃塞俄比亚等均以昆虫和草根为生,昆虫已成为他们的重要摄取脂肪,蛋白质的途径。从营养价值来看,昆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干虫体的含量高达百分之30~百分之70而且由20多种重要氨基酸组成,含有人体与动物无法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和儿童必须的2种氨基酸,干的蝉含有百分之72,蚂蚁含百分之42,黄蜂含百分之81蟋蟀含百分之65,并且昆虫还含有丰富的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水。其脂肪中百分之85为软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酸,所以易被人体所吸收。 丰富的食用昆虫资源:由于昆虫数量多,繁殖多,可以在残酷的环境下生存,所以即使大量捕捉也很难造成生态破坏,并且很多国家的养虫业很发达。我国蚕业,蝗虫资源都很丰富,并且有些地方也有使用它们的习惯。我国曾多次向外国出口蝗虫,蚕蛹等~~~~国外也以开办:苍蝇工厂,蚯蚓工厂等,利用其产卵多,生命力强等特点向大众提供大量蛋白质。全世界约有3000种昆虫可以食用,我国约有800种。由于昆虫的食物转换率高,食用3kg植物蛋白可以换1kg昆虫蛋白,而牛需要8kg植物蛋白才可以换1kg动物蛋白,羊则10kg植物蛋白才可以换1kg动物蛋白.所以因为昆虫繁殖快,数量多,生命力强等特点,昆虫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使用昆虫的利用情况:在现实社会中,昆虫不仅还可以用作食物,还可以用做医药,许多药如:僵蚕,九香虫,蝉蜕,龙凤,冬虫夏草等既是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还可以对人生体进行滋补。在古代,昆虫就在人们的食谱上曾有过重要的地位,至今,很多国家还保留着这些习惯。墨西哥的外号叫“昆虫之乡”,有370多种昆虫可以作为佳肴,列入品牌的有60多种,所以墨西哥每年因这个原因吸引了世界很多游客。 利用昆虫或其他产品为原料作为饮料:蜂蜜在很多人群众多很流行,老人小孩都很爱喝,在爱喝的同时还可以对胃和其他器官进行护理。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有养蜂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蜜蜂也是授粉昆虫,所以对农业也有很好的促进。我国不仅是养蜂,食用蜂蜜最多的国家,也是饲养蜂蜜最多的国家,大约拥有600多万箱蜂群。而且在国内外也有很多人提取蜂毒来治疗人体的风湿等疾病。所以,发展昆虫业是很好的一项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