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莫言蛙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莫言蛙的毕业论文

莫言蛙写本科毕业论文可以从译者惯习角度切入。莫言蛙写本科毕业论文可以以译者惯习为角度,以葛浩文翻译的莫言作品《蛙》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策略:通过对词汇变异、语义变异、语法变异三方面进行考察,《蛙》中语言变异时,更倾向于直译。描述葛浩文在翻译两部作品期间的译者惯习变化,进而分析"译者惯习""翻译场域""译者资本"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指出《蛙》倾向于直译可归因于葛浩文日渐形塑的译者惯习、态势良好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场域以及不断积累的译者资本。从译者惯习角度切入更为容易。

《蛙》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作品以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意。 文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姑姑”。 在50年代的中国,国家由于缺人,鼓励多生。那是中国多娃的一个黄金时代,也是姑姑的一个黄金时代,“那时候,我是活菩萨,我是送子娘娘,我身上散发着百花的香气,成群的蜜蜂跟着我飞,成群的蝴蝶跟着我飞。” ——从姑姑朴实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姑姑内心的那份满足、自豪以及乡里邻居对姑姑的赞赏与感激。 在1965年底,急剧增长的人口让国家感到了压力,于是第一个计划生育的高潮掀了起来,姑姑也投入到了计划生育的浪潮之中,并且成了公社计划生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她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到了铁面无私的地步。无论是接生还是引产,似乎都没有区别。她可以拉倒邻居的门楼来逼迫侄儿媳妇自首,可以对被迫跳入河水的孕妇穷追不舍,可以像日本人追捕游击队一样对逃跑的孕妇布下天罗地网。不论多少孕妇死在引产的手术台上,都无法动摇她的信念。当我细读作品,我发现,在看似铁面无私,冷漠无情的姑姑的内心深处,竟是那样的.柔软: 当已生过三胎的耿秀莲再次准备生下第四胎,姑姑绞尽脑汁终于把孕妇耿秀莲押上了去做流产的船。可是,耿秀莲却不顾一切地跳到河里准备逃跑。姑姑一行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耿秀莲救上船。当姑姑看到耿秀莲腿上的血时, “你们不用上船了,自己游上岸吧。”姑姑命令秦河:“快,调转船头,快,快!” ——此时,姑姑内心对于此前耿秀莲作为超生钉子户的懊恼、愤怒已然不见,心中唯有的是为耿秀莲生命的担忧与焦灼。 虽然姑姑为了救活耿秀莲想尽了办法,甚至自己给耿秀莲输了500cc鲜血,但因耿秀莲的先天性心脏病,最终还是未能挽救耿秀莲的生命! 于是,众人同情的眼光都转向了死了老婆,留下三个幼女的张拳。此时姑姑的内心世界会是怎样呢? 为了躲避计生队,怀孕七个月的袖珍女人王胆在木筏上早产时,姑姑平静地对着凶神恶煞的陈鼻说:“这不是魔爪,这是一只妇产科医生的手。” 虽然,姑姑在木筏上及时为王胆的孩子接生,但是,王胆和孩子却危在旦夕。尽管姑姑的船载着王胆和新生婴儿疾驰返航,但终究未能挽救王胆的生命。王胆不足月的女儿陈眉也是在姑姑和小狮子的悉心照料下,终于度过危险期活了下来。这期间,身为父亲的王胆面都没有露过! 在这整个事件的过程中,姑姑内心对生命的敬重与珍惜让我感动。但是,王胆却把所有的责任,所有的过错推到了姑姑身上!每次想到这里,我都会问自己:这件事这样的结果,全部是姑姑他们的错吗? 正因为姑姑内心深处充满着对生命的敬重,面对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曾流产(引产)了那么多孩子,姑姑的内心一直有着负罪感(只是当时为了肩上的那份责任,将它深埋在心底)。所以,在姑姑老了的时候,当着记者的面,她庄严地说:“就是这双普普通通的手,将数千名婴儿送进了地狱!姑姑的手上沾着两种血,一种是芳香的,一种是腥臭的。”甚至,她还自己描述记忆中的那些未能来到世间的婴儿,通过秦大河的手活灵活现的再现出来,以此来赎罪…… 合上书页,我的心中既为姑姑的一生震撼,也为姑姑的一生感到困惑。所以,在我心里,常常陷入沉思: 假如当时中国没有计划生育这项国策,或者假如做计生工作的时候,姑姑们不那么负责,任由人们生育,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呢? 当一项政策强制执行的时候,身在其中的渺小的个体能做些什么呢? 当政策与个人情感(甚至个人利益)相矛盾的时候,该如何自处,方能保持个人内心的安宁? 如何能真正实现生命的自由与和谐呢?

莫言《蛙》可以写的毕业论文难度不大,我稍微指点你。

莫言的《红高粱》呗改编为舞剧,而他的《檀香刑》则被改编为歌剧,上月的27日,莫言来济南,在山东艺术学院,举行发布会,宣告六月23、24、25日三天在省会大剧院连演三日,闻讯我们欢欣鼓舞,纷纷买票,期盼着首演的到来。

六月23日的晚上,在省会大剧院的演播厅,莫言先生来了,他在省文化厅等人的陪同下,健步走进剧场,会场上一时非常热闹,远处的观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向这边看过来,《檀香刑》歌剧的编剧与导演与莫言在演出厅合影留念。

看见我在哪里了吗?我拿着书在边上慢慢的等机会。

照片修改下更好。还没开始看戏,莫言给书友签书,我拿着事先准备好的书去求签。

与莫言近距离接触。

别说我请莫言签名,档次低下啊,看看莫言当年也这样干的,

莫言最新,亲自买空调,啥牌子?

关于莫言的蛙的论文题目

莫言的《红高粱》呗改编为舞剧,而他的《檀香刑》则被改编为歌剧,上月的27日,莫言来济南,在山东艺术学院,举行发布会,宣告六月23、24、25日三天在省会大剧院连演三日,闻讯我们欢欣鼓舞,纷纷买票,期盼着首演的到来。

六月23日的晚上,在省会大剧院的演播厅,莫言先生来了,他在省文化厅等人的陪同下,健步走进剧场,会场上一时非常热闹,远处的观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向这边看过来,《檀香刑》歌剧的编剧与导演与莫言在演出厅合影留念。

看见我在哪里了吗?我拿着书在边上慢慢的等机会。

照片修改下更好。还没开始看戏,莫言给书友签书,我拿着事先准备好的书去求签。

与莫言近距离接触。

别说我请莫言签名,档次低下啊,看看莫言当年也这样干的,

莫言最新,亲自买空调,啥牌子?

《蛙》的主题意象毫无疑问是“蛙”。主题意象是指作为一种中心象征能与作品的主题发生紧密联系的意象。作家把自己意欲表达的寓意寄予在主题意象中,让它透射出作品的基本意旨。在《蛙》中,“蛙”意象是文本意义的聚焦点。它有时是作为一种描述而存在,有时是作为一种隐喻而存在,有时又是作为文本重要的意义网络而“代表”“象征”“体现”全篇的精华和精神所在。从意象设置方式上,“蛙”意象的设置方式有三:一是在题目中设置“蛙”意象。这是一种文本布局设置意象的技巧。题目的特殊地位和在文本中的关键作用,使它常常被作者用来强化作品的象征性。莫言在进入创作状态时总是有高度自觉的修辞目的,他在题目中安设了“蛙”这一主题意象。这个意象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它暗示着某些普遍性的意义。二是通过对“蛙”意象的反复性强调让其转化为包蕴着作者意念的象征性意象,从而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追索性思考。小说家只有通过强调才能使其形象转化为包含着作者的情思与意念的意象。“蛙”就是这样一个意象。在《蛙》中,“蛙”一词出现了大约202次。对“蛙”意象反复描写强化了“蛙”意象与文本蕴涵的联系,从而赋予它以丰富的象征内涵,也包孕了作者的复杂态度。三是将意象以转换方式出现。在《蛙》中,与“蛙”同音的“娃”字出现了大约239次,“娲”字出现了约6次;剧作家“我”———万足(万小跑)———的笔名是“蝌蚪”,男人的精子被称为“小蝌蚪”,“蝌蚪”一词出现了约160次;与娃相关的“娘娘庙”一词出现了约19次。“蛙”、“娃”、“娲”、“蝌蚪”、“娘娘庙”等均为“蛙”意象的变体。在作者的心目中,这些具象的含义已从现实的层面上得以腾飞,它门连接着生育、生命、人性、社会等重大问题,隐喻或象征着作者的多种意念与情思。这样,“蛙”意象与其意象的变体或转换体一起反映了文本的多个主题。 希望采纳哦~~~~

小说题目《蛙》,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按照小说中的解释,“蛙”与“娃”、“娲”同音,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女娲造人是多子的象征,“蛙”是高密东北乡的图腾。所以《蛙》的命名意味着“娃”的实质,这就与小说的计划生育“人口运动”“接轨”了。所以,作为一个医生、接生员,理应热爱生命,亲近“蛙”“娃”;然而,在对小说主人公姑姑的人物塑造上,莫言特别强调了一个细节,姑姑偏偏最怕“青蛙”。这当然可以视为姑姑晚年忏悔心理的一个象征,因为自己在“计生”运动中毁掉了2800个孩子的生命,所以她有一种负罪感,故见“蛙”就恐惧。小说中有一段颇为壮观的具有明显象征意义的描述,姑姑晚上被千万只青蛙围追堵截、使姑姑失魂落魄、荒不择路、狼狈惊恐不堪,令人毛骨悚然。可另一方面,莫言又为姑姑的害怕青蛙设计了个完全矛盾的解释。在小说的“剧本”部分,姑姑解释自己的害怕青蛙,是因为当年女人为响应《人民日报》的“蝌蚪避孕法”,大量吃青蛙造成的。而当时姑姑是反对这种做法的,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蒙也吃过青蛙丸子,从此,姑姑才害怕青蛙。所以,姑姑其实是“保护青蛙的英雄”。一方面自认为有罪,另一方面又否认有罪,这就是一组明显的矛盾。

毕业论文莫言蛙

《蛙》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2009年,《蛙》 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下面是我向各位推荐的蛙莫言 读书笔记 1500字,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蛙莫言读书笔记1500字篇一 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蛙莫言读书笔记1500字篇二 《蛙》,莫言的长篇小说,阅读第一遍,囫囵吞枣。第一感:语言朴实, 故事 娓娓道来,没有过多的铺述,似乎就应该这样。然而,又有一种意念,牵引人去品读。回味:故事很平常,却很真实,如同发生在身边。人物:没有过多描摹外观特点,行事风格潜移默化地告知你,人物的具体形象。环境:没有过多描写具体环境,只简单的交待了一下大环境。总体来说,这部小说采用了平铺直述的手法,将故事用时间串联起来,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文章 的后半部,笔墨有些转移,不再多讲故事,而花了大量的文字讲述“姑姑”的转变,有了“我”的思考。 第一次读莫言的小说,在未读之前,对莫言知之甚少。诺贝尔奖获得后,网上出现了大量有关莫言的文,看了一部分,对众大家批评意见多少有些了解。看完《蛙》后,感觉批评有点稍过。我觉得莫言的小说不是像网上说的是写给外国人看,揭中国人短的。我倒觉得莫言写得比较客观,也比较符合中国人的理念。至少,我是可以接受的。 《蛙》讲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早期的提倡生育与后期的计划生育,以及现在的混乱生育(我指二胎的种种现象)。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是提倡生育的。建国初期,工农商等全面发展。然而,经历战争的自然减员,中国只有四万万同胞,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求。人,这时候是稀缺物,没有机械化支撑的大生产离不开人,而人从何而来,只能从女人的肚子里来。所以,提倡生育是符合国情的,也是符合中国人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老百姓无需做工作就会大力拥护的。《蛙》的前半部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姑姑及平民百姓的融洽关系,她是英雄,从一个啥也不会的毛丫头变成了知名的妇科专家(多指接生),几千个婴儿在她手里顺利出生。按中国人信奉的佛家、道家等来说,她是送子观音,是吉祥使者。然而,大环境变了,姑姑的命运急转直下。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造的人太多,加上国泰民安(不过多讲述“”及三年自然灾害,我指没有战争。),没有战事,基本上不存在消减人口的现象,加上前期鼓励生育,造成人口急剧增长。亿平方公里的陆地上挤满了人,资源消耗太大,人多为患了。姑姑这个救世菩萨一转眼变成了计生办骨干,短短二十年左右,扼杀了几千个未成形的娃娃。按中国人的理念,那是要挨千刀剐,下地狱的。这点姑姑是知道的,可是她执着于党的事业,忠心耿耿,说一不二,尽职尽忠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也正因为她的执着,她背负着骂名,硬着头皮坚持了下来。 姑姑是小人物,是土得掉渣的小人物。然而,姑姑也是小有名气的传奇人物。她创造了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顺产接生二千多婴儿的奇迹,也创造了在民众愤怒不配合的情况下,强令流产二千多未成形婴儿的奇迹。无论是早期的提倡生育,还是后期的计划生育,姑姑都是有功的。可是,这样的功却有着冰火两重天的境遇。当姑姑顺应传统,她是受欢迎的,可以笑在脸上,甜在心里。可当姑姑反传统时,她是受诅咒的,不光如此,她的身心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小说以大量的文字或明或暗地描写了姑姑后期的工作,以及因为她而丧命的那几位农妇,还有那些因为超生未果而导致家破人亡的家庭的悲惨境况。对一段历史的讲述,让我们真实地了解了中国,了解了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了解了直接从封建主义跨步到社会主义的国家,她是怎样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如何依靠自身的力量强大起来的。虽然,这段历程很残酷,甚至可以说不近人情,但它却真真的做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做不到的。这是信仰,更是执着。如果没有像姑姑这样的小人物,这样的大事根本办不成。那么,我们今天的命运估计就和某些国家差不多,一只小小的饭碗旁边,蹲着七、八口人抢食。资源,有限的资源,无限膨胀的人口,不需要外强瓜分,自己就把自己吃穷吃垮。 回过头再说莫言的小说,它朴实而平华,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过度宣染那段历史,只是真实地再现。小说尾部也写了姑姑的忏悔,这是一个矛盾的人物。要知道,她有多爱孩子,一个因为工作,因为革命,而错失婚烟的女人,从内心来讲,她是母性的,她有着天下母亲一样的爱。可是,她的爱只能化着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对信仰的执着。她放弃了母性,当然,只是表象。她有爱,她绝对有爱。文中着重笔写了那段阻止王胆(一位誓死也要为家族生子传种接代的侏儒妇女)超生,中途转变成奋力救人,以及代养女婴,最后理性送还女婴的故事。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姑姑是有爱的,更是无私的。 老年的姑姑是孤独寂寞的,因为被人诅咒,她没有朋友。更因为内心母性的柔软(在这里,不可以看着是母性的复苏,这是对姑姑的曲解。),她以一种极端的形式还原那些因她而丧命的胎儿。她记得,她清清楚楚地记得每一个胎儿的双亲,以及他们双亲的长相。在 泥塑 大师的帮助下,她还原了二千多名胎儿,以唯心主义的思维把他们送到了千家万户,在第六空间为他们祝福。 小说也捎带写了中国的计生现状,有钱的随便生,没钱的替人生,中等家境且胆小的计划生。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由此而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留给读者慢慢思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重点,用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故事要有所教化,有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是创作的目的。”这是吴继尧大哥辅导我写小说时说过的一段话。我不懂小说,也不会点评小说,我只是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写下自己的 读后感 。这部小说因为从朋友处借来,时间有限,我读得比较粗,里面好多细节未能读透彻,只能捡其中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来品味。尽管如此,我仍然要说,莫言的小说是值得一读的。无论内容,还是写作技巧都是一流的,让人有读后再细品的欲望。

莫言的《红高粱》呗改编为舞剧,而他的《檀香刑》则被改编为歌剧,上月的27日,莫言来济南,在山东艺术学院,举行发布会,宣告六月23、24、25日三天在省会大剧院连演三日,闻讯我们欢欣鼓舞,纷纷买票,期盼着首演的到来。

六月23日的晚上,在省会大剧院的演播厅,莫言先生来了,他在省文化厅等人的陪同下,健步走进剧场,会场上一时非常热闹,远处的观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向这边看过来,《檀香刑》歌剧的编剧与导演与莫言在演出厅合影留念。

看见我在哪里了吗?我拿着书在边上慢慢的等机会。

照片修改下更好。还没开始看戏,莫言给书友签书,我拿着事先准备好的书去求签。

与莫言近距离接触。

别说我请莫言签名,档次低下啊,看看莫言当年也这样干的,

莫言最新,亲自买空调,啥牌子?

莫言蛙写本科毕业论文可以从译者惯习角度切入。莫言蛙写本科毕业论文可以以译者惯习为角度,以葛浩文翻译的莫言作品《蛙》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策略:通过对词汇变异、语义变异、语法变异三方面进行考察,《蛙》中语言变异时,更倾向于直译。描述葛浩文在翻译两部作品期间的译者惯习变化,进而分析"译者惯习""翻译场域""译者资本"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指出《蛙》倾向于直译可归因于葛浩文日渐形塑的译者惯习、态势良好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场域以及不断积累的译者资本。从译者惯习角度切入更为容易。

关于莫言的论文题目

莫言小说已经被很多人研究得比较透彻了,毕业论文想别出心裁比较困难,毕竟他的小说语言个性和叙事艺术都很难写出新意,而泛泛论述共性也没多大意思。楼主不妨将他与同时代的小说做做比较,比如或者与同时代的作家进行比较,(比如白鹿原?随便找了一个)这样比较容易入手,而且找资料也比较容易。顺便说下,现在开始找毕业论文的选题是不是有些晚?时间紧迫,祝楼主好运!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与未来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14、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15、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18、鲁迅小说 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37、《围城》新论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43、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54、郭小川诗歌论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57、论闻捷的爱情诗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63、论舒婷的诗歌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产生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区别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信纸柳青的小说创作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现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现代文学论文题目

1. 分析《家》中觉慧的形象

2. 试论祥子与虎妞的形象

3. 评《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

4. 评《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5. 、《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

6. 、《雷雨》主要戏剧冲突之我见

7. 、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美

8.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之异同观

9. 、抗战时夏衍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和创作

10. 、莎菲女士之我见

11. 、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

12. 、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

13. 、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

14. 、论莫言的小说

15. 、 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

16. 、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

17. 论《凯旋在子夜》

18. 论琼瑶的小说

19. 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

20. 论《鸡洼窝人家》

21. 论《棋王》

22. 论老舍的戏剧观

23. 论张贤亮的小说

24. 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25. 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26. 舒婷的诗歌创作

27. 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

28. 谈莎红的抒情诗

29. 秦似的杂文创作

30. 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

31. 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

32. 李准的小说创作

33. 秦牧的散文特色

34. 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35. 论《钟鼓楼》

36. 论《北方的河》

37. 论王安忆的小说

38. 论高行健的探索剧

39. 论新诗潮

40. 论北岛的诗

41. 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

42. 论王蒙的小说

43. 港台文学研究

44. 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

45. 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46. 论柯岩的创作

47. 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

48. 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

49. 论刘绍棠的小说

50. 论刘索拉的小说

51. 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

52. 周梅森小说论

53. 方方小说论

54. 余华小说论,

55. 苏童小说论

56. 格非小说论

57. 新生代诗歌研究

58. 金庸小说论

59. 席慕蓉现象研究

60. 论谌容的小说

61. 广西三剑客

62. 东西小说研究

63. 凡一平小说研究

64. 鬼子小说研究

65. 新生代小说研究

66. 新生代诗歌研究

67. 新生代女性散文研究

68. 余秋雨的散文

69. 毕飞宇小说研究

70. 池莉小说研究

71. 张抗抗小说研究

72. 迟子建小说研究

73. 王安忆小说研究

74. 铁凝小说研究

75. 残雪小说研究、

76. 贾平凹小说研究

77. 新时期的军事题材小说

78. 论样板戏

79. 十七年“重放的鲜花”小说论

80.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

81. 老舍的戏剧

82. 新时期戏剧

83. 通俗小说论

84. 台湾现代派诗歌

85. 白先勇的小说

86. 陈映真的小说

87. 李昂的小说

88. 台湾乡愁诗

89. 台湾乡土小说

莫言关于读书的文章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人真是怪,越是不让他看的东西、越是不让他干的事情,他看起来、干起来越有瘾,所谓偷来的果子吃着香就是这道理吧。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所以前几年在电视上看了连续剧《封神演义》,替古人不平,如此名著,竟被糟蹋得不成模样。其实这种作品,是不能弄成影视的,非要弄,我想只能弄成动画片,像《大闹天宫》、《唐老鸭和米老鼠》那样。 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那时我的记忆力真好,用飞一样的速度阅读一遍,书中的人名就能记全,主要情节便能复述,描写爱情的警句甚至能成段地背诵。现在完全不行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走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几天后,他将《三家巷》扔给我,说:赶快还了去,这书流氓极了!我当然不会听他的。 我怀着甜蜜的忧伤读《三家巷》,为书里那些小儿女的纯真爱情而痴迷陶醉。旧广州的水汽市声扑面而来,在耳际鼻畔缭绕。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仿佛就在眼前。当我读到区桃在沙面游行被流弹打死时,趴在麦秸草上低声抽泣起来。我心中那个难过,那种悲痛,难以用语言形容。那时我大概九岁吧?六岁上学,念到三年级的时候。看完《三家巷》,好长一段时间里,我心里怅然若失,无心听课,眼前老是晃动着美丽少女区桃的影子,手不由己地在语文课本的空白处,写满了区桃。班里的干部发现了,当众羞辱我,骂我是大流氓,并且向班主任老师告发,老师批评我思想不健康,说我中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流毒。几十年后,我第一次到广州,串遍大街小巷想找区桃,可到头来连个胡杏都没碰到。我问广州的朋友,区桃哪里去了?朋友说:区桃们白天睡觉,夜里才出来活动。 读罢《三家巷》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保尔和冬妮娅,肮脏的烧锅炉小工与穿着水兵服的林务官的女儿的迷人的初恋,实在是让我梦绕魂牵,跟得了相思病差不多。多少年过去了,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保尔在水边钓鱼,冬妮娅坐在水边树杈上读书……哎,哎,咬钩了,咬钩了……鱼并没咬钩。冬妮娅为什么要逗这个衣衫褴缕、头发蓬乱、浑身煤灰的穷小子呢?冬妮娅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保尔发了怒,冬妮娅向保尔道歉。然后保尔继续钓鱼,冬妮娅继续读书。她读的什么书?是托尔斯泰的还是屠格涅夫的?她垂着光滑的小腿在树杈上读书,那条乌黑粗大的发辫,那双湛蓝清澈的眼睛……保尔这时还有心钓鱼吗?如果是我,肯定没心钓鱼了。从冬妮娅向保尔真诚道歉那一刻起,童年的小门关闭,青春的大门猛然敞开了,一个美丽的、令人遗憾的爱情故事开始了。我想,如果冬妮娅不向保尔道歉呢?如果冬妮娅摆出贵族小姐的架子痛骂穷小子呢?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没有了。一个高贵的人并不意识到自己的高贵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高贵的人能因自己的过失向比自己低贱的人道歉是多么可贵。我与保尔一样,也是在冬妮娅道歉那一刻爱上了她。说爱还早了点,但起码是心中充满了对她的好感,阶级的壁垒在悄然地瓦解。接下来就是保尔和冬妮娅赛跑,因为恋爱忘了烧锅炉;劳动纪律总是与恋爱有矛盾,古今中外都一样。美丽的贵族小姐在前面跑,锅炉小工在后边追……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冬妮娅青春焕发的身体有意无意地靠在保尔的胸膛上……看到这里,幸福的热泪从高密东北乡的傻小子眼里流了下来。接下来,保尔剪头发,买衬衣,到冬妮娅家做客……我是三十多年前读的这本书,之后再没翻过,但一切都在眼前,连一个细节都没忘记。我当兵后看过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但失望得很,电影中的冬妮娅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冬妮娅。保尔和冬妮娅最终还是分道扬镳,成了两股道上跑的车,各奔了前程。当年读到这里时,我心里那种滋味难以说清。我想如果我是保尔……但可惜我不是保尔……我不是保尔也忘不了临别前那无比温馨甜蜜的一夜……冬妮娅家那条凶猛的大狗,狗毛温暖,冬妮娅皮肤凉爽……冬妮娅的母亲多么慈爱啊,散发着牛奶和面包的香气……后来在筑路工地上相见,但昔日的恋人之间竖起了黑暗的墙,阶级和阶级斗争,多么可怕。但也不能说保尔不对,冬妮娅即使嫁给了保尔,也注定不会幸福,因为这两个人之间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保尔后来又跟那个共青团干部丽达恋爱,这是革命时期的爱情,尽管也有感人之处,但比起与冬妮娅的初恋,缺少了那种缠绵悱恻的情调。最后,倒霉透顶的保尔与那个苍白的达雅结了婚。这桩婚事连一点点烂漫情调也没有。看到此处,保尔的形象在我童年的心目中就暗淡无光了。 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

作者莫言小时候,爱读书。当然,不能死读书,不能读死书,读书死也是不行的。正确理解,分析情况,联系实际。之后,思考、想象、推理、写作。《童年读书》就注重描写了这几点。 莫言以真实的口吻与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他童年读书的酸甜苦辣与趣闻轶事。在那个连物质都没有的年代,书更成为了一个奢望。莫言如饥似渴地看书更是当时他惟一能够获得快乐的事情。他二哥的形象更是被构造得活灵活现,双方为了一本现代看似普通的书竟像拼了老命一样。结尾更是意味深长,原本那个相对开放的时代已离去,思想禁锢的时代即将到来…… 从莫言的吃饭、教育,到读书,我们总能清晰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百态。而往往那些绝对贫穷却意志坚强,对读书如饥似渴的人,才具备真正的直接鉴赏力。不论年龄,这种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幸福,而这种领悟也能使我们幸福吗?也许这种读书方式会遭到许多学者的鄙夷,成为诟病,但这无疑是最真实的方法,与当时真实的作品浑然一体。 上世纪的书和现在的真是不一样,读书情境也不同。既不是古时的“炼字”、“煮书”,也不是现今的走马观花。时至今日,是网络文学盛行的时代,文字风花雪月,华丽至极,却毫无意义和价值,令人云里雾里,空谈人生,空谈生死,这是怎么也不会让50、60年代的人们视若珍宝的。 莫言那个时候还不到十岁却已经阅读了那么多书籍,令人可敬!这良好的基础与习惯是莫言成功的基石。文章《童年读书》全文:

推荐儿童绘本一:《大风》

剧情介绍

《大风》绘本中描绘的场景就是莫言从小生活的胶河边。

讲述的故事其实只有7岁的小孙子星儿和爷爷两个主人公。星儿第一次跟着爷爷去荒草甸子上割草,在回家路上偶遇了一场猛烈龙卷风。读过原著小说的读者应该有印象,莫言在书中详细描绘了黎明前河上雾的变化、日出时天色的变化,以及大风前后云的变化和风的变化。莫言坦言,这个短篇是根据自己的童年记忆写的,里面有童趣,也有祖孙俩面对困难时携手抗争的勇敢和坚强……。

作者感言

据莫言回忆,“《大风》是1985年我还在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的时候写的。小说主要是根据我童年时的一段记忆而成。”莫言印象中,当年高密东北乡的土地辽阔,有些地方比较低洼,一到夏天就是大片的荒草地,自己和爷爷就是去那里去割的草。

莫言至今还记得当年遇上的龙卷风的样子:天上有乌云,平整的边缘下面就是一道弯曲的、像龙尾巴风卷。莫言当年想写的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以及爷爷的勇敢和坚强。他也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这部绘本感受一下那些老时光。

推荐儿童作品二:《透明的红萝卜》

《透明的红萝卜》写了一个有着超强的触觉 、听觉等奇异功能的小黑孩与同在滞洪闸工地干活的菊子姑娘、小石匠、小铁匠等人的故事,他们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在透明的红萝卜的奇异光芒下,有着哀伤的悲剧氛围。

很多人解读说《透明的红萝卜》象征着纯洁、温暖、美好,像无私的母爱一样,而这也是少年黑孩追求的,也解释了黑孩为什么在小石匠和小铁匠打架的时候帮小铁匠和拔掉了遍地的萝卜。

《透明的红萝卜》也是最初黑孩那颗金子般的心,那颗像金子一样对生的渴望和挣扎的坚韧和顽强,超越一切生命力,那颗单纯、善良和对父爱母爱的渴望的心像金子一样珍贵、闪耀。这样的美好是需要被呵护的,而结尾“黑孩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的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然后“黑孩钻进黄麻地,像一条鱼儿游进大海。”可见黑孩已经麻木了,心老了,也可以说瞬间长大。

《秋水》《民间音乐》《透明的红萝卜》《中国作家》《金发婴儿》《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等作品,透明的萝卜还有金发婴儿适合小孩子读现在听说主要把莫言的成名作1985年的那一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选进中学教材。3万多字,可以算是中篇小说了。以下是凤凰《开卷八分钟》里马家辉的推荐:“像其中有一本《美女·倒立》就收了他蛮多的里面的一些短篇,还有其他的短篇小说集。里面有些作品都蛮值得去拿出来放进课本的,比方说可以考虑有一篇叫做《兽味族》(音)是讲两个小孩很饿,没东西吃,后来怎么样,他们碰到一群怪物,那些怪物蛮奇怪的,会组,找来一堆美食,可是只是用鼻子去闻,嗅,来把味道闻走之后,剩下的吃的美食就给小孩吃,可是小孩就不敢跟他们的爸妈讲,因为他们觉得那些大人不会相信他们,整个想象非常魔幻奇幻,我觉得对高中学生的吸引力蛮大的。还有假如不嫌长的,有一个中篇叫《红耳朵》也蛮好玩的,讲一个男孩子富二代,耳朵好大的,他富二代,本来生活可以很好,可是他后来就20年代之后成长,结果思想信仰社会主义,就觉得说他父亲是地主,是不对的,后来他拿到他父亲的财产之后,他就把它散出去,怎么散呢,他赌钱,故意赌钱故意输,赌输,其实不管硬还是输,他都会把钱散出去给穷人。到最后,蛮好玩的,到最后那些拿到他钱的穷人反而变成倒霉的一群,整个故事也反映了中国某个时间的历史,也蛮吸引的。还有包括有一篇很有武侠小说味道的,叫《月光斩》,就说有人用一些材料弄一个蓝色的铁,然后把它拿去给四个铁匠,爸爸跟三个儿子,一起来打成一把剑,然后我们看看这一段,就看出莫言写作的风格,整个文字里面的味道,其实好的文学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读的。我用一下广东话来读几句:“将右手中指塞于嘴巴,咬破,在那蓝光的映照下他的血也成了蓝色。”你看总总的颜色,甚至声音的感觉,都在里面,所以而且故事本身,因为像武侠小说,非常吸引,我觉得就把这些短篇放进去高中的课本,可能对于大家阅读莫言会有更好的慢慢把他引进来。可是说到底,不管你选哪一篇作品,更重要的是说,如何解读那个作品。莫言里面有很多想象的部分,也有很多对于社会现实的、历史现实的强烈批判,当你引导年轻人去读莫言作品的时候,就不能说只讲那种文学艺术的部分,也要引导大家思考整个故事,还有文学表达之后背后的社会批判的部分,我觉得这样才能呈现整个莫言,才是公平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