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不断创新,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正在逐步健全完善,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也在逐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起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这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是引导学生构建生命观、生活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将“三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一、“三生教育”的特点
“三生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塑造学生的品德。“生命教育”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和老师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生活教育”则注重提倡人们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确立良好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教育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创造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尊重别人。“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三者相互结合,共同形成学校德育的内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贡献,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方法
初中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最终目标。语文素养不只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包括学生人格、思想道德的培养。
1.在课文讲解时,挖掘“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生命,感悟生命,了解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质量,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这方面的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因而,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来渗透“三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和学习的快乐。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假如生活欺你》《济南的冬天》《春》《海燕》《谈生命》《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课文中都包含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在中学教学中也有很多体现。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存教育”的内容,例如,《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三峡》等文章。此外,就是“生活教育”在中学语文中的渗透。生活教育的宗旨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经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语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例如:在海伦•凯勒所写的《再塑生命》中体现了作者面对生活的困境不低头,保持乐观心态,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2.在写作中,运用“三生教育”观点
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学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大自然,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在生活中多思考,积累一些生活的素材,从而运用到写作教学中。例如,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组织学生观看地震后续发展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对事情了解后,让学生根据所感所想,写一篇与生活有关的作文,增加学生对生命、生活、生存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写作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渗透“三生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语文老师应该善于抓住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渗透。例如,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学生写日记的过程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3.在阅读中,融入“三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许多方法,让学生感悟生命、生存与生活。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在阅读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文章中涉及的事物或者情景给学生展现出来。除了使用一些教学手段,还要注意营造阅读的氛围,老师要根据阅读文本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氛围,让学生融入文章中,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在阅读中体验生命、生存与生活。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例如,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渗透。语文教育与“三生教育”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初中是学生学业生涯的基础阶段,这个时期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此时,学生不仅要积累很多知识,还要养成好的习惯,而这些都与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语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升学必考科目,也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好语文科目,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光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有章可循的,笔者从自己教学的实践出发,浅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之法。
一、提高备课质量
认真备课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有些教师每天需要连续为多个班级或者不同年级班级授课,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如果不预先进行备课,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难免失去方向和重心,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备课首先要确定每节课需要讲述新内容的量及所要回顾的知识,并规划好回顾旧知识与讲解新知识的时间比例。其次,要明确新知识中哪些知识是需要重点讲解的,哪些知识可以稍微少花点时间去分析,还要留意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是什么。再次,要注意准备好一些例子,以启发学生思考,或者帮助其理解所授内容。功夫在课外,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须从两方面做好课前准备,为上课打下坚实基础。一是认真研读文本,获得自己的感悟。教师要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好地认识文章的主题思想;要对课文的语言文字从字、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以及全文做一个疏通,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要对文章的结构包括过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是体现文章主题的重要形式;在综合各方面信息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结合教学参考资料,最终获得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文本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是课堂上解读课文的重要一环。二是研究学生。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对象,研究教学对象是课前准备的又一重要环节。试想,如果教师对学生一无所知,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如何体现,教学难点又如何攻破呢?不明白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教师教学时就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以有保障。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者相结合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提问、回答问题环节的循环,学生得到了训练,提高了能力,思想情操也得到了熏陶。而这一切以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为基础。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怎样,全班学生的整体基础如何,学生的传统文化根底如何,学生对文学作品是否有足够的兴趣,等等,这些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攻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课前准备工作。
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语文授课效果。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个人在不停地讲,学生在听,这样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很少,缺乏互动,导致大部分学生和教师步调不一致,大大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大家一起交流,相互学习,加强沟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发现学生的困惑和理解误区,并及时帮助其纠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主动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面对困难时倾述的对象,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
三、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可以在备课阶段进行初步的规划,但是也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调整。调整要依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并考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参考教学大纲要求。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理解都到位了,可以适当提高讲课的速度,反之,需要放慢讲课速度,花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去理解所授知识。节奏的把控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才能得到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能力。熟练、恰当地把控课堂节奏,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言,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哪些内容上需要多花时间,哪些地方可以稍微加快进度,更好地把控课堂教学的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重视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分值高,对语文成绩的好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不可忽视作文教学环节。作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第一,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的写法。当讲述到比较经典的课文时,教师应注意教导学生好好体会课文的句式、段落的写作方法,并引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第二,安排专门的写作课,教导学生作文的写作方法,包括审题方法、文章的谋篇布局方法、段落结构形式设计方法等。第三,课堂上注意布置一些周记练习的任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组词造句、炼句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在考试过程中的写作速度及水平。周记应要求学生用特定的篇幅结构、段落结构等进行练习,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作文的写作技巧。
五、结语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思考的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思考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伴随着语文教育课改的普遍推行,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学素质方面已经有所提升。但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执行新课标语文教学时都是本着摸索的态度进行,对于语文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模式的调整上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鉴于此,为了优化新素质教学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就目前语文课改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诠释并展开思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教学标准的改革与创新已经进入了一定阶段,相较于以往注入式教学模式,经历了课改之后的语文课程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教学功效。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践行素质教学新模式中因思想认识不足,导致语文课程教学仍存在着诸多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只有将语文教学问题加以分析,并进行教学模式改进和改良,才能更好地为初中生提供优质学习空间。
一、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分析
新课改中就“教”与“学”两大语文课程组成部分在课堂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即将主教,转变成以学为主的课堂结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总结而实现相关语文知识的内化。然而,部分教师在语文课程执教工作中并未真正领悟这一教学标准的实际内涵。通常,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材内容设定完问题之后,便将接下来的课堂完全交由学生安排与处理。在学生自主探究期间,教师基本上是放任不管,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也未能提高关注。这样,就导致部分过于调皮的学生钻空子,不仅不会积极参与到语文问题的探究讨论,甚至还会做出扰乱语文课堂秩序的不良行为。其实,之所以会存在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新教学标准存在误解,虽然推崇主学理念,但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引导与辅助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此外,当前,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表现的学习状态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教师未能掌握好教与学课堂作用的调整,导致大部分阅读时间都被浪费,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还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初中语文课改教学相关问题的策略思考
1.合理分配语文课堂时间并适当监督,维护语文课堂秩序
课堂秩序的有效性,是决定语文课程教学进度顺利进行的重要指标。而对于教师来讲,如何在更加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下维护好课堂秩序,是一项比较难的教学问题。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与执行者,教师的任务既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又要确保规定好的课堂任务能够在短暂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内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在语文课程合作教学环节实施之前,应就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安排。在课堂上,教师利用5-10分钟的时间完成课程导入并提出问题。在接下来的15-2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教师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就所提问题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虽然不再担当知识灌输角色,但仍要以引导者的状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氛围当中。最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进行组间探究结果分享以及教师总结。教师将课堂的45分钟时间优化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并以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自主探究中。
2.践行动与静双向阅读教学,实现思维与实践能力共同进步
针对语文课程,传统形式下过于静态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及部分课堂中呈现的极端动态化探究模式,都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快速提高。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够实现学生在掌握阅读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读与说技能的转化。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不同课堂阶段,设计不同的阅读执教手段。阅读初期,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排除语文素材中的生词生意,提高文章阅读的流利程度。进入中期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就阅读素材内容进行分角色朗读。同时,朗读完成之后,应先鼓励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此时需要保持课堂气氛足够安静。以便学生能够就素材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是在文章情景以及情感的感悟上有一个正确认识。最后阶段,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将自身看法与他人见解相结合,从而加强阅读文章解读的深度。
3.正确认识学生乱发问现象,引导学生走出知识盲区
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能够就语文课堂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当然,每个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上所表现的`素质基础也各不相同,在所提出语文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上也有所差异。教师所要做的便是要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语文困惑,或者关于语文学习的见解,以一颗包容、理解的心态正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思维引导和行为鼓励,以充分调动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对发问学生进行言语鼓励,如“你表现很好,善于提问是好的,只有积极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才能证明学生是真正的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来。”然后,便要就学生所提出问题进行分类分析以及归纳总结。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所提问题,判断学生的语文学科思考方向是否有误,并给予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如若是比较有建设性作用的问题,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就该学生提出的具体语文问题进行互动探讨。在训练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实现语文知识的高效传递与共享[3]。以学生为主的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是营造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途径。通过问题的摄入,加强师生之间语文知识感知上的交流。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综上,语文学科在初中生的文学涵养,以及理解与交际能力提升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为了解决当前语文课改探索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师务必要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并就初中生语文课程学习的实际需求,就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模式加以优化。以促进初中生获得更好的语文学科素质教育,实现语文课改的纵深发展。
摘要: 作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运用文字传递讯息、表达感情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见,作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道德情操以及审美观与爱国主义精神的重任。因此,作文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作用。而作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同时也是长期以来亟待教师解决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本文下面将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简要探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让其走向精彩,以此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关键词: 作文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精彩
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反复的综合训练活动。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识字与写字,还需要运用这些字进行遣词造句,并针对文章的具体框架进行谋篇布局。可见,作文教学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而提升作文教学质量既是顺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事实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一项重要指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作文教学应当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特征。而如何顺应时代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成为了目前广大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进行简要探讨,以期帮助广大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贴近学生生活,加强素材积累
作文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活动,不仅需要生活历练,更需要技艺磨炼,可以说,作文题材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想要让作文教学走向精彩,就需要鼓励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做生活的参与者与实践者。因为生活才是作文素材的源泉,才是一篇结构完整、布局巧妙作文的成功之处。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不可能人人都能做到“行万里路”,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书,争取“读万卷书”。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的,学生是最容易被感染与打动的,而学生也能在这种美好生活的熏陶中写出精彩的文章。所以,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用心去感受、去接近自然与生活,不要让其再将思想与目光集中在课堂上,而是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热情与兴趣,在全身心地参与中感受到大自然与生活的美好,加强与自然的心灵交流。大部分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都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就在于课外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能做到信手拈来,下笔成文。为了让学生主动走进生活,教师就不能当旁观者,而应当主动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对其多留意、多分析、多总结、多反思、多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会学生唯有用心观察、用心发现与用心思考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二、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求
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是发展中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有其各自的闪光点。不同学生对语文写作学习有着不同追求,如何满足不同层次与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的一个教学要求。作文最忌讳千篇一律,而是强调个性与新意,因为千篇一律的作文会严重影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思维力的发展,更会影响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在目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需着重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追求。
首先,需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自由发言与表达。在现今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常常会看到“假、大、空”文章的出现,学生未能对生活进行推敲与实际考量就进行胡编乱造,使得整个文章没有任何阅读性与欣赏性,还会出现作文构思不完整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刻警醒与鼓励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写自己想写、感兴趣的内容充实丰富的作文。
其次,需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发挥其个性化思想。由于每位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所以,就会造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种思想感情会在学生的作文中体现出来,但大部分学生却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书写下来,而比较偏向于取悦老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真实的自己,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的个性化思想体现在作文中,促进其作文水平的提升。
三、注重教学技巧,传授写作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的教学非常好,可如果教师未能将具体的写作手法传授于学生,无异于“授人鱼”。而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在于当没有教师在场的时候,或者教师不对其进行引导时,学生就如无水之木,根本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从何写起。因此,这就告诉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具体的写作手法,让其拿到一篇作文题目过后,能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组织性地进行写作,而不是毫无根据地瞎写。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长期、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从阅读教学入手,在平时教学中注重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向学生传授这种写作技巧,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写作技巧,以此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其能有更多的选择,并在具体的练习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从而提高其写作速度与写作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效果。所以,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时代背景、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并将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丰富其阅读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同时还要善于注重教学方法,传授学生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赵颖.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李晶.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季曼丽.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4]刘晓光.作文教学的生命化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3.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翻转课堂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针对初中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笔者学校语文教研组正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利用微课、导学案以及网络平台等翻转课堂,努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中语文课改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重新调整课内外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学生。与以往的课堂相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自主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场所,课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不做讲解,课堂上主要解答学生个人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后还无法解决的学习难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已经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利用视频实施教学,很多国家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备受关注,具体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如下应用。
1.课前利用微课自主学习
微课视频大多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最长也不超过十几分钟。每个视频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集中讲解。视频时间短,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专业,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视频能独立播放,学生可以对视频进行暂停或回放等,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
2.课上针对难点集中讲解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学习新知与内化提升。前者只要学生努力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是对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一般要求;而后者则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学生在认真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后也会有疑问,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如果是大多数学生都有的疑问,则需要教师引导和解决。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第一阶段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教师在提供微课视频的同时还有在线辅导,跨越时空将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第二阶段是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完成的,教师通过课前学生学习的反馈,提前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所在,在课堂上给予积极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更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内化提升,真正做到个别问题课前个别解决,共性问题课堂集中讲解。
3.课后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针对学生是否理解了相关学习内容,能否回答微课和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检测,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学习进行调整,并再次进行检测,直至彻底解决相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前或课堂上的讨论中得到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在课后再次观看微课视频,利用平台中的相关习题进行复习与检测,使最终成绩能够通过平台进行汇总,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期中考试或者期末复习阶段,学生也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巩固相关学习内容。
三、初中语文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1.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曾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教师提前将导学案和微课视频通过网络平台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时间。特别是语文基础薄弱的初中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可以让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更优异,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自信心和成就感。翻转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师课堂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沉闷的状况。
2.促进合作与交流
通过导学案、微课视频以及相关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课前与课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感受成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形成初中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而翻转课堂只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其中的一环,还要不断进行尝试与创新。但无论课堂怎样变化,都必须以学生为本位,教学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希望通过初中语文一线授课教师的努力,能够改变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
浅谈初中英语听说训练中的异步教学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初中英语听说训练中的异步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英语异步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个体化与教师指导的异步化高度有效的统一。这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最优化教学方式。学习语言,必须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首先通过语言环境的影响(即语言的输入条件),然后逐渐自然地形成规则,最后再创造性地输出。在这三个程序中,只有语言环境可以人为地创造、改变,而后两个方面则是自然发生的。异步教学则为遵循这个规律,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给予了理论指导。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掌握了较多的语言知识,但是交际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地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较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与学习语言的规律相悖。本文试图结合自己的异步教学实践,探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训练。
一、听说训练准备中的异步教学
1.提前进行语音教学
在中小学阶段,系统讲授音标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记忆单词。学生要记住一个单词,首先要会读。所以音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在预备教材教学时,就尝试打破教材编排顺序,先把每个模块后的音标集中教学,再在以后的单词教学中分散认读,让音标和拼读练习在单词教学中反复呈现。在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单词后,要求他们通过观察单词的发音和拼写归纳读音规则,使学生逐步形成听音拼词、见词读音的能力。
2.培养和提升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师要逐步改变每上新课之前把学习的生词一个一个写在黑板上,再逐个讲解,反复领诵的传统教法。而是让学生自学,具体办法是:学生先听课本录音磁带,自己给生词注音、拼读、记忆、模仿试读。然后老师再进行指导,个别检查学生的发音、读音,重点指导差生,对好生逐渐提出难度较大、辐射面较广的要求。这样学生学习个体化,教师指导异步化得以有效地统一,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后来逐步过渡到句型、对话、课文的自学打下基础。上述这一教学过程,开始必须专门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逐步地要求学生拿到课外学习中去完成,以便有更多的课内时间来进行听说实践。
3.向学生传授听说技巧,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初中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是与良好的听说习惯是分不开的。初一学生对听说英语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与好奇,但是听说方法不对,久而久之会使这种兴趣与好奇心随着难度的加大、词汇量的增多而丧失,最后就厌学、弃学。因此从初一第一节课开始,这就注意培养学生听说的良好心理素质。比如听的时候心要静,不要怕听不懂而过度紧张;说的时候一定不要怕羞,要大胆开口,并要求学生在说时,根据所说的内容辅以动作、表情等。并要求他们在课外尽量用学过的英语与同学、老师或家长交谈,并养成习惯,成为自动化的技能。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训练的具体做法
牛津教材每个单元都包括Comic strips等九大部分。在教学中,要灵活地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享受牛津教材所带来的成功感。
1.扎扎实实过好语音关
牛津教材的词汇量多,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要熟练地掌握这些单词,则一定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好单词的读音规则与拼读技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首先要强化语音训练,促使他们尽快突破语音关,为以后的英语单词的学习扫清障碍。具体做法:用8—10课时时间,从26个字母着手,让学生彻底分清元音字母与辅音字母,元音音素与辅音音素的划分;分清音节的概念,掌握音节的拼读,从而扎扎实实地培养起学生自学单词的能力,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2.生词教学词组化,语句化
人们在表达时,常常用到的并不是单词,而是固定搭配和句子。在教学时,把单词词组化、短语固定化、句型具体化,使学生既学会了单词,又掌握了语言的运用能力,扩大了词的外延,提高词的使用频率,对听说教学很有帮助。
3.结合实际,注重听说和探究能力
牛津教材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之为教学服务。以8AUnit1为例,笔者把第一课与第三课融为一体进行教学,先让学生看着卡通画带着下列问题去听Eddie和H obo之间的对话(练习听的能力)。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Who is hungry? Can he eat some food?
通过这此问题的回答,从而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课题: Friends。Guess: Can Eddie give Hobo some pizza? Why? Teacher: Eddie and Hobo are friends, they can share lots of things, such as the food. I believe everyone here has some friends,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friends?
因为Friends是我们身边的人,Friends所经历的事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所以学生听和说的欲望都非常强烈,问答完毕之后,教师把表达Friends的要点板书呈现(学key words),然后再让学生把这此散珠穿成线,练习说的能力。这种通过“听——说——学——说”的反馈过程是练习听说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当听说训练过后,让学生再去探究。
重视“Reading”教学。牛津教材中每单元的Reading都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一单元的核心所在。通过Reading,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文章,如何写作,如何谈论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听——读——说——写”。先让学生带着较简单的问题,逐段去听,掌握每段的大意(培养听力);再让学生带着较难的问题去读(培养分析句子的能力);读过后,用keywords把全文简述出来(培养说的能力);最后落实到笔头上(培养对词法,句法的掌握能力)。学生学会了分析文章,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巩固所学的语言点。
建议:教师可以在“Reading”教学完成后,从网上或报刊上收集一些符合学生口味或迎合时代潮流的文章,让他们课后阅读,扩大知识面,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4.重视语法教学
牛津教材重视听说读写的同时,也不轻视语法教学。每单元都安排了课时进行语法训练,它以“举例——归纳——操练”这三个步骤,呈现给学生,条理清晰,并且配有图片,形象生动,学来有趣。笔者在教学时采取“学生观察——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师生一起总结——训练巩固(举一反三)”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收益菲浅。学生觉得英语语法不难学,作业的错误率也很低。
教材越改越新,越改越实用,但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教学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三、多为初中学生创造练习听说的机会
学生除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创造语言实际的环境外,本人还充分利用课前和课外可能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听说。
1.进行课前三分钟“Free talk”
上课开始的三分钟“Free talk”,是在师生之间共同进行的,所谈内容一般是前一课的知识,或者也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新闻,逐步过渡到由学生说说一句话新闻,讲故事或说笑话,然后老师再根据所讲的内容提几个主要问题由其他学生回答,这样听和说得都到了训练。
2.创设课外活动
初中英语课外活动,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课堂教学是紧密相连,是使学生掌握外语所不可缺少的辅助形式。它不但能巩固加深、扩大课堂上学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组织兴趣小组,举办英语听说竞赛,开英语班会等。英语晚会形式比较多样化,可以由学生唱英语歌、表演节目、讲故事、朗诵小诗等。课外活动的内容要密切结合教学,由学生自编,教师审阅。这样的活动适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能在语言运用上得到提高,在能力上得到锻炼。
有教师说英语课堂异步教学难以实现很到位的听说训练,这是因为教师过分强调了学科特点,没有把英语教学的特点与异步教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异步教学是加强学生听说训练,培养“四会”能力的有效途径。
拓展阅读:有关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训练改进措施的论文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训练现状
虽然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一再强调“听说”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如“哑巴英语”现象严重、诸多学校更注重英语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的进一步培养,等等。受到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和考试形式的影响,不少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偏重与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轻视对其听说能力的提高,这无疑偏移了语言学习的目的,以至于学生往往能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在生活中很难使用英语流畅交流,久而久之,有的学生甚至形成了厌学的心理,这种情况不容乐观。
另外,对于已经从理论上重视英语听说训练的教育机构和教育者来说,也存在着教育方法流于表面和形式化的问题。大多数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坚持英语教学,并设计课堂游戏,鼓励学生进行英文歌曲、电影赏析等,这些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但是缺乏测评机制的现象却是普遍的,以致学生不能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也就影响了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培养力度薄弱的问题已经逐步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关于提高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方法措施纷纷涌现。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训练改进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提高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训练,首先要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坚持“Speak English every day",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自然运用,使其养成对英语的使用习惯。教师应保证课堂教学英语化,即在英语课堂上师生尽量完全使用英语,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并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增加难度,例如上课问好时,可以从一开始的“Goodmorning, students",转变为提问式的“How are you guys re-cently?”以提高师生互动。
同时,应合理安排教学课时,留出英文歌曲、电影欣赏课时。教唱一些简单的英文歌曲,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教材上的“The num-her son扩等较为简单,如学生接受较好,可以适当添加课外内容,如“DoReMi'’等。同样的,对于原文电影的欣赏,能够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同时增加学生对于英美国家的常识了解,培养学生审美水平。
(二)鼓励学生“多开口”
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最有效途径无疑是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多说多练,通过进行丰富的课堂活动设计可以对初中英语的听说训练起到明显的改进作用。一方面,可以在正式讲课之前开展5-10分钟的“free talk"活动,安排同学上台进行简短的演讲,例如谈谈个人爱好,身边的趣闻等等,接卜来进行自由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情境短剧,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将传统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升级为情境的代入,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多开口说英语。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英语小游戏,如“What am I doing`?”,教师做出一种动作,让同学们猜是什么并用英语表达出来,等等。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听英语、说英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不再惧怕枯燥的英语学习,而是享受着英语听说训练的乐趣。
(三)增加课外听说训练机会
改进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训练,可以采取增加课外听说训练机会的辅助措施,让英语学习从课堂之中走进学生的生活。师生在校内见面时完全可以用英语进行问候和简单的对话,打电话和发信息也可以尽量使用英文,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卜基础。
为了增加学生的英语听说机会,许多教育机构通过建立校内“英语角”来帮助同学们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有条件的学校则可以组织师生参与课外英语实践活动,如英语夏令营、冬令营等,帮助学生在游玩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英语知识,以丰厚英语听说教学成果。
(四)建立实用的评测机制
建立实用的评测机制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也能够为学生本身提供一个学习效果的检阅平台,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听说训练中经常被忽略,却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内容可包括语音、语调准确,会使用课堂用语,能用英语提问或回答,经常使用学习过的英语日常用语,能够看懂简单的原文电影,积极参与英语听说训练等。
评测机制的运行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从而建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学生也能够找出自身的缺点,进行专项训练,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使英语听说水平更上一层楼。
关于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研究论文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开口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初中英语的口语教学。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开展初中英语教学,更加突出了语言实际运用的重要性,它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任务型教学方法重在实际应用,在任务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交流实践中去感知、认识、运用语言,充分实现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相结合,对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
二、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具体过程
1.设计任务,引导学习
任务的设计是该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作详细的了解,包括初中生的整体心理特征、学生的英语基础、教学要求等,这样才能合理、科学地设计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如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nit4Agoodread.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与之相关的任务,比如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并解释喜欢它的原因,从中受到什么启迪等。在明确的任务的驱使下,学生的学习目标会更加明确,学习效率也会大增,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也达到了强化学生组织、表达能力的目的。
2.组织练习,巩固知识
在学生学习了知识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不断的练习,将所学的词汇灵活应用于生活实践、日常表达,这样就能达到英语知识的深化与迁移的目的。比如在上完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int5Goodmanners的课程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并表演与礼仪相关的情景剧或围绕相关主题开展采访等。如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礼仪知识和英语词汇,模拟餐厅中礼貌点餐、用餐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练习知识点,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达到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的效果。
3.交流心得
在学生结束任务之后,应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心得交流活动,交流的形式可以为分组讨论、情景采访或者代表演讲等。一方面,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体验、心得与他人分享,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另一方面,通过多个教学体验学习,还能提高课堂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对于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应作详细的记录,根据不同的完成情况来进行不同的评价、鼓励或者点拨,便于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案,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初中阶段的英语教育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对整个阶段的英语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灵活巧妙地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
一、任务教学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虽然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还不同程度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教师的任务设计存在缺陷等,任务教学相比其他教学方法往往耗时较长,而且要求的知识点等内容难以全部涵盖其中,造成了课堂效率较低,不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一些学生虽然表面上很热衷于参与课堂设计的任务,但仅仅是抱着好玩的心态,“看热闹”而不“看门道”。在任务完成不好时,并没有自觉主动地对照相关内容进行查缺补漏或课后加强练习,而是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从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目前的英语考试体制中,很多地区仍然沿袭以笔试为主的模式,不能全面考察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而这与任务教学是不相适应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一些教师对任务教学方法采用不积极,有的甚至又重新回到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老路上。
二、进一步促进初中英语与任务教学的合理结合
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任务教学虽然遇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加强对任务教学的研究,充分认识任务教学的本质和优势,努力把握任务教学的基本原则,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探究规律,进一步促进初中英语与任务教学的合理结合。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任务教学中,只是一个指导员或裁判员的从属角色。要坚决摒弃“一言堂”的做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比如,笔者在进行任务教学时,多让学生走上讲台完成相关任务,自己则作为一名“观众”走下讲台,仅在必要的环节进行适当引导,从而保证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发挥的空间。
2.任务教学要服从于、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任务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能只追求“华丽的形式”和”热闹的场面”,而忽略或弱化了教学内容,以致完不成相应的教学目的。
3.教师要精心设计任务
在设计任务时,要针对初中生的年龄阶段,符合其生理、心理特点。设计任务要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注重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使任务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对完成任务的要进行及时表扬和鼓励,对完成不好的尽量少用或不用批评,而是注重做好引导和个别谈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营造活泼、开放、向上的教学氛围。此外,任务设计要尽量面向全体而不是部分或个别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以满足学生的不同愿望和需求,尽可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任务中。
4.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推动英语应试模式的改革
探索改变当前初中英语考试以笔试为主的模式,适当增加听力测试、口语测试、情境模拟测试等环节,以便与任务教学密切衔接。
三、结语
任务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切实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符合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在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充分发挥任务教学的优势,做到初中英语与任务教学合理结合,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往往会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从而忽视了英语的应用性特点,在教学环节中没用重视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上,初中英语教师往往将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单词、语法以及句型的讲解上,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造成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仅仅是以同一种任务规范来要求学生。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从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学习的信心。而对于学生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反复的对旧知识进行复习造成他们无法早点学习新的知识,影响学习进度。而传统的通过考试的方法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造成教师忽视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对社会价值的是非判断能力、社会道德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与同学的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的检查。这样的初中英语教学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过度对于书面成绩的重视影响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的运用策略
1.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由于英语本身的应用性特点,所以初中英语的教学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上的讲解,也不能依赖于传统教育背景下应试教育方式,而要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拓宽教学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英语应用化的教学,例如教学生学唱英文歌曲,让学生模仿英语电影中的一段对话进行英文口语技巧练习,这不仅能够改善枯燥的课堂的氛围,同时还能够起到锻炼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作用。另外,初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英语阅读比赛、英语演讲、英语话剧表演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最大的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安排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任务安排标准。同时在进行安排任务时要与一些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保证任务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初中英语学习效果。
3.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评价上应当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而不应当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参与程度、思维能力等等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任务型教学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因此将任务型教学法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1.正式任务活动情景设置
教师提供多种不同的情景模式让学生练习,可以得到不同的学习效果。其次,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完成任务。教师设置好任务之后,将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中或者让各个小组进行自由选择。一旦任务分派完毕,小组成员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分工,制订出合理的练习方案,并对其进行修改完善,使其能够实现良好的练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热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竞争中做出好的学习作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由于事先标注出了正确的路线和设置了对话内容,再结合正确的表达方式,比如:Istherearestaurant?Whereistherestaurant?等,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
2.后期任务巩固教学
首先,学生回顾完成任务的细节。根据每个人的现有居住环境的分析,设计出更加理想的居住场所。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复习本课程语言和文化知识,将知识点呈现给学生。上节的介绍旨在介绍自己理想的生活环境,对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犯下的错误标注出来,并将其写在黑板上,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而进行指导纠正,并依次告诫学生只有意识到错误的存在,才能不断取得进步,这样就能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练习。但是教师不能对学生的某一个错误纠缠不放。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使用到的书本中的重点句式标注出来,进行点评。最后,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再适当的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条件邀请外国朋友到家里做客,给外国朋友详细介绍家周围的基础设施、特征以及能顺利到家的方式,课堂上教师随机进行适当的抽查、点评。
3.结束语
英语教师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不懈努力多年,已经取得了非常有益的成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现在的任务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完成了由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任务型的教学方法出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师生之间的角色发生转变,学生成为主动者,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它的产生与人类认知规律的发展相适应。任务型的教学方法的作用显著,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显著提高。
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程改革后,各种创新高效的教学法被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其中小组合作教学是十分受教师欢迎的一种高效英语教学法,教师会经常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对课堂问题进行讨论。
摘要:
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其中,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存在较多问题,阻碍了英语教学的进步。为此,本文将在着重研究初中英语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给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初中英语;问题;建议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初中英语教学更加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初中英语教学要在逐渐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独立思维模式,改善应试教育体制,并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知识运用技能能够得到同步提升。但在逐渐完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将主要分析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1、初中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充分体现:
在当前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学生的需求得不到关注,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师生的互动效果大打折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学习过程中,会偏向于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如果英语教学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在这门科目上缺乏前进的动力,致使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更严重的则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学会对英语教学过程进行课堂检验、反馈和调节,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思考,踊跃配合,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缺失:
现今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但部分英语教师还存在着在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主,并不注重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教师对于教材过度依赖,一味的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把具有多样性、开放性的知识点讲成一种固定模式,使学生缺少思考的过程,过于依靠死记硬背来获取知识,如此一来会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只是各种知识点的叠加,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尤其是英语教学,如果不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不深入的掌握国外国情,那么在以后的语言交流中还会闹出大笑话。
避免形式主义的教学手法:
新课程改革后,各种创新高效的教学法被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其中小组合作教学是十分受教师欢迎的一种高效英语教学法,教师会经常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对课堂问题进行讨论。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个问题适合进行小组探讨。但一些英语教师由于不够深入的.了解此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针对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进行讨论,这种为讨论而讨论的形式主义教学十分不可取。这种教学做法虽然表面上似乎带动了课堂气氛,然而其实际上却忽视了学生上课的根本目的,而课堂形式大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2、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本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再通过合理的方式加以组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对教材的讲解,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课本表面,而应该更深层次的去挖掘英语课文背后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最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引发学生的思考,注重对其理解能力的培养,如果碰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更要做到循循善诱。当然,除了把教学内容按照类别、难度划分之外,还要把学生接受知识能力考虑在内,这样才能兼顾成绩不一样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能够有梯度的理解接受新知识点。比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并根据上课内容布置相关的英文对话小练习、英文对话短剧等,让学生融入课堂,然后教师再根据同学们的表演讲述相关背后的语句表达,风土人情,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丰富课堂英语授课形式,营造英语教学气氛:
要想让学生产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让课堂变得活泼、生动、有吸引力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兴趣都源自于教师的主观努力与培养。所以,为了有效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课堂上的教学形式必须丰富起来,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授课的设计上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比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将语法知识点写在一张大白纸上,然后将这张白纸按照知识点的分类裁剪成若干份,来做拼图游戏,让同学们在讨论中把英语语法完整的拼凑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娱乐中记忆语法,还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减轻英语课堂的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
目前,迫于应试成绩带来的压力以及家庭带来的初中升高中的升学压力,初中生在课上课下的学习压力都成倍递增,因此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势在必行,让学生能够在课上就掌握重点,缓解课后的学习负担是英语教学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严格要求,教师应利用有效时间对知识点进行精讲,对应知识点重点、难点一定要讲透,要面面俱到,有的放矢。比如:教师可以在讲完知识点后,组织学生自己概括主要内容,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以此来鼓励学生们对重点知识的强化。
结语:
总而言之,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极具实用性。英语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除了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外,学生也要端正学习英语的态度,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英语教学质量势必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徐永芳.初中英语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中刊),2011,12:155-156.
[2]付爱萍.探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及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18:34-35.
[3]丁薇,汪小漫,吴晓威.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与解决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4:73-75.
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不断创新,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正在逐步健全完善,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也在逐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起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这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是引导学生构建生命观、生活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将“三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一、“三生教育”的特点
“三生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塑造学生的品德。“生命教育”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和老师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生活教育”则注重提倡人们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确立良好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教育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创造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尊重别人。“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三者相互结合,共同形成学校德育的内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贡献,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方法
初中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最终目标。语文素养不只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包括学生人格、思想道德的培养。
1.在课文讲解时,挖掘“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生命,感悟生命,了解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质量,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这方面的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因而,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来渗透“三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和学习的快乐。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假如生活欺你》《济南的冬天》《春》《海燕》《谈生命》《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课文中都包含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在中学教学中也有很多体现。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存教育”的内容,例如,《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三峡》等文章。此外,就是“生活教育”在中学语文中的渗透。生活教育的宗旨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经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语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例如:在海伦•凯勒所写的《再塑生命》中体现了作者面对生活的困境不低头,保持乐观心态,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2.在写作中,运用“三生教育”观点
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学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大自然,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在生活中多思考,积累一些生活的素材,从而运用到写作教学中。例如,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组织学生观看地震后续发展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对事情了解后,让学生根据所感所想,写一篇与生活有关的作文,增加学生对生命、生活、生存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写作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渗透“三生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语文老师应该善于抓住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渗透。例如,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学生写日记的过程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3.在阅读中,融入“三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许多方法,让学生感悟生命、生存与生活。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在阅读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文章中涉及的事物或者情景给学生展现出来。除了使用一些教学手段,还要注意营造阅读的氛围,老师要根据阅读文本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氛围,让学生融入文章中,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在阅读中体验生命、生存与生活。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例如,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渗透。语文教育与“三生教育”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初中是学生学业生涯的基础阶段,这个时期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此时,学生不仅要积累很多知识,还要养成好的习惯,而这些都与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语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升学必考科目,也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好语文科目,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光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有章可循的,笔者从自己教学的实践出发,浅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之法。
一、提高备课质量
认真备课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有些教师每天需要连续为多个班级或者不同年级班级授课,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如果不预先进行备课,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难免失去方向和重心,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备课首先要确定每节课需要讲述新内容的量及所要回顾的知识,并规划好回顾旧知识与讲解新知识的时间比例。其次,要明确新知识中哪些知识是需要重点讲解的,哪些知识可以稍微少花点时间去分析,还要留意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是什么。再次,要注意准备好一些例子,以启发学生思考,或者帮助其理解所授内容。功夫在课外,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须从两方面做好课前准备,为上课打下坚实基础。一是认真研读文本,获得自己的感悟。教师要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好地认识文章的主题思想;要对课文的语言文字从字、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以及全文做一个疏通,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要对文章的结构包括过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是体现文章主题的重要形式;在综合各方面信息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结合教学参考资料,最终获得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文本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是课堂上解读课文的重要一环。二是研究学生。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对象,研究教学对象是课前准备的又一重要环节。试想,如果教师对学生一无所知,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如何体现,教学难点又如何攻破呢?不明白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教师教学时就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以有保障。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者相结合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提问、回答问题环节的循环,学生得到了训练,提高了能力,思想情操也得到了熏陶。而这一切以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为基础。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怎样,全班学生的整体基础如何,学生的传统文化根底如何,学生对文学作品是否有足够的兴趣,等等,这些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攻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课前准备工作。
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语文授课效果。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个人在不停地讲,学生在听,这样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很少,缺乏互动,导致大部分学生和教师步调不一致,大大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大家一起交流,相互学习,加强沟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发现学生的困惑和理解误区,并及时帮助其纠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主动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面对困难时倾述的对象,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
三、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可以在备课阶段进行初步的规划,但是也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调整。调整要依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并考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参考教学大纲要求。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理解都到位了,可以适当提高讲课的速度,反之,需要放慢讲课速度,花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去理解所授知识。节奏的把控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才能得到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能力。熟练、恰当地把控课堂节奏,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言,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哪些内容上需要多花时间,哪些地方可以稍微加快进度,更好地把控课堂教学的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重视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分值高,对语文成绩的好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不可忽视作文教学环节。作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第一,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的写法。当讲述到比较经典的课文时,教师应注意教导学生好好体会课文的句式、段落的写作方法,并引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第二,安排专门的写作课,教导学生作文的写作方法,包括审题方法、文章的谋篇布局方法、段落结构形式设计方法等。第三,课堂上注意布置一些周记练习的任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组词造句、炼句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在考试过程中的写作速度及水平。周记应要求学生用特定的篇幅结构、段落结构等进行练习,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作文的写作技巧。
五、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研讨论文
摘要当前现行语文课型中存着一些弊病,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这些弊病显得尤为突出,语文课型转换问题就被提上意识日程。本文就现行语文课的弊端、语文课型的种类、语文课型的转换的依据,提出个人的见解,为我国的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
经过数次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确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看,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来看,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讲读型”和“串讲型”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课型。这两种课型偏于教师讲学生听,师与生缺乏交流,教与学缺乏联系信息,传输单向化。教师在教学中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不折不扣地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不向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学生被当作知识的消极接收器,始终于被动地位,毫无学习兴趣,更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吕淑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学生个个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既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尽管“讲读型”和“串讲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但是,这两种课型仍被广泛采用,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还没有解放,片面地认为,只有讲深讲透,学生才能听懂,只有讲课讲透,才是对学生负责,否则放心不下。其二,有些教师惰性较为严重。教学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走捷径,图方便,因为“讲读法”和“串讲法”对教师来说,备课方便,教材内容弄通了,教学路子就出来了,一套教法,终身受用,无须再去动脑筋研究教法,设计课型了,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才导致语文课型单调、机械,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2.语文课型转换的必要性
形势发展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从战略的眼光,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肩负起追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
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知识总量的激增,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不同。过去,可以满足于储存型的人才,而现在和将来则需要创造型人才。人们必须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面对学生,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成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转换语文课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语文学科具有多重属性,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情意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等。语文不仅仅是生活学习、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同时又是“做人的工具”。“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单一的语文课型,语文教师只重视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与领悟,语文课堂成了“讲堂”,老师不仅大讲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还大讲相关的习题集、练习册。该让学生感受的,而没有给他们机会去感受;老师习惯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详尽剖析,从而取代了学生对语言的口味;语文知识,特别是写作知识,还是以静态重复灌输的方式,取代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这些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因此,只有转换课堂形式,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语文课型转换的新模式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旧形式,势必出现新的更适合语文教学的课型,笔者推荐以下几种课型,以供尝试。
阅读课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就圈点勾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精彩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章节、段落,就反复阅读、口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吸取其中的营养,这样的课堂就像开放的阅览室。
“熟读朗读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俗的说法却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阅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没有大量的阅读,即使一个人天赋再好,也不可能有厚实的语文知识。便无从谈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和生存技巧的掌握,无从谈及语文素质的提高。
欣赏课
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和艺术手法等,领悟课文的神韵;第二种是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对文章加以评点和讲析,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种是借助幻灯、录像机、电视机、多媒体课件、音响等现代化科学手段。这类媒体可以同时给学生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能够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共鸣,同时,以多彩动感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书评课
学生读一本好书、或看一篇文章、或为人物的精神所感化、或被文章的情节所吸引、或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赞不绝口、或为作者的遣词造句拍案叫绝———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这些点滴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便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课型既为作文命题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又为学生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讨论课
讨论课不同于现在有些教师惯用的“问答课”。它是以研讨式为主,要求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有理有据、有因有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课型还包括质疑课和辩论课。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讨论课型,例如法国,课堂讨论就多有全班讨论、有小组讨论,教师善于组织各种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或辩论。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的讨论,对某些作品的局限性和瑕点的讨论。讨论时教师不轻易下结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每讲一课,都让学生对本课的一些疑点、难点展开质疑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
演讲课
所谓演讲课型,就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某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说明事理,发表见解,或教师命题、或自由命题、或有所准备、或即兴演讲、或看稿、或脱稿,这种课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作文教学开开辟新天地,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大有好处。又因为演讲不同于一般的发言,它要借助于表情,动用传递信息,交流感情,所以经常让学生登台演讲,又能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讲台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
表演课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对话富个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可以让学生排练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情节曲折,让学生改编成剧本然后再排练表演。编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文的过程,扮演角色演出,实际上就是深入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并不停留在浅层面上了。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竞赛课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性很强的时代,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强手,就必须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竞赛本来就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竞赛课灵活多变,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适用范围最广,适用性最强,单竞赛内容而言,就有以下多项:拼音竞赛、查字典竞赛、普通话竞赛、朗读竞赛,速读竞赛、背诵竞赛、成语竞赛、文学常识竞赛、益智抢答赛、口头作文竞赛等。竞赛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口头竞赛、书面竞赛、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生擂台赛等。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不但学习兴趣浓,而且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当然,语文课型绝不止上述几种,但不管什么样课型,都必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总之,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平等、合作和交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这就必须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探索和实践语文课型,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2)
5任长松.探究学习:18条原则[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2(1)
6汪佳敏.关于课题来源的思考和实践[J].中文自修,2002(2)
7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思考的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思考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伴随着语文教育课改的普遍推行,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学素质方面已经有所提升。但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执行新课标语文教学时都是本着摸索的态度进行,对于语文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模式的调整上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鉴于此,为了优化新素质教学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就目前语文课改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诠释并展开思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教学标准的改革与创新已经进入了一定阶段,相较于以往注入式教学模式,经历了课改之后的语文课程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教学功效。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践行素质教学新模式中因思想认识不足,导致语文课程教学仍存在着诸多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只有将语文教学问题加以分析,并进行教学模式改进和改良,才能更好地为初中生提供优质学习空间。
一、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分析
新课改中就“教”与“学”两大语文课程组成部分在课堂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即将主教,转变成以学为主的课堂结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总结而实现相关语文知识的内化。然而,部分教师在语文课程执教工作中并未真正领悟这一教学标准的实际内涵。通常,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材内容设定完问题之后,便将接下来的课堂完全交由学生安排与处理。在学生自主探究期间,教师基本上是放任不管,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也未能提高关注。这样,就导致部分过于调皮的学生钻空子,不仅不会积极参与到语文问题的探究讨论,甚至还会做出扰乱语文课堂秩序的不良行为。其实,之所以会存在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新教学标准存在误解,虽然推崇主学理念,但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引导与辅助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此外,当前,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表现的学习状态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教师未能掌握好教与学课堂作用的调整,导致大部分阅读时间都被浪费,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还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初中语文课改教学相关问题的策略思考
1.合理分配语文课堂时间并适当监督,维护语文课堂秩序
课堂秩序的有效性,是决定语文课程教学进度顺利进行的重要指标。而对于教师来讲,如何在更加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下维护好课堂秩序,是一项比较难的教学问题。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与执行者,教师的任务既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又要确保规定好的课堂任务能够在短暂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内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在语文课程合作教学环节实施之前,应就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安排。在课堂上,教师利用5-10分钟的时间完成课程导入并提出问题。在接下来的15-2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教师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就所提问题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虽然不再担当知识灌输角色,但仍要以引导者的状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氛围当中。最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进行组间探究结果分享以及教师总结。教师将课堂的45分钟时间优化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并以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自主探究中。
2.践行动与静双向阅读教学,实现思维与实践能力共同进步
针对语文课程,传统形式下过于静态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及部分课堂中呈现的极端动态化探究模式,都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快速提高。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够实现学生在掌握阅读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读与说技能的转化。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不同课堂阶段,设计不同的阅读执教手段。阅读初期,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排除语文素材中的生词生意,提高文章阅读的流利程度。进入中期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就阅读素材内容进行分角色朗读。同时,朗读完成之后,应先鼓励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此时需要保持课堂气氛足够安静。以便学生能够就素材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是在文章情景以及情感的感悟上有一个正确认识。最后阶段,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将自身看法与他人见解相结合,从而加强阅读文章解读的深度。
3.正确认识学生乱发问现象,引导学生走出知识盲区
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能够就语文课堂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当然,每个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上所表现的`素质基础也各不相同,在所提出语文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上也有所差异。教师所要做的便是要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语文困惑,或者关于语文学习的见解,以一颗包容、理解的心态正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思维引导和行为鼓励,以充分调动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对发问学生进行言语鼓励,如“你表现很好,善于提问是好的,只有积极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才能证明学生是真正的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来。”然后,便要就学生所提出问题进行分类分析以及归纳总结。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所提问题,判断学生的语文学科思考方向是否有误,并给予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如若是比较有建设性作用的问题,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就该学生提出的具体语文问题进行互动探讨。在训练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实现语文知识的高效传递与共享[3]。以学生为主的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是营造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途径。通过问题的摄入,加强师生之间语文知识感知上的交流。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综上,语文学科在初中生的文学涵养,以及理解与交际能力提升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为了解决当前语文课改探索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师务必要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并就初中生语文课程学习的实际需求,就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模式加以优化。以促进初中生获得更好的语文学科素质教育,实现语文课改的纵深发展。
摘要: 作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运用文字传递讯息、表达感情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见,作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道德情操以及审美观与爱国主义精神的重任。因此,作文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作用。而作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同时也是长期以来亟待教师解决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本文下面将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简要探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让其走向精彩,以此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关键词: 作文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精彩
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反复的综合训练活动。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识字与写字,还需要运用这些字进行遣词造句,并针对文章的具体框架进行谋篇布局。可见,作文教学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而提升作文教学质量既是顺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事实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一项重要指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作文教学应当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特征。而如何顺应时代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成为了目前广大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进行简要探讨,以期帮助广大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贴近学生生活,加强素材积累
作文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活动,不仅需要生活历练,更需要技艺磨炼,可以说,作文题材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想要让作文教学走向精彩,就需要鼓励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做生活的参与者与实践者。因为生活才是作文素材的源泉,才是一篇结构完整、布局巧妙作文的成功之处。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不可能人人都能做到“行万里路”,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书,争取“读万卷书”。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的,学生是最容易被感染与打动的,而学生也能在这种美好生活的熏陶中写出精彩的文章。所以,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用心去感受、去接近自然与生活,不要让其再将思想与目光集中在课堂上,而是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热情与兴趣,在全身心地参与中感受到大自然与生活的美好,加强与自然的心灵交流。大部分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都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就在于课外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能做到信手拈来,下笔成文。为了让学生主动走进生活,教师就不能当旁观者,而应当主动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对其多留意、多分析、多总结、多反思、多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会学生唯有用心观察、用心发现与用心思考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二、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求
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是发展中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有其各自的闪光点。不同学生对语文写作学习有着不同追求,如何满足不同层次与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的一个教学要求。作文最忌讳千篇一律,而是强调个性与新意,因为千篇一律的作文会严重影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思维力的发展,更会影响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在目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需着重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追求。
首先,需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自由发言与表达。在现今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常常会看到“假、大、空”文章的出现,学生未能对生活进行推敲与实际考量就进行胡编乱造,使得整个文章没有任何阅读性与欣赏性,还会出现作文构思不完整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刻警醒与鼓励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写自己想写、感兴趣的内容充实丰富的作文。
其次,需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发挥其个性化思想。由于每位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所以,就会造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种思想感情会在学生的作文中体现出来,但大部分学生却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书写下来,而比较偏向于取悦老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真实的自己,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的个性化思想体现在作文中,促进其作文水平的提升。
三、注重教学技巧,传授写作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的教学非常好,可如果教师未能将具体的写作手法传授于学生,无异于“授人鱼”。而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在于当没有教师在场的时候,或者教师不对其进行引导时,学生就如无水之木,根本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从何写起。因此,这就告诉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具体的写作手法,让其拿到一篇作文题目过后,能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组织性地进行写作,而不是毫无根据地瞎写。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长期、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从阅读教学入手,在平时教学中注重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向学生传授这种写作技巧,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写作技巧,以此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其能有更多的选择,并在具体的练习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从而提高其写作速度与写作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效果。所以,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时代背景、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并将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丰富其阅读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同时还要善于注重教学方法,传授学生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赵颖.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李晶.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季曼丽.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4]刘晓光.作文教学的生命化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3.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翻转课堂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针对初中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笔者学校语文教研组正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利用微课、导学案以及网络平台等翻转课堂,努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中语文课改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重新调整课内外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学生。与以往的课堂相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自主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场所,课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不做讲解,课堂上主要解答学生个人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后还无法解决的学习难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已经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利用视频实施教学,很多国家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备受关注,具体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如下应用。
1.课前利用微课自主学习
微课视频大多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最长也不超过十几分钟。每个视频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集中讲解。视频时间短,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专业,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视频能独立播放,学生可以对视频进行暂停或回放等,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
2.课上针对难点集中讲解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学习新知与内化提升。前者只要学生努力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是对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一般要求;而后者则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学生在认真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后也会有疑问,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如果是大多数学生都有的疑问,则需要教师引导和解决。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第一阶段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教师在提供微课视频的同时还有在线辅导,跨越时空将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第二阶段是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完成的,教师通过课前学生学习的反馈,提前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所在,在课堂上给予积极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更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内化提升,真正做到个别问题课前个别解决,共性问题课堂集中讲解。
3.课后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针对学生是否理解了相关学习内容,能否回答微课和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检测,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学习进行调整,并再次进行检测,直至彻底解决相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前或课堂上的讨论中得到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在课后再次观看微课视频,利用平台中的相关习题进行复习与检测,使最终成绩能够通过平台进行汇总,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期中考试或者期末复习阶段,学生也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巩固相关学习内容。
三、初中语文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1.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曾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教师提前将导学案和微课视频通过网络平台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时间。特别是语文基础薄弱的初中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可以让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更优异,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自信心和成就感。翻转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师课堂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沉闷的状况。
2.促进合作与交流
通过导学案、微课视频以及相关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课前与课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感受成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形成初中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而翻转课堂只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其中的一环,还要不断进行尝试与创新。但无论课堂怎样变化,都必须以学生为本位,教学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希望通过初中语文一线授课教师的努力,能够改变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
高中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本文通过对当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背景进行概述,分析当今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现状,从现状入手,着手提出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呼唤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兴趣为主要切入点,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强调教学目标是养成学生自我阅读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过于死板,不讲究创新性。 教学目标通常流于表面,意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但有的老师对这些目标缺乏“质”的认识,流于表面,对目标的结果过分看重,过于死板,使得教学任务模糊化,教师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导致教师设计的课程无法遵循学生的想法。有些老师为了做到教学效果,刻意模仿名师讲课,矫揉造作效果却不大。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本学校的学生对症下药,设计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创造出高的课堂效率。 (二)教学节奏松散凌乱,缺乏条理性。 在语文课堂上,重点讲究的是领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天马行空,教师上课又随意,很容易造成教学氛围松松垮垮,看则随意,实际杂乱无章。语文不比别的学科如数学,有正确的答案和解析思路,语文比拼的是文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的深度。 (三)课堂氛围缺乏主动性,课堂“死气沉沉”。 在课堂上,老师负责在讲台前授课,课程要求改变以往的死记硬背现象,但不意味着老师需要放弃原先的模拟训练。有的老师缺乏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无法做出有效的指引,课堂的提问经常是老师自问自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因此会失去阅读的活力和思考的效率[1]。 (四)课后作业流于表面,无法有效挖掘学生潜力。 教师培养学生重点靠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训练,教学形式上缺乏模拟训练,作业流于表面的抄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有潜力的学生,缺少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有效的思考习惯,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有些作业流于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实则只有几个人在说话,凑热闹,变成形式主义,效率较低。 二、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策略的方法和建议 (一)教学实施方法多样化。 语文的教学围绕着经典和古文展开,特别是古典诗词,只有在古典诗词的鉴赏方面进行突破,才有可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道德修养、文化品位的熏陶和感染,从中体味到语文的乐趣[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多给学生讲述一些课本之外的历史故事,引经据典,深入其中。在阅读方面,引领学生多多朗读文言文,在语境的环境下去体悟其中的含义,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意思。在课后,多促使学生看一些经典著作,包括散文、戏剧和小说等,只有引出学生的兴趣才能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有潜力的学生。 语文离不开阅读理解和写作。写作部分作为高中语文的重头戏,常常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部分。如何写好作文,和日常的积累分不开。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应将作文与学生的人格构建、实际生活、阅读、口语交际等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写作时指导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构建自信心”,“更好地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使学生在写作时处于主体地位,写其所思所想而非作业任务,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写作潜力,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感悟生活,观察生活,拓展积累素材的途径。 (三)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和写,读和写是相辅相成,互为重要的环节。在阅读过程中激发灵感,引导学生将所思所想写下来是教师教学目的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模仿文章的语言体系,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学习文章中的精华,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创作,借鉴,构思写作思路和锻炼表达能力,从人格修养精神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3]。在文章的选材上强调作者的立意和观点,从中学到相关的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的文章实践中去,反复比较和揣摩,用手中的一支笔撰写生活的趣味,体验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视角来观察和体验自己的日常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育的启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本文以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为主要论述对象,通过描述当今中国语文教学的现状,强调教学策略有效性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真正走入书本,有兴趣地学习,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一场对话和沟通,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全新的空间和机会,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篇2 浅析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当前不少普通高中的作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写作教学的问题更大。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同样,只要多读多写,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提高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在学生的读与写之间搭架一座桥梁,把学生的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练习写呢?本文试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一)就“教”的方面看 1.作文教学的目标不切实际,严重脱离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作文的基础现状。而且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缺乏好的作文教材。 2.作文教学的地位仍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之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重阅读轻写作,本来不多的作文课时往往又沦为阅读教学课时的后补;有时还存在随意压缩“综合性学习”及“写作、口语交际”的训练时间,使“以说助写”等环节成为形式。 3.割裂了读和写的密切关系。当前的阅读教学大多只是讲阅读技巧,纯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素材和布局谋篇的技巧,也就难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做到阅读材料的“物尽其用”,而且影响了整体的语文教学效率。 4.作文训练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现状,制约着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老师会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写作类的家庭作业,但少有认真加以批改和讲评者。 5.因材施教做得不到位。据笔者观察,很少有老师考虑教材中的作文训练要求与本班学生实际作文水平间的差距而采取差异化的训练方法。 (二)就“学”的方面看 1.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遭遇作文难写的尴尬。 写作困难主要表现为:文章写不出新意;不知该写什么;知道该写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表达;作文语言不够生动,等等。此外,部分学生觉得作文拟题和开头比较困难,更有部分投机取巧者以抄袭来应付作业,他们对作文训练不感兴趣。 2.作文难写的原因比较复杂,它与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积累、练笔次数和写作能力等息息相关。 首先,这些学生多来自农村,有的家境贫寒,有的父辈们并不重视读书,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因此这些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容易形成消极甚至错误的学习态度。其次,这些学生社会信息摄取量少,因而拥有的写作素材不够;阅读量少,而且少量的读往往又是盲目的读,没能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再次,他们缺少有效的写作训练,没能掌握足够的写作技巧,而这又往往打击了他们坚持写作训练的兴趣。最后,他们生活内容较为单调,思想和视野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很难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来。 二、读写结合: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们的思维正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这个时期是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训练写作的最佳时期。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少数民族边境地区高中生的作文水平呢?有人片面地强调阅读,似乎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能够得到提升。有人则片面地强调写,认为写能锻炼语言的组织能力,只要多动笔便能提高写作能力。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不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唯有读写结合才是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理想选择。 因为这是基于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中学生写作现状得出的选择: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中学生语文读写能力低,单纯强调读或单纯强调写,他们都会感到非常困难,并会丧失信心和兴趣。但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勤动笔,坚持仿写或是将阅读过程的点滴感悟通过诸如写读后感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会慢慢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并在无形中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在写的过程中常阅读,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写作,还能帮助他们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并在反复练习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语言素材的积累反过来又能对写作提供帮助。 关于读写要有机结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叶圣陶先生又再次提到:“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强烈反对将阅读与写作人为割裂开来的做法。目前,各学校非常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但为什么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这种潜意识中的分割直接导致“读”和“写”的教与学的分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坚持读写结合,在读中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在写的过程中返回去阅读提高读的兴趣。 作文水平是语文水平的集中体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传统的语文教学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割裂开来,其结果是事倍功半。要想整体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须读写并重,统筹兼顾。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为阅读而阅读”的教学现状,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素材和行文技巧,并充分给予学生大胆模仿练习的机会,加强作文训练。“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读后要督促学生多动笔写。那么怎样勤写多练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把他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使学生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三、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 黄麟生教授说:“语文强,语文能力强,尤其写作能力强,学生个人发展的后劲就强。”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也备受广大学生、教师、家长的重视。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读写应当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双管齐下,激发学生多读多写多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发掘读写结合资源,促进读写迁移,达到读写互利共赢 1.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应有意指向读写迁移,体现读是为写作储备的理念。 我们可以把作文教学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再分别加以训练。故事性强的文本,我们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复述概括能力;写作方法巧妙的文本,就可以让学生重点体会和赏析写作方法;人物描写传神的,就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生动形象的描写;文笔优美的文本,则重点训练朗读,积累优美词句;对诗词歌赋,则可以让学生把它改写成散文;对文本中有留空的部分,则可以让学生发挥其想象能力进行补写或续写,等等。这样设计的目标,一改刻板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因任务简单,指向明确,假以时日,便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精心创设情境,促进读写迁移。 新课改倡导“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发掘出能够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元素,要善于把阅读材料变成写作情境。这样,大量的阅读训练实际上同时也是写作训练,不断地为作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借鉴,阅读教学也真正落到了实处。 3.在阅读教学中学写作,强化读写迁移。 阅读教学除了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外,还有积累词汇与写作技巧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是达到作文教学目标最有利最高效的途径和方法。作文技巧来源于阅读文本,文质兼美的阅读文本本身就是作文教学的范本,最终会成为学生的作文语言和能力。学生的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之后,它反过来又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于是读和写既各得其所,又相得益彰,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理想境界。 (二)以读促写,引导读写结合,达到互利共赢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下笔才会越有神。”鲁迅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以上观点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广博的阅读对写作有巨大促进作用。因为只有当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作者才能做到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否则他心中纵有万千思绪,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文学作品是优美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诉诸学生的情感,因此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但是能博览群书的学生为数不多,时间、精力、条件、环境等因素制约了学生的阅读,因此方法就尤为重要了。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专题阅读还是自由阅读,笔者都有意引导读写相结合。 1.课内阅读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何处理文本这是先决条件。 除了前文所谈的目标的处理外,课前的自我预习环节要把握好。积累的词汇可连词成话,积累摘抄文中经典语句并适度仿写,对经典句子段落的写法、篇章的构思技巧进行初步的点评赏析,并写出读中所悟、所感、所惑。而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突出阅读目标外,应有意引导作文教学技巧方面的训练。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当堂训练,或通过改写、续写、仿写、同题异构、学后随笔等形式进行强化训练,使读和写自始至终形影不离。 2.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补充,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课本所选文本有限,而课外时间和课外阅读作品相对“无限”。当然,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和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向学生推荐优秀阅读材料,并适当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有条件时还可以组织学生互动交流。课外阅读分为自由阅读和专题阅读。平时我们的阅读仅限于初步了解人物、情节等浅层次的内容,不利于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无益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尽管对有些文章,没有必要“细嚼慢咽”;但对人物传记、文学名著等饱含写作技巧的作品则要“咬文嚼字”,不仅要读要想,还要做读书卡,写好读书摘记随笔。 (三)激励强化兴趣,培养意识习惯,达到互利共赢 任何要付出艰苦劳动的活动,要想长期坚持成为一种习惯,必须先要激发兴趣,逐渐形成意识,然后才能在行为方式上有所呈现。所以读写结合要想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兴趣和意识习惯上做文章。具体做法如下: 1.竞赛、评比、展示、交流。创造多种交流、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锻炼平时的积累。通过以点带面,以优帮困,提高整体水平。 2.选读、选摘、选登。精选学生优秀习作当堂朗读点评,这既可以激励优秀习作者,又能为写作困难者树立学习的榜样;选摘就是鼓励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经常从各类文章中摘录值得反复学习的内容,形成语文积累;选登就是把学生中的优秀习作挑选出来放在校刊、橱窗或其他刊物上刊登,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舞台,帮助学生逐渐树立写作的信心,感受阅读和写作带来的乐趣。 3.办报、办文学社、办博客。以读写结合为主题,创办校报、手抄报、黑板报、文学社、个人博客。通过媒体展示、发表、互动点评等交流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作。用活动来强化学生兴趣及意识习惯,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促进学生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提高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效果,对语文老师来说任重而道远。“以读促写”和“以写助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有效果。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语文教师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阅读文本为依托,在读中悟写,在写中练读,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1.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2.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3.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4.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5. 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参考范文 6. 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
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推进方法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推进方法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受限于现实条件而只能选择碎片化的阅读,但是这种阅读效果是不敢恭维的。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比较阅读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中的丰富内涵,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能力。文章将简单介绍当下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的状况,并详细探讨应对方法。
关键词:
比较阅读;高中语文;现状;应用方法;
引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当中,阅读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学生的一个点,阅读与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同,其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阅读储备和高超的阅读技巧,在进行阅读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对于其学习积极性而言是直接的打击。通过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获取横向以及纵向的对比信息,从而更加准确地获取阅读理解。
一、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的现状
虽然语文一直是高中教学当中的重要科目,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思想的影响,教师都倾向于采用更快速、更直接的教学方法。而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长期的、缓慢的积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快速地提升,因此在紧凑的教学活动设计中,阅读部分的比重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而且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一直支配着高中语文教学,所以不少早期便显现出来的问题保留至今,并愈发严重。以下是详细的问题介绍。
(一)忽视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
语文阅读虽然要以教材内容为范本,但并不意味着要被限制在这一范围内,教材课本虽然是相关教育部门组织无数专家学者编纂的精华,凝结了许多心血,但与无数的语文阅读材料相比,却只能算是沧海一粟。纵观近年来的语文高考试题规律,阅读部分的考察内容无一不是课外的阅读材料,换句话说,在考试中遇到课内阅读内容的概率基本不存在,学生如果只局限在课内的阅读内容,那么在遇到这些富于变化的阅读题目时,就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思路。这里并不是要对教材的作用进行否定,而是呼吁正确的认识课内与课外的材料在阅读教学当中的作用,如果教师只会照本宣科的诵读课本,那么单凭学生自己的阅读自觉,所获得效果只能说微乎其微。通过观察学生表现也不难看出,平时课外阅读量较大的学生,阅读的能力更强,理解也更深,这种效果是课内阅读所不能给予的。
(二)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虽然阅读一直以来都受到公众的追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没有兴趣的支撑下坚持阅读活动,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感兴趣的阅读风格往往都不是所学习的内容,因此,如果不能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那么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处在功利化的传统教育体系当中,教师根本不会思考如何去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授应试技巧方面,把学生都变成了考试机器。对于不喜欢阅读的学生来说,阅读本身就非常的枯燥,如果教师继续强制性的灌输,很可能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把阅读看做是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来应付完成,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便是极为困难的事情了。许多学生都会利用自己的课下时间来进行阅读,但是由于所阅读的内容不符合教师的要求,因此不少教师都会进行蛮横的干涉,这就使得学生除了接受教师所指定的阅读题材以外别无选择,这无疑进一步地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过实际教学经验的教师就能够理解一个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多么重要,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枯燥,不仅学生会感到厌烦,就连教师自己也会很难感受到乐趣,久而久之,课堂氛围就会异常的沉闷,整个教学活动都会处在低效的状态。
(三)忽视学生思维的训练
如果说基础知识的掌握考察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那么阅读活动考察的便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整个阅读的过程便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学生不仅要充分的调动大脑,还要自身诸多的感官进行配合,所阅读的材料需要被学生所感知、收集在大脑当中,然后经过复杂的解码和处理,经过语言和文字的重新组合,最终转化为学生的阅读理解,因此,许多人所认为的语文阅读难度远低于数学题目的理解本身就是严重脱离实际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很少会有教师专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不少教师都受限于自身的浅薄认识,认为思维能力的锻炼是数学、物理等学科的事情,因此没有从源头上重视。比如说,在进行阅读思考时,教师往往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加快教学节奏而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一方面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养成了不好的阅读习惯,即以后等到教师再抛出问题的时候,只要等待片刻,教师自己就会给出答案,让那些懒惰的学生有机可乘。
(四)阅读缺乏引导,解读不深入
虽然高中的学生已经处于高等教育的门槛之前,但是其理解能力仍然较低,不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组织并不成熟,因此在接触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时会感到吃力。尤其是近年来的高考阅读素材往往取自某一位文学名家的作品,其思想性和技巧性都不是学生这个年龄段所能够轻松理解的,因此,学生会感到阅读困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很容易让学生在纠结中丧失自信心。
二、比较阅读的使用概念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在自己的著作当中曾经阐明过“举一反三”的概念,实际上可以为比较阅读的使用提供有益思考。中文的阅读材料何止千万,即便是加以条件限定,摆在学生面前的阅读材料也仿佛浩瀚的大海一般,所以说,想要通过尽可能多的阅读来提升能力的做法是低效且不现实的,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时间有限,根本不可能拿出大量的时间来慢慢地阅读,因此,就必须寻找阅读的规律,只要找到了这一规律,那么在遇到相似题材的阅读材料时就能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节省下许多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比较法便是这么一种寻找规律的方法。比较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阅读材料的比较来获取认识,比如说在阅读古诗文的时候,不仅要阅读最为兴盛的唐诗,也要与宋词相比较,也要与楚辞相比较,也要与之后的元曲相比较,通过比较,既可以看出这其中的不同,也能看到其中的共同,因此,即便是单单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学生也能够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比较实际上与哲学当中的归纳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材料的收集和剖析,可以看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即用相同的时间介绍更多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即通过比较来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在相关教育部门所出台的课程标准改革方案当中也充分肯定了比较阅读法的作用,认为这是未来高中语文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把比较阅读法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即有短期内的明显效益,也有长远角度上的深刻影响,是大势所趋。
三、高中语文进行比较阅读教学的方法
比较法虽然并不是一种多么新颖的教学方法,但应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育中却缺乏大量的实践经验,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但对于教师与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因此,比较法的实践效果严重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素养。为了能够克服以上提到的诸多问题,笔者将基于自身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地解决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做好课前教学准备
在上文中提到,比较法需要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所谓横向的对比就要涉及内容与主题之上的跨度,而纵向则要涉及时间上的跨度,无论其中那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都是巨大的工作量,如果教师在课前准备部分偷懒,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很难构建一个完整的比较体系,所带来的教学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为此,学校应当组织专业人员为教师开办讲座与经验共享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前准备效率,教授其课前准备的技巧,然后为其提供现成的教学准备素材。其次,教师自己也要秉持着专业、负责的教学态度,不能因为工作量的提升而降低教学质量,只要是比较范围内所涉及的内容就必须详细地进行介绍,只要是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就必须精心的进行准备,不仅要保障教学效果,也要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态度和付出,进而激励学生刻苦努力。除此之外,教师也不能单纯的准备枯燥的理论知识,在众多的比较材料中也要适当地掺杂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可以让神经长时间紧张的学生得到放松。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课前准备的方法总结,然后传授给学生,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行归纳总结。
(二)比较同类型同题材文章
教学活动讲究一个连贯性,如果说教师在上一节课中介绍了一种风格的文章,然后在下一节课中却介绍了风格截然不同的文章,很容易让学生的学习节奏产生断层,理解上也提高了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比较阅读之前就要思考整个学期的教学节奏,然后严格按照教学节奏开展教学,只有彻底进行完这一部分的内容教学才能够开始下一部分的介绍,并且在开始新内容介绍之前就要对学生进行预告,让学生有思想准备,而不是猝不及防。除此之外,教师在思考比较阅读的内容时要从全局出发,不能在讲授的中途插入与整体风格不合的内容,避免因此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专注力。
(三)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
无论是学习写作还是阅读材料,都要注重一个全局视野,尤其是对于某一个作家的作品阅读和理解,要注意比较其不同时期的作品特点,许多作家虽然以鲜明的写作特点而闻名,但这种写作特点的形成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历练,许多作家写作的早期、中期和后期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单单着眼其中一个阶段,很可能就会因为理解的狭隘而影响正确结论的得出。因此,教师在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时,要做好课前准备,不仅仅要收集某一作家的某一时期的作品,而是要详细地对其作品的内涵进行剖析总结。
四、结语
总而言之,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那么无论是对于短期的应试压力来说,还是长期的语文核心能力建设来说,都会最终造成不小的麻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在初期便打好基础,并且务必要选择合适、高效的教学方法,否则想要后期弥补,所面临的困难就会大得多。部分教师和家长对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轻视,无疑是一种短视的行为,需要及时改正。
参考文献
[1]许博识.从“群文阅读’到"群文写作的教学延伸[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0(9):60-62.
[2]荣维东.基于思维提升的鉴赏评论写作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20(9):32-38.
[3]段红梅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四个路径[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0(8):55-56.
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 背景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
此文于2008年5月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安市教育局教研市组织的“西安市2007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 我是如何在一年级进行成语故事教学的 成语,渗透了汉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每一个成语故事都是中华历史长河中一朵鲜艳的奇葩。耳濡目染,你怎能不为其所感。 我试着在一年级进行成语故事教学,收益非浅。孩子们积累了词语,扩大了阅读量,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学会了团结协作。并从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小故事大王,小演员,小导演。教学所花费的时间很少,可以说都是教学时间中挤出的点点滴滴,但收效之大却是不可估量的。 那么,如何在一年级进行成语故事教学呢?我是这样做的: 配合开学初的常规教学,老师讲,学生听。 开学初,为了配合常规教学,我准备了“程门立雪”“凿壁偷光”“专心致志”等小故事进行尊师,勤学的教育。利用课前五分钟,或是在孩子们出色完成了写字作业后,做为奖励讲给他们听。为了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专门买了一套儿童版的成语故事集。并且在每讲一个故事前,我都回家先讲给我的小女儿听,看她能听懂多少,听不懂的地方我就改,第二天再用儿童化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给全班孩子听。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孩子们喜欢极了。为了听故事,他们甚至在上写字课时互相督促,“快点,写好,老师要给我们讲故事了!”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问他们:老师讲了这么多的成语故事,你们都记住了哪些?当时,我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一年级的孩子,记得快忘得快是他们的特点,可没想到,孩子们脱口而出“不义之财”“不为五斗米折腰”“安步当车”……我讲过的成语故事他们一字不落的全说了出来,6岁孩子的记忆力令我十分惊奇。这可真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法。” 调动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由老师讲变为学生讲。 我们班有个孩子叫周思宁,她平时不太爱说话,有一天,她突然对我说“老师,我也会讲成语故事,是我爸爸教给我的,我会讲‘三人成虎。’”为了鼓励她发言,我立刻让她给全班同学讲了一遍。因为平时不太发言,她讲的很一般,孩子们没懂,我只好又讲了一遍,可她的举动却调动了全班孩子讲成语故事的积极性。全班立刻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要求家长给他们买相关书籍,买不到的家长还打来电话要求老师统一购买,此时,全班已形成一种互相比着阅读的风气,我会讲“心许”我讲给大家听。我还会讲“大手笔”我也要讲给大家,我知道四个成语小故事,我会讲五个了!我抓住这个时机,在班内搞了“我是成语故事大王”的活动,通过此项活动,孩子们提高了课外阅读量,并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为了督促孩子们将良好的行为养成习惯,我又在课前开展了 “成语接龙”游戏,要求41个孩子一人说一个成语,不重复,不拖时。做不到的就给大家表演节目。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被推向了最高潮。每天早读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成语故事书进行阅读。到了学期中,我们班的孩子已经可以不重复得说到五十个成语不等了。 变讲为演,以成语故事为切入点,提高孩子们的各项能力。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的王文博,一名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在讲“以身许国”时,怎么也表达不清,情急之下,我拉了几个学生,把较复杂的故事简单的演了一下。没想到,孩子们开心极了,纷纷开始模仿。此时,我灵机一动,提出在全班搞一个成语故事小品排演大赛,孩子们兴奋了!于是,我们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当导演,开始了成语故事小品的排练。孩子们自编自演,十分投入。我稍加点拨“守株待兔”“天衣无缝”“叶公好龙”等有质量的小品崭露头角,有组织能力的小导演;有表演天分的小演员一一浮出水面,我适时并有针对性的给他们发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并寻找“六.一联欢会”“班队会”等一切机会让他们演给大家看。成功的喜悦让孩子们的阅读情绪更高了,甚至家长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他们开始自发的为孩子们写台词,编小品。班内阅读成语故事蔚然成风。兴趣的确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 以身作则,开始用成语。 成语积累了不少,如何用呢?我决定以身作则,从我做起。我告诉值日生:地板要打扫的一干二净。布置作业时,我告诉全班孩子:写作业时要专心致志。当班内发生随便拿别人东西的现象时,我又说:不义之财不可取。……点点滴滴中,渗透了成语的用法。有一次,上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我们班的赵家潞站起来,说了半天没说到主题上,孩子们都等不急了。这时,有一个孩子脱口而出“三纸无驴”。全班同学都会心的笑了起来。我当时的喜悦是不可言语的,孩子们会用了!! 总而言之,成语故事教学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兴趣”始终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真诚的欣赏”又为之推波助澜,“适时的引导”又为孩子们指明航向。以上是我进行成语故事教学的一点心得,抛砖引玉,望同行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