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刘禹锡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关于刘禹锡的论文题目

作为唐朝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刘禹锡在多个文学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多样,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吸收民歌风味,有强烈的时代风味;他的骈文虽然不多,但是仍出品精良;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理论等多个方面,对后世的文学发展有很大影响;他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颇颇有建树,提出了一些至今仍具有影响力的观点,比如“文章与时高下”,“诗者,文章之蕴也”等等。其散文遣词造句平易近人,语淡而味浓,其中的名篇、骈体铭文《陋室铭》虽然不过短短十几句,却展现出一幅颇有风味的画卷,不但寄托了刘禹锡的个人理想和诗情画意,又表现了他乐观昂扬的精神、自然豁达的心性。他的政论文《答饶州元使君书》具有远见卓识,且语言鞭辟入里,锋芒直指“以守旧弊为奉法”的官场陋习,展现了刘禹锡对于政治的独到见解;关于历史的《辩迹论》别具匠心,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讨论了该如何看待以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绩;讲经的《辩易九六论》理据充实、观点明确。总的来说,他的论说文见解明晰,逻辑严密,语言洗练而又内涵丰富,用笔精警,发人深省,皆为传世之作,而且向我们展示了其在历史、医药、天文、音乐方面丰厚的底蕴。 除了一骑绝尘的论说文,他还有骚赋、记叙文和碑、记、表、状、启、铭、集纪、杂著、祭文等各种文体,其中不乏佳作。骚赋有“向天发问”的《问大钩赋》、用问卜的方式书写的《何卜赋》、以及描写秋天迷人风光的《秋声赋》等等。这些辞赋文辞俊美,字句精美,抒发了刘禹锡的各种情感和遐思。其他类别还有如碑、记、表、状、启、铭、集纪、杂著、祭文等等。其中,他悼念韩愈、柳宗元两位好友的文章《祭柳员外文》和《祭韩吏部文》最为真挚动人。记叙文《观市》把讨价还价的情形刻画得入木三分,表现刘禹锡对于市井百态观察细致入微,不落俗套。因而李慈铭《越级堂读书记》认为“中山叙记诸文,简洁刻炼,于韩、柳外自成一子。”。 刘禹锡十分讲究用字,一字一句有颇有来历,如《武陵北亭记》“是日还也”,“还”作“反”字用,与《诗·小雅》“尔还而入必易也”之注合。《连州刺史厅壁记》“不足庚其责”,“庚”作“偿”字用,与《礼记》“请庚”之注合。《苏州贺册皇太子笺》“以贞”“九圈”用《华阳国志》。 刘禹锡的多篇散文皆反应社会生活,具有很大的显示价值,这与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在名篇《天论》中,他首先阐明了“天与人交相胜”的命题”,接着又说明“气雄相君,力雄相长”,提出了以“气”为世界万物传统的自然观,认为“气”是物质存在的基础,用清气和浊气、阳气和阴气的相互作用来说明时间万物的发展变化,指出“空”、“无”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这揭示了他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他的这一篇论说文气势丰沛、逻辑清晰、举例详细生动,浑然一体,具有一种非凡的气势。 他认为文学要反映时代的追求,文章的好坏与政治有密切关系,在《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中,他写到:“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三代之文至战国而病,涉秦汉复起。汉之文至列国而病,唐兴复起。夫政庞而土裂,三光五岳之气分,大音不完,故必混一而后大振。”大意是混乱的政局和分裂的国家,会导致三光、五岳之气被分割,这个时候写出来的文章则支离破碎,文气不畅;统一的王朝下,文学创作才更顺畅。虽然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在《唐故相国李公集纪》中,他更为直接的谈到了作文与行道、为政的关系。在《唐故相国赠司空令弧公集纪》中,他指出文章应能起到“在落蜂百夫之观望,立朝责群僚之颊舌,居内成大政之风震”的作用。由此可见刘禹锡对于文章现实功能的重视。 他在《唐故衡州润史君集纪》中说:“古之为书者,先立言而后体物。贾生之书首《过秦》,而苟卿亦后其赋。”大意是强调要先“立言”再“体物”。而作家作为“言志”这一活动的主体,个人的特色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在《上杜司徒书》中,他说:“昔称韩非善著书,而《说难》、《孤愤》尤为激切。故司马子长深悲之,为著于篇,显白其事。夫以非之书可谓善言人情,使逢时遇合之士观之,固无以异于它书矣。而独深悲之者,岂非遭罹世故,益感其言之至邪?”通过举司马迁对于韩非子文章特别有感悟的例子,强调作家自身的经历和情感体验,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体验的独特影响。 刘禹锡文章的地位还表现在对后世的影响,如讲哲学的《天问》就对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在刘禹锡的基础上论证了“太虚之气”是“天人合一”的唯一本体。他用于革新的学术传统也影响力王安石的政治改革,使得王安石找到有利于变法革新的思想武器——唯物主义的无神论。 即使刘禹锡的文章不及其诗歌提知名度高、流传范围广,但仍然在唐宋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寄托在文章中的伟大人格也依然不朽。

“生是浮萍,思存冰心”。刘梦得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是唐代中晚期的诗人,有“诗豪”之称,却也承受着诗人最不愿接受的→被贬。

刘禹锡也曾力图政治,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但政治的残酷让其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召还京都,又因玄都观题诗触犯权贵又遭贬,十四年后被召回,他又写下《再游玄都诗》以示自己不屈的斗志。

他的诗流利通俗,爽朗而寓意深远,音调响亮和谐,以冲淡风格、冰心、无坚不摧之志留今。

你就根据他写的诗词一半解释一半 歌颂!怎么都能写好!

2006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走与停(刘禹锡说) 走与停 重庆一考生刘禹锡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那可不一定,就算巨轮上的帆任凭它再顽强,再牢固也有被狂风袭卷的时候。人生亦如此,若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只能说明你的毅志力比较顽强,并不代表你一定能成功。

所以有时候选择停止也是好的。 《开心辞典》中曾有这样一幕:一青年在答题台上答题,他怀孕的妻子在观众席上静静的等待着他胜利的佳音。

然而当他顺利闯过三关时却选择放弃。这种情况是罕见的,因为在小丫的主持下选手对她的“继续吗”回答总是肯定的,可那位青年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坚定的说出“停止”两字。

正当观众那些冷嘲热讽朝他泼去时,却被他在小丫面前的回答征服了。小丫问:“如果你的孩子将来问你为何不勇往直前,你怎么回答?”“有些事情并不一定要到达终点,停止可能获得更多。”

“那如果你的孩子只考了80分就不上进了,你怎么教育他?”“我会说:‘你若尽了最大努力,那我不怪你。’人生并不一定要走到最辉煌的顶峰,关键是要享受走的过程。”

就是他的这两次回答博得了阵阵掌声,得到了来自观众心灵最深处的敬佩。 倘若你爬山,累了就停下来,先享受一下千尘绿浪的清幽,郁郁葱葱的野花野草,感受一下另类的幸福,再继续攀登,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了,那种豪情壮志也体会到了。

但如果你累了还继续攀登,那到达山顶就困难了,说不定还会让你因累而窒息。 所以,有时走走停停也是一种良策。

即便有倒下的时候那也只是躯壳,只要坚持不让意志倒下。因为意志倒下是最可怕的。

或走或停在于己,只要你把自己当作帆,那就依实力而行吧!毕竟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失败时别忘了:帆也有倒下的时候,不过就是自己停在那歇了口气罢了。

等气歇够了再走也不迟啊!说不定走的更快。 -----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至“巴山楚水凄凉地”长达二十三年。

这是多么巨大的痛苦!可他没有消极沉沦,而豪放地唱出了处于社会之秋的自勉之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正是这种对人生的珍视使他明白,在困境要耐得住寂寞。

于是他开始像屈原写《楚辞》一样,用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改写当地名歌。[用刘禹锡的事例,又比用李白、杜甫、苏东坡之类的事例,来得新鲜。

] 于是,我们便有了脍炙人口的《竹枝词》《柳枝词》等诗篇,这些无不是他对百姓生活的细致观察所得。 摘自07年高考作文点评.cn/mypage/page1?pgid=15326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1. 明镜照己 昏镜照人湖北一考生 人有镜,国有镜。

镜有明昏。 用明镜?用昏镜? 我说:买来明镜照己,买来昏镜照人。

买来明镜照己。诚然,明镜不好。

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明镜都会明明白白告诉你。就如对照诸葛亮,聪明绝顶的周瑜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于是,许多人怕照明镜,在明镜面前感到不自在。其实,不自在大可不必,反而应该感激才是。

感谢明镜指出了自己的不足,给了自己一个修饰的机会。试想,一女子化妆时,为了不看清自己脸上的岁月痕迹而用昏镜,结果可能便是化成了大花脸,遭人耻笑。

为人处世亦如此。平时总不敢用明镜照自己,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敢正视谈何改正?于是,日积月累,缺点成了习惯。

最终自己也会成为—个令人讨厌的人。古人云: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常照明镜,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改正,是很有必要的。 买来昏镜照人。

对别人,不必太苛求,多些宽容吧!言者直率,话语难免有几句不中听,别介意,多些宽容吧!友人性急,交往中难免有些小误会,别介意,解释清楚就行了,多些宽容吧!同学不拘小节,寝室中难免有些脏乱,别介意,多些宽容吧!对方迟到,自己在约定地点等候多时,别介意,多些宽容吧!诚然,你可能对自己要求很高,而且凡事自己也能做得很好。但对别人,要求不妨放低点。

多些宽容,人与人之间就多了些和谐。 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当我们感叹日本百分之六十几的森林覆盖率时,不妨买来这块明镜照照自己:大片林木为何砍伐?大片荒山为何还未披上绿衣?平时用纸张时节约多少?一次性的碗筷我们是否拒绝使用?明镜照己,自己明白改进的方向。当我们为美国的许多霸道行为愤慨不已时,不妨亦借用明镜照照自己。

我们的经济还不够发达,我们的国力还需要加强。不时地找找自己的问题,不要回避,不要掩饰,大胆面对,努力改正,东方巨龙的腾飞自是必然。

个人而言,明镜照己,昏镜照人,自是很有必要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嘛! 国家而言,明镜照己,昏镜照人,亦是很有必要的,多找找自己的问题,会迅速发展! 人有镜,国有镜。 我说:买来明镜照己,买来昏镜照人。

湖北一考生 诸葛亮有言:“夫群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用这面明亮的镜子,照亮了他的人生。

镜乃一种品格,既然是品格,则有高尚与低劣之分。陶渊明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自尊;李白选择“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自强;苏。

给你参考一下:窗外,凄凉地风拂过大地,一缕残红落水,剩下的是秋风间的矜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案前未成合上的旧书,想起了那篇给我以启迪的《陋室铭》。

感于刘禹锡当年的风骨,奋笔写下了这洁身自好的《陋室铭》,但真正令我感动的和深思的不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更多的,在于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的深蕴。

不知怎地流连的残红绿叶似与《陋室铭》有着无法言喻的契合。 沉稳的内在永大于张扬的外表,渲染出的浮华远不及纯真的朴实。

鲜花艳极了整个春夏,却无法摆脱秋风中的凋零,因为他曾经有的张扬,给人以叹惋和遗憾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而绿叶却永远矜持着自己的色彩,因为内敛,纵然飘落也只会引起人的怜思。

山不在高,往往给人以仙境之感并非那终年覆雪的高山,而是一种绿荫掩映下的仙山。水不在深,往往给人以灵气之感的,并非那纵深千里的大海,而是一湾碧绿的青潭。

做人亦不可太过的浮华与张扬。 人们常常惊羡于歌星的风流雅韵,流光溢彩;崇拜于政坛人物的一言九鼎,叱咤风云。

却不知他们张扬的背后往往更易感受到那份灵魂的空虚。 于是,他们也需要离开喧嚣的凡尘,去进入刘禹锡的陋室,在朴质的自然检点自己的虚浮。

而作为刘禹锡,作为活在今天如同刘禹锡一般的人们,却无需承受这份检点。因为我们不需要张扬,不需要浮华,不需要再镜头之下故弄玄虚,在众人面前详装大度,我们活在陋室之中,从而需要拥有更真实的的自己:无需如政坛人物品味离休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失落和苦涩。

因为在陋室前谈笑的鸿儒并不巴结权利无需品尝有朝一日被社会零落的酸楚和悲哀,因为我们没有福分更不愿去享受那耀眼的光辉和荣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拥有充实,可以纵横驰骋,可以言所欲言,可以开怀大笑,一切都因为生活生活在陋室充满自由。 融入银河,就安谧的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于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切变得与刘禹锡的陋室极为相似,一切仿佛都照应了刘禹锡的思想刘禹锡的灵魂。 再现那缕残红与绿叶,我蓦然间感受到鲜花要比绿叶更早地凋零,活在刘禹锡的陋室中也许要比活在繁杂的尘世更充实,更有意义。

读罢《陋室铭》我倒愿意做那片绿叶,过那永不凋零的人生。

走进刘禹锡的陋室

乘着时光,倒流,我有幸会到了《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老而不衰的他红光满面,热情的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远望,三间古老的矮房出现在眼帘。破旧的房子,似乎已经过了好几千年的历史。

走进主室,哇!古雅别致,虽破,却特有风味。刘禹锡告诉我,房子虽陋,却也能遮风挡雨,对比起世间的红楼贵室,更有优雅的韵味。我附声答对。又随其进入偏室。哦,白墙黑瓦,简朴小巧,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扶疏,翠色扑人,中夹着几张木凳,完全于自然连在了一起。显然,更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情趣。刘禹锡告诉我,这儿与闹市间隔,看不惯世间红尘,却可以跑这儿来偷闲乐。虽多次被贬,路途经过了千万的幸劳,但却更有不慕名利,襟怀高尚的志趣。在这儿,可以孤芳自赏,淡薄名利,另有一番趣味。在这儿,可以没有丝竹的声音来扰耳,还可以没有案件来劳身,悠闲自在。不去羡慕荣华,这儿有千万的大自然的财富。不去见朝员君主,这儿有百千博学的儒家来往。平时喝点小酒,谈谈学问,交流心得,不也很好吗?我被其言所感,无语……

走出陋室,我仰天感叹:陋室虽陋,却不陋!!!

走进欧阳修

欧阳修是宋朝时候杰出的文学家。他从小死了父亲,家里很穷,生活得很苦。母亲不得不带着他离开家乡,去投靠远方的叔叔。

叔叔家里也不富裕。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龄,连买纸笔的钱也花不起。他的母亲就用芦秆当笔,把沙土铺在地上当纸,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认字很用心,到了十岁的时候,已经有了自修的能力了。他常到有书的人家去借书读。借来的书要按期归还,他就把书背熟,再还给人家。他订了一个背书计划,每天背三百字。几年以后,就把四书都背熟了。

他的叔父看他这样用功,就把自己用剩下来的纸,装订成本子送给他。他高兴极了,把这些本子一半用来抄书,一半用来学习做文章。那个时候,人们写文章有一种坏风气,只讲究辞句的华丽,不讲究内容。欧阳修觉得这种风气很不好,他想学习写另外一种文章。

有一次,他从一只破书箱里找到了几本旧书,是唐朝文学家韩愈写的。韩愈写的文章不光文字优美,道理也说得很透彻。欧阳修越读越觉得有味道,就把韩愈的文章当作自己学习写文章的榜样,进行学习模仿。

欧阳修写文章非常认真,为了写一篇文章,他常常要读很多书。每一篇文章的初稿写好,他就把它贴在墙上,有空就反复地念,反复地修改,直改到自己认为满意了才行。

他写的《醉翁亭记》,开头一段说明滁州四周围都是山。初稿用了几十个字,写了东面有什么山,西面有什么山,南面有什么山,北面有什么山。可等到最后定稿的时候,只用了五个字:“环滁皆山也”,就把意思表达出来了。

到了晚年,欧阳修也可以说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了,可他写文章还是一字一句地仔细推敲,一点也不马虎。他的妻子既相劝又打趣说:“你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还怕老师骂吗?”欧阳修笑着回答说:“我不是怕老师骂,是怕后来的人笑呀!”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积累,多读精品文章,在读书中感悟、提高,这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欧阳修这样,我们也需要这样。我们学写作要多读好书,热爱生活,从生活和学习中锻炼出敏锐的感悟能力,尤其注意从阅读中去借鉴作家感悟生活的经验,欧阳修就是以韩愈的文章作为自己写作榜样的,并进行科学的写作训练,认真、一丝不苟的练写,修改,直到晚年还是一样。只有这样,我们也一定会享受到从阅读感悟到作文成功的喜悦的。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

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

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

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

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

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

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歌创作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

刘禹锡公园位于京城路与310国道交叉口东南角,南邻大海寺,北邻象棋广场。

走近刘禹锡西广场,向东望去,一座五跨六柱式的牌坊上面,赫然题刻着“诗豪园”三个大字。进了诗豪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刘禹锡的雕像。

它重约120吨,高约9米,差不多有三层楼那么高,它是由一块浅黄色的巨石雕刻而成的。他仰望前方,表情凝重,右手握着毛笔,表现了一代诗豪的学者风范。

他身上还刻着一首刘禹锡初次遇见白居易时写下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过了仿唐代建筑的生活区就来到了十二牌坊。

十二牌坊主要是以刘禹锡经历和生活过的地方命名的,从其出生地嘉兴到仕途经历重地长安、扬州,再到主要诗人创作地郎州、连州、和州、汝州等,最后到故乡荥阳。沿着小路走,每个牌坊上都刻有古人的诗句或今人的对联并附有相对应的石刻简介。

再沿着小路往前走,就来到了刘禹锡墓,刘禹锡墓坐北向南,高约3米,周长约50米,是圆形的。我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已是冬天,地上的草已经干枯了,但刘禹锡墓上的草还是青的。

看完刘禹锡之墓,再往西走就来到了竹林,竹林里有一个小屋,那就是陋室,它是刘禹锡公园的主要景观之一,它环山傍水,形成了一道无与伦比的美丽风景线。陋室房顶是用很多稻草堆成的,房身是用一些竹子建成的,一走到这里就会让人感到心灵的宁静。

陋室前边有一个人工湖,它从东到西贯穿整个公园,再往前边走能看见一个玻璃造型,玻璃是一层一层重叠起来的,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不由得让我想起“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的对联。湖中心的玻璃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非常好看。

人工湖的水清澈见底,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阵微风吹过,波光粼粼,鱼儿嬉戏,鸟儿长鸣,头上白云过,脚下绿水流,不由得沁人心脾,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是到了江南水乡还是世外桃源?再往前走,就看见了有天鹅造型的小岛,一个个天鹅有的展翅高飞,有的刚刚落脚,岛的周围有一群羽毛雪白的小鸭,成为刘禹锡公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啊!刘禹锡公园真美啊!如果你有空一定要去细细游赏。

楼主,你好!

刘禹锡,字梦得,生于772年,卒于842年。他是匈奴人的后裔。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

刘禹锡耳灞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楼主根据这些资料删减改编一下吧

我眼中的作文像个四味瓶,酸甜苦辣俱全。作文是苦的,当老师出作文题目的时候,那个作文题目我不会写。我觉得作文是苦的。比药还苦。

作文是辣的,我爱把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作文投到报社或网上,过了好久没有发表的时候,学校举行的作文竞赛,我写了一篇自己认为好的作文却没有获奖的时候,我觉得作文是辣的,比辣椒还辣。

作文是酸的,爸爸经常让我写文章,想写的时候,我几分钟就写完了,可想去玩的时候,爸爸正好让我写文章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委屈,半个小时也写不出来的时候,作文是酸的,比没有熟的青色的酸葡萄还酸。

作文是甜的,我的作文在报上,网上发表的时候,在学校举行的作文竞赛上获奖的时候,我觉得作文是甜的,比大块冰糖还甜一百倍。

作文是甜的,是酸的,是苦的,是辣的,四中味道是我眼中更加丰富多彩

刘禹锡的研究论文

作为唐朝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刘禹锡在多个文学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多样,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吸收民歌风味,有强烈的时代风味;他的骈文虽然不多,但是仍出品精良;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理论等多个方面,对后世的文学发展有很大影响;他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颇颇有建树,提出了一些至今仍具有影响力的观点,比如“文章与时高下”,“诗者,文章之蕴也”等等。其散文遣词造句平易近人,语淡而味浓,其中的名篇、骈体铭文《陋室铭》虽然不过短短十几句,却展现出一幅颇有风味的画卷,不但寄托了刘禹锡的个人理想和诗情画意,又表现了他乐观昂扬的精神、自然豁达的心性。他的政论文《答饶州元使君书》具有远见卓识,且语言鞭辟入里,锋芒直指“以守旧弊为奉法”的官场陋习,展现了刘禹锡对于政治的独到见解;关于历史的《辩迹论》别具匠心,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讨论了该如何看待以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绩;讲经的《辩易九六论》理据充实、观点明确。总的来说,他的论说文见解明晰,逻辑严密,语言洗练而又内涵丰富,用笔精警,发人深省,皆为传世之作,而且向我们展示了其在历史、医药、天文、音乐方面丰厚的底蕴。 除了一骑绝尘的论说文,他还有骚赋、记叙文和碑、记、表、状、启、铭、集纪、杂著、祭文等各种文体,其中不乏佳作。骚赋有“向天发问”的《问大钩赋》、用问卜的方式书写的《何卜赋》、以及描写秋天迷人风光的《秋声赋》等等。这些辞赋文辞俊美,字句精美,抒发了刘禹锡的各种情感和遐思。其他类别还有如碑、记、表、状、启、铭、集纪、杂著、祭文等等。其中,他悼念韩愈、柳宗元两位好友的文章《祭柳员外文》和《祭韩吏部文》最为真挚动人。记叙文《观市》把讨价还价的情形刻画得入木三分,表现刘禹锡对于市井百态观察细致入微,不落俗套。因而李慈铭《越级堂读书记》认为“中山叙记诸文,简洁刻炼,于韩、柳外自成一子。”。 刘禹锡十分讲究用字,一字一句有颇有来历,如《武陵北亭记》“是日还也”,“还”作“反”字用,与《诗·小雅》“尔还而入必易也”之注合。《连州刺史厅壁记》“不足庚其责”,“庚”作“偿”字用,与《礼记》“请庚”之注合。《苏州贺册皇太子笺》“以贞”“九圈”用《华阳国志》。 刘禹锡的多篇散文皆反应社会生活,具有很大的显示价值,这与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在名篇《天论》中,他首先阐明了“天与人交相胜”的命题”,接着又说明“气雄相君,力雄相长”,提出了以“气”为世界万物传统的自然观,认为“气”是物质存在的基础,用清气和浊气、阳气和阴气的相互作用来说明时间万物的发展变化,指出“空”、“无”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这揭示了他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他的这一篇论说文气势丰沛、逻辑清晰、举例详细生动,浑然一体,具有一种非凡的气势。 他认为文学要反映时代的追求,文章的好坏与政治有密切关系,在《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中,他写到:“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三代之文至战国而病,涉秦汉复起。汉之文至列国而病,唐兴复起。夫政庞而土裂,三光五岳之气分,大音不完,故必混一而后大振。”大意是混乱的政局和分裂的国家,会导致三光、五岳之气被分割,这个时候写出来的文章则支离破碎,文气不畅;统一的王朝下,文学创作才更顺畅。虽然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在《唐故相国李公集纪》中,他更为直接的谈到了作文与行道、为政的关系。在《唐故相国赠司空令弧公集纪》中,他指出文章应能起到“在落蜂百夫之观望,立朝责群僚之颊舌,居内成大政之风震”的作用。由此可见刘禹锡对于文章现实功能的重视。 他在《唐故衡州润史君集纪》中说:“古之为书者,先立言而后体物。贾生之书首《过秦》,而苟卿亦后其赋。”大意是强调要先“立言”再“体物”。而作家作为“言志”这一活动的主体,个人的特色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在《上杜司徒书》中,他说:“昔称韩非善著书,而《说难》、《孤愤》尤为激切。故司马子长深悲之,为著于篇,显白其事。夫以非之书可谓善言人情,使逢时遇合之士观之,固无以异于它书矣。而独深悲之者,岂非遭罹世故,益感其言之至邪?”通过举司马迁对于韩非子文章特别有感悟的例子,强调作家自身的经历和情感体验,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体验的独特影响。 刘禹锡文章的地位还表现在对后世的影响,如讲哲学的《天问》就对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在刘禹锡的基础上论证了“太虚之气”是“天人合一”的唯一本体。他用于革新的学术传统也影响力王安石的政治改革,使得王安石找到有利于变法革新的思想武器——唯物主义的无神论。 即使刘禹锡的文章不及其诗歌提知名度高、流传范围广,但仍然在唐宋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寄托在文章中的伟大人格也依然不朽。

刘禹锡(公元772-824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因是汉代中山王刘胜后代,又称刘中山,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耳灞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22岁中进士,23岁登宏辞科,24岁登吏部取士科,三登文科,享誉京华。他29岁入仕,先后任过节度使掌书记、主薄、监察御史、监察史、州司马、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太子宾客,死后受赠兵部郎中。他在从政之余笔耕不辍,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政治上关心国家命运刘禹锡同情人民疾苦,坚持整肃官吏,主张“功利存乎人民”。他做地方官时更是守政不阿,重土爱民,兴教重学,深得人民爱戴。 哲学上朴素唯物主义刘禹锡的此类文论不少,如《天论》、《问大钧赋》等。其《佛衣铭》更有极好的表述:“初必有终,传岂无已。物必归尽,衣胡持久。” 文学上与白居易齐名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前期刘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堪称“四海齐名白与刘”。其诗歌题材广阔、取境优美、词藻瑰丽、精炼含蓄、思出常格、开朗流畅、可语可歌而又不流于平浅。刘禹锡又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以论说文的成就最大。一是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二是杂文,词藻瑰丽,题旨隐微。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传世。 刘禹锡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和朴素唯物论者,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贬任连州刺史。清乾隆本《连州志。名宦传》说:“吾连文物媲美中州,禹锡振起之力居多。”刘禹锡牧连州4年半,政绩斐然,著作甚丰。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刘禹锡生逢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宦官擅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政权陷入严重危机之中,朝中改革与保守力量发生激烈对抗。刘禹锡与王叔文、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以惩酷吏、罢宫市、免欠赋、禁额外加征为主旨。革新失败后,改革派遭到了无情打击,参与“永贞革新”的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被贬放外地,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后,途至荆南(今湖北江陵)时,朝廷又以刺史“不足偿责”为由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没有到达连州任职。10年后,他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游玄都观时写了首题为《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的诗,因这诗“语涉讥讽、执政不悦”,刘禹锡再被贬为连州刺史。 身心受到重大打击的刘禹锡来到了“天下山水,非无美好”的连州时,发现这里是一个适宜发挥政治能力和文学才华的地方。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回答者:liujun427 - 大魔法师 八级 5-23 18:14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参考资料:

望赋邈不语兮临风,境自外兮感从中。晦明转续兮,八极鸿蒙。上下交气兮,群生异容。发孤照于寸眸,骛遐情乎太空。物乘化兮多象,人遇时兮不同。嗟乎!有目者必骋望以尽意,当望者必缘情而感时。有待者瞿瞿,忘怀者熙熙。虑深者瞠然若丧,乐极者冲然无违。外徙倚其如一,中糺纷兮若斯。望如何其望最乐!睎庆霄兮溯阿阁。如云兮天颜咫尺,如草兮臣心踊跃。扇交翟兮葳蕤,旗升龙兮蠖略。日转黄道,天开碧落。凝瑞景于庭树,掬非烟于殿幕。望如何其望且惧!等灞岸兮见长安。纷扰扰兮红尘合,郁葱葱兮佳气盘。池象汉兮昭回,城依斗兮阑干。避御史之骢马,逐幸臣之金丸。望如何其望攸好!宗万灵兮越四隩。汉帝仙台兮,秦皇海峤。霓衣踊于河上,马迹穷乎越徼。紫气度关而斐亹,神光属天而昭耀。睆眷眷以驰精,耸专专而观妙。望如何其望有形!视蠢蠢兮穷冥冥。楚塞氛恶兮,萧关燧明。晕笼孤月,角奋长庚。沙多似雪,碛有疑城。烟云非女子之气,草木尽王者之兵。审曳柴之虚警,破来骑之先声。信有得于风鸟,示无言于旆旌。望如何其望且慕!恩意隔兮年光度。雕辇已辞兮,金屋何处?长信草生兮,长门日暮。徯翠华之傥来,仰玄天以自诉。况复湘水无还,漳河空注。泪染枝叶,香余纨素。风萧萧兮北渚波,烟漠漠兮西陵树。夫不归兮江上石,子可见兮秦原墓。拍琴翻朔塞之音,挟瑟指邯郸之路。望如何其望最伤!俟环玦兮思帝乡。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春之气兮悦万族,独含嚬兮千里目。秋之景兮悬清光,偏结愤兮九回肠。羡环拱于白榆,惜驰晖于落棠。谅冲斗兮谁见,伊戴盆兮何望?岂止苏武在胡,管宁浮海?送飞鸿之灭没,附阴火之光彩。鹤颈长引,乌头未改。恨已极兮平原空,起何时兮东山在。永望何如,伤怀孔多。降将有依风之感,宫人成忆月之歌。歌曰:张衡侧身愁思久,王粲登楼日回首。不作渭滨垂钓臣,羞为洛阳拜尘友。刘禹锡《子刘子自传》:【原文】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由大王父已还,一昭一穆如平生。曾祖凯,官至博州刺史。祖[金皇],由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岁满,转殿中丞、侍御史,赠尚书祠部郎中。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后为浙西从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於蛹 [yǒng]桥。其后罢归浙右,至扬州,遇疾不讳。小子承夙训,禀遗教,眇[miǎo,微弱]然一身,奉尊夫人不敢殒灭。后忝[tiǎn羞辱,愧对;辱]登朝,或领郡,蒙恩泽,先府君累赠至吏部尚书,先太君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赠至范阳郡太夫人。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间岁,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官司间旷,得以请告奉温[冫青,qìng]。是时少年,名浮[过也]于实,士林荣之。及丁先尚书忧,迫礼不死,([丁]指遇父母之丧。[先尚书]指刘禹锡的父亲。)因成痼疾。既免丧,相国扬州节度使杜公领徐泗,素相知,遂请为掌书记。捧檄入告,太夫人曰:“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因白丞相以请,曰:“诺。”居数月而罢徐泗,而河路犹艰难,遂改为扬州掌书记。涉二年而道无虞,前约乃行,调补京兆渭南主簿。明年冬,擢[zhuō提拔]为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新弃天下,东宫即位。时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奕棋得通籍博望,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之。如是者积久,众未知之。至是起苏州掾[yuàn,副官],超拜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遂阴荐丞相杜公为度支盐铁等使。翊日[同“翌日”],叔文以本官及内职兼充副使。未几,特迁户部侍郎,赐紫,贵振一时。予前已为杜丞相奏署崇陵使判官,居月馀日,至是改屯田员外郎,判度[duó]支盐铁等案。初,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后,有远祖风,唯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以为言然。三子者皆与予厚善,日夕过,言其能。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从春到秋的“永贞革新”,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这是对“永贞革新”的充分肯定。)时上素被疾,至是尤剧。诏下内禅,自为太上皇,后谥曰顺宗。东宫即皇帝位,是时太上久寝疾,宰臣及用事者都不得召对。宫掖[yè]事秘,而建桓立顺,功归贵臣[这里指宦官]。於是叔文首贬渝州,后命终死。宰相贬崖州。予出为连州,途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九年,诏征,复授连州。自连历夔、和二郡,又除主客郎中,分司东都。明年追入,充集贤殿学士。转苏州刺史,赐金紫。移汝州兼御史中丞。又迁同州,充本州防御长春宫使。后被足疾,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秘书监分司。一年,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行年七十有一,身病之日,自为铭曰:不夭不贱,天之祺[qí福也]兮。重屯[zhūn,艰难]累厄,数之奇[jī]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shàn,毁谤],心无疵[cī小毛病]兮。寝于北牖[yǒu窗],尽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时兮。魂无不之,庸讵[jù岂,怎]知兮。 刘子名禹锡,字梦得。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刘胜,受封为中山王,谥号为“靖”,子孙因此成为中山人。七世祖刘亮,在北朝做官,担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上迁都到洛阳,成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代以儒学做官,祖先的坟墓原在洛阳北山,后来因为地方狭小不可依凭,就葬在荥阳的檀山原。从曾祖父以来,父葬在左边,子葬在右边,就像在世那样长幼有序。曾祖刘凯,做官至博州刺史。祖父刘[金皇],开始任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一年期满,转任殿中丞、侍御史,追赠为尚书祠部郎中。父亲刘绪,也因儒学在天宝末年考中进土。后遭遇“安史之乱”,全族向东迁徙,以避祸患灾难,于是被关中以东的节度使所聘用。后来担任了淮西从事。在淮西府又兼任盐铁副使,后转为殿中省官员,在蛹桥主持政务。后来罢官回到浙西,行到扬州,病故。我接受父亲平日的训示,秉承他的遗教,孤独一身,侍奉母亲不敢自毁。后来我在朝廷任职,或在郡里做官,蒙受恩泽,父亲被多次追赠,直到吏部尚书。母亲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追赠为范阳郡太夫人。【译文】刘子名禹锡,字梦得。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刘胜,受封为中山王,谥号为“靖”,子孙因此成为中山人。七世祖刘亮,在北朝做官,担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上迁都到洛阳,成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代以儒学做官,祖先的坟墓原在洛阳北山,后来因为地方狭小不可依凭,就葬在荥阳的檀山原。从曾祖父以来,父葬在左边,子葬在右边,就像在世那样长幼有序。曾祖刘凯,做官至博州刺史。祖父刘[金皇],开始任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一年期满,转任殿中丞、侍御史,追赠为尚书祠部郎中。父亲刘绪,也因儒学在天宝末年考中进土。后遭遇“安史之乱”,全族向东迁徙,以避祸患灾难,于是被关中以东的节度使所聘用。后来担任了淮西从事。在淮西府又兼任盐铁副使,后转为殿中省官员,在蛹桥主持政务。后来罢官回到浙西,行到扬州,病故。我接受父亲平日的训示,秉承他的遗教,孤独一身,侍奉母亲不敢自毁。后来我在朝廷任职,或在郡里做官,蒙受恩泽,父亲被多次追赠,直到吏部尚书。母亲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追赠为范阳郡太夫人。当初,我二十多岁,应考进士,幸而一次得中。隔了一年,又以文才经吏部取士科考试合格,被授予太子校书的官职。我官事清闲,有时间侍奉父母,问寒问暖。我当时年轻,名声超过实际,在读书人中享有盛誉。及至父亲去世,我迫于礼教而不敢轻死,因而得了久治不愈的病。我守丧期满后,正逢宰相、扬州节度使杜佑兼管徐州和泗州,由于我和他素来互相了解,就经请求后去出任掌书记。我捧着任命的文书人告母亲,母亲说: “我不喜欢江淮一带地方,你从开始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我就禀告丞相,以请求照顾。丞相说:“可以。”我过了几个月离开了徐州、泗州,由于河路还难走,就改做扬州掌书记。过了两年,道路畅通,前约得以实行,我就调补为渭南县主簿。第二年冬天,我提升为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春,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当时有出身寒微、才华出众的王叔文,以擅长下棋,得以进出太子的宫苑。因有机会与太子李诵谈论时事,李诵非常赏识他。他们这样交往很久了,众人都不知道。到这时王叔文由苏州府属官,破格提拔为起居舍人,充任翰林学士。于是他密荐丞相杜佑,任度支、盐铁等使。第二天,王叔文以翰林学士及起居舍人兼任度支、盐铁副使。不久,又特升任户部侍郎,皇帝赐他紫服,贵振一时。我以前已由杜丞相奏请委派为崇陵使判官,任职一个多月,到这时改任屯田员外郎,兼管度支、盐铁等方面的公事。当初,王叔文是北海人,自称是王猛的后代,具有远祖的风度。只有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认为确实如此。这三位都和我交情深厚,日夕相处,称赞王叔文的才能。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法治的道理,能以口辩服人。得到重用后,从春到秋,他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皇帝经常遭遇疾病,到这时病情加剧。下诏让位,自为太上皇,死后谥为顺宗。太子李纯及皇帝位。这时太上皇的顺宗久病卧床,宰相、大臣和百官都不得召对。宫廷事情诡秘,像东汉桓帝和顺帝那样,拥立新君的功劳完全归于宦官。于是,王叔文首先被贬到渝州,后来又诏命赐死。宰相韦执谊被贬到崖州。我被贬为连州刺史,走到荆南,又被贬为朗州司马。过了九年,召回朝廷,复授连州刺史,自连州历任夔、和二州刺史,后升为主客郎中,分司东都。第二年追回入朝,充任集贤殿学士,转任苏州刺史,赐金印紫绶,改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又改任同州刺史,兼本州防御使、长春宫使。以后遭遇足疾,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任秘书监,分司东都。一年,加官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活了七十一岁。在这患病的时候,自己写的铭文说:没有早亡也不卑贱,是天生的福分啊。多灾多难,是遭遇的不好啊。天赋的才能,不让我来施展啊。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啊。躺在这窗子下,我到了终期啊。葬近祖坟,还像活着一样啊。灵魂无处不到,这怎能知道啊!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天论(上篇)【原文】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徕,穷厄而呼必可闻,隐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故阴骘之说胜焉。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剌异: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春滋乎堇荼,未尝择善;跖、蹻介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故自然之说胜焉。余友河东解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故余作《天论》,以极其辩云。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其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壮而武健,老而耗眊,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阳而爇树,阴而揫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斩材窾坚,液矿硎铓;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当其赏,虽三旌之贵,万种之禄,处之咸曰宜。何也?为善而然也。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何也?为恶而然也。故其人曰:“天何预乃事耶?唯告虔报本,肆类授时之礼,曰天而已矣。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邪?”法小弛则是非驳,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或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僇辱,时以不辜参焉。故其人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彼不当然而固然,岂理邪?天也。福或可以诈取,而祸或可以苟免。”人道驳,故天命之说亦驳焉。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矣。夫实已丧而名徒存,彼昧者方挈挈然提无实之名,欲抗乎言天者,斯数穷矣。故曰: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法大行,则其人曰:“天何预人邪,我蹈道而已。”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邪?任人而已。”法小弛,则天人之论驳焉。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余曰: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译文】世上讨论“天”的问题的大体有两派,一派认为老天爷是我们大家在天上的老大,管着我们;另一派认为天就是大自然,既没头脑也没心没肺。我的朋友柳宗元最近写了个《天说》来反驳韩愈的观点,小柳文章写得还不错,就是嫩了点儿,比较偏激,没把问题谈透。所以还得我老刘亲自出马,写这篇《天论》,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都讲清楚。但凡有形的东西都不是全能的。天,是有形之物中最大的;人,是动物里边最牛的。有些事天能干可人干不了,也有些事人能干可天干不了,所以说,天和人各有所长。——刘禹锡这里提到的“天与人交相胜”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命题。天的规律是生养万物,它能使万物强壮,也能使万物衰弱;人不一样,人是搞法制的,要明辨是非。这段具体来说天怎么工作,人又怎么工作。天用四季轮回来调节万物的生老病死,还让生物们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看,刘禹锡虽然没研究过《进化论》,可早就知道“气雄相君,力雄相长”的道理。——人玩的是礼义,尊老爱幼,表彰好人,惩罚坏蛋。人比天强在哪儿呢?就强在法。在一个公正严明的法治氛围里,是非明确,赏罚也明确。如果依法受赏,就算你已经高官厚禄不在乎那点儿小钱,你也理直气壮地接受奖励,为什么呢,因为你做了好事必然就要受赏;如果你做了坏事,就算是对你抄家灭门,你也得认,为什么呢,因为你做了坏事,必然就要受罚。在这样一个公正严明的法治社会里,天能做什么呢?人们也就是在祭祀仪式和颁布历法的时候才会和天发生一点儿走走过场的关系。人如果做好事就会获得好处,做坏事就会受到惩罚,谁还会把老天当回事呢?——刘禹锡这话说得很是一针见血,“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邪”,我们想想,如果窦娥能受到公正审判,她还会在刑场上悲愤地呼唤苍天么?如果古代社会能有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会有那么多人要靠练功“接地气”什么的去治病强身么?如果法治社会出毛病了,不再那么公正严明了,做好事不一定受赏,做坏事不一定受罚,十个劳模里塞了两个坏蛋,十个死刑犯里插着三四个无辜的人。大家看到这些情况就疑惑了:怎么会这样呢,没道理啊,这难道是天意吗?造假可以赚大钱,花钱就可以摆平执法机关,这种时候,天命之说就开始小有市场了。这段是个总结归纳。法治败坏的时候,享福的大多都是坏蛋,受苦的大多都是善良之人,哪还有正义,哪还有公理,人要是到了窦娥那份上,除了呼天喊地还能做什么呢?还能指望什么呢?所以说,天能做的是生养万物,人能做的是治理万物,人类社会越是缺乏治理,人们就越是看不懂这世间的道理,也就越来越仰赖苍天了。小韩和小柳都是以个人体会来阐释天人规律,这是不严谨的,个案不能说明普遍规律。嗯,要像我老刘这么研究分析才严谨。天论(中篇)【原文】或曰:“子之言天与人交相胜,其理微,庸使户晓,盍取诸譬焉。”刘子曰:“若知旅乎?夫旅者,群适乎莽苍,求休乎茂木,饮乎水泉,必强有力者先焉,否则虽圣且贤莫能竞也。斯非天胜乎?群次乎邑郛,求荫于华榱,饱于饩牢,必圣且贤者先焉,否则强有力莫能竞也。斯非人胜乎?苟道乎虞、芮,虽莽苍犹郛邑然;苟由乎匡、宋,虽郛邑犹莽苍然。是一日之途,天与人交相胜矣。吾固曰:是非存焉,虽在野,人理胜也;是非亡焉,虽在邦,天理胜也。然则天非务胜乎人者也。何哉?人不幸则归乎天也,人诚务胜乎天者也。何哉?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吾于一日之途而明乎天人,取诸近也已。”或者曰:“若是,则天之不相预乎人也信矣,古之人曷引天为?”答曰:“若知操舟乎?夫舟行乎潍、淄、伊、洛者,疾徐存乎人,次舍存乎人。风之怒号,不能鼓为涛也;流之溯洄,不能峭为魁也。适有迅而安,亦人也;适有覆而胶,亦人也。舟中之人未尝有言天者,何哉?理明故也。彼行乎江、河、淮、海者,疾徐不可得而知也,次舍不可得而必也。鸣条之风,可以沃日;车盖之云,可以见怪。恬然济,亦天也;黯然沉,亦天也。阽危而仅存,亦天也。舟中之人未尝有言人者,何哉?理昧故也。”问者曰:“吾见其骈焉而济者,风水等耳。而有沉有不沉,非天曷司欤?”答曰:“水与舟,二物也。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一以沉,一以济,适当其数乘其势耳。彼势之附乎物而生,犹影响也。本乎徐者其势缓,故人得以晓也;本乎疾者其势遽,故难得以晓也。彼江、海之覆,犹伊、淄之覆也。势有疾徐,故有不晓耳。”问者曰:“子之言数存而势生,非天也,天果狭于势邪?”答曰:“天形恒圆而色恒青,周回可以度得,昼夜可以表候,非数之存乎?恒高而不卑,恒动而不已,非势之乘乎?今夫苍苍然者,一受其形于高大,而不能自还于卑小;一乘其气于动用,而不能自休于俄顷,又恶能逃乎数而越乎势耶?吾固曰: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天与人,万物之尤者耳。”问者曰:“天果以有形而不能逃乎数,彼无形者,子安所寓其数邪?”答曰:“若所谓无形者,非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为体也不妨乎物,而为用也恒资乎有,必依于物而后形焉。今为室庐,而高厚之形藏乎内也;为器用,而规矩之形起乎内也。音之作也有大小,而响不能逾;表之立也有曲直,而影不能逾。非空之数欤?夫目之视,非能有光也,必因乎日月火炎而后光存焉。所谓晦而幽者,目有所不能烛耳。彼狸、狌、犬、鼠之目,庸谓晦为幽邪?吾固曰: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乌有天地之内有无形者耶?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必因物而后见耳。乌能逃乎数耶?”【译文】有人说:“你讲的这套‘天与人交相胜’的道理太深奥了,你要真想让我们明白,最好打个比方,讲得通俗一点儿。”——刘禹锡这人不错,知道讲道理要讲通俗了才好,从这层意思上说,刘老是我的老前辈。刘老师自问自答:“打个比方有什么难的,你知道旅游是什么回事么?好比我们一伙人组团旅游,到了荒郊野岭什么的,需要大树上摘果子,深潭里取水,谁体格好谁就占便宜,哪怕你有钱钟书那么大的学问,这时候一点儿辙也没有;可如果到了大城市,想到市政府食堂混口饭吃,胳膊再粗也不管用了。如果是去维也纳,即便在乡下也如同在大城市一般,靠的是彬彬有礼;如果在战火中的巴格达,虽然是大城市也如同在荒原,得靠丛林法则来找吃的。这道理很清楚明白吧?”可能还有人问:“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天不会帮人什么忙,那古人为什么常常说天呢?”我的回答是:“这就和行船的道理一样。如果是在公园的人工湖里划船,你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在哪儿停就在哪儿停,就算有翻船的,人们也不会把翻船的原因归到老天头上;可你如果是在黄河壶口瀑布或者长江瞿塘峡划船,人力能控制的因素就很有限了,船没翻得谢天谢地,船翻了那叫天不作美。”还有人问:“你的说法有些道理,可怎么解释那些一起行船却一个沉、一个不沉的情况呢?”这也很简单,告诉你吧:“水和船是两种东西,作用在一起,其间有数有势。”——我来解释一下刘老师的话,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看似很玄妙的概念:一个是“数”,一个是“势”,不少算命先生常说这两个词,其实在刘禹锡这里,“数”就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势”就是指事物发展的趋势,还有一点儿“惯性”的意思。好了,接着听刘老师讲。——“数和势一起作用,势这东西是依附在物体上的,物体运动得快,它的势就强,运动得慢,它的势就弱。船划得慢也可能会翻,但它是怎么翻的,我们看得明白;船要是太快,以每小时二百公里的高速在壶口瀑布一带行进,势很疾,翻了船我们也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刘老师这个解释有点儿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意思:所谓偶然事件其实也是必然的,只不过我们了解不到导致这个事件的所有成因,所以它才“看似”偶然。还有人问:“你那么看重数和势,却不拿老天当回事,天的作用难道还比不上势吗?”我的回答是:“天的形状一直都是圆的,颜色一直都是青的,天运动规律我们都测得出来,所以说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是数;天一直那么高高在上,一直运行不止,这就是它的势。天的运动也无非在于数和势罢了。我一再说:万物都是‘交相胜,还相用’的。爱默生不是有一首寓言诗么,说大山看不起小松鼠,松鼠不服气,说:‘我虽然背不起一座森林,可你也磕不了一枚核桃。’”提问题的人接着问:“就算你说的对,天因为有形体存在而逃脱不了数的限制,那么,对那些无形的东西你又怎么用你的数来作解释呢?”我的回答是:“你所谓的无形的东西,是不是空啊?空这个东西也是有形体的,只不过它的形体要依附其他东西而存在。一间屋子,里边是空的,这是四四方方的空;一只杯子,里边是空的,这是圆柱体的空。不管你说什么空,就照我这个说法自己推理好了。难道天地之内真有无形的东西存在吗?没那回事!古人所谓的‘无形’,其实是‘无常形’,也就是没有固定的形状,依附在物体上也就现了形了。所以,你所谓的无形的东西也一样逃不了数的限制。”天论(下篇)【原文】或曰:“古之言天之历象,有宣夜、浑天、《周髀》之书;言天之高远卓诡,有邹子。今子之言,有自乎?”答曰:“吾非斯人之徒也。大凡入乎数者,由小而推大必合,由人而推天亦合。以理揆之,万物一贯也。今夫人之有颜、目、耳、鼻、齿、毛、颐、口,百骸之粹美者也。然而其本在夫肾、肠、心、腹;天之有三光悬寓,万象之神明者也。然而其本在乎山川五行。浊为清母,重为轻始。两位既仪,还相为庸。嘘为雨露,噫为雷风。乘气而生,群分汇从。植类曰生,动类曰虫。倮虫之长,为智最大,能执人理,与天交胜,用天之利,立人之纪。纪纲或坏,复归其始。尧、舜之书,首曰‘稽古’,不曰稽天;幽、厉之诗,首曰‘上帝’,不言人事。在舜之廷,元凯举焉,曰‘舜用之”,不曰天授;在殷高宗,袭乱而兴,心知说贤,乃曰‘帝赉’。尧民知余,难以神诬;商俗以讹,引天而驱。由是而言,天预人乎?”【译文】还有人问:“古时候研究天的问题有三大学派:宣夜、浑天和《周髀》,最著名的专家有个叫邹衍的,你刘禹锡师承哪家哪派啊?”我回答说:“我老刘没师承,无门无派!我的理论不是跟他们学来的,是自己推理推出来的。但凡‘入乎数’,也就是有规律的东西,都可以小中见大,我们从人来推天很容易推得出来。人长着五官,五官之本在于内脏,天上挂着日月星辰,日月星辰之本在于山川五行,清澈的东西来自于溷浊之物,轻微的东西来自于厚重之物,而溷浊、厚重的就是地,清澈、轻微的就是天,天和地各就各位,互相发生作用,产生了风雷雨雾,产生了植物、动物。在天和地产生的所有生物里,人是脑子最好使的,能和天各擅胜场。人建立了人类社会的纲纪,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看到一种显著的现象:尧舜时代是上古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的书开头就说‘稽古’,不说‘稽天’。到了周幽王和周厉王这两位暴君的时代,文献上一开篇就谈‘上帝’了,不讲人事了。在舜圣人的政府里,好干部得到提拔,说这是舜提拔他们,不说职位得自天授。商王武丁是个有为之君,看傅说有能耐,想重用他,于是就假装说上帝托梦给自己,让自己提拔傅说。他这么做,是因为他即位的时候接的是个烂摊子,不得不拿上帝糊弄人。道理很清楚了吧,在好世道里,‘天’这个字的使用频率就少;在坏世道里,领导只好拿天命来糊弄老百姓,老百姓受了不公正待遇也只有哭天抢地这一条路好走。天,不就是这么回事吗?”还有一些,不能发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白居易称刘禹锡为“刘二十八”,因为刘禹锡在家族的同辈人中以长幼排序是第二十八位,因此白居易称呼他为“刘二十八”。另外,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因参加“永贞革新”集团,被贬为郎州司马。十年年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又写了一首惹祸的诗。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有关刘禹锡议论文素材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1-2] ,又自言系出中山。[3]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4] 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4]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十二月,你走了,毅然离开,也是蓦然的。我不曾想过会有这么一天,而这已经成为不可争论的事实,在事实面前,由不得我有挣扎的机会,这一刻,理想、幻想、心里所有对以后两个人的生活那种向往通通变成泡沫飘散在空中。我能看见,是那么的唯美,凄美;我能看见,是那么的不舍,那么的心疼;我能看见,那是一种死亡的影子。十二月,一生至此,弯弯曲曲的也走算过了十九个十二月,在此期间,有人来,也有人走;有的人带着希望来,但是携着落寞去,有的人带着落寞来,携着微笑去,有的人淡然而来,淡然而去;人就是这样,来了,终归会有去的一天,聪明的人,在来的路上,就已经做好了去的准备。而我是愚笨的,走的瞬间,才明白我只是一个过客。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1-2] ,又自言系出中山。[3]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4] 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4]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楼主,你好!

刘禹锡,字梦得,生于772年,卒于842年。他是匈奴人的后裔。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

刘禹锡耳灞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楼主根据这些资料删减改编一下吧

刘禹锡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那可不一定,就算巨轮上的帆任凭它再顽强,再牢固也有被狂风袭卷的时候。人生亦如此,若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只能说明你的毅志力比较顽强,并不代表你一定能成功。所以有时候选择停止也是好的。

《开心辞典》中曾有这样一幕:一青年在答题台上答题,他怀孕的妻子在观众席上静静的等待着他胜利的佳音。然而当他顺利闯过三关时却选择放弃。这种情况是罕见的,因为在小丫的主持下选手对她的“继续吗”回答总是肯定的,可那位青年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坚定的说出“停止”两字。正当观众那些冷嘲热讽朝他泼去时,却被他在小丫面前的回答征服了。小丫问:“如果你的孩子将来问你为何不勇往直前,你怎么回答?”“有些事情并不一定要到达终点,停止可能获得更多。”“那如果你的孩子只考了80分就不上进了,你怎么教育他?”“我会说:‘你若尽了最大努力,那我不怪你。’人生并不一定要走到最辉煌的顶峰,关键是要享受走的过程。”就是他的这两次回答博得了阵阵掌声,得到了来自观众心灵最深处的敬佩。

倘若你爬山,累了就停下来,先享受一下千尘绿浪的清幽,郁郁葱葱的野花野草,感受一下另类的幸福,再继续攀登,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了,那种豪情壮志也体会到了。但如果你累了还继续攀登,那到达山顶就困难了,说不定还会让你因累而窒息。

所以,有时走走停停也是一种良策。即便有倒下的时候那也只是躯壳,只要坚持不让意志倒下。因为意志倒下是最可怕的。

或走或停在于己,只要你把自己当作帆,那就依实力而行吧!毕竟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失败时别忘了:帆也有倒下的时候,不过就是自己停在那歇了口气罢了。等气歇够了再走也不迟啊!说不定走的更快。

-----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至“巴山楚水凄凉地”长达二十三年。这是多么巨大的痛苦!可他没有消极沉沦,而豪放地唱出了处于社会之秋的自勉之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正是这种对人生的珍视使他明白,在困境要耐得住寂寞。

刘禹锡人称诗豪,当情绪来急时,其人写诗:如滔滔江水下笔如流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浪淘沙一首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采。

①浪淘沙——唐代曲名,来自民间。与后来的词牌“浪淘沙”不同。

②九曲——形容河流转弯很多。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③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④天涯——天边。

夜间,当你仰望星空和银河出神的时候,你也许会想,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现在怎么样了?要是能到他们那里去作客该多好啊。这首诗写的就是那样美妙的幻想。不过,启发诗人幻想的不是天上的银河,而是地上的黄河。

雄浑壮丽的黄河,百转千回,风涛万里,泥沙滚滚,从天边浩荡奔流而下,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可是,天上不是有一条银河吗?这来自天上的黄河一定是跟银河相通了。于是诗人欢呼起来:来吧,沿着这黄河往上走,直走到银河边上,上牛郎织女家瞧瞧吧!诗人在召唤谁和他同去呢?当然是他的读者,有我,有你,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朋友。

那么,这首诗是赞美银河的吧吗?不,是赞美黄河。正是万里黄河的磅礴气势,触发了诗人的豪情和联想,使他从黄河望到天边,想到天上,又从天上的银河想到牛郎织女的。

2004云南省高考优秀作文选登:挫折、痛苦、人生 尝闻一说曰:鹰鹫之属,本为同族,其名曰隼。

岁逢大旱,草木尽枯,獐兔皆死,群隼枵腹。或搏苍穹,徒鸿蒙,求索于重峦之颠,或敛翅羽,扑尘埃,偏安于腐尸殍肉。

则前者傲而化鹰,后者鄙而称鹫也。余闻此而有言曰:大旱之岁,乃隼族直面挫折与痛苦之际也,志不同则前途殊也。

归属若何,唯志所谋。 然天地万物,苦痛挫折非仅此一案,广袤乾坤,何处不有。

君曾见清泉流于大石者 乎?此泉之挫折也。择退者,蔽于石阴,遁于林洼,而久之腐,不名于世也;而进者不畏险阻,旋而复击百万遭,竟成深谷疾流而遏舟舸。

君亦见清风之阻于绝壁者乎?此风之挫折也。择趋避者,散于群峦之外,须臾而无形,倾刻而泯灭;择挺进者,继往削磨千亿载,乃得赤漠飞沙之掩白日。

物之形貌,择于何,择于挫折也。 而青史之上,举大业者亦莫不有择于苦痛挫折也。

百里奚之举,孙叔敖之仕,皆自其不辍于逆境之苦也。而史迁之心,笃大志而不易,遭酷刑而不馁,于大辱重挫之下毅然择生,终有绝唱之史,无韵之骚,令后世文客抚卷喟叹;亦有武侯之志,承先帝之德,尽报国之忠,剑指中原,不胜不休,虽失大计于街亭,义不择退,再回出师,终塑英豪之名而得千古慨叹。

人生之不如意者居多,直面挫折,化解而微言苦痛,惟怀大志而不言败者,可转而为人杰;逢小挫抑或夸言痛苦而逡巡而返者,茫茫千载间未可计数,而留其名者未之有也。乃知骅骝浩,必有跌扑尘泥者,偃志者死,其奋起者得利足;猿猱攀于绝壁,必有失手折臂者,其灰心者亡,其拼搏者得神技;人必有踬踣于疾风骤雨者,其苟安者寻一穴而居,闭塞而昧昧一生,傲立者跳跋淖而行,待霁虹如画,而后登坦途,沐清风。

不为斗米折腰,陶潜择归隐,弃荣华,于是《归去来兮》传诵千古;临危厄而不屈,文天祥择死国,弃官爵,乃有灼目丹心永耀汗青! 余由是有感而叹曰:快乐苦痛坦途挫折,于人生路上相伴相生而未可避免,这亲临之地,择何方而往,人各有愿而未可强加,然播义于四海,流芳于后世,则非不畏挫折,临痛苦而笃志不易者可至也! 2004高考四川满分作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

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舌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

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

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

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击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你嘴角边的甜甜的笑…… 2004高考四川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

——题记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

走与停

重庆一考生

刘禹锡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那可不一定,就算巨轮上的帆任凭它再顽强,再牢固也有被狂风袭卷的时候。人生亦如此,若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只能说明你的毅志力比较顽强,并不代表你一定能成功。所以有时候选择停止也是好的。

《开心辞典》中曾有这样一幕:一青年在答题台上答题,他怀孕的妻子在观众席上静静的等待着他胜利的佳音。然而当他顺利闯过三关时却选择放弃。这种情况是罕见的,因为在小丫的主持下选手对她的“继续吗”回答总是肯定的,可那位青年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坚定的说出“停止”两字。正当观众那些冷嘲热讽朝他泼去时,却被他在小丫面前的回答征服了。小丫问:“如果你的孩子将来问你为何不勇往直前,你怎么回答?”“有些事情并不一定要到达终点,停止可能获得更多。”“那如果你的孩子只考了80分就不上进了,你怎么教育他?”“我会说:‘你若尽了最大努力,那我不怪你。’人生并不一定要走到最辉煌的顶峰,关键是要享受走的过程。”就是他的这两次回答博得了阵阵掌声,得到了来自观众心灵最深处的敬佩。

倘若你爬山,累了就停下来,先享受一下千尘绿浪的清幽,郁郁葱葱的野花野草,感受一下另类的幸福,再继续攀登,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了,那种豪情壮志也体会到了。但如果你累了还继续攀登,那到达山顶就困难了,说不定还会让你因累而窒息。

所以,有时走走停停也是一种良策。即便有倒下的时候那也只是躯壳,只要坚持不让意志倒下。因为意志倒下是最可怕的。

或走或停在于己,只要你把自己当作帆,那就依实力而行吧!毕竟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失败时别忘了:帆也有倒下的时候,不过就是自己停在那歇了口气罢了。等气歇够了再走也不迟啊!说不定走的更快。

-----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至“巴山楚水凄凉地”长达二十三年。这是多么巨大的痛苦!可他没有消极沉沦,而豪放地唱出了处于社会之秋的自勉之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正是这种对人生的珍视使他明白,在困境要耐得住寂寞。于是他开始像屈原写《楚辞》一样,用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改写当地名歌。[用刘禹锡的事例,又比用李白、杜甫、苏东坡之类的事例,来得新鲜。]

于是,我们便有了脍炙人口的《竹枝词》《柳枝词》等诗篇,这些无不是他对百姓生活的细致观察所得。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

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

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

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

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

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

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歌创作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

关于刘邦的专业论文题目

我很敬佩刘邦,因为他能很好的用兵,打了很多胜仗。我很敬佩刘邦,因为他能平定百姓,百姓们都听他的,都非常敬佩刘邦。我很敬佩刘邦,因为他能非常聪明,还能说服项伯帮他说服项羽。我很敬佩刘邦,因为他的口才能力非常好,能召集许多壮士。我很敬佩刘邦,因为他的勇气非常大,不怕困难,用勇气和智慧统一天下。刘邦非常的聪明也有勇气,人们还编了一个传说,一天夜晚一条非常大的白蛇挡路,他一刀把它劈成了两半,他旁边的人见了,就愿意跟他一起征服天下,所以后面的刘邦成了汉王,统一了天下,我非常敬佩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翻开一页页泛黄的历史史册,名垂千古之人何其多,背负千古骂名依旧不少。然而使我永远记于心中的人从来只有一个。他就是汉高祖--刘邦。刘邦,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小人,为了皇位不择手段,逼死英雄。得天下后,杀死功臣;有人说他能正确认识自己,识时务,且知人善任;还有人说他有一颗仁心,是一个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好皇帝。无论如何我最佩服的始终是刘邦,他最后活了下来,赢得天下,成为了一代名帝,不是吗?刘邦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项羽决定和刘邦一起西进关中。刘邦步步西进,大破秦兵。后来,刘邦先进了关中。鸿门宴之后,项羽刘邦势不两立。楚汉之争开始了。垓下一战中刘邦重创楚军,逼项籍自刎于乌江,终于结束了为期4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称帝,建立汉朝。为巩固王权,刘邦杀死了众多“功臣”。在政治上,废除秦朝的苛法。与民约法三章,封存府库,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在法律思想上,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在经济上,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释放奴婢,解放生产力,打压唯利是图的商人。刘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我心目中的刘邦,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项羽之死,不是他所愿,是项羽的“骨气”让他自己自刎于乌江畔;“功臣”之死,不是他所愿,是“功臣”们过于嚣张让他们走上绝路;小人之名,亦不是他所愿,没有他的谋略哪来我们今日的大好河山?他以仁义治国,使迫于秦王朝苛政的人民走上了幸福的道路;他开创了文景之治,为之后的反匈奴战役奠定了基础;他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统一起来,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为中华名族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汉室王朝,令各国人民敬仰和怀念,让中国在世界史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一笔。这就是刘邦,我最喜欢最敬佩的历史人物,一个被人骂为小人的千古一帝。当开创盛世的传奇成为一页页历史史册时,他早已远去,但他那绝世的风采依旧傲然于天地之间,依然留在了每一个被他的风采所折服的人们心中

说到刘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不错,他就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然而他得天下却有一段说辞。刘邦曾和他的谋士高起和王陵谈到他得天下的原因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擒也。历史告诉我们:与刘邦并起的项羽,更是一位叱咤风云,吞云吐雾,排山倒海的英雄人物;他“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大败了秦军主力,成为起义军中最高领导者。其武功,军队战斗力远胜于刘邦,却才演出“鸿门宴下刘邦落荒而逃”的那一幕,那场面是多么的壮观!然这样一位盖世英雄,在与刘邦的角逐中却化作了南柯一梦,这是为何?让我们来比较一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恨天恨地,自骄自大,目中无人,不可一世,自持武勇,有勇无谋,疑下拒谏,武断专行,只是凭武功征服天下。终至,众叛亲离,虞姖惨死,乌江自刎,留下千古一叹。然刘邦则不同,自占领咸阳之后,废除了秦朝的苛政,与百姓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此时上天就以眷顾他了;在用人方面: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善于发现人才和利用人才。以富饶的关中为后盾,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善用兵法,出奇制胜,由弱到强,终得天下。后世史学家大多尊项贬刘,认为项羽不肯过江东,光明磊落,大丈夫宁战死不屈生,是人中豪杰。刘邦则是贪色好利,奸诈无比,虽得天下,不足为颂。这些虽都是事实,但就一点儿言,刘邦是胜过项羽的——重视人才,重用人才。毛泽东不也曾书写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吗?还记得“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之国耻吗?西方国家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工业革命之时,我们却在枕着“天朝上国”的美梦。终于,1840年的天英吉利一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关于刘恒的学术论文

刘恒十二岁的时候娶了窦氏为王后,窦氏是吕后作为仕女送给代王刘恒的。刘恒的母亲是薄姬,刘邦的姬妾。刘恒的皇后是窦氏,在惠帝死后,吕氏家族准备独立掌权的时候,刘邦后代开始发起战争,最后就剩下刘章和刘恒的争夺皇位。最后是刘恒当了皇帝汉文帝刘恒,和他的儿子汉景帝开创了十多年的文景之治。所以刘恒和他的儿子在历史上是留下了很好印象的皇帝

刘恒,字树恒,一九五九年一月生於北京,一九八二年七月毕业於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供职於首都博物馆、《中国书法》杂志社,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副主任。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杂志特约编审、西泠印社社员、沧浪书社社员。书法篆刻作品曾获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全国篆刻评比优秀作品奖,著作《中国书法史·清代卷》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作品先后参加第二、三、七、八、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第一、三届全国篆刻艺术展、中国二十世纪书法大展、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展等重大展览。担任第三至八届全国中青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一、三、四、五届全国楹联书法展、第三至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评审委员。出版著作有《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历代尺牍书法》(知识出版社)、《中国书法全集·张瑞图卷》、《中国书法全集·倪元璐卷》(荣宝斋出版社)、《篆刻创作大典》(新时代出版社)、《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刘恒》(河北教育出版社)等,并有论文多篇发表於专业报刊。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之一,汉文帝也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明君的典型。因此,诸多史学在提及汉文帝的时候都更多着眼于他的“广恩博施”(《太史公自序》)、功德无量,鲜于涉及汉文帝的性格缺陷。而司马迁以其“良史之才”(裴?S《史记集解序》)在《史记》中塑造汉文帝形象的时候,并没有一味地褒扬他的圣明和功绩,而是恪守着“不虚美,不隐恶”这一史学家的实录原则,以“互见法”的方式多方面地展现了仁爱宽厚、从谏如流的汉文帝赏罚不明,又感情用事。使我们看到作为帝王的刘恒既有君临天下广施恩泽、体恤民生疾苦的一面,也有当个人意愿得不到满足时人性中难以避免的自私和刻薄。而只有这看似矛盾的性格统一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时,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古代帝王的全貌。据笔者了解,有关汉文帝的学术论文几乎绝大部分都是克己自律、广开视听、谦虚宽容、惠爱躬俭的颂歌,绝少提及他的自私和轻率。本文试图通过《史记》中汉文帝的缺陷和不足,展示作为皇帝的汉文帝人性自私的一面,包括他在个人生活中无法掩盖的不足,并分析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怎样与他的另一面统一在一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