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yicongzhongdedaoqif作品所着重塑造的两个艺术形象——刘备和曹操,是统治阶级内部两个对立的人物,如刘备告诉庞统所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第六十回)作者正以强烈的“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描写在同一事件上曹、刘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这种描写充满全书。然而,无论是赞扬还是鞭答,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作者都宣扬了“英雄”史观。《三国演义》把刘备描写为一个理想化的统治者、施行“王道”“仁政”的代表,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被大量虚声美词掩盖着。《三国演义》否定黄巾起义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而那些残酷镇压黄巾起义、向农民进行反攻倒算的封建统治者,却被当作历史的创造者来吹捧。在陶谦把徐州让给刘备而刘备固辞不受时,作者安排了这样的情节:“次日,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作为刘备对立面的曹操,却是《三国演义》描写相当突出的人物。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曾起过相当的作用。《三国演义》没有肯定这些作用,把他作为破坏“正统”、违反“纲纪”的乱世奸雄来否定,反映了作者儒家的政治观点,“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然而,《三国演义》在曹操的形象中,却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狡诈的特点,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曹操也是农民起义的死敌,镇压黄巾起义军的刽子手,他在豪强大混战的过程中,一步步扩大势力,最后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和权势。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剥削阶级处世哲学的集中和概括。曹操具有极端的损人利己的特性,具有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曹操身上,集中了封建统治阶级全部恶劣品质。对于这个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三国演义》是通过丰富具体的细节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他突现出来的。在他身上,具有多方面的复杂的性格特征。作为一个群雄割据的强者、胜利者,在风云突变的年代,曹操能认识各个集团的长处和弱点,了解事变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等,反面人物曹操,没有被写成浅显的、一眼可以看穿的坏蛋。在他身上,狡诈和残暴得到特别深刻的表现。如上所述,曹操有谋略,也有才干,但他的所谓“谋略”和“才干”是为他的极端的唯我主义服务的,因此,“谋略”使他更狡诈,“才干”使他更残暴。曹操出于恐惧猜忌,杀了吕伯奢一家;因为要引诱吕布,却将掳来的群众当炮灰;为了报父仇,在攻打徐州时,军队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第十回),真是坏事干尽。然而,他又千方百计地把自己装扮成好人,常常用假仁假义和小恩小惠来洗涤沾满两手的鲜血。他打着汉献帝的旗帜发号施令,北讨南伐,明明是发展自己政治、军事势力,取代刘汉王朝,却标榜为“与国家除凶去害”、“拯救黎民”;明明是自己下令克扣军粮,却借仓官的头来安定军心;为了防范行刺,杀死侍者而佯装不知;表示军法严明,还耍出“割发权代首”的把戏。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很清楚,作者对曹操是持否定态度的。然而,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家都认为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三国演义》作者以为曹操既是“乱臣贼子”,但又是人类历史和人民群众命运的主宰者,征张绣时,命令军士不准践踏麦田,“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 ”(第十七回)在曹操跟刘备一起消灭吕布以后,“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操曰:‘刘使君功大,且待面君封爵,回来未迟。’百姓叩谢。”(第二十回)总之,在刘备面前也好,在曹操面前也好,人民群众都只有哀求、叩拜的份儿,他们被作者歪曲成了毫无作为的“群氓”,而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无论是“汉贼”还是“皇叔”,都被吹捧成了掌握人民命运、支配历史进程的“英雄”。尽管作者对刘备和曹操的褒贬非常明显,但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却共同反映出作者的英雄史观。与此同时,《三国演义》还大肆吹嘘这些封建统治者的天赋才能,把他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历史,归因于他们的“天赋”。如写刘备,说他生下来注定要成为“贵人”,从小就有“大志”,与众不同,“非常人也”(第一回)。写曹操,则说他幼时就“有权谋,多机变”,从小就是“安天下”的“命世之才”(第一回)。并在《邺中歌》里评论曹操说:“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第七十八回)进一步把他写成山川灵气所钟、超群出众的“异人”。总之,在作者笔下,这些主宰历史、驱策人民的“英雄”,都是“天生”的超人。《三国演义》还借助“天命”来颂扬作者理想的“英雄”。据作者说,这些“英雄”人物之所以降生到世上来创造历史,统治人民,全都是执行上天的意旨,所谓“受命于天”。曹魏之所以破灭豪强,统一北方,固然是“天命”;刘备之终于做了皇帝,也是“天命有归”(第三十五回)。因此,这些“应天而生”的封建统治者是受上天保护的。第三十四、五回,写蔡瑁要害刘备,但由于“天意”、“神助”,刘备所骑的马竟然“一跃三丈”,使他脱离了险地。第四十九、五十回,写曹操在华容道之所以大难不死,是“天象”所定,“未合身亡”。书中还一再声称“顺天者逸,逆天者劳”,“逆天而行,乃自取败亡也”(第三十七回、一百二回)。因此凡成王称帝者,总有“凤凰来仪”“黄龙屡现”的征象,而每一重要将帅战死,都有“帅旗忽折”“将星流堕”的预兆。作者宣扬这种“天命”思想,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在封建社会里,“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三国演义》的这种描写,就正是利用神权思想为封建政权服务,要人民服服帖帖地接受这些被吹捧为“天生”“超人”的剥削阶级代表人物的统治;并警告人们说,谁要敢于起来反抗,就是逆天行事,自取灭亡。这也就进一步暴露了,“英雄”史观到最后总是不得不乞灵于“天命”之类的唯心主义的幽灵。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这些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阶级烙印,并在不同程度上宣扬了作者的社会、政治思想。除上文提及的曹操等人物外,还有:郭嘉、夏侯敦、黄盖、吕蒙、张飞、赵云、黄忠等等,其中尤以诸葛亮描绘得最为突出。诸葛亮在作品中,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倾注了强烈的爱和崇敬,把他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马克思主义深刻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从历史事实来看,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有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他具有这些长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重视实践。例如,在曹操取得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就正是因为诸葛亮已经在曹操下荆州的过程中,经历过战争的实践,对敌我双方的长处和弱点都已作了比较的缘故(见《三国志·先主传》和《三国志·诸葛亮传》)。而就《三国演义》看,在有些章节中,作者写到诸葛亮之所以取胜,是由于他对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的结果。如在有几次战争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知道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第九十五回),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正确判断,是在他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在更多的章节里,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宣传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诸葛亮一出场,他就告诉刘备:“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第三十八回)诸葛亮病重在五丈原,“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之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结果魏延飞步入告军情,“竟将主灯扑灭”(第一百三回),真个能“知凶定吉,断死言生”。为了突出诸葛亮,作品还一再写他的“ 锦囊妙计”,每逢重要事件,他总要把装有“妙计”的锦囊交给执行任务的人,吩咐“到时开看”,不但根本不跟别人商量,而且也不让执行任务的人事先知道事情如何去做。一切都只是他那种能够“先知”的“智慧”在起作用,其馀的人都只是被他的“智慧”所驱策的、被动的工具。至于“七星坛祭风”里,写诸葛亮登坛作法、呼风唤雨等,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鲁迅批评《三国演义》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是极其确切的评价。俗语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也正说明了诸葛亮不是超凡的“先知”、不可企及的“天才”。最富于斗争实践的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聪明才智,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概括了集体的智慧和才能。对于诸葛亮的所谓“忠贞”方面,小说也给以多方面的描写。诸葛亮忠于刘备,刘备死后,继续尽忠于阿斗(刘禅),为了报答“三顾草庐”和“临终托孤”的知遇之恩,他“亲理细事,汗流终日”,以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一百三回、九十七回)。诸葛亮“忠贞”的出发点,既有封建的“正统”观念,也有“ 士为知己者死”的“义”的思想。在三国鼎立的形势下,小说描写了成批的谋臣策士,诸葛亮也是其中一员。属于知识阶层的这支队伍,尽管他们的思想、才能、性格各有不同,但都从封建统治阶级立场出发,以个人恩怨依附于某一个政治集团,与某一个统治主建立君主臣属关系;有时用兄弟、朋友等形式来表现这种关系,但并没有改变阶级关系的实质。因此,作为蜀国“贤相”的诸葛亮,他是矢忠于刘氏天下的。然而,诸葛亮的形象,又不是用封建主义的“愚忠”所能完全概括。作者通过刻划他的所谓“谨慎”、“谦逊”、 “严于责己”等个人品质,通过一系列经过美化的“清明”政治措施,来突出这一形象,把他塑造成封建社会“完人”的典型。在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的年代里,作者把希望寄托于所谓杰出的政治家,盼望由他们来实施“王道”和“仁政”。关羽也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人物,作者精心刻划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在众多的战将中,他出类拔萃的气概最为突出。“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表现他万人敌的“勇武 ”,“临江会”、“单刀会”突出他凛然不可犯的“神威”,“刮骨疗毒”写他沉着的“大丈夫”气概。总之,作者力图通过许多夸张传神的描绘,使关羽成为一个 “英雄”人物。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的“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也是指他的“丰采”和“勇力”而言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在关羽身上,“忠”和“义”是结合在一起的。关羽之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具有明确的政治企图。他们“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所以“结为兄弟”,以便“同心协力”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并发誓说,决不“背义忘恩”(第一回)。这就清楚说明了,他们所标榜的“义”,是以反对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作为首要内容的,阶级性十分鲜明。然而,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很尖锐,刘、关、张“桃园结义”以后,不但共同镇压了黄巾起义,而且还以“誓扶汉室”为旗帜,跟地主阶级内部其他派系进行了你争我夺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关羽“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披肝沥胆”,效忠刘备,最终为刘备而“断首捐躯”。《三国演义》的作者对此十分赞赏,称许他为“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第七十七回)。由此可见,《三国演义》大肆吹捧关羽的“忠”“义”,不过是要人们效法关羽,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为某一个封建主卖命而已。正因如此,关羽也就为地主阶级所特别重视。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关羽的地位,不过同张飞、赵云相等。宋、元的统治阶级虽已先后尊关羽为“真君”和“武安王”,但就吹捧关羽的程度和规模来说,都远远不及明、清两代。自从《三国演义》把关羽写成“忠”“义”的化身以后,他就成为完全符合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随着《三国演义》的传播,关羽在民间的影响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阶级曾几次封他为“大帝”,到处为他立庙,享受着跟孔丘同样隆重的祭礼。这就清楚地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也是为了提倡给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第二十三回)。后来因事情败露,“全家老小”都被曹操所杀。作者对这些人极尽歌颂之能事,说他们“捐躯报圣明”,“千秋仰异名”;“忠贞千古在”,“誓死答君恩”。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在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在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见,《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通过这些形象,作者宣扬了封建的“仁政”、“英雄”史观、唯心的先验论和封建道德等。因此,我们对于这些艺术形象,也必须首先认清其思想实质。
人物简介】 汉昭烈帝 刘备(161~223) 官职:安喜县尉——平原县令——徐州牧——左将军——宜城亭侯——益州牧——汉中王——皇帝【词条顶端图片介绍:此图为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刘备像,为存世的最为客观的版本】 刘备,字玄德,号汉昭烈帝,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汉族,涿郡(今河北省涿州)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寨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与孙权联合大胜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后来杜甫作诗说: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编辑本段]【刘备生平】 刘备(161-223),蜀汉昭烈帝,蜀汉开国皇帝,西汉中山靖王之后。在镇压黄巾起义时结识关羽、张飞二人,三人亲如兄弟(正史中无结义之事)。镇压黄巾后,刘备被封为安西县令,后因不满督邮对自己的百般刁难,鞭打督邮后弃官出走。后又投奔公孙瓒,被封为平原县令。 其后,曹操攻打徐州,陶谦向刘备求救,刘备遂从公孙瓒处借来数千兵马,当时公孙瓒手下的赵云也奉命随军。往徐州救援。此时吕布偷袭曹操的根据地濮阳,曹操不得已而退兵。刘备则进驻徐州。陶谦将小沛城交与刘备。 之后,陶谦病故,将徐州城交与刘备,刘备遂自领为徐州牧。此后被曹操所败的吕布前来投奔,刘备让其居小沛。后来,袁术率大军进攻徐州,刘备迎击,两军在盱眙、淮阴相持。这时,吕布偷袭了徐州,刘备战败,转军海西。途中击杀在徐州、扬州为寇的杨奉、韩暹,并向吕布求和,吕布让刘备驻军小沛。其后袁术派纪灵带大军攻小沛,吕布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用“辕门射戟”救了刘备。但其后,刘备再度召集万余人的军队,吕布于是率军进攻小沛。刘备战败,只能前往许都投奔曹操。曹操表奏刘备为豫州牧,至此人称刘备为“刘豫州”。 其后袁术称帝,曹操动员刘备、吕布、孙策三路人马攻打,占寿春后刘备前往小沛。其后曹操欲讨伐吕布,便派夏侯敦联合刘备一起讨伐吕布。吕布得知后派高顺攻破小沛,刘备只得逃回曹操营寨。下邳城破,白门楼上,吕布意欲投降,曹操也想要收服之意,询问于刘备,刘备厌恶吕布,深知其乃无义之人,劝曹操杀之,于是吕布遂死。其后,刘备随曹操一起回许都,而曹操此时野心膨胀,心生不臣,刘备感到惴惴不安,不愿久居人下,“青梅煮酒”后,刘备更是担心,以韬晦之计过曹操,以打袁术为借口,向曹操借兵,曹操允之。未至,袁术病死,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攻占徐州。曹操闻讯后率大军攻城,刘备认为袁绍大军压境,曹操不可能进攻自己,因此遭受奇袭而大败,刘备单骑逃往河北投青州袁绍之子袁谭,袁绍得知后以礼相待,出邺城200里迎接刘备。后被袁绍派往汝南,策反依附曹操的黄巾余党刘辟,骚扰曹操后方的许昌。曹仁率军反击,刘备战败逃回袁绍处。刘备察觉袁绍不能成器,想要离开袁绍,于是说服袁绍再度来到汝南,并联合龚都,曹操派蔡阳进攻,刘备轻松击败蔡阳,并取其首级。(刘辟、龚都与演义中不同,未死,战后不知所踪) 击败袁绍后,曹操率军攻打汝南,刘备深知不敌,向南撤退,派孙乾、糜竺前往荆州游说刘表,刘表出郊相迎,待之以上宾之礼。但刘表为人外宽内忌,嫉妒刘备的才能,刘备到荆州后,荆州士人仰慕刘备之名,与之交好,刘表更是因此不信任刘备,暗地里提防他,刘备几次献计袭击许昌,刘表都不采纳。一次酒会上,刘备看到自己腿上长了肥肉,感叹老年将至而无法建功立业,就是髀肉复生的来历,刘表愈加猜忌刘备,让刘备驻军新野。202年,刘表命刘备带军北上,夏侯敦、于禁、李典率军抵挡。刘备伪退,设下伏兵,李典觉得有诈,劝谏,夏侯敦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刘备军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208年,刘表病死,曹操此时亲率大军南下,次子刘琮投降曹操,长子刘琦联合刘备。刘备从新野撤往江夏,路经襄阳时,很多荆州士人投靠刘备,有人劝说刘备抛弃他们,轻骑前进,但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诸葛亮只身前往东吴游说抗曹,孙权以周瑜为将军率军三万,联合刘备军两万,在赤壁大破曹军,曹兵撤回江陵。刘备迅速夺取荆南四郡,孙权感到惧怕此,将其妹嫁给刘备,以促成孙刘联盟,并在周瑜主持下将江陵借与刘备。之后刘备采纳谋士殷观的计策,允许孙权伐蜀但自己按兵不动,使孙权不敢窥视益州,东吴伐蜀的计划也不了了之。 建安十六年,刘备借口帮助刘璋讨伐张鲁,以法正、张松为内应进入益州。刘备北进至葭萌便停军,收买人心。后来张松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反目。刘璋派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在涪阻击刘备,都被刘备打败,张任逃亡,其余皆死。刘备进军雒城,庞统在攻城时中箭身亡,于是法正继承庞统谋士之职。一年后,雒城被攻破,张任不愿投降,刘备杀之。包围成都时,刘备让诸葛亮、张飞、赵云等进入益州。成都城前,马超加入,简雍劝降了刘璋,刘备遂自领为益州牧。建安二十年,张郃入侵蜀中,被张飞击败。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因兵马整齐,便起兵攻汉中,欲收东川。刘备采纳法正的计谋,夜袭夏侯渊,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刘备获得主动权,待曹操亲自到来后壁垒不战,只派小股部队在外骚扰曹操的运粮部队,曹操无奈退军。刘备获得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其后,关羽起兵攻樊城,水淹七军,收服于禁,但曹、孙联合,在徐晃、曹仁、满宠以及吕蒙从背后奇袭荆州,关羽走投无路,最后在麦城被俘遭受杀害。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任魏王之位,其后废汉献帝,建立了魏国。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立国号为汉,史称蜀汉,蜀国政权正式建立。 次年,为夺回荆州,出兵攻打东吴(兵力不详,通常认为在5~10万之间)。其先,蜀军士气旺盛,势如破竹,先后击破李异、刘阿等。孙权以陆逊为将军,陆逊坚守不战。时过一年,蜀军士气低落。陆逊趁蜀军战意已无之时用火攻,蜀军大败,刘备只能狼狈逃走。刘备逃至白帝城,在此驻扎。孙权得知十分惧怕,立即遣使求和。 次年,刘备病情恶化,从成都招来蜀相诸葛亮,以后事、孤儿托之。言讫即逝,终年63岁。[编辑本段]【刘备年表】 161年(1岁):出生于涿,以卖草鞋为生。 184年(24岁):应征入伍,讨伐黄巾起义军。 194年(34岁):徐州牧陶谦病势,刘备受托接任徐州牧。 195年(35岁):与吕布议和,驻扎小沛。 196年(36岁):吕布派兵进攻,战败投靠曹操。 199年(39岁):借兵灭袁术、占徐州、反曹操。 200年(40岁):投靠袁绍,后逃亡。 201年(41岁):投靠刘表,但不为信任。 207年(47岁):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208年(48岁):结盟孙权,赤壁之战大败曹操。 209年(49岁):任荆州牧,与孙权联姻。 211年(51岁):自与副军师庞统等入川。 214年(54岁):劝降刘璋,夺取益州,领益州牧。 215年(55岁):孙权派兵攻打荆州,后刘、孙议和,分占荆州。 219年(59岁):攻陷汉中,进位汉中王。 221年(61岁):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 222年(62岁):为夺回荆州,兴兵伐吴,兵败。 223年(63岁):崩于白帝城永安宫。[编辑本段]【人物特征】 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垂手下膝,眼能看到耳朵。少胡须,就此曾被刘璋时官吏张裕取笑。为人不太爱说话,喜怒不形于色,不甚爱读书,喜玩狗马、听音乐、穿美衣服、与豪杰交朋友,而且善待下人、百姓,有说曾因其仁德而感动了一位刺客,放弃杀死自己。 刘备是个有理想有野心的枭雄。儿时童年戏言不足信,但在荆州时,一次与刘表饮酒时,如厕时见髀里肉生,感叹自己早年征战四处、身不离鞍,但现在征战不再,髀里肉生,感触落泪。更多次建议刘表北伐,但刘表都不接受。
你应该看一看演义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然而,剥削阶级却总是千方百计地歪曲事实,把历史说成是少数剥削阶级的“英雄”人物所创造的,《三国演义》的作者也同样如此。作品所着重塑造的两个艺术形象——刘备和曹操,是统治阶级内部两个对立的人物,如刘备告诉庞统所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第六十回)作者正以强烈的“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描写在同一事件上曹、刘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这种描写充满全书。然而,无论是赞扬还是鞭答,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作者都宣扬了“英雄”史观。《三国演义》把刘备描写为一个理想化的统治者、施行“王道”“仁政”的代表,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被大量虚声美词掩盖着。《三国演义》否定黄巾起义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而那些残酷镇压黄巾起义、向农民进行反攻倒算的封建统治者,却被当作历史的创造者来吹捧。在陶谦把徐州让给刘备而刘备固辞不受时,作者安排了这样的情节:“次日,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第十二回)在刘备军队于博望坡大破曹兵,“班师回新野”时,作者又安排了这样的情节:“新野百姓望尘遮道而拜,曰:‘吾属生全,皆使君得贤人之力也!’”(第三十九回)在这种颠倒历史的描写中,封建统治者刘备就成了救世主。为了表现刘备如何受到人民拥护,竟写了猎人刘安杀妻献肉这样的情节。刘备兵败徐州时,人民“皆争进饮食”,猎户刘安“ 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其妻以食之”(第十九回)。这种不真实的对地主阶级的吹捧,加重了刘备形象的虚伪性。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是最切当的批评。作为刘备对立面的曹操,却是《三国演义》描写相当突出的人物。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曾起过相当的作用。《三国演义》没有肯定这些作用,把他作为破坏“正统”、违反“纲纪”的乱世奸雄来否定,反映了作者儒家的政治观点,“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然而,《三国演义》在曹操的形象中,却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狡诈的特点,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曹操也是农民起义的死敌,镇压黄巾起义军的刽子手,他在豪强大混战的过程中,一步步扩大势力,最后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和权势。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剥削阶级处世哲学的集中和概括。曹操具有极端的损人利己的特性,具有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曹操身上,集中了封建统治阶级全部恶劣品质。对于这个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三国演义》是通过丰富具体的细节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他突现出来的。在他身上,具有多方面的复杂的性格特征。作为一个群雄割据的强者、胜利者,在风云突变的年代,曹操能认识各个集团的长处和弱点,了解事变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等,反面人物曹操,没有被写成浅显的、一眼可以看穿的坏蛋。在他身上,狡诈和残暴得到特别深刻的表现。如上所述,曹操有谋略,也有才干,但他的所谓“谋略”和“才干”是为他的极端的唯我主义服务的,因此,“谋略”使他更狡诈,“才干”使他更残暴。曹操出于恐惧猜忌,杀了吕伯奢一家;因为要引诱吕布,却将掳来的群众当炮灰;为了报父仇,在攻打徐州时,军队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第十回),真是坏事干尽。然而,他又千方百计地把自己装扮成好人,常常用假仁假义和小恩小惠来洗涤沾满两手的鲜血。他打着汉献帝的旗帜发号施令,北讨南伐,明明是发展自己政治、军事势力,取代刘汉王朝,却标榜为“与国家除凶去害”、“拯救黎民”;明明是自己下令克扣军粮,却借仓官的头来安定军心;为了防范行刺,杀死侍者而佯装不知;表示军法严明,还耍出“割发权代首”的把戏。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很清楚,作者对曹操是持否定态度的。然而,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家都认为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三国演义》作者以为曹操既是“乱臣贼子”,但又是人类历史和人民群众命运的主宰者,征张绣时,命令军士不准践踏麦田,“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 ”(第十七回)在曹操跟刘备一起消灭吕布以后,“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操曰:‘刘使君功大,且待面君封爵,回来未迟。’百姓叩谢。”(第二十回)总之,在刘备面前也好,在曹操面前也好,人民群众都只有哀求、叩拜的份儿,他们被作者歪曲成了毫无作为的“群氓”,而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无论是“汉贼”还是“皇叔”,都被吹捧成了掌握人民命运、支配历史进程的“英雄”。尽管作者对刘备和曹操的褒贬非常明显,但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却共同反映出作者的英雄史观。与此同时,《三国演义》还大肆吹嘘这些封建统治者的天赋才能,把他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历史,归因于他们的“天赋”。如写刘备,说他生下来注定要成为“贵人”,从小就有“大志”,与众不同,“非常人也”(第一回)。写曹操,则说他幼时就“有权谋,多机变”,从小就是“安天下”的“命世之才”(第一回)。并在《邺中歌》里评论曹操说:“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第七十八回)进一步把他写成山川灵气所钟、超群出众的“异人”。总之,在作者笔下,这些主宰历史、驱策人民的“英雄”,都是“天生”的超人。《三国演义》还借助“天命”来颂扬作者理想的“英雄”。据作者说,这些“英雄”人物之所以降生到世上来创造历史,统治人民,全都是执行上天的意旨,所谓“受命于天”。曹魏之所以破灭豪强,统一北方,固然是“天命”;刘备之终于做了皇帝,也是“天命有归”(第三十五回)。因此,这些“应天而生”的封建统治者是受上天保护的。第三十四、五回,写蔡瑁要害刘备,但由于“天意”、“神助”,刘备所骑的马竟然“一跃三丈”,使他脱离了险地。第四十九、五十回,写曹操在华容道之所以大难不死,是“天象”所定,“未合身亡”。书中还一再声称“顺天者逸,逆天者劳”,“逆天而行,乃自取败亡也”(第三十七回、一百二回)。因此凡成王称帝者,总有“凤凰来仪”“黄龙屡现”的征象,而每一重要将帅战死,都有“帅旗忽折”“将星流堕”的预兆。作者宣扬这种“天命”思想,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在封建社会里,“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三国演义》的这种描写,就正是利用神权思想为封建政权服务,要人民服服帖帖地接受这些被吹捧为“天生”“超人”的剥削阶级代表人物的统治;并警告人们说,谁要敢于起来反抗,就是逆天行事,自取灭亡。这也就进一步暴露了,“英雄”史观到最后总是不得不乞灵于“天命”之类的唯心主义的幽灵。《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这些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阶级烙印,并在不同程度上宣扬了作者的社会、政治思想。除上文提及的曹操等人物外,还有:郭嘉、夏侯敦、黄盖、吕蒙、张飞、赵云、黄忠等等,其中尤以诸葛亮描绘得最为突出。诸葛亮在作品中,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倾注了强烈的爱和崇敬,把他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马克思主义深刻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从历史事实来看,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有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他具有这些长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重视实践。例如,在曹操取得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就正是因为诸葛亮已经在曹操下荆州的过程中,经历过战争的实践,对敌我双方的长处和弱点都已作了比较的缘故(见《三国志·先主传》和《三国志·诸葛亮传》)。而就《三国演义》看,在有些章节中,作者写到诸葛亮之所以取胜,是由于他对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的结果。如在有几次战争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知道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第九十五回),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正确判断,是在他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在更多的章节里,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宣传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诸葛亮一出场,他就告诉刘备:“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第三十八回)诸葛亮病重在五丈原,“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之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结果魏延飞步入告军情,“竟将主灯扑灭”(第一百三回),真个能“知凶定吉,断死言生”。为了突出诸葛亮,作品还一再写他的“ 锦囊妙计”,每逢重要事件,他总要把装有“妙计”的锦囊交给执行任务的人,吩咐“到时开看”,不但根本不跟别人商量,而且也不让执行任务的人事先知道事情如何去做。一切都只是他那种能够“先知”的“智慧”在起作用,其馀的人都只是被他的“智慧”所驱策的、被动的工具。至于“七星坛祭风”里,写诸葛亮登坛作法、呼风唤雨等,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鲁迅批评《三国演义》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是极其确切的评价。俗语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也正说明了诸葛亮不是超凡的“先知”、不可企及的“天才”。最富于斗争实践的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聪明才智,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概括了集体的智慧和才能。对于诸葛亮的所谓“忠贞”方面,小说也给以多方面的描写。诸葛亮忠于刘备,刘备死后,继续尽忠于阿斗(刘禅),为了报答“三顾草庐”和“临终托孤”的知遇之恩,他“亲理细事,汗流终日”,以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一百三回、九十七回)。诸葛亮“忠贞”的出发点,既有封建的“正统”观念,也有“ 士为知己者死”的“义”的思想。在三国鼎立的形势下,小说描写了成批的谋臣策士,诸葛亮也是其中一员。属于知识阶层的这支队伍,尽管他们的思想、才能、性格各有不同,但都从封建统治阶级立场出发,以个人恩怨依附于某一个政治集团,与某一个统治主建立君主臣属关系;有时用兄弟、朋友等形式来表现这种关系,但并没有改变阶级关系的实质。因此,作为蜀国“贤相”的诸葛亮,他是矢忠于刘氏天下的。然而,诸葛亮的形象,又不是用封建主义的“愚忠”所能完全概括。作者通过刻划他的所谓“谨慎”、“谦逊”、 “严于责己”等个人品质,通过一系列经过美化的“清明”政治措施,来突出这一形象,把他塑造成封建社会“完人”的典型。在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的年代里,作者把希望寄托于所谓杰出的政治家,盼望由他们来实施“王道”和“仁政”。关羽也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人物,作者精心刻划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在众多的战将中,他出类拔萃的气概最为突出。“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表现他万人敌的“勇武 ”,“临江会”、“单刀会”突出他凛然不可犯的“神威”,“刮骨疗毒”写他沉着的“大丈夫”气概。总之,作者力图通过许多夸张传神的描绘,使关羽成为一个 “英雄”人物。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的“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也是指他的“丰采”和“勇力”而言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在关羽身上,“忠”和“义”是结合在一起的。关羽之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具有明确的政治企图。他们“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所以“结为兄弟”,以便“同心协力”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并发誓说,决不“背义忘恩”(第一回)。这就清楚说明了,他们所标榜的“义”,是以反对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作为首要内容的,阶级性十分鲜明。然而,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很尖锐,刘、关、张“桃园结义”以后,不但共同镇压了黄巾起义,而且还以“誓扶汉室”为旗帜,跟地主阶级内部其他派系进行了你争我夺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关羽“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披肝沥胆”,效忠刘备,最终为刘备而“断首捐躯”。《三国演义》的作者对此十分赞赏,称许他为“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第七十七回)。由此可见,《三国演义》大肆吹捧关羽的“忠”“义”,不过是要人们效法关羽,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为某一个封建主卖命而已。正因如此,关羽也就为地主阶级所特别重视。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关羽的地位,不过同张飞、赵云相等。宋、元的统治阶级虽已先后尊关羽为“真君”和“武安王”,但就吹捧关羽的程度和规模来说,都远远不及明、清两代。自从《三国演义》把关羽写成“忠”“义”的化身以后,他就成为完全符合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随着《三国演义》的传播,关羽在民间的影响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阶级曾几次封他为“大帝”,到处为他立庙,享受着跟孔丘同样隆重的祭礼。这就清楚地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也是为了提倡给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第二十三回)。后来因事情败露,“全家老小”都被曹操所杀。作者对这些人极尽歌颂之能事,说他们“捐躯报圣明”,“千秋仰异名”;“忠贞千古在”,“誓死答君恩”。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在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在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见,《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通过这些形象,作者宣扬了封建的“仁政”、“英雄”史观、唯心的先验论和封建道德等。因此,我们对于这些艺术形象,也必须首先认清其思想实质。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汉昭烈帝 刘备(161~223) 官职:安喜县尉——平原县令——徐州牧——左将军——宜城亭侯——益州牧——汉中王——皇帝【词条顶端图片介绍:此图为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刘备像,为存世的最为客观的版本】 刘备,字玄德,号汉昭烈帝,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汉族,涿郡(今河北省涿州)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寨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与孙权联合大胜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后来杜甫作诗说: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编辑本段]【刘备生平】 刘备(161-223),蜀汉昭烈帝,蜀汉开国皇帝,西汉中山靖王之后。在镇压黄巾起义时结识关羽、张飞二人,三人亲如兄弟(正史中无结义之事)。镇压黄巾后,刘备被封为安西县令,后因不满督邮对自己的百般刁难,鞭打督邮后弃官出走。后又投奔公孙瓒,被封为平原县令。 其后,曹操攻打徐州,陶谦向刘备求救,刘备遂从公孙瓒处借来数千兵马,当时公孙瓒手下的赵云也奉命随军。往徐州救援。此时吕布偷袭曹操的根据地濮阳,曹操不得已而退兵。刘备则进驻徐州。陶谦将小沛城交与刘备。 之后,陶谦病故,将徐州城交与刘备,刘备遂自领为徐州牧。此后被曹操所败的吕布前来投奔,刘备让其居小沛。后来,袁术率大军进攻徐州,刘备迎击,两军在盱眙、淮阴相持。这时,吕布偷袭了徐州,刘备战败,转军海西。途中击杀在徐州、扬州为寇的杨奉、韩暹,并向吕布求和,吕布让刘备驻军小沛。其后袁术派纪灵带大军攻小沛,吕布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用“辕门射戟”救了刘备。但其后,刘备再度召集万余人的军队,吕布于是率军进攻小沛。刘备战败,只能前往许都投奔曹操。曹操表奏刘备为豫州牧,至此人称刘备为“刘豫州”。 其后袁术称帝,曹操动员刘备、吕布、孙策三路人马攻打,占寿春后刘备前往小沛。其后曹操欲讨伐吕布,便派夏侯敦联合刘备一起讨伐吕布。吕布得知后派高顺攻破小沛,刘备只得逃回曹操营寨。下邳城破,白门楼上,吕布意欲投降,曹操也想要收服之意,询问于刘备,刘备厌恶吕布,深知其乃无义之人,劝曹操杀之,于是吕布遂死。其后,刘备随曹操一起回许都,而曹操此时野心膨胀,心生不臣,刘备感到惴惴不安,不愿久居人下,“青梅煮酒”后,刘备更是担心,以韬晦之计过曹操,以打袁术为借口,向曹操借兵,曹操允之。未至,袁术病死,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攻占徐州。曹操闻讯后率大军攻城,刘备认为袁绍大军压境,曹操不可能进攻自己,因此遭受奇袭而大败,刘备单骑逃往河北投青州袁绍之子袁谭,袁绍得知后以礼相待,出邺城200里迎接刘备。后被袁绍派往汝南,策反依附曹操的黄巾余党刘辟,骚扰曹操后方的许昌。曹仁率军反击,刘备战败逃回袁绍处。刘备察觉袁绍不能成器,想要离开袁绍,于是说服袁绍再度来到汝南,并联合龚都,曹操派蔡阳进攻,刘备轻松击败蔡阳,并取其首级。(刘辟、龚都与演义中不同,未死,战后不知所踪) 击败袁绍后,曹操率军攻打汝南,刘备深知不敌,向南撤退,派孙乾、糜竺前往荆州游说刘表,刘表出郊相迎,待之以上宾之礼。但刘表为人外宽内忌,嫉妒刘备的才能,刘备到荆州后,荆州士人仰慕刘备之名,与之交好,刘表更是因此不信任刘备,暗地里提防他,刘备几次献计袭击许昌,刘表都不采纳。一次酒会上,刘备看到自己腿上长了肥肉,感叹老年将至而无法建功立业,就是髀肉复生的来历,刘表愈加猜忌刘备,让刘备驻军新野。202年,刘表命刘备带军北上,夏侯敦、于禁、李典率军抵挡。刘备伪退,设下伏兵,李典觉得有诈,劝谏,夏侯敦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刘备军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208年,刘表病死,曹操此时亲率大军南下,次子刘琮投降曹操,长子刘琦联合刘备。刘备从新野撤往江夏,路经襄阳时,很多荆州士人投靠刘备,有人劝说刘备抛弃他们,轻骑前进,但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诸葛亮只身前往东吴游说抗曹,孙权以周瑜为将军率军三万,联合刘备军两万,在赤壁大破曹军,曹兵撤回江陵。刘备迅速夺取荆南四郡,孙权感到惧怕此,将其妹嫁给刘备,以促成孙刘联盟,并在周瑜主持下将江陵借与刘备。之后刘备采纳谋士殷观的计策,允许孙权伐蜀但自己按兵不动,使孙权不敢窥视益州,东吴伐蜀的计划也不了了之。 建安十六年,刘备借口帮助刘璋讨伐张鲁,以法正、张松为内应进入益州。刘备北进至葭萌便停军,收买人心。后来张松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反目。刘璋派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在涪阻击刘备,都被刘备打败,张任逃亡,其余皆死。刘备进军雒城,庞统在攻城时中箭身亡,于是法正继承庞统谋士之职。一年后,雒城被攻破,张任不愿投降,刘备杀之。包围成都时,刘备让诸葛亮、张飞、赵云等进入益州。成都城前,马超加入,简雍劝降了刘璋,刘备遂自领为益州牧。建安二十年,张郃入侵蜀中,被张飞击败。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因兵马整齐,便起兵攻汉中,欲收东川。刘备采纳法正的计谋,夜袭夏侯渊,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刘备获得主动权,待曹操亲自到来后壁垒不战,只派小股部队在外骚扰曹操的运粮部队,曹操无奈退军。刘备获得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其后,关羽起兵攻樊城,水淹七军,收服于禁,但曹、孙联合,在徐晃、曹仁、满宠以及吕蒙从背后奇袭荆州,关羽走投无路,最后在麦城被俘遭受杀害。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任魏王之位,其后废汉献帝,建立了魏国。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立国号为汉,史称蜀汉,蜀国政权正式建立。 次年,为夺回荆州,出兵攻打东吴(兵力不详,通常认为在5~10万之间)。其先,蜀军士气旺盛,势如破竹,先后击破李异、刘阿等。孙权以陆逊为将军,陆逊坚守不战。时过一年,蜀军士气低落。陆逊趁蜀军战意已无之时用火攻,蜀军大败,刘备只能狼狈逃走。刘备逃至白帝城,在此驻扎。孙权得知十分惧怕,立即遣使求和。 次年,刘备病情恶化,从成都招来蜀相诸葛亮,以后事、孤儿托之。言讫即逝,终年63岁。[编辑本段]【刘备年表】 161年(1岁):出生于涿,以卖草鞋为生。 184年(24岁):应征入伍,讨伐黄巾起义军。 194年(34岁):徐州牧陶谦病势,刘备受托接任徐州牧。 195年(35岁):与吕布议和,驻扎小沛。 196年(36岁):吕布派兵进攻,战败投靠曹操。 199年(39岁):借兵灭袁术、占徐州、反曹操。 200年(40岁):投靠袁绍,后逃亡。 201年(41岁):投靠刘表,但不为信任。 207年(47岁):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208年(48岁):结盟孙权,赤壁之战大败曹操。 209年(49岁):任荆州牧,与孙权联姻。 211年(51岁):自与副军师庞统等入川。 214年(54岁):劝降刘璋,夺取益州,领益州牧。 215年(55岁):孙权派兵攻打荆州,后刘、孙议和,分占荆州。 219年(59岁):攻陷汉中,进位汉中王。 221年(61岁):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 222年(62岁):为夺回荆州,兴兵伐吴,兵败。 223年(63岁):崩于白帝城永安宫。[编辑本段]【人物特征】 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垂手下膝,眼能看到耳朵。少胡须,就此曾被刘璋时官吏张裕取笑。为人不太爱说话,喜怒不形于色,不甚爱读书,喜玩狗马、听音乐、穿美衣服、与豪杰交朋友,而且善待下人、百姓,有说曾因其仁德而感动了一位刺客,放弃杀死自己。 刘备是个有理想有野心的枭雄。儿时童年戏言不足信,但在荆州时,一次与刘表饮酒时,如厕时见髀里肉生,感叹自己早年征战四处、身不离鞍,但现在征战不再,髀里肉生,感触落泪。更多次建议刘表北伐,但刘表都不接受。[编辑本段]【刘备家庭】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祖父: * 刘雄,被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父: * 刘弘,东汉末年官吏。 妻: * 昭烈皇后,又称甘夫人,沛人,刘备的爱妾,贤内助,刘禅的生母。也是蜀中有名的美人。曾于长坂坡被困,幸得赵云解救。后病死,谥皇思夫人,后再追谥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 * 糜夫人,糜竺的妹妹,刘备在徐州落难时,糜竺将她嫁给刘备。 * 孙尚香,孙权的妹妹,曾与刘备结成政治婚姻。刘备入蜀后两人离异,孙权接她回到东吴。 * 穆皇后,名吴苋,吴懿的妹妹,刘备入蜀后纳为夫人,后为汉中王后。刘禅即位时,尊她为皇太后,称长乐宫。延熙八年病死,与刘备合葬。 子: * 刘封,刘备养子。本姓寇,后因不援助关羽而令他被擒杀,刘备将他问罪,赐死。 * 刘禅,刘备长子,甘夫人所生,后登上皇位。蜀灭亡后,成为魏的俘虏。 * 刘永,刘备次子。生母不详。先为鲁王,后封为甘陵王。与刘禅宠臣黄皓不和,被刘禅疏远。后东迁洛阳,拜奉车都尉,封为乡侯。 * 刘理,刘备三子。生母不详。先为梁王,后封为安平王。早卒,谥为悼王。 孙: * 刘璿,刘禅长子,十五岁被立为太子,蜀亡后,钟会在成都作乱,被乱兵杀害。 * 刘瑶,刘禅二子,蜀亡后投降。死因同刘璿。 * 刘琮,刘禅三子,蜀亡后投降。死因同刘璿。 * 刘瓒,刘禅四子,蜀亡后投降。死因同刘璿。 * 刘谌,刘禅五子,北地王,反对谯周降魏的提议,被刘禅逐出宫,蜀亡后自杀。 * 刘恂,刘禅六子,蜀亡后投降。死因同刘璿。 * 刘璩,刘禅七子,蜀亡后投降。死因同刘璿。 * 刘胤,刘理长子,封为哀王。十九岁卒。 * 刘辑,刘理次子,东迁洛阳,拜奉车都尉,封乡侯。 曾孙: * 刘承,刘胤之子,封为殇王,二十岁卒。 * 刘玄,刘永之孙,蜀亡后投降,避过永嘉之乱,居于四川成都。[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元起:“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 诸葛亮:“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上表刘禅) 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 赵戬:“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 傅干:“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陆逊:“刘备世之枭雄。” 张辅:“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刘巴:“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钟会:“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昭烈皇帝:“皇帝遗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钟,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基履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 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编辑本段]【刘备语录】 刘备托孤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遗诏;《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编辑本段]【简明历史传记】 刘备琐事 1.《典略》曰: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於从事,遂与相随,遇贼於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 这件事一方面显示了刘备的武勇,但更多的是刘备的急中生智和临危不惧,想想看,若是刘备只是一介武夫,十分勇敢的与贼兵拼命,或是慌张被杀,还会有日后的昭烈皇帝吗? 2.《三国志》: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这不仅仅是刘备礼贤下士的真实写照,也说明了刘备的个人修养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3.《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於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因生肉而感概,千古英雄,几人有如此气概? 4.《汉魏春秋》曰:刘琮乞降,不敢告备。备亦不知,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宋忠诣备宣旨。是时曹公在宛,备乃大惊骇,谓忠曰:“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引刀向忠曰:“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遣忠去,乃呼部曲议。 刘备在这种危急的境况下,仍然能保持镇静,不怒气冲冲,可见此时的刘备经过了岁月的洗练,不再是当年怒鞭督邮的年轻人了。 5.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势危而不肯退,由此可见,刘备不仅不是窝囊废,而且十分勇敢好战,而法正与刘备的君臣之情,也是值得称道的。 6.曹公遣刺客见刘备,方得交接,开论伐魏形势,甚合备计。稍欲亲近,刺者尚未得便会,既而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须臾,客如厕,备谓亮曰;“向得奇士,足以助君补益。”亮问所在,备曰:“起者其人也。”亮徐叹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墙而走。 这件事后人认为其一点重重,破绽多多,但无论如何,只通过谈话就了解了一个人的能力,这都显示了刘备极强的知人识人能力之强。 刘备敕刘禅遗诏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关于刘备的成语 求田问舍:原是刘备说许汜为国士,处纷乱之世,而无效主之志,只知道买田置屋,为个人利益打算,没有远大志向。后以求田问舍形容专营私利而胸无大志之士。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关刘备的歇后语 1.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2.刘备访贤——三顾茅庐 3.刘备招亲——弄假成真 4.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参考文献】1.《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引《九州春秋》: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 2.事实上汉献帝并没有被加害而死,他在退位后被曹魏封为山阳公,后来于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去世。 3.《三国志·赵云传》引《云别传》: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 4.《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天!!!我不知道如何帮你!但是从你问的这个问题我断定你肯定在我之上!!!您是要考MW吗?
你好,网上的确太多代写的了,千万小心,很多定金的,而且很多要求先付钱,再给论文你,我朋友在一个叫诚信义的网站代写了论文还不错,也是选了好几家,都要押金的。诚信义不要的,你可以去咨询一下,网上下的那种当然是不可以用的,但是要人帮忙写,那很费时间的,为什么不去专门做论文的网站看看呢,毕业的时候我也是买他们的,希望你好运气,记得给我加分
嗯。、好的额。找。、。帮你 。。是的 嗯 。
金秋梨酒酿造工艺研究 金秋梨是湖南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选育出来的优良晚熟砂梨新品种,果肉爽脆,味美细腻,芳香清雅,有“南方梨王”之美称,以金秋梨为原料开发发酵型果酒,可解决金秋梨贮藏难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为我国梨果资源的利用开辟新的途径,同时能丰富果酒市场的产品种类。本研究立足加工高品质的金秋梨发酵酒,主要对发酵方式和最适宜发酵菌种的选择、原料预处理对成品品质的影响、梨汁的澄清处理、主发酵工艺参数的确定、后发酵温度的选择,原酒澄清技术及产品稳定性实验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比较了三种酵母用于金秋梨酒的发酵,其中新西兰猕猴桃果酒酵母()作为金秋梨酒发酵酵母为最好,发酵温度为25-30℃。此菌种乙醇体积在16%左右,液体菌种温度适应性广(25-32℃),发酵力强,可发酵性糖液同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优于其它葡萄酒酵母及果酒活性干酵母,因而果香浓郁酒香协调。 2、通过不同的发酵方式比较,澄清汁发酵酒度高,原酒感官质量好,优于蚀汁发酵,因此采用澄清汁发酵作为发酵方式。 3、用果胶酶澄清梨汁的最佳条件为pH为4,1%酶液的加入量为,室温,时间3h。 4、通过后发酵的温度试验,确定后发酵温度为10-15℃。 5、选择硅藻土澄清技术,酒体透明,香味纯正、酒香和果香协调,口味清新爽口,硅藻土加入量为。 6、通过调配实验确定金秋梨发酵酒调配标准为:酒度(v/v),总糖(以葡萄塘计g/L)40,总酸含量(以苹果酸计g/L)。 7、金秋梨酒的加工工艺为:原料→分选→去皮破碎→榨汁→果胶酶澄清(pH为4,1%酶液的加入量为,室温,时间3h)→主发酵(加入新西兰猕猴桃果酒酵母,发酵温度为25-30℃)→分离取酒→调整成分→前发酵→捣池→后发酵(10-15℃)→过滤→陈酿→澄清(皂土加入量为)→灭菌→装瓶→质检→产品。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
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参考文献一般是写在论文的最后面,例如: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
〔4〕郑日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5〕傅道春.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百度百科是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里面的内容也是收集起来的,可以在搜索该参考文献的具体出处,按格式写上即可。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参考资料: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_百度百科
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采用字母“Z”标识。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1、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2、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
刘守英的水平是很高的,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者,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等,多次参与中央文件起草和地方政策咨询,参与贵州湄潭、四川泸县、浙江义乌等地改革试验和政策设计。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攻关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出版译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专著《中国土地问题调查:土地权利的底层视角》《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等10余部,在《World Development》《Cities》《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新华文摘》《求是》《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第六届、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十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七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
研究领域: 中国制度转型、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农村发展 教育经历: 祖籍江西新干,1964年生于陕西西安。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本科。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与应用经济学系,获发展经济学博士学位。 工作履历: 1989年8月至1991年8月,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变压器厂职员。1997年1月至1999年7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讲师。1999年7月至2002年12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2000年1月至5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农业与应用经济学系访问副教授。2002年4月至6月,日本国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访问教授。2003年7月-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访问教授。2007年8月至2008年1月,美国康奈尔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2002年8月至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前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2006年11月到2011年4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2003年11月-2010年1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2008年至2012年,担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2010年至今,担任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11月21日,接替周其仁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主要兼职: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5年4月22日,当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2006-2010),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2005 -),康奈尔大学经济和社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季刊》主编(200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Agricultural Economics 副主编(2007-2010),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07-,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中国金融学》(2003-,四川大学主办)、《公共管理评论》(2003-,清华大学主办)、《世界经济文汇》(2005-,复旦大学主办)、Journal of Rural Cooperatives(2006-,希伯来大学主办) 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研究分会(2006-,副会长:2007-),留美经济学会 (1993-,1998-1999年度理事,出版委员会成员,2004-),美国经济学会(1997-),英国皇家经济学会(2006-),国际比较经济学会(2003-),欧美同学会 (1997-)。 匿名评委:Agricultural Economic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Urban studies, 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教育部社会科学项目(2005),社会科学基金会(2002),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01),英国Economic &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2000), 中国软科学学会 (1999)。 教授课程: 经济学原理;演化博弈和制度分析;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商业数学与博弈论初步;中国经济:1949-1999;高级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应用初步。 主要荣誉: 论文《结构转型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获第二届“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1年3月。专著《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获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2009年2月。论文《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研究——来自全国、江苏省与广东省的证据》获第一届“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最高奖,2008年11月。《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度中国青年领袖,2008年5月。北京大学第十五届“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07年6月。GDN第8届年会“Reforms, Public Services and Poverty” 一等奖(和沈艳合作),2007年1月15日,北京。Fellow, India-China Institute, The New School, 2006-2008. 第二届“农村发展研究奖”,论文奖,2006年。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2006年。北京大学十佳教师,2006年。北京大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奖教金优秀奖,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北京大学第八届文科优秀著作二等奖,2002年9月。北京市2001-05年度“跨世纪百人工程”。北京大学2001年度岗松奖教金,2001年4月。北京大学第七届文科优秀论文二等奖,2000年9月。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赴美交流奖学金,2000年1月-5月。世界银行Robert McNamara研究奖学金,2000-2001。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奖学金,教育部,2000-2002。归国奖学金,福特基金会,1997-1998。Gamma Sigma Delta,世界农业荣誉协会,1995。MEO奖学金, 威斯康星大学,1995年春季。孙逸仙中西部奖学金,1995年。五四科学论文奖,北京大学,1985。2015年6月,姚洋、钟宁桦合著的《中国企业中的工会与工人的福利》(Unions and Workers’Welfare in Chinese Firms)获得第十六届(2014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学术著作: 姚洋、高梦滔(主编):《健康、村庄治理和农村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Yang Yao and Linda Yueh (editors),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World Scientific, 2006. 黄平、姚洋、韩毓海:《我们的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顾昕、高梦滔、姚洋:《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林毅夫、姚洋(主编):《中国的奇迹:回顾与展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Garnaut, Ross, Ligang Song, Stoyan Tenev, and Yang Yao. Ownership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The World Bank, 2005. 汪丁丁、韦森、姚洋:《制度经济学三人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译著:姚洋(主编):《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姚洋:《自由、公正和制度变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刘一皋、王晓毅、姚洋:《村庄内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Ross Garnaut, Ligang Song, Yang Yao and Xiaolu Wang,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 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 2001. 姚洋(校者):《充分理由》(Daniel Bromley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出。赖平耀、姚洋、邢予青(译者):《民主制度的经济理论》(Anthony Downs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姚洋(校者):《博弈与信息》(Eric Rasmusen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姚洋(校者):《博弈论》(Tirole and Fudenberg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课题项目:2008年3月-2009年3月:“中国制度转型的特点和经验”,教育部。2007年7月-2008年1月:“中国地区差异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背景报告。2007年5月-2008年5月:“中国出口产品技术提升研究”,主要实施人之一,北京市-北京大学共建项目。2006年6月-2006年12月:“村庄选举及其影响”,主要实施人之一,Brown大学和斯坦福大学。2006年4月-2006年12月:“中国私营部门的发展和可持续性”,主要实施人,IFC。2005年7月-2005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调查”,主要实施人,FIAS、IFC、MIGA。2005年9月-2007年8月:“中国工业集聚研究”,参与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土地制度和城市化的关系”,参与人,教育部重大课题项目。2004年9月-2006年8月:“中国增长方式转变研究”,主要实施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9月-2006年8月:“中国转型研究”,主要实施人,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2004年2月-2005年6月:“大病风险对农户的影响”,主要实施人之一,世界银行。2002年7月-2003年7月:“中国农村医疗体系改革”,主要实施人。 2002年7月-2002年12月:“国有企业改制研究”,主要实施人之一,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资助。2001年3月-2001年8月:“产权改革中的效率和平等:中国的例子”,与Michael Carter, Klaus Deininger, Juergen Voegele合作,世界银行。2000年5月-2001年4月:“中国政府改革与经济绩效的关系”,世界银行McNamara项目资助。2000年1月-2000年12月:“东亚技术发展”,中国项目负责人,世界银行。2000年1月-2002年1月: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与绩效”, 负责人, 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会资助。1999年6月-2000年3月:“中国私营部门研究”,主要实施人之一,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资助。1999年7月-2000年9月:“农村之间的人口流动与中国村庄的经济和社会变迁”,项目负责人,与王晓毅、刘一皋合作,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公共政策资助项目。1999年7月-1999年12月:“贵州土地长期租赁的效率和公平问题”,项目负责人,世界银行资助。1998年9月-2001年9月:“中国财政体制研究”,参与者,负责乡及乡以下的财政研究。项目总负责人为吴敬琏。福特基金会资助。1998年6月–1999年1月:“中国农村工业化”,项目负责人,与林毅夫合作,世界银行资助。1998年3月-1998年12月:“中国小企业的技术与效率”,项目负责人,与王岳平合作,世界银行资助。1998年1月-1998年7月:“城市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项目负责人,日本联合国大学资助。1997年1月-1998年1月:“土地制度、土地市场与中国农业绩效”,项目负责人,与Michael Carter和刘守英合作,世界银行资助。
引用党的报告参考文献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或引用日期。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毛概从严治党参考文献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毛概,全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2013年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也是中国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