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台农甜桃花芽分花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台农甜桃花芽分花研究论文

我认为要保证细胞生长处于缓慢分裂的状态,才可以很好地进行分化;保证足够的营养,刺激激素平衡,进行适当的浇水,定期进行管理,保证充足的光照。

芽的生长点细胞必须处于缓慢分裂的状态:已经休眠的芽,生长点细胞停止分裂,不能发生质变形成花芽。虚旺部位的芽由于生长点细胞分裂迅速,不易积累养分,也不能形成花芽。一般即将封顶和已经封顶的顶芽和侧芽的生长点细胞处于缓慢分裂状态,具备分化成花芽的条件。促进花芽分化的方法主要有下面三种:一、根据植物的特性维持适宜的温度;二、经常松土,使得根系变得强壮;三、经常修剪,使得植株拥有充足的养分。

植物的生殖生长是由花芽分化开始的,也就是说,植物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的转变,是由茎或枝上分生组织的生长锥由分化叶芽向分化花芽的转变开始的。

植物进入花芽分化,须达到一定的年龄,不同种类植物间,成花的年龄相差很大。如桃三年、梅五年,毛竹开花需经数十年之久。当植物进入能成花的年龄后,花芽分化的进行,也只能是限于某特定的季节内。

1.花芽类型与分化时期

在一年内,花芽分化的时期以及当时的环境条件和植物体生长状况,都会影响到以后开花时期、开花数量和花期长短;对收获果实的植物,还影响果实的产量。了解各种植物花芽分化的确切时期,不论是以观赏或是收获果实为目的,在生产上都有指导意义。

植物花芽一般由鳞片或苞叶包裹着。花芽按其着生部位不同,可以分为“顶花芽”和“侧花芽”。花芽是由顶芽转变而来,称顶花芽,如枇杷、瑞香和单子叶植物。花芽是由侧芽转变而来,称侧花芽,如桃、蜡梅、梅,多数是木本植物。

花芽开始进行分化的时期,一般是与花芽的类型有关。顶花芽的分化需要在新梢停止生长以后,或单子叶植物抽叶停止,先端不再形成叶片,而是形成顶芽,此时顶芽外部形成鳞片,芽中央形成花芽原基和苞叶。通常从外部形态上可粗略地判断出花芽形成。对于多年生木本,一般须在新梢生长停止的3—4周以后开始;而草本植物,可能这个时期的间隔要短得多。

侧生花芽分化的程序是由枝基部最先开始,然后按枝上节位的顺序先后进行。花芽分化前,枝条往往已停止生长,并且常在侧芽形成不久,约需经过一定时间才开始花芽分化,如桃、李的花芽是在侧芽生长锥开始分裂的11周以后,葡萄大约在3周后才进行分化。情况也不绝对,在旺盛生长的徒长枝上,顶端生长就不一定停止,其侧芽仍可分化成花芽。还有一些一年生的蔬菜植物,如茄子和辣椒,是在播种后一个月便已开始花芽分化了,而番茄还要早一些。

花芽分化的时间,是依植物种类和气候条件而不同。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每年花芽分化时期大致是接近的。这样才会出现在相同纬度地区,同一种植物有相类似的开花期。如在南方,3月开桃花,4月开樱花,7月开荷花,基本上是不变的。

当然,就同一株树,因枝条的类型和芽的位置不同,每朵花的分化时间也会有先后。2.花芽分化的过程花芽分化是在分生组织感受成花刺激信号以后,发生的一系列生理与形态结构的变化。

花芽分化的过程,可以分为生理分化期,形态分化期和性细胞形成期。

(1)生理分化

生理分化时期,是在形态分化前进行的。目前,由于对生理分化的生理指标还不很清楚,因此研究得较少。

多数认为,生理分化期是在形态分化期前约1—7周出现。多年生木本植物,一般在4周左右。如在日本,桃树在6月中至8月上旬进行生理分化,而在8月中下旬进入形态分化。核桃生理分化期是在6月下至7月上旬,而形态分化期是在7月中旬开始。著者观察,在杭州,桂花的生理分化期是在7月上旬,约在形态分化前20天左右。

花芽生理分化期内,植物体的代谢状况应该有别于营养生长。如呼吸作用,某些酶的活性,养分的供应状况,一些激素的含量等,都应有所不同。如对小麦等植物的观察,在芽内生长锥中部的细胞开始积累淀粉,在表面的细胞里蛋白质和RNA的含量增高。有人用抗核酸代谢物5-氟尿嘧啶,在暗期初开始8小时施于苍耳的芽部,则抑制了RNA的合成,从而抑制成花。说明花的分化是与DNA—RNA及蛋白质系统的活化有关。(2)形态分化花芽的形态分化,是紧接于生理分化之后,当时芽内的营养生长锥由“叶原基”,转变为按一定程序分化花器各部的“花原基”,此时顶端分生组织由尖变为圆球形。

据认为,绝大部分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顶端分生组织接受成花刺激的靶组织即接受刺激的中心部分,可以分为中央区和边缘区,而草本植物的靶组织在腋芽的位置(图2—18)。

而且认为,成花刺激是改变了分生组织的活性分布,多数双子叶植物顶端分生组织在叶原基时期,边缘区活性较高。而成为花原基时,中央区的活性大大增强,从而使整个生长锥的活性变成比较均匀,因而由叶芽时的尖形转为圆球形。

从镜检上可以看到,在进入花芽分化期,圆球形分生组织的表面,有规律地以螺旋形轮生状排列方式发生一定数量的瘤状突起,这些瘤状物进而发育成为花器的各个部分。从而可将花芽形态分化过程划分为,花原基产生时期、萼片形成期、花瓣形成期、雄蕊形成期、雌蕊形成期。当胚珠及花粉成熟,花朵即可开放(图2—19)。

图2—18成花刺激的靶组织

右、双子叶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的成花刺激靶组织(画线区)左、草类茎端的靶组织(划线区)

Cz:中央区Pz:边缘区SP:发生小穗的部位LP:叶原基PM:椭的肋状分生组织S:顶点(引自北京林学院,植物生理学)

图2—19桃花芽分化形态图

1、2.分化初期 3.萼片形成期 4.花瓣形成期 5.雄蕊形成期 6.雌蕊形成期

由于花朵形状、结构的多样,因而各种植物花芽分化的过程,有各自特点。

著者曾对南方常见木本花卉进行花芽分化的观察,将这些木本花卉花芽分化的过程,分为几种类型(图2—20)。杜鹃、山茶、蜡梅、桂花、山玉兰、梅、垂丝海棠、郁李、红叶李、冬茶花等植物花芽分化特点。这些植物,营养生长锥形尖而小,在花芽分化前生长锥外围出现二片短小鳞叶,当生长锥变平呈圆形即转为花原基,随后在圆球形的边缘出现瘤状突起,并同时整个花原基伸长呈“杯状”(山茶与冬茶花不伸长)。接着花原基顶部自外向中央先后产生瘤状的花萼、花冠及雄蕊原基,最后中央隆起为雌蕊原基。

蜡梅花芽分化特点:蜡梅花芽分化过程基本与桃、樱等植物相同,不同的是,营养生长锥形小而不尖,花芽分化前不出现二木本花卉花芽分化的几种类型,见图2—20。

图2—20—1杜鹃花芽分化

(1)未分化(2)—(3)分化初期(生长锥瘤状隆起并伸长为二朵小花原基)(4)小花分化花萼、花瓣与雄蕊(5)雌蕊分化期

①叶原基②小花原基③花萼原基④花瓣原基⑤雄蕊原基⑥雌蕊原基

图2—20—2山茶花芽分化

(1)未分化(2)分化初期(生长锥变平、增宽,花萼、花瓣形成)(3)雄蕊形成期(4)雌蕊形成期

①叶原基②花瓣原基③雄蕊原基④雌蕊原基

图2—20—3蜡梅花芽分化

(1)未分化(2)—(3)分化初期(生长锥呈圆头形,花被形成)(4)雄蕊形成期(5)雌蕊形成期

①叶原基②花原基③花被原基④雄蕊原基⑤雌蕊原基⑥花被⑦雄蕊

片短小鳞叶,当转为圆头形花原基后,出现的花被原基却迅速伸长并略向中央卷曲包围花原基的顶部,整个花原基并不伸长。

图2—20—4桂花花芽分化

(1)未分化(2)分化开始(生长锥呈圆球形)(3)五朵小花原基产生(4)小花分化花萼、花瓣、雄蕊、雌蕊①叶原基②花原基③小花原基④花瓣⑤雄蕊⑥雌蕊

桂花花芽分化特点:桂花的营养生长锥也同样尖小。仅由于桂花是数朵小花簇生一处,因此花原基的圆球形顶端,当出现3—5个瘤状突起后,此突起物伸长、增粗,成为第3—5朵小花原基。然后于各小花原基的顶部自外向中央分别产生瘤状的花萼、花冠、雄蕊及雌蕊原基。以后,还可以在花原基基部发生瘤状的第4—7朵小花原基。

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木笔花芽分化特点:这些木兰科植物,花芽分化过程与梅、桃等植物相差较大。除含笑外,这些植物芽轴较宽,营养生长锥也较圆钝。当生长锥增粗并呈圆柱状的花原基后,在其外围出现瘤状突起,突起物迅速伸长为花被原基,同时整个圆柱状花原基进一步伸长、增粗成为“花托延长体”,在此延长体中、下部出现大量瘤状的雄蕊原基,随后在延长体顶部周围发生大量瘤状的雌蕊原基,此后,延长体仍在慢慢增粗和延长,雌、雄蕊不断分化成熟,因此花芽较一般为大。

图2—20—5山玉兰花芽分化

(1)未分化(2)分化初期(生长锥增粗、伸长,花被及雄蕊形成)(3)雌蕊形成期①叶原基②花原基及花托延长体③花被原基④雄蕊原基⑤雌蕊原基

结香花芽分化特点:结香营养生长锥形尖而小,但芽轴较宽。由于结香是头状花序,因此花芽分化开始,生长锥变平并表面增大成为“花序原基”,此后花序原基表面产生一些瘤状突起(小花原基),各小花原基伸长并分化为花的各部结构,但是它们都聚生于花原基基部发育成的盘状花托上。

图2—20—6梅花花芽分化

(1)未分化(2)—(3)分化初期(生长锥瘤状隆起并伸长)(4)花萼形成期(5)花瓣形成期(6)雄蕊形成期(7)—(8)雌蕊形成期

①叶原基②花原基③萼片原基④花瓣原基⑤雄蕊原基⑥雌蕊原基⑦萼片⑧花瓣⑨雄蕊⑩雌蕊?花托

紫薇、紫藤的花朵,是由混合芽发育而成的圆锥花序,各小花原基在混合芽的叶腋处已见雏形,随着芽的抽生小花迅速分化发育。

花芽分化的后一阶段,是进行性细胞即花粉和胚囊的发育。对于收获果实和种子的植物,这个阶段的正常进行,关系极大。

关于探讨花芽分化的研究方法,目前主要是采用石蜡切片或是徒手切片的直接观察方法。也可用摘叶、遮光及环剥法间接测定。至于试图从生理、生化指标来判断花芽分化时期,至今尚无可靠的结果。

花芽的形态分化指由叶芽生长点的细胞组织形态转化为花芽生长点的细胞组织形态的过程。桃树花芽形态分化的早晚与品种、枝条类型、气候条件等有关。北京市农业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观察,在北京地区大久保、离核、晚黄金在6月下旬开始;五月鲜、冈山白在7月上中旬开始,并且表现出花芽分化期的开始大致与新梢停止生长早晚相一致。山东农学院调查,桃花芽分化有两个集中分化期,即6月中旬和8月上旬,并指出这两个集中分化期与新梢两次缓慢生长期相一致。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调查,瑞光5号油桃、瑞光3号油桃及大久保在昌黎地区花芽形态分化的截止期为8月上旬。不同果枝类型中以短果枝花芽分化开始较早,其次是中长果枝,副梢上花芽分化最晚。

桃树花芽形态分化要通过以下几个阶段:花芽分化初期,萼片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雄蕊分化期,雌蕊分化期。无论花芽分化的早晚,到初冬进行休眠前,桃树的花芽均分化到雌蕊分化期,即分化早的分化速度相对较慢,分化晚的分化速度相对较快。但一般表现分化早的芽体饱满。

桃花扇研究论文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桃花扇》通过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王朝旋立旋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表达了通过戏剧形式总结历史教训和抒发兴亡之感的创作意旨。通过戏剧艺术再现南明历史,让人感受到在历史的、政治的巨大变化之中,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人的命运是不能自己主宰的。《桃花扇》的社会意义:《桃花扇》以勇敢的写实精神,将爱情置于残酷的政治斗争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变迁之中,以悲剧结局,体现了“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引发人们在进行历史审视的同时,对现实和未来产生深沉的思考。这正是《桃花扇》具有深厚的思想价值所在,也是它产生隽永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全剧只有30名出场演员,作者将其分为“色部”、“气部”和“总部”。色部是贯穿全剧表现“离合之情”故事主要情节的人物,又分为以男主角侯方域为首的及其周围人物的“左部”和以女主角李香君为首的及其周围人物的“右部”,共16人。气部是表现背景历史“兴亡之感”的人物,又分为以史可法为首的忠臣的“奇部”和以马士英等为首的奸臣“偶部”,鉴于历史上不敢骂皇帝,将弘光皇帝分在奇部,共12人。扩展资料《桃花扇》剧中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同时也揭露了明末朝廷的腐败现内部的矛盾斗争。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桃花扇》的内容是藉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侯方域题诗宫扇赠李香君,二人相恋。马士英、阮大铖欲与侯方域结交,通过画家杨文骢表示愿代出资促成侯、李的结合。李香君怒斥马、阮,侯方域受到李的激励,亦对此事加以拒绝。武昌总兵左良玉率军移食南京,朝野震动,侯方域修书劝阻,阮大铖诬以私通和做内应的罪名,侯方域被迫投奔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李自成攻陷北京,马士英、阮大铖等迎立福王,并对复社文人进行迫害,准备强逼李香君嫁与漕抚田仰为妾。李香君坚决不从,矢志守楼,倒地撞头时,血溅侯方域所赠的宫扇。杨文骢在宫扇血痕上画成桃花图,李香君遂将桃花扇寄与侯方域。清兵南下,攻陷南京,李香君、侯方域先后避难於栖霞山,在白云庵相遇,共约出家。孔尚任企图通过这个爱情故事,描写明末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揭示南明覆亡的原因,抒发“兴亡之感”。孔尚任采摭的史实,始於明崇祯十六年(1643),终於清顺治二年(1645),以清代统治者徵求山林隐逸作结。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破居庸,进昌平,攻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接著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李自成腹背受敌,在北京仅居一月有余,便被迫离去。《桃花扇》在第二十六出《赚将》之前,用一半以上的篇幅,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逃亡江南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明年改元为弘光。不久清兵南下,南京陷落,朱由崧被俘。《桃花扇》正是要从这段史实中揭示出明朝“三百年之基业,隳於何人?败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桃花扇小引》)。孔尚任在《桃花扇小识》中明确指出:权奸“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导致了南明的覆亡。基於这样的认识,他对南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以及政治的腐败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和相当深刻的揭露。君是昏君,臣是佞臣。半壁山河已是不存,昏聩的弘光帝却一意声色犬马,寻欢作乐。第二十五出《选优》描写了他在清兵南下时,关心的仍是“享帝王之尊”,“有声色之奉”。至於作者著力批判的人物马士英,他在亡国大难临头之日,想到的仍是“一队娇娆,十车细软”;阮大铖更是卖官鬻爵,倒行逆施。“幸遇国家多敌,正是我辈得意之秋”,则是他们的心灵写照。当朝权臣如此,掌握重兵、赖以保卫疆土的江北四镇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也是“国仇犹可恕,私怨最难消”,一味争夺地盘,相互残杀。总兵许定国在清军兵临城下时,杀了高杰,带领清兵连夜南下,争“下江南第一功”。就连坐镇武汉的左良玉,也藉剿檄奸臣为名,领兵东下,致使江北淮扬千里营空,清兵乘虚而入,直捣江南,最后导致了南明王朝的覆亡。《桃花扇》用艺术的手段十分真实地再现了这一段历史。南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政治上黑暗、腐败,已是千疮百孔,无可救药。虽有史可法这样的贤明正直的官员,也是孤忠无助,只能困守扬州,束手无策。正像《拜坛》一出的眉批所说的:“私君、私臣、私恩、私仇,南朝无一非私,焉得不亡!”《桃花扇》首先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来揭示南明王朝覆亡悲剧的原因,这一点是写得非常深刻的。作品在痛斥阉党权奸的同时,热情歌颂了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卞玉京等下层人物。女主角李香君的形像,塑造得更是光彩照人。作为秦淮名妓的李香君,处在受人歧视和凌辱的社会地位。然而她有胆识,有政治远见。《骂筵》一折,不畏强暴,当著马士英、阮大铖的面直言詈骂:“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乾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老艺人柳敬亭、苏昆生关心国家安危,不惜出生入死。《修札》、《投辕》中的柳敬亭机智、勇敢,为挽救危急的局势,前去下书,终於阻止了一场即将爆发的内讧。对《桃花扇》里的男主角复社文人侯方域,孔尚任的态度也是鲜明的。他支持明末东林复社文人的政治主张,同情侯方域的遭遇,指斥魏阉余孽对他的迫害。同时,也写出了他性格中软弱动摇的一面,对复社文人的“调嘴文章,当不得厮杀”,以及留恋征歌选舞等,亦有微讽。孔尚任截取南明王朝从建立到覆亡的这段历史作为创作题材,描写“朝政得失、文人聚散”(《凡例》),“藉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先声》)。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写到清兵南下时的扬州之战。史可法受马士英、阮大铖排挤,统率四镇、开府扬州。他忠於明王朝,耿介正直,决心保住扬州。然而只剩3000残兵,不可能挽回败局,最后沉江而死。《誓师》、《沉江》等出主要描写了他的保卫扬州的事迹。这些场面出现在明亡后仅仅50年的舞台上,观众中又不乏明朝的“故臣遗老”,必然在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唤起他们的亡国之痛。因此,《桃花扇》所抒发的这种兴亡之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给人们在思想上以极大的震荡。由於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孔尚任在《桃花扇》中还不能全面地历史地揭示出南明亡国的本质原因。他对明末农民起义军采取敌视态度,在《总批》里说:“明朝之亡,亡於流寇也”;在闰二十出《闲话》中又藉剧中人物之口,说清兵进关是“替明朝报了大仇”,对清统治者作了歌颂。剧末的《栖真》、《入道》两出,也包含著难言之隐。《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人物形像的塑造 《桃花扇》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像,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艺人妓女,不下二、三十个。作者在《桃花扇纲领》中曾把所有人物,分为左、右、奇、偶、经五部。其中有主有次,有褒有贬。在孔尚任的笔下,人物虽在一部,但性格各异,互不雷同。例如马士英、阮大铖同为魏阉余党,彼此又有差异。马士英有权有势,喜欢受到别人的趋奉,贪鄙而无才略。阮大铖则狡诈、阴险,善於出谋划策。孔尚任既写出了他们结党营私、荒淫腐朽的共同特徵,又把握住他们之间性格、面貌不同的分寸。又如柳敬亭、苏昆生,他们同是江湖艺人,却有著不同的个性,一个机智、诙谐而锋芒毕露,一个憨厚而含蓄。《桃花扇》中写了许多同类的人物,在相同之中写出了不同,使他们大都具有毫不重复的个性特徵。作为妓女,李香君和李贞丽、卞玉京、郑妥娘等大有区别。作为武将,左良玉和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田雄等相比,形像更为鲜明。李香君是《桃花扇》的女主角,她色艺非凡,稳重中稍觉矜持。她的老师苏昆生,耻於与权奸为伍,离开阮大铖门下,给她后来的重气节、有政治远见的性格特点作了铺垫。她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她和侯方域的结合,主要是建立在憎恨魏阉余孽这一共同的政治态度上。《传歌》、《眠香》等出把她推向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漩涡。《却奁》一出,刻画了她的反抗性格,使她在政治上放射出新的异彩,突出了她性格中刚烈的一面。当她知道这些妆奁出自阮大铖之手时,愤怒地朝侯方域说:“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於何等也?”於是她拔簪脱衫,唱出了“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此时的李香君不但成了侯方域的“畏友”,也同时赢得了复社文人的尊敬。她一直坚守反对权奸、反对邪恶势力的正义立场,表现出不为利诱、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她对侯方域的爱情,更多地出於她的政治态度。在李香君的形像上,坚贞的爱情和反对权奸的政治态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李香君的经历中,爱情的不幸遭遇和国家的覆亡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桃花扇》摆脱了一般才子佳人戏剧的俗套,取得了新的艺术成就。《桃花扇》中的某些人物,孔尚任力求写出他们的性格的多面性,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加以塑造,并使他们的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维持有机的关联,成为剧中不可或缺的登场人物。杨文骢便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的例子,他能诗会画,风流自赏,游离於复社文人和阮大铖之间。他和侯方域、秦淮名妓李贞丽有交往;又是马士英的亲戚、阮大铖的盟弟。他促成侯方域、李香君的结合;又想利用李香君为阮大铖拉拢复社文人。《却奁》之后,他对李香君有所不满,但在危及侯、李生命的严重关头,又出力保护他们。孔尚任写出了杨文骢性格的各个侧面,使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像。同样的例子还有李贞丽。《桃花扇》对於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写法。在正面人物形像中,写柳敬亭,笔酣墨饱,点染成趣,处处有戏,富有传奇性;写李香君,纯用工细的白描手法,不追求离奇的情节,深刻地挖掘她的内心世界,并在重要的关目上突出地刻画她的性格。这写法的不同,实际上也正反映了他们性格上的差异。对反面人物形像,如马士英、阮大铖,则更多地采用夸张的手法,并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揭露他们的丑恶本质。结构 《桃花扇》所反映的明末社会生活极为广阔复杂。孔尚任巧妙地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离合作为贯串全剧的中心线索,细针密线,连环相牵,互相生发。侯方域一线连结史可法、江北四镇,以及驻扎在武昌的左良玉。李香君一线则以南京为中心,牵动弘光皇帝、马士英、阮大铖等朝臣和秦淮水榭诸色艺人。先写侯、李的定情,复社文人和阮大铖的斗争;再写侯、李由合而离,插入左良玉引兵东下,侯方域修札,柳敬亭投辕。侯方域因权奸迫害,投奔史可法。两条线索,南北交插,写出了南明覆亡的历史。疏密相间,跌宕有致。最后,侯、李在江山换主的情况下,由离而合。虽情节起伏多变,却在结构上浑然一体,不枝不蔓。全剧能在纷繁的历史事件和错综复杂的头绪中组织得这样完整、严谨,可以看出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孔尚任在剧中还特意渲染了一柄宫扇,从侯方域赠扇订盟开始,直到张道士裂扇掷地,这个重要的道具绾合了全剧许多重要的情节。一把平凡的扇子包含著不平凡的意义。它象徵著两个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正象孔尚任在《桃花扇小识》中所指出的:“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於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把桃花扇放置在戏曲结构组织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地位上,并用它来作为剧本的题名,“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桃花扇本末》),这表现了孔尚任在艺术上的匠心。曲词和宾白 《桃花扇》善於通过曲词和宾白刻画人物的性格。例如侯方域、柳敬亭分别在第1出《听稗》、第 11 出《投辕》上场时所唱的曲词都很切合人物声口。全剧曲词和宾白的安排匀称合度。对它们的不同作用,有严格的区别。“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藉词曲以咏之。”(《桃花扇‧凡例》)至於交代情节,说明事实,则用宾白。长出只填八曲,短出或六或四曲,比较适合舞台演唱的要求。上本末出《闲话》全用宾白,下本首出《孤吟》全用曲词,不受定例所限,表现了创新的精神。《桃花扇》一般能随著剧情的变化而使用不同风格的曲词。《传歌》、《访翠》、《眠香》等出,写儿女风情,许多曲词都保持著秀艳温柔的情调。《哭主》、《誓师》、《沉江》等出,写政治大事,许多曲词又具有慷慨激昂的特色。曲词流畅,词意明亮,基本上摆脱了艰涩的弊病。宾白抑扬铿锵,语句整练。但因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主张“宁不通俗,不肯伤雅”,对吸取和提炼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注意不够,因而在语言的运用上显得典雅有余,当行不足,工整有余,生动不足。《桃花扇》脱稿后,即风行一时。康熙三十九年(1700)正月,由金斗班在北京首演。孔尚任罢官后,《桃花扇》仍在南北各地盛演不衰。在康熙年间的剧坛上,孔尚任和《长生殿》传奇的作者洪升齐名,时人称为“南洪北孔”。孔尚任的友人顾彩曾把《桃花扇》改写为《南桃花扇》,变更结局,使生旦当场团圆,侯方域携李香君北归。后来,《桃花扇》又被改编为话剧、电影,以及京剧、桂剧、越剧、扬剧、评剧等。原始著作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桃花扇》作为一部接近真实历史的剧作,描写了南明朝时期人们的悲惨命运以及国家灭亡的始末。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卓越艺术技巧的杰出作品,全剧渗透着人生命运的悲剧意识。《桃花扇》悲剧性的来源与时代环境和作家个人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从《桃花扇》悲剧的来源和侯、李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及不同人物的悲剧来探讨《桃花扇》的悲剧。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桃花扇》;悲剧来源;爱情;人物悲剧 孔尚任在《桃花扇.先声》中“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将悲凉的氛围贯穿全剧,本文将从《桃花扇》悲剧的来源和侯、李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及不同人物的悲剧来探讨《桃花扇》的悲剧。 一、《桃花扇》悲剧的来源 《桃花扇》以南明弘光小王朝的兴亡历史为创作基础。描写了南明朝在面对清军的入侵时,南明皇帝沉迷于声色;朝中大臣卖官鬻爵,聚敛钱财;军队内部矛盾重重,互相打内战,唯独史可法带领三千残兵在扬州坚守,终究不敌敌军。最终南明王朝灭亡。面对不过十多万的清兵,南明弘光小王朝如果积极救国,上下齐心,不至于走向土崩瓦解。 《桃花扇》其悲剧来源与时代背景和作家个人经历是不能分割开的。清军击败腐败的南明王朝后,明朝元勋建立了与清朝相抗衡的政权,反清运动此起彼伏。汉族激烈的反抗和满族残暴血腥的镇压是这一时代“悲”的印记。明朝灭亡之后,前朝遗老感慨兴亡、缅怀往事,但他们没有军权和政权,面对王朝的灭亡,他们更多的无奈,同时他们的软弱性和现实的残酷逼迫下使得他们只能是用消极的方式和清朝抗衡。《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亲身游览过了明朝遗迹,同时结交了不少前朝遗老,他们对前朝往事和王朝灭亡的沉痛讲述刺激了了作者的创作欲望。其次,孔尚香个人命运坎坷,仕途坎坷,始终得不到皇帝重用。官场的失利和淮扬水患治理无望使孔尚任心灰意冷,孔尚任将这种悲剧的心理带入到《桃花扇》的创作之中。 二、侯、李之间爱情的悲剧 《桃花扇》中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从初识定情到情谊浓郁再到凄凉分离都与桃花扇密切相连。戏曲以扇这一古典意象来象征侯方域和李香君之间的悲欢离合的凄惨爱情,并贯穿整部剧作,为整剧的悲剧性情感奠定了基调。而侯方域和李香君两人生于动荡颠沛流离的乱世,因而两人的爱情故事染上了凄美的悲剧色彩。《访翠》描述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爱情故事的序幕,侯方域用一枚香扇坠作为寻觅佳人的传情之物。在《眠香》中,侯方域和李香君大婚,侯方

以下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你参考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42 论二晏词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0 贾谊论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53 汉乐府诗分析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2 《西厢记》的传播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68 牡丹亭》的传播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91 论归有光的散文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97 《金瓶梅》人物论98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99 “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101 论纳兰性德词102 苏轼词的主导风格103 《桃花扇》人物论104 秦观词的婉约风格105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106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107 论易安体108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109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10 论晴雯形象的人性内涵111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112 关汉卿性格浅析113 王维诗中的禅趣114 浅析王熙凤的理家才能11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16 试析《红楼梦》人物——惜春117 浅谈《莺莺传》的写情艺术118 论《窦娥冤》的艺术特色119 论苏轼元佑时期的创作特点120 浅论范进中举121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122 苏轼词浅析123 浅析古人交友之道及现实意义124 浅析陶渊明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125 论陶渊明的矛盾思想126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127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128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129 杜甫诗浅论130 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131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132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133 论晴雯134 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变化135 薛宝钗形象塑造浅析136 论李白的山水诗137 《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138 陶渊明与鸟(酒、自然等)139 王熙凤形象浅论140 浅析辛弃疾词中的豪壮之气141 论稼轩词的爱国主义精神142 浅析唐代诗人笔下的闺怨诗143 浅谈《金瓶梅》的讽刺艺术144 浅论李贺的诗风及成因145 浅谈陶渊明的人生价值观念146 浅析薛宝钗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147 浅论王维诗中的禅趣148 浅析鲁智深形象149 论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150 浅论苏轼诗中的自然美151 浅论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152 平儿形象分析153 浅析大历诗风154 浅论魏延的性格悲剧155 浅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思想156 论范成大的田园诗157 论陆游作品中爱国思想的一贯性158 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159 《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160 《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161 《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162 《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163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164 《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165 《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166 《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67 宋玉赋试论168 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69 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170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71 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172 论蔡邕的碑体文173 曹植诗风的衍变174 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175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76 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177 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178 《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179 《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180 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181 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182 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183 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184 宫体诗的女性描写185 论《文选》对诗的分类186 论南宋雅词187 《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188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189 王维诗中的禅趣190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191 论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192 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193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194 岑参边塞诗初探195 论李白的梦诗196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197 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198 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199 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200 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201 论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202 论苏轼诗203 论陆游的爱国诗204 论辛弃疾词对清词的影响205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206 柳永词的语言特点207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208 贺铸词的艺术个性209 论诚斋体210 宋末逸民诗初探211 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212 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213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214 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215 《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216 《水浒传》的忠义观217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218 猪八戒形象分析219 论唐僧与孙悟空的矛盾冲突220 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221 《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222 《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223 《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224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225 论词在元明时期的衰落226 宋江形象分析227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8 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229 “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30 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31 论《西游记》的成书232 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233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234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235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236 大观园的文化意义237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238 《长生殿》的爱情观239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240 《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241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242 论清诗的宗唐宗宋之争243 论桐城义法244 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245 花间词的艺术成就246 《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247 论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248 论归有光的散文创作249 论清词中兴250 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251 论常州词派的词学思想252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253 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254 论明清小说题材的嬗变255 《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256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257 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枇杷花芽分化研究论文

枇杷是多年生长常绿乔木果树,植株高大。其树体由地下部和地上部两大部分构成,地下部叫根系,地上部称树冠,根系树冠交界的地方称根颈。其中主要包括:根、芽、叶、花、花芽分化、果实和种子、主干主枝及枝梢 。一、根枇杷的根系由主根、侧根和须根组成。主根由种子胚根发育而成,在它上面产生的各级较粗大的分技,统称侧根。在侧根上形成的较细根系,称为须根。根是果树的重要器官,它除了把植株固定在土壤之内,吸收水分、矿质养分和少量的有机物质,贮藏一部分养分外,还能将无机养分合成有机物质。根能合成某些特殊物质,如激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生长素) 和其他生理活性物质,对地上部起调节作用。根系的生长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条件特别是土壤条件所支配,环境条件的好坏不仅影响根系的形态结构,而且还影响它的生理机能。在土层深厚的沙质土上,主根深度可达 米以上。但80%的吸收根都分布在离地面10~50厘米土层中,50厘米以下很少有根,其水平分布则多密集在离主干1~ 米周围。这说明枇杷根系分布较浅而窄,容易受旱和被大风折倒,所以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以促进根系的发育。枇杷的根系初生为白色,后转黄白再变为褐色。枇杷的吸收根的总量较其他果树低。实生苗的垂直根被切断或移栽时,侧生根发育较快。枇杷根在土温5~6℃时开始生长,9~12℃时生长最旺,18~22℃时逐渐缓慢,30℃以上停止活动。在一年中,根系 生长和枝梢生长是交替进行的,一般根比枝梢早两周。一年中有四次根系生长高峰,第一次是1月底至2月底,第二次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三次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第四次在10月底至11月底。土壤含水量一般在9%~25%的范围内根系都可以生长, 而25%以上时根的生长显著减弱。二、芽芽是枝、叶、花等器官的原始体。依据芽所在的位置,将着生在枝条顶端的芽叫顶芽;顶芽以下的芽着生在枝条侧面或叶腋中,称侧芽或腋芽。根据芽的性质,可分为花芽、叶芽和混合芽:能发育成花或花序的芽叫花芽;只抽枝发叶的芽叫叶芽;有的芽先抽枝并在枝上长叶、开花,这种芽叫混合芽。此外,在老枝或主干上原节位处有潜伏芽,也叫隐芽,在受到特殊刺激后也可以萌发出新梢来,利用这种特性对衰老批把树复壮更新很重要。在秋冬季枇未开花的枝条顶端,有一个顶芽,在顶芽旁的几个芽均为侧芽或腋芽。春天顶芽抽生的枝条,称春梢顶芽枝,侧芽抽生的枝称春稍侧芽枝。同样夏梢又有夏梢顶芽枝和夏梢侧芽枝之分。夏秋季枇杷枝条的顶芽有一部分形成花芽,在秋末抽生极短一段枝条,有1~3张叶片或无叶片,形成一个花轴,而其上有许多小枝轴开花结果。所以枇杷的花芽是混合芽。由枇杷的侧芽或腋芽形成混合花芽的比较少见,因为枇杷的侧芽在叶腋问,芽体小、扁平,不容易分化为花芽。三、叶枇杷的叶片由叶身、叶柄和托叶构成。叶身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椭圆形、长圆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及中部边缘有锯齿,基部全缘。表面光滑、多皱,背面有锈色绒毛。托叶钻形,叶柄短或无,托叶及叶柄均有绒毛。叶片大小和形状随品种、枝梢抽生时间及栽培条件而变化。通常以春梢上的叶作为品种的代表。叶是枇杷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分的主要器官,为树体各部分提供有机营养。因此,叶片数量及生理活动效能,是枇杷产量和质量的基础。叶片寿命一般为13个月,但由于各种原因差异很大。老叶是逐渐脱落的,多在新叶同化机能旺盛时脱落,因而出现新老叶交替的现象。新叶的光合作用效能随叶龄增加而增加,到成熟后光合效能达到高峰。由于批把叶大,互相遮荫,果实发育期不是叶面积高峰期,而其他果树叶面积高峰期正是果实发育期。所以在修剪时要防止枝梢交叉重叠,要争取多发春梢,增大叶面积。四、花枇杷的花穗都是顶生的,为复总状花序(小穗为聚伞花序)。花穗大小差异很大,多的花数可达250~260朵,少的30~40朵,一般70~100朵。自花穗能识别后,约经1个月开始开花,开放顺序因花穗类型不同而有差异,花穗挺直的, 总轴颈部单花开放最早,中部支轴次之,下部支轴最晚。下垂的花穗以弯曲部为中心,向上向下依次开放,而每一小穗则是顶端一朵先开,两侧后开。开花时,若温度为11~14℃开花最多;若在10℃以下,花期延长。开花的迟早因地区、 品种、枝梢、类型和环境条件而有很大差异。在成都,花期约在9月份至翌年1月份,在四川攀枝花地区则为7~11月份。花穗出现的早晚,往往与花穗的大小成正相关,即早期花穗最大,中期次之,晚期最小。一般顶生的夏梢母枝开花最早。侧生的较晚。江浙枇杷果农,常将枇杷开花期分为三批:在10~11月份开的为头花,头花果由于生长期长,发育充实,果大品质好,但容易受冻害;二花在11~12月份开,冻害少于头花,果实质量较次;三花在l~2月份开,受冻机会少,但果实生育期短,果小品质差。在四川成都附近一般以9~10月份开的早花结果为佳。但在四川攀枝花和和西昌地区,7月份开的早花,由于高温干燥,坐果率很低,到9月份开的花坐果率则较高,并可提前到3月份成熟。枇杷花的构造见上图。五、花芽分化结果树每年的花量和花质是当年产量的基础。由叶芽的生理和组织状态转化为花芽的生理和组织状态,称为花芽分化。部分或全部花器官的分化完成称为花芽形成。外部或内部一些条件对花芽分化的促进作用称为花诱导。芽内花器官的出现称为形态分化。在出现形态分化之前,生长点内部由叶芽的生理状态转向形成花芽的生理状态的过程称为生理分化。为了丰产稳产,需要对花芽分化的进程和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尤其要掌握各品种在各地的花芽形态分化初期及花芽生理分化期,以便人为地调控花芽分化的进程;枇杷的花芽是由结果母校的顶芽分化形成的。自7~8月份开始分化后1~3周形成花萼和花瓣,一个月后形成雄蕊、 雌蕊,随后再分化形成胚珠和花粉粒。枇杷花芽分化临界期即生理分化期,大约在6~7月份,此期生长点原生质处于不稳定状态,对内外因素有高度敏感性,是易于改变代谢方向的时期,因此是控制花芽分化的关键时期。顶芽原基由于条件不同,可以分化成叶芽,也可以分化成花芽。顶芽原基向花芽分化的基本生理和营养条件是:①要有比建成叶芽更丰富的结构物质,包括光合产物:矿质盐类以及由以上两类物质转化合成的各种碳水化合物、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等;②要有形态建成中所需要的能源、能量 贮藏和转化物质,如淀粉、糖类等;③树体的激素代谢有利于芽原基向成花方向发展,具体是赤霉素类激素数量下降、活力降低,脱落酸的数量增加、活力加强,细胞激动素及吲哚乙酸(IAA)等生长素维持适当的量及活动水平;④要有与花芽形态建成有关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等的代谢有利于花芽分化。在花芽生理分化期要增加施肥量和调节氮、磷、钾比例,增加磷、钾肥用量并补充微量元素;控水、降低土壤含水量;适当疏去树冠上部的徒长枝和过密枝;采取拉枝、扭枝等农业技术措施,都能影响树体的营养、水分和激素活动水平,从而可以调控花芽分 化进程,影响枇杷的花量和花质。由于每株树、每个顶芽的营养、水分、激素水平不一样,它们进入花芽分化期的具体时间也有先有后。所以,只要掌握花芽生理分化的大致时间,在这个范围内,及时采取综合农业技术措施促进花产芽分化,一般都能取得较好效果。六、果实和种子由花托、子房和花萼三部分构成。成熟枇杷果实的果肉由花托形成,萼筒由花尊形成,子房壁形成包围种子外的内膜。幼果子房有5室,每室有2个胚珠,但受精的胚珠不一定能发育成种子,中途有的退化,有的冻死,幼果仍能继续生长。对华宝2号枇杷果实的生长发育动态进行的研究表明:枇杷果实纵横径在盛花后118天内,增长缓慢,纵径和横径的日增长量分别为厘米和厘米;盛花后118~158天内增长迅 速,日增长量分别为厘米和厘米;盛花后158天至采收生长又变慢,日增长量分别只有厘米和厘米,其生长发育曲线为S型。果实重量、体积和果肉重量的增长与果实纵横径的生长是同步的。盛花后118天内,果实重量、果肉重量和果实体积增长也缓慢,日增长量分别为克、克和立方厘米;盛花后118~158天内增长迅速,日增长量分别为克、克和立方厘米;盛花后158天至采收增长量放慢,日增长量为克、克和立方厘米,其生长发育曲线也为S型。枇杷果实成熟期约10天左右,这时期果实中的糖分增加,酸含量下降,糖的增加一直延续到果皮充分着色后的若干日才停止。 成熟枇杷果实中的糖分以蔗糖最多,其次是果糖及葡萄糖。枇杷果实中酸的主要成分是苹果酸,也有少量柠檬酸。 随着果实的发育,种子重量也在不断增加,研究表明:种子重量增加的趋势与果实重量不一致,种子重量在盛花后125天内生长极为缓慢,平均日增长量仅为克;生长高峰在盛花后125~146天,日增长量达克,其增长量为前期的43倍;此后到成熟,种子重量增加很小,日增长量只有克, 其生长发育曲线也为S型。枇杷种子特别肥大,主要是两片子叶,胚很小,种子多为卵圆、长椭圆形、呈荫黑、褐黄或棕色。种子约占全果重的15%~25%。七、主干主枝及枝梢枇杷树冠由主干、主枝和各级枝梢组成。枝干起着支撑树冠的作用,上连芽、叶、花、果,下接根系,是树体营养物质、水分和激素上下交流的通道。枝干还起着贮藏营养的作用。从根颈到第一个主枝分杈点问的树干部分称为主干,主干以上分生的各种枝条总称为树冠。直接着生在主干上的大枝称为主枝,主枝上着生的大枝称为副主枝,主枝、副主枝均称骨干枝。骨干枝上着生的各级小枝称为侧枝。着生叶、花、果的1年生侧枝称为梢、结果母枝、结果枝。枇杷幼树主干顶端优势明显,仅顶芽及邻近的几个腋芽抽生成长枝,因此树冠层性明显。而主枝上顶芽所抽生的枝条生长缓慢,短而粗壮,腋芽所抽生的枝条生长较快而细长,使树冠向外开张,形成圆锥形树冠。进入盛果期后,因果实重量使主枝下垂,树冠逐渐转变为圆头形。枇杷幼树枝梢抽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在一年四季中都能不断地抽梢,通常幼年树除春季抽梢较整齐外,其余季节均能随外界条件的变化,或迟或早地抽生枝梢。而成年树在果实采收后能较整齐地抽生1次夏梢。一般情况下,枇杷无明显的春、夏、秋、冬梢之分。只是为了分析研究其生长结果特性,才人为地分成春、夏、秋、冬梢。由于季节、温度、雨量、营养吸收的不同,各次梢的形态和特性各异。1.春梢1月下旬至4月份抽生的枝梢称春梢。一般生长充实,短而粗壮,长约3~9厘米。幼树抽梢较整齐,大多数在3~4月份抽生春梢。成年树开花量大时,春梢抽生少,这样容易形成大小年。枇杷树春梢的数量和质量对枇杷的生长结果特别重要。幼树要利用春梢扩大树冠,结果树要保证有20%以上的枝梢上无花穗而抽生春梢,以保证充足的营养生长,维持年年丰产,克服大小年现象。春梢抽发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从去年营养枝顶端抽出,这是最早出现的春梢,生长较慢而充实;一种是从果穗基部腋芽发出,只有在初结果的壮树和营养条件好的结果枝上才有,生长较快而长;一种是从落花落果的结果枝腋芽或疏枝花果的断口附近抽出,抽生的迟早受疏穗时期的影响,但较一般春梢迟。这三种春梢生长充实,都能在夏季抽发夏梢,成为结果母枝。2.夏梢5~7月份陆续抽生的枝梢称夏梢。一般比春梢细长,可达20~30厘米,叶也较春梢上的小。夏梢一般从春梢顶芽或邻近腋芽上抽生,或从采果后的结果技近顶部抽出。夏梢抽出时雨水多、温度高,而且因果实生长发育对营养需求量大,因此夏梢细长,叶片狭小。枇杷夏梢是主要的结果母枝,促进夏梢生长发育充实,是获得枇杷年年丰产的重要技术措施。3.秋梢8~10月份抽生的枝梢称秋梢。幼树和结果的树上抽生的营养性秋梢较多。与夏梢相似,叶片较小。成年结果树在春梢或夏梢健壮枝上抽生的花轴枝也称为秋梢或结果枝。结果枝有时带有几张叶片,有时无叶片,很像是从结果母枝上直接抽出花穗的。投产前培育健壮的秋梢可以扩大树冠。秋雨多的地区,花量少而树势较旺者要控制营养性秋梢的大量抽发,以防引起严重落花落果。4.冬梢11~12月份抽生的枝梢称冬梢。在冬季温暖的地区幼旺树多能抽生冬梢。而在北缘地区的幼树,在营养充分、气温较高的条件下可以抽生冬梢,温度下降时停止生长,翌年回暖时再抽生成冬春连梢。冬暖地区生长健壮的幼树上抽生的充实冬梢,可以用来迅速扩大幼树树冠,为提早开花结果奠定基础。细弱、不充实的冬梢,无利用价值,如抽发多,消耗营养多,一般要及时予以抹除或在修剪时剪除,以刺激抽生强壮春梢。

叶转绿后再喷一次500毫克/升的多效唑,抑制夏梢伸长,缩短枝梢节间,促进花芽分化。 5、采收后修剪:中迟熟品种六月份成熟采收的继续进行修剪。采果后修剪是枇杷最重要的修剪工作,其修剪工作主要有,(1)初结果幼树,采收前在果穗基部抽生的早夏梢,选留方位好的健壮枝条,其余抹除或疏除。(2)对侧芽萌生的密生(丛生)枝,选留2~3条强壮枝条,其余疏除。(3)对老而长的果枝(即4~5年生)自基部疏除,或于中部有不定芽的地方回缩,以进行结果枝组更新。(4)疏除衰弱果枝,健壮果枝在2~4叶处短截,促发健壮夏梢。(5)徒长枝,徒长性生长枝,长50cm以上如有空缺处可培养利用,短截1/3~1/2,无利用价值,由基部剪除。(6)病虫枯枝,从基部剪除 七月 1、水分管理:花芽分化期土壤需适度干旱,可迫使地上部枝条停止生长,增加芽生长点细胞液浓度,促进花芽分化。在本区6~8月的暴雨季节,要注意做好开沟排水防涝工作,或采用树盘地膜覆盖的措施,尽量降低土壤湿度。 2、施肥:健壮充实的夏梢(粗度在以上)是枇杷良好的结果母枝,为培育健壮的夏梢,在及时施采果肥的同时,在夏梢转色期可用%尿素+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1~2次,促使夏梢健壮老熟。同时,为促进花芽分化,施肥时应控制速效性氮肥,增施磷钾肥,避免枝梢旺长。 3、整形修剪:继续进行辅助修剪、疏芽、除萌。 4、促花:对长势特别壮旺、进入结果期而没有开花结果的幼年树或成年空怀树可环剥、环割促花。 (1)部位:幼树宜选择在主干与主枝交接口下方比较光滑平整的主干上;成年壮旺树在主枝上,为防止因环剥、环割造成根系有机营养缺乏,导致大量落叶,成年树可留1~2枝低位的小主枝或侧枝不进行。 (2)主干环剥要求干粗达15cm左右的3~4年生壮旺树,其余的宜进行主枝环剥。主枝环剥时仅剥2/3的主枝,留1/3的主枝不进行环剥;剥口宽度为粗度的1/10,环剥后用纸或塑料薄膜包扎伤口,以防日光直射和病虫为害。1个月以后解除塑料薄膜。 (3)环割时,干及大枝可环割两圈,环割两圈时不能一次割两圈,应间隔10天左右;环扎处理的经2个月左右解除铁丝。 5、激素处理:在夏梢抽生5cm时喷1000mg/升多效唑,夏梢展叶转绿后再喷1次500 mg/升多效唑。 八月 1、水分管理:本月是枇杷花芽分化期,适度干旱有利于花芽分化。若长期干旱,将影响枝梢生长,使秋季早花,花期短,花穗小,北亚热带还会影响花及幼果越冬,因此,持续干旱应进行果园灌溉。 2、辅助修剪、剪除病虫枝、密生枝 3、土壤管理:及时进行树盘松土除草。 4、施肥:有条件的本月可施一次速效水肥。 5、环剥、环割促花:7月份对长势特别壮旺、进入结果期而没有开花结果的幼年树或成年空怀树未进行环剥、环割促花的,本月继续进行。 (1)部位:幼树宜选择在主干与主枝交接口下方比较光滑平整的主干上;成年壮旺树在主枝上,为防止因环剥、环割造成根系有机营养缺乏,导致大量落叶,成年树可留1~2枝低位的小主枝或侧枝不进行。 (2)主干环剥要求干粗达15cm左右的3~4年生壮旺树,其余的宜进行主枝环剥。主枝环剥时仅剥2/3的主枝,留1/3的主枝不进行环剥;剥口宽度为粗度的1/10,环剥后用纸或塑料薄膜包扎伤口,以防日光直射和病虫为害。1个月以后解除塑料薄膜。 (3)环割时,干及大枝可环割两圈,环割两圈时不能一次割两圈,应间隔10天左右;环扎处理的经2个月左右解除铁丝。 九月 1、水分管理:本月是枇杷花芽分化期,适度干旱有利于花芽分化。若长期干旱,将影响枝梢生长,使秋季早花,花期短,花穗小,北亚热带还会影响花及幼果越冬,因此,持续干旱应进行果园灌溉。 2、修剪:未能及时进行采果后修剪的9~10月可继续进行。 3、施肥:施促花肥,在上旬现蕾前施入,以速效肥为主,每株施速效性饼肥3㎏或人畜粪水30㎏或复合肥1㎏。 4、土壤管理:中耕除草, 5、疏花穗:本月进入花芽形态分化期形成花穗,疏花穗工作在本月可进行。疏花穗应在花穗用肉眼已经能分辨主轴、支轴、花蕾处在生长发育期为最好,即在9月底~10月初,花穗刚抽出,小花梗尚未分离时进行为最好时机。一般要求结果枝与营养枝比例为3∶2,即以全树枝梢总数约60~70%带有花穗,其他均为生长枝。疏除量占全部花穗的40~50%,一个基枝上有2~3穗的疏除1穗,有4~5穗的疏除2穗。一般而言,大粒种的、树冠顶部、上部的;过早或过迟抽生的;树势弱的等多疏。反之少疏。 疏花穗时,一般宜疏去长结果母枝上的花穗,选留顶生的短结果母枝的花穗。在有冻害的北缘地区,可选留部分开花迟的长结果母枝上的花穗。 十月 1、施足花前肥: 2、土壤管理:松土除草抗旱 3、培土、树干涂白、 4、激素处理:花期喷布60~300ppm赤霉素,提高座果率。 5、疏花蕾:枇杷不仅花穗数量大,每穗的花蕾也多,疏花穗后,在小花梗开始分离时进行疏花蕾。 (1)疏蕾方法: ①只疏花穗的中上部,留基部的2~4个支轴; ②摘除顶部和基部支轴,留中部3~4个支轴; ③摘除上部支轴,基部留3~4个支轴,并摘去留下的支轴的先端,留其上的小支轴1~3个,每穗留30~40朵花蕾。 (2)疏蕾程度,大果型品种每穗留2~3个支轴,中小型品种每穗留4~5个支轴。 6、修剪:未能及时进行采果后修剪的9~10月可继续进行。 十一月 1、 继续疏花蕾:10月份未进行疏花蕾的,在本月盛花期进行疏花工作,方法如下 (1)疏蕾方法,①只疏花穗的中上部,留基部的2~4个支轴;②摘除顶部和基部支轴,留中部3~4个支轴;③摘除上部支轴,基部留3~4个支轴,并摘去留下的支轴的先端,留其上的小支轴1~3个,每穗留30~40朵花蕾。(2)疏蕾程度,大果型品种每穗留2~3个支轴,中小型品种每穗留4~5个支轴。 2、花期根外追肥:在2/3的花开时,用磷酸二氢钾+尿素混合液喷花,可有效提高坐果率。 3、土壤管理:对果园土壤浅翻,果盘松土除草。 4、防冻:有冻害的产区,进行果盘覆盖,或每周喷一次%尿素或硼砂。 5、培土、涂白、施肥: (1)培土:加强土壤管理,有冻害的产区枇杷园进行培土防寒。 (2)树干涂白:从地面沿树干至主枝上40~50厘米。涂白剂配制;先将生石灰15千克化开去渣,用少量水将硫磺粉或石硫合剂残渣1~千克调湿,倒入50千克水,在锅中加热,随即将硫磺食盐250克、植物油或动物油100~150克放入热水中,调匀后,加入石灰充分搅拌成糊状,冷却后即可使用。 (3)施肥:每株施25~50㎏农家肥或3~5㎏麸肥。 十二月 1、继续疏花穗。方法参见10月、11月。 2、花期根外追肥。 3、喷激素保果:在谢花后用的“九二O”叶面喷施,可提高坐果率。 4、培土、涂白、施肥:11月未完成的,本月继续进行。 (1)培土:加强土壤管理,有冻害的产区枇杷园进行培土防寒。 (2)树干涂白:从地面沿树干至主枝上40~50厘米。涂白剂配制;先将生石灰15千克化开去渣,用少量水将硫磺粉或石硫合剂残渣1~千克调湿,倒入50千克水,在锅中加热,随即将硫磺食盐250克、植物油或动物油100~150克放入热水中,调匀后,加入石灰充分搅拌成糊状,冷却后即可使用。 (3)施肥:每株施25~50㎏农家肥或3~5㎏麸肥。

枇杷是一年中最早成熟的水果品种。优质的枇杷果大,核少,皮色橙红洁亮,果肉柔软多汁,甜酸适度,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有清热、润肺、止咳、健胃等功效。近年来,优质的枇杷悄悄地进入了高档水果市场,不但售价高,销路也很大

断根控水,保持园地干燥。枇杷花芽分化要求温度较高、光照足、土壤较干燥的生态环境。在低洼有水田种植的要注意开好排水沟,切忌渍水,以满足枇杷花芽分化生理分化对土壤含水量的要求。在已开始抽发秋梢的果园,还要晾根断根、控水促花。

对树势特别旺盛的树进行,深度以切穿树皮而不伤木质为度,环割圈数,骨干枝3~4圈,小枝1~2圈。环剥宽度在~厘米之间,过后20~30天即可痊愈。一般一株树环割、剥40~60%的枝,切忌枝枝采用,注意刀和伤口的消毒以防感染病害。

排水:减少水土流失,防止积水烂根。排水盖树盘方法:在距离枇杷树盘33厘米处覆盖,在果园地边缘挖排水沟。

枇杷采收后正直雨季,此时正是枇杷花芽分化期,因此要注意园地排水,做到雨后沟干,防止积水烂树根。

枇杷原本是一种亚热带水果,因此对温度是有一定要求的,做经济种植的时候其温度应控制在16度左右。要保证种植区域没有严寒天气,正常种植下,枇杷的花期一般在冬末等含量季节。如果温度低的话,会严重降低枇杷的花果量,零下3度便会导致果实冻害。当温度回升至10度以上的时候,花粉便会开始萌芽,最佳温度应在18度左右。如果温度过高超过30度的话,那么会一直枝叶根的生长,而且在采摘前1-2周的时候,如果遇到高温,会导致果实灼伤,失去商品价值。

花期9~11月。植株高3~8米。小枝粗壮,被锈色绒毛。单叶互生,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4~7厘米,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密被锈色绒毛。花每数十朵聚合为顶生圆锥花序,花序有分枝,密被绒毛;花白色,花期9~11月。果为浆果状梨果,圆形或近圆形,黄色或橙黄色。果期翌年4~5月。枇杷在南方主要是作为果树种植的,目前我国有100多个栽培品种,大致可以分为3系,即草种枇杷、红种枇杷和白沙枇杷。

桃花源主题的论文研究

一、整体把握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二、问题研究1.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记,则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诗和记,二者相互补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2.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诗》等,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唐王维《桃源行》中就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练习说明一、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像。设题目的是:①使学生当堂成诵,要求背得顺畅,并能大体上叙述作者原意;②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能根据上下文意补充若干细节,作创造性的复述。答题方式要灵活,可以先熟读成诵再作复述,也可以经过熟读粗知课文大意后,先复述故事,最后练习背诵。为了激活学生的想像,在熟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故事情节提出某些问题,或要求简答,或引而不发,让学生放开去想,也可以加几句点评。二、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提示〕讨论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一点社会发展史常识。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学过的有关社会发展知识,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培养辩证思维。此题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或全班集中讨论,或分组讨论。前面“问题研究”已对此题所涉及的内容作了初步说明,但仅供教师参考。此题是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能自圆其说即可,不要搞统一答案。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陶渊明的语言明净如一泓清泉,没有一点杂质,真正做到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一概删去,这种语言风格很值得探究。三个小题要学生注意的是作者行文时的省略笔法各不同,只让学生作答是不够的,还要作一点分析,使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下面分别进行说明:1.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在分析过程中,最好不使用“主语”“宾语”或“施事者”“受事者”之类的概念。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2.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四、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解释。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不足为外人道也设题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读文言文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细究词义,切勿望文生义。答案如下:1.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2.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4.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教学建议本课拟用一个半课时教读。由于文章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在此条件下,教师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创造出有特色的教法来。下面提几条建议,以供参考:一、关于诵读教学本文共309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2.5分钟。假定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读过两三遍,课上再读七八遍,必能基本成诵。再加上教师及个别学生的示范朗读和检查背诵,课上用于诵读的时间不会超过35分钟。这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基本保证,从长远的眼光看,尤其应该如此,决不容忽视。读和讲可以穿插起来进行。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在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读得顺畅,主要是字音准确,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并通过多次诵读熟悉故事;(2)对情节作一点分析,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具体地想像出故事的发展过程,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并牢牢记住文章中所有重要的语句,能读出一点“讲故事”的味道;(3)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能比较熟练地背诵全文。以上是就水平一般的教学班而言,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也无妨先背下来,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二、关于想像力的培养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想像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例如:1.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过去的诗人对此就有不同解释。唐代诗人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桃源行》)按这种说法,渔人这天并非出来打渔,而是为了欣赏山光水色,在不知不觉间来到桃花林的。南宋诗人谢枋得的看法与此不同,他写道:“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庆全庵桃花》)这是说,渔人“沿溪行”恰好在溪的下流,桃林中既“落英缤纷”,自然有不少花儿落在水面,随流而下,渔人是在看到这些花瓣后,逆流而上到达桃花林的。这两种说法都有理,不必辨其是非,却也无妨以此引起学生的想像。2.渔人何以敢入洞?渔人见桃林面积之广(“夹岸数百步”),又是纯一色的桃树(“中无杂树”),为人间所罕有,已有“寻仙”之意;待到行至桃林尽头,发现了“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他以为这是“天外有天”的标志,便决意去追寻光源,满心希望能由此而直达仙境。3.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桃源村人为“避秦时乱”而来此,至晋太元中已将近六百年。文中没有提到渔人所说的具体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可以推知他说的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为培养学生想像力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不宜过多,更不宜琐碎,要给学生留出自己发挥想像的余地,办法就是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有关资料一、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三、《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⑴。黄绮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迹浸复湮⑷,来径⑸遂芜废。相命肆农耕⑹,日入从所憩⑺。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⑻。荒路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⑼,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⑽。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⑾,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异源⒀,旋复还幽蔽⒁。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愿言⒄蹑轻风,高举寻吾契⒅。〔注释〕⑴ 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⑵ 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⑺ 憩,休息。⑻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靡,无。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⑽游诣,游玩。⑾纪历志,岁时的记载。⑿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五百年,约数。敞,开放。神界,仙境。⒀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⒁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⒂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⒃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尘嚣,指尘世。⒄言,语助词,无义。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四、明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关于桃花源的描写①江上望渌罗山如削成,颓岚峭绿,疑将压焉。从此一带山皆飞舞生动,映江而出,水缥绿见底。至白马江,山益夹,水益束,云奔石怒,一江皆飞沫,是为浪光之天。山南即避秦处。上桃花溪百步,从间道出后岭,玄武宫其巅。……趋而出,见道傍古松,偃蹇有异态,为了却行。又数折,得桃花观,从左腋道入,竹路幽绝。……观周遭,皆层峰,淡冶入绘。观前为驰道,车尘马足,略无歇时。截驰道而南,入桃花洞,无所有,惟石磴百级,苍寒高古,若有人焉,而不可即。……(摘自袁宏道《游桃花源记》)②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流传千古,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心灵的栖息地。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也喜欢描绘自然风光,给人以世外仙境之感。本研究从《桃花源记》和《雪国》入手,探究二者在自然观和虚无观上存在相似性。研究表明,陶渊明与川端康成都崇尚自然,讲求物我相融,深受虚无观的影响,认为“无”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川端受日本传统物哀思想的影响,观点中透露着哀伤和消极,陶渊明则表现得平和而淡泊。关键词:陶渊明;川端康成;自然观;虚无观1、绪论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流传千古,那个与世无争、平静祥和的世外桃源给后人留下了无数遐想和憧憬。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意义,就是给自己也给后人提供了一个心灵的家园,一个诗意的栖息地。川端康成的《雪国》令人沉浸在文中清幽迷人的景色里,仿佛看到一个世外仙境,另一个美丽的桃花源。川端康城与陶渊明都倾情于世外桃源,热衷对远离城市喧嚣的山水自然风光的描写。桃花源不仅是他们自然观的体现,更倾注着他们的哲学观,那对于虚无与生死的探寻和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从作品来看,两者在自然观与哲学观上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本文旨在探究二者的自然观与虚无观的异同,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2、川端与陶渊明的自然观陶渊明的诗充满田园气息,是参与其中的田园山水,川端把小说人物放在一种被自然怀抱的位置,与自然融为一体。两者都体现了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而川端受“物哀”影响,既从桃源中得到审美的惬意,又抒发莫名的哀愁和颓伤,陶渊明的田园诗则在自然与哲理间架起一座桥梁,将生活的困苦与田园乐趣达成一种和解,平和而淡泊。不难看出,在川端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中,美丽与哀愁是非常突出的特色。这与日本传统的物哀思想是分不开的。关于“物哀”,我们并不陌生。川端作为日本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审美情趣,更多地继承了日本传统艺术美的物哀精神。他经常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可以说,“物哀”在他的审美对象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陶渊明的田园诗源于田园生活,他把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入诗歌之中,就在他的生花妙笔下,连平常的草屋,绿树,村庄,都透露出着勃勃的生机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恍若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心向往之。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感情、美景、哲理三者交融,飞鸟,草木,山水等都饱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而且,诗人又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把情感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使人既有能享受到审美的愉悦也能从中获得启迪,说理不但毫不枯燥反而给人以新奇自然之感,读之沁人心脾。3、川端与陶渊明的虚无观1968年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他发表了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纪念演讲,分析了日本文学的渊源与发展,探索了日本人的自然观与宗教观,他还说:“要使人觉得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可以说川端在这里所提及的一朵花所留下的空白和空间与中国古代的虚实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众所周知,日本古代文学是在中国文学的影响下发展的。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状况,使两国形成了关系密切的文化圈。日本许多作家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川端也不例外。魏晋时期继承和发展的老庄之学,虚无观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魏晋名士的代表,陶渊明也表现出对虚无观的深刻的理解。川端康成对“虚实”不仅从理论上进行论述,也将它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不仅运用它来塑造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而且将高度提升到精神方面和哲学思想方面、可以说虚实理论影响到川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川端笔下,甚至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都会给人一种虚实对比的感觉。“火车开动之后,候车室里的玻璃窗豁然明亮了,驹子的脸在亮光中闪闪浮现,眼看着又消失了。这张脸同早晨雪天映在镜中的那张脸一样,红扑扑的。在岛村看来,这又是介于梦幻同现实之间的另一种颜色。”虚实理论不仅表现在艺术技巧上,而且体现在精神实质上。川端康成崇尚虚无,他认为无是有的精神实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一个最为广袤丰厚的定义。虚无观的终极意义体现在死生观上,这并非完全否定生命,川端相信轮回转世,即“死生不灭”,在他眼中,死并非彻底地消亡,而是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存在着。“女人的身体,在空中挺成水平的姿势。岛村心头猛地一震,他似乎没有立刻赶到危险和恐惧,就好像那是非现实世界的幻影一般。”“不知为什么,岛村总觉得叶子并没有死。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所以在川端笔下,这场火灾可以说描写得很浪漫,不见一丝血腥,灿烂的银河竟与飞舞的火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川端之所以认为叶子的死是美的,那是因为他认为叶子的死并非彻底的死亡,而是“她内在生命在变形,变成了另一种东西,”叶子的死是从禁锢的肉体中的解脱,是灵魂的升华,也是美的表现。陶渊明曾不止一次在他的作品中表达这种对“死”的看法。“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挽歌》)死去有什么可说的,他的身体已经托付给永远的山丘。陶诗对生命之终极意义的思考,不止为田园,更在于对活着的追问。“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尽管命运变幻莫测,人生漂泊不定,但仍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和希望。这大概就是生之意义吧。4、结论本文以川端康成的《雪国》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着眼点,尝试从自然观和虚无观的角度来欣赏川端和陶渊明的代表性作品,分析二者在自然观和虚无观上存在的相似性。可以看出,陶渊明与川端康成都崇尚自然,都体现了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同时,都深受虚无观的影响,认为“无”是绝对的,永恒的。川端康成崇尚虚无,他认为无是有的精神实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一个最为广袤丰厚的定义。虚无观的终极意义体现在死生观上,这并非完全否定生命,川端相信轮回转世,即“死生不灭”,在他眼中,死并非彻底地消亡,而是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存在着。“无”是魏晋玄学的核心,作为魏晋名家,陶渊明深受其影响。而虚无观又从根本上影响人的死生观,陶诗对生命之终极意义的思考,不止为田园,更在于对活着的追问。

〔东晋〕陶渊明【题解】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7〕,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9〕,髫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10〕,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处处志之〔14〕。及郡下〔15〕,诣太守说如此〔1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17〕,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8〕。未果,寻病终〔19〕。后遂无问津者〔20〕。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著溪流划船前行,竟然忘掉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著溪水两岸有数百步之长,其中没有其他树木,地上的芳草鲜嫩优美,遍地是掉落的桃花瓣;渔人觉得十分惊奇。又继续向前走,想走完这片桃花林。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走到那里便发现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小的洞口,洞口好像有亮光;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刚进去时洞很狭窄,仅能容得一个人通过;又朝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开阔明亮起来。里面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及桑树、翠竹一类东西;田间道路交错相通,彼此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桃花源中的人往来、耕种、劳作,以及男女穿的衣服,都同外面的人一模一样;老老少少都很安适快乐。他们看到渔人以后,大为惊异;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渔人全都作了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到家里去,备酒杀鸡热情款待。村民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探问外界消息。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小孩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从此以后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界隔绝了。又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就详尽地讲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十分感叹。其他的人也都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拿出酒食来款待。住了几天,渔人要告辞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必对外人讲。”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老路回去,一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就往见太守说了自己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竟然迷失方向没有能够找到原来的道路。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到这件事情,就高兴地计划前去探访。但没有能够实现,不久就生病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寻找的人了。(徐鹏)【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这里年代是假托的。〔2〕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3〕缘:沿著。〔4〕夹岸:两岸。〔5〕落英:落花。〔6〕才通人:仅能供一个人通过。〔7〕阡陌(qiān mò千莫):田间小路。南北叫阡,东西叫陌。〔8〕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9〕黄发:指老人。老年人发白转黄,故以代称。垂髫(tiáo条):指儿童。儿童垂发为饰。〔10〕要:同邀,请。〔11〕邑人:同乡人。绝境: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12〕延:邀请。〔13〕扶:沿著。向路:旧路,指来时的路。〔14〕志:标记。〔15〕郡下:指武陵郡治所在地。〔16〕诣(yì义):往见。太守:郡的行政长官。〔17〕南阳: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诣之,隐士,好游山水(见《晋书·隐逸传》)。〔18〕规:计划。〔19〕寻:不久。〔20〕问津:问路。指探访。津;渡口。

我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心中顿有感悟.不由想起那一片美好的景色,心中不由也浮想连翩~我心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举世无双,风景优美的地方.在那的山峰十分的独特,既险峻陡峭,但又秀美壮观,山峦起伏,好似绿色的波澜,十分的令人赏心悦目,山峰高不可攀,似一把利剑直指云霄,且山上,有一条瀑布从山上直奔而下,飞流万丈,好象一条堆了霜雪的白练,飞珠乱溅,令人叹为观止.山上还有许多奇珍异兽,都能与人和睦相处.从山上奔流直下的瀑布下有一条河流,如一条逶迤的玉带在群山之中蜿蜒盘旋,河岸两旁有桃树林,开满桃花,花瓣从树上落到河面上,仿佛给河流铺上了一块粉红色的地毯,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河岸边的桃花一大簇一大簇的开着,大片大片,如粉红色的火焰,熊熊的燃烧着,永不停息.一年四季,树上都挂着硕大无朋的桃子,伸手即可拿到.这条河水清可见底,纤尘不染.其中有许多的游鱼在嬉戏,其中有许多的鱼竟然都是美丽异常锦鲤呢!这条河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彩带河在河岸旁的桃林附近,有一块宽敞无比的草原,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彩虹草原.因为这片草原之上时常出现一到亮丽无比的彩虹,闪烁着那美丽的七色的光辉.这块草地绿油油的,绿的是那么的养眼,好似一块碧绿的翡翠,上面开着五颜六色的小野花,野百合,车前草,野矢菊,勿忘我~等等.像星星眨着它的小眼睛.别提有多有趣了.草儿细细的,软绵绵的如一块漂亮的绿绒毯,躺在上面,清风吹拂着你,嗅着百花的芬芳,听着小鸟的啼叫,可以立即使你安然入睡.我心中的桃花源,也有村落.在村落里,返朴归真,没有工厂的尘烟,有清新的空气可以呼吸,天空是那么的蔚蓝,还漂浮着朵朵白云,没有钢筋混凝土建成的高楼大厦,只有草舍茅屋,在这里看日出日落是一种享受,这真是一幅美好的乡村风景图.人们邻居之间,和和美美,从不发生纷争.且都是一群善良的村民,他们互相团结,互相依靠,对外人也如对自家的人一样亲切.村里的人奋发向上,欣欣向荣,他们永远都是快乐的人,永远都是淳朴的.心中的这个桃花源是长存于我的心中的,希望我心中的桃花源总有一天能够实现,但现在就让它成为我心中的一的美好的幻想吧!

我爱桃花话剧研究论文

《我爱桃花》源于王牌导演邹静之之手,也是他的话剧表演处女作,故事情节选自明朝崇祯皇帝年里刊行的拟话本小说作品《型世言》。

整部剧由一个情侣间会不对意的误解原因,用寓意故事的方式展现了一个“戏中戏”——当代的演出团表演古代的故事,男孩和女孩出演由于针对剧里婚外情人的争执而排不下来。

故事穿越重生古往今来,引出一个恒古不变的两性情感话题讨论——“我要的是巾帻,你却给了我一把菜刀”,是会不对意的误解,或是误解下的人之天性,剧作者、剧别人一起去进行有关这一话题讨论的讨论。

做为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汇总《我爱桃花》的看头,可谓是一度写作和二度创作强强联手的楷模。著作在言语上秉持了邹静之的诗化特性,幽美的一起又具有思辨性。

而在戏剧表演构造上则恰当选用了套层构造,戏中机会来了,但又层级独特。与此同时演出舞台的旋转相互配合古典风格的歌曲,好似引观众们进到优美的梦镜。

“这一部佳作的设计风格很与众不同,它之中不仅有古时候一部分,又有当代一部分,是一种时光的穿越重生。那类西风卷帘似的诗情画意很古典风格烂漫,而著作的含义又颇具当代精神实质和当代艺术美学使用价值。”电影导演任鸣介绍道。

导语:我爱桃花》用一个巧妙的古代故事将古今如一的人类情感困惑唯美地展现在舞台上的话剧。这段古今交错的爱情故事探讨了在抽刀之后情人之间的种种可能性,折射出从古到今人们永远也无法说清的情感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我爱桃花观后感。欢迎阅读!

两个人,背靠背,帘幕内,像朝着空气念书般,自顾自地对话,情话。句句缱绻,句句麻木。也许这些话儿都曾经是新鲜的,甜蜜的,说得久了,也无情了。像一块嚼得失了味的口香糖。

一出戏,戏中戏,情有多假,戏有多真?

那种感情像月亮,总在伸手可及的地方,但永远捉不着;又像影子,灯照过来,它就躲,等到等全灭时,它却隐身去了。明月常悬头顶,影子常随左右,无法得到的却也无计消除。

那些耳畔的轻喘,枕边的私语,飘渺的一缕髪香,不知怎地就浮上心头,不知怎地又抛诸脑后。春天上的春天,谎言中的谎言。

我爱桃花,桃花爱我吗?

然后突然就到了这样一天,过去已成了一堆破碎的彩色玻璃,看着绚烂,再碰不得;未来一片漆黑,谁都不愿想想那团漆黑的背后是什么。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却只领会各自想要领会的。凝眸,爱有多深,恨有多浓?爱执着时,恨也凌厉,空余一点点温柔,缠绕在床笫间。

那把刀一次次抽出,不管看在身上,都杀不出幸福来,即使没砍在任何人身上,却必定斩断了暧昧。在必须给出答案时,暧昧就亡去了。各归原位,相敬如宾,不过是其中一种死亡方式。

然后行礼如仪,当饭时饭,当寝时寝,当哭时哭,当笑时笑,偶人般度日。无人处,泪湿了衾被,愁损了容颜。直到万种风情都化作一抔冷灰,再没有任何火焰能将它点燃。便罢。

话说我和朱小姐、吴小姐吃完拿渡就直奔向了百年讲堂--梅婷主演的话剧(我爱桃花)。话说看了这么多场话剧,自认为领悟能力还好的我,看完这个戏中戏,有点不懂,(盗梦空间还好啊,梦中梦起码是略懂),这个怎么就看不懂的呢?呵呵,后来我们分析到:剧目内容离我们太远了~(其实也是可喜可贺的)

话说在这部戏里戏外,偷情与否的剧情里,我好几次离神了,因为真的不理解,为什么当初信誓旦旦,相亲相爱的两个人却要互相伤害对方?或许真的印了那句话:审美疲劳?可是,在现代这个快餐文化充斥的社会里?或许就真的没有了互相尊重的爱情?又或许,爱毕竟还是爱的`,只是没有了激情,也就有了错误,从唐朝到今朝,固然有许许多多的人逃不开这个圈,但是真正自觉幸福又能及时撤离而毫发无伤的人又有多少?所以,还是好好的把握自己,珍惜眼前吧,固然有些不完美,但是却是无伤害的,与人于己,都好!

其实也只记住了一句话:自己的名字,别人叫?自己的名字,自己叫!

我很佩服导演的才能,其实婚外情,结局不过如此,大家也都是屡见不鲜了,因此导演换角度换场景 换思维给大家演绎了一场精彩的戏。

开始叙述,偶尔加点评论

唐时,渔阳燕市少年冯燕,与牙将张婴之妻通奸。某夜张婴醉归。张妻忙将冯燕藏起。不想张婴醉卧时却压住了冯燕的巾帻。待冯燕欲逃,他才看到自己的巾帻被压了,本欲一跑了之,但是怕张婴醒来发现巾帻而使两人偷情关系败露,从而折返屋中,示意张妻将那巾帻拿来。张妻悄然而到张婴身旁,彼时巾压在张婴身下,张妻会错了意,以为冯燕是要张婴腰间的刀,而要杀自己的丈夫。遂悄然将刀抽出,递给了冯燕。冯燕原想戴着巾帻跑走,不想这女人拿了一把刀给自己,“我要的是巾帻你却给了我一把刀。”罢,罢,这样的女子心也太毒,一刀把女子砍了。然后冯燕出屋。

我真的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而且中间留了一段时间的空闲,让你去想想会发生什么事情。我想得是第2天天亮后的种种

忽然张妻大喊了一句:“回来,这戏你还拍不拍了”

场景一变,回到现实 张妻起来,怒怒的看着冯燕,原来戏外两个人也已经好了好几年,这样杀张妻的戏,让张妻觉得现实中,冯燕也想摆脱她一走了之。他们谈到了他们有一次再桃花下,一个报纸上的寻人启事,男,身高.. 已经离家出走多日,如有知情下落者。。。如果你能看到这个寻人启事,我只想告诉你我错了。这时候 冯燕问张妻,如果是刘兴(张妻的现实老公)失踪了她会怎么办?这时候张妻想到的是冯燕想杀害她的老公,而冯燕否认了她的想法。他们争执不休,于是最后他们背靠背说“肯定有一个人撒谎了”。在讨论到戏里,既然张妻不愿意就这么死了。他们最后想到要杀张婴。于是场景一变。

回到了第一幕,回到了张妻给冯燕递刀的情景,冯燕接刀,把张婴给杀了,冯燕看着刀上的血,慌了,而张妻爬在张婴的身上哭的死去活来,好歹一日夫妻百日恩啊,平日里面张婴对他恩爱有加,他们不仅偷情还害人家性命,两个人在害怕和恐惧,然后他们想到要逃,可是逃到那里去了?戏还是不成,于是他们又想到了让冯燕自杀。

回到了第一幕,回到了张妻给冯燕递刀的情景,冯燕接刀,自己把自己给杀了,张妻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死了,也顾不得面子和奸情的曝光,大哭起来,张婴酒中惊醒,一看人死在家里了,就害怕了,说你死那里不好死再我家里啊。

于是他们又讨论别的情况,回到了第一幕,回到了张妻给冯燕递刀的情景,冯燕接刀,但是他示意他要的是巾帻,于是张妻把刀放回,拿巾帻给了冯燕,冯燕走了。第二天他们还是依然相见,但是冯燕拒绝再继续这样的恋情,他觉得刀拔出来就再也插不回去了。他受伤了是心理,他说插回去的刀比拿在手上的刀更伤人。

确实,刀就是人的异心,人不能有异心,否则,不管你怎么样处理这个异心,不是伤你就是伤别人!

一段恋情,没法去分辨它对人是好还是坏,如果你把它牵扯到第3者,不管怎么做都是坏的

导演用这样的一种叙述方式来帮我们论证这个道理,何种的结束都是荒唐跟戏一样无法进行下去

不如就当它没有发生,不对,是就要它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就没有戏,也没有悲伤了。

第一次去人艺小剧场看戏,看的是《我爱桃花》,喜欢煞,喜欢煞。可惜后面坐了四个乌鸦,呱唧呱,呱唧呱,叫得人心乱如麻,心乱如麻……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竹帘隔开舞台内外,外面是无情人,里面是假情意。帘外有雨细密,帘中人相偎依;一个是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一个是口口“不如归去”。《我爱桃花》的布景很简单,但不失考究。竹帘和金属框架揭示了这部戏结构的复杂性是古今交织的,帘幕拉起来,冯燕和张婴妻在榻上缠绵,左右的矮榻分别是凉椅和米箱。第一层故事并不复杂,是冯燕和张婴妻偷情,张婴归来冯燕藏进米箱,待走时发现巾帻被张婴压在身下,用手势唤张婴妻取巾帻,不想张婴妻会错了意,将张婴的腰刀抽出递与冯燕,冯燕想如此恶妇不如杀了,遂一刀香消玉殒。第一层中张婴妻的声音格外做作,其发音特点非常接近李明启老师,让姐弟恋直有加大落差到突破禁忌的趋势,那一句“奴家在偷情”引得李扬老师灵魂附体,雷到乌鸦们发噱不已。

接下来峰回路转,原来这是三个演员在排戏。演张婴妻的人叫英子,和演冯燕的演员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搞“地下工作”的。基本上英子想搞“政变”把“革命工作”合法化,但冯燕坚持向甘地致敬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五十年不变,且五十年后也不一定要变。英子忆起了两年前读报的时候读到一则寻人启示,冯燕当时问她要是他丈夫失踪了会怎样,由此判断冯燕也有用暴力结束三个人纠葛的念头,冯燕却说当时他的凝神是为了启示里最后那句“我错了”里面浓浓的后悔和爱意。于是第一层故事又开始重新排演,这次是冯燕杀了张婴,然后两人陷入了无边的恐慌之中。演张婴的又不干了,认为这是无原则地向《蜗居》的负面价值观致敬,于是又演了冯燕抽刀自杀,张婴怒而杀妻……谁死都在现实中无法继续下去。不能死就只好活,最后的版本是冯燕把刀又插了回去,当晚无事。第二天再来时两人已是陌路,冯燕下了决心断情,张婴妻绝望中又回到了张婴的怀抱。

戏到这里已经收尾,听说全本还有第三幕,上演时争议颇大,也是这部戏被称为“三维”的原因,就是这两层故事都是演戏,是张婴的现实生活中的妻子有感而编写演绎的话剧。第二幕的英子实际是由张婴的妻子扮演的,至此一个角色有了三重身份:唐朝张婴妻→英子(冯燕现实中的情人)→春红(冯燕现实中的妻子)。英子和冯燕分手,而春红怀孕了要冯燕用一生来补偿。平心而论,没有第三幕这个戏无法成为“三维”,第一幕的张婴妻造作的演绎也显得突兀。但第三幕的气氛和前两幕相差过大,台词特别矫情,而且“钱”、“股票”、“上帝”等一些和第一幕汉风古韵完全冲突的词语使得第三幕在成全了这部戏的完整性的同时极大地破坏了这部戏的和谐和同一性。而究其受到争议的根本原因,实际是第三幕的“翻”和第二幕的“翻”并无本质不同,是同一性质的两“翻”,在对称性上不匹配第二幕“翻”第一幕的跨度。

“宝刀,秋水一样的宝刀啊,借你一用,杀出个幸福来!”戏中最重要的道具是刀,桃花是剧名,但从未在剧中出现过实物。桃花是情爱,宝刀是道德,道德就是规则,规则就是束缚。刀一出,桃花便被杀死。如歌中所唱“贪欢一晌偏教那儿女情长埋葬”,初一见她是桃花,再见却是天涯。冯燕爱的是桃花,爱的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而不是“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爱来爱去爱到桃花净尽爱出苍蝇来。当人面不再和桃花重叠,他便只得去追寻下一张桃花般的人面来得到桃花般的情爱,正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同一则寻人启示,腻烦的人读出了追悔,忐忑的人听到了决断——正如“我要的是巾帻,你给我的却是刀”。境由心生,一个是只贪享乐厌倦责任,一个却且贪享乐且心惶惶。“我爱桃花”是现实投入浪漫的通行证,也就是浪漫回到现实的墓志铭。所以叫《我爱桃花》不叫《桃花与刀》,因为不管抽不抽刀、有没有刀,桃花都只是桃花;不管是英子还是春红,都成为过冯燕的桃花,但只有在冯燕的想象中,桃花才不会败,因此看到现实中的夏秋冬,满腔情爱就全化作细雨霖铃;其实桃花也不都是情爱,还有不受拘束的自私,有首诗怎么说的来着: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是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