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论文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物理课程标准把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了出来,新课标着重强调“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此,笔者就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几条经验与同仁参考:一、应当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物理老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验操作上,都要不断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向老师提问的能力。首先,由于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就是提出问题,不断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因此,在探究活动开始时,要不断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去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一系列问题来,以激起广大学生的探究兴趣。其次,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物理知识。因为在物理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还要注意及时表扬。二、争取做好学生的实验组织者,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我们应针对学生而言的“实践能力”着重强调学生的实验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正是我们培养学生总体素质的首要目标之一。首先,实验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可以进行演示实验让师生共同探究,比如,实验课上,碘的升华和凝华,可以采取对学生分组来完成探究。其次,应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且还要不断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出各种物理实验,以更丰富课内和课外的探究活动。三、要时刻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探究精神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安排了三十多个学生探究实验,但大部分都不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而着重让学生分组进行。首先,在实验课探究中,应不断抓住良机指导每个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记录实验数据,自觉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比如:在“观察水的沸腾”这一实验中,要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后的水中气泡的现象,并将数据画成图表出来,再设法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实验的精神。其次,要不断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尽量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这样对于多数探究活动课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探究活动中,就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地下结论。四、要不断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的问题中,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中学物理教学一直以来都重视物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以此来体现其科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尽量让学生搞一些家庭小制作,比如微型照相机、简易指南针等等。同时还要多布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如挂衣钩是如何贴在墙上的?这样便可以拉进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且多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其次,要不断重视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比如,在学完简单机械运动这一知识点后,应多组织学生亲自通过对自行车进行实物观察,尽量让学生说出自行车究竟运用了哪些简单的机械?只有如此,才至于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这既激发了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知识,逐步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总之,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应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并通过多方面自主的探究活动,达到学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真正体验到学习自然科学的乐趣,并以此更好地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此刻,我们才算在教学上取得了真正成功。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宫殿大门的向导,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学习起来就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内学,课外也学。所以兴趣对学生学习科学课具有重大意义。但如何针对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去激发培养他们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呢?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我们身边的好些事物都存有好奇心,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又正是科学课学习兴趣的先导。我们身边周围的一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有一种神秘感,科学课本身就蕴涵着一种内在的吸引力,对小学生来说,许多秘密往往能引起他们刨根问底,总想问个“为什么”,恰恰科学课就是解决他们这些“为什么”的“金钥匙”,教学时如果教师努力创设有趣的情景,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谜语、游戏、诗歌等与教材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切入点,学生就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既激发了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和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在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再通过看、闻、摸、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并用文字、图画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索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趣味性浓是自然学科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科学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培养。 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小学科学课以科学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传统的教育由于受教育条件、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讲授的多,学生自行实践的少。老师在上科学课的过程中枯燥无味的一些知识,往往让学生听的昏昏欲睡,对科学课没有多少激情。现行的科学教材是以科学活动为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探究。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制订简单实验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来感受科学知识和参与科学研究带给他们的快乐。为了让孩子喜欢科学和乐于探究,如精选活动内容和联系我们农村小学的实际,如和孩子们一起养小猫、养小兔、种花、采落叶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孩子们更加喜欢科学课了。他们不但学到了书本的知识,而且联系到了生活的实际,这样就更喜爱科学研究,情感也得到了熏陶。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带动学生兴趣兴趣与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感情表现得比较明显。他们往往是对那个老师有感情,就对那个老师教的课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科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首先,在上课时,力争做到教态亲切、说话和蔼、辅导耐心,使同学们感到可亲可敬。其次是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和挫折,不随意批评学生,更不能挖苦讽刺学生,以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与学生经常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并和他们一起完成课外作业。曾经我和学生一起做过“土电话”,做过电动船,玩过风筝,有的同学做的风筝飞不起来,我就和他们一起研究其中的原因,帮助他们改进。由于师生感情融洽,学生愿意把老师看做朋友,不仅使原来学习兴趣浓的学生能持续下来,而且也带动了原来学习兴趣不够浓的一些同学,也积极地参加了课外的科学研究活动。因此可以说,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持久兴趣。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兴趣不同的学生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具有不同的个性。而这些不同的个性,在学生中都会表现出来,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外向,有的固执,有的灵活,有的能力大,有的能力小等等。科学课老师要不失时机地认真地认知、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把握准科学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点,开动脑筋,将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老师特别的了解自己,老师的教学使得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事干,学生发现在科学课中还学会了做人和做事等等,学生就会不由自主的喜欢上科学课了。总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小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终身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内外知识延伸,调动学生兴趣科学课的教学部只是仅仅局限于教材的教学,而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老师还能够很好的做课外延伸教学,现行的科学教材设计了许多课外拓展的兴趣题目。这些题目的要求是在课外学生自己完成,而这些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很感兴趣,但是需要有人来组织啊,尽管是课外,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参与进来。比如在教学《空气的性质》一课,有个课外拓展题,做一个“水火箭”,同学们知道自己要做“水火箭”玩具都非常高兴,他们纷纷找来雪碧瓶、橡胶塞、气门芯、卡纸等,然后人人参与,一起做了“水火箭”,当打开气门芯,“火箭”上升时,同学们欢呼起来。课外科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生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热点,自主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教师有意识地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并通过一些相应的主体活动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开展化学实验的探究,让学生“模拟”科学家去探索问题,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操作、想象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1、寻找合适的自主探究素材: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使用的是2001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一直坚持“依据课程标准、灵活使用教材”的原则,对人教版的教材进行二次资源开发和利用。 对图片的利用与开发。教材编排了众多彩色图片,有化学发展的历史资料图片、有实验操作图片、有实验现象图片、有数据资料图片,这些图片清晰而又明快的表现了主题,使教材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如何利用这些图片呢?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们改变了过去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孤立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记的旧习惯,针对不同的图片,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讨论,探讨一些问题,整理记录,逐步形成结论。图片给予的学习空间是编排教材的作者和教师无法想象的,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会将发散思维影响到每一个人,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图片,学生很容易形成许许多多的结论,并且学生对图片相关知识的掌握更深,一看到图片就想起了内容,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学生相互之间融洽地交流和合作,营造了和谐的课堂。11 对实验的探究与改进。教材拥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的显著特征,教材更是充分突出了化学实验。但是教材中的部分实验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如教材第37页实验2—5所示过氧化氢分解实验,(1)装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木条不复燃。(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木条复燃。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了探究并改进此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热烈讨论,制定了三种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大胆探究:第一组同学采取增大H2O2溶液浓度的方法,用10%的H2O2溶液加热,结果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第二组同学在5%的H2O2溶液中加入2滴新制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木条复燃;第三组同学从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改进,效果很好(见左上图)。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同学们经过讨论,还提出了下列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①由第一组同学的实验可得出:影响H2O2分解产生O2的量的多少及分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②由第二组同学的实验可分析得出氢氧化钠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什么?③第三组同学的实验验证了实验前同学们猜想的正确性,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经过这样尝试,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实验知识又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时一个实验的改进会给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对人文科学和情感态度的开发与培养。教材突出了让学生认识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物质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这些目标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待自然、物质和科学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有利于学生对待社会和自身发展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学习化学,注重了本地的环境污染的调查与保护,如有些学生主动拾起教室内、楼道、校园内的纸屑、果皮、食品袋、冰糕棒等。甚至有的学生制止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使校园焕然一新、十分清洁。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校园的情感。2、创设恰当的自主探究问题:.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探究的问题和兴趣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探究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师生在问题情景中互动、体验、探究、实践、感悟,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有些学生认为蜡烛燃烧现象见得较多,不观察就知道实验现象。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我们设置了问题群:你见过的蜡烛有哪些形状和颜色?你以前点蜡烛时有哪些发现?今天,我们再次点燃蜡烛,请你带着这样几个问题观察,蜡烛燃烧中有哪里变化?火焰有几层?哪层温度最高?有时燃烧为什么会冒黑烟?…通过系列的学生未知的问题群,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就激发起来了。有了探究的问题和欲望,再适时引导观察、探究,同学们个个认真观察、记录,又一次成功地自主探究就成功了!自主探究学习的初期,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忙学生提出问题,逐渐转向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要求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发挥充分,就才能有真正的探究性学习。.贴近生活事例,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是自主探究的出发点,也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化学知识着手,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感到化学问题就在你身边,就在你平常的生活之中,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化学的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化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调查采访等探究形式,把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或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沟通中,增长见识和能力。.利用课堂资源,激励生成问题。课堂中的教与学是动态的过程,特别是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更是出现一些出人意外的事情。在老师的引导中,在实验的探究中,在学生的读书中,在同伴的讨论中,在自己的归纳中,往往会有许多的新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就是课堂资源,也是极其有价值的新问题。老师在其过程中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励学生生成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空气”这一节时,做完了红磷在钟罩里燃烧的实验后,有同学提问,剩余的约五分之四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这个问题原不在教学计划之中,但是教师没有放弃,而是充分地肯定了这一同学的问题意识,并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最后,师生在探究实验中,找到了问题答案。课堂时常会出现意外,但意外中蕴涵着丰富的探究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意外,因势利导,恰当组织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学习过程、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发现新的问题,然后进行更开放、自由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出相应知识。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而开展不同的自主探究,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进行。适时的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起来了,收获是意想不到的大!3、进行广泛的自主探究拓展: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自主探究学习,对于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爱好和保护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学的更好更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加强思维品质修养都十分有益。开展课外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有:家庭小实验。让学生按教材学习的知识,在家里有身边的材料(如茶杯、食醋、纯碱、鸡蛋壳、酒、蜡烛等)做一些小实验。通过小实验的探究、观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课外阅读。可以上网或到图书馆阅读化学家的故事,阅读科普读物,阅读有关现代科技成果方面的文章等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课外参观、调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调查城镇化工厂、化肥厂、食品厂、造纸厂、自来水厂等,了解一些工业生产原理及其对环境污染的状况,提出防止污染的建议等。也可以调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事例,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一些简单的自主探究,予以解释。如在学完“水资源的保护”这一课题后,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水资源污染的情况、通过收集报纸、上网收集关于水资源保护的一些知识,并把活动过程及改进保护水资源的建议写成小论文,然后与同学交流。另外组织部分学生开展社会小实验和社会调查。如“自来水的硬度检测”,“污染空气”与“酸雨”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调动同学们自主探究学习化学的兴趣。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先设计自主探究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探究。还可以组织化学展览和化学综艺晚会,让学生自己撰写文章、编辑化学小报、问题征集及游艺活动。实践证明,进行广泛的自主探究拓展,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鼓励学生课堂内外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发展志趣和爱好。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只要我们寻找到了合适的自主探究素材,创设了恰当的自主探究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自主探究拓展,就会构建新的学习主体,就能坚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学生自主的探究的热情就会自然而然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信心、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主动意识就会明显增强,学生个性特长也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一、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教学是建立在对各种软件的操作基础上。从这一点上讲,信息技术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但是新的软件也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使学生培养成具有相关能力,能够不断探索、举一反三、自主探究学习知识。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的接受、运用的过程。只有具备这种信息获取、传输、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能力的学生,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学到知识,提高信息素养。这也达到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二、明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硬、软件的关系其关系:信息技术的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还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计算机硬、软件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今天一些优秀的硬、软件,如CPU、Office、Wps、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硬、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对于编程而言,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始终不变。这便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计算机,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三、 引导学生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首先应在信息技术课上要使学生全面清晰掌握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给出信息的两个定义。1.信息的通俗定义,信息是人们表达、传输、保存、加工处理的有价值的消息、情报、知识等。2.科学定义,信息是人们感知到的各种刺激中所包含的内容。注意,这里的刺激一定要基于学生已有概念,即学生产生条件反射时所建立的刺激概念,如视觉刺激、听觉刺激中所含的内容。接着应向学生讲清信息的分类、信息传递媒介、信息的表示形式等以及与信息有关的操作有表达、传输、处理加工、保存等。有人认为学信息技术就是学电脑——计算机,这种观点的是不对的。信息技术的范畴远大于计算机,由于在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是作为学习信息的一种工具出现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工具应用的角度去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关系。在教学中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教师教会学生畅游网络世界,而学生却利用它去浏览网上的不健康的信息,或痴迷于网络的聊天、游戏等,以至于荒废了学业不说,还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见对信息的理解、评价和正确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比计算机的具体操作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道德、法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而不是仅仅限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四、创设条件、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应用信息技术。一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能否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决不是一门信息技术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各学科教师创设条件,积极倡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进而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1、信息技术教学融入其它学科内容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了信息技术,就是用不好。例如:学了Word的应用,就是想不到把自己喜欢的作文输入电脑,排版打印出来。学会了因特网搜索引擎,却不知用它去查一下语文课文中的“索溪谷”的相关资料。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积极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为其它学科学习服务。以Word教学为例,如果单纯从信息技术教材出发,学生掌握了相关的Word知识,知道怎样打字、排版和打印后,学生的信息技能得到了发展,教学任务也可以算完成了。如果从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上述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还没有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内化为一种素质、能力,还没有学会自觉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去学习新的知识,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了Word的应用,却不会实际运用。因此,只有在信息技术学用结合的环境下,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稳定地提高。为此我们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充实与调整。Word教学有机整合数学内容示例:A、文字的输入 学会用拼音法输入数学中的一段汉字、标点等字符。B、文字修饰 学会把上次输入的课文内容排版C、插入图片 学会在上次排版的课文插入适当的图片,并调整图片的大小与位置。D、打印预览 学会打印上次的课文内容,并与课本比较,谁更美观?E、应用、巩固Word应用技能 输入一篇学生自己满意的作文并排版打印,参加展览。从上述中我们可以看出Word教学有机整合数学内容,这样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Word知识后,能积极应用起来。学生用Word知识有机整合数学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自觉运用信息技术,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渐渐地提高了。时间一长,其它信息技能,学生也会慢慢用起来。2、信息技术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合作开展教学。信息技术教师应经常与其它学科教师联系,交流教育教学情况,商讨合作教育教学事宜。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一旦学生掌握了便可为其在学习其它知识时发挥作用。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例如学习“画图、PPT”软件的使用时,可以与美术教师联系;学习“EXCEL就与数学教师沟通……探讨教学合作事宜。实践证明:双方的合作无论对于信息技术还是其它学科的学习都是有益的。3、信息技术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联合布置作业。教师适当布置一些运用信息技术的练习,让学生的信息技能有用武之地。例如:语文课《看云识天气》的预习作业:上网查找一些云与天气的有关资料,课堂上交流。这样学生便可把信息技术课上网络知识用起来。学习了电子幻灯片的使用后,可以与自然科学老师联系:让学生把自己的小实验小调查的结论用电子幻灯片的形式反映出来,在多媒体电教室中放映出来,供大家学习交流,想想看吧,当学生们站在讲台上播放幻灯片介绍他们的成果时会是何等的高兴啊!你能说他们的信息素养没有提高吗?通过与其它学科教师的合作,并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相反却增加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机会,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五、加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教师要转变观念,师生之间是学习交流的关系,而不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样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提高信息能力。我相信:通过大家积极营造信息技术应用氛围、努力创设信息技术应用机会、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学生信息技能,逐步增强学生信息素养是指日可待的。

信息素养论文

信息素养养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概念,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熟练地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对信息的查找、分析以及评价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初中学生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接下来是我为您整理的信息素养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信息素

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知识的一个主要阵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素养养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概念,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熟练地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对信息的查找、分析以及评价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初中学生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中生来说,其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常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以及信息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信息技术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技能,而且能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对信息的理解、筛选、获取以及辨别等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道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使其自觉遵循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初中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信息

素养的教学实践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它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含义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围绕教师指定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通过积极主动地应用学习资源,并结合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来完成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其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探究、好奇心理的利用,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任务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以较高的兴趣带着任务或者问题进行学习活动,并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和讨论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将其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从而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以目标为依据,创设情境,设计任务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而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使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的状态,以便教与学的有效开展,这是实现任务驱动教学的必要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常见的生活情境对任务进行设计,自然而真实地引出任务,进而唤起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并对任务有更深的理解。在任务的设计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在设计中要将任务分为基本任务、提高任务和创作任务三个阶段,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二是任务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任务应该同时涉及到新知识和旧知识,这有利于完善知识系统的.构建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三是要充分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以及重点和难点的分散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

组织课堂,完成任务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引出任务之后,为了减少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盲目性,教师可对任务进行适当的分析。通过任务的提出,学生开始思考,并用所学的知识对任务进行处理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情况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倡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这有利于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补充、修正和交流,激发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效果评价和总结效果评价和总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大好时机。首先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或者相互评价,并结合别人的发言,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其次教师也应适当做出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指出这些作品的长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加深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各种见解的合理性给予充分的肯定,尊重学生的意见和个性发展,并适当地给予启发和引导,善于抓住学生中的创新点,着重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

3结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的技能教育,而是以满足素质教育为目的构建的,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有意识地对中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突出学科特点,同时还要联系教学实际,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课的综合效能,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多想有人关心,有人倾听我的心……”《小镇心声》感伤的音符在我眼前跳动,我的思绪伴随着跳动的音符共同沉思。我似乎足以感觉到歌手心中的孤凉。

李太白扬手一挥,杯酒下肚,嚎言:“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我意到了“酒仙”心中不平的“牢骚”。

对自己愤愤不平的遭遇;对世俗不平等的怒笞;对前途茫茫无庸的慌恐——我被倾听者崇高的地位所折服。

学会倾听,当不被理解在黑暗中无聊的探索时。

遥想当年李清照那位“孤独的女神”人比黄花瘦时的凄凉,我不禁叹息。如果当时有那么颗“启明星”为她擦亮天空,让她把酒酌谈时,或许她便不会对长亭晚,叨念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那般寒心之作。或许也不会因一句“女子无才便是德”而黯然神伤。

学会倾听,当历史的转盘让他(她)不得已而为终时。

屈原的灵魂在呐喊着“吾将上下而求索——”挥酒着竹的高洁“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或许,当时就是缺少了平静善恶分明的君王。楚王亲小人远贤臣。屈原被谗言所斥,不得不呼天也,不得不伤心欲绝——

学会倾听,当英雄的舞台谱着华美的姿态时。

“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站汗青。”文天祥站在战争的领域里向世人喧召着赤胆忠心。虽然他走了,然而,他的生命,他的灵魂,他那不拘的气节永远掂量于后世心中,中国记住英雄的名字。人们安静地倾听着你那不菲的赤子之心。历史舞台中同样一位以“精忠报国”赢得万人景仰。岳元帅,您风波亭的气息将驻扎在我心中,激起了我胸中的澎湃。我听到了你愧于母亲的无奈,我明白了,明白了你忠肝义胆后的热血抨击。

“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狂荡的李白啊,你呤着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你忘了皇帝铁令般的判处吗?我明白你作为“楚狂人”的心有不甘,我明白你为文人不平则鸣——深渊的舞台注定是无法抗拒的空洞——

学会倾听,不仅是心灵共振的弦,更是社会召唤的使命。承载着对文明的追溯,也荡漾着对情感的流放。

学会倾听,让世界成一道共同的华尔兹示章。

在教学中该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学生倾听能力、学生独立思考学习能力、学生合作交流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次我先从培养学生倾听能力谈起。 在课堂上,有时候会发现,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时常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如做小动作、回头说话等,对老师和同学的发言置之不理,老师讲一会儿课就要组织纪律,一些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所答非所问,你问东,他答西,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与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和班额大有很大关系。针对课堂上出现的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进行尝试,来培养学生课堂上注意倾听的学习习惯。 一、教师方面 一年级的学生渴求老师的爱,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这是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迫切需要。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教的那一科,也就会做到认真倾听他的讲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试着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更重要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学会倾听。 1.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新教材中,引入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如“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和“机灵狗”。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旁,我每天都和熟悉的小朋友一起学习非常有意思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诱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说,我在教“小兔请客”这节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逢过年的时候,大家都要走亲访友,今年的春节,咱们班的同学在**家也举行了一次小的聚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放录像)由于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他们特别感兴趣,看的特别认真。在看录像的时候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投入请客的这个情境中活动。通过看录像,提出数学问题,感觉学生对以前学习的发现数学问题掌握得比较好,能够根据看到的自然地提出求“一共有多少,还剩多少”的数学问题。感觉到学生把数学和生活能够联系起来。看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非常乐易投入数学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产生互动,进而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2.开展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动手操作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所以我们不能束缚学生,让学生以课堂上动起来,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结合起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新教材,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的大量的操作、实验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知、分析问题。比如说,我在教“高矮”一课时,就开展了比身高的实践活动。先找两个高低不同的学生上台和我比高矮,在比的过程中强调比的方法。然后让同桌两个站起来比高矮,看谁比的方法准确。最后找两个学生上台比高矮,让一个学生踮脚尖,问学生这样比是否公平。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比高矮的方法。 3.开展各种比赛游戏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实践中发现,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在教学中开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看谁摆的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生对抗赛”、“小组对抗赛”、“口算大王”、“看谁的问题多” “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认真倾听小伙伴的发言,而且的注意力也比较长久集中,同时还训练学生参与竞争、不怕竞争、学会竞争的能力。 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刚刚入学的孩子特别不能够注意力集中的听讲,所以一开始,可以通过孩子喜爱的游戏,来训练他们的注意力。 (二) 学生方面 1.让学生当小老师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课堂上不能集中精力听讲的情况,我采用了许多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其中“我来争当小老师”的数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大多数孩子在学前都对20以内的加减法有了一定知识基础,我就采用“我来争当小老师”的数学活动,由学生自己讲授所学的知识,以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适时恰当地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课堂纪律问题是由于教师没有注意强化学生的优良行为而造成的。当学生感到教师在对待好行为和不良行为没有明显差别时,他们的不良行为就会增多。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良行为,并在这些优良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积极评价而不拖延。 今年我很幸运教了一年级,因为他们是不受旧教育模式束缚的一代,我可以把全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对他们的教育中。通过一年的实践我确实从他们身上发现很多潜力,得到很多收获。通过一年的实施教学,我发现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如,他们能自己整理书包,带齐每天的学习用具;上课时能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合作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积极配合小组的分工安排等等。当然,以上所述,仅是我在课改教学教研中关于培养低年纪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些体会, 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在过去的一年中,我重点研究了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找出培养低年纪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其他的方法,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等等。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论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论文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和英费乐尔德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的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引用《数学课程标准》。人的思维始于问题,小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展开的。问题意识更是数学的灵魂,没有数学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培养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更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他们敢问;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爱问;给学生提供提问机会,使他们善问,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

作为教师首先要摆正师生的关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应留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我质疑自我展示,给学生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其次,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要先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再及时给予帮助;三是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平台。由于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问题,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应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再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切实了解并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问题问。

2 注重情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征,加强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探索,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1 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习需要,同时问题本身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定向,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信息窗,把数学的内容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增加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形成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

如: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信息窗,展示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说明。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珍惜动物的知识,找出主要数学信息,再请学生根据找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的办法。再如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孩子们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一些夸张的动作、表情和问话,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故意装作惊讶地问那些举手的学生:“真这么快能算出来?”很迷惑的问“我怎么不知道”……此时,学生已经从“要我问”转化为“我要问”,主动探究的欲望亦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2。2 动手操作探究过程,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是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这里的操作起到丰富学生感知的作用,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借助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已有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经验,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平行四边形学具自主探索相互质疑、补充,最后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时再引导“还有问题吗?”生: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能用所学过的求面积公式来求它的面积吗?大家讨论后得出: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准备好的多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及剪刀,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种,在这时,我又及时引导:还有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学生又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理解。

3 提供机会,使学生会问

虽然孩子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会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然要靠后天培养。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促使其学习动机的形成,促进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如在教学利率一课时,带领学生到银行去储蓄,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这时候学生开始产生问题了,“什么是利率?”“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然后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自己来解决问题,找到符合自己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并使学生养成了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又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至少两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通过割补方法,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使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生通过动脑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提高了思维能力。

4 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评价。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各自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首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评价。譬如,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后,教师就应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样子:“你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老师喜欢你!”“你很会思考,像一个小科学家!”还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给学生渗透问比不问强的意识。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其次,让学生评价。如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其他的学生进行评价:如果这位同学说得好,学生就会说:“我非常欣赏(赞成)他的想法!”如果说得不完整的,学生会说:“我可以给他补充吗?”或者说:“我给他提个建议……”这样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5 留有余味,走出课堂

长期以来,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理念,期望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人为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这种观念一定要改变,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问号离开数学课堂。

总之,在适宜的土壤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不仅仅是教师设疑,学生回答、教师还应该给孩子们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够勇敢地从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讨的热烈气氛,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想问。 小学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因而我们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新求异。这样问题意识的种子才有成长的可能。 比如教师在课上要用温和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先小组内讨论,总结问题有哪些,再组织汇报问题,这样,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进行思维的碰撞,就更容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教会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交会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1.针对课题质疑。比如,看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问。2. 抓关键词质疑。在课文中抓住几个关键词,就能将课文思路及重难点解决。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问道“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恰好是解决课文的关键。3.在新旧联系中寻疑。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旧和新之间寻找结合点,以旧促新。4.抓关键词质疑。比如,在《去年的树》中,学生发现文中的“看”有两处,就问道“这两个看的意思一样么?”5.抓矛盾冲突提问。“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我们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抓住矛盾,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在《母鸡》这篇课文中,我将总结的母鸡的特点写在黑板上,学生很快抓住矛盾,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的好处是什么?”正好,我就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介绍给学生。三、给予学生评价,使学生会问。要使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适时总结评价。首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简单的问题,可请同学回答,有难度的问题可师生共同探讨。其次,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让人信服,切不可说一些套话。

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通常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其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现今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再是机械的传授知识,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和能力,让每一个学生会都能自觉、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而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前提,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情感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按照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顺序去设计教学,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出版,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认知”的空泛又难以测评检验的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中的难点,而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在于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借此形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极教育目标。

一、让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新课程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而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可较好地形成学生的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和构建价值观,这与是否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所以,问题的生成和解决,是新课程学习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要环节,是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发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传统历史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由教师操纵,学生的求异思维长期得不到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落实新《历史课程标准》

1.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问题产生于质疑。学生敢于质疑就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中的紧张和畏惧。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见解不再受到约束,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2.师生情感交融,让问题意识成为学生成功学习的推动力。

当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后,历史教师要用强烈的角色意识,通过移情,烘托强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为鲜明的情感态度。久之学生的的问题意识将成为学生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进入角色,激发情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爱其人,信其道”,在师生情感交融的融洽氛围中,问题意识将成为学生学习成功的推动力。 3.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创设历史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认识历史,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独立的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纪实录像资料和历史歌曲、编演历史短剧等多种手段,把学生带到历史的情景中去。学生依据创设的历史情境中的信息,提出自己的发现和质疑,甚至提出独到的见解。

4.打破思维定势,克服习惯性答疑。

学生的思维容易受过去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对问题的态度影响。在接受历史信息时,容易盲目的运用特定经验,习惯方法去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从而造成思维懒惰。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

5.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型问题”。

我们所讲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主要让学生学会提出“发现型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探究,积极思维。

6.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学生意识创造外部条件。

学校要注意为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提供外部条件,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阅览室、读书角、黑板报等学生学习的重要场地,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内才”,让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历史教学的问题教学,避免这种教学形式成为教师自己一人的独角戏。

7.提高教师素质。

在我们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师生共同获取信息,共享信息资源,教师不是全能者,学生能够难倒老师已是常事,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多看、多读、多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成为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契机,逐步使课堂教学从重结论的传授型向重过程的学习型转变。让学生生活在思考、质疑的世界里,在其中享受着通过自己努力思考而寻得问题答案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但就现阶段的教学行为来说,有些学生从来不想提问题,缺乏问题意识,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如何培养?课堂效率要如何提高呢?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想问。 小学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因而我们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新求异。这样问题意识的种子才有成长的可能。 比如教师在课上要用温和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先小组内讨论,总结问题有哪些,再组织汇报问题,这样,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进行思维的碰撞,就更容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教会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交会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1.针对课题质疑。比如,看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问。2. 抓关键词质疑。在课文中抓住几个关键词,就能将课文思路及重难点解决。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问道“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恰好是解决课文的关键。3.在新旧联系中寻疑。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旧和新之间寻找结合点,以旧促新。4.抓关键词质疑。比如,在《去年的树》中,学生发现文中的“看”有两处,就问道“这两个看的意思一样么?”5.抓矛盾冲突提问。“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我们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抓住矛盾,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在《母鸡》这篇课文中,我将总结的母鸡的特点写在黑板上,学生很快抓住矛盾,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的好处是什么?”正好,我就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介绍给学生。三、给予学生评价,使学生会问。要使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适时总结评价。首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简单的问题,可请同学回答,有难度的问题可师生共同探讨。其次,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让人信服,切不可说一些套话。这样,不断地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有效地凸显出来。同时,利用问题激发学生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我相信,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的。

学生使命感培养研究的论文

大学生以自觉接受科学理论的感召和指导为己任,努力做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锋。“做宣传的骨干 青年大学生在校园内外热心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撒播科学理论的火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刊物结出累累硕果。大学生将自己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心得体会、研究成果通过创办理论刊物、组织交流研讨等方式,在校园内外加以宣 传推广,产生了良好的“倍增效应”。全国高校学生创办的理论刊物已达1000 余种,书写的心得体会、研究文章数以百万计。 做实践的中坚 青年大学生正以持续高涨的热情和不断丰富的方式投身社会实践,成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 做“智本家”,努力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的名牌活动,也是大学生服务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 做“启明星”,积极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大学生在田间地头、城镇乡寨充分发挥“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做“奉献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们通过开展医疗服务、环境保护等活动,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成长映红理论旗帜,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近年来,大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数量和比例均呈现出较大幅度增长的良好势头;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生也投身其中。 在学习生活中把学习搞好,生活过好,对这个社会也要付上你所能做,所拥有的责任!说小就这样,说大就为国家,为普天下人民尽一份责任。在某种情况下,起码要不成功便成仁。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1、列现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本文适宜高中课文,鲁迅先生的名篇《拿来主义》为例,对驳论文的这一特征予以探析。列现象对现实中不合道德、有碍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进行列举。事例选取的典型性,以求警醒人们;罗列的丰富性,以求引起读者共鸣;修辞的多样性,以求彰显行文文采,增强气势。例: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示弊端每一种(类)丑陋的现象都会或多或少造成社会的损失。有些损失是明显的,人们不齿、唾弃;但一些损失在较长的时间段后才会出现,许多人看不到这种想象的危害,那就要揭示,这要求写作者既具有深邃的目光,透过现象看本质,又具有先知先觉的本领。(这种一味的送去,造成物质的枯竭。)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探根源运用哲学的观点去看问题,从理论的高度看问题,显示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找出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为读者指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从教育、政府规范和引导、法律严惩几个角度谈起。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又如:“莫使‘英雄’泪满襟”这一主题,可以写出以下提纲。第一层:自己不做,阻止、限制他人;看到荣誉,嫉妒、中伤他人:这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典型表现。第二层:伤及他人,使英雄心如死灰;危及社会,使社会正气低迷。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产生出格举动的危害。第三层:个人欲望强烈,嫉妒心强,心胸狭窄,信奉“人人为我”,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产生出格举动的根源。第四层:不怕闲言碎语,反对嫉贤妒能,是我们对待这一出格行为的正确态度;加强道德教育,保护英雄权益,是我们对待这一出格行为的正确措施。以上为笔者对驳论文的写作指出的思路,希望广大考生积极借鉴,在考场上表现出深邃长远的目光,高瞻远瞩的见解,决胜于考场。

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所需要的产物,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1]。国防观念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有的居安思危、保卫祖国的观念。目前,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全球挑战日益增多,新的安全威胁因素不断出现,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时有发生[2]。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尤为重要。一、大学生国防观念的现状当前,大学生的国防观念严重缺失。很多大学生不了解国家大事,缺乏国家安全意识常识,对国家国防政策了解不够、认识不足。更有甚者认为战争离自己很遥远,毫无忧患意识。他们不愿意去了解最新的国防知识,对战争的认识仍停留在抗日战争,殊不知现阶段的战争已经是信息化战争的时代。最糟糕的是,他们当中往往缺少肩负壮大祖国国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为国家大事与自己无关。二、造成国防观念现状的原因(一)时代环境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代主题,目前世界整体趋于和平的状态,不太可能爆发新的世界大战。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逐渐从“站起来”向“强起来”转变,国内环境稳定。国际与国内的环境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渗透,各种外来文化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观念。国内,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文明与稳定大行其道,大学生的生活趋于安逸舒适,思想也随之放松懈怠。(二)个人观念新一代年轻人生长在和平安宁的国度,没有经历过老一辈经历的战争,没有体会过战争带来无家可归、饥肠辘辘等的痛苦,也逐渐忘记,自己脚踩的大地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再加上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渗透与影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使得很多大学生认为“战争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国防事业与自己无关”“天塌了有军队、党和国家在”,没有国防观念、国防责任担当。(三)国防教育1.国防教育连贯性不好从小学到大学,我国的国防教育缺失或不连贯,导致很多大学生从小就没有正确树立起国防观念。2.课程安排随意有的大学对军事理论课程不够重视,在课程安排不能严格落实教学大纲的规定,存在缺少学时的情况。3.国防教育机构不健全①当前我国大部分从事高校国防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实操训练的教师主要来自于国家军事地方武装部,高校武装部门或国防军事学院,此外还有部分教师来自于高校内部的选拔或者配置来担任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实操训练这其中有部分教学人员在年龄和教学经验等方面不适合教育和教学指导工作,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3]。②教材和教学过程不能衔接,开设的军事理论课程缺乏规范和连贯性。教学形式和内容也存在不规范的情况。③我国高校对国防教育的宣传较少,宣传投入不足,宣传方法老旧。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摘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理想具有可能性、时代性等特征;信念具有稳定性、不同层次性等特征。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为什么学。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理想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关键词:理想信念 大学生 成长成才 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引言:针对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目标不明确,理想观念淡薄,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享乐,以至不能将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有些同学甚至有“此时不乐,更待何时”的想法。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有关理想信念的具体内容。一.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理想各不相同,同一阶级、同一时代人的理想也不尽相同。理想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对客观现实发展趋势的超前反映,即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给自己构成的未来美好蓝图。因此,理想不是人们主观的臆造,不是空想或幻想,而是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符合科学的目标。(1)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形式上看,理想是主观的精神现象。主体的需要、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影响人的理想的形成。但从内容上看,理想又具有客观的因素。(2)理想具有时代性。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1) 信念具有稳定性。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信念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地,科学的信念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2) 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不同方面的信念和相应不同的信念。二.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因此,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理想信念能够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所以,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信念对我们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作人的根本。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很好的回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需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将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是宝贵的一生富有价值,卓有成效,充满自豪。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自身成才而发奋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把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是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总之,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所承担的任务与以往不同了,但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同样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坚强意志。三.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首先,我们要坚定对中共的信任,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地关键,坚定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信心。只有紧密的团结在党的周围才能将自己的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联系在一起,坚定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才能够自觉按照党的和人民的要求为人、学习、做事,健康成长成才。其次,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相结合。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同时立志需躬行。志当存高远就是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从于一时一地的困难和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个人私利的多与少、得与失。当然,雄心壮志只能建立在踏实的基础上,“雄心壮志需要有步骤,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一步一个脚印,不让它有一步落空”。(《华罗庚诗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页)再次,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在逆境中孤而不堕,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应高潮而快上,乘顺风而勇进,抓住时机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自己的理想适应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