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公共管理学报期刊入口

发布时间:

公共管理学报期刊入口

启牛财商0元课链接不用还。科学基金项目中成本补偿式项目需进行结题验收,由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专家组一并完成项目和财务验收程序。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方面的相关信息,推荐咨询启牛学堂。启牛学堂始终坚持初心,肩负让财务规划知识走进全民的使命,针对不同财务规划基础的用户人群,提供不同深度的课程内容,实现资产配置合理化。助力小白从零开始迈出财务规划第一步,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财务规划思维。启牛学堂拥有有趣易懂的教学设计,通过直播、音频形式,漫画风味的故事类型,降维度将专业知识拆解为易懂有趣的学习内容和授课方式。全面覆盖的课程体系,阶梯式的课程体系,内容涵盖基金、股票、保险等各投资领域,师友陪伴的社群学习模式,打造训练营课堂式教学,提供师友扶持的陪伴式社群学习与生活模式等

公共管理学报属于中文核心期刊。

《公共管理学报》杂志社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2004年创刊,面向全国发行,邮发代号14-116;季刊,每期正文160页,每期发表14篇左右的研究性论文,每篇论文一般在15000字左右。《公共管理学报》杂志社刊载的学术论文主要涉及“政府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卫生管理、社会保障”等与公共管理学科有关的研究主题,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以事实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强调研究成果在中国场景下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旨在繁荣与深化中国公共管理学术研究、探索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方略与途径。《公共管理学报》杂志社已经成为我国管理类期刊中高水准的学术平台,其展现中国场景、关注现实问题、规范学术研究的办刊指导思想,公开、公平、公正的办刊原则已经得到我国公共管理学界同仁的认可与支持;目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22种管理科学A级重要期刊之一,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公共管理学报》影响因子近年来一直居中国政治类期刊第一位,管理类期刊前列,荣获“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是你求助我?我才14岁,不太知道这些,加Q,做个朋友:1932684429

公共管理学论文期刊

ssci和cssci是两个不同的检索工具,适用范围也是不同的,ssci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前者是国际上知名的学术检索工具,世界范围内都是受认可的,后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南大核心,适用于国内。 除了概念和适用范围的不同之处以外,二者还有其他不同之处,ssci检索的是国际上优秀的社会科学文献,主要倾向于文科方向,如法律、公共管理、经济、哲学、政治等专业,都是ssci检索的范围,国内外优秀的社科文献与期刊都可以被ssci检索,cssci检索涉及的专业范围更广一些,文科理科专业都有所涉及。 发表ssci论文发表cssci论文,难易程度也是不同的,由于ssci是国际知名检索系统,因此发表ssci论文需要英文写作,包括投稿见刊等一系列事宜都是需要英文状态下进行的,cssci论文则不需要,cssci可以算是国内最权威学术价值最高的检索工具了,发表cssci论文难度也是比较大的,但与ssci论文相比,难度要低一些。 二者在国内评职晋升中都是备受认可的,发表ssci英文论文对于很多普通作者来说难度过大,cssci论文难度小一些,但对文章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有不少cSSCI期刊对作者身份职务都有一定要求,门槛相对较高,在这一点上ssci期刊就要好一些,没有那么高的门槛,只要文章写得好基本就可以发表!

尚虎平,管理学博士,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职高专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廉政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搜狐博客“政策”栏目特约名博博主,人民日报特约理论评论员,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特约观察员”。《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公共管理导刊》等学术期刊编委会委员,《财经研究》、《公共管理学报》、《四川大学学报》、《华东经济管理》等CSSCI期刊和《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等专业期刊审稿专家。研究方向:政府绩效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曾在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Science、《中国社会科学报》、《管理世界》、《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软科学》、《改革》、《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公共管理学报》、《社会科学》、《财经研究》、《财经科学》、《中国科技论坛》、《武汉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中国行政管理》、《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经济日报》等国际、国内刊物与报纸以第一、唯一作者发表政府绩效类论文80多篇,其中被SSCI、EI、ISTP、ISSHP、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数据库全文转载、检索36篇;在国际、国内著名出版社出版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专著3部。

公共管理学报初审

4周。公共管理学遵循“三审制”,审理过程较长。4周后会收稿。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群体系。

公共管理学报属于中文核心期刊。

《公共管理学报》杂志社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2004年创刊,面向全国发行,邮发代号14-116;季刊,每期正文160页,每期发表14篇左右的研究性论文,每篇论文一般在15000字左右。《公共管理学报》杂志社刊载的学术论文主要涉及“政府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卫生管理、社会保障”等与公共管理学科有关的研究主题,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以事实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强调研究成果在中国场景下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旨在繁荣与深化中国公共管理学术研究、探索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方略与途径。《公共管理学报》杂志社已经成为我国管理类期刊中高水准的学术平台,其展现中国场景、关注现实问题、规范学术研究的办刊指导思想,公开、公平、公正的办刊原则已经得到我国公共管理学界同仁的认可与支持;目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22种管理科学A级重要期刊之一,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公共管理学报》影响因子近年来一直居中国政治类期刊第一位,管理类期刊前列,荣获“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公共管理学报编委

董克用教授于1977-1982年在北京经济学院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于1982-198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在职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1年至2015年1月,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1986-2000年,董克用教授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院长。 董克用教授兼任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福特公共政策学院客座教授。担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机构编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教学与实践分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特聘专家、国内外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国内多个部委研究所兼职研究员、《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英文杂志编委会成员。作为公共管理领域专家,董克用教授在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有深入研究,成就突出。近年来,主持的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有:《2020-2030基本公共服务研究》、《中欧合作项目:养老保险体系研究》、《职工医疗保险缴费年限政策研究》、《适应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等,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第三批重点教材——《人力资源管理》首席专家;董克用教授主编、出版了《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经济改革30年-社会保障卷》、《中国转轨时期薪酬问题研究》等多部专著与教材;在《公共管理学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国行政管理》等期刊上发表文章百余篇。研究成果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包国宪,男,甘肃庆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现任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兰州大学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管理科学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兼任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管理学会会长,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视野》、《管理通鉴》主编,《公共管理学报》、《公共行政评论》编委,《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委省政府聘为宏观战略顾问,并兼任多个地方政府的管理顾问。主要从事管理学基础理论、治理理论与公共政策、政府绩效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学术建树在政府绩效管理和虚拟组织管理两个领域。主持国家基金项目3项,出版专著5部并主编出版《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年鉴(创刊卷·2010)》,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学术年鉴》、《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摘录。提出了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完成了基础研究工作,其成果发表在美国公共行政领域的高水平杂志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doi:)上,处于国际前沿水平,为我国公共行政研究国际化做出了积极探索。他的研究成果获得甘肃省社科一等奖、二等奖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贡献奖”等多项奖项。包国宪教授在兰州大学第二届学生投票选出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中位列第二。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组织的“世界企业家高峰会”上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受尊敬的商学院教授”之一和“中国最受尊敬的商学院院长”之一。

公共管理学报2019年第1期

1. “ 360 度反馈的管理能力开发功能及其实践启示”,《江海学刊》(核心期刊), 2009 年第 4 期。2. “高等教育的私人投资风险及其防范: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另外一种反思”,《流通经济》(核心期刊), 2009 年第 7 期。3. “扩大内需中更应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源》, 2009 年 1 月上半月刊。4. “营销助力政府绩效提升”,《光明日报》, 2009-02-21 。5. “中国就业弹性的再估算”,丁守海,刘昕,《四川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核心期刊), 2009/02 。6. “经济下滑背景下的失业分析 : 规模、特点及对策”,丁守海,刘昕,《教学与研究》(核心期刊), 2009/01 。7. “走出高绩效管理的误区”, 《人力资源》, 2008 年 8 月上半月刊。8. Performance appraisal for civil servants in China: Evolution, Current Issue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for Civil Servants in China , The Fourth Sino-U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7-8, June, 2008. Newark , NJ 071029. “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外包体系:制度设计与经验启示”,《江海学刊》, 2008 年第 3 期。10. “绩效审核与改进会议的作用及其实施要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8 年 1 月。11. “绩效考核误差管理”,《经济纵横·管理 @ 人》, 2007 年 12 月。12. “ HR 的能力塑造及途径选择”,《人力资源· HR 经理人》, 2007 年 10 月。13. “完善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几点建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7 年 10 月。14. “从公务员绩效考核到政府绩效的全面更善——美国联邦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变迁及其思考”,《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第三届中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董克用主编。15. “中小企业职位分析的障碍及其基本对策”,《经济纵横·管理 @ 人》, 2007 年 8 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007 年第 11 期全文转载。)16. “美国联邦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人才资源开发》, 2007 年 7 月。17. “如何看待我国银行高管人员的薪酬之争?”《经济纵横·管理 @ 人》, 2007 年 5-6 月合刊。18.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in China: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Human Resources Risks , the Labor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 Association 59th Annual Meeting, January 2007, Chicago, the . ConferenceActivities· 1/5/2007 , 2: , Concurrent Sessions, 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Employment Rela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ymposium) —Private Dining Room 2,19. “论中国政府人事管理职能的战略转型”,《教学与研究》(核心期刊), 200702 。20.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创新及其实施建议”,《经济与管理研究》(核心期刊), 200705 。21. “大学生就业难:正常中的‘不正常'”,《中国图书评论》(核心期刊), 200705 。22.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中亟待梳理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行政管理》(核心期刊), 200704 。23. “对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光明日报》(核心期刊), 20060712 ,第三版。(《中国人事报》 20060726 转载,《中国人才》 2006 年第 8 期转载)。24. “需要平等协商对等交易”,《人民日报》, 2007 年 3 月 26 日 ,第十三版:经济周刊《观点》栏目。25. “人才考核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才》, 200705 。26. “ HR 战略与企业战略:在辩证中前行”,《人力资源》, 2007 年 3 月。27. “打破‘大锅饭',留住‘小锅饭'——薪酬和个人绩效挂钩越紧密越好吗?”,《人力资源· HR 经理人》, 2007 年 3 月。28. “绩效改进:组织的永续发展之道”,《人力资源· HR 经理人》, 2006 年 8 月。29. “企业的社会责任: HR 大有可为”,《人力资源· HR 经理人》, 2006 年 4 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006 年第 7 期全文转载。)30. “继承与发展中的现代日本企业工资制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 年 9 月, 6600 字。31. “从薪酬福利到工作体验:以 IBM 等知名企业的实践为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 年 6 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005 年第 8 期全文转载。)32. “走出学习型组织的误区”,《人才资源开发》, 2005 年 2 月。33. ”民工荒'热的冷思考”,《北大商业评论》, 2004 年 11 月。34. “中国企业亟待完成文化转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年第 8 期。35. “‘万民评议党政机关'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中国人才》, 2004 年第 7 期, 65 - 66 。36. “美国联邦政府薪酬宽带试验及其启示,”《公共管理学报》, 2004 年第 1 期。37. “对转轨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秩序建设问题的研究,”《财贸经济》(核心期刊), 2004 年第 1 期。38. “领导人才: 21 世纪最为稀缺的人才,”《中国人才》, 2003 年第 12 期。39. “全面提升国有财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三个关键环节,”刘昕,《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3 年 12 月。40. “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职业》, 2003 年第 12 期, 12-13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004 年第 3 期全文转载。)41. “我国政府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3 年 7 月。42. “绩效考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滑铁卢”,《职业》, 2003 年第 7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003 年第 10 期全文转载。)43. “新木桶原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3 年 7 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工业企业管理》 2003 年第 10 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管理科学》 2003 年第 9 期全文转载。)44. “从公务员加薪之争看公务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界》, 2003 年 5 月。45. “警惕薪酬陷阱”,《企业研究·财智》, 2003 年第 4 期下半月刊。46. “启动宽带薪酬”,《中外管理》, 2003 年 2 月。47. “顾客第一还是员工第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报》, 2002 年 11 月 12 日 。48. “论企业家的四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角色”,《财经问题研究》, 2002 年 7 月。49. “如何念好 360 度绩效反馈‘真经'”,《中外管理》, 2002 年 1 月。50. “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年第 12 期。51.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年第 9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001 年第 11 期转载。)52. “福利是否需要全部货币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年第 1 期。53. “加入 WTO 对中国就业问题的深层次影响,”《财经问题研究》(核心期刊), 2000 年第 8 期。54. “英国最新福利制度改革评析,”《外国经济与管理》(核心期刊), 1999 年第 9 期。55. “荷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启示”,《理论与改革》(核心期刊), 1999 年第 5 期。56. “中小企业的发展障碍及其对策研究,”《学术研究》(核心期刊), 1999 年第 3 期。57. “人力资源开发: 21 世纪企业的立足之本——驳“传统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过时论,”《广东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1999 年第 1 期。58. “等待性失业及其制度基础与制度变革,”《财经问题研究》(核心期刊), 1998 年第 11 期。59. “走出文化建设的误区——谈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与改革》(核心期刊), 1998 年第 4 期。60. “论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思路”,《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核心期刊), 1998 年第 4 期。61. “论合作型员工关系的处理模式”,《学术研究》(核心期刊), 1997 年第 6 期。62. “论转轨时期政府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培育与发展中的作用”,《当代经济研究》(核心期刊), 1996 年第 3 期。63. “终止行政关系、确立产品关系、重建新的企业制度”,《管理世界》(核心期刊), 1995 年第 2 期。64. “正视人才‘高消费',”《经济学消息报》, 1999 年 5 月 28 日 。65. “上大学,来年再考又如何,”《经济学消息报》, 1998 年 10 月 9 日 。

1、著作2012,《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著),社科文献出版社。入选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2,《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独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公共安全管理:整合与重构》(独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灾害与公共管理》(童星、张海波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中国转型期社会风险及其识别》(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论文张海波、童星,2015,《中国应急管理的结构变化及其理论概化》,《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Zhang, Haibo, Collaboration in Emergency Response: Evolution from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o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 in Caroline Brassard, David Giles, Arnold Howitt, eds.,Natural Disaster Management in the Asia-Pacific: Policy and Governance, Springer, 2015, .翟进、张海波,2015,《巨灾的可持续恢复》,《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史晓晨、张海波,2015,《中国地方政府公共安全财政支出效率研究——基于DEA-Tobit的二阶段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1期。 张海波,2013,《体系下延与个体能力——应急能力增长关联机制的实证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第8期。Zhang, Haibo. 2012. What has China Learn from Disasters: Evolution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fter SARS, Southern Snowstorm, and Wenchu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 , 234-244. (SSCI)2010,《基于中国问题的灾害管理分析框架》(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2007,《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中国社会科学内刊》,第5期。同时刊载于《学术界》2008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0期篇目辑览。2006,《被动城市化群体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社会学研究》,第2期2010,《公共危机治理与问责制》(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政治学研究》,第2期。《光明日报》社光明网(理论版)全文转载。2012,《柔性社会管理:可能与可为》,《中国行政管理》(独撰),第6期2009,《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中国行政管理》(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第4期。入选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家建言》;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2007,《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南京大学学报》(独撰),第2期2012,《信访制度改革与社会管理创新》(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天津社会科学》,第3期2012,《巨灾救助的理论检视与政策适应》(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社会科学》,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2012,《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与未来方向》(第二作者,与吕孝礼、钟开斌合撰),《公共管理学报》,第3期2012,《我国当前社会矛盾的基本特征、生成逻辑与化解之道》(独撰),《学海》,第1期2012,《应急管理创新:分化、前延与转向:以日本“”大地震为案例》(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2011,《社区在公共安全整合管理中的角色整合与能力建设》(独撰),《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国家减灾委《2010年国家减灾战略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全文收录。2011,《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网络和现实两种方式的比较》(第一作者,与王明生教授合撰),《南京社会科学》,第9期2011,《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的运行机理、绩效约束与管理优化》(独撰),《中国应急管理》,第6期2010,《高风险社会中的自然灾害管理》(独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2009,《高风险社会中的公共政策》(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南京师大学报》,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1期转摘。2009,《战略性治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新思维》(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第6期2008,《地方政府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与优化》(独撰),《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2006,《风险社会与公共危机》(独撰),《江海学刊》,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2006,《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8期转摘。2006,《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构》(第二作者,与郁晓辉合撰),《中国农村观察》,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2006,《农民工社会政策及其建构》(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社会保障研究》,第1期,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社会政策:特点与经验》,景天魁、张志敏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006,《“十一五”期间江苏失业社会风险的发展趋势、结构特征与应对策略》(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江苏社会科学》,第4期2005,《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社会》,第6期。 《新华文摘》2006年第4期目录索引。3、政策建言童星、张海波,2014,《关于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进一步统筹应急管理职能的政策建议》,国务院办公厅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家建言》,2014年第6期。童星、张海波,201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访制度的政策建议》,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1月第7期。童星、张海波,2009,《关于开展应急能力评估的政策建言》,国务院办公厅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家建言》,2009年第6期。4、报刊文章2012,《公共危机:“药到病除”需系统治理》(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中国教育报》(理论版),2月28日,第03版2011,《西方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中国社会报》(社会管理周刊),10月24日,B4版2010,《为高风险社会引入“全灾害管理”》(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中国社会报》,5月17日,B3版2009,《应对风险危机首先靠政府》(第二作者,与童星、耿弘合著),《中国教育报》(理论版),3月30日2009,《社会风险:群体性事件源头治理》(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中国教育报》,9月3日

王乐夫教授,是我国公共管理学领域著名专家,现任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第二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王乐夫教授在公共管理领域辛勤耕耘,成就卓越,迄今已经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项,出版著作近20本(含合作),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获得省部级奖励10项。王教授才思敏锐,在国内较早开展了领导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率先提出了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国际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夏老的指导下,王乐夫教授带领中大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步入恢复重建。在其后的17年中,中大行政管理学专业突飞猛进,中大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成功申报了国家人文社科百家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了国内首批博士点,成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继而又成功建设了公共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公共管理首批一级学科授予权。学科总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堪称“南天一柱” 姓名 王乐夫 系别 行政管理学系 职称教授、博导 学位及授予单位 、中山大学 学术特长行政管理、公共管理、领导科学,对现代管理理论,尤其是行政管理中的行政领导与行政决策有系统而专门的研究,对领导公共关系也有研究 学术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第五届全国高等自考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全国文科百家重点百家基地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政治学研究》杂志编委 《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编委 学术活动1993年8月11日至1994年2月1日以访问学者形式往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学术访问 1993年2月8日至15日以学术交流形式到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进行学术访问一周 1997年2月以学术交流形式到香港城市大学社会与公共行政系进行学术交流五天 越南国立大学进行教育管理交流 日本早稻田大学等进行后勤管理学术交流 去美国参加美国行政学年会 科研项目 1、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及其体系研究,0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0 -2003,00BZZ014。 2、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及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国家教委九五社科项目,1998 -2000,。 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与地方政府,国家中华基金,1992 -1997,。 4、21世纪行政管理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2000 -2002,。 5、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及其体系研究,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 ,2001ZDXM630003。 6、面向二十一世纪: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1995 -1999,。 7、广东省“十五”人力资源开发工程规划,广东省政府委托,2000 -2001,。 8、广东乡镇研究,广东省农业科技开发中心项目,1994 -0,。 9、广东省“十五”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总体规划,广东省教育厅,2000 -0,。 10、广东省“十五”人力资源开发工程规划,广东省政府委托,2000 -2001,。 11、新公共管理学与中国行政改革,广东省教育厅,1999 -2001,。 12、广东基层公共管理研究,2002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2002 ,。 13、广东省“十五”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总体规划,广东省教育厅,2000 -,00SJB630001。 14、广东行政架构研究与基层领导(社科处无备案),广东省政府项目,1996 -2000,。 15、领导科学重点课程,广东省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996 -1998,。 论文 一类刊物 1、“公共管理:政治学的视阈”,《政治学研究》,。 2、“论公共领导”,《管理世界》,。 3、“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互动”,《管理世界》,。 4、“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政治学研究》,。 5、“行政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政治学研究》,。 二类刊物 1、“打造中国MPA教育的品牌”,《中国行政管理》,。 2、“试论公共行政价值异化”,《中山大学学报》,。 3、“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以公共性为研究视角”,《学术研究》,。 4、“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以非典型肺炎事件为例”,《中国行政管理》,。 5、“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合法性思考”,《中山大学学报》,。 6、“从“公有”到“共有”---对深圳市万丰村共有制模式的公共管理分析”,《中国行政管理》,。 7、“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互动”,《新华文摘》,。 8、“国际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全球治理”,《学术研究》,。 9、“MPA教育应突出专业化特色”,《中国行政管理》,2003。 10、“论中国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学术研究》,。 11、“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与社会性之异同析”,《中国行政管理》,。 12、“中国基层纵横涵义与基层管理制度类型浅析”,《中山大学学报》,。 13、“公共事务的责任分担与利益共享——关于公共管理改革几点思考”,《学术研究》,。 14、“论“两票制”对基层民主政制建设的贡献”,《中山大学学报》,。 15、“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中国行政管理》,。 16、“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中国行政管理》,。 17、“管理领导概念异同辨析——对核心概念的基础研究”,《中山大学学报》,。 18、“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兼论中国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中国行政管理》,。 19、“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中国行政管理》,。 20、“刍议领导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中国行政管理》,。 21、“珠江三角洲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学术专辑),。 22、“珠江三角洲乡镇公共决策体制转型探索”,《中国行政管理》(学术专辑),。 23、“刍议领导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中国行政管理》,。 24、“珠江三角洲公共管理与社会保障”,《中国行政管理》,。 25、“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山大学学报》,。 26、“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山大学学报》,。 27、“为澳门实施“一国两制”培养优质人才”,《中国行政管理》,。 28、“为澳门实施“一国两制”培养优质人才”,《中国行政管理》,。 29、“珠江三角洲乡镇公共决策体制转型探索”,《中国行政管理》,1997。 30、“珠江三角洲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1997。 三类刊物 1、“转型期中国公共领导体制变革与廉政建设”,公共管理学报,。 2、“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社会科学》,。 4、“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及其政治学分析”,《江海学刊》,。 5、“中国MPA教育的发展与期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其他部分论文 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内涵比较探悉”,《江西社会科学》,。 2、“转型期中国公共领导体制变革与廉政建设”,《公共管理学报》,。 3、“A Probe into China’s Public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ese Public Review》,。 4、“略论中国行政学教育与行政学学科建设”,《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5、“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变革趋势”,《学术论坛》,。 6、“行政决策与行政效率”,《广东行政学报》,。 7、“论行政决策对提高行政效率的意义”,《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8、“行政领导者职位、职权、责任的效率分析”,《领导科学论坛》,。 9、“行政领导者职位、职权、责任的效率分析”,《领导科学论坛》,。 10、“论行政决策对提高行政效率的意义”,《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11、“现代领导与公共关系”,《行政人事管理》,。 12、“现代领导与公共关系”,《行政人事管理》,。 13、“坚持标准,因材施教,保证澳门硕士班培养质量”,《中山大学报丛》,。 14、“拓展领导智慧的有益尝试——《领导者公共关系方法与艺术”,《学术交流》,。 专著与教材 1、《领导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 2、《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 3、《 领导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 4、《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行政学)考试大纲及考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政府与公共管理》,广东高教出版社,。 6、《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 7、《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项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 8、《领导学:政府与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 9、《行政效率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 10、《公共关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 12、《现代领导科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13、《公共关系学概论自学考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4、《现代领导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15、《公共关系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16、《大学政治课理论课复习资料》,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