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一篇中科院博士毕业生的论文致谢词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位博士,命运多舛。他12岁时母亲离家出走,17岁时父亲因交通事故离世,婆婆病故,自己启蒙老师及师母还没来得及看到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匆匆离开人世。当我们大多数人经历这些变故时,可能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 但是这位博士生却不是这样,他从这些变故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在家徒四壁的情况下他艰难地完成了作业,贫穷和在人前脆弱的尊严没有压垮他。他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 常有人说,“贫穷是上天最大的恩赐”。但是,我认为这句话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年代,面对我们脆弱的生命来说,都是苍白无力的。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从古至今,战争、饥荒、瘟疫、旱灾水灾地震,无数人的生命在瞬间化为乌有,连个名字和痕迹都没留下,只有在史籍的缝隙里留下了“某某地发生地震,同年发生瘟疫”诸如此类的话。“贫穷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只不过是一句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话罢了。因为,在古代世事多变的 社会 中,能够顺利地长大成人已经不容易,能够从贫穷中走出来并成才的人只是少数,在古代寒门状元更是屈指可数。 庆幸我们生活在新时代,即便贫穷,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立足于 社会 ,赢得应有的尊严。也许,面对困境不屈服,珍惜我们的家人和我们所拥有的,这就是我们人生的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格式一般包括: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具体的参考文献格式应该根据文章种类而决定。具体如下:1 期刊论文类一般格式如下:作者.论文名称[J].期刊名称,发表年份(第几期):页码.注意:一般而言,参考文献里的标点符号用的是英文状态下输入的标点符号。输完汉字要切换到英文状态,再输入相应的标点符号。示例: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J].战略与管理,1998(6):1-34.徐勇,吴记峰.重达自治:连接传承的尝试与困境——以广东省云浮和清远的探索为例[J].探索与争鸣,2014(4):50-53.吴毅,贺雪峰,罗兴佐,等.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J].开放时代,2005(4): 学位论文类一般格式如下:作者.论文名称[D].毕业院校所在城市:毕业院校,论文提交年份:页码.示例:刘杨.同人小说的著作权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12-15.
刘杨,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生于沈阳,先后毕业于沈阳市第20中学、吉林大学哲学系、吉林大学法学院,获哲学学士、法律硕士、法学博士学位。曾为编辑,副编审职称。现为辽宁大学学术带头人二梯队成员,法学理论学科带头人,从事法理学、法哲学、法律思想史的教学、研究工作。兼任中国法理学研究会理事、辽宁省法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杨光华 1962年6月出生,四川三台县人,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历史文化学院教工一支部书记,重庆市历史地理学科学术带头人。1979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读本科。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至今,在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先后主讲过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专题、中国政治制度史、政区沿革研究、历史地理文献导读、旅游法规等课程。从事历史地理——西南历史政区地理研究。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史研究》、《文献》、《文史知识》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教学、科研成果曾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指导历史地理学研究生。主研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
不需要哦。任何一个大学通过答辩的博士毕业论文,就会提交学校图书馆,研究生院和国家图书馆,大多还会上知网和万方网,都不需要交钱的
发表学术论文。通过中南大学官网显示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毕业要求是发表学术论文,中南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博士毕业要求为读博士期间必须发表SCI原刊论文,且要第一作者以及发表单位为中南大学。同时还必须完成博士期间的所有课程并考核合格。再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博士论文。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是中南大学二级学院,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 专业特色突出、 学科建设一流、科研水平先进的教学与科研实体。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的铁道建筑系和桥梁隧道系,土木工程学科历史溯源于1903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路科。
自1960年长沙铁道学院成立以来,学院(系)几经更名:1970年称铁道工程系,1984年更名为土木工程系,1997年成立土木建筑学院。中南大学成立后,2002年5月相关院系合并,组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011年后更名为土木工程学院。
学院有10个教学单位,5个本科专业;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湖南省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4个,专业硕士点3个;有在册教职工288名,本科学生2800余人,研究生1300余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中南大学上半年博士论文什么时候提交答案如下:中南大学上半年博士论文在六月份时候提交,天空一碧如洗,几朵白云正悠然自得地飘着。
2021河南师范新联学院5月七日进行论文答辩。2021年5月27日,我院2021届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在学院崇智503、503A顺利举行。河南大学凌文豪教授、郑州大学韩恒教授任答辩委员会主席,魏雷东教授、高中建教授、刘怀光教授等共计11位校内专家任答辩委员。2021届25名MPA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答辩。
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总结
不经意间,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是不是该好好写一份工作总结记录一下呢?为了让您在写工作总结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整理的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过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辛勤工作,学院20xx~20xx学年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圆满完成,现就过去一年的工作予以总结,提出新学年的工作要点。
一、完成研究生招生任务,招生专业和人数大幅度增加
20xx—20xx学年是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增加最多的一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批准后,增加了两个硕士点,四个博士点;建筑系开始了首届三个专业的研究生招生,全院硕士招生专业增加到16个,博士12个。
学院进一步规范了研究生的招生工作程序,加大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建筑学专业考试和阅卷等方面都认真做好周密的组织工作,制定了“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xx年研究生调剂与招生规定”和“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xx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实施方案”,利用校园网及时公布研究生招生、复试和录取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在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招生较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招生人数再次超过本科生。
20xx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21名,博士研究生35名,工程硕士与高校师资专业硕士7名,招生总数163名。博士和硕士具体分布如下:
土木系:66名,其中博士20xx名,硕士48名;
力学系:42名,其中博士11名,硕士31名;
建筑系:15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14名;
岩土中心:33名,其中博士5名,硕士28名。
目前学院在校研究生总数为462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20xx名,硕士生333名,工程硕士21名。
二、研究生导师队伍壮大,指导力量得到加强
20xx—20xx年度,经学院教师申报,院学位委员会评审,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我院增加了8名硕士生导师,3名博士生导师,为学院研究生培养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增添了新鲜力量。
三、规范研究生的培养管理环节,毕业生论文评价较高
学院对研究生的培养管理环节进一步规范,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计划、必修和选修学分以及选题报告的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研究生都及时通知导师进行了更改或补充。
对毕业生的论文答辩资格和答辩情况都进行了严格审查和监督,硕士和博士论文都按15%的比例抽查外审,学位论文水平整体评价较高。
20xx~20xx学年学院共毕业研究生xx名,其中博士学位xx名,硕士学位xx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x名。
在学院抽查由校外专家评审的xx份硕士学位论文中,8篇论文的校外专家评阅成绩全在90分以上,占总数的50%。全院xx名硕士毕业生中,评阅和答辩成绩均在90分以上的论文有28篇,占总数的30%以上。
学院xx名博士毕业生的论文中,专家评阅的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的有15篇,占总数的65%。
四、完成研究生培养计划的修订,特色课程大幅度增加
修订新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是20xx—20xx学年学院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事关学院各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大事,学院先后召开了各系、所负责人和各学科带头人会议,根据研究生院的相关要求,制定了切合实际、突出特色、适合学院发展的修订原则。经过各学科带头人和学院研究生导师的辛勤工作,学院学位委员会的反复审查修改,按时、按质完成了所有招生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任务。
土木系和岩土中心完成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四个硕士点、两个博士点培养计划的修订,新制定了两个硕士点、四个博士点的培养计划。力学系完成了力学一级学科下的全部硕士和博士招生专业的培养计划修订。建筑系新制定了四个硕士专业的培养计划。
全院各专业在调整和编写新的培养计划的同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为研究生开新课的积极性,为制定高质量的培养计划奠定了基础。在调整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新一轮的培养计划全院新增加硕士课程近40门,博士课程近30门。这些课程都体现了我院教师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和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反映出学院的研究生培养特色,将为提高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五、全面总结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完成工程硕士自评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监督管理,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实施方法",要对全国各专业领域的招生单位进行评估。研究生院对我校参加评估的各专业进行了部署,要求首先在校内进行自评。
根据研究生院的安排,学院组织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导师对招收工程硕士以来的情况按评估要求进行了全面总结,从以下七个方面完成了自评报告,即:
1、培养单位概况(包括学科建设水平、师资队伍及基础条件);
2、工程硕士招生情况(包括考生来源、生源质量);
3、课程教学情况(包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组织和教学方式);
4、学位论文与培养质量(包括论文选题、科学研究与指导、论文答辩和质量、培养人才质量);
5、管理工作(包括管理机构、规章制度、档案管理);
6、体会(包括收获与经验、存在的问题);
7、综合评价。
经学校5位自评专家认真评分,我院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情况平均得分分,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好。研究生院决定,我院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专业硕士培养将申请参加第二批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工作。
六、学院研究生培养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生科研和学习场所紧张,部分研究生课程修完后,没有专门的地方开展研究工作,导师的办公空间严重不足。
2、研究生招生的宣传力度不够,招生报名和上线考生严重不足,第一志愿上线人数远远低于学校平均值。
3、高水平的学位论文缺乏,研究生论文质量还有待提高,学院对优秀博士生的关注和培养力度不够,毕业后的继续跟踪支持也不够。
4、部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对研究生培养投入的精力不够。
根据以上工作总结和目前仍存在的问题,20xx-20xx学年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方面的工作要点如下:
1、进一步做好研究生的招生工作
做好20xx年的研究生招生的宣传和管理工作,充分发动学院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招生宣传,利用校园网扩大对外宣传,力争报考人数比去年大幅度提高,第一志愿上线人数达学校平均水平。做好研究生入学命题和复试工作,确保研究生招生质量,完成招生任务。
2、继续完善新增博士点、硕士点培养方案
20xx~20xx学年是各专业新的培养方案实施的第一年,特别是新增加的博士点和硕士点,有大量新课要开设。学院将严格审查新开课程,对培养方案中不完善的部分及时进行修改,对有问题的课程及时进行调整。
3、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好毕业生的论文评审工作
20xx~20xx年度将有毕业的博士生40名左右,硕士生约110名。学院将完善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规范论文评审和答辩程序,提高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质量。
4、力争改善研究导师和研究生的工作环境
学院将利用学校对研究生宿舍和导师办公室调整的契机,尽力争取改善我院教职工的办公条件,特别是建筑系的导师和研究生还没有工作场所,学院将努力向学校申请解决。
5、进一步规范研究生论文选题和审查程序,建立选拔优秀论文机制
选题和论文审查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有个别导师并不重视,学院将建立研究生选题报告和论文审查规范条例,建立选拔优秀硕士和博士论文机制,加大优秀博士论文的培养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下达各招生单位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数,制定全国招生简章,并汇编《全国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或获得学士学位后6年并达到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历人员也可以报考。
各招生单位要制定健全的招生工作制度,完成命题、考试、阅卷等工作。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复试两个阶段。考试成绩由招生单位书面通知考生。招生单位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录取新生。入学考试成绩仅对本次招生有效,被录取新生要当年入学。经过培养学习阶段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博士生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
武汉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山西大学
武汉大学
重庆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同等学历申请博士学位条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施行。
(一)申请人必须为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或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历的人员
(二)申请人应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独立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出版过高水平的专著,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以上奖励。
(三)具备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的同等学力人员,应当在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期限内,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以下材料:
1.硕士学位证书;
2.最后学历证明;
3.准备申请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
4.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出版的专著,以及科研成果获奖的证明材料;
5.申请人所在单位向学位授予单位介绍申请人的简历、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绩、科研成果、业务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程度等方面情况的材料(加印密封);
6.两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的推荐书(加印密封),其中至少有一名博士生指导教师。
学位授予单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组织专家小组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对已确定具有申请资格的申请人,按本规定第十条的要求进行同等学力水平的认定。
第二条同等学力水平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定申请人是否具备博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水平。
(一)对申请人完成本职工作,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等方面做出成绩的认定。
(二)对申请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及水平的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应对已经资格审查合格的申请人,按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组织考试。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曰起,一年内完成全部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未通过课程考试者,本次申请无效。
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课程考试,直接申请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三)学位论文水平的认定。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应在申请人通过全部课程考试后的一年内完成。学位授予单位应指定博士生指导教师对申请人的论文进行必要的指导。
1、论文要求及科研工作。
(1)申请人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应是在工作实践中由本人独立完成的成果,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2)申请人同他人合作完成的论文、著作或发明、发现等,对其中确属本人独立完成的部分,可以由本人整理为学位论文提出申请,并附送该项工作主持人签署的书面意见和共同发表论文、著作的其他作者的证明材料,以及合作完成的论文、著作等。
(3)论文用中文撰写,论文要有中文和外文摘要。
(4)申请人必须到学位授予单位,在该单位指定的博士生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为期不少于三个月的与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申请人应在学位授予单位的相应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报告其论文工作情况并接受质疑。
2、论文评阅。
(1)论文评阅人:学位授予单位聘请不少于五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论文评阅人,其中学位授予单位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至少三名。论文评阅人应是责任心强,学风正派,在相应学科领域学术造诣较深,在科学研究中有突出成绩的专家。申请人的导师、推荐人不能聘为论文评阅人。
学位论文评阅人的姓名不得告知申请人,评阅意见应密封传递。
(2)论文评阅:论文评阅人应根据学位论文要求对论文是否达到博士学位水平进行认真、细致的评阅,提出评阅意见及对论文的修改意见。
3、论文答辩。
(1)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七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四人是博士生导师、二人是学位授予单位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申请人的推荐人、导师不能聘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人选应先得到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认可。
学位授予单位的有关管理部门,应在论文答辩日期一个月以前,将学位论文送交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2)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的情况,就是否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作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决议经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送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论文答辩应有详细记录。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
(3)论文答辩未通过,本次申请无效。论文答辩未通过,但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再重新答辩者,可在半年后至二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仍未通过或逾期未申请者,本次申请无效。
申请人通过同等学历水平认定,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报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作出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授予学位人员的姓名及其博士论文题目等应及时向社会或申请人所在单位公布,并经三个月的争议期后颁发学位证书。
申请人不得同时向两个及以上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
南师大的地质科学院很强啊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6月,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由我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教授创办的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1982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研究室基础上建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1981年被确定为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1999年,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成立。2005年,历史地理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正式挂牌。作为目前国内专职人员最多、门类最全、总体水平最高、实力最强的中国历史地理专门研究机构,本所拥有一批国内公认的学科带头人,梯队结构比较合理,研究涉及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的各个方面。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心主任现由张晓虹教授担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现共有研究人员27名,行政人员5人。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9名,讲师2名,26人具有博士学位。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在谭其骧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言传身教下,素以学风严谨著称。自成立以来,总体学术水平长期处于国内第一的地位,其骨干均为各分支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尤其是在疆域政区、水道变迁、地名考证、历史地图的研究和编绘、历史地理古籍整理、历史气候和灾害等方面一直处于学科前沿。近年来在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历史人口地理、移民史、历史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社会地理等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人材培养方面,1960年研究室创建历史地理专业,于1960-1962年连续招收了三届共52名历史地理专业本科生。1983年8月,本所研究生周振鹤、葛剑雄在谭其骧先生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成为全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到目前为止,本所共有5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占复旦大学文科之半,居全国历史学科首位。此外,还有4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目前,本所每年在读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近百人,毕业生已遍布全国各地,为历史地理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