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亚尔德?叔本华于1788年2月22日,出生于但泽市(今天波兰的格但斯克)。
从1802年开始,到1804年的两年间,小叔本华跟随父母一起前往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瑞士、奥地利等国,兜了很大一圈。这两年的旅行对叔本华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当时欧洲大陆正值连年战乱,政局动荡,经济凋蔽,民不聊生。叔本华把这些内容都如实记在他当时的日记里,从那时开始,他那极端悲观的性格就已经显露端倪。
年5月,叔本华经营父亲遗留下的生意,由于母亲釜底抽薪,叔本华破产了。
年9月,叔本华考入哥廷根大学。在这个崭新的天地里,叔本华忘掉了自己曾经受过的苦难,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阅读了历史、矿物学、物理学、植物学、哲学、天文学、心理学、地质学、法学方面的书。
年,他进柏林大学深造。
年,他撰写完成博士论文《论因果性的四重根》。正是这篇博士论文奠立了他的哲学体系的认识论基础,并且使他获得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头衔。开始了他学术领域研究的新的阶段。
历史业绩年,叔本华创作出艺术理论专著《论视觉和颜色》。
年夏季以后,叔本华全力撰写他的哲学杰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他把自己思想的精华全部注入此书。
《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在许多方面都令人惊奇。除了非同寻常的语言明快,风格优美之外,在不到500页的书中论及了哲学的四个分支——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和美学的主要问题。
在这部著作中,叔本华接受了康德经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同时,吸取了古印度佛教“涅槃”的提法,熔炼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提出,意志是我们所存在的宇宙的本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自身,不过是变为客观而又具体的东西的意志。叔本华在强调意志的同时,极力贬低理性。他认为,理性只是意志的外壳和工具,它应该服从神秘的、不可知的意志。叔本华声称物体的引力和排斥力、植物的向光性、动物的本能和人的欲望都是生活意志的表现。叔本华还说人都是利己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持续的缺乏和需求,这就是痛苦。因此说人的一生充满痛苦。必须断绝欲望,才能求得解脱,达到涅槃。
世纪中叶,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普鲁氏王朝加强了专制统治,欧洲的资产阶级,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逃避现实、悲观失望的情绪。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从哲学角度,回答了这一部分人在现实中碰到的问题,并很快传播开,产生了很大反响。
叔本华的哲学体系,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重大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尽管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明显的糟粕,但作为人类的哲学思想史上百年来影响深远的一个哲学体系,它又有可供借鉴的一方面。
严复:救国挽危的教育家生平简介严复(1853~1921年),原名宗光,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他出生在一个乡村儒医的家庭,14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洋务派办的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3月又被清政府选派去英国,先后在朴茨茅斯和格林威治海军学校学习。在留学期间,他学完了高等数学、化学、物理、海军战术、海战公法及枪炮营垒等课程。同时通过耳闻目染,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有了较深的了解。
年6月,严复学成回国,被福州船政学堂聘为教习(教师),在后学堂(英文班)讲课。光绪六年(1880年),28岁的严复被聘为北洋水师学堂的总教习(教务长),9年后升为会办(副校长),不久又升为总办(校长)。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从教达20多年。在这期间,先后发生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入侵中国。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要求变法维新的活动逐渐从宣传呼吁发展成为实际的政治行动。严复激于爱国热情和正义感,积极参加了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提出了许多救国图强的思想谋略。
历史业绩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和《救亡决论》等4篇政治论文,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提出了采用西方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等一系列改良主张,以救国挽危。据此,严复提出了3条具体方策。第一,鼓民力,即禁鸦片与缠足。第二,开民智,即废除八股文和科举制度,提倡西方文化。第三,新民德,即创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政治。1898年4月,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著)正式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震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复在翻译此书时,附加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按语,有的按语超过原文。他指出人类社会和生物界一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但人可以与天争胜,生死存亡只在于自己的努力。这种理论观点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起到了传播维新思想的重要作用。1897年,严复又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嗣后,他苦心翻译和撰述了大量著作,继续宣传西学救国,宣扬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
严复特别推崇教育救国,他把教育看做是“强国根本”,可以“愈愚”(治疗愚昧)。他认为教育是救国的上策,“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据此,严复根据西方的教育制度为中国设计了新的教育体系,即教育分三阶段进行:小学堂(16岁以前)、中学堂(16岁至20岁)、高等学堂(21岁后),在高等学堂学习三、四年后,再升入专门学堂分科学习,学习成绩优良者可以出洋留学深造,等等。他的这些思想和设想,在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