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悲君、婉莹、男人、冰心等,1900年10月出生于福州隆普营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当她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时,便跟随父母离开福州到山东烟台。是烟台芝罘的海抚育了她,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并赋予她海一般的性格。儿时的冰心没有上过学堂,只在私塾里当个附读生,但7岁的她已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与《水浒传》。辛亥革命爆发前,冰心的父亲谢葆璋辞去海军军校校长的职务,全家回到福州,冰心进了福建女子师范学校预科。1913年冰心随家到了北京并于次年考取教会学校北京贝满女子中学,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科,之后由于过多宣传工作她不得不"弃理从文"。 冰心是被五四运动的的热潮震上文学舞台的,自从在《晨报》发表了题为"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的文章后,她陆续在《燕大季刊》《生活》《小说月报》等杂志上发表了120多种反映社会问题的文章、小说。1923年,冰心从燕京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及金钥匙奖同时得到去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深造的机会。在美国就学期间,她以散文通讯的形式写下了《寄小读者》,并寄回国,告诉家人她在美国的所闻所见。这些信件被公开出版后深受国内儿童的喜爱。毕业回国后,她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冰心辗转于昆明、重庆,在各大学任教。1952年与1955年冰心两度随赴印访问团到印度,促进了中印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冰心一直关心中国社会的发展,直到年逾花甲,生病卧床还不忘写一些小短文反映社会问题。冰心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作家和诗人,而且是一位翻译成果颇丰的翻译家。她一生的各个时期都没有离开翻译,可以说冰心是在二十世纪初翻译文学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7岁时因给兵船上的士兵们讲《三国演义》的故事得来许多林译小说,如《孝女耐儿传》《滑稽外史》《块肉余生述》,10岁时从祖父的书架上捡起林纾先生译的法国作家小仲马写的《茶花女遗事》看,后来,又寻来了严复译的英国名作家斯宾塞写的《群学肄言》与穆勒写的《群已权界论》(见冰心全集,7:85)。在繁忙地从事中国文学创作的同时,她几十年来从未停止过翻译实践。冰心的翻译是双向的。她不仅把一些中文的作品译成英语,而且也把外国作品译成中文。早在威尔斯利女子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她就选择了翻译作为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研究方向,写了题为"李易安词的翻译与编辑"的毕业论文。除此之外,大部分译作都是英译汉,她的第一部英汉翻译作品是纪伯伦的散文诗《先知》(1931年)。1955年至1965年间是冰心的翻译高峰期,她先后翻译了来自8个国家50多部作品,包括诗歌、诗剧、民间故事、书信、小说、散文诗等7种形式,这些作品几乎都源于东方国家,其中有纪伯伦的《沙与沫》(1963年);泰戈尔的《吉檀迦利》(1955年)、《园丁集》(1961年)、诗剧《暗室之王》《齐德拉》、书信《孟加拉风光》,小说《喀布尔人》、《弃绝》等(1956年),印度的穆·拉·安纳德的《石榴女王》;印度萨洛季妮·奈都的诗选;加纳的以色列·卡甫·侯的诗歌"无题";美国尼姆·威尔士的诗歌《古老的北京》;朝鲜元镇宽的诗歌《夜车的汽笛》;马耳他总统安东·布蒂吉格的《燃灯者》;晚年,她还与老伴吴文藻先生一起参加了《世界史》和《世界史纲》的翻译工作。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小说冰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大多不用浓墨重彩,也较少精雕细刻,只用素描的笔法,淡淡数笔,人物形象就仿佛那出水的芙蓉,鲜灵灵地浮现在水面上。《六一姐》、《冬儿姑娘》、《小桔灯》分别塑造了三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少女形象。冰心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的形象。她们大多心地善良,温柔美丽,活泼大方,稳健端庄。她们青春焕发,充满活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女性的尊严;以自身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获得男人的敬重。此外还有一系列热爱祖国的青年,慈怜温柔的伟大母亲,通情达理的老奶奶,以及博学风趣的老教授等众多形象,透出了温情。在艺术表现上,冰心善于借鉴和运用抒情手法。在作品中,时而以叙述人的口吻直接抒发情感,时而通过人物的语言或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露作者的主观意态,使小说带着浓重的抒情色彩。冰心往往喜欢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以“我”作为展开故事的线索,满蕴着深情,倾诉我的所见、所闻、所遭、所感、所触,使读者感到小说中所发生的一切,全是人生的真实,没有虚构编织的成分,没有浪漫的色彩,没有人为的戏剧性的冲突,没有媚俗的诙谐,具有逼真性和亲切感。这给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可以更灵活地起讫,转折,变化,作者浓烈的情愫的抒发,可以表达得更加得心应手。冰心的小说,较少宏篇巨著,多是清新隽永的珍品。她的许多作品看起来情节单纯,却寓意深远,留给人无穷的回味。她撷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人生旅途中的一段机缘,展示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没有金戈铁马的壮举,却具有一种哲理的追求。她常常用机敏的目光,去观察社会,审视人生;从人际关系撞击中,爆发出火花,捕捉生活中蕴藏的哲理,寄托自己的情思,富有清新的哲理和诗意。在小说的结构上,大多采用双向型的结构框架,互相映照的格式。她常以两个家庭、两个人物、两个事件,大洋两岸为主线,平衡展开,发展的结局,却是大相径庭的。通过鲜明的对比,给人们以启迪,发人深思。在小说的描写手法上,她常采用白描的手法,以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的形象,表现她特有的诗的情性。冰心的作品,往往把人物活动的时间安排在清晨、黄昏、月夜;活动的场景设置在海滨、湖畔、公园、山间、船上;借助自然景物的描摹,将人物的美与环境的美,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造成特定的温馨的氛围。散文冰心的散文,题材广泛,寓意深邃。冰心通过自身经历的细腻描写,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一个世纪来,中国动荡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在冰心的散文里可以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阶级压迫蹂躏中国人民的惨景,以及英雄人民、爱国青年奋起反抗,英勇斗争的画面。同时,冰心的散文题材还扩展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以及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斗争,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国际知识,诸如埃及、印度的古老文化;源远流长的中日关系;意大利的今昔;苏格兰的民间艺术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等,给人以新的启迪。冰心的散文体现着冰心自己所强调的独特风格。冰心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断,编织在自己的情感波澜之中,凭借着敏锐的眼力和细密的情思,把内在的深情和外物的触发溶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给读者以崇高的美的享受。冰心十分注重散文内涵的美。她的散文立意新颖,构思灵巧。在看似平凡的题材中,创意出奇,构局善变。这是由她的思想造诣和生活环境凝聚而成的美的情思。冰心在散文的创作过程中,特别注意感情的文字表达。冰心往往将自身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借助自然景物的点染表现出来。冰心散文不仅清词丽句随处可摘,而且全文都写得非常精粹。冰心善于采撷文学语言中的精华,将那些精练、生动、准确、新鲜的语言,编织到作品中,使冰心的散文具有诗一样美的语言。而且兼及内在的节奏和韵律,像《往事(其二)》的第三篇和第十篇,从情绪的高低抑扬,到节奏的快慢,句式的长短,都很讲究。冰心的散文,不只是能看,而且能诵,读来音韵自然,让读者在吟味中,感受到音乐美。儿童文学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充满着对少年儿童的爱和希望。冰心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寓教育于情趣之中,以情感人。冰心从不以少年儿童的教育者面貌出现,不以空泛的说教,生硬的训诫来教育儿童,而是采用与少年儿童促膝谈心的方式,以亲切、委婉的语调,述说自己生活中的见闻和内心的感受,并且叙述得那样有趣,那样娓娓动听,就像有一种魔力吸引着小读者。冰心在倾吐自己的感受时又是那样情感淳厚,意绪绵绵,幽幽地牵动了少年儿童的心,促使他们在激动、快乐、振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的启迪,从中得到教益。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少年儿童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是冰心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冰心的作品并不是直接论述我们的祖国是如何伟大,怎样可爱,为什么应该爱国等等,而是以精巧的构思和生动的情景,抒发对祖国的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表现得更为浓烈。作者对祖国由衷的赞颂,不是抽象的,凌空的,而是通过冰心亲身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的。这感受是以耳闻目睹,新旧对比为基础;加上作者细密的观察,艺术的组合,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冰心在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也往往根据少年儿童求知欲强的特点,艺术地穿插一些天文、地理、历史、科学诸方面的知识,灌输给小读者。但冰心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既不像教科书那样系统,也不雷同于科普读物,而是在行云流水般的描述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可以说是寓知识于形象之中,以艺术的手法,通过生动、活泼的形象的描绘,使少年儿童在趣味横生的阅读中,扩大了知识面,增添着新的智慧。冰心以儿童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进行美的教育,但它又不是抽象的概念式的,而是同特定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比如青翠的树木,整齐得像绿毯一样的麦田,夕阳下放着金光的人工湖,这伟丽的鱼米花果之乡,是勤劳、勇敢、聪明的人民,把沙漠泥积的大地,改建起来的。这里有花木山川的美,城市农村的美。在自然美之中,融进了社会生活的美。这样的美育,能够启迪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事业,激励他们去为改造世界而斗争,努力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儿童文学和其他艺术一样,“助成奋斗,向上,美化的诸种行动”。
写在前面:《学长来信》是和创留学理工团队特邀海外名校PhD学长,针对CS专业及其他专业学生,专门开设的一档深度分享栏目。给你最想要的,说你想不到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长的“血泪教训”将帮助你避开申请路上的一个个禁忌!转专业申CS,不知从何学起,学长将为你系统阐述学科知识体系!学校留学氛围不浓,学长将为你带来第一手的海外学习、生活信息!想要了解海外就业形势,学长独家为你揭秘海外名企实习、就业内幕!学长简介闫锐,PhD,毕业于伦斯勒理工学院(RPI)计算机专业,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现作为数据科学家,就职于美国微软AI+Research部门。闫锐博士来美七年,对于计算机学科和其研究前沿有着广泛和深入的理解,将从留学申请,留美学习,生活,工作等等方方面面为大家提供最一手的信息。学长来信昨天晚上和水哥聊天,正巧水哥说起他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说去美国读PhD要避开亚裔、女性、助理教授、未婚四类导师?” 看到这个问题,我真为有些人感到惋惜。下面我就结合个人的经历聊一下选择导师的经验。开篇先介绍一下自己,2011年来美留学,攻读Top 50传统理工名校计算机博士,毕业之后在某大厂做数据科学家。所以作为过来人,我的确有一些经验和资格跟大家分享,同时我也感到十分荣幸。首先我想聊聊这个问题的槽点。我很好奇问题中说的“有人”, 是个什么样的一群人,有什么留学背景和经历,能不能代表大多数?还是这些“有人“只是想借着他们对留学的一知半解到处乱说来秀优越感?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词,stereotype。这个词大家可以一点儿都不陌生,接地气的翻译过来,就类似地图炮。比如网上键盘侠无脑喷河南人都是骗子,东北人都是黑社会一样。可是稍微想一想,怎么可能所有河南人都是骗子,怎么可能不是东北人就不是黑社会了呢?所以这类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带有一种狭隘的认知观念。只不过这种狭隘,用在了”留学“这个领域,就立马让人恐慌起来。原因就是绝大多数人对留学根本不了解,利用在道听途说的零散段子充当”专家“或谈资,以讹传讹之后反倒成了一些准备留学的同学群里面的所谓定律。可想而知,用这种定律来指导自己的留学申请,那无异于自毁前程。本文假设读者已经下决心申请美国学校的博士项目。我主要来说一说如何选择导师这个比较细分且关键的问题。当然这些基于我的个人经验,不一定是普世价值观,希望读者们自行斟酌。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以及毕业后未来规划这个所谓的研究方向不能是一个特别大的方向,比如你说你要做人工智能,这个没问题,可是这个方向太大了。你要自己再具体细分一下,去了解一下人工智能下面有什么分支,当然这个应该不一定能随便搜索到,你可以去看一看人工智能的期刊的一些关键字,比如机器学习,比如知识图谱,比如语义网等等。当然,即使是这些人工智能的子领域,本身也足够大,那么你还要继续的去探索你到底喜欢啥,兴趣是啥,这是最重要的,也比较花时间。请记住,读博士,搞研究,就要耐得住寂寞和时间,前面有都是大大小小的挫折,如果轻易被打败,那就不要读博士。还有就是至少有个大概的概念,毕业之后去干嘛。其实就两条路,要么当教授走学术,要么去工业界。你的观念应该会随着时间慢慢改变的。你对这两条路的理解也会随着时间而加深,不过你现在至少应该有一个初步的想法,比如你想毕业之后当教授,那么你就继续去探索一下当教授的标准是怎样的,比如要发多少文章,引用数量大约是多少。或者你可以直接搜一下如何成为一个教授,或者去看一看刚刚成为教授的人他们的背景是怎样的。这样你就能够明确你要往那些方向努力,和你应该会遇到的困难。从三个方面评价导师和自己的匹配程度当你明确了你的研究方向和未来的职业意向,你就可以开始找教授了。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可以测量你自己和教授的匹配度:教授的研究兴趣是不是跟你很接近,教授每年发表的文章,以及教授的学生状态。首先教授的研究兴趣与你接近与否,应该看你感兴趣的细分研究方向跟教授的是否一致,通常教授会把其研究的大方向写在其研究的细分方向之前,这些信息都在教授的个人主页上。其次,看教授发表的文章列表,可以去google scholar,主要看教授是不是有以第一作者发表期刊或者会议,如果是的话,说明教授目前还在独立做研究,这样的话教授应该还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如果教授基本上是最后一个作者,那说明教授应该是以指导学生为主了。当然基本上AP都需要工作在第一线,即使是最后一作。再次就是看老师的学生们了,看看这些学生们的背景,他们发表的文章质量,看看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去向。如果这些学生中你可能看到了你将来的自己,那说明你应该比较适合这个老师。当然你也可以联系这些学生,来获得关于老师的第一手资料,比如是不是在招人啊,招生的标准啊之类的。我举几个身边的例子吧:某三十多岁中国女教授,funding拿到手软,做目前比较火热的一些研究,在业界是冉冉升起的明星,平常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对待学生一丝不苟,指导学生写作,演讲,学生们发表的文章基本都在顶会和顶级期刊。这个教授讲课也十分优秀,经常抢不到座位。我观察到的她的学生们都是斗志昂扬,努力工作钻研,发文章。同时老师跟业界大厂有合作,人脉很广,手底下的学生不论是去工业界,还是去学术界,都有很光明的前途。现在老师手底下学生很多,慢慢的找人的标准就越来越高的,一般人是进不去这个组的。某四十多岁的中国男教授,出名的严格。手底下的学生每天要工作很晚,必须要十分勤奋,要知道他们的大多数人都是清华毕业的。所以基本上模式就是非常聪明加上及其勤奋。老师每周日下午要跟他们开会交流,通知每天可能都会跟进学生们的科研进度。你可能觉得这样的老师很push,对就是很push。然后呢?他手底下的学生全部能够发表顶级会议和期刊的文章,毕业之前就基本上约定了所有大公司的研究科学家岗,工资及其高。同时有很多的审稿机会,论文数量,质量,引用数都很高,申请EB1A/EB1B特殊人才绿卡简直易如反掌,能够迅速搞定在美身份问题。某四十多岁的中国男教授,也是出名的严格,对待学生及其push,手底下的学生一个一个放弃读博士,直到最后手下就只一个大龄博士,苦苦支撑整个实验室的研究和工作。老师一直按着这个学生不让他毕业,终于在今年毕业了。整整八年。学校也知道这个导师对学生及其push,导致学生都跑掉了,就封禁了他几年招生。这也是为啥他不让那个大龄博士毕业的原因之一。某三十出头的中国女AP,对待学生及其友善,把学生当成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对待学生的指导亲力亲为,共同解决研究问题,通知启发学生工作,为学生保证funding,一起发文章,给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学生铺路,虽然她现在手底下还没有学生毕业,但是看得出来他们都为自己能有这样一个好老师感到骄傲。某五十多岁美国女教授,功成名就,在业界名声响当当,对手底下的学生及其友善,时常关心学生身体,但是学生管理基本上是放养状态,每天忙于各种会议,写提案。学生们的研究基本上都要靠他们自己,老师年事已高,基本上不怎么在一线科研。很多时候都是在大方向上给与指导,但是如果学生想要老师给一个论文方向,老师都会说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所以你有足够的自由度,有足够的funding,研究做成什么样子全靠你自己了。某七十多岁的波兰男教授,业界大拿,身体力行,事必躬亲,认真负责指导学生,我有个朋友博士期间发了三篇nature。我举了这么多例子,我希望读者们能够自己从这些例子中总结一些东西出来,而不是利用所谓的stereotype来直接判断老师的好坏。当然,教授的人品有好有坏,教授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我举的例子也不能够说明所有教授群体。实际上,我也肯定有所谓教授压榨学生的情况发生。然而,不是所有的亚裔、女性、助理教授、未婚教授都压榨学生,都对学生不好。况且这种故事往往都是某个学生的一面之词,身为局外人的我们根本不了解学生和导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就更不应该被这种故事带节奏。不然只能说明你太容易被煽动。如果不能理性思考,那还去搞什么研究,读什么博士呢?我想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导师才是让你成功拿下博士的重要原因之一。能跟大家分享这些心得体会,真的感到十分荣幸,希望能够帮到哪怕一小小群希望来美国读博士的小朋友们。
华罗庚的故事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事迹:192.华罗庚(1910-1985)男,汉族,江苏省金坛县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生前曾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国际数学界享有盛誉,为中国当代数学发展及其应用作出重大贡献。他初中毕业,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边做工边自学。1930年春,他的学术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引起了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高度重视,邀请他到清华大学工作。随后,华罗庚出版了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和一系列学术论文,并先后赴苏联、美国进行学术交流。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美国一所大学给他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他在多复变函数、数论、代数及应用数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果,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还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致力于数学为国民经济服务。在生命的最后20年,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推广应用数学方法的工作之中,特别是“双法”——优选法、统筹法的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陈嘉庚物质科学奖。故事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生活方面:(1)和美国人住在一起。不要为了方便省钱和中国人做roommate。不为别的,只为了你的口语能说得更好,有更多的机会和美国人交谈,了解其文化。仅凭上课,很难和美国同学交朋友。(2)在银行开帐户时,同时开check和saving两个帐户,开那种免收管理费和无需最低存款限制(minimum)。钱不多,只开check帐户就行,但通常没利息。如果学校所在地有花旗银行或汇丰银行这类国际大银行,选择这种银行,方便国内和美国两用,在网上让家里人拨款或给家里拨款。如果学校所在地没有此类大银行,可在网上直接开帐户。而且,花旗银行的e-saving帐户利息5%以上,相当划算。(3)如果想要有信用卡,最好把国内信用卡带来,向银行或信用卡公司申请信用卡时出示国内信用卡,说明为了方便需要美国的信用卡,如果你国内信用卡是visa,Master, American Express,美国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容易批准你。否则,你必须等一两年方可申请美国的信用卡。1.公物私用的问题注意事项除非与研究或助教有关的事物,不要用学校的信纸信封写私人信或求职信,不要偷偷地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或在晚间或周末打长途电话与亲戚朋友聊天,不要用学校的复印机来复印自己课业有关的资料,更不该用来复印同学会的通讯。千万不要贪点小便宜,如果被发现,后悔就迟了。2.不要称呼黑人为"Negro"Negro是英语“黑人”的意思。尤指从非洲贩卖到美国为奴的黑人;所以在美国千万不要把黑人称作"Negro",跟白人交谈如此,跟黑人交谈更如此。否则,黑人会感到你对他的蔑视;说到黑人,最好用"Black"一词,黑人对这个称呼会坦然接受。3.谦虚并非美德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但是美国人却把过谦视为虚伪的代名词。如果一个能操流利英语的人自谦说英语讲得不好,接着又说出一口流畅的英语,美国人便会认为他撒了谎,是个口是心非、装腔作势的人;所以,同美国入交往,应该大胆说出自己的能力,有一是一,有十是十,不必谦虚客气,否则反而事与愿违。4.常用手势的含意美国人介绍自己时,要用手指鼻尖,如果我们按照自己的习惯,指指胸口,常会使他们不明其意,无法理解。叫人过来时,我们的习惯是招招手,这在美国人看来,恰恰是“再见”;他们招呼人过来的手势是把手指向着自己,然后以中指和食指朝着自己,轻轻摇动两三次;美国人有不少手势习惯,例如用食指和大姆指搭成圈,其余三个手指向上伸开,做个"OK"的手势,这就表示“好”、“同意”。5.考试千万不能作弊考试不能作弊,尤其是堂外在家的考试(TakeHomeExamination)或期末报告,千万不要抄袭。美国大学重视荣誉制度,切勿存有侥幸心理,如果被查觉,污点就很难洗清,以后很容易跟着教授的介绍信一起走。事关求职及前途,非常重要。6.好奇真能害死猫如果去教授办公室讨论事情,不要以好奇的眼光,边谈边瞟教授桌上的文件。在系办公室里,不要随手乱翻教授信箱里的信件或公文。在研究生的研究室或实验室里,请勿公然以电锅既煮饭又蒸菜。若用实验室里的冰箱暂存带来的三明治,热个开水还说得过去,但是绝对不能把它当作厨房。7.增加英文读写交谈能力设法增加英文写作及谈话的能力,如毕业后,在美就职,此项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最低的限度,毕业论文需要写好,口试时能流利地应答问题。很多教授自认倒霉,常常花很多时间修改英文,而不是改论文的内容。有时教授根本就把论文丢回给学生重写,弄得双方面很多误会而很不愉快。学生以为教授有意刁难,要将学生留在学校。很多留学生根本就与中国同学共同住在中国城的小圈子里,与美国研究生或当地人打交道不够,英文更难进步及活用。
211本科英语出国读研如何选导师:01. 一般一个导师可能带几个或者多的话十几个学生。导师也许是由你自己选的,也许是学校直接分配的。如果你已有了比较清楚的方向,不妨在开学之前就先和心仪的导师进行邮件联系,好好介绍下你自己和你过去的研究方向,以及你未来想要研究的内容;也可以问问系教务处,能不能进行协调。在正式上课之后换导师的情况也是会发生的,可能你原定的导师太忙了或者觉得跟你方向不一致不能很好地指导你;你要是自己觉得和导师方向不一致的话也是可以向系教务处申请的,建议事先咨询一下,毕竟也不可能全都顺了学生的意愿。02. 根据所读学校、专业、导师个人等很多因素的不同,导师关系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同学会经常抱怨导师不理人呀不见踪影呀之类的,有些同学则是三天两头就要跑去见一次;所以情况不是很好总结。有些导师可能特别忙,自己本来就有很多事,而你刚好又没有太多的亮点吸引到他,那么可能就悲剧了;有些导师可能本来就热衷于教学工作,乐于提供帮助如果想送小礼物给导师的话,建议趁着节日送个节日礼物或者你自己去哪儿旅行了带个小纪念品之类的,这样送起来自然一些。平时啥事儿都没有,突然送些小礼物感觉怪怪的,送的时候也不好说。其实,过节的时候也可以发个邮件说声快乐,简单而粗暴。03. 一般有什么学习问题的话,可以直接发邮件问导师,但自己最好是已经做过一定的research动过脑了思考过了,不建议无准备的提问;小问题的话可以趁上下课的空隙,直接问,还可以混个脸熟;如果有重要的学习问题需要当面和导师进行一定时间的讨论的话,就需要发邮件提前预约,因为导师并不是天天都坐办公室的,他们都有固定时段的坐班时间,这种约见就更加要做好准备了,不要到时候没东西说就尴尬了。但是英国大学的教学模式种类丰富,一般以Lecture,Seminar和Tutorial为主。Lecture(集中授课):学生人数比较多,老师主讲,一般是以数字化的Powerpoint大课形式上课,这种一般是不同专业学生的重合课,所以都在一起上。上课的人会有Seminar的老师,也会有这门课的教研组长等。这门课与Seminar是相辅相成的。Seminar(小型研讨会):上课人数较少,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做演讲的机会比较多。一般小课的演讲老是喜欢让学生自由组合,2-3人一组进行topic,需要大家相互间合作,因为出来的分数普遍会是一样的,所以这时候总体印象分就会很重要。另外在Lecture上讲的内容和做的习题,老师比较喜欢放到小课来进行消化,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沟通,人数少每位同学也都能照顾的到,是不是很温柔呢~Tutorial(辅导课)给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和实际技能的宝贵经验,会利用到实验室和工作室。英国课程成绩的测评多种多样,有普通的课上演讲(presentation)、平时上课Quiz、Assignment、普通的Paper、毕业论文(Dissertation)、考试等等,这种综合测评难度大,同时也能更加全面的去评估你。英国教育的魅力,就是不以单一分数去断定你这个人,而是从多个方面去展示你的人格魅力。这是老师给到学生的评语,会告知你的得分点和欠缺的地方,非常的耐心和全面。
去美国留学前小编小编建议大家先解一下美国留学注意事项有哪些?这是大家都非常关心话题,现在随着去美国留学人数越来越多,那么去美国留学,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衣:1. 在美国买衣买鞋没有太大问题,价格又比较白菜,所以出国时能少带就少带。2. 女生必备晚礼服,建议在打折时候买,同样裙子新上架一百多美金。打折时候十美金,只要你不换学校,同样晚礼服不能穿两次。男生必备西装。3. 各种露背吊带裙。三十岁以下女生大都穿这些。4. 没有人用肥皂洗衣服,也没有人做饭放味精。5. 人字拖流行,英文叫flip-flops。英文解释是穿在走路时会发出“flip-flop”啪啪声。食:1. 吃饭要给小费(tips),一般给消费数额10%-15%,快餐店不用给小费。2. 美国肉都不放血,做清炖要冷水加热使劲放血。3. 餐厅饮料都无限续杯。快餐店交钱拿杯子。饮料自己随便打。4. 最常用美食app就是Yelp 和 Pinterest。Yelp类似国内大众点评网,有时候餐馆会在yelp上放优惠,所以不管去哪个餐馆前都记得先yelp一下看看。Pinterest 是一个图片流网站,内容上五花八门,食物和菜谱非常非常多,是个看图学做饭好帮手。5. 只要周围有中国超市,大多数中国能买到食物都可以买到,没比国内贵太多。住:1. 美国房屋大概是分:Dorm,Apartment和House 。Dorm是学校宿舍,一般有公用厨房客厅还有卫生间。Apartment是小区。小区一般提供Studio、1B1B到4B4B(第一个b指是bedroom,第二个b指是bathroom)这些选择。Studio和1B1B类似,比1B1B便宜一点,包含卫生间和厨房,只是厨房客厅和卧室之间没有门隔开。 1B1B到4B4B,就是一室一厅到四室两厅。House就是独立栋,一般都是三间房以上,带小院子,像是小别墅。2. 洗手间里马桶叫toilet。家里洗手间叫bathroom。外面洗手间叫restroom。3. 所有卫生间里都有一次性马桶座圈纸和厕纸。4. 有插座和中国不一样,记得带转换器。行:1. 除非你住在纽约,车是你出行最佳方式,人人都开车。天一黑,路上几乎一个行人都没有,还是开车安全一点。2. 学车考驾照:美国驾照分为笔试和路试两部分。笔试部分自己刷交规书就可以,很多地方都可以免费考很多次。交规书(Driver Manual)可以到居住地附近汽车监理所(DMV-Department ofMotor Vehicles)拿。3. 美国公交车并不是每站必停,如果你要下车,拉一下座位上方拉绳,驾驶室前方显示屏上会亮起“Stop Requested(要求停车)”,司机就会在下一站停车。所以需要提前解自己下车站点。4. 上公交车时,和司机打招呼。下车时,对司机说Thank you. Have a nice day之类,而司机也会予以回应。这是美国人一种礼貌习惯。
富兰克林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富兰克林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回到家里,富兰克林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为了这个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4倍的钱,并让他明白,这些多付的钱,是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的。 爱迪生 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有一天,天刮着大风暴。风撒野地呼号着,尘土飞扬,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地研究和计算风力 的好机会。于是,便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他踉踉跄跄、吃力地测量着。几次沙尘迷了眼睛,几次风吹走了算纸, 几次风使他不得不暂停工作,但都没有动摇他求知的欲望。他一遍又一遍,终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他快乐极了,急忙跑回家去 ,继续进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勤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科学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就建成了.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从小家境困难,由亲戚抚养成人。175年进入神学院。毕业后大部分时间是做牧师,化学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写了许多自以为得意的神学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却是他的科学著作。1764年他31岁时写成《电学史》。当时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书,由于这部书的出版,1766年他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22年他39岁时,又写成了一部《光学史》。也是18世纪后期的一本名著。当时,他在利兹一方面担任牧师,一方面开始从事化学的研究工作。他对气体的研究是颇有成效的。他利用制得的氢气研究该气体对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还将木炭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发现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气变成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于他虔信燃素说,因此把这种剩下来的气体叫“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显然他用木炭燃烧和碱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氧和碳酸气,制得了氮气。此外,他发现了氧化氮(NO),并用于空气的分析上。还发现或研究了氯化氢、氨气、亚硫酸气体(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气等多种气体。1766年,他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三卷本书出版。该书详细叙述各种气体的制备或性质。由于他对气体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 在气体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氧的发现。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898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发现含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神秘射线,但未能揭示出这种射线的奥秘。玛丽和她的丈夫彼埃尔·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担了研究这种射线的工作。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沥青铀矿进行分离和分析,终于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发现两种新元素。 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为了制得纯净的镭化合物,居里夫人又历时四(MarieCuI7e,1867--1934)载,从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的矿渣中提炼出1O0 mg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5。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凝聚着居里夫妇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为博士答辩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居里夫妇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金质奖章。12月,他们又与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109 浏览 4 回答
190 浏览 4 回答
143 浏览 4 回答
328 浏览 4 回答
102 浏览 8 回答
222 浏览 4 回答
146 浏览 2 回答
234 浏览 4 回答
334 浏览 9 回答
356 浏览 3 回答
175 浏览 5 回答
235 浏览 7 回答
118 浏览 4 回答
307 浏览 3 回答
331 浏览 9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