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
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扩展资料: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以郎应募”,即完全是自愿的。出使的规模也不小,因为道经匈奴,被匈奴羁留软禁了10年,甚至给张骞娶了匈奴妻子,还有了孩子,目的当然是消磨其志,想让他打消西行的念头。“然骞持汉节不失”,信念一直存留。
不过,他如何与匈奴上层周旋,使得匈奴人放松对他的监视,允许他举家西迁,恐怕也不那么简单。他不仅要带上妻子和儿女,还要带上他的副使堂邑父和其他老部属,继续他的西向大宛、康居、月氏之行。
这个峰回路转的过程,至少要有他的匈奴妻子参与,这也说明张骞的妻子不会是一般的匈奴出身。
在回途中,为避匈奴游骑,他们转道昆仑山祁连山间的“羌中之地”,但还是被匈奴抓捕了,要不是一年后因为匈奴单于死于内部混乱,张骞一行也很难有机会回到长安。张骞第一次出使历经13载,百余人的使团,只剩下他的助手堂邑父和他的妻子。
堂邑父是西域人,熟悉情况,熟悉地理地形而且能骑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免去了饥渴与迷路的不时威胁;但若不是张骞妻子深明大义而且与张骞相濡以沫,张骞也很难完成自己的使命。
张骞在公元前138年出使,十年陷匈奴,在大月氏待了一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不辱使命的不仅是张骞,还有当行时属于“敌国”一方的匈奴族人,堂邑父受封了,但张骞的妻子并没有下文。司马迁写《史记》惜墨如金,多用白描,寥寥数笔交代了张骞妻子也回到汉朝。
我们无法知道她的名字,但从张骞的匈奴妻子身上,我们能感知这位出自游牧民族的善良女性如何的善解人意,又如何能为爱情、亲情和自己的选择献出自己美好的年华。
张骞墓位于今天汉中的固始县,在凭吊张骞墓园的时候,我曾想,这里应当有堂邑父的一尊塑像,尤其应当有张骞的匈奴族妻子的塑像。她是张骞“凿空”西域的一个精神动力,古丝路的正式开通,一半功劳要记在这位可敬的少数民族女性身上。
史料中并没有她的姓名,也没有提到张骞在西域出生的儿女,想来大的也只有七八岁,小的尚在襁褓之中,他们一同回到了长安,他们或者冻饿而亡,或者寄养在西域,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去推测,但张骞和他的妻子为了丝路使命,牺牲了人生最宝贵的一切,是谁也明白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张骞和他的匈奴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