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研究生姜东身在学校图书馆六楼跳楼自杀身亡之后,我对这一事件深感不幸与悲哀。一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竟然怀疑其导师在论文答辩时有意为难自己。所以,造成了纠结于心的悲剧。这既是姜东身家人的悲剧,又是他的导师和中南大学的悲剧。
如果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只会猜忌他人,而不会与人沟通交流,研究生教育就是失败的;如果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不能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无法使研究生具有远大抱负和理想信念;如果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不能使学生拥有宽广的胸怀,而学生只是一个疑神疑鬼的人,那么,导师和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失败的。
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都在线上社交,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促膝长谈,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把酒言欢抵足而眠等等这些带有温度的社交距离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非常忙碌,又非常孤独,这样的环境对于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是不利的。
所以家长一定要努力营造幸福快乐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多交流,多陪伴,助力孩子养成乐观积极的性格,无论我们多忙、多累,这都是必须要做的。因为这对孩子的一生都至关重要。
如果过程顺畅还好,如果有一些波折和落差可能会造成学生内心深处的失落感,这样的失落感与其自身的社会精英形象相互碰撞,会产生强烈的冲突感和不适感,这时候非常非常需要家长、老师、朋友的及时发现,及时沟通,帮助孩子疏解压力,分析问题,提供指导,孩子可能就不会做出这样决绝而令人心痛的事。
最后,现在这个时代孩子们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信息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元,这样的环境是有助于孩子的成熟,还是不利于孩子的成熟有待商榷。
我个人的感觉是孩子的知识总量或者说信息总量确实在增加,但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承受压力的能力确实还需要我们多多关注,他们可能年龄、身体都已成人,但心理上尤其是适应社会的能力上还需要我们陪伴和支持!
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倾向(当然也包括我,否则我根本不会通过自我剖析来认识到这样的问题):
1. 凡是自己成功的地方,都倾向于归因为个人因素;
2. 凡是自己失败的地方,都倾向于归因为环境因素;
3. 凡是他人成功的地方,都倾向于归因为环境因素;
4. 凡是他人失败的地方,都倾向于归因为个人因素;
我的原答案中并未讨论这个学生的论文是否真的能够达到毕业条件,他和导师之间究竟谁对谁错也许是个罗生门,我们将来也不得而知。但是,自杀事件本身是值得讨论的:造成他死亡的原因中,一定有如下客观事实:
1. 他因为家境原因被导师和学生孤立、没能良好融入教研室环境;
2. 他的论文、毕业答辩确实受到了导师的延阻;
3. 他自幼失怙,家庭对他的经济支持不足,心理上的支持也可能存在缺陷;
我想这些环境因素在他自杀的选择中不是没有意义的摆设,其作用是值得被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