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蹲在洗手间的小角落里,红着眼眶给我弟弟打话
”弟,你来接我吧。“
"怎么了,姐。"
"我分手了,两天前,我没办法吃饭没办法睡觉,你来带我走,带我回家。”
“为什么啊,吵架了吗。”
“他说,想换一种生活方式,他说我没有错,他也没有错,只是我爱人的方式是他不能接受的。”
“我靠,四年了,他说这话,四年前吃屎去了吗,这他妈不是渣男的套路吗!揍一顿就他妈老实了。”
“算了,真正爱过的,我也知道他爱过我,我现在很难过,只想回家,我不知道都要带什么东西。你来吧。”
“都要带啊,一片纸都不能便宜他。”
“不用这样,我脾气也不好,经常吵架,可能他觉得我总管他吧。”
“废话,哪有女朋友不管男朋友的,我跟我朋友去楼下野摊撸个串,我女朋友打电话骂我问我是不是有特殊服务,我说什么了。不想被管你别谈恋爱啊,单身狗想被人管还没人管呢。"
"你别说了,你来吧。”
“好的,姐,你好好吃饭,我晚上就到,我定好机票了,该吃吃该喝喝,你身体又不好,以后日子长着呢,家里什么都不缺,我就说这个世界上就我一个好男人了,可惜是你弟,以后你也别结婚了,我养你一辈子。”
我含着泪轻轻的说:‘好!”
我放下手机,拢了臂膀抱住脑袋,低低的哭了出来。
终于,我的爱情落幕了,两天了,我不停的想,我哪儿错了。我以前一直以为,就算有天要分开,我也要自尊自爱的离开,走的高傲并且有尊严,但是我最后还是被生活打了耳光,我道歉,我请求原谅,我固执的认为他依然爱着我,可真丢脸,丢到姥姥家了。
终于,你要成为我生命中的过客了,不会再希望谋面的过客,不愿意再回忆的过客!最重要的过客。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读者也会有所想像,固然他状至喜悦,但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兴奋的找到了酒店?「遥」,字面上的意义是远,到底远在「云深不知处」,或远在「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文学艺术的「有余不尽」,为读者开拓了远比诗篇字句所展现更广阔的想像空间。……姑且不谈。这里,比较令人好奇的是:杏花村究竟在那儿?因为以往的探讨,有的说是诗人的虚构,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只需要说明指往那个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有的却认为是「实有其地」,那麼,你(你)可曾想过它是一个甚麼样的地方?「问题」也不是轻易说得清楚的。从来诗家同样各执己见,众说不一。毕竟,大陆有好多个「杏花村」,坚持自己是正牌(即杜牧诗中所指)的,计有下列六处———一、在山东省水泊梁山黑风、南崖下的「杏花村」。据传孔子问礼於老子的「问祖堂石窟」便在村上。还有「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常来此饮酒,素有「杏花飞霞」之称。二、在山西省汾阳县城北三十里处的「杏花村」。村子小,人口少,除了耕作之外,都是酿酒(汾酒)的好手。唐代即驰名远近,也靠名将郭子仪(出生地)的受人景仰,又说因杜牧的诗,而吸引多数人的注意。三、在湖北省麻城县古镇岐亭附近的「杏花村」。当地酒店非常有名。流传有民谣:「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杜牧被贬为黄州刺史时,常到此买酒浇愁。四、在江苏省徐州丰县东二十里的「杏花村」。苏东坡任徐州知府时,曾到此劝农,有诗句「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朱陈村在徐州丰县),进一步传说杜牧住在扬州很久,到过朱陈村。五、在南京城西南阳凤凰台一带的金陵「杏花村」。地临郊外,层峦叠翠,河水匝绕,下为秦淮。由於风景旖旎,文人雅士喜欢痛饮盘桓。《金陵历代名胜志》载有「杜牧沽酒处」,并附清人陈退庵诗云:「江南春雨梦无痕,沽酒旗亭白下门,一自樊川题句后,至今人说杏花村。」六、在安徽省贵池县城西郊的一座「杏花村」。为隋唐时产酒盛地,以「杏花大麴」(麴=麦曲)誉满江南。《江南通志》记池州「杏花村在府秀山门外里许,因唐杜牧诗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得名。」清人周疆的〈筑杏花亭碑记〉也说:「自杜牧之清明诗后,村以杏花名。」山西汾阳,常有人提及这六处杏花村,虽然都可以和杜牧诗牵扯点关系,但如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只有一个,而非泛指栽有一些杏花的村落的话,当以山西省的汾阳县、安徽省的贵池县,比较有完整的史料佐证,又有遗迹可寻。先谈汾阳的杏花村,原名「茂林堡」,西依吕梁山脉,东临汾水,风光蛮好的。唐代才在堡侧的子夏山麓,植杏成林,广约几百亩,春暖花开,色香弥漫,所以更名杏花村。不过后来杏花消失了,因为几度被子夏山(相传孔子之弟子子夏,尝授徒於此)下来的洪水,不断冲击,累次为灾,杏树大多淹死了。当地的酿酒事业,由来已久。远在南北朝(西元五五○年)时候,就有了酿酒的酒烧锅,到了唐朝,尤其兴旺,已有六、七十家烧锅酒坊。地居交通要道,是一个著名的酒店闹市,有所谓「瓮头青更色香兼,处处街道揭翠帘」,也正如〈古碑记〉曰:「佳酿之誉,宇内甚驰,凡王公士庶,逢月夜花晨,莫不以争先一酌为快。」游客云集,不在话下,听说李白、杜甫也都慕名而至,成为常客。饮誉的佳酿(即汾酒),清澈透明,色泽鲜美,气香味甜,入口绵软。余香长留舌底,令人心旷神怡。可是杏花村的酒为甚麼会这样好呢?当然是有得天独厚的好水,常人说「名酒产地,必有佳泉」。村中不少古井,勺上来的水没有一点杂质,而且甘甜。另外,酿造的老师傅说有六大要诀:「人必得其精,粮必得其实,麴必得其时,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汾酒之名就是由此而来,出类拔萃,绝非偶然。民间一样有歌谣:「汾县府,汾阳县,离城三十杏花村。杏花村里出美酒,杏花村里出美人。」犹有传奇的故事,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位九十多岁的酒坊掌柜的,乐善好施。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天候奇冷,来了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投店要喝酒。喝得酒意阑珊,不付酒钱,便扬长而去。许多座客为店主抱不平,店主毫无愕然,委婉的回答:「富人饮酒为行乐,穷人饮酒为御寒,何必去为难他呢?」岂知第二天两人又来了,仍然衣不蔽体,浑身发抖,赶紧给他们两大碗酒,喝了后,踉踉跄跄便走。第三天也是如此,但却颓然醉倒了,迷迷糊糊。不得不留住脚步,扶上热炕,照顾他们入睡。翌晨,想要离开,掌柜的顺意扶持走出店门,门外有一口水井,贴近时,不料老人都哇的一声,把腹中的宿酒,全呕吐入井。几天过后,神奇的事出现了,打出来的井水,已经变成了酒,而且芳香凛冽。主人恍然大悟,知道这两位是神仙(有道是八仙中的张果老和吕洞宾),遂将这口井,取名为「神井」。井水汹汹,汲之不竭,生意也就越做越旺盛了。可惜,老掌柜去世,继承父业的儿子是为富不仁、贪婪无餍的小人。数年后,老人又来到,不再被盛情招待,问生意如何,反而口出怨言,说是「井水变美酒,却没有留下酒糟来餵猪。」老人听了,一言不发,即在井傍念咒,用袖一拂,井中的酒,顿时变成原来的水了,并且留下一首诗:「天高不算高,人心高一梢;井水当酒卖,还嫌猪无糟!」这是一个通俗风趣的神话,姑妄听之,却含有劝世(要行善积德,勿贪心不足)的意义和价值。安徽的池州,比较可靠如此述说汾酒出类拔萃,以及产地的风情风物,那麼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就在山西汾阳了吗?不是,因为有人提出———根据史料记载,杜牧未曾到过汾州(今山西汾阳)。所饮的酒,更未指明为汾酒。山西汾阳属於华北,而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算是江南多雨的现象,不是黄河以北地区的气候。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自春季开始,北半球白昼渐长,南方暖气团逐渐北移,在阳历四月清明前后,正好移至大陆的江南地带,与北方冷气团交会,造成这一时段的蒙蒙春雨。但在北方,清明时节仍为乾冷的天气,不会有「雨纷纷」的情形。因此,安徽人并「不甘示弱」。认为杜牧的清明诗,系在「池州」所作。「牧童遥指杏花村」,指的就是此地。自古有酒肆,产名酒,盛名不衰。且看文献记载———《安徽风物志》:「杏花村在池州(贵池县)城西,有杏林百亩,春来杏花竞放,艳如锦云。……村中有黄公酒炉,自酿美酒,以飨客商,因此酒甘醇而远近驰名。」《池州府志》:「杏花村,在池州城西里许,杜牧『借问』句即指此。」贵池位於长江南岸,县城西郊秀山门外的地方,是杏花村的故址,北濒大江,南连九华,是个山奇水秀,风景迷人的胜境。至於杜牧曾到此一游吗?很可能的说法,到过。据《江南通志》记唐武宗会昌四年,牛李党争正烈,杜牧也身受其害,从黄州调任池州刺史,仕途不尽如意。以他的个性,公余之暇,到城外的野店喝上几杯,借酒浇愁,是必然的事情。他那一首诗,写时正当清明前后,春光明媚,桃李争妍。踏青、扫墓者络绎於途。在牧童的指引下,若是遥见杏林丛中飘点著酒帘,一阵酒香也随著斜风细雨传来,逸兴遄飞,信口而吟诗。如同他在池州亦写过秋,因为有黄公佳酿的杏花村,仅一箭之地即是一座美丽的齐山,九日重阳登高之际,便有诗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似乎杜牧吟春或写秋,都离不开酒事。杜牧写下传世的诗篇,不但替杏花村扬了名,贵池也跟著出锋头。该城现在尚保存唐代「古井酒墟」的遗址,明天启年间、清康熙雍正时期,相继於此地筑亭榭、建碑坊、葺祠堂。明代著名诗人沈昌洛经池州时便有诗云:「杏花枝上著东风,十里烟村一色红,欲问当年沽酒处,竹篱西去小桥东。」池州太守顾元镜也说:「牧童遥指处,杜老旧题诗。」……均可证明此处为杜牧诗中「杏花村」及「酒家」之所在。反正「杜牧之沽酒处」———杏花村,便与清明诗结缘,产生魅力,令人感到兴趣,闻其名而向往者,当然多了。唯年代既远,剪伐时侵,世俗不文,栽培绝少,导致「廉纤暮雨,止润桃花;摇曳东风,徒翻柳叶。寥寥村野,无枝留燕之飞;寂寂江城,何树听莺之语。」因此,清代贵池县的同知周疆是一位「惜花」雅人,发动村民遍种杏花万株,不几年后,杏花村又成为「长堤十里,灿若红霞;平野三春,纷如绛雪」之胜景。千古遗迹,遂维系於不坠,供人凭吊。
认真的看完了所有的回答,应该都是一段或美好或遗憾的恋情,然,人生在世,丛丛数十载,有多少人擦肩而过,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那大概是我十几岁的时候,还在读小学,是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我们村不大,大部分都是本家,以至于我们的姓名都只有一字之差。我们暂时称他为宝同学,他的父亲在市里的图书馆还是印刷厂还是出版社工作,已经完全记不得了,而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看书,而他父亲的工作,显然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有两套书,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一套讲述的是各种各样神奇的植物,另一套讲的是各种各样神奇的动物。猪笼草,这种能够吃动物的神奇植物,就是从书上看来的;还有大豆能够产生氮肥,提供给和它共同生长的其它农作物。要知道,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有多么的重要。从此,我家的田地里几乎都种植了大豆,在节省了很多化学粉料费用的情况下,农作物(玉米,红薯)的产量还有了提高。
然而,好景不长,也正是因为宝同学父亲工作的原因,他需要转学了。在倒计时的日子里,我们似乎在心中有了隔阂,有不舍,也有不解。但是,离别的那一刻还是很快到来了,有一天,上午的课间,宝同学对我说,家里都收拾好了,转学手续也完成了。明天,也就是明天,他就要转到市里的学校了。还记得那个晚上很安静,月亮很大,村里的狗偶尔叫几声。我们约定保持联系,但那个年代没有收集,通信也不是很方便,最终,我们都消失在茫茫人海,再也没有久别重逢。
安阳,看似是个地名,实际在青岛方言中作为语气助词使用,没有固定的释义,可表达惊叹、感叹、反感等多种意思,用法与同哎呀、哎呦等类似。【造个句儿】看着闺蜜还在调侃自己,小李忍不住小声说道:“安阳,你快别闹了。” (好了,你就别闹了)小张看着自己还没什么头绪的论文,忍不住唉声叹气。下铺的小王听见了,忍不住道:“你别安阳了,有空叹气还不如赶紧想想办法找人请教一下。 ”(你别吱吱歪歪的了)妻:“老王,半夜五经地你带上哪?”(大半夜的你要去哪儿啊)王:“我出去溜达溜达。”妻:“安阳来,我还不知道个你?你又要出去看打扑克地是不是?”(哎呀来,口语,这里有轻蔑之意)【话外音】青岛话属于胶辽官话,距今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而安阳是正宗的青岛话,撒娇、讽刺、感叹、惊讶等情绪都可以通过调节“安阳”二字的音调、发音长短等来表达。
“杏花村”指的是安徽池州,这是在2010年由北京高院判决决定的。唐会昌四至六年(公元844-846年),时任池州刺史的著名诗人杜牧春游杏花村,在黄公酒垆畅饮美酒后,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绝唱《清明》诗。
关于“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池州”的相关史实如下:
扩展资料:
”牧童遥指杏花村“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全诗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前关于“杏花村”究竟指的是哪里,说法不一。全国数十个杏花村都说自己是杜牧文中的杏花村,其中有两个杏花村影响最大,一个是山西汾阳杏花村,另一个是湖北麻城杏花村。
一说山西汾阳杏花村是“真正的”杏花村。这个杏花村位于山西汾阳县城以北,以生产汾酒名扬于世,历代文人墨客曾留许多诗文碑刻于此,咏其酒美景好,而杜牧的《清明》诗更是位列群碑之首。但是据《杜牧年谱》记载,杜牧一生从未到过山西,更不会在汾阳喝酒,况且汾阳清明从不下雨,有时还要下雪,所以山西汾阳杏花村不是“真正的”杏花村。
另一说法中的湖北麻城杏花村文化底蕴深厚,根据杜牧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当时属齐安郡,今为武汉黄陂县)为木兰庙所题的诗《题木兰庙》:“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可知,杜牧从黄州到木兰山,必定会经过杏花村。所以有人认为,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著名诗人杜牧在外放黄州任刺史时途经杏花村,有感而发写下千古绝唱的《清明》诗。
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
池州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正是杜牧的诗名和他这首千古绝唱的《清明》,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
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号乳山)的七绝,抒出了千百年来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诗曰:“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
《清明》 杜牧 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扩展资料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杏花村(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
芜湖?呜呼?语气词?哎呀,哎呦,俺要❓类似?地方的还是网络的
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确切地点考 杜牧的《清明》诗由于具有极高的酒文化价值,从而引发了有关该诗创作时间和地点的诸多争论,特别是关于“杏花村”的确切地点更是众说纷纭。本文立足于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根据杜牧诗稿中有关西河的诗歌和其他数首抒情诗提供的线索,以及晚唐时期太原盆地的气候特征推断:《清明》诗创作的时间大约在诗人23-26岁之间。创作地点则在作者壮游并(并州,即太原)汾(汾州)的路上,即山西太原盆地的汾阳杏花村一带,与《并州道中》为同一时期的作品。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是我国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杜牧才思敏捷,文风洒脱,早年即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杜牧一生喜好游历,并吟诗作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尤以《清明》一诗影响较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诗雅俗共赏,也折射出了唐代杏花村一带清明时节的自然和人文风貌,众所周知该诗还具有极高的酒文化价值。然而关于诗中的“杏花村”究竟指那里争议很大,全国出现了几个杏花村,所谓“地望”相争大约从明末就已开始。相继出现了“北汾”说、“南池”说,以及 “江苏南京说”和“湖北麻城说“等等。于是有人不得不中和地认为“杏花村”是个泛指,根本就查不清指那里。解放以来一些学者从现代气候和杜牧曾在池州做官的表象考虑,首肯“杏花村”在池州的人较多,2003年5月出版的《中国地方志》杂志刊登了郎永清先生1.3万余字的长篇文章《“杏花村”地望之争辨析》一文,根据清代地方志及现代气候肯定了池州说,似乎肯定池州已成定论,中央电视台2套以开心一刻的形式也作了报道。但是首肯池州的人们以及郎先生的考证都忽视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将现在的气候等同于唐代的古气侯,以清代的记载推定唐朝的史实,以杜牧的池州2年肯定杜牧的一生,其实是没有说服力的。杜牧生活的时代在距今1200-1150年前,根据历史地理研究当时太原盆地的气候特征与现在不同。杜牧也不是没有来过山西,读《樊川文集》会发现杜牧年轻时曾壮游并(今太原)汾(汾州),《清明》诗应是杜牧游览并汾时创作的。 一、 杜牧游汾阳——年轻时的并汾壮游。 李唐王朝兴于山西,起兵晋阳(并州)首拔西河(汾州),并定晋阳为北京,唐代并汾旧路游几乎是文人的必修课,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以及诸多名人都曾游并汾并写过诗,全唐诗里有关游并汾的诗随处可见,正如白居易所言“并汾旧路满光辉”。 杜牧早年即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慷慨激昂,好谈军事。立朝刚直不阿,敢于论列大事,指陈时弊。政治上不失为有见识、有胆量的进步人士。23岁写成名作《阿房宫赋》,26岁考中进士,在此期间游过并汾是值得信赖的,有他的《并州道中》一诗为证。有人认为《并州道中》一诗出自别集,可能是他人作品混入。其实证明他游过并汾的诗还有,如《过田家宅》“安邑南门外,谁家板筑高.奉诚园里地,墙缺见蓬蒿.”这里的安邑正是唐北上太原的必经之地。唐代北上的路线是蒲州(今永济)—晋州(今临汾)—汾州(今汾阳)—并州(今晋源一带),安邑(今运城北)就在蒲晋之间。 2 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确切地点考 杜牧游并汾的目的除了游李唐旧路之外,可以认为与汾阳王封地旧迹的考察也有关系。杜牧未做官以前就喜谈兵法军事,推崇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这可以从他的诗中得到证实,晚年的杜牧到南方做官去了,但在他心中从未忘记汾阳王,在一首《云梦泽》为题的绝句中写道: 日旗龙旆想飘扬,一索功高缚楚王。 直是超然五湖客,未如始终郭汾阳。 在杜牧心中,郭子仪比助越王成就霸业的范蠡还要伟大。上诗与杜牧早期写的关于汾州西河的一首律诗《长句四韵》是呼应之作: 九金神鼎重丘山,五玉诸侯杂佩环。 星座通宵狼猎暗,戍楼吹笛虎牙闲。 斗间紫气龙埋狱,天上洪炉帝铸颜。 若念西河旧交友,鱼父应许出函关。 诗前有一小序云:“道一大尹存之学士庭美学士简于圣明自致霄汉皆与舍弟昔年往还牧支离穷悴窃于一麾书美歌诗兼自言志因成长句四韵呈上三君子。”从这一小序的“牧支离穷悴,窃于一麾,书美歌诗,兼自言志”数字可以确定本诗是杜牧年轻时的作品或是回忆年轻时的作品,诗中的“西河”正是唐代汾阳的古称。诗中“斗间紫气龙埋狱,”和“戍楼吹笛虎牙闲。”就是对西河古城的描写,西河即今汾阳市,“西河旧友”呢?论权力“九金神鼎重丘山”,论富贵“五玉诸侯杂佩环。”,论名望“星座通宵狼猎暗,”(意思是西河的星座照亮了天空,著名的狼猎座都变的黯然失色),论才干和成就“天上洪炉帝铸颜。”(意思是久经考验,就象在太上老君的炉火中炼出来一样,天赐的恩泽。)如此伟大的西河旧友除了汾阳王世家,还能是谁?以至于我们的诗人也坐不住了,要“鱼父应许出函关。”发誓投笔从戎!这首诗正是杜牧年轻时远大抱负的表白。 游西河的诗人很多,唐诗中就有“西河若上龙”的形象描绘。诗中的“西河旧交友”指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句不仅表明杜牧游并州途经了汾阳城和杏花村,而且还逗留了一阵子,以致于结交了西河新友。 《清明》诗写于山西汾阳的另一佐证是,杜牧晚年在南方做官时,写的另一首诗《寓言》: 暖风迟日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惭。 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 诗的大概意思是:在一个晴朗的春天的早晨,面对着江南大好春光,坐在官署寓所内的诗人,却心情不好,若有所失,为什么呢?因为又将是北方杏花开放的时节了,自己却身在江南。《寓言》印证了《清明》诗确实创作于北方。 《清明》一诗是杜牧的成名之作,是年轻时身处困境而忧国忧民的表白。“牧童遥指杏花村”时的兴奋心情,是终生怀念的。然而,唐代的诗集却未收入,我们知道杜牧做官以后写了诗寄给外甥,《樊川集》是他的外甥整理的,如果写于池州任上的话,《樊川集》应当收入,可见《清明》当是其早期的作品。 二、唐代“汾川三月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虽然现山西清明时节也屡有降水,有人还是不放心地想:山西春天应该是“风儿沙儿”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能是山西吗?是的,唐代山西的春天恰恰是“清明雨纷纷”的,我们略举几例唐诗中描写山西及北方春天的诗句,唐代著名才女鱼玄机在《寄刘尚书》一诗中说:“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唐人独孤良在《清明宴游》中说:“细雨莺飞重,春风酒酝迟。”唐人羊士谔赏杏观雪时有诗道:“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韦应物在描写长安景物时有诗道:“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长安也在北方嘛。 3 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确切地点考 唐代山西不仅春雨足,而且春水满,如唐人姚合有诗:“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唐代汾州诗人薛能有句:“素汾千载伴吾家,常忆衙门对浣纱。”唐时汾河真是静水流深,并不像今日的模样。唐代北方清明时节的这种气候,我们姑且称之为“花雨”吧,“花雨”不同于今日长江流域的“春雨”和“梅雨”,今天的梅雨出现在六月左右,与清明相去甚远。 唐代“花雨”为何今日消失了呢?我国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祯以及许多地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已历四个寒冷期,三个温暖期,温暖期北方降水增多。隋唐时代(589-907)恰好是第三个温暖期(7—9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长安无冰雪,梅、橘都能在关中地区生长。竺可祯还发现9世纪时我国降水量指数距平为+,这是一个较大的数值。我想,温暖期雨带北迁汾渭流域便会出现“花雨”的。 从汾河流量的变化,也可以证明气候的变化。历史文献记载,隋唐时期,为了供应都城长安的粮食得注意漕粮运输,汾河流域是供应的地区。隋代置募运米丁于蒲州(今永济附近),专司汾晋漕粮的运输,唐代前期照例执行。这就是说隋唐时期汾水是可以通航的,而且远到汾州和晋州,就是今日的汾阳县和临汾市。 伴随着第四个寒冷期的到来,山西有点变得“地瘠天寒”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开始南移,唐代风云一时的山西渐渐被人怀疑起来,陕西长安万国都城的历史也一去不回了。面对着艳阳三月,我们只好叹息: 春风又到汾河湾,不见雁影渡长天。 汉唐遗迹满汾渭,多少楼台怨西风。 环境的变化有自然的原因,然而人为原因是主要因素,其中森林的砍伐又是主要原因。环境变化自然让人痛心,而汾人人文素养的不古尤为让人心痛。 三、杏花诗会——唐末诗人与杜牧的唱和 唐代清明节的习俗与今日的习俗可能大不相同,如唐人独孤良在《清明宴游》中说:“细雨莺飞重,春风酒酝迟。”唐人羊士谔赏杏观雪时有诗道:“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说明在唐代,清明节可能并不是象今天一样主要活动是扫墓和祭祖而是去春游,当然这需要由民俗学进一步研究,就是说我们在欣赏唐诗时不能套用今天的习俗。 《清明》诗是一首壮游的千古绝唱!这一声绝唱招来了酒客,也引来了诗人,紧随杜牧而来的是晚唐诗人赵嘏,一首《汾上别宴》描绘了一幅杏林春宴图: 云物如故乡,山川知异路。 年来未归客,马上春色幕。 一樽花下酒,残日水西树。 不待管弦终,摇鞭背花去。 杜牧步行而来又悄然远去了,赵嘏骑马而来也飘然离去了,他们来的辛苦,走的也辛苦,不带走一片云彩。赵嘏是杜牧的好友,杜牧曾写《雪晴访赵嘏街西所居三韵》一诗,我认为赵诗可能就受了《清明》诗的影响,赵诗也说明汾上(汾州)的杏花在唐代就有名了,另外岑参的“却投晋山老,愁看汾阳花”也是一例。于是又激起了另一位晚唐山西诗人司空图的诗兴,写出了《故乡杏花》一诗: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这首诗乍看有点仿杜牧之嫌,其实不然。该诗其实是和杜诗之作。此外,熟悉杏花村的还有晚唐诗人西河郡(今汾阳)公的孙子温庭筠,他算是近水楼台,干脆以《杏花》为题,赋诗一首: 情为世累诗千首,醉是吾乡酒一樽。 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嫱何处隔朱门。 几位晚唐诗人的诗,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杜牧的清明一诗可能在唐代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也是其创作于山西的又一佐证。 综上所述,杜牧的《清明》一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其确切地点应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而非其它地方。 参考资料 1《全唐诗》,中华书局 1983 2林之光,张家诚《中国的气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3刘集贤、文景明,《杏花村里酒如泉》山西人民出版社 1978 4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5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第2期
前几天写的一篇文章,写我从学至今的语文老师,今天是圣诞,恰好遇到这个问题,便发在这里好了。
相较人漫长的一生,我是他们的过客,他们可能已经忘了有这么一个学生,但于我而言,他们是过客,却也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路
贾樟柯曾监制过一部纪录片《语路》,拍摄十二位不同领域的成功者,讲述自己追寻理想的历程,给刚刚起步的年轻人以启迪。我借用“语路”为题,旨在感念语文学习之路点醒我的诸位恩师。他们不只是语文老师,也是文学家,引我入文学的殿堂,使我得以感知文学的美感,语文的魅力。
幼稚园没有多少记忆了,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时的日记写作,语法尚不规范,常有错字,文笔更是谈不上,却没有如今的虚情假意。孩童笔端流露出的是纯真天性,自然而可爱。
教四年级语文的是李丽娟老师,现在应该退休了吧。我当时第一次动手写小说,其实就是小故事,作文也这么写。李老师的评语记不清了,总之是夸奖的话,这开启了我对文学的追寻。当时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法大都呆板了无生机,李老师则给予学生足够的宽容。不过她也有严厉的时候,她总是坐在靠着火炉的地方批改作文,判错字。她判字极为认真,不只是用红笔将错字勾画出来,还会公整地写在旁边。而我常常因为错字太多被点名,李老师生气的时候不说话,只是看着,却比打骂更让人害怕。
初一跟着邓力军老师学语文,与“邓丽君”同音,却远没有邓小姐那般温柔。邓老师教书很严,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是要挨骂的,倘若背写不出古诗则要打手心。记得有一次点名上黑板背写曹操的《观沧海》,五十六个字,有同学当场哭了出来,他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意味着要打五十六板子。所以我们当时常常在体育课上背古诗,因为下一堂课便是语文。但有一次他路过操场看到了,也知晓是什么情况,此后也便再没这般打过,可能是心软了吧。高二的时候在汾中遇见邓老师,他骑着自行车进城看自己学生中考考上几个,老了不少。
初三教语文的是张老师,名字记不清了,实在不应该,她对我的写作有很大帮助。张老师批评过我两次,一次是批我字写的不好看,她说字若不好看,文章写再好也无人看。我年少气盛不以为意,果然至今吃了不少字上的亏,这是一个看“颜值”的时代。第二次批评对我有大益,她说写作不能闭门造车,脑子空空如也,能写出什么好文章。我谨记此言,字虽然一直没写好,读书的习惯倒是坚持了下来,并因此获得不少机遇。
高中考上汾中,汾中是百年老校,我把它比作迷你版的“西南联大”。汾中许多老师对学生鉴别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他们为人为学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校风用“自由”二字形容再契合不过。
李峰老师每堂课都会让学生提三个问题,有关历史的,当时李杰颇受老师喜欢,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课本无关。考完试讲题,不给答案解析,让对的人来解释,他做补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李老师常常找来一些汾阳遗老的文章给我们看,一位历史老师对文学也这般痴迷。当时他牵头办自己班的报纸,名字忘了,只记得自己的文章《烟》选录进去,我保存了一份,后来不知怎么遗失了。
贾平老师带我高一语文,比“贾平凹”少一字,学识却丝毫不差。她那时有自己的出版公司,做一些汾阳县志或村志的整理编纂,所以她教古文与其他老师不同。她要求每人必须有一本古代汉语词典,自己去查注解,一堂课学不了几段,学到的东西却多得多。我的作文似乎不讨她的喜欢,只记得有一篇模仿鲁迅的议论文《我们都病了》被赞“有鲁迅的文风”,过誉了,却激发我写了不少模仿文章。
大二跟教现代文学的宋洁老师写一个论文,写完初稿心里没底,想起高三时教我语文的杨岭老师。稿子发过去,四天没消息,以为没戏了,第五天修改过的文章发了回来。整篇文章满是红色黄色的修改,连一些错字和语法上的错误也被细心勾画出来,后来知道写论文的还有其他几人,我的能被选中很大程度上因为杨老师五日的增删。高二高三的时候爱看“烽火戏诸侯”的小说,虽是网络作家但学问极深,文章常常“掉书袋”,我读的过程中学到不少,以致作文时颇受其益。我写的文章杨老师很喜欢,常常在作文课上作范文来读,也会拿到其他班传阅,满足了我小小的虚荣心。因论文再次联系后发现杨老师礼佛,恍然大悟,我那时常在文章里写点佛家的禅语,可能这是原因。
大学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教现代文学的杨庆节老师,另一位是教当代文学的宋洁老师。杨老师喜欢笑,讲课时也是这样,从文学中获得喜悦,让人艳羡。受她影响,大一时读了很多现代文学,尤其是鲁迅,读了很多写他的专论,跟着鲁迅学会了自省,被牵引至日本文学。宋老师有儒雅气质,讲课是真正在启迪学生对文学的感知,像极了我高中时的老师。她讲课要求必须把作家作品读完,学生自己总结,尤其是诗的分析,无标准答案。我写影评,对影像的分析与对诗的分析殊途同归,电影是流动的诗。她看我写的影评,跟我说去考电影的研究生吧,我方能下定决心不再随波逐流。文学的各种定义早已忘却,文学的美感却已内化。受其影响,真正开始接触汪曾祺,阿城诸多名家。从两位恩师身上学到最多的,其实是对文学的一片赤诚。从功利到无功利,我从文学中受益颇多。愈发觉得,人活着并不只是为了吃食,总该有精神的慰藉,我有幸找到了。
写我的语文学习之路,其实是以此为契机为诸位老师画像,生怕画的不好,辱没了恩师。记得高中教政治的鲁廷人老师说过:“教书是次要的,教师的工作是育人。”用汪曾祺先生的话来说:“精神方面的美育,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难于确指,但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凤台山一带。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牧《清明》。
原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扩展资料:
《清明》的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凤台山一带。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词句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白话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明
95 浏览 4 回答
96 浏览 4 回答
154 浏览 4 回答
215 浏览 6 回答
131 浏览 4 回答
243 浏览 7 回答
330 浏览 4 回答
312 浏览 11 回答
315 浏览 3 回答
302 浏览 3 回答
212 浏览 5 回答
304 浏览 4 回答
222 浏览 4 回答
245 浏览 3 回答
351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