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出生于重庆黔江的土家族摄影家刘俊阳,是一名体制内的官员,也是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刘俊阳是勤奋的,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业余时间都交给了摄影,这自然比起那些只谈论少实践的所谓爱好者甚至摄影家强很多,这也是他能快速提高技艺的关键;刘俊阳是好学的,在我创办摄影培训高级班一年里,他几乎每次课、每次点评都不落下,而且还奔走各地,听邓维、索久林等大师们的讲座,观摩连州国际展、第二十四届国展等著名影展,这是他不断自我纠正,增加艺术储备,完善创作思维的较好手段;刘俊阳是用心的,他不只是在拍摄,而且善于思考,关注社会,乐于助人,这是摄影作品提高到一定层次对摄影家个人修养的要求和必然选择。 摄影创作就是一种修行,是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也是摄影家灵魂的旅行。丰富生动的影像,在摄影人这种心灵旅行中吟唱,发出他自己内心深处的,而且是这个世界所期待的声音。 这些年,他的作品开始在网络和中国主流摄影媒体上频频亮相,受到广泛关注。《半边天》、《苗乡盛事》在《中国摄影》杂志发表;《家在黔江》、《掌中大世界》在《大众摄影》杂志发表;《苦练》、《基础》等作品在《中国摄影报》发表;《五彩生活》入选重庆市第十六届书法美术摄影联展;《苗乡盛事》入选2013年贵州梵净山国际摄影展;《掌柜午餐》在《大众摄影》最近的征集活动中获得一级佳作奖;刚刚评选结束的2013首届“天翼手机杯”全国摄影大展中,他的《喜讯》获得了最高荣誉——金质收藏奖。2 刘俊阳喜欢摄影的时间也不算太短,但前些年他的作品很少引起我的关注,过去的印象中他喜欢拍摄些自然风光、花卉小品、美女模特什么的。曾经让我感觉就是一般官员摄影群体和沙龙摄影的拍摄路数,玩玩小资情调,追求唯美和快乐。然而,最近一年多来,他的创作出现了明显变化,作品中多了对社会生态的观察,对人本意识的思考,对民生万象的关注。换言之,他的作品中有了更多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东西,语境出现了新的变化,语言的张力明显增强,作品显现出更多耐人寻味的东西。看刘俊阳这些年摄影作品的发展和变化,让我想起了2013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主题——告别经验。 在艺术渐渐沦为生产的时代,在摄影图片疯狂增长的今天,我们曾经拥有的艺术经验,不断受到批评和诟病。我们需要告别过去,告别经验,重构摄影理论的细节和评价体系,重新审视自己镜头和作品,重新思考我们所拍摄的图片到底要拿来干什么?它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这一年来,刘俊阳或许正是经历了这样的思考、变化甚至是阵痛。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最可悲的莫过于不断地重复自我。叙述方式、语言情趣、题材取向等已成了不少摄影家的包袱。每一张摄影作品都是摄影师内心世界的情感密码,他们感觉自己前面的路越来越窄,感觉无法跟上时代的变化,感觉自己的世界已经没有了秘密,甚至难以对他人的作品产生共鸣。这个时候,摄影家应该做的,就是和刘俊阳一样,果断地向经验告别,重新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更有利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创作方向。或者告别没有出路的天空,或者告别没有天空的出路,重新开始。3 当代艺术不再强调形式感和装饰性,不再拥戴形式上的纯粹主义。1970年代以来,摄影转向用批判的目光看待视觉艺术,开始强调观念的表达和批判性实践。那些所谓权威和大师们按他们的经验制定的摄影艺术游戏规则,其实大可一笑而过,将我们的镜头指向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与困境,才是摄影作为当代艺术应该担当的责任,这也是摄影本质的所在,即便不把摄影创作当成艺术也没什么大不了。刘俊阳作品明显经历了这样的变化,特别是从他在《大众摄影》获奖而编的作品集《驿站》中可以看见这样的“告别”与“前行”。《半边天》是刘俊阳第一次在摄影圈认可的几种专业媒体之一《中国摄影报》(2013年44期)上发表的第一张作品,或者叫严格意义的处女作。作品拍摄于重庆黔江濯水古镇上的小酒厂里,就是那种传统煮酒的作坊,水泥砖砌成的简陋的作坊里雾气升腾,红衣女在雾气中挥铲劳作,从酒锅里铲出酒糟。这口大酒锅,在广角镜前,只半边就占据了画面的一半,这半边锅的视觉形象就是这女人的“半边天”,形式感和空间效果是作者没有放弃的“经验”,也可能是这幅作品被编辑选择的理由。放弃了“陪体”之“经验”反而增强了内容的孤独感,突出了“女人能顶半边天”的中国式女性颂歌。这张作品后来又发表在《中国摄影》2013年9期上。《苦练》首度发表于2013年59期《中国摄影报》。这幅作品貌似用定焦镜头、大光圈,靠近被摄对象拍摄,大光圈所营造出的虚实对比,很好地表现出点面的关系和纵深感,也突出了主体形象。准确的用光,有力的双手,下巴上欲滴的汗珠,极好地体现出行伍本色。严肃的神情中透露出军人的特质,也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这张作品上可以看出刘俊阳良好的摄影技术功底和构图经验。非常难得的是,《中国摄影报》发表《苦练》之后的下一期报上,紧接着又发表了刘俊阳的《基础》。暗光下的拍摄,再次证明了他的技术功底。这也是一张形式感极强的作品,柱基之下,深穴之中,工人依稀可见,柱洞形成的圆圈,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和节奏感。这一基础不只是城市建设之基础,也表达出对民工的情感,他们也是中国社会发展之基础。由这幅作品,我看到了作为官员的刘俊阳,对基层民众的观注,对社会民生的解理,对人类发展的思考。《苗乡盛事》首先发表于《中国摄影》2013年11期。拍摄角度也非常独特,构图上突破并告别了日常“盛会”拍摄的经验。仍然是他惯用的定焦头、大光圈手法,虚化了那些本来就不可能清晰的“盛事”,进一步突显主体,突出表现三个苗家女的头帕,很好地刻画了 “苗乡”女人服饰上的特点,完成了作品朴素而又准确的记录表达。《五彩生活》这幅作品是我和作者还有其它几位影友一起拍摄的。同一画面的作品在国内多项比赛和展出中亮相。刘俊阳这一幅也入选了重庆市第十六届书画摄影展,并获得优秀奖。一面墙前,洁白的墙面上描绘着她们对生活的追求和梦想,她们不是在自由创作,自由构思,自由抒发情感,她们不为浪漫,而是一种劳动,为了生活和梦想的劳动。画面中这个小小女生则是这幅作品成功的关键,是这张照片的亮点、焦点、兴趣点。成人与儿童、站与蹲、明与暗、心中之境与笔下之境的对比,也表达出民工孩子别样的周末或假日。作品真实再现了农民工的生活境遇,也表达了作者善良、客观而丰富的人本精神。从这些作品开始,我看到了刘俊阳摄影作品的根本变化,他开始了直面社会、直面生活、直面自己更真实的内心和摄影本真,也开始了作品生活化新风格之旅。这张《掌中大世界》最初获得的是大众摄影杂志网络天地 “一级佳作奖”,并发表于《大众摄影》2013年第10期,后来又以《喜讯》之名,在2013首届“天翼手机杯”全国摄影大展获金质收藏奖。这也是他第一次获得全国大赛金奖。作品拍摄于重庆市正阳工业园区一个钢材销售企业库房。画面简洁而不简单,人物单纯而不单调。在夏天,这种钢筋圈里,是民工们午睡的地方,闷热时节,这里面反而显得凉快许多,钢筋圈里已经磨得光滑的稻草和纸板,可以看出这里是他们常常休息的地方。然而这个小伙子却没有睡意,他蜷缩在里面,专注于手机,甜美的神情中流露出幸福和快乐。这一刻,打工生活的种种体验丰满而充实。《掌柜午餐》于近期获得了《大众摄影》微征集活动一级收藏奖,并获准免费印制了他的第一本作品集。作品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春节前夕春联摊点的故事。一个看摊的小女孩,看似中午正饿的时候,一边看摊,一边很满足地吃着烧饼。黄金分割线上的主体人物形象而生动,目光关注着这新年将至的时刻。温暖的红色透出浓浓年味,年味中自然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孩子们从小学习着生活的担当。这样的图片更显真实,更有生活气息,这是民俗事项很好的叙述方式,在生动的叙述中表达作者的真情。 刘俊阳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可让我们玩味,让我们为之感动,通过对部分作品的分析,我们粗略了解了他摄影作品的变化历程,知道了他经历变化后作品的基本风格,也感觉到了他告别固有经验之后新的前行。4 我以为,刚刚所分析的这些作品,是刘俊阳告别经验之后的影像行吟。然而这种告别还只是一种对自我经验的告别,还带着明显的他人经验或者说是摄影的固有经验。这应该是他继续前行中,摄影留给他的一个思考。 从他的作品中,观念和思想并不是一眼可以洞察的东西,他把这些都退到了影像的背后,把思考留给了读者。然后,对自我观念的表达,自己真的是清楚的吗?我们可以不把话说完,但不可以心中不清楚。因而我想,明确自己每一张作品的内在观念,应该是他可以突破的一个方向。 我相信,刘俊阳一直在努力将心像变为镜像,同时也在努力将镜像变为心像。因为映像中他一直努力于摄影的后期的学习和研究。从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印记。不过,我更愿意看到,有一天,他能够心镜合一,淡忘那些所谓的PS技术,少一些匠气,多一份自然,回到相机最初的功能上来,实现在影像语境中自由呼吸,以最原始也是最真实的方式直面社会,直面内心,创作出更多不但有档案意义,也有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有人说摄影是“有钱、有闲”人的玩法,作为体制内的摄影人,要在工作之余进行创作,特别是还要做到有所突破,有所收获,更不容易。刘俊阳有这样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我祝愿他在摄影路上一路前行,并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