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是专记有唐一代事迹的一部史书,内有大量材料集中、系统地论述了唐文,从另外一个时代对唐文进行了全景式的认识和总结。更为特别的是它以史家的眼光来品评唐文,从社会史的角度来观察文学史,清楚地透视了作家与时代的关系,映照出北宋的文学创作风气和批评标准的历史变迁,这对研究唐宋两代文学之间的沿革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新唐书》论唐文“三变”强调和重视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历来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传统。《新唐书》的编纂者在汲取前人对唐文评论的基础上,在《文艺传序》中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唐文三变论”。《新唐书》“三变论”的提出,自有其理论渊源:(一)南宋沈约的“文体三变说”南朝沈约的“文体三变说”确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完全意义上的文学史论述模式。其《宋书•谢灵运传论》云:“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工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沈约所说的“文体”,指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貌风格,在这三变当中,他最为推崇的是建安诗人曹植和王粲情感表现鲜明有力而又比较质朴本色的动人风格。(二)唐梁肃的“唐文三变论”唐代宗大历末年,梁肃在沈约“文体三变说”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提出了著名的“唐文三变论。 其《补阙李君前集序》云:“唐有天下几二百载,而文章三变:初则广汉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次则燕国张公说以宏茂广波澜,天宝已还,则李员外、萧功曹、贾常侍、独孤常州比肩而出,故其道益炽。若乃其气全,其辞辩,驰骛古今之际,高步天地之间,则有左补阙李君。”【1】梁肃对初中唐将近二百年的唐文演变进行宏观鸟瞰,他从贯穿、体现儒“道”的历程来观察,提出“唐文三变”。被一些学者视为对唐文演变史进行总结性评论的先行者。但由于韩愈、柳宗元等中唐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尚未在文坛暂露头角,所以,韩愈等旗帜性人物未被提及。可以说,梁肃的论断只能说是“唐文三变论”的雏形。(三)北宋姚铉的“唐文三变论”北宋初年,姚铉亦提出“唐文三变论”。姚铉的“三变论”直接脱胎于梁肃,他对唐文各时期的代表作家和文学创作风貌也以陈子昂、张说、萧颖士等为代表人物,而韩愈、柳宗元等则是唐文改革的集大成者。姚铉对唐文历史演变的总结,着眼于由初唐骈体向中唐古文转变的大致轨迹,标志着“唐文三变论”的基本成型。(四)《新唐书》的“唐文三变论”《新唐书•文艺传序》开篇提出“唐文三变论”:“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