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德国战前发展出来的国际主义设计成为西方国家设计的主要风格,国际主义设计运动在20 世纪50 、60 年代风行一时,影响到设计的各个方面,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等方面,成为主导性的设计风格。国际主义是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的发展,从设计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战前的现代主义设计还是战后的国际主义设计都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特点。在设计形式上,国际主义设计受到米斯·凡德洛的“少则多”( less is more)主张的深刻影响,在50 年代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特征,逐步从强调功能第一发展到以“少则多”的减少主义特征为宗旨,为达到减少主义的形式,甚至可以漠视功能要求,因而开始背叛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仅仅在形式上维持和夸大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
在英文中,“后现代”( Post Modorn)和“后现代主义”(Post Modorism)的内容是不同的。“后现代”在设计上是指现代主义设计结束以后的一个时间阶段,基本上可以说,自从70 年代以后的各种各样设计探索都可以归纳人后现代时期,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从建筑设计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风格明确的设计运动,无论从观念还是从形式,都是非常清晰的,而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运动则已经从80 年代末期开始式微了。正因为“后现代”这个时间观念和“后现代主义”这个设计风格观念经常混淆,所以近来有一些理论家开始采用“现代主义以后”( After Modernism)来取代“后现代”这个时间阶段术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约翰·萨卡拉编辑的有关后现代时期设计问题文选《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 (John Thackara : Design After Modernism , Thames and Hudson , 1985)和布莱恩·瓦里斯编辑的有关后现代时期的艺术问题的文选《现代主义以后的艺术》(Brian wallis : Art Arter Modernism : Rethinking Representation , The 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 New York , in association with David R . Godine , Publisher , Inc. , Boston , 1991)等两本著作。因为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各种含糊不清的问题,最近越来越多的理论家偏重于采用“现代主义以后”来代替“后现代”这个词。
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的内容和含义比较明确,如同设计上的现代主义,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也是从建筑设计开始发展起来的。虽然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繁杂,但是,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现象比较,依然是宗旨一致、风格接近、面貌完整。从意识形态上看,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其中心是反对米斯·凡德洛的“少则多”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大量采用各种历史的装饰,加以折衷的处理,打破了国际主义多年来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采用了大量古典装饰为动机,因此有明显的符号可以追寻,与文化上混杂的后现代主义相比,应该说是非常简明、清晰的。 理论家约翰·萨卡拉(John Thackara)在他选编的重要后现代主义设计问题论文选《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 中,对于现代主义设计所遭遇的问题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现代主义到60 年代末期、70 年代初期遇到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现代主义设计采用同一的方法、同一的设计方式去对待不同的问题,以简单的中性方式来应付复杂的设计要求,因而忽视了个人的要求,个人的审美价值,忽视了传统对于人的影响,这种方式自然造成广泛的不满;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过分强调设计专家的能力,认为专家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米斯这样的设计家可以应付千变万化的设计要求,这种把专家作用、专家的每日经验和知识、专家对于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过高夸大的方式,在新时代、新技术、新知识结构面前显得牵强附会。20 世纪下半叶的西方各国,虽然度过战后初期的困难,也经历过丰裕社会的繁荣,到了70 年代左右,各种社会问题依然存在,而不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造成的失业、经济衰退,更加使广大民众对于单一方式、专家精英领导这种方式带有反对情绪。这两方面的问题,是促成新的、反对现代… 主义、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产生的原因。萨卡拉提出,设计在新时代中具有新的重要含义。设计本身表达了技术的进步,传达了对科学技术和机械的积极态度,同时旗帜鲜明地把今天和昨天的不同本质划分开来,设计是以物质方式来表现人类文明进步的最主要方法。从我们周围的设计存在来看,的确,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物质世界,也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方法、文化特征、甚至行为特征。正因为设计牵涉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物质文明等等方面,所以,人们对于设计也就越来越具有敏锐的要求,也造成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必须变化来应付新的需求的前提。
战前现代主义时期,设计家们提出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好的设计”( good design) ,这个“好的设计”指的主要是良好的功能、低廉的价格、简单大方的外形。战后国际主义的发展虽然发展了简单大方的外型,以至达到简单到无以复加地步的减少主义,功能良好基本依然维持,造价也并不太高,但是,社会的复杂化,使这三方面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新的需求了。新的社会情况要求设计能够提供对复杂的都市环境的统一计划,以新的技术来取代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一成不变的技术特征,以更加富于视觉欢娱的方式来取代一般性的视觉传达方式。国际主义设计被认为是取消美感、破坏人类完美的生态环境的帮凶,它利用简单的机械方式,把原来与传统、自然融为一体的都市环境变成玻璃幕墙和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恶化人类的生活环境、破坏传统的美学原则。与此同时,国际主义设计也参与商业主义,参与市场营销活动,以虚假的外表来欺消费者,促使人们购买他们并不需要的东西。因此,对于我们地球的有限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这些结果,都促使人们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国际主义设计提出疑问:它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因此,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国际主义设计的挑战是来自两个(或者起码两个)不同的来源:一个是求新求变的新生代对干一成不变的单调风格的挑战,造成各种装饰主义的萌发;另外一个是对于设计责任的重视而提出的调整要求,造成了现代主义基础上的各种新的发展。 不少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都依然趋向把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技术造成的社会变化,作为后现代主义设计出现的背景和主要原因来看待。的确,战后的社会状况与战前有巨大的区别,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如此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到社会的变化:战前因为新能源的采用,因为工业化的推动而产生了工业化社会;战后则因为传播媒介、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个依附于传播、信息技术的新时代。不少理论家把这种因素作为当代社会的形成背景之一看待,因而,他们把战前的社会称为“工业化社会”,把战后的,特别是60 年代末期以来的社会称为“后现代社会”。比如理论家弗里德利克· 詹姆逊(Fredric Jalneson )提出:战后西方社会的特征是一个工业化的、多民族混合的资本主义式的、消费主义的、新闻媒介控制的、一切都建立在有计划的废止制度上的、电视和广告的时代。他的观点非常有代表性。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后现代时期持有积极态度。法国著名理论家和批评家让·保德里亚德(Jean Boudrillard)对于被信息技术所控制的当代社会,对于被当代社会背景所控制的现代的设计、艺术发展抱有消极的态度和看法。他称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为对传达媒介、各种信息的大爆炸。我们的时代已经建立在转眼即消失的电子影像基础上,对于设计造成的影响,就是:设计师们再也不可能如同现代主义初期那些大师一样能够设计出永恒的产品、建筑来。在信息时代,一切都显得短暂、易变,设计不得不应付这个新的情况和环境。他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完全摧毁和破坏了艺术、设计可以积极促进社会稳步发展的可能性,在一个电子影像、传播媒介控制的社会中,在事实上是被新闻媒介歪曲的虚假现实中,设计与艺术只能退缩到设计与艺术本身中去(见:Jean Baudrillard : the Ecstasy of Coounication , the Anti 一Aesthetic , Essays on Post modern Culture , edited by Hal Foster , Bay Press , Seattle , Washington , 1991 , P . 126-134 )。
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厌恶是后现代主义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因素。如果说文化上的后现代风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我们则可以从设计上,特别是建筑设计上找到一个明显的从国际主义、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折的时期,从米斯·凡德洛垄断一切的“少则多”到罗伯特·温图利( Robert venturi)的“少则烦”(less 15 a bore) ,其中的转变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因此,可以说设计上的转折是有明确的时间性和阶段性的。后现代主义主要理论家查尔斯· 詹克斯常常利用日本设计家山崎宾(Minoru Yamasaki) 1954 年设计的,位于美国中部城市圣路易(st. Louis)的一系列低收人住宅“普鲁蒂一艾戈”的命运来代表国际主义设计的结局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起。山崎宾是美国重要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设计代表人物,他与米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设计上深受米斯的影响。他在纽约设计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两幢大厦,是纽约最高的建筑,成为华尔街金融中心的标志和象征。1 954 年他接受圣路易市的委托,设计一批低收人住宅。为了表达他对于现代主义精神的坚定立场,因此采用了典型现代主义的手法来设计,特别是勒· 科布西耶的主张和20 、30 年代的国际主义建筑集团国际现代建筑大会(CIAM )的立场,否定装饰、功能主义特征、朴实无华、预制构件,以及以简单的工业材料,特别是混凝土、玻璃和钢材为中心,这一批九层楼高的建筑因而具有一种冷漠到极点的形式特点,建筑群落工整有致,毫无情感,好像监狱建筑一样。完工以后,即便低收人的穷人也因为设计非人情化的特点而不愿意迁人,因为他们感到好像住人监狱区一样。从50 年代到70 年代,这批建筑的居住率不到1 / 3 ,市政府难以维持,终于在1972 年决定把这个巨大的建筑群炸毁,以腾出地方来兴建新的建筑,炸毁的时间是这一年7 月15 日的下午2 : 45 分,随着几声巨大的爆炸轰声,“普鲁蒂·艾戈”在浓烟中消失了。美国电视台都播出了这个爆炸场面,詹克斯说这个时刻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死亡,后现代主义的诞生转折(见詹克斯的著作:Charles Jencks : Mod 。rn Movements in Architecture , P . 372 ; Post-Modernism , the New Classicism in Art and Architecture , P.27)。虽然这种说法有些牵强附会,但是,70 年代初期,国际主义设计已经遭到广泛的批判,也遭到青年一代设计家的挑战,却的确是一个事实。这种发展,造成了自从欧洲现代主义运动开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第一次重大的设计发展调整,产生出后现代主义设计和其它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开创了一个设计发展的新时期。 国际主义,或者现代主义设计面临困境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消费主义本身产生的各种副产品。20 世纪60 、70 年代是消费主义发展到登峰造极高度的时期,西方社会普遍进人经济学家称为“丰裕社会”阶段。工业发展迅速,生产水准大大提高,产品空前丰富,以前被认为是奢侈的消费产品大部分变成用后即抛的东西,特别是塑料普及以来,产品更加变得廉价、普通,大量涌现的消费产品造成对新产品的设计、对促销活动的设计、对包装的设计的巨大市场需求,这些要求,客观上刺激了设计行业的发展,设计的职业化和普及化过程,与这种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分不开的。大量涌现的廉价消费用品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刺激和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人们对于产品和设计的态度已经不是以前那种要求经久耐用、形式耐久的基本功能要求,而更多的希望设计能够不断日新月异,在这种基本消费立场前面,任何一种以长期、稳健发展为中心的设计风格都变得过时和陈旧,国际主义设计千篇一律的风格,当然成为新生代厌烦的目标。他们希望设计风格上更加富于变化,不仅仅是功能的完美,而且应该具有他们喜欢的装饰内容,对于心理满足的要求日益强烈。 从本质来说,现代主义,或者国际主义设计的内核是几乎没有可能完全抛弃的。现代主义设计采用新的工业材料,讲究造价低廉的经济目的,强调功能的基本要素,虽然在国际主义设计发展中受到一些挫折,但是,基本的原则是没有受到动摇的。现代主义设计的高度非人格化、高度理性化的特点,对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商业社会来说更加具有容易吻合的特点。以不变应万变的中立、中性特点,是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最好设计方式,无论建筑、家具、用品还是平面设计、字体设计,国际主义风格能够提供虽然单调、但是却非常有效的设计基础。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之后的任何运动,基本都是对它们的修正,而不是简单的推翻和否定。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一度先声夺人的设计运动,虽然大量运用装饰主义来达到光彩夺目的绚烂效果,但是,这个设计运动的核心内容,依然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架构,只不过在建筑的外表或者产品的外表加上一层装饰主义的外壳。因此,詹克斯自己也说: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加上一些什么别的。 后现代主义虽然在70 年代初期来势汹汹,先声夺人,但是它的内容却是很脆弱的,这种脆弱性首先体现在它的思想基础上。后现代主义设计充满了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挑战性,脆弱性在于,这种挑战都基本是处在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风格和形式上,而没有能够涉及到现代主义的思想核心。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最大弱点在于它把现代主义当作一个艺术运动来看待,而没有考虑到现代主义所具有的民主性、大众性、工业化特征。因此,可以说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对于现代主义的形式内容的批判,而不是对现代主义的思想的挑战。它的关注中心是形式内容,而不是复杂的社会、技术、文化发展一脉相承的体系,不是文脉。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具有先声夺人的形式特点,但是它的思想性薄弱,形式主义的性格特征,则使它根本不可能取代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上的自由放任设计风格,因此,缺乏明确的意识形态宗旨,因为,不可能以反对某种风格为唯一宗旨,反对只是一个破坏的过程,建立才是设计的根本,为什么要建立一种新的、装饰性的、折衷主义的设计风格,后现代主义并未拿出坚实的思想依据来。 不少具有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人因此体现出理论的混乱来。比如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萨切尔夫人(Mrs . M . Thatcher)就是一个非常强烈反对沉闷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政治家,她一向公开反对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主张恢复设计上浪漫的维多利亚风格,从言词上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复古主义者。但是,在她担任英国首相的期间,她却采纳了英国历史上最彻底的工业发展计划,促进了英国设计,特别是工业设计的发展,这种发展的结果是造成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在英国的发展和扩散。因而,她是英国促进和推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最得力、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因此,对于提倡后现代主义的人,不能仅仅看他们的主张,不能单纯地看他们表面的宣言,而要看他们实质的动机,现代理论家哈伯玛斯(Jurgen Habermas)就多次提到这个问题。 其实,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国际主义设计的反感,并不仅仅引发了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后现代主义运动以它色彩绚丽、装饰华贵、材料奢华的方式引起广泛的注意,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企图改变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尝试。以改变现代主义依赖的严谨的结构主义原则为中心的解构主义、企图重新诊注现代主义的“新现代主义”(Neo-Moderism) ,或者利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中技术因素进行夸大处理的“高技术风格”(High-Tech) ,或者用波普文化为中心进行折衷主义处理的新波普设计风格等等,都是其它的一些探索,但是,看来也不可能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带来根本的改变。严格的来说,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核心、民主主义实质是很难完全否定的。
问题一:什么是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平面设计经历了一段时间不长的停滞。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一种崭新的平面设计风格终于在联邦德国与瑞士形成,被称为“瑞士平面设计风格”(Swiss Design)。由于这种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因此很快流行全世界,成为二战后影响最大、国际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因此又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Th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国际主义风格的根源应该说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与包豪斯和荷兰的“风格派”运动等有密切的关系。国际主义平面设计运动和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两个关键人物,西奥・巴尔莫(1902-1965)和马克斯・比尔(1908-),都是毕业于包豪斯的瑞士平面设计家。巴尔莫是最早采用完全的、绝对的数学方式从事平面设计构造的设计家之一。马克斯・比尔则重视设计的一致性和统一性。1950年,比尔担任联邦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 ”(theHochschulefurGestaltunginUlm)的第一任校长。乌尔姆学院与战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一脉相承的,最大的要点就是要把设计作为社会工程的组成部分,而避免美国设计简单 *** 的商业倾向。乌尔姆设计学院对于奠定国际主义设计风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50年代形成的国际主义风格的核心部分是无饰线字体的发展及广泛采用。新一代的平面设计家采用一种直接了当的新无饰线体,达到高度的、毫无掩饰的视觉传达目的。1954年,在巴黎工作的瑞士平面设计家阿德里安・弗鲁提格(1928-),创造了一套共有21个不同大小字号的新无饰线体,称为“通用体 ”(Univers)。50年代初期,阿明・霍夫曼和另外一个瑞士设计家马克斯・梅丁格合作创造出“新哈斯-格罗特斯克体”。1961年,新哈斯体在联邦德国正式出品,新名称是“赫尔维提加体”(Helvetica)。这种字体设计得非常完美,因此成为50年代到70年代当中最流行的字体。赫尔曼・扎夫(1918-)在40年代和50年代期间设计的几种字体被视为字体设计上的重大发展,如“帕拉丁洛体(Palatino1950)”,“米奥体(Melior1952)”,“奥帕迪玛体(Optima1958)”,扎夫的字体设计达到一个兼有功能特点和优雅细节的高度。。 作为二战前后最重要的平面设计中心之一,瑞士的巴塞尔和苏黎世两个城市对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成为一个设计中心地区,涌现出了像艾米尔・ 路德(1914-1970)、阿明・霍夫曼(1920-)这样重要的平面设计师。瑞士的国际平面设计风格是在1959年瑞士出版《新平面设计》杂志时真正形成气候的。这本刊物是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基本阵地、中心和发源地,在平面设计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瑞士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在美国引起很大的震动,并在美国得到高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最早促进国际主义在美国发展的是洛尔・马丁(1922-)。他于 1947年开始在美国辛辛那提美术博物馆担任平面设计工作,他放弃了美国当时流行的写实插画方式而采用国际主义设计博物馆的展览、刊物和海报。另外一个把国际主义风格介绍到美国、并且推广的是洛杉矶平面设计家鲁道夫・德・哈拉克(1924-)。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从50年代起在美国开始流行,一直延续了20多年。 美国采用了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之后,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科学技术出版物的普及和推广,对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都有极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问题二:国际主义风格及其国际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现代主义成为国际建筑的标准风格,成为设计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建筑面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城市面貌,改变了都市天际线的形式,影响迄今依然非常有力。 思想的枯萎使现代主义设计渐渐失去了生机蓬勃的力量,日益走向 *** 的道路。至70年代,这个被称为国际主义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义近乎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新风格、新模式,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设计局面,它无可争议的说明了以推崇个性化、多元化的设计时代已经来临了。 问题三:在平面设计领域,包豪斯就是所谓的国际主义简约风格吗 所谓“包豪斯风格”实际上是人们对“现代主义风格”的另一种称呼。称为“包豪斯风格”是对包豪斯的一种曲解,包豪斯是一种思潮,而并非完整意义上的风格。包豪斯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对 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来说是一种冲击、一种进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观念对现代工业设计和技术美学仍然有启迪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设计道路的方向 的选择是有帮助的。它的原则和概念对一切工业设计都是有影响作用的。包豪斯对于现代工业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它的设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教学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它培养出的杰出建筑师和设计师把现代建筑与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 问题四: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的衰退 20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德国战前发展出来的国际主义设计成为西方国家设计的主要风格,国际主义设计运动在20 世纪50 、60 年代风行一时,影响到设计的各个方面,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等方面,成为主导性的设计风格。国际主义是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的发展,从设计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战前的现代主义设计还是战后的国际主义设计都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特点。在设计形式上,国际主义设计受到米斯・凡德洛的“少则多”( less is more)主张的深刻影响,在50 年代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特征,逐步从强调功能第一发展到以“少则多”的减少主义特征为宗旨,为达到减少主义的形式,甚至可以漠视功能要求,因而开始背叛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仅仅在形式上维持和夸大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 在英文中,“后现代”( Post Modorn)和“后现代主义”(Post Modori *** )的内容是不同的。“后现代”在设计上是指现代主义设计结束以后的一个时间阶段,基本上可以说,自从70 年代以后的各种各样设计探索都可以归纳人后现代时期,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从建筑设计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风格明确的设计运动,无论从观念还是从形式,都是非常清晰的,而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运动则已经从80 年代末期开始式微了。正因为“后现代”这个时间观念和“后现代主义”这个设计风格观念经常混淆,所以近来有一些理论家开始采用“现代主义以后”( After Moderni *** )来取代“后现代”这个时间阶段术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约翰・萨卡拉编辑的有关后现代时期设计问题文选《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 (John Thackara : Design After Moderni *** , Thames and Hudson , 1985)和布莱恩・瓦里斯编辑的有关后现代时期的艺术问题的文选《现代主义以后的艺术》(Brian wallis : Art Arter Moderni *** : Rethinking Representation , The 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 New York , in association with David R . Godine , Publisher , Inc. , Boston , 1991)等两本著作。因为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各种含糊不清的问题,最近越来越多的理论家偏重于采用“现代主义以后”来代替“后现代”这个词。 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的内容和含义比较明确,如同设计上的现代主义,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也是从建筑设计开始发展起来的。虽然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繁杂,但是,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现象比较,依然是宗旨一致、风格接近、面貌完整。从意识形态上看,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其中心是反对米斯・凡德洛的“少则多”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大量采用各种历史的装饰,加以折衷的处理,打破了国际主义多年来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采用了大量古典装饰为动机,因此有明显的符号可以追寻,与文化上混杂的后现代主义相比,应该说是非常简明、清晰的。 理论家约翰・萨卡拉(John Thackara)在他选编的重要后现代主义设计问题论文选《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 中,对于现代主义设计所遭遇的问题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现代主义到60 年代末期、......>> 问题五:请帮我的朋友改一个英语名~~:) 叫Holy吧,神圣的意思 问题六:瑞士平面设计与国际风格形成的背景和设计特点? 朋友,我是重庆交大的.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我仅把我上课做的一些笔记提供给你,希望能有所帮助,我是枫梓,记得给我加分啊~~ 瑞士平面设计与国际风格的形成背景 20世纪50年代期间,一种崭新的平面设计风格终于在联邦德国与瑞士形成,被称为“瑞士平面设计风格”,由于这种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因此很流行与全世界,成为二战后影响最大,国际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因此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 设计特点:1.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追求几何学式的严谨。简介明快的版面排版,完整的造型,采用方格网为设计基础,形成高度功能化,理性化的设计风格。 2.设计是社会工程的组成部分,从而避免美国设计简单 *** 的商业倾向。 画枫 于 2011年7月
从人类艺术的诞生时,就没有离开过“装饰”这个名词。人类的艺术起源与原始的装饰有着某种不可割舍的关系。著名的美术史学者沃尔夫林就认为“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史”。装饰在原始社会是人们所创造的艺术的审美核心。各种彩陶纹样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标本。装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不但是审美的形式,而且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它不仅是“装饰性”的,从秩序、线条、形式、色彩等方面带给人们以审美愉悦,而且是“文化性”的,从文化、理想、象征、历史等方面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中说到:装饰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民族的艺术意志在装饰艺术中得到了最纯真的表现。……装饰艺术必然构成了所有对艺术进行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⑴装饰对于现代设计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从装饰的角度出发,可以清晰的看到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贡布里希在其著作《秩序感》第二版序言中写有这样的句子:“大胆地说,我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本书在副标题中宣布的‘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是为了建立和检验主标题中宣称的理论:有一种‘秩序感’的存在,它表现在所有的设计风格中,而且,我相信它的根在人类的‘生物遗传之中’”。⑵现代设计是工业化文明的产物。现代设计是为现代人、以及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提供服务的艺术活动。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设计运动,这些设计运动每次都与装饰的扬弃有一定关系。或者是运用装饰,或者是抛弃装饰,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装饰对现代设计作新的发展。一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在历经威廉 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Crafts and Arts Movement)之后,20世纪西方设计领域相继出现了两大流派:即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 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1919年包豪斯(Buahus)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许多现代主义者,从德国的贝伦斯、格罗佩斯到美国的米斯、赖特、法国的柯布西耶都以重视功能,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多”的原则作为自己从事设计和创作的依据。后现代主义首先出现在建筑领域,是发端于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特别是对现代主义理性的反叛。在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开始逐渐盛行。受60年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表现出对现代主义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主义风格强调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追求个性化。在设计中常把夸张变形的,或是古典的元素与现代的符号以新的手 法融合到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及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融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非此非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双重译码的设计风格,重现历史文脉,文化内涵及对生活的隐喻。设计在线.中国二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江山待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被现代主义设计奉若神明的经典原则“功能决定形式”,“使用与功能无关的形式等于犯罪”。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关于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提出了质疑,而以形式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设计文脉,来代替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及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强调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人性的主导作用。后现代主义追求设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原则,一切以人的存在为中心。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的不仅只是物品,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现代主义设计过于遵循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原则,严重忽视了人的情感和审美需要。同时也改变了设计的初衷:“设计是为人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致使现代主义设计走向衰落。在对于设计的核心问题上现代主义强调“合理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 “合情性”。后现代主义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融功能与形式于一体的审美体系上,认为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二者统一的自由形式,现代主义强调前者,走向极端冷酷的客观派,使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遭到严重忽视。后现代主义针对这一点强调人的目的性的重要性,认为设计是人的意志的自由表现。现代主义设计在30 年代末迁移美国之后,与美国所谓的“富足”社会相结合,进而演化成一种国际主义风格。而这种国际主义风格严格遵循功能主义、减少主义(less is more)的原则,为了达到形式上的减少甚至漠视功能。原本在欧洲忧国忧民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被美国的富足抽掉了,只剩下一个躯壳,日益走向形式主义道路。也就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其貌似高尚的理想主义、乌托邦色彩被怀疑。他的垄断的近乎独裁的单调风格受到挑战。其次在历经两次大战之后,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生活贫困与物质匮乏。人们在没有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是无法追求精神享受的。造型简洁,没有多余装饰的现代设计产品不仅适宜于大批量生产,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多数人能够承担。而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物 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在人们对物质需求渴望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营造着精神上的极度匮乏与空虚,这就需要“个性化”、“人性化”的产品来抚慰和平抑人们难以企及的心灵渴望。这时,人们对产品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对功能的满足上,而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即满足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由于现代主义所奉行的原则与时代的不适应性,致使冷酷无情、千篇一律的设计惨遭遗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代主义设计完成了它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设计在线.中国三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水”。现代主义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它所奉行的“功能决定形式”、“少即多”(less is more)的原则早已深入人心。它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对时代的贡献可谓是功不可没。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文化水平、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以及对高技术高情感的崇拜,使人们对那些理性的、冷漠的设计失去了兴趣。无论是战前现代主义或是战后的国际主义,作用一种一脉相承的设计风格,被认为是取消美感。破坏人类完美的生态环境的帮凶。它利用简单的机械方式把原来与传统自然融为一体的都市环境变成为玻璃幕墙和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恶化了人类生活环境,破坏了传统的美学原则。正如鲁迅先生在概括文化更新换代时期的最大人生悲剧感时曾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人醒来之后无路可走”。现代主义作为除旧布新的文化思潮,恰恰把一代人从睡梦中唤醒,却又无力为他们指出切实的现实的出路。人们对现代主义失望之余,一个以现代主义为攻击目标的文化现象开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其中心是反对米斯 凡 德罗的“少则多”(less is more)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是仅仅以单调的功能主义为中心。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大量采用各种历史装饰,加以折中处理,以打破国际主义风格多年来的垄断。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家罗伯特 文丘里(Robert Ventury)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最早宣言(图3)。在书中他首先肯定了现代主义对人类文明进程做出的伟大贡献,同时,他又指出现代主义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过时的现代主义将成为设计的思想桎梏。一切都变成平庸无奇,千篇一律的空白设计。而风格混乱、含义模糊的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将引导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方向。(图4)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端于建筑界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于七十年代突出体现出来,七十年代中期建成的西班牙建筑家安东尼 高迪设计的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图5)和“米拉”公寓(新艺术运动风格)一个是用彩色瓷片帖面的一对玉米棒子,一个是有波浪外形的四层公寓,其中看不出一点理性和逻辑,以及七十年代建成于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有机功能主义)的扇蚌式建筑,这种含混的、杂乱的、毫无章法的设计语言,随心所欲的设计风格颇受人们的非议。八十年代建于纽约的美国电报电话总部大厦(图5),则成为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经典之作。建筑领域的后现代主义带动了其它领域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在众多的后 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中,高技派和孟菲斯、解构主义及新现代主义都成为挑战现代主义设计的演绎内容。高技派风格实际上是功能主义的某种延续,但又不满足过于对功能依赖和对精神的普遍冷漠,在设计中炫耀崇尚“机械美”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如法国蓬皮杜国家文化与艺术中心)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无论其结构、造型,还是色彩,装饰风格都会深深地打下时代的烙印。与之同时,从设计中也可以理解一个时代和当时人们的愿望、理想、梦幻及其文明程度。后现代主义设计表明了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怀疑。世纪末普遍的怀旧情绪,以及新的人文背景下产生的复杂情感,代替了纯粹的功能性的审美要求。所有对现代的进步、信仰、理智和人类意识能力都已失落;人们对于类似绝对真理的信仰表示了质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渺茫、暗淡,而徘徊、彷徨。不禁会问:“我从那里来,我是谁,我又将到何处去”。人们渴求对人性的更大自由和彻底解放,而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使这种对自由的渴望降临人间,人们可以根据个性和爱好去选择属于自己的物品。设计在线.中国四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冰起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现代主义是起源于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反叛,终日面对冷漠呆板的设计人们已感到厌倦,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产品需求的心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风格上更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例如哈桑在《后现代主义转向》中对二者的部分进行了如下比较:哲学上: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思想上:现代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方法上:现代主义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后现代主义则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设计语言上:现代主义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 (洛斯语);后现代主义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少令人生厌”(less is bore)。被现代主义奉为经典的名言“功能决定形式”, “少就是多”的原则,忽视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达 卢齐说:“材料和装饰是组成产品的细胞”。功能主义反对装饰是因其以理性的逻辑的态度对待设计,而今,时代已不同于以前,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复杂,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品位变得更高。因而,现代主义设计所遵循的功能主义、减少主义原则日渐受到挑战和质疑。设计在线.中国五 后现代主义风格特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从威廉 莫里斯为“红屋”设计的家具、到麦金托什设计的直背餐椅、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斯的包豪斯校舍(图6)、勒 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图7)。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然而,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注1]其一:注重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其二:注重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其三: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其四: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设计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统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在人的思想意识中不断扩张、渗透,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着联系。但现代主义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的消亡;现代主义设计之后任何运动,基本上都是对现代主义的修正,而不是简单的推翻和否定。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作为一个一度先声夺人的设计运动,虽然大量运用装饰主义达到光彩夺目的灿烂效果,但这个设计运动的核心内容依然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框架,只不过在外表加上一层装饰主义的外壳。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基础是脆弱的,它只是对现代主义形式、内容的批判,而不是对现代主义思想的挑战,是从形式上对现代主义进行修正。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接纳了现代主义的思想,包括采取各种方式来与摆脱现代主义的乌托邦色彩和程式化,但却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现代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后现代主义其实是新装饰主义的发展新阶段。任何一种风格和主义只不过是解决问题后的自然副产品而已。对当代设计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我们应该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而不是盲目崇拜和肤浅的运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并存,有它的合理性,我们在批判的继承历史的同时,应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对代任何设计风格及流派都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善古融新、与时俱进。可以参照一下 希望有你的答案
在我看来,从事平面设计的确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 在这个圈子10年了,感觉我的设计之路就如中国足球。一直在追求跟国际接轨,总是充满希望。虽然有时也能从弱者身上也能找到一些快感,寻回一些自信。却总是那么不尽人意。 中国平面设计的未来是国际化,这个口号的提出,就如中国足球要进世界杯决赛圈,难。 一个国家足球的兴盛与强大必然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文化底蕴。设计也一样。 一个球队,如果没有国家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就不会有好的成绩。 平面设计作品要融入民族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名设计师应该担负起这种使命和责任。 然而,事实不是我们想像的。 应该说,平面设计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职业,而不是牟利的工具。 可是,有一些所谓的设计行业,他们自我满足着,也挣着大把钞票,不考虑后果是什么。 比如,走在大街上可以看到,灯箱喷绘、打字复印店都打出了平面设计的招牌,看上去就好像在自行车摊上修汽车,这样的设计,你敢接受吗。还有的店面门口贴着招聘广告:招高级平面设计师2名,月薪600元。 我们不得不困惑:这是设计业的发达还是悲哀呢。 是的,社会需要设计平面设计人才。也正因为如此,一些电脑专修班、设计速成班悄然兴起,蔓延成风。两个月、三个月的课程,所谓的平面设计师就出炉了。 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操作设计软件,就可以做设计了。计算机专业的可以,学文秘的也可以,甚至学会计的也可以。我在广告公司时身边一个同事,他以前是个电工,转行了。 说到底,是平面设计的门槛太低了。 一企业的经理说:设计很简单,只是我不会photoshop而已。 最让人头疼的是一些客户。他们觉得花上200块钱可以找人设计几十个商标,还觉得不值。 怪不得我大学老师刘以畅告诉我们,他的导师高中羽在课堂上气骂:国内的VI让一帮人弄乱套了! 据说2008年设计专业仍在扩招,美术类的考生人数成倍翻番的上涨。一些文化成绩差升学无望的学生认为,走这个专业无论对升学或就业都是一条捷径,浮躁盲从的挤进这个圈子。 我们不能不静下来好好思考了。设计这个纯净的天空,容不得任何污染。 中国平面设计的路还有很长的路,我们背负着责任,任何时候不要脱离良性的轨道。我也相信,物竞天择,任何非主流的文化现象都必将遭到淘汰。
257 浏览 3 回答
323 浏览 4 回答
286 浏览 2 回答
107 浏览 4 回答
256 浏览 5 回答
156 浏览 2 回答
226 浏览 3 回答
245 浏览 2 回答
168 浏览 3 回答
136 浏览 4 回答
196 浏览 4 回答
289 浏览 3 回答
291 浏览 4 回答
265 浏览 2 回答
134 浏览 1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