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长期以往的话,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因为很多人去了大学就不努力学习了,毕业之后什么都不会。
信息化教育模式下的大学教育变革探讨论文
【摘要】 现代教育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基于网络平台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教学互动的性质、特点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几年,“互联网+”模式在各个领域不断发展。在我国,MOOC、网易公开课等网络平台快速发展,从2012年以来网络教育极快速发展,这反映了“翻转课堂”的优势,它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课时不足、课堂缺乏互动以及评价单一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 翻转课堂;信息化教育;交互
0引言
2011年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在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大会上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课堂“翻转”成为现实,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可以制作视频来传授传统课堂上的概念和知识,把灌输式讲课所耗费的大量时间挪出课堂;学生则通过网络在家收看视频,开展学习。[1]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好相反的课堂模式,称为“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这一理念很快得以实施,越来越多对知识有需求的人通过这个渠道获得知识,使得翻转教育快速发展。
1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育模式由于过于重视教育效果、课时时间有限,从而导致上课而形式单一和忽视学生的个人性格教育,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使其不能适应当代的学习需求。
1.1课时时间有限,课程任务量大
传统教育模式安排特定时间的上课方式,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授课时只能对学术问题进行讲解,将实践内容不断压缩,从而导致了大学教育重学术而轻实践的不良循环。大学教育安排固定课时时间,采取授课的形式进行教育,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我反思能力,使得高校教育没有发挥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1.2教育资源有限,无法做到教育公平
在我国,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大多数集中在发展较好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使得部分地区的学生无法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造成了地区发展不均。部分地区的教育设备缺乏和教育信息延迟,不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使得部分高校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高校教育。
1.3授课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关注教学效果,而漠视师生的课堂教学体验;这种只看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考评机制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伤害了教师的教学激情,导致厌教、厌学情绪突出。[2]传统的实验课也是如此,采用的方式是老师设计好实验,然后向学生讲授具体实验步骤,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这种“灌输式”教学手段的弊端显而易见,学生失去了自我创造的能力,依赖于老师,不利于学生提高自我创新能力。[3]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脱离老师无法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使高校教育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1.4学生个人素质不一,教学内容无法保证
在大学招生时,由于各地区的高考制度不同,造成学生本身素质不一,尤其是民族院校的学生,自身差异非常大,这样使得教师在教授知识时面临无法统筹学生的困难,对于学生和教师都造成了不利影响。这种辅导形式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增大,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无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也根本无法兼顾到全体学生,无法实施差异教学,导致水平能力不同的学生对本课程多有怨言、褒贬不一,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1]
2信息化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教育模式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网页制作与学科专题网站建设、教育资源的分类与管理模式、网上搜索工具的使用、网上教育资源的存储与检索、大型分布式教育资源库建设、各种教育资源评价量表的设计与使用,等等。[4]虽然我们在建设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教育,由于这个新兴产业有待开发,所以使得一些软件制造商、计算机公司、出版社乃至一些大学的实体研究机构纷纷想从中获得利益。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这个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很容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这将使教育偏离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这是一种反教育现象。教育具有复杂性。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互的过程,信息化的翻转课程弱化了这种交互关系,使得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加大,翻转课程将教师的课程录制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这种方法虽然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时间更为节约,但是教育过程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如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等),使得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的不确定性程度增加,如教师的情绪变化、学生的反应状态、师生的对话交流、对课程与教材的不同理解、不同教学法的应用等。[5]在推进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现状,遵循教与学的客观规律,理清发展思路,制订发展规划和落实措施,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
3统筹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
3.1将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有机结合,利用网络平台引进优质课程
由以上可知,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利弊,教育如果想要进步就需要将自身与新事物不断结合,将传统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充分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先进的信息化教育系统。网络平台具有时效性、信息更新的快速性,作为高校,我们可以学期其他优秀院校的讲课方式,不在我完全拘束与本院校的老师,将全球优质课堂引进本院校,这样可以开阔本院校学生的视野,也可以激励本院校老师的科学研究以及教学热情。
3.2反思与优质院校的课堂差距,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学习其他院校的教学视频,把反思当成习惯,学生与教师共同进行反思。教师和同学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方面对自己的课堂作深入反思,促进专业自觉,最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2]我国高校教育的学习风气不理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这种差距清楚的摆在我们高等教育的教育者和学生面前,使大家认识到我们高校教育的不足。
3.3教师组织充分的课后实践
我国大学教育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注重不够。在大学能够自发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师非常少。实践出真知,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十分薄弱,要想改变这种缺点就要从大学时进行培养,实践能力还会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都得以改善。
3.4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我国通常的考核方式就是笔试答题。高校教育一学期为20周,通常最后一周为考试周,在考试周进行笔试的结业考试。我国高校教育经常为人诟病的就是他的考核方式,在高校考试时教师甚至不会出有难度的题进行测验,这就导致了学生不会仔细研究所学习的知识,我国高校一直秉持着严进宽出的原则,这是高校学生素质一直不高的原因。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不在拘泥于考试周的笔试答题,偏实践的科目可以通过实践和笔试答题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偏文科可以选择读相关著作来检验,我们现在的考核方式太过随意。发布在网络平台的教育课程,相关课程的主讲教师会安排布置作业,完成度需要本课程老师的监督。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才能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也能够促进教师的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
4结论
当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时,教育的变革是不能避免的,如何让教育更加有效,如何培养学生,这就是每一个教师需要思考的内容。如果大学教育不能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培养的更加出色,那么就是去教育的作用。将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现在互联网教育平台发展,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因为有了真切的互动与交流,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6]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即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操作实践、考察、探究、交流等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掌握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并把它们都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过程中,积极思考,认真交流,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进一步达到“我能学”,“我会学”,使自身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林青松.基于翻转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94-198.
[2]朱德全,张家琼,桂平.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0(4):103-107.
[3]XiaoxiaOU,Wuyunna,FengjieZHANG,ChongWANG.StudyandPracticeonCultivationofStudentsInnovativeAbilityinEcologyExperimentalCourse[J].2013ConferenceonEducationandTeaching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Weihai,China.Oct.11-13,2013.
[4]何克抗.关于发展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深层思考(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0(5):5-19.
[5]朱志平.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的生态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2):115-121,128.
[6]袁维新.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4):58-63.
从以下资料自己总结吧:那就谈点个人的看法:首先,宽进严出可以让更多的人有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二,国家可以从更广的范围选拔优秀的人才,受教育的人多了,范围自然就广;三,现在的教育模式基本还是应试教育,这种情况下"严进"的不一定素质就高.所谓“宽进严出”,就是降低现在的入学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大学读书,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允许再选择。其相对应的模式是“严进宽出”,就是我们现在采用的模式,进大学的人经过严格挑选,读大学的人当然在量上是比较少的,几乎100%可以毕业。比较这两种模式应该说有国际上的背景,欧洲大陆,德国也好,英国也好,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实行“严进宽出”,当时高等教育规模比较小,德国入学率一般认为在18%-20%之间,比我国要高一点。美国和日本则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就是把门打开,只要有高中毕业文凭,你就可以进入大学,至于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当然还是有区别,但是大学的门是一直打开的。这两种模式在国际上比是有各自优点的,但是,80年代以后英国人也开始向美国人学习,也开始开放高等教育。从这个比较中可以认识到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是一种精英教育阶段,是经过严格挑选培养少数人。7%的人能够进大学,在当时计划经济体系下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应该注意到,92年以后,我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原来那种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遇到了挑战,这时候筛选模式上要有一个重大的转变,这是外因。从内因上说,一个人高中毕业后,经过严格挑选,100个人里面有4-5个人能上大学,九十多个人就不可以上大学,他们就不是可造之材?不是这么回事的!实际上是因为高等教育规模小,只能这么多人上大学,而这九十几个人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可造之材,换一个角度讲,你可以讲他们不是可造之材,但不能说他们肯定是不可造之材,有可能是可造之材。那么怎么办呢?把他们拦在外面,不让他们发展,还是允许他们进来,让他们在大学4年期间或更长一段时间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在于他们四年当中的学习水平。这里有一个怎样看待人的发展的问题。现在是政府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上大学就让他们上大学,政府的意志非常强烈,完全忽视了人本身发展的规律。我们这里要强调尊重教育规律,我当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尊重教育规律而不是尊重行政规律的话,应该允许人在他们各自的发展阶段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宽进严出”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尊重了人的发展,因为有些人发展快,有些人发展幔;有些人在这段时间发展,有些人在另一段时间发展。我们现在在某个时间上卡住,说这些人可以发展,另一些人不可以发展,使得发展晚的人失去了以后发展的机会,忽视了人的发展的差异性、个性化、特殊性,这个时间点也很难找到。所以我们讲 “宽进严出”实际上是尊重了人的发展,更加尊重了教育规律,从这点上我们可以分析“宽进严出”与“严进宽出”究竟是谁尊重规律。很多反对者认为“宽进严出”以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了,比如20%的人可以上大学了,多出来的人由谁来付费?这其实是一个操作性、技术性的事情,而不是必要性的。我们要提出来,如要严格的推行“学分制”,如果没有“学分制”作为保证,“宽进严出”也就会流于形式。反对者还提到一个观点,就是“宽进”以后能否“严出”,认为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限制,很难“严”起来,“宽进”就等于“宽出”。中国人太注重面子观念。我认为:中国文化传统是要尊重的,但决定的因素不是传统,否则我们还要不要改革呢?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决定的,不是尊重不尊重文化传统决定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就是挑战传统,就是要改掉传统的东西。尊重传统是什么呢?尊重传统就不要改革。我认为这个问题的争论在当时是非常有意义的。“宽进”了,接下去是一个质量会不会下降的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讨论“宽进严出”的办学模式,尽管当时有很多人反对,但大部分专家认为这篇论文是有创见的。今天回过头来看,“宽进严出”模式比那时要明晰多了,高等教育在一个大的发展以后,实际上已经在开始认可这样一个模式,我感到很欣慰。当然,“宽进严出”要真正做好、做实、做得有成效,还需要一个过程,首先是要做,但还要看到问题,做的过程中要不断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从传统之路走过来后,现在要换一条路走,很不容易,人是喜欢走老路的。我跟唐教授在这个问题上原来有过争论。与唐教授共事后,从他那里得到很强印象的问题就是教育市场化问题,也就是“宽进严出”与教育市场大发展的关系,是一种互相渗透,互为基础的关系。这个时候我正在主持上海市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学生课业负担调查的课题,我是第一个很有“同情心”的发起人。我在这次调查中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九年义务制的小学和中学,这次调查中我非常重视教育的人本化,或干脆说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唐教授接触后,在他那里了解到教育市场化问题,当时我们之间有非常大的分歧,当然,当时我的思考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基础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另当别论。我认为教育怎么能够市场化呢?我认为教育应该是人本的、独立的,他认为教育应该市场化,是带有选择的竞争。但是,随着我接下来研究招生问题时,突然发现应该从两个范畴来谈这个问题,那就是,从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个范畴来看,我认为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该市场化,而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仍然坚持独立的、人本主义的观点。我的转折点在哪里呢?当我发现一个学生和其家长要争取上大学时,他愿意把个人的家庭积蓄花在教育上,而不是花在家用电器上或房产上,这个事情已经不是在纸面上所看到的问卷的选项,而确确实实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意志的判断。因为我在调查中发现,千家万户都要求上大学,凝聚在历史里面的这种价值需求不是我们一两句话可以塑造的,这就迫使我考察什么叫市场。如果从购买者角度来讲,市场要尊重他们的选择,所以我突然发现市场化的教育或在教育里面推崇市场化的思想是最为人本主义的,这是我思想的一个转变。这就是我讲的第一重意思,尊重市场化的教育实际上是最为人本主义的一种教育观点。第二个问题就是“宽进严出”尊重了人的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阶段性,或者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成熟历程中的一种非常人本主义、人性化的作法。为什么?简单地回忆一下,例如在人文学科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建国前后并不一定有非常扎实的基础,现在的话讲就是有科班出身的学习过程,而只是经历了一个马列主义“速成班”的教育,如今他们当中已经有很多人成了人文学科中的巨匠。我们从学习角度来讲,这也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再举一个例子,所谓老三届现象,他们中许多人只读了小学、初中或高中,但在人文学科甚至自然科学中很有收获,这也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的潜在可能性。如果从历史上的这两个例子回过头再来看我们的学生,正好与我的调查结论是一致的,就是:在小学中,用现在的标准来刻划的这些失败者并非是丧失了科班学习或正规学习的可能性;在初中是这样,高中也是如此,用一些老师的话讲,我们很难说初中、高中学业成绩好的人以后在学术上就一定有成就,反之,现在学业不良的人也不是没有成就的可能性。所以,这个问题也是从人发展潜能的可能性的历程来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先让他们有发展的机会,他们成功与不成功是其自己的潜能的发挥以及社会对其压力的结果,这个思想与现在国际上提倡的终生教育思想也是完全吻合的。就是说“宽进严出”在观念上、制度上确实具有终身教育的含义。这是我的第二重意思。而“宽进严出”给公民最大的印象是教育不再变得那么威严,那么高不可攀,不再是完全由国家的考试决定的一种行为或者制度,使得大家觉得在学校学习是非常亲切的,只要付出努力就可能成功的。也就是说使学校教育与计划经济、政府指令脱离开来,变成生活当中的非常亲切的实践,不是被一种权威所控制的,而是一个可以满足主体需求的、可以获得的非常亲切的事物。这是第三个层次。第四个层次上,我认为“宽进严出”实际上非常符合儒家文化中东方人爱读书、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心理。“学而优则仕”这个词现在提起来是一个很别扭、很刺耳的说法,因为,如果从阶级分析的观点看问题的话,就是上智与下愚的关系,阶级对立的关系。如果从一般的传统的心态或从百姓的眼光来看,“仕”就是知识分子,也就是说中国人非常崇尚做一个知识分子,换个说法,就是非常重视提高自身的修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就是修身。那么,在这种民族心态下,我认为想读书至少比不想读书要好得多。所以从这四个方面来说,现在我们所赋予的“宽进严出”概念中的涵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宽进严出”是最人本主义的、最民主化的教育模式。J:刚才葛老师讲到“学而优则仕”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有分歧的。这里的“优”实际上不仅仅指优秀,一种指学业优秀的人可以当官,另一种学有余力的人,其能力很强,这样的人也可以当官。而只从成为“知识分子”这一角度来理解“仕”的话,我认为不够,因为“仕”指当官,“士”则指知识分子。G:“学而优则仕”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相联系,科举制--从积极的角度评价它时,它扭转了只有世族才能当官的现实,使广大知识分子也有可能当官。鲁迅曾经论述过“仕”与“士”的区别与联系,在古文中两个字往往通假,早期的科举文化从政治角度来讲,其可取之处在于使知识分子可以当官,崇尚知识分子。T:科举制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科举制度就是严格考试,现在提出“宽进严出”是否定了严格考试,这样不是矛盾,违反中国传统了吗?我认为并没有违反中国传统,做官要严格考试,读书不要求严格考试,如果把做官与读书合在一起,恰恰是危险的。读大学不是为了做官,或者说读大学不等于做官,大学毕业后就等于做官是我们以前的东西,做官要严格考试,所以我们要实行国公务员考试,就相对于科举考试,要严格,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官的,但入学要放松。所以这个问题我认为并不是矛盾的。这是“学而优则仕”背后的整个民族的心理,“学而优”后社会地位就好一点了。J:刚才讲到“宽进严出”与“严进宽出”是一个对立的概念。以前的情况是进大学很不容易,进大学后出去容易,这就是“严进宽出”,针对这样一种现象提出“宽进严出”这个概念,我认为是一种进步,因为至少保证了大学毕业生的质量,同时又解决了入学中供不应求的社会压力与矛盾。我在想“宽进严出”也好,“严进宽出”也好,它本身不是知识分子的纸上谈兵,而是跟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大学里出现了60分万岁,学生进了大学,只要能达到及格分数,就可以毕业出去。“宽进严出”也好,“严进宽出”也好,是不是还都是原来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不得已的一种应对方式。教育实际上有一个不断递进的发展,在建国初期中学毕业生就相当少,那时候,初小毕业就具有当干部的文化资历,南下干部里面有很多解放军只要小学文化程度,他就可以担任干部。如果说“学而优则仕”,一个小学生也许还谈不上“学而优”,所以这个“优”是相对而言的,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低下的时候,小学文化就算高了。到今天,大学毕业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学历要求,因为社会上对学历要求也更高了,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宽进严出”也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到了一定时候,高校办学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而且国家对学校办学的口子会越来越放宽,到时候不会存在一个“粥少僧多”的问题,要想接受高等教育不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样,大量学生进了高校,就有一个如何保证质量的问题。针对“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两个概念是不是还有相对应的另外两个概念,一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我们甚至要提倡“严进严出”,进来也不容易,出去更不容易。一是提出“宽进宽出”,比如今年全国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了近50%,今年的入学标准从某中意义上讲比去年低50%的质量保证,可以说是 “宽进”了,那么出去时是否要筛选掉50%了?我想不至于,肯定到时候不能毕业的人数是非常少的,这样在质量上是有一个差别的。从这种角度看,“宽进宽出”这个概念是指所有学生都能进入大学,而绝大部分都能毕业出来。那当然少量名牌大学可能执行的还是“严进严出”的标准。根据这样的情况,我认为不必对这个概念在字眼上太斤斤计较,过于追究“宽进严出”后学生就业会怎么样,或者“严进宽出”是否限制了学生的就学,使得教育的民主化不够。我在这里还想引入高校的自学考试现象,自学考试只要报名,在考试的辅导点、培训点付一些学费,接收培训,任何人,没有年龄区别、性别区分,都可以去,唯一衡量标准是国家的统考,通过统考以后,就可以得到高校自学考试合格的文凭,这可以认为是一个最大范围内的“宽进严出”。如果我们承认自学考试达到最大范围的“宽进严出”,我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改革与发展,随着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带来高等教育设施规模的扩大,“宽进严出”就具有十分现实的可能性,规模会越来越大,甚至达到自学考试这样“宽”的程度。只要有受教育的愿望,能缴纳受教育的学费,大学的门就无限地向你敞开。但这不等于每一所大学的门都向你敞开,不同类型的大学,不同层次的大学还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上大学是没有问题的,但要进入哪一类的大学、哪一层次的大学,这个“宽进”客观上是无法达到的,因为每所大学有其自己的衡量标准。而“严出”的标准也会松动,因为随着各个大学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它有自己的毕业生考核标准,那么,有些大学可能即使进去了出来不容易,但有些大学恐怕出来也不会很严,这是我的一点想法。T:金老师的许多观点我很赞同,但对两种模式的争论是有针对性的,如果自学考试也在争论的范围内,大家就没有什么可争论的。当时的争论是针对现有的全日制大学,讨论是不是可以宽一点,让更多的人进来读大学,并经过一定的筛选毕业,也就是我们针对“严进宽出”这种模式提出“宽进严出”的,金老师把它拓展了。我们最近写了一篇文章,讲从“严进宽出”到“宽进严出”这个转变,但仍有部分学校保留了“严进严出”或“宽进宽出”,这也没什么不可以。但“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这个问题不应该回避,很有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否定了“严进宽出”,要把它转化成“宽进严出”。我再补充一点,“宽进严出”要实施的话,其实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应该意识到办学模式的变化也是一场革命。这里的革命,我理解有三点。第一,强调了大学不再是高不可攀,它实际上是生活的一部分;第二,要强调出了大学门不是人人可以做干部,官位是有限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上怎么看待大学的问题,大学毕业到底做什么,很多大学生毕业去做官,但大学生不等于官;第三,“严进宽出”、“宽进严出”中“宽”到什么程度,“严”到什么程度实际上由各个学校来把握,强调了学校自身的意识,本身的责任。因此,从“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的转变实际上涵括了我们的观念、办学体制及学校本身的责任三个层次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有积极意义的。G:现在关于“宽进严出”引出了很多话题,“宽”和“严”可以有四种组合,“严进严出”、“严进宽出”、“宽进严出”、“宽进宽出”。我看很多此类文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完整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但是正是这种完整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回避最本质概念的分辨。我同意唐教授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严进宽出”、 “宽进严出”两种思维方式、价值导向的问题,讲“宽进严出”的人不会否认另外三种毕业考试制度、招生制度。如果我们用很大的精力去完成这个事情,会把我们的出发点、我们的问题弄得没有棱角,也不知道在讨论什么问题了,这也是教育界在讨论问题时到最后没有结论的很糟糕的一种方式。黑格尔曾经说过,“真理首先是以片面形式出现的”,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想把握事物非常完整、全面,往往认识不到问题的本质在哪里。“宽进严出”的问题在于会不会降低教学质量,会不会使得毕业生的含金量减少,但“宽进严出”背后的思想是市场化,市场会自然而然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一个技术水平低,投资很少的小作坊,和SONY公司相比,完全是两回事,但顾客,就是学生,当然会选择,这个便宜,但质量差些,这个贵,但质量好,那么,文凭在人才市场、就业市场上交换时也是如此。一个社区学院的文凭,是我们常称的三流学校,与正规大学如复旦大学的文凭不是一回事。但为什么问题提的这么多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受教育者不仅仅考虑了入学要求,还考虑了办学本身,他要考虑自己的定位,文凭的含金量,以及出去后能获得多少利润。此外,最近有人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很多人以印度为例,认为“宽进严出”是在人力资本理论影响下提出的教育规划理论。我在一些地方谈到过,西洋人力资本是国家给钱,国家得不到学生受教育后的收益,这是个吃亏的买卖,但我国的现状与人力资本理论是有差异的,我国主要是老百姓掏腰包,所以这个买卖的亏赢由消费者承担,这样看,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来否定大学扩招、否定“宽进严出”的优点是太书呆子气了。我们今天争论这个问题已经是《计划》开始实施之后了,现在在校学生是600万,到2010年达1800万,入学率15%。因此现在问题应该是探讨如何实施这个政策,如何推广这个模式,怎样总结经验,学校内部如何作好“宽进严出”的调整。T:如果我们从背景意义上看,为什么要提出“宽进严出”这个问题,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来理解。一,它适应了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与要求。现在市场发展比较快,一个国家竞争的状态最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上,从世界发展来看,要不断推进经济的发展,就要在高等教育上不断投入,要不断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二,教育产业化也对“宽进严出”作了推动。教育不仅是一个消费领域,同时也是一个生产领域,在高校密集区域,人才集中的地方,高新产业发达,发明比较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了很多大作用。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经济发展不是很快,有人把它与美国硅谷作比较,认为后者把研究、教育、生产结合起来,而张江就是缺乏人才高地的聚集效应,各方面都上不去。三,它缓解了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况。高考对中国很多家庭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它造成应试教育越来越严重,应试教育又违背了教育规律与人的发展,中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从某中意义上说,甚至可以说高中教育不是在为大学培养人才,而是在摧残人才。大学要花很多力气才能改变其原来的思维模式、学习方法,甚至花了力气也不容易把这些不良习惯改过来,而“宽进严出”可以改变中学这种教育现状。J:这同时对高校内部提出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如何保证教育出来的学生符合自己学校的教育标准,这是每一个高校管理者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难。刚才唐老师提到,大学没有学分制的支撑,实行“宽进严出”会有一大堆问题。我认为除了学分制以外,是不是还有其他问题,因为现在大学考试、教学质量是有问题的,如果还是平常上上课,期末考试就可以了,学生质量是不是就达到呢?我认为不一定,这就涉及到怎样评价一个大学生,大学教育如何搞,适应“宽进”,大学就必须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所以“宽进严出”在5年前受到社会的争议,今天,在这一观点趋向于不断被人认同的状况下,恐怕更多要关注“宽进”后怎么办,是不是要用“严出”这么一个尺子,这么一种功利的、压力的方式要求他们学习,还是有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够使得“宽进”的学生好象是“宽出”了,实际上是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这才是大学教育的成功。这种提法好象理想化了,但我觉得这才是大学教育的真谛。所谓“严出”就是要用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他,给他一个毕业文凭,毕业生的文凭就是就业的“敲门砖”,有一个稳定的职业与收入,市场经济中很需要这个文凭,但这些东西恰恰是对大学教育精神的阉割。太功利主义的做法往往扼杀了大学教育中的学术生命,大学教育的起源是反功利的。T:很多人对“严出”的理解是中国式的,事实上,“严出”是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已经成熟了的主动选择,并不是要毕业了才走。我觉得不想要读书,想去工作了,或者经济上有困难,或者是别的原因就出去了。极端一点,某位女生进来后结婚生孩子了要走,怎么叫严出呢?目前美国很多大学就是这种情况,几万人的大学,到二三年级就自觉分流,这并不是“严出”的问题。甚至有些人出去后,打一段工,攒一点钱,然后再回来读,学期拉得很长。所谓国外的淘汰率很高就是这个含义,进去5万人,最后拿到毕业文凭的可能只有40%的人,另外的人哪儿去了呢?主动干别的事情去了,不是强迫,这一点我们很多人不理解。而教授上哪门课还是原来的要求,不因为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高了就提高标准,或进来的学生素质低了就降低要求,每一个学分不是很容易给的。但这里强调一点,学生的选择主动不主动。J:主动分流,然后通过学业考试来核定学生质量,再进行一个限制和选择,里面有区别。刚才讲到功利主义问题,这个问题很大,我只是提一下。如果用严出的标准过分限制学生的话,也会在大学里造成一种畸形的功利的倾向,对大学这种自由探究学问的风气也会带来副作用,这个话题放一下。我想对唐老师讲到的美国大学所谓的严出中是有学生在学业中间自动分流的现象再展开讲几句。为什么我国对大学宽进有这么多疑虑呢?实际上是因为大学生不分层次到毕业时都要毕业出去,作为对此的担忧,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样一种担心与把大学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的观念有关系,如果在现代教育中引入终生教育概念,会把这个问题看得淡化。美国为什么那么多学生会自由流动,觉得没有拿到大学文凭也不可怕,就在于有一个开放的大学教育体系,进大学不难,一旦离开,再回来读书也完全可以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进行综合评判。而我们中国由于计划经济模式下大学数量的限制,学生的选择权非常小,进了大学不容易,休学后再读书更不容易,也就是说大学体系是一个非常封闭的体系,与社会没有沟通。如今,“宽进严出”对大学办学模式进行了有力的冲击,这种冲击的背景就是终生教育概念,今后中国的大学在这个方面会做得更加突出。G:我突然发觉,现在关于“宽进”与“严出”这对辩证的对立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概念,过多地被从“严出”这个角度来考虑了。就我个人意见而言,“宽进严出”中严出是绝对的,我不否认严出是功利的,如果没有一个功利的绝对的概念,很难产生相反的观点。所以我想谈的问题是宽进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我认为宽进最根本的是改变人们对学习的性质的看法,使我们的学习变成一种能动的、符合人的本性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生产性行为,这也就是“宽进严出"更具价值的地方。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教育是少数人享有的,是一种统治人的工具,是社会再分配的依据、标准,于是学习与人的自然的、本能的需求越来越疏远,学习成了考试的附庸,一旦多从宽进的角度考虑的话,我们会创造出一种我们所讲的自由的发展,使我们能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J:从两个口号之争讲到“宽进宽出”与“严进严出”,然后追溯这个问题的起源,经过分析,我们认识今天讨论问题的根在“宽”字上。这个“宽”就象刚才所讲,它真正是教育的本质。先秦时期,为了把私学从官学垄断中解放出来,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就是向平民开放受教育权,打破了只有贵族才受教育的限制。而今天我们讨论的要害就是“要学就宽",从历史上的“有教无类"到今天的“要学就宽"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也是一种内在的关联。G:“严出"这个概念本身就含有真严、假严、中严等几层含义,但其实不管它是什么严,我们应该是让它由市场来解决。而对教育者、办学者、教育真正的含义讲,最根本的含义是在“宽"字上,因为它改变了人类对学习性质的看法。不惟中国,西方也是如此,学习是苦恼的、辛苦的、侵犯人权的,学习是灌输,是对人的本能的歪曲,而随着人类的发展,就会越来越看到人的本来的东西,学习是乐趣、是探索。J:“宽"到最后就是导致一个我们所谓的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他需要学习,愿意学习,你就应该给他一个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所以学习化的社会同时也就是学习化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探索和欢乐,这样,“宽进"也就达到了一个它所具有的历史的意义、社会的意义、人生的意义而不仅是经济的意义。G:所以讨论关键是在“宽"字上,讨论“严"字多的人主要就是一种过去计划经济、习惯思维的定式,其实这个“严"字没什么好谈的,就是一个市场的问题。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我们过去老三届要读书是多少的难啊。而“宽"了之后,这是对人性的解放,那是多么美妙的回归啊。
大学宽进严出比严进宽出更有利/大学严进宽出比宽进严出更有利大学宽进严出比严进宽出更有利/大学严进宽出比宽进严出更有利(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赛)[ 一辩对垒 ]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认为大学宽进严出比严进宽出更有利.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宽进,宽进就是指在质上要放松入学标准,在量上要扩大招生数量.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素质教育切实推行的制度保障.就大众化而言,现代大学已不再是精英的大学,而是大众的大学,严进使高等教育成了少数人的盛宴;而宽进使之变为多数人的权利.严进使大学的功能只限于筛选;而宽进却使之转为培养.那么现代大学大众化即是宽进的哲学,也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现代含义.就素质教育而言,考试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严进却使基础教育成了高考的奴仆,扼制了素质教育的咽喉,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成长.而宽进,却可以使高考这座独木桥成为阳关道,让天堑变通途,真正的解放基础教育,使素质教育成了培养人才的沃土.其次再让我们来看一看严出,所谓严出就是指大学在向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过程当中,严格要求,它包括严格的课程学制、严格的学分制度、严格的专业考试.对方辩友,在今天这种情况下,严出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大学不是文凭的印刷机,而是人才的哺乳者.这种情况之下,采用严出更比宽出能够真正的珍惜和爱护人才,能够真正的使大学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器.再次,我方认为宽进严出不仅有利,而且可行,理由有二:第一,当今中国近 20 年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为高等教育的投入却始终没有超过 GNP 的 0.65% ,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当然有巨大的扩展空间和潜力;第二,我们认为所谓的资源不足的问题表面上是钱的我他,而本质上却是体制与观念的问题.现实当中,一方面大学对巨大资金的需求是千呼万唤不出来,而大量的民间资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面对这样的情况,症结就在于体制与观念.只要我们在体制上理顺关系,在观念上解放思想,那么一定能够让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做到良性循环.最后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宽进严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我们把宽进严出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起来,那么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稳定、协调、健康的发展之路. [ 一对一攻辩 ] 正方二辩选反方三辩 正方二辩:有请对方三辩.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潮流,中国是应当顺应这一潮流,还是逆潮流而动? 反方三辩:当然是顺应大众化的潮流,但是在大众化的趋势之下,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还有良种,一种是严进宽出,一种是宽进严出.今天我们就是在比较大众化模式之下这两个办学模式哪个更有利地体现培养人才、教育成才?哪个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旋律? 正方二辩:对方说的非常好,您告诉我要顺应这个潮流,请您用简短的语言告诉我,为什么要顺应? 反方三辩:因为这个潮流是大势所趋,对方辩友跟我说,但是我倒不明白,大众化它肯定就是宽进严出吗?那么严进宽出是什么,难道是精英化吗?你把大众化与精英化对立起来,可是马丁路德告诉我们说:“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辉煌,更加繁荣.”对方辩友,这两者是不能对立的. 正方二辩:这恰恰说明了在大众化时代,宽进严出依然可以进行精英化的培养教育.请教您,相比而言,宽进和严进谁的毛入学率更高?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毛入学率指的是什么,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吗?我们说要把握质量关,任何入学都要有个标准,《世界人权宣言》 26 条告诉我们说,要依据成绩.高等教育对大家平等开放,成绩把握质量,这就是严进. 正方二辩:《联合国宣言》还告诉我们,教育权是人的一个基本人权,但现在中国很多适龄高中生上不了大学,湖北省分数线是 560 分, 550 都上不了大学这公平吗?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您是说所有的高中生上大学就是公平吗?《联合国宣言》还告诉我们说,绝对的教育本身就是不公平,只有对待成绩不对分数线标准进行判别,这才是公平. 反方二辩选正方二辩 反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想请对方的三辩和我一起探讨今天这个话题.请您举例说明我国哪一类大学是宽进严出的大学? 正方二辩:宽进严出的大学正在发展之中,如果对方辩友一定要让我举一个例子的话,那么现在的网络大学,现在的开放大学,现在的自考大学,现在的民办大学不都是宽进严出吗?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承认的民办大学是宽进严出的大学,那么请问您大学的质量是不是大学的根本? 正方二辩:大学的质量当然是大学的根本. 反方二辩:那么请问民办大学更有利于保证质量,还是今天北大,人大这些严进宽出的大学更能够保证学生的质量呢? 正方二辩:恐怕对方辩友对大学存在一种等级观,北大人大是大学,难道民办大学就不是大学了吗?社会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对方辩友千万不要像孔子那样认为“上智”与“下愚”不可逾. 反方二辩:我们在这里并没有歧视的意思,我们只是站在现实的角度来客观地比较二者,请问究竟哪一所民办大学培养的人才比政法更强呢? 正方二辩:这不一定,人才有很多层次,政法大学从来不敢说培养的人才就一定比一个民办大学要好.我知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有一位教授,他就是自考毕业的,而且很受欢迎. 反方二辩:那么我们今天说两者模式应该并存,可是对方辩友为什么要用宽进严出的民办来取代严进宽出的普高呢? 正方二辩:我方从来没有说用宽进严出的民办来取代严进宽出,而是要整个高等教育都走宽进严出. 正方三辩选反方二辩 正方三辩: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选择对方二辩.我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提倡宽出,那这种对人才的低要求,如果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呢? 反方二辩:首先对方把宽出定义成是低要求.我们在一辩的立论中已经指出,宽出是指达到水平测试,合格即予毕业,由社会来选拔人才,社会来大浪淘沙.我们看到今天我方和对方的学校,都是严进宽出的学校,政法大学 50 年来大约培养了 10 余万的政法干部,被称为是政法干部的摇篮,您认为政法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吗?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认为宽出也可以符合标准,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一个学化学的,他的化学不好,但是画画很好,可不可以毕业呢? 反方二辩:如果一个学化学的成绩不能达到优,但是他的化学成绩达到了一个及格,您难道认为他不能够毕业吗?他达到及格符合社会对他的基本要求,他还能够画画,画画能够陶冶情操,甚至女朋友还喜欢,这有什么不好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告诉我说,一个学化学的不但化学学的要好,而且还可以画画,请问这是严要求,还是宽要求? 反方二辩:化学几个了,请问这是严要求,还是低要求?如果我们连专业成绩都不及格,那这是宽,这样的宽是什么定义呢?我方已经说,宽是有条件,它不是无限度的宽,不是说你什么都不及格就能够出去,我们这个宽是只要符合水平测量,他合格了就能毕业,而对方今天说的严是什么呢?严是这个要求非常的高,今天我的化学成绩…… 正方三辩:还请问对方辩友回答我一个问题,我们经常说严师出高徒,为什么没人说宽师出高徒呢?(时间到) 反方三辩选正方三辩 反方三辩:我想选择对方的三辩,请问您的宽进对于考生有没有具体要求,请告诉我们有,或者没有? 正方三辩:宽进当然对考生有具体要求了,这就好比说,我的择偶标准很宽,但也并不表明我饥不择食,不分男女.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您的要求就是不是通过宣传选拔进行淘汰,请告诉我们是,或者不是? 正方三辩:通过选拔进行淘汰,是对方的严进,我方的宽进是要从多个角度、多元化地选择人才. 反方三辩:就是想进就可以进,那欧美委员会指出,英国高教高中已经普及,高教资源并不稀缺,为什么不是所有的英国高中生都上大学了呢? 正方三辩:恐怕也不是英国所有的高中生都想上大学.我们说现在有许多人想上大学可就是上不了,对方辩友却要把他拒之门外,也合理吗?有一句话叫“天上的九头鸟,地下的湖北佬”,这么聪明的湖北老乡还有百分之六七十上不了大学,对方辩友你于心何忍呢? 反方三辩:英国高中生并不是都想上大学,而是因为严进宽出的学校因为他成绩差,宽进严出认为他没有钱,您认为哪个更公平呢? 正方三辩:其实我们不应该认为进大学的宽进就一定导致质量滑坡,我们大学的功能在于培养出人才,而不在于让进大学的人已经是人才了. 反方三辩:您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到底是靠金钱还是靠成绩,哪个更公平? 正方三辩:靠金钱靠成绩都不公平,因为让每个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反方三辩;就是说没有标准的高等教育是或不是? 正方三辩:不是没有标准,是放低标准.(时间到) [ 攻辩结辩 ]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经过刚才的几轮攻辩,大家会发觉我们双方聚集的矛盾在质量上.也就是说严进宽出能够保证质量,宽进严出可能不能够保证质量.我们认为这首先要从大家的定义上来看这个问题,对方辩友讲宽出的时候,说只要符合洋合格水平测试就可以宽出了.那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将宽进的时候,只要符合了一个合格水平的测试,就不可以进大学了呢?为什么我符合这个合格水平测试的时候,我进了大学,我的质量就没有保证了呢?这不是对方辩友的矛盾吗?对方辩友又问我们: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都是严进宽出的学校,我觉得我们政法大学在连续三年扩招之后,质量好象也没有下降,并不像对方辩友所说的是严进宽出.至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我们可以看一看, 2001 年 4 月 19 号的《光明日报》是怎么说呢?他们的副院长楚平告诉大家,连续扩招以后,他们专门成立了教学评估处和专家督导组,切实加大了监控力度,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扩招以后质量下降了没有?你们宽进严出之后,质量是不是一个问题呢?我想对方辩友待会儿一定要告诉大家.对方辩友高物我们说,在严出的时候,要执行洋多元化的标准.那我就不明白:今天一个大学生如果打“斗地主”打得很好的时候,是不是也要给他颁一个生物学的学士学位?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首先要告诉对方一辩的是:你方的宽进是宽,所以推出宽好,这是你方的逻辑,我方从未认同;其次还有,对方刚才说到民办大学就是对应的宽进严出,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谁英雄,谁好汉,人才市场比比看”,对方的宽进严出是现在对应的民办大学这么完善的吗?与严进宽出相比在规模质量成才率方面都低得很多,而更应该看到,严进宽出在体现人才质量、效率、公平方面,三大原则与三大质量的统一.而对方的逻辑就是说:我方说宽是趋势,而且民办大学是宽,所以我们现在所有的大学都要向民办大学发展,在座的各位大学的领导,能认同这一观点吗?还有我方三辩又问到,宽进有没有具体的标准,读说有,多方面选才.监考老师多看你几眼,这是宽还是严呢?还说要淘汰一部分,我们也要靠质量,那与对方的民办大学不淘汰不选拔相比,你方的宽进还是宽进吗?你方的宽进是猴皮筋儿,突而宽,突而严,那么要么宽进四不象,就与你方一辩立论自相矛盾,要么宽进就等同于我方严进,是否认同我方观点呢?对方刚才辩论的时候,概念始终不清,逻辑始终混乱,起原因就在于他们弄错了今天辩论手段与目的的区别,弄错了辩论的前提,而我方是机遇三大原则,三大统一,提出我方观点,所以我方认为……(时间到) [ 自由辩论 ] 正方四辩:对方告诉我们严进也能够增加入学的数量,那严进是不是就是慢慢的宽,小小的宽呢?严进是不是就是一个小宽进呢?讨论宽进只有两个问题:第一应当,第二可行.请问对方辩友:资源充足的时候,我们到底应不应当让每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接受大学的教育? 反方四辩: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也愿意,但是他上大学也是上两类大学 , 严进宽出的大学和宽进严出的大学,这一点我方三辩在攻辩已经说明.请问对方辩友:我认识一个美国人,他 50 多岁了,他告诉我他是硕士括弧候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正方二辩:请对方解释给大家听.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没有回答我方的问题,我来告诉大家,那就是候选硕士是美国社区大学宽进严出这种模式造成的, 20 多年才混出个候补,对方辩友认为这种人才培养的效率何在呢?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如果没有这种候补硕士,我可能会去中关村买一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硕士文凭,到底谁对我的素质更有利呢?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认为他买硕士这个假文凭的问题是我们今天严进宽出带来的问题吗?美国社区大学是想进都能进,而毕业率只有 1/5 ,这是典型的宽进严出,正是这样的宽进严出造成了大量的人才之流,再次请教对方辩友,培养人才的效率体现何在?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说美国的社区大学,是想进都能进,要说我们的民办高校也是想进都能进,这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夜大学招生简章上,还哟啊说哟啊有一个高中会考文凭呢?请对方辩友解释给大家听.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因为我们的夜大是成人高等教育,不是民办大学.民办大学想进都进,是北京圆明园学院招生简章上告诉我们的.对方辩友您说资源充足可以都进了吗?我刚才问您英国的例子,您可没有回答我,您两次逃避我方效率的问题,其实效率就三个字——老童生.我再次问您:人才之流浪费资源合理吗? 正方三辩:我从来不认为上夜大学或者上什么其他大学就是浪费资源,一个人以前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现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到底是哪一个给社会的贡献更大呢?请对方辩友告诉我. 反方四辩:当然是接受高等教育贡献大,但是他接受也是两种模式的高等教育,这里我不想再重复,再请问对方辩友,您知道法国高教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什么吗? 正方四辩:既然是两种模式,那就要探讨两种模式,哪一点最有利于大众化这个目标,宽进就好像正门一样,严进就好象后门一样,如果很多人都走正门,我们能说正门不比后门更有利吗?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没有回答我方四辩提出的问题,法国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什么?是让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够毕业.我们说不管宽进还是严进,我们都希望他能够毕业.能够拿到这个文凭,都能够宽出,可是对方辩友您说法国的目标,您又如何解释呢?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说都要让他毕业.对方辩友,在大学里面不务正业的人也要让他毕业,在大学里面不好好学习的人也要让他毕业,请问您的宽到底宽到什么地方才为止呢?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我们已经多次声明,我们的标准是《高等教育法》的第 58 条,如果没有达到标准,让他毕业这能叫宽吗?对方辩友你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说不仅有法国,还有中国,《 21 世纪发展纲要》说中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办一些一流大学,严把质量、严进宽出.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只说了一半,而没有说后一半.中国大学的发展目标,还要让更多的人去接受高等教育,刚才对方反反复复说我方的严进,反而导致了教育人才的不合理,而且导致了效率的低下.可是现在学校里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人每天早上 9 点才起床,每天晚上完到三辩点才睡觉,被戏称为“九三学社”.请问对方辩友:针对这种现象你的宽出如何杜绝呢? 反方二辩:对方说我“九三学社”,“九三学社”是目前普通高校严进宽出的模式导致的必然的结果吗?对方辩友,我们说了,今天要是在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这一个前提下,来讨论究竟哪一种模式更有利,而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 正方二辩:当然不是谁取代谁,有没有我们对比一下谁更有利呢?他如果不是宽出造成的,难道是严出造成的吗?《光明日报》 2001 年 8 月 1 日报载,福建省福鼎市和宁泽市,连续发生两起高考落榜生跳海自杀事件,对这种人间惨剧对方还要严进,您于心何忍呢?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那个都是严进宽出的错,其实这是课程设置惹的祸.比如说蒋军教授来我这儿讲学,场场爆满,这不是老师的风格吸引了学生吗?对方辩友说高考有自杀的,那么我告诉你,美国的宽进严出的大学有一位同学,他叫林德,因为价值没有被认同,他去哪里了?他跟着塔利班…… 正方四辩: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课程设置反而影响了高中教育吗?当然.因为课程设置都是严进之后的结果,如果严进这种模式不改变,那么如果有 33% 的学生都想到自杀的话,那恐怕严进就是对人折磨,就是对人性的扼杀,这正是对方辩友学院与《中学生实事报》统计的结果. 反方四辩:请对方辩友顺便大声地告诉大家,他刚才说 33% 的人因为高考要自杀,请具体地论述一下你的数据来自于哪儿? 正方二辩: 1998 年《北京青年报》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与《北京中学生实事报》联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32% 的高中生因为承受不了学业的压力而企图自杀,而其中正是有 10% 的人多次企图自杀,面对你们学校调查的数据,您还要告诉我这是一个特例吗?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这到底是严进宽出惹的祸,还是呆在家里的他有错呢?还有,对方辩友, 2001 年 7 月 13 日《中国教育报》进行了三天的问卷调查, 88.3% 认为高考制度是合理的.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高考制度是合理的,可是高考之后的严却是不合理的.大家在高考的指挥棒之下团团转,搞的有人想自杀,您却不承认,那问您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您知道我国教育部最早发出的减负文件是哪一年吗? 反方二辩:对方今天无非在说高考不合理,所以得出严进不合理.我们说严进宽出是一种模式,而高考是模式的具体操作,模式操作的具体问题对方不肯承认.对方打击这个问题,那是不是一部好经和尚念歪了,究竟是这个和尚嘴歪,还是这个经歪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没有回答我方的问题,我国第一次提出减负是在 1950 年,减负已经喊了 50 多年了,可为什么总是“火车进山,吼的响,走的慢”. 反方四辩:是减负喊了 50 年了,可是贵校严进宽出的模式办了 50 年,而且被称为中国政法干部的摇篮,这又是为什么呢? 正方二辩:我们为什么不把摇篮做大一点,多培养一些政法干部呢?正是因为 50 年的严进才导致喊了 50 年的减负.我父母是背着书包上大学,到了我就是拖着书包上大学,对方辩友于心何忍!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今天发展高等教育是我们的前提,读说了你们的学校要不断扩招,可是扩招之后就是严进吗?贵校政法大学在 2001 年研究生扩招 88.8% ,请问你们的研究生究竟是宽进还是严进呢?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扩招之后当然不是严进,而是宽进,对方辩友自己不要口误.然后请问对方辩友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您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最终是要在培养人才的结果上,还是要在人才选拔的开头阶段来把握呢?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严进的不是我们,是贵校校长徐贤明先生.他告诉我们扩招之后中国政法大学还是严进,把握质量在什么,在人才市场上比一比,在 2001 年本科就业率 92.08% ,是不是体现了我们严进宽出的高质量呢? 正方三辩:光靠严进根本不足以满足现在的人才需求.据我所知,中关村的 IT 人才,一年就要 2 万,相当于该专业的整体毕业人数.请问对方辩友,靠您的严进如何满足这一需求呢? 反方四辩:大家听到了没有,对方辩友告诉我,你这个人才市场光靠严进是没有解决的,那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告诉我们,现在靠严进已经成为了一种更有利、最有利、最主要的一种手段呢?谢谢对方辩友论证我方观点. 正方二辩:这是对方辩友自己理解我方观点,绝不是我方的观点.请问对方辩友,如果允许的话,我们能不能让大多数的高中生接受大学教育呢?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说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而刚才一辩说我方扩招所以就是宽进严出,那么如果明天贵校没有扩招,是不是就改成了严进宽出了呢?按对方的逻辑,现代中国的大学是不是都变成宽进严出的大学了呢?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扩招也不能一味地扩,要让资源也跟上来,不过资源的问题,就像您去追求一个姑娘,不要傻傻等待,而要苦苦追求. 反方二辩:确实是这样,因为扩招不能够随便的扩,扩招还是要严把质量关,正如教育部的文件指出:我们扩招的水平,大学生的水平绝不能下降.这是什么,这不正是一种严进吗?对方辩友.我们说了严进宽出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效率,如果你们要严出的话,那这个严究竟是 10 人毕业,还是一个人毕业呢?对方辩友对效率视而不见,让我们看一下宽进严出的例子:布鲁贝克说过美国社区大学的大学生质量还不如德国、法国一些高中生的质量,请问对方辩友如何解释? 正方四辩:我终于听清对方辩友的立论了,他们所谓的严进就是符合质量标准才能进,那宽进肯定就是不符合质量也能进,那同一个概念,在他们的宽出这里是不是根本就不符合毕业标准也毕业呢? 反方三辩:这不是我们说的,是对方一辩告诉我们说质量上他要放松.放松是什么,降低质量是一辩立论告诉我们.对方辩友,哈佛大学校长告诉我们说评论大学只能靠质量,您的宽进严出质量何在? 正方二辩:因为激情是不败的,对方说宽在我们这里是不符合要求,在他们那里就是符合要求,一个概念为什么可以变来变去,是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呢? 反方二辩:正因为我们不仅有激情还有理性,说明了今天宽进严出的模式和严进宽出都有其存在的现实和理性,宽进严出对应的是民办大学和社区大学,严进宽出是现在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北大、清华和武大都是这种模式,我们只是在客观的基础上来现实地比较两种的区别,对方辩友无非是在说这些大学的不好.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今天辩论始终采用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将名牌大学与民办大学相比,这公平吗?另外一个标准就是对方辩友的宽进却不能结实对方辩友的严出,这有符合我们的逻辑法则吗?
我觉得针对我国的国情来说这种政策是非常好的,能够帮助国家培养很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158 浏览 4 回答
335 浏览 2 回答
176 浏览 5 回答
125 浏览 2 回答
349 浏览 4 回答
127 浏览 3 回答
301 浏览 2 回答
84 浏览 3 回答
235 浏览 3 回答
113 浏览 4 回答
87 浏览 2 回答
271 浏览 2 回答
287 浏览 2 回答
200 浏览 2 回答
173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