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汝为,物理学家,我国近代磁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954-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创始人,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1901年11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崇明县(今属上海市)农村。幼时在崇明县协兴镇三新小学开始启蒙学习,后转到一家私塾学习,以后又转到崇明县北义乡小学。1914—1917年在崇明县乙种农业学校学习(相当于高级小学和初级中学)。1917年考入江苏省立第一工业学校,这是一所职业中学性质的学校。报考者中多抱有“工业救国”的思想和享受公费资助的愿望。1919年,他转学到江苏省海门县私立海门中学念书。1920年暑假,施汝为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先学习机械工程,后转入数理化科,于1925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物理系。1924—1925年期间受教于叶企孙。1925年叶企孙转到清华大学任教,施汝为即受叶企孙之聘到清华大学任助教,并在叶企孙指导下从事磁学研究,开始了国内最早的物质磁性研究工作,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磁学研究论文《氯化铬及其六水合物的顺磁磁化率的测定》。这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近代磁学研究论文。 近代中国磁学人才的培养和磁学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施汝为的亲身参与、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分不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磁学研究和教学骨干的培养以及许多重要的磁学学术活动,施汝为都倾注了全部的精力。1952—1953年全国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学习苏联,在高等学校各系设置专业,讲授专业课程。当时一些高等学校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吉林大学等都拟在物理专业下设置磁学专门组。但是当时全国从事磁学工作的人很少,高级人才更缺,只有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设有国内唯一的磁学研究组。因此,这些筹办磁学专门组的大学都派青年教师到应用物理研究所磁学组进修。当时领导磁学研究组的施汝为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为他们制定了进修计划,安排了业务领导人,还为培养他们和组内的青年科研人员组织了定期的磁学报告讨论会,开设了磁学专业课。他亲自参加讲课和作专题报告,更鼓励年轻人作报告和积极参加讨论,把这作为培养人才的措施之一。经过培训的教师回校后都成为磁学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骨干。那时,所内人员一边翻译一边讲授的《现代磁学》及后来在所内和全国讲习班讲授的《铁氧体物理学》都在他亲自参加或鼓励支持下正式出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磁学译著和第一部铁氧体专著。1953年,施汝为已经50多岁,还以很高的热情参加了全所科研人员的一个月“俄文突击学习”,并以翻译《现代磁学》和用它作为讲课参考教材巩固俄文的学习。不论在学习、翻译和讲课中,他都积极认真,以勤奋弥补记忆力的不足。1956—1959年,他还同磁学研究组(室)的人员到北京大学为磁学专门组的高年级学生讲授《铁磁学》课。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指导方针下,他兼任物理系主任,对专业设置、教师来源、实验室建设、所里研究人员去学校讲课和高年级学生到所里作毕业论文等,都作了缜密的考虑和仔细的安排,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办不久就在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生成绩等方面居于国内前列奠定了基础。他十分重视青年科学人才的培养,对刚参加磁学研究工作的青年,在带领他们做过几次实验后,就放手让他们在科学实验中经受锻炼,并严格认真地检查他们的实验数据,仔细审阅和修改他们的实验报告和论文,连用错的标点符号也代为改正。他还积极推荐优秀的青年科研人员到国外留学进修。他除了创办磁学研究室的学术报告讨论会外,还极力倡导和推动全国性的磁学学术活动,如1963年和1964年的第一、二届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及1964年的磁学讨论会都是在他和几位磁学前辈的倡议下召开的。他不但热情主持了第一届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而且还尽力使这个会议成为团结全国磁学界,广泛交流研究、应用和生产经验的经常性学术会议,对发展中国的磁学事业起了重要的作用。1963年左右,中国科学院准备在四川绵阳建立磁学研究所,施汝为亲自率领一些中青年学术骨干去绵阳选定所址,又亲自指导制定建所和筹备实验室的方案,开始基建和订购国内外仪器设备等工作。但不久因“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科学院各项工作陷于瘫痪,筹建磁学研究所的工作改由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国防科委决定将第四机械工业部第11研究所的磁性材料及器件研究室迁到绵阳,接收这个正在建设中的磁学研究所,成为以应用磁学的研究开发为主的研究所,即后来的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