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1、经济结构的协调性逐步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65年来,我国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并正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制造”享誉全球,工业结构由门类单一到齐全、由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迈进。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8%。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发展呈现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的新趋势。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同时,我国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趋势明显,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比1949年提高43.09个百分点。2、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极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商品短缺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经过65年快速发展,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不仅成功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粮食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1949年增长4.3倍。2013年,谷物、籽棉、花生、茶叶、水果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主要工业品供给实现了从严重依赖进口到满足世界需求的历史性跨越。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目前我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七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服务业长期发展滞后的局面逐步得到改观,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日益繁荣,房地产、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3、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跨越式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薄弱,严重制约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1、经济结构的协调性逐步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65年来,我国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并正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制造”享誉全球,工业结构由门类单一到齐全、由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迈进。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8%。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发展呈现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的新趋势。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同时,我国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趋势明显,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比1949年提高43.09个百分点。2、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极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商品短缺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经过65年快速发展,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不仅成功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粮食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1949年增长4.3倍。2013年,谷物、籽棉、花生、茶叶、水果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主要工业品供给实现了从严重依赖进口到满足世界需求的历史性跨越。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目前我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七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服务业长期发展滞后的局面逐步得到改观,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日益繁荣,房地产、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3、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跨越式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薄弱,严重制约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