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研究生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一、 选题方向:“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学、组织行为学1、 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2、 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约性3、 有限政府的经济管理效能分析4、 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分析5、 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途径分析二、 选题方向:公共关系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组织文化1、 论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2、 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3、 论跨世纪城市文化形象战略4、 论受众社会心理与城市对外宣传5、 论新闻策划的原则和方法6、 新世纪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品味7、 试论未来行政领导的形象塑造8、 浅析组织文化创新走向9、 论中国IC策划的定位10、上海或广州城市国际形象的确立与推广三、 选题方向:行政管理论与行政、领导、行政组织学1、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2、 论当代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方法3、 论信息技术在政府公共服务传递中的作用4、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运动”评析5、 论行政权力及其制约6、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限制7、 论邓小平的行政改革思想8、 论政务公开9、 论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中的民主价值取向10、论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的市场取向四、 选题方向:行政管理学与行政领导、人力资源管理1、 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比较(细分问题论述)2、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研究3、 政府与制度变迁4、 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细分问题论述)5、 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6、 考核制度比较研究7、 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8、 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9、 地方政府与市场化改革五、 选题方向:行政法制研究、公关传播法规1、 依法治国重点在治“吏”2、 依法治国与加强、改善党的领导3、 加速政府体制改革,适应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特点的要求4、 当前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的思考5、 论地方政府与公共管理6、 依法治国与治吏7、 论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的脱钩和改制8、 小城镇行政体制之我见六、 选题方向:行政法制研究、监督学1、 论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健全和完善监督制度是反腐败的根本措施3、 在社会主义时期反腐败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4、 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监督的一些设想5、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监督制度6、 舆论监督的作用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七、 选题方向:公共行政管理、公共组织与管理、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组织学、西方行政学说1、 当代中国行政模式研究2、 当代中国法治行政研究3、 当代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与规模研究4、 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研究5、 加入WTO与政府制度创新研究6、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八、 选题方向:公共管理、领导科学、管理学、市政学1、 公共管理论的经济学分析2、 市场经济与政府体制改革3、 市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4、 政府责任研究5、 市场经济与非赢利组织的发展6、 依法行政研究7、 城市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8、 城市政府与法治9、 政府公开与民主行政10、现代科技发展与政府管理创新11、法治与德治12、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九、 选题方向: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西方行政史1、 1994年后我国地方政府预算外膨胀的原因分析2、 论西蒙的决策思想评新公共管理理论3、 论西方公共行政的民主管理思想4、 中美行政监督体系比较5、 中美行政管理运行机制问题分析6、 素质教育与政府教育体制问题分析7、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8、 关于外来人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9、 中国公民政治人格的转型:从权威人格到民主人格十、 选题方向:西方经济学、公共财政、政府经济学1、 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政策选择2、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共政策选择3、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政府间关系的协调4、 非盈利性组织管理研究5、 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顶性6、 中国入世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7、 非盈利性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十一、城市行政管理(市政学研究)、市政学1、 城市政府规模的讨论2、 公共人力资源讨论3、 城市社区管理讨论4、 城市管理讨论5、 户籍管理讨论6、 城市公共管理专题讨论7、 市政体制比较讨论8、 社会网络与城市发展讨论十二、选题方向:市政学、管理学1、 论城市的本质2、 市政学研究的内容、界限及意义3、 西方市政学研究4、 比较市政学研究5、 城市管理、城市治理与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6、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7、 撤退设市可否作为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选择8、 外国城市管理体系的变迁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9、 第三部门研究综述10、制度变迁与城市管理十三、选题方向:政治理论与政治文化、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基础1、 西方政治理念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细分问题论述)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分析(细分问题论述)3、 公共伦理分析(细分问题论述)十四、选题方向:宪法学、中国当代政治制度1、 试论人大代表的作用2、 论人大对政府的监督3、 论权力制约技术十五、选题方向:行政管理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西方各国政治制度1、 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政府间合作研究2、 市场经济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3、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研究4、 西方式民主及其影响研究5、 政治参与、行政参与问题研究6、电子政府与电子民主建设十六、选题方向:政治制度、地方政府与地方政策、政治学基础、中国公共政策概论1、 国家建设理论视野中的地方政府建构2、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关系 ( 中国、外国或中外比较;历史演变或法理分析 )3、 中国地方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特别是广东的改革经验 )4、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分析5、WTO与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十七、选题方向:政治制度、 思想概论、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国党政制度1、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体制研究(从中拟一题目)2、地方政府体制中的条块关系3、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研究4、党政关系(中国、外国或中外比较研究)5、 城乡社区自制制度建设6、 香港、澳门与台湾的地方政府体制(任选一个地区或进行比较分析)7、 关于政党政治的研究(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8、 关于政府体制的研究(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9、 关于行政法制的研究(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10、 城乡社区自治制度建设(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十八、选题方向:行政决策、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1、 从统治到自治:公共政策范式如何转换?2、 第三部门: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主体3、 听证制度与公共政策论证的公民参与——以珠江三角洲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乡(镇)村与街道治理为例4、 珠江三角洲或长江三角洲地方政府治理机制下的政策制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5、 公共政策制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6、 试论公共政府的基本价值标准7、 试论公共政府政策执行的监督8、 试论政策问题建构中的程序约束十九、选题方向: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比较政治学、当代国际关系分析1、 比较分析行政集权民主制与传统代仪民主制的异同2、 古罗马政治制度对西方民主制的影响3、 西方民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形成4、 比较英法革命及其对各自政治的不同影响5、比较英美政党结构及其功能的异同5、论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的形成二十、新增题目(一)行政管理、管理学 1.以行政角度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个社会问题2.依法保护我国环境问题的几点探讨3.浅谈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4.提升政府公共行政职能 适应社会快速发展(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5.关于社会发展中的行政道德问题的思考(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6.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7.浅论企事业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作用与途径8.关于非公有制企业中养老保险工作的思考9.浅谈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10.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几点探讨11.谈谈中小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的策略建议12.谈我市党政机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路对策13.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相关问题思考14.城市化建设中的信访问题及其对策措施15.论某地区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对策16.浅谈市场经济社会的民主建设17.浅谈加快我市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几点政策措施18.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19.论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法制监督20.减轻农民负担的几点思考21.关于**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思考22.关于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23.浅析国有资产流失及管理体制的完善24.试论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25.浅析我国公务员制度(××某一方面)26.试论依法行政(某一侧面和具体化)27.谈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对策28.浅谈公共行政管理的信息技术化29.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30.谈谈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31.略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32.试论构筑科学规范的人才选用机制33.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34.浅谈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35.略论遏制吏治腐败的治本之策36.创新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之我见37.浅谈现阶段腐败现象及其成因与惩治策略38.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38.当前提高村级组织威信的几点想法40.关于当前**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41.浅谈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其要求42.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43.对我市实施小城镇战略若干问题的探索44.浅谈政府保护自然资源的若干措施45.浅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措施46.浅谈我市(**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工作措施47.正确认识并解决“三农”问题的几点想法48.尽快建立和健全我市农村社保体系的理由分析49.浅析干部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50.行政效率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51.社区工作践与探索52.当前行政违法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与矫治53.坚持人本管理,尊重员工价值54.农村教育、成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建议55.我市政府优化发展环境的对策探讨56.我市目前城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现状与措施57.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58.浅谈当前我市社区民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要求59.农村养老保险必须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60.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内部开发61.行政违法状况及其相关分析62.浅议我国政府采购制度63.中国“电子化政府”的现状及对策初探64.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优先的原则65.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城中村”改造与管理的几点思考66.公用事业民营化中的政府管制67.谈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68.浅谈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69.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之我见70.进一步推进我市依法行政工作的思考7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浅析72.浅论我国当前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及其改革策略73.浅论提高我市农民收入的××对策74.浅论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75.谈我市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措施(某一侧面和具体化)76.论政府作风的制度化建设77.政府提高社会公共管理水平的对策思考(某一侧面和具体化)78.关于中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的思考79.论社会公正与公共政策(某一侧面和具体化)80.试论构筑科学规范的人才选用机制(某一侧面和具体化)81.税收征管改革后如何有效实施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82.谈行政监督体制改革中的以权力制约权力原则83.当前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84.行政领导廉洁自律的现实意义与途径85.我国现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问题与对策)86.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某一侧面和具体化)87. “协调”功能在行政运行中充分发挥之案例分析88.信息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89.建立行政信息网络的研究90.行政信息的管理与应用91.行政法规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就某一侧面)92.行政监督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与发挥93.反腐败斗争与政府职能的实现(就某一侧面)94.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就某一地区)95.试论行政监督(就某一侧面)96.浅析××单位行政管理的现状及改革(可泛论或就某一侧面)97.寻租行为研究与治理(具体化)98.关于社会保障制度若干问题的探索99.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及其公共政策研究100.各种市场行为的规范与监督(某一侧面和具体化)101.当前**地区城管行政执法问题研究102.人口流动与户籍管理制度关系及改革研究103.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城中村、城市治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就业培训、土地政策等)问题研究104.**地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05.地方政府问责制研究106.取消农业税对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的影响研究107.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108.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109.试析危机管理中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某一侧面和具体化)110.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责任111.政府税费政策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112.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的问题113.***事件(例如:武汉“禁麻”成功等)之政府管理分析114.***政策(例如:烟台市实施农村饮水等)评估115.***省(例如江苏)公共财政改革措施与成效分析116.***市(例如:襄樊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117.***地区(例如:泰州)民办教育发展策略研究118.重大事故危机决策与应急体系建设:***案例分析(例如:山东枣庄7.26矿难)119.***市(例如:上海市)轨道交通融资体制改革与政策研究120.北京市出租汽车行业管理研究121.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与地方政府对策研究122.城市拆迁的移民权益保护与政府责任分析123.我国行政问责制探析124.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125.我国城镇低收入人群住房政策研究126.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及其公共政策研究(二)社区管理1.试论当前北京城市社区面临的挑战2.关于**社区治理中现存问题的思考3.关于当前社区志愿者工作存在的问题思考4.试论经济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5.试论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6.试论社区的公共事业管理7.试论业主委员会、居委会、物业公司的关系8.对北京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几点趋势研究9、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10、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三)其它1. 论当代中国行政伦理价值取向的基础与特征2.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3.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架构及现代价值4.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和特征5. 儒家人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6. 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民本思想7. 墨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8. 孔子政治思想剖析9. 老子政治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10. 中国传统行政伦理的现代转换11. 谈传统社会中公共伦理缺失的深层根源12. 谈公共伦理建设的新走向13. 公共伦理与诚信14. 公共伦理的理性基础15. 谈转型期公共伦理的缺失16. 公共伦理规范基础的重建17. 环境资源保护的公共政策分析18. 地方政府财政绩效评估19.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分析-----以某个省份为例20.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收入比较21. 渔业产权结构构建的经济学分析22. 公共养老金安全运营监督机制分析23. 企业年金发展国际比较24. 企业年金投资模式研究25. 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26. 改革进程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27. 政治信用论28. 区级政府财政29. 西方政治哲学研究30. 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31. 转型国家的政治发展32.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研究33. 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34. 传统文化与制度构建35.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36.危机管理37.论领导过程38.论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39.公私部门差异分析——基于管理的视角;40.公共部门战略管理;41.发展战略研究;42.市民社会研究;43.官僚制研究;44.论行政学的产生45.公私伙伴关系研究46.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 47.城市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研究48.城市经营的实证研究 49.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 50.第三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角色研究51.城市管理问题研究(细分选题,如城市流动人口研究,城市社会保障体制研究等)52.官僚制在现代国家(我国政府中的作用和影响)政治与行政角度研究;53.论公民行政执行权的保障(论行政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行政和政治学的角度研究;54.论行政执法的合法性(行政法和法理角度研究);55.论行政执法的合理性(行政法,行政哲学,法理学角度研究);56.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行政管理和政治学的角度研究);57.论地方保护主义对社会公平的影响(行政和行政哲学的角度研究);58.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务员素质(行政伦理,公务员制度的角度研究)59.关于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管理的若干思考;60.在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怎样做好班集体的管理?61.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62.大学的考核体系研究63.论高校行政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64.绩效技术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65.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66.大学管理人员考核制度的研究67.新时期行政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研究68.工作团队的激励机制和绩效测评体系69.团队激励研究70.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71.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问题72.大学的考核体系研究73.论高校行政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74.绩效技术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75.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76.我国当前人力资源现状及问题77.(机构)考核制度的研究78.论转轨时期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重塑——从传统到现代79.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想80.新时期行政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研究81工作团队的激励机制和绩效测评体系1、提高县级机关行政办事效率之我见2、浅谈乡镇行政管理改革3、对××县解决“三农”服务问题的思考4、如何使人才合理流动,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效应5、浅析行政机关实行公务员制度改革6、关于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探讨7、论行政生态环境与公共政策的方向8、行政管理中的民主化理论研究9、政府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研究10、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研究11、转变职能在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中的地位研究12、试论政府机构改革13、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研究14、试论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15、论社会主义行政领导的角色16、论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17、民治型领导与专制型领导的比较研究18、论县(市)宏观决策中党政关系研究19、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研究20、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研究21、标本兼治反腐倡廉的对策研究22、论舆论监督23、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职能是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11.论行政赔偿制度的完善与发展12.试论行政诉讼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及作用13.试论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完善及其途径14.论我国行政许可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15.试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16.试论行政立法的民主原则及其理论意义17.建设学习型政府的动力分析18.建设学习型政府的障碍分析19.论政府危机管理20.论政府绩效管理21.论责任政府建设22.论行政决策的民主化23.论行政文化建设24.政府采购的问题与对策25.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26.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思考27.论政府行政管理的民主化28.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机制的思考29.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30.论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趋向31.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32.论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33.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34.完善行政权力制约机制的思考35.论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36.论公车改革的难点与途径37.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协调机制38.论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39.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考40.论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监督41.试论现代领导者的影响力42.论行政领导艺术43.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44.试析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及问题45.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46.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47.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廉政建设问题48.公共权力寻租行为分析49.健全完善公务员考评机制50.论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51.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52.论构建诚信政府的途径53.论公共管理中的听证制度54.论绩效考核的方法与应用55.论双因素理论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56.试析利益团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57.中外利益集团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比较5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想59.论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问题60.公民社会影响政策制定的利弊分析61.政策执行中的博弈现象分析62.论公共政策评估的困难与创新63.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分析64.政策变形的成因与对策65.论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66.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67.论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政策制定的影响68.当前我国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69. 试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70.试析我国养老保险政策71.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思考72.信息不对称下大学生就业制度安排73.中国封建监察体制的特点及启示74.试论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75.试论《论语》中的管理原则76.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及启示77.试析中国古代的回避制度78.“无为而治”与现代行政管理79.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制度述论80.试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81.杰佛逊人民民主思想分析82.洛克政治思想分析83.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分析1.论服务型政府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分析3.论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动力4.论公共管理创新的阻力5.论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条件6.论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特点7.论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8.论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9.论政府管理创新10.论诚信政府建设1.论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的适度2.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3.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4.当前我国反腐败问题研究5.近代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几个主要理论6.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的转变7.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研究8.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适度9.论公务员的行政道德规范10.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11.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12.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13.政府公共形象设计14.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考15.机关后勤管理问题研究16.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17.我国所有制理论的突破与发展18.论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19.民主问题研究20.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21.依法行政问题研究22.中国传统行政文化问题研究23.当代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24.当代中国改革与政治稳定问题研究25.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26.行政决策体制中咨询权力问题研究27.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28.政府能力问题研究(包括财政、协调等)29.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几个问题30.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31.村民“自治”问题研究32.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新谈33.中俄体制转型问题的比较研究34.中国人力资源开放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35.中国法治文化培育问题研究36.浅谈腐败的成因37.论中国的依法行政38.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39.加入贸易世界组织与我国政府行为的适度40.关于民主问题之研究41.行政体制改革多领导者素质的要求42.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43.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44.浅议行政财务管理45.浅论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46.论中国保险公估业的发展47.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的定位48.论行政立法与廉政建设49.WTO与中国人力资本的开发50.浅析企业团体意识的培育51.浅谈创新管理52.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53.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文献的回顾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区域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规模不断增大,形成了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重要的经济区域。与此同时,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行政区经济”,以及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则严重地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而增加了地方之间贸易的交易成本,损害了经济增长。按照法国经济学家Sandra Poncet 的研究,1997年中国国内省级间商品贸易平均关税达到了46%,比10年前整整提高了11%.这一关税水平超过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水平,和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贸易关税相当。也就是说,1987年中国消费者购买各自所属省份自制产品的数量是它省产品的10倍,而到了1997年,这一比重达到21倍[①].因此,如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构筑区域经济的总体优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现有的文献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就当代中国区域问题研究而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是最丰富和最深刻的,它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而且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尤其是近段时期以来围绕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的一系列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的论著[②],大大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在诸多经济学者看来,当代中国区域经济的顺利发展只能寄希望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因为市场的力量迟早要冲破行政区划的边界,从而促进经济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他们认为,一旦企业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定格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角,一个国家便步入了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快车道。[③]二是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经济地理学与政区地理学的研究也不断触及区域行政问题。这一领域的学者往往从行政区域改革的角度切入这一研究课题,从管理学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度的原则出发,考察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围绕着一些热点问题如“撤县改市”、“市领导县体制”、“撤消地区行署建立实体市”等,展开激烈的争论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对策。[④]这些对策的一个共同的思路就是调整行政区划,使行政区与经济区尽可能一致,这一点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 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的见解,为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性建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现有的体制背景下,上述两种思路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依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毫无疑问,应是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障碍的最佳思路。然而,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市场化机制的发育成熟、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无疑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即使在市场经济已经完全发育成熟的发达国家,其固有的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也使我们无法完全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市场万能的神话之上。进言之,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的,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因此,即使是市场发达的社会,也倾向于实行政府干预型的协调模式。其次,按照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的改革思路,即重新调整行政区划,从理论上看似乎可行,从实践的角度看却未免是脱离了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现实的纸上谈兵。众所周知,许多行政区划是历史形成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刚性,不能也不应该随着经济活动的频繁变化而随意调整。同时,经济区以经济为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的尺度,而行政区则要考虑到综合性因素,而不能仅以经济为限。对现行的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很可能是一项比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还要困难和复杂的工程,搞得不好恐怕治丝益棼,引发出难以预料的后果。 我们认为,研究现阶段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需要从政治经济学的维度切入,通过对政府结构、政府的决策程序及其微观基础的考察和审视,推进问题的解决。因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即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源在于现行的体制和结构。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法治极不健全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民间经济交往这一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显然难以冲破这一体制性的障碍。在我们看来,通过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依靠政府间的合作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现行体制下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性选择。
不腥的的活害怕黄昏果然这只能归咎于中课间谈天个笑;为么·中记的一么被她锁在门中的这个
论旅游公共关系内容提要随着旅游行业成为世界第一大无烟产业,其竞争也日益激烈。公共关系引入旅游业,将从形象设计与定位、内外协调、系统开发等全方位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而目前此课题在我国尚属初探。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旅游公共关系的价值和基本内容,为旅游公共关系研究勾勒出基本轮廓。关键词 旅游,公共关系,形象引言:急待开拓的课题旅游,是一种与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的闲暇时间会更加充足,旅游意识将日益增强,旅游行业将会得到迅速发展。旅游者一方面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对旅游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旅游业一方面跃居世界”无烟产业”之首,另一方面也必须努力来提高旅游质量。旅游行业成为包容广泛的综合服务行业,旅游研究也成了一门系统工程科学。旅游公共关系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旅游发展的转折点,现代旅游随之产生。现代旅游与古代帝王巡游、宗教朝圣、文化寻根、商贸往来有许多差异。它首先是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行业而崛起,同时,职业化、行业化必然导致规范化要求。旅游研究是规范化的产物,又推动了规范化的发展。与职业化、行业化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必要,而人才的培养又有赖必要的理论深化,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理论以及旅游相关理论发展很快,这其中也包含着旅游公共关系理论。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出现在本世纪初的美国(1903年,代表人物为艾维?李),尽管1923年爱德华?伯内斯出版《舆论之凝结》并率先在美国纽约大学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但无论是从职业的规范化,还是从学科的严谨化来说,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完成的。其成熟的标志首推美国学者卡特利普和森特的《有效公共关系》的问世,这已经是1952年了。公共关系职业早于理论,职业序列之中,营利组织的公共关系又早于政府公共关系和其它非营利组织的公共关系。但在营利组织公共关系中,西方历史最长、最为完善和成熟的是工业企业公共关系和商业企业公共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第三产业开始独领风骚、突飞猛进,酒店、旅游、服务行业的公共关系实务发展极快,但由于公共关系本身应用性强的特点和公共关系实务起步最早的美国本身重实用轻理论的特点相交融,美国部门、行业公共关系研究居然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出版物也廖廖无几,尤其象旅游公共关系这样的分支公共关系理论,仍然是处在很初步的操作层次上的一些程序和体会,包括世界诸多学者在内,人们认为旅游公共关系在西方仍只有大量的实务而缺乏完整的理论。历史的重复并不表现在全过程的类似,而是表现在规律性的共同上。比西方晚了80年的中国大陆的公共关系也是实务早于理论,但由于引进比总结要方便得多的原因,所以随之而来的便是公共关系理论的繁荣。但是,中国从公共关系实务到理论,发展得最早最快的,倒是第三产业的公共关系,1981年,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个公共关系实务部门是在深圳特区一家中外合资的酒店;1986年,中国大陆最早的公共关系书籍《实用公共关系手册》几乎可以说是写给第三产业人员的。中国大陆的公共关系发展最快的部门之所以是第三产业而不象当年美国在工业企业,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当年美国最发达的是工业企业,而80年代初中国深圳最发达的都是第三产业;二是公共关系对于不同性质的组织有着不同的意义,事实上,对于第三产业的作用确实特别大。所以,中国大陆公共关系的走势是合理的。公共关系实务的发展,必定推动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酒店、旅游、服务行业公共关系实务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大陆的星级酒店群的形成,“旅游文体搭台,经济贸易唱戏”的“节文化”遍地开花、旅游景点开发、旅游宣传普及、旅游商品生产及旅游服务规范化,使公共关系意识和公共关系技巧已深入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许多行业。人们翘盼其理论研究的深入,寄望于旅游公共关系的研究能进一步推动旅游公共关系实务的发展,使其从自发变成自觉,从被动变为主动。旅游公共关系研究成了急待开拓的课题。实质:让公共关系渗透旅游业旅游公共关系与政府公共夫系、媒介公共关系、企业公共关系一样,是公共关系的一个分支,是将公共关系理论和技巧运用到旅游行业,从而进一步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服务。那么,为什么说旅游业需要公共关系呢?首先,是旅游业的目的使然。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提供必要服务的行业,使旅游者满意是旅游业的目的。旅游者是具有独特兴趣、爱好、性格、品味的个人的组合,因此,使他们满意这一说法一旦落实在具体行为上,就会变得很难操作。从旅游景点的特性到这种特性的修饰,从旅游饭店的选择到旅游交通的择取,从旅游商品的形式到旅游宣传的方式,从旅游服务的设置到导游工作的风格,方方面面、林林总总,都要使旅游者满意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每一位旅游者都会有特殊的爱好和独特的要求,有人喜欢纯自然的不加修饰的,而有的则喜欢精心雕琢独具匠心的;有的爱好宁静、淡适、超然尘世,而有的喜欢繁华、刺激、点到为止式的快节奏;有的喜欢丰富的旅游商品,认为这倍添游兴,有的认为这使游者又置身于商务之间,冲淡游趣;有的认为旅游服务要到家,导游应当无微不至,有的则认为多给旅游者一些自由支配时间,别说个没完、跟得太紧。简直是众口难调。公共关系艺术突出尊重公众、了解公众、协调公众,因此,可以帮助人们夹了解旅游者的各种需要,再来协调各种不同的甚至是冲突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尽量努力做到人人满意。其次,是旅游业的性质使然。旅游业一个最为明显的特性是综合性。旅游者出门在外,其各方面的需求均需旅游部门为之提供。因此,交通、酒店、景点接待、导游服务、商店购物等部门需要合作与协调,这些部门之间既象内部关系,因为它们利益与共甚至归属于某一旅行社,但又象外部关系,因为它们独立核算,常涉及到利益的切割问题。这样的关系类似集团公司内部各企业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协调上,公共关系是大有可为的。最后,是旅游业的发展使然。随着旅游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组成部分,旅游业发展迅猛。这总的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流通,但是随之也会带来极大的副作用,如许多旅游资源被人为破坏,许多动植物难以保护,交通拥挤,物价飞涨等。笔者曾抽样调查过2万多名杭州市市民对杭州旅游业的看法,尽管几乎所有人都承认旅游使杭州整个第三产业发展起来,进而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但被调查者中,有23.77%的人认为,大量旅游者的拥入,破坏了杭州市民的正常生活,哄抬了物价、阻塞了交通,尤其是旅游旺季连接杭州与外界的交通极为紧张。因此,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交通运输业、能源部门、酒店宾馆业等大力支持,更需要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让民众了解旅游业的意义,从心理上接纳、欢迎游客的光临,这是旅游业最为宏观的社会基础。这一点,公共关系更能大显身手。综上所述,无论从旅游业的目的、性质,还是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来看,都离不开公共关系,让公共关系渗透旅游业势在必行。基础:旅游资源的公共关系定位人们通常将旅游理解为旅行和游览的有机统一,这种说法尽管没有国际旅游科学专家协会(AIEST)“艾斯特”定义准确,但它的确勾勒出旅游的大致轮廓。从“旅”和”游”两方面来分析,旅更多的是手段性的,而游则更多的是目的性的,即大多数人是以旅为手段来达到游之目的。 游什么?人们凭什么要到这里来?这就是旅游资源问题,它是整个旅游活动的基础。旅游资源一般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地貌、水体、气候、生物)和人文旅游资源(文物古迹、园林建筑、风土民情、文化传统)两个方面,而实际上,每一个旅游资源的类型都有许多可供选择的目的地。从公共关系理论来说,旅游资源的被选择取决于旅游资源形象的“三要素”:首先,是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是旅游资源被公众所了解和熟识的程度,公众首先会选择名气大、仰慕已久的地方作为旅游点。象在中国的大山名山中,知名度最高的山当首推东岳泰山,这其中有许多旅游资源特质的因素,也有宣传、人文交通等方面的因素。其次,是旅游资源的美誉度。这种美誉度包括自然美誉和服务美誉两个方面,即自然风光的品质和整体社会服务质素。美誉度通过新闻褒贬、游客口碑、权威机构的品评来获得,中国诸多山中,美誉度最高的首推安徽黄山,这固然是“五岳归来不见山,黄山归来不见岳”的自然秉赋所致,也包括中国权威部门评选“中国十景”时,黄山是被评上“中国十景之一”唯一山体,这说明黄山起码是自然美誉度最高的中国名山。最后,是旅游资源的定位度。旅游资源的定位度是指该旅游点在同类旅游点中的独特之处。定位度是以知名度、美誉度为基础的,没有知名度的定位度充其量是无人问津的原始存在,不构成旅游的意义;没有美誉度的定位度也是不可思议的,即这种定位并不被人们所称道。同时,定位度又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综合,甚至包涵着知名度、美誉度,即好的公共关系定位充分体现了知名度上的充分拥有名气的定位和美誉度上的广泛被人喜爱的定位。再以中国名山为例,各名山的定位度是有差异的,除了名气大小定位不同外,风格迥异也是世人共知的:泰山以雄伟定位,它海拔高,一览众山小,华山以险要定位,自古华山一条路;庐山以奇特定位,仙人洞、狭岩、瀑布,包括“庐山会议”等特殊含义,使其奇特无比;峨嵋山以秀丽定位,集中国西南秀丽于一体;青城山以幽静定位,“青城天下幽”;巷山以一山一溪相间的横断山脉特定样式为风格;神农架则以神秘和未被广泛开发的原始风味为特质;黄山以其移步移景的综合美确定定位。定位理论是公共关系的核心理论之一,用于旅游资源开发是极为重要的。新加坡仅有616平方公里的面积和200多万人口,根本没有什么奇特的自然景观,但新加坡当局充分发挥其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独特地理位置,以东南亚商务中心,一流服务、免税港口等人为办法赢得独特定位,其旅游收入甚至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2亿人口、众多名山大川的中国还要高。前提:旅游公众的公共关系分析旅游公众是相对旅游部门的客体服务对象,主要是指游客。游客无疑是旅游部门的“上帝”,没有游客的光临,一切旅游都无从谈起,故而研究、分析、了解、协调公众,是搞好旅游业的前提。根据1937年国际联盟专家统计委员会的解释: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住在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超过24小时以上的人(国厉旅游者定义)。1963年罗马联合国旅行和旅游会议进一步拓宽了旅游者的定义,目前,人们认为凡构成旅和游两要素的,均属旅游者之列。由此可见,旅游者已成为一个包容量很大的概念,对旅游者的分析和服务成为一个综合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公共关系学的共同研究课题。公共关系学的公众理论认为,公众具有同质性、群体性、可变性等特点,应当努力细分公众,从而满足不同公众的愿望;应当努力争取公众,从而使潜在公众、将在公众成为现在公众;应当努力尊重公众,从而使逆意公众成为顺意公众。将这些理论运用于旅游行业,就应当首先细分旅游公众,按照旅游动机(观光,度假、会议、体育等)、旅游者年龄(老、中、青等),旅游者文化层次、职业层次、兴趣特点等对旅游者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尽量满足旅游者的多样需求。同时,努力争取想旅游又有诸多顾虑的人实现旅游,努传一直被誉为“开路先锋”。在旅游宣传中,公共关系更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必须:首先,树立公共关系意识,重视旅游宣传。公共关系的特点是“不但要做得好,而且要说得好”。这个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不懂得宣传,就无法推销旅游资源。近年来,西方各国对旅游宣传的重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旅游王国”西班牙每年旅游宣传费高达2500多万美元,对外散发的旅游画报、招贴画、导游图、明信片等宣传品超过600万份。旅游业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三分之一的美国夏威夷州,每年旅游宣传经费达500万美元。相比之下,我国这方面公共关系意识明显欠强,许多人认为这是“花架子”、“吹牛皮”,不如“踏踏实实建好旅游景点”。实际上缺乏宣传就缺少游客,也就缺少收入和资金,如此反而建不好旅游景点。正如西方人们所说的,只懂建设不懂宣传,就好象在黑暗中对情人送去秋波。其次,遵循公共关系原则,规范旅游宣传。公共关系原则强调宣传的真实性、及时性和针对性,主张彻底摒弃假、大、空的坑人害己宣传。同时要求切合时机地针对特定公众进行宣传。1992年9月,《北京晚报》披露过一些所谓“一日多游”的旅游宣传实际上景点不足,坑害游客,严重损害首都形象。其实,这种违背原则的宣传绝非个别,规范旅游宣传已迫在眉睫。最后,借鉴公共关系技巧,搞好旅游宣传。旅游宣传的技巧可以大从量的公共关系理论中获得,如媒介搭配与运用技巧,特定公众意见与领袖的争取技巧,处理批评与投诉平息敌意公众的技巧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旅游业可以直接借鉴和运用这些技巧。拓展:旅游产品的公共关系营销旅游产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旅游产品包括有形无形的一切沟成商品的产品、景区、服务等;狭义的旅游产品指的是旅游购物品。本文所指的是其狭义方面的界定。所谓的浓游业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除了游客拥入增加购买力形戌市场以外,也包括与旅游密不可分的旅游产品的生产。象杭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大量的旅游工艺品、绣有杭州风景名胜的编缎、扇子、甚至张小泉剪刀的生产都被带动起来了。而这些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旅游土特产品、旅游文化商品、旅游食品、旅游服装产品等如果能注意运用公共关系的营销艺术,不但可以大大增加旅游业及所在地区的经济收入,也将会给旅客带去无限的美好回忆。旅游产品从开发、设计、制作到营销各环节,既涉及观赏性又涉及实用性,既涉及纪念意义又包含礼品价值,非一般商品所能比拟。而且,游客在购买旅游产品时的心境与购买一般商品时的心境差别很大,消费支出的心理承受力也不一样。运用公共关系技巧,在形象、吉祥、美好纪念等事物中将情感特质切入,会使其营销成功率大大超过一般商品。如果说,一般商品更注重理智判断的话,那么,旅游产品的营销更注重情感判断。这对于相对广告而言更重形象和超脱的公共关系来说,自然十分切合。总之,中国旅游公共关系理论,当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行业的形象为核心,通过旅游宣传,推销产品及服务等中介手段,以内部协调旅游行业各部门(内求团结)和外部协调旅游公众及其它行业(外求发展)为依据,将公共关系理论渗透到旅游行业,从而全方位推动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113 浏览 3 回答
176 浏览 3 回答
335 浏览 3 回答
183 浏览 2 回答
200 浏览 4 回答
230 浏览 2 回答
246 浏览 5 回答
294 浏览 2 回答
217 浏览 2 回答
304 浏览 4 回答
209 浏览 2 回答
83 浏览 1 回答
215 浏览 2 回答
358 浏览 3 回答
264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