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跃然,李纾. (2009年待印). 决策者-建议者系统模型的回顾与前瞻[J].心理科学进展.2.刘欢,梁竹苑, 李纾. (2009年待印). 得失程数的变化:损失规避现象的新视点[J]. 心理学报.3.饶俪琳, 梁竹苑, 李纾. (2009). 迫选规则体验法:检验规范性和描述性风险决策理论的新尝试[J].心理学报.41(8),726-736.4.刘欢, 李纾. (2009年待印). 实证研究中金钱刺激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J]. 人类工效学5.白新文, 任孝鹏, 郑蕊, 李纾. (2009). 四川灾区民众社会心理状态研究. In 张侃, 张建新 (Eds.), 5.12灾后心理援助行动纪实: 服务与探索. 北京: 科学出版社.6.李纾 (2009). 风险决策学科发展研究. In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Ed.), 2008-2009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046-4933-1.7.白新文,任孝鹏, 郑蕊,李纾. (2009). 5.12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心理和谐状况及与政府满意度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17(3), 574-578.8.李纾,刘欢,白新文,任孝鹏, 郑蕊,李金珍,饶俪琳,汪祚军. (2009). 汶川“5.12”地震中的“心理台风眼”效应[J]. 科技导报, 27(3), 87-89.9.(美)Jonathan Baron 著 思维与决策(第4版)李纾、梁竹苑 主译[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ISBN: 9787501968091.10.刘欢,梁竹苑, 李纾. (2009). 行为经济学中的损失规避[J].心理科学进展.17(4), 788-794.11.苏寅,毕研玲, 李纾,饶俪琳. (2009年待印). “避害”还是“趋害”?[J].心理科学,12.李纾,毕研玲,梁竹苑,孙彦,汪祚军,郑蕊. (2009). 无限理性还是有限理性?——齐当别抉择模型在经济行为中的应用[J]. 管理评论. 21(5), 103-114.13.许洁虹, 李纾. (2008). 英语文字的概率表达[J]. 经济数学, 25(1), 101-111.14.李金珍, 李纾, 许洁虹. (2008). 灾难事件后继风险决策[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18(4),37-43.15.汪祚军, 李纾. (2008).行为决策中的分离效应[J]. 心理科学进展,16(4),513-517.16.毕研玲, 丁见略, 李纾. (2008). 目击者信心与正确率关系及影响因素[J]. 人类工效学, 14(3),65-68.17.毕研玲, 刘钊, 李纾. (2008). 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过分自信的研究[J]. 人类工效学,14(4), 49-52,77.18.饶俪琳, 梁竹苑, 李纾. (2008). 行为决策中的后悔[J].心理科学, 31,1185-1188.19.梁哲, 许洁虹, 李纾, 孙彦, 刘长江, 叶先宝. (2008).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沟通难题--从心理学角度的观察[J]. 自然灾害学报,17(2), 25-30.20.叶先宝, 李纾. (2008). 公共服务动机:内涵、检验途径与展望[J]. 公共管理学报, 5(1), 56-60.21.梁哲, 李纾, 许洁虹. (2007). 预期理论权重函数π的由来、质疑及Tversky的阐释[J]. 经济数学, 24(4), 331-340.22.许洁虹, 李纾. (2007). 汉语文字概率表达之数值转换的探索性研究[J]. 人类工效学, 13(4), 15-18.23.孙彦, 李纾, 王咏. (2007). 促销的心理行为研究综述[J]. 人类工效学, 13(4), 48-50.24.李纾, 谢晓非等. (2007). 行为决策理论之父:纪念Edwards教授2周年忌辰[J]. 应用心理学, 17(2), 99-107.(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5.孙彦, 殷晓莉, 李纾. (2007). 预期理论的提出、演进及危机[J]. 应用心理学, 17(2), 168-173.26.梁哲, 李纾, 李岩梅, 刘长江. (2007). 幸福感预测中影响偏差的产生[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1(10), 693-695.27.孙彦, 李纾, 殷晓莉. (2007). 决策与推理的双系统——启发式系统和分析系统[J]. 心理科学进展, 15(5), 721-845.28.李岩梅, 李纾, 王咏. (2007). 认知与动机因素对品牌信息处理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15(4), 674-681.29.毕研玲, 李纾. (2007). 有限理性的“占优启发式”和“齐当别”决策模型的作为 — 当Allais悖论杠杆撬动了期望效用理论[J]. 心理科学进展, 15(4), 682-688.30.李岩梅, 刘长江, 李纾. (2007). 认知、动机、情感因素对谈判行为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15(3), 511-517.31.刘长江, 李纾. (2007). 神经经济学:迈向脑科学的决策科学[J]. 心理科学, 30(2), 482-484.32.刘长江, 李岩梅, 李纾. (2007). 实验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困境[J]. 心理科学进展, 15(2), 379-384.33.李纾. (2006). 发展中的行为决策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14(4), 490-496.34.高利苹, 李纾, 时勘. (2006). 从对框架效应的分析看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J]. 心理科学进展, 14(6), 859-865.35.于窈, 李纾. (2006). “过分自信”的研究及其跨文化差异[J]. 心理科学进展, 14(3), 468-474.36.李纾, 许洁虹, 梁哲, 施维, 李岩梅. (2005). 1988、2002和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及心理学界对Savage确定事件原则(sure-thing principle)的研究[J]. 管理评论, 17(11), 10-18.37.李纾. (2005). 确定、不确定及风险状态下选择反转:“齐当别”选择方式的解释(英文)[J]. 心理学报, 37(4), 427-433.38.孙悦, 李纾. (2005). 澳门人的风险知觉与赌博行为[J]. 心理学报, 37(2), 260-267.39.李纾. (2003). 论闽方言及其演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3(3), 65-73.40.李纾. (2001). 艾勒悖论(Allais Paradox)另释[J]. 心理学报, 33(2), 176-181.41.李纾. (2001). 辛亥年间同盟会员在伦敦活动补录[J]. 史学月刊, 6, 123-127.42.李纾, 房永青, 张迅捷. (2000). 再探框架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J]. 心理学报, 32(2), 22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