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在中国发表医学杂志

发布时间:

在中国发表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好投吗介绍如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不好投。

该杂志属于北大核心期刊。论文里面必须有干货才能发表,核心期刊一般审稿时间长,审核稿件严格,需要经过2-4次修改。

比较好投的医学类杂志有:

1、《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CN:44-1193/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实用医学杂志》以临床实用为基础,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主要报道全国各地各级临床医生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实用性较强的临床经验、医学新技术、新动态等。

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办刊宗旨显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消毒来菌、抗生系使用等工作中起导向作用。

3、《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CN:61-1419/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国际眼科杂志》为一综合性眼科专业学术期刊,涵盖面广、信息量大;包括眼科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论文。

4、《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半月刊)创刊于1989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部级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旬刊),是中国科技优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CSCD期刊。

本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王陇德副部长担任名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任张阳德教授担任主编,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以及医学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医学信息、动态方面的文章。设有论著、综述、临床研究、临床报道、学术交流、病例报告等专栏。

5、《按摩与康复医学》

《按摩与康复医学》:ISSN:1008-1879,是康复医学期刊中很热门,也很不错的一本期刊,半月刊,审稿周期短,出刊速度快。

《按摩与康复医学》创刊于1985年,曾用名《按摩与导引》,是由广东省中医药局主管,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医学科技期刊。

核心难度都是比较大的,不仅对文章要求好,对作者的身份还是有一定的要求。

比较推荐科技核心:《陕西中医》(SCD 第一批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医药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

投稿要求:来稿应具先进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要求资料真实,当报道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地区、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数据可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文字通顺。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若取得国家或部、省市级以上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请附项目证书复印件,并脚注于文题页下方。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指南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

gold指南是中华医学会发表的。每年出三期,在6月9月和12三期,发表论文266篇。

1.属于国家级期刊;晋升副高论著在此刊物发表应该是认可的。

2.《中国医药指南》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学技术部正式批准,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基金会361期刊网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一本国家级权威性医药卫生类期刊。

《中国医药指南》(国家级)

中国医药指南主管单位:卫生部主办单位:中国保健协会国际刊号:ISSN1671-8194国内刊号:CN11-4856/R发表周期:旬刊邮箱:

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制订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将中国成人的高血压诊断界值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消息一出,立即冲上热搜。一夜之间,很多人忽然成了高血压。然而,针对热度不减的讨论,昨晚,国家卫健委出面回应。“健康中国”发布消息称,国家对于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要求。也就是说,国家没有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这两天,围绕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讨论十分热烈,各路专家有的支持,也有的明确表示反对。 媒体评高血压诊断标准之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红星深度|130/80还是140/90?2亿人“被高血压”背后的“正常高值”之争

图据东方IC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吴阳 北京报道

编辑 邱添

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微信公众号,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由≥140/90mmHg下调为≥130/80 mmHg。该《指南》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联合制订。相关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

11月15日,国家卫健委则发布消息称,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

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目前,《指南》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网络预发表链接已经失效。上述微信公众号消息指出,《指南》将于11月24日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年11期正式发表。

标准改变影响几何?《指南》表示,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SBP(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DBP(舒张压)80~89 mmHg的人群占比达,预计总人数近亿,且该血压范围人群主要为18~54岁的中青年。《指南》还表示,根据最新国际指南推荐的降压药物治疗启动标准,在我国35岁及以上成人中,SBP130~139 mmHg和/或DBP80~89 mmHg的人群有需要进行降压药物治疗,预计总人数为3990万。

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陈慧了解过这份《指南》制定的情况,在《指南》发布后,她也曾与《指南》发起人和首席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蔡军交流过。她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指南》制定的初衷是好的,但临床《指南》修改牵扯面广,国家卫健委做出回应很有必要。有研究显示,强化降压对人体有好处,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有好处,所以希望关注正常高值的群体。

但是,陈慧认为,修改高血压标准稍微激进了一点,可能会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导致服药人数翻倍,增加个人和国家医保负担。她认为,应该回归到对正常高值人群加强生活方式干预。

诊断标准的分歧

国际上早有不同声音

国家卫健委指出,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2005年、2010年、201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防治指南、临床路径等均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

据第一财经:目前,未参加前述《指南》制订的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国家卫健委高血压诊疗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高血压研究所已经联合向国家卫健委提交声明,阐述相关立场,并给出相关建议。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2010年发布的防治指南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该指南的最新版为2018年修订,作者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两版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所长、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刘力生领衔。

从国内外相关指南来说,世界卫生组织1977年提出≥160/95mmHg的标准,1997年改为≥140/90mmHg,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沿用至今。

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高血压指南率先将高血压诊断标准降低到≥130/80 mmHg。但是跟进这一标准的机构和学协会极少。美国糖尿病学会就一直坚持≥140/90 mmHg的诊断标准。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高血压学会(ESH)的高血压管理指南、2020年国际高血压学会(ISH)的《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均维持≥140/90mmHg的诊断标准。

2022年5月,中国台湾心脏病学会和台湾高血压学会联合发表的《2022年台湾高血压指南》,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mmHg。中国台北荣民总医院教授江晨恩教授曾在一场对此的两岸学术研讨会上指出,随着相关的研究不断深入,国际上在设定高血压方面也出现了差异,不同学术组织在降压目标有所不同,大体分为积极降压、传统降压以及消极降压三派。

《指南》制订组专家、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则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文表示,不同学者之间、不同学术机构之间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次标准下调,正方或反方都有理由与依据,但其出发点与根本动机却是一致的,就是更好的管控血压,最大程度地降低高血压对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危害。

血压处于130-139/80-89 mmHg者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人群。郭艺芳认为,《指南》引起的争议,让普通民众关注自己的血压健康,关心自己可能是病人,就是件好事。“如果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去自觉主动的少吃多动减体重、戒烟限酒少吃盐、生活规律少熬夜、精神放松足睡眠。”

正常高值的定义

血压不是单一、不变的数值

不过,并不是低于诊断标准就代表血压正常。国际上普遍把正常血压定义为

国际上一般只推荐对于SBP130~139mmHg的高危者启动降压药物治疗。而《指南》的另一重大调整在于,推荐对血压130-139mmHg/80-89mmHg范围合并0-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后血压仍不达标的,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陈慧解释,人的血压本身就不是一个单一、不变的数值。目前使用的140/90mmHg,也是人群调查的结果。这个数值适用于大多数人,但对于一些个体来说,达到了也未必就可以真正确诊为高血压。

陈慧认为,医生首先要加强130/80mmHg到140/90mmHg之间这类正常高值人群的教育,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看是否可以逆转,过去的指南也强调这一点。

“任何一级高血压,首先是非药物治疗,健康生活方式不能达标再考虑药物治疗,这是高血压治疗的一个原则。但如果这个指南中130/80mmHg成为标准,药企就会借此宣扬高于该标准的人都来服药。这会导致服药人数会大批增加,个人和国家医保都承受压力。”陈慧说。

标准调整的争议

不仅考虑临床研究,还要考虑国情

对于标准下调的依据,《指南》推荐意见说明引用多项国内外研究表示,基于观察性研究证据,危害存在;基于临床试验证据,干预有效。但是随即学界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所长、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刘力生近期表示,没有高质量的证据指出,血压在130~139mmHg/80~89mmHg范围内,药物治疗会取得明显收益。

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王继光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没有任何一项发表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对血压130-139/80-89mmHg的非高危患者进行药物降压可以取得获益,也没有研究证实对这部分人进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王继光表示,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不仅不适合我国的国情,而且反而可能会对血压非高危者导致严重的健康危害。

对于美国ACC/AHA2017高血压指南的调整,国际上也一直争议不断。例如,《英国医学杂志》(BMJ)2018年刊发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研究认为,若使用美国高血压指南新定义,中美卫生系统都将不堪重负,难以为继。

陈慧解释,美国将高血压指南中的标准降低到130/80mmHg,主要是因为美国有大量肥胖人群,影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已经很难控制。为了更好使血压达标,减少心脑肾并发症,美国的高血压标准低于其他国家。同时这与美国的医疗资源相对更好也有关系。但是,这个标准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显得过于激进,绝大多数国家都在使用140/90mmHg的标准。

从成本效益来看,发布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赵冬介绍,血压水平在130~139 mmHg和/或80~89 mmHg的人群多为中青年,下调诊断标准体现了防线前移、加强初始预防的理念,否则我们将错过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危害的关键时机。针对血压130~139/80~89mmHg人群开展生活方式干预以及非药物治疗无效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就是减少高血压不良后果的重要窗口期。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下调虽然可能造成前期用于治疗费用的增加(基于目前国家医保和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这种增加是完全在可负担范围之内的),但长期看来未来用于严重并发症治疗的高额费用有望大幅度下降,总体是符合成本效益的。

记者暂未注意到《指南》给出卫生经济学评估证据的依据文章或具体测算过程。

陈慧说,中国与美国国情不同,中国的肥胖人群没有美国那么多,正常高值人群可以采用非药物治疗。同时中国的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医保负担能力有限。“临床《指南》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临床研究,还要考虑到国情,比如国家医疗的承受能力,国民的健康水平等。”

药企股价一度大涨

背后是否有利益推动?

一份医学指南的制订需要邀请各方面、各科室的专家。根据《指南》全文,指南制订工作组成员除了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医师、专家,还包括肾脏病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精神心理科、流行病学、护理学、临床药学、卫生经济学等领域专家以及患者代表。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外审组专家有4名政策制定者。

《指南》发起人蔡军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高血压诊断界值的下调经50位全国心血管领域顶级专家一致投票通过。据经济观察网,指南制订委员会一位核心成员也表示,“绝大部分专家投票都是很支持的”。

红星新闻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这份《指南》发布前后,在国内心血管领域举行过相关讨论和座谈。

11月14日星期一股市开盘,华海药业、人福医药、润都股份等高血压药物板块企业股价应声大幅上涨。对此,有网友提出药企利益推动的质疑。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资金来源方面,《指南》表示制订所需资金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与控制局项目(T2021-ZC02)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21-I2M-1-007)。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劳务、资料、差旅和会务费用,指南推荐意见未受资助影响。

利益冲突方面,《指南》表示,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经济观察网采访的上述指南制订委员会核心成员也表示,《指南》用的全部是自有项目的科研经费,“没有拿过药企一分钱”。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高血压诊断标准陷入争议,管理好血压有多重要?

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制订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将中国成人的高血压诊断界值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消息一出,立即冲上热搜。一夜之间,很多人忽然成了高血压。

然而,针对热度不减的讨论,昨晚,国家卫健委出面回应。“健康中国”发布消息称,国家对于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要求。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说,国家没有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

高血压标准之争

这两天,围绕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讨论十分热烈,各路专家有的支持,也有的明确表示反对。根据《医师报》报道,中国高血压联盟原主席刘力生教授表示,在130-139/80-89 mmHg中低危心血管风险成年人群中,降压药物治疗不仅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风险,反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采用130/80 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切点,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社会和医疗保障体系带来重大冲击。

11月15日,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王继光教授也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不仅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而且反而可能会对血压非高危者导致严重的健康危害。

昨天,国家卫健委的文章说,2005年、2010年、201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防治指南、临床路径等均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何奔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的诊断标准,2012至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者人数约为 亿。如此庞大的基数,但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 和,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

而根据全国调查数据,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130-139/80-89 mmHg的人群预计总人数近亿。如果调整高血压诊断界值,高血压病人的数量几乎翻了一倍。患者人数的急剧增加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社会和医疗保障体系带来重大影响。

何奔教授认为,高血压治疗的目标就是降低它带来的临床后果。而血压是连续曲线,血压增高的程度与并发症呈正相关。而高血压高危人群是指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伴10年心血管风险,包括脑出血、缺血性卒中、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肾衰等临床合并症,经评估风险超过10%。因此,对于血压合适控制的强调是再怎么都不过分的。但要找到合适的“切点”;就是既不左也不右,这是很难的,所站的立场不一样,就会产生争论。从临床医生的角度,经常会看到病人有严重高血压自己根本不知道,治疗率、控制率也很低,服药依从性很差等问题,这让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高血压防控。

77岁患者蒋先生,高血压病史10年,目前血压为180/106mmHg,伴高血脂、糖尿病。冠脉造影冠状动脉轻度狭窄,心脏超声提示:左心房明显扩大,室间隔增厚,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退,左室射血分数为45%。何奔说,该患者长期高血压,控制欠佳,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也发生改变,且伴有高血脂,糖尿病,属于心血管高危患者。何奔叮嘱患者低盐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注意休息,同时给予药物治疗。“像这样的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欠佳时,还需要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多药联合治疗并改善心衰;同时,降糖降脂也需要跟上。”何奔说,这样的高危患者在家也要每天自测及监测血压,定期复诊,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并发症发生。

改指南会产生什么影响?

何奔教授认为,高血压的防治,最重要的就是关口前移,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有效减缓疾病的进展,减少心、脑、肾等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高血压与康复亚专科主任邵琴也表示,参照指南,更多人可能会开始尽早关注自己的血压,尽早发现高血压,及时就诊,早期加强管理,以防疾病的进展。而医生也会更关注此部分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危险因素,以便早期干预。

当然,对于血压130-139/80-89mmHg的患者,也就是本次指南修订中的“有争议人群”,此部分人群如没有明确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可先进行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而不是马上就吃降压药。

患者小刘23岁,总是头晕胸闷,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尤其明显。由于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而诊室血压为138/88mmHg。通过询问病史,医生发现该小伙因工作压力大,近几个月经常通宵熬夜,且夜间暴饮暴食,并经常失眠,也无运动习惯。虽然按照现行诊断标准,小刘还不是“高血压患者”,但他的症状已经为他的健康敲响了警钟,医生叮嘱其先改善生活方式,调整压力,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适当运动,包括每次30~60分钟的中等或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5~7天;每周2~3次抗阻训练等。3个月后复查,小刘的血压降至121/74mmHg,头晕胸闷症状得到很大改善。

期待更多人关注自身血压

随着新版高血压指南的更新,这两天来医院咨询的患者也相应增多。更有不少市民在电商平台下单,购买了血压计,正式开始关注全家人的血压。

患者小王恰好血压处于130/80mmHg,但是没什么不舒服,他不知是否要吃药。邵琴说,这类患者应充分评估,是否伴有临床合并症,是否有超过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等。如果评判下来是非高危患者,可从生活方式干预入手。“其实,无论是低危或高危患者,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运动、减压、减重、戒烟限酒等;对于高危患者,建议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而对于非高危患者,可先进行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好时可考虑启动降压药物治疗。”邵琴说。

总之,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遏制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的核心策略之一。何奔教授坦言,国内高血压患者中,老年人群体仍是主角,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临床经验,给予患者最适合的干预方案。从另一个角度讲,借此机会,可呼吁更多人群引起重视,更早地关注自己的血压,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把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下去,这才是医生患者都希望看到的结局。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文章

核心期刊。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文量最高的学科是核心期刊,3年共计829篇,占总发文量的。该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

医学类的像中华医学会这样的机构下的系列杂志,分为中化、国际、中国三个系列,其中中华的级别相对来讲要高一些。有些地区把中化系列的杂志列入一类期刊。中华系列的基本是08北京中文核心期刊,有一些还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双核心。 评职称,分为北大中文核心和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还有国家级期刊。评正高的话,至少要三篇以上的北大中文核心,根据地区不同会有一些差异同。

中华医学杂志投稿是很简单的,到中华医学会网站在线投稿就可以,但是审核很难通过哦。如果晋升单位没有特殊要求,没有必要投中华类的杂志。

该杂志代发文章的步骤如下:1、跟中国医学人文杂志沟通选刊,根据自己论文选题选择发表的杂志社;2、发布投稿,上传论文填写作者信息;3、等待反馈,等待稿件审核,还需等待编辑回复,一般周期会在两到三个月;4、支付费用,现在的刊物一般都要收取一定的版面费,按文章的字数占几个版面还有刊物的等级来收取一定的版面费;5、还需等待期刊制版印刷;6、等待收刊,杂志社一般会给样刊寄给作者。

美国运动医学杂志发表在哪

编者:(美国)(Anthony )谢帕赛(美国)(Brian )布斯库尼译者:韩一生出版社: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页码:494 页出版日期:2008年ISBN:9787810863209装帧:精装开本:16丛书名:骨科必备丛书定价: 《骨科必备丛书一一运动医学》由知名运动医学专家编写而成,集中介绍了住院医师及运动医学专科医师在运动医学专科轮转或临床实践中必备的全部信息。阅读界面友好便捷,可逐页阅读,也可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或操作之前迅速翻阅。内容组织合理从体格检查开始介绍,然后为非手术治疗、关节镜治疗等,最后为康复治疗,符合临床诊疗活动规律。表格插图丰富助你迅速回顾必要知识。关键知识全面对于具体运动损伤的介绍包括解剖、临床表现、诊断、外科指征与操作技术以及治疗的并发症等。格式编排实用临床关键信息非常易于查找。 第一篇 相关知识第1章 肌肉、肌腱与韧带损伤的病理生理第2章 运动前的体格检查第3章 运动药理学:运动药物的应用与滥用第4章 女性运动员第5章 儿童和青少年运动员第6章 老年运动员第7章 脑损伤第8章 脊柱损伤第9章 应力性骨折第10章异体软组织移植第11章 关节镜手术的原则第12章 队医在诊断和处理疾病方面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第13章 皮肤病和感染性疾病第二篇 上肢第14章 肩关节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第15章 肩关节和肘关节的体格检查第16章 肩部投掷伤第17章 肩关节前方不稳第18章 肩关节后方和多方向不稳第19章 肩袖病变第20章 肩锁关节和胸锁关节疾病第21章 上肢的神经损伤第22章 肘关节损伤第三篇 下肢第23章 骨盆、髋部及大腿运动性损伤第24章前交叉韧带损伤第25章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第26章 后交叉韧带损伤第27章 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第28章 髌股关节异常第29章 半月板损伤第30章 关节软骨损伤第31章 下肢过度使用损伤第32章 踝关节损伤第四篇 康复第33章 运动医学的康复治疗第34章 力量及体能训练……

全球最顶尖的运动医学专家:陈世益、张立、牛映雪等。

陈世益教授获2项国际奖复旦大学华山医院陈世益教授今年5月30日,在美国印地安那州首府印地安那波利斯市举行的美国运动医学学院(ACSM)第47届年会上获得“2000年国际学者奖”。本次年会共有5400名学者参加,该奖为全球竞争,一名得主,影响较大。这也是我国运动医学工作者首次获得此项荣誉。大会期间举行了盛大的颁奖典礼。

获奖后,陈世益教授由美国运动医学学院资助,对威斯康星大学医院骨科与运动医学科、匹兹堡大学医院骨科及著名的“肌肉骨骼研究中心(MSRC)”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访问、学术讲座和合作研究。这对加强中美两国运动医学界的交往和了解起到了积极作用。

陈世益教授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运动创伤学组副组长,上海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他对膝、肩关节和肌肉运动损伤方面进行系列研究,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其中的论文已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这些工作得到了国际上的肯定,为中国运动医学事业增添了光彩,扩大了在国际上的影响。虽然算不上全球顶尖,但是在国内算是顶尖啦。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挺有名的,是英国运动和运动医学协会、欧洲运动医学和运动医师学院以及澳大利亚运动医师学院的官方杂志。内容涵盖运动医学最新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包括生理治疗、物理治疗与康复。影响因子,在运动医学杂志中排名很高,在运动伤病方面的有很多精彩的综述和研究文章。中国作者也是有的。如果是想投好发表的,可以选Journal of ISAKOS或者BMJ Open Sports and Exercise Medicine。

在中国药学杂志发文章

不容易。截止到2022年7月6日,根据《中国药学报社》的相关规定了解到,英文版杂志的发表并不容易,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反复斟酌,确定无误之后才可以发表。

这个说不完的,有很多,主要看你要求。

稿件类型刊登的稿件包括展望与综述、研究论文、简讯、学术动态等栏目。来稿要求论点明确, 数据可靠, 结构严密, 层次分明, 文字精炼。论文全文 (包括中文摘要) 一般不超过5千字, 简讯不超过3千字, 综述在8千字以内。研究论文 报道具有原始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简讯 报道具有原始性和创新性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术动态 报道药学各领域的发展方向、学术会议及著名学者观点等。综述与进展 对当前药学各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 结合作者在该领域的工作进行的总结、评述。投稿要求1. 来稿请发电子版 (word格式保存)、单位介绍信及保密审查意见的PDF文件。请勿一稿两投。来稿凡属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 请注明项目编号。来稿收取稿件处理费100元/篇, 通过邮局汇至本刊。编辑部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北京大学药学院《中国药学》(英文版)编辑部, 邮编 100191。2. 稿件应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图、表格、致谢、参考文献、图解摘要等, 并标注页码, 文章如有中文稿可附上以便于审阅时参考。论文请用 Times New Roman体五号字, 倍行距。请附上中文文题、作者及单位地址、摘要、关键词 (中英文一致)。请登录本刊查看样稿。3. 来稿一经受理即发稿件回执, 作者收到回执请签订论文版权转让授权书。一般2个月左右通知作者稿件审理情况。作者应及时按审阅专家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 并将修改稿和对专家修改意见做答复说明返回编辑部。修改稿在1个月内未发回编辑部, 作自行退稿处理。修改稿通过审定稿后将通知作者按要求提供最终修改稿, 以便送国外英文编辑审阅。4. 文章发表前, 作者将收到校样和版面费通知。请作者仔细校对 (文责自负)。作者在收到校样2天内返回编辑部。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 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5. 来稿一经发表, 酌致作者稿酬, 并免费赠送当期期刊2本及论文的PDF电子版。本刊已编入《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等数据库, 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付给, 如不同意可在投稿时声明。稿件撰写要求文章题目 (Title) 简明确切地反映论文的特定内容, 不宜过长。文题首字母大写, 除专有名词外其余小写, 齐左。作者及工作单位 (Authors and affiliation) 作者应是参与来稿专题研究工作的主要科技人员, 应对全文的内容负责, 并能回答文中的问题, 是论文的法定著作权人和责任者。作者姓名间用逗号分开, 应注明责任作者 (*标出)。作者的汉语拼音名前姓后首字母大写(如: Li-Mei Zhang, Ping Wang)。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遵从国际惯例。不同单位的作者在其右上角标出序号, 并在其相应单位前标出。脚注 (Footnotes) 包括基金项目 (注明项目编号), 责任作者的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和E-mail)。摘要 (Abstract) 摘要应简明扼要地用一段话叙述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不必做出评论和解释, 单独阅读摘要部分应对全文内容有概括性了解, 其详尽程度可参照CA (Chemical Abstracts)的模式。摘要中尽可能不要用参考文献以及非标准化的缩略语。图解摘要 (Graphical abstract) 作者应另页提供图解摘要, 用于本期目录编写, 以便于读者浏览。图解摘要应尽量用简明绘图方式表达提交论文的最核心内容, 不要求全面覆盖文章内容。如果需要可添加少量文字叙述。若无绘图时只用文字表述亦可。格式上应包括文章标题、全部作者姓名、绘图、必要的文字叙述 (少于50单词)。关键词 (Keywords) 关键词3~10个, 可从文题、摘要及正文中选取, 中英文一致, 应标注能反应论文特征内容、通用性较强的, 符合主题词表的术语。应避免使用特别泛指的词语, 宜选自《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SH)》和《中医中药主题词表》。关键词首字母大写, 之间用分号相隔。正文部分 (The body of paper) 研究论文一般分为前言、实验 (实验材料、方法)、结果与讨论三大部分。层次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尽量减少层次。采用三级标题, 齐左。?1. 前言 (Introduction) 简明扼要地概述本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实验基础及国内外现状。明确提出本文目的, 尤其是本文的创新性。标出主要参考文献。要特别尊重和总结前人在此领域的研究工作。2. 实验部分 (Experimental or materials and methods) 本期刊包括药学研究领域各方面, 实验部分格式难以统一。建议包括通用方法、具体实验步骤、实验数据、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等部分。(1) 实验材料 应说明主要材料来源、品种及规格。药名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 (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INN), 以《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国家药典委员会办公室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为准。若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 则用批准的药名。少用代号, 尽量不用商品名。药名首次出现时应写出英文全称, 药名写在剂量前面。(2) 研究对象 动植物、微生物应注明拉丁学名, 植物标本应说明鉴定人及存放地点。实验动物应标明清洁级和合格证号, 报道的大鼠和小鼠至少应为清洁II级。实验动物或人的性别、年龄和实际测得的体重应该用均值±标准差 ()及可信区间表示。当实验以人或动物为研究对象时, 作者应当声明。只有符合机构责任委员会的伦理 (道德)标准或依照1975年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 (1983年修订), 才能进行人体实验。应该省略患者的姓名及医院号码。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相关机构提供的维护与使用说明。(3) 实验方法 尽量简洁明了, 数据报道注意有效数字位数和精度。凡文献已有记述的方法, 一般可引文献。对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方法要写明改进处。如果是自己创新的方法, 则宜详述, 以便他人重复。理论计算中采用的计算程序、来源及计算机型号、语言应予以注明。(4) 计量单位及符号 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简称法定单位)。请参阅《量和单位》(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5) 国际代号与缩写 文中尽可能采用国际代号与缩写。如果不是常用缩略词, 应在第1次出现时给出定义。如: s (秒), min (分钟), h (小时), d (天), t (时间), IU (国际单位), P (概率), UV (紫外), . (静脉注射), . (肌内注射), . (腹腔注射), . (皮下注射), . (脑室内注射), . (动脉注射), . (口服), . (灌胃), in vivo (体内), in vitro (体外)。(6) 数字 作为量词与序数词一律用阿拉伯数字, 数字符号按国家标准执行。单位符号前的数字最好在, 必要时改用适当的词头符号, 如: M, m或以10n, 10-n表示。数字的增加可用倍数, 减少则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2-6%应写为2%-6%, 2-6×104应写为2×104-6×104 或 (2-6)×104, 2×3×4 mm 应写为2 mm×3 mm×4 mm。(7) 有效数字 测量数据不能超过其测量仪器的精密度。任何一个数字, 只允许最后一位有误差, 前面的位数不应有误差。在一组中的 (), 应考虑到个体差异, 一般以s的1/3来定位。如: (4820±) g, s的1/3超过100 g, 平均值波动在百位, 应写为 (±) kg。(±) mm, s 的1/3超过 mm, 平均值波动在十分位, 应写为 (±) mm。有效位数以后的数字修约数小于5则舍, 大于5则进, 如等于5, 则前一位数逢奇则进、逢偶 (包括0)则舍。数字修约只可一次完成。(8) 表和图 图表要设计合理, 即使单看图表就能大体了解实验内容(图注和表注应适当简述实验内容)。图表中量和单位应是量的符号在前 (斜体), 单位符号在后, 如: t (h) (表示以h为法定单位的时间)。图表都应用阿拉伯数字依次编号, 只有1个时, 仍用表1或图1表示。图表分单栏 (8 cm宽) 和双栏 ((10~17) cm宽)放置。图 若是数据图请用Origin或是Excel原图 (或者是右键可以编辑的图), 化学结构式请用ChemDraw; 图片请提供单独的原始图片 (jpg格式), 像素至少300dpi分辨率。要求准确、清楚。照片(黑白或彩色)必须反差鲜明, 清晰易辨; 显微照片内应画长度标尺, 必要时以↑标明上方位。图坐标值不超过3位数或小数点后不多于1个零, 必要时作处理, 如: 1×10n, 1×10-n。图中标值要圆整化, 图已有标值则坐标轴末尾不应有箭头。谱图一般不用列出; 如果用简洁的文字不能完全表达, 可列出谱图或其相应片断; 文章在解释谱图、谱带的形状、精细结构时, 也可列出。曲线一般应经曲线拟合, 并尽可能直线化, 例如通过对数(lg)、倒数(reciprocal)、概率单位(probit)、算出单位(logit) 等转换。表格 用三线表, 栏目项不应有空缺。卧表无论双页码或单页码, 表方位为顶左底右。表内尽量不用或少用标点符号, 数字对齐(如“±”号对齐, 小数点对齐等)。表注依次用a, b, c等表示, 写在右上角。(9) 在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类研究论文中出现的已知化合物, 标出报道文献。对于未知的新化合物, 需要提供该化合物的相关数据, 推荐顺序为: mp; [α]D; Rf; 光谱数据 (UV, IR); 1H NMR; 13C NMR; MS。按照以下的格式列出:1H NMR (500 MHz, CDCl3) δ: (d, 1H, J Hz, NHCO), (m, 2H, NHCO)… 13C NMR (75 MHz, DMSO-d6) δ: (s, NHCO), (s, NHCO) …HRMS calcd. for C15H20O3SNa (M+Na)+: ; found …3. 结果与讨论 (Results and discussion) 主要阐述本文的新发现及得出的结果和观点, 说明实验不足之处, 尤其是(试验)条件难以或未能控制之处。不要重复已在前言结果中叙述过的内容, 讨论中应联系实验(试验)的目的与结论, 结果与其它结果。避免不成熟的论断或资料不足得出的结论。致谢 (Acknowledgments) 注明基金项目来源, 对本文有贡献的其他人员, 如协助工作或提供资料、材料者, 可放在致谢项, 对文稿帮助审阅修改者则不列入。参考文献 (References) 限作者阅读过的2013年1月以前发表的主要原始文献, 内部资料勿引, 已被采用尚未刊出的稿件可引入, 不可引用非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文献, 不能引用其他文章中引用的但未经核对原文的文献。在引文处按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依次编号, 对相同项目不得用“同上”或“ibid”表示。按照SCI收录要求, 所引参考文献全部用英文表示, 不能用中文、日文、俄文等。已被采用而尚未刊出的稿件可列为参考文献, 但在期刊名后用括号注明“in press”。作者对所引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