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无锡医学杂志

发布时间:

无锡医学杂志

很多,你可以向身边的朋友或者同事打听下,也可以到网上查查消息。

可能性很小,狂犬病潜伏期绝大多数在三个月内,时间都这么长了,狂犬病可不是学狗叫而已

邵敬於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第一妇婴医院曾任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在妇科疾病诊治方面具有很深造诣,擅长对女性内分泌疾病、不孕不育症的诊治和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获上海市第三届“女性不孕不育症治疗的临床研究”医疗成果奖。上海市岳阳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擅长三叉神经痛、半面神经痉挛、舌咽神经痛的诊治及神经性耳鸣的诊治,尤其是在三叉神经痛、耳鸣等疾病的治疗方面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曾在国内外相关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委员等职务。汤希伟教授主任医师上海仁济医院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入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工作至今。1994年晋升主任医师,教授,1995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医疗, 教学, 科研工作四十多年。1989-1997年任仁济医院妇产科科主任。上海市产科心脏病监护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医学教学工作。曾获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专业特色:中西医结合诊治妇科常见病。其中尤擅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和月经病, 深有心得,疗效甚佳。王麟根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八五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泌尿外科学奠基人之一,我国泌尿外科领军人物、我国现代男科医学的“开拓者”、我国男科医学奠基人之一、上海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亚洲男科学会秘书长兼中国分会主席,《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国泌尿外科杂志》编委,《世界现代男科医学杂志》编委。擅长:性欲障碍、射精障碍、勃起功能障碍、性交障碍、阳痿、早泄等男性功能障碍的诊疗。陈宗臣: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专家医学研究中心,上海性康复中心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性学会会员。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专业研究男性性功能障碍、性欲亢进、性欲减退、阳痿、早泻、阴茎异常勃起、阴茎勃起不足、性交疼痛、性交昏厥等男性科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擅长尿道炎、膀胱炎、精囊炎、附睾炎、睾丸炎、肾盂肾炎、包皮龟头炎男性泌尿生殖感染疾病诊疗。张令浩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长征医院生殖医学专家、美国生殖医学学会国际会员、美国康乃尔大学上海校友会副秘书长、《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常务编委、《人民军医》杂志特约编审、《实用妇产科杂志》及《现代妇产科进展》编委。1984年获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赴美国纽约康乃尔大学医学院妇产科考察进修。根据临床经验编著的《不孕症治疗成功经验》及《不孕症诊治问答》深得海内外医患双方欢迎,90年代主持“排卵机制、促排卵及排卵监测的研究”获总后勤部1996年科技进步三等奖。自1988年以来诊治不孕症夫妇无数例,已有千余对不孕夫妇喜获麒麟。杨建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曾留学法国。主治:男女不孕不育、性发育异常、性功能障碍。尤其擅长: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在实验诊断方面更有独到之处。杨教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内最早提出了“不孕不育新的诊疗模式——夫妻同诊同治”的观点,并第一个创建了开放性临床生殖实验室,建立了一套“透明诊断”,让病人共同参与诊断过程的理念,目前已被许多医院所采用。杨教授研究开展的改良“精卵宫腔受精法”、“精子‘零存整取’授精法”为广大输卵管性不孕、多囊卵巢综合症以及少精、弱精子症患者带来了福音。王培举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黄埔中心医院主要从事心血管病研究,对各种疑难心脏病、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病及高血脂病的诊断具有丰富经验。原上海市黄埔中心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心血管病研究4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各种疑难心脏病、心肌炎、心律失常、心绞痛、中风后遗症、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慢性心衰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有较深的研究和心得,疗效显著。多次受邀参加国际性科学术研讨会、交流会,撰有论文二十余篇。曾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著名教授、生物力学研究中心临床部门首席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王宝明妇产科主任医师不孕不育、乳腺专家上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0多年,对妇科炎症: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等治疗经验丰富,为大批患者解除了痛苦。尤其擅长治疗不孕症、乳腺疾病及妇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在营造女性健康方面深受好评。曾获卫生部“万例手术无事故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著有《婚、育、性》及《病毒感染与优生》等书,并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韩宏秀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不孕不育乳腺专家上海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近30年,熟练掌握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孕症、乳腺疾病的诊治,特别擅长运用输卵管镜、宫腔镜、腹腔镜、生育镜联合COOK导丝“四镜一丝”介入复通技术治疗输卵管疾病引起的不孕,以及运用宫、腹腔镜微创技术治疗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宫外孕等各种妇科疾病,已成功处理正常产、病理产等2万余例,曾发表国家级论文8篇、专著1部,获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获2010年度无锡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俞真花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不孕不育、乳腺专家毕业于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近30年,有较强的妇产科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孕不育和乳腺疾病,能熟练完成妇产科各类手术,尤其擅长运用“宫腔镜、腹腔镜、输卵管镜+cook导丝”联合技术开展输卵管堵塞再通术,以及采用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多囊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导致的不孕症,还擅长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疾病,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并在国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6篇,专著1部。黎育生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医疗系,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经常受邀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多家医院进行介入导融术的技术指导和治疗,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对慢性前列腺炎、尿道炎、病毒疣、生殖器疱疹等泌尿系疾病有独到见解,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尿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性功能障碍、包皮包茎、男性不育等泌尿生殖疾病的诊治,先后在国家级核心医学刊物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多篇论文在全国学术交流会上交流,深受好评。杨文彬泌尿外科主任专注于泌尿男科学术研究和临床工作近20年,擅长治疗前列腺炎、特异性尿道炎、性病传染病等,尤其在男性性功能障碍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采用心理疏导、药物替代、真空负压装置等国际标准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在男性不育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显微输精管吻合术、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输精管疏通术、输精管造影术等男科微创显微手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男性睾丸异常、精液异常、输精管梗阻、性功能障碍、内分泌异常等十大原因引起的少精、弱精、无精、精液不液化等不育症进行科学对症治疗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体系,在男科医疗界和广大患者当中均享有良好的口碑。

无锡虹桥医院相关领导表示,虹桥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二级医疗机构,教学工作是医院核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无锡市医学杂志

李继红副主任医师 特邀无锡会诊专家无锡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拥有30余年耳鼻喉疾病临床诊疗经验,擅长运用鼻内窥镜技术治疗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咽喉炎、鼾症等疑难杂症,熟练掌握支气管镜、食道镜下异物取出术,曾在国内耳鼻喉专业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并多次应邀出席国际耳鼻喉专业学术会议与交流活动,备受业界赞扬与推崇。张子益主任医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在三级医院从事耳鼻喉科工作近40年,能够熟练运用鼻内窥镜开展鼻窦炎根治术、鼻中隔矫正术、声带小结及息肉摘除术、扁桃体切除术、乳窦根治术,擅长采用低温等离子技术治疗急慢性鼻炎、咽炎,对鼾症的手术治疗富有经验,同时对耳聋、耳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曾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张伟主治医师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工作近30年,擅长治疗耳鼻咽喉各类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尤其对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鼾症等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治有独到见解,能熟练操作鼻内窥镜、纤维喉镜等仪器完成耳鼻喉科三、四类手术,医术精湛,深受广大患者好评。李明主任医师 教授 特邀上海会诊专家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治疗耳鼻咽喉科疑难病,尤其是在耳神经外科中创建神经梳理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同时在耳鸣相关理论研究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耳鸣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外相关杂志上共发表论文50余篇。朱国兴主任医师 特邀无锡会诊专家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无锡市医学会骨科学组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委员、全国髋关节工作组委员。从事骨科临床工作30余年,具有扎实的骨科临床经验,擅长关节镜手术治疗关节疾病、人工关节置换及关节翻修等手术,常规开展颈椎、胸椎及腰椎的前后路手术,对骨盆骨折及四肢骨折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荣获江苏省医学科技三等奖一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一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两项。张义康副主任医师原上海长征医院分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从事骨科工作近40年,对骨科各类疾病的诊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关节置换、血管及神经断裂修复手术,特别对创伤、骨肿瘤、儿麻后遗症、软组织松解及矫形、小儿先天性四肢骨与关节畸形、痉挛性脑瘫改善功能治疗有独到之处,曾随国家医疗队援外多年,先后发表专业医学论文10余篇。张希锋主治医师毕业于江汉大学临床医疗系,从事骨科临床工作10余年,能应用先进的器械和技术,采用微创疗法治疗各种脊柱、四肢、关节损伤,避免了传统手术创伤大、出血多、痛苦时间久等弊端。同时对各型运动系统慢性损伤性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专长。赵井果主治医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先后在北京多家医院进修骨科微创技术,擅长:微创技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超氧髓核消融术、胶原酶溶解术、射频消融术等。张军主治医师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曾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从事骨科(手足显微外科)临床工作,熟练掌握手足外科常见病及各种复杂创伤处理,擅长手足外伤、断指(肢)再植、拇指缺损再造、急诊手再造、手足部皮肤缺损再造、各种皮瓣修复及烧伤瘢痕挛缩修复,急诊各类手部、上下肢损伤修复,周围神经血管、肌腱、骨损伤修复等。

很多,你可以向身边的朋友或者同事打听下,也可以到网上查查消息。

概况:2002年,五官科共有医护人员21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9人,护师6人,护士1人。 二级分科情况:(一)眼科。二十实际八十年代,囿于条件,眼科只能开展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做点小手术,总共6张床位还附设在外科病区。1989年11月,在全市率先开展眼科显微手术,为眼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在此后的10多年间,奋勇开拓进取,使眼科发展成宜兴市重点专科。1989年,开展了眼科显微手术“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1993年,开展了“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1994年开展的“小切口手法核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为无锡市首创,荣获无锡市优秀新技术新项目二等奖(1995年度);1999年3月,开展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使白内障的治疗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数千名患者通过他的精心手术而重见了光明。另外,早在1991年6月,开展了“巩膜外冷凝封孔加压环扎放水术”,大大提高了复杂的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复明率,填补了宜兴市的又一空白;1995年,开展了“角膜移植术”,在宜兴市首开人体器官移植的先河;开展的“下方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使防盲治盲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至今国内医学杂志尚未见报道;2001年,医院的科研课题“视觉电生理技术在早期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获无锡市科技发展基金的专项赞助,这在宜兴市是获取该项赞助的唯一一个科研项目;还有“多孔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眶梁部肿瘤切除术”……一个个新技术新项目,一次次地填补了市内空白,使市二院眼科在社会上声誉亲鹊起,就医辐射面已达金坛、溧阳、浙江长兴、安徽广德等地。2000年5月,市二院被省卫生厅、省残联命名为“江苏省‘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白内障复明手术及扶贫定点医院”,这在无锡地区是唯一的一家。2002年,眼科独立病区设有20个床位。除了TOPCON手术显微镜外,还拥有从美国引进的ALCON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全自动角膜地形图仪,从法国引进的眼科专用A/B超,从德国引进的非接触式眼压仪、视野仪、角膜屈率引,还有视觉电生理仪等先进设备。年轻的医护人员,锐意进取。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凭着先进的设备、精湛的技术、优良的服务,在防盲治盲工作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和省内同行的赞许。1999年起,眼科被评为“宜兴市青年文明号”,2000年8月成为“宜兴市青年文明号示范岗位”,同年5月荣获“无锡市青年文明号”的荣誉称号。(二)口腔科。2002年,口腔科医生有7人,口腔科从二十世纪的1名医生,发展到今天的7人,已分成2个治疗组,能开展拔牙、补牙、镶牙(包括活动托牙、固定牙及全口修复)等手术,面向丁蜀地区广大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治疗。科内拥有CS200型综合治疗机3台,CS20型综合治疗机1台,还有其它类型的治疗机3台。(三)耳鼻咽喉科。2002年,耳鼻咽喉科医生有4人。自1994年分科以来,在副主任医师高德根和科副主任鲍永生的带领下,能开展支撑喉镜声带手术、耳鼓室成形术、鼻内窥镜术、悬雍垂咽腭成形术、头颈部肿瘤手术等业务。到2002年,已尝试开展纤维喉镜检查术、微波治疗过敏性鼻炎、下鼻甲肥大、过敏性咽喉炎等业务。科内开放床位6张。拥有纤维喉镜、耳用显微镜、鼻内窥镜、电测听仪、微波治疗仪等医疗器械。 随着血液透析机的应用,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治已达到市内先进水平。对慢性尿路感染患者有独特的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对慢性肾炎、慢性肾病、肾功能不全的诊治已达到先进水平。有副主任医师章新法、主治医师顾国春等技术力量过硬的人才队伍,擅长治疗急慢性肾炎、肾病、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肾结石等。

zhuàng jiàn

壮健,1959年生,江苏常州人,大学本科,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 *** 教授,无锡市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肺系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无锡医学》杂志编委。

无锡市中医医院(邮码:214001)

呼吸系统疾病。

无锡医学杂志招聘

来源一:

曾姓起源于姒姓。

1、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2、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

3、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4、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来源二:

少数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扩展资料:

姓氏的分类

1、单姓

单姓(dān xìng):只用一个字的姓。与复姓相对。如:“王、李、张、刘、陈、智、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据统计,中国有单姓6931个。

2、复姓

复姓(fū xìng),指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上官、西门。复姓的来源较多,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3、《中国姓氏大辞典》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

4、分别为:西木感给特杜立给特、西木萨给特杜立给特、西姆萨给特杜立给特、那乌那基尔杜立给特、秃秃黑里兀惕塔塔儿、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奥勒特给特玛鲁基尔、十字姓1个即: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姓氏

现在你很容易在网上查到陈君石的建立了。他是中国目前食品安全第一人。

李继红副主任医师 特邀无锡会诊专家无锡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拥有30余年耳鼻喉疾病临床诊疗经验,擅长运用鼻内窥镜技术治疗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咽喉炎、鼾症等疑难杂症,熟练掌握支气管镜、食道镜下异物取出术,曾在国内耳鼻喉专业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并多次应邀出席国际耳鼻喉专业学术会议与交流活动,备受业界赞扬与推崇。张子益主任医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在三级医院从事耳鼻喉科工作近40年,能够熟练运用鼻内窥镜开展鼻窦炎根治术、鼻中隔矫正术、声带小结及息肉摘除术、扁桃体切除术、乳窦根治术,擅长采用低温等离子技术治疗急慢性鼻炎、咽炎,对鼾症的手术治疗富有经验,同时对耳聋、耳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曾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张伟主治医师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工作近30年,擅长治疗耳鼻咽喉各类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尤其对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鼾症等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治有独到见解,能熟练操作鼻内窥镜、纤维喉镜等仪器完成耳鼻喉科三、四类手术,医术精湛,深受广大患者好评。李明主任医师 教授 特邀上海会诊专家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治疗耳鼻咽喉科疑难病,尤其是在耳神经外科中创建神经梳理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同时在耳鸣相关理论研究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耳鸣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外相关杂志上共发表论文50余篇。朱国兴主任医师 特邀无锡会诊专家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无锡市医学会骨科学组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委员、全国髋关节工作组委员。从事骨科临床工作30余年,具有扎实的骨科临床经验,擅长关节镜手术治疗关节疾病、人工关节置换及关节翻修等手术,常规开展颈椎、胸椎及腰椎的前后路手术,对骨盆骨折及四肢骨折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荣获江苏省医学科技三等奖一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一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两项。张义康副主任医师原上海长征医院分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从事骨科工作近40年,对骨科各类疾病的诊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关节置换、血管及神经断裂修复手术,特别对创伤、骨肿瘤、儿麻后遗症、软组织松解及矫形、小儿先天性四肢骨与关节畸形、痉挛性脑瘫改善功能治疗有独到之处,曾随国家医疗队援外多年,先后发表专业医学论文10余篇。张希锋主治医师毕业于江汉大学临床医疗系,从事骨科临床工作10余年,能应用先进的器械和技术,采用微创疗法治疗各种脊柱、四肢、关节损伤,避免了传统手术创伤大、出血多、痛苦时间久等弊端。同时对各型运动系统慢性损伤性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专长。赵井果主治医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先后在北京多家医院进修骨科微创技术,擅长:微创技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超氧髓核消融术、胶原酶溶解术、射频消融术等。张军主治医师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曾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从事骨科(手足显微外科)临床工作,熟练掌握手足外科常见病及各种复杂创伤处理,擅长手足外伤、断指(肢)再植、拇指缺损再造、急诊手再造、手足部皮肤缺损再造、各种皮瓣修复及烧伤瘢痕挛缩修复,急诊各类手部、上下肢损伤修复,周围神经血管、肌腱、骨损伤修复等。

任姓(“任”作姓时念rén);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人口约五百三十二万余人。在《百家姓》中排第58位。

任(rén)姓源出有: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又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芊等八姓。这些是远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

《国语·晋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史记》载:黄帝,少典之子。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禺阳的后代,属于帝王赐姓、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记载,任氏是五千余年前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姓纂》:「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氏,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

《通志·氏族略》:「或云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世至奚仲封薛。又云黄帝之孙颛顼少子阳封于任,故以为任氏。又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之后,主济祀,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之任,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

隐公十一年左传疏:「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因黄帝造车,任姓自称轩辕氏、人皇、皇族,又因奚仲造车,尊称奚仲为“皇祖”。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十个姓氏,为西周贵族大姓,因此不敢与其争辩,可见当时任氏族的显赫。

源于风姓,太皞,伏羲氏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暤与有济之祀。”

任姓乃太暤之后,出自太皞(伏羲)之后裔的封地任国(即任城),属于以国名为氏。任姓专门负责祭祀太皞和济水,精通伏羲八卦,天文历法、河流祭祀,擅长琴瑟。《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初期,周成王寻找上古帝王太皞氏(太昊)的后裔,分封于任(今济宁任城)、宿(今山东东平)、须朐(今济宁)、颛臾(今山东平邑柏林乡)四国。后来在春秋晚期,鲁国执政上卿季孙想要讨伐附庸的颛臾国,还被孔子讥讽为“祸起萧墙”。春秋战国时,弱小的任国先后游刃于鲁、宋、齐等大诸侯国,直至战国末期的七雄之间依然顽强地存在。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方废黜了任国而置任城县。

又少皞(少昊,生于穷桑,活动于任城、曲阜、微山一带),名挚,有挚国,任姓。少皞封百鸟为官,善弹琴瑟,死后乘凤凰上天封为西方白帝。人称少皞金天氏,为五帝之一。

远古部落联盟时期,炎黄先祖,登泰山祈祷,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据天意,两两而合,命名五大宗族,并铸十鼎,永铭天德。其中,皇族标记“丁壬”。

皇(丁壬)。任地(今任城)为大本营。壬人首领称“皇”,皇手持规矩,由此衍生其他重要部落。壬娶丁,壬丁合文,诞生“皇”字,丁+壬=皇=车。自称规矩皇族、人皇、轩辕(因皇族是造车的,皇祖奚仲为夏车正),规矩或车是皇族任氏象征图腾。皇族发明了车,为纪念皇族功德,将壬丁合文,又创造了新字“车”,由此,轩辕皇族,名震华夏。壬所生的人,将壬加人,自称“任”。壬人又称仲,为何?任氏以壬为父,以丁为母,将“壬”“丁”两字叠加镶嵌合文,又形成“中”字。壬+丁=中,“中”又加“人”字旁,是为“仲”(人+壬+丁=仲),任氏自称仲,表明是壬丁之后。所以任又称仲,带仲字都属于任氏,例如奚仲、挚仲氏任、仲虺,仲即任氏,含有丁的信息。中即壬丁合文,中=皇。中亦为中华之中,号中华、中原、中国,执中守一,不逾矩,墨守成规,中华圣贤皆明察皇中本义,谨遵规矩皇训。壬乃辛之子,为纪念辛,武王伐纣后,又将皇族任氏封在薛。

帝(癸戊)。癸+戊=帝。皇族的儿子戊即帝族,戊娶癸,产生了帝族,帝(羲)字即戊癸合文。癸+戊=帝(或“羲”、“舜”字)。戊手持斧钺,武威四方。戊人自称“我”(戊变体)。帝族后代称呼戊为“先(戊人)”,戊的命令称为“告(戊口)”。癸的后代,诞生了两个重要的姓氏:姜、姚(癸+女=姜=姚)。

夏(甲己)。甲+己=夏。己甲连读为夏音。甲为农神,即神农氏,夏人建立夏朝。传至太康失国,少康被迫逃亡任城,她母亲缗,就是皇族任氏之女。壬生女为己,己就是夏人首领妻子庙号。少康在外祖父皇族任氏的帮助下,驱逐东夷,夏人在战斗中发明了铠甲,故命名为“甲”,夏人身穿铠甲,不畏弓矢,大破东夷,史称少康中兴。汤武革命后,成汤将夏人封在杞,以纪念夏人是己的后代。

殷(乙庚)。庚+乙=殷。乙庚连读为殷音。盘庚迁殷,史称殷朝。

商(辛丙)。辛+丙=商。高辛后代建立商朝。上辛下丙,即商字。辛+丙=商。商和殷是宗亲同盟国。

出自商、周初期官吏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壬,即西周初期六卿之一的的地官之长,就是后世的大司徒,后加“亻”偏旁俗称任。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任,即壬,大司徒之职,以乡三物,敎万民而宾兴之。”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土地和国民,负责国内田地耕作和征发劳役。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到了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改称司徒。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依《周礼》置六官,大司徒为地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

在大司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先祖的官职古称为姓氏者,称任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

⑴.满族舒舒觉罗氏,满语为Susugiolo Hala,属于满族老姓之一,源出辽国初期的古老的渤海国靺鞨族,世居黑龙江中下游两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任氏。

⑵.满族仁佳氏,满语为Iingiya Hala,世居司旺堡(今黑龙江铁力)。清朝初期即多冠汉姓为任氏、仁氏。

今哈尼族、瑶族、回族、土族、羌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任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任氏,世代相传至今。

出自辽国时期人皇王耶律·倍之子耶律·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人皇王,是辽太祖耶律·阿保基之长子耶律·倍的封号。辽天显元年(公元926年),辽太祖灭渤海国,在其地重建东丹国,封耶律·倍为人皇王,用汉族法制统治其地。辽天显元年(公元927年)农历8月,人皇王归朝。农历11月,人皇王率群臣请于太后:“皇子大元帅勋望,中外攸属,宜承大统。”太后从之,是日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是为辽太宗。辽天显三年(929年)农历9月己卯,辽太宗幸人皇王府邸,后派遣人皇王出使后唐政权。辽天显六年(932年)农历3月辛未,辽太宗召大臣商议军国大事。人皇王妃萧氏率东丹国僚属觐见。不久,人皇王在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中惨败,因而投奔后唐末帝李从珂。辽天显十一年(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农历闰11月,后晋高祖石敬瑭率军攻至河阳(今河南孟州),李从珂穷途末路,要耶律·倍与他相陪一起自杀。耶律·倍不从,李从珂就派人将其杀之,然后李从珂举族自焚。后晋高祖下诏收其士卒战殁者瘗(堆)于汾水之上,以京观(古代将阵亡者的尸体堆筑成丘,称作“京观”)。

耶律·倍被杀害后,其子耶律·瑄携族分逃以避祸难,并相约以父亲“人皇王”之首字谐音汉字“任”为姓氏,其后代均称为任氏,世代相传至今。

据史籍《魏书》记载:“巴夷帅中有任氏。”在《魏书》所指的“巴夷”,就是历史上人们所称的“板楯蛮”,是先秦末期至汉朝时期活动于川东地区的古民族,为古代巴人的一支,又称作白虎夷、白虎复夷、賨人、巴人等。板楯民族主要分布于川东,在四川阆中一带。在两汉时期主要有罗、朴、督、鄂、度、夕、龚这七个姓氏。板楯民族善长弩射,长于狩猎,沿今嘉陵江流域居住。因为该民族在作战过程中使用木板为楯,冲锋陷阵,至死不退,因此被称为“板楯蛮”。相传,还在秦昭襄王嬴则当政时期,板楯民族就曾协助秦国除虎患,因有大功,秦昭襄王特赐以土地,并免征赋税。汉朝初期,板楯民族掉过头来大力协助汉高祖刘邦大战秦军,为汉高祖定鼎关中立下了赫赫功勋,并且由于其俗喜歌舞,还创有著名的《巴渝舞》,所以得到了汉高祖的高度赞赏,将其收为汉朝庙堂舞的一部分,并下诏“板楯世减其赋”。

到了南北朝时期,板楯民族中出现了汉姓任氏,应为汉民族融入的结果,其渊源有待进一步考证。

党项民族,是鲜卑拓拔氏的后裔分支,创建有著名的西夏王朝(990~1227年)。在西夏政权当中,多仿采宋朝的汉制,包括机构、官位、礼制、文字、司法、生产与生活方式等,虽然两国世为敌对国家,战争频乃,但民间往来并没有断绝,在文化、贸易上时有往来,甚至包括婚姻等。在北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西夏景宗大庆三年,1038年)李元昊称帝之前,党项民族中未见有汉姓任氏,多有汉姓李、赵二氏,是为唐朝贞观八年(634年)鲜卑拓拔部党项氏族首领拓跋·赤辞降归唐朝后,由唐太宗李世民赐姓为李氏。吐蕃民族北上扩展后,散居在今甘肃南部与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内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夏州(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一带。到了唐朝末年,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因参与辅助唐朝镇压了黄巢起义,升任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再次被赐姓为李氏,同时赐封其妻室族系为赵氏,李思恭进爵为夏国公。从此,夏州鲜卑拓跋氏皆改称李、赵二氏。宋太宗赵匡义即位后,授党项部落首领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发兵前往接收统治权力。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坚决反对降附北宋王朝,率领族属逃奔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建立政权反抗宋朝。李继迁,就是西夏王朝开国景宗皇帝李元昊的祖父。

因此,党项民族中的任氏,当为与宋朝汉民族联姻的结果。南宋理宗赵昀宝庆三年(成吉思汗铁木真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汗国灭西夏,党项任氏族人大部分迁逃江南宋地,逐渐汉化,成为汉族任氏的一支。

无锡医学杂志原主编

王吉民王吉民,又名嘉祥,号芸心,男,广东东莞人。先后任国立中央大学医学讲师、上海医学院医学史教授、教育部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医界指南》编辑、中华医学出版社社长、《中华健康杂志》总编辑等职。中文名:王吉民出生地:广东东莞出生日期:1889逝世日期:1972职业:医学讲师代表作品:《中华医学杂志》性别:男简介王吉民(1889~1972)又名嘉祥,号芸心,广东东莞人。宣统二年(1910年)香港西医大学堂毕业后曾在外轮公司任船医、沪杭甬铁路管理局总医官。民国20年(1931年)转任浙江邮政管理局医官,同时在杭州开业。民国26年在上海协助筹建中华医学会新会址,被选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抗日战争期间,医学会负责人陆续离沪,会务主要由王吉民和富文寿负责,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王氏还先后任国立中央大学医学讲师、上海医学院医学史教授、教育部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医界指南》编辑、中华医学出版社社长、《中华健康杂志》总编辑等职。著作及成就王氏为国内研究医学史之先驱。民国2年美国医史学家嘉立森出版之《医学史》一书涉及中国医学史料甚少,且有谬误,王遂发愤收集中国历代医史资料,潜心整理研究,于民国17年编写出版《中国历代医学之发明》,弘扬中国医学的创造及成就。后又与伍连德合著英文版《中国医史》,于民国21年出版行世,在国际医学史界颇具影响。三年后与伍连德、李涛等发起成立医史委员会,被推举为主席。民国26年医史委员会改组为中华医史学会,任首届会长,并主持编辑《医史杂志》。翌年7月中国第一所医学史专业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在上海建成,王氏任馆长。1958年,该馆改为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继任馆长。

王海燕王海燕,女,1937年7月8日生,山东青岛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际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内科杂志》主编及6个国际专业杂志编委。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出版专著7部。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22项。2006年4月获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卓越成就贡献奖章,2013年6月获得国际肾脏病学会奖和首届国际肾脏病学会先驱者奖。王海燕教授因突发心脏疾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12月11日凌晨3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中文名:王海燕国籍:中国出生地:山东青岛出生日期:1937年7月8日逝世日期:2014年12月11日职业:医生毕业院校:北京医学院代表作品:《肾脏病临床概览》简介肾脏专家,1937年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中华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际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内科杂志》主编及6个国际专业杂志编委。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专著7部。两次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获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卓越成就贡献奖章。擅长于内科及肾脏内科疾病的治疗与研究。1959年9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曾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大内科主任、肾脏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第四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内科杂志副主编、肾脏疾病编审组长、中华肾脏病杂志编委、实用内科杂志副主编;在国际上担任亚太肾脏病学会理事、继续教育委员会主席等。王海燕教授系国内外知名度甚高的肾脏病及内科学专家。多年来始终紧跟世界肾脏病学界的前沿,为我国的肾脏病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仅90年代以来就获诸多殊荣,即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奖”;获国家劳动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光华科学基金二等奖”等。学术专著王海燕.《肾脏病学》主要对肾脏病学的相关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肾脏发育生物学、肾脏生理、肾脏的细胞生物学基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代谢性疾病肾损害等,2006.王海燕.《肾脏病临床概览》主要对肾脏病临床基础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急性肾损伤、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肾损害、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损害、遗传性与先天性肾脏病等,2010.王海燕.《现代临床医学内科进展—肾脏内科分册》重点介绍了肾小球疾病,不仅澄清了肾小球疾病的界定,而且详细介绍了其包含的疾病,使读者深入了解疾病的起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2010.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副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审组成员卫生部第四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肾脏疾病编审组长中华肾脏病杂志编委实用内科杂志副主编在国际上担任亚太肾脏病学会理事继续教育委员会主席科研成果王海燕教授系国内外知名度甚高的肾脏病及内科学专家。多年来始终紧跟世界肾脏病学界的前沿,为我国的肾脏病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自1980年王教授于美国UCLA,国际临床肾脏病权威Glassock教授指导下工作三年以来,先后发表论著274篇,被SCI及Medline收录65篇、引用131次;中文论文引文库收录191篇、引用459次;并以第一课题负责人身份承担部委级以上课题22项,其中“八五”、“九五”攻关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卫生部重点项目基金2项。王海燕教授已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38名,硕士研究生7名,包括分别培养出我国第一名肾脏病内科临床和实验研究博士生,两人均获国家教委1991年2月颁发“我国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博士研究生”称号。荣誉成就王海燕教授已先后获国家级、部委级科研成果奖22项。其中仅90年代以来就获诸多殊荣,其中包括: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劳动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奖”;“光华科学基金二等奖”。并于2006年4月获得美国肾脏病基金会授予的“国际卓越成就奖”。国际卓越成就奖章(InternationalDistinguishedMedal)”始建于1990年,由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ationalKidneyFoundation,NKF)授予那些在肾脏病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每年该奖章的授予是根据获奖人的临床工作、学术地位、科学发现和在诸如NKF等组织中的工作来评定的。1959年,王海燕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前身),1966年,她从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研究生毕业,随后在北医系统工作,是一名地道的北医人。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把一生都献给了北医。”从医学院毕业至今已经50年,但王海燕说她事业的真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的这三十年。1980年,王海燕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一批派出访问学者到美国UCLA-Harbor医疗中心深造,“在国外的学习,我开阔了眼界,我就像海绵一样汲取营养,这对我以后的研究非常有帮助。”王海燕说。80年代初,肾脏病学分为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研究,王海燕选择了与临床联系更紧密的病理学研究。回国后,她同病理科一起开展了系膜病变的肾小球疾病研究,进而更新了我国“原发性肾炎”一元论观念。“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我国导致尿毒症的第一位原因,但既往并不清楚其病因的多样性。我们分析了8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从而显著提高了该类疾病诊断的精确性、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在1986年的伦敦学术会议上首次报告了中国该类疾病构成谱的特点”,王海燕解释道。急性肾衰竭是内科的急危重症,为攻克这个难关,王海燕带领她的团队做了很多努力。她发现我国约半数病人因误诊误、漏诊而丧失了最佳救治时机,据此,她建立了无创检查和肾脏病理相结合的阶梯式诊断模式,指导多数患者及时明确诊断,使得约占我国急性肾衰竭1/3的病人可脱离透析、生存率达90%。该诊断模式阐明了我国急性肾衰竭病因学的异质性,在国内率先诊断并救治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及自身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总结了其诊断规律与方法,揭示了我国自身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特点。作为多种肾脏疾病最后的共同通路,肾脏纤维化是研究热点的和难点。王海燕教授在国内创建十余种人类肾小球疾病的动物模型,建立了基于病人(血、尿和肾组织)、实验动物模型和细胞的三维研究模式,形成我国肾小球疾病实验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肾脏病是一个很大的领域,运用不同的病理模型可以把不同的病理说清楚。”王海燕补充道。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王海燕教授进一步深入,发现传统中药黄芪当归合剂在功能及形态二方面对肾纤维化的拮抗作用,阐明其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理。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也证实了此药保护肾功能的作用。2009年,王海燕发表了我国肾小球疾病谱二十年来变化的系统研究,明确IgA肾病为高发病因。她指导课题组针对本病进行了与IgA1糖基化异常有关的发病机理、遗传背景及治疗用药的系统研究,仅SCI收录论著已发表11篇,研究结果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多次被国外专家引用。“学术研究得到国际的认可,用我的话说就是‘人家开始带我们玩了’。”王海燕说,“要如何立于国际学术之林?就是要把他们先进的东西学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做出我们的特色来。”王海燕教授在国内的临床医学界及肾脏病界享有很高威望。历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主委、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内科杂志主编及学科评审组召集人等。她担任国内及港澳20所大学、卫生厅及医院的名誉或客座教授或顾问,并通过多种形式为我国肾脏病专业培养骨干逾千名。她的学术成就始终影响着我国肾脏病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的成长,是我国肾脏病领域公认的杰出学科带头人。美国肾脏病基金会颁给王海燕“国际卓越成就奖”时,评委会给予她很高的评价:“我们荣幸地将本奖章授予王海燕教授,因为她对主流以及不同种族和文化人群的肾脏病做出了杰出贡献。她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肾脏病的使者和导师,在她的直接领导和协助下进行了大量世界范围的研究。”

韩雅玲,女,1953年6月生,山东省淄博市 人,生于辽宁沈阳,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第三、四军医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国家药品评审专家,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杰出母亲”。韩雅玲医生在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为美国心脏学院院士(FACC)、欧洲心脏协会院士(FESC);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全军医学科技委员会常委和内科学领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和《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副主编及美国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国际杂志副主编。以第一完成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军队十五、十一五重点攻关课题、军事医学专项攻关课题等30余项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8、2013)、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2项(2002、2012)、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1995、2007),以及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007)、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各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著9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10部。主要学术贡献和技术专长为复杂危重缺血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和抗血栓治疗。1997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评为国家卫生部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7次。是中共十六大代表和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无锡有哪些医学杂志

医学杂志期刊有:1、《中国社区医师》: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旬刊。2、《医学信息》:国内发行速度最快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旬刊。3、《吉林医学》:创刊历史久远,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4、《中国医药指南》:国家级科技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5、《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国家级科技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6、《内蒙古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旬刊、万方收据库收录期刊,职称晋升认定期刊。7、《按摩与康复医学》: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万方数据库收录、职称晋升认定期刊。8、《中国卫生产业》:国家级医药卫生期刊、月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9、《中国当代医药》:国家级医药卫生专业刊物、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0、《中国美容医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1、《中国药业》: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2、《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医学教育类杂志主要分为国内跟国外两类。国内医学教育类杂志有很多:比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杂志》、《中医杂志》、《药学学报》、《药学教育》等等。国外医学教育类杂志也有很多,比如:《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Science》、《Nature》等。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华医学杂志

百度百科—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中华医学期刊等等,有很多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