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关于小麦条绣病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小麦条绣病论文

锈病是小麦常见的病症之一,今年锈病在我国各大麦区大爆发,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需要特别注意。

据全国农技中心2020年全国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网络会商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小麦条锈病目前已在江汉、江淮、黄淮南部和西南麦区11个省(市)375个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1327万亩,同比增加倍,比近10年最重的2017年同期增加,比一周前增加,目前已北扩至沙河以北,较常年提早1个月。

小麦作为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自也是仅次于玉米和水稻,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的冬小麦产区以及华北平原的春小麦产区,锈病主要危害的是冬小麦产区。

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对小麦影响并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最终颗粒无收。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这句话形象地区分了三种锈病的区别,目前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所以我们接下来重点讨论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以及传播方式

小麦的条锈病主要是由病毒孢子(主要为夏孢子)侵染扩散产生的,当病毒(夏孢子)落在小麦叶片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l7℃)和有水的条件下,夏孢子开始产生菌丝、吸收叶片养分、萌发繁殖,最后形成夏孢子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黄斑,从而为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米~4300米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

小麦条锈病主要在春夏季节危害冬小麦,病菌为害完麦苗以后,随气流在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在秋季冬小麦播种以后再次随气流来到广大小麦产区,附着在冬小麦幼苗上越冬,第二年再次危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持续性危害病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

叶片或叶鞘上覆盖很多夏孢子堆时,会破坏叶片上的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小麦如果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长必然受到影响。

病毒繁殖需要吸收小麦细胞的养分,会破坏小麦植株细胞,使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

小麦植株内的水分和养分消耗快,生长到灌浆期时,导致灌浆受阻,一方面会影响降低小麦的品质,另外一方面,光合作用下降导致千粒重下降,出现减产。

小麦锈病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后,轻则造成10%左右的减产,重则可能会达到一半以上。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1、最基础的防治方法就是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症的发生;

2、对于去年有锈病发生的麦田,在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合理灌溉,雨后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农药防治:

药物防治主要选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戊唑醇、已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或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拌种: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种子质量回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质量~的2%戊唑醇湿拌种剂拌种。

2、喷药:对于已有病害发生的地块,可以在发病初期选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之后视病情严重程度,最高使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结语:小麦锈病是一种危害较强的病症,但是发病周期较长,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害造成的损失。

曾士迈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奠基人,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保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之一,对提高中国病害预测理论与技术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规律的研究1959年,曾士迈开始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规律的研究。他从大范围调查发病情况入手,结合有关气象资料的分析,于1960年率先提出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和流行区系的观点,并参与计划、组织全国性协作研究,和国内同行一道基本查清中国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特点和规律,为制定该病的总体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1962年,曾士迈发表论文《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规律的数理分析》,开创了定量流行学研究的先河,与国外研究基本同步。70年代又在国内率先将系统分析和电算模拟方法引入流行学研究,研制出国内第一个植物病害流行模拟模型(TXLX,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模拟模型,1981年)。近年又研制出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和品种—小种相互作用计算机模拟模型PANCRIN,属国内外首见。这一模型在第五届国际植物病理学会上报告并引起重视。此外,他和他的学生还陆续研制出稻、麦、蔬菜上多重病害的模拟模型,并逐步从单一病害发展为多种病害乃至病虫害的综合模型,以及从时间动态到空间动态,再到损失估计、品种药剂防治效果和防治决策模型。这些模型现已基本配套,与国外同类模型相比,在系统结构和实用性上都有独到之处。开设研究生和本科生“植物病害流行学”课1980年,曾士迈在国内率先开设研究生和本科生“植物病害流行学”课。1986年,他与杨演合作编著国内第一本《植物病害流行学》专著。该书阐述对植物病害的系统观、生态观和遗传观,既介绍了80年代国际植物病害流行学理论、方法,又融会着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和见解,曾被评为农业部首届优秀教材(1992年)。曾士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博士生11名,进修教师和青年工作者80余名,他们均已成为这一领域的骨干力量。他促成植物病理学会成立流行学专业委员会,多次参与组织了全国重要的病虫害预测、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病虫害超长期动态与预测学术讨论会,对提高中国病害预测理论与技术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

小麦被害后,植物营养元素不断被病原菌所耗费,植物表面的夏孢子堆毁坏寄主的表皮细胞和胡萝卜素,光合作用总面积降低,植物光合作用消弱,水分蒸发加速,其水面蒸发一般比健株提升20%~60%,比较严重可增加200%~300%,导致植成长发育遭受巨大干扰。发病轻时,穗形简短,粒秕,出苗率降低,出米率减少,发病严重时,植物偏矮,不能正常出穗。

小麦条锈病主要靠气流开展散播,近年的暧冬气侯更为有利于此病散播。在中国小麦栽种地区大部分都是有发生,有一些地区出现比较严重,有一些地区相对较轻。小麦条锈病的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后,轻则导致10%左右的限产,严重可能做到一半以上,而特别严重的地块,有可能立即绝产。小麦若不能开展正常的植物光合作用,生长发育必然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控制气传病害,这种夏孢子可随风飘荡散播,乃至可通过强劲气流送到1599米~4300米的高空,吹送至几百公里以外的地区而不失活力开展再侵染。小麦条锈病主要在春夏季节伤害冬小麦,病原菌危害完稻苗之后,随气流在西南和西南地区高海拔地区露地栽培;在秋季冬小麦栽种之后再度随气流赶到众多小麦主产区,附着在冬小麦小苗上过冬,第二年再度伤害稻苗。

小麦锈病的传播速度快。小麦锈病的发生关键有三大要素,菌源,寄主和气侯,在其中气侯是重要因素,由于锈病胞子会随风飘荡,雨等散播,传播速度快,一周左右便会呈暴发性时兴。运用抵抗性小麦种类是由小麦群体的抗病性遗传基因多元化,抗病性类型多元化和抗病性持续性的提高来实现对小麦锈病的预防。为了保证小麦品种的抗病力,在高发土地,发病比较严重的地块,尽量不要再栽种小麦,根据轮种降低寄主的方法来解决或降低病原菌。

非常的严重,会导致绝产的,所以许多农民才会非常的害怕,非常严重的病害。

小麦叶绣病的论文

锈病是小麦常见的病症之一,今年锈病在我国各大麦区大爆发,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需要特别注意。

据全国农技中心2020年全国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网络会商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小麦条锈病目前已在江汉、江淮、黄淮南部和西南麦区11个省(市)375个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1327万亩,同比增加倍,比近10年最重的2017年同期增加,比一周前增加,目前已北扩至沙河以北,较常年提早1个月。

小麦作为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自也是仅次于玉米和水稻,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的冬小麦产区以及华北平原的春小麦产区,锈病主要危害的是冬小麦产区。

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对小麦影响并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最终颗粒无收。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这句话形象地区分了三种锈病的区别,目前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所以我们接下来重点讨论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以及传播方式

小麦的条锈病主要是由病毒孢子(主要为夏孢子)侵染扩散产生的,当病毒(夏孢子)落在小麦叶片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l7℃)和有水的条件下,夏孢子开始产生菌丝、吸收叶片养分、萌发繁殖,最后形成夏孢子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黄斑,从而为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米~4300米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

小麦条锈病主要在春夏季节危害冬小麦,病菌为害完麦苗以后,随气流在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在秋季冬小麦播种以后再次随气流来到广大小麦产区,附着在冬小麦幼苗上越冬,第二年再次危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持续性危害病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

叶片或叶鞘上覆盖很多夏孢子堆时,会破坏叶片上的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小麦如果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长必然受到影响。

病毒繁殖需要吸收小麦细胞的养分,会破坏小麦植株细胞,使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

小麦植株内的水分和养分消耗快,生长到灌浆期时,导致灌浆受阻,一方面会影响降低小麦的品质,另外一方面,光合作用下降导致千粒重下降,出现减产。

小麦锈病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后,轻则造成10%左右的减产,重则可能会达到一半以上。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1、最基础的防治方法就是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症的发生;

2、对于去年有锈病发生的麦田,在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合理灌溉,雨后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农药防治:

药物防治主要选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戊唑醇、已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或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拌种: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种子质量回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质量~的2%戊唑醇湿拌种剂拌种。

2、喷药:对于已有病害发生的地块,可以在发病初期选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之后视病情严重程度,最高使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结语:小麦锈病是一种危害较强的病症,但是发病周期较长,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害造成的损失。

小麦叶锈病发病原因包括:越冬的叶锈病病菌量过多、入春后气温回升快、降水量多、小麦对叶锈病的抗性比较低等。该病是由小麦隐匿柄锈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病原菌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担子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柄锈菌属真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萌发侵入适温为15-20℃,发育适温为17-22℃,湿度不低于80%,小麦隐匿柄锈菌可多次重复侵染叶面。

一、小麦叶锈病是什么引起的

1、小麦叶锈病由小麦隐匿柄锈菌侵染所引起。小麦隐匿柄锈菌属真菌界、担子菌(亚)纲、锈菌目、柄锈菌科、柄锈菌属,为转主寄生的长环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夏孢子单胞,球形至近球形,黄褐色,表面具细刺,有散生发芽孔6-8个。冬孢子双胞,棒状,顶平,柄短暗褐色,萌发后产生担孢子。

2、小麦隐匿柄锈菌夏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萌发侵入适温为15-20℃,发育适温为17-22℃,湿度不低于80%。发病原因包括:越冬的叶锈病病菌量过多;入春之后气温回升快;降水量多;小麦对叶锈病的抗性比较低等。

二、小麦叶锈病的流行规律

1、冬小麦播种早、出苗早、发病重,一般9月上、中旬播种的易发病。冬季气温高,雪层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发病重。毒性强的小种多,能使小麦抗病性“丧失”,造成大面积发病。

2、越冬菌源多、春季气温高、雨水多,尤其是小麦抽穗前后降雨多,或田间小气候湿度高,叶锈病往往容易流行。

3、中国北方春麦区,小麦叶锈病病原菌不能在当地越冬,因此病菌从外地传来,引起发病。

摘要:按照礼县冬小麦常见病虫害的特点及其发生规律,简单介绍了不同病虫害的主要症状及其防治方法。关键词:礼县;冬小麦;病虫害;特征;防治方法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5-0021-02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礼县广大农户以传统的冬小麦种植逐渐向特色产业的路子迈进,但礼县冬小麦的种植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于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要根据冬小麦的不同特性按照病虫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为了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现将礼县冬小麦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简要介绍如下。 1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礼县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 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麦秆锈病。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症状易混淆,不好鉴别。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鉴别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防治方法 该病是气传病害,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可选用兰天25、兰天26、天选51、天选52等。在应用抗病品种时,注意抗锈品种合理布局。利用抗病品种群体抗性多样化或异质性来控制锈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和优势小种形成。避免品种单一化,但也不能过多,并注意定期轮换,防止抗性丧失。 农业防治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消除自生麦;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药剂防治主要推广三唑酮(粉锈宁)、特谱唑(速保利)等。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 %(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 g拌麦种150 kg或 %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 g拌麦种50 kg。春季叶面喷雾: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 %~4 %,严重度达1 %时开始喷洒20 %三唑酮乳油或 %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25 %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用 %特谱唑可湿性粉剂~ kg/hm2,兑水50~80 L喷施效果优异,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 2**病 症状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发病时,叶面出现1~2 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遇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药剂防治 用种子重量 %(有效成分)25 %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 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 %以上时,开始喷洒20 %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或40 %福星乳油8 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病、穗蚜混发时,用粉锈宁有效成分105 g/hm2加抗蚜威有效成分45 g/hm2加磷酸二氢钾2 250 g/hm2。 3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又称黑疸、黑苞头病,病粒内含有带腥臭味的有毒物质三甲胺,严重降低麦粒及面粉的品质,当病粒率超过3 %时,人畜不能食用,否则会引起中毒,只能作焚烧或深埋处理。该病传播途径广、发生蔓延快、产量损失重,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除治,将给小麦生产造成极大威胁。 发病症状 小麦腥黑穗病是苗期侵染,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病穗短直,颜色较健穗深,初为灰绿色,后变为灰黄色;颖壳略向外张开,颖片略开裂,露出部分的病粒(称菌瘿),初为暗绿色,后变为灰黑色,用手挤压后,易破裂,内有黑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菌瘿因含有挥发性三甲胺,有鱼腥气味,所以称“腥黑穗病”。 防治方法 小麦腥黑穗病应在播种期防治,主要以种子处理为主,农业防治和抗病品种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使用无病菌种子和包衣种子应选无病害的种子田块留种;播种的种子要在精选后严格进行消毒;田间管理中及时拔除病株;严禁在病区自行留种、串换麦种;禁止从病区引种。 药剂拌种药剂拌种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腥黑穗病蔓延的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省工、省时的好方法,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可选用以下的药剂或配方中的其中一种:3 %敌萎丹悬浮种衣剂20 mL,加水150 mL充分混匀后,倒入要处理的10 kg种子上,种子最好盛在塑料袋或桶中,快速搅拌或摇晃,直至药液均匀分布于每粒种子上;12 %三唑醇(百坦、羟锈宁)或 %烯唑醇,每100 kg种子用药20~30 g拌种;2 %立克秀,每100 kg种子用药20 g;50 %多菌灵、75 %五氯硝基苯,每100 kg种子用药200~300g拌种;用禾果利可湿性粉剂50 g,兑水2~ kg,喷拌在50 kg麦种上,拌匀后闷种6 h即可播种; %浸种灵Ⅱ号,每100 kg种子用药1 g拌种;也可用三唑酮(粉锈宁)、戊唑醇、甲基硫菌灵、福美双、拌种双等药剂按说明拌种。 使用无病腐熟肥料带菌粪肥是重要的传播渠道,提倡堆沤农家肥时不用病残体原料,施用无病腐熟肥料,以切断粪肥传染源。 合理轮作倒茬小麦腥黑穗病发生区应实行与油菜、大豆、马铃薯、蔬菜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的措施减轻危害。 土壤药剂处理重病田应采取药剂拌种加土壤处理双管齐下的办法。可选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45 kg/hm2或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kg或40 %五氯硝基苯 kg,兑细干土45~50 kg,搅拌均匀后制成毒土,随肥均匀撒入地表,然后耕翻播种。 收割前后防治零星病区拔除病株,6月的上中旬,小麦腥黑穗病发生症状十分明显。发现零星发生田块,可拔除病株,加以集中烧毁;轻发病田,要剪除病穗烧毁,并单收单打,烧毁病麦秸、病麦糠等一切病残体;重发病田块,病株率20 %以上的地块,应将小麦割下,集中焚烧或深埋处理,对重发田块应收割堆放集中烧毁,采取全田彻底销毁的严厉措施;发生轻的田块小麦,食用时将病麦通过水漂法将病粒捞出后,进行深埋处理。 4麦蚜 又名腻虫,麦蚜在小麦苗期,多集中在麦叶背面、叶鞘及心叶处;小麦拔节、抽穗后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刺吸为害,并排泄蜜露影响植株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防治措施主要有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措施:重点抓好小麦抽穗灌浆期的化学防治,要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控制能力,依据科学的防治指标及天敌指标,适时进行喷药防治。化学防治:当百株蚜量大于500头,天敌与蚜虫比小于1∶150以上时,天敌无法控制其种群数量时,用药防治。选用10 %吡虫啉类30克、48 %毒死蜱50 mL、50 %抗蚜威10~18 g或菊酯类农药如 %三氟氯氰菊酯20~25 mL任一种对水喷雾。 5红蜘蛛 有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当地主要麦圆蜘蛛。麦圆蜘蛛不耐干旱,适宜温度8~15 ℃,相对湿度80 %。防治措施主要有化学防治,当每行尺达200头以上,上部叶片20 %面积出现白色斑点时,开展化学防治, %阿维20 mL、25 %哒螨酮40 mL、50 %马拉硫磷100~150 mL任一种对水40 kg喷雾等。 (责任编辑张丽娟)

关于小麦叶枯病论文

小麦田得病会导致减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病害直接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小麦田面临的病害如叶枯病、锈病、赤霉病等,会直接侵入小麦体内,通过破坏小麦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导致小麦叶片出现萎缩、枯黄等症状,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2. 病害影响小麦的养分吸收和利用:病害会破坏小麦根系,从而影响小麦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导致小麦缺乏养分而出现减产现象。3. 病害增加小麦受到其他灾害的风险:小麦田面临病害的同时,还会面临其他自然灾害的风险,如干旱、洪涝、高温等,这些灾害都会进一步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针对小麦田得病而减产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降低小麦田受到病害侵袭的风险。2. 加强病害防治: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防治,如喷洒杀菌剂、清除病害源等,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防止小麦缺乏养分而出现减产现象。4. 加强管理:加强小麦田的管理,定期除草、松土等,可以提高小麦的生长质量和产量。总之,小麦田得病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病害防治和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小麦田减产的风险,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叶枯病是世界性病害,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在我国主产麦区均有发生。小麦受害后,子粒灌浆不饱满,粒重下降,造成减产。

(1)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和叶鞘,有时也为害穗部和茎秆。小麦拔节至抽穗期为害最重,受害叶片最初出现卵圆形浅绿色病斑,逐渐扩展连接成不规则黄色病斑。病斑继续发展,可使叶片变成枯白色。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发展。

(2)发病规律

在冬麦区,病菌在小麦残体或种子上越夏,秋季侵入幼苗,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来年春季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春麦区,病菌在小麦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小麦残体和带菌种子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低温多湿有利于此病的分生和扩展。

(3)防治措施

一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二是药剂拌种,用6%的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有效成分)或三唑酮按种子量的~(有效成分)拌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千克,对水5千克,拌种50千克,然后闷种6小时,可兼治腥黑穗病;三是田间喷药,重病区于小麦分蘖前期用多菌灵或百菌清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次,可有效控制叶枯病的为害。

小麦的下部几个叶子都枯死了 这说明水分太大的原因 或者是小麦即将收获的时候 也会出现这种状态

小麦田得病导致减产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主要是由于病害的侵害所导致的。一些常见的小麦病害包括小麦赤霉病、小麦条锈病、小麦叶枯病等等。这些病害会导致小麦叶片出现黄化、枯死、凋萎等症状,从而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减产。造成小麦田得病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包括土壤肥力不足、气候异常、种植密度过大等。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小麦病害的发生。例如,选用抗病优良品种、进行适时的病害防治、加强土壤管理等等。此外,合理的轮作种植也能够有效地控制小麦病害的发生。总之,小麦田得病导致减产的原因主要是小麦病害的侵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和控制措施来有效地防止小麦病害的发生,从而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

小麦病论文

一、小麦赤霉病 1.发生: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南方冬麦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等地经常流行危害。小麦受害后千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且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病麦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受害最大。发病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使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密生小黑点。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2.防治: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防治赤霉病的有效方法。适时播种,使小麦的扬花期避开雨季,播种前用多菌灵等药剂浸种。小麦的扬花期是最佳的施药期,药剂可选用多菌灵、防霉宝、甲基硫菌灵、多霉威、甲霉灵。在赤霉病发生、蔓延的高峰期。正是春季多雨、高温高湿的季节,务必抓住雨停间隙的时机,喷药防治2~3次,以免延误农时,降低防治效果。 二、小麦纹枯病 1.发生:小麦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我国各麦区的常发性病害,一般病田的发病株率为10%~30%,重病田块可达60%~80%,特别严重的田块因病害引起的枯白穗率可达20%以上,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高达30%~40%。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及茎秆上。小麦出苗后,根茎、叶鞘即可受害。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随后发展成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向内侧发展可延及茎秆,致病株的基部茎节腐烂,幼苗猝倒、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梭形病斑常相互连结,形成云纹状花纹,中间呈淡黄褐色,周围有较明显的棕褐色环圈。病斑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旗叶。当麦株间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也可向内侧扩展深及茎秆,导致烂茎,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 2.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避免过早播种,降低田间湿度,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在播种前用纹霉净、碱唑醇或三唑酮等药剂拌种。麦苗返青期用纹霉净、井岗霉素、甲基立枯灵等药剂喷雾防治。 三、小麦**病 1.发生:小麦**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被害植株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产量明显降低。 小麦**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出现1~2毫米大小的白色霉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层的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霉斑表面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发病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霉层。发病后期,**状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至淡褐色,并散出许多黄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点。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发生褪绿、发黄,最终枯死。发痛严重的病株接而弱,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发病最重时,整个植株从下至上均被灰白色的霉层覆盖。 2.防治:生产上可以通过种植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及时浇水抗旱,雨后及时排水以防止湿气滞留,及时清除自生麦苗等措施来防治。播种前用三唑酮拌种,可较好地预防**病的发生。当田间病叶率达10%以上时,可用三唑酮、福星乳油、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药剂喷雾防治。 四、小麦腥黑穗病 1.发生:小麦腥黑穗病是小麦的世界性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有回升甚至严重发生的趋势。小麦腥黑穗病不仅使小麦减产,而且使麦粒及面粉的品质降低。 发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病穗较短、直立,颜色较健穗深,开始为灰绿色,以后变为灰白色,颖壳略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病粒较健粒短肥,初为暗绿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外面包有一层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并有鱼腥味。 2.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选留无病种子是预防病害发生的有效方法。播种前用三唑酮、三唑醇、多菌灵、萎锈灵等药剂拌种。如果大田中发痛,一般是将病株烧毁。 五、小麦根腐病 1.发生:小麦根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各小麦栽培区都有发生。常因苗腐造成缺苗率达10%~30%,成穗率和穗粒数亦明显降低。 小麦根腐病可引起根腐、苗腐、茎基腐、成株叶枯和穗腐等,以根部受害最重。潮湿时病部可产生黑灰色霉状物。播种后种子受害,幼芽鞘受害成褐色斑痕,严重时腐烂死亡。根部发病后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植株茎基部出现褐色条斑,严重时茎折断枯死。或虽直立不倒,但提前枯死。枯死植株青灰色,白穗不实,俗称“青死病”。拔起病株可见根毛和主根表皮脱落,根冠部变黑并黏附土粒。穗部发病在颖壳基部形成水浸状斑,后变褐色,表面敷生黑色霉层,穗轴和小穗轴也常变褐腐烂,小穗不实或种子不饱满。 2.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避免或减少连作,选用无病种子,增施有机肥、磷钾肥,返青时追施适量速效性氮肥,防止小麦长期过旱过涝,对预防小麦根腐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效果。播种前用代森锰辞、多菌灵、福美双、三唑酮、萎锈灵拌种。在小麦孕穗至抽穗期喷洒敌力脱乳油。 六、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 1.发生: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严重病害。山东沿海、河南南部及淮河流域发生重,可减产10%~70%。通过推广抗病品种,此病的危害已基本得到控制。 发病株未展开的心叶上出现褪绿的短线条状斑,随着病情发展,条斑彼此联合成不规则的淡黄色短线条状斑驳,整个叶片呈现出花叶症状。病株株形松散、矮缩,穗短而小,有缩脖现象,成熟期明显推迟。籽粒秕瘦。 病害不能经种子及昆虫媒介等传播。主要是病土、病根茬及病田的流水传播蔓延, 2.防治:防治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应采取以选育抗(耐)病丰产品种为主,结合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未完待续)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会造成小麦减产甚至绝收,降低小麦品质,食用后对人畜有一定危害。赤霉病是小麦常见易发病,造成减产品质降低。赤霉病主要是危害小麦的穗部,在生长的各个阶段均能产生一定的危害。小麦赤霉病在大流行年可使小麦产量减少30%~60%,中等流行年份可使小麦减产5%~15%。

[摘要]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生产上一种毁灭性较大的病害,本文通过田间诊断和病原鉴定的方法确诊小麦全蚀病,最后使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全蚀病菌。[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田间诊断;病原菌鉴定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目前世界上许多产麦国家都有发生。我国早在五十年代曾在河北等省发现,近几年在北部冬麦区、西北春麦区和长江下游麦区相继发生,并有扩大加重的趋势。小麦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粒重下降。发病麦田一般减产1-2成,重者减产5成以上。对小麦生产威胁很大。已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正确的识别小麦全蚀病,是摸清病害分布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的基础。 一、田间诊断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根和茎基部1-2节,病株地上部矮化,变黄,重者枯死,造成白穗。(1)幼苗期。幼苗感病后,植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初生地中茎变为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2)分蘖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的灰黑色菌丝层。(3)抽穗灌浆期。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侧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该病与其他小麦根病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二、病原 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t et Oliver (Sacc.)Walker称核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小麦变种的子囊壳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束上,烧瓶状,黑色,周围有褐丝菌环绕,颈部多向一侧弯曲,有具缘丝的孔口外露于表皮,子囊壳在子座上常不连生。子囊平等排列子囊腔内,早期子囊间有拟侧丝,后期消失,棍棒状,无色。子囊孢子成束或分散排列,丝状,无色,略弯,具3-7个假隔膜。成熟菌丝栗褐色,隔膜较稀疏,呈锐角分枝,主枝和侧枝交界处各生一个隔膜,成倒“V”形。 三、病原菌鉴定 小麦全蚀病的识别,只靠田间症状诊断还不能确诊,这里介绍室内的病原鉴定法: 1.全蚀病菌的分离方法 用室内组织培养法,可以测定小麦全蚀病菌的死活和在病组织上的存活时间,也可作为筛选防治小麦全蚀病药剂的一种方法。小麦全蚀病菌在PDA(马铃薯、琼脂、葡萄糖)培养基上可以正常生长。分离时每平板加一至二滴25%乳酸或二百个单位链霉素,以抑制杂菌生长。组织表面消毒,新鲜材料用硝酸银(AgNO3)处理5min,旧材料用1%硝酸银处理5min,然后用无菌水冲洗三次移入平板。分离所用的材料以剥除叶鞘的病茎(切成3mm小段)及新病根最好。 2.全蚀病菌培养 将分离好的平板放入光照培养箱,25℃和每日14h光照培养,3-4d后长出菌丝,再把菌丝沿边缘挑出放入新的PDA平板继续培养,7d左右得到全蚀菌菌落。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灰黑色,菌丝束明显,菌落边缘菌丝向中心反卷。 四、柯赫氏法则验证全蚀病菌 1.玉米粉、砂培养基的制作,扩大培养全蚀病菌 将玉米粉、砂子和水按1::l(容量)玉米粉、砂、水按1::1的比例混合均匀,装入三角瓶(每瓶装容量的三分之一),灭菌2h后进行接菌,将斜面或平皿培养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移入三角瓶,置于25℃温箱中培养30d。,待菌丝长满时,平行摇动一次,使菌丝体均匀生长。 2.灭菌土的准备 取一定量的土壤放置在托盘内,土壤厚度要均匀,放在干热灭菌箱内进行干热灭菌,160℃连续灭菌4h,放凉后备用。 3.接种采用两种接种方法 (1)菌饼接种法:选大小均一的种子,用70%的酒精消毒7min,灭菌水充分洗涤后催芽备用。将灭菌土壤装人塑料花盆中,表面压平;从培养10d的PDA平板上,沿菌丝生长边缘打取直径Icm的菌饼,放到花盆内,菌面向上,每盆5个菌饼;再将萌芽种子的根端置于菌饼上,每饼1粒种子;最后用灭菌砂子覆盖。每个菌种接种3盆。于25℃和每日14h光照下培养30d。 (2)玉米砂接种法:选大小均一的种子,用70%的酒精消毒7min,灭菌水充分洗涤后备用。将灭菌土装人塑料花盆中,然后将培养好的玉米砂接种体按1%的比例与灭菌土混匀,将麦种播入花盆中,每盆播10粒,每个菌种接种3盆,培养条件与菌饼接种法相同。 4.分离病原菌并鉴定 盆栽试验在播种后1个月调查发病情况。将发病小麦根部的材料洗净,晾干,剪成3-5mm长的小段,进行表面消毒。用硝酸银(AgNO3)作表面消毒剂,材料可用的溶液消毒3-5min。用无菌水冲洗3次,移入平皿,置25℃恒温箱中培养。每天观察材料发病情况,发现材料长出菌丝后,挑出接入单皿,培养5-7d后镜检,该菌是否和原始菌为同一菌。 参考文献 [1] 郝祥之.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 [2] 孙虎,李洪连,袁虹霞,等.不同小麦品种(系)对对全蚀病的抗性鉴定和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2004(8):52-54 [3] 徐兰杰,聂战胜,詹克慧.河南省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5-117 [4] 邢彩云,胡锐.李延伦等.小麦全蚀病药剂防治效果试验研究.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11):19

我国小麦主产区分布广泛,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农民耕作管理方式不同,因此小麦病害的种类和发生也不同。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是一种“喜欢”温暖潮湿环境的疾病,发生在我国小麦种植区;受气候和环境影响,尤其是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区受损最为严重。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降低小麦品质。面粉产量降低,面粉色泽差,受感染小麦的营养价值降低,口感也大大降低。发病初期,小穗颖壳基部出现水浸淡褐色斑点,病情蔓延后可达全穗。天气潮湿时,病穗颖节或小穗基部会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黏液霉,若穗轴受感染,可能出现白色穗。

茎腐病可发生在小麦幼苗至成熟期,茎基受损后会发生褐变。后来麦苗基部变软腐烂,导致全株死亡。茎腐病通常发生在小麦地上部。发病初期叶鞘内可见水浸绿斑,病情蔓延后在发病部位上方变黄,影响抽穗和穗部质量。小麦赤霉病幼苗腐烂通常是由携带细菌的种子引起的。从萌发到苗期,芽先变成褐色,然后根和冠腐烂,使小麦难以出苗或出苗后逐渐死亡。当田间湿度较高时,病区也能长出粉红色的霉层。从表中可以看出,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福美双及相关化合物证书占注册证书总数的。

控制结痂,需要掌握控制器。如果抽穗期持续下雨,有可能扩散,喷洒时间宜早不宜迟。第一次喷施应在10%小麦抽穗至开花初期进行,间隔5-7天,第二次喷施应进行。喷洒时,要注重麦穗的均匀喷洒。如果喷洒后下雨,需要在雨后补喷。它是由种子感染或土壤中的疾病残留引起的。首先,幼苗的芽鞘和根鞘变成褐色,根冠腐烂。病情较轻的幼苗偏黄偏瘦。

出现在小麦花期之后,最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渍水的淡褐色斑点,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形成黄色小穗。湿度高时,在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的霉层。籽粒干燥,伴有白到粉的霉变。小穗发病后蔓延至穗轴,发病部位呈褐色,使发病部位上方的小穗形成枯萎的白色穗状花序。可发生于幼苗出土至成熟期,小麦植株基部受损后变褐腐烂,导致全株死亡。茎有两个节段,最初在叶鞘上出现涝渍失绿,然后蔓延为淡褐色到红褐色的不规则腐烂,多发生在穗下底点或伸入茎内。病情严重时,会造成病患部位发黄,有时无法打头或取出发黄的耳朵。气候潮湿时,患病部位可见粉红色的霉层,患病植株容易被风吹断。

小麦病毒病论文

一、小麦赤霉病 1.发生: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南方冬麦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等地经常流行危害。小麦受害后千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且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病麦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受害最大。发病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使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密生小黑点。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2.防治: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防治赤霉病的有效方法。适时播种,使小麦的扬花期避开雨季,播种前用多菌灵等药剂浸种。小麦的扬花期是最佳的施药期,药剂可选用多菌灵、防霉宝、甲基硫菌灵、多霉威、甲霉灵。在赤霉病发生、蔓延的高峰期。正是春季多雨、高温高湿的季节,务必抓住雨停间隙的时机,喷药防治2~3次,以免延误农时,降低防治效果。 二、小麦纹枯病 1.发生:小麦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我国各麦区的常发性病害,一般病田的发病株率为10%~30%,重病田块可达60%~80%,特别严重的田块因病害引起的枯白穗率可达20%以上,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高达30%~40%。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及茎秆上。小麦出苗后,根茎、叶鞘即可受害。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随后发展成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向内侧发展可延及茎秆,致病株的基部茎节腐烂,幼苗猝倒、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梭形病斑常相互连结,形成云纹状花纹,中间呈淡黄褐色,周围有较明显的棕褐色环圈。病斑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旗叶。当麦株间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也可向内侧扩展深及茎秆,导致烂茎,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 2.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避免过早播种,降低田间湿度,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在播种前用纹霉净、碱唑醇或三唑酮等药剂拌种。麦苗返青期用纹霉净、井岗霉素、甲基立枯灵等药剂喷雾防治。 三、小麦**病 1.发生:小麦**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被害植株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产量明显降低。 小麦**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出现1~2毫米大小的白色霉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层的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霉斑表面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发病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霉层。发病后期,**状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至淡褐色,并散出许多黄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点。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发生褪绿、发黄,最终枯死。发痛严重的病株接而弱,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发病最重时,整个植株从下至上均被灰白色的霉层覆盖。 2.防治:生产上可以通过种植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及时浇水抗旱,雨后及时排水以防止湿气滞留,及时清除自生麦苗等措施来防治。播种前用三唑酮拌种,可较好地预防**病的发生。当田间病叶率达10%以上时,可用三唑酮、福星乳油、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药剂喷雾防治。 四、小麦腥黑穗病 1.发生:小麦腥黑穗病是小麦的世界性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有回升甚至严重发生的趋势。小麦腥黑穗病不仅使小麦减产,而且使麦粒及面粉的品质降低。 发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病穗较短、直立,颜色较健穗深,开始为灰绿色,以后变为灰白色,颖壳略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病粒较健粒短肥,初为暗绿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外面包有一层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并有鱼腥味。 2.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选留无病种子是预防病害发生的有效方法。播种前用三唑酮、三唑醇、多菌灵、萎锈灵等药剂拌种。如果大田中发痛,一般是将病株烧毁。 五、小麦根腐病 1.发生:小麦根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各小麦栽培区都有发生。常因苗腐造成缺苗率达10%~30%,成穗率和穗粒数亦明显降低。 小麦根腐病可引起根腐、苗腐、茎基腐、成株叶枯和穗腐等,以根部受害最重。潮湿时病部可产生黑灰色霉状物。播种后种子受害,幼芽鞘受害成褐色斑痕,严重时腐烂死亡。根部发病后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植株茎基部出现褐色条斑,严重时茎折断枯死。或虽直立不倒,但提前枯死。枯死植株青灰色,白穗不实,俗称“青死病”。拔起病株可见根毛和主根表皮脱落,根冠部变黑并黏附土粒。穗部发病在颖壳基部形成水浸状斑,后变褐色,表面敷生黑色霉层,穗轴和小穗轴也常变褐腐烂,小穗不实或种子不饱满。 2.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避免或减少连作,选用无病种子,增施有机肥、磷钾肥,返青时追施适量速效性氮肥,防止小麦长期过旱过涝,对预防小麦根腐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效果。播种前用代森锰辞、多菌灵、福美双、三唑酮、萎锈灵拌种。在小麦孕穗至抽穗期喷洒敌力脱乳油。 六、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 1.发生: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严重病害。山东沿海、河南南部及淮河流域发生重,可减产10%~70%。通过推广抗病品种,此病的危害已基本得到控制。 发病株未展开的心叶上出现褪绿的短线条状斑,随着病情发展,条斑彼此联合成不规则的淡黄色短线条状斑驳,整个叶片呈现出花叶症状。病株株形松散、矮缩,穗短而小,有缩脖现象,成熟期明显推迟。籽粒秕瘦。 病害不能经种子及昆虫媒介等传播。主要是病土、病根茬及病田的流水传播蔓延, 2.防治:防治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应采取以选育抗(耐)病丰产品种为主,结合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未完待续)

2. 张立平 阎俊葛秀秀 夏先春何中虎Mark W Sutherland. 普通小麦籽粒黄色素含量的QTL分析. 作物学报,2005,已接受。3. 李云伏张立平 单福华 秦娜张风廷 叶志杰 马荣才赵昌平孙东发.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DDRT-PCR分析。作物学报,2005投稿。4. 刘丽阎俊张艳何中虎 Pe?a . 张立平. 冬播麦区Glu-1和Glu-3位点变异及1B/1R易位与小麦加工品质性状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10):1944-1950。5. 孙道杰,张立平,夏先春,何中虎,葛秀秀,徐兆华,王辉。小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SSR分子标记筛选鉴定。中国农业科学,2005,38(7):1295-1299。6. 张立平 葛秀秀 何中虎 Mark W Sutherland. 普通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的QTL分析。 作物学报,2005,31(1):7-10。7. 张立平 何中虎 刘建平孙家柱 单福华 苏青。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普通小麦谷蛋白研究中的应用。麦类作物学报,2004,24(2):121-126。8. 葛秀秀 张立平 何中虎 章元明。冬小麦PPO活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作物学报,2004,30(1):18-20。9. 刘建平 张立平 苏青 单福华.综合应用花培技术快速建立小麦加倍单倍体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会议,。11. 张立平 何中虎 陆美琴 庞斌双 张学勇夏兰琴Frank Ellison。 用Glu-B3、Gli-B1和SEC-1b复合引物PCR检测普通小麦1BL/1RS易位系。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2):1566-1570。12. 刘丽 张立平 何中虎。小麦贮藏蛋白研究进展.麦类作物学报,2003,23(增):75-81。13. 周阳 何中虎 张改生夏兰琴 陈新民张立平 陈峰。用微卫星标记鉴定中国小麦品种中Rht8矮杆基因的分布。作物学报,2003,29(6):810-814。14. 张立平 何中虎 刘建平 单福华 苏青 刘丽。小麦面筋强度相关性状的主效QTL分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第九届青年学术论文集,2003(11),55-61。17. 张立平 杨静华 李天然姚裕琪 张鹤龄。表达葡萄糖氧化酶基因抗晚疫病马铃薯的培育。面向21世纪的中国马铃薯产业,2000,8:107-117。18. 《北方旱地主要粮食作物栽培》第四章的第八节,气象出版社,1996。19. 杨明君樊民夫 李久昌 张立平 鲁喜忠. 脱毒马铃薯扩繁技术初探,马铃薯杂志,1995.(9)4:211-217。20. 张国柱樊民夫 张立平. 雁北地区马铃薯主要病毒病种类的检测,山西农业科学,:7-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