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因为缺少一些微量元素,植物的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施肥。
可能是因为细菌感染的原因导致的,是叶枯病的原因导致的,一定要注意土壤的处理工作,选择合适的品种,按时的使用肥料。
农业防治为选择抗病好的品种,在深翻土地时注意病残体要充分的腐熟分解,另外注意磷肥和钾肥的合理施用,病重的地块实行轮作,药剂防治为前期用20%粉锈宁乳油进行拌种,小麦的孕穗前后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施。
一、小麦叶枯病有哪些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首先选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深翻土地的时候要让病残体腐熟分解,用病残体沤肥时,需要充分的腐熟后再施用,同时注意磷肥和钾肥的合理施用,发病比较重的地块要实行轮作。
2、药剂防治:前期做好种子处理,用20%粉锈宁乳油公斤拌种100斤,或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公斤加5千克水进行拌种125千克,然后堆闷6小时,小麦的孕穗前后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施,或者用1:1:140波尔多液喷施。
二、发病原因是什么
1、小麦的叶枯病又分为黄斑叶枯病、雪腐叶枯病和链格孢叶枯病,而黄斑叶枯病是主要的发病类型,且发病迅速,对小麦的影响很大。
2、一般田间的土壤过于湿润时或者小麦的长势较弱时容易发生,当然在小麦的整个生长期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小麦灌浆期最重。
3、小麦叶枯病主要对上部功能叶片造成危害,特别是旗叶的危害最大,刚开始为黄褐色斑点,然后变为纺锤形或者椭圆形,且外围有着黄色晕圈。
4、像连续的阴雨天气特别容易发生叶枯病,一般的地块的发生率在5%左右,较为严重的地块的发生率达到了60%以上,因此要做好防治工作。
麦苗青青露锋芒,风吹麦浪五谷香,四季耕耘三餐足,勤俭持家六畜旺。看似普通的小麦,产量占全球粮食总产量超2成,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凭借坚韧的筋骨,养育着祖祖辈辈的人类。但随着社会发展,自然条件的改变及小麦品种的频繁更换,病虫害问题愈加突出,制约着小麦产质的提高。尤其是小麦发生叶枯病时,如防控不及时或者措施选择错误,黄叶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籽粒皱缩,千粒重降低,轻则减产5%,重则减产3成至5成。为解决此类问题,接下来通过叶枯病的症状特点、发病原因、防控措施,并结合实践生产经验,提出相应防控建议。症状特点叶枯病,发病期主要集中在孕穗至抽穗灌浆期,孕穗期出现症状,扬花灌浆期盛发,降雨频繁年份和区域的发病概率高。其包括叶斑病和叶枯类病害,病原超过20种,常见的如根腐叶枯病、雪霉叶枯病、黄斑叶枯病等,病症特点分别是:根腐叶枯病。主要发病期是在抽穗前,初期叶片有小型褐色斑点,病斑数量逐渐增大,连接成片,呈椭圆或者不规则状。遇到阴雨天,病斑旁还会有水渍状的斑点。雪霉叶枯病。主要发病期是5月,病斑出现在植株的上半部分叶片上,如旗叶和倒2叶,呈暗绿色,水渍状,病症的扩张速度快,几天内,病斑就能完全覆盖叶片,致使叶片失绿枯萎。黄斑叶枯病。别名黄斑病,主要危害叶片,颜色是黄褐色,严重时出现黑褐色霉层,病斑呈椭圆。虽然叶枯病的种类繁杂,病症的衍化进程却十分类似,能总结涵盖成芽腐、苗枯、基腐、鞘腐、叶枯、穗腐六大类型,病斑由小到大,由部分叶片扩展到全部叶片,颜色由暗绿到黄褐再到黑褐,长势由强到弱。发病原因品种问题。不同品种的小麦针对叶枯病的抗性和耐病性有差异,选择错误的品种,比如周麦9号、鲁麦23和皖麦19,就会增加叶枯病的发病概率,相反选择抗性强的品种就能一劳永逸,如郑州874、周麦10号等,减小防治该病害的压力。温度降水。温度、湿度和降水是叶枯病的影响因素,其喜在低温高湿环境中生长繁殖,研究表明:三月,温度回暖,蛰伏的病菌复苏;四月温度显著升高,利于病害蔓延;五月降雨量大,雨热同期,麦田湿度增高,加上田间的光照不足,病害快速扩张。菌原残留。叶枯类病害大都是以种子、土壤和有机肥为初始侵染源,生长季节的再侵入主要靠分生孢子借风和雨,侵入叶部、茎部和穗部。病菌原残留在小麦种子上,麦田连作病菌在土壤中不断累积,施用有机肥时未充分腐熟致使病菌残留,待越夏越冬结束,温度合适,菌原就会侵入幼根、幼芽和幼苗,集中爆发。用肥不当。施肥时,偏施速效氮肥,施用量过大,小麦茎弱身重,倒伏问题突出,田间郁闭,采光通风不畅,加重病害。防控措施叶枯病防治过程中,要坚持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综合防治策略,重点用药剂喷施发病点,再以其为中心向拓展防治。农业防治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定期轮作,种植其它作物,倒茬口,以免病菌原在土壤堆积,还要选用无病原残留的种子,做好相关校验工作安排。合理施肥,基肥要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别只施氮肥,还要增添磷钾肥,满足小麦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提高植株的抵抗力。加强土壤管理,播种前,深翻土壤,把残叶深埋,无害化处理地表的病菌原,可用来沤制肥料或者当燃料。改善采光排水,合理控制种植密度,规避高密度种植带来的田间郁闭问题,提高麦田的采光通风条件。遇到连续降雨天,还要注重田间的排水,避免雨水积滞。药剂防治包括:药剂拌种,能控制苗期根腐死苗问题的出现,且能抑制侵入病原的扩张,推迟病害的发生时期,建议使用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纹霉净可湿性粉剂、多菌灵、三唑酮或扑海因等进行拌种。穗期防治,孕穗期前后喷施代森锌粉剂或者波尔多液,或者采取组合喷施的策略,如可用80%的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适量磷酸二氢钾,以周为喷施期,连续喷施两三次。综合来看,小麦叶枯病的防治并不简单,要根据病害的发生规律,始终都要坚持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发挥小麦的调节优势、药剂拌种为辅的原则,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从而达到省时省力,绿色环保,还能防病增产的效果。
小麦田得病会导致减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病害直接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小麦田面临的病害如叶枯病、锈病、赤霉病等,会直接侵入小麦体内,通过破坏小麦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导致小麦叶片出现萎缩、枯黄等症状,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2. 病害影响小麦的养分吸收和利用:病害会破坏小麦根系,从而影响小麦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导致小麦缺乏养分而出现减产现象。3. 病害增加小麦受到其他灾害的风险:小麦田面临病害的同时,还会面临其他自然灾害的风险,如干旱、洪涝、高温等,这些灾害都会进一步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针对小麦田得病而减产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降低小麦田受到病害侵袭的风险。2. 加强病害防治: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防治,如喷洒杀菌剂、清除病害源等,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防止小麦缺乏养分而出现减产现象。4. 加强管理:加强小麦田的管理,定期除草、松土等,可以提高小麦的生长质量和产量。总之,小麦田得病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病害防治和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小麦田减产的风险,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叶枯病是世界性病害,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在我国主产麦区均有发生。小麦受害后,子粒灌浆不饱满,粒重下降,造成减产。
(1)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和叶鞘,有时也为害穗部和茎秆。小麦拔节至抽穗期为害最重,受害叶片最初出现卵圆形浅绿色病斑,逐渐扩展连接成不规则黄色病斑。病斑继续发展,可使叶片变成枯白色。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发展。
(2)发病规律
在冬麦区,病菌在小麦残体或种子上越夏,秋季侵入幼苗,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来年春季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春麦区,病菌在小麦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小麦残体和带菌种子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低温多湿有利于此病的分生和扩展。
(3)防治措施
一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二是药剂拌种,用6%的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有效成分)或三唑酮按种子量的~(有效成分)拌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千克,对水5千克,拌种50千克,然后闷种6小时,可兼治腥黑穗病;三是田间喷药,重病区于小麦分蘖前期用多菌灵或百菌清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次,可有效控制叶枯病的为害。
小麦的下部几个叶子都枯死了 这说明水分太大的原因 或者是小麦即将收获的时候 也会出现这种状态
小麦田得病导致减产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主要是由于病害的侵害所导致的。一些常见的小麦病害包括小麦赤霉病、小麦条锈病、小麦叶枯病等等。这些病害会导致小麦叶片出现黄化、枯死、凋萎等症状,从而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减产。造成小麦田得病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包括土壤肥力不足、气候异常、种植密度过大等。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小麦病害的发生。例如,选用抗病优良品种、进行适时的病害防治、加强土壤管理等等。此外,合理的轮作种植也能够有效地控制小麦病害的发生。总之,小麦田得病导致减产的原因主要是小麦病害的侵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和控制措施来有效地防止小麦病害的发生,从而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
小麦叶枯病是世界性病害,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在我国主产麦区均有发生。小麦受害后,子粒灌浆不饱满,粒重下降,造成减产。
(1)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和叶鞘,有时也为害穗部和茎秆。小麦拔节至抽穗期为害最重,受害叶片最初出现卵圆形浅绿色病斑,逐渐扩展连接成不规则黄色病斑。病斑继续发展,可使叶片变成枯白色。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发展。
(2)发病规律
在冬麦区,病菌在小麦残体或种子上越夏,秋季侵入幼苗,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来年春季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春麦区,病菌在小麦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小麦残体和带菌种子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低温多湿有利于此病的分生和扩展。
(3)防治措施
一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二是药剂拌种,用6%的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有效成分)或三唑酮按种子量的~(有效成分)拌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千克,对水5千克,拌种50千克,然后闷种6小时,可兼治腥黑穗病;三是田间喷药,重病区于小麦分蘖前期用多菌灵或百菌清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次,可有效控制叶枯病的为害。
农业防治为选择抗病好的品种,在深翻土地时注意病残体要充分的腐熟分解,另外注意磷肥和钾肥的合理施用,病重的地块实行轮作,药剂防治为前期用20%粉锈宁乳油进行拌种,小麦的孕穗前后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施。
一、小麦叶枯病有哪些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首先选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深翻土地的时候要让病残体腐熟分解,用病残体沤肥时,需要充分的腐熟后再施用,同时注意磷肥和钾肥的合理施用,发病比较重的地块要实行轮作。
2、药剂防治:前期做好种子处理,用20%粉锈宁乳油公斤拌种100斤,或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公斤加5千克水进行拌种125千克,然后堆闷6小时,小麦的孕穗前后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施,或者用1:1:140波尔多液喷施。
二、发病原因是什么
1、小麦的叶枯病又分为黄斑叶枯病、雪腐叶枯病和链格孢叶枯病,而黄斑叶枯病是主要的发病类型,且发病迅速,对小麦的影响很大。
2、一般田间的土壤过于湿润时或者小麦的长势较弱时容易发生,当然在小麦的整个生长期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小麦灌浆期最重。
3、小麦叶枯病主要对上部功能叶片造成危害,特别是旗叶的危害最大,刚开始为黄褐色斑点,然后变为纺锤形或者椭圆形,且外围有着黄色晕圈。
4、像连续的阴雨天气特别容易发生叶枯病,一般的地块的发生率在5%左右,较为严重的地块的发生率达到了60%以上,因此要做好防治工作。
麦苗青青露锋芒,风吹麦浪五谷香,四季耕耘三餐足,勤俭持家六畜旺。看似普通的小麦,产量占全球粮食总产量超2成,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凭借坚韧的筋骨,养育着祖祖辈辈的人类。但随着社会发展,自然条件的改变及小麦品种的频繁更换,病虫害问题愈加突出,制约着小麦产质的提高。尤其是小麦发生叶枯病时,如防控不及时或者措施选择错误,黄叶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籽粒皱缩,千粒重降低,轻则减产5%,重则减产3成至5成。为解决此类问题,接下来通过叶枯病的症状特点、发病原因、防控措施,并结合实践生产经验,提出相应防控建议。症状特点叶枯病,发病期主要集中在孕穗至抽穗灌浆期,孕穗期出现症状,扬花灌浆期盛发,降雨频繁年份和区域的发病概率高。其包括叶斑病和叶枯类病害,病原超过20种,常见的如根腐叶枯病、雪霉叶枯病、黄斑叶枯病等,病症特点分别是:根腐叶枯病。主要发病期是在抽穗前,初期叶片有小型褐色斑点,病斑数量逐渐增大,连接成片,呈椭圆或者不规则状。遇到阴雨天,病斑旁还会有水渍状的斑点。雪霉叶枯病。主要发病期是5月,病斑出现在植株的上半部分叶片上,如旗叶和倒2叶,呈暗绿色,水渍状,病症的扩张速度快,几天内,病斑就能完全覆盖叶片,致使叶片失绿枯萎。黄斑叶枯病。别名黄斑病,主要危害叶片,颜色是黄褐色,严重时出现黑褐色霉层,病斑呈椭圆。虽然叶枯病的种类繁杂,病症的衍化进程却十分类似,能总结涵盖成芽腐、苗枯、基腐、鞘腐、叶枯、穗腐六大类型,病斑由小到大,由部分叶片扩展到全部叶片,颜色由暗绿到黄褐再到黑褐,长势由强到弱。发病原因品种问题。不同品种的小麦针对叶枯病的抗性和耐病性有差异,选择错误的品种,比如周麦9号、鲁麦23和皖麦19,就会增加叶枯病的发病概率,相反选择抗性强的品种就能一劳永逸,如郑州874、周麦10号等,减小防治该病害的压力。温度降水。温度、湿度和降水是叶枯病的影响因素,其喜在低温高湿环境中生长繁殖,研究表明:三月,温度回暖,蛰伏的病菌复苏;四月温度显著升高,利于病害蔓延;五月降雨量大,雨热同期,麦田湿度增高,加上田间的光照不足,病害快速扩张。菌原残留。叶枯类病害大都是以种子、土壤和有机肥为初始侵染源,生长季节的再侵入主要靠分生孢子借风和雨,侵入叶部、茎部和穗部。病菌原残留在小麦种子上,麦田连作病菌在土壤中不断累积,施用有机肥时未充分腐熟致使病菌残留,待越夏越冬结束,温度合适,菌原就会侵入幼根、幼芽和幼苗,集中爆发。用肥不当。施肥时,偏施速效氮肥,施用量过大,小麦茎弱身重,倒伏问题突出,田间郁闭,采光通风不畅,加重病害。防控措施叶枯病防治过程中,要坚持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综合防治策略,重点用药剂喷施发病点,再以其为中心向拓展防治。农业防治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定期轮作,种植其它作物,倒茬口,以免病菌原在土壤堆积,还要选用无病原残留的种子,做好相关校验工作安排。合理施肥,基肥要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别只施氮肥,还要增添磷钾肥,满足小麦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提高植株的抵抗力。加强土壤管理,播种前,深翻土壤,把残叶深埋,无害化处理地表的病菌原,可用来沤制肥料或者当燃料。改善采光排水,合理控制种植密度,规避高密度种植带来的田间郁闭问题,提高麦田的采光通风条件。遇到连续降雨天,还要注重田间的排水,避免雨水积滞。药剂防治包括:药剂拌种,能控制苗期根腐死苗问题的出现,且能抑制侵入病原的扩张,推迟病害的发生时期,建议使用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纹霉净可湿性粉剂、多菌灵、三唑酮或扑海因等进行拌种。穗期防治,孕穗期前后喷施代森锌粉剂或者波尔多液,或者采取组合喷施的策略,如可用80%的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适量磷酸二氢钾,以周为喷施期,连续喷施两三次。综合来看,小麦叶枯病的防治并不简单,要根据病害的发生规律,始终都要坚持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发挥小麦的调节优势、药剂拌种为辅的原则,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从而达到省时省力,绿色环保,还能防病增产的效果。
锈病是小麦常见的病症之一,今年锈病在我国各大麦区大爆发,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需要特别注意。
据全国农技中心2020年全国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网络会商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小麦条锈病目前已在江汉、江淮、黄淮南部和西南麦区11个省(市)375个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1327万亩,同比增加倍,比近10年最重的2017年同期增加,比一周前增加,目前已北扩至沙河以北,较常年提早1个月。
小麦作为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自也是仅次于玉米和水稻,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的冬小麦产区以及华北平原的春小麦产区,锈病主要危害的是冬小麦产区。
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对小麦影响并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最终颗粒无收。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这句话形象地区分了三种锈病的区别,目前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所以我们接下来重点讨论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以及传播方式
小麦的条锈病主要是由病毒孢子(主要为夏孢子)侵染扩散产生的,当病毒(夏孢子)落在小麦叶片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l7℃)和有水的条件下,夏孢子开始产生菌丝、吸收叶片养分、萌发繁殖,最后形成夏孢子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黄斑,从而为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米~4300米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
小麦条锈病主要在春夏季节危害冬小麦,病菌为害完麦苗以后,随气流在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在秋季冬小麦播种以后再次随气流来到广大小麦产区,附着在冬小麦幼苗上越冬,第二年再次危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持续性危害病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
叶片或叶鞘上覆盖很多夏孢子堆时,会破坏叶片上的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小麦如果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长必然受到影响。
病毒繁殖需要吸收小麦细胞的养分,会破坏小麦植株细胞,使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
小麦植株内的水分和养分消耗快,生长到灌浆期时,导致灌浆受阻,一方面会影响降低小麦的品质,另外一方面,光合作用下降导致千粒重下降,出现减产。
小麦锈病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后,轻则造成10%左右的减产,重则可能会达到一半以上。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1、最基础的防治方法就是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症的发生;
2、对于去年有锈病发生的麦田,在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合理灌溉,雨后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农药防治:
药物防治主要选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戊唑醇、已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或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拌种: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种子质量回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质量~的2%戊唑醇湿拌种剂拌种。
2、喷药:对于已有病害发生的地块,可以在发病初期选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之后视病情严重程度,最高使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结语:小麦锈病是一种危害较强的病症,但是发病周期较长,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害造成的损失。
小麦叶锈病发病原因包括:越冬的叶锈病病菌量过多、入春后气温回升快、降水量多、小麦对叶锈病的抗性比较低等。该病是由小麦隐匿柄锈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病原菌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担子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柄锈菌属真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萌发侵入适温为15-20℃,发育适温为17-22℃,湿度不低于80%,小麦隐匿柄锈菌可多次重复侵染叶面。
一、小麦叶锈病是什么引起的
1、小麦叶锈病由小麦隐匿柄锈菌侵染所引起。小麦隐匿柄锈菌属真菌界、担子菌(亚)纲、锈菌目、柄锈菌科、柄锈菌属,为转主寄生的长环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夏孢子单胞,球形至近球形,黄褐色,表面具细刺,有散生发芽孔6-8个。冬孢子双胞,棒状,顶平,柄短暗褐色,萌发后产生担孢子。
2、小麦隐匿柄锈菌夏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萌发侵入适温为15-20℃,发育适温为17-22℃,湿度不低于80%。发病原因包括:越冬的叶锈病病菌量过多;入春之后气温回升快;降水量多;小麦对叶锈病的抗性比较低等。
二、小麦叶锈病的流行规律
1、冬小麦播种早、出苗早、发病重,一般9月上、中旬播种的易发病。冬季气温高,雪层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发病重。毒性强的小种多,能使小麦抗病性“丧失”,造成大面积发病。
2、越冬菌源多、春季气温高、雨水多,尤其是小麦抽穗前后降雨多,或田间小气候湿度高,叶锈病往往容易流行。
3、中国北方春麦区,小麦叶锈病病原菌不能在当地越冬,因此病菌从外地传来,引起发病。
摘要:按照礼县冬小麦常见病虫害的特点及其发生规律,简单介绍了不同病虫害的主要症状及其防治方法。关键词:礼县;冬小麦;病虫害;特征;防治方法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5-0021-02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礼县广大农户以传统的冬小麦种植逐渐向特色产业的路子迈进,但礼县冬小麦的种植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于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要根据冬小麦的不同特性按照病虫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为了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现将礼县冬小麦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简要介绍如下。 1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礼县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 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麦秆锈病。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症状易混淆,不好鉴别。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鉴别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防治方法 该病是气传病害,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可选用兰天25、兰天26、天选51、天选52等。在应用抗病品种时,注意抗锈品种合理布局。利用抗病品种群体抗性多样化或异质性来控制锈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和优势小种形成。避免品种单一化,但也不能过多,并注意定期轮换,防止抗性丧失。 农业防治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消除自生麦;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药剂防治主要推广三唑酮(粉锈宁)、特谱唑(速保利)等。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 %(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 g拌麦种150 kg或 %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 g拌麦种50 kg。春季叶面喷雾: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 %~4 %,严重度达1 %时开始喷洒20 %三唑酮乳油或 %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25 %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用 %特谱唑可湿性粉剂~ kg/hm2,兑水50~80 L喷施效果优异,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 2**病 症状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发病时,叶面出现1~2 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遇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药剂防治 用种子重量 %(有效成分)25 %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 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 %以上时,开始喷洒20 %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或40 %福星乳油8 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病、穗蚜混发时,用粉锈宁有效成分105 g/hm2加抗蚜威有效成分45 g/hm2加磷酸二氢钾2 250 g/hm2。 3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又称黑疸、黑苞头病,病粒内含有带腥臭味的有毒物质三甲胺,严重降低麦粒及面粉的品质,当病粒率超过3 %时,人畜不能食用,否则会引起中毒,只能作焚烧或深埋处理。该病传播途径广、发生蔓延快、产量损失重,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除治,将给小麦生产造成极大威胁。 发病症状 小麦腥黑穗病是苗期侵染,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病穗短直,颜色较健穗深,初为灰绿色,后变为灰黄色;颖壳略向外张开,颖片略开裂,露出部分的病粒(称菌瘿),初为暗绿色,后变为灰黑色,用手挤压后,易破裂,内有黑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菌瘿因含有挥发性三甲胺,有鱼腥气味,所以称“腥黑穗病”。 防治方法 小麦腥黑穗病应在播种期防治,主要以种子处理为主,农业防治和抗病品种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使用无病菌种子和包衣种子应选无病害的种子田块留种;播种的种子要在精选后严格进行消毒;田间管理中及时拔除病株;严禁在病区自行留种、串换麦种;禁止从病区引种。 药剂拌种药剂拌种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腥黑穗病蔓延的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省工、省时的好方法,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可选用以下的药剂或配方中的其中一种:3 %敌萎丹悬浮种衣剂20 mL,加水150 mL充分混匀后,倒入要处理的10 kg种子上,种子最好盛在塑料袋或桶中,快速搅拌或摇晃,直至药液均匀分布于每粒种子上;12 %三唑醇(百坦、羟锈宁)或 %烯唑醇,每100 kg种子用药20~30 g拌种;2 %立克秀,每100 kg种子用药20 g;50 %多菌灵、75 %五氯硝基苯,每100 kg种子用药200~300g拌种;用禾果利可湿性粉剂50 g,兑水2~ kg,喷拌在50 kg麦种上,拌匀后闷种6 h即可播种; %浸种灵Ⅱ号,每100 kg种子用药1 g拌种;也可用三唑酮(粉锈宁)、戊唑醇、甲基硫菌灵、福美双、拌种双等药剂按说明拌种。 使用无病腐熟肥料带菌粪肥是重要的传播渠道,提倡堆沤农家肥时不用病残体原料,施用无病腐熟肥料,以切断粪肥传染源。 合理轮作倒茬小麦腥黑穗病发生区应实行与油菜、大豆、马铃薯、蔬菜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的措施减轻危害。 土壤药剂处理重病田应采取药剂拌种加土壤处理双管齐下的办法。可选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45 kg/hm2或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kg或40 %五氯硝基苯 kg,兑细干土45~50 kg,搅拌均匀后制成毒土,随肥均匀撒入地表,然后耕翻播种。 收割前后防治零星病区拔除病株,6月的上中旬,小麦腥黑穗病发生症状十分明显。发现零星发生田块,可拔除病株,加以集中烧毁;轻发病田,要剪除病穗烧毁,并单收单打,烧毁病麦秸、病麦糠等一切病残体;重发病田块,病株率20 %以上的地块,应将小麦割下,集中焚烧或深埋处理,对重发田块应收割堆放集中烧毁,采取全田彻底销毁的严厉措施;发生轻的田块小麦,食用时将病麦通过水漂法将病粒捞出后,进行深埋处理。 4麦蚜 又名腻虫,麦蚜在小麦苗期,多集中在麦叶背面、叶鞘及心叶处;小麦拔节、抽穗后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刺吸为害,并排泄蜜露影响植株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防治措施主要有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措施:重点抓好小麦抽穗灌浆期的化学防治,要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控制能力,依据科学的防治指标及天敌指标,适时进行喷药防治。化学防治:当百株蚜量大于500头,天敌与蚜虫比小于1∶150以上时,天敌无法控制其种群数量时,用药防治。选用10 %吡虫啉类30克、48 %毒死蜱50 mL、50 %抗蚜威10~18 g或菊酯类农药如 %三氟氯氰菊酯20~25 mL任一种对水喷雾。 5红蜘蛛 有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当地主要麦圆蜘蛛。麦圆蜘蛛不耐干旱,适宜温度8~15 ℃,相对湿度80 %。防治措施主要有化学防治,当每行尺达200头以上,上部叶片20 %面积出现白色斑点时,开展化学防治, %阿维20 mL、25 %哒螨酮40 mL、50 %马拉硫磷100~150 mL任一种对水40 kg喷雾等。 (责任编辑张丽娟)
选用抗(耐)病品种由于禾谷多黏菌产生的休眠孢子分布于残留的病根或土壤中,且具有极强的抗逆性,选用抗病品种是目前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田间试验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毒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其中松散型品种易感病,所以应选直立紧凑型品种。
1、防治小麦黄花叶病,可在返青期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另用5%氨基寡糖素75毫升或2%菌克毒克2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 2、染病后小麦入冬前不表现症状,到春季小麦返青期才出现症状,染病株在小麦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形似梭状,老病叶渐变黄、枯死。病株分蘖少、萎缩、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明显矮化。
苗期发病,先在未展开的心叶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短条纹褪绿斑,后叶片展开,褪绿斑结合成不规则的褪绿花叶;叶片僵直,叶色发黄,有的还出现褐色坏死短条斑;植株矮小,分蘖少,根系发育不良,新根少。重病株不能抽穗,或穗小,瘪粒多,剑叶、叶鞘及颖壳上仍具褪绿花叶症状。
1.选好品种,选用抗、耐病品种优良抗病的小麦品种。2.选好播种时机,轮作倒茬,冬麦适时迟播,避开传毒介体的最适侵染时期。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3.选有机肥,施肥能有效改善小麦的“黄花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