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有关麻风病的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麻风病的论文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同时也是“中国麻风节”关于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的活动总结怎么写?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2023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活动总结范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20xx年1月26日是第xx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xx届“中国麻风节”,主题为“xx”。1月16日上午,xx省卫健委与省扶贫办、省残联、省红十字会组成联合慰问团,走进xx麻风病防治院,慰问麻风病休养员和麻风病防治工作者。

组织开展此次慰问活动,旨在进一步落实麻风病防治政策,呼吁全社会支持麻风病防治工作,共同关爱麻风病患者。

活动中,慰问团走进院区病房、食堂、处置室等场所,实地查看休养员的医疗、康复与生活状况,与部分休养员和医务人员亲切交谈,询问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并送去慰问金和床单、被罩、棉鞋、羽绒服等慰问品。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省卫生健康、民政、财政、残联、扶贫办、红十字会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不断健全麻风病综合防治体系,加大防控力度,强化监测管理,规范诊疗程序,普及宣传教育,我省“基本消灭麻风病”成果得到持续巩固,20xx年,全省麻风病疫情继续保持低流行水平。

此外,各地各相关部门也将围绕今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的宣传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传播“麻风病可防可治”的科学知识,促进麻风病例早期发现,消除对麻风病人的社会歧视和偏见,动员更多社会力量支持、关心、帮助麻风病患者。

20xx年1月31日是第XX个“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也是中国麻风节,为切实提高我区居民了解麻风病有关知识的知晓率,有效预防麻风病的发生,区疾控中心开展了“加速行动,消除麻风危害”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我中心在大门外设立了宣传台,悬挂LED宣传标语,发放相关宣传资料,为群众解答疑难。活动现场,医务人员围绕宣传主题耐心地向群众就麻风病是怎样传播、那些主要症状,如何预防等方面进行宣传讲解。整个活动现场咨询约100人,发放各种宣传资料约500份。此次宣传活动现场气氛亲切而热烈,群众积极性很高。

此次宣传活动使人们认识到麻风病是一种可预防可治不可怕的疾病,只要提前预防和及时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麻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了公众对麻风病的认知,引导和带动社会公众转变观念消除歧视,为患者主动就医,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

20xx年1月26日是第xx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xx届“中国麻风节”,主题为“xxxx”。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民政、扶贫办、残联、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印发通知,号召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共同关爱麻风病患者和治愈存活者,凝聚力量,消除歧视,从生活、医疗和工作等方面给予扶助,分享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成果。

近日,各地纷纷响应号召,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分别陆续开展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宣传慰问活动,走访麻风病院(村),看望麻风病休养员,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同时,慰问麻风病防治一线工作人员,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鼓励大家为消除麻风病危害共同努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患者发现、治疗和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治愈了约xx万名患者。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稳步推进,全国接近98%的县(市)达到目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麻风病防治综合措施,早日全面实现消除麻风病危害目标。

20xx年1月29日是第xx个世界麻风病宣传日,此次的活动主题为“xx”。为进一步落实麻风病防治政策,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麻风病患者,普及麻风病防治、消除麻风歧视。根据xx市卫计委x卫疾控[20xx]x号文的工作要求,我区认真策划和部署了此次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指导思想,层层落实。

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以世界麻风病日宣传为契机,提高全社会对麻风病防治的认识。开展以“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为核心内容的宣传,普及麻防知识。引导公众改变观念,消除歧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局里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在第一时间把宣传活动通知下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求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严抓落实,认真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要求医务人员加强对麻风病防控知识的学习,让居民树立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观念。

二、强化措施,落实到位。

活动期间,我区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以保证居民可以从方方面面了解到麻风病可预、可防、不可怕的科学道理。我区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亲自带头进行宣传,公卫办全体医务人员人员积极配合,在各个社区开展义诊,向辖区群众详细讲解麻风病防治知识,在场宣传的医护人员针对麻风病的感染途径、方式、感染后的表现及如何预防治疗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在场的老百姓对麻风病知识有进一步了解。并将精心编制的防治麻风病科普知识的宣传单发放到过往群众手中,达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本次活动共发放防治麻风病科普知识宣传单x多张、前来咨询群众达x余人,悬挂横幅x条,制作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专栏xx个,通过活动提高社区居民防治麻风病知识知晓率,效果良好,得到居民好评。

通过这次宣传活动,使大家对麻风病的防治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将为以后麻风病的防治工作起到更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我们将会再接再厉,努力向辖区内群众做好宣传,使辖区内群众广泛了解麻风病的防治知识,为辖区内广大群众做好服务工作。提高群众对麻风防治意识,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引导社会公众转变观念,消除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共建和谐社会。

20XX年1月30日是第XX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XX届“中国麻风节”。根据文件《关于开展20XX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宣传活动的通知》,为巩固我镇麻风病防治成果,推进“十四五”期间麻风病防治工作,动员社会关爱麻风病患者,提高群众对麻风病的认知,根据上级通知要求,我镇组织开展20XX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宣传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管理

为确保本次活动顺利进行,xx镇结合实际,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和进度安排,落实专人跟进,加强部门沟通,形成联动工作机制。镇社卫中心作为主要承办单位,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参与本次活动的宣传工作,为活动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切实提高活动成效。

二、开展健康活动

围绕“关爱麻风患者,共创美好生活”,正值春运时期,结合我镇实际,于1月19日,在我镇汽车站采取现场派发健康宣传折页,现场咨询的形式,开展麻风病日宣传活动。本次活动共派发健康宣传折页300余份,宣传礼品100余份,受益群众达100余人。

三、提高宣传实效

依托我镇社卫中心公众号,开展线上宣传活动,于1月30日发布内容为“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关爱麻风患者,共创美好生活”的相关推文,简要介绍了“什么是麻风病”、“麻风病的主要表现”及“如何预防麻风病”等。希望通过推文宣传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麻风病,关爱麻风病患者,消除社会歧视,提高广大群众对麻风病的认知和关注度,做到早期发现患者,较少疾病传播。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一位麻风病医生。一说到极具传染性的麻风病,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42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了江西唯一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于都县安背村时,他一夜没睡,连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但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42年间,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过医疗事故。经过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风病患病率从1966年的每10万人中人下降到2009年的十万分之。2010年,贡献突出的肖卿福荣获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奖——马海德奖。退休后,肖卿福依然闲不下来。他坚持每周到镇上出诊一次。“只要病人需要,我就要帮他们。”

麻风病的相关论文

加强麻风病防治工作,巩固全国消除麻风危害成果,开展麻风病日宣传活动。关于麻风日宣传活动总结怎么写?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麻风病日宣传活动总结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为进一步加强麻风病防治工作,巩固全国消除麻风危害成果,关爱麻风患者,消除社会歧视;提高广大群众对麻风病的认知和关注度,共同创建美好生活。1月30日上午,xx区疾控中心在xx广场开展以“关爱麻风患者 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xx年第xx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xx届“中国麻风节”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悬挂横幅、放置展板、张贴海报、接受群众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和宣传用品等形式大力开展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向群众宣传“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科普知识,以及国家对麻风病患者和麻风畸残者的各项保障政策。引导群众增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畸残的健康意识,消除公众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和偏见,关心关爱麻风患者。随后,疾控中心派出10名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

通过此次活动,使广大群众深入了解了麻风病的防治知识及危害,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麻风病的防控意识和关注度。

据统计,现场为群众共发放麻风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宣传资料xx余人份,现场咨询xx人余次,印制有各类健康知识的纸杯、围裙、环保袋等宣传品xx个。

20xx年1月31日是第xx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暨第xx届“中国麻风节”, 为进一步加强麻风病防治工作,今年的宣传主题是“xx”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我院紧扣宣传主题,充分利用门头、大厅Led屏幕、宣传版面、宣传彩页等形式,开展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

1月31日上午,我院在微信平台发布了“关于麻风病的重要事实”等文章;利用院前电子屏幕滚动播放麻风病宣传内容;并在我院预检分诊处分发宣传彩页;最后组织3名公卫人员在我院病区广泛宣传麻风病的危害、感染方式、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为在我院就诊病人及家属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活动时间内,共接受宣传150余人,接受咨询80余人次,免费发放图册和相关宣传彩页共300余份。

此次活动向社会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控、可治、不可怕的科学道理,增强了群众的麻风病防治意识,提高了广大群众对麻风病的认知水平,让全社会形成容纳麻风病人理解、关心、支持麻风病防治事业的良好氛围。

20xx年1月30日是第XX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XX届“中国麻风节”。为进一步宣传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扎实推动消除麻风病危害各项防治措施的全面落实,20xx年1月25日由XX镇卫生院在XX镇广场开展“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宣传活动和系列宣传慰问活动。

此次“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活动的主题为“关爱麻风患者,共创美好生活”。活动中,为进一步提高公众认知程度,切实消除麻风歧视,大力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等防治知识,促使公众消除麻风歧视和可疑者及早就医。

由xx给xx镇麻风病治愈存活者发放中国红十字会救助“博爱箱”及随访,送温暖,向麻风病患者治愈者及亲人宣传党和政府对麻风病人的关怀举措以及社会各界对麻风病人的关爱行动,切实消除麻风病对患者、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此次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慰问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向社会传递了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科学道理,提高了广大群众对麻风病的认知水平,促进公众消除对麻风病人的歧视,让全社会形成理解、关心关心麻风病人和支持麻风病防治事业的良好氛围。医务人员2人参与,群众34人参与,现场1人咨询。知晓率达到90%。

为有效增强社区居民对麻风病防治知识的了解,做好自我防护,x月x日上午,xx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合济仁医院开展了麻风病防治专题知识讲座。讲座开始前志愿者向居民们发放宣传手册并讲解了“麻风病预防”政策宣传。

本次活动中,医生为居民开展麻风病防治知识讲座。讲座围绕宣传主题,以科普讲解、标语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针对麻风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八大可疑症状、感染后的表现、如何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向居民们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控、可治、不可怕的科学道理。

此次活动不仅向大家普及了麻风病防治知识,提高了他们对麻风病的预防意识,还呼吁居民们向周围人群讲解麻风病相关知识,宣传正确的麻风病观念意识,形成理解、关心、支持麻风病防治的良好氛围。

20xx年1月30日是第xx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xx届“中国麻风节”。20xx年1月23日,县委宣传部、县卫生健康局、县乡村振兴局、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县民政局、县扶贫办、县残联和县红十字会等多家成员单位联合开展主题为“xx”宣传活动。( )

活动以悬挂标语、设立麻风病宣传展板、咨询台、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进行。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专家开展现场义诊和麻风病咨询服务,向群众介绍麻风病防治的基本常识、感染途径、方式、感染后的表现、如何预防治疗等。让群众了解麻风病是能够治愈的,早发现、早治疗,是控制麻风流行,防止麻风畸残最好手段。依托此次麻风病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倡导广大市民自觉遵守政府相关规定,疫情期间注意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加强身体锻炼,出门做好防护以及按要求接种好相关疫苗,学会科学预防新冠肺炎。

据了解,此次活动共发放了各种麻风病以及新冠肺炎宣传知识彩画、小折页、围腰、菜篮、塑料盆3000余份,进行麻风病防治知识调查问卷50余份。现场宣传的同时,还通过智慧短信平台推送手机短信方式,开展预防麻风病友情提示。

宣传活动结束后,相关领导前往xx村等,对在家疗养的麻风病残疾康复者困难家庭15户进行走访慰问,发放慰问品共计大米15袋、菜籽油15桶、被褥15条、解放鞋30双。

据悉,各乡镇卫生院将在“世界麻风病日”前后利用赶集日进行宣传。

长期以来,麻风病被医学界认为只在人类间传播。而2011年4月底,美国研究人员称,美国首例麻风病人可能由犰狳传染而来。一提犰狳,人们就会想到它的可爱。有些美食家还说,烤犰狳肉是一道美味。路易斯安那州的研究人员发现九带犰狳的更多信息。美国国家麻风病项目的微生物学主任理查德· 杜鲁门称:“大量证据表明,人类通过这种动物染上麻风病的。”相关学术报告已经刊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杜鲁门是论文的主创作者。每年,大概有100至150名人在美国被确诊患有麻风病。尽管很多人曾经去过麻风病流行地区的国家,但是在哪儿受到传染的并不为人所知。大部分的病患在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而这两个州也是携带麻风病毒的犰狳出没的地区。杜鲁门说:“我们能提供两者间的联系”。麻风病由麻风分支杆菌(赖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麻风分支杆菌是引起肺结核病的细菌的近亲。通常,麻风病人的皮肤会受损;在严重病例中,患者神经或四肢会受损。多年以来,对麻风分支杆菌的研究困难重重—由于种种原因,它在全球各地肆虐,很难区分。而这种细菌在实验室培养皿中无法生长。麻风病有一年的潜伏期,而且发病很慢。麻风病很难传染——只有5%的人类感染过,而甚至他们通常需要近距离反复接触麻风分支杆菌,才会最终患病。过去,麻风病患遭到隔离,群居在麻风病村。国家麻风病项目主任詹姆士·克莱亨布博士说,通过三种抗生素的组合治疗,麻风病完全能治愈。他说,美国约有3600名麻风病患者,生命无忧。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发现:除人类外,犰狳是世界上唯一已知的麻风分支杆菌自然寄主。这种小型哺乳动物发病情况和人类一模一样,最后死于肾脏和肝脏损伤。与人类不同的是,他们更容易患上麻风病:在美国南部部分地区,超过20%的犰狳患病。确认犰狳将麻风病传染给人类需要强有力的遗传学分析。同时,这也基于近十年丰富数据积累,对采于世界各地的麻风分支杆菌基因的相似性及差异性的对比分析。科学家已发现麻风病起源于东非或近东地区(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随着人类迁移到欧洲;而近500年,进入非洲和美洲。

是他是他就是他~

你要的回答!

关于麻风病的论文

2017年1月29日是第64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0届“中国麻风节”。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根据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区民政厅、区残联、区红十字会《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等四个部门关于开展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活动的通知》文件要求,各市卫生计生委、民政局、残联、红十字会要结合实际,制定当地活动方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利用“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和春节期间深入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慰问活动,精准关爱麻风病院(村)和社会上的麻风受累者,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2017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慰问活动总结2017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慰问活动总结。2017年1月6日,由xx市卫生计生委牵头,组织xx市民政局、市残联、市红十字会4部门联合开展xx市2017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春节走访慰问活动,xx市疾控中心及横县卫计局、横县疾控中心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当日还邀请到xx日报、xx电台等6家媒体记者一同前往广西亭凉医院,看望和慰问34名xx市麻风现症病人及疗养员,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麻风病防治知识,消除麻风歧视和偏见2017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慰问活动总结文章2017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慰问活动 首先由xx医院卢xx院长致欢迎词,对来访的嘉宾介绍医院基本情况。整个医院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对现症病人的治疗和疗养员的生活护理等工作安排得非常细致周全,让长期居住在医院的疗养员们感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爱。接下来,由xx市卫生计生委副调研员陈志明代表各部门人员做简短讲话,他鼓励病人和疗养员们安心休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并给每一位疗养员、志愿者送上春节的祝福和慰问品、慰问金。一位老畸残疗养员激动地说:“感谢各位领导的关心,每年都来看望我们大家,真是太高兴了!我们在这里的日常生活都很好,每天在食堂免费用餐,住房配套设施齐全,医务人员也时常关心帮助我们,请领导们放心,我们在这里会照顾好自己的!”目前,我国已进入消除麻风病危害最后的攻坚阶段,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全社会共同参与十分关键,通过深入麻风病院(村)及麻风病患者当中,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与社会大家庭的温暖2017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慰问活动总结工作计划。逐步消除部分群众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和偏见,为麻风病人回归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一位麻风病医生。一说到极具传染性的麻风病,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42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了江西唯一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于都县安背村时,他一夜没睡,连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但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42年间,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过医疗事故。经过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风病患病率从1966年的每10万人中人下降到2009年的十万分之。2010年,贡献突出的肖卿福荣获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奖——马海德奖。退休后,肖卿福依然闲不下来。他坚持每周到镇上出诊一次。“只要病人需要,我就要帮他们。”

麻风病的论文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一)预防性措施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预防接种的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3)计划免疫的实施:①组织措施: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②接种剂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4)冷链: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 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5)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3)预防接种反应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3.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⒌健康教育 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二)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1.对病人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病人,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3)早隔离: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参见附录一)。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1)鼠疫、霍乱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须住院或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如拒绝或不治疗、隔离期未满擅自离院或脱离隔离,诊治单位可提请公安部门责令患者强制住院或重新隔离继续治疗。2)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3)淋病、梅毒患者必须根治。医务人员不得扩散患者的病史。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以继续随访、管理。除上述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由医护人员诊治、护理,并指导有关人员消毒与照顾。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2.对接触者的措施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如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药物预防最好只用于密切接触者,而不要普遍投药。(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⒊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家畜的输出应建立必要检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允外运。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灭鼠方法参见附录四)。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 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杀虫方法参见附录三)。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称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即前述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1)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疾病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明确哪些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存活时间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勿需消毒。进行终末消毒前应明确消毒范围与物品。因此,消毒之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考虑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为: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动物传染病:炭疽、鼠疫等。消毒方法参见附录二。(三)治疗性预防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四)集体机构(作业)的预防措施集体机构(作业)的群体结构特点及生活状况特异,故其预防措施也很有差别。本节仅阐述托幼机构、集体野外作业的预防措施。医院的预防措施在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介绍。1.托幼机构 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1)预防性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卫生监督,避免传染源进入。收容儿童及招聘老师和保育员均须经过体格检查,并有定期体检制度。应建立合理的儿童接送制度,接收儿童时要问清是否曾与有病儿童接触,晨检时应仔细检查有无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发生疾病。对儿童及家长要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以取得合作。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工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2)防疫措施: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2.集体野外工作 野外作业如水利建设、筑路、勘探、农垦、部队野营等常集中较多人员协同工作或行动。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故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如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因此,在作业开始之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1)预防性措施:在作业开工之前,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作业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该地区的环境、饮水来源、当地既往及现在有哪些疾病,并向该地区卫生防疫部门了解有关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情况。进入现场前要组织好医务与卫生人员的队伍,并结合当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卫生问题作好进岗前培训工作。选择好生活场地、盖好工棚、厨房,选择好水源,兴建厕所,搞好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制订必要的卫生制度,要求派来工作人员的单位事先做好健康检查,以免传染源进入,并预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如流脑多糖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类等接种。进入现场后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2)防疫措施:重点在使疫情不扩散,保证作业顺利进行。病人应隔离、治疗。接触者庆给以适合的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及消毒,力求不发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取得指导帮助。(五)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处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之能导致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是由于: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③医疗卫生机构遭受破坏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虽已发生,若控制灾情的决策得当,措施及时,亦能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苏等省特大洪涝灾害由于中央决策英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灾区群众不懈斗争,使灾区疫病发生减少,基本上达到“灾后无大灾”的要求。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1.灾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

摘 要:八十年代马原的小说以全新的叙述方式让人耳目一新,马原在他小说中把他所推崇的叙述方式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且极端的地步,因而其小说的叙述圈套也受到学术界过份失衡的关注。对其小说的精神指向确显有提及,这也是本文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马原;小说;精神追寻 马原从他第一部小说发表,便对“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作了大胆彻底的反抗。他与文学的终极意义,与转喻式的文学世界无缘。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在《虚构》中的麻风病村的穿梭,与麻风病女人疯狂交欢,这样的经历令人毛骨悚然。《冈底斯的诱惑》中三个不相关的故事被某种神秘的东西相联,然而这种神秘始终找不到所指,也许不过是一种错觉,之后漂亮藏族女孩离奇死亡,读者预想中的爱情故事被毫不客气地嘲弄抛弃。几乎马原的每一篇故事都显示出对形式的不灭热情,为了形式的离奇神秘,他的叙述方式趋于极端,在八十年代十分惹眼。 《叠纸鹤的三种方法》中开始时一个男人因为珠宝被杀,这好像不是故事的重点,之后又是主要篇幅叙述布达拉宫下古怪老太太的死。两个离奇的故事毫不关联,但由于作者时空设置和叙述技巧的运用,使两个事件产生了一种形而上的留白。小说的标题提醒了我们留意故事“折叠”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几经作者提示终未被说出,让读者无限思量。 《错误》中,军帽是这个错误的钥匙,我怀疑自己的军帽被丢而与旁人纠缠起来,最后我的脚筋被黑枣割断,同时黑枣也自己弄断自己的脚筋,我踢坏了二狗的生殖器,使他失去了正常男人的生活,在这时我喜爱的女人江梅又生了私生子,不就便自杀了。在小说的结尾才交代出军帽是我自己练习摔跤时弄丢的。一顶小小的军帽使这么多人的生命残忍不堪,一个偶然改变了众多人的命运。马原习惯把人物的命运错杂的集结起来,在瞬间使他们的人生裂变,最后才残酷地亮出底牌,其小说的虚构毫不顾忌人物的生存状态,可以说到了残忍的极端地步。 马原小说的虚构是极端的但又和传统意义上的虚构是不一样的,传统意义上的虚构在接近日常生活,企图对生活做客观详细的再现。马原却明确的告诉你这是个虚构的故事,他不妄图你会相信他的故事,因为寻求文学故事的真实历史性如同堂吉诃德与风车的战争。但作者似乎在过程中朝着“真实”努力。他用一连串的虚构来接近“真实”,这样的真实是哲理意义上的真实,是抽象的真实。虚构只是他的手段,是营造他个性化世界的方式,虚构的应用只为达到一个形而上的真实的精神世界。这与在先锋小说家的作品中寻找象征、隐喻、寓言,寻找故事的意义都将是徒劳的粗鲁说话是相悖的,他们的意义不是简单的说教。洪子诚和陈晓明都先后承认了先锋小说的意义的确切存在。在马原小说中这种有关人类精神体验,人类社会文明只是以反叛另类的姿态展开而已。虽然马原小说与“文以载道”观念背道而驰而且近乎有意回避,但文本意义的精神指向是任何文学都不能逃遁的,这是文学不可违背的规律。马原小说意义隐晦但不代表可以忽略。 马原的小说中不确定因素贯穿始终。《冈底斯的诱惑》中顿珠莫名消失一个月,藏族女孩突然出车祸死去。《错误》中赵老屁无端离去。《猜想长安》中李小田为何自杀,小说中出现的各种片段都与其自杀没有因果关系,最后作者也没有解释缘由。《回头是岸》中的妻子到底是谁杀害的,这些人物的死亡意象不到,零零碎碎。《游神》中,老挈米和女人谁讲的故事是真的,老挈米真是名门后代吗,怎么会有稀有的钱币,怎么拿到的模板,最后为何又丢弃,之后整个人都变得与以前不同了。《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中康巴汉子为何送我银头饰,天花板上怎么会有物体行走的响动,最后朝天花板一枪打死的怎么又是自己的猫。这样的无因无果,无端无尾,作者想表现什么,暗示什么,难道仅仅是他为了他的极端叙事所填充的材料吗?恐怕这样理解是十分不妥的。马原在文本中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越来越细致的描写,但他的感情却不断冷却。从《西海的无帆船》的激情希望到《虚构》中与麻风病女人疯狂做爱,“她的胀鼓鼓的胸膛和大腿贴近我,我爱他们,我不在乎她的乳头已经烂掉,我早就知道她的手指脚趾也都烂掉了半截,她是个温馨的女人。”[1]文中马原的描写是优美的,但这在麻风病面前恐怕是残酷甚至毛骨悚然的, 马原如此冷静平淡地描写人的死亡,疾病,**等等苦难没有一丝同情且拒绝对人的苦难进行感情经验的审视。这样的无端与静默的残忍作者又想说明什么呢? 马原自己认为人生是由许多偶然因素相联起来的,命运是一串偶然的连接,现实中未知因素比已知因素多很多。由偶然性决定了一切,而不是由必然性决定了一切。这是他创作中对人存在的基本态度,人生命运都建立在偶然的基础之上。这就是马原心目中真实的生活和世界,是马原的真实观。了解这样的观念对理解马原小说有很大的帮助,马原小说中的偶然事件想必就是这种观念的结果。其小说的偶然片段性,目的是要给受众带来一个真实的世界,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在经历生活的磨难后,马原面对偶然也超然了,在《叠纸鹞的三种方法》中,“我”由早期的热情,英雄主义色彩,变得庄严脱俗,灵魂超脱了尘世的七情六欲之苦而达到了清净圣洁的境界。 马原小说中面对死亡疾病没有流一滴眼泪,央金的死只是一句车祸意外就带过去了;林杏花的死归因于一场火灾;还有江梅的死,瓶子的死,肖丽的死,李小田的死等。“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生者又如何呢?还不是高兴的时候笑笑,悲伤的时候哀叹,该起哄时起哄,该打趣时打趣,原始地生活下去直到生命终结,作品中没一个人因为亲人的死消沉或自绝。其小说中的人生是一种“无为”的人生,一切随遇而安,冥冥之中已注定,多思考也无益。他的作品里没有精英意识,理想色彩,他要你体会的是真实的生活,其作品的意义不在阅读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怎样对待生活,生命如何延续,如何对待命运这是文学永远的主题,马原小说似乎过于注重虚构而不看重这个主题,但是确无心地表明了他对待生活的无为观念。文学作品始终会体现作者对人类生活的哲学层面上的意识,马原小说也不例外的离不开对人类生存观念的表达。 马原小说的这种写法是对传统文学作品中因果相连的逻辑结构的嘲弄,他似乎暗暗告诉你这样的结构是自欺欺人,确乏生活的基础。他向你确立了一种新的艺术结构,创造了艺术作品中另外一个真实的世界。同时也显示出他对世俗精神品格的厌倦,暗暗指出了人类要寻求解脱的新方向,虽然这样的努力在文本中看来浅尝辄止,不够深刻。但可以得知这是在经历深刻思考后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感悟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马原.虚构[Z].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作者简介:林敏,(1987--),四川广安,重庆师范大学在读硕士,方向:现当代文学方向。

长期以来,麻风病被医学界认为只在人类间传播。而2011年4月底,美国研究人员称,美国首例麻风病人可能由犰狳传染而来。一提犰狳,人们就会想到它的可爱。有些美食家还说,烤犰狳肉是一道美味。路易斯安那州的研究人员发现九带犰狳的更多信息。美国国家麻风病项目的微生物学主任理查德· 杜鲁门称:“大量证据表明,人类通过这种动物染上麻风病的。”相关学术报告已经刊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杜鲁门是论文的主创作者。每年,大概有100至150名人在美国被确诊患有麻风病。尽管很多人曾经去过麻风病流行地区的国家,但是在哪儿受到传染的并不为人所知。大部分的病患在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而这两个州也是携带麻风病毒的犰狳出没的地区。杜鲁门说:“我们能提供两者间的联系”。麻风病由麻风分支杆菌(赖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麻风分支杆菌是引起肺结核病的细菌的近亲。通常,麻风病人的皮肤会受损;在严重病例中,患者神经或四肢会受损。多年以来,对麻风分支杆菌的研究困难重重—由于种种原因,它在全球各地肆虐,很难区分。而这种细菌在实验室培养皿中无法生长。麻风病有一年的潜伏期,而且发病很慢。麻风病很难传染——只有5%的人类感染过,而甚至他们通常需要近距离反复接触麻风分支杆菌,才会最终患病。过去,麻风病患遭到隔离,群居在麻风病村。国家麻风病项目主任詹姆士·克莱亨布博士说,通过三种抗生素的组合治疗,麻风病完全能治愈。他说,美国约有3600名麻风病患者,生命无忧。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发现:除人类外,犰狳是世界上唯一已知的麻风分支杆菌自然寄主。这种小型哺乳动物发病情况和人类一模一样,最后死于肾脏和肝脏损伤。与人类不同的是,他们更容易患上麻风病:在美国南部部分地区,超过20%的犰狳患病。确认犰狳将麻风病传染给人类需要强有力的遗传学分析。同时,这也基于近十年丰富数据积累,对采于世界各地的麻风分支杆菌基因的相似性及差异性的对比分析。科学家已发现麻风病起源于东非或近东地区(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随着人类迁移到欧洲;而近500年,进入非洲和美洲。

关于麻风病检验的论文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一)预防性措施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预防接种的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3)计划免疫的实施:①组织措施: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②接种剂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4)冷链: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 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5)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3)预防接种反应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3.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⒌健康教育 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二)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1.对病人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病人,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3)早隔离: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参见附录一)。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1)鼠疫、霍乱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须住院或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如拒绝或不治疗、隔离期未满擅自离院或脱离隔离,诊治单位可提请公安部门责令患者强制住院或重新隔离继续治疗。2)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3)淋病、梅毒患者必须根治。医务人员不得扩散患者的病史。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以继续随访、管理。除上述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由医护人员诊治、护理,并指导有关人员消毒与照顾。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2.对接触者的措施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如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药物预防最好只用于密切接触者,而不要普遍投药。(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⒊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家畜的输出应建立必要检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允外运。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灭鼠方法参见附录四)。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 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杀虫方法参见附录三)。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称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即前述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1)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疾病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明确哪些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存活时间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勿需消毒。进行终末消毒前应明确消毒范围与物品。因此,消毒之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考虑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为: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动物传染病:炭疽、鼠疫等。消毒方法参见附录二。(三)治疗性预防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四)集体机构(作业)的预防措施集体机构(作业)的群体结构特点及生活状况特异,故其预防措施也很有差别。本节仅阐述托幼机构、集体野外作业的预防措施。医院的预防措施在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介绍。1.托幼机构 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1)预防性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卫生监督,避免传染源进入。收容儿童及招聘老师和保育员均须经过体格检查,并有定期体检制度。应建立合理的儿童接送制度,接收儿童时要问清是否曾与有病儿童接触,晨检时应仔细检查有无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发生疾病。对儿童及家长要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以取得合作。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工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2)防疫措施: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2.集体野外工作 野外作业如水利建设、筑路、勘探、农垦、部队野营等常集中较多人员协同工作或行动。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故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如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因此,在作业开始之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1)预防性措施:在作业开工之前,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作业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该地区的环境、饮水来源、当地既往及现在有哪些疾病,并向该地区卫生防疫部门了解有关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情况。进入现场前要组织好医务与卫生人员的队伍,并结合当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卫生问题作好进岗前培训工作。选择好生活场地、盖好工棚、厨房,选择好水源,兴建厕所,搞好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制订必要的卫生制度,要求派来工作人员的单位事先做好健康检查,以免传染源进入,并预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如流脑多糖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类等接种。进入现场后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2)防疫措施:重点在使疫情不扩散,保证作业顺利进行。病人应隔离、治疗。接触者庆给以适合的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及消毒,力求不发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取得指导帮助。(五)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处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之能导致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是由于: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③医疗卫生机构遭受破坏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虽已发生,若控制灾情的决策得当,措施及时,亦能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苏等省特大洪涝灾害由于中央决策英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灾区群众不懈斗争,使灾区疫病发生减少,基本上达到“灾后无大灾”的要求。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1.灾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

1.梁其姿 1982 “Entraide spontanée,entraide provoquée en Chine rurale:L'intervention communiste(1943-44)”,Les Annales,.,3,407-433,.梁其姿 1983 “L'amour en Chine. Relation et pratiques sociales aux Xlle et XIVe siècles”,Archives des Sciences Sociales des religions. 56/1,59-76,.梁其姿 1984 「心态历史」,《史学评论》,7,75-97,台北。4.梁其姿 1984 “Sexualité et Sociabilité dans le Jin Ping Mei,roman érotique chinois de la fin du XVIe siècle”,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23(4/5),653-676,Paris/.梁其姿 1984 “Autour de la naissance:la mère et L'enfant en Chine aux XVIe et XVIIe Siècles”,Cahiers Internationaux de Sociologie,76,51-69,.梁其姿 1985 “L'accueil des enfants abandonnés dans La Chine du Bas-Yangzi aux XVIIe et XVIIIe siècles”,Etudes Chinoises,III:1,,.梁其姿 1986 「明末清初民间慈善活动的兴起-以江浙地区为例」,《食货月刊》15:7-8,页52-79。8.梁其姿 1987 “Organized medicine in Ming-Qing China:State and Private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Late Imperial China,8:1(June),.梁其姿 1989 「清代慈善机构与官僚层的关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期,。10.梁其姿 1990 “明清时代の地域エソ-トと社会”,《中国——社会と文化》第五号(1990年6月),东京大学中国学会,页158-171。 AKC 1993 “To Chaste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Widow Homes in the Qing,1773-1911”,Late Imperial China 14:2,(hist)计画编号:NSC-80-0301-H-0011-6-12.梁其姿 1994 「清代的惜字会」,《新史学》5卷2期,页83-115(hist)计画编号:NSC-80-0301-H-0011-6-13.梁其姿 1999 「麻风病概念演变的历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七十本第二分,页399-438。计画编号: AKC 2000 “Prostitution in Modern Shanghai:Two Recent Studies”,Nan Nu ,.梁其姿 2001 「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北京中华书局)第三卷,219-237。16. 梁其姿 2002 「明代社会中的医药」《法国汉学》第六辑 科技史专号 (北京中华书店) 页345-46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