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淋巴丝虫病的论文

发布时间:

淋巴丝虫病的论文

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系统退化,生殖系统发达是体内寄生虫的特性。 回答者:黏土王 - 助理 二级 6-7 22:57例如,2005年9月发表于《皇家社会学报》的一篇论文称,在法国南部夏天的时候,有人看到每天晚上有数百只蝗虫扎到一个游泳池内集体自杀,这当然不是蝗虫畏罪自杀,也不是它们想练习高台跳水。法国的研究者发现,是因为蝗虫体内感染了一种叫金线虫的寄生虫,这种寄生虫会刺激蝗虫的大脑,引诱蝗虫去寻找水池并跳进去,等蝗虫死掉,这些长长的寄生虫从蝗虫的尾部游出来,在水里寻找异性交配。 还有一个更高端的例子,有种肝吸虫,它的中间宿主是蚂蚁,而终宿主是牛或者绵羊。天哪,如果你是它,来到蚂蚁那儿,会不会绝望?因为你怎么能让牛羊学会吃蚂蚁呢?好吧,它们可比你聪明得多,这种寄生虫进入蚂蚁的食道,改变它的饮食习惯——每当夜晚温度下降,受感染的蚂蚁就辛辛苦苦爬上草叶的尖上,在那儿干吗呢?可怜的蚂蚁们坚定地等到第二天早晨,直到温度缓慢回升,它才像回过神一样,开始回家。你大概猜到了,牛羊在吃草的时候,就顺便把蚂蚁捎带进了肚子——当然,还有得意洋洋的寄生虫。 有人提出一种“支配理论”,认为寄生虫能通过影响宿主的神经系统,进而影响宿主的行为,让宿主做出更有利于它们繁衍的举动,增加他们进入下一个宿主的机会。这种例子虽然不多,但并不罕见。再比如,有一种寄生虫能让蛇喜欢上抖动,这当然不是为了练习跳舞、取悦人类,食虫的鸟类会把蛇当作虫子吃进肚子。还有一种寄生虫让鱼从水面上高高跃起,进入鸟肚子,甚至,我们熟悉的狂犬病可视为此类范例,通过狗之间的咬,病毒通过唾液进入其他动物体内,完成传播。 就这样,许许多多的动物,在小寄生虫的驱动下,结束它们的生命,只为了帮助寄生虫进入下一个生命循环。 有一种虫子叫弓形虫(Toxpolasma gondii),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在显微镜下,它个头很小,作为一种寄生虫,太过高调并没有好处。弓形虫不会对宿主造成明显的影响,感染初期,最多引起一场温和的感冒。(但是,当宿主的免疫系统不够健全时,例如婴儿和艾滋病患者,弓形虫也能导致严重后果。据估计,在美国,弓形虫每年就令将近4000名新生儿患上严重的脑疾)它静静来袭,感染几乎所有能接触到的恒温动物,从沙漠中的袋鼠到天飞的麻雀,都难以幸免。近期,有研究者在水獭身上也发现了这种虫子,证明它的触角已伸到了水中。 弓形虫在大多时候是安静从容的,缓慢而温和,这不禁令人诧异它的传播能力。瑞典的研究者发现,弓形虫之所以具有惊人的传播力,是因为它能劫持一种叫树突细胞的免疫细胞,一旦搭上这种“坐骑”,它就像跨上了扫帚的哈里.波特,变得亢奋生猛起来,在宿主体内横冲直撞,根本无视免疫系统的攻击。这种树突细胞可以帮助弓形虫突破血脑屏障,直抵大脑。这一策略使得弓形虫一旦进入体内,就快速扩散到全身——凭借这招,它隐秘地席卷了整个恒温动物王国。 通过收买体内的免疫细胞,弓形虫在宿主体内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在这个有着排外传统的“大监狱”内安然地生活。即使遇到危险,它也能扎进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揭开细胞膜,安稳地睡个好觉。

丝虫病(filariasis)在我国是由斑氏丝虫及马来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通过蚊子叮咬传播。血中有丝虫微丝蝴的病人或带虫者为本病的传染源,本病以20—50岁间感染率与发病率最高,5—10月份为感染的高峰季节。 我国隋唐时代(公元581-907年)古籍中记载“两足胫红肿,寒热如伤寒状,从此或一月发,半月数月一发”。民间流传的“流火”、“大脚风”等,说明该病在我国流行已久。 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 [病原学] 世界上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我国仅有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流行。 斑氏和马来丝虫成虫形态相似,细长如线,乳白色,表面光滑,雌雄异体。斑氏雄虫身长 ~42mm,马来雄虫身长20~28mm,两种雌虫身长约为雄虫一倍。雌雄成虫常相互缠绕,寄生于淋巴管及淋巴结内。寿命可长达12年或更久。 雌虫胎生幼虫,成丝状活动,称微丝蚴。斑氏微丝蚴长约280μm,宽约7μm;马来微丝蚴较斑氏短细。微丝螺从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后,白天多藏匿于肺的微血管内,夜间进入周围血液循环,具有明显的夜周期性。通常马来微丝蚴为晚8时至次晨4时,斑氏微丝蚴为夜晚10时至次晨2时。微丝蚴周期性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有以下几种解释:①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肺部微血管扩张,微丝蚴大量从肺进入周围血液;②肺和周围血液中氧分压的变化可改变微丝蚴的周期性。夜间给患者吸入O2,提高血的氧分压,则周围血中微丝蚴数量减少;③与微丝蚴体内的自发萤光颗粒有关。凡微丝蚴体内含有萤光颗粒多的,其夜现周期性明显,反之则不明显。 斑氏和马来丝虫生活史分为二个阶段:一个阶段在蚊虫(中间宿主)体内;另一阶段在人(终宿主)体内。 (一)在蚊体内 雌蚊叮咬微丝蚴阳性患者时,微丝蚴被吸入蚊胃内,经1~7小时脱鞘,穿过胃壁,经腹腔进入胸肌,约1~3周经二次脱皮,发育成传染期幼虫,离开胸肌,移行至蚊吻下唇,再叮咬人时,侵入人体。 (二)在人体内 传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后,部分幼虫在组织内移行和发育过程中死亡,部分幼虫到达淋巴管或淋巴结,经8~12个月发育为成虫,交配后,产生微丝蚴。 发病原理 丝虫病的发病和病变主要由成虫及传染期幼虫引起。传染期幼虫经蚊叮咬侵入人体后,在淋巴系统内发育成为成虫,幼虫和成虫代谢产物及雌虫子宫排泄物,引起全身过敏反应与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表现为急性期的丝虫热,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由于淋巴系统炎症反复发作,则导致慢性期淋巴管阻塞症状、淋巴管曲张、乳糜尿、象皮肿等。 [流行病学] 斑氏丝虫病分布极广,但主要在亚洲。马来丝虫病仅流行于亚洲。在我国山东、河南、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贵州、四川、广东及广西均有本病。除山东、广东、台湾仅为斑氏丝虫病流行,其它省(市、自治区)两者兼有。解放后,由于开展普查普治工作,本病感染率显著下降。 (一)传染源 带微丝蚴的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马来丝虫还可在猫、犬、猴等哺乳动物体内寄生,有可能成为动物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通过雌蚊叮咬传播。斑氏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是淡色库蚊、致乏库蚊,马来丝虫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 (三)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0~25岁间的感染率与发病率最高,1岁以下者极少。病后免疫力低,常反复感染。 (四)流行季节 5~10月为丝虫病感染季节。在温暖的南方,一年四季都可感染。 [发病原理及病理变化] 丝虫病的发病和病变主要由成虫及传染期幼虫引起。传染期幼虫经蚊叮咬侵入人体后,在淋巴系统内发育成为成虫,幼虫和成虫代谢产物及雌虫子宫排泄物,引起全身过敏反应与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表现为急性期的丝虫热,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由于淋巴系统炎症反复发作,则导致慢性期淋巴管阻塞症状、淋巴管曲张、乳糜尿、象皮肿等 丝虫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丝虫种类、寄生部位、幼虫侵入数量及机体反应性。马来丝虫主要寄居于四肢浅部淋巴系统,故以四肢症状多见;斑氏丝虫寄居于腹腔、精索及下肢深部淋巴系统,则常出现泌尿系统症状。 丝虫病的病变在淋巴管和淋巴结,由成虫的机械刺激或死后虫体分解产物的化学刺激,引起一系列反应性病变。急性期表现为渗出性炎症,淋巴结充血、淋巴管壁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淋巴管和淋巴结内逐渐出现增生性肉芽肿反应,肉芽中心为变性的成虫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和上皮样细胞围绕,并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聚集,形成类结核结节。慢性期突出表现为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虫体钙化,淋巴结变硬,淋巴管纤维化,形成闭塞性淋巴管内膜炎。淋巴管的阻塞可致远端淋巴管内压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和破裂,淋巴液郁滞,淋巴管内蛋白成分增加。阻塞位于皮下,淋巴液不断刺激组织,使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皮下组织增厚、变粗、皱褶,变硬形成象皮肿。阻塞位于深部淋巴系统,则出现阴囊象皮肿、淋巴腹水、乳糜腹泻、乳糜尿等。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引起继发感染使象皮肿加重及恶化,甚或形成溃疡。 [临床表现] 感染丝虫后,一般在5个月至1年以后才发病。病初主要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以及细索条状的淋巴管炎,局部呈一条红线,从肢体近端向远端延伸,以股部为多见。同时可伴有寒战、发热、食欲下降、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腹部淋巴管炎时,可出现急剧腹痛,并伴有深部压痛。此外,还可有精索及辜丸的肿大、阴囊疼痛等症状。 上述症状的反复发作,可使病情不断加重。腰部、盆腔及腹股沟等处常出现疼痛;尿液呈乳白色,即“乳糜尿”。下肢及阴囊处皮肤不断增厚,继之变粗变硬,皮肤粗糙,并出现稻沟、疣状结节,俗称“象皮肿”。血中找到微丝蚴即可确诊为本病。 [治疗] (一)对症治疗 1.急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可口服强地松、保太松、阿斯匹林,疗程2~3天。有细菌感染者加用抗菌药物。 2.乳糜尿 卧床休息,抬高骨盆部,多饮开水,多食淡菜,限制脂肪,蛋白饮食,并用中药治疗。对乳糜血尿者,可服用VitC、VitK4,或肌注安络血、止血敏等。无效时,可用1%硝酸银10ml或碘化钠溶液作肾盂冲洗或外科手术治疗。 3.象皮肿 ①保持患肢皮肤清洁,避免挤压磨擦及外伤。 ②辐射热烘绑疗法:将患肢放入砖砌腿炉或电烘箱内,温度60~100℃,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30分钟,1个月为一疗程,一年内可行2~3个疗程。 ③外科疗法;对下肢严重者可施行皮肤移植术,阴囊象皮肿可施行整形术。 (二)病原治疗 1.海群生(又名乙胺秦、益群生)对微丝幼和成虫均有杀灭作用。海群生对马来丝虫病疗效比斑氏丝虫病迅速完全。 (1)短程疗法: 适用于体质较好的马来丝虫病患者。成人于晚上一次顿服或每日2次,连服2天。该疗法反应较大。 (2)中程疗法:用于血中微丝蚴较多和重度感染及斑氏丝虫病。,2次/日,疗程7天。 (3)间歇疗法:成人每次,每周1次,连服7周。此法阴转率高,疗效可靠,副反应小。 副作用:主要是因大量微丝蚴或成虫死亡产生的过敏反应,作用于成虫产生局部症状,一般马来丝虫病较斑氏丝虫病反应重。对严重心、肝、肾疾病、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妊娠3月内或8个月以上,月经期妇女应缓治或禁忌用药。 2.左旋咪唑:对微丝蚴有较好疗效。剂量4~5mg/kg/日,分2次服,疗程5天。与海群生合用可提高疗效。副作用与海群生类似,但较后者轻。 3.呋喃嘧酮:对斑氏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20mg/kg/日,分2~3次,连服7天。付作用与海群生相仿。 [预防] (一)普查普治 夏季对流行区1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冬季对微丝蚴阳性者或微丝蚴阴性但有丝虫病史和体征者进行普治。 (二)防蚊灭蚊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虫孳生地。在有蚊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作业时,使用防蚊油、驱蚊灵及其它驱避剂等涂布暴露部位的皮肤,头部可用防蚊网(棉线浸渍701防蚊油制成)。 (三)保护易感人群 在流行区采用海群生食盐疗法,每公斤食盐中掺入海群生3g,平均每人每日食盐,内含海群生50mg,连用半年,可降低人群中微丝蚴阳性率。

寄生虫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此外,也受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自然因素: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在土壤中的蠕虫卵和幼虫的发育。温暖潮湿的气候,既有利于蚊虫的生长、繁殖,也适合蚊虫吸血活动,增加传播疟疾、丝虫病的机会。地理环境可间接影响寄生虫病流行,如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期存活于地面的土壤中,人体感染与接触土壤有关。有些寄生虫是通过淡水而到达人体的,如猪绦虫卵、血吸虫尾蚴,人一旦接触到存有虫卵的土壤或疫水,便有可能感染某些寄生虫,如从事农事的劳动者就属寄生虫的易感人群。而随着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活时尚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以各种形式亲近大自然,也增加了感染寄生虫病的机会。 二、饮食因素:通过食用污染食物而致“虫从口入”,现代人喜欢尝试不同形式的饮食方式,也增加了感染寄生虫病的可能性。如食用不洁的新鲜瓜果、喜欢生吃蔬菜以及为图生鲜而吃那些未烧透的海鲜、河鲜及肉类食品。 常见的污染食品的寄生虫有绦虫(包括囊尾蚴)、旋毛虫、肝片形吸虫、姜片虫、弓形体、吸虫类和华枝睾吸虫、横川后殖吸虫、异形吸虫、蛔虫等。其中囊尾蚴、旋毛虫、肝片形吸虫、弓形体原虫等常寄生于畜肉中;华枝睾吸虫(肝吸虫病)、阔节裂头绦虫、横川后殖吸虫、异形吸虫等寄生在鱼贝类中;姜片虫寄生于菱、茭白、荸荠等水生植物的表面;蛔虫可存在于蔬菜瓜果上。生食易给肝吸虫、肺吸虫、旋毛虫等寄生由提供温床,当人们生食或食用半生的食物时,这些寄生虫便会在体内成为“童虫”,并逐渐发育为成虫。 三、宠物:养宠物也有可能使人患寄生虫病,如狗能传染包虫病。此病由犬绦虫引起,病狗将含有虫卵的粪便排出体外,又沾染在狗体毛上,当狗与人密切接触时,就会诱发此病。养狗还易感染结膜吸吮线虫病,当蝇类舐食狗眼分泌物时,胎卵被吸入蝇体并在其中发育,待成熟后,若蝇再舐食小孩子的眼分泌物,就可以将成熟的幼虫接种到人的眼睛内而感染。轻者眼睛发痒、流泪、结膜炎、角膜炎;重则引起角膜混浊,严重的影响视力。养猫养狗还易感染上弓形虫病,使人发生脑水肿,精神、运动发生障碍。 此外,人和人的直接接触可以直接传播某些寄生虫,如阴道滴虫可由于性交而传播,疥螨由于直接接触患者皮肤而传播。有些寄生虫可以随母血通过胎盘而使胎儿感染,如弓形虫、疟原虫、钩虫的幼虫等,疟原虫还可通过输血途径进入人体。

第一篇总论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人体寄生虫学由医学原虫学(medical protozoology)、医学蠕虫学(medical helminthology)和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 arthropodology)三部分内容组成。学习本学科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或消灭病原寄生虫所致人体寄生虫病,以及防制与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动物,保障人类健康。 第一章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其作为病原引起寄生虫病及作为疾病的传播媒介两方面。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家禽业生产的危害均十分严重。在占世界总人口 77%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寄生虫病依然广泛流行、威胁着儿童和成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即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histosomaiasis)、丝虫病(filariasis)、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和锥虫病(trypanosomiasis)。按蚊传播的疟疾是热带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据估计约有21亿人生活在疟疾流行地区,每年有1亿临床病例,约有100万——200万的死亡人数。目前尚有3亿多人生活在未有任何特殊抗疟措施的非保护区,非洲大部分地区为非保护区。为此,仅在非洲每年至少有100万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伴有营养不良和其它健康问题的疟疾。 血吸虫病流行于76个国家和地区,大约有2亿血吸虫病人,5亿——6亿人受感染的威胁。蚊虫传播的淋巴丝虫病,有亿人受感染,其中班氏丝虫病是全球性的,居住在受威胁地区的居民约有9亿余,在东南亚、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国的大部分热带国家尤为严重。蚋传播的盘尾丝虫引起皮肤丝虫病和河盲症,估计全世界有1760万病人,广泛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在严重地区失明的患者达15%。白蛉传播的利什曼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呈世界性分布,每年新感染的患者大约有40万人,该病在东非正在扩散。锥虫病,其中非洲锥虫病(睡眠病)受感染威胁的人数约4500万;美洲锥虫病(恰加斯病)在南美受染人数至少达1000万人。 此外,肠道原虫和蠕虫感染(intestinal protozoal and helminthic infections)也在威胁人类健康,其重要种类,有全球性的阿米巴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蛔虫病、鞭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等,还有一些地方性肠道蠕虫病,如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等。Peters(1989)估计全世界蛔虫、鞭虫、钩虫、蛲虫感染人数分别为亿、亿、亿和亿。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特别是农业区,以污水灌溉,施用新鲜粪便,有利于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在营养不良的居民中,肠道寄生虫病更加严重影响其健康。在不发达地区,尤其农村的贫苦人群中,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也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已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指标。有人称寄生虫病是“乡村病”、“贫穷病”,它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互为因果。因此寄生虫病是阻碍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发达国家,寄生虫病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如阴道毛滴虫的感染人数估计美国有250万、英国100万;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在前苏联特别严重,美国也几乎接近流行。许多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给经济发达地区的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也危害人群的健康。此外,一些本来不被重视的寄生虫病,如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隐孢子病(cryptosporidiasis)、肺孢子虫病(pneumocystiasis)等与艾滋病有关的原虫病,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包括日本、荷兰、英国、法国与美国等开始出现流行现象。 当前寄生虫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还表现在已经出现恶性疟抗药株,媒介昆虫抗药性的复杂问题。因此,随着寄生虫病的化学防治及媒介昆虫化学的防制将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不可避免地将许多本来和人类没有关系或极少接触的寄生虫从自然界带到居民区而进入人群,造成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人类交往越来越频繁,本来在别国危害性很大的寄生虫病或媒介节肢动物可输入本国,并在一定条件下传播流行;现代工农业建设造成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也可能引起某些寄生虫病的流行;近代一些医疗措施、如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可造成人体医源性免疫受损,使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异常增殖和致病力增强,这些寄生虫正以新的形式威胁着人类。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习惯复杂多样,加以建国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成为寄生虫病严重流行国家之一,特别在广大农村,寄生虫病一直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有的流行猖獗,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曾经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曾被称为“五大寄生虫病”。在寄生虫感染者中,混合感染普遍,尤其在农村同时感染种寄生虫者很常见,最多者一人感染9种寄生虫,有的5岁以下儿童感染寄生虫多达6种。此外,流行相当广泛的原虫病有:贾第虫病、阴道滴虫病、阿米巴病;蠕虫病有:旋毛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包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等。近年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如隐孢子虫病、弓形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的病例亦时有报告,且逐渐增加。 目前,由于市场开放、家畜和肉类、鱼类等商品供应渠道增加,城乡食品卫生监督制度不健全,加以生食、半生食的人数增加,使一些经食物感染的食物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程度在部分地区有不断扩大趋势,如旋毛虫病、带绦虫病、化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地区各有20余个省、市、区。由于对外交往和旅游业的发展,国外一些寄生虫和媒介节肢动物的输入,给我国人民健康带来新的威胁。总之,我国寄生虫种类之多,分布范围之广,感染人数之众,居世界各国之前列。面临严峻的事实,表明寄生虫病不仅是我国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丝虫病论文

疟疾(malaria)影响人类生活至少可溯自3000~4000年前,一些疟疾的病症,例如周期性发热、发冷、出汗及脾肿大等,都被记载在中国、印度或埃及的医事古典中。而在1800年代,世界上每年罹患疟疾者约有3亿人,而死于疟疾300万人。虽然比起古代把疟疾归咎为天神降祸或瘴疠之气,1800年代的人已经有了传染病的观念,但疟疾的传染途径,在当时仍是未解之谜。

热带地区发病率高被认为是瘴疠之气的「疟疾」

历史上因为感染疟疾去世的名人特别多。例如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和文艺复兴时期义大利著名的大诗人、《神曲》的作者但丁,都因疟疾而去世。这种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尤其在热带地区有很多人发病,所以被认为是瘴疠之气,而许多研究热带医学的科学家,也想要破解被认为是瘴疠之气的「疟疾」之谜。

热带病学专家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在1880年于疟疾患者的血液中发现了疟原虫,而英国热带医学之父Patrick Manson,根据疟疾病原体,推测出蚊子是丝虫病原体的传播者,并在1893年提出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假说。

疟疾被证实为蚊子叮咬传染 而出生于印度Ronald Ross,因为当时每年都有100万人死于疟疾,进而对疟疾问题产生兴趣。他认识了英国热带医学之父Patrick Manson,受到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假说影响,展开研究疟疾的工作。他首先证明饮用污染了受感染成蚊或幼虫的水不会患疟疾。而后又学会鉴定蚊种,将孑孓孵化出的库蚊和伊蚊放在疟疾病人身上吸血后,并没有观察到有疟原虫的反应。

直到1897年8月20日,Ronald Ross又用按蚊在疟疾病人身上吸血后,经过饲养、解剖,终于在按蚊胃腔和胃壁中发现了疟原虫,而这天在之后也变成了「世界蚊子日」。而在1898年,他研究疟原虫在罹患疟疾鸟类体内的生活史,并在蚊子的唾液腺中观察到疟原虫子孢子,证实了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媒介,并且画出了疟原虫的传染途径,相关的论文发表在1897年12月18日的《British Medical Journal》《英国医学杂志》上。

在2年后的1899年,Ronald Ross又率领探险队深入疟疾猖獗的西非地区,经过3个月的实地考察,他终于在蚊子胃肠道中发现了人类疟原虫的卵囊,更进一步证实了疟疾是由疟蚊传播的。

对于疟疾流行病学的调查和评估方法上的贡献

Ronald Ross在非洲的苏伊士运河地区,希腊,模里西斯,赛普勒斯等疟疾肆虐的区域进行广泛的实地调查,并且发现疟疾和蚊子的关联,发现蚊子在水中繁殖,还有疟原虫是借由蚊子作为传播媒介,感染患者。并帮助流行学的研究开发了数学模型,在40年后,Ronald Ross建立的基础,构成了昆虫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丝虫生存环境是25-30度,输血血浆为-40度,应该是死的,红细胞为2-6度,没验证过是否能够存活。血液分离时候的离心力也有可能当时就导致其死亡。你这个问题很好,你可以就此做实验研究下出论文

我的观点此人不会患丝虫病。丝虫真正感染人的方式是:蚊虫叮吸带有微丝蚴的感染者,微丝蚴在蚊虫体内发育成丝状蚴,蚊虫再经过叮咬将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传入人体内。也就是说,丝状蚴才是丝虫感染人体的感染期,虽然患者血液内有丝虫产出的微丝蚴,但这只能作为诊断丝虫病的物质,可以经蚊传染给别人。也就是说,微丝蚴能在血液中存活,但无法发育成成虫,也就不会患上丝虫病。但此人也有概率会出现发热或者淋巴管炎症。(这是医学寄生虫学的实验报告的题目,我也想找找参考答案来着,以上是我的个人想法,欢迎补充和指出错误)

犬恶丝虫病的论文

本病是由犬心丝虫寄生于犬的右心室及肺动脉(少见于胸腔、支气管内)引起循环障碍、呼吸困难及贫血等症状的一种丝生病。除感染犬外,猫及其他野生肉食动物也可被感染。本病在我国分布甚广,北至沈阳,南至广州均有发现。

犬心丝虫(又名犬恶虫),呈黄白色细长粉丝状。雄虫长120~160毫米,尾部呈螺旋状卷曲;雌虫长250~300毫米。胎生的幼虫叫微丝蚴,寄生于血液内,体长307~322微米,无鞘。犬心丝虫完成生活史需犬蚤、按蚊或库蚊作为中间宿主。寄生在右心室的雌虫产出能自由活动的微丝蚴,进入血液,蚤、蚊吸血时把微丝蚴吸入体内,发育成感染性幼虫,进入蚤、蚊的口内,当蚤、蚊吸血时,幼虫从口逸出钻入终宿主的皮内,经皮下淋巴液或血液而循环到心脏及犬血管内。

(1)临床症状: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慢性咳嗽,但无上呼吸道感染的其他症状,运动时加重,或运动时病犬易疲劳。随着病情发展,病犬出现心悸亢进,脉细弱并有间歇,心内有杂音。肝区触诊疼痛,肝肿大。胸、腹腔积水,全身浮肿。呼吸困难。长期受到感染的病例,肺原性心脏病十分明显。末期,由于全身衰弱或运动时虚脱而死亡。病犬常伴发结节性皮肤病,以瘙痒和倾向破溃的多发性灶状结节为特征。皮肤结节为血管中心的化脓性肉芽肿炎症,在化脓性肉芽肿周围的血管内常见有微丝蚴。X线摄影可见右心室扩张,主动脉、肺动脉扩张。 (2)实验室镜检:根据病史调查和临床症状观察可作出初步诊断,最后确诊应于夜晚采外周血液做镜检,找到微丝蚴。

(1)驱虫:驱杀成虫:应用硫胂酰胺钠,剂量为毫克/千克体重,静脉注射,1日两次,连用两日。静脉注射时应缓缓注入,药液不可漏出血管外,以免引起组织发炎及坏死。或用盐酸二氯苯胂,剂量为毫克/千克体重,静脉注射,每隔4~5天1次,该药驱虫作用较强,毒性小。 驱微丝蚴:用左嘧啶,用量为1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连用15天,治疗第六天后检验血液,当血液中检不出微丝蚴时,停止治疗。或用伊维菌素(商品名害获灭lvomec),用量为毫克/千克体重,1次皮内注射。或用倍硫磷,每千克体重皮下注射7%溶液毫升,必要时间隔2周重复1~2次。还应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 (2)防止和消灭中间宿主:防止和消灭蚤、蚊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也可采用药物预防:乙胺嗪(海群生)内服剂量毫克/千克体重,在蚊、蝇活动季节应连续用药。对微丝蚴阳性犬,严禁使用乙胺嗪,必须先用药杀灭成虫和微丝蚴后,才能开始用乙胺嗪进行预防。

犬心丝虫病又叫犬血丝虫病或犬恶丝虫病,是由犬恶丝虫寄生于犬的右心室和肺动脉而引起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循环障碍、呼吸困难以及贫血等症状。本病流行较广,南方比北方多发。犬恶丝虫为黄白色粉丝状虫体,常数条纠缠成团。雄虫长12~18厘米,尾部数回盘旋。雌虫长25~30厘米,尾部较直。雌虫胎生,直接产出的幼虫叫微丝蚴。微丝蚴在犬的血液内作蛇样运动。犬心丝虫病需中间宿主蚊传播。因此,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多见于蚊虫繁殖的地区和蚊虫最为活跃的6~10月。感染初期症状不明显,以后可见咳嗽,易疲劳,食欲减退,被毛粗乱,消瘦,贫血,有的出现瘙痒、脱毛及结节性皮肤病。随着病情发展,病犬心悸亢进,脉细弱并有间隙,心内有杂音,肝肿大有触痛,胸、腹腔积水,全身浮肿,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诊断本病可根据发病季节、临床症状而初诊,或采血作微丝蚴检查而确诊。其方法是取末梢血液一滴,置载玻片上,加少量生理盐水稀释后加盖片作低倍镜检查,如有微丝蚴存在,即可见其在血液中活泼游动。也可取血液1毫升加7%醋酸溶液或1%盐酸溶液5毫升,离心2~3分钟,倾去上清,取沉淀镜检。检查微丝蚴时通常春、夏季检出率高,夜晚比白天检出率高。此外,也可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特异性诊断。病犬死亡后可在右心和肺动脉中检出大量丝虫。本病除采用对症治疗外,还可用下列药物治疗:海群生(乙胺嗪)10~20毫克/千克,口服,每天1次,连服1周,对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酒石酸锑钾2~4毫克/千克,溶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次有效。对成虫有效的药物还有硫酸酰胺钠、伊维菌素、盐酸二氯苯胂和菲拉松等,对微丝蚴有杀灭作用的有波芬和二硫噻啉。应用上述药物治疗时,由于死亡虫体堵塞肺动脉可导致患犬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应谨慎从事。近年来国外多采用外科手术法取出肺动脉和右心室内的虫体。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孳生地。流行季节(5~10月),连日或隔日给予海群生(5毫克/千克)或左旋咪唑(毫克/千克),有一定预防效果。

泰迪

犬心丝虫病(Canine filariasis),又称犬恶丝虫病(Dofilara immitis),俗称“狗心脏虫病”,是由犬恶丝虫的成虫寄生于犬的右心室、肺动脉内,导致患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遭受损害而发生的寄生线虫病。雌虫产生的幼虫——微丝蚴(Microficaria)进入并寄生在患犬的外周血液循环中,当蚊子等中间宿主吸血时,微丝蚴进入蚊子体内,发育为侵袭性幼虫,犬被微丝蚴阳性蚊子叮咬即可被感染。本病广发分布于亚洲、大洋洲、中东、非洲、南欧和美洲等蚊子栖息较多的地区。

据资料报道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台湾等犬心丝虫的感染率达40~60%,并作为进出口的主要检疫项目。90年代初,我国的犬中曾流行此病,且黑龙江、沈阳、南京、浙江、广州、云南、重庆等地的警犬相继被感染,但近几年鲜有报道。本病为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近十年来,在美国、日本、台湾等地发现人感染的病例,1993年在欧洲和美国分别召开了心丝虫病的国际会议,提示心丝虫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的重要性正日益受到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饲养宠物犬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在大中城市这种情况更为明显,人与犬的密切接触给该病的传播提供了潜在可能。现就犬心丝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诊断技术

犬心丝虫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观察,结合外周血液内微丝蚴检查,如有特征的皮肤病变出现,在病灶中心采血检查血丝蚴,发现蚴虫即可确诊。另外可采用商品化的试剂进行抗原检测。除了上述两种常用的诊断方法外,亦可配合其他诊断技术如胸腔X-光摄影、心电图等以提高确诊率,同时也可籍以评估病犬的病情。

患犬死后可通过尸体剖检,观察其病理变化或在病犬右心室、肺动脉中发现心丝虫虫体,也可得以确诊。

1.临床症状观察

早期病犬不表现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运动后突发性咳嗽、体重减轻、不耐运动。寄生虫虫体波及肺动脉内膜增生时,出现呼吸困难、腹水、四肢浮肿、胸水、心包积液、肺水肿。并发急性腔静脉综合征时,突然出现血色素尿、贫血、黄疸及尿毒症等症状。

2.病理剖检变化

成虫寄生于肺动脉和右心房阻塞血流,使心脏不能推出正常血量供应集体所需,导致心脏肥大和扩张,心肌纤维渐渐失去其收缩力。此外,虫体不断地机械性刺激心内膜,使平滑的心内膜变得粗糙不平,易形成微小血栓进入血流,造成微血管栓塞,导致局部缺血、坏死。微丝蚴可阻塞小静脉,造成循环障碍。

3.微丝蚴的观察

鲜血涂片法

取末梢血液2滴置于载玻片上,制成厚滴片,直接在镜下观察活动的微丝蚴。或待血片干燥以蒸馏水溶解红细胞,趁湿片时镜检。也可在血片干燥后用甲醛固定,姬姆萨染色后镜检。

离心集虫法

静脉采血1ml于试管中,加2%甲醛9ml,或7%醋酸5ml,亦可加1%稀盐酸5ml,混合均匀,裂解红细胞。2500r/min离心20min,弃上清,取沉渣涂片镜检,或涂片后用美兰液混合,加盖玻片镜检。

过滤法

采血1ml加枸橼酸钠5ml,倒入300目筛网中过滤。用定性滤纸蘸干筛网背面的血液后直接镜检。

过滤法观察虫体最为直接,抗凝血中的细胞可通过筛网滤掉,只有虫体能留在滤网网格中,低倍镜下很容易找到。离心集虫裂解红细胞时,适合采用稀盐酸、醋酸,甲醛可使沉淀物浑浊,不易挑取,本法最好染色后镜检,虫体更为明显。

4.听诊

心脏听诊

右心膨大和腔静脉症候群发生时,由于虫体干扰血流和三尖瓣闭锁不全导致听诊时可发现心缩期杂音或三尖瓣逆流音;约90%伴发腔静脉症候群的心丝虫病犬于心脏听诊时皆可听见有明显的三尖瓣逆流音;由于肺动脉高血压和肺大动脉环扩张致瓣膜闭锁不全的影响下,造成肺动脉血液的逆流,因此在听诊时可以听见心舒期杂音;因肺动脉高血压的影响导致第二心音出现分裂心杂音。

肺脏听诊

病犬吸气时,偶尔可听见轻微至明显的分裂性杂音,病犬会因为右侧瘀血性心衰竭而引发全身性的临床症状:颈静脉搏动/扩张、肝肿大和腹水、胸腔内有胸水蓄积,听诊时发现模糊性肺音和心音,严重时甚至消失、体重渐渐减轻、心脏听诊可发现奔马性心节律,且第三心音明显增强。

5.胸腔X-光摄影检查和评估

心丝虫感染的病畜一般多以背-腹照的保定方式进行胸腔X-光摄影,如此可得较具诊断意义的胸腔X-光片。依病程的不同在X-光片上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病程初期,在肺叶周围的肺小动脉有轻微不明显的扩张现象,这些扩张的小动脉在X-光片上呈现线状不透明的影像。

病程中期,可见肺叶间质密度增加,肺小动脉丛的各小动脉间的管径逐渐变化而失去原有的均一性。

病程末期,肺动脉和右心有明显的扩张。此外,肺门周围的肺叶组织密度增加,使得肺脏正常的血管影响消失,而此种肺脏组织的变化为嗜酸球性肺炎的特征性病变。若在X-光片上见到有污点般样的肺脏实质化样的病变,则表示该病变区已形成局部肉芽肿和肺叶中主要的动脉发生栓塞。

6.心电图

心电图在慢性伴有严重的肺动脉高血压的病例中,常可见到病犬的右心室明显的肥大。此外,临床上可发现病犬常并发心房颤动和突发性的或持续性的心室心搏过速。

7.心脏超声波检查

可检出大部分病犬其右心房和右心室扩张膨大、三尖瓣乳头肌肥大。除此之外在某些伴有肺动脉高血压或慢性心衰竭的病例,常可发现病畜的心室间隔发生逆理性的动作。此外,临床上可藉由腔静脉症候群的有无来诊断那些慢性心衰竭的可疑病例。

8.血液学检查

心丝虫感染的病例在血液学检查方面往往可见血细胞减少,严重病例血细胞压积降低至10%,血浆白蛋白含量降低。当肝脏发生坏死或淤血时,肝功能指数就会上升,血液生活检查可见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正常值为40,约高达80时则愈后不良),血清尿素氮升高至14~21mmol/L。尿液分析则发现白蛋白尿、血红素尿和高胆红素尿。

9.免疫学诊断

建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简介荧光抗体试验已用于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但用于雌性成虫制成的抗原做血清学检查时,只能检测有雌性成虫感染的犬只,当感染程度轻微时(如犬体内的心丝虫成虫少于5条时),检查结果也可能显示阴性。如果单纯由雄性成功感染的犬则显示阴性。

10.分子生物学诊断

用PCR的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PCR检测法可以鉴别血液样品中心丝虫的遗传物质。检测结果不受心丝虫年龄大小和早期感染的影响,可以24h应用,能对早期感染进行确认。PCR检测法的取材量很少,只要有2个心丝虫细胞存在即可检测出来。因此,其在犬心丝虫的诊断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防治

1.药物防治

犬心丝虫的防治药物较多,分杀微丝蚴、杀成虫和预防用药三种,因其药物毒性较高,用药后机体必须尽快将药物排泄,否则则危机其他脏器。因心丝虫寄生在肺动脉,易并发间质性肺炎,用药后多表现干咳或咳血。心丝虫虫体是由体内免疫系统来清除的,所以服药后常表现精神萎靡和食欲不良等反应。因此,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患犬的观察和护理,限制其剧烈运动和予以对症治疗。

2.手术治疗

当成虫寄生数量较多时、肺动脉内膜病变显著、肾功能低下而不宜采取药物治疗时,可采用手术治疗,特别是对急性心丝虫病的患犬,及时采用手术摘除虫体,方有救治的希望。手术疗法有开胸心室摘除术和静脉摘除术两种。

3.综合防治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蚊子是犬心丝虫病的中间宿主,犬的心丝虫病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感染的。因此,加强犬舍内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防止蚊虫孳生,是预防本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蚊子出现季节,在房舍周围要排除积水,铲除杂草,改明沟为暗沟,在稻田和水池中养鱼以消灭蚊子幼虫。对蚊子成虫,采用药物和烟熏等措施杀灭。在夜间蚊子行动活跃时,将犬关在有纱窗和纱门的房舍内。

每半年带犬到动物医院进行一次心丝虫成虫的抗原检测,并按照兽医的要求,在蚊子活动季节期间,使用连续给药法和简介给药法,对6月龄以下的犬口服预防药物,以杀灭侵入犬体内尚未发育成熟或移行至心脏内的第三期幼虫。

关于抗虫疫苗,现已有人研制出抗微丝蚴的几丁质酸疫苗,用此疫苗免疫沙鼠可以保护沙鼠不被微丝蚴感染。但是,这种疫苗在微丝蚴血症时使用则无效。

三、结语

犬心丝虫病广泛分布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美洲等蚊子较多的地区,我国分布甚广,有些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犬心丝虫的感染率达40%以上。但该病治疗效果不理想,又无成熟的疫苗可以预防,因此从免疫学方面分析犬心丝虫的免疫机理,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的免疫诊断方法,进行犬心丝虫病的早期诊断,将对该病的治疗和预防产生极其深远的意义。同时,早期确诊后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治疗或淘汰心丝虫阳性犬,建立健康犬群,阻止蚊虫叮咬,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所在。做好犬类心丝虫病的防治,不近能提高犬的健康状况,降低养殖成本,而且也是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的根本。

一、弓形体病 本病是由龚地弓形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犬的发病率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1.诊断方法: 患犬持续高热,流脓性眼屎和脓鼻液,咳嗽,呼吸困难,有的出现麻痹,与犬瘟热症状相类似。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证实,血清中抗体效价升高即可明确诊断。肝组织切片可见犬弓形体包囊。 2.治疗方法: (1)磺胺-6-甲氧嘧啶首次灌服1克,以后减半。每日1次,连用3~5次。 (2)预防上应注意避免猫、犬的粪便污染犬的食物、食具及饮水等。 二、犬心丝虫病 本病是由犬恶丝虫寄生于犬心脏的右心室及肺动脉而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呼吸困难等体征的血液寄生虫病。 1.诊断方法:患犬临床表现咳嗽、心悸亢进,腹围增大,运动后呼吸困难明显。本病用外周血液做微丝蚴检查可以确诊。方法是:采末梢血液,滴数滴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直接镜检。微丝蚴出现于末梢血液中有季节性和周期性,春季、夏季夜晚检出率较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犬群血样的抗体效价,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剖检可见心丝虫成虫寄生于犬的心脏内。 2.治疗方法: (1)用海群生每公斤体重口服10~20毫克,连用7天。 (2)用伊维菌素每公斤体重皮下注射毫克,连用5天。若发现有成虫寄生于犬的心脏内,则禁用药物治疗,否则死于心脏的心丝虫成虫难以排出会造成心脏功能障碍。 (3)对心脏内寄生有成虫的患犬可采用外科疗法。外科疗法分为开脑术及颈静脉摘取术两种。前者目前基本不用。颈静脉摘取术是用可伸缩的带钩套管自静脉插入心房摘取虫体;另一种是自颈静脉插入,直至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各部摘取虫体,但需在X光见识下进行。 (4)预防时,在每年的蚊虫繁殖季节,使用灭虫丁或每公斤体重口服伊维菌素毫克,或每公斤体重用微克伊维菌素皮下注射,每3周1次。(未完待续)(河北 毕秀荣)

血丝虫病论文

防治血吸虫病的意义,你可以先从血吸虫病流行历史及现状谈起,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防治情况,其后取得的成果,然后血吸虫病疫情的反弹和目前的现状和严峻形势。其中穿插国家领导讲话批示及相关政策表明国家对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重点要提到目前全国的流行状况、病人数、晚期病人数、急性病人数、钉螺面积等重要数据以支持你的论点。至于洞庭湖退田还湖概况应该有很多论文有提到,你用关键词“洞庭湖”和“退田还湖”应该就可以搜索到相关论文。希望可以帮到你。

要么自杀 要么喊个人把你杀了 还怕什么病

写这个得时候,老师一般会先通知你们要按照他的写作要求来写。或者可以质询老师

淋巴癌的论文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恶性肿瘤,它的病因和病毒细菌感染、免疫缺陷、环境致癌物、电离辐射和遗传性倾向都可能有关,但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幽门螺杆菌的慢性感染与胃粘膜相关淋巴瘤的关系比较密切。放射性化学药物,苯,除草剂,石棉等均可导致恶性淋巴瘤发病增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去氧麻黄素等可诱发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实际上是一类全身性疾病,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既不同于其他实体恶性淋巴肿瘤,也有别于血液肿瘤。它包括了霍奇金淋巴瘤一种疾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一组疾病,临床表现因病理类型、分期及侵犯部位不同而错综复杂。治疗方面目前多采用综合治疗,即根据不同肿瘤、不同病理类型及亚型、不同生物学行为、不同病期及发展趋向、不同机体的行为状态及重要脏器功能,有计划的、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以期最大限度地保护机体、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细胞,达到提高治愈率,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目前常用于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放疗)、化学治疗(化疗)、中医中药、生物反应修饰剂(BRM)等。手术结合放化疗对恶性淋巴瘤有较高的治愈率或缓解率,中医中药则对增强和恢复机体免疫功能,调动抗病能力,减轻机体对放化疗所致的不良反应方面起到增效减毒作用。1、手术治疗在结内恶性淋巴瘤患者,手术主要用于活检行病理或用于分期性部腹探查术。对于原发于脑、脊髓、眼眶、唾液腺、甲状腺、肺、肝、脾等处的结外恶性淋巴瘤常先作手术切除,再辅以放疗和/或化疗。原发于肾脏、膀胱、睾丸、卵巢、子宫、皮肤、乳腺等处的恶性淋巴瘤宜早期手术切除,术后再辅以化疗和/或放疗。2、放射治疗(1)霍奇金病:放疗效果较淋巴肉瘤和网状细胞肉瘤为佳,照射方法以"斗篷式"或倒"Y"式照射野应用较多。一般4周内给予组织量约4000cGy,治疗时重要器官给予保护,皮肤反应轻,可出现骨髓抑制。(2)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肉瘤及网状细胞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对放疗也敏感,但复发率高。所以仅低度恶性组中临床I、II期及中度恶性组病理I期可单独使用放疗扩大野或仅用累及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原发病灶如在扁桃体、鼻咽部或原发于骨骼的组织细胞型,局部放疗后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长期缓解。3、化学治疗4、免疫治疗对恶性淋巴瘤,免疫治疗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5、自体骨髓移植对50岁以下患者,能耐受大剂量放、化疗的联合治疗,结合异基因或自体骨髓移植,可望取得较长缓解期和无病存活期。

《难道就没有希望了》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希望。鲁迅先生说“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但我以为拥有希望也是一种美。十年前,她不幸被确诊为淋巴癌中期。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下子被这突发其来的坏消息击入深谷。当她的家人得知的那一刹那,这犹如晴天霹雳般地使人的血液顿时凝固了。丈夫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定要治好,一定要治好。” 几次手术后,医生告诉她,如果五年内无病变,手术便属于成功。多么漫长的五年啊!不久,她加入了癌症康复俱乐部。可能这是她人生最快乐的五年吧。在俱乐部里到处都是身患绝症的病人,但他们并不是像那僵尸般面无血色,反而各个是神采奕奕,阳光明媚。看到这生机勃勃的气象,她对她的生命充满希望。她感到亲情般地温暖,她跟姐妹们跳舞,跟兄弟们聊家常。在这五年里,她似乎年轻了十岁。终于,五年过去了,她安全地度过了她人生最难熬的日子。不仅仅是她,她的家人,俱乐部的每一个病人都为之高兴。而此时此刻,女儿也考入了本市一所著名的重点高中。真可谓是双喜临门。当时,她感到幸福极了,浑身热血沸腾地迎接着她新的希望。 不幸的事再次落到了这个刚刚愈合的家庭中,她再次被诊断为癌症,可怕的癌细胞这次钻进她的脑部,新燃起的希望又一次被冷水浇灭。“这次我死定了”,她默默地想着。而丈夫依旧抱着那百分之十的希望替她签了手术单。当她被推入手术室时,多少人屏住呼吸,默默地祈祷上天能赐予她一次新的生命。手术持续了二十多个小时,但十分成功。可是她也许得伴着轮椅度过她的余生,而语言功能也因为手术而受到很大影响,几乎失尽了……看到母亲的样子,女儿哭了。看到妻子的样子,丈夫无言以对,但只求她能够康复。丈夫天天坚持给她按摩,不让她的肌肉萎缩。女儿一有空就跟妈妈讲讲话,希望能使她重新开口讲话。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希望有待一天,奇迹出现……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我不知道结果究竟如何?也不必知道它的结果。因为起码我知道,他们一家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尽管希望也许永远无法实现,但我以为希望原本就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也许拥有希望,善良的人们的心灵上就有了寄托,人生也不再虚无缥缈,而是充实无比,这样一个人活着才更有意义。人往往满是憧憬地或在这个世界上,抱着各种各样的希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喜欢看流星划过夜空,将藏有纸条的飘流瓶抛向大海吧。这,都是在寄托希望呀。 我以为,人拥有希望就拥有充实的生活,这样生命才更有意义。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所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以为,即使人死了,希望也永存于世。不是吗?

恶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实体瘤。根据其病理特性可分为何杰金氏病(HD)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两种。其临床特征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组织增生,尤以浅表淋巴结为显著,常伴有脾肿大,晚期有贫血、发热和恶病质等表现。我国恶性淋巴瘤虽相对少见,但近年来新发病例逐年上升,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ll—13位。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患者居多,男多于女,城市高于农村。本病不经治疗的自然生存期为6一18个月,也有达数年之久的病例。若治疗得法,I、2及3期病人的5年生存率平均可达80%,何杰金氏病比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预后较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