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医关于痹病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中医关于痹病的论文题目

在中药学毕业论文中,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既要概括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要简炼,有吸引力。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 1. 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 TRIPs协议的药品专利制度与中药专利保护 3. 中药薰洗结合运动手法、针灸理疗对颈肩腰腿痛治疗的临床体会 4. 从ADR报告谈中药注射剂的问题及对策 5. 用《组合中药学》的理论开发新型中药***英文*** 6. 中医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研究探讨 7. 复方中药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临床观察 8. 处方分析在中药调剂中的作用研究 9. 中药治疗硬皮病文献分析 10. 中药产业化的关键问题及其对策 11.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12. 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13. 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14. 中药电汇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15.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 16. 论中药的专利保护 17.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二***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3. 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 4. 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 5. 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6. 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7. 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8.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9. 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10. 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11. 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12. 2007~2008年国内期刊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回顾性研究 13.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 14. 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15. 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 16. 中药四性的研究***Ⅰ*** 17.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 ***三*** 1. 中药来源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筛选 2. 直肠滴入疗法与中药外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分析 3. 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研究 4. 中药 *** 配合微波治疗盆腔炎临床研究 5. 中药注射剂在我院的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预防 6. 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8例 7. 中药调剂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8. 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9. 中药专利保护制度研究 10. 研究中药注射液临床效果的方法 11.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12. 一种基于全电性离子色谱的中药药性蛋白质分子标记研究的新方法 13. 抗肿瘤中药有效部位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4. 推拿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30例观察 15. 不同性味中药复方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代谢及病理变化的影响 16. 当前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17. 扫描电镜应用于植物类中药鉴定的研究进展

亲 需要发表论文吗?

[1]朱文锋.构建“证素辨证”新体系的意义[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135~[2]朱文锋黄碧群陈新宇.病性证素辨别的意义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6,24(2):204~[3]晏峻峰朱文锋.粗糙集理论在中医证素辨证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2):90~[4]朱文锋.论中医症状的规范研究[J].中医杂志,2005,46(9):649~[5]朱文锋李灿东甘慧娟.病位证素的特征[J].福建中医药,2005,36(4):1~[6]刘强刘璨朱文锋.数据挖掘:心气虚证的鉴别诊断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5,36(3):5~[7]王丹芬李丹琳朱文锋.论中医气质的结构和特点[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9):893~[8]朱文锋.制定全病域中医辨证量表的设计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6):521~[9]汪艳娟朱文锋.论数字中医药与中医药的发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5):400~[10]朱文锋晏峻峰.证素辨证新体系的内容及科学意义[J].医学与哲学,2005,26(1):69~[11]汪艳娟朱文锋王行宽戴飞跃.清肝降糖片改善多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412~[12]朱文锋.症状辨证调查表设计的特色性要求[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3):27~[13]朱文锋黄碧群.证、证候的辨析与规范[J].山西中医,2005,21(3):1~[14]朱文锋.证候辨证量表制定的科学性要求[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8):93~[15]胡志希袁肇凯顾星朱文锋杨涛.计算机在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105~[16]张凤娥朱文锋.痹病的分类命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8):610~[17]朱文锋张华敏.“证素”的基本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7~[18]朱文锋甘慧娟.证素内容的辨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5,11(1):11~[19]顾星谭秦湘朱文锋.自汗患者汗液中的钠、氯、钙、钾无机离子测定[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5,4(2):22~[20]朱文锋黄碧群朱镇华.借鉴量表法研制中医症状辨证量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23):2474~[21]朱文锋黄碧群陈新宇.病性证素辨别的意义与方法[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9):903~[22]黄碧群陈新宇朱文锋.邪实类病性证素的特征[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9):905~[23]陈新宇黄碧群朱文锋.正虚类病性证素的特征[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9):911~[24]汪艳娟朱文锋陈梅志.参麦注射液合滋水清肝饮对糖尿病性脑梗死病人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4):303~[25]汪艳娟朱文锋陈梅志.参麦注射液合滋水清肝饮对糖尿病性脑梗死病人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2):123~[26]刘莺朱文锋卢芳国刘平.152例胃癌患者术前病证聚类与主成份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4,25(6):20~[27]朱文锋.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6):38~[28]张凤娥朱文锋.中医对“痹”病的认识[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12):6~[29]朱文锋甘慧娟.对古今有关证素概念的梳理[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11):1~[30]张凤娥朱文锋.心脉痹阻类疾病的中医认识[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25~[31]朱文锋王丹芬李振宇.人格模型的“大五”、“大七”、“大一”及对中医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思考[J].福建中医药,2003,34(2):40~[32]王丹芬朱文锋.中医心理学思想的文化背景和现代意义[J].福建中医药,2003,34(1):5~[33]朱文锋顾星谭秦湘黄献平刘莺.心肺气虚证自汗成分的实验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3(4):29~[34]王丹芬朱文锋李振宇.主症在中医诊断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2003,16(7):8~[35]刘莺李俊军朱文锋刘平.胃癌中医证型相关基因的表达谱[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9):1318~[36]朱文锋.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0):8~[37]刘锐朱文锋陈孝银谢梦洲罗尧岳.肝体阴用阳学说的学术源流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5):1~[38]刘强朱文锋.β受体与心气[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4):7~[39]朱文锋.创立统一的辨证方法与体系[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1):7~[40]朱文锋.证、症、征等词的概念与演变[J].科技术语研究,2003,5(4):20~[41]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13)[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7):396~[42]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6):326~[43]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11)[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5):266~[44]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10)[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4):202~[45]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9)[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3):142~[46]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8)[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2):81~[47]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7)[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19~[48]朱咏华朱文锋.中医症状的规范化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3):35~[49]朱文锋朱咏华.对辨证规律与方法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2):1~[50]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血管内皮、血小板功能改变及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2):39~[51]朱文锋.《中医诊断学》新世纪教材的改进[J].中医教育,2002,21(6):39~[52]朱文锋.中医辨证体系及“证”的规范化研究[J].天津中医,2002,19(5):1~[53]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血浆心钠素的改变及其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11):673~[54]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8):66~[55]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Ⅴ)[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6):8~[56]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IV)[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5):17~[57]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Ⅲ)[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4):67~[58]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Ⅱ)[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3):13~[59]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I)[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2):64~[60]刘锐朱文锋陈孝银谢梦洲罗尧岳.肝体阴用阳学说的理论基础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3):3~[61]朱文锋.中医学对心脉痹阻类疾病的认识[J].怀化医专学报,2002,1(2):1~[62]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1,42(12):743~[63]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5)[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2):718~[64]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4)[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1):654~[65]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3)[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0):592~[66]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2)[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9):528~[67]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1)[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8):465~[68]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7)[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396~[69]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辩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侯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6):331~[70]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5)[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5):269~[71]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侯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4):202~[72]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辩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3):134~[73]彭清华朱文锋.肯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修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2):68~[74]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1)[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12~[75]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水蛋白含量的检测及其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4):38~[76]朱文锋.论中医“证”的实质与辨证方法[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3):34~[77]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人格特征的调查[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3):41~[78]朱文锋马滴滴.中医“国标”内科病名的出处(续完)[J].山西中医,2001,17(6):55~[79]朱文锋马滴滴.中医“国标”内科病名的出处(续2)[J].山西中医,2001,17(5):62~[80]朱文锋马滴滴.中医“国标”内科病名的出处(续1)[J].山西中医,2001,17(4):49~[81]朱文锋马滴滴.中医“国标”内科病名的出处(待续)[J].山西中医,2001,17(3):47~[82]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A型性格的调查[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11(1):45~[83]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血液流变学改变及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2):67~[84]朱文锋.辨证统一体系的创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4~[85]欧阳建军朱文锋.宋明理学宇宙观对金元明中医人体观的影响[J].中华医史杂志,2000,30(3):184~[86]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35~[87]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6)[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1):487~[88]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5)[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0):440~[89]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4)[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9):389~[90]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3)[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8):342~[91]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2)[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7):291~[92]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1)[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6):243~[93]朱文锋.《诸病源候论》有关病候与疾病的概念[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3):99~[94]朱文锋.论症证病结合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6~[95]朱文锋.症状诊疗的意义与内容[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1):35~[96]朱文锋刘莺.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科研体系[J].医学与哲学,2000,21(1):52~[97]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房水流畅系数的测定及其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4):50~[98]彭清华朱文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血流动力学改变[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3):4~[99]朱文锋吴润秋.中医诊断的特色和优势[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3):40~[100]徐绍勤朱文锋.耳鼻咽喉口腔专科辨证体系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2):30~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条中医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二次革命、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1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1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1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1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1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1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1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1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1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1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2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中医关于痹病的论文选题

亲 需要发表论文吗?

1、浅谈对温病学误区的再认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32、中医特色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模式探索.北京教育,2013,053、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的转变与发展路向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44、孔光一教授治疗月经病特点探讨.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09:5、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模式探究.运动,2010,076、中西医院校教育对提升临床医师从业能力的思考.中医教育,2009,067、银莱汤对肺胃积热证小鼠血清TNF-α和IL-2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18、“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科技导报,、热痹发病及其机理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医学教育的思考.中医教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学研究状况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英国高等教育的思考.中医教育,、芪胆通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从温病治毒法则看传染病的临床治疗.《中药研究与信息》,、发挥中医药特色为抗击“非典”做贡献.中药研究与信息,、温病伏邪说指导“疑难性热病”辨证论治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孔光一辨治小儿温病经验.浙江中医,、痹病之“热”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谷晓红,近视医学专家、眼科学专家、主任医师,河南漯河人。从事眼科临床30多年,现任谷晓红眼科(谷氏眼科)院长,漯河爱心协会会员。为河南省最早开展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散光的专家之一,在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方面有深厚造诣,是我国较早开展近视医学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医学专家。

中药学论文选题依循“系统中药学”思想,创新中药教育理念。

中医药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中医药诊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

2、中医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规范(征求意见稿)。

3、循征医学与中医药临床研究。

4、中医药抗消化性溃疡复发的机理研究进展。

5、中医药抗体力性疲劳的整体思辨与应用前景。

6、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治疗中的优势。

7、中医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行性探讨。

8、中医药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综述与评析。

9、关于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立法思考。

10、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11、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文章的质量评价。

12、中医药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13、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质量控制。

14、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15、老年期痴呆的中医药研究思路。

16、《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四时。

17、《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运数。

18、中医药研究中有关自由基研究近况。

19、《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证验。

20、《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道德、价值、法律观念的增强,现代社会要求一名合格医生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那么医学专业的论文如何选题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医学 毕业 论文选题与题目参考_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医疗 保险 毕业论文题目

[1]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之退出机制的国际 经验 借鉴

[2]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缘起、运行、调整与改革

[3]美国长期照护评估系统最小数据集升级对我国老年护理评估的启示

[4]基于RE-AIM模型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模式评估

[5]“十四五”期间提升老龄人口医养服务路径的思考

[6]人口流动对居民商业保险需求的影响研究——基于CGSS2017数据的实证分析

[7]浅谈中医“治未病”费用补偿机制

[8]政府财政精准施策,助力医疗卫生体制高效运行——以阜南县医改实践为例

[9]美国医疗保险与药物治疗管理

[10]美国药物治疗管理服务的计费模式

[11]东营地区农村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12]全民医保“十四五”规划发展方向与商业保险的发展建议

[13]“十四五”期间财险业发展前景预测

[14]“管理式医疗+保险科技”模式在健康保险发展中的应用

[15]现行医保结算方式下的医院 财务管理 探讨

[16]公立医院医保基金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17]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测度及治理研究——以安徽省W县为例

[18]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商业保险模式实践及思考

[19]医疗协作模式医联体激励相容制度分析

[20]资源配置视角下长期护理险15个城市服务供给模式分析

[2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对居民就业的影响研究

[22]“一带一路”背景下针灸推拿英语复合型人才国内外就业情况分析

[23]中国医保预算影响分析的研究范式

[24]中国医保预算影响分析的研究范式

[25]20_—20_年镇江地区烧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6]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征缴问题与对策——以镇巴县税务局观音税务分局征缴实践为例

[27]对“锦欣医疗”跨界合作的营销策略分析

[28]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乳腺癌患病风险因素

[29]立足新阶段 坚持新理念 开启新征程——关于医疗保障体系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30]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和会计制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视角探讨

[31]海南自贸港医疗保障与国际接轨的走向思考

[32]多维度多层次推进医疗保障 应保尽保的珠海实践

[33]宁夏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运行情况分析与思考

[34]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基金使用规范初探

[35]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与基本医疗保险支出核算与分析

[36]浅谈外伤与疾病的关联性鉴定在工伤认定中的运用

[37]基本医疗保险按病种分值付费比较研究

[38]某三级公立医院出入院服务时效和患者满意度现况分析

[39]新形势下生育保险费用精细化管理探索与实践——基于某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视角

[40]国内外DRG病种支付应用与发展的探讨

[41]经济法视野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分析

[42]我国互联网医院服务模式分析

[43]北京市16区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44]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融合发展研究

[45]基于层次分析法研究门诊患者选择医疗机构的影响因素

[46]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湖南省5市的实证分析

[47]用人单位未缴纳基本医疗保险的侵权损害赔偿——以保定金盛公司医保纠纷案为例

[48]西宁地区ICU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严重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49]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社会性保险法制构建初探

[50]政研融合构建医保治理体系与现代化初探

医院管理mba论文题目

1、临床路径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2、以医院管理年为契机 提高医院服务水平

3、患者满意度分析与医院管理对策研究

4、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5、医院管理与医疗保险的关系与利益探讨

6、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7、医院管理干部培训需求与建议

8、浅谈如何加强医疗风险管理

9、精细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好模式

10、医院管理干部制度改革的实践

11、《中华医院管理杂志》被引分析研究

12、医疗设备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3、如何在医院管理中更好地使用激励

14、论建设高素质职业化医院管理人才队伍

15、试论建立我国现代医院管理会计制度

16、华西医院管理模式探讨

17、公立医院管理与考核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18、经济转型期公立医院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概述

19、当前医院管理中几个 热点 问题的辨识

20、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管理的影响

预防医学毕业论文选题

1、公众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2、 儿童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探讨

3、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

4、健康 教育 在社区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5、孕前检查预防出生缺陷的优生优育对策分析

6、预防接种薄弱区量化甄别与考核效果分析

7、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及预防现状分析

8、青少年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及预防 方法 研究

9、浅谈煤矿尘肺病预防及粉尘危害防治

10、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特点及预防控制办法

11、研究学校学生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措施

12、探讨宫血宁胶囊预防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的效果

13、室内装修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预防

14、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5、职业性布鲁氏菌病的预防

16、职业性中毒性肾病的危害和预防

17、靖江市儿童家长预防接种服务满意度调查分析

18、高危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的预防疗效观察

19、于计划免疫月龄前发生麻疹的预防措施分析

20、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中的效果分析

21、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

22、探讨调查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与预防对策分析

23、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24、公共卫生监测对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影响

25、瑞昌市新入学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6、20_-20_年禽流感流行情况及其监测和预防

27、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28、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29、常见肾脏疾病儿童的预防接种

30、流行传染病的控制及预防方法探讨

31、芬吗通在临床中预防术后宫腔粘连的应用效果

32、一例接种卡介苗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分析

33、职业性急性钡及其化合物中毒的预防

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医学论文选题的四大基本方法

与医学相关的论文集锦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5000字(2)

★ 儿科医学论文题目

★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5000字

★ 妇科医学论文题目

★ 与医学相关的论文锦集

★ 药学类毕业论文题目

★ 儿科医学论文题目

★ 成人医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2)

中医关于痹病的论文

阴虚热痹是指因阴虚内热痹阻经络引起的痹证。发病时呈关节疼痛剧烈,局部轻微红肿,甚至不红不肿的特征,多见于各种急慢性关节炎与退行性关节病等,临床辨治较难,疗效欠佳。 有关阴虚热痹的论述,历来甚少,如荟萃历代精华的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对热性痹证认知水平,仅限于实热痹证与热痹伤阴。《中医内科学》痹病篇有云:“热邪与人体气血相搏,而见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为热痹。”又谓:“热痹化火伤津,症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者,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用犀角散加减。”[1]其中阐述的关节红肿热痛俱甚的实热痹证,与关节不红不肿的阴虚热痹相去甚远。 随着研究认识的深入,人们对阴虚热痹已有了解,相关的讨论近年也见诸于世。如名医章真如在《热痹多于寒痹 养阴胜于温散》中道:“虚热者,久治缠绵,痛处不红不肿,皮肤干燥,肌肉瘦削,痛如刀割,如虎咬,不能忍受,五心烦热……脉多细数,舌红,苔薄黄”[2] 章氏就认识到痹阻经络的内热,因阴虚而起,发为关节疼痛剧烈,患处不红不肿的阴虚热痹。 上海名医张伯臾在《治痹别寒热 久痛用活络》一文中谓:“但临床有另一种病症,不可与热痹化火伤津者相混。其素有阴虚内热,肝阳偏亢,又见指、趾、腕、踝、肘、膝等关节,微肿、微红、疼痛、日轻夜重,甚则手不可近,舌红绛,脉弦细数。此为肝阳化风入络,或阴虚肝风入络。治宜养阴清热,平肝熄风之剂,除用羚羊角、生地、麦冬、芍药、丹皮、钩藤之外,须有镇潜之品,如石决明、珍珠母之类,忍冬藤、络石藤、地龙等活络之品也可酌情而用,但忌用发散药物,免嚣风热。”[2]张氏进一步认识到痹阻经络的内热肝风,因阴虚热引起。发为关节疼痛剧烈,患处轻微红肿的阴虚热痹。同时,也独辟蹊径,应用养阴、平肝、通络之药治疗痹证。 阴虚热痹的局部症状,不同于实热痹证,阴虚热痹关节轻微红肿,甚至不红不肿,而实热痹证则见程度严重的红肿。至于如章氏所说的单纯阴虚内热,患处不红不肿,而张氏描述的阴虚内热,肝风入络,关节轻微红肿,看似有所区别,其实不然。因为,临床时常见到阴虚内热,肝风入络,局部不红不肿,而单纯阴虚热痹却局部轻微红肿的发病情况(见典型案例),因此,关节不红不肿,可视为关节轻微红肿的极端表现。 至于为什么阴虚热痹表现为关节疼痛剧烈,局部轻微红肿,甚至不红不肿,道理在于,不论虚热痹阻还是实火致痹,热邪郁闭与经络灼伤都同时并见,故疼痛程度严重;而阴虚热痹,除了虚热痹阻之外,还存在阴虚关节失养的病理因素,故局部轻微红肿,甚至不红不肿。当然,类似关节疼痛剧烈,局部轻微红肿,甚至不红不肿也有可能是寒性痹证的发病症状,但寒性痹证主要表现为微肿与恶寒并见,至多是不肿不寒,它与阴虚热痹的局部表现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但凡辨治痹证应特别留意关节轻微红肿甚至不红不肿的局部特征。不能因其轻微红肿,遂认为红肿痛热并见,误以为热毒致痹证,而重用清热解毒。亦不可因其疼痛剧烈,患处不红不肿,误辨为寒性痹证,重用温散之剂。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重视阴虚的致痹因素,巧妙运用清虚热、熄风火等法。现介绍2则典型案例如下: 例1 蔡某某,女,70岁,退休工人。2002年12月12日初诊。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3年,加剧1月。自述3年前开始,类风湿关节炎反复发作,上肢诸节疼痛游走,手指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轻微红肿。1月前,天气骤冷,诸症更剧,关节痛如虎啮,但局部红肿未曾加剧,体温升高至℃,遍身瘙痒。曾在当地中、西医院住院治疗,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予激素治疗。始用肢痛、发热略减,继用无效,体温波动于℃上下,关节疼痛未能继续减轻,经人介绍来诊。 刻下关节症状如前述,体温℃,舌红绛裂纹、苔薄白微腻,脉虚大,重按无力。初觉患者关节红肿热痛,发热,未详察关节红肿程度,遂认为是热毒炽盛,痹阻经络的实热痹证。处大剂桂枝白虎,加玄参、丹皮、赤芍,重用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等药。 12月19日二诊:患者自述经用前方6剂,诸症依然。因上药无效。便详察上肢诸关节,但见上肢诸关节不红不肿,仅在畸形的指间关节可见淡红微肿,但皮温不高,红、热、肿程度远较实热痹证为轻。复询又得患者夜间盗汗,遍体淋漓,全身瘙痒,入夜加剧,但未见皮损。综合脉症,辨为阴虚内热,虚火内郁,痹阻经络的阴虚热痹。拟清虚热、通经络之法,宗秦艽鳖甲汤化裁。处方: 秦艽9g,鳖甲(先煎)12g,当归6g,知母9g,白芍9g,地骨皮12g,青蒿9g,桑枝24g,海风藤9g,豨莶草9g,甘草3g。6剂。 12月26日三诊:上药后,发热退,体温℃,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盗汗、瘙痒好转。舌仍红绛,虚大脉变为细数脉。药已中病,前方稍事加减,再用30余剂,诸症好转。随访至今未见发作。 例2 郑某某,男,65岁,退休教师。2003年9月8日初诊。 自述近期因情志过度,出现左膝关节痛如针刺1月余。用力则痛剧,妨碍行走,上下楼梯则膝痛尤剧,夜间睡眠翻身牵扯膝关节,亦觉疼痛难忍,患处不红不肿,筋脉拘急,屈伸不利,伴四末麻木,心悸胸闷,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最初认为膝关节疼痛系肝阴亏虚,筋脉失养,络虚则痛的病理表现。处一贯煎加何首乌、肉苁蓉、鸡血藤、怀牛膝、木瓜等药,3剂。 9月13日二诊:患者告前方不效,遂细究脉症,方见患者之脉弦劲之极,劲急之象为临床罕见,测血压:/,呈收缩压过高、舒张压过低、脉压差大的特征。经询得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50岁前曾思“低血压”,故素自认为血压低,并未留意近期血压;同时伴有头晕目赤、巅顶沉重麻木、两侧头痛、口苦耳鸣等肝阳上亢的证象。此为阴虚内热,肝阳上亢,风火相煽,痹阻经络。阴虚热痹的证象无疑。治拟养阴血,熄肝风,通经络。方选驯龙汤化裁。处方: 生地18g,白芍18g,当归9g,菊花30g,薄荷6g,天麻9g,钩藤24g,珍珠母(先煎)30g,龙骨(先煎)30g,独活6g,寄生18g,沉香3g,海风藤9g,络石藤15g,甘草3g。3剂。 9月17日三诊:药后,膝关节疼痛、拘挛好转,肝阳上亢之兼症亦减,血压下降为:/,继用2剂,膝关节疼痛消失。嘱常服降压药,以维持正常血压。近日因咳嗽来诊时告知膝关节痛已痊愈。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52 2 单书健,陈子华,编著.古今名医临症金鉴·痹证卷(下).北 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23,199

1、浅谈对温病学误区的再认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32、中医特色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模式探索.北京教育,2013,053、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的转变与发展路向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44、孔光一教授治疗月经病特点探讨.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09:5、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模式探究.运动,2010,076、中西医院校教育对提升临床医师从业能力的思考.中医教育,2009,067、银莱汤对肺胃积热证小鼠血清TNF-α和IL-2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18、“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科技导报,、热痹发病及其机理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医学教育的思考.中医教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学研究状况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英国高等教育的思考.中医教育,、芪胆通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从温病治毒法则看传染病的临床治疗.《中药研究与信息》,、发挥中医药特色为抗击“非典”做贡献.中药研究与信息,、温病伏邪说指导“疑难性热病”辨证论治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孔光一辨治小儿温病经验.浙江中医,、痹病之“热”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谷晓红,近视医学专家、眼科学专家、主任医师,河南漯河人。从事眼科临床30多年,现任谷晓红眼科(谷氏眼科)院长,漯河爱心协会会员。为河南省最早开展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散光的专家之一,在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方面有深厚造诣,是我国较早开展近视医学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医学专家。

痹病的治疗: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一说最早见于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卷三贼风偏枯方论》),他在阐述行痹的治法时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血在风证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珠整个病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燥皆可引起风证。由于其文字易诵上口,文意深刻悠远,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因而广为医家所重视、运用、充实和发展。

痹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在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的情况下,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而入,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出现疼痛等症状。其发病机制是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痰浊阻络,痰瘀交结,经络痰阻,不通则痛,故治疗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法,祛邪即祛风,活络则治血,以达到疏通经络,“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故治疗痹病时配合养血活血之品以通畅气血而止痛。

中医关于痹病的论文范文

阴虚热痹是指因阴虚内热痹阻经络引起的痹证。发病时呈关节疼痛剧烈,局部轻微红肿,甚至不红不肿的特征,多见于各种急慢性关节炎与退行性关节病等,临床辨治较难,疗效欠佳。 有关阴虚热痹的论述,历来甚少,如荟萃历代精华的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对热性痹证认知水平,仅限于实热痹证与热痹伤阴。《中医内科学》痹病篇有云:“热邪与人体气血相搏,而见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为热痹。”又谓:“热痹化火伤津,症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者,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用犀角散加减。”[1]其中阐述的关节红肿热痛俱甚的实热痹证,与关节不红不肿的阴虚热痹相去甚远。 随着研究认识的深入,人们对阴虚热痹已有了解,相关的讨论近年也见诸于世。如名医章真如在《热痹多于寒痹 养阴胜于温散》中道:“虚热者,久治缠绵,痛处不红不肿,皮肤干燥,肌肉瘦削,痛如刀割,如虎咬,不能忍受,五心烦热……脉多细数,舌红,苔薄黄”[2] 章氏就认识到痹阻经络的内热,因阴虚而起,发为关节疼痛剧烈,患处不红不肿的阴虚热痹。 上海名医张伯臾在《治痹别寒热 久痛用活络》一文中谓:“但临床有另一种病症,不可与热痹化火伤津者相混。其素有阴虚内热,肝阳偏亢,又见指、趾、腕、踝、肘、膝等关节,微肿、微红、疼痛、日轻夜重,甚则手不可近,舌红绛,脉弦细数。此为肝阳化风入络,或阴虚肝风入络。治宜养阴清热,平肝熄风之剂,除用羚羊角、生地、麦冬、芍药、丹皮、钩藤之外,须有镇潜之品,如石决明、珍珠母之类,忍冬藤、络石藤、地龙等活络之品也可酌情而用,但忌用发散药物,免嚣风热。”[2]张氏进一步认识到痹阻经络的内热肝风,因阴虚热引起。发为关节疼痛剧烈,患处轻微红肿的阴虚热痹。同时,也独辟蹊径,应用养阴、平肝、通络之药治疗痹证。 阴虚热痹的局部症状,不同于实热痹证,阴虚热痹关节轻微红肿,甚至不红不肿,而实热痹证则见程度严重的红肿。至于如章氏所说的单纯阴虚内热,患处不红不肿,而张氏描述的阴虚内热,肝风入络,关节轻微红肿,看似有所区别,其实不然。因为,临床时常见到阴虚内热,肝风入络,局部不红不肿,而单纯阴虚热痹却局部轻微红肿的发病情况(见典型案例),因此,关节不红不肿,可视为关节轻微红肿的极端表现。 至于为什么阴虚热痹表现为关节疼痛剧烈,局部轻微红肿,甚至不红不肿,道理在于,不论虚热痹阻还是实火致痹,热邪郁闭与经络灼伤都同时并见,故疼痛程度严重;而阴虚热痹,除了虚热痹阻之外,还存在阴虚关节失养的病理因素,故局部轻微红肿,甚至不红不肿。当然,类似关节疼痛剧烈,局部轻微红肿,甚至不红不肿也有可能是寒性痹证的发病症状,但寒性痹证主要表现为微肿与恶寒并见,至多是不肿不寒,它与阴虚热痹的局部表现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但凡辨治痹证应特别留意关节轻微红肿甚至不红不肿的局部特征。不能因其轻微红肿,遂认为红肿痛热并见,误以为热毒致痹证,而重用清热解毒。亦不可因其疼痛剧烈,患处不红不肿,误辨为寒性痹证,重用温散之剂。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重视阴虚的致痹因素,巧妙运用清虚热、熄风火等法。现介绍2则典型案例如下: 例1 蔡某某,女,70岁,退休工人。2002年12月12日初诊。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3年,加剧1月。自述3年前开始,类风湿关节炎反复发作,上肢诸节疼痛游走,手指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轻微红肿。1月前,天气骤冷,诸症更剧,关节痛如虎啮,但局部红肿未曾加剧,体温升高至℃,遍身瘙痒。曾在当地中、西医院住院治疗,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予激素治疗。始用肢痛、发热略减,继用无效,体温波动于℃上下,关节疼痛未能继续减轻,经人介绍来诊。 刻下关节症状如前述,体温℃,舌红绛裂纹、苔薄白微腻,脉虚大,重按无力。初觉患者关节红肿热痛,发热,未详察关节红肿程度,遂认为是热毒炽盛,痹阻经络的实热痹证。处大剂桂枝白虎,加玄参、丹皮、赤芍,重用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等药。 12月19日二诊:患者自述经用前方6剂,诸症依然。因上药无效。便详察上肢诸关节,但见上肢诸关节不红不肿,仅在畸形的指间关节可见淡红微肿,但皮温不高,红、热、肿程度远较实热痹证为轻。复询又得患者夜间盗汗,遍体淋漓,全身瘙痒,入夜加剧,但未见皮损。综合脉症,辨为阴虚内热,虚火内郁,痹阻经络的阴虚热痹。拟清虚热、通经络之法,宗秦艽鳖甲汤化裁。处方: 秦艽9g,鳖甲(先煎)12g,当归6g,知母9g,白芍9g,地骨皮12g,青蒿9g,桑枝24g,海风藤9g,豨莶草9g,甘草3g。6剂。 12月26日三诊:上药后,发热退,体温℃,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盗汗、瘙痒好转。舌仍红绛,虚大脉变为细数脉。药已中病,前方稍事加减,再用30余剂,诸症好转。随访至今未见发作。 例2 郑某某,男,65岁,退休教师。2003年9月8日初诊。 自述近期因情志过度,出现左膝关节痛如针刺1月余。用力则痛剧,妨碍行走,上下楼梯则膝痛尤剧,夜间睡眠翻身牵扯膝关节,亦觉疼痛难忍,患处不红不肿,筋脉拘急,屈伸不利,伴四末麻木,心悸胸闷,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最初认为膝关节疼痛系肝阴亏虚,筋脉失养,络虚则痛的病理表现。处一贯煎加何首乌、肉苁蓉、鸡血藤、怀牛膝、木瓜等药,3剂。 9月13日二诊:患者告前方不效,遂细究脉症,方见患者之脉弦劲之极,劲急之象为临床罕见,测血压:/,呈收缩压过高、舒张压过低、脉压差大的特征。经询得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50岁前曾思“低血压”,故素自认为血压低,并未留意近期血压;同时伴有头晕目赤、巅顶沉重麻木、两侧头痛、口苦耳鸣等肝阳上亢的证象。此为阴虚内热,肝阳上亢,风火相煽,痹阻经络。阴虚热痹的证象无疑。治拟养阴血,熄肝风,通经络。方选驯龙汤化裁。处方: 生地18g,白芍18g,当归9g,菊花30g,薄荷6g,天麻9g,钩藤24g,珍珠母(先煎)30g,龙骨(先煎)30g,独活6g,寄生18g,沉香3g,海风藤9g,络石藤15g,甘草3g。3剂。 9月17日三诊:药后,膝关节疼痛、拘挛好转,肝阳上亢之兼症亦减,血压下降为:/,继用2剂,膝关节疼痛消失。嘱常服降压药,以维持正常血压。近日因咳嗽来诊时告知膝关节痛已痊愈。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52 2 单书健,陈子华,编著.古今名医临症金鉴·痹证卷(下).北 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23,199

疯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内经》所言五脏痹、六腑痹、奇恒之腑痹、五体肢节痹,反映了痹病的基本内容,可见痹病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又分外痹与内痹。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络痹。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预防本病是因正气不足,感受外在的风寒湿热之邪而成。因此,平时注意调摄,增强体质和加强病后调摄护理,便显得格外重要。预防方面,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御邪能力;创造条件,改善阴冷潮湿等不良的工作、生活环境,避免外邪入侵;一旦受寒、冒雨等应及时治疗,如服用姜汤、午时茶等以祛邪等措施都有助于预防痹病的发生。病后调摄护理方面,更需做好防寒保暖等预防工作;应保护病变肢体,提防跌扑等以免受伤;视病情适当对患处进行热熨、冷敷等,可配合针灸、推拿等进行治疗;鼓励和帮助患者对病变肢体进行功能锻炼,有助痹病康复。

我只知道农村的小红蚂蚁怎么治掉,因为这就发生在我的家里,一开始不知道,在一次玩电脑的时候才发现的,在桌子上爬到身上挨咬了才知道,这种红色蚂蚁比最常见的黑色蚂蚁还要小,不仔细看跟本看不到,而且还咬人,起大包,往人身上爬,拒说是鹏里的木头时间久了生的,很可怕的,有的竟然却还长有翅膀,在用过很多方法也治不没,大炮`各种蚂蚁药都不行,最后用的是敌敌威喷雾,再用它的原液撒在纸上用火点着,烟熏,然后后来再用一种专门用做大鹏等熏虫的药,烟雾,在屋内和农村的那种天窗里熏,闷上七天左右,才灭没有的,但注意防毒,不能住人,至今我家没有出现这种蚂蚁,可是烟雾过大会把墙壁熏黑,请大家注意,希望我的建议会给大家带来帮助,不再受这种蚂蚁的困扰,谢谢大家!

睡硬床板的好处与坏处

好处:这类型的床板支撑力比较好,能使人体背部肌肉一直保持在休息的状态中,对腰椎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对于身体还在发育的孩子来说,能防止驼背等现象。

坏处:对于瘦人来说,会出现皮肤损伤。并且硬床并不是完全适应人体曲线的需求,对肌肉和脊椎会带来负担,睡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可能起床后会腰酸背疼。

睡软床的好处和坏处

好处: 软床垫可以让身体充分休息,让白天一直工作的身体肌肉放松下来。比如白天一直直立的颈椎、脊柱、腰这三个部位,会在软床上让身体得到舒展,让这三个部分不再像白天那么用力,得到休息,有效的缓解疲劳,有助于睡眠。 软的床垫能让身体得到呼吸透气而不憋闷,吸湿吸热。

坏处: 当人们长时间睡在软床上时,无论是仰卧还是侧卧,都会造成脊柱出现不正常的弯曲状态,轻者会造成人体正常生理曲线发生变化,使人失去原有的健康人体美,还有可能形成偏肩、驼背等畸形形体。人体形体的变化,还会给人的内脏器官造成一定的压力乃至损伤,给人的健康造成伤害。对于患有腰痛症状的患者来说,过度柔软的床也会因为改变腰椎的正常生理弯曲度,导致脊柱周围的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会加重腰痛症状。

综上所述,床铺太硬、太软皆不宜。理想的床铺应该是软硬适中为宜,以在木板床上铺垫约10厘米厚的棉垫的软硬度为最佳。这样厚的棉垫能适应人体表面曲线的需要,保持脊椎的正直和正常的生理弧度,对睡眠和健康都有益处。

中医关于痹病的论文摘要

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妇科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妇科论文范文篇1 浅探中医妇科腹诊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妇科腹部诊断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多年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传统中医腹诊方法,当代中医的新发展、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以其促进中医妇科临床诊断的发展。结论:作为中医的重要部分,中医妇科腹诊是一种传统的诊断方法,源于《内经》、《难经》、并在随后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所发展,逐渐形成,腹诊的内容丰富,辩证思想贯穿其中,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医妇科腹诊成为中医临床诊断中的重要分支,在结合当代的腹部探查方法,使得诊断技巧更佳丰富,大大降低了误诊率,促进了治愈率的提高。 【关键词】中医妇科病 腹诊 四诊 中医诊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的一个分支,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各种器械辅助检测使得内诊广泛应用,传统的腹诊在临床上越来越少,本文就临床腹诊经验,文献、历史资料、展开讨论,浅谈腹诊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1 腹诊在中医妇科应用中的临床意义 腹诊主要作为一种临床手段,用于中医临床上的辨证,最早出现在《内经》、《伤寒论》等古老的医学专著之中,《内经》中关于腹诊的记载是后来腹诊发展的起源,《伤寒论》则是将腹诊与辨证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并将其运用在对治病机理的分析,临床辨证,预后判断中,形成了初步较完整的腹诊理论体系,对腹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医妇科腹诊作为中医腹诊中的重要部分。但在近年看来,已经被传统的内诊取代,滞后了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医妇科腹诊已经逐渐走向狭窄,偏离了传统中医的发展方向,并且不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现代中医腹诊包括较为广泛,不应当只局限在腹腔,还包括了胸腔的望闻问切。若腹诊只单单指腹部的诊断,或只是内诊中某一项检查,那是对腹诊的狭隘理解。 现代腹诊主要包括胸腹以及五脏六腑的城廓,因此中医腹诊是包括了胸腹部内所有脏器的,即使只是从临床上对腹诊进行狭隘的理解,即指的是胸腹部的切诊,这一块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五脏六腑当中就有三脏五腑是位于腹部内的,十二经脉当中,只有足太阳膀胱经脉不是循行于腹部当中,而女性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均是在腹部内,因此,若出现妇科疾病的症状、体征,就会表现在腹部内,中医腹诊是中医四诊在胸腹部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因此,中医妇科腹诊在内科诊断中具有广阔的视野,能从全局出发,提高了确诊的概率。 2 中医妇科腹诊的具体应用 腹部在医学上,泛指胃脘下至耻骨毛际的部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对腹诊中的腹部进行了如下定义:腹部是指包括胸区、心区、左胁部、右胁部、左胁下、右胁下、脐部、小腹、左小腹、右少腹、心下十一个区域。其中在中医妇科腹诊中主要检测的区域是上腹、脐腹、少腹、小腹等区域,应广泛的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腹诊的概念:腹部诊断即腹诊,腹诊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主要是指对胸腹部的按诊、触诊,应属于中医四诊中的切诊范畴,即被临床上普遍理解的腹诊,清代医学家俞根初这样描述:“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如何,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而另一种腹诊则是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诊断中的综合运用,即广义的腹诊,这一观点主要在日本汉方界多见,不仅仅是对胸腹部的触诊,还注意观察胸腹部的整体形态变化,塌陷或膨隆,腹白线的异常等,也受到我国很多学者的支持,包括王邦言等人在内。 腹诊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腹诊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胸腹诊、虚里诊、脐诊及腹部穴位诊断四个方面,胸腹部的诊断则是指对胸腹外在形态、颜色、温度、紧张度、胀气度、疼痛、痞硬、急结等症象诊察,属于腹诊的一部分;而虚里诊则是指,对非实物虚里的位置、脉搏、音量、色泽、等多角度的诊断,属于腹诊中的核心内容。脐诊则是对脐形态、周围气血运行的状态的诊断;通过腹部周围穴位的诊断而判断内部脏器的病理变化。具体的将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望诊主要是通过对腹部形状、色泽、润枯等外在的变化来判断内部器官的形态和状态,即望诊主要是医生运用视觉对胸腹部的形态、色泽、心尖搏动、腹形、脐部改变及腹部动悸等情况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了解人体胸腹体表的正常和异常状态及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一般来说,腹部色泽暗淡、腹部形态塌陷、多可以归属于虚证;反之若腹部的颜色光亮,腹形饱满圆润,那多可归为实症;具体在临床上的应用如下,若患者腹部皮肤松弛、干枯色黄、疑为气血亏虚或胎儿不正常,也可能胎死腹中;又若当患者妊娠时,腹部过大,可能为羊水过多。 闻诊:闻诊指的是,医生运用听觉去了解胸腹部的情况,主要可以依据听诊来诊查腹部的声响去了解内在病变的方法,必要时也可借助听诊器辅助诊断。诊察内容:包括脏腑自然发出的声音和叩诊或按压胸腹时所出现的音响,(如患者形体素肥,今见消瘦,肠鸣漉漉,多为痰饮作祟;腹中鸣响,嗳气时作,多为肝郁气逆;食后腹胀,摇腹声作,多属中气下陷,常伴阴吹正喧,前者如呼吸咳喘、呕吐呃逆、嗳气、太息等),按压音则主要依据不同部位扣压后所反映出来的鼓音、实音、浊音具体情况,来判断内在脏腑组织的胀气、肿块、水饮、瘀血等不同病变情况;此外,腹部听诊还可以检测胎儿在体内的发育的状况等。 问诊:问诊是指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陪诊家属,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进行初步了解、判断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相关的情况,是辅助诊察疾病的方法之一 切诊:所谓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去按压、切压患者腹部的多个部位,通过反馈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腹证的一种诊断方法,切诊在腹诊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是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腹证奇览》一书中将按压法分为覆手按压法、三指探按法,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妇科腹诊中主要的诊断手段,主要通过医生用自己的手掌、手指去切触腹壁、以探查内部腹壁的坚硬、温寒、以及其他积压疼痛情况来确诊。传统上讲,若腹中按压出积块,需要细心诊察肿块小大、形状、硬度、活动度及喜按拒按等情况以辨识其良恶性质。 参考文献 [1] 王邦言.中医腹诊浅议[J].陕西中医,2004,25(4):336-337. [2] 孙忠年,陈选平.中医腹诊学[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1:1-276. [3] 稻叶克,和久田寅.腹证奇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中医妇科论文范文篇2 浅谈女性妇科不孕育的中医治疗 摘要:不孕症是指婚后同居,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达1年以上而未能怀孕者。女性不孕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输卵管不通、子宫体小、黄体功能低下、不排卵、月经不调、闭精等。 关键词:妇科不孕不育中医治疗临床 近些年来,女性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造成了家庭和社会的很多困扰。经过多方面研究,中医专家认为,造成了女性不育(孕)症的原因很多,有遗传因素、营养缺乏等,而近年来不育(孕)症上升的原因包括了化学污染、环境污染、滥用药物、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加重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患者开始寻找众多多治疗不孕不育的方法。据专家介绍,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一些疾病往往很难用西医治疗,有的疾病尽管诊断明确,但治疗也没有很好的方法。而中医对此有独到之处,很有优势。由于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中医药对不孕症的治疗在2000多年来也没有间断过,流传发展至今。中医药治疗不孕症有其独特的优势,治法多种多样,毒副作用较小,用药期间就可以受孕,疗效也较高。 1中医对女性不孕不育的症状分析 中医治疗主要是运用针灸,偏方药方等治疗不孕症,中医治疗认为不孕症可分为五型:肾阳虚,肾阴虚,肝郁,痰湿,血淤等。对于女性不孕治疗,中医认为凡女子不孕以肾虚为根本,或为素体亏虚,禀赋不足;或为不慎房事,损伤肾精;或久病多产伤肾。脾为后天之本,精血生化之源,脾虚则生化无源而致不孕。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肝藏血,主疏泄,肝郁气滞亦可使女子不孕。论治则当安五脏、通气血,调经种子,孕育乃成。[1] 若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则血也随之而瘀,所以不排卵的妇女,月经后至,甚至闭经,甚至造成不孕不育。由于痰湿内阻,升降失控,清阳不升故病人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脾虚湿困故腹涨,湿热下注故白带多质粘稠,苔白腻咏沉滑亦为痰湿内蕴之象。治疗上宜舒肝理气化痰祛湿,使气血调和自会出现排卵。 肾阳虚型不孕症的中药治疗:婚久不孕不育,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月经稀少,闭经,面色晦暗,腰酸腿软,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治宜温肾补气养血、调补冲任。方药: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白芍、川芎、炙甘草、当归、熟地、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加紫河车、丹参、香附。 由宫寒引起肾阳虚所致的不孕症,治疗原则应温补肾阳,可服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治疗。针对宫寒的女性,中医妇科专家介绍了几种药膳疗法:鸡煮益母草:乌鸡1只,益母草500g(分4份,分别用酒、醋、姜汁、川芎汁浸透炒干)。将制好的益母草,放入鸡膛内,用清汤煮,鸡淡吃,或酒送下亦可。鸡骨并药渣焙干为末,加当归120g、续断60g、姜18g为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日早、中、晚各服l丸。主治久不孕者;红花孕育蛋:取鸡蛋1只,打一个口,放入藏红花,搅匀蒸熟即成,月经来潮的第二天开始服,每天吃1个,连吃9个。持续服3~4个月经周期。主治气虚夹瘀不孕,则血也随之而瘀,所以不排卵的妇女,月经后至,甚至闭经,甚至造成不孕不育。由于痰湿内阻,升降失控,清阳不升故病人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脾虚湿困故腹涨,湿热下注故白带多质粘稠,苔白腻咏沉滑亦为痰湿内蕴之象。治疗上宜舒肝理气化痰祛湿,使气血调和自会出现排卵。[2] 2中医治疗不孕不育的注意事项 治疗不孕不育症,专家还指出一些注意事项。首先,女性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舞蹈等增强体质。戒除酗酒及过度吸烟恶习、注意经期卫生;重视婚前检查,以便预先发现生殖系统之先天性畸形或生理上异常;避免过早性生活、性生活要适度,避免伤精耗阴。注意产后或流产后感染;把握排卵期,在排卵期间(包括排卵时及其前后的一两天这段时间)性交,能增加受孕的机会。排卵在下次月经前的第14天左右。如月经周期28天,则排卵正好是两次月经中间。月经不规律的妇女,最好是探测基础体温3个月以上,寻找自己的排卵期。(妇女在排卵前期,基础体温较低,在℃之间,排卵后体温上升℃,直到月经来潮前下降。)亦可同用LH试纸探测排卵时间。[3] 再者,女性还要按时接种疫苗,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预防各种危害女性生育能力的传染病,如性传播疾病等;要掌握一定的性知识,了解女性生理特征和保健知识,如果发现卵巢有不同于平时的变化一定要及时诊治;如果经常接触放射性物质、高温及毒物,一定要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和防护章程作业,千万不要疏忽大意,如果近期想要孩子,最好能够脱离此类工作半年后再生育;改变不良的习惯,戒烟戒酒;不要吃过于油腻的东西,否则会影响性欲;另外还要注意避免接触生活当中的有毒物品,如:从干洗店拿回来的衣服要放置几天再穿,因为干洗剂会影响性功能;要重视婚前的体检,早期发现异常,可以避免婚后的痛苦。结婚以后要经常夫妻双方交流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互相配合、互相谅解。 简而言之,中医的辨症施治能对某些功能性疾病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如精神心理性因素),女性不孕症患者应该遵循科学治疗不孕不育的原则,不要盲目用药,要先确诊、后治疗,依据不同的病种选用不同的助孕措施。同时专家提醒,中药治疗也需对证,女性不孕不育者切忌随意就诊,多家尝试,而应问诊于专业的老中医,以免耽误治作为中医治法。 参考文献 [1]肖承悰,吴熙.《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 [2]罗颂平,许丽绵,刘雁峰.《中医妇科学科发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2008年版 [3]毕焕英.《中医妇科问诊方法浅谈》,《中医教育》.2003年第02期 猜你喜欢: 1. 有关中医妇科护理论文 2. 妇产科毕业论文范文 3. 关于妇产科的论文范文 4.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5. 妇产科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养生学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中医养生在增进人类健康、延年益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浅谈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

摘要:本研究以宁夏医科大学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为例,探讨其教学设计策略,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

关键词: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

回族是一个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发现,宁夏的百岁老人中,回族老人占绝大多数[1]。究其长寿因素,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回族的饮食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哲学,食与疗密切相关,“以食养病,以食代药,医食同源”,是我国养生学界的瑰宝。在历代的回医回药著作中,饮食疗法都作为防病治病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是回医回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更是健康饮食理念的重要内容。本项目致力于从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学生开展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采用“以身探索”的 教学 方法 ,引领医学生体会回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本课程又是学校进行人文素质 教育 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

一、整合教学内容

(一)合理设计内容体系

由于本课程暂无固定教材,授课内容由本项目成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材,并参照《中医饮食调护》(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郭瑞华主编)的章节设计,对整理后的教学内容分门别类。本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一、回族饮食养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药材的分类、性质、功用、现代研究”、“三、回族药膳、民间食疗方的类型、功用、制作方法及现代营养分析”、“四、常见病症饮食调护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主线,讲授药膳的具体应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前面已经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创新体例设计

每章内容均以实例或现象、或民俗 谚语 为引导,提出问题,然后引出正文内容。“正文”先以回医回药理论进行阐释,要有理有据,有明确的文献来源;对相关内容进行中医中药论证、现代营养学论证。本部分内容应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能力。编写时应注重知识的深度,不片面追求知识的广度。“食膳举例”部分应紧密贴合正文内容,列举的食谱应具有可操作性,在食材选择、调味剂使用、烹饪方法等方面,应具有显著的“回族”、“清真”特色。“知识小链接”部分是对上述内容的补充,相对独立,可以插放在任何需要知识补充之处。

此部分内容应纳入相关的回族文化、生活习惯、养生谚语、宗教信仰、斋戒习俗等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回族文化的熏陶,增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这是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特色”的体现,突出趣味性,富有启迪性,使本课程更具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思考问题”的设置,不应是对重点知识的提问,而更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设置的问题应以培养学生“ 发散思维 ”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为目的,贴合实际生活。

二、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授课以“课堂讨论”为主,“以问题为主导”,追求“亲力亲为,以身探索”。教师只对关键性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而对一般性、容易理解的内容,则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去理解回族饮食文化,思考在原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方面的考究及蕴含的养生理念,等等“;课堂讨论”还包括生活现象讨论、药膳分析讨论、疾病食疗讨论等专题讨论。具体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先提出不同意见,经过集体讨论后,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并分析原因,最后由轮流小组组长以“ 报告 ”形式书面 总结 上交。本课程这样设计可使学生在互相探讨中增进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视频教学所选内容多为公众媒体或专业网站上提供的素材,涵盖回族烹饪、养生等方面的内容,使本课程成为真正意义上“色香味俱全”的公共课、文化课,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丰富课堂活动,更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动手的热情。

三、实施成绩综合评价

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撰写的“报告”纳入本课程考查范围,占成绩考核的30%。“试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药膳方的使用、食谱分析能力,占成绩考核的30%。“实践调研”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生活,对身边人群的饮食习惯和常用食物进行调研分析,以培养学生“立足实际”“,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成绩考核的15%。在“动手能力”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自身、家人的体质特点,或者对某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痤疮等)的易感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自拟或自选药膳,在家操作,操作过程以视频或图片形式呈交,并对药膳的功效进行口头阐述,对药膳的实际功效、服用时间以及体会进行如实记录,以此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将结果纳入本课程考核内容,占成绩考核的25%。这也是本课程在成绩考核方面的特色和创新点。

四、全面考察教学效果

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理论的讲述上,以“够用,会用”为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化处理,始终贯穿“以应用为主线”,所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是反应教学效果一个重要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等方面,以评价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成绩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另外,学生的出勤率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 爱好 程度,是评价教学效果最直接而简单的风向标。

本人认为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性强、授课方式灵活、授课内容贴近生活、寓教于乐,都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保证出勤率。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以及课间学生咨询问题的多少等等,都可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的喜爱程度。所以应纳入教学效果的评估范围。本次课程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进行,一个班大约为50名学生。

根据学生签到表、课堂互动情况、小组讨论及提交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本课程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气氛热烈而轻松,加深了学生对回族饮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具备了鉴别“美食与营养美食”的能力,督促学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了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和精神。“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是本项目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初步具备批判精神。

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个人的认知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显得愈发渺小,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必须具备基本的分析判断能力。本项目开设的“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其内容取自回族古今相关书籍,如《回回药方》《饮膳正要》《回族清真美食文化》《汤瓶八诊》系列丛书等,以及回族民俗、饮食习惯、烹饪习惯、伊斯兰经等大众通俗的内容。所以在作为一门课程讲授给学生时,教师必须首先要保证所授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要批判某些不合时宜、不符合现代营养学的内容,发扬真正对健康有益的饮食文化;而教师更有责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建立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所谓的批判精神,是指对既定的学说或理论进行思考与质疑,有自己独到的、科学合理的见解和判断,它是建立在探究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正确的批判态度,与简单的否定与抛弃完全不同[2]。

笔者认为,批判精神是 创新思维 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本课程将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于课堂,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本课程“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或可为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作为全国回民比例最多的宁夏地区,宁夏医科大学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较多的回族食物,对回族食物较为熟悉,学生往往可以根据亲身体会对日常饮食进行初步评价,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这是本课程开设的现实意义。从长远来看,本课程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汉族学生了解回族文化的一个窗口,促进民族融合,共建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丁月玲.从回族的节食习俗谈养生长寿[J].中国穆斯林,2001,(6).

[2]蒋笃运,蒋桂芳.谈大学生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4,(2).

试谈睡眠与中医养生

【摘要】从古至今,许多养生学家都认为睡眠与养生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时间和时限、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情态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前人已为后世积累了许多 经验 ,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关键词】睡眠;养生

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良好的睡眠是产生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子开一段时间后需要进入加油站充电加油一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力。

1 睡眠时间和时限

时间:我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 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明•谢肇撰的《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说:“读书不可过子时, 盖人当是时, 诸血归心, 一不得睡, 则血耗而生病矣。”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时限: 吴清忠认为人体造血的最佳时段是从下午天黑之后到午夜一点,而且必须是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一个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点以前累计有8小时的睡眠。[1]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的《老老恒言•昼卧》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灵枢•大惑论》也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一种人体阴阳交替的现象,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就有利于人体养阴和养阳。

由此看来,睡眠更注重质量与有效性,即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作为标准。古人说:“凡睡至适可而止, 则神宁气足,大为有益。多睡则身体软弱,志气昏坠。”[2]

2 睡眠环境

明•高濂撰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的《起居安•上卷》说:“所寝之室,名安乐窝, 冬暖夏凉,遇有睡思则就卧。”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这“安乐窝”中度过,所以应该注意它的美化。《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道林养性第二曰:“居处不得绮糜华丽,令人贪婪无言,乃祸害之源,但令素雅洁净,无风雨暑湿为佳。”

宋代养生家温革在《琐碎录》中说:“卧处不可当风,恐患头风,背受风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暑不当风及坐卧露下”。风为百病之长,最容易侵袭人体而致病,出现头痛、耳聋、面瘫、瘾疹、肩背冷痛等。所以卧处有风, 应该急避开, 尤其是体虚年老之人。《琐碎录》还说过:“卧处不可以首近火,恐伤脑。”如果在卧具边安放火炉之类的东西,日久便会引动火气,妨碍睡眠,而且由于近火,温度可能过高,睡着后容易掀被,反而容易着凉。

北宋•张君房攥写的道家典籍《云笈七签》云:“夜寝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卫生歌》也曰:“默寝暗眠神晏如。”中医学也有“神安则寐”之论, 就寝即灭灯, 则目不外眩, 神守其舍也。日光为阳气之精华, 故日间人的阳气得以增强, 处于优势, 体内的生理活动亦处于升、动的状态, 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间燃灯而卧,灯光虽然不及日光纯盛, 亦为阳热之源, 可扰动体内阳气不得安伏于营阴, 阻碍人体进入睡眠的状态。[3]此即宋末元初人李鹏飞撰养生学著作《三元参赞延寿书》中所说的“灯烛而卧,神魂不安”。另外,齐梁时代著名医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里也说过:“凡卧讫头边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

3 睡眠姿势

在《希夷睡诀》中提倡右侧卧时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头,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间。[4]佛门称此式是“吉祥卧”。《道藏• 混元经》曰:“仰面伸足睡, 恐失精, 故宜侧曲。”《道藏》中《修真十书•卫生歌》云:“卧不厌觉贵舒”此即“ 睡不厌屈,觉不厌伸。”孔子在《论语》中也说:“ 寝不尸”。《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老老恒言•安寝》也指出:“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

于上可知,古人们均认为右侧卧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而现代研究也证明了右侧卧有利于心脏功能,还有利于消化系统的运化吸收。因为, 心脏位置较高, 有利于心脏排血, 并减轻其负担; 肝脏位于右侧最低处, 可获得较多的供血; 胃向十二指肠和小肠通向大肠的开口都向右侧,所以右侧卧位有利于食物在胃肠内运行。[5]

4 睡眠情态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静则寐,神动则醒。大怒大喜深思则阴阳不和,神不守舍,很难入睡。唐代李群玉《火炉前坐》:“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多少关心事,书灰到深夜。”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虑而不眠的睡前情态。

古人认为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心静无欲则能入睡,心情烦躁,杂念纷纭,常常难以入睡。[6]古人并详细介绍了睡心的方法,战国早期庄子所著的《南华经》记载睡心有“操纵”二法:“ 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著,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肤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 渐非臆想所及, 惟忘乎寐, 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客观条件尽量睡好觉,让身体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时间里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 吴清忠. 人体使用手册[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 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养生法.保健医苑[J].37

[3] 赵颖初, 腾晶.道教睡眠养生观在中医养生中的体现.中华中医药学刊[J]. 2009-9. 27(9):1941

[4] 明道藏[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8: 478

[5] 吴静.宋咏梅.睡眠养生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江西中医学院学报[J]. (2):47

[6] 宋执云,董桂兰.古代睡眠养生术浅探.安徽中医临床杂志[J].(1):62

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