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E急性运动创伤处置,分别代表五项紧急处置措施:休息(Rest)、冰敷(Icing)、加压(pression)与抬高(elevation)。 当运动中发生急性创伤时,以往会建议采用这样的方式做医护人员到达前的「紧急」处置,当下为了减缓症状,要先要停止运动动作进行「休息」。「冰敷」患处减缓发烫与肿胀,最好以冰袋直接接触皮肤,但是时间必须控制在10~30分钟内,并休息1~个小时再进行第二次冰敷,冰敷的同时在患处进行包扎「加压」,最后再「抬高」患处,避免伤处恶化。 近几年,这样的即兴创伤处理法也出现改变,更出现「PRICE」与「POLICE」两种处置方式。PRICE紧急处置中,大致上与RICE相同,在于多增加一个保护(Protection)的动作,当发生状况时,先行保护保护患处,避免因为之后移动而产生的问题,再进行RICE的处置动作会相对来得安全。 2012年《英国运动医学期刊》中的《PRICE needs updating, should we call the POLICE?》这篇论文中提出了新的处理方式「POLICE」,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比较偏向完整处理过患处之后,再来进行复健时的处理方式,而非紧急状况发生时的处理方式。POLICE意指保护(Protection)、适量复健(Optimal Loading)、冰敷 (Icing)、压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但是当发生状况时,为了保护患处,是不应该任意移动的,而且要立即停止动作,当伤处得到完整处理后,开始进入复健期时,再「POLICE」的方式才会比较适合。 当遇到急性运动伤害时,或是在训练中感到疼痛时,一定要立刻停下动作,并且由专门受过训练的人员先进行紧急处置,最后再经由医生协助诊断,才能减缓更严重的运动伤害产生,避免影响伤势的恢复状况。 ©ShutterStock (有关RICE步骤中针对冰敷的争议,请见《RICE倡导者推翻自己的理论:冰敷对运动伤害无益!》一文)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挺有名的,是英国运动和运动医学协会、欧洲运动医学和运动医师学院以及澳大利亚运动医师学院的官方杂志。内容涵盖运动医学最新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包括生理治疗、物理治疗与康复。影响因子,在运动医学杂志中排名很高,在运动伤病方面的有很多精彩的综述和研究文章。中国作者也是有的。如果是想投好发表的,可以选Journal of ISAKOS或者BMJ Open Sports and Exercise Medicine。
现在的妈妈都在科学养娃,都说一岁前不加盐,三岁前不加糖,糖过多分造成宝宝吃东的口味偏重,还会影响宝宝的专注力。所以少给宝宝吃糖。
甜食永远不会腻
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中写道:摄入糖会产生类似使用可卡因的效应,比如改变情绪,可能是通过其产生奖励和愉悦感觉的能力,导致人们喜欢吃糖。
对甜食的偏爱,是我们人类为了获得维生素E的进化结果。但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糖越来越容易获得。
可我们的大脑却没有进化到这样的程度,所以虽然已经吃了足够的糖,大脑还是会通过“奖赏回路”,要求我们吃更多的糖以维持“愉悦”的感觉。
这也是为什么,家里的娃,开始吃一块就能满足,慢慢的好几块糖都没办法满足的原因。
孩子吃糖太多引发的问题
《自然》杂志发布的一篇文章称,糖存在被滥用的潜在可能性,加之其毒性和饮食中食糖的普遍性,使得它成为这场世界健康危机中的“主犯”。糖作为人体三大营养素,虽然是我们热量的主要来源,还能构成组织和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但越来越多的零食商品,为了商业利益,实际上都在过量添加糖。如果宝宝吃糖过多,可能会带来下面这几个健康风险。
● 影响营养摄入
对娃来说,“重口味”的东西不只是“盐”,实际上,糖也是一种重口味。如果吃的太多,宝宝可能会因此降低对食物的味觉灵敏度,出现偏食等状况。抑制胃酸分泌,削弱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影响视力
甜食吃多了会导致血糖上升,血浆渗透压上升,房水和晶状体的渗透压也随之升高,一旦引起晶状体凸度和屈光度增加,会使得近视度数直线上升。
● 影响孩子专注力
1980年由Prinz, R. J.主持的研究中就表明,宝宝一旦对糖产生依赖,不吃糖就会造成多巴胺水平下降,就会变得更加焦虑和暴躁,难以专注。
孩子一天能吃多少糖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1~3岁的宝宝,每天最好吃10~15g游离糖,每天不能超过20~30g游离糖。
0~6个月的宝宝不需吃糖,母乳或配方奶粉中的糖分足够日常消耗。6到12个月的孩子,在辅食添加中,尽量选择无糖或低糖,提高对天然口味糖分的接受度。培养低糖习惯。
1岁后的孩子,或许开始接触零食,但每天尽量要控制在10g左右的糖(包含三餐里),所以含糖的零食,最好偶尔吃一次,不能每天都吃。
怎么让宝宝“低糖”饮食
知难行易,面对着哇哇乱叫的娃,只要丢颗糖就能安静几秒,哪个疲惫的老母亲经得住这样的诱惑。所以完全不让娃吃糖,是不可能的。况且糖也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掌握恰当的时间,偶尔为之。糖还是带给宝宝幸福感,拯救崩溃家长于水火的利器。
● 断舍离:别在家里放零食
中医中有一句话叫做,正本清源。前段时间的断舍离中,我把家里所有的含糖零食,全都请了出去。因为我发现大宝现在已经具备了,找到所有隐藏“彩蛋”的能力,顺便还培训了弟弟。别说孩子,就算是我自己也习惯在心情低落的时候,泡上一杯奶茶吃块巧克力,这时候有四只眼睛可是在盯着我。所以如果你家的抽屉和柜子里也有很多“好吃的”,建议赶紧“舍断离”,如果娃非要闹着吃,现买会更好。
● 这些时间别吃糖
闺蜜跟我聊,孩子一不好好吃饭,她就知道准是孩子奶奶,在餐前给娃吃饼干了。给娃吃糖的时间,最好不要在餐前2小时或者餐后2小时,餐前糖带来的饱腹感会影响孩子的食欲。而餐后立刻吃糖,会让宝宝的血糖负荷过大。
● 不把零食当奖励
由于宝宝对于甜味食品的偏爱,一些爸妈把这些零食当做了给宝宝的奖励。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宝宝乖,如果你乖乖吃完饭,妈妈就给你吃巧克力饼干哦。谁先把玩具收好,妈妈就给谁吃果汁糖。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认为吃糖是一种“奖励”。无形之中,糖就具有了更大的诱惑力。
●“黄布袋”法控制糖摄入量
多次吃糖,不仅很容易因为没有及时清理,而增加孩子龋齿的风险。还可能会因为根本搞不清宝宝吃糖的总量,而忽略“糖摄入过量”这个事实。香港的小学生们前段时间采取的“黄布袋”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学校发给每个宝宝一个黄色布袋子,如果觉得想要吃零食,就把这件零食放进黄布袋里。等到零食时间,攒在一起吃,然后统一清理口腔。
RICE急性运动创伤处置,分别代表五项紧急处置措施:休息(Rest)、冰敷(Icing)、加压(pression)与抬高(elevation)。 当运动中发生急性创伤时,以往会建议采用这样的方式做医护人员到达前的「紧急」处置,当下为了减缓症状,要先要停止运动动作进行「休息」。「冰敷」患处减缓发烫与肿胀,最好以冰袋直接接触皮肤,但是时间必须控制在10~30分钟内,并休息1~个小时再进行第二次冰敷,冰敷的同时在患处进行包扎「加压」,最后再「抬高」患处,避免伤处恶化。 近几年,这样的即兴创伤处理法也出现改变,更出现「PRICE」与「POLICE」两种处置方式。PRICE紧急处置中,大致上与RICE相同,在于多增加一个保护(Protection)的动作,当发生状况时,先行保护保护患处,避免因为之后移动而产生的问题,再进行RICE的处置动作会相对来得安全。 2012年《英国运动医学期刊》中的《PRICE needs updating, should we call the POLICE?》这篇论文中提出了新的处理方式「POLICE」,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比较偏向完整处理过患处之后,再来进行复健时的处理方式,而非紧急状况发生时的处理方式。POLICE意指保护(Protection)、适量复健(Optimal Loading)、冰敷 (Icing)、压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但是当发生状况时,为了保护患处,是不应该任意移动的,而且要立即停止动作,当伤处得到完整处理后,开始进入复健期时,再「POLICE」的方式才会比较适合。 当遇到急性运动伤害时,或是在训练中感到疼痛时,一定要立刻停下动作,并且由专门受过训练的人员先进行紧急处置,最后再经由医生协助诊断,才能减缓更严重的运动伤害产生,避免影响伤势的恢复状况。 ©ShutterStock (有关RICE步骤中针对冰敷的争议,请见《RICE倡导者推翻自己的理论:冰敷对运动伤害无益!》一文)
来自于∕《英国运动医学期刊》、《美国医学期刊》、《自主神经医学探索期刊》
文∕丁彦伶
年轻时没有运动的好习惯,老年补救还来得及吗?研究指出,运动永远不嫌晚,无论是从几岁开始运动,都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降低死亡率。
很多人年轻时,因为忙于工作而未能抽出时间运动,常担心没有运动的好习惯,会对健康有害。根据刊登在《英国运动医学期刊》中,一项追踪 3500 位平均年龄 64 岁英国人的研究发现,无论从几岁开始运动,都能够提升健康老化指数。
运动模式不限于慢跑或是快走,无论是做园艺工作、洗车,或是跳舞、散步,都算是中等强度运动,每周只要做一次中等强度运动,就能够增加 倍的健康老化机率。健康老化指的是,可维持健康心、肺功能,无阿兹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等脑退化疾病,且心理健康良好、认知功能未退化及可以维持正常的社交网路。
英国莱斯特大学一项以全球 40 个国家、 9306 位成人为调查对象,分析受试者每天计步器记录下来的步数,和罹病风险间的相关研究也发现,每天只要多走 2 千步,就能降低 8 %罹患心脏病及中风的风险;若每天多走 4 千步,效果可比拟服用降血脂药物。
此外,根据澳洲西雪梨大学以 9 位志愿者进行的研究发现,观看他人运动也具有运动作用,有益健康。研究人员将 9 位志愿者接上外部神经感应计,记录他们血管神经纤维的电流讯号,发现受试者观看有人在沙滩上走路、爬坡、爬楼梯及激烈跑步等画面 22 分钟后,每分钟呼吸次数增加 2 次、心跳频率加快,血流速度和肌肉交感神经也变得活跃。这项研究获刊在《自主神经医学探索期刊》中,不过,研究人员提醒,看别人运动还是比不上自己自主运动。
另一项刊登在《美国医学期刊》中,美国波士顿妇女医学的研究提醒,女性经常运动,可降低听力丧失的风险达 17 %,即使每周只保持走路运动达 2 小时以上,听力丧失的风险也可以降低 15 %,听力丧失是老年人常见的问题之一。
体力活动是指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增加的任何身体运动。对任何年龄的个体而言,体力活动都会对其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绝大部分人除去吃饭睡觉以外,坚守时间最长的就是各自的工作岗位了。
尤其是那些要消耗大量体力的岗位,如此高强度体力活动与个人健康有怎样的联系?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和寿命呢?
01
男性高强度工作容易引起冠脉钙化风险
该研究数据来源于Cooper研究,其是一项针对预防医学机构Cooper诊所患者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共纳入21,758名无明显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男性,平均年龄为岁,平均随访时间长(年)所有受试者均报告其体力活动水平并接受了冠脉钙化筛查。
受试人群体力活动水平分布情况
所有受试者按自我报告的体力活动水平被分为3组,分别为每周体力活动水平≥3000、1500-2999以及<1500。
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受试者冠脉钙化风险
最大体力活动组中,校正后冠脉钙化患病率增加了11%,其中大多数冠脉钙化评分低于100 AU。
然而,与低强度体力活动的患者相比,轻度冠脉钙化且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患者,全因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较低。
各组患者全因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较
同时,高强度体力活动也不增加冠脉钙化水平≥100 AU患者全因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各组患者全因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比较
发表在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中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从事高强度体力工作男性早逝的风险似乎显著高于从事基本不需活动工作的男性。
02
高强度职业体力活比低强度职业体力活动早逝风险更高
近期研究显示了业余时间和职业性体力活动之间的健康效应对比,提示了体力活动的矛盾之处。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一个由荷兰阿姆斯特丹 VU 大学医学中心 Pieter Coenen 博士率领的研究者国际团队回顾了这些调查职业性体力活动和全因死亡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对 17 项研究(包括 193,696 名参与者)数据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高强度职业体力活动的男性早逝的风险较从事低强度职业体力活动者高出 18%。
强体力活“腰肌易受伤”。尤其是属于体力劳动者的一线劳工,在日常弯腰取物或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腰痛、腿痛时,抬腿有明显疼痛感,就有可能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当马上到医院检查诊断。
专家解释道:"其实每个人到了一定年龄后,腰都会开始逐渐退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基础是退行性变和损伤,它随身体素质的强弱和劳损程度的不同,以及是否注意保养有关。
"按照正常来说,如果男性注意护腰,这个病更多见发生在老年时期,现在不少职业男性由于缺乏适量的运动、或者长期处于高强度的 体力运动下,都会对盆骨造成伤害。
在女性中未发现此相关性;与之相反,发现了逆相关的趋势。
作者们说,这些证据显示,体力活动指南应区分职业和业余时间的体力活动。
因为通过职业体力活动落实现行的一般体力活动指南有可能不能带来预期的健康获益,甚至可能有健康风险。
参考材料
Coenen P, Huysmans MA, Holtermann A, Krause N, van Mechelan W, Straker LM, van der Beek AJ. Do highly physically active workers die early?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193,696 participants. Br J Sports Med. Published online 14 May 2018. doi: bjsports-2017-098540
DeFina, ., et al., Association of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With High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ncurrent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JAMA Cardiol, 2019.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就是,是坚持运动和长寿什么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主要就是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好处。让自己的身体更强壮,更健康,然后就是抵抗力就会好。健康来自运动!好身体是锻炼出来的,看看运动的好处,你还有理由不运动吗?一、提高肺活量肺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肺不健康的人,身体也不会好。肺活量大, 说明肺功能完整,我们可以通过运动提高肺活量,使肺部得到锻炼,扩大你的肺活量,提高心肺功能。二、有助于睡眠现在的人工作压力大,失眠的人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每周4次、每次运动30分钟能够舒缓压力,有助于睡眠,经常运动的人睡眠质量比不爱运动的人高50%。三、控制体重,保持身材运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消耗热量,减脂的过程。运动能够增加新陈代谢,避免热量囤积,促进减肥,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还会让身体更加紧致,人变得阳光、积极。四、延迟衰老,延长寿命人是一个逐渐衰老的过程,而运动能让身体各系统衰退速度变慢,延长寿命。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能增加肌肉量,人到中年后,坚持运动能让生理衰老来得更慢。五、提高大脑机能,提升智力运动能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大脑发育,提高大脑机能,有助于开发智力。运动过程中,人们通过记忆运动的动作、要领,能够增强人的记忆力,让头脑变得更清醒。六、保护视力。眼睛是身体最累的部位,尤其青少年,长时间用眼,导致近视。如果能长期坚持运动,可以有效避免长时间盯着书本给眼睛带来的伤害,减轻用眼时间,放松眼睛。七、预防肩颈疼痛长时间伏案工作,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困扰着大家,此时不妨多出去运动。运动能活动人体关节,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肩膀疼痛,放松肌肉,身体远离亚健康。八、释放焦虑情绪运动能分泌多巴胺,让人心情愉快,缓解工作压力,减少产生抑郁等有害身体健康的情绪,不高兴的时候,就运动一下,它能帮你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缓解焦虑。所以,这个就是一些看法。
简单和高效,梅西的过人技术非常的简单,就是简单的变相,再加上他的步频非常快,因此非常的有效率。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挺有名的,是英国运动和运动医学协会、欧洲运动医学和运动医师学院以及澳大利亚运动医师学院的官方杂志。内容涵盖运动医学最新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包括生理治疗、物理治疗与康复。影响因子,在运动医学杂志中排名很高,在运动伤病方面的有很多精彩的综述和研究文章。中国作者也是有的。如果是想投好发表的,可以选Journal of ISAKOS或者BMJ Open Sports and Exercise Medicine。
人人都说锻炼好,但已经退休的著名中医徐再春教授,却不这么认为。他曾说:“人生有一傻,没病吃药最傻。别老照镜子看肚子有没有大起来,特别是老年人,不要患上慢性病后拼命锻炼。在40岁前必须锻炼,在50岁前适当锻炼,在60岁后不锻炼、多保养。”其实不光中老年人,年轻人也该注意锻炼适量。可是很多人的运动方式都不当,那么我们来看下在运动中都容易犯哪些错误呢?教你避免~一、关于运动1、走得多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产生较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当这些激素增加到一定量时,会使脾脏产生白细胞的能力大大降低,致使淋巴细胞中细胞活性大大降低。2、速度快对于走路和跑步而言,强度就是速度,强度过大容易发生运动伤害。比较常见的有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及腰部的疼痛和损伤。3、早起就猛跑不吃早餐或不补水就出门“狂走猛跑”,会导致血糖过低。早起时,人体血液更黏稠,特别是心脑血管病患者,运动风险更大。此外,凌晨是心血管病高发期,高危人群应避免清晨剧烈运动。4、严寒酷暑无阻研究表明,极端温度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一热一寒,是心脑的“大敌”。目前早晚温差大,一定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避免过度运动。5、靠走路减肥人体一天中摄入的热量越多,器官负担越重,但如果再进行超负荷的运动,器官的负担则翻倍,久而久之,加快器官衰老。二、关于休息1、小憩20分钟 — 让心脏动起来多项研究表明,小憩是减压神器,能提高灵敏度和工作效率,也更有利于心脏健康。研究发现,一周午睡3次以上、每次小于30分钟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37%。2、喝杯热茶 — 让大脑动起来发表在《人类神经科学前沿》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喝水能够让你的大脑提速14%,有助于保持思维敏捷。天气渐热,喝杯热茶还是清热止渴的法宝,因为热茶能促使毛孔张开,加速汗腺分泌,还可以利尿。3、伸个懒腰 — 让肺动起来伸懒腰能增加对心、肺的挤压,增加全身的供氧,还有利于全身肌肉的收缩和呼吸的加深。大脑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适。4、吃健康零食 — 让肠胃动起来在两餐之间或餐前吃点健康零食,既可以让你得到身心的放松,还有助于补充营养。建议在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左右给自己来个短暂的“茶歇”,酸奶、水果、坚果等都是比较健康的零食选择。5、简单运动 — 让身体动起来拉拉筋、扭扭腰,或者深蹲、靠墙站立、高抬腿、俯卧撑都是比较简便易行的运动,还可以练一两组瑜伽或太极的动作,时间不必太长,几分钟就能让身体充分放松。6、晒太阳 — 让免疫力动起来晒太阳的好处不胜枚举,但国人晒太阳的时间仍远远不够。不妨在你感到疲倦时,把晒太阳这个功课补上。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是晒太阳的最佳时间,此时可以散散步,或者边晒太阳边打电话,一举两得。可以多晒晒背部、双腿和头顶,有助于钙的吸收、合成,还能提高免疫力,每次晒15-20分钟为宜。7、发呆5分钟 — 让精神动起来美国哈佛医学院和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研究显示,发呆是最简单的减压方式。他们发现,心无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想的时候,大脑中的α脑电波得到加强。这种特殊的脑电波可以抑制信息超载,让注意力和意念更加集中,从而改善情绪,减轻压力,缓解焦虑不安,还能加强记忆力,缓解疼痛,并提高免疫力。另有研究发现,每天适当发会呆能将焦虑和抑郁风险降低25%。要想长寿,平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避免熬夜,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养成适当、不过量的运动的习惯,能够使我们达到长寿的目的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018年8月26日报道,一些人在运动健身后希望通过补充抗氧化剂来帮助缓解肌肉酸痛,但《英国运动医学杂志》日前刊载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抗氧化类食物或抗氧化补充剂对缓解肌肉酸痛并没有太大作用。
人在运动后24小时至72小时内会产生肌肉酸痛的感觉。此前一些研究显示,食用蓝莓、黑巧克力等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或服用抗氧化补充剂可以预防细胞受损,帮助缓解肌肉酸痛,但另有一些研究对此并不认可。
英国设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和朴茨茅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选取了2017年2月以前发布的50项研究数据加以分析。研究覆盖了961名男性和128名女性,年龄在16岁至55岁之间。
结果发现,在运动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或96小时的不同时间,服用抗氧化剂对人们缓解肌肉酸痛并没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研究人员表示,抗氧化剂也许能缓解一点点的肌肉酸痛感,但是效果太微不足道,并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他们建议人们没必要刻意补充抗氧化剂来帮助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
近日,一项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期刊上的一篇论文表明,中老年人在闲暇的时间进行体力活动,有助于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找出不同水平的休闲时间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CVD)和癌症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
这项研究纳入了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s 1997年至2008年11年间的12批受试者,年龄在40岁至85岁之间,共88140人。这些受试者分为三组,第一组每周进行10分钟的体力活动,第二组每周进行至5小时活动,第三组每周参加超过25小时的活动。
研究发现:
全因死亡风险:与不参与体力活动的人相比,每周参与10分钟至1小时体力活动的受试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18%;每周参与至5小时体力活动,全因死亡风险则降低31%;每周参与体力活动超过25小时,死亡风险降低46%。
心血管死亡风险:每周参与10分钟至1小时体力活动的受试者,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2%;;每周参与至5小时体力活动,全因死亡风险则降低37%;每周参与体力活动超过25小时,死亡风险降低33%。
癌症死亡风险:每周参与10分钟至1小时体力活动的受试者,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4%;;每周参与至5小时体力活动,全因死亡风险则降低24%;每周参与体力活动超过25小时,死亡风险降低47%。
研究人员鼓励中老年人进行体力活动,比如买菜、园艺等活动。
研究人员同时推荐了几种适合老年人的运动:体操、太极拳、广场舞、高尔夫、羽毛球、台球、健走等。这些运动除了能够锻炼肌肉,增强体质外,还可以让老年人在活动中感到快乐,获得积极的心态。
如果你家里有老人,最好每周能陪着他们一起去散散步,不要让家里的长辈感到孤独,老年朋友更加需要关爱。
参考资料:
坚持运动肯定比那些不运动的人更长寿,首先在运动过程中,你的身体中的压力得到了释放,一些不好的情绪都被释放掉了,对于一个人来说的话,那是相当不错的,很多人都通过运动来减压,这也是一个主要的措施,但是其实运动减压只是运动的一个副产品而已,其实最主要并不是通过运动去减呀,而是通过运动来让身体的各个器官得到。活跃和激发,因为大家都知道人体这个本身就是由各个器官和细胞组成的,那么就在运动过程中,你的人体才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人人都说锻炼好,但已经退休的著名中医徐再春教授,却不这么认为。他曾说:“人生有一傻,没病吃药最傻。别老照镜子看肚子有没有大起来,特别是老年人,不要患上慢性病后拼命锻炼。在40岁前必须锻炼,在50岁前适当锻炼,在60岁后不锻炼、多保养。”其实不光中老年人,年轻人也该注意锻炼适量。可是很多人的运动方式都不当,那么我们来看下在运动中都容易犯哪些错误呢?教你避免~一、关于运动1、走得多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产生较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当这些激素增加到一定量时,会使脾脏产生白细胞的能力大大降低,致使淋巴细胞中细胞活性大大降低。2、速度快对于走路和跑步而言,强度就是速度,强度过大容易发生运动伤害。比较常见的有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及腰部的疼痛和损伤。3、早起就猛跑不吃早餐或不补水就出门“狂走猛跑”,会导致血糖过低。早起时,人体血液更黏稠,特别是心脑血管病患者,运动风险更大。此外,凌晨是心血管病高发期,高危人群应避免清晨剧烈运动。4、严寒酷暑无阻研究表明,极端温度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一热一寒,是心脑的“大敌”。目前早晚温差大,一定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避免过度运动。5、靠走路减肥人体一天中摄入的热量越多,器官负担越重,但如果再进行超负荷的运动,器官的负担则翻倍,久而久之,加快器官衰老。二、关于休息1、小憩20分钟 — 让心脏动起来多项研究表明,小憩是减压神器,能提高灵敏度和工作效率,也更有利于心脏健康。研究发现,一周午睡3次以上、每次小于30分钟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37%。2、喝杯热茶 — 让大脑动起来发表在《人类神经科学前沿》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喝水能够让你的大脑提速14%,有助于保持思维敏捷。天气渐热,喝杯热茶还是清热止渴的法宝,因为热茶能促使毛孔张开,加速汗腺分泌,还可以利尿。3、伸个懒腰 — 让肺动起来伸懒腰能增加对心、肺的挤压,增加全身的供氧,还有利于全身肌肉的收缩和呼吸的加深。大脑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适。4、吃健康零食 — 让肠胃动起来在两餐之间或餐前吃点健康零食,既可以让你得到身心的放松,还有助于补充营养。建议在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左右给自己来个短暂的“茶歇”,酸奶、水果、坚果等都是比较健康的零食选择。5、简单运动 — 让身体动起来拉拉筋、扭扭腰,或者深蹲、靠墙站立、高抬腿、俯卧撑都是比较简便易行的运动,还可以练一两组瑜伽或太极的动作,时间不必太长,几分钟就能让身体充分放松。6、晒太阳 — 让免疫力动起来晒太阳的好处不胜枚举,但国人晒太阳的时间仍远远不够。不妨在你感到疲倦时,把晒太阳这个功课补上。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是晒太阳的最佳时间,此时可以散散步,或者边晒太阳边打电话,一举两得。可以多晒晒背部、双腿和头顶,有助于钙的吸收、合成,还能提高免疫力,每次晒15-20分钟为宜。7、发呆5分钟 — 让精神动起来美国哈佛医学院和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研究显示,发呆是最简单的减压方式。他们发现,心无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想的时候,大脑中的α脑电波得到加强。这种特殊的脑电波可以抑制信息超载,让注意力和意念更加集中,从而改善情绪,减轻压力,缓解焦虑不安,还能加强记忆力,缓解疼痛,并提高免疫力。另有研究发现,每天适当发会呆能将焦虑和抑郁风险降低25%。要想长寿,平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避免熬夜,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养成适当、不过量的运动的习惯,能够使我们达到长寿的目的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来自于∕《美国预防医学期刊》、《英国运动医学杂志 》
有研究发现,坐在椅子上抖抖脚,也能算是一种运动;而如果真的练会了打太极,则可能有助于改善癌症、骨关节炎及心脏衰竭和慢性肺部阻塞。
虽然老一辈的人常说:「男抖穷,女抖贱。」但不管怎样,抖脚有益健康是确定的了。英国里兹大学追踪 1 万 2 千多位女性的研究发现,常说自己坐着的时候会不停摇晃和抖动四肢的女性,和可以坐着几小时乖乖不动的女性相比,更健康且长寿。研究人员表示,必须坐着的时候,抖脚及动来动去的作用类似于运动,而且越是抖动得厉害,越是健康。
过去的研究证实打太极拳有助增加平衡感,预防老人摔倒,而温哥华卑诗省大学的研究显示,打太极拳缓慢且温和,不仅对治疗关节炎的疼痛和僵硬有改善的的作用,而且对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患者也有助改善呼吸,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对乳癌和心脏衰竭也有益处,未来可以做为多种疾病的运动处方。
运动,一种涉及体力和技巧的由一套规则或习惯所约束的活动,通常具有竞争性。物布时空永不均产生了普遍运动,普遍的运动生灭着万事万物。没有不运动的物件,也没有能离开物件的运动。运动具守恒性,即运动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其具体形式则是多样的并且能互相转化,在转化中运动总量不变。在几何中,刚性运动被描述为: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个映射且使任意两点A,B的距离与其象A‘=M(A),B'=M(B)的距离相同。哲学上,运动的定义:物在时空中的线性迁移。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缺乏运动会让年轻女性在未来患上心脏病的风险增大。
研究人员从英国选取了万名年龄在22~90岁之间女性的健康记录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缺乏运动对所有年龄组的女性都构成了最大的风险。30多岁不爱运动的女性,在今后患心脏病的可能性会高出近50%,这一风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40岁后不爱运动的女性今后患心脏病的可能性会高出38%,50岁后不爱运动的女性今后患心脏病的可能性会高出28%。
该研究项目的首席研究员温迪·布朗教授将不爱运动描述为“未得到充分关注的心脏病风险因素。”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越早形成运动习惯,对自己的心脏健康就越有利。研究显示,缺乏运动的人比超重或肥胖的人更易患心脏病。心脏是人体的重 要器官,它的作用就好比是一个永不停止工作的泵,随着心脏每次收缩将携带氧 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流经主动脉输送到全身,以供给各组织细胞代谢需要。心脏内 科专家介绍说,缺乏体力活动已经确定为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大家都知道,高血压、高血脂、髙血糖、肥胖等都是引起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而控制这些因素除了饮食调节,科学的运动也很重要,适当的运动能够燃烧过多 的卡路里,帮助减轻体重,降低血糖、血脂,长期锻炼还能使高血压程度减轻, 同时能增强心肺功能。现在相当部分退休老人己重视锻炼,有条件的“白领”也有了这面的意识。 但是大多数人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我们了解到,保持每周3~5次有规律的运动锻炼,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散步(快步)、慢跑、游泳、有氧操、骑脚踏车、 打球等运动项目,就足以起到预防心脏病的作用。
最近看了一篇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的研究,清晰地给出了完整的运动恢复指南,我们一起来看看下图:第一阶段10天:从阳性后或者有症状开始休息,什么运动都不要做;第二阶段2天:走路活动,每次持续15分钟,心率不要超过最大心率的70%;第三阶段2天:最大心率80%以内的慢跑,第一天30分钟内,第二天45分钟内,不增强度只增时间;第四阶段2天:恢复力量训练,全身肌肉训练,强度控制在80%以内,重量要比阳之前轻,时间不超过1小时。如果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持续性疼痛等应该立即停止运动并且寻求医疗建议。另外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医学给出的建议如下阶段一:休息和恢复:不要提高心率,至少需要10天完全康复;阶段二:低于最大心率70%,少于15分钟,短距离步行、轻松骑行、慢跑;阶段三:低于最大心率80%,少于45分钟,短跑、深蹲、弓步、改良俯卧撑;阶段四:低于最大心率80%,少于1小时,长跑(最多3英里)高强度骑行、划船;阶段五:最高心率100%,恢复正常训练和日常活动。而根据国家健康平台发布来看阳康后的一周是关键1.感染新冠康复后,虽然阳转阴,但其实病毒未必真能像人们说的那样排除干净。不管体内病毒如何,此时机体免疫力、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组织系统尚未完全恢复,应注意清淡饮食,可适当进小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重油重辣,咸甜适中。生冷食物摄入,以免加重胃肠道消化负担。(少吃海鲜,蛋糕,奶茶等奶制品)2.饮食营养均衡,保证五谷杂粮为主,蔬菜、瘦肉、水果等食物为辅均衡摄入。3.培养早睡早起作息习惯,注意放松身心,避免过度劳累,如家务,工作,游戏等。4.放松身心,避免负面情绪过度,多动少坐。如果做不到,也可以通过八段锦、站桩、静坐等中式养生锻炼,生养气血,帮助脏腑恢复活力,增强免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