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属于三高的一种,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人群比较多,这种慢性疾病的出现主要和身体代谢水平下降有关,虽然不会有较高的死亡率,但是对生活的影响非常大,比如全身乏力、体重减轻、排尿增多等情况,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会增加血管损伤,从而加大心血管疾病出现风险。对高血糖的患者来说,平日里做的主要是通过服用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来降低和平稳血糖。
血糖在什么范围内为正常呢?
我国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超过 7mmol/L ,餐后两小时血糖超过 ,换句话说,只要你空腹血糖 不超过 ,餐后血糖在 8~10mmol/L 的数值内都是可以的。老年人身体代谢速度要比年轻人差,同时随着年纪的增加,体内血管多多少少存在损伤,因此,老年人的血糖值要年轻人高是十分正常的,如果一位60岁的老汉,空腹血糖 6-8 mmol/L,餐后血糖 7-10 mmol/L,可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状态了,平时可以多注意保持。
目前高血糖患者不再只是中老年人,随着各种 不良饮食和生活方式 的出现,高血糖出现的人群也越来越 年轻化 ,而年轻人和老年人身体代谢速度是不同的,针对血糖的控制标准也是不同的,年轻的高血糖患者,空腹血糖要在 7mmol/L ,餐后血糖在 10mmol/L ,这样可以降低高血糖造成的各种不良的身体反应,更好的维护 健康 。
生活中造成血糖升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高糖分的饮食、不 健康 的饮食方式、长期喝酒等都是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因此生活中想要平稳血糖,也是从三个方面进行。
调整饮食
现在的饮食口味都比较重,大部分是高脂肪、高盐、高糖分的食物,而这些时候会增加 血管的损伤 ,经常吃容易造成三高人群的不断出现,想要降低血糖,饮食就要注意 低糖、低脂肪 ,可以尽可能减少从外界食物中摄入的糖分,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作用。除此之外,饮食中要加入蔬菜水果,可以 促进身体代谢 ,恢复损伤血管,降低高血糖风险。
保持运动
英国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指出, 缺乏运动 是我国各种慢性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上平时 工作繁忙 ,体力和精力大量消耗,更加没有运动的想法,这也是三高人群不断出现的原因。保持运动可以促进身体代谢,排出血管内 多余脂类和糖分 ,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
按时吃药
目前针对高血糖等慢性疾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药物 ,如果不能按时服用,血糖的数值容易产生波动,尤其是在吃饭之后,血糖值会逐渐升高,容易对身体造成较大的损伤,因此想要降低血糖,先要 控制好血糖 ,按时服药是前提。
总而言之,引起血糖升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生活方式不 健康 ,因此,想要控制血糖也要从生活方式进行调节,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代谢速度慢,平时要更加注意对血管的保护,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从而达到促进 健康 、延年益寿的效果。
为什么糖尿病来得如此突然,以致自己毫无症状的时候,它就来了呢? 作为内分泌科医生,要提醒大家的是,从正常的血糖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确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要经历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糖尿病前期状态,这个时候,血糖超过正常,但是又没有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这个过程,患者完全可以没有任何不适,如果依然不注意保持 健康 的生活方式,那很快就会发展为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年轻的时候没有糖尿病,不代表会一直没有。 那么,如何才能远离糖尿病,让血糖更好呢?作为医生,要提醒大家的是,晚上要坚持四个少。 第一,晚上少吃高脂肪食物,很多人一到晚上就喜欢大鱼大肉饮食,却不知道总是进食高脂肪食物,很容易升高血糖和血脂,随着时间的推移,诱发2型糖尿病的风险就很高了,总是高脂肪饮食,还会让你变得更加肥胖,肥胖的人群,很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这样,出现糖尿病的风险也很高。 第二,晚上少熬夜,长期熬夜的人,很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大脑皮层处于持续兴奋状态,很容易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异常,而儿茶酚胺分泌异常,又会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异常,我们都知道,身体里有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两者相互抑制,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而胰岛素则降低血糖。第三,晚上饱餐后少躺着不动,很多人晚饭后喜欢躺着不动,这样做不仅影响消化,还很可能导致肥胖,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就很高了。 第四,晚上少吸烟,全球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吸烟的患者比不吸烟者高15%-30%,吸烟的时间越长,吸烟的量越多,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也越高。
生活中,我们关注吸烟对健康的影响,关注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竟不知在许多国家,因饮食不良导致的死亡人数竟然比吸烟和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要高出许多。
《柳叶刀》[1]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医学期刊之一,主要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发行,部分与里德·爱思唯尔集团(Reed Elsevier)协同出版。1823年由托马斯·威克利(Thomas Wakley)所创刊,据2020年7月7日ScienceDirect显示,《柳叶刀》影响因子为。据2020年7月7日《柳叶刀》杂志官网显示:《柳叶刀》根据2019年期刊引文报告与Clarivate Analytics 2020分析,影响因子为。该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
常喝牛奶跟心血管疾病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喝牛奶可以补充人的营养和钙质,只会让身体更加健康,不会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有关问题的。
这样的节目主要讲述的就是一个吃饭的一个问题,而且就是哪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展示,真的是非常不错,看了之后真的是很想吃东西。
你这么年轻就得了血压的升高,建议你到心内科进行一个系统的调理。根据你的血压的情况来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然后口服相关软化血管的轻利平,平时要平稳血压,心率,血脂,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没有。高血压病跟寿命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不要错误的认为高血压病患者的寿命都短暂,虽然高血压病不能彻底治愈,但是高血压病可以防治。查出来有高血压病,只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就可以,高血压主要损伤血管,但是血压平稳之后对血管的损伤非常轻,可以忽略不计。高血压病患者不能够规律的服用药物,血压控制不好会影响寿命,高血压病患者出现了脑出血很有可能因此而死亡,高血压患者出现了冠心病、脑缺血性疾病或者慢性肾功能衰竭,不仅仅会影响健康,同时也会影响寿命。
我国约有亿高血压患者,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达!高血压是多种疾病诱发因素,每年导致全球约700万人死亡。
治疗高血压,医生总是提醒患者必须按时服药,但服用降血压药提高致癌率、增加死亡率、造成肾功能损害等研究报告陆续发表,令许多正在服药的病患或家属深感无所适从,而原本抗拒服药的患者,更找到自行停药的理由。
那么,面对高血压治疗与用药的正确观念是什么?大医生采访中科院肖培根和陈可冀两位院士,针对一些高血压患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请专家作出权威的解答。
高血压是否真的需要终身服药?
高血压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或称本态性)及次发性(或称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与基因、体质有关,需要长期通过药物控制。至于肾脏肿瘤、内分泌等疾病引起的次发性高血压,改善病因后,血压有机会恢复正常,不需要通过药物控制血压。
专家告诫患者,不要自行停药。通过药物控制血压的患者,若擅自停药,会引起反弹性高血压,使血管与器官的损伤加重,因此在调整用药前,务必咨询医生。
目前主流的降压药哪些比较有效
血压药主要分为A~D类,A类为血管收缩素转换酵素抑制剂、B类为乙型交感神经阻断、C类为钙管道阻断剂、D类为利尿剂。
高血压的治疗越来越强调个体化用药,就是说每个病人选择的药物种类、剂量都不同,只有通过个体化的用药方案,才能最有效地控制血压,同时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
常用降压药有哪些副作用,是否会增加患癌风险?
所有西药理论上都有副作用,高血压药物也不例外!
利尿剂会引起体内水电解质紊乱,钙通道阻滞剂会引起颜面潮红、便秘、眩晕和恶心等;β受体阻滞剂可能诱发哮喘、心跳太慢,糖尿病患者服用时还会掩盖低血糖引发的心悸症状,延误低血糖的诊断。
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2010年针对9万多位高血压病患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病患的致癌机率明显较一般人高,其中尤其以肺癌居多;2011年针对32万长期服用高血压药病患进行研究,确认服用降血压药会明显提高致癌率。
降压药治标不治本?有什么好办法?
肖培根 院士:高血压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
常用降压药可以改善症状,却无法治疗造成高血压的根本原因,犹如止痛药可以舒缓疼痛,却不能治愈造成疼痛的原因一般。只求降压而未针对造成高血压的原因加以改善,所以说降压药是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就在这里。
陈可冀 院士:治疗高血压,标本兼治是根本
在过去,对于长期服用降压药的病患,只注意血压是否降低。
但越来越多研究证实,除了降低血压,要从成因着手,特别是要解决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高血糖、高血脂带来的血液粘稠,恢复血管弹性和通畅性,才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风险,同时积极改善造成高血压的生活因子,让血压回到正常值。
揭秘高血压发生的新原因
或极大改变当前治疗方向
在心脏舒张和收缩的双重作用下,促使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 流经身体各处的压力,称为血压。这种压力来自两个方面:
一种是心脏舒张产生的压力。 这种在动脉内部产生的长期性、基础性的动力,会使血管处于饱满状态并承受压力作用。在血压测量仪器上,它处于刻度表最低的位置。通常说来,理想的数字指标在60和90之间。
血压的第二种动力来自心脏收缩,它使静脉内的血压迅速上升。 这种压力的产生,是心脏迫使心室的血液进人充满血液、承受压力的静脉系统时,心脏左侧部位发生收缩作用的缘故,通常的血压范围在90和130之间。换句话说,在正常情况下,正常的血压范围(心脏收缩血压/心脏舒张血压) 在90/60 和130/90 之间。
这两组数字的意义非同寻常,它意味着静脉内血液产生新的 流动过程以后,可以防止血液较重的成分在血液停滞区域出现沉积现象。它也意味着血压的增加可使某些纯净的血清从毛细血管小孔泵射出来,进入肾脏的过滤区域,使血液得到净化。心脏舒张产生的血压的作用之一,在于身体所有血管都可被填满,保证血管不会出现干枯迹象。
如果心脏舒张血压的指标远远超过或低于正常范围,血液循 环就会出现问题。假如血压超过正常范围,意味着心脏将血液泵人循环系统的过程中,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在短时间内,这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但是,假如心脏每分钟跳动60-80次,而且每天如此,你的心脏就会相当疲劳,血管也会承受剧烈的撞击,它们不得不增加自身厚度,并且变得缺乏弹性,以此承受血液周而复始的冲击。 心脏输送血压远远低于正常值,就会影响血液循环,尤其是大脑的血液循环。通向大脑的静脉血压不足,意味着到达大脑中枢的氧气量供应不足,结果将使我们头昏脑胀,无法集中注意力。在低血压的情况下,如果你突然站起来,就会立刻感觉眩晕,为什么这些情形会出现呢?
只有两个字:脱水!
图1: 全身各处的血管系统有选择地关闭腔体,以适应血液的流失。血液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身体水分的大量流失,或者因为干渴感觉的丧失,导致水分供应不足。
美 F·巴特曼博士说,大约6000万美国人患有高血压。血压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有多种原因。根据他的研究结果,最普遍的原因是身体逐渐形成的脱水机制。这种类型的高血压可以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患有这种高血压的人群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通过服用某些药物,来处理身体脱水的症状。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症状与每天饮水量不足或者摄人不适合的液体有关,坚持服用制药企业生产的某些药品,只会缩短他们的寿命。
只要我们转换认知模式,就可以从新的角度看待高血压,尤其是所谓的原发性高血压。我们确信,血压逐渐升高是身体长期缺水的标志。血管的一大主要功能是适应血液含量周而复始的波动,并为身体组织提供需要的养分。血管壁上有许多小孔或腔体,它们时而张开,时而闭合,以适应内部的血液含量。
当身体的水分流失时一一确切地说一当身体摄取的水分不足时,66%的水分都是从某些细胞内部损失的(此时,原本像李子一样的细胞开始变得像是李子干),26%的流失发生在细胞外部的液体环境中,只有8%发生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为了适应8% 的水 分流失,循环系统会自动收缩一一起初,外围的毛细血管开始闭合,最终,更大的血管将血管壁绷紧,以此保证血管内部充满血液。
血管壁的绷紧使静脉血压明显增加,这被称为高血压。如果血管在留有空隙的部位没有收缩,血液中的气体就会溢出来,填补这一空隙,导致气塞栓的形成。血管对于血管系统携带的水分适应机制,体现了水力学的原理:身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运用了最先进的设计模式。
当水可以自由流动时,它在细胞膜内的扩散非常迅速,不需 要更多外力的作用。它在细胞膜内的扩散速度,通常被认为是立方米/秒,这是相当快的速率。水在肾脏部位自然而匀速地扩散,乃是水可作为一种天然利尿剂的原因一一它远比现在使用的化学利尿剂有效得多。
让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人服用利尿剂,只会给病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水可以增加尿液的生成。身体储存的过多盐分,会逐渐通过尿液排出,这也是水是最有效的充血稀释剂和水肿清除剂的原因。 通过饮水稀释血液,就不必完全依赖逆向渗透过程和RA系统来使水分进入活性细胞(包括肾脏组织在内一一它们需要增强血液的粘稠度),从而迫使有毒废物排出体外 。身体不会使多余的水保存在组织中,使之成为“蓄水池”,并在需要时把水分进行过滤,注人到组织的活性细胞中一一这也是一旦身体长期脱水,就会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的原因。
由于血压的逐渐升高与年龄有关,而且在过去似乎是不可避 免的,所以,它被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医学界始终没有认识到,随着我们年龄增大,干渴机制逐渐缺失,才是长期脱水并导致高血压的关键原因。
因此,每天增加水的摄取量 可以消除这种症状。眼下处理高血压的方式,就像是一种犯罪。假如一个高血压患者的肾脏功能完全正常,却要让他服用利尿剂,这是十分荒谬的做法。 身体需要通过储存的盐分将自身的水分保留下来,你却对身体的天然机制这样说:“不,你并不理解。你必须吃利尿剂,把水分排出去。”服用利尿剂并减少体内的水分含量,意味着我们是在降低逆向渗透系统的效率,而恰恰是这种系统,可以把水分输送到大脑以及体内其他重要的细胞。
水本身是最好的天然利尿剂。我们应该记住,与高血压有关的多种症状,包括冠状动脉、血栓症和间歇性中风,其实都是长期脱水的结果。长期脱水不仅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而且将会减少我们的寿命,利尿剂只会助纣为虐,使这种情形更为严重。
资料综合:《水是最好的药2》、大医生、网络
《柳叶刀》医学杂志是英国的。
《柳叶刀》创刊于1823年,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是由爱思唯尔出版公司主办,《柳叶刀》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医学学术刊物,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柳叶刀》主要设有论著、讲座、综述和专题、病例报道和其他等栏目。
该杂志主要刊登研究文章、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回顾、研讨会、个人观点、评论、信函以及其他观点和世界报告。根据2020年7月《柳叶刀》官网显示,《柳叶刀》编辑部有高级执行编辑4人,国际执行编辑2人,执行编辑4人,高级编辑7人,申诉专员1人。
奖项内容
1996年,设立威克利奖,授予每年度医疗卫生领域重要话题的最佳论文。历届获奖文章内容涵盖了医学临床工作、职业生涯、医患故事等各方面。2019年,《柳叶刀》杂志社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杂志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和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的名字,设立了威克利伍连德奖。
《柳叶刀》的办刊宗旨为传递知识,不断更新,共享知识,独立与公正,面向全世界,敢于批评与争鸣,使医学成为一种文化。自1823年创刊号发布之日起,一直致力于解决社会中的紧迫问题,通过发起学术讨论,让科学融入到具体的大环境中,从而影响各地的决策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柳叶刀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古代中医为病人治病,实行外科手术用的手术器械,因其弯、小、 薄,状如柳叶,故称之为柳叶刀。柳叶刀锋利, 在医务界一提起柳叶刀,马上跟外科手术联系在一起, 记得有一本外科杂志就是以“柳叶刀”命名的。
lancet为英文字母,翻译成中文为柳叶刀,特指医生用的小刀。柳叶刀是对手术刀的一种称呼,是根据小刀的外形类似柳叶的形状,所以取此名,柳叶刀通常运用在外科手术中。lancet为什么叫柳叶刀一般情况下,外科手术的刀械非常小巧,而且精细,手术中使用的小刀外形与柳叶相似,所以称为柳叶刀。此外,在一些武侠小说里面,也会出现柳叶刀的说法,不过这种柳叶刀特指中国使用的武术刀的一种,不是国际上的lancet。实际上,柳叶刀这一名词是一个“多义词”,它不仅是手术刀、武术刀的名称,还是创办于1823年的英国医学杂志的名称,该期刊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大多数人认识柳叶刀也是从这本杂志开始。
然而影响 健康 的因素范围实在太广了,网上的信息也是参差不齐,不过与 健康 最具直接关系的依旧是我们每日的饮食、环境因素和生活作息。
正如时下许多慢性疾病正慢慢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处于亚 健康 状态,而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其 长期以来不 健康 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而造成的。
这也正是为什么生活方式的干预被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作为慢性疾病管理的基础措施之一的原因所在。
早有数多国内外的文献显示,生活干预的方式对2型糖尿病人的管理非常有效,特别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
结果显示, 其方式不仅对血糖水平有明显的改善,而且还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代谢指标。
【太长不看版】:
2020年6月,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的一项DiRECT试验再次证明了生活干预对2型糖尿病的重要益处。
在患有前驱糖尿病的年轻患者中,强化生活干预有助于 改善血糖和减轻体重 ,值得一提的是, 60%的患者病况得到缓解,而超过30%的患者显示病情可达到逆转。
研究人员表示, 长期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对缓解甚至是逆转糖尿病可以带来更大的希望。
这项实验总共纳入了158名年龄段为18-5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按照临床建议接受常规糖尿病治疗,而另外一组则是在治疗的基础上再加上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这个“管住嘴迈开腿” 的干预分为三个阶段:
过了1年以后,强化干预组显示有明显的减重效果,患者的 平均体重降低了 ,而对照组只有。
根据这个体重减轻的趋势,强化干预组在前3个月低热量饮食阶段的体重减轻幅度最大,3-6个月时体重减轻速度放缓,但仍在持续减重,值得一提的是, 减重效果能够维持长达12个月 。
强化干预组有21%的患者在1年内体重减轻超过15%,而对照组的这一比例为1%。 强化干预组患者的腰围减小和体脂减轻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强化干预组的 糖尿病病情也得到了更显著的缓解 , 缓解几率竟然是对照组的12倍 !强化干预组的缓解率为61%,对照组为12%。
糖尿病缓解的定义主要是以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为准,同时 至少3个月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 。(注:WHO公布诊断糖尿病的临界点为HbA1c≥%)
强化干预组里的患者达到糖尿病缓解(蓝色),甚至血糖恢复正常(紫色)的病人比对照组显著更多
(Taheri et al. 2020)[1]
另外,强化干预组中有33%的患者甚至血糖恢复了正常水平,经统计的 逆转几率 也同样 是对照组的12倍 ,对照组这一比例仅为4%,而血糖正常定义为HbA1c<,且至少3个月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
基于该研究得到的结果和数据,该研究团队表示,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不仅能使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显著减轻,而且还与超过60%的患者糖尿病缓解和超过30%受试者血糖回归正常有密切的关联。
最重要的是,这些改善有助于大部分处于糖尿病前期的年轻患者 实现心脏代谢相关指标的改善 ,这对他们长期 健康 有着潜在的益处。
研究指出,除了管住嘴,养成运动习惯也很重要。当然,这不代表一定要强迫大家参与剧烈运动,毕竟运动也会根据不同的强度分为好几种类型。
对于没有运动习惯,或者无法进行运动强度较高的糖友们,建议可以依照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公布的运动指南“ FITT ”来计划自己的运动,或者可以适当增加每日的活动量,包括做家务、散步等。
而本来就有运动习惯的糖友们,也可以通过“FITT”来评估自己运动的强度、时间、运动频率是否需要调整。以下是“FITT” 运动指南的详细介绍和建议:
这项DiRECT试验结果再次证明,仅仅利用生活干预的方式,无需医疗干预就能有效地逆转糖尿病,同时还有助于大部分处于糖尿病早期的患者实现逆转糖尿病和心脏代谢关键指标的改善。
这些不断积累的研究证据都凸显了生活方式干预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
因此, 趁早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 健康 饮食、加强锻炼频次和控制体重有助于预防、控制、改善2型糖尿病。
- end -
撰文 / Yee Ling
编辑 / Rocky
参考文献:
1. Taheri, S.,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n bodyweight and glycaemia in early type 2 diabetes (DIADEM-I): an open-label, parallel-group,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20. 8(6): p. 477-489.
如果觉得有用,
一键“ 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吧~
维生素D 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之一,它是促 进钙磷代谢调节 的必要元素,对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意义。
不过,不少 糖尿病患者 体内,总会出现维生素D水平下降的情况。
维生素D对糖尿病患者有多重要?
首先,《欧洲内分泌学杂志》上曾发表过相关研究,证明高剂量补充维生素D能够缓解糖尿病的进展。
当时的研究人员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维生素D测量,发现其中46%的人属于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但是经过6个月的补充,发现这些患者肌肉组织中 胰岛素 的作用已经 明显改善 ,机体的 葡萄糖代谢功能 得到增强,对缓解糖尿病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维生素D本身对人体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促进钙质吸收,而胰岛素的分泌其实也是一个 钙依赖 的过程,维生素D可通过调节胰岛β细胞内外的钙离子浓度,增加 胰岛素敏感性 ,帮助控糖。
如果维生素D不足,钙元素缺失,那么胰岛素分泌也会受到影响,还有可能加重胰岛素反抗。而且,钙元素不足,还有可能引起 骨量流失 ,容易患上 佝偻病 、 骨质疏松 等,那么不是糖尿病患者,也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然后,缺乏维生素D对缓解糖尿病并发症也有着重要意义。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 神经损伤 、 视网膜病变 、 肾衰竭 等,而补充维生素D也可以帮助减少这些并发症。
最后,维生素D可以帮助 抗炎 和 抗纤维化 ,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对于 肝源性糖尿病 来说,可以有效改善肝脏胰岛素敏感性,对于控制血糖有着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就是维生素D对糖尿病患者的意义,所以不仅是我们普通人,糖尿病患者更需要积极补充维生素D,对控制糖尿病有好处。除此之外,最近关于维生素D,还有另一个重要研究,被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杂志上,一起看看。
《柳叶刀》子刊:缺乏维生素D与死亡存在因果关系
为了分析维生素D浓度与冠心病、卒中、全因死亡等多个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团队开展了大规模的 meta分析 ,分析了来自维生素D研究协作组、英国生物银行、哥本哈根人群研究等多方位的数据,涉及 50多万 参与者,最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维生素D的代谢产物是 25羟维生素D ,而25羟维生素D的缺乏,与冠心病、卒中、全因死亡风险升高存在 密切关联 。此外,在一定范围内,25羟维生素D每增加10个单位,全因死亡风险则下降31%,如果浓度升高,则全因死亡率反而降低。
该研究涉及范围广,并且应用了多项统计学算法,其余因素影响较小,但这项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说研究针对的人员种族构成单一。不过相对而言,该研究还是极具价值的,能够为人体补充维生素D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如果你想要知道自己体内是否缺失维生素D,可以检测下自己的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水平,如果小于20ng/ml,则代表维生素D缺乏,在20到29ng/ml之间,代表不足,在30到100ng/ml之间,表示充足,若大于150ng/ml,则有维生素D中毒风险。
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补充维生素D?
一)可以尝试 晒太阳 ,充足的日晒是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方式。冬天趁着太阳温暖的时候,可以让阳光直接照射在皮肤上,记住不要暴露的皮肤上涂防晒霜,否则隔绝了紫外线等于没晒到。
二)也可以摄入 维生素D补充剂 ,不过需要严格控制补充剂量,如果贸然补充过多,有可能引起中毒反应。此外,建议维生素D在饭后吃,效果会更好。
三)还可以通过 饮食补充 ,这也是最推荐的方式。糖尿病患者平时除了控油控糖,还可以尝试补充鸡蛋、脱脂牛奶,香菇、瘦肉等,富含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