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对麻风病的评论文章

发布时间:

对麻风病的评论文章

麻风病是“不治之症”的年代早已成为历史,麻风和其它慢性病一样,完全能治好。麻风病主要分布于农村和边远地区。麻风杆菌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周围神经系统,发病晚期病人颜面和四肢外观出现严重畸变。长期以来,由于科学知识不普及和社会偏见,导致人们对麻风病人心存恐惧、歧视和麻风病人的自卑心理。事实上,麻风病是一种传染性很低的疾病,正常人群中,约有95%以上的人即使感染了麻风病菌也不会发病,只有免疫力低下者才有可能患病。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了麻风病联合化疗(MDT)方案能够快速有效的治愈麻风病。所有病人之需要治疗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可完全治愈。通过MDT治疗,即使最严重的病例也会在几天到几个星期内完全失去传染性。所有治疗过程都在当地麻风防治专业机构的监督下完成,并且全部免费。。所以,只要认真贯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就可有效地控制麻风病的传染、预防畸残的发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避免任何残疾的发生。但不幸地是,由于害怕、对麻风病的无知以及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使世界上很多人患了麻风病都由于怕被人知道而不敢就医;甚至治愈了后也没有信心重新融入社会。到2002年底全世界共有现症病人60多万例,中国有现症病人3510例,大部分分布在偏远贫困的农村。目前我国麻风现症病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西藏等省份。目前全国有大量的治愈康复者,由于缺乏自我保护知识、防护用具,再加上经济和卫生条件的落后,在不可逆的原发性残疾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继发性残疾,进一步加重他们的贫穷,如此恶性循环,使他们处在社会的最边缘,过着与世隔绝,贫困和孤独的生活。关爱、理解、接受麻风病人和康复者,最终的消灭歧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让我们所有有爱心的人,伸出我们的手,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共同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重返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可能会使得人们丧失劳动力,会导致人们身体变形;因为这种病是可以传染的,而且治疗的成本非常高。

很有可能会导致我们免疫力降低。而且会导致寿命减少。主要是因为这种病一旦沾染上就没有治愈的可能。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长期以来,麻风病给流行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病原学 麻风杆菌属分支杆菌,菌体呈短小棒状或稍弯曲,长约2 ̄6μm,宽约 ̄μm,抗酸染色呈红色,革兰氏染色阳性。麻风杆菌在0℃可活3 ̄4周,强阳光照射2 ̄3小时便丧失繁殖能力,煮沸8分钟可灭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麻风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其中瘤型和界线类病人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 麻风杆菌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 (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麻风杆菌的易感性很不一致,一般儿童较成人易感,而病例多为20岁以上的成人,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例。 临床表现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麻风病按五级分类法分为:结核样型麻风(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中间界线类麻风(BB)、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瘤型麻风(LL)。各类麻风病的早期阶段为未定类麻风(I)。 1、结核样型麻风(TT) 临床上本型较多见,损害常局限于外周神经和皮肤。皮损为红色斑疹、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表面干燥无毛,有时有鳞屑,局部感觉障碍出现早且明显。 2、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 常见皮损为斑疹、斑块和浸润性损害,基本特点似结核样型,但损害多发。典型皮损中央有明显的"空白区",周围常有小的卫星状损害,周围神经损害多发,皮损感觉障碍明显。 3、中间界线类麻风(BB) 典型皮损为斑疹与浸润性的双型损害,基本皮损呈多形性和多色性。可见有特征性的倒碟状、靶状或卫星状损害。面部皮损呈蝙蝠状者,称"双型面孔"。皮损大小不一,数量较多;神经损害多发,但不对称。皮肤与神经的损害和功能障碍介于结核样型和瘤型之间。中间界线类麻风可向结核样型或瘤型麻风转化。 4、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 皮损有斑疹、斑块、结节和弥漫性浸润等,分布广泛,不完全对称,少数皮损边缘可见。有的弥漫性浸润中央可见空白区。浅神经肿大,多发但不对称。晚期患者皮损融合成片,面部深在性浸润可形成"狮面",鼻中隔溃疡或鞍鼻。病变还可以侵犯内脏。 5、瘤型麻风(LL) 早期瘤型皮损多为斑疹,呈淡红色或浅色,边缘模糊,形小数多,分布对称。无明显感觉障碍和闭汗,可有痒和蚁行感等感觉异常。病程长者可出现温觉、痛觉迟钝。 中期瘤型可出现斑疹、弥漫性浸润和结节等损害,边缘不清,表面光亮呈多汁感,分布广泛,局部可出现轻度浅感觉障碍。 晚期瘤型麻风弥漫性浸润更加明显且向深层发展,体表皮肤绝大部分都有浸润。面部皮肤弥漫增厚,额、颞部皮纹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肥大。四肢和躯干广泛深在性浸润,有明显的感觉障碍与闭汗。 神经损害早期不明显,摸不到神经粗大。中、晚期可出现广泛而对称的神经干粗大,可导致严重的残废畸形。 早期眉毛外侧对称性稀疏。随着病程的进展,眉毛睫毛都可全部脱光。头发等也可逐渐脱落。 粘膜损害出现早而明显,中晚期常有淋巴结、睾丸、眼球及内脏损害。 6、未定类麻风(I) 为麻风病的早期阶段,常见少量斑疹,多为浅色,少数淡红色,边缘清楚或不清楚,有不同程度的浅感觉障碍。 7、麻风反应 在麻风病的慢性过程中,麻风病人可突发症状活跃,出现新皮损,伴恶寒、发热等急性或亚急性症状,这种变态反应性现象称为麻风反应。 (二)、 治疗 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治疗麻风病。一般选用氨苯砜、利福平、苯丙砜和丙硫异烟胺等对麻风病患者进行联合化疗,或采用免疫疗法对病人进行治疗。对麻风反应,可选用酞咪哌啶酮、肾上腺皮质素等进行治疗。 检疫监测 (一)、随时掌握国内外麻风病流行的最新疫情动态,有重点地对出入境人群进行监测。 (二)、当在来自疫区的交通员工和旅客中发现有斑疹、眉发脱落、歪嘴兔眼、虎口无肉、勾手吊脚、足底溃疡、"马鞍鼻"或"狮面"等麻风病体征者,应立即检诊,并及时做出诊断。 (三)、对来自疫区人员,在入境时应填报"旅客健康申明卡",凡曾患过麻风病者,应立即实施体检,以检出麻风病复发者。 疫情管理 (一)、在国境口岸发现的外国人患有麻风病时,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应立即阻止其入境。入境后发现患有麻风病也应令其出境。 (二)、凡在国境口岸或交通工具上发现的外国人为麻风疑似患者时,应立即隔离检查。征得疑似患者同意后,进行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麻风病诊断标准者,应立即劝告其离境。对不愿接受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者,也应立即劝告其离境。 (三)、出入境的中国公民患有麻风病时,不能签发健康证明书,应立即实施隔离,并通过有关部门,将其送往当地麻风院(村)隔离治疗。必要时取得公安部门协助,对麻风病患者采取强制性隔离治疗措施。 对麻风疑似患者,也要立即隔离,并实施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当诊断明确后作出相应处理。 (四)、对密切接触者(尤其家庭成员),应立即实施健康检查,以判断是否患有麻风病,然后作出相应处理。 (五)、对麻风患者或疑似患者用过的什物、用具等应进行消毒。 (六)、当旅途中因患有麻风病而死亡的尸体到达国境口岸时,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应按规定令其就近火化处理。 (七)、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应阻止移运因患麻风病而死亡的尸体、棺柩和骸骨出、入境。

麻风病的论文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一)预防性措施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预防接种的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3)计划免疫的实施:①组织措施: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②接种剂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4)冷链: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 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5)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3)预防接种反应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3.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⒌健康教育 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二)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1.对病人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病人,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3)早隔离: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参见附录一)。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1)鼠疫、霍乱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须住院或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如拒绝或不治疗、隔离期未满擅自离院或脱离隔离,诊治单位可提请公安部门责令患者强制住院或重新隔离继续治疗。2)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3)淋病、梅毒患者必须根治。医务人员不得扩散患者的病史。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以继续随访、管理。除上述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由医护人员诊治、护理,并指导有关人员消毒与照顾。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2.对接触者的措施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如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药物预防最好只用于密切接触者,而不要普遍投药。(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⒊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家畜的输出应建立必要检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允外运。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灭鼠方法参见附录四)。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 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杀虫方法参见附录三)。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称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即前述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1)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疾病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明确哪些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存活时间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勿需消毒。进行终末消毒前应明确消毒范围与物品。因此,消毒之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考虑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为: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动物传染病:炭疽、鼠疫等。消毒方法参见附录二。(三)治疗性预防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四)集体机构(作业)的预防措施集体机构(作业)的群体结构特点及生活状况特异,故其预防措施也很有差别。本节仅阐述托幼机构、集体野外作业的预防措施。医院的预防措施在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介绍。1.托幼机构 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1)预防性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卫生监督,避免传染源进入。收容儿童及招聘老师和保育员均须经过体格检查,并有定期体检制度。应建立合理的儿童接送制度,接收儿童时要问清是否曾与有病儿童接触,晨检时应仔细检查有无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发生疾病。对儿童及家长要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以取得合作。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工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2)防疫措施: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2.集体野外工作 野外作业如水利建设、筑路、勘探、农垦、部队野营等常集中较多人员协同工作或行动。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故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如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因此,在作业开始之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1)预防性措施:在作业开工之前,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作业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该地区的环境、饮水来源、当地既往及现在有哪些疾病,并向该地区卫生防疫部门了解有关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情况。进入现场前要组织好医务与卫生人员的队伍,并结合当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卫生问题作好进岗前培训工作。选择好生活场地、盖好工棚、厨房,选择好水源,兴建厕所,搞好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制订必要的卫生制度,要求派来工作人员的单位事先做好健康检查,以免传染源进入,并预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如流脑多糖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类等接种。进入现场后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2)防疫措施:重点在使疫情不扩散,保证作业顺利进行。病人应隔离、治疗。接触者庆给以适合的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及消毒,力求不发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取得指导帮助。(五)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处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之能导致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是由于: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③医疗卫生机构遭受破坏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虽已发生,若控制灾情的决策得当,措施及时,亦能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苏等省特大洪涝灾害由于中央决策英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灾区群众不懈斗争,使灾区疫病发生减少,基本上达到“灾后无大灾”的要求。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1.灾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

摘 要:八十年代马原的小说以全新的叙述方式让人耳目一新,马原在他小说中把他所推崇的叙述方式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且极端的地步,因而其小说的叙述圈套也受到学术界过份失衡的关注。对其小说的精神指向确显有提及,这也是本文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马原;小说;精神追寻 马原从他第一部小说发表,便对“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作了大胆彻底的反抗。他与文学的终极意义,与转喻式的文学世界无缘。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在《虚构》中的麻风病村的穿梭,与麻风病女人疯狂交欢,这样的经历令人毛骨悚然。《冈底斯的诱惑》中三个不相关的故事被某种神秘的东西相联,然而这种神秘始终找不到所指,也许不过是一种错觉,之后漂亮藏族女孩离奇死亡,读者预想中的爱情故事被毫不客气地嘲弄抛弃。几乎马原的每一篇故事都显示出对形式的不灭热情,为了形式的离奇神秘,他的叙述方式趋于极端,在八十年代十分惹眼。 《叠纸鹤的三种方法》中开始时一个男人因为珠宝被杀,这好像不是故事的重点,之后又是主要篇幅叙述布达拉宫下古怪老太太的死。两个离奇的故事毫不关联,但由于作者时空设置和叙述技巧的运用,使两个事件产生了一种形而上的留白。小说的标题提醒了我们留意故事“折叠”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几经作者提示终未被说出,让读者无限思量。 《错误》中,军帽是这个错误的钥匙,我怀疑自己的军帽被丢而与旁人纠缠起来,最后我的脚筋被黑枣割断,同时黑枣也自己弄断自己的脚筋,我踢坏了二狗的生殖器,使他失去了正常男人的生活,在这时我喜爱的女人江梅又生了私生子,不就便自杀了。在小说的结尾才交代出军帽是我自己练习摔跤时弄丢的。一顶小小的军帽使这么多人的生命残忍不堪,一个偶然改变了众多人的命运。马原习惯把人物的命运错杂的集结起来,在瞬间使他们的人生裂变,最后才残酷地亮出底牌,其小说的虚构毫不顾忌人物的生存状态,可以说到了残忍的极端地步。 马原小说的虚构是极端的但又和传统意义上的虚构是不一样的,传统意义上的虚构在接近日常生活,企图对生活做客观详细的再现。马原却明确的告诉你这是个虚构的故事,他不妄图你会相信他的故事,因为寻求文学故事的真实历史性如同堂吉诃德与风车的战争。但作者似乎在过程中朝着“真实”努力。他用一连串的虚构来接近“真实”,这样的真实是哲理意义上的真实,是抽象的真实。虚构只是他的手段,是营造他个性化世界的方式,虚构的应用只为达到一个形而上的真实的精神世界。这与在先锋小说家的作品中寻找象征、隐喻、寓言,寻找故事的意义都将是徒劳的粗鲁说话是相悖的,他们的意义不是简单的说教。洪子诚和陈晓明都先后承认了先锋小说的意义的确切存在。在马原小说中这种有关人类精神体验,人类社会文明只是以反叛另类的姿态展开而已。虽然马原小说与“文以载道”观念背道而驰而且近乎有意回避,但文本意义的精神指向是任何文学都不能逃遁的,这是文学不可违背的规律。马原小说意义隐晦但不代表可以忽略。 马原的小说中不确定因素贯穿始终。《冈底斯的诱惑》中顿珠莫名消失一个月,藏族女孩突然出车祸死去。《错误》中赵老屁无端离去。《猜想长安》中李小田为何自杀,小说中出现的各种片段都与其自杀没有因果关系,最后作者也没有解释缘由。《回头是岸》中的妻子到底是谁杀害的,这些人物的死亡意象不到,零零碎碎。《游神》中,老挈米和女人谁讲的故事是真的,老挈米真是名门后代吗,怎么会有稀有的钱币,怎么拿到的模板,最后为何又丢弃,之后整个人都变得与以前不同了。《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中康巴汉子为何送我银头饰,天花板上怎么会有物体行走的响动,最后朝天花板一枪打死的怎么又是自己的猫。这样的无因无果,无端无尾,作者想表现什么,暗示什么,难道仅仅是他为了他的极端叙事所填充的材料吗?恐怕这样理解是十分不妥的。马原在文本中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越来越细致的描写,但他的感情却不断冷却。从《西海的无帆船》的激情希望到《虚构》中与麻风病女人疯狂做爱,“她的胀鼓鼓的胸膛和大腿贴近我,我爱他们,我不在乎她的乳头已经烂掉,我早就知道她的手指脚趾也都烂掉了半截,她是个温馨的女人。”[1]文中马原的描写是优美的,但这在麻风病面前恐怕是残酷甚至毛骨悚然的, 马原如此冷静平淡地描写人的死亡,疾病,**等等苦难没有一丝同情且拒绝对人的苦难进行感情经验的审视。这样的无端与静默的残忍作者又想说明什么呢? 马原自己认为人生是由许多偶然因素相联起来的,命运是一串偶然的连接,现实中未知因素比已知因素多很多。由偶然性决定了一切,而不是由必然性决定了一切。这是他创作中对人存在的基本态度,人生命运都建立在偶然的基础之上。这就是马原心目中真实的生活和世界,是马原的真实观。了解这样的观念对理解马原小说有很大的帮助,马原小说中的偶然事件想必就是这种观念的结果。其小说的偶然片段性,目的是要给受众带来一个真实的世界,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在经历生活的磨难后,马原面对偶然也超然了,在《叠纸鹞的三种方法》中,“我”由早期的热情,英雄主义色彩,变得庄严脱俗,灵魂超脱了尘世的七情六欲之苦而达到了清净圣洁的境界。 马原小说中面对死亡疾病没有流一滴眼泪,央金的死只是一句车祸意外就带过去了;林杏花的死归因于一场火灾;还有江梅的死,瓶子的死,肖丽的死,李小田的死等。“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生者又如何呢?还不是高兴的时候笑笑,悲伤的时候哀叹,该起哄时起哄,该打趣时打趣,原始地生活下去直到生命终结,作品中没一个人因为亲人的死消沉或自绝。其小说中的人生是一种“无为”的人生,一切随遇而安,冥冥之中已注定,多思考也无益。他的作品里没有精英意识,理想色彩,他要你体会的是真实的生活,其作品的意义不在阅读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怎样对待生活,生命如何延续,如何对待命运这是文学永远的主题,马原小说似乎过于注重虚构而不看重这个主题,但是确无心地表明了他对待生活的无为观念。文学作品始终会体现作者对人类生活的哲学层面上的意识,马原小说也不例外的离不开对人类生存观念的表达。 马原小说的这种写法是对传统文学作品中因果相连的逻辑结构的嘲弄,他似乎暗暗告诉你这样的结构是自欺欺人,确乏生活的基础。他向你确立了一种新的艺术结构,创造了艺术作品中另外一个真实的世界。同时也显示出他对世俗精神品格的厌倦,暗暗指出了人类要寻求解脱的新方向,虽然这样的努力在文本中看来浅尝辄止,不够深刻。但可以得知这是在经历深刻思考后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感悟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马原.虚构[Z].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作者简介:林敏,(1987--),四川广安,重庆师范大学在读硕士,方向:现当代文学方向。

长期以来,麻风病被医学界认为只在人类间传播。而2011年4月底,美国研究人员称,美国首例麻风病人可能由犰狳传染而来。一提犰狳,人们就会想到它的可爱。有些美食家还说,烤犰狳肉是一道美味。路易斯安那州的研究人员发现九带犰狳的更多信息。美国国家麻风病项目的微生物学主任理查德· 杜鲁门称:“大量证据表明,人类通过这种动物染上麻风病的。”相关学术报告已经刊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杜鲁门是论文的主创作者。每年,大概有100至150名人在美国被确诊患有麻风病。尽管很多人曾经去过麻风病流行地区的国家,但是在哪儿受到传染的并不为人所知。大部分的病患在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而这两个州也是携带麻风病毒的犰狳出没的地区。杜鲁门说:“我们能提供两者间的联系”。麻风病由麻风分支杆菌(赖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麻风分支杆菌是引起肺结核病的细菌的近亲。通常,麻风病人的皮肤会受损;在严重病例中,患者神经或四肢会受损。多年以来,对麻风分支杆菌的研究困难重重—由于种种原因,它在全球各地肆虐,很难区分。而这种细菌在实验室培养皿中无法生长。麻风病有一年的潜伏期,而且发病很慢。麻风病很难传染——只有5%的人类感染过,而甚至他们通常需要近距离反复接触麻风分支杆菌,才会最终患病。过去,麻风病患遭到隔离,群居在麻风病村。国家麻风病项目主任詹姆士·克莱亨布博士说,通过三种抗生素的组合治疗,麻风病完全能治愈。他说,美国约有3600名麻风病患者,生命无忧。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发现:除人类外,犰狳是世界上唯一已知的麻风分支杆菌自然寄主。这种小型哺乳动物发病情况和人类一模一样,最后死于肾脏和肝脏损伤。与人类不同的是,他们更容易患上麻风病:在美国南部部分地区,超过20%的犰狳患病。确认犰狳将麻风病传染给人类需要强有力的遗传学分析。同时,这也基于近十年丰富数据积累,对采于世界各地的麻风分支杆菌基因的相似性及差异性的对比分析。科学家已发现麻风病起源于东非或近东地区(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随着人类迁移到欧洲;而近500年,进入非洲和美洲。

对岛的解读论文麻风病隔离

读英国作家维多利亚�6�1希斯洛普的处女作《岛》的间隙,不时会想到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的论述:疾病是生命的阴暗面,是一重更为麻烦的公民身份。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双重的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而另一种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很乐于享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在人生中总有一段时间,每个人都会被迫承认我们也会成为疾病王国的公民。在我看来,希斯洛普的《岛》完全以此作为小说的背景和分界,书名孤零零的一个字,已经预先建立起了读者心目中与世隔绝的形象。唯一让我没料想到的是,这样一个预先建构起的冰冷和恐怖的意象随着叙述的展开和深入竟然一点点的消解融化了。最终的阅读体验反而是如此地美好。 岛,是斯皮纳龙格岛;病,是麻风病。小说中有段文字介绍说,1903年该岛成为麻风病隔离区。1941年德国人入侵克里特岛,占领到1945年,斯皮纳龙格岛因麻风病人的存在而幸免。1957年该岛被废弃。而麻风病更是一种历史久远的疾病,甚至可以与《圣经》一样古老。当无法治愈这种病症的时候,人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遵循《旧约》中对待麻风病人的残酷指示:让他们与社会隔离。通常而言,在麻风病肆虐的时期,它很容易引起社会性的恐慌。在桑塔格的论述中,在麻风病盛行的中世纪,麻风病人经常被看作是一个“社会性文本”,“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腐败,是道德的一种劝谕,也是腐化的一个象征”。但在这部小说中,似乎是特意规避了这种对麻风病人的历史性叙述。麻风病人作为小说背景存在的时候,似乎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不安。但有理由相信,这种不安的情绪是作者特意营造出来的,为的是给小说的氛围制造出某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差。小说的叙述基调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温情,一步步不动声色的叙述,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家族的秘史,一个因为麻风病的肆虐而分崩离析的家族,后同样因为这种令人恐怖的病症重新找寻到了失去的希望和生活的动力的故事。 按照巴尔扎克的说法,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是不是正因为如此,家族叙事才成为小说中恒久的母题?追寻一个家族的历史,寻找遥远的过去似乎是解决当前危机的唯一出路。这种奇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依然延续在了这部小说中。年轻的姑娘阿丽克西斯回到了克里特岛,寻找母亲很少提及的家族。老人佛提妮给她开始讲述家族故事的时候说,“我得说,‘我要从最开始讲起’,可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开始”,因为“你母亲的故事就是你外婆的故事,是你曾外婆的故事,也是你姨外婆的故事。他们的生活纠缠在一起”。这是一种宿命,不是由某种不可知的迷信决定的宿命,而是因为我们的先辈决定的宿命,“当我们谈到古代历史,我们常常说命中注定——可是我们并不是指不可控制的事情。当然事件可能突如其来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轨迹,但真正决定什么会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是我们周遭那些人的行为,以及那些生活在我们之前的人的行为”。所有我们不断地寻根的欲望都与这种寻根的宿命相连。这种迷人的叙事让我沉浸其中,也让阿丽克西斯沉浸在老人佛提妮的惊心动魄的叙述中。小说的这种迷人的魅力在此刻彰显开来。 显然,复述小说中的故事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不仅仅是涉及剧透,而是因为复述只会破坏小说原汁原味营造出的动人氛围。我更为在意的是书中不断提及到作为重要线索的麻风病。当疾病作为文学的一部分的时候,疾病显然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而存在的。而疾病作为一种文学的隐喻,无一例外地会被赋予一种道德方面的含义,比如这种疾病会与某种道德上的惩戒相关,比如疾病会带来内心深深地恐惧,并且这种恐惧感会逐渐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在小说中,阿丽克西斯的曾外婆因为麻风病被隔离到了斯皮纳龙格岛,最终死去;随后阿丽克西斯的姨外婆玛丽娅同样因为麻风病隔离到了这个岛上的时候,最终却收获到了她在安全之地无法得到的爱情,并治愈了麻风病离开了这个无形的监狱。而阿丽克西斯的外婆安娜,这个自始至终健康无恙的人,从来没有踏上过岛的人,却因为永不满足的情欲,任性,狂躁,反叛,嫉妒,最后偷情死于丈夫的枪口之下。也许,疾病作为文学的隐喻在这里彰显出了它悖论性的一面:到底什么才是健康的?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扭曲,哪一种疾病更为严重? 小说中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岛,本来是作为隔离麻风病人的恐怖的象征而存在的。但在小说的叙述中,玛丽娅离开时想到在岛上的生活反而觉得无比的留恋。她把它比作门上没有锁,没有铁条的监狱。她这样想的时候,又想到了从家里来到岛上的那些日子,当然可以肯定在麻风病隔离区生活绝不是她所喜欢的,但是如果当初嫁给了那个一发现她身患病症就退避三舍的爱人马诺里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那会不会是另一座监狱?”“与马诺里共同生活也许是另一种终生监禁,不会比她现在被判到斯皮纳龙格岛好多少”。这是一座令人恐怖的孤岛,但在岛上生活的麻风病人拥有释放心灵的自由和井然的秩序,他们有条不紊地安稳生活,甚至逃离了战争和杀戮,如果不是因为这些人身患绝症,也许这就是一座世外桃源。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孤岛之外的世界,那是一个贪婪、杀戮、情欲、争斗、嫉妒、流言和尔虞我诈的世界。 《岛》是一座充满了温暖的爱,明亮的忧伤的孤岛,放逐隔绝了一群没有“病”的麻风病人。孤岛之外,天翻地覆,填满了失序和无常的人生。

所有感染了麻风杆菌的麻风病人都要隔离到斯皮纳龙格岛上,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处女作《岛》,描绘了一个在悲凉中开出花来的乌托邦。 可能大多数人对麻风病不太了解,大概是知道他们发病时会癫痫,会口吐白沫,身体部位会变形,因而不能正常生活。只要跟麻风病人接触,甚至是呼吸同一片空气,都有可能染上病菌。这是书中岛外正常的人们对麻风病一直的偏见。但其实就算与病者接触,由于自身的免疫力,被传染的概率也是非常低的。麻风病几乎和大山一样古老,一旦被诊断出,就要与自己的一切过往和亲人告别,去到一座被世人唾弃的岛上,就像是被判了无期徒刑,永远无法逃离。然而,生活在岛对面的人不会知道,这里却是麻风病人的乌托邦,这里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他们一样被社会抛弃,却一样感恩彼此。在克里提斯医生看来,斯皮纳龙格上的人几乎过着令他羡慕的生活。他们忙着自己的事情,坐在小饭馆里聊天,看最新的电影,去教堂,朋友间你来我往。他们生活的社区里人们互相认识,往来密切。在伊拉克里翁,即使他天天走在繁忙的大街上,也不会遇到一张熟悉的面孔。一簇簇鲜红的天竺葵从大花坛里瀑布般落下,粉红色的夹竹桃给一窝花猫幼崽遮荫,五金店宝蓝色的大门边深绿色的棕榈树轻柔地摇动。几乎每家门前都有口大缸,里面种着绿油油的罗勒。这也许就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了吧,如果忘了疾病本身的话。虽然他们知道迟早被疾病折磨致死。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然而岛外的正常人们却经常动念头想要毁灭这座岛,这个随时可能影响到他们健康的炸弹。身体生病的人,如果心里自由,也比身体健康但被心魔围绕的人活得更加生机勃勃。这座看似悲凉却充满生机的岛屿,终有一天也开出了花。有一天他们被告知,他们可以痊愈并且离开这座岛。人们欢呼着,雀跃着,却同样担忧着。他们在岛上找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在这里找到的自我价值和美好,都带不走了。他们回到社会,会因为他们扭曲的样貌和曾经的境遇遭而被歧视,被排挤。但他们同样渴望着,做一个别人眼中的正常人。曾经看过招募一批志愿者到麻风病康复村。当时被社会抛弃隔离到村子里的人们,如今康复的他们已风烛残年,孤独地生活在村子里。由于疾病带来的身体痕迹,他们同样不被别人接纳。最终我没有报名,因为我怕我控制不住自己,怕我不小心流露出的一个同情或是异样的眼神会刺痛到他们本来就不那么坚强的心。我希望的是,他们在我们的眼神中看不到耻辱,只看到英雄主义;没有麻风病,只有爱。

《岛》读后感优秀作文4篇

《岛》是多利亚·希斯洛普英国著名作家所作,是他的长篇处女作。接下来我给你们带来《岛》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这几天在看一本名为《岛》的书,该书是英国着名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长篇处女作。讲述的是在一个名为斯皮纳龙格岛所发生的关于麻风病人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悲凉哀婉,静静地读着会不由得沉浸进去,让人为之心酸,心痛甚至唏嘘落泪!最感人的还是在于书中的主人公无论在多么的恶劣环境下,不是沉溺下去,而是去改变现状和命运抗争。在绝望中仍能看到希望,发现生活的美好,整个故事中都充满了爱!朋友之爱,亲人之爱,恋人之爱!

故事开头是这样写的:多年来,阿里克西斯发觉母亲总是过分守护者自己的过去,不仅掩埋了自己的根,还把上面的泥土踩故的结结实实。阿里克西斯觉定打开母亲尘封的过去。她来到爱琴海的不拉卡,登上一座叫斯皮纳龙格的荒凉小岛。这是一处禁地,一处令不拉卡,爱琴海,甚至整个欧洲都到谈虎色变的禁地,更是母亲的禁地。禁地打开,一个融合爱恨纠葛的凄凉故事怆然铺展,一曲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徐徐打开······。以了解的心愿揭开,索菲亚和阿里克西斯,母女两人,化解心结,回归亲情。阿里克西斯从玛利亚夫妇的爱情,认识到爱情的神圣和可期待,于是和独断专横的男友分手,我想,前方一定会有美好的爱情在等待着她,我们也只有在经历一些事,遇到一些人之后,才会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怎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人才最适合自己

《岛》一本好书,如果喜欢阅读的朋友有时间不妨看看,相信不会让你失望的!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曾几何时,书已成了我心灵的圣殿、思想的驿站。在茫茫书海中,我发现了那个神秘的《岛》。

这是正常人的地狱,也是麻风病人的天堂。

它拆散了一个又一个家庭,使一对又一对的爱人阴阳两隔。但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希望。

《岛》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的传奇历史,自从出生以来,阿丽克西斯发现母亲总是刻意守护自己的过去,除了一张老旧的照片,几乎没有任何能显示她的出生的痕迹。而照片上是一对老夫妇的身影……

好奇心带着阿丽克西斯揭开母亲尘封的过去,在那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地方——斯皮纳龙格——整个欧洲的麻风病聚集地、“不干净的人”必须被隔离的禁区、正常人心中埋葬所有梦想和希望的地狱。

而这个原本平凡的小家庭,却和这个禁岛扯上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可亲的伊莲妮老师被学生意外传染上麻风病到善良的玛丽娅不得不在结婚前夕移居斯皮纳龙格——这些不幸的人却在这座孤岛上顽强地证明了他们的力量。

这座被世人隔离、被所有人封闭在心底不愿提起的小岛,却散发出了与众不同的鸟语花香——即使被孤立、被遗忘甚至被埋葬都无法捆绑住的'平安喜乐,在爱琴海的温暖摇篮里氤氲着一代一代的活力生机。

而对于我自己,读完岛这部小说看到了疾病中依然强大的爱,看到了生活的目的,我们并不只依赖什么才能活着,我们也需要创造生活,创造自己的人生。生死不离的爱情与亲情,对每个人都不是束缚,而是活着的力量、动力。如果我们没有了这些感情,那么我们只是行尸走肉,只是孤独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是活着,有活力有希望有后盾的活着。而人生,也要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只依赖于生活而不努力成长努力幸福,就不会收获饱满的果实。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中的我们都应该努力生活,努力成长,创造自己的人生,如果循着既定的轨迹不咸不淡的生活下去,就很有可能失去自我失去生活的力量,失去对生活的触觉、嗅觉、味觉…不能品尝美食的人生是缺憾的,不能品味生活的认识则是失败的。谁都不想活在一个失败的人生,不想自己的生活中没有味道,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对待生活、努力的探索人生,不断的创造自我,为每一个不同的自己而感恩努力地生活。

如今也许早没有这样的岛,然而每个人心中依旧有一座孤岛——上面摆放着每个人难以回味的秽然记忆,但是也许多少年后再次品味,才能嗅到真正褪尽铅华的芬芳——早在那些并不华丽的外表之下,深深掩埋。只有万物之源的时间,能筛选出最美的刹那,在赏尽风景的苍老眼球里,展示它淡然却永恒的美好。

“没有麻风病,只有爱。”

我又看了一本比较出名的书,叫《岛》,是英国一个女作家的处女作,我是看了评论后去看了。这本书写了一个故事,讲的是在欧洲麻疯病不能治疗时候,一个女土当老师被一个学生,还会用心去善待他,女土有两个孩子,但是性格一点也不同,安娜性格比较自私,玛丽雅比较像他的母亲,整个故事中充满了爱。一个人间地狱变成了一个美好的地方最感人的在于。那种在恶劣环境下不是沉溺下去,而是去改变现状和命运抗争。我们生活在正常的世界时,

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并且去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不管生活在艰难,我们也要去面对。

所有的爱情故事讲完,书接近尾声。遇到一本好书不容易,这几年没怎么读国外作品,这次偶遇《岛》,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沉浸其中,读一遍了解故事的全貌,读两遍体会人物的心理,可能还会读第三遍。可能有人问了,读这么多遍干嘛?揣摩人家心理干嘛?可能是我太无聊了吧,我就是乐意,啥也不为,读罢还为此写点东西,就是这样。最后,以书的最后最温馨的一幕做结——

“女儿让她像看电影中的人物那样看待她的长辈。最后她看不到耻辱,只看到英雄主义,没有不忠,只有激情,没有麻风病,只有爱……索菲亚不再有东西需要隐藏,二十五年来她第一次任眼泪尽情流淌。”

《岛》是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若普的一本长篇小说,也是她的处女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故事情节更是让我印象深刻。多年来,阿丽克西斯发现母亲总是过分守护着自己的过去,不仅掩埋了自己的根,还把上面的土踩得结结实实。阿丽克西斯决定打开母亲尘封的过去,她来到爱琴海的布拉卡,登上一座叫斯皮纳龙格的荒凉小岛。这是一处禁地,一处令巴拉卡、爱琴海,甚至整个欧洲都谈虎色变的禁地,更是母亲的禁地——麻风病隔离区。禁地打开,一曲令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也徐徐打开......

故事发生在希腊克里特的斯皮纳龙格小岛,那是那是上个欧洲世纪五、六十年代麻风病的隔离区。故事的主人公阿丽克西斯的祖辈伊莲娜是一位备受孩子喜爱的老师,在她被确诊为麻风病之后,连同他的一个学生一同被人们无情地送到了斯皮纳龙格小岛。岛上的一切并没有打垮伊莲娜的意志,虽然病魔一天天吞噬着她的生命,但她仍然热爱着孩子们,热爱着她的教育事业,这为荒凉的小岛带来了希望。而岛的对岸,她的爱人和两个女儿每天面对着海那边的斯皮纳龙格小岛无比痛苦和悲伤。渐渐地两个女儿长大了,大女儿贪婪,爱慕虚荣,毫无孝心,在嫁入豪门后贪图富贵,极力掩埋着自己母亲的身份,小女儿在谈婚论嫁的时候又被查出麻风病的征兆,为此她不得不带着嫁衣搬到她母亲曾经住过的小岛。故事发展到这里,让原本有了希望的伊莲娜家族再次掉进了万丈深渊。 所幸的是坚强的小女儿遗传了母亲的坚韧性格,不放弃,努力将自己的所学——药草疗法试验于麻风病,最终小有收获,在她的协调帮助下,两位致力于研究麻风病的医生也不断改进医术,在医治麻风病的过程中也有了不小的贡献。最后,通过集体的努力,整个斯皮纳龙格小岛的病人有的治愈回到家乡,有的虽没有治愈,也离开了小岛,并安排在布拉卡的医院内,终于和正常的人们生活在了同一个地方。

起初在斯皮纳龙格岛上的日记艰难而绝望,但善良的玛利亚看到周围病友的痛苦,很快放下了自己的心情并专注于采集草药减轻病友的痛苦。克里提斯医生的出现与关怀重新点燃了玛利亚生命的曙光,不仅关于治愈麻风病,更关于人生。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样好,也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样坏。在麻风病的隔离区糟糕的环境里,依然有可能遇到真爱。随着新药的研发,岛上的麻风病人一个个被治愈,大家有了重返家园生活的机会。令人不解却也在情理之中的是,即将离去时竟生出了不舍的情感。斯皮纳龙格岛,人人避而远之不愿踏足的荒岛,在生活了几年之后也有了感情。当然还有对重新融入社会的恐惧和不安。 麻风病成为了过去,斯皮纳龙格岛成为了过去,一切不好的都成为了过去,玛利亚多舛的命运收获了安定与幸福。

故事串接起来的就是麻风病,它让人人都惧怕它。《岛》的悲就从麻风病开始,也随着麻风病的治愈而结束。《圣经》上对麻风病的记载使人们对麻风病人躲避加恐惧,这种恐惧渐渐成了一种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恐惧的极致就是憎恨,所以当时只要有人患上麻风病,就等于宣告了他的死亡,即使肉体不死,精神上也会随着人们的憎恨而渐渐“死亡”。

《岛》告诉我,不要害怕,不要绝望,要勇敢面对一切,再最困难的地方都会重现曙光。斯皮纳龙格岛,一座隔离麻风病人的与世隔绝的岛,一座只去不回没有退路的岛。一个正值青春的善良女孩在兴高采烈置办嫁妆满心期待嫁给自己心上人的时候发现了麻风病病症,这是怎样冰冷的水浇在怎样火热的心上,这是怎样的无法接受与痛不欲生,但命运做此安排,无力违抗。这是个悲伤的故事,但再最绝望的时候,我们仍看到了希望,仍有不抛弃人生的理由。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在玛利亚失去最爱的时候,在玛利亚被隔离送进麻风病岛的时候,在我以为她就这样被打倒的时候,希望的曙光射进了生命之缝。我们以为失去了最珍贵的,我们以为失去了最爱,这些都是暂时的,会有更好的在未来的路上。

其实她的妈妈,祖母,曾祖母,都是麻风病患者,都曾被隔离在那个岛上.她的曾祖母是个受人尊重的老师,被学生传染麻风病后被负责运送物品的丈夫送到岛上,最终因病重死去.而这个可怜的丈夫最后又面临亲自送自己的女儿去岛上的痛苦. 而这个专门用来隔离麻风病人的岛,其实并不像外人所想的那样是个监牢,而是自由的村落.在一些上流社会的律师工程等麻风病人被送来之后,这里的生活条件在他们的努力争取下有了很大的改善,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活热情的村子,甚至比外界的人过的更好,在这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而其实麻风病人也不是全都像外人想像的那样可怕,甚至有人可以被治愈,就像阿里克西斯的妈妈.

麻风病论文

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在我们的文章中引用一些名人事例,一定会让我们的论据更加有说服力,下面,高三网小编就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名人万能事例。大家一起来看《议论文素材经典名人事例 万能素材》,供大家参考。

1.被认为是傻子的科学家

本世纪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童年时并不显得聪明,3岁时才学会说话,父母因而认为他是一个傻子。上学后,有位老师对他父亲说:“你的孩子将是一事无成”,甚至勒令他退学。16岁时,他报考苏黎世大学,又因成绩差而名落孙山。但他并不恢心。通过勤奋学习,成了杰出的物理学奠基人。曾有青年问他是怎样成功的,他写下了这样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学习、工作,Y代表好的学习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

2.思想巨人鲁迅

1、你用锋利的笔尖,划出黑暗中的一道《白光》;你用声嘶力竭的《呐喊》,惊醒了《彷徨》中的国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胸怀。鲁迅—一个不朽的灵魂,用一生的奋斗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狂人日记》。

2、“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得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我们知道任何奖项也不足以涵盖你的贡献,但谨以此菲薄的礼品献给你-----世纪伟人鲁迅。”

本文中,我整理了善良的议论文素材事例,来看看吧!希望对你的作文有帮助!

1、18岁的特蕾莎离开家乡来到爱尔兰加入了劳来多修女会,后来主动到印度最破烂的贫民窟,在那里用几卢比租下一间房子,收容饥寒交迫的孩子。为了他们,她亲自到街上乞讨食物,帮他们清洗身体。房间里没有桌子、椅子、黑板,她就以地板为黑板,教孩子们认识孟加拉字母。一次,她遇见一个人身上全是脓包、伤口,脓包上尽是蠕动的蛆和虱子,便到警察局请求他们拨一处地方,使她可以接待这样的无家可归者。就这样,她创办了“死者之家”专门收容垂死的游民。秉持同样的信念,她还创办了“弃婴之家”和“麻风病之家”。1979年,她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同年获印度政府颁发的全国最高荣誉奖。特蕾莎修女是人类社会的福音,她与贫困中的人们融为一体,为他们带去光明和爱。而特蕾莎修女这样做,不为所图,不求任何回报,纯粹只是去帮助那些受难的人民。

2、雷锋从一九六一年开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3、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了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了一个硬梆梆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是一个快冻死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在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按摩。最后,两人互相搀扶,走出了困境。

长期以来,麻风病被医学界认为只在人类间传播。而2011年4月底,美国研究人员称,美国首例麻风病人可能由犰狳传染而来。一提犰狳,人们就会想到它的可爱。有些美食家还说,烤犰狳肉是一道美味。路易斯安那州的研究人员发现九带犰狳的更多信息。美国国家麻风病项目的微生物学主任理查德· 杜鲁门称:“大量证据表明,人类通过这种动物染上麻风病的。”相关学术报告已经刊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杜鲁门是论文的主创作者。每年,大概有100至150名人在美国被确诊患有麻风病。尽管很多人曾经去过麻风病流行地区的国家,但是在哪儿受到传染的并不为人所知。大部分的病患在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而这两个州也是携带麻风病毒的犰狳出没的地区。杜鲁门说:“我们能提供两者间的联系”。麻风病由麻风分支杆菌(赖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麻风分支杆菌是引起肺结核病的细菌的近亲。通常,麻风病人的皮肤会受损;在严重病例中,患者神经或四肢会受损。多年以来,对麻风分支杆菌的研究困难重重—由于种种原因,它在全球各地肆虐,很难区分。而这种细菌在实验室培养皿中无法生长。麻风病有一年的潜伏期,而且发病很慢。麻风病很难传染——只有5%的人类感染过,而甚至他们通常需要近距离反复接触麻风分支杆菌,才会最终患病。过去,麻风病患遭到隔离,群居在麻风病村。国家麻风病项目主任詹姆士·克莱亨布博士说,通过三种抗生素的组合治疗,麻风病完全能治愈。他说,美国约有3600名麻风病患者,生命无忧。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发现:除人类外,犰狳是世界上唯一已知的麻风分支杆菌自然寄主。这种小型哺乳动物发病情况和人类一模一样,最后死于肾脏和肝脏损伤。与人类不同的是,他们更容易患上麻风病:在美国南部部分地区,超过20%的犰狳患病。确认犰狳将麻风病传染给人类需要强有力的遗传学分析。同时,这也基于近十年丰富数据积累,对采于世界各地的麻风分支杆菌基因的相似性及差异性的对比分析。科学家已发现麻风病起源于东非或近东地区(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随着人类迁移到欧洲;而近500年,进入非洲和美洲。

论文麻风病

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在我们的文章中引用一些名人事例,一定会让我们的论据更加有说服力,下面,高三网小编就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名人万能事例。大家一起来看《议论文素材经典名人事例 万能素材》,供大家参考。

1.被认为是傻子的科学家

本世纪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童年时并不显得聪明,3岁时才学会说话,父母因而认为他是一个傻子。上学后,有位老师对他父亲说:“你的孩子将是一事无成”,甚至勒令他退学。16岁时,他报考苏黎世大学,又因成绩差而名落孙山。但他并不恢心。通过勤奋学习,成了杰出的物理学奠基人。曾有青年问他是怎样成功的,他写下了这样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学习、工作,Y代表好的学习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

2.思想巨人鲁迅

1、你用锋利的笔尖,划出黑暗中的一道《白光》;你用声嘶力竭的《呐喊》,惊醒了《彷徨》中的国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胸怀。鲁迅—一个不朽的灵魂,用一生的奋斗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狂人日记》。

2、“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得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我们知道任何奖项也不足以涵盖你的贡献,但谨以此菲薄的礼品献给你-----世纪伟人鲁迅。”

本文中,我整理了善良的议论文素材事例,来看看吧!希望对你的作文有帮助!

1、18岁的特蕾莎离开家乡来到爱尔兰加入了劳来多修女会,后来主动到印度最破烂的贫民窟,在那里用几卢比租下一间房子,收容饥寒交迫的孩子。为了他们,她亲自到街上乞讨食物,帮他们清洗身体。房间里没有桌子、椅子、黑板,她就以地板为黑板,教孩子们认识孟加拉字母。一次,她遇见一个人身上全是脓包、伤口,脓包上尽是蠕动的蛆和虱子,便到警察局请求他们拨一处地方,使她可以接待这样的无家可归者。就这样,她创办了“死者之家”专门收容垂死的游民。秉持同样的信念,她还创办了“弃婴之家”和“麻风病之家”。1979年,她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同年获印度政府颁发的全国最高荣誉奖。特蕾莎修女是人类社会的福音,她与贫困中的人们融为一体,为他们带去光明和爱。而特蕾莎修女这样做,不为所图,不求任何回报,纯粹只是去帮助那些受难的人民。

2、雷锋从一九六一年开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3、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了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了一个硬梆梆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是一个快冻死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在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按摩。最后,两人互相搀扶,走出了困境。

1949年11月,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封闭全市妓院的决议。为了给解放了的妓女诊治性病,在胡传揆教授的带领下,组织了一支医疗队,叶干运从始至终参加了这项工作。时值隆冬,在妓女集中的妇女教养院内,条件十分简陋。刚被解放了的妓女往往不配合治疗,甚至大吵大闹,辱骂医务人员。但医疗队的成员仍非常耐心地进行解释工作,最终使得全部妓女都接受了诊疗。这项工作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医疗队的成员一大早就骑自行车赶到妇女教养院,中午也不得休息,吃过自己带来的简单的午餐后,继续工作到天黑才能骑车回家休息。他们克服困难,辛勤工作,终于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在1303名受检的妓女中,共诊治各种性病1257例,患病率高达。被解放了的妓女不仅恢复了人身自由,还治好了性病,她们无不感谢党和政府以及医务人员挽救她们走出了苦海。这项工作对叶干运来说,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提高了思想觉悟,同时,在专业技术上,也使他取得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对他今后开展性病的防治研究十分有利。1950年秋,中央卫生部根据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提案,组织了中央防疫总队第七大队前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防治性病和巡回医疗工作。经胡传揆教授的推荐,叶干运被任命为大队长,他率领60多名医务人员赴甘肃省的夏河、卓尼、东乡、临夏以及青海省的湟源、海晏等地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防治工作。他们爬雪山、过草地,深入农牧地区,挨家串户,为患病的各族人民精心诊治,治愈了大批的性病患者,深受缺医少药的当地群众热烈的欢迎,也为控制性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51年7月防疫大队返京后,叶干运又奉命率领中央内蒙古卫生队前往内蒙古新巴尔虎旗开展性病防治工作。同年9月,全国民族二卫生会议在京召开,叶干运应邀到会,介绍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性病防治工作的经验。会议结束时他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这次会议明确了性病防治工作是民族卫生工作的三个重点任务之一。为此,1951年10月,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央卫生部联合组建了中央民族卫生工作大队,再次任命叶干运为大队长,率领一百多名医务人员于1951年11月前往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开展性病防治、巡回医疗、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和人员培训等工作。当时,自治区刚刚解放不久,当地的治安、交通和生活条件都很差,再加上崇山峻岭,深沟峡谷以及空气稀薄,高山反应等,使内地来此的队员感到很不适应。但全体队员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叶干运也以身作则,他们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终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走遍了全区20个县,胜利完成了各项任务。他们共诊治患者20多万人次,其中确诊为梅毒患者8000多人,淋病患者1700人,均予以青霉素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叶干运认识到卫生大队只是个临时性的机构,要想使缺医少药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起自己的卫生医疗机构,必须大力培养当地的本民族的技术骨干。在他的精心安排下,两年来为当地培养了40多名中级卫生人员,他们后来都成了当地卫生战线的技术骨干。卫生大队的工作不仅是治病救人,同时也是为了促进民族之间的友谊与团结。卫生大队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藏族同胞亲切地称呼卫生大队的同志是毛主席派来的好门巴(藏语为医生)。2001年10月,为了纪念中央民族卫生工作大队赴藏区巡回医疗50周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卫生部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座谈会,充分肯定了卫生大队当年在藏区工作的业绩,并颁发了“造福藏区人民的白衣战士、促进民族团结的一代功臣”荣誉证书。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组评选叶干运为“东方之子”,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康藏高原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叶干运也遇到不少前来求医的藏族麻风病患者。由于当时规定麻风病人必须收入麻风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叶干运只好无奈地向病人作好解释,并动员他们去泸定麻风病院接受诊治,但此时,为了解除麻风病人的疾苦,控制麻风病的流行,有必要大力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想法已经铭记在叶干运的心中。1953年年底,中央民族卫生工作大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后,叶干运率队返回北京。适逢中央卫生部在北京筹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叶干运服从组织分配,调至该所参加筹组工作。1954年5月,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正式成立。从此,叶干运在该所工作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先后担任主治医师、门诊部主任、性病麻风防治研究组副组长、麻风病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顾问等职,并一直从事性病与麻风病的防治研究工作。在中央皮研所建所初期,当时正值全国普遍学习前苏联经验的高潮中,皮研所也不例外。在一次讨论梅毒治疗方案的会议上,该所顾问前苏联专家叶果洛夫强调要采用前苏联保健部制定的以砷制剂为主的间歇疗法,疗程需要两年。胡传揆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间歇疗法疗程太长,副作用较多,不如采用青霉素疗法。叶干运根据自己多年来在基层防治性病的实地经验,也提出为了符合广大基层防治性病的需要,必须采用起效快、疗效高、疗程短、副作用少,而且患者易于接受的疗法,因此,青霉素疗法远远优于间歇疗法。最后,中央卫生部采纳了胡传揆所长的建议,在梅毒治疗方案中将青霉素疗法列为首选。这一决定对广大基层开展性病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叶干运还专门撰写了一篇“从多快好省的角度来看青霉素治疗梅毒的方案”一文,发表在《中级医刊》上,向基层防治人员推荐这一方案,取得良好效果。在中央卫生部的领导下,中央皮研所负责全国性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技术指导任务。为了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叶干运会同马海德博士等率工作组深入到江西省宁都县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现场调查与防治研究工作,总结出一套在农村地区开展性病防治工作的经验,在1959年3月召开的全国性病、麻风、头癣现场防治交流会上作了报告,进一步推动了各地的性病防治工作全面展开。经过多年的努力,至1964年,全国除个别地区外已经基本消灭了性病。为此,叶干运协同胡传揆教授等撰写了“我国对梅毒的控制和消灭”一文,并在1964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讨论会上宣读。新中国建国后仅仅用了15年的时间就将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性病基本消灭了。这一辉煌的成就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重视与赞扬。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外人员的广泛接触,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再加上社会行为和性观念的改变,致使性病在我国死灰复燃,再度流行,而且被称为20世纪瘟疫的艾滋病也已传入国门。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叶干运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多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提出开展性病防治工作的建议,并主持召开了性病防治讨论会,对今后的防治策略与措施向国家卫生部提出了建议。由于领导的重视,我国再次开展了大规模的性病防治工作。国务院建立了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组织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卫生部成立了性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全国性病防治中心,各地也相继建立了防治专业机构。叶干运被任命为性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虽已年近古稀,他仍积极投入到防治工作中,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编写性病防治手册、制订防治工作规范、组织经验交流会、开展性病咨询活动、指导科学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还担任了世界银行性病贷款项目专家评审组组长,与国内外专家共同组织了27项性病防治研究课题,都已取得成果。此外,他还多次通过电视和广播宣讲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科学知识。主编了《性传播疾病诊疗与预防》、《实用性病学》、《皮肤性病防治》、《性传播疾病》等专著,为控制性病的蔓延继续作贡献。1956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要积极防治麻风病。为此,中央卫生部派出了麻风考察组前往广东、陕西等省实地调查麻风流行与防治情况。叶干运参加了考察组,他十分高兴,回想起几年前在康藏高原遇到麻风病人的情景,预感到大规模防治麻风病的战役即将打响。他全身心地深入到各个麻风村院,详细了解当地的麻风流行与防治情况,协助卫生部草拟了麻风防治规划,并参加了1957年6月在济南市召开的建国后首届全国麻风防治会议。此时,他已决心要为麻风病的防治事业奉献一生。会议结束后,他即率领研究小组前往江苏省开展卡介苗接种预防麻风病的研究工作,当年年底,他又去广州参加由阿根廷麻风病学专家斯胡曼教授主讲的全国麻风高级医师进修班,被选为班长。通过3个多月的学习,叶干运对麻风病的基础知识、临床疹疗、防治策略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强了搞好麻风防治研究工作的信心与决心。学习结束,他回到中央皮研所后,该所刚刚组成性病麻风防治研究组,由著名的马海德博士任组长,叶干运被任命为副组长。他与马海德博士都认为麻风病不仅是个卫生医疗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只能采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奏效。他和马海德博士率先提出了《以县为单位控制麻风综合防治措施的研究》课题,在江苏省海安县和广东省潮安县与当地协作进行试点,效果十分明显,已在全国推广,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叶干运和他的同事们还在麻风病的流行病学、社会医学、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康复医学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和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叶干运热爱麻风防治事业,经常深入麻风流行区和麻风村院,一方面为病人悉心诊治,一方面又和病人促膝谈心,深受病人的敬爱。有一次叶干运在广东省潮安县彩塘公社蹲点时,正巧有一位在家居住的麻风患者发生了严重的麻风反应,必须住院治疗。但是这位病人家境困难,不肯住院。叶干运就多次上门劝说,并在经济和衣物上给予帮助,这位病人终于住进了麻风村,很快就控制了反应。每当病人见到叶干运时,都会竖起拇指,连声道谢。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总部召开麻风病化学治疗研讨会,中央卫生部派叶干运为代表参加了会议。在为期一周的会议上,叶干运与各国专家交流经验,共同制订了麻风病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方案。这个方案的优点是疗程短而固定,治愈率高,复发率小,而且能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回国后,适逢第二届全国麻风防治会议在广州召开。叶干运在会上详细介绍了这个方案,卫生部当即决定先搞试点,取得经验后向全国推广。试点工作在江苏省扬州地区进行,取得成功,全国普遍采用了这个治疗方案,大批患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治愈。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等省市陆续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指标,我国的麻风防治工作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1982年,应比利时达米恩基金会的邀请,卫生部组织了由马海德、叶干运、苏骏瑞三位专家组成的麻风考察组,前往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比利时、瑞士、印度和泰国考察各国的麻风防治与研究工作。他们一方面详细了解各国在麻风防治与研究方面的好经验,一方面向国外介绍中国防治麻风病的成效。叶干运还应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邀请做了题为“新中国麻风防治与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受到热烈欢迎。考察组回国后,向卫生部作了汇报,提出了改进我国麻风防治策略、加强国际交流、成立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出版中国麻风杂志等建议,均被采纳。1982年,卫生部成立麻风专家咨询组,任命叶干运为组长。1985年中国麻风防治协会成立,马海德任理事长,叶干运先后当选为副理事长、秘书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同时还兼任过中国麻风防治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麻风杂志》主编等职。1984年,第12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印度新德里召开,叶干运参加了大会并宣读两篇论文,其中雷公藤治疗麻风反应的报告受到许多专家的重视。1989年,第13届国际麻风大会在荷兰海牙召开,叶干运作为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主持了麻风流行病学分会场的讨论,并当选为国际麻风学会理事。1993年,第14届国际麻风大会在美国奥兰多召开,叶干运再次当选为学会理事,他在理事会上积极争取第15届国际麻风大会在中国召开,获得大会一致通过。1998年,第15 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叶干运任组织委员会副主席,积极参与大会的各项组织工作。大会的顺利成功,得到各国专家的好评。作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叶干运还培养了我国第一个麻风病学硕士研究生。他指导该研究生完成了“中国汉族麻风病人抗原的频率分布”毕业论文,这在国内外都是首次报道,对研究麻风病的遗传因素具有学术价值。叶干运先后当选为江苏省第五届人大代表和全国第六、七届人大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他对《婚姻法》中有关麻风病的条文提出删改的建议。2000年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召开《婚姻法》修改意见座谈会时,叶干运应邀到会,他从医学发展的角度陈述删改有关麻风病条文的必要性,得到采纳。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婚姻法修正案》中已删除了有关麻风病的不妥条文。叶干运多次参加国际性的麻风学术会议并接待国外专家来华考察,结识了许多国际知名的麻风病学专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为增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选派我国麻风防治研究人员出国进修创造了有利条件。叶干运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上发表麻风病方面的论文30余篇。主编了《实用麻风病学》、《麻风防治手册》、《麻风联合化疗手册》、《麻风实验室工作手册》、《麻风护理手册》等专著。叶干运还先后担任过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国际麻风杂志编委、亚洲皮肤科学会理事、《美国临床皮肤科杂志》编委、中华皮肤科委员会常委、《中华皮肤科杂志》副总编、《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分册》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顾问、中国性学会顾问等兼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