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药学杂志目前是统计源核心期刊,根据知网统计显示,杂志2022年最新影响因情况为: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杂志影响因子分值不是很高,没有超过1分,说明期刊发表文献被引用频次不是很高。
著作 部;论文SCI 10 篇;国内核心1篇;国内一般2篇1.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浓度. 医药导报. 2006, IF: 0, 第一。2.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阿莫西林和甲硝唑浓度. 儿科药学杂志. 2006, IF: 0, 第一。3. RP-HPLC同时测定阿莫西林和甲硝唑浓度. 海峡药学. 2007, IF: 0, 第一。获奖、成果:校级1项;
设有:专家论坛、论著(基础研究、儿科临床药学、儿科药物治疗学、儿童药物制剂与质量控制)、药事管理与法规、综述、短篇报道、编者-作者-读者、信息与动态等栏目。
楼主大大要符合自己的内容啊
儿科药学杂志目前是统计源核心期刊,根据知网统计显示,杂志2022年最新影响因情况为: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杂志影响因子分值不是很高,没有超过1分,说明期刊发表文献被引用频次不是很高。
其实去学校阅览室看就好了呀…………
告诉你几个药学核心期刊: 1药学学报2中国药学杂志3中国医院药学杂志4药物分析杂志5中国医药工业杂志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药理学通报8中国抗生素杂志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0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1中国新药杂志12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3中国药房14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5华西药学杂志16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 , 中国药理学通报,药物分析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抗生素杂志,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生化药物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华西药学杂志,安徽医药,白云医药,北方药学,毒理学杂志,儿科药学杂志,广东药学院学报,国际药学研究杂志,国外药讯,国外药讯﹒抗生素分册,海峡药学,华东医药通讯,家庭用药,江苏医药,解放军药学学报,今日药学,抗感染药,辽宁医药,临床药物治疗杂志,临床医药实践,齐鲁药事,人参研究,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上海医药,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综合版,实用药物与临床,食品与药品,世界临床药物 ,天津药物,西北药学杂志,新兴医药三,药品评价﹒肝病专辑,药品评价﹒糖尿病专辑,药物不良反应杂志,药物流行病学杂志,药物生物技术,药物与人,药学服务与研究,药学教育,药学进展,药学实践杂志,药学与临床研究,医药导报 ,医药工程设计,医药快讯,中国处方药,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年鉴,中国食品药品年鉴,中国天然药物,中国药店,中国药理通讯,中国药品标准,中国药师,中国药事,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中国药物与临床,中国药学文摘,中国药业,中国医药导刊,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中国制药信息, 中南药学等。中国药学杂志 , 中国药理学通报,药物分析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毒理学杂志等比较好,也比较实用。
其实去学校阅览室看就好了呀…………
找权威期刊可以到佰腾科研导航站上去找找,这个站一般做学术的人都会看,上面列出来的期刊杂志都是某个领域内最权威的~~
告诉你几个药学核心期刊: 1药学学报2中国药学杂志3中国医院药学杂志4药物分析杂志5中国医药工业杂志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药理学通报8中国抗生素杂志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0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1中国新药杂志12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3中国药房14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5华西药学杂志16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级别:科技核心(2019自然科学)审稿时间:2个月左右,由于杂志是双月刊,文章的出刊时间可能会有影响,相比旬刊、半月刊来说,见刊时间会比较久;《中国药学杂志》级别:中文核心(2017年版),CSCD核心(2019-2020),科技核心(2019自然科学)出刊周期:半月刊,出刊时间很短,不过杂志级别很高,要想投稿的话,文章质量一定要保证,这类高级别的刊物,很看重文章的创新性。《儿科药学杂志》
推动儿科药学的学科发展,加强儿科临床药物治疗经验的交流,促进儿童适用的中西药品及制剂的研发,提高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为我国儿童健康事业服务。
设有:专家论坛、论著(基础研究、儿科临床药学、儿科药物治疗学、儿童药物制剂与质量控制)、药事管理与法规、综述、短篇报道、编者-作者-读者、信息与动态等栏目。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级别:科技核心(2019自然科学)审稿时间:2个月左右,由于杂志是双月刊,文章的出刊时间可能会有影响,相比旬刊、半月刊来说,见刊时间会比较久;《中国药学杂志》级别:中文核心(2017年版),CSCD核心(2019-2020),科技核心(2019自然科学)出刊周期:半月刊,出刊时间很短,不过杂志级别很高,要想投稿的话,文章质量一定要保证,这类高级别的刊物,很看重文章的创新性。《儿科药学杂志》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376-0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是一类水溶性较强的碱性抗生素,由链霉菌或小单孢菌培养液中提取或以天然品为原料半合成而制取。种类主要有: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毒素、妥布霉素以及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 其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而持久,同时具备较长的抗菌后效作用。但该类药物也有着先天不足[1]:治疗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从而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 1、 常见的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 肾毒性 氨基糖苷类对肾的毒性,主要损害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主要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红细胞尿等,而尿量不减少,严重者致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药物肾小管的损害程度与剂量大小、疗效长短成正比,尿液变化一般在用药后3~6天发生,大多数为可逆性,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耳毒性 耳毒性主要临床表现:①前庭功能失调,多见于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用药后其发生率依次为: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②耳蜗神经损害,多见于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等,用药后其发生率依次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这些“亚临床性耳聋”反应的发生率约为10%-20%。实验证明,近年来进入临床使用的奈替米星耳毒性较小。采用血药浓度的监测及个体化给药,可使耳毒性发生率逐渐下降。耳蜗损害的先兆表现在耳饱满感、头晕、耳鸣等,也可无预兆。高频听力先有减退、继以耳聋,大多不可逆。耳前庭损害的表现为眩晕、头痛、急剧动作时可发生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致平衡失调,步态不稳等。 神经肌肉阻断作用[2] 氨基糖苷类药物有类似箭毒样作用,阻滞神经肌肉传导,表现为心肌抑制,肌肉松弛,血压下降,有引起呼吸骤停、突然死亡的危险。毒性大小与用药剂量有关,如发生神经毒性反应,可表现为持续惊厥,有时很难与脑膜炎惊厥相区别,氨基糖苷类与肌肉松驰药安定等合用可加重反应,故不宜静脉推注。氨基糖苷类对神经肌肉阻断作用: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 造血系统毒性反应 链霉素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过敏性反应[3] 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休克,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致死。 2. 临床的合理应用[4] 氨基糖苷类的肾脏毒性 肾毒性的强弱次序为:卡那霉素和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随着用药剂量增加,积聚逐渐增加,而排泄却缓慢,应用10天以上易发生肾毒性。故应用该药时应注意限速、限量,注意监测肾脏功能和血药浓度,如有明显变化则应及时停药。 氨基糖苷类的耳毒性 耳毒性与药物的疗程、剂量和用法有关 总剂量大,疗程较长,使用方法不合理易引起耳毒性。一般情况疗程不超过7-10天为宜,如病情需要延长疗程应定期作电测听及前庭功能试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一天剂量一次给药比传统的一日二次给药疗效高,毒性低。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耳毒性预防 肾功能减退虽然不是氨基糖苷抗生素的禁用指征,但患者更易发生耳毒性。故使用时宜以负荷量给予,以尽快达到体内的有效浓度。有条件时进行血药浓度测定,依据肾功能的损害程度调整剂量,进行个体化治疗。 不同年龄患者的耳毒性与预防 胎儿、婴儿的肾和耳蜗未完全成熟,对该药的敏感性高、老年人肾细胞进行性萎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药物的排泄减慢,所以,妊娠妇女、婴幼儿应避免使用。老年人使用时注意观察及监测是必要的。 联合用药预防耳毒性的发生 1、为避免永久性耳聋的发生,不同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宜同时应用或前后连续局部或全身应用。2、避免与其他耳毒性药物(如万古霉素,红霉素及阿司匹林)及强利尿剂速尿(呋喃苯胺酸)、利尿酸(依他尼酸)合用[5]。抗癌药卡铂、顺铂合用 卡铂、顺铂有耳毒性应避免合用。3、与碱性药物合用 碱性药物能增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但耳毒性亦增加,需注意。4、乘晕宁茶苯海明,苯海拉明,异丙嗪等抗眩晕药容易使耳毒性症状不易察觉,在联合使用时要注意。 氨基糖苷类耳毒性的治疗药物 该类药物耳毒性早期发现,及时停药,尚可用药物治疗能及早恢复听力和阻止耳毒性继续发展。常用B族维生素B12、维生素A、D或软骨素,三磷酸腺苷(ATP)。中药骨碎补15g,每日1~2剂,水煎服,苍术每日3g口服,中成药“补肾聪耳片”,能较为满意地治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的耳毒性。急性中毒,必须排毒,静脉输液以促进药物排泄,以达到减毒。 氨基糖苷类神经肌肉阻滞 本类药物与肌肉松驰药合用可加强神经肌肉阻滞而有一定的危险性。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等)可以拮抗某些氨基糖苷类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可用于该类药物所致的重症肌无力或呼吸麻痹的急救。 氨基糖苷类的过敏性反应 由于临床尚无统一的皮试方法,临床医师应对既往有些类药物过敏史,过敏体质患者改用其它抗生素,使用此类药物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情况,备好急救药品与抢救设备。 总之,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毒性作用限制其发挥临床广泛的治疗作用,故应积极推求其合理应用并及时监测[5],以力求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丁洁卫,阮调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过敏反应65例分析.西北药学杂志,2003,18(1):12. [2] 李安冰.合理用药(2008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02. [3] 胡华成,刘丽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医师进修杂志,2005,28(11):3-4 [4] 周基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儿科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儿科药学杂志,2002,8(2):8. [5] 翁心华,卢洪洲.临床常见耐药菌及其抗菌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04,24(8):449-450 [6] 刘雯静.医院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中国现代医师,2008,46(7):108.
先天性梅毒中>50%的患儿在出生时没有症状[1],导致新生儿先天性梅毒诊断困难,此种无临床症状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称为新生儿先天性潜伏梅毒。出生2年内出现临床症状的称为早期先天性梅毒;2年后出现临床症状的为晚期先天性梅毒。 病原体传染源及感染途径 梅毒苍白螺旋体只感染人类,人是梅毒的唯一染源。先天性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亲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中所致的胎传梅毒。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影响胎儿:①通过胎盘及脐静脉血进入胎儿体内发生胎传梅毒,累及胎儿多器官系统。②感染胎盘发生小动脉内膜炎引起多发性梗死灶,导致胎盘功能严重障碍,造成流产、早产、死产。患有梅毒的孕妇不一定都会将梅毒传播给胎儿,胎儿的感染与母亲的疗程及妊娠期是否治疗有关[2]。 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 梅毒螺旋体垂直传播可发生在妊娠的早、中、晚期任何阶段,也可发生在梅毒感染的早、晚期任何时候。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常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孕期的早晚:一般胎儿受到梅毒螺旋体感染大多发生在妊娠24周以后。若孕期梅毒早期接受治疗,可大大减少先天性梅毒发生的几率;②孕母梅毒所处的阶段:当孕母为早期梅毒时,经过胎盘感染胎儿的机会较晚期梅毒更大;③孕母治疗情况: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孕妇几乎100%引起不良妊娠后果,且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60%以上。梅毒孕妇接受治疗到分娩的时间少于30天,则先天性梅毒的几率极高;④循环在孕母血中螺旋体的数量:先天性梅毒发生的几率与梅毒孕妇在治疗或分娩时梅毒螺旋体抗原的滴度有关,滴度愈高,则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愈高[3]。 临床表现 临床上约2/3胎传梅毒患儿在出生时并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根据症状出现的频率依次表现如下。 皮肤黏膜损害:50%~94%的患儿在出生后2~3周出现皮肤损害。皮损呈多种形态,典型皮疹为紫红色或铜红色斑丘疹,严重时可表现为水疱或大疱(梅毒性天疱疮),皮疹在掌跖部位最为严重。 骨骼异常:胎传梅毒患儿骨骼异常的发生率高达91%,且出现早,其中股骨和肱骨最常受累。临床上有症状患儿约46%在长骨摄片中会有阳性发现,具有骨损害的病变一般见于VDRL滴度>1:8的患儿,因此有学者提出,长骨摄片应作为评估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新生儿出现非外伤性骨折、溶骨性损害以及骨膜炎考虑先天性梅毒可能[4]。 神经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症状在新生儿期少见,多出现在出生3个月以后。以脑膜血管神经梅毒多见,可引起抽搐、智力障碍等。胎传梅毒儿中神经系统受累约40%,而无症状中脑脊液异常仅8%[5]。 其他:有报道指出40%有肝肿大,90%有脾肿大,而滑车上淋巴结肿大具有诊断价值;患儿多数伴贫血、血小板减低、出血、心肌损害及肝脏损害等[6]。 血清学检查 人类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一方面对感染损伤的局部组织及梅毒螺旋体表面释放的心磷脂类物质发生免疫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心磷脂抗体(反应素);另一方面宿主对梅毒螺旋体的外膜脂蛋白、外膜鞘蛋白等抗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7]。目前基于这两种抗体而设计的血清学方法是目前诊断先天性梅毒的主要手段,包括筛查试验、确诊试验和梅毒,梅毒螺旋体-IgM检测。 诊断及治疗 早期先天梅毒或晚期先天梅毒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新生儿期先天梅毒常缺乏典型表现。临床医师在接诊伴难以用其他疾病解释的各种皮疹、肝脾大、假性瘫痪、肝功能损害、贫血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时,应疑及本病。详细询问其父母相关病史,进行有关梅毒实验室检查,及早做出诊断。决定婴儿是否需要检查和治疗主要依据以下因素:①母亲梅毒;②母亲梅毒治疗情况;③婴儿出现梅毒的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表现;④同一实验室检查母亲和婴儿血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差别。目前多参考最新公布的200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梅毒治疗方案[10]。 诊断或高度怀疑先天梅毒:⑴依据:①有先天梅毒的Ⅰ临床症状和体征;②从病变部位、胎盘或脐带找到梅毒螺旋体或体液抗梅毒螺旋体IgM抗体(+);③婴儿RPR滴度较母血增高4倍以上。结合需进一步的检查项目,如脑脊液检查、血常规检查、长骨X线检查、胸片、肝功能检查、颅脑超声、眼底检查等,综合分析,做出诊断。⑵对诊断或高度怀疑先天梅毒的患儿按如下治疗方案进行治疗:①水剂青霉素:出生7天内的婴儿,5万U/(kg·次),静滴,1次/12小时,连用10天;出生7天后的婴儿,5万U/(kg·次),静滴,1次/8小时,连用l0天;或②普鲁卡因西林:5万U/(kg·次),肌注,1次/日,连用10天。 妊娠合并梅毒孕妇所生的婴儿:若体检无异常发现,婴儿RPR滴小于或等于母血抗体滴度的4倍:⑴母亲符合下列情况:①患梅毒而未经治疗或未恰当治疗者;②产前梅毒治疗不足1个月;③妊娠期应用非疗法治疗者;④抗梅毒治疗后,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未获预期降低或升高者;⑤缺乏充分抗梅毒治疗证据。需对婴儿进行有关梅毒检测和评估,包括脑脊液、长骨X线、血常规检查。上述检查诊断高度怀疑先天梅毒的患儿除仍按上述方案进行治疗外,还可选用苄星西林5万U/kg,单次肌注。⑵母亲符合下列情况:①已经在分娩前1个月恰当治疗;②抗梅毒治疗后,RPR滴度降低4倍以上,或晚期潜伏梅毒RPR滴度维持在低水平;③无梅毒复发或再感染证据。则无需对婴儿进行有关临床和实验室的检测及治疗。⑶母亲符合下列情况:①母亲在怀孕前得到恰当治疗;②孕期和产时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维持在低水平(VDRL≤1:2;RPR1:4)。则无需对婴儿进行有关临床和实验室的检测,且无需对婴儿进行治疗,或选择苄星西林5万U/kg,单次肌注。 诊断治疗先天梅毒应注意的几点:①诊断先天梅毒缺乏金标准,常需根据临床、X线检查及血清学等综合分析进行诊断。②RPR是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检查,是测血清中的反应素;TPPA虽是测定血清中的特异性梅毒抗体,但二者都是IgG,而母血IgG抗体可经胎盘到胎儿,故在新生儿或小婴儿RPR、TPPA阳性还不能判断患儿体内的抗体究竟是来源于母体还是胎儿、新生儿自身所产生的,因此尚不能仅依据脐血或新生儿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单独确诊为先天梅毒。这点与年长儿或成人在诊断时不同要加以区别[11]。③脐血或新生儿血中RPR滴度高于母血4倍,可诊断新生儿感染。④IgM不能通过胎盘,IgM升高可反映胎儿或新生儿感染。如果FTA-ABS-19-S-IgM阳性则表示婴儿已被感染,故在先天梅毒的确诊中有特殊意义[12]。⑤在新生儿期只有极少数先天梅毒儿出现症状,部分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的先天梅毒儿在以后出现症状,而另一部分先天性梅毒儿可一直无症状。⑥由于血清螺旋体抗体试验是检测梅毒螺旋体IgG型抗体,即使经治疗后梅毒螺旋体抗原消失很长时间,该抗体仍可通过记忆细胞的作用继续产生,甚至终身不消失,因此TPPA不能用来判断治疗效果及判定是否治愈。⑦药物治疗要系统进行,治疗期间中断1天以上,则梅毒螺旋体可以增殖,故整个疗程需重新开始[13]。 参考文献 1潘鹏,熊礼宽,周华.新生儿先天性潜伏梅毒的实验室诊断[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1):42-43. 2丁晓春,朱雪萍.先天性梅毒20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2):97-98. 3庞琳.先天性梅毒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2):75-76. 4张海霞,黄群英,王荟,等.新生儿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17(1):68-69.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6):18-28. 6冯俐平,肖昕.先天性梅毒临床研究现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72-73. 7欧春怡,苗岩,祖虹.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实验室诊断与临床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1):869-870. 8欧春怡,苗岩.梅毒螺旋体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黑龙江医学,2009,33:451. 9罗权,顾伟鸣,林玲,等.蛋白免疫印迹试验检测新生儿早期先天梅毒21例[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9,16:41-42. 10Centers for Disease Contml and Prevention,workowski KA, tmnsmitted disease treatment guide Rep,2006,55:194. 11樊尚荣.先天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77-279. 12裘新民,周渭珩,洪为松,等.19s,l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对梅毒患者的诊断和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227-228. 13雷巧玲.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诊断与治疗[J].儿科药学杂志,2010,16(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