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介绍霍乱病的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介绍霍乱病的论文文献

zhuǎn jīn huò luàn

cholera with muscular spa ***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转筋霍乱(cholera with muscular spa *** [1])为病证名[2]。又名霍乱转筋[2]。指霍乱吐利后筋脉挛急者[2]。

多因大吐大泻,津液暴失,血气亏损,筋脉失养,或复感风冷所致[2]。

《诸病源候论·转筋霍乱候》:“霍乱而转筋者,由冷气入于筋故也,足之三阴、三阳之筋,起于人足趾;手之三阴三阳之筋,起于手指,并循络于身。夫霍乱大吐下之后,阴阳俱虚,其血气虚极,则手足逆冷,而荣卫不理,冷搏于筋,则筋为之转,冷入于足之三阴三阳,则脚筋转,入于手之三阴三阳,则手筋转。”

《圣济总录·霍乱门》:“转筋霍乱,缘风冷伤于三焦,传于脾胃,得冷则阳气不得宣行,致四肢筋络不得舒缓,此盖中下不足。其候冒闷不安,胫筋挛结,挛肉紧痛,反急于上,盖足阳明之经虚,膀胱之脉寒也。”

《罗氏会约医镜·论霍乱》:“今既吐既下,血气大损,津液顿亡,宗筋失养,必致挛缩,甚则阴缩舌卷,为难治。经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此霍乱转筋,正反折筋急之病。”

治疗可选用理中丸、胡椒汤、木瓜汤、金苓露、鸡舌香散等[2]。并可配合灸法施治。

霍乱为病名[2]。出《黄帝内经灵枢·五乱》。俗称触恶[2]。泛指突然剧烈吐泻,心腹绞痛的疾患[2]。

《诸病源候论·霍乱病诸候》:“霍乱者,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因遇饮食而变发。”

《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由于缺乏病因鉴定方法,在“霍乱”病名之下,包括了以下两方面内容[2]。可见于霍乱、副霍乱、急性胃肠炎、嗜盐菌性胃肠炎等疾患,也可见于某些食物中毒[2]。现代中医病名已逐步将霍乱限定于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2]。

霍乱(cholera[1][3])为病名[2]。是指感染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1][3]。

《伤寒溯源集·霍乱证治》:“此皆六气胜复之变也……或为诸寒湿之间气客气所胜者亦然,且尤于阴晴风雨,酷暑暴寒之中,每每有之。一家之中,一里之内,或阖境皆然,乃时行寒湿也。”

剧烈吐泻有传染性的病证[2]。症见突然上吐下泻,躁乱烦闷,甚则转筋,手足厥逆等[2]。

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2]。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2]。危重时宜中西两法结合抢救[2]。

霍乱指严重吐泻,心腹绞痛的病证[2]。

多因暑天感湿,或饮食失节所致[2]。《医学入门》卷二:“三焦水谷道路,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邪在中焦,上吐下利。病因饮食不节,清浊相干,阴阳乖隔,轻者止日吐利,重者挥霍扰乱,乃曰霍乱。”

根据病因与症状不同,有干霍乱、湿霍乱、暑霍乱、热霍乱等[2]。

霍乱病传入中国,使用了传统的霍乱病名。早在《内经》中,就曾多次使用霍乱这一病名。如《灵枢•五乱》篇说:“乱于肠胃,则为霍乱”。《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不及,民病飨泄霍乱”。《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汉书》说:“闽越夏月暑时,欧(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伤寒论》对霍乱的症状和治疗都有比较系统的阐述,如“呕吐而利,此名霍乱”,这些都说明,霍乱在汉代已是众所熟知的病名了。对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学者们多遵从伍连德在《霍乱概论》中的论述,认为是从清嘉庆二十五年即1820年传入中国的。他是依据宋如林在重刊林森《痧症全书》序中所言:“嘉庆庚辰(1820年)秋,人多吐泻之疾,次年辛巳更甚剧”。又云:“此症始自广东,今岁福建台湾,患者尤甚”。余云岫在《流行霍乱与中国旧医学》一文中考证,中国之有霍乱,约在1817年,由印度经陆地传入,此前虽有记载,皆不能确定为真正霍乱。对此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1817年的传入没造成特大流行,可从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1817年由印度源起造成世界大流行时,霍乱就传入了中国,故首次传入应从1817年算起。日本井村哮全也支持余云岫的观点。对于霍乱,我国似乎还有更早的记载,如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涂绅的《百代医宗》一书中记有“嘉靖甲子(1564年),人多患此疾,自脚心麻至膝上者,不胜其数,死者千万矣”。后世医生据此对霍乱有“麻脚瘟”的病名。医史学家陈邦贤认为,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记述霍乱的症状有吐利、腹痛、手足冷、烦躁、干呕、转筋等,似已认识此病。在世界霍乱的七次大流行中,我国每次都是重疫区,并且在两次流行的间期也患者不绝,病毙者甚众。据伍连德《中国霍乱流行史略及其古代疗法概况》记载:“自一八二零年英国用兵缅甸,一旦霍乱流行,直由海道经缅甸达广州,波及温州及宁波两处,以宁波为剧。次年,真性霍乱遂流行于中国境内,由宁波向各埠蔓延,直抵北平、直隶、山东等省。一八二六年夏由印度传入中国。又自一八四零年由印度调入英印联军,遂造成第三次之霍乱流行”。陆定圃《冷庐医话•卷三•霍乱转筋》中说:“嘉庆庚辰年(1820年)后,患者不绝”。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瘟毒吐泻转筋说》中也说:“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病吐泻转筋者数省,死亡过多,贫不能葬埋者,国家发币施棺,月余之间,共数十万金”。在清代,以光绪十年(1888年)流行最盛。在民国时代,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霍乱流行最广,波及城市达306处,患病者达10666人,死亡者达31974人。霍乱传入我国后,因不知病源,医生则据症状名病和预防。徐子默在《吊脚痧方论》中,称此病为“吊脚痧”,同书又以付题称为“麻脚瘟”,田晋元则在所著《时行霍乱指迷》一书中,称为“时行霍乱”。民国初年,也有据英语者称此病名为“真霍乱”。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在法定文献和教科书中便称此病为霍乱,而不再称“真霍乱”和其他病名了。在王孟英所著《霍乱论》中,提出在春夏之际,在井中投以白矾、雄黄,水缸中浸石葛蒲根及降香为消毒预防之法。霍乱虽然与《伤寒论》之霍乱病源和轻重不同,但运用《伤寒论》的辨证和方药,如用理中汤、四逆汤等却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徐子默在《吊脚痧方论》中就明确指出以温经通阳之药为治。这一观点,历代以来虽有徐灵胎、王孟英等人反对,谓霍乱属热不可以热药疗治,但从病证有腹痛、米泔样便、手足厥冷等一派寒象来看,用姜附四逆辈方为契合,这也为实践所验证。当年章太炎先生就指出,四逆汤之疗效,和西医的樟脑针、盐水针(补液)效果不相上下,而且原理也相同。在当代,治疗霍乱的几大原则不外乎是输液或口服药物以补充水及电解质,使用抗生素(如磺胺、呋喃唑酮、四环素、强力霉素等)治疗并发症和对症治疗。运用中医药治疗霍乱是值得重视的,早在《内经》的运气学说中,就指出不同类型的气候模式与某些疾病流行相关。1951年,郁维对上海1946~1950年霍乱流行的研究,证实了霍乱流行与大气的绝对湿度有关。1961年的埃尔托型霍乱,也曾出现于我国广东沿海,后曾波及二十余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造成一定的危害。而1992年于印度及孟加拉等地流行的霍乱,已经证实是埃托型的变型所致,该菌定名为0139。现已波及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我国香港及欧美等地,我国1993年在新疆首先发现0139,5年多时间报告300余例,仅占同期爱尔托病例的%。目前,在发展中国家霍乱的流行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扰的公共问题。1997年霍乱在扎伊尔的卢旺达难民中大规模爆发,造成7万人感染,1.2万人死亡。这证明,霍乱仍是灾难性的,这也说明第7次流行还没结束。

霍乱是一种通过感染小肠引发的烈性肠道传染病,能让患者“上吐下泻”,严重者最后会因脱水、酸中毒(小肠液过多分泌)休克而死。霍乱的病原体霍乱弧菌可通过苍蝇、水源以及人际传播。从1820年传入中国大陆以来,霍乱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威胁。(注:该霍乱是真正意义上的霍乱,称古典霍乱,中国古代医书上的霍乱则是急性肠胃炎。)特别是1919年、1926年和1932年哈尔滨地区先后暴发了三次较为严重的霍乱疫情。频繁的气候异常、苍蝇肆虐和水污染给疫情暴发提供了条件。除哈尔滨本埠外,此次霍乱疫情也波及到当时的俄、日两国铁路租界。根据《哈尔滨市志》和《黑龙江省志》的联合记录,霍乱疫情造成1919年死亡7414人、1926年死亡29人、1932年死亡162人,三次霍乱大流行造成的死亡共计7600余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曼延,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外,其实居家环境卫生也相当重要。历史上传染病泛滥,让世人因此认知到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那就是霍乱图为1919年台湾发生境外移入型霍乱传染,共造1300多人死亡,这是当时台北景尾等待施打霍乱预防针的人群。「霍乱」这个单词中国古代医学就有,而非来自翻译。《皇帝内经》写道:「乱于肠胃,则为霍乱」;汉代医书《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对霍乱甚至有详细的描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凡此种种,皆说明在汉代霍乱已是个常见的疾病。不过古代的「霍乱」是指单纯的上吐下泻的急性肠胃炎症状,与19世纪因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而引发全球流行的霍乱,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在19世纪前,霍乱弧菌所导致的霍乱仅发生于印度次大陆与周边地区,过去在全球引发7次大流行,并随着每一次的大爆发而传播到新的地区,累积下来已造成数百万人丧生,成为许多国家的流行病。面对与拉肚子极为相似,却会导致死亡的霍乱,人们对其传播方式摸不着头绪,且难以解释为何同村的几个住户没有得到霍乱。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才弄清楚霍乱是怎么回事。1849年,英国医师斯诺(John Snow,1813-1858年),透过实验与统计学的方式找到霍乱的传染途径,并著书《霍乱传递方式研究》(On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ofCholera)。他指出,霍乱是透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与水传播,让人们意识到维持环境卫生与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霍乱的最好方式。尽管今日霍乱依然存在,但在发达国家(DevelopedCountry)来说是个相当罕见的疾病,现在霍乱主要流行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依中国近代著名医学家伍连德(1879-1960年)研究,霍乱大约是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传入中国江南地区。为与古代霍乱区隔,近代中国相关文献多将霍乱称作「吊脚痧」、「麻脚瘟」或是「时行霍乱」。清代吴江震泽(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医家费善庆所着的《垂虹识小录》,为记载苏州吴江地区的地方志。该书卷七载,「道光辛巳(1821年)六七月间,江浙大疫,初起足麻不能伸,名为脚麻痧,又名吊脚痧,患此者或吐或泻,骤如霍乱,甚至顷刻殒命者,日数人」。这场霍乱大流行前后延续五年,是清代江南地区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最为广泛的传染病。尽管清政府对此采取一系列的救治防疫措施,但传统的救治方法、药方都对霍乱不管用,因此直到20世纪初叶,霍乱依然是中国相当严重的传染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6、7月间,杭州霍乱流行,据当时报导称死者有一万人。这是因为清代以来,江南地区如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人口逐渐稠密,在城市开发、排水与自来水系统不足的情况下,河川污染的情形越发严重,民众只好自行凿井取水。但水井深度不足,井水也容易受到污染。由于人们依然维持仰赖直接饮用河水井水的习惯,便成为霍乱流行的基础。

介绍霍乱病的论文

通常情况下,霍乱俗称二号传染病、触恶,早期被译为虎烈拉。具体情况分析如下:霍乱一般是指摄入的食物或水源等受到了霍乱弧菌感染,从而引起的急性、腹泻性传染性疾病,俗称二号传染病,而在中医上还被俗称为触恶。霍乱发病急、传播快,并且波及面广,容易出现大流行的现象,主要传染源为霍乱患者和带菌者,其吐泻物中往往存在大量的霍乱弧菌,是造成疾病的传播主要因素。在感染后,患者可能会在数小时内出现腹泻、脱水的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循环衰竭,甚至容易出现死亡的情况,是比较危险的。霍乱患者通常需要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严格的隔离,并且还需要及时采取治疗,通常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环丙沙星缓释片、盐酸多西环素片、诺氟沙星片等药物进行治疗,是可以痊愈的。

做人要低调,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

霍乱是感受时行疫疠之邪而发病急骤,病变在顷刻之间挥霍撩乱的疾病。多见于夏秋雨湿较盛的季节。以发热、剧烈腹痛、频繁呕吐、水样泄泻等证候表现为重要特点。西医的霍乱、副霍乱、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1、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起病急骤,来势凶猛。 2、临床表现以发热、暴吐下利、腹痛如绞为特征。 3、多有暴饮暴食、不洁饮食病史,或周围有类似同样病例的发生。 本病多因饮食不慎而感受时行疫疠之邪,损伤脾胃,而致*浊疫毒阻遏中焦,气机逆乱,升降失司,清浊相混,乱于胃肠。 若气机逆乱,开合失司,阳气内郁,而见汗出肢冷,是为寒证;若出现身热、躁扰,小便黄赤,舌苔黄腻,又为热证。气机窒塞,上下不通,则呕吐剧烈,泄泻频频。吐泻伤津,筋脉失养,可见转筋挛缩、四肢抽搐。津伤气泄,甚者导致亡阴亡阳,病情危重。 霍乱总的治疗原则为芳香泄浊、化湿和中。结合不同证候表现,可分别兼以温化寒湿、清热化湿、辟*解毒、养阴救逆、回阳固脱等。 湿热证[证见]发热较重,骤然暴吐暴泻,吐物酸腐热臭,泻下如米泔水,热臭难闻,腹中绞痛,甚则转筋拘挛,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辟*泄浊。 [方药]1、主方:蚕矢汤(王孟英《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加减处方:黄连10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大豆黄卷12克,薏苡仁25克,法半夏9克,通草8克,蚕砂10克,木瓜12克,吴茱萸6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2剂。 若脘痞、干呕较甚者,加竹茹10克、川朴10克、白豆蔻8克。若手足厥冷、腹痛自汗、口渴、唇甲青紫、小便黄赤、六脉俱伏者,是为热盛厥深,可加石膏30克、竹叶12克、天花粉15克。 2、中成药(1)玉枢丹,每次服~克,每日3次。 (2)行军散,每次服~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王氏连朴饮加减(钟喜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手册》) 处方:川黄连9克,厚朴9克,石菖蒲9克,法半夏10克,淡豆豉10克,山栀10克,火炭母15克,救必应25克,穿心莲15克,佩兰10克,芦根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寒湿证[证见]恶寒发热,骤发吐泻交作,吐出物如米泔水,泻下清稀如水,腹部冷痛,喜按喜温,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头身疼痛,胸脘痞闷,四肢厥冷。医学教育网整理舌淡红,苔白浊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浊,温中散寒。 [方药]1、主方:藿香正气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苏叶9克,藿香10克,白芷9克,桔梗6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厚朴9克,大腹皮10克,白术10克,茯苓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兼见心烦、口渴、苔黄者,加黄连9克、竹茹10克、干姜6克。 呕吐频频、脉沉伏者,加吴茱萸6克、肉桂8克、丁香6克。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加熟附子12克、干姜9克。若吐利甚、手足厥逆、转筋拘急者,加吴茱萸6克、木瓜9克、熟附子12克。 2、中成药(1)藿香正气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2支,每日3次。 (2)十香丸,每次服6克,每日2~3次。 (3)理中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丸,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纯阳正气丸加减(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处方:陈皮9克,丁香6克,茯苓15克,苍术8克,白术10克,藿香10克,姜半夏9克,肉桂6克,青木香6克,花椒叶6克,吴茱萸6克,甘草5克。医学教育网整理水煎服,每日2剂。 毒*证[证见]发热,卒然腹中绞痛,痛甚如刀割,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躁闷乱,甚则面色青惨,昏愦如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 舌淡苔白,脉象沉伏。 [治法]辟*解毒,利气宣阳。 [方药]1、主方:玉枢丹(王《是斋百一选方》)加减处方:山慈菇12克,续随子10克,大戟8克,白芷10克,五倍子10克,雄黄8克,紫苏12克,石菖蒲12克,郁金10克,草果8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邪气过盛,可先用烧盐方医学教育网整理(单用烧盐热水调饮,以手指探吐)探吐,一经吐水,则烦闷可减,诸窍宣畅,再服汤药。若腹胀而欲泻不出者,可加厚朴10克、大黄8克(后下)、枳实8克。 2、中成药苏合香丸,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瓜蒂散(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处方:瓜蒂、赤小豆各等份,共研为末,每次服3克,用豆豉煮汤送服。用于毒*证,得快吐乃止。初起邪在胃脘,欲吐而吐不出者,用此法以导邪上越,得吐则烦闷燥乱可止,诸窍宣畅。 伤阴证[证见]吐泻频作不止,吐泻如米泔水样,神疲乏力,目眶陷,皮肤皱瘪,声嘶,心烦,口渴引饮,呼吸短促,尿少或尿闭。舌干红无苔,脉细数。 其他疗法[治法]益气养阴,生津救逆。 [方药] 1、主方:生脉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味处方:西洋参15克,麦冬20克,五味子10克,干地黄30克,玄参18克,白芍15克,竹茹12克,法半夏12克,芦根20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渴甚者,加乌梅10克、天花粉30克。声嘶难言、气促者,加竹沥水30毫升、鹅管石9克、诃子9克。手足蠕动、时时欲脱者,加龙骨25克、鳖甲15克、龟板15克。 2、中成药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每次2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大定风珠加减(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白芍15克,阿胶8克(烊化),生龟板15克,生地黄18克,火麻仁10克,五味子10克,生牡蛎18克,麦冬15克,生鳖甲18克,西洋参12克,炙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2剂。 亡阳证[证见]吐泻过剧,四肢厥冷,汗出身凉,气息微弱,语声低怯,恶寒倦卧,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微。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 1、主方:回阳救急汤(陶华《伤寒六书》)加减处方:熟附子10克,干姜9克,肉桂5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茯苓25克,陈皮10克,法半夏9克,五味子8克,白芷10克,炙甘草10克。 水煎服。 若下利不止、面赤、干呕而烦躁、脉伏者,加葱白10克、童便50毫升、猪胆汁8~10亳升。腹痛甚者,加白芍20克。大汗不止者,加山茱萸15克。呕吐剧烈者,加生姜9克、紫苏梗10克。 2、中成药参附注射液,10~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 3、单方验方:通脉四逆汤合参附汤加减(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红参12克,熟附子10克,干姜9克,葱白10克,童便50毫升(冲),猪胆汁5毫升(冲),白芍15克,生姜6克,吴茱萸9克。水煎服,每日2剂。 1、刮痧治疗于患者肩颈、脊背、胸前、胁肋等处,医学教育网整理用光滑的瓷匙蘸菜油(或万花油)自上而下刮之,以局部皮肤出现红紫色为度。有助于宣通经络,祛邪外出,减轻霍乱症状。 2、救治转筋法用白酒200毫升,加樟脑15克,摇匀,涂抹于转筋拘挛之硬处,然后用力摩擦,具有缓急止痛作用。

请问写骄傲自大行吗?

介绍霍乱病的论文范文

霍乱不及时治疗极易导致各种并发症,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可能引发的并发症有:1、肾功能衰竭。由于休克得不到及时纠正和低血钾所引起,表现为尿量减少和氮质血症,严重者出现尿闭,可因尿毒症而死亡。2、急性肺水肿,代谢性酸中毒可导致肺循环高压,后者又因补充大量不含碱的盐水而加重。3、其他,如低钾综合征、心律不齐及流产等。临床上以起病急剧、剧烈泻吐、排泄大量米泔水样便、脱水、肌痉挛和尿闭为特征,严重者可因休克、尿毒症或酸中毒而死亡。霍乱病人的肠黏膜细胞基本上是完好的,看不到明显的病变,更不像痢疾那样有出血、坏死、糜烂和溃疡。经过多学科的联合研究,终于揭开了谜底:原来,霍乱的发病方式与众不同。它不是用毒素杀死人体的肠道细胞,而是采取强迫手段,让肠道细胞不停地干活,导致细胞"过劳死"。

霍乱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无痛性腹泻、米泔水样腹泻。患者多有肌肉不明性疼痛、严重脱水、肌肉痉挛和外周循环衰竭等症状。一九六二年《国际卫生条例》将继发性霍乱并入霍乱项中,中国大陆现基本已消除了这种疾病,但它仍然是发生在国外的高危流行病之一。因此,了解这种病症的传播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一、霍乱的传播途径1、经水传播水在霍乱蔓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河流、水道、池塘、湖泊和港口水极易受到污染。在夏季和秋季的中国,人们经常在上述水资源地直接洗漱、洗菜、洗澡。这些生活习惯大大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为霍乱在人群中传播提供了机会。通过水传播出现的强烈流行病,病人一般沿着污染的水源密集分布。在细菌浓度低、细菌毒力弱以及人群免疫力高的地区,也可发现散发病例。2、通过食物传播霍乱可以通过食物传播,食物传播霍乱的作用仅次于水。但在安全饮用水覆盖的地区,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而染上霍乱的病例会多于水传播。3、生活接触联系传播与患者或携带者直接接触或直接接触被弧菌污染的物品,也会有很大概率感染霍乱。人群在频繁接触传染人员和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霍乱通常在小范围内爆发。这种类型的霍乱很难界定,到底是通过食物还是饮用水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由于多发灶的出现,不应只因此即断定为生活接触联系传播。4、通过媒介昆虫传播当这种疾病流行时,苍蝇可以用来携带细菌。在霍乱爆发地区,有相关检测人员发现从受感染地区捕获的苍蝇上携带有霍乱病菌。二、切断霍乱传播途径的方法1、管理感染源设置肠道门诊,以便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人,早期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2、切断传输方式加强水消毒和食品管理,确保水的安全,良好的卫生设施可明显降低霍乱传播的风险。在保护区内改善供水和卫生,彻底消毒病人和带菌者的排泄物。消除苍蝇和其他媒介是及时保护霍乱尚未爆发的地区,有效控制霍乱流行的好方法。3、保护易感人群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抵抗能力差的人群可接种霍乱疫苗,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疫苗的效果并不理想,理想的口服疫苗正在研究中。霍乱可以引起许多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低钾血症、心律失常和流产等。因此,在发现周遭有霍乱病人时,不仅要及时治疗这种疾病。同时,更应及时切断传染途径,从而避免由于霍乱大规模爆发而引起更大的危害。

霍乱是一种传染病,致死率极高,传染性极强,通常患者在得上霍乱这种传染病之后,就会出现长时间的上吐下泻症状,严重的时候就会导致身体内部缺水,患者在这种情况下形似骷髅,慢慢的,如果没有及时的就医治疗的话,很有可能患者就会出现死亡的现象,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疾病,到我们的身体中,一定要注意饮食安全卫生,因为这种疾病的传染媒介是蝇虫,尤其是进入夏季之后,外面售卖的食物很容易就会被蝇虫所沾染,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尽量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

在日常生活当中除了要避免在外界接触一些露天售卖的食物,还需要保持个人卫生,尤其是在集体生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所在的区域打扫干净卫生,定期的对宿舍环境进行消毒,如果发现宿舍当中的人突然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一定要及时的去就医诊治,而且在患者走后,将宿舍中的所有物品进行完全的消毒,并且避免去用一些患者日常使用的物品,同时也要做好自我隔离,防止因为自己被传染上这种疾病而再去传染上其他人。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说当我们外出就餐的时候,一定要找一家干净且卫生的店铺,千万不要为了图便宜或者是因为某家的食物味道比较好,而去那些卫生条件不达标准的店铺中就餐,因为这样的话,自己很容易就会传染上肠胃疾病,而且在夏季我们更要注意食物安全问题,如果遇到食物出现腐败变质的现象,一定要及时的将这些食物丢弃,并且将盛放这些食物的器皿进行消毒,而且在饮水时也一定要将水烧开后再饮用。

首先要提高免疫力,然后注意手部和口部卫生,同时不要吃不熟的食物。这种病毒传播力较快、能够危害人体健康、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是甲等传染病、后遗症较为严重等。

介绍霍乱病的论文题目

一、全球霍乱流行现状 霍乱是由霍乱孤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属“国境卫生检疫传染病”之一、甲类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有剧烈吐泻、脱水、周围循环衰竭。流行特征:发病急、传播快、涉及面广、初期病死率高。医学教育网 始于1961年印度尼西亚的埃尔托生物型O1霍乱孤菌的传播所致的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至今已波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一些亚非国家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1991年侵入秘鲁后,引起本世纪以来拉丁美洲的首次大流行。1993年在全世界所有地区继续发展;1993年有78个国家报告了霍乱,单就孟加拉而言,每年就有约3万人因霍乱而死亡,全球估计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霍乱。七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的病原体均属于O1群霍乱孤菌,前六次是由古典型霍乱孤菌所致;第七次大流行则是由埃尔托型霍乱孤菌引起。1992年在印度马德拉斯、泰米尔纳德发生了由不被霍乱孤菌O1抗血清凝集的非O1群霍乱引起的典型霍乱样疾病的流行,这些流行株属于至今尚未曾记载过的新血清型霍乱孤菌,定名为O139霍乱孤菌。1993年1月中旬在孟加拉国南部发生了一起类似霍乱的急性水泻爆发;至2月中旬有1万多人患病,500人死亡,经证实这次在孟加拉国的霍乱样大爆发也是由霍乱孤菌非O1型引起的。1994年4月缅面的仰光报告了一起由O139群霍乱孤菌引起的霍乱爆发,至4月底波及仰光省的每一个乡,已有1300多例住入指定医院,至少有8人死亡。非O1群霍乱孤菌引起霍乱样疾病的流行在世界上是首次,也是霍乱历新的发展。由于人群对该菌株缺乏免疫力,O139霍乱有可能取代O1群霍乱孤菌蔓延至世界各国,尤其是亚、非、拉美各国和地区,这些流行可能标志着第八次霍乱大流行的开始。WHO要求任何国家查由由O139霍乱孤菌引起的霍乱病例应与O1群霍乱孤菌所至霍乱同样对待,并向WHO作疫情报告。各国卫生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 新中国从建立开始,党和政策就对霍乱的防治给予极大的重视。建国后不久,古典型霍乱即没有在我国发生。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于1961年传入我国阳江,传入后在沿海地区引起广泛流行。我国最先用第IV组霍乱噬菌体鉴别法证实其病原为埃尔托型霍乱孤菌。经过大力防治,于1965年得到基本控制。但由于十年*中众所周知的原因,1973年疫情再次发生,1979—1981年间形成第二个流行高峰,随后在八十年代疫情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并且波及面较广。霍乱孤菌的血清主要为小川型和稻叶型。在我国的优势流行菌型分布上,1961年传入并引起流行的为小川1a,1964年后为小川1b,1978年稻叶1d传入后成为优势流行菌型,但近年一些地区又有变化。霍乱的地理分布常以沿海、沿江的港口、城镇及口岸地区为主,如广东、广西、浙江、云南等;但内地、山区亦有发生。就主要流行区广东、广西而言,近三十年来,广西地区曾有9年大小不同的流行,累计病例数近四千人。广西沿海地区如钦州、北海一带是广西霍乱的主要流行地区。从广西地区霍乱流行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广西地区霍乱间歇期不具规律,而广东湛江地区及海南霍乱疫情散发或停息可能是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1961—1985年广东西部的湛江地区与广西沿海地区疫情呈正相关,且前者对后者有回归作用。但1987年北海、合浦、防城、钦州四市县发生一次较大流行,共发病1093例;据分析当时广东西部未发病而广西沿海已有流行。经广西区卫生防疫站证实是由于过境越南难民埃尔托霍乱带菌者引起的霍乱流行,主要流行菌型为稻叶3b,这是稻叶3b作为优势菌型在国内的首次出现。但董氏则认为该次大流尚不能排除是北部湾海域的海生动物作为疫源以及菌型变异所致。广东省1990霍乱发病数居全国之首;疫还必须主要分布在粤东的汕头市区和各县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深圳、广州、东莞、珠海等7市11县;值得注意的是流行菌型变为小川1b型,预示流行趋势可能有新的转折。 二、灌南县1994年埃尔托霍乱案例资料 1994年7月25日首次在长茂乡头图村发现1例埃尔托霍乱病人,之后在全县引起散发及局部爆发。共发病12例,男女之比:1,职业主要是农民、散童及小学生,临床类型都为中重型,发病率为万。无阳性带菌者。发病高峰时间为9月上中旬,该旬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水。长茂乡爆发点共发病4例,发病率为万,阳性水检出率为. (一)与霍乱流行有关的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北纬34°06′,东经119°21′,是淮阴市的沿海县,县内有22个乡(镇),325个村,64万多人口。县内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水土质偏碱(平均),这很适宜于唉尔托孤菌的土长繁殖。 广大农村卫生设施较差,群众有用生粪施肥的习惯,增加了埃尔托孤菌的污染范围。群众吃用沟塘浅井水的比例较大,喝生水的现象较为普遍,沿海群众又有生食海产品的习惯,这些都增加了埃乐托孤菌的感染机会。 我县堆沟港、九队,设有3个海洋捕捞公司,有48条机船、16条帆船,有长期出海海员612人,临时海员300人左右,经常出海捕渔,来往于疫点,随时有将霍乱带出带入的危险,县内还有4个乡属渔业社,有大小船只300余条,经常在内河捕渔运输,所有船上卫生设施较差,大部分没有专用马桶,在水中大便的现象普遍存在,在疫情的传播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灌南县霍乱流行史 自1965年埃尔托霍乱传入我县以来,近30年中,除1968—1974年*期间未搞疫源检索疫情不明外,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1965—1977年的十三年中,疫情呈高度散发,菌种鉴定均为埃尔托型霍乱孤菌非流行株(抗性株)引起的,1978年由于流行株(敏感株)的传入,引起我县范围内的第一次流行,至1981年由于稻叶型1d(复愈株),引起我县范围内的第二次流行,1986年全县发病60人,检出带菌者5人,成了我县埃尔托霍乱的第三次流行,流行强度和流行的优势菌株和第二次流行相似。 (三)流行表现医学教育网 1、流行强度 今年全县共发病12例,发病率为万,未检出阳性带菌者。长茂乡爆发点共发病4例,发病率为万,阳性水检出率为. 2、时间分布 今年首发病例7月25日(长茂乡头图村1组),末例是9月14日,持续50天。 7月下旬发病3例,8月发病2例,9月上中旬达峰,发病7例,占总病例数的. 3、地区分布 1994年疫情分布在7个乡9个村,分别占总数的和,其地区分布见表3和表1. 疫情的地区分布特点: (1)病人皆分布在潮河及其分支沿岸; (2)以散发为主,局部有爆发,病人都是一户一例,无家庭集聚性,以乡计算,发病率超过1/万的只有长茂乡(万),发病率超过万也只有2个乡三口乡(万)和汤沟乡(万),其余乡均在万以下。 (四)传染源特征 1、首发病例和重点疫区的调查 长茂乡头图村1组首发病人林小岗为一8岁男性散童,病前一周无外出史,也无类似腹泻病人接触史。由于天气炎热下河洗澡并喝了大量生水而导致感染发病。由于疫点迅速彻底消毒,及时隔离治疗传染源,全乡进行预防服药,疫情未扩散蔓延,无一例续发病例发生。 病原学调查:对长茂乡4例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及周围人群连续三个采便培养,结果188人均为阳性。外环境的河塘水浅井水水源份中检出埃尔托孤菌5份,阳性率.免疫学调查:选择长茂乡已发生埃尔托霍乱的村组及基本条件相似但尚无疫情的村组各采静脉血2ml350份,男女各半,按<10岁、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以上7个组每组各50份,分离好血清已送省站测定抗体。 2、传染源类型 病人12例,无阳性带菌者,病人皆为中重型,其中中型4例、重型8例,发病率分别为万和万。 3、性别和年龄医学教育网 病人中最小年龄为5岁,年龄为61岁,除0—4,30—49岁外各年龄组都有发病,其中构成比5—、10—、20—、50—、60—分别为50%,、、、. 病人中男性7例,女性5例,男女之比为:1. 4、职业分布 12例埃尔托霍乱病人中,农民5例,散童4例、小学生3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5%. 5、发现方式 12例病人中有4例是在响水县确诊的,其余例都是从我县各乡卫生院肠道门诊送检中检出的,病人检出率为. (五)传播途径 今年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水,长茂乡水样监测结果,8份水样中有5份检出埃尔托霍乱孤菌,阳性率高在,人们饮用这种污染的水或在这种水中劳动、游泳,就会感染发病。 调查中发现每个病家中都有一定数量的苍蝇,因未进行疫点苍蝇监测,故还不能确定苍蝇在传播率病上起何作用。 (六)病原体特征医学教育网 今年我县上报疫情均为细菌学确诊的病人,从病人中分离出菌种12株,以各类水源中分离菌种5株,共17株,鉴定均为埃尔托小川血清型,未作生物学分型。 (七)流行因素分析 1、病原体在环境中普遍存在:长茂乡水样监测结果,河水、塘水、浅井水中均检出埃尔托霍乱孤菌,阳性率高达,这就说明在人们生活的外环境中普遍存在埃尔托霍乱孤菌。 2、气候因素:今年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持续时间长,给埃尔托孤菌繁殖造成了有利的条件。 3、环境卫生条件差、苍蝇密度高。 4、安全用水覆盖率低,卫生知识水平低,设施落后,安全用水仅占总人口的,农民饮用生水的习惯比较普遍,对“病从口入”缺乏认识。 5、人群免疫力减退,防制意识有所下降:我县自1987年以来未发生1例埃尔托霍乱病人及阳性带菌者,人们防制该病的警惕性有所下降,同时有免疫人群免疫力的减退及易感人群的增加。 (八)所采取的防疫措施 1、建立肠道门诊以利于病人的早期发现和隔离:从5月1日起普遍在县乡级各医疗单位设立肠道门诊、绝大部分达到了“三专五有”的要求。对“三无一水”(无热无腹痛无脓血的水样便)或原因不明的腹泻病人一律先采样后服药或边采样边服药。今年我县12例病人中有8例是在我县卫生防疫站确诊的,都是从肠道门诊送检中检出的。今年5—9月份共粪检377份,粪检率为%(登记1008人),达到了省卫生厅规定的15%以上。 2、及时对病家进行隔离消毒以降低续发感染:我县卫生防疫站接到每一个疑似霍乱报告后,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病家进行隔离消毒(随时消毒与终末消毒),特别注意对病人粪便、呕吐物及所有污染场所的消毒,病人发病前三天内可能污染过的地方和物品也进行了严格的消毒。由于隔离及时,消毒彻底,今年我县无一例续发病例发生。 3、加强“三管一灭”工作是预防、控制和扑灭疫情的强有力措施:这项工作目前都未达到卫生要求,尤其是水改、粪管、灭蝇工作差距更大,农村饮用水多没有消毒,城镇粪便管理不差,大小便倒入或流入下水道,直接污染了河塘水及水产品,农民家中苍蝇密度高。因此要想尽早降低我县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就必须要加快“三管一灭”工作的进展速度。

看到这个小故事,自己也想说点什么。下面这边文章希望能满足你的要求。立意:认清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努力。我们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奋勇直前而不是颓废下去。生命中总会有晦涩阴暗,有阴霾笼罩。如果心灵不能走出来,那么,我们可能永远生活在阴霾之下,反之我们却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正如章太炎完成了著作《霍乱论》。正文如下: 每个人在取得成功之前,多少都会有那么一些辛酸苦楚,人不是生来就很优秀,而是在自己的努力中不断是自己编的更优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种种的困难和失落。但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去努力而不是颓废。 生命中总会有晦涩阴暗的一面,但是,心灵却不可因此而笼上层层阴霾。面对阴暗昏惑,不生怨艾,冲破心灵的雾障,完成艰难的突围,这是一种多么广博的胸怀与境界。 一颗蒙受诬陷的赤子之心,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没有地方,没有机会去辩解,只有一个因“乌台诗案”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大酱缸。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生死之际。”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情怀,出自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目的是想赦免自己受苦的心灵。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了淡泊与宁静。 苏轼的人生在我看来,便是精彩之中见厚重,曲折之中见永恒。这一切使他经历了一种无需声张的充实,一种不理会哄闹、心无芥蒂的微笑,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路遥,命运对他来说有太多的悲苦,但他却在最恶劣的环境下,战胜了如潮水般袭来的病魔。他说,当爱的暖流穿过感情的冻土地带,青春便蓬勃生长起来。他向往《白塔船》中吉尔吉斯的自由生活,渴望成为《鲁勉采娃》中坚强的爱国者。在最后的光阴里,他用生命抒写了《平凡的世界》。 不管生命还能延续多久,他勇敢地直面惨淡的生活,冲破心灵的重重雾障,人生从此峰回路转。面对困厄,似乎可以这样淡定地释然: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边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 历史上,伯夷、叔齐守节采薇,饿死首阳;屈子怀沙,行吟泽畔,投身汨罗。他们在充斥着欲望、黑白颠倒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而在心灵世界中却完成了最神圣最完美的突围。大千世界依然纷纷攘攘,现代社会也不乏物欲横流。我们要像先哲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守护一颗真正淡泊宁静的心。我坚信,当我们的心灵清如明月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之河一定会澄澈明净。 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用梦想之翼,冲破心灵的雾障,走向美好的人生。

低调转变改变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反省知错能改认清你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认清自我自省的力量认清自我——人生良药

这个题材很不错

介绍霍乱病的论文怎么写

一、全球霍乱流行现状 霍乱是由霍乱孤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属“国境卫生检疫传染病”之一、甲类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有剧烈吐泻、脱水、周围循环衰竭。流行特征:发病急、传播快、涉及面广、初期病死率高。医学教育网 始于1961年印度尼西亚的埃尔托生物型O1霍乱孤菌的传播所致的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至今已波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一些亚非国家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1991年侵入秘鲁后,引起本世纪以来拉丁美洲的首次大流行。1993年在全世界所有地区继续发展;1993年有78个国家报告了霍乱,单就孟加拉而言,每年就有约3万人因霍乱而死亡,全球估计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霍乱。七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的病原体均属于O1群霍乱孤菌,前六次是由古典型霍乱孤菌所致;第七次大流行则是由埃尔托型霍乱孤菌引起。1992年在印度马德拉斯、泰米尔纳德发生了由不被霍乱孤菌O1抗血清凝集的非O1群霍乱引起的典型霍乱样疾病的流行,这些流行株属于至今尚未曾记载过的新血清型霍乱孤菌,定名为O139霍乱孤菌。1993年1月中旬在孟加拉国南部发生了一起类似霍乱的急性水泻爆发;至2月中旬有1万多人患病,500人死亡,经证实这次在孟加拉国的霍乱样大爆发也是由霍乱孤菌非O1型引起的。1994年4月缅面的仰光报告了一起由O139群霍乱孤菌引起的霍乱爆发,至4月底波及仰光省的每一个乡,已有1300多例住入指定医院,至少有8人死亡。非O1群霍乱孤菌引起霍乱样疾病的流行在世界上是首次,也是霍乱历新的发展。由于人群对该菌株缺乏免疫力,O139霍乱有可能取代O1群霍乱孤菌蔓延至世界各国,尤其是亚、非、拉美各国和地区,这些流行可能标志着第八次霍乱大流行的开始。WHO要求任何国家查由由O139霍乱孤菌引起的霍乱病例应与O1群霍乱孤菌所至霍乱同样对待,并向WHO作疫情报告。各国卫生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 新中国从建立开始,党和政策就对霍乱的防治给予极大的重视。建国后不久,古典型霍乱即没有在我国发生。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于1961年传入我国阳江,传入后在沿海地区引起广泛流行。我国最先用第IV组霍乱噬菌体鉴别法证实其病原为埃尔托型霍乱孤菌。经过大力防治,于1965年得到基本控制。但由于十年*中众所周知的原因,1973年疫情再次发生,1979—1981年间形成第二个流行高峰,随后在八十年代疫情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并且波及面较广。霍乱孤菌的血清主要为小川型和稻叶型。在我国的优势流行菌型分布上,1961年传入并引起流行的为小川1a,1964年后为小川1b,1978年稻叶1d传入后成为优势流行菌型,但近年一些地区又有变化。霍乱的地理分布常以沿海、沿江的港口、城镇及口岸地区为主,如广东、广西、浙江、云南等;但内地、山区亦有发生。就主要流行区广东、广西而言,近三十年来,广西地区曾有9年大小不同的流行,累计病例数近四千人。广西沿海地区如钦州、北海一带是广西霍乱的主要流行地区。从广西地区霍乱流行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广西地区霍乱间歇期不具规律,而广东湛江地区及海南霍乱疫情散发或停息可能是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1961—1985年广东西部的湛江地区与广西沿海地区疫情呈正相关,且前者对后者有回归作用。但1987年北海、合浦、防城、钦州四市县发生一次较大流行,共发病1093例;据分析当时广东西部未发病而广西沿海已有流行。经广西区卫生防疫站证实是由于过境越南难民埃尔托霍乱带菌者引起的霍乱流行,主要流行菌型为稻叶3b,这是稻叶3b作为优势菌型在国内的首次出现。但董氏则认为该次大流尚不能排除是北部湾海域的海生动物作为疫源以及菌型变异所致。广东省1990霍乱发病数居全国之首;疫还必须主要分布在粤东的汕头市区和各县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深圳、广州、东莞、珠海等7市11县;值得注意的是流行菌型变为小川1b型,预示流行趋势可能有新的转折。 二、灌南县1994年埃尔托霍乱案例资料 1994年7月25日首次在长茂乡头图村发现1例埃尔托霍乱病人,之后在全县引起散发及局部爆发。共发病12例,男女之比:1,职业主要是农民、散童及小学生,临床类型都为中重型,发病率为万。无阳性带菌者。发病高峰时间为9月上中旬,该旬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水。长茂乡爆发点共发病4例,发病率为万,阳性水检出率为. (一)与霍乱流行有关的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北纬34°06′,东经119°21′,是淮阴市的沿海县,县内有22个乡(镇),325个村,64万多人口。县内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水土质偏碱(平均),这很适宜于唉尔托孤菌的土长繁殖。 广大农村卫生设施较差,群众有用生粪施肥的习惯,增加了埃尔托孤菌的污染范围。群众吃用沟塘浅井水的比例较大,喝生水的现象较为普遍,沿海群众又有生食海产品的习惯,这些都增加了埃乐托孤菌的感染机会。 我县堆沟港、九队,设有3个海洋捕捞公司,有48条机船、16条帆船,有长期出海海员612人,临时海员300人左右,经常出海捕渔,来往于疫点,随时有将霍乱带出带入的危险,县内还有4个乡属渔业社,有大小船只300余条,经常在内河捕渔运输,所有船上卫生设施较差,大部分没有专用马桶,在水中大便的现象普遍存在,在疫情的传播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灌南县霍乱流行史 自1965年埃尔托霍乱传入我县以来,近30年中,除1968—1974年*期间未搞疫源检索疫情不明外,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1965—1977年的十三年中,疫情呈高度散发,菌种鉴定均为埃尔托型霍乱孤菌非流行株(抗性株)引起的,1978年由于流行株(敏感株)的传入,引起我县范围内的第一次流行,至1981年由于稻叶型1d(复愈株),引起我县范围内的第二次流行,1986年全县发病60人,检出带菌者5人,成了我县埃尔托霍乱的第三次流行,流行强度和流行的优势菌株和第二次流行相似。 (三)流行表现医学教育网 1、流行强度 今年全县共发病12例,发病率为万,未检出阳性带菌者。长茂乡爆发点共发病4例,发病率为万,阳性水检出率为. 2、时间分布 今年首发病例7月25日(长茂乡头图村1组),末例是9月14日,持续50天。 7月下旬发病3例,8月发病2例,9月上中旬达峰,发病7例,占总病例数的. 3、地区分布 1994年疫情分布在7个乡9个村,分别占总数的和,其地区分布见表3和表1. 疫情的地区分布特点: (1)病人皆分布在潮河及其分支沿岸; (2)以散发为主,局部有爆发,病人都是一户一例,无家庭集聚性,以乡计算,发病率超过1/万的只有长茂乡(万),发病率超过万也只有2个乡三口乡(万)和汤沟乡(万),其余乡均在万以下。 (四)传染源特征 1、首发病例和重点疫区的调查 长茂乡头图村1组首发病人林小岗为一8岁男性散童,病前一周无外出史,也无类似腹泻病人接触史。由于天气炎热下河洗澡并喝了大量生水而导致感染发病。由于疫点迅速彻底消毒,及时隔离治疗传染源,全乡进行预防服药,疫情未扩散蔓延,无一例续发病例发生。 病原学调查:对长茂乡4例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及周围人群连续三个采便培养,结果188人均为阳性。外环境的河塘水浅井水水源份中检出埃尔托孤菌5份,阳性率.免疫学调查:选择长茂乡已发生埃尔托霍乱的村组及基本条件相似但尚无疫情的村组各采静脉血2ml350份,男女各半,按<10岁、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以上7个组每组各50份,分离好血清已送省站测定抗体。 2、传染源类型 病人12例,无阳性带菌者,病人皆为中重型,其中中型4例、重型8例,发病率分别为万和万。 3、性别和年龄医学教育网 病人中最小年龄为5岁,年龄为61岁,除0—4,30—49岁外各年龄组都有发病,其中构成比5—、10—、20—、50—、60—分别为50%,、、、. 病人中男性7例,女性5例,男女之比为:1. 4、职业分布 12例埃尔托霍乱病人中,农民5例,散童4例、小学生3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5%. 5、发现方式 12例病人中有4例是在响水县确诊的,其余例都是从我县各乡卫生院肠道门诊送检中检出的,病人检出率为. (五)传播途径 今年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水,长茂乡水样监测结果,8份水样中有5份检出埃尔托霍乱孤菌,阳性率高在,人们饮用这种污染的水或在这种水中劳动、游泳,就会感染发病。 调查中发现每个病家中都有一定数量的苍蝇,因未进行疫点苍蝇监测,故还不能确定苍蝇在传播率病上起何作用。 (六)病原体特征医学教育网 今年我县上报疫情均为细菌学确诊的病人,从病人中分离出菌种12株,以各类水源中分离菌种5株,共17株,鉴定均为埃尔托小川血清型,未作生物学分型。 (七)流行因素分析 1、病原体在环境中普遍存在:长茂乡水样监测结果,河水、塘水、浅井水中均检出埃尔托霍乱孤菌,阳性率高达,这就说明在人们生活的外环境中普遍存在埃尔托霍乱孤菌。 2、气候因素:今年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持续时间长,给埃尔托孤菌繁殖造成了有利的条件。 3、环境卫生条件差、苍蝇密度高。 4、安全用水覆盖率低,卫生知识水平低,设施落后,安全用水仅占总人口的,农民饮用生水的习惯比较普遍,对“病从口入”缺乏认识。 5、人群免疫力减退,防制意识有所下降:我县自1987年以来未发生1例埃尔托霍乱病人及阳性带菌者,人们防制该病的警惕性有所下降,同时有免疫人群免疫力的减退及易感人群的增加。 (八)所采取的防疫措施 1、建立肠道门诊以利于病人的早期发现和隔离:从5月1日起普遍在县乡级各医疗单位设立肠道门诊、绝大部分达到了“三专五有”的要求。对“三无一水”(无热无腹痛无脓血的水样便)或原因不明的腹泻病人一律先采样后服药或边采样边服药。今年我县12例病人中有8例是在我县卫生防疫站确诊的,都是从肠道门诊送检中检出的。今年5—9月份共粪检377份,粪检率为%(登记1008人),达到了省卫生厅规定的15%以上。 2、及时对病家进行隔离消毒以降低续发感染:我县卫生防疫站接到每一个疑似霍乱报告后,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病家进行隔离消毒(随时消毒与终末消毒),特别注意对病人粪便、呕吐物及所有污染场所的消毒,病人发病前三天内可能污染过的地方和物品也进行了严格的消毒。由于隔离及时,消毒彻底,今年我县无一例续发病例发生。 3、加强“三管一灭”工作是预防、控制和扑灭疫情的强有力措施:这项工作目前都未达到卫生要求,尤其是水改、粪管、灭蝇工作差距更大,农村饮用水多没有消毒,城镇粪便管理不差,大小便倒入或流入下水道,直接污染了河塘水及水产品,农民家中苍蝇密度高。因此要想尽早降低我县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就必须要加快“三管一灭”工作的进展速度。

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患者因进食或饮用受霍乱菌污染的食物或食水,引致不适。 散播方式 病人排出带有霍乱弧菌的粪便,可循叁种途径污染食物: 病人如厕后没有洗手,其后又接触食物。 苍蝇等沾到病人的粪便,把细菌带到其他食物。 病人的粪便排到一些水源,如河水及海水中。如没有煮沸便饮用这些水,或生吃水中的海产,便有机会感染霍乱细菌。由於霍乱弧菌在咸淡水均能生存,而生存时间颇长,因此海产特别容易染有病菌。 经空气和口水传播霍乱弧菌的机会并不高,原因是霍乱弧菌较重,在空气中很快会跌到地上死亡,而口水所含有的霍乱弧菌数量极少,人体的抵抗力足以它们杀死。 潜伏期 数小时至5天不等。 徵状 呕吐、腹泻,及排出大量水质粪便,大便每日数次至数十次。持续的腹泻和呕吐会导致水分及电解质迅速流失,循环衰竭和休克。病人有下述症状:烦燥不安、表情呆滞、声音嘶哑、口渴、眼球下陷等。他们呼吸短促、脉膊细小、心音微弱、血压下降,严重者如得不到及时治理,便会死亡。 预防措施 前往霍乱疫区前,应接受防疫注射,功效约可持续六个月。但即使接受了注射,仍有可能染上霍乱。 保持食水清洁,将食水净化及消毒,并在饮用前煮沸。 彻底煮熟食物。霍乱病菌在摄氏100度时,3分钟便死亡。 避免食物互相污染,尤其是即食食品和生吃的食物。 注意个人卫生及保持地方清洁。

霍乱是我国法定报告甲类传染病中的一种。如果不及时治疗,如果很严重,霍乱,能够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霍乱最常见的感染原因引用被患者粪便直接间接。污染过的水。霍乱能产生毒素,造成分泌性腹泻,即使不再进食也会不断浮现。出现霍乱症状,立即前往附近医院就医。向医院提供就餐地点所用的食物等信息。

霍乱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无痛性腹泻、米泔水样腹泻。患者多有肌肉不明性疼痛、严重脱水、肌肉痉挛和外周循环衰竭等症状。一九六二年《国际卫生条例》将继发性霍乱并入霍乱项中,中国大陆现基本已消除了这种疾病,但它仍然是发生在国外的高危流行病之一。因此,了解这种病症的传播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一、霍乱的传播途径1、经水传播水在霍乱蔓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河流、水道、池塘、湖泊和港口水极易受到污染。在夏季和秋季的中国,人们经常在上述水资源地直接洗漱、洗菜、洗澡。这些生活习惯大大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为霍乱在人群中传播提供了机会。通过水传播出现的强烈流行病,病人一般沿着污染的水源密集分布。在细菌浓度低、细菌毒力弱以及人群免疫力高的地区,也可发现散发病例。2、通过食物传播霍乱可以通过食物传播,食物传播霍乱的作用仅次于水。但在安全饮用水覆盖的地区,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而染上霍乱的病例会多于水传播。3、生活接触联系传播与患者或携带者直接接触或直接接触被弧菌污染的物品,也会有很大概率感染霍乱。人群在频繁接触传染人员和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霍乱通常在小范围内爆发。这种类型的霍乱很难界定,到底是通过食物还是饮用水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由于多发灶的出现,不应只因此即断定为生活接触联系传播。4、通过媒介昆虫传播当这种疾病流行时,苍蝇可以用来携带细菌。在霍乱爆发地区,有相关检测人员发现从受感染地区捕获的苍蝇上携带有霍乱病菌。二、切断霍乱传播途径的方法1、管理感染源设置肠道门诊,以便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人,早期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2、切断传输方式加强水消毒和食品管理,确保水的安全,良好的卫生设施可明显降低霍乱传播的风险。在保护区内改善供水和卫生,彻底消毒病人和带菌者的排泄物。消除苍蝇和其他媒介是及时保护霍乱尚未爆发的地区,有效控制霍乱流行的好方法。3、保护易感人群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抵抗能力差的人群可接种霍乱疫苗,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疫苗的效果并不理想,理想的口服疫苗正在研究中。霍乱可以引起许多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低钾血症、心律失常和流产等。因此,在发现周遭有霍乱病人时,不仅要及时治疗这种疾病。同时,更应及时切断传染途径,从而避免由于霍乱大规模爆发而引起更大的危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