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内经病机论文

发布时间:

内经病机论文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黄帝内经五脏病机论文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方土,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像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冒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黄帝问:听说医内人士关于腑、脏观点也不尽相同,有人以脑、髓称为脏,有人以肠、胃称为脏,也有的把肠、胃、脑、髓都称为腑。向他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他们自己的认识。不知哪种观点是对钓,我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答:脑、髓、骨、脉管、胆囊、子宫,这六个器官是禀承地气阴精而生,皆有贮藏阴精的特性,像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其作用是藏而不泻,不像六腑那样传导排污,因此称为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个器官是禀承阳气所生,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运转不息,特点是泻面不藏,它们受纳并传导排泄五脏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浊物,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物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物,直接影响到五脏功能活动,若大便不通,糟粕停留过久或泻泄不已,都会使五脏受到侵扰,因此肛门的开合是否正常,反映五脏功能的旺盛与衰弱。所谓五脏功能,其特点是贮藏阴精而不像六腑那样向外传导和排泻,所以正常时五脏中必然充满着精气,而不会有糟粕存留其中。六腑的功能,其特点是消化、传导、排泻,而不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得充实,但却不会象五脏那样充满着精气。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冒充实了,但肠中还相对空虚,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相对空虚,这样依次传递。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黄帝问:十二经脉都有脉动部位,为何单接手腕挠动脉搏动处的气口脉便可诊断五脏的病变呢? 岐伯答:胃是盛贮饮食之器,叫做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经足太阴脾的运化输转,而能充养五脏之气。脾为太阴经,主输布津液,气口为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也属太阴经脉,主朝百脉,所以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于气口脉的。而五气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变,则鼻为之不利。几诊治之前必观察五官七窍以及前后二阴窍的变化,审视气口脉的虚实,察看其情志精神的状态以及病情的表现。对那些迷信鬼神的人,很难与其谈论至深的医理的,对那些不相信针灸治疗的人,也很难同他们讲什么针治的巧妙。有病不愿治疗的人,其病症必然无法施治,即使勉强治疗,也收不到应有的疗效。

(原文)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下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解读)“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 脉搏的小 、 大 、 滑 、 涩 、 浮 、 沉等表象,可以凭手指来分别 ; 五脏的气象,可以类推 出来 。 “ 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察听五脏的音声反应,可以意会 识别 到很多 ; 五色精微 的变化 ,可以用眼来观察 出不同之处 。在诊断中如能做到把气色与脉搏结合起来分析,就可以做到万无一失了。 “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 面上出现赤色 ( 赤者,心之色 ) ,脉搏 有喘气之向且坚强有力 ,诊断为病气积聚在腹中,常常妨碍饮食,这种病叫作心痹 ( 是指以心胸憋闷,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 它致病原因,是过于思虑,伤了心气,病邪乘虚而入。 “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 面上出现白色 ( 白 者, 肺 之色 ) ,脉搏 有喘气之向且有漂浮 ,上虚下实, 容易受到惊恐,有 病气积聚在胸中, 气 喘而且 易 虚惊,这种病叫作肺痹 ( 由皮痹入舍于肺而成,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咳嗽、喘息、胸满、烦闷不安等,由外邪闭阻肺气或因皮痹日久不愈,病情发展所致 ), 它致病的原因,是由于寒热,并在醉后 行 房。 “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 面上出现青色 ( 青 者, 肝 之色 ) ,同时脉搏长而弦,并且左右弹指,这是病气积在心下,撑拄两胠,这种病叫作肝痹 ( 五脏痹证之一 , 主要症状为头痛,夜睡多惊梦,渴饮,多尿,腹胀,腰痛胁痛,足冷等 ), 它致病的原因是受了寒湿,其病理和疝气一样,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症状。 “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 如果面上出现黄色 ( 黄 者, 脾 之色 ) ,同时脉搏大而虚,这是病气积在腹中,有逆气,这种病叫作厥疝 ( 指厥气上逆的疝证。症见脐周绞痛,胁痛、恶心、吐冷涎,手足厥冷,脉大而虚等,多因寒气积于腹中上逆所致 ), 女子同样有这种情况,致病的原因是由于四肢过劳,出汗后受了风的侵袭。 “ 黑,脉之至也,下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 如果面上出现黑色 ( 黑者, 肾 之色 ) ,下部脉坚而大,这是病气积在小腹和前阴,这种病叫作肾痹 ( 肾痹是五脏痹症之一 ,肾痹 一般会出现腰背弯曲、不能伸直、或关节肿胀等症状 ), 它的致病原因,是沐浴后就睡觉。 “ 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 凡 是 观察五色 , 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都不是死的征象 。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的,都是死的征象。 今天学习了望色诊脉识疾病。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待续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论文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

语出《素问.》。前人把疾病某些类同的症候,归纳於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依据,列为十九条,其中属于六淫的十三条,属于五脏的五条。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症状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临证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实际。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内经原文: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 r ][ o ][ o ][][ o ][][][][]

这是哪个混蛋老师给你留的作用啊 晕死同样的一个病机 有多种疾病,治则、方剂 就又太多了。如 诸风掉眩,皆属於肝。会想到高血压,镇肝熄风,滋水涵木,镇肝熄风汤主之。但是中医这么学就完了。这句话还能代表许多,先记下来,临床慢慢体会。时时翻翻“内经”会有许多启示的。

病机十九条指《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的十九条论述。前人从实践中把某些类同的症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的依据。其内容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胺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症状比较复杂的疾病,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但这毕竟还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方法,临证时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力求审因论治的准确性。病在下者高取之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意谓病在下半身的,可取刺于上部的穴位治疗。参见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下取之上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即病的主要证候在人体的下部,治疗用药或进行针灸应从上部着手。如脱肛取百会;腿脚有病取风府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病机如何?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详见百科词条:病机十九条 [ 最后修订于2015/6/26 17:43:41 共74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有关黄帝内经的病机论文

本篇从整体观念出发,系统地论述咳嗽的病因、病机、分类、症状、传变及治疗等问题,为论咳之专篇,故篇名曰“咳论”。 黄帝问岐伯:肺生病会让人咳嗽,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五脏六腑生病都会让人咳嗽,不单单是肺部。 黄帝说:我想听听您的高见。 岐伯说:肺和皮毛是相通的,皮毛是最先受到外邪入侵的地方,当皮毛被外邪入侵,外邪就会入侵到肺部。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吃了寒凉的食物,这些寒凉食物的寒气会通过胃部连通的肺脉传入到肺部,造成肺寒。外邪入侵加上肺寒就会导致咳嗽,这个时候就是肺咳病。 至于五脏之咳,是由于在五脏当令的时节受病,并不是由肺当令的时节受病,但是五脏会把他们当令时节得的病传递给肺,于是造成咳嗽永远由肺来承受。 人与自然是相应合的,因此,如果五脏在他们当令的时节受寒,人就会生病。病情轻微的,人就会咳嗽;病情严重的就会腹痛腹泻。在秋季肺部容易被邪气入侵,在春季肝容易被邪气入侵,夏季心容易被邪气入侵,长夏脾容易被邪气入侵,冬季肾容易被邪气入侵。 皇帝问:五脏之咳有什么差异性的症状呢? 岐伯说:肺咳时,咳嗽的时候喘息声音很大,严重的时候会咳血。 心咳时,咳嗽得时候心痛,喉咙好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似的,严重的时候咽喉会肿胀闭塞。 肝咳时,两肋下会痛,痛到严重时不能侧转,如果强行侧转,两肋下就会肿胀。 脾咳时,咳嗽时右肋下会疼痛,痛感会隐隐的牵连到后肩背,病情严重时人没办法活动,一旦活动就会剧烈咳嗽。 肾咳时,咳嗽时腰背会被互相牵扯着痛,病情严重时会咳出痰液。

一、论述了妊娠九月而喑、息积、伏梁、疹筋、厥逆、头痛、脾瘅、胆瘅、癃病、胎病、肾风等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及预后等。二、提出了“无损不足、益有余”的治疗原则,这是刺法和药物等疗法必须遵循的原则。三、论述小儿先天性癫痫发病原因,是中医学中关于先天性疾病的最早记载,对后世医学有深远的影响。【原文】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赢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日疹成也。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日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日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日厥逆。帝曰:善。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日;此五气之溢也,名目脾瘅。夫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日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日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日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帝曰:有病瘥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帝曰:善。【译文】黄帝问道:有的妇女怀孕九个月而不能说话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胞中的络脉被胎儿压迫,阻绝不通所致。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岐伯说:胞宫的络脉系于肾脏,而足少阴肾脉贯肾上系于舌本,今胞宫的络脉受阻,肾脉亦不能上通于舌,舌本失养,故不能言语。黄帝说:如何治疗呢?岐伯说:不需要治疗,待至十月分娩之后,胞络通,声音就会自然恢复。《刺法》上说:正气不足的不可用泻法,邪气有余的不可用补法,以免因误治而造成疾病。所谓“无损不足”,就是怀孕九月而身体瘦弱的,不可再用针石治疗以伤其正气。所谓“无益有余”,就是说腹中已经怀孕而又妄用泻法,用泻法则精气耗伤,使病邪独据于中,正虚邪实,所以说疾病形成了。黄帝说:有病胁下胀满,气逆喘促,二三年不好的,是什么疾病呢?岐伯说:病名叫息积,这种病在胁下而不在胃,所以不妨碍饮食,治疗时切不可用艾灸和针刺,必须逐渐地用导引法疏通气血,并结合药物慢慢调治,若单靠药物也是不能治愈的。人有身体髀部、大腿、小腿都肿胀,并且环绕肚脐周围疼痛,这是什么疾病呢?岐伯说:病名叫伏梁,这是由于风邪久留于体内所致。邪气流溢于大肠而留着于肓膜,因为肓膜的起源在肚脐下部,所以环绕脐部作痛。这种病不可用按摩方法治疗,否则就会造成小便涩滞不利的疾病。黄帝说:人有尺部脉搏跳动数疾,筋脉拘急外现的,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这就是所谓疹筋病,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见到或白或黑的颜色,病情则更加严重。黄帝说:有人患头痛已经多年不愈这是怎么得的?叫做什么病呢?岐伯说:此人当受过严重的寒邪侵犯,寒气向内侵入骨髓,脑为髓每,寒气由骨髓上逆于脑,所以使人头痛,齿为骨之余,故牙齿也痛,病由寒邪上逆所致,所以病名叫做“厥逆”。黄帝说:好。黄帝说: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么?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精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五味入于口,藏于胃,其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华,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气向上泛溢,就会使人口中发甜,这是由于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患这种病的人,必然经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物,肥腻能使人生内热,甘味能使人中满,所以脾运失常,脾热上溢,就会转成消渴病。本病可用兰草治疗,以排除蓄积郁热之气。黄帝说:有病口中发苦的,应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治疗仍然不愈,这是什么病?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病名叫胆瘅。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诸谋虑取决于胆,咽部为之外使。患者因屡次谋略而不能决断,情绪苦闷,遂使胆失却正常的功能,胆汁循经上泛,所以口中发苦。治疗时应取胆募日月穴和背部的胆俞穴,这种治法。记载于《阴阳十二官相使》中。黄帝说:有患癃病的,一天要解数十次小便,这是正气不足的现象。同时又有身热如炭火,咽喉与胸膺之间有格塞不通的感觉,人迎脉躁动急数,呼吸喘促,肺气上逆,这又是邪气有余的现象。寸口脉微细如头发,这也是正气不足的表现。这种病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叫做什么病呢?岐伯说:此病是太阴脾脏不足,热邪炽盛在胃,症状却偏重在肺,病的名字叫做厥,属于不能治的死证。这就是所谓“五有余、二不足”的证候。黄帝说:什么叫“五有余、二不足”呢?岐伯说:所谓“五有余”,就是身热如炭,喘息,气逆等五种病气有余的证候。所谓“二不足”,就是癃一日数十溲,脉微细如发两种正气不足证候。现在患者外见五有余,内见二不足,这种病既不能依有余而攻其表,又不能从不足而补其里,所以说是必死无疑了。黄帝说:人出生以后就患有癫痫病的,病的名字叫什么?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病的名字叫胎病,这种病是胎儿在母腹中得的,由于其母曾受到很大的惊恐,气逆于上而不下,精也随而上逆,精气并聚不散,影响及胎儿,故其子生下来就患癫痫病。黄帝说:面目浮肿,象有水状,切按脉搏大而且紧,身体没有痛处,形体也不消瘦,但不能吃饭,或者吃得很少,这种病叫什么呢?岐伯说:这种病发生在肾脏,名叫肾风。肾风病人到了不能吃饭,常常惊恐的阶段,若惊后心气不能恢复,心肾俱败,神气消亡,而为死证。黄帝说:对。

内经对虚实病机的认识论文

(原文) (解读) “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 黄帝问道:什么叫作虚实呢? “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岐伯回答说:邪气盛,就是实证,正气被伤,就是虚证。 “ 帝曰:虚实何如? ” 黄帝问:那么虚实的情况各是什么样的呢? “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 岐伯说:肺主气,气虚,实质上是肺虚,必定发生气逆足寒的症状。如果不是肺正被克的时令,则病好治,如遇相克的时令,那病人就会死。其余各脏的虚实,也是同样的。 “ 帝曰:何谓重实? ” 黄帝问:怎样叫作重实? “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 岐伯说:所谓重实,是说大热病人,邪气甚热,脉象又极盛满,这就叫作重实。 “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 黄帝道:经络俱实情况是怎样的?用什么方法治疗? “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 岐伯说:所谓经络俱实,是指寸脉急而尺脉缓,经与络都应该治疗。所以说脉滑象征着气血畅盛,叫作顺;脉涩象征着气血虚滞,叫作逆。大凡人体虚实的情况和生物是一样的,就是说呈现圆润现象的都为生,呈现枯涩现象的都为死 , 若一个人五脏骨肉滑利,则生命是可以长久的。 “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 黄帝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的情况怎样? “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 岐伯说:所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脉热而尺脉却寒的情况。秋冬之时见到这种现象的,为逆;而在春夏之时,就为顺了 , 治疗必须结合时令。 “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 黄帝问:经虚络实的情况怎样? “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 岐伯说:所谓经虚络实,是指尺脉热满而脉口寒涩,这种现象,若在春夏则死,若在秋冬则生。 今天学习了虚实、重实的症状。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原文) (解读) “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 ” 黄帝问:癫疾之脉,虚实情况怎样? “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 岐伯说:脉象虚缓的可治,而坚实的就会死。 “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 ” 黄帝问:消渴病的虚实情况怎样? “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 岐伯说:脉象实大的,病虽长久,但可以治愈;假如脉象悬小而坚,病的时间又较长,那就不能治了。 “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 黄帝说:皮毛肤腠为形,骨者肾之合,脉者心之合,筋者肝之合,都有浅深腧穴之度数,然而是怎么知道它们的度数呢? “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 ” 黄帝说:春季治病取用络穴;夏季治病用各经的腧穴;秋季治病用六腑的合穴;冬季是主闭塞的季节,既已闭塞就要多用药品,少用针石。 “ 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 ” 但少用针石,不是指痈疽等病说的,痈疽等病,是顷刻也不许迟疑不决的。痈毒初起,不知它发在何处,按之也找不到,痛的地方又不在一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可在手太阴之旁三刺,颈部左右各两刺。 “ 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软,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 腋痈的病人,全身大热,应刺足少阳五次,针刺以后,如热仍不退,可刺手厥阴心包经穴三次,刺手太阴经的络穴和肩贞穴各三次。急性痈肿,筋缩,随着痈肿的分肉而痛,痛得汗出不尽,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针刺其经的腧穴。 今天学习了根据春夏秋冬治疗疾病。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