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北京医学杂志怎样

发布时间:

北京医学杂志怎样

医学杂志每一期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指哪一类?医学信息,医学研究这两类都是属于国家级杂志里面的。

据《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其未收录在内,也就是不是核心。以下是下载地址,自己看。

省级期刊与国家级期刊的区别:实际上,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根据期刊主管单位的级别而做了区别。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现在杂志的分级比较乱,就医学类而言,主要有中文核心(级别比较高)、中国科技核心等,如果想查看那些为中文核心期刊,可在百度中搜索“北大图书馆核心期刊目录”查阅。

本学报由北京大学主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刊源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3版)和中国生物医学称盘数据库核心期刊。本刊报道基础、临床、预防医学、药学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主要栏目:述评、专论、科研快报、论著、研究工作综述、临床病理(病例)讨论、技术方法、讲座。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主编: ISSN:1671-167X CN:11-4691/R 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8号 邮政编码:100191 北京大学学报咨询 北京大学学报辅导发表:童老师 北京大学学报采编网址: 北京大学学报采编邮箱:(稿件在3天内必回复) 我们承诺合作的保密性,所推荐期刊的合法性; 我们承诺按时完成任务,以高效率高品质求发展; 我们承诺收取费辅导费的合理性,坚持诚心诚意服务的原则。 备注:本机构非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请作者在文章里面留下您详细的联系方式(包括作者单位、邮政编码、通讯方式及地址,性别、出生年、职称或职务、QQ及其它特殊要求等),以便我们为发表北京大学学报同类型同级别期刊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本机构坚持”诚信服务,满意合作”的服务理念,打造学术服务行业第一流品牌。

北京医学杂志怎么样

只要是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上列出的,都是核心期刊。当然还有其他标准,比如被sci收录的,被pubmed收录的等等吧,都算是核心期刊。还有中华医学会旗下的期刊,中华医学会旗下的期刊并不都是以“中华”开头的,一下是中华医学会旗下的期刊。 有: 白血病·淋巴瘤 G 国际病毒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国际呼吸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国际免疫学杂志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外科学杂志 国际眼科纵览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国际遗传学杂志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国际肿瘤学杂志 Z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药 中国综合临床 中华病理学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医史杂志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胰腺病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 肿瘤研究与临床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本学报由北京大学主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刊源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3版)和中国生物医学称盘数据库核心期刊。本刊报道基础、临床、预防医学、药学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主要栏目:述评、专论、科研快报、论著、研究工作综述、临床病理(病例)讨论、技术方法、讲座。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主编: ISSN:1671-167X CN:11-4691/R 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8号 邮政编码:100191 北京大学学报咨询 北京大学学报辅导发表:童老师 北京大学学报采编网址: 北京大学学报采编邮箱:(稿件在3天内必回复) 我们承诺合作的保密性,所推荐期刊的合法性; 我们承诺按时完成任务,以高效率高品质求发展; 我们承诺收取费辅导费的合理性,坚持诚心诚意服务的原则。 备注:本机构非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请作者在文章里面留下您详细的联系方式(包括作者单位、邮政编码、通讯方式及地址,性别、出生年、职称或职务、QQ及其它特殊要求等),以便我们为发表北京大学学报同类型同级别期刊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本机构坚持”诚信服务,满意合作”的服务理念,打造学术服务行业第一流品牌。

国家级就是,

主办单位是是国家级的期刊。

这类期刊大多都会加上中国,中华在名称的最前面。

一看便知。

北京口腔医学杂志怎么样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上海口腔医学》《北京口腔医学》是2009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4版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目前最新版)中,口腔医学方面的核心期刊不多。只有如下6个期刊: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 (2014版新增)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4版新增) ============如下这2个杂志,是2011版北大中文核心,在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被踢除了。所以2014版新增了2个,又踢掉了2个。 上海口腔医学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是核心期刊。

相关介绍:

核心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而《全科口腔医学杂志》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办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围绕全科口腔领域临床与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和国际最新动态,为广大从事口腔科医务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促进国内外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口腔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发展,解读最新相关医学领域学术观点,抓住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实施有前瞻性的编辑出版工作。

扩展资料

随着技术的变革、市场的发展、需求的升级,《全科口腔医学杂志》作为报道和传播医学新技术、新经验、新成果的专业媒介,迎来了数字出版大潮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遵照国家关于提高电子信息化出版水平的相关政策法规,《全科口腔医学杂志》以光盘附导读的形式出版发行。

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也未参加过此类评选活动。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科口腔医学杂志

1、国内口腔医学和牙科学重要期刊,是很不错的专业学习渠道,比如《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北京口腔医学》、《现代口腔医学杂志》、《上海口腔医学》、《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口腔正畸学》、《口腔正畸学》等,这些足够你成为一位很牛的人物。2、一些学校里以及医院会有关于牙医行业的讲座,你可以想办法进去听课。

北京医学杂志社工作怎么样

本学报由北京大学主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刊源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3版)和中国生物医学称盘数据库核心期刊。本刊报道基础、临床、预防医学、药学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主要栏目:述评、专论、科研快报、论著、研究工作综述、临床病理(病例)讨论、技术方法、讲座。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主编: ISSN:1671-167X CN:11-4691/R 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8号 邮政编码:100191 北京大学学报咨询 北京大学学报辅导发表:童老师 北京大学学报采编网址: 北京大学学报采编邮箱:(稿件在3天内必回复) 我们承诺合作的保密性,所推荐期刊的合法性; 我们承诺按时完成任务,以高效率高品质求发展; 我们承诺收取费辅导费的合理性,坚持诚心诚意服务的原则。 备注:本机构非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请作者在文章里面留下您详细的联系方式(包括作者单位、邮政编码、通讯方式及地址,性别、出生年、职称或职务、QQ及其它特殊要求等),以便我们为发表北京大学学报同类型同级别期刊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本机构坚持”诚信服务,满意合作”的服务理念,打造学术服务行业第一流品牌。

对他们而言,医生不只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伴随一生的生活方式。它意味着一个人要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学习和自我更新。 在大众的印象中,医生似乎是个形象足够明晰的职业。在生活里,他们往往有洁癖,注重健康,带头抵制垃圾食品;他们会有丰富的社交关系和体面的生活,绝对不缺朋友。面对疾病,医生有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毅力,会迎难而上。在普通人眼里,医生就是精英的代名词。 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在医生的吐槽大会《健笑了》,可以看到许多颠覆人们对医生认知的事情: 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误解远远不止于此。很多时候,那些在门诊室和手术室之外工作的医生,他们的努力没有被看到。人们也难以了解医生在与人的疾病、衰老和死亡打交道时,真正的内心世界。 吃垃圾食品犒劳自己 人们总在影视剧里看到这样的医生。他们穿着笔挺、干净,白大褂永远是新的。如果是男性,他一定有看起来喷过不少发胶的规规矩矩的头发,还有清爽的、每天都会仔细处理的胡须。如果她是女性,除了飘逸的头发,她还会画着精致的妆,就算到了晚上到家睡觉的时候,依然像半永久一样挂在脸上。 然而,现实里的医生真的是这样吗?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学生李立表示,一个正处于规培期的医学生应该是这样的:头发略有一些油腻,但还没到油光发亮必须要洗的程度;眼睛下有两个黑眼圈,伴随着暗沉的肤色和零散分布在额头和鼻子上的青春痘。你会看到这些还算年轻的医生们逐渐丢掉自己的帆布鞋、球鞋,改成常年穿的一双洞洞鞋——一种以丑和难搭配著称的单品。 东直门医院的骨科医生杨济洲是80后,他也是时尚绝缘体,“基本上这一个夏天一条牛仔裤、一条休闲裤,两条裤子轮换着穿,到了医院之后都是工作服,这些也就是来回路上穿一下”。 为什么电视剧中的医生形象与现实里的差别如此之大?如果知道一位医生每天的工作安排,就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显得有些不修边幅。 杨济洲的一天从早上6:10开始。他所在的骨科属于外科,每个工作日,他需要在7:20到医院,从查房开始一天的工作。周一、周三、周五是手术日,一个接一个手术把一整天排满;周二和周四是门诊日,他要一天接诊数十位病人。按照医院的系统设计,专家门诊预约号在30个左右,但到了中午11:30,会有一些老患者或是增加的预约号,于是,接诊时间会延长到下午2:30。在这之后,他才能吃上中午饭。而下午的工作结束后,到了5:00,工作还没完,得继续查房、出医嘱,再跟其他医生交班。 ▲ 有时过于疲惫,医生会直接席地坐下休息。图 / 视觉中国 就算下班回家,医生还在工作。许多患者会在深夜线上咨询问题,病房里的危重患者的情况也需要持续关注。杨济洲有教学和科研任务,需要集中精力在整块时间里完成。 处于规培阶段的李立工作更琐碎。上午,他要查房,给病人换药、开医嘱、写病历、办出院,下午则是协助主刀医生连续做多个手术,站三四个小时。他晚上的时间也留给学习和科研。没有病人呼叫的时间里,他收集病例、标本,做实验,写毕业论文,准备规培证考试。 除此之外,许多医生还要值夜班,作息被动地不规律起来。很多医生都处于缺乏休息的状态,虽然好像每个医生都有洁癖,“无菌意识很强,但休息室乱得一塌糊涂,都是累得不行了的时候赶紧在这休息睡一会儿,顾不上收拾”。 对医生而言,时间是宝贵的。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医院,5分钟、10分钟就吃完饭是常态。医生很难参与育儿,杨济洲的儿子还在上小学,每天早上儿子去学校时,他在医院查房;放学时,他还在手术台上或者门诊里。这些年里,他没有接送过儿子上学放学,连准确的放学时间都不知道。 麻醉科医生顾士杰没有时间谈恋爱,至今还是单身。他觉得医生的疲惫是一种无奈,“太累了,下班只想在家里待着,看看书”。由于无暇思考如何休息和娱乐,吃什么成了最重要的事。“只有晚饭这顿饭是我可以自己决定的,不用吃得那么快,我会犒劳自己点个汉堡炸鸡什么的,都是垃圾食品。” ▲ 医护人员在狭小的休息室里吃外卖。图 / 视觉中国 很多努力不被看到 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匮于了解的,还有在医院这个庞大而精细的系统里,那些很少被看到的岗位和努力。 张时民在协和医院的检验科工作了43年。在这家全国著名的医院里,全部类目的检测有几百种,他每天的工作是跟团队里的5位同事一起检测2000份以上的标本,其中包括血液、尿样、粪便以及各类细菌、真菌等。 他也曾轮转到接收病人送检排泄物标本的窗口工作。有一次,他看到病人用纸把装载尿液的塑料器皿“里三层外三层裹起来”再递给他。病人觉得尿很脏,但他觉得完全没必要:正常的尿液刚排出来的时候甚至是无菌的。 张时民早就习惯了跟排泄物打交道。“我们经常把病人的标本处理完了,洗洗手转过头就到旁边吃饭去了。我们把它看作是能反应病人身体健康信息的标本,并不去想其他的事情。” 在一位检验科医生眼里,经过几十种的检测后,尿液可以成为判断肾脏病、泌尿系统、代谢性的疾病等的重要依据。更重要的是血液,在检验科,有80%的检测与此相关,涉及的种类有数百种。同样可以成为依据的,还有人们嫌弃的粪便。 3年前,张时民接触到了一个有些特殊的病例。在临床医生的描述里,病人感到不舒服,恶心呕吐,粪便里发现了金属,同时还有腹腔积液。这些症状加起来有十几种,互不相干,难以联系到一起,很更难判断问题的根源。临床医生没了办法,委托张时民给这位病人做检测。 因为病情过于复杂,一周后,协和医院举办了全院大会诊,轮到检验科报告时,张时民提到自己在病人的粪便里发现了3种寄生虫。根据他提供的检验结果,内科医生确定了病因,可以对症医治,病人在3个月后就治愈出院了。 对医生而言,检验科医生是“医生的医生”。现代医学讲究证据,很多疾病并不是看一看、摸一摸就能诊断出来的,检验科里上千种检测报告可以用准确的数据反应病人身体的变化,是病人走进医院后接受的第一次诊断。 有时遇到一些疑难情况,张时民还会跟同事几个人讨论,为什么仪器显示的图像会不一样、显微镜下看到的东西之间有什么关系,还要跟临床医生沟通病人的背景,再核实这份报告是否可以发给病人。与检验科相似的还有放射科和病理科,这几个部门是医生最好的助手。 尽管检验科医生的工作如此重要,但张时民发现,“在收集标本的窗口很有意思,你会看到有人管我们叫‘师傅’,有人叫‘护士’,有人叫‘喂’,还有的什么都不叫,叫什么的都有,但是很少叫‘医生’的。”这些称呼直接代表了大众对检验科的印象。 实验室有生物安全要求,病人不可以随意进入,人们很难知道完整的检验流程是什么样、有多少人参与了检验工作。因此,“普通病人去看病,如果病看好了会感谢医生,但很少有人想到检验科医生”。 ▲ 现代化的实验室,血常规检测流水线。图 / 受访者提供 为了那个身体里有3种寄生虫的病例,张时民自费100多元买了5本相关的书籍,下班之后熬夜钻研,才想到这些症状或许与寄生虫有关。“申请买书审批也挺麻烦的,我想着100多块钱,也就是出去吃一顿饭的事,直接就买回来了,但是对我有很大的帮助。”现在,张时民的家里有一整个书柜的医学书籍,都跟各种疾病的检测、诊断有关。 新冠疫情时期,医院要迅速研究出检测新冠病毒的方法,实现快速检测,完成几万、几十万人的大量筛查,这些成果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检验科医生的努力。 对更多临床医生来说,那些在手术台之外的努力通常也没有被看到。 医生面前,人人平等。医生应该用耐心的态度向每一位病人解释病情、提供治疗方案。杨济洲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消耗情绪的事情”。 但回家之后,家人感冒发烧,他会直接说:“没事,吃药就好了。”这两种态度一对比,家人会觉得“你不把我当回事儿,太高冷了”。家人认为医生对患者的关心大于对自己的关心。 杨济洲偶尔会遇到一些不太容易沟通的病人,即便有情绪也要保持职业素养,但这些情绪有时候调节不好,会带回家庭内部。“看到孩子调皮会忍不住说几句,说完我就后悔了,孩子也很不容易,我不至于发这个火。经常有这种情况。” 在他看来,“医生其实也是服务人员”。 ▲ 图 / 视觉中国 医生也有无奈的一面 人们都以为医生是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但根据丁香园•丁香人才发布的《2020 中国医院薪酬调研报告》,一线城市全国专科医生平均薪酬万,二三线城市19万,低线级城市万。这很难跟医生的工作量相匹配。李立说,“医生要做的事情更多,身上的责任也更多”。 几天前,北京房山区出现了几例新冠肺炎病例。杨济洲的一位同事恰好与其中一名感染者住同一社区。周五晚上同事下班回家,快到家时发现社区被封了。此时继续回家,他就要被限制出行,在家工作。对医生而言,这其实等同于一个难得的、天经地义的休假机会。但考虑到医院里的病人还需要他,他没有回家,转头回了医院,之后都住在医院的休息室里。杨济洲说,“需要抉择的时候,他首先考虑了患者”。 大家都觉得医生无所不能,实际上,面对病人时,医生也会感到无力。 李立在医院规培时,曾在深夜接收到一名腹痛难忍的女性,诊断后发现小肠破裂。丈夫陪她一起来做检查,看起来很着急。检查之后,李立发现,这名女性腹部有明显的钝器击伤。询问因为什么受伤时,病人始终沉默。李立推测她可能受到了家庭暴力,但当时无法直接拆穿。 在医学生的考试题里,最常见的是一道医学伦理题:在妻子不知情的情况下,你查出了丈夫感染艾滋病毒,你会不会告诉妻子这件事?正确答案是:不能。 病人不只是个体的人,同时也是家庭、社会中的人。医生的工作是医治病人,但每个人有自己的考虑和选择,医生永远要尊重病人的主体性。 人们觉得医生是在与疾病做无畏斗争,但面对疾病,医生更加心存敬畏。 很多人并不知道,许多疾病都无法被彻底治愈。人们理解的治愈,实际上是“维持”。一个生过病的人,身体机能不可能恢复到生病之前的状态。 李立举例,已经形成的病理性近视是治不“好”的。“近视眼手术的原理要么是把人的角膜削薄,要么是在眼睛里植入人工晶体,去等价戴一定度数眼镜的效果。你好像没事了,其实没有被治好。做过一次近视眼手术的人要非常用心保护眼睛,不然很容易再次近视。” 很多疾病一旦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就会产生难以接受的后果。 杨济洲在读硕士的时候遇见过一位病人,在送到医院前没有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耽误了几天,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走出手术室,他一整天没说话。“这种场面对我打击很大,觉得人太渺小了。” ▲ 图 / 视觉中国 麻醉师顾士杰也多次遇到“人已经不行了,送到医院抢救”的情况,“医生知道什么叫回天乏术,但家属不愿意放弃,这个时候非常无奈,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很绝望”。 因为职业性质,医生是最直接面对人的衰老和死亡的人。李立的室友在ICU工作,“管了6个病人,一周走了4个,他整个人都崩溃了”。 因为太大的工作压力和强度, 有人会离开医院,离开手术台,去从事医疗相关工作。李立的同学,有的去了医学杂志社做编辑,有的去了药商厂家,给新药上市做临床评估。 李立觉得自己是个“逃兵”。分科室时,他选择了眼科,因为“这里没有太多的生老病死”。他在医学里逐渐学习怎么面对死亡。在一本书里,他看到癌症专家的研究发现:病人在面对自己患癌的消息时,心理变化会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不相信,觉得医院误诊;第二层是愤怒,凭什么是我?第三层是讨价还价,我愿意把所有的收入都给上帝,让我多活20年;第四层才是接受这个结果。事实上,这也是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心理变化。 李立说,“看完这本书,会想得更开一些”。 杨济洲仍然愿意做直面死亡、果断决策的医生。“能够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缓解人身体的疾病和痛苦,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同时,医学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学科,每一位医生都必须保持学习习惯,这对他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哪怕是不是站在最浪尖,也要勇于更新自己的知识和关键技术,接受新事物。作为医生,更要有一个包容的系统。我很享受这些。” 张时民在上个月刚刚退休,但他觉得自己还可以继续学习。除了时不时到医院或学校与同行交流工作经验,他还开设了一个微博账号,有空时发布自己拍摄的显微镜下的标本照片。 常常有医学生发图片@他,向他咨询:“老师帮忙看看这个是什么?五个月小孩的粪便涂片。”他会仔细观察后回复:“这不是粪便里该有的东西,再涂一片看看。 ▲ 显微镜下的尿酸结晶。图 / 张时民微博 对他们而言,医生不只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伴随一生的生活方式。它意味着一个人要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学习和自我更新。 在《框不住挑战》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普通人要成为医生,会遇到哪些更具体的困难。对他们来说,从选择做医生的那一天起,挑战就无所不在。

是企业单位《中国当代医药》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登记,卫生部主管、中国保健协会和当代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医药卫生期刊。

医学编辑这个名字太笼统了。我的经历,我以前在一个培训机构,里面的所谓的医学编辑其实就是做图书发货对接。我的同事以前在医药公司做医学编辑,主要工作是对医学类杂志期刊进行校对,排版这一类。最靠谱的方法还是问招聘者,问的细一点。

北京医学杂志社招聘北京

1、中华首席医学网:成立于2003年,2008年更名为首席医学网。由华夏时代(中国)投资集团投资创办,通过互联网为医学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及服务的平台。

2、丁香园:原名《丁香园医学文献检索网》、《丁香园医学主页》,始建于2000年7月23日,创办者李天天,是一个医学知识分享网站。

丁香园的诞生是为了给中国生命科学专业人士一个专业交流的平台,一个情感交流的家园。截止2018年4月,丁香园拥有550万专业用户,包含200万医生用户,业务可大致分为医生端、大众/患者端、医疗机构端与商业服务端四个板块。

3、中国卫生人才网,是由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管、北京卫人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举办的专业性人才网站,中国首家最大、最权威、分公司最多的医疗卫生领域人力资源网站,专门面向全国的医疗卫生系统提供人才招聘服务。

4、维普资讯:是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下属的一家大型的专业化数据公司,是中文期刊数据库建设事业的奠基人,公司全称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文献数据库。

5、中华医学网:《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华医学杂志社)是以编辑出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各类医学期刊为主要任务的全国性医学期刊出版机构,也是中华医学会对其所主办的各类医学期刊实施管理的重要业务部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首席医学网

百度百科-丁香园

百度百科-维普资讯

百度百科-中国卫生人才网

中华医学网官网-《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一、Protein & Cell期刊历史以及定位 Protein & Cell创刊于本世纪初,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创办,由Springer-Nature集团负责海外发行,2012年首次被SCI收录。其编辑部位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内,曾长期被研究所学生作为所刊看待(类似于中科院遗传所的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其主编为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生物物理所前所长饶子和院士。从其创刊背景来看,该杂志更多的聚焦于结构生物学。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该杂志逐步成为了一本生物学综合性期刊,其不仅发表生物物理学相关研究,也发表基础细胞生物学、干细胞乃至病毒学、免疫学等方面的内容。 其2012年首个影响因子为分, 2019年则已经上涨至分,而更惊人的是,预计今年6月份公布的JCR报告中,其影响因子可高达分 ,一举超过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Cell Reports这三本综合性期刊。鉴于目前的政治导向,扶持国产期刊成为了趋势。科技部发布的破四唯文件中,明确要求对科研评价采取代表作制度,而 5篇代表作中,必须含有国产期刊 。因而,国产期刊未来必然是科研人员争夺的焦点。 Protein & Cell作为的少有的国产高影响因子生物学综合性期刊,必然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投稿。 局座说“颜值就是战斗力”。一个期刊的排版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期刊的定位和专业性。该期刊排版清爽简介,非常现代,无论是字体还是整体版式设计,均是属于一流水准。而其每期的Cover,则隐隐有Cell系列子刊的风范。至少从美学角度讲,Protein & Cell是有办成高品质期刊的野心的。 二、Protein & Cell成长史 当然,就跟看人一样,不能只看外表,也要看内在的内涵。那么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Protein& Cell是如何用短短十年,在影响因子这一个指标上,超越创刊历史超过70年的Journal of Cell Biology的。从下表可以看到,以 2015年为节点,该杂志水涨船高,其增长速度远超我国GPD增长速度 ,就像做了火箭一样迅速从一个 3分杂志窜升为10分杂志 ,并正式超过IF 分的JCB。通过我们详细分析发现,该杂志影响因子的迅速提升,是由于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保持较低的发文量。例如,2018/2019两年,其article、review和letter的数目为174篇,而JCB则为523篇。在发文量较低的情况下,少数单篇引用超高的文章会显著提高影响因子,反过来说,这也是PNAS这种年发文量超过3000篇的巨无霸杂志,其影响因子极其稳定的原因。 第二,大量刊发综述性文章。例如,2018/2019两年,其review的数目为38篇,篇均引用达到19次,直接贡献了的引用数。而JCB的综述贡献则为22%。而另一本综合性生物期刊Cell Reports则只发表了1篇综述,对总引用的贡献率只有。 第三,大量刊发研究性letter。一个研究性期刊为了健康发展,是不能完全依赖于综述性文章的。那么,如何同时提高研究型文章版面,又同时提高影响因子呢?JCR报告对于影响因子的计算规则是这样的:两年内该杂志发表的所有文献在第三年度的引用数字作为分子,所发表文献中article和review的数目作为分母,其比值则为影响因子。因此,如果说大量刊发review是从分子入手,那大量刊发letter则是从分母入手。Nature在改版前,曾有个栏目为letter,其刊发figure数目不超过4个的研究性文章,其不作为article计入分母。医学类期刊,例如Blood,则每年刊发接近5000篇meeting abstract,同样在贡献大量总引用的情况下,不影响分母的数值。因此,Protein & Cell发表了68篇letter,贡献了的总引用。 三、投稿建议 说了那么多,那么读者们最想问的核心问题肯定是:Protein & Cell到底值不值得投稿?小公子个人认为,虽然该期刊IF增长迅速是利用了IF的计算规则,但无论是从其文章内容还是排版设计来看,该期刊都有一个成长为优秀期刊的野心和潜力。合理利用IF计算规则,提高影响力,是国产期刊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并没有什么上不得台面。而我们科研狗所关心的是,我们能否利用期刊的规则,来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投稿该期刊,我认为有一下几点优势: 第一,国产血统,就是高贵。四个自信建设有一条就是文化自信,而掌握科研话语权是文化自信的一个子方面。无论是科技部还是中科院文献中心,对国产期刊都是关怀备至。科技部要求5篇代表作中必须含有国产期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出品的期刊分区,则将国产期刊强行抬升至1区,并为此创造出一个超越指数的指标。须知科学院1区理论上只包含该领域前5%的期刊,基本上都是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老牌刊物或者CNS的子刊。连PNAS和NC都曾经因为这个规则给划分到2区。而JCR的一区则是该领域前25%的期刊,标准要宽松的多。很多学校,无论是招聘还是学生毕业,对于论文都有分区要求,有的要求科学院1区,有的要求JCR 1区。JCR 1区其实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而科学院1区则基本上高不可攀。国产期刊,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科学院1区刊物的略轻松的途径。因此,从这方面讲,Protein & Cell值得投资。 第二,利用letter发高分杂志。我们前文提到,Protein & Cell利用letter提升了接近20%的影响因子,那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个呢?研究性Letter这种类型,其实并不多见,我们最长看到的就是改版之前的Nature。但Nature明确指出,letter和article在科学性上没有优劣之分,都是nature的研究性文章,letter相对而言只是在正文上figure更少,研究更简洁,但supplemental material则相当之多,甚至达到几十页,其是因为纸质杂志版面不够所导致的妥协性选择。而Protein & Cell的letter,经过我仔细查看,其收稿标准显著的低于article,其正文经常只有两张figure,附件里数据也相对较少,而其探讨的科学问题,则明显不如article那么热点。说服力的是,letter的平均引用数字也略低于article,更坐实了我们的推测。因此,我建议,如果您对自己的工作完整性和创新型有信心,但热度或者深度可能略微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试试该杂志的letter栏目。需要注意的是,该杂志的letter是纯研究性论文,而非单纯信件,因此完全符合各大高校的毕业要求。 第三,对国产研究极度友好。大家都知道,科研是一个赢家通吃的竞争性行业,首先发表工作的人,基本上会获得所有的荣誉。投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大家都担心热点问题会被人抢发,或者因为政治因素发表碰壁。国家之所以扶持国产期刊,有一点就是掌握科研话语权,排除科研之外的因素对文章发表的影响。例如, 韩春雨事件中,国内外20名学者共同署名迅速以 Letter 形式在Protein & Cell发表了题为“Questions about NgAgo”的文章 。中山大学的黄军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人类胚胎中修复引发地中海贫血的突变的文章,在国外杂志屡屡碰壁, 最后迅速发表于Protein & Cell,该作者也凭此当选了当年Nature杂志评选的年度科学人物 。 因此, 综合以上几点,无论是从性价比,还是从现实利益出发,Protein & Cell均有投资价值 。如果投稿老牌高分杂志不中,该杂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投稿体验 最后,给大家看一下网友们的投稿体验吧,其数据来源于网友分享。 1. 经验分享:非常好的国产杂志!1.编辑非常专业! 整个编辑部响应速度特别快 !不管是送审还是返修都是3天内处理,即使疫情期间也没有受影响。2.审稿周期2周,我们那篇3个审稿人,提的意见很专业,硬伤全被一一找出,连逗号全角半角错误都被发现了...(捂脸)。3.每期发表2-3篇左右的article,3-5篇的research letter。我们的文章开始投的article,审下来达不到articel的要求,最后改成letter发表。 2. 我们文章投过去3天送审, 审稿10天 ,审稿意见回来后2天就给了decision,效率特别高。3个审稿人,a和b提的意见普遍比较靠谱,让补的实验也算合理。我们当时就一个审稿人c比较tricky,让我们补了这个又补那个。。。。后来第二轮的时候编辑自己也写了一段意见,认为一篇文章讲好一个故事即可,没有让我们按审稿人c的意见继续补实验。 pc这个杂志article很少,大部分是letter。我们的文章第一次投的article,审下来被拒。后来补了一年实验又投,审下来还是达不到articel的要求,编辑问要不要改成letter发表。我们研究了一下近3年pc的letter,觉得水平也不错。2年硕士时光,能发一篇letter也算知足了,希望以后努力能发一篇article! 沃斯(WOSCI)由耶鲁大学博士团队匠心打造,专注最新科学动态并提供各类科研学术指导,包括:前沿科学新闻、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论文写作技巧、学术讲座、SCI论文润色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