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细胞神经瘤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细胞神经瘤医学论文

神经纤维瘤又称神经膜瘤、神经瘤、神经周围纤维瘤、雪旺细胞瘤、神经周围纤维母细胞瘤。本病名目繁多,反映了对其来源有不同看法,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几类:第一类:神经膜瘤或雪旺细胞瘤;第二类:神经纤维瘤或神经周围纤维母细胞瘤,是指瘤细胞由神经内中胚叶深化而来的结缔组织。神经纤维瘤可以起源于周围神经、颅神经及交感神经

神经源性肿瘤有哪些特点 神经源性肿瘤是纵隔内常见的肿瘤,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来自自主神经的,如袖经节细胞瘤,另一类起源于外周神经的肿瘤,如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其特点分别如下: (1)神经鞘肿瘤:多为良性,有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恶性者为神经肉瘤。良性者一般无症状,仅在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可出现胸部隐痛,霍纳(Homer)综合征, 可由于肿瘤压迫出现胸痛、气急、咳嗽,也可向锥管内生长压迫脊髓引起肢体麻木及瘫痪。良性者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恶性者预后差。(2)神经节细胞肿瘤:良性者称为神经节细胞瘤,恶性者称作神经母细胞瘤。好发于儿童,由未分化的交感神经细胞所组成,属高度恶性,由于交感神经节细胞肿瘤可产生儿茶酚胺及血管活性肠多肽激素,可出现气短、出汗、皮肤潮红,也可出现腹胀、腹泻,还可出现胸痛,霍纳(Homer) 综合征、截瘫、眼球震颤等。检查时除可发现肿块外,尿香草基扁桃酸(VMA)及高香草酸(HVA)升高。神经母细胞瘤分为四期,1、2期以手术为主,3期可手术加放、化疗,4期以化疗为主。 (3)副神经节细胞瘤: 副神经节细胞瘤起源于交感神经的称为嗜铬细胞瘤。起源于副交感神经者称为非嗜铬性神经节细胞瘤或化学感受器瘤。两者比较少见,以化学感觉器瘤更少见。由于嗜铬细胞瘤可以产生肾上腺和去甲肾上腺素, 所以多出现心悸、气促、出汗、心前区及上腹部疼痛、紧缩感、持续性高血压。检查时X线可发现肿块,可局限于纵隔内,也可以较弥散分布。化验血中儿茶酚胺, 24小时尿香草基扁桃酸(VMA)升高,可高度怀疑本病。治疗上可以手术切除,但也有弥漫者不宜切除。

神经节细胞瘤是起源于成熟的交感神经细胞的良性肿瘤

【关键词】  医学英语论文; 标题写作; 修辞原则; 策略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a medical research paper,the English titl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s. Its main functions are to summarize and reveal the subject, guide reading, and to be used for storage and retrieval. This paper mainly investigates the strategies of title writing for medical English research paper and presents four principles:focuse on subject,be accurate,be concise,be words: Medical English research paper;   Title writing;   Rhetorical principle;   Strategy人们读书看报,首先要看的是标题,题目常常能概括地反应文章的内容。题目取得好,简练又吸引人,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标题“居文之首,句文之要”,被人们比喻为文章的眼睛。标题在学术论文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医学界国际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在交流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学术期刊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国内越来越多刊物须附英文标题和摘要。因此,学术论文的标题英译也越来越重要。医学论文题名具有高度概括集中反映文献主题的功能,指导读者查找文献资料的导读功能和信息储存提供编制文献检索的功能[1]。本文主要探讨医学论文英文标题写作中应遵循的主要修辞原则及表达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学术论文标题的功能,促进学术交流。1  突出主题原则及修辞策略    题名是论文最重要的、浓缩的信息点,是读者最先得到的直接信息,即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主要论点。因此,标题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反映论文主题。根据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制定的《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中对文题的要求:简练和反映论文主题,英文标题应切题准确,反映文章的中心内容,便于索引,利于论文广泛流通。    好的标题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论文索引的利用价值。通常读者总是先浏览期刊的文章标题,在对其感兴趣后才会通读全文。因此,在标题英译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注意修辞策略:    在信息传递上,要充分反映论文的创新内容,重要内容前置,突出中心;准确使用题名的必要结构要素来完整表达医学文献主题,在医学论文中最常见的结构类型是由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三要素组成的题名。在表达方式上,多用名词、名词词组、动名词来表达。文字安排应结构合理、选词准确、详略得当,重要的词放在文题的起始,如association, application, determination,effect,detection,establishment等词所引导的短语都是研究的中心内容。2  准确规范原则及修辞策略    准确是修辞的基本原则,也是翻译必须遵循的原则。科技文体写作更应遵循这一原则,因为学术研究特别强调准确,不能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措辞准确、表达客观、逻辑严密、行文简洁、词义明确、含义固定是科技文体所共有的文体特征[2]。医学英语除了具备以上特征外,它还有大量的专业词汇、术语以及特定的词汇结构体系、语法规则和语篇结构。因此,在医学论文题名写作时语言表达要合乎医学论文写作的规范标准。论文标题英译要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必须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保持原文的风格。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格式要求规范。标题译文可采用首字母大写,其余的用小写(首字母缩略词全大写,专有名词的首字母大写);也可采用标题首字母大写,其余实词首字母大写,虚词小写(4个字母以上的介词或连词的首字母大写);排列时可根据具体学术期刊的规范分别采用居中排与左对齐的方式;书名应用斜体表示。    其次,选词应强调专业化。与其它学科的英语术语相比,医学英语术语特征相对明显,专业化是医学英语的一大特色。因此,熟知医学英语术语,选择专业词汇,避免使用通俗语是医学工作者治学严谨的表现。例如,“先天性皮肤并指畸形” 应译为“syndactyly of fingers”而不是“congenital skin webbed fingers”;“大黄”“丹参”分别为“Rhubarb”和 “Salvia miltiorrhiza”,而不是“Da Hunag” 和“Dan Shen”。另一方面,科技英语用词强调词义单一、准确,忌用多义词。根据科技英语的这一修辞特点,在英译时应用词义明确单一的词来代替词义较多的词,如用to transmit, to convert, to obtain, to insert, to consume, to absorb, application, sufficient, superior来替代常用的to send, to change, to get, to put in, to use up, to take in, use, enough, better。    此外,用词要准确。注意不使用非标准化的缩略语,应使用公认的缩略词语、代号、符号、公式等。国际上《核心医学期刊文摘》中,对缩写词的使用非常谨慎,对非公认的缩略词语,第一次出现必须先写全名,缩写附后加括号。如丙型肝炎病人:hepatitis C virus (HCV),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    语言的习惯搭配也是医学论文英语标题写作特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英语中,有相当数量的动词、名词、形容词都有其固定的介词搭配,在使用此类词语时一定要多加注意,以避免错误。医学英语标题多采用逻辑动宾关系的名词性组合形式,常见的搭配如:patients with, cases of, operation on, cure for, response to, effect on, research in/into/on, approach to, observation(s) of/on/in, treatment of等等。下面的标题译文很好地说明了正确使用介词搭配能有助于准确明了地反映论文的主题。    例: The acupuncture effect o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ngina pectoris (针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左心功能状态的影响)    “影响”为中心词,但它在文中的意思为“疗效”,因为“针疗”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疗的疗效”可译为“acupuncture effect (on)”。“左心功能状态”是表类属的定语,应紧跟“影响”。“患者patients (with)”修饰“左心功能状态”,“冠心病心绞痛”修饰“患者”。层层修饰关系在译文中均以介词表示,译文准确而明晰。[3]3  简明有效原则及修辞策略    好的标题应是高度概括、言简意赅、便于检索。在完整、准确地概括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用尽量少的文字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可夸大其词,以偏概全,也不可缩小研究范围,以偏代全。做到简明有效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在信息处理上,遵循科技写作中语言运用的最小信息差原则以谋求语言运用的最大信息量的输出和最佳交际效果,即“作者应该写的都能写出来,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意思都能读明白”[4]。    在选词用语上,文题力求语言精炼,中心词突出,一般在10个单词以内,通常不超过16个单词。标题起始处的冠词“A”“The”可以省略,但文题中间的“the”不能省。采用短语翻译题名,医学论文英语标题采取的主要短语结构有:名词+动词不定式;名词或名词短语+过去分词;现在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结构;名词或名词短语+介词短语;以动词形式开始的短语结构等。以短语形式来表达一个句子,结构言简意赅,内部组织严密,而且可以把更多的信息融于一体,使彼此的逻辑关系更明确,表达更细密,更有利于达到交际目的。    由于医学英语要求客观和精确,一些旨在加强语言感染力和宣传效果的修辞格不常见。但是,医学英语强调注重有效的语法和词汇修辞,如英语讲求结构平行对称。论文标题中并列的内容,应注意到语法结构上的对称,即名词与名词并列,动名词与动名词并列,不要混杂使用。例如:The Role of Arthroscopy in Diagnosing and the Treatment of Joint Diseases in Children(关节镜在儿童关节疾病诊治中的作用)宜改为:The Role of Arthroscopy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Joint Diseases in Children。修改后两个动名词并列,既简化了文字,符合修辞原则,而且还更为醒目。平行结构的使用可以增强修辞效果,不仅使主题更加突出,而且还富有美感,引起读者兴趣。请看下面两个例子:例1:“Clinical, physiological, and radiological study of a new purpose-designed artificial bowel sphincter”例2:“Socioeconomic status,standard of living,and neurotic disorder”例1中3个形容词平行排列加强了语音的节奏感,也明确了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既美观又醒目;例2中的3个并列名词短语排列有序、结构工整、逻辑关系明确,读者能很快抓住论文的中心。4  得体原则及修辞策略    一个修辞行为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语体的规范,是否符合言语交际环境的规定,是否符合社会交往的礼仪,是否符合文化的习俗,是否符合双方的审美倾向。[5]如用戏曲语体撰写科技论文是不得体的。科技论文的行文要符合科技文体的特点,保持文体的严肃性,是为得体。医学论文的英语题名写作与翻译要求标题与论文的内容协调一致,包括风格的一致,语言表达应符合英语习惯。因此,在医学论文标题英译时,要考虑其语法、修辞特点,尽可能体现出英语的固有风格,避免中式英语的弊病。下面介绍几种表达得体的主要修辞策略。    英文标题的写作可以不拘一格,但应突出主题,服从英语的表达习惯,避免使用中国式的英语表达形式。比如,汉语医学论文标题中常常出现“初探”、“探讨”、“经验”、“体会”等词以示谦逊,而在国外的医学刊物中使用带有“浅谈”“初探”这类句式的题名会被认为所论述的内容没有多大参考价值,缺乏严肃性。这是因为欧美人认为科技论文应立足于事实材料,不必谦虚客套。    汉语论文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一般用破折号,而英文的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通常用冒号表示。病例数在汉语中一般放在正标题中,在英语中大多放在副标题中,如:Post transfusion hepatitis: A report of 60 cases (输血后肝炎60例报告)。    由于受汉语语法的限制和语言习惯的影响,在中文标题中常含有“……的研究”和“……的观察”等词语,题名英译时应省略“Regarding …”、“Observation(s) of …”、“Investigation of …”、“Studies on …”、“Research(es) on …”、“Some thoughts on …”、“Introduction to …”等冗余套语,使之更简洁且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名词化结构较多地使用抽象名词表达动作和状态,这也是英语表达和汉语表达上的主要差别之一。在汉语中用行为动词表达的意思在英语中多转换为名词。英汉语的用词顺序有很大的不同。在汉语中,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前,而在英语中,“中心词+后置定语”的结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葡萄糖在体外和体内对神经细胞瘤的疗效:Effect of Glucose on Neuroblastoma in Vitro and in Vivo;心脏病患者肌酐激酶同功酶的测定:Detection of 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 Inheart Disease;严重脑外伤患者大断面骨折接骨时间选择:Timing of Osteosynthesis of Major Fractur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Injury。    总之,标题在论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的标题应能准确地概括论文的内容,提纲挈领、点明主题、吸引读者、便于检索。要写好译好英文标题,作者不仅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掌握专业英语知识,熟悉医学英语文体的写作特点,熟记常用的句式结构及英语习惯表达方法,在正确理解论文主旨的基础上,力求重点突出,行文准确、规范、简洁、得体。

t细胞淋巴瘤医学论文

迄今为止共发表文章130余篇,;53(10):2015-23.();5(1):38.()3.王晶,景红梅,李敏,董菲,陈渝萍,克晓燕。14例髓外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0):.万文丽,田磊,克晓燕。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白血病·淋巴瘤2014;23(5):.冯佳,万伟,万文丽,王晶,景红梅,王继军,赵伟,刘彦,克晓燕。92例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35(4):288-294。6.胡凯,王继军,田磊,万伟,赵伟,李其辉,克晓燕。氟达拉滨替代环磷酰胺的清髓性预处理化疗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对照研究。白血病·淋巴瘤2014;23(2):.朱明霞,王晶,克晓燕。不同的胞外基质对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祖细胞的影响。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4;22(1):.张巍,王晶,万伟,万文丽,王继军,胡凯,克晓燕。59例滤泡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21(6):.胡凯,王继军,赵伟,田磊,万伟,克晓燕。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长期随访及疗效观察。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21(6):.景红梅,李敏,王晶,高子芬,克晓燕。孤立性骨髓瘤继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白血病·淋巴瘤2013;22(11):.张巍,万伟,王晶,万文丽,王继军,胡凯,克晓燕。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疗效及安全性。白血病·淋巴瘤2013;22(11):.万文丽,田磊,王晶,张巍,景红梅,王继军,刘彦,侯淑玲,克晓燕。62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7):618-621。13.张巍,王晶,克晓燕。第54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霍奇金淋巴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白血病·淋巴瘤2013;22(7):385-386。14.万文丽,田磊,克晓燕。PET-CT在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应用:第54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白血病·淋巴瘤2013;22(7):387-388。15.王筱璨,王晶,克晓燕。细胞因子和骨髓移植在急性放射病救治中的应用。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3;33(3):225-227。16.万伟,董菲,王晶,丰恺超,苏丽萍,苏旭,克晓燕。造血生长因子在医源性急性放射病的临床应用。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3;33(3):228-231。17.董菲,王晶,王继军,胡凯,田磊,万伟,丰恺超,苏丽萍,苏旭,克晓燕。全身放射治疗对自体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及其短期不良反应。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3;33(3):232-234。18.田磊,克晓燕。局限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及放疗原则:第54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白血病·淋巴瘤2013;22(5):257-258。19.李义,王晶,克晓燕。PD-L1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对淋巴瘤增殖和化疗抵抗的初步研究。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21(2):366-370。20.赵伟,杨萍,王晶,景红梅,克晓燕。硼替佐米联合多柔比星对淋巴母细胞淋巴瘤Molt-4细胞的作用。白血病·淋巴瘤2013;22(3):132-135。21.赵伟,董菲,王晶,克晓燕。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肺损伤26例临床分析。白血病·淋巴瘤2013;22(2):94-97。22.王筱璨,克晓燕。MALT淋巴瘤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20(6):1526–1530。23.朱明霞,克晓燕。microRNA在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及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20(4):1014–1019。24.田磊,王继军,王昭,克晓燕。成人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10):.李艳莹,克晓燕。Notch信号通路在B细胞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白血病·淋巴瘤2012;21(7):439-441。26.李艳莹,王艳芳,王晶,克晓燕。西达本胺对人B淋巴瘤细胞株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20(4):.杨萍,王晶,董菲,景红梅,克晓燕。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91例回顾性分析。白血病·淋巴瘤2012;21(5):264-268。28.胡凯,王艳芳,王晶,克晓燕。来那度胺增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杀伤效应的研究。白血病·淋巴瘤2012;21(5):257-260。29.董菲,克晓燕。原发纵隔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白血病·淋巴瘤2012;21(4):243-245。30.李义,克晓燕。进展期霍奇金淋巴瘤的理想治疗方案。白血病·淋巴瘤2012;21(2):68-69。31.杨萍,克晓燕。霍奇金淋巴瘤现代治疗的远期不良反应。白血病·淋巴瘤2012;21(1):13-15。32.李艳莹,克晓燕。PET-CT在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白血病·淋巴瘤2012;21(1):15-18。33.王艳芳,李艳莹,王晶,克晓燕。Notch信号分子在人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20(1):83-87.

能带病生存两年 说明是慢性病 不必过于担心 能治疗好

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侵袭性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1994 ~ 2008年间,我院收治的AHSCT治疗后长期随访的侵袭性T-NHL 36例,初治11例(30.6%),复发11例(30.6%)和难治性病例14例(38.9%)。病理类型包括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6例(44.4%)、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8例(22.2%)和外周T非特异型淋巴瘤5例(13.9%)。 【结果】 35例患者可评价疗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38.7个月,预计1年、3年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6%,46%和46%。预计中位总生存时间54月,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9%,58%,49%。移植后17例(48.6%)患者复发,4例患者仍带瘤生存。移植前为难治性病例和骨髓侵犯是本组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的因素。主要Ⅲ ~ Ⅳ度不良反应为发热、口腔溃疡;1例治疗相关死亡。 【结论】 AHSCT常规化疗后治疗T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但复发率仍偏高,值得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深入研究。 T细胞淋巴瘤是发生率相对较低同时又是异质性明显的一组非霍奇金淋巴瘤。一项大型国际研究显示T细胞性和NK/T细胞性淋巴瘤仅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1〕,以外周非特异型T细胞淋巴瘤和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居多。亚洲较欧美地区高发。常规化疗有效,但维持时间较短,复发率高,远期生存率低〔2〕。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已成为各国肿瘤学家致力研究的方向。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HSCT)是T细胞性淋巴瘤常规化疗后巩固治疗的热点研究范畴〔3〕,近年取得了一定进展。1994 ~ 2008年我院采用AHSCT治疗36例T细胞淋巴瘤,本文总结分析了长期随访结果。这是目前国内关于AHSCT治疗侵袭性T细胞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最大宗病例的长期随访结果报道。

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cell lymphoma, CTCL)属于结外非何杰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中的一种,是原发于皮肤的由T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造成的疾病,由一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及病程预后各不相同的疾病组成。皮肤T细胞淋巴瘤占所有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75%-80%。近十年来,随着人们对淋巴瘤认识的深入,一些新的类型被发现,同时淋巴瘤的分型在不断的更新和进步。与其他部位的淋巴瘤相比,皮肤淋巴瘤的皮损易于发现并能及时进行活检,在疾病的诊断、分类及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骨细胞瘤流行病学论文

多核巨细胞具有破骨细胞的形态特征与骨吸收功能,可能来源于骨髓的破骨细胞前体细胞.

多核巨细胞是一种以溶骨为主要特征的常见骨肿瘤,在病理形态上是由较多的多核巨细胞和大量的单核基质细胞组成。有学者认为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是破骨细胞的肿瘤性变异,故该肿瘤曾被命名为“破骨细胞瘤”[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具有许多破骨细胞的特征[2];而且它们能有效地吸收骨质[3,4]。Zambonin等[5]提出,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可以作为一种研究破骨细胞生物学特征和骨质吸收的新手段。然而,如何有效地从骨巨细胞瘤中提取高纯度的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文献报道较少[6]。我们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的不锈钢网过滤分离法,成功地从11例骨巨细胞瘤组织中分离出极高纯度的多核巨细胞,同时对其进行原代培养和观察,并探讨这种方法的应用价值。 破骨细胞由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r giant cell, MNGC)组成,直径100μm,含有2~50个核,主要分布在骨质表面、骨内血管通道周围。 破骨细胞的数量较少,它是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的,胞浆嗜碱性但随着细胞的老化,渐变为嗜酸性。 破骨细胞具有特殊的吸收功能,某些局部炎症病灶吸收中,巨噬细胞也参与骨吸收过程。 在破骨细胞吸收骨基质的有机物和矿质的过程中,造成基质表面不规则,形成近似细胞形状的陷窝,称为Howship 陷窝。在陷窝内对着骨质的一面,细胞伸出许多毛样突起,很象上皮细胞表面的纵纹缘和刷毛缘。电镜下,贴近骨质的一侧有许多不规则的微绒毛,即细胞突起,称为皱褶缘(ruffled border)。在皱褶缘区的周缘有一环形的胞质区,含多量微丝,但缺乏其它细胞器,称为亮区(clear zone),此处的细胞膜平整并紧贴在骨质的表面。亮区犹如一道以胞质构成的围墙,将所包围的区域形成一个微环境。破骨细胞向局部释放乳酸及柠檬酸等,在酸性条件下,骨内无机矿物质自皱褶缘吞饮,于皱褶缘基质内形成一些吞饮泡或吞噬泡。于破骨细胞内,无机质被降解,以钙离子的形式排入血流中。无机质的丢失使骨基质内的胶原纤维裸露,破骨细胞分泌多种溶酶体酶,特别是组织蛋白酶B和胶原溶解组织蛋白酶。破骨细胞离开骨表面后,其皱褶缘消失,细胞内发生变化,进入静止期。 血中的单核细胞或组织中的吞噬细胞不能转变成破骨细胞,因为所有这些细胞仅含有成熟的、不能分裂的、晚期的单核吞噬细胞,只有早期未成熟的增殖性单核吞噬细胞才是破骨细胞的前体。

有学者认为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是破骨细胞的肿瘤性变异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具有许多破骨细胞的特征;而且它们能有效地吸收骨质

腱鞘巨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滑膜细胞或者趋向滑膜细胞分化的间叶细胞,发生在小关节及腱鞘的滑膜层和滑囊内或沿腱鞘生长,为慢性长大的软结节,无压痛的良性肿瘤。本病最早由Chassaignac(1852年)首先提出,命名为腱鞘黄色瘤。在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内除含有多核细胞外,尚含有滑膜细胞、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泡沫状组织细胞,故其名称繁多,如良性滑膜瘤、滑膜黄色纤维瘤、瘤样滑膜组织增生、色素结节性腱鞘炎、结节性腱鞘炎等。本病病因不清,目前认为与局部外伤、炎症关系密切。可能与结缔组织变性及胆固醇代谢有一定的关系。本病的诊断主要靠组织学检查确定,临床X线检查可提示本病的可能,即在手足韧带肌腱丰富处长有一个或多个、病程长、生长缓软组织肿块的中年患者,X线发现邻近骨组织有压迫侵蚀征象(两骨距分离、皮质一侧性凹陷、松质骨囊状变、压迫性骨萎缩等)应考虑为本病。

肿瘤干细胞与临床医学论文

增殖是一种在生物医学领域内, 非常常见的表型, 甚至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一种表型。

细胞增殖是高等生物体最为重要的生命特征。 高等动物体内的细胞,主要有两种增殖的方式。第一种是体细胞的增殖方式: 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增殖方式。 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 2 倍体的体细胞在经过有丝分裂之后, 产生两个都是 2 倍体的后代细胞;另一种是性生殖细胞所采用的增殖方式, 被称为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最大的特点是, 2倍体的性生殖细胞, 经过减数分裂后, 形成 2 个单倍体的后代细胞。 由于细胞在分裂前是 2 倍体, 而分裂后变成了单倍体, 使得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变成了原先的一半, 因此得名“减数分裂” 。

增殖是最为常见的表型。 无论是正常生理条件下, 还是异常的病理条件下, 无论是正常的细胞, 还是异常的细胞, 增殖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

一.增殖表型如何检测?

1.分子层面检测增殖表型

有些分子的表达和增殖的表型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 只要能检测到这些特定分子的表达, 就表征了增殖现象的发生。 这类分子就是增殖的 marker 分子。

常见的和增殖相关的 marker 分子有如下几种:

(1) 与增殖相关的分子标志物

A) MCM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 minichromasome maintenance protein, MCM) 。 MCM只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MCM 在有丝分裂的晚期和 G1 期与染色质紧密结合, 在 S 期和G2 期分开。 MCM 蛋白只在细胞的增殖期才能检测到, 它的表达在 G1/S 转换点达到峰值, 在分化期和静息期时, 表达缺失, 因此可以作为细胞增殖的特殊标志物。

B) 细胞核相关抗原 Ki-67。 这个分子是经典的细胞增殖相关分子标志物, 最早在 1983年在增殖细胞中发现, 目前在病理诊断中使用非常地广泛。 Ki-67 的一级结构比较特殊,还没有发现与之同源的蛋白, 所以目前对于 Ki-67 的功能了解得不多。 推测它可能具有如下的几个功能: 1) 推测 Ki-67 可以调节细胞周期; 2) Ki-67 能和 DNA 或者 RNA 发 生相互结合; 3) Ki-67 在细胞分裂期参与合成核糖体。 Ki-67 在细胞的 G0 期不表达,G1 中期到后期出现表达, S 期和 G2 期表达逐渐增加, 有丝分裂期达到高峰, 细胞分裂后迅速降解。

C)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PCNA 又称为周期素, 它是 DNA 聚合酶δ的辅助蛋白。 这个分子也是经典的增殖相关分子标志物, 最早在 1978 年就有所报道。 又因为 PCNA 出现在增殖期细胞的细胞核中, 所以被称之为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的主要功能有: 1)DNA 聚合酶δ的辅助蛋白; 2) 参与 DNA 损伤的修复; 3) 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 4)和 p21 相互作用。 P21 是 CDK 的抑制因子, 因此 PCNA 通过和 p21 相互作用, 间接影响细胞周期和增殖。 在增殖细胞的细胞周期中, PCNA 的量会发生明显变化, 它在 G0/G1期几乎没有表达, G1 晚期表达大幅度增加, S 期达到高峰,G2/M 期表达下降。 PCNA 也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和相关的生物学研究中。

PCNA 和 Ki-67 作为细胞增殖标志物, 所存在的一些缺陷。 PCNA 和 Ki-67在 G1 早期不表达, 因此在整个细胞周期过程中, 存在表达时间上的间隙。 另外 PCNA 在DNA 修复和复制过程中, 发挥了作用, 这会导致结果的“假阳性”。 就是说某些没有发生增殖, 但是发生了 DNA 修复的细胞, 也会上调 PCNA 的表达, 这会让研究者误以为细胞发生了增殖。 Ki-67 也会有类似假阳性现象的存在, 比如说 Ki-67 的表达水平, 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比如在营养缺乏的时候。 MCM 蛋白相对于 PCNA 和 Ki-67 而言, 很大的优势在于整个细胞周期中都有表达, 而且它不受 DNA 损伤修复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 MCM 蛋白是优于 PCNA 和 Ki-67 的理想的细胞增殖标志物。 但是从实际的应用层面看, 无论是在临床应用当中, 还是在基础科研当中, PCNA 和 Ki-67 的应用, 都更加广泛。

(2) 和干细胞相关的分子标志物

根据肿瘤干细胞的理论,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 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且能够产生异质性的肿瘤细胞。 肿瘤干细胞通过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 维持了肿瘤细胞群的生命力。 因此, 如果通过肿瘤干细胞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检测, 证实肿瘤干细胞的数量增加, 这就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高, 间接地说明了肿瘤增殖能力的增强。 例如, CD44 是胰腺癌中肿瘤干细胞常用的分子标志物, 因此可以通过检测 CD44 的表达水平, 证实胰腺癌中肿瘤干细胞的情况, 间接地证实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强弱。 但是采用这种方法是具有局限性的, 因为不同肿瘤的肿瘤干细胞分子标志物是不同的。 而且在很多肿瘤当中, 肿瘤干细胞的标志物, 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 直接检测 PCNA 或者 Ki-67 之类的细胞增殖相关标志物更好更直接;检测肿瘤干细胞相关的分子标志物, 只能间接地说明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情况, 只能算是锦上添花而已。

(3) 检测抑癌基因

检测抑癌基因相关的分子标志物也是一类和细胞增殖间接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检测这一类分子标志物, 它存在着如下的一种逻辑推理的过程, 首先, 在细胞内抑癌基因的表达水平或者活性明显下降, 就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明显提升, 间接地说明了肿瘤的恶性增殖表型会有所增加。 在这一类分子标志物当中常见的抑癌基因有两个: p53 和 PTEN。 经常可以看到在论文当中, 通过 western 或者 qPCR, 证实 p53 以及 PTEN 分子表达水平降低, 从而间接地说明肿瘤细胞恶性程度上升, 肿瘤的增殖表型也会显著的提升。

2.细胞层面检测增殖表型

(1) 直接检测细胞的增殖状态

A) 最为经典的方法是 MTT 法。 MTT 是一种染料。 它的检测原理是活细胞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能使外源性 MTT 还原为水不溶性的蓝紫色结晶甲瓒(Formazan) 并沉积在细胞中,而死细胞没有这个现象。 DMSO 能溶解细胞中的甲瓒, 最后用酶标仪在特定的波长处, 测定光吸收值, 可间接反映活细胞的数量。 MTT 法早已成为研究细胞增殖的经典方法。 后续基于类似的实验原理,还在 MTT方法的基础之上,演化出了各种不同的替代技术,比如 CCK8染色实验等等。 在做 MTT 实验的时候, 通常取 5 个时间点(通常就是 5 天) 。 把 5 天中每一天的吸光度数据都记录下来, 最后形成一条细胞增殖的曲线。 通过比较不同处理方式或者不同实验组之间, 细胞增殖曲线的高低, 就可以判断细胞增殖情况的快慢。

B) 另一种经常用于检测细胞增殖的经典方法是 Brdu 染色法。 Brdu 是胸腺密啶的衍生物,可以标记活细胞中新合成的 DNA, 可以代替胸腺嘧啶, 选择性地整合到复制细胞新合成的DNA 中。 这种渗入可以稳定存在, 随着 DNA 的复制, Brdu 可以进入子代细胞中。 Brdu 特异性抗体可以用于检测 Brdu 在细胞 DNA 中的渗入, 从而判断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 通常在使用 Brdu 单克隆抗体之后, 都会结合免疫荧光染色, 显示增殖的细胞, 同时结合其他细胞标记物, 进行双重染色, 可以判断增殖细胞的种类, 增殖细胞的增殖速度, 对研究细胞动力学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组织细胞内没有内源性 Brdu 的存在, 所以这种方法用于检测细胞的增殖, 应用非常广。 另外, 通过 Brdu 染色法可以提供影像学相关的数据, 这比单纯采用MTT 法(只能提供简单的折线图) , 要更富有视觉效果。 基于 Brdu 染色方法, 又演化迭代出 Edu 的染色方法。 Edu 也是一种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 能够在 DNA 复制时期代替胸腺嘧啶, 渗入正在合成的 DNA 分子中。 而且在检测的时候, 直接采用荧光染料与 Edu 特异性反应, 直接准确地检测出 DNA 复制活性, 能更有效地检测细胞增殖现象。

C) MTT 法或者 Brdu 染色法, 这类技术都属于 End-point assay(终点分析法) 。 因为这类技术对于细胞都有破坏作用, 在检测过程中, 细胞已经死亡, 结构也不再完整。 因此, 有公司(例如罗氏) 研发了实时记录细胞增殖状态的设备和方法, 这种设备成为 RTCA(real time cell analyzer, RTCA) 。 RTCA 这类技术的特点就是实时(real time) 。 RTCA 实时细胞分析仪, 需要用到特定的细胞培养板(被称为 E-plate) , 在 E-plate 每一个孔的底部都含有特制的电极。 电极的作用就是实时记录孔内的电阻抗(electric impedance) 。 当细胞在孔内发生粘附, 转移, 增殖的时候, 孔内的电阻抗发生变化, 被电 极实时记录, 研究者也就获得了相关的实时数据。 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采用这种 RTCA的方法, 不仅仅可以用于细胞增殖的数据的获取, 也可以用来检测细胞的黏附, 细胞的凋亡、细胞的转移等等, 所以它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的。

(2) 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肿瘤细胞由于恶性程度高, 因而还具有一类特殊的增殖能力--被称为克隆形成能力。 正常细胞在增殖的时候, 需要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 这些信号的存在, 使得正常细胞增殖过程中, 可以有序地受到调控。 但是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的恶性, 它的增殖是不受调控的, 所以即便缺少细胞之间的交互和信号通路, 肿瘤细胞也可以由单独一个细胞, 增殖形成大量的子代细胞, 最终形成一个细胞克隆。 这种现象就被称之为克隆形成能力, 可以通过克隆形成实验, 加以检测。

对于干细胞, 也有一种类似于克隆形成实验的技术, 用于检测干细胞的增殖能力, 这种方法被称为“干细胞悬浮成球试验” (microsphere formation assay) 。 鉴定干细胞需要很多的指标, 能在离体条件下, 形成微球/悬浮球(microsphere) 是鉴定具有干性细胞的方法和指标之一。

3.组织层面检测增殖表型

(1) 检测分子标志物

临床上最容易获得的组织样本, 通常都是石蜡切片。 基于石蜡切片, 可以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 的研究, 检测和增殖相关的分子标志物, 比如 PCNA 和 Ki-67。

(2) 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的差异

在临床组织样本当中, 除了检测和增殖表型相关的分子标志物之外, 还可以通过形态学的方式, 检测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和组织结构上的巨大差异。

通过石蜡切片的染色实验, 可以观察到恶性肿瘤细胞一般比正常细胞要大。 而且即便是同一种肿瘤, 在相同的组织部位, 肿瘤细胞的大小和形态也会很不一致, 很不均匀, 有时甚至会出现巨细胞。 在有些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内, 会出现细胞核体积增大的现象, 这就使肿瘤细胞的细胞核与细胞浆的比例异常。 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大小, 形状都很不均一, 甚至会出现巨核、双核、 多核或者是形态奇异的奇异型细胞核。 通过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可以判定细胞发生了恶性增殖。

正常组织当中, 是由很多不同类型的细胞所组成。 不同类型的细胞在组织内, 以特定的、 有序的排列顺序, 组成了健康的组织。 但是在组织内发生肿瘤之后, 由于肿瘤细胞发生不受控制的恶性增殖, 并且挤压了周围的正常细胞, 导致整个正常组织内细胞的有序排列顺序被破坏, 组织内不同类型细胞的排列结构发生异常。 通过对于组织内部细胞排列顺序和排列结构的检测, 也能够获得肿瘤细胞发生恶性增殖的证据。

4.动物层面检测增殖表型

大部分的疾病类型都有与之相对应的, 可用于研究的动物模型。 在肿瘤研究当中, 用于研究增殖相关表型的动物模型, 最常见的就是移植瘤动物模型。

在移植瘤当中, 为了获取和增殖相关的表型, 通常要记录几个参数, 比较简单的有肿瘤的大小也就是体积, 其次是肿瘤的重量, 这些参数是反应肿瘤大小和细胞增殖特性, 最直观的数据。 有了移植瘤的样本之后, 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降低维度的方式, 以移植瘤的样本作为检测对象, 检测分子标志物以及检测细胞相关的行为学和形态学。

二.总结

第三军医大学综合: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医疗争)4 5中国现代医学南方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7解放军医学8。北京大学医学科学..... 肿瘤:肿瘤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国临床肿瘤学杂志。肿瘤的5名中国癌症癌症研究中国肺癌杂志中国癌症预防医学中国期刊杂志......很多。 需要为=发=表= 5 =来=发现= I。

2000年,Douglas Hanahan和Robert A. Weinberg在《cell》上发表文章:The Hallmarks of Cancer,这篇综述性文章介绍了肿瘤细胞的六大基本特征,被称为肿瘤学研究的经典论文,至今的引用次数已经破万,而在2011年3月新出版的Cell杂志上,Weinberg教授又发表了一篇升级版综述: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这篇同样也是与Douglas Hanahan合作的论文长达29页,简述了最近10年肿瘤学中的热点和进展,包括细胞自噬、肿瘤干细胞、肿瘤微环境等等,并且将原有的肿瘤细胞六大特征扩增到了十个,更成为了《cell》杂志上最受关注十篇文章之一,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个人觉得这两篇文章都是生物学者特别是肿瘤学者的必读之作。

k细胞和nk细胞的英文医学论文

1、数量不同

K细胞占血液中淋巴细胞总数的5%~7%,NK细胞占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2%~5%。

2。免疫杀伤方式不同

K细胞必须在抗体协助下才能具有免疫杀伤作用,NK细胞不需抗原激活,更不需抗体的协助,它可直接杀伤靶细胞。

3、细胞体积不同

K细胞体积略大,是中型淋巴细胞,其直径约为9~12μm。NK细胞是大淋巴细胞,平均直径为12~15μm,胞质较多,在胞质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嗜天青颗粒。

4、免疫性质不同

K细胞主要攻击比微生物大的靶细胞,可以是病毒感染的细胞,如慢性活动性肝炎中的肝细胞,由于这种细胞体积大,难以被吞噬,K细胞具有细胞外的杀伤作用,将它们清除,对肿瘤细胞也有明确的杀伤作用。

NK细胞的这种抗感染和抗肿瘤的杀伤作用是广谱的,所NK细胞是非特异性的杀伤靶细胞的重要成分,是消灭癌变细胞的第一道防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然杀伤细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杀伤细胞

要知道,在我们身体内,有一支精锐的部队保护着身体的健康,这支部队便是免疫系统。当身体遭受细菌病毒的入侵时,抗原提呈细胞拿到抗原,然后身体会生成杀伤细胞,去杀灭细菌或者病毒,消灭那些外来入侵者。

但是,生成抗原需求时间,有的细菌和病毒会变异,导致抗原无法识别,这就会使杀伤作用大打折扣。而这里,CELLIN细胞里就可以解释NK细胞到底为什么那么重要了——因为,NK细胞,它不需要抗原致敏,就能对细菌、病毒或者癌变的细胞造成杀伤。

换句话说就是,NK细胞作为人体抵抗癌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可非特异性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这种天然杀伤活性既不需要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体参与,且无MHC限制。另一方面,除了具有强大的杀伤功能外,NK细胞还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功能,与机体其他多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和免疫功能。因此,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而言,NK细胞毫无疑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CELLIN细胞里生物科技再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NK细胞:

NK细胞又称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是机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NK细胞形态上属于大颗粒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是除T细胞、B细胞之外的第三大类淋巴细胞,约占血液中所有免疫细胞(白细胞数量)的15%,属于天然免疫系统的核心细胞。

NK细胞是体内负责杀伤老化、受病毒感染、肿瘤等异常细胞的最主要“战士”。事实上,我们成年人每人每天都有3000-6000个癌细胞产生,但每一天诞生的癌细胞简直都被人体本身天然杀手细胞(NK细胞)杀灭了。只是当免疫系统下降,天然杀伤细胞变弱,癌细胞占据上风,我们人体的患癌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因而,维持NK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对于人类健康也非常重要。

杀伤性淋巴细胞(killer lymphocyte):简称为K细胞,是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成,占血液中淋巴细胞总数的5%~7%,较T、B淋巴细胞少,而体积略大,是中型淋巴细胞,其直径约为9~12μm.胞质内有溶酶体和分泌颗粒.K细胞膜上有Fc受体(抗体的受体),当抗体与靶细胞(抗原)结合时,K细胞以Fc受体与具有特异性抗体的Fc端相结合,使靶细胞迅速失去活性,而杀伤靶细胞.K细胞必须在抗体协助下才能具有免疫杀伤作用,所以K细胞又称抗体依赖性细胞毒细胞(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 cell,ADCC),K细胞主要攻击比微生物大的靶 细胞,可以是病毒感染的细胞,如慢性活动性肝炎中的肝细胞,由于这种细胞体积大,难以被吞噬,K细胞具有细胞外的杀伤作用,将它们清除,对肿瘤细胞也有明确的杀伤作用,在异体移植病人的外周血中的K细胞增多,说明K细胞也参与排斥反应.自然杀伤性淋巴细胞(natural killer lymphocyte):简称NK细胞,是由骨髓中淋巴细胞分化而来,占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2%~5%NK细胞在人体内分布广泛,以外周血和脾、淋巴结中NK细胞活性最高.在中空器官的管壁固有层和一些实质性器官的间质中,均有NK细胞存在.在骨髓中NK细胞活性较低.NK细胞是大淋巴细胞,平均直径为12~15μm,胞质较多,在胞质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嗜天青颗粒,故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LGL).核呈卵圆形,在电镜下,胞质内的嗜天青颗粒是溶酶体,核内染色质丰富,异染色质多在边缘.在细胞表面有短小的微绒毛.NK细胞不需抗原激活,更不需抗体的协助,它可直接杀伤靶细胞,例如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NK细胞的这种抗感染和抗肿瘤的杀伤作用是广谱的.所NK细胞是非特异性的杀伤靶细胞的重要成分.是消灭癌变细胞的第一道防线.还有一种学说,认为NK细胞和K细胞在形态结构和表面标记均相同,是同一种细胞,但免疫作用形式不相同.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