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柳叶刀医学杂志癌症

发布时间:

柳叶刀医学杂志癌症

其实,血型和癌症的相关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就做过相关的研究。1964年,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项由挪威学者发起的研究,研究人员调查了包括唇癌、舌癌、食道癌、胃癌、乳腺癌在内的3053名癌症患者,发现癌症和血型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关联。

虽然没有找到什么关联性,但是研究者并没有打算就此收手。此后相关的研究也一直在继续。

一项涵盖30个国家,纳入了过去60年内100554名癌症患者,以及囊括了30个癌症种类的研究显示,A型血的人总体患癌风险是非A型血的倍,整体上, A型血的人患癌风险增加了12%。而且,女性A型血更容易患癌。

具体到癌症类型上,A型血的人,胃癌风险增加18%,胰腺癌增加23%,乳腺癌增加12%,卵巢癌增加16%,鼻咽癌增加17%。

从人种上看,白种人A型血患乳腺癌的风险在升高,但是国内女性乳腺癌的患病和血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不过通过数据显示,A型血的人,患肝癌的风险似乎更低。

O型血的人,相比非O型血人群,整体患癌风险降低了16%。其中,胃癌的风险降低了16%,胰腺癌的风险降低了25%,乳腺癌降低了10%,结直肠癌降低了11%,卵巢癌降低了24%,食道癌降低了6%,鼻咽癌降低了19%。

而且还有研究表明, O型血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乳腺癌患者也有较高的整体生存率。 不过结肠癌和膀胱癌的患者预后不佳。

研究显示,AB血型的男性患癌风险比较高,特别是肝癌风险;但是AB血型患结肠癌的风险比较低,而且结肠癌患者中的预后效果比较好,总体生存期高于非AB血型患者。

B型血的人,整体患癌风险比较低,尤其是在胃癌和结直肠癌方面。此外,B型血的人患表皮样癌、肉瘤、淋巴癌、白血病的风险都较低。

综合来看,血型中含有A抗原的人,包括了A型和AB型,患多种癌症的风险比较高,生存率比较低;O型血的人,就是体内不含有A或者B抗原,患多种癌症的风险比较低,生存率比较高;与A型血的人相比,B型血发生癌症的风险比较低。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所有结论,只是根据这十万名癌症患者的信息所得,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血型和癌症之间的潜在发展机制,医学界目前也并没有确切的结论。

至于为什么血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癌症的发生,部分学者推断,这与 ABO糖基转移酶的酶活性失调有关 , 这些酶在参与细胞间粘附、细胞膜信号传递通路、宿主免疫反应时,发生的改变可能会促进恶性肿瘤的发生进程。

其次, ABO血型抗原影响人体的炎症反应, 而炎症问题尤其是慢性炎症,与癌症的发展有很复杂的关联。

另外, 部分肿瘤抗原的结构和ABO血型的抗原结构类似 ,比如A血型的抗原。正因为具备相似性,这些癌症抗原能够伪装成不同的血型抗原,从而避开免疫细胞的锁定和攻击。

然而推断并未得到临床证实,再者,癌症发病诱因复杂,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 单凭血型并不能做出癌症发病风险高低的判断。

我们说癌症的发病因素复杂,因此在众多的致癌因素中,并没有能够起到完全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只是我们要小心那些高危因素,尽量避免或提前做好预防,尽最大努力降低癌症风险。

“活得越久,越容易患癌” ,这并非耸人听闻。癌症发生的本质是细胞突变,只要人一直活着,突变的概率也就越大,这也是为什么50岁以后是癌症高发期。癌细胞会在我们体内潜伏十几年、几十年,然后在某个时刻抓住机会,“一拥而上”。

当然,这个时刻因人而异,除了内在因素,外界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癌症发生的进程。

细胞突变的前提是基因突变,而如果你天生携带容易突变的基因,那么患上特定癌症的几率也更大。如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人群,具有高风险的乳腺癌发生率。

一项由哈佛医学院领导,发表在《Cell》上的研究结果显示,相比普通饮食, 高脂饮食肥胖小鼠体内的肿瘤生长更快。

目前有数据显示, 有20%的癌症是肥胖引起的, 超重和肥胖会增加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包括食管癌、胃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肾癌、肝癌、黑色素瘤、多发性骨髓瘤、胆管癌、白血病、淋巴瘤、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曾表明,很多癌症病例与吸烟、不合理饮食和缺少运动有关,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可以调整生活方式,规避致癌因素,就可以避免患癌。

总而言之,癌症的发病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在无法改变内因的前提下,我们只有针对外因加以控制预防,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患癌风险。#39 健康 超能团##清风计划#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前几天在住院部查房时,遇到一位72岁的老阿婆,检查发现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贫血等等一堆的毛病,仔细询问才知道,这位阿婆住在农村,儿孙因为工作关系都搬到城里去了,家里就她和老伴2人,平时每天就是做一顿饭分3次吃,配一点咸菜之类的,基本不吃水果和蔬菜,她告诉我不吃的原因是咬不动。

高血压多年了,但吃降压药依旧是想起来就吃,忘了也就算了,结果这次出现心力衰竭来住院治疗,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中国人在吃的方面有几个很大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盐的摄入过多,炒菜放的油过多,粗粮水果吃的太少。

今年4月3号,国际权威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这是基于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25岁以上人群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的大型研究,研究显示,中国因为饮食结构问题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和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一。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怎样吃才是正确的?其实在这方面,我们平时也是常常提及并不断强调的。

尤其是对于已经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来说,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使疾病的控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摄影:孙恢弘

因为很多心脑血管疾病都是生活方式的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这些都能够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达到减少药物剂量、稳定血压和血糖的效果。

对血糖的控制也是如此,现代糖尿病的治疗包括了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药物治疗,三者相结合。

由此我们知道,合理的饮食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控制是有多么的重要。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来说, 营养饮食的原则是: 低盐低脂饮食,食物种类要多样化,富含高膳食纤维的合理平衡饮食,摄入适当的能量。

建议的食物包括: 乳类及其制品、豆类及豆制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富含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及水果等等。

同时建议: 可以少量多餐,避免过饱。

对于烹饪的方法: 建议采用蒸、煮、焖、炖、拌等等,少用油炸、煎等烹饪方法。

通过多年的科普宣传,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膳食和医疗同等重要,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并发布了膳食指南等等。

然而,虽然大家对饮食的认识有所提高,但是良好的饮食习惯仍然是不容易养成的。

《柳叶刀》这篇研究指出:中国人因为饮食结构导致的死亡因素有三, 分别是"吃太咸"、"杂粮吃太少"和"水果吃太少"。

我们在门诊时经常劝告病人要多吃蔬菜和水果,这是因为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富含各种营养元素以及纤维素,是人类必需营养的重要来源之一。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人,因为种种理由,不愿意摄入蔬菜和水果,尤其是男士和老人,而这些原本可能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

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可以降低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可以降低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多种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风险,并且可以预防成年人肥胖。

摄影:孙恢弘

由于蔬菜水果摄入增多,相应的肉类以及脂肪的摄入自然就会下降,饮食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减少过多的能量摄入。

说了这么多,其实普通人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每种食物摄入多少量,这样是很难长久坚持下去的,而且这么做生活也太痛苦了。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大致的平衡,一般来说能在一周内基本满足就可以了。

现在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人都不愿意做饭,而是经常靠点外卖解决三餐,方便快捷,不用洗碗,而且还增加了餐饮行业的的就业率,帮助外卖小哥一起增加收入奔小康。

然而很多研究都发现,外卖中最受欢迎的菜肴基本上都偏咸偏辣偏油,而且其中蔬菜占的比例很少,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知道,其实这是一种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

1,营养均衡:食物尽量多样性,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每周25种以上。这个听起来很难,其实并不难做到,食物多样才能互相搭配补充,达到营养均衡。

2、每天的膳食应该包括谷薯类(比如:糙米,全麦,燕麦,荞麦,小米,玉米,土豆,山药,芋头等等),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最好不要每餐都精米白面。

新鲜蔬菜每天300~500克,其中深色蔬菜最好能占一半。深色蔬菜指的是深绿色、红色、紫红色等颜色的蔬菜,营养价值高,富含叶绿素、花青素,胡萝卜素等等。

奶类每天250克,可以选择冷柜储存的巴氏消毒牛奶,也可以选择盒装的超高温灭菌奶等等,营养方面没有很大的区别。每天水产类40~75克,因为水产品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建议首选,畜禽肉类40~75克,蛋类40~50克,吃鸡蛋不要去蛋黄。

摄影:孙恢弘

3、低盐低糖饮食,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同时还要注意,生活当中隐性的食盐,比如酱油、咸菜腌制品等等。每天糖的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在25克以下,因为添加糖是纯能量物资,过多摄入会导致超重肥胖、龋齿等等,所以不应该超过总能量的10%。

4、足量饮水,每天8杯水左右,每杯水大约200毫升,提倡用白开水或者茶水,不建议用含糖饮料或者是碳酸饮料。

5、少吃或者不吃肥肉以及动物内脏,总脂肪占总热量的比例小于30%。食油(包括植物油)25~30克/天。

6、当然还要戒烟限酒。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不提倡为了某种保健目的而饮酒,即便饮酒,也应该控制少量饮酒,男性饮用葡萄酒小于100毫升,啤酒小于250毫升,白酒小于50毫升,女性减半。

7、规律的运动,每周进行至少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当然坚持每天运动还是最好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包括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等。

8、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保持良好心态,控制不良情绪,维持良好的睡眠。

不合理的饮食可以导致很多慢性的疾病,而这些疾病往往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致残率特别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非常大。#清风计划##吃对一日三餐#

我经常会抽空进行生活方式的宣教,有些初诊病人刚开始会有点拒绝改变,满不在乎的说自己并不怕死,然而当我问他们:万一疾病导致残疾或半死不活咋办?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沉默了。

2005年的总编辑为李查·荷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而其直言无讳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不赞成李德·艾斯维尔(Reed Elsevier)集团与军需产业(Arms industry)有所关联。

影响冲击

编辑

《柳叶刀》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

《柳叶刀》专辑中文版

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柳叶刀医学期刊》被视为一种“核心的”医学综合期刊;其它同性质的刊物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及英国医学期刊.。

然而,在1988年所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它受到严厉批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高了麻腮风三联疫苗、自闭症以及一些疫苗接种争议(Vaccine controversy)这三者间者有关联的可能性。在2004年,《柳叶刀医学期刊》发表了部分撤回这篇有争议文章的言论。荷顿博士也公开的说明这篇文章“有致命的错误”,是由于其中的一位作者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他并没有向《柳叶刀医学期刊》陈述过这些事。当本刊发表了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数的估计值计有10万人,而时间正好在2004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前两天,因此又招来政治企图的指责。

代表文章

编辑

支持阿拉法特死于中毒

2013年10月13日,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柳叶刀》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报告称“发现阿拉法特的血液、尿液,以及口水痕迹含有高度放射性物质”。阿拉法特于2004年病逝,当时诊断死于一种血液疾病。

期刊家族

编辑

《柳叶刀》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负面消息

编辑

癌症研究人员约翰·苏得博(John Sudbo)及其他13位共同作者于2005年10月《柳叶刀》发表的《非甾体抗炎药及口腔癌的风险: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伪造文内数据。

2010年,《柳叶刀》杂志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金属酶1号”,印度方面表示强烈不满。

柳叶刀医学杂志防癌症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2005年的总编辑为李查·荷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而其直言无讳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不赞成李德·艾斯维尔(Reed Elsevier)集团与军需产业(Arms industry)有所关联。

影响冲击

编辑

《柳叶刀》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

《柳叶刀》专辑中文版

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柳叶刀医学期刊》被视为一种“核心的”医学综合期刊;其它同性质的刊物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及英国医学期刊.。

然而,在1988年所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它受到严厉批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高了麻腮风三联疫苗、自闭症以及一些疫苗接种争议(Vaccine controversy)这三者间者有关联的可能性。在2004年,《柳叶刀医学期刊》发表了部分撤回这篇有争议文章的言论。荷顿博士也公开的说明这篇文章“有致命的错误”,是由于其中的一位作者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他并没有向《柳叶刀医学期刊》陈述过这些事。当本刊发表了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数的估计值计有10万人,而时间正好在2004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前两天,因此又招来政治企图的指责。

代表文章

编辑

支持阿拉法特死于中毒

2013年10月13日,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柳叶刀》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报告称“发现阿拉法特的血液、尿液,以及口水痕迹含有高度放射性物质”。阿拉法特于2004年病逝,当时诊断死于一种血液疾病。

期刊家族

编辑

《柳叶刀》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负面消息

编辑

癌症研究人员约翰·苏得博(John Sudbo)及其他13位共同作者于2005年10月《柳叶刀》发表的《非甾体抗炎药及口腔癌的风险: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伪造文内数据。

2010年,《柳叶刀》杂志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金属酶1号”,印度方面表示强烈不满。

“你还不知道吗?喝红酒能抗癌!”

王阿姨去朋友家串门时,发现一向滴酒不沾的朋友,正端着一杯红酒,仔细品尝。

“这年龄大了,可不敢喝酒了。”王阿姨小声劝说朋友道。

“你没有看过那篇文章吗?红酒可是好东西,不仅能美容养颜,还能软化血管、抗癌呢。”朋友说着,就掏出手机,把文章拿给王阿姨看。

王阿姨接手机的时候,嘴里还念叨:“一定是哪个专家为了卖酒,编出来我们老年人呢。”

朋友给王阿姨指了指文章,还振振有词道:“你看看,这可是权威的研究。”

王阿姨顺着朋友的手指看去,还真是红酒可以治疗癌症的研究。这下王阿姨彻底傻眼了, 王阿姨一直坚持不饮酒的理论,难道是错误的?

一直以来,喝红酒 养生 都是商家为了卖酒而搞出来的 商业噱头 ,现在也有不少学者针对红酒可以抗癌进行了许多的研究,也收获了一定的科研结果。但是,喝红酒可以抗癌,到底靠不靠谱呢?难道长久以来人们说的喝酒伤身是错误的吗?

近几年,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那个 120万一针的抗癌药 ,这个价格昂贵的抗癌药就是 CAR-T疗法 的产品。CAR-T疗法简单来说,就是给患者的T细胞安装一个可以识别肿瘤细胞的 “雷达” ,并且在体外培养大量的这种细胞,回输给患者对体内的肿瘤细胞进行清除。

这种疗法虽说被人们传为抗癌神药,但是也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关于红酒的那个研究就要从这里说起,研究发现 红酒中的白藜芦醇 可以提高T细胞的功能和免疫治疗的安全性, 可以大大降低CAR-T疗法中的副作用。

但是,这一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实验阶段,并未真地投入临床使用。而这研究一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们为了提高红酒销量 ,趁机制造谣言,一时间“喝红酒可以抗癌”、“喝红酒可以 养生 ”的说法甚嚣尘上,让人们难以分辨,许多人都掉入商家的 陷阱 。

那么问题来了,喝红酒究竟能不能抗癌?

当然不能。能够在治疗癌症中发挥作用的 白藜芦醇不能等同于红酒 ,二者不能简单粗暴地直接画上等号。而且,白藜芦醇在大自然的植物中存在的含量很低,稳定性也很差。再加上红酒在酿造过程中,制造的工艺有所不同,有些甚至是 勾兑生产 的,白藜芦醇的含量就更低了。

在这种红酒中,能被人体充分吸收的白藜芦醇究竟有多少,谁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所以,还是那句话, 任何抛开剂量谈疗效的理论,都是耍流氓。

况且,目前大多数关于红酒的研究结果都是从 动物 身上得来的,目前还未进入临床阶段。人体的身体结构比动物要复杂得多,在动物身上的实验结果不能等同于在人的身体内会发生同样的效果。

相反的是,酒精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世卫列为 一类致癌物 ,这是已经 有确切证据表明 的,长期摄入酒精会诱发多种疾病,甚至癌症。那么,为什么还有人说喝红酒可以保护心脑血管呢?

这个说法也是非常不科学的。这一个说法源于 “法国悖论” ,简单来说就是法国人向来喜欢吃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而心脏病的发病率却是全球最低,就有人把这都归结于法国人爱喝葡萄酒。著名的“法国悖论”催生出“喝红酒可以降低心脏病”的理论,一度将红酒捧为 “酒中明星” 。

那么,喝红酒真的可以降低心脏病吗?后来有人针对这一说法进行了研究,红酒中 确实含有抗氧化、抗衰老、以及清除体内多余胆固醇的成分 ,但是红酒中这些有益的成分 十分有限 。

如果想要依靠红酒来达到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每日需要饮用的红酒 高达几十升 。且不说普通人无法喝下这么大量的红酒,单单看这些红酒中的酒精含量,会对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一方面是 喝红酒对心脑血管微乎其微的保护作用 ,另一方面是红酒中酒精这个一类的致癌物,权衡利弊之后,相信大家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还有人觉得饮酒后能够助眠,足够的睡眠也有利于减轻心脑血管的负担。其实这也是对红酒的认知误区之一,酒精在进入人体后,首先可以 兴奋中枢神经 ,随着饮入酒精量的增加,又会对 中枢神经起到抑制作用,使人昏昏欲睡。

许多人以为这就是饮酒助眠的效果,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这是中枢神经受到伤害的表现。人体经常饮用红酒, 打破了中枢神经的平衡 ,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

饮酒后导致的睡眠与人体正常入睡不同,前者由于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睡眠的时间较短,睡眠质量差,虽然看上去同样是睡觉,身体却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因此,人们在酒后醒来时,往往 感到疲惫、头昏脑胀 。生活节律的平衡被打破,需要调整好几天才能恢复,更不利于心脑血管的 健康 。

由此看来,喝红酒不仅不能抗癌,更不能保护心脑血管,而且红酒中的酒精还会诱发其他疾病,甚至还会发生癌症。

《柳叶刀》杂志曾有一项调查研究显示, 2020年全球大约有74万新发癌症与饮酒有关 。酒精的致癌性主要与它在人体中代谢的原理有关。

酒精进入人体后,只有 10% 能通过胃肠和食物一起代谢排出。大约 80% 都是在肝脏分解的,肝脏首先将乙醇氧化成乙醛,乙醛再氧化成乙酸,继续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而排出体外。

而酒精在体内代谢分解时,如果 体内的维生素B6不足,乙醇就会转化为乙醚 ,乙醚是一级致癌物!它不仅可以直接干扰细胞DNA的合成和表达,诱发癌变,还可以 干扰染色体的重排 ,使人体患癌症的几率大大提高。

有些不良厂家在生产时,使用已经霉变的原料来酿酒,或者一些人在自酿酒的时候,封存不当导致变质。 变质的原料或自酿酒里,可能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 ,而黄曲霉素又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长期饮用这种酒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 胃癌 的发生。

此外,如果女性经常饮酒的话,还有可能 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有研究发现,女性酒精的饮入量与乳腺癌的发生是 正相关 的关系,也就是说, 女性饮酒越多,患乳腺癌的几率越高 。

或许有些人会说,红酒酒精含量低于白酒和啤酒,而且红酒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适当喝些红酒,也不一定有坏处。

其实并不是这样,红酒是否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暂且不提,有研究发现,每天饮酒的女性中,酒精摄入量小于等于 ,乳腺癌的发病几率就会增加 4%。 相反,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 的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会增加 40% 以上。这就说明,对女性身体产生伤害的, 并不是根据酒的种类区分的 ,而是酒精量决定的。

如果喝酒不能避免,怎么做才能让伤害最低呢?

如果想要减少酒精对人体的伤害, 最标准的做法就是不饮酒 ,酒精是不存在 健康 剂量的。

但是有些人因为工作关系,需要喝酒应酬,或者是一些人已经对酒精产生依赖,短时间无法戒酒,这个时候要怎么做才能减少酒精对身体的伤害呢?

1、最重要的是限量原则

这里提到的限量指的是酒精的摄入量。有研究表明, 男性 单日酒精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 25g ,而 女性 最好不要超过 15g 。举个例子,如果饮用的是酒精含量10%的红酒,男性单日饮酒不要超过250ml,而女性则不能超过150ml。 饮用的量越少,对身体的伤害也就越小。

2、尽量避免空腹饮酒

在饮酒时,尽量避免空腹饮酒。在饮酒前吃一些 淀粉类 的食物,避免酒精直接接触胃肠道黏膜,而且还可以增强饱腹感,降低饮酒的欲望。

而且,在与人饮酒时,尽量边吃边聊,慢慢品尝,避免出现在酒桌上劝酒的行为。劝酒容易造成对方饮酒过量,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而且需要知道的是,因过度劝酒而造成的人身伤害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

3、下酒菜搭配合理

在选择下酒菜时,减少 高热量食物 的摄入,尽量避免加重肝脏的负担。而且,为了避免不 健康 食物和酒精对身体叠加伤害,在饮酒时也减少腊肉、熏肉及咸菜、酱菜等高钠加工类食物的摄入。

总的来说,喝酒会抗癌、保护心脑血管的话都不可信,最 健康 的饮酒量就是滴酒不沾。如果真的想减少疾病的发生,拥有 健康 的身体,还是应该坚持锻炼、科学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 健康 的心态,最容易做的 养生 就是从生活中的改变。

参考资料:

柳叶刀医学杂志ct癌症

早期无症状,确诊即晚期!提到这句话,你会想到什么疾病?大概只有两个字:癌症!吴孟达患肝癌”的新闻挂上了热搜,就是那个陪伴了很多人童年的演员“达叔”!

癌症是我国高发的慢性、恶性病,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内脏器官癌变,比如肺癌、肝癌、肠胃癌等。在这些癌症类型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存在,它在2020年新确诊的患病人数为41万,且有超过80%以上的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就已经进入了晚期,这种癌症就是:肝癌!2月21日,据香港媒体报道,68岁的吴孟达于2月20号因病住院,接受秘密治疗后,目前正在肿瘤科进行留院观察治疗。其好友田启文透露细节,称达叔罹患肝癌,有“扩散”倾向。

达叔的演技与敬业精神众人皆知,曾豪赌酗酒,进入人生最低谷!后来改过自新,重新投身演艺之路。一辈子甘当“绿叶”却被万众关注!只可惜,在他最“低迷”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身体,事业再起波澜的时候没有注重保养,导致疾病“秋后算账”。而这种疾病便是肝癌!不少人都疏忽其表现,导致肝癌一查就是晚期。肝癌之所以早期发现难,与肝脏本身的特性有直接关系。它是人体内唯一没有末梢神经的器官,且由于其代偿的能力非常强大,早期肝脏损伤很难有症状出现。更为可怕的是,由于肝脏本身牵涉到了身体多项机能运转,所以即便有症状发生,患者也很难将其与肝脏癌变联系在一起!而且,在我国肝癌患者中,大部分都是从慢性肝病进展而来的,比如乙肝患者、肝硬化患者等。所以,在症状出现后,患者往往会认为是原发慢性肝病作祟,并不会联想到肝脏癌变。种种因素影响之下,绝大部分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就面临了晚期结局!

据其好友田启文透露,达叔去年底就发现患上了肝癌,癌细胞已经扩散。而他近日已做完手术,进入化疗阶段,病情控制得较好,但人还是很虚弱的,不能说话,只能挥手作反应。很多网友得知这一消息,都在为他加油打气。

前有著名音乐人因肝癌英年早逝,后有某著名影星不幸罹患肝癌,这些年肝癌真的是夺走了太多人的生命了。2月21日,吴孟达被曝重病入院,次日,好友田启文透露了吴孟达的身体情况,他表示已经完成手术,术后情况还不错。直到22日,吴孟达才被曝出患上肝癌的消息,圈内因肝癌去世的明星,并不少,前阵子去世的赵英俊,就是到了肝癌晚期,救治一年后,遗憾离世。如今吴孟达的肝癌扩散入院治疗,为什么肝癌一查就是晚期了呢?

众多案例摆在面前,网友们内心也是十分疑惑的:吴孟达的肝癌扩散入院治疗,为什么肝癌一查就是晚期了呢?肝癌在所有癌症中,是特殊的存在,大多数肝癌患者检查时,病情都到了晚期。吴孟达如今的情况也不是很好,他的肝癌已经有了扩散的倾向。早在2014年,吴孟达就因为病毒感染而导致心脏衰竭,多次进入ICU。

如今重回大众视线,依然拼命工作,入院前,吴孟达还在拍摄电影海报,拍摄过程中,他就感受到了心脏不舒服。没想到住院之后,竟然被安排到肿瘤科,22日才透露出患上肝癌的消息。圈内患上肝癌的明星还不少,前阵子去世的赵英俊、以前的傅彪、臧天朔等明星,都是因为肝癌去世的。对比其他癌症,前期大都有征兆,唯有肝癌,一经发现,大都到了后期。

如今吴孟达的肝癌扩散入院治疗,为什么肝癌一查就是晚期了呢?肝脏是人体内唯一没有末梢神经的器官,因代偿的能力非常强大,所以即使肝脏出现问题,也很难被发现。肝脏出问题,也会影响到其他器官,一般出现征兆,大家也很难与肝脏联想到一起,也导致了肝癌一查就到了晚期。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2005年的总编辑为李查·荷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而其直言无讳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不赞成李德·艾斯维尔(Reed Elsevier)集团与军需产业(Arms industry)有所关联。

影响冲击

编辑

《柳叶刀》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

《柳叶刀》专辑中文版

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柳叶刀医学期刊》被视为一种“核心的”医学综合期刊;其它同性质的刊物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及英国医学期刊.。

然而,在1988年所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它受到严厉批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高了麻腮风三联疫苗、自闭症以及一些疫苗接种争议(Vaccine controversy)这三者间者有关联的可能性。在2004年,《柳叶刀医学期刊》发表了部分撤回这篇有争议文章的言论。荷顿博士也公开的说明这篇文章“有致命的错误”,是由于其中的一位作者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他并没有向《柳叶刀医学期刊》陈述过这些事。当本刊发表了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数的估计值计有10万人,而时间正好在2004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前两天,因此又招来政治企图的指责。

代表文章

编辑

支持阿拉法特死于中毒

2013年10月13日,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柳叶刀》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报告称“发现阿拉法特的血液、尿液,以及口水痕迹含有高度放射性物质”。阿拉法特于2004年病逝,当时诊断死于一种血液疾病。

期刊家族

编辑

《柳叶刀》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负面消息

编辑

癌症研究人员约翰·苏得博(John Sudbo)及其他13位共同作者于2005年10月《柳叶刀》发表的《非甾体抗炎药及口腔癌的风险: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伪造文内数据。

2010年,《柳叶刀》杂志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金属酶1号”,印度方面表示强烈不满。

“一反常态”的达叔怎么了?随后,香港媒体的一则报道让很多网友担忧:2月21日,据香港媒体报道,68岁的吴孟达于2月20日因病住院。接受秘密治疗后,目前在肿瘤科观察治疗。后来,他的朋友田启文透露了细节,说达叔患有肝癌,有扩散的趋势。听到这个消息后,歌手和导演甚至为大伯祈祷。

达叔出道40多年,演了很多难忘的角色,给粉丝带来了很多经典作品,成为一代人青春的回忆。

22日下午,田启文进一步透露了吴孟达的病情。“他去年年底发现肝癌,但我不想谈哪个问题。之后先去澳门治疗,然后回香港就医。他身边很多好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好医生。”在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中,卫生界看到吴孟达在拍摄海报时心脏不适。对此,田启文表示,当时吴孟达并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只觉得心里不舒服。去澳门检查后,得知自己得了肝癌。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报告》显示,肝癌是全球第六大癌症和第三大癌症死因,但在中国这两项排名都上升了一位,可见其威力。

肝癌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快。肝癌患者往往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就处于中晚期。晚期肝癌的治疗难度很大,效果不佳。存活时间短则几天,长则半年。只有少数晚期肝癌患者能活两三年。

肝癌早期发现的难度与肝脏本身的特性直接相关。它是人体内唯一没有外周神经的器官,由于代偿能力强,早期肝损伤很难有症状。

更可怕的是,肝脏本身就涉及到身体的很多功能,所以即使出现症状,患者也很难联想到肝癌!

而且在我国,大多数肝癌患者都是从慢性肝病进展而来,如乙肝患者、肝硬化患者。因此,症状出现后,患者往往认为是原发性慢性肝病,不与肝癌相关。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绝大多数肝癌患者在确诊时都面临着晚期结局!

在肝癌的不断发展中,患者也会出现进行性疲劳、恶性消瘦、发热、腹水等多种症状。如果近期莫名其妙出现上述症状,且找不到病因,应及时就医。尤其是有慢性肝病史,有肝癌家族史,长期酗酒者更要提高警惕。

柳叶刀医学杂志新冠癌症

大家好,这里是发现了最新新闻后突然嚣张的深空小编。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不让大家久等了,下面马上进入正题吧。4月29日晚,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了在中国武汉进行的新冠肺炎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全球首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治疗危重症住院患者,并未加快COVID-19的恢复速度,也未降低病死率。该研究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即针对一项新药开展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被公认为是最高证据等级的临床研究。此次发表的研究更是由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25家单位的研究人员实施。英国爱丁堡大学的John Norrie教授在《柳叶刀》同期发表的述评文章中评价到:“这项研究设计合理,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随机试验,并且实施良好,具有较高的方案依从性,且极少失访。”新冠疫情中瑞德西韦的全球首项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试验上述研究结果的论文《瑞德西韦用于成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发表于《柳叶刀》。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这个研究是全球第一项关于新冠肺炎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研究。4月29日晚,主导这项研究的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王辰院士全程指导参与了这项试验设计与进行,试验设计非常完善、在研究过程中执行了最严格的标准、实验结果可信度也是最高的。该研究是一项根据中国武汉市十家医院的237名成年人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这237例患者均于今年2月6日至3月12日期间住院,经实验室确认为新冠病毒严重感染的成年人。“本试验发现,尽管瑞德西韦安全、耐受性好,但与安慰剂相比并没有显著的益处。”曹彬表示,根据这个研究预期试验设计方案,在中国武汉COVID-19暴发得到有效控制病例减少的情况下,或者在该研究的数据安全监督委员会根据研究方案中设立的终止标准的建议下可以结束研究,并进行数据分析。在这项研究中,从2020年2月6日至3月12日,共入组了237名经实验室确诊的重症COVID-19成人住院患者。研究的入组条件是,患者必须在发病后的12天内入组,经胸部影像学检查确认患有肺炎,并且氧饱和度为94%或以下。受试者被随机分组,接受每天一次瑞德西韦输注或安慰剂输注,为期10天。安慰剂组中有1名患者在接受治疗前退出研究。同时,试验中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标准治疗,包括洛匹那韦_利托那韦、干扰素和皮质类固醇等药物。研究初步显示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未见临床显著改善经严格培训的研究者使用临床状态6分等级量表至死亡)评价入组28天内临床改善的时间。临床改善定义为与患者的入组等级评分相比至少改善了两分。研究发现,两组之间未发现临床改善时间有统计学显著的差异。方案中还预设了亚组分析,虽然不如主要终点指标重要,但也有助于充分了解该药物的疗效。在发病后10天内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似乎比接受安慰剂的患者恢复得更快,尽管也没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研究显示,随机入组后28天内的病死率两组相似,瑞德西韦组14%,安慰剂组13%。然而,该次要终点的亚组分析发现,在发病后10天之内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中的病死率较低,为11%,而安慰剂组为15%,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同样,对于有创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这一次要终点,虽然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但仍可见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要短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 。两组在氧疗支持时间、住院持续时间或至出院或死亡时间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此外,与安慰剂相比,瑞德西韦治疗未显著加快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标本中病毒载量下降或降低病毒检出率。作者强调了该研究的几个局限性,包括两组患者不显著差别的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并不排除在扩大病例数后存在一定治疗效果的可能性。另外在这项研究中,使用了其他抗病毒药物或者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对临床评价构成影响。还有一点是,试验药物是在出现症状12天以内使用,启用时间相对偏晚,如果能在早期进行治疗可能会对减少病毒复制或者减缓病情有帮助。欲要知晓更多《柳叶刀发表我国完成的瑞德西韦全球首项最高证据等级临床研究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肺炎疫情蔓延,国内外科研机构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本身的研究也在持续深入。近日,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就公布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彩色照片:这是一张经过渲染的伪彩色照片,看起来很严厉,但更展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狰狞面貌,表面布满了冠状物,仿佛恶魔的嘴一样。同时,《柳叶刀》也公布了一份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初步研究报告,任何人均可自由查看,但是《柳叶刀》也强调,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还很初步,信息严重不完整,未知之处太多。另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近日联合发布了成功分离的我国第一株新型冠状病毒毒种信息,及其电镜照片、核酸检测引物、探针序列等信息,是国内首次发布的相关重要权威信息。据介绍,冠状病毒是一大类病毒,已知会引起疾病,患者表现为从普通感冒到重症肺部感染等不同临床症状,例如中东呼吸综合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后者就是17年前肆虐的“非典”。此次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以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对原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王健伟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等人关于“新冠肺炎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的一篇研究论文发表关注声明。该论文披露了对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在当年6月至9月期间完成的集中随访的研究结果。该论文发现,超过四分之三的COVID-19患者报告了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症状,比如疲劳或肌肉无力。《柳叶刀》编辑部上述关注声明称,《柳叶刀》编辑部在询问通讯作者后,于2022年11月7日被告知,涉事论文中使用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发布的关注声明涉事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6个月临床结局:一项队列研究》,于2021年1月8日在线发表在《柳叶刀》上。该论文标明,曹彬、张定宇和王健伟贡献相同。曹彬为论文中标注的通讯作者。其中,曹彬的署名单位包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2021年1月11日发布的信息称,上述研究由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共同完成。黄朝林、黄立学、王业明、李霞、任丽丽、谷晓颖、康亮、郭丽和刘敏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评估了COVID-19对患者的长期结局影响。“研究发现,76%的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持续症状。疲劳、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也频繁出现。”“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曹彬教授表示:‘因为COVID-19是一种新发的疾病,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它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我们的随访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仍然会继续受到该病毒的至少部分影响,出院后的医疗照护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针对住院时病情更重的患者。我们的研究也提示在更大的人群中进行更长期随访研究的重要性,以便了解该疾病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全面影响。’这项随访研究于2020年6月16日至9月3日期间完成,入选了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患者中位年龄5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发病后186天。”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上述信息称。《柳叶刀》编辑部关注声明针对的文章。该论文称,随访发现,76%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存在至少一个持续症状上述论文的署名作者有ChaolinHuang、LixueHuang、YemingWang、XiaLi、LiliRen、XiaoyingGu、LiangKang、LiGuo、MinLiu、XingZhou、JianfengLuo、ZhenghuiHuang、ShengjinTu、YueZhao、LiChen、DecuiXu、YanpingLi、CaihongLi、LuPeng、YongLi、WuxiangXie、DanCui、LianhanShang、GuohuiFan、JiuyangXu、GengWang、YingWang、JingchuanZhong、ChenWang、JianweiWang、DingyuZhang、BinCao。什么是新冠长期症状?在上述论文发表约一个月前,2020年12月,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社论称,“直面新冠长期症状困境”,并称,在2020年11月底举办的2020“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上,“曹彬介绍了关于武汉COVID-19患者长期结局的情况,并警示,一些出院患者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可能会持续至少6个月。我们称之为‘新冠长期症状’,这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医学问题而且现在就需要采取行动来应对。”在上述涉事论文发表7个月后,2021年8月,曹彬、王健伟等人在《柳叶刀》上发表了对此前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患者中的1276名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患者比例从6个月时的68%下降到12个月时的49%。”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1年临床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对1276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但该论文在首次发表后进行了更正。其更正后的版本最早于2022年5月5日发布在《柳叶刀》网站上。值得注意的是,上述“6个月论文”提及,在新冠肺炎发病6个月后,幸存者报告还存在至少一种症状的比例是76%。但上述“1年论文”提及的相关比例为68%。《柳叶刀》目前尚未披露其关切声明中提及的“数据不一致”是否为这一比例。《柳叶刀》编辑部2022年11月24日发布的上述关注声明称,“在收到了一位研究人员关于这两篇文章之间数据不一致的询问,我们向这两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寻求解释。2022年11月7日,《柳叶刀》编辑部被告知,‘6个月’和‘1年’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是由于‘用于6个月的论文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如有更多信息,我们将立即更新此通知。”此外,2022年5月11日,曹彬和王健伟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上在线发表论文,报告了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中1192人随访两年的研究结果。该论文称,从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2469新冠肺炎患者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其中1192人在三次随访中完成了评估,被纳入最终分析;94%的人、1119人参加了感染两年后的面对面访谈。总体而言,新冠康复患者在首次感染后两年时的健康状况仍然差于普通人群,这意味着部分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康复。“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新冠肺炎幸存者的比例从6个月时的68%,显著下降到2年时的55%,疲劳或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该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2年健康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该研究被媒体报道为“全球新冠最长随访”。对1192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2年的研究结果此外,据《柳叶刀》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2021年7月17日,该期刊发表一项针对英国302家医院超过7万人的观察性研究,发现每两个COVID-19住院患者中会有一人出现至少一种并发症。“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教授及谷晓颖在一篇相关评论中写道:‘考虑到全球有大量的SARS-CoV-2感染者,COVID-19后急性期的公共卫生影响是巨大的。除了分析COVID-19后急性期整个临床疾病谱的多种表现之外,还需要在具有不同人口和临床特征的人群中开展进一步研究,以阐明COVID-19后急性期尤其是远期COVID-19的病理生理机制。此外,还需要研究血清学特征,以及急性SARS-CoV-2感染导致的免疫异常和炎症损伤对后急性期或长期COVID-19的影响。’”中日友好医院官网显示,曹彬,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是诊疗呼吸系统感染;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主任、临床医学研究所管委会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担任“国际流感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学会”委员、《ClinicalRespiratoryJournal》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杂志编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显示,王健伟,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2月至今,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克里斯托弗_梅里埃实验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院校科技管理处处长。2019年6月任副院校长、党委常委。上述信息称,王健伟主要从事重要呼吸道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与防治研究,曾获多项人才计划项目支持,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成员、“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系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Biosafety&Health杂志执行主编。

柳叶刀医学杂志关于癌症

9月23日,首个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癌症发病率和卫生服务可及性现状的研究论文在国际期刊《柳叶刀》上发表。该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倪鑫教授儿童肿瘤研究团队完成。研究发现,白血病约占儿童肿瘤的32%,淋巴瘤占比约,其余将近60%的肿瘤是实体肿瘤,说明儿童实体肿瘤的流行病学负担被低估。研究团队分析了国家儿童肿瘤监测网络数据及国家相关领域数据库信息,估算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儿童(0~14岁)和青少年(15~19岁)的癌症发病率;基于儿童肿瘤国际分类标准,报告了12个主要诊断组、47个亚组和81种癌症亚型的最新发病率。结果显示,2018年—2020年,我国共有121145名儿童和青少年被诊断出癌症;3年平均总发病率为万,0~14岁儿童癌症的发病率为万,15~19岁青少年癌症发病率为万。在儿童中,排名前三位的癌症依次为白血病(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万)和淋巴瘤(万);在青少年中,恶性上皮癌症和黑色素瘤位居第一(万),其后是白血病(万)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万)。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2005年的总编辑为李查·荷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而其直言无讳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不赞成李德·艾斯维尔(Reed Elsevier)集团与军需产业(Arms industry)有所关联。

影响冲击

编辑

《柳叶刀》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

《柳叶刀》专辑中文版

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柳叶刀医学期刊》被视为一种“核心的”医学综合期刊;其它同性质的刊物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及英国医学期刊.。

然而,在1988年所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它受到严厉批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高了麻腮风三联疫苗、自闭症以及一些疫苗接种争议(Vaccine controversy)这三者间者有关联的可能性。在2004年,《柳叶刀医学期刊》发表了部分撤回这篇有争议文章的言论。荷顿博士也公开的说明这篇文章“有致命的错误”,是由于其中的一位作者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他并没有向《柳叶刀医学期刊》陈述过这些事。当本刊发表了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数的估计值计有10万人,而时间正好在2004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前两天,因此又招来政治企图的指责。

代表文章

编辑

支持阿拉法特死于中毒

2013年10月13日,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柳叶刀》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报告称“发现阿拉法特的血液、尿液,以及口水痕迹含有高度放射性物质”。阿拉法特于2004年病逝,当时诊断死于一种血液疾病。

期刊家族

编辑

《柳叶刀》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负面消息

编辑

癌症研究人员约翰·苏得博(John Sudbo)及其他13位共同作者于2005年10月《柳叶刀》发表的《非甾体抗炎药及口腔癌的风险: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伪造文内数据。

2010年,《柳叶刀》杂志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金属酶1号”,印度方面表示强烈不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