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主编是谁

发布时间: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主编是谁

标题中没有“不公平”,但是摘要或者关键词中有。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1 2404例农民工急诊医疗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蒋树源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10 2 我国城镇卫生筹资公平性研究——基于医疗保健支出累进度的测算 吕文洁 财经研究 2009/02 3 医疗保险制度公平:国内近年研究的若干进展 张立 财经政法资讯 2006/04 4 我国当前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问题探析 彭明春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6 5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问题分析——基于公平与效率视域的分析 罗娟 劳动保障世界 2008/11 6 中国农村医疗筹资公平性研究——基于全国八个农业县医疗筹资系统的实证研究 王晶 社会学研究 2008/05 7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建议 李二曼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08 8 我国卫生保健服务不公平性的主要表现及对策 孙喜琢 中国医院管理 2008/08 9 从分散到统一:荷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尹莉娟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02 10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公平性与效率分析 李跃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08/05 11 台湾医疗健保制度之公平性:一个初步分析 李瑞全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7/12 12 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待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 刘穗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09 13 试析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 张茂松 中州学刊 2007/05 14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公平性刍议 冉岚 中国经贸导刊 2007/17 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问题及建议 花俊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19 16 用正义分配理论分析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公平性 刘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07/13 17 浅析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的公平性 何珩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7/06 18 我国城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研究 房莉杰 人口学刊 2007/02 19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如何不公平? 汪大海 中国社会导刊 2006/24 20 我国医疗保障公平性研究 刘玉恩 中国卫生法制 2006/05 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21 突破自愿性的困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参合的激励机制与可持续性发展 方黎明 中国农村观察 2006/04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公平对收入分配公平性的负效应分析 袁琳琳 商场现代化 2006/24 23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公平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刘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06/09 24 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探析 刘玉恩 医院管理论坛 2006/04 25 对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郭宝才 中国卫生资源 2006/02 26 政策导向、汲取能力与卫生公平 王绍光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6 27 我国医院实行三级价格歧视的理论研究 王文祥 卫生经济研究 2005/10 28 社会医疗保险公平性与政府保险政策建议研究 吴传俭 中国卫生经济 2005/04 29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的缺失及对策 李凯峰 中国卫生经济 2005/06 30 重视贫困问题和不公平性的研究 胡善联 卫生经济研究 2004/08 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1 我国现行三种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并轨的框架研究 唐尧根 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 2008/09 2 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现状的分析 钱秋华 现代商业 2008/33 3 农村医疗保险现状与对策 马侠 现代经济信息 2008/08 4 浅谈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现状与对策 张炜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14 5 长春市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李柏昌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14 6 浅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孙晓谦 内蒙古统计 2008/04 7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建议 李二曼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08 8 从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现状看社会医疗保险 张桂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08/25 9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和对策 周静锋 卫生经济研究 2008/07 10 上海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和发展建议 鲍勇 中华全科医学 2008/08 11 国外医疗保险模式现状 庞浩 天津社会保险 2008/02 12 从水利事业单位医疗保险体系分析医疗保险现状 滕玉珊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03 13 湘西州农村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谢江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06 14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现状的实证研究 周以林 中国卫生经济 2008/01 15 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若干思考——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完善思路 李琴 清江论坛 2008/01 16 昆山市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现状及其参保意愿分析 李存艳 中国全科医学 2008/09 17 浅议贫困农村医疗保险改革现状 阿木吉尔图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10 18 青岛市医疗保险现状及发展策略 马涛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2 19 农村医疗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滁州市为例 黎娜 滁州学院学报 2008/01 20 福州市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研究 王方刃 医学与社会 2008/01 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21 医疗保险:中国现状、国际潮流及改革之路 杨宇霆 保险研究 2007/06 22 我国医疗保险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王安红 华商 2007/24 23 浅析国内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现状 黄锐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7/06 24 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现状、问题与对策 易建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25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及改革的探讨 蔡声霞 中国校医 2007/05 26 从老年人的医疗需求现状看社会医疗保险 王灿 科技广场 2007/08 27 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现状 张云林 中国医院 2007/09 28 我国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北京大学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报告 江南 理论界 2007/10 29 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的现状及发展展望 冯华楠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30 北京某三甲医院医疗保险自费项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曾俊群 中国医院管理 2007/06 31 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及引发的思考 张群 中国卫生经济 2007/06 32 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李丁页 海南金融 2007/05 33 医疗责任保险研究现状述评 王琬 湖北社会科学 2007/06 34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现状及对策研究 周钟进 中国卫生经济 2006/12 35 牡丹江市森工系统医疗保险现状分析 谷振春 中国卫生经济 2006/10 36 浅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使用现状与改进建议 高巍然 卫生软科学 2006/06 37 高校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和方向探析 李均 经济师 2006/12 38 太原市城市低保人群医疗保险现状研究及对策建议 芦国庆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6/S1 39 我国医疗职业责任保险的现状及展望 郜玉珍 中国护理管理 2006/10 40 北京市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及政策分析 赵永生 中国青年研究 2006/09 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41 医疗责任保险保费测算现状及建议 严敏婵 卫生经济研究 2006/08 42 高校医疗保险现状及改革 李洁 医药世界 2006/06 43 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改革及给我们的启示 冯国忠 上海医药 2006/07 44 关于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周丽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08 45 某市三所医院《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使用现状分析 高巍然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6/13 46 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医疗保险需求的调查分析 陈丽娟 中国西部科技 2006/05 47 厦门市医疗保险现状及分析 肖玉梅 卫生经济研究 2006/04 48 农村医疗保险 理想和现实还有多远——中国农村医疗保障现状及其解决方法 刘冰 小城镇建设 2006/03 49 县级医疗保险工作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李青山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 2005/04 50 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现状调查分析 毛瑛 卫生经济研究 2005/12 51 日本高龄者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困境、对策 林宪鹏 日本研究 2005/03 52 护理人员对医疗责任保险的认知现状分析及对策 王若乔 南方护理学报 2005/11 53 医疗保险参保现状的社会效应分析 唐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21 54 青岛市医疗保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宋丽丽 现代医药卫生 2005/20 55 浅析黑龙江农垦医疗保险现状 周海英 农场经济管理 2005/05 56 上海市企业医疗保险定点内设医疗机构现状与发展 王拥庆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5/09 57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赵艳红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4 58 北京市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高梦滔 卫生经济研究 2005/07 59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现状与完善探讨 刘蓉 人口与经济 2005/04 60 日本医疗保险体制的现状与改革 宋金文 日本学刊 2005/03

陈悦,男,汉族,1965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工作,后任实验室副主任。1998-2001年在WTO西太区传染病研究所任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任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公共卫生学院、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微生物学教授,《检验医学》杂志社社长、主编,《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杂志编委,《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特邀编委,卫生部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委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医学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委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医院协会理事、上海市微生物学会理事、上海市免疫学会理事、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输血分会委员、上海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

毛守白毛守白,医学寄生虫学家。他主持和参加了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钉螺的生物学研究,在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技术、免疫诊断、以及发展抗血吸虫新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防治实践。他长期主持中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工作,在制定科研规划和防治策略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多年从事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为中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世界卫生大会为表彰他在血吸虫病防治上的贡献,授予“里昂·伯尔纳”基金奖。中文名:毛守白国籍:中国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1912年职业:医学寄生虫学家毕业院校:上海震旦大学代表作品:寄生人体蠕虫各属的分类索引简介毛守白于1912年12月30日出生于上海一书香门第。其父系前清秀才,兴中会会员,思想开明,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曾损资兴办医院和学校。毛守白的双亲十分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幼年念过私塾和初级英语夜校,后在上海市民立中学完成初中学业,因立志学医,遂考入上海震旦大学预科(相当于高中)。中学时代的毛守白,由于学习勤奋,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时常获得学校的奖励。1931年夏,他由预科升入震旦大学医学系,1937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是时,适逢日本大举入侵,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他义愤填膺,激于爱国热情,接连义务服务于上海第三伤兵医院和上海第一难民收容所,以所学的医术积极投身抗日医疗救护工作。1938年8月,毛守白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医学院先后攻读热带医学、公共卫生学和疟疾学,并利用空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他的导师对这位中国学生偏偏选学在中国不受重视的学科感到难以理解,毛守白的回答是“中国的寄生虫病太多了”。可是,当他于1939年带着三张文凭和两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抱着拳拳爱国心回到祖国时,等待他的竟是长达14个月的无业可从。在那国难深重的年代,他空怀一颗报效祖国之心,但却报国无门。1940年12月,毛守白受聘担任上海信谊血清疫苗厂厂长。1941年7月,他兼任上海医学院寄生虫学讲师。1942年,侵华日军悍然占领上海“租界”,毛守白不堪忍受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屈辱生活,毅然随上海医学院内迁,历尽艰辛,辗转到达重庆,担任该院寄生虫学与细菌学副教授。1944年7月,他在重庆受聘于中央卫生实验院,担任寄生虫学技师,使他能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从事专业研究。抗日战争胜利后,毛守白随中央卫生实验院迁至南京,并于1946年受聘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授。1946年春夏之际,他和同事们前往无锡、苏州血吸虫病流行区农村进行调查,在他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幅十分凄惨的景象:成排置于村后小河边的粪缸内充满着鲜红的血便,曾是人口稠密的村庄竟然十室九空。血吸虫病造成的危害比他原来想像的要严重得多。苏南此行,使他的学术生涯从此与血吸虫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中国的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综述》、《日本血吸虫形态记录》、《中国江苏苏州、无锡地区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和《日本血吸虫尾蚴从钉螺逸出的探讨》四篇关于中国血吸虫病研究的论文在美国的热带病学和寄生虫学杂志上发表,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1947年,毛守白获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赴美国、英国和埃及进行血吸虫病专项进修和考察,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与美国学者合作从事血吸虫病研究。1948年,他刚从美国回到南京,即在市郊栖霞山选了一个范围不大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拟进行灭螺试验。当地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仅孳生在一段长不足1公里的河道内。他想试用土埋法灭螺以根除血吸虫病的危害,所需经费只需250公斤谷子的代价。可是,从当地的乡公所到国立的中央卫生实验院,他一次次恳求,一次次碰壁。冷酷的现实迫使他作罢。施展才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毛守白提供了得以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卫生部的代表进驻中央卫生实验院时,他向军代表递交的第一份书面报告,就是提请原籍在北方的指战员,南下后务必注意预防广泛流行于南方的血吸虫病和疟疾。1949年冬,他在第三野战军卫生部的领导下,在浙江沿海地区调查指战员们的蠕虫感染情况。1949年底,部队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大队,他应邀到设在浙江嘉兴的中心防治站担任技术指导。在此期间,他以巨大的热情奋力工作,培训部队医务人员,编写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预防通讯》,制订血吸虫病诊疗规范。他在3个月内完成了第27军全体指战员的血吸虫病粪检普查和治疗任务,迅速控制了疫情蔓延。他因此荣立二等功,并被评为南京市劳动模范。1950年10月,国家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当时全院仅有医学寄生虫学专业人员17人,而全国各地的专门人才更为缺乏,远不能适应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需要。为此,他向卫生部领导建议并被采纳,于1951—1952年在华东分院相继举办了两届高级寄生虫学师资进修班,共招收71名学员。这两届学员结业后被分配至全国各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代医学寄生虫学高级师资和研究技术骨干,并通过他们造就出更多的专门人才。1956年,中央卫生研究院组建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其在南京的华东分院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并于1957年迁至上海(1983年8月划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毛守白任该所研究员,并先后被任命为副所长、所长。1984年6月,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顾问和寄生虫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亲身的经历和新旧社会制度的鲜明对比,使毛守白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使人民幸福、社会进步。195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血吸虫病毛守白在医学寄生虫学领域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对血吸虫病的研究方面。血吸虫病是危害世界各国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它在中国的分布遍及南方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患者1200余万,威胁着数亿人,不仅摧残人的生命,而且阻碍生产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1956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将该病列为限期消灭的9种主要疾病之一。但是,要消灭一种在中国已流行了几千年、分布又十分广泛的疾病谈何容易。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对该病确切的分布范围和患病人数有待查清;查病方法仅靠传统的粪检不能适应大规模普查的要求;治疗药物使用锑剂需静脉注射,疗程长,且毒性大,严重反应者会发生死亡;灭螺采用土埋,不仅费工,且其应用有局限性;在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钉螺的生物学,以及动物贮存宿主的研究方面也有不少问题有待阐明。为在短期内查清血吸虫病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和感染血吸虫的人数,毛守白从当时尚处于开创阶段的免疫诊断研究入手,并经改进,创用肝卵抗原代替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证明其效价不低于成虫抗原。由于取材于感染家兔的肝脏,诊断用抗原可以大量制备。1957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推广应用肝卵抗原作皮内试验,并结合对皮内试验阳性者进行粪便检查,很快完成了6000余万人的普查任务,从而迅速地掌握了中国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和感染人数的情况,为制定防治血吸虫病的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提供血吸虫病实验研究的手段,毛守白于50年代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抓住血吸虫生活史的各个环节,建立了人工饲养钉螺、血吸虫毛蚴实验感染钉螺、血吸虫尾蚴感染实验动物、血吸虫童虫体外培养,以及血吸虫病实验治疗、抗血吸虫药物筛选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和常规,推进了血吸虫病的科学研究,使之有效地服务于防治工作。毛守白在主持发展抗血吸虫新药的研究中,由于抓住了化学合成、筛选、药理和临床试验等主要环节,开展多学科研究,并与生产、防治单位协作攻关,使在研制口服、高效、安全、短疗程的抗血吸虫新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曾沿用了几十年的锑剂终于被完全取代。毛守白和同事们通过对来自各地的钉螺标本进行比较研究,作出了“中国大陆的钉镙是一个同属种,即湖北钉螺”的结论,并指出以往国外学者提出的以齿舌公式作为钉螺分类的依据是不可靠的,从而澄清了20余年来国际寄生虫学界认为“中国大陆的钉螺有十几个种”的错误论点。以后,国内外陆续有人从细胞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正确结论。毛守白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进展和经验,主编了近80万字的专著《血吸虫病学》。他主编或合作主编的主要著作尚有《寄生虫病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及《中国人体寄生虫病文献提要》。他还担任了《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总编辑,《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顾问及《美国临床寄生虫学进展》编委。毛守白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深受国内外同行的推崇,被推举或受聘担任的其他职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兼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全国丝虫病防治科研技术指导组顾问,全国包虫病防治中心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医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血吸虫病专家咨询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合作中心(设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主任,中美医药卫生科技合作协议寄生虫病领域中方协调人,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学会名誉会员,法国国家药物科学院通讯院士等。他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宣传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的重大成就,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1984年5月14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37届世界卫生大会授予毛守白“里昂·伯尔纳”基金奖,以表彰他在社会医学,特别是在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这是中国学者首次获此殊荣。1989年,由法国佩皮尼昂大学提名,经法国国家教育、体育与青年部批准,授予毛守白该大学名誉博士称号。科研工作毛守白在从事和领导寄生虫病研究工作中,积极贯彻科研工作为防治服务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室与现场相结合,并且身体力行。为探索防治血吸虫病的规律,验证实验室研究的成果,他不畏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艰苦,身背行囊,带领科研人员,深入到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农村,建立防治试点。他常教导青年科研人员要深入农村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在不断的实践中切身体验寄生虫病给流行区群众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毛守白十分重视对中青年科研人员的教育和培养。他主持了十余期全国性的和由研究所举办的高级寄生虫病学进修班,亲自制订教学计划和担任讲课任务。70年代后期起,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他亲自为所内举办的英语和法语提高班讲课,有时还利用节假日在自己家中辅导学员,提高了他们的外语水平,为中青年科研骨干进行对外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创造了条件。他还告诫青年科研人员,在努力学习外语的同时,切不要忽视学习中文。为此,他专门为他们开设了中文学习班,以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他常说:“没有坚实的中文基础,是无法学好任何一门外语的”。毛守白在科学技术上深有造诣,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望,他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亦深为同事及晚辈们所称道。他虽长期患有眼疾,视力十分不好,但经手的大量中外文学术文稿,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逐字逐句地审阅、修改。“文化大革命”中,毛守白身陷逆境,被送往江西农村,搞了半年多血吸虫病粪检普查。农民送来的粪样,全用纸包着,上面的姓名写得歪歪扭扭,时间一长,纸湿透了,字迹更模糊。毛守白为防止弄混名字,检查时总把粪样拿到离眼睛仅二三厘米的近处仔细辨认。同事们纷纷要来帮助,他却若无其事地说:“搞寄生虫的,还在乎这些味道?”他惜时如金,决不愿无谓浪费片刻的工作时间。到外地开会、讲学,他常常是上午结束,下午便返回,甚至下午结束,晚上就返回。无论是从国外或国内某地出差后回到上海,次日早晨他必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工作室。在担任寄生虫病研究所名誉所长职务以后,虽日常事务有所减轻,但他仍坚持每天到研究所上班,著述、文稿审校、讲学、技术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工作总是排得满满的。在他的心目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怎么能闲得住呢!人物简历1912年12月30日出生于上海。1931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预科。1937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系,获医学博士学位。1938—1939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医学院进修。1940—1942年任上海信谊血清疫苗厂厂长。1941年任上海医学院讲师1942—1944年任上海医学院(重庆)副教授。1944—1949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先在重庆后在南京)技师。1947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1947—1948年赴美国、英国和埃及进修和考察血吸虫病,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合作进行血吸虫病研究。1950—1956年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技师、研究员。1956—1983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兼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1984年—现在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顾问,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学会名誉主任委员。1992年4月2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主要论著1毛守白.寄生人体蠕虫各属的分类索引.实验卫生,1945,2:23—26.2毛守白.Gammaxane对于犬钩虫幼虫之影响.中华医学杂志,1949,35(4):149—150.3毛守白,李霖,吴征鉴等.日本血吸虫尾蚴从螺蛳宿主逸出情形的探讨.内科学报,1951,3(3):226—231.4毛守白.由寄生虫的发展看人类的发展史.医务生活,1951,1(3):1—4.5毛守白.李霖.国内肠寄生虫的分布情形.内科学报,1952,4(1):27—32.6毛守白,李霖.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分类问题.动物学报,1954,6(1):1—14.7毛守白.国内血吸虫病研究方面尚待解决的若干问题.中华卫生杂志,1954,2(2):111—116.8毛守白,李元鹤,王万里等.血吸虫病皮内反应试验之二(肝脏抗原的制造及效价).中华医学杂志,1956,42(5):471—473.9毛守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成就.庆祝建国十周年医学科学成就论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8.10毛守白.新中国对人体绦虫病的主要研究成就.中华医学杂志,1960,46(2):151—155.11毛守白.三年来国外蠕虫病诊断研究的进展情况.中华内科杂志,1961,9(6):396—398.12毛守白.近年来血吸虫病血清免疫学研究的进展.1963年寄生虫学专业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19.13毛守白.血吸虫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毛守白,黄铭新.血吸虫病的防治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科学通报,1964,11:963—972.15毛守白.关于血吸虫病科学研究的近期目标.动物学杂志,1964,6(6):272—273.16毛守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展望.中华卫生杂志,1965,10(4):260.17毛守白.中国寄生虫学的今昔.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3,1(4):1.18吴征鉴,毛守白,王季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9毛守白.关于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分类的浅见.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85,1(1):2—3.20毛守白.寄生虫学的发展与任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89,2(3):150—154.21毛守白,史宗俊,王捷等.中国人体寄生虫病文献提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主编是谁

毛守白毛守白,医学寄生虫学家。他主持和参加了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钉螺的生物学研究,在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技术、免疫诊断、以及发展抗血吸虫新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防治实践。他长期主持中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工作,在制定科研规划和防治策略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多年从事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为中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世界卫生大会为表彰他在血吸虫病防治上的贡献,授予“里昂·伯尔纳”基金奖。中文名:毛守白国籍:中国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1912年职业:医学寄生虫学家毕业院校:上海震旦大学代表作品:寄生人体蠕虫各属的分类索引简介毛守白于1912年12月30日出生于上海一书香门第。其父系前清秀才,兴中会会员,思想开明,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曾损资兴办医院和学校。毛守白的双亲十分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幼年念过私塾和初级英语夜校,后在上海市民立中学完成初中学业,因立志学医,遂考入上海震旦大学预科(相当于高中)。中学时代的毛守白,由于学习勤奋,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时常获得学校的奖励。1931年夏,他由预科升入震旦大学医学系,1937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是时,适逢日本大举入侵,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他义愤填膺,激于爱国热情,接连义务服务于上海第三伤兵医院和上海第一难民收容所,以所学的医术积极投身抗日医疗救护工作。1938年8月,毛守白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医学院先后攻读热带医学、公共卫生学和疟疾学,并利用空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他的导师对这位中国学生偏偏选学在中国不受重视的学科感到难以理解,毛守白的回答是“中国的寄生虫病太多了”。可是,当他于1939年带着三张文凭和两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抱着拳拳爱国心回到祖国时,等待他的竟是长达14个月的无业可从。在那国难深重的年代,他空怀一颗报效祖国之心,但却报国无门。1940年12月,毛守白受聘担任上海信谊血清疫苗厂厂长。1941年7月,他兼任上海医学院寄生虫学讲师。1942年,侵华日军悍然占领上海“租界”,毛守白不堪忍受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屈辱生活,毅然随上海医学院内迁,历尽艰辛,辗转到达重庆,担任该院寄生虫学与细菌学副教授。1944年7月,他在重庆受聘于中央卫生实验院,担任寄生虫学技师,使他能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从事专业研究。抗日战争胜利后,毛守白随中央卫生实验院迁至南京,并于1946年受聘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授。1946年春夏之际,他和同事们前往无锡、苏州血吸虫病流行区农村进行调查,在他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幅十分凄惨的景象:成排置于村后小河边的粪缸内充满着鲜红的血便,曾是人口稠密的村庄竟然十室九空。血吸虫病造成的危害比他原来想像的要严重得多。苏南此行,使他的学术生涯从此与血吸虫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中国的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综述》、《日本血吸虫形态记录》、《中国江苏苏州、无锡地区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和《日本血吸虫尾蚴从钉螺逸出的探讨》四篇关于中国血吸虫病研究的论文在美国的热带病学和寄生虫学杂志上发表,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1947年,毛守白获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赴美国、英国和埃及进行血吸虫病专项进修和考察,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与美国学者合作从事血吸虫病研究。1948年,他刚从美国回到南京,即在市郊栖霞山选了一个范围不大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拟进行灭螺试验。当地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仅孳生在一段长不足1公里的河道内。他想试用土埋法灭螺以根除血吸虫病的危害,所需经费只需250公斤谷子的代价。可是,从当地的乡公所到国立的中央卫生实验院,他一次次恳求,一次次碰壁。冷酷的现实迫使他作罢。施展才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毛守白提供了得以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卫生部的代表进驻中央卫生实验院时,他向军代表递交的第一份书面报告,就是提请原籍在北方的指战员,南下后务必注意预防广泛流行于南方的血吸虫病和疟疾。1949年冬,他在第三野战军卫生部的领导下,在浙江沿海地区调查指战员们的蠕虫感染情况。1949年底,部队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大队,他应邀到设在浙江嘉兴的中心防治站担任技术指导。在此期间,他以巨大的热情奋力工作,培训部队医务人员,编写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预防通讯》,制订血吸虫病诊疗规范。他在3个月内完成了第27军全体指战员的血吸虫病粪检普查和治疗任务,迅速控制了疫情蔓延。他因此荣立二等功,并被评为南京市劳动模范。1950年10月,国家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当时全院仅有医学寄生虫学专业人员17人,而全国各地的专门人才更为缺乏,远不能适应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需要。为此,他向卫生部领导建议并被采纳,于1951—1952年在华东分院相继举办了两届高级寄生虫学师资进修班,共招收71名学员。这两届学员结业后被分配至全国各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代医学寄生虫学高级师资和研究技术骨干,并通过他们造就出更多的专门人才。1956年,中央卫生研究院组建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其在南京的华东分院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并于1957年迁至上海(1983年8月划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毛守白任该所研究员,并先后被任命为副所长、所长。1984年6月,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顾问和寄生虫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亲身的经历和新旧社会制度的鲜明对比,使毛守白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使人民幸福、社会进步。195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血吸虫病毛守白在医学寄生虫学领域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对血吸虫病的研究方面。血吸虫病是危害世界各国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它在中国的分布遍及南方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患者1200余万,威胁着数亿人,不仅摧残人的生命,而且阻碍生产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1956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将该病列为限期消灭的9种主要疾病之一。但是,要消灭一种在中国已流行了几千年、分布又十分广泛的疾病谈何容易。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对该病确切的分布范围和患病人数有待查清;查病方法仅靠传统的粪检不能适应大规模普查的要求;治疗药物使用锑剂需静脉注射,疗程长,且毒性大,严重反应者会发生死亡;灭螺采用土埋,不仅费工,且其应用有局限性;在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钉螺的生物学,以及动物贮存宿主的研究方面也有不少问题有待阐明。为在短期内查清血吸虫病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和感染血吸虫的人数,毛守白从当时尚处于开创阶段的免疫诊断研究入手,并经改进,创用肝卵抗原代替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证明其效价不低于成虫抗原。由于取材于感染家兔的肝脏,诊断用抗原可以大量制备。1957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推广应用肝卵抗原作皮内试验,并结合对皮内试验阳性者进行粪便检查,很快完成了6000余万人的普查任务,从而迅速地掌握了中国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和感染人数的情况,为制定防治血吸虫病的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提供血吸虫病实验研究的手段,毛守白于50年代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抓住血吸虫生活史的各个环节,建立了人工饲养钉螺、血吸虫毛蚴实验感染钉螺、血吸虫尾蚴感染实验动物、血吸虫童虫体外培养,以及血吸虫病实验治疗、抗血吸虫药物筛选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和常规,推进了血吸虫病的科学研究,使之有效地服务于防治工作。毛守白在主持发展抗血吸虫新药的研究中,由于抓住了化学合成、筛选、药理和临床试验等主要环节,开展多学科研究,并与生产、防治单位协作攻关,使在研制口服、高效、安全、短疗程的抗血吸虫新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曾沿用了几十年的锑剂终于被完全取代。毛守白和同事们通过对来自各地的钉螺标本进行比较研究,作出了“中国大陆的钉镙是一个同属种,即湖北钉螺”的结论,并指出以往国外学者提出的以齿舌公式作为钉螺分类的依据是不可靠的,从而澄清了20余年来国际寄生虫学界认为“中国大陆的钉螺有十几个种”的错误论点。以后,国内外陆续有人从细胞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正确结论。毛守白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进展和经验,主编了近80万字的专著《血吸虫病学》。他主编或合作主编的主要著作尚有《寄生虫病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及《中国人体寄生虫病文献提要》。他还担任了《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总编辑,《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顾问及《美国临床寄生虫学进展》编委。毛守白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深受国内外同行的推崇,被推举或受聘担任的其他职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兼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全国丝虫病防治科研技术指导组顾问,全国包虫病防治中心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医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血吸虫病专家咨询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合作中心(设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主任,中美医药卫生科技合作协议寄生虫病领域中方协调人,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学会名誉会员,法国国家药物科学院通讯院士等。他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宣传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的重大成就,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1984年5月14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37届世界卫生大会授予毛守白“里昂·伯尔纳”基金奖,以表彰他在社会医学,特别是在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这是中国学者首次获此殊荣。1989年,由法国佩皮尼昂大学提名,经法国国家教育、体育与青年部批准,授予毛守白该大学名誉博士称号。科研工作毛守白在从事和领导寄生虫病研究工作中,积极贯彻科研工作为防治服务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室与现场相结合,并且身体力行。为探索防治血吸虫病的规律,验证实验室研究的成果,他不畏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艰苦,身背行囊,带领科研人员,深入到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农村,建立防治试点。他常教导青年科研人员要深入农村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在不断的实践中切身体验寄生虫病给流行区群众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毛守白十分重视对中青年科研人员的教育和培养。他主持了十余期全国性的和由研究所举办的高级寄生虫病学进修班,亲自制订教学计划和担任讲课任务。70年代后期起,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他亲自为所内举办的英语和法语提高班讲课,有时还利用节假日在自己家中辅导学员,提高了他们的外语水平,为中青年科研骨干进行对外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创造了条件。他还告诫青年科研人员,在努力学习外语的同时,切不要忽视学习中文。为此,他专门为他们开设了中文学习班,以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他常说:“没有坚实的中文基础,是无法学好任何一门外语的”。毛守白在科学技术上深有造诣,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望,他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亦深为同事及晚辈们所称道。他虽长期患有眼疾,视力十分不好,但经手的大量中外文学术文稿,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逐字逐句地审阅、修改。“文化大革命”中,毛守白身陷逆境,被送往江西农村,搞了半年多血吸虫病粪检普查。农民送来的粪样,全用纸包着,上面的姓名写得歪歪扭扭,时间一长,纸湿透了,字迹更模糊。毛守白为防止弄混名字,检查时总把粪样拿到离眼睛仅二三厘米的近处仔细辨认。同事们纷纷要来帮助,他却若无其事地说:“搞寄生虫的,还在乎这些味道?”他惜时如金,决不愿无谓浪费片刻的工作时间。到外地开会、讲学,他常常是上午结束,下午便返回,甚至下午结束,晚上就返回。无论是从国外或国内某地出差后回到上海,次日早晨他必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工作室。在担任寄生虫病研究所名誉所长职务以后,虽日常事务有所减轻,但他仍坚持每天到研究所上班,著述、文稿审校、讲学、技术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工作总是排得满满的。在他的心目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怎么能闲得住呢!人物简历1912年12月30日出生于上海。1931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预科。1937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系,获医学博士学位。1938—1939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医学院进修。1940—1942年任上海信谊血清疫苗厂厂长。1941年任上海医学院讲师1942—1944年任上海医学院(重庆)副教授。1944—1949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先在重庆后在南京)技师。1947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1947—1948年赴美国、英国和埃及进修和考察血吸虫病,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合作进行血吸虫病研究。1950—1956年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技师、研究员。1956—1983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兼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1984年—现在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顾问,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学会名誉主任委员。1992年4月2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主要论著1毛守白.寄生人体蠕虫各属的分类索引.实验卫生,1945,2:23—26.2毛守白.Gammaxane对于犬钩虫幼虫之影响.中华医学杂志,1949,35(4):149—150.3毛守白,李霖,吴征鉴等.日本血吸虫尾蚴从螺蛳宿主逸出情形的探讨.内科学报,1951,3(3):226—231.4毛守白.由寄生虫的发展看人类的发展史.医务生活,1951,1(3):1—4.5毛守白.李霖.国内肠寄生虫的分布情形.内科学报,1952,4(1):27—32.6毛守白,李霖.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分类问题.动物学报,1954,6(1):1—14.7毛守白.国内血吸虫病研究方面尚待解决的若干问题.中华卫生杂志,1954,2(2):111—116.8毛守白,李元鹤,王万里等.血吸虫病皮内反应试验之二(肝脏抗原的制造及效价).中华医学杂志,1956,42(5):471—473.9毛守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成就.庆祝建国十周年医学科学成就论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8.10毛守白.新中国对人体绦虫病的主要研究成就.中华医学杂志,1960,46(2):151—155.11毛守白.三年来国外蠕虫病诊断研究的进展情况.中华内科杂志,1961,9(6):396—398.12毛守白.近年来血吸虫病血清免疫学研究的进展.1963年寄生虫学专业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19.13毛守白.血吸虫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毛守白,黄铭新.血吸虫病的防治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科学通报,1964,11:963—972.15毛守白.关于血吸虫病科学研究的近期目标.动物学杂志,1964,6(6):272—273.16毛守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展望.中华卫生杂志,1965,10(4):260.17毛守白.中国寄生虫学的今昔.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3,1(4):1.18吴征鉴,毛守白,王季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9毛守白.关于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分类的浅见.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85,1(1):2—3.20毛守白.寄生虫学的发展与任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89,2(3):150—154.21毛守白,史宗俊,王捷等.中国人体寄生虫病文献提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将打印稿、单位介绍信稿件授权书和30元/篇审稿费寄(汇)至编辑部。基本项目稿件请附相关证明材料。编辑部地址:福州市津泰路76号 邮局汇款单位全称:海峡预防医学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350001★来稿须知: 文稿 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要求选题新颖、论点明确、数据准确、论据可靠、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层次清晰,正确使用统计处理方法。论著、综述一般不超过5 000字,其他来稿以2 500字左右为宜。论著文稿其英文题名、摘要、关键词、姓名和单位应与中文相对应。其余栏目稿件应有英文题名、作者姓名。 文题 应简洁明了,恰当反映论文主题。文题不超过20个字,不设副题。 署名 作者姓名列文题下方。不同单位的作者在作者名后用阿拉伯数字上标序号。第一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列在文章首页左下方。简介包括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联系电话和个人邮箱;作者单位依作者序号排列,包括作者单位、所在城市及邮编。 摘要 采用结构式摘要(含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部分),限400字内。采用第3人称书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主语”。 关键词 3~8个,词间用“;”。按《医学主题词注解字顺表》书写。 格式 为引言、材料(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或结论、参考文献,引言和参考文献不用序号。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如:1,,。文内每个层次均应列标题,力求简短。 图表 图、表用阿拉伯数字标序,要有自明性,少而精,避免与文字叙述重复,表格应为三线表。 医学名词和计量单位 使用的医学名词以《英汉医学词汇》为准;药物名称以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准,缩略词首次出现时应写出全称。计量单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 参考文献 只限作者亲自阅读过和近年公开发表者。应在文中引用处加方括号上标,并按顺序排列。前3位作者应全部列出,超过者加“,等”或“et al”,格式如下:杂志:作者.文题 [J].刊名(外文刊名缩写按Index Medicus),年份,卷(期):起页-止页.书籍:作者.书名[M].卷.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页-止页.析出文献:作者.文题.见(In):原文献作者.书名[M]或论文集名[C]. 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页-止页.报纸:作者.文题[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技术标准: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S).注:联机文献除上述要求外,须在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标识,引文页码后标注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控制建筑装饰工程室内环境甲醛污染【作者中文名】 宋广生; 【作者单位】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委员会; 【文献出处】 建设科技,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24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正>据统计,2006年我国百姓用于住宅装饰装修的费用在7500- 8000亿元间,而且这一数据加还在持续增长。但与此同时,建筑、装饰装修和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室内环境方面的相关标准,但从目前调查情况看,城市装修家庭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是室内环境甲醛污染问题。 【DOI】 CNKI:SUN: 相似文献 [1] 新规定控制室内环境污染[J].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 2006,(10) [2] 室内环境污染十大典型案件[J]. 科学大观园, 2005,(15) [3] 宋广生. 控制建筑装饰工程室内环境甲醛污染[J]. 建设科技, 2007,(24) [4] 郭林 , 虎振洪. 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预防[J]. 河南科技, 2005,(11) [5] 王本明. 甲醛污染,防你没商量[J]. 安家, 2003,(Z2) [6] 李韵谱, 吴亚西, 徐东群, 宿燕兵, 任改英, 陈国平. 室内甲醛污染状况分析[J]. 环境化学, 2005,(02) [7] 杨虹, 李裕生, 黎智, 黄江平.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监测质量控制[J]. 中国公共卫生, 2005,(09) [8] 陈建安, 兰天水, 杨文芳. 旅店室内空气甲醛污染对从业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报告[J]. 现代预防医学, 1997,(04) [9] 易震伟, 王经华. 广州市东山区某会所装修后甲醛污染情况调查[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4,(01) [10] 来宝和. 旅店甲醛污染对从业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J]. 环境与健康杂志, 1999,(01) 怎样防止室内环境甲醛的污染【文献出处】 中国质量万里行, ,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10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1、在装饰和装修的设计上特别要注意室内环境因素,合理搭配装饰材料,充分考虑室内空间的承载量和通风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2、在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选择上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选用合格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有害物质限量》10项强制性标准,消费者进行装饰装修时一定要选择无污染或者少污染、有助于消费者健康的绿色产品。选用不含甲醛的粘胶刘,不含甲醛大芯板、贴面板等。3、新装修的房屋和新购买的家具,或当感觉室内空气质量不好时,最好可请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4、装修后不宜立即入住,应开窗、通风让室内污染空气散发,高温、高湿、负压会加快甲醛的散发力度,加强通风频率有利于甲醛的散发和排出。一般说装修数个月,室内甲醛浓度可降至以下,达到室内合格的标准。5、若室内环境中甲醛已超标应及时进行治理。可选用甲醛治理产品:①空气净化器... 【DOI】 cnki:ISSN: 【相似文献】 [1] 怎样防止室内环境甲醛的污染[J].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05,(10) [2] 朱振华. 警惕甲醛对人体的侵害[J]. 中国检验检疫, 2002,(07) [3] 纺织品的甲醛问题及其对策[J]. 纺织信息周刊, 2002,(03) [4] 杨春贤. 甲醛市场走跌之浅见[J]. 人造板通讯, 2004,(11) [5] 泓水. 警惕身边甲醛污染[J]. 建材工业信息, 2004,(03) [6] 王向龙. 啤酒“甲醛”震荡波[J]. 中国质量与品牌, 2004,(06) [7] Graham lampard , 徐明骥. 甲醛——最后一根稻草?[J]. 西部皮革, 2002,(04) [8] 许树松. 甲醛的生产、消费及市场前景预测[J]. 江苏化工, 2000,(Z1) [9] 钱伯章. 世界甲醛需求和产能[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1996,(10) [10] 李颖. “甲醛风暴”袭击啤酒业[J]. 沪港经济, 2003,(09)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主编

陈悦,男,汉族,1965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工作,后任实验室副主任。1998-2001年在WTO西太区传染病研究所任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任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公共卫生学院、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微生物学教授,《检验医学》杂志社社长、主编,《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杂志编委,《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特邀编委,卫生部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委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医学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委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医院协会理事、上海市微生物学会理事、上海市免疫学会理事、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输血分会委员、上海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

毛守白毛守白,医学寄生虫学家。他主持和参加了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钉螺的生物学研究,在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技术、免疫诊断、以及发展抗血吸虫新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防治实践。他长期主持中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工作,在制定科研规划和防治策略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多年从事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为中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世界卫生大会为表彰他在血吸虫病防治上的贡献,授予“里昂·伯尔纳”基金奖。中文名:毛守白国籍:中国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1912年职业:医学寄生虫学家毕业院校:上海震旦大学代表作品:寄生人体蠕虫各属的分类索引简介毛守白于1912年12月30日出生于上海一书香门第。其父系前清秀才,兴中会会员,思想开明,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曾损资兴办医院和学校。毛守白的双亲十分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幼年念过私塾和初级英语夜校,后在上海市民立中学完成初中学业,因立志学医,遂考入上海震旦大学预科(相当于高中)。中学时代的毛守白,由于学习勤奋,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时常获得学校的奖励。1931年夏,他由预科升入震旦大学医学系,1937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是时,适逢日本大举入侵,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他义愤填膺,激于爱国热情,接连义务服务于上海第三伤兵医院和上海第一难民收容所,以所学的医术积极投身抗日医疗救护工作。1938年8月,毛守白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医学院先后攻读热带医学、公共卫生学和疟疾学,并利用空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他的导师对这位中国学生偏偏选学在中国不受重视的学科感到难以理解,毛守白的回答是“中国的寄生虫病太多了”。可是,当他于1939年带着三张文凭和两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抱着拳拳爱国心回到祖国时,等待他的竟是长达14个月的无业可从。在那国难深重的年代,他空怀一颗报效祖国之心,但却报国无门。1940年12月,毛守白受聘担任上海信谊血清疫苗厂厂长。1941年7月,他兼任上海医学院寄生虫学讲师。1942年,侵华日军悍然占领上海“租界”,毛守白不堪忍受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屈辱生活,毅然随上海医学院内迁,历尽艰辛,辗转到达重庆,担任该院寄生虫学与细菌学副教授。1944年7月,他在重庆受聘于中央卫生实验院,担任寄生虫学技师,使他能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从事专业研究。抗日战争胜利后,毛守白随中央卫生实验院迁至南京,并于1946年受聘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授。1946年春夏之际,他和同事们前往无锡、苏州血吸虫病流行区农村进行调查,在他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幅十分凄惨的景象:成排置于村后小河边的粪缸内充满着鲜红的血便,曾是人口稠密的村庄竟然十室九空。血吸虫病造成的危害比他原来想像的要严重得多。苏南此行,使他的学术生涯从此与血吸虫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中国的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综述》、《日本血吸虫形态记录》、《中国江苏苏州、无锡地区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和《日本血吸虫尾蚴从钉螺逸出的探讨》四篇关于中国血吸虫病研究的论文在美国的热带病学和寄生虫学杂志上发表,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1947年,毛守白获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赴美国、英国和埃及进行血吸虫病专项进修和考察,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与美国学者合作从事血吸虫病研究。1948年,他刚从美国回到南京,即在市郊栖霞山选了一个范围不大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拟进行灭螺试验。当地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仅孳生在一段长不足1公里的河道内。他想试用土埋法灭螺以根除血吸虫病的危害,所需经费只需250公斤谷子的代价。可是,从当地的乡公所到国立的中央卫生实验院,他一次次恳求,一次次碰壁。冷酷的现实迫使他作罢。施展才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毛守白提供了得以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卫生部的代表进驻中央卫生实验院时,他向军代表递交的第一份书面报告,就是提请原籍在北方的指战员,南下后务必注意预防广泛流行于南方的血吸虫病和疟疾。1949年冬,他在第三野战军卫生部的领导下,在浙江沿海地区调查指战员们的蠕虫感染情况。1949年底,部队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大队,他应邀到设在浙江嘉兴的中心防治站担任技术指导。在此期间,他以巨大的热情奋力工作,培训部队医务人员,编写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预防通讯》,制订血吸虫病诊疗规范。他在3个月内完成了第27军全体指战员的血吸虫病粪检普查和治疗任务,迅速控制了疫情蔓延。他因此荣立二等功,并被评为南京市劳动模范。1950年10月,国家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当时全院仅有医学寄生虫学专业人员17人,而全国各地的专门人才更为缺乏,远不能适应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需要。为此,他向卫生部领导建议并被采纳,于1951—1952年在华东分院相继举办了两届高级寄生虫学师资进修班,共招收71名学员。这两届学员结业后被分配至全国各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代医学寄生虫学高级师资和研究技术骨干,并通过他们造就出更多的专门人才。1956年,中央卫生研究院组建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其在南京的华东分院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并于1957年迁至上海(1983年8月划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毛守白任该所研究员,并先后被任命为副所长、所长。1984年6月,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顾问和寄生虫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亲身的经历和新旧社会制度的鲜明对比,使毛守白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使人民幸福、社会进步。195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血吸虫病毛守白在医学寄生虫学领域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对血吸虫病的研究方面。血吸虫病是危害世界各国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它在中国的分布遍及南方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患者1200余万,威胁着数亿人,不仅摧残人的生命,而且阻碍生产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1956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将该病列为限期消灭的9种主要疾病之一。但是,要消灭一种在中国已流行了几千年、分布又十分广泛的疾病谈何容易。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对该病确切的分布范围和患病人数有待查清;查病方法仅靠传统的粪检不能适应大规模普查的要求;治疗药物使用锑剂需静脉注射,疗程长,且毒性大,严重反应者会发生死亡;灭螺采用土埋,不仅费工,且其应用有局限性;在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钉螺的生物学,以及动物贮存宿主的研究方面也有不少问题有待阐明。为在短期内查清血吸虫病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和感染血吸虫的人数,毛守白从当时尚处于开创阶段的免疫诊断研究入手,并经改进,创用肝卵抗原代替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证明其效价不低于成虫抗原。由于取材于感染家兔的肝脏,诊断用抗原可以大量制备。1957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推广应用肝卵抗原作皮内试验,并结合对皮内试验阳性者进行粪便检查,很快完成了6000余万人的普查任务,从而迅速地掌握了中国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和感染人数的情况,为制定防治血吸虫病的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提供血吸虫病实验研究的手段,毛守白于50年代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抓住血吸虫生活史的各个环节,建立了人工饲养钉螺、血吸虫毛蚴实验感染钉螺、血吸虫尾蚴感染实验动物、血吸虫童虫体外培养,以及血吸虫病实验治疗、抗血吸虫药物筛选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和常规,推进了血吸虫病的科学研究,使之有效地服务于防治工作。毛守白在主持发展抗血吸虫新药的研究中,由于抓住了化学合成、筛选、药理和临床试验等主要环节,开展多学科研究,并与生产、防治单位协作攻关,使在研制口服、高效、安全、短疗程的抗血吸虫新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曾沿用了几十年的锑剂终于被完全取代。毛守白和同事们通过对来自各地的钉螺标本进行比较研究,作出了“中国大陆的钉镙是一个同属种,即湖北钉螺”的结论,并指出以往国外学者提出的以齿舌公式作为钉螺分类的依据是不可靠的,从而澄清了20余年来国际寄生虫学界认为“中国大陆的钉螺有十几个种”的错误论点。以后,国内外陆续有人从细胞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正确结论。毛守白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进展和经验,主编了近80万字的专著《血吸虫病学》。他主编或合作主编的主要著作尚有《寄生虫病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及《中国人体寄生虫病文献提要》。他还担任了《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总编辑,《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顾问及《美国临床寄生虫学进展》编委。毛守白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深受国内外同行的推崇,被推举或受聘担任的其他职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兼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全国丝虫病防治科研技术指导组顾问,全国包虫病防治中心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医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血吸虫病专家咨询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合作中心(设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主任,中美医药卫生科技合作协议寄生虫病领域中方协调人,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学会名誉会员,法国国家药物科学院通讯院士等。他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宣传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的重大成就,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1984年5月14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37届世界卫生大会授予毛守白“里昂·伯尔纳”基金奖,以表彰他在社会医学,特别是在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这是中国学者首次获此殊荣。1989年,由法国佩皮尼昂大学提名,经法国国家教育、体育与青年部批准,授予毛守白该大学名誉博士称号。科研工作毛守白在从事和领导寄生虫病研究工作中,积极贯彻科研工作为防治服务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室与现场相结合,并且身体力行。为探索防治血吸虫病的规律,验证实验室研究的成果,他不畏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艰苦,身背行囊,带领科研人员,深入到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农村,建立防治试点。他常教导青年科研人员要深入农村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在不断的实践中切身体验寄生虫病给流行区群众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毛守白十分重视对中青年科研人员的教育和培养。他主持了十余期全国性的和由研究所举办的高级寄生虫病学进修班,亲自制订教学计划和担任讲课任务。70年代后期起,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他亲自为所内举办的英语和法语提高班讲课,有时还利用节假日在自己家中辅导学员,提高了他们的外语水平,为中青年科研骨干进行对外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创造了条件。他还告诫青年科研人员,在努力学习外语的同时,切不要忽视学习中文。为此,他专门为他们开设了中文学习班,以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他常说:“没有坚实的中文基础,是无法学好任何一门外语的”。毛守白在科学技术上深有造诣,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望,他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亦深为同事及晚辈们所称道。他虽长期患有眼疾,视力十分不好,但经手的大量中外文学术文稿,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逐字逐句地审阅、修改。“文化大革命”中,毛守白身陷逆境,被送往江西农村,搞了半年多血吸虫病粪检普查。农民送来的粪样,全用纸包着,上面的姓名写得歪歪扭扭,时间一长,纸湿透了,字迹更模糊。毛守白为防止弄混名字,检查时总把粪样拿到离眼睛仅二三厘米的近处仔细辨认。同事们纷纷要来帮助,他却若无其事地说:“搞寄生虫的,还在乎这些味道?”他惜时如金,决不愿无谓浪费片刻的工作时间。到外地开会、讲学,他常常是上午结束,下午便返回,甚至下午结束,晚上就返回。无论是从国外或国内某地出差后回到上海,次日早晨他必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工作室。在担任寄生虫病研究所名誉所长职务以后,虽日常事务有所减轻,但他仍坚持每天到研究所上班,著述、文稿审校、讲学、技术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工作总是排得满满的。在他的心目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怎么能闲得住呢!人物简历1912年12月30日出生于上海。1931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预科。1937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系,获医学博士学位。1938—1939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医学院进修。1940—1942年任上海信谊血清疫苗厂厂长。1941年任上海医学院讲师1942—1944年任上海医学院(重庆)副教授。1944—1949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先在重庆后在南京)技师。1947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1947—1948年赴美国、英国和埃及进修和考察血吸虫病,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合作进行血吸虫病研究。1950—1956年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技师、研究员。1956—1983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兼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1984年—现在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顾问,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学会名誉主任委员。1992年4月2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主要论著1毛守白.寄生人体蠕虫各属的分类索引.实验卫生,1945,2:23—26.2毛守白.Gammaxane对于犬钩虫幼虫之影响.中华医学杂志,1949,35(4):149—150.3毛守白,李霖,吴征鉴等.日本血吸虫尾蚴从螺蛳宿主逸出情形的探讨.内科学报,1951,3(3):226—231.4毛守白.由寄生虫的发展看人类的发展史.医务生活,1951,1(3):1—4.5毛守白.李霖.国内肠寄生虫的分布情形.内科学报,1952,4(1):27—32.6毛守白,李霖.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分类问题.动物学报,1954,6(1):1—14.7毛守白.国内血吸虫病研究方面尚待解决的若干问题.中华卫生杂志,1954,2(2):111—116.8毛守白,李元鹤,王万里等.血吸虫病皮内反应试验之二(肝脏抗原的制造及效价).中华医学杂志,1956,42(5):471—473.9毛守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成就.庆祝建国十周年医学科学成就论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8.10毛守白.新中国对人体绦虫病的主要研究成就.中华医学杂志,1960,46(2):151—155.11毛守白.三年来国外蠕虫病诊断研究的进展情况.中华内科杂志,1961,9(6):396—398.12毛守白.近年来血吸虫病血清免疫学研究的进展.1963年寄生虫学专业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19.13毛守白.血吸虫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毛守白,黄铭新.血吸虫病的防治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科学通报,1964,11:963—972.15毛守白.关于血吸虫病科学研究的近期目标.动物学杂志,1964,6(6):272—273.16毛守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展望.中华卫生杂志,1965,10(4):260.17毛守白.中国寄生虫学的今昔.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3,1(4):1.18吴征鉴,毛守白,王季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9毛守白.关于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分类的浅见.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85,1(1):2—3.20毛守白.寄生虫学的发展与任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89,2(3):150—154.21毛守白,史宗俊,王捷等.中国人体寄生虫病文献提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主编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是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是中国预防医学综合性刊物字之一,及时反映海峡两岸预防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新动态。

根据海峡预防医学杂志,StraitJournalofPreventiveMedicine,编辑部邮箱2009年04期p48-50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叶黄素,猕猴桃中叶黄素平均含量为

★将打印稿、单位介绍信稿件授权书和30元/篇审稿费寄(汇)至编辑部。基本项目稿件请附相关证明材料。编辑部地址:福州市津泰路76号 邮局汇款单位全称:海峡预防医学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350001★来稿须知: 文稿 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要求选题新颖、论点明确、数据准确、论据可靠、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层次清晰,正确使用统计处理方法。论著、综述一般不超过5 000字,其他来稿以2 500字左右为宜。论著文稿其英文题名、摘要、关键词、姓名和单位应与中文相对应。其余栏目稿件应有英文题名、作者姓名。 文题 应简洁明了,恰当反映论文主题。文题不超过20个字,不设副题。 署名 作者姓名列文题下方。不同单位的作者在作者名后用阿拉伯数字上标序号。第一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列在文章首页左下方。简介包括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联系电话和个人邮箱;作者单位依作者序号排列,包括作者单位、所在城市及邮编。 摘要 采用结构式摘要(含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部分),限400字内。采用第3人称书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主语”。 关键词 3~8个,词间用“;”。按《医学主题词注解字顺表》书写。 格式 为引言、材料(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或结论、参考文献,引言和参考文献不用序号。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如:1,,。文内每个层次均应列标题,力求简短。 图表 图、表用阿拉伯数字标序,要有自明性,少而精,避免与文字叙述重复,表格应为三线表。 医学名词和计量单位 使用的医学名词以《英汉医学词汇》为准;药物名称以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准,缩略词首次出现时应写出全称。计量单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 参考文献 只限作者亲自阅读过和近年公开发表者。应在文中引用处加方括号上标,并按顺序排列。前3位作者应全部列出,超过者加“,等”或“et al”,格式如下:杂志:作者.文题 [J].刊名(外文刊名缩写按Index Medicus),年份,卷(期):起页-止页.书籍:作者.书名[M].卷.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页-止页.析出文献:作者.文题.见(In):原文献作者.书名[M]或论文集名[C]. 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页-止页.报纸:作者.文题[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技术标准: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S).注:联机文献除上述要求外,须在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标识,引文页码后标注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医学杂志主编是谁

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学术团体。学术团体的成员定期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公布自己的研究或实验成果,会上的发言常被记录下来,然后印成若干副本分发给团体内外的成员。有些科学家则用交谈或通信方式相互交流信息。这就是期刊问世前科学家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到17世纪中叶,随着科技活动规模的扩大,一种新的学术工具──期刊在学术通讯和学术会议的基础上诞生,使学术思想和知识的收集、交流和传播进入一个新时期。历史最久享有盛誉的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建立,1665年创刊(至今仍继续出版)的《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和同年法国出版的《学者周刊》(1665~1938)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杂志。早期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一般都是综合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涌现,科学门类越分越细,于是分支学科的学术团体和出版物逐渐产生。公认最早的医学期刊,首推1679年法国出版的《医学新进展》。中国的中医药杂志约有 400余种。清代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11卷(1792~1801),内容包括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别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说是近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早期的西医药期刊,19世纪中叶出现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深的广州、上海两大城市。1880年(清光绪六年),美国传教医师主编的《西医新报》,是中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由广州博医局发行。《博医学报》创刊于1887年,后于19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今天中文版《中华医学杂志》及其英文版的前身,也是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医学刊物,至今仍由中华医学会总会编辑出版。随着科技的发展,刊物增多,文献量增大,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往往从本专业的少数期刊中难以窥察某项研究课题的全貌,于是把原始论文收集、浓缩和排序的摘要、提要、题录等形式的期刊出现了,这就是二次文献,即检索性期刊。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文摘杂志是德国1769~1776年出版的《各学院优秀外科论著摘要汇编》。文摘杂志在报道和交流科学成果的同时,又可作为检索工具,使科技情报活动获得新的发展,又可视为科技情报诞生的标志。由于文摘简明扼要,且包含原文提供的主要信息,深受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因此发展较快。中国的医学文摘分为两大系列,一个是报道国内文献的《中国医学文摘》,分为16个分册和《中国药学文摘》;另一个是报道国外文献的《国外医学》共分44个分册,这些分册覆盖了医学大部分的专业面。

张宏光,男,心脑血管研究中心主任医师,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主任,教授,1948年出生,1974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医科大学,现任卫生部心脑血管药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脑血管中心主任医师。中国高血压防治学会副会长 、中华心血管病学会流行病分委会委员 、心血管疾病杂志编委 、世界心脏联盟全球心脏论坛指导委员会成员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心脑肺血管疾病防治研究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委员会会员、《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不齐、心力衰竭、老年心脏瓣膜病防治以及冠状动脉CT成像诊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开展了冠状动脉内超声成像(国家教委科研基金)、多平面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手术中应用的研究。参加研究“心气虚实质”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分别获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曾主持多项国家级和北京市心脑血管病的研究项目,在世界卫生组织MONICA合作研究项目中负责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工作,是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先后在《美国超声心动图学杂志》、《中华中医学杂志》、《中华心脑血管病杂志》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先后曾经参加了8部学术专著的编写。并担任《中国医药导刊》、《世界医学杂志》执行主编,《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脑血管疾病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等多种国内外杂志副主编、编委。

一个个不高的女人带个痦子吧?我也在怀疑这个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