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法医学杂志主编是谁

发布时间:

法医学杂志主编是谁

中山大学法医学是中国法医学界很有实力的学校,其所属的法医鉴定中心已经成为十所国家级法医鉴定机构之一。

马长锁马长锁,男,硕士学历,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副主任法医师。任中国法医学会法医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心理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法医精神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医学杂志》审稿人。中文名:马长锁国籍:中国职业:医生/教师毕业院校:北京医科大学代表作品:《法医学》副主编职称: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性别:男人物简介教育背景1997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7年7月至2006年5月于北京市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医室)从事司法精神医学和法医临床学鉴定工作2006年6月以来在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教育部证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从事司法鉴定、教学和科研工作2009年9月开始在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学术著作1.参编全国高等教育法医学专业统编教材《法医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2.参编《病历规范化书写与举证》,华夏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3.参编《法医临床学理论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4.参编《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操作指南与实务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5.参编《医疗纠纷处理法律事务文书写作》,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法医学》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7.参编全国高等学校统编教材《法医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学术论文1.《涉外司法精神病学重复鉴定1例》:《法医学杂志》2007,24(3)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者智能与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中国法医学会第七届年会3.《毒鼠强中毒损伤程度的法医学鉴定探讨》:《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19(4)4.《精神病院内医疗纠纷案件的司法鉴定》:《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19(3)5.第七章《颅脑、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伤残评定:智能与精神障碍》:《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操作指南与实务研究》,2004年6月6.《试论民事案件中涉及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法医学杂志》2004,20(3)7.《静脉血栓的法医学鉴定》:《法律与医学杂志》2003,10(2)8.《“精神损伤评定标准”刍议》:《法医学杂志》2003,19(3)9.第五章第九节《精神疾病的法医学鉴定》,全国高等教育法医学专业统编教材《法医法学》,2002年1月10.第十三章《儿科病历的规范书写》:《病历规范化书写与举证》,2002年11月11.《李某诉北京某医院医疗纠纷案介评》:《法律与医学杂志》2001,8(3)12.《自杀未遂者心理社会因素和临床特点》:《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4)13.《民事行为能力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10)214.《自杀未遂者社会心理因素和临床特点对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13(2)15.《第六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术会议综述》:《法律与医学杂志》1999,6(3)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学系的前身是华南医学院法医学科,始建于1953年,至今走过了51年的历程。197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法医学本科生、法医学硕士研究生,1984年成立中山医科大学法医学系,1985年成为国家教委批准的第一批法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开始接收法医学博士后人员。2000年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该系是我国现代法医学的发源地之一,目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居于国内同行前列。该系拥有多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老一辈法医学专家:祝家镇教授主编了全国统编教材《法医病理学》,曾任全国法医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郭景元教授主编了全国医疗系统编教材《法医学》及国内现代法医学第一部专著《实用法医学》等多部专著,曾任教育部全国法医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法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教材组主任;中国法医学会法医物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朱小曼教授主编了《法医临床学》等多部专著,曾任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竞花兰主编了《法医病理学立体化教材》纸制文本及建立配套学习网站;另主编《法医探索性实验教材》;现任法医学杂志/编委、中国法医学杂志编委、中国法医学会法医病理学科组副主任、广东省法医学会副理事长 广东省、广州市医疗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珠海市医疗鉴定委员会委员等。 二十年来,面向全国招生,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等多层次的法医人才培养体系,共培养了高层次法医专业人员600余人,同时还承担公、检、法、司、卫系统法医工作人员的进修培训任务。在科研方面,承担了国家级、部省级及国际间多项合作课题。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法医学鉴定人才队伍和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

医学杂志主编是谁

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学术团体。学术团体的成员定期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公布自己的研究或实验成果,会上的发言常被记录下来,然后印成若干副本分发给团体内外的成员。有些科学家则用交谈或通信方式相互交流信息。这就是期刊问世前科学家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到17世纪中叶,随着科技活动规模的扩大,一种新的学术工具──期刊在学术通讯和学术会议的基础上诞生,使学术思想和知识的收集、交流和传播进入一个新时期。历史最久享有盛誉的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建立,1665年创刊(至今仍继续出版)的《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和同年法国出版的《学者周刊》(1665~1938)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杂志。早期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一般都是综合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涌现,科学门类越分越细,于是分支学科的学术团体和出版物逐渐产生。公认最早的医学期刊,首推1679年法国出版的《医学新进展》。中国的中医药杂志约有 400余种。清代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11卷(1792~1801),内容包括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别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说是近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早期的西医药期刊,19世纪中叶出现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深的广州、上海两大城市。1880年(清光绪六年),美国传教医师主编的《西医新报》,是中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由广州博医局发行。《博医学报》创刊于1887年,后于19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今天中文版《中华医学杂志》及其英文版的前身,也是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医学刊物,至今仍由中华医学会总会编辑出版。随着科技的发展,刊物增多,文献量增大,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往往从本专业的少数期刊中难以窥察某项研究课题的全貌,于是把原始论文收集、浓缩和排序的摘要、提要、题录等形式的期刊出现了,这就是二次文献,即检索性期刊。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文摘杂志是德国1769~1776年出版的《各学院优秀外科论著摘要汇编》。文摘杂志在报道和交流科学成果的同时,又可作为检索工具,使科技情报活动获得新的发展,又可视为科技情报诞生的标志。由于文摘简明扼要,且包含原文提供的主要信息,深受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因此发展较快。中国的医学文摘分为两大系列,一个是报道国内文献的《中国医学文摘》,分为16个分册和《中国药学文摘》;另一个是报道国外文献的《国外医学》共分44个分册,这些分册覆盖了医学大部分的专业面。

张宏光,男,心脑血管研究中心主任医师,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主任,教授,1948年出生,1974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医科大学,现任卫生部心脑血管药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脑血管中心主任医师。中国高血压防治学会副会长 、中华心血管病学会流行病分委会委员 、心血管疾病杂志编委 、世界心脏联盟全球心脏论坛指导委员会成员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心脑肺血管疾病防治研究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委员会会员、《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不齐、心力衰竭、老年心脏瓣膜病防治以及冠状动脉CT成像诊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开展了冠状动脉内超声成像(国家教委科研基金)、多平面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手术中应用的研究。参加研究“心气虚实质”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分别获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曾主持多项国家级和北京市心脑血管病的研究项目,在世界卫生组织MONICA合作研究项目中负责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工作,是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先后在《美国超声心动图学杂志》、《中华中医学杂志》、《中华心脑血管病杂志》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先后曾经参加了8部学术专著的编写。并担任《中国医药导刊》、《世界医学杂志》执行主编,《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脑血管疾病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等多种国内外杂志副主编、编委。

一个个不高的女人带个痦子吧?我也在怀疑这个人

新医学杂志主编是谁

1960年生。现任瑞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主任医师。198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科,任内科住院医师,1987年任血液科住院医师,1990年晋升为血液科主治医师,1996年晋升为血液科副主任医师,2001年晋升为主任医师。2000年起任血液科副主任。擅长各种恶性血液病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其他血液病。长期以来主要从事血液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诊治各种恶性血液病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其他血液病。经常参加院内外会诊,具有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担任内科教研组血液病教研室副主任,经常承担大学生的理论课授课及临床带教工作。先后参与了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最初临床研究、小剂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砷剂治疗复发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的临床研究。近期参与小剂量砷剂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获2001年上海市卫生局临床医疗成果三等奖。同时也参与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4篇,论著十篇。参加十部专著的编写工作,其中担任主编一部,副主编三部,编委一部。担任《新医学》杂志特邀编委。

侯铁胜现兼任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外科学分会首任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协会肢残委员会创伤骨科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常委、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常委、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会员、美国脊柱外科专家学会(ASSA)会员、国际脊柱微创学会(ISMISS)会员等37个学术任职。曾兼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学组首任组长、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华骨科杂志编委等12个学术任职。1974年开始从事骨科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以脊柱外科为特长,在脊柱外科领域具有颇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脊柱外科手术超过6000例,其中主刀颈前路手术超过3000例,其优良率达90%以上,无医疗差错事故,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主要事迹曾多次通过新闻媒体作宣传报道。承担和完成国家、军队和上海市医学攻关课题九项。已发表学术论文345篇,主编专著3部,副主编2部,主译专著2部,参加过25部专著编写工作,发明专利4项。曾担任长海医院大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每年参加本科生、进修生和研究生教学,深受好评。共指导研究生47名(第一导师),其中博士后3名,博士生26名,硕士生18名。英语水平达到“四会”,曾赴法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学习,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主持会议和担任会议主席。1979年2月和“模范军医”吕世才一起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手术队,在战场上救治了上千名伤员,荣立集体二等功。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七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三项和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五项。1992年评为第二军医大学首批A级教员,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1998年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1999年获上海市银蛇奖特别荣誉奖,2002年获全军院校育才奖银奖,2006年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2006年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09年晋升为将军级教授。侯铁胜,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职少将军衔。1950年10月生,1968年4月入伍,1969年2月入党。1974年10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1986年2月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2月获医学博士学位。1990年12月始任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年12月任该院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8月任上海长海医院骨科(国家级重点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长征医院骨科副主任7年,长海医院骨科主任10年,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脊柱学组组长。创立了长海医院脊柱外科,从事骨科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36年。以脊柱外科为特长,在脊柱外科领域具有颇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承担和完成国家、军队和上海市医学攻关课题九项。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手术队,获集体二等功及个人嘉奖;1993年获英国剑桥名人传记中心20世纪骨科学突出成就奖。1998年、2006年各获得个人三等功一次,第二军医大学优秀党员、A级教员,先后获得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主要事迹曾多次通过新闻媒体作宣传报道。侯铁胜教授在33家学术团体任职及兼职,具体如下: 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骨科分会顾问;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学组顾问;上海市中西医结合伤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颈腰痛杂志副主编;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委员;中华骨科学会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学会副主委;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常;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骨科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杨浦区医药卫生学会理事;中国外形外科杂志常委;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常委;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副主委;中华微创骨科杂志常委;中华新医学杂志常委;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委;中华医学实践杂志编委;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中国外科年鉴编委;临床骨科杂志编委;现代骨科与研究杂志编委;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杂志编委实用骨科杂志编委;脊柱外科杂志编委;医用生物力学杂志编委;国际骨科学杂志常委;美中国际创伤杂志编委;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会员;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会员;美国脊柱外科专家学会(ASSA)会员;国际脊柱微创学会(ISMISS)会员;澳大利亚生物医学科学家学会(FACBS)委员;华裔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分会理事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组长上海运动医学会委员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华骨科杂志编委承担9项科研项目。获奖26次。发表论文79篇。编写专著26部。从事骨科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33年。以脊柱外科为特长,在脊柱外科领域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脊柱外科手术超过5000例,其中主刀颈前路手术达2000例,其优良率达90%以上,无医疗差错事故。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同行认可。其主要事迹曾多次通过新闻媒体作宣传报道。承担和完成国家、军队和上海市医学攻关课题九项。已发表学术论文72篇,主编专著3部,副主编2部,主译专著2部,参加过13部专著编写工作。共指导研究生42名(第一导师),其中,博士后3名、博士生22名、硕士生17名。曾赴法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学习,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主持会议和担任会议主席。已获国家科技进步叁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七项、军队医疗成果贰等奖三项和军队科技进步叁等奖五项。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上海市银蛇奖特别荣誉奖。2002年获全军院校育才奖银奖。2010年晋升为三级教授。侯铁胜教授在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2013年获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引领学科发展成就奖。2013年聘为南京医科大学教授。2014年当选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理事。 。

实用医学杂志主编是谁

张亚历,男,1961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津专家,广东省高干保健专家。现为南方医科大学消化内科研究所副所长,南方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主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学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肝病学会副主委、广东省药学会抗感染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大肠癌协会顾问。1995年获国家人事部中国青年科技奖、卫生部吴阶平医学研究奖、广东省第四届丁颖科技奖。担任《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副主编,及《世界胃肠病学杂志》、《实用医学杂志》、《广东医学杂志》《现代消化与介入杂志》、《军医大学学报英文版》等杂志编委。

李义凯岐黄学者、现为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骨伤推拿教研室主任、附属南方医院中医正骨科主任和附属第三医院中医骨伤科主任、香港大学兼职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博士后出站(为本校第一位博士后),导师为钟世镇院士。应用中西医结合正骨手法、针刀、中药和手术等手段治疗骨伤科常见的颈肩腰腿痛、骨折脱位和运动系统退行性疾病及骨质疏松、强直性脊柱炎和致密性髂骨炎等风湿骨病类疾病。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2部、出版有《软组织痛的基础与临床》、《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脊柱推拿的基础与临床》和《汉英对照人体骨骼肌学习手册》等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副主任委员、《颈腰痛杂志》副主任委员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中文名:李义凯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辽宁大连出生日期:1962年11月职业:教授、主任医师毕业院校:上海中医药大学主要成就:主持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代表作品:《脊柱推拿的基础与临床》、《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软组织痛的基础与临床》等人物经历学历及工作简历-新疆空军后勤部大河沿油料转运站战士空军军医学校军医班学员(大学专科)新疆鄯善87176部队卫生队军医新疆空军后勤部卫生处助理新疆空军87176部队卫生队军医新疆空军86903部队卫生所军医空军乌鲁木齐医院外三科住院医师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中医骨伤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石印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骨伤科博士研究生(导师:吴诚德、石印玉)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导师:钟世镇院士)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骨伤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针灸骨伤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入选“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2004至今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骨伤推拿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学术团体和期刊任职:1.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主任委员;2.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分会副主任委员;3.广东省推拿按摩学会副主任委员;4.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副主任委员;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审和二审专家;6.《颈腰痛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7.《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8.《中医正骨》编委;9.《实用医学杂志》编委;10.中华中医药学会广东省针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1.广东省中医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2.《推拿学(第二版)》主编;13.《推拿解剖学》主编。研究方向概述:1990年以前主要从事西医骨伤科的临床工作,攻读硕士、博士以后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科疾患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重点是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博士后期间主要是从事中医正骨手法和脊柱推拿手法的临床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等研究工作。临床上,主要是应用中医的正骨手法、针灸、中药和手术等治疗手段,治疗骨伤科常见的颈肩腰腿痛、骨折和运动系统退行性疾病及强直性脊柱炎和致密性髂骨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获奖记录行政获奖科研获奖主要贡献科研论文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国外专业期刊发表并被SCI收录论文30篇。主编教材全国统编1部,自编2部教学时数:5年内,理论课402学时,实验课491学时主讲课程:本科生《中医骨伤科学》、《推拿学》(选修课)、《生物力学》(研究生)、《推拿学》(留学生)

中华医学杂志主编是谁

◆ 担任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Nebraska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复旦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等国内外近10所高校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香港明德医院骨髓移植高级科学顾问,香港血液学会、国际血液学会(ISH)、国际实验血液学会(ISEH)、国际血液病治疗及移植工程学会(ISHAGE)及美国血液学会(ASH)会员。◆ 兼任《Int J Hematol》亚洲编辑部主编,《中华医学杂志》 (英文版)、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中文版、《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及《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副主编,以及《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编委。◆ 1984年至2005年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随后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造血干细胞学组组长。◆ 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曾任农工民主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常委,第十二届中央常委,北京市第八、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六、七、八、九届北京市政协常委,第九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1995年,当选国际骨髓移植登记组(IBMTR)专家指导委员,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 2000年起至今任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2年,当选亚洲血液学会(AHA)副主席,曾被国际血液学会(ISH)推举为第11届国际血液学会(ISH-APD)2007年大会主席(北京)。陆道培院士自1994年至2005年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随后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造血干细胞学组名誉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造血干细胞合作组学会(含两岸三地,CSBMT,Chinese Society of BMT)主席。同时担任复旦大学等国内外近10所大学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内科与血液病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骨髓(含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奠基人。1964年在亚洲首先成功同基因骨髓移植治愈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创下首先以孕妇供骨髓以及重建骨髓的最少细胞数的2项世界记录。1981年首先在中国持久植活异基因骨髓,用此疗法可根治大量的恶性和重症血液病患者。创造了骨髓移植根治遗传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世界记录。首先证明骨髓混合胎细胞移植可明显降低抗宿主病。首先证明硫化砷类药物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卓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3本。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设有办公室、总编室、出版发行部、财务室、各刊编辑部,以及北京华康广告公司等部门。本部直接编辑出版22种期刊,同时对中华医学会主办,委托省市医学会或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编辑出版的104种期刊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充分发挥中华医学会专家云集、人才荟萃、信息畅通、联系广泛的整体优势,汇集国内外优秀的医药卫生专家,组成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和审稿专家队伍。在长达120余年的办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医学期刊编辑出版管理体系和制度,并培养、建立了自己的编辑队伍。依靠这些高层次的医学专家和高水准的编辑队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始终走在传播最新医学知识、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术发展方向、推动医学科技进步的前沿,被公认为中国医学界最有学术权威性的杂志系列。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是国内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源,也是中国医学界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126种期刊发行至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国外近千种医学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还与全球最大的医学专业出版集团荷兰威科集团合作,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英文资源推向国际,将中国优秀的医学专业研究成果介绍到世界。同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积极促进国内外的双向学术交流。创刊于1887年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年来一直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并以开放获取形式(OA)实现全文上网,在国际医学学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百年薪火传承,世纪中华风范。”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经过百余年发展壮大,已形成学科分类合理、种类齐全的系列学术期刊群,被公认为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编辑出版质量最好、最具学术权威性的医学期刊群体,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中华牌”杂志,并被上级主管部门誉为“中国科技期刊的一面旗帜”。在历届国家期刊奖的评选中,中华系列杂志均榜上有名,在 “精品期刊”评选和“双效期刊”评选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有多种入围。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再获殊荣。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全体员工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锐意进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党支部多次荣获“卫生部机关党委先进党支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微机排版中心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多次荣获共青团中央、卫生部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妇联“巾帼文明岗”称号。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大幕的全面拉开,作为中国科技期刊的领军团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打响了攻坚战的第一枪。2009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成立“《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永载史册的事件,标志着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新纪元的开始。我们将继续恪守办刊的准则,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办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而且要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真正实现我们新世纪的目标:传承百年经典、铸就精品中华期刊群,再现世纪华章、打造医学信息新航母。社长兼总编辑 游苏宁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医学杂志。本刊重点报道我国医学各学科最新进展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以及临床各科诊疗经验,是我国医学交流的重要窗口,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等。目前该刊被国内外10个重要生物医学数据库、检索系统和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唯一进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全球发行,作为医学会会刊和全世界5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交换项目。 2007年中华医学会与万方数据携手推动医药信息服务,该刊电子版已独家授权万方数据来实现其数字化服务推广。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主编: ISSN:0366-6999 CN:11-2154/R 地址: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邮政编码:100710 发表其它同级别同类型期刊,医生可用于中高级职称评定,给你推荐一个邮箱:,我已拿到刊物,并顺利晋级,谢谢他们!!!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