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医惊厥病机研究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

中医惊厥病机研究论文选题

亲 需要发表论文吗?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条中医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二次革命、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1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1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1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1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1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1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1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1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1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1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2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二次革命、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98.中医学期刊论文引文分析 99.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来源:学术堂)

中药学论文选题依循“系统中药学”思想,创新中药教育理念。

中医药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中医药诊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

2、中医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规范(征求意见稿)。

3、循征医学与中医药临床研究。

4、中医药抗消化性溃疡复发的机理研究进展。

5、中医药抗体力性疲劳的整体思辨与应用前景。

6、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治疗中的优势。

7、中医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行性探讨。

8、中医药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综述与评析。

9、关于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立法思考。

10、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11、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文章的质量评价。

12、中医药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13、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质量控制。

14、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15、老年期痴呆的中医药研究思路。

16、《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四时。

17、《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运数。

18、中医药研究中有关自由基研究近况。

19、《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证验。

20、《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意识。

中医惊厥病机研究论文

你可以分析一下实验是用的药物的作用机制,为什么有抗惊厥的作用。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症,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来势凶猛,变化迅速,甚至可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如《东医宝鉴·小儿》云:“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释谜·惊风》:“小儿之病,最重惟惊”。临证常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本篇简述急惊风,慢惊风将分篇述之。

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临证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细致体格检查,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小儿惊厥是脑功能暂时紊乱导致神经元导常放电所致,为儿科常见症。一般以1 5岁小儿为多见。临床表现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性或强直性、限局性抽搐,发作时间过久,可因缺氧引起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中医学称之为“惊风”,由于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有虚有实,有寒有热,因此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凡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

病因病机

急惊风的产生主要由于小儿感受时邪,易从热化,热极则生痰生风;食滞痰热亦可化火,火盛生痰,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心、肝二经。慢惊风多因脾胃受伤,肝木侮土,脾虚生风;伤寒、久疟久痢等病,热邪久羁,消铄真阴,以致肾阴不足,肝血亏损,阴虚风动;阳气衰败,则出现危重的慢脾风证。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肾、肝三经。

辨证分型

急惊风

1.外感惊风

(1)感受风邪:突然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烦躁,神昏,惊厥,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方药] 疏风清热,息风镇惊。银翘散加减。

(2)感受暑邪: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昏迷,四肢抽掣,惊厥不已,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方药] 祛暑清热,开窍镇惊。清瘟败毒饮加减。

(3)感受疫邪

A.气营两燔:起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谵妄,神昏,惊厥,舌深红或绛,苔黄糙,脉数有力。

[治法方药] 清热解毒,凉血息风。白虎汤合紫雪丹加减。

B.湿热疫毒:突然壮热,神志不清,或烦躁谵妄,反复抽搐,惊厥不已,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挟脓血,舌红苦黄腻,脉滑数。

[治法方药] 清热化湿,解毒息风。黄连解毒汤加减。

2.痰食惊风:先见纳呆、呕吐、腹痛、便秘、痰多等,继而发热神呆,迅即出现昏迷痉厥,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苔黄厚而腻,脉弦滑。

[治法方药] 消食导滞,涤痰镇痉。玉枢丹合保和丸加减。

3.惊恐惊厥:面色时青时赤,频作惊惕,偶有发热,大便色青,脉多数乱。

[治法方药] 镇惊安神。抱龙丸或安神丸。

慢惊风

1.土虚木亢

形神疲惫,面黄不饮,嗜睡露睛,粪稀青绿,时有腹鸣,四肢不温,足跗及面部轻度浮肿,神志不清,时或抽搐,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方药] 温运脾阳,扶土抑木。缓肝理脾汤加减。

2.脾肾阳衰

面色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沉睡昏迷,口鼻气凉,额汗,抚之不温,四肢蹶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澄澈清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方药] 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固真汤或逐寒荡惊汤加减。

3.阴虚风动

虚烦疲惫,面色潮红,身热消瘦,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或强直,时或抽搐,大便干结,舌光无苦,质绛少津,脉细数。

[治法方药] 育阴潜阳,滋水涵木。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或三甲复脉汤加减。

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

(1)针刺人中、合谷、涌泉,强刺激,并酌情留针。

(2)急惊风,取人中、合谷、内关、太冲、涌泉、百会、印堂;高热取曲池、大椎、十宣放血;痰鸣取丰隆;牙关紧闭取下关、颊车,均用中强刺激手法。

(3)上肢抽搐取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取承山、太冲,牙关紧闭取下关,颊车用补法,中强刺激手法。

2.耳针疗法

取穴:神门、皮质下、枕、内分泌、肝,针用泻法,强刺激,留针30 50分钟。

3.三棱针疗法

取穴:少商、人中。操作:用三棱针点刺上穴,出血少许,一般操作结束后,可使上火下降,则热退搐止。

4.指针疗法

(1)配方:第二、三、四指间尺、桡侧横纹至中央四缝穴处。治法:用指掐、推压法,术者以左手握住患儿的右手或左手,使患儿手掌伸平,右手拇指沿患儿食指第二指间关节尺侧横纹起始端掐起,并逐渐推到中央四缝穴处,然后再沿第二指间关节桡侧横纹起始端掐起,逐渐推中央四缝穴处,故也称“挤掐四缝穴”。以下中指、无名指的操作方法同上述。按次序连续掐完三指为治疗一次。每日一次。

(2)配方:中指根部(双)。治法:用掐压法。术者用手大拇指甲掐患儿中指根部(双),停留片刻,即可定惊、开窍。

(3)配方:颊车、人中。治法:用掐压法。以食指指尖掐压人中,再以拇、食指掐压双侧颊车穴,逐渐加力,口开即止。

(4)配方:人中、大都(双)、合谷(双)。治法:用掐压法。以双手拇指指尖强力掐压双侧大都、合谷穴和人中穴(食指掐),逐渐加力,每穴1.5 3分钟,病情缓解即止。

(5)配方:涌泉、人中、十宣、合谷。治法:用掐压法。自上到下依次掐压穴位,逐渐加力,每穴1.5 3分钟。必要时可点刺十宣穴。

(6)配方:合谷、太冲、涌泉。高热配十宣(刺血),晕厥配人中。治法:用掐压法。自上至下强力掐压主穴或配穴。指力由轻到重,逐渐加力,每穴1.5 3分钟。

5.搐鼻疗法

通关散吹鼻取嚏,以止惊开窍,若牙关紧闭可用生乌梅一个搽牙。

6.药浴疗法

(1)配方:银花20克,薄荷15克。用法:先将上药放入清水中浸润,然后蒸馏收集药液,药渣加水适量,温浸一小时,浸液沉淀并浓缩至适量,合并馏液加入乙醇15毫升,再加蒸馏水100毫升,用以重点擦洗曲池、大椎、风府及腋上。功效: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发热所致高热惊厥。

(2)天麻、朱砂各3克,乌蛇肉(酒浸)5克,白矾、青黛各6克,麝香1.5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为散,储瓶密封备用。使用时,每次取本散6克,桃枝(枝叶)1握,加清水适量煎10沸,待温用毛巾蘸药水外洗前胸、腹、头面及四肢。每日一次。功效:清热息风、开窍护脑。适用于惊风及伤风不治,渐传风证、僵仆等证。

7.刮痧疗法

背部刮大椎至胃俞区域,头部刮百会穴;手部刮内关与合谷穴;足部刮太冲穴。急惊风者,加刮人中、大椎、曲池、丰隆穴。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术者以中等力度先刮背部,后刮头与手足部,刮至局部出现潮红或痧痕为宜。

8.脐疗

(1)雄黄15克,砂仁2克,栀子5个,冰片0.2克,共压细粉。麝香0.2克。用法:先将麝香粉放入脐中,再用鸡蛋清调药粉成膏,外敷脐部,涂药直径为6厘米,常规法固定。主治急惊风。

(2)羌活、防风、天麻、薄荷、黄连、甘草、全蝎、僵蚕、胆南星各9克,犀角粉、朱砂各3克,牛黄1.5克,冰片、麝香各1克,共研细粉。用法:取上药3克,水调成膏涂脐,常规固定。主治急惊风。

(3)芙蓉叶30克。用法:上药捣烂敷脐。常规固定。主治急惊风。

(4)蚯蚓2条,麝香0.2克。上药共捣烂敷脐,常规法固定。主治急惊风。

(5)嫩芙蓉叶20克,鸡蛋一个。用法:芙蓉叶捣烂,和入鸡蛋煎熟作饼,贴脐上,冷则更换。主治急、慢惊风。(摘自《急症中西医诊疗技术》)

中医惊厥病机研究论文题目

(一)风热动风证 证候 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咽痛,随即出现烦躁、神昏、抽搐,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熄风定惊。 主方 银翘散加减。 (二)气营两燔证 证候 多见于盛夏之季,起病较急,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抽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病情严重者高热不退,反复抽搐,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气凉营,熄风开窍。 主方 清瘟败毒饮加减。 (三)邪陷心肝证 证候 起病急骤,高热不退,烦躁口渴,谵语,神志昏迷,反复抽搐,两目上视,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 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主方 羚角钩藤汤加减。 (四)湿热疫毒证 证候 持续高热,频繁抽风,神志昏迷,谵语,腹痛呕吐,大便黏腻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解毒熄风。 主方 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 (五)惊恐惊风证 证候 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战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甚则惊厥、抽风,神志不清,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治法 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主方 琥珀抱龙丸加减。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症,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来势凶猛,变化迅速,甚至可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如《东医宝鉴·小儿》云:“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释谜·惊风》:“小儿之病,最重惟惊”。临证常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本篇简述急惊风,慢惊风将分篇述之。

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临证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细致体格检查,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你可以分析一下实验是用的药物的作用机制,为什么有抗惊厥的作用。

中医惊厥病机研究论文范文

热型惊厥是指发生在生后3个月~5岁的,于发热初期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的惊厥。这种惊厥排除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引发惊厥的任何其他急性病,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的病史。目前研究发现热性惊厥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

热性惊厥的总体预后效果良好,是年龄依赖性自限性疾病,目前没有因热性惊厥而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被高烧给“烧”傻了。研究显示,大多数热性惊厥预后不存在认知功能的差异。即使在复杂性的热性惊厥中,认知功能也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高烧抽经”是“烧”不坏脑子的。

有的家属担心孩子高热惊厥后变成癫痫。这里可以告诉大家,95%以上的热性惊厥不会变成癫痫。变成癫痫的高危因素有:1、复杂型热性惊厥。2、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发育落后)。3、癫痫家族史。4、热性惊厥发生前的发热时间短( 1小时)。如果同时具备这些因素,76%的孩子会在高热时出现再次出现抽搐。没有这些高危因素的孩子仅有4%出现抽搐。

孩子发烧抽搐也叫热性惊厥,一般来说,偶尔发生一次热性惊厥,只要处理得当,是不会有后遗症的。但若是反复发烧反复抽搐,可能就会对孩子的智力产生不良的影响,还有可能留下癫痫的后遗症。

热性惊厥是指孩子发烧体温大于38 时产生的抽搐和痉挛。一般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初期。

3个月到6岁的孩子是热性惊厥的高发人群。

热性惊厥发生在孩子体温突然上升或发高烧不久之后,表现为全身或部分肌肉痉挛,双眼发直或上翻,可能还伴有意识不清,甚至还会出现呼吸暂停或口唇青紫的情况。

大多数孩子在一次发烧过程中只出现一次热性惊厥,持续时间大多在3-5分钟,有的可达10分钟。

出现一次热性惊厥,绝大多数孩子在恢复以后不会出现明显的脑电活动的异常,没有明显的后遗症症状表现。

但是,具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家族史或者具有癫痫病史的孩子反复发烧反复热性惊厥,就有可能导致脑电活动持续存在异常,出现癫痫的后遗症。还有可能会导致颅脑的损伤,影响孩子运动和智力方面的发育。

首先让孩子顺势平躺下来,清走周围的硬物和尖锐物。

然后,松开孩子的衣领,将他的头扭向一边,清走他口腔里的异物,防止因口水或呕吐物堵住嗓子引起窒息。

如果孩子没有癫痫病史,确定是由发烧诱发的热性惊厥,那么应及时给他服用美林或泰诺林退烧药,减轻惊厥症状。

最后,立即带孩子去医院诊治,最好做一下脑电图的检查,确诊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我是@树之椰 ,家有猴娃儿一枚,用心坚持亲子共读,用爱烹饪营养 美食 ,用情分享 育儿 心得。欢迎大家和我一起交流和探讨 育儿 问题,助孩子 健康 成长。

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一般小儿单纯性热性惊厥系一种良性热性惊厥,因此,对孩子的大脑不会留下所谓的后遗症。

根据2011年美国儿科学会对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

热性惊厥是一次热程中(肛温> ,腋温>38 )出现的惊厥发作,但无中枢系统感染证据及导致惊厥的其他原因,且既往也没有热性惊厥史。

小儿热性惊厥是儿科的常见急症之一,专指在3个月 5岁之间的小儿,于发热初期或在体温快速上升期突然出现的惊厥症状,表现为全身性或局限性的肌肉痉挛、抽搐,伴有短暂的意识障碍。

其中,小儿热性惊厥除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引发的其他任何急性疾病,既往无热性惊厥史。而事实上,小儿热性惊厥又在6个月 3岁时最好发;发病率为3% 5%。

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也是有条件的,我们来认识和了解一下:

1、热性惊厥的发生机制目前并不明确,但是,科学家研究发现,热性惊厥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同卵双胎的发病率高于异卵双胎。

2、所谓“热惊”不一定是“高热”,因为每个孩子发生“惊厥”时,体温的临界值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也许体温只有38 左右就会抽搐,而有的孩子体温39 也未必会抽搐。所以,不能完全拿体温来判断。

3、应除外颅内感染如脑炎、癫痫、中毒等引起的抽搐。

4、既往无热性惊厥发病史,仅此一次,也无特效的药物可以很好地去预防惊厥发生。

1、热性惊厥是由于小儿脑细胞及脑组织发育还不够完善,易受体温的波动影响,而发生的短暂的脑电波放电表现,每个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2、热性惊厥的孩子抽搐后,经过脑电地形图监测,单纯性的热性惊厥是没有异常的尖波、棘波和棘慢波出现,也就是可以证实没有脑损伤。

1、要将孩子平放在床上或桌面,侧卧平躺、头偏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和鼻分泌物。

2、要防止孩子跌落和其他意外发生,切勿过分刺激孩子,又喊又叫,切忌掐人中、撬牙关、按压摇晃孩子等过激的、错误处置,因为,3 5分钟,孩子是可以缓解过来的。

3、发热原因一定要搞清楚,及时将孩子送医院明确,如果有家族遗传史,家长要警惕孩子发热可能会出现惊厥。

如果孩子只是单纯的发烧引起抽搐,只要及时治疗,一般是不会导致后遗症的,家长不用特别担心。 出现抽搐后家长最需要做的是两件事,一是立即降温,送医院就诊;二是由于引起抽搐的原因较多,要明确是否单纯由发烧引起。

第一,及时降温,立即送医。 一般单纯性的发烧抽搐。只要及时治疗,是不会反复发生的,也就是说对孩子的脑损伤情况很小,不会产生影响。但如果具有家族的遗传病史,或者有癫痫情况。这时抽搐可能会反复发作,长期反复对孩子的脑损伤就比较严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请医生诊断。特别注意:一般孩子发烧超过度时,家长要及时用药配合物理降温,密切关注孩子精神状态,控制孩子的体温升高,避免出现高烧引起抽搐的情况。降温与送医要同时进行,有的孩子送到医院,温度已经升的很高了,对孩子身体损伤大。更何况就算挂急诊,就医的孩子多,也不能保证及时得到医治。所以家长提前给孩子服用降温的药物是很必要的。

第二,采取措施,保证孩子安全。 如果孩子已经发现发生了抽搐,家长要让把孩子头部侧放,防止分泌物,呕吐物引起呼吸道堵塞。可准备毛巾、压舌板等防止孩子咬伤舌头。

第三,配合医生检查确诊。 单纯性高烧抽搐还好,如有家族病史或癫痫史应特别注意,配合医生进行检查,服用相关药物,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

希望能帮到你,同时祝宝宝 健康 !

发热惊厥是儿科比较常见的急症,但是发热导致的惊厥会不会造成后遗症需要根据发病原因及抽搐次数和抽搐持续时间而定。

如果发热惊厥是脑部炎症引起的,那即使我们宝宝只是抽搐1次,他也有可能引起后遗症,因为脑部炎症已经是脑部实质性损伤了,所以这个几率很高。

发热惊厥如果没有脑部炎症,那就要看抽搐的次数和每次抽搐的时间长短了,一般单次抽搐时间大于30分钟的,后遗症风险就会明显升高,如果24小时内抽搐次数大于5次,后遗症风险也会明显升高哦。

所以,如果宝宝出现抽搐,要尽量快的减少抽搐的时间,并且要尽量减少抽搐的次数,如果不行就要吃药控制抽搐,积极退热治疗哦。

你好,我是北京天使儿童医院儿科医生李萍,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小孩发热惊厥通常有高热惊厥以及颅内感染引起的惊厥两种情况。

通常发热性疾病引起的惊厥,常见于呼吸系统或者是消化系统感染引起的高烧惊厥没有后遗症。

而颅内感染,主要是化脓性脑膜炎引起的惊厥,常见于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感染,可能会遗留后遗症,常见的有硬脑膜下积液,脑室管膜炎,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脑积水以及各种神经功能障碍。

那要看时间和发作的次数了。我姑娘1岁多时,高烧时,因为体温表没测准,抽过一次疯。不到一分钟就缓解了,初为人母我才知道什么叫高热惊厥。

高烧惊厥时脑细胞也跟着发生痉挛缺氧。对大脑的损害大。如果反复发生高热惊厥容易产生后遗症。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3岁以后这种现象就容易控制了。

一次抽疯影响不大,但要注意避免再次发生高热惊厥的现象。因为有过抽疯史的宝宝,一遇到发热比其他宝宝更容易触及敏感的机体而再度引发抽疯。所以每次发烧到38度就要开始服用退烧药。(一般要到才能服用美林或是泰诺林)以控制机体的温度。

上幼儿园或是学校一定跟老师讲清楚,有发热的情况及时跟家长联系,早点发现,早些用药。对发生高热的孩子头部降温非常的重要。

无论如何,持续的高烧一定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退烧,退烧最好办法,退热的方法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物流降温用40度以上的热水擦拭腋窝、大腿根等,手摸上去稍微感觉有点热了,这个温度正好实在不行用温度计,擦浴时到皮肤微微见红,皮肤下面的毛细血管张开了,血流增加了,就可以散热,把身体里多余的热量带走,就起到了有效的退热效果。退烧最好办法,一般高热或者超高热的时候,可以用冷毛巾在额部敷一敷,保护大脑,质量好的退热贴也可以选用。 度下尽量物理降温,也可去药店买些退烧药放在家里泰诺林退热滴剂、美林、锌布颗粒等,退烧后和退烧前及时去医院,像这种高温惊厥,家长一定不能轻视,一定要重视

如果孩子已经发烧抽搐,要弄清楚孩子发烧的原因,用热毛巾物理降温。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祝愿你家宝宝 健康 快乐成长!

谈谈一个亲身经历,亲戚家有个小朋友小的时候经常会因为发烧引起抽搐,基本每年都会发作一次,每次都会去医院输液治疗,每次发作亲戚都会很紧张,好在随着宝宝长大,也就没再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宝宝也很 健康 。因为经常接触抽搐这事,所以对宝宝抽搐也了解不少。

宝宝抽搐大部分是因为发热过程中体温上升过快温度过高引起,这个占大部分,这个属于高热惊厥,是因为宝宝大脑没发育完善,高热,体温上升过快引起,抽搐完一般情况良好,一次发热只发作一次,6岁以后发作消失,不留后遗症,而且宝爸宝妈小的时候有抽搐发热病史。那么,宝宝抽搐的原因有哪些呢?

1.高热惊厥。这个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2.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除了抽搐以外,有时候无抽搐,仅仅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精神差等,可能有神经系统检查异常,腰椎穿刺后脑脊液基本正常,有些典型的宝宝脑电图及颅脑磁共振检查会有异常,轻症患儿这些检查可以正常,这些检查可以在医院检查后确认,经过规范治疗后一般不留后遗症。

3.化脓性脑膜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这种情况全身症状明显,包括高热,头痛,头晕,喷射性的呕吐,精神差,甚至昏迷。这种情况下脑电图及颅脑磁共振检查会有一定的表现,腰椎穿刺脑脊液可以确诊。一定要经过正规的治疗,不然可能会留下相应的后遗症。

4.癫痫。经常不发烧的情况下发作应该排除这个疾病。24小时动态脑电图及结合病史可以确诊。根据癫痫类型不同可能会有后遗症。

5.电解质紊乱及低钙引起的抽搐。宝宝腹泻或呕吐,以及缺钙也可引起抽搐,可以根据血液检查予以确诊。经治疗后一般情况好。

宝宝发生抽搐以后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明确原因,积极配合治疗。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症,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来势凶猛,变化迅速,甚至可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如《东医宝鉴·小儿》云:“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释谜·惊风》:“小儿之病,最重惟惊”。临证常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本篇简述急惊风,慢惊风将分篇述之。

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临证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细致体格检查,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你可以分析一下实验是用的药物的作用机制,为什么有抗惊厥的作用。

中医惊厥病机研究进展论文

小儿惊厥是脑功能暂时紊乱导致神经元导常放电所致,为儿科常见症。一般以1 5岁小儿为多见。临床表现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性或强直性、限局性抽搐,发作时间过久,可因缺氧引起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中医学称之为“惊风”,由于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有虚有实,有寒有热,因此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凡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

病因病机

急惊风的产生主要由于小儿感受时邪,易从热化,热极则生痰生风;食滞痰热亦可化火,火盛生痰,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心、肝二经。慢惊风多因脾胃受伤,肝木侮土,脾虚生风;伤寒、久疟久痢等病,热邪久羁,消铄真阴,以致肾阴不足,肝血亏损,阴虚风动;阳气衰败,则出现危重的慢脾风证。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肾、肝三经。

辨证分型

急惊风

1.外感惊风

(1)感受风邪:突然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烦躁,神昏,惊厥,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方药] 疏风清热,息风镇惊。银翘散加减。

(2)感受暑邪: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昏迷,四肢抽掣,惊厥不已,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方药] 祛暑清热,开窍镇惊。清瘟败毒饮加减。

(3)感受疫邪

A.气营两燔:起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谵妄,神昏,惊厥,舌深红或绛,苔黄糙,脉数有力。

[治法方药] 清热解毒,凉血息风。白虎汤合紫雪丹加减。

B.湿热疫毒:突然壮热,神志不清,或烦躁谵妄,反复抽搐,惊厥不已,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挟脓血,舌红苦黄腻,脉滑数。

[治法方药] 清热化湿,解毒息风。黄连解毒汤加减。

2.痰食惊风:先见纳呆、呕吐、腹痛、便秘、痰多等,继而发热神呆,迅即出现昏迷痉厥,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苔黄厚而腻,脉弦滑。

[治法方药] 消食导滞,涤痰镇痉。玉枢丹合保和丸加减。

3.惊恐惊厥:面色时青时赤,频作惊惕,偶有发热,大便色青,脉多数乱。

[治法方药] 镇惊安神。抱龙丸或安神丸。

慢惊风

1.土虚木亢

形神疲惫,面黄不饮,嗜睡露睛,粪稀青绿,时有腹鸣,四肢不温,足跗及面部轻度浮肿,神志不清,时或抽搐,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方药] 温运脾阳,扶土抑木。缓肝理脾汤加减。

2.脾肾阳衰

面色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沉睡昏迷,口鼻气凉,额汗,抚之不温,四肢蹶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澄澈清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方药] 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固真汤或逐寒荡惊汤加减。

3.阴虚风动

虚烦疲惫,面色潮红,身热消瘦,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或强直,时或抽搐,大便干结,舌光无苦,质绛少津,脉细数。

[治法方药] 育阴潜阳,滋水涵木。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或三甲复脉汤加减。

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

(1)针刺人中、合谷、涌泉,强刺激,并酌情留针。

(2)急惊风,取人中、合谷、内关、太冲、涌泉、百会、印堂;高热取曲池、大椎、十宣放血;痰鸣取丰隆;牙关紧闭取下关、颊车,均用中强刺激手法。

(3)上肢抽搐取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取承山、太冲,牙关紧闭取下关,颊车用补法,中强刺激手法。

2.耳针疗法

取穴:神门、皮质下、枕、内分泌、肝,针用泻法,强刺激,留针30 50分钟。

3.三棱针疗法

取穴:少商、人中。操作:用三棱针点刺上穴,出血少许,一般操作结束后,可使上火下降,则热退搐止。

4.指针疗法

(1)配方:第二、三、四指间尺、桡侧横纹至中央四缝穴处。治法:用指掐、推压法,术者以左手握住患儿的右手或左手,使患儿手掌伸平,右手拇指沿患儿食指第二指间关节尺侧横纹起始端掐起,并逐渐推到中央四缝穴处,然后再沿第二指间关节桡侧横纹起始端掐起,逐渐推中央四缝穴处,故也称“挤掐四缝穴”。以下中指、无名指的操作方法同上述。按次序连续掐完三指为治疗一次。每日一次。

(2)配方:中指根部(双)。治法:用掐压法。术者用手大拇指甲掐患儿中指根部(双),停留片刻,即可定惊、开窍。

(3)配方:颊车、人中。治法:用掐压法。以食指指尖掐压人中,再以拇、食指掐压双侧颊车穴,逐渐加力,口开即止。

(4)配方:人中、大都(双)、合谷(双)。治法:用掐压法。以双手拇指指尖强力掐压双侧大都、合谷穴和人中穴(食指掐),逐渐加力,每穴1.5 3分钟,病情缓解即止。

(5)配方:涌泉、人中、十宣、合谷。治法:用掐压法。自上到下依次掐压穴位,逐渐加力,每穴1.5 3分钟。必要时可点刺十宣穴。

(6)配方:合谷、太冲、涌泉。高热配十宣(刺血),晕厥配人中。治法:用掐压法。自上至下强力掐压主穴或配穴。指力由轻到重,逐渐加力,每穴1.5 3分钟。

5.搐鼻疗法

通关散吹鼻取嚏,以止惊开窍,若牙关紧闭可用生乌梅一个搽牙。

6.药浴疗法

(1)配方:银花20克,薄荷15克。用法:先将上药放入清水中浸润,然后蒸馏收集药液,药渣加水适量,温浸一小时,浸液沉淀并浓缩至适量,合并馏液加入乙醇15毫升,再加蒸馏水100毫升,用以重点擦洗曲池、大椎、风府及腋上。功效: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发热所致高热惊厥。

(2)天麻、朱砂各3克,乌蛇肉(酒浸)5克,白矾、青黛各6克,麝香1.5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为散,储瓶密封备用。使用时,每次取本散6克,桃枝(枝叶)1握,加清水适量煎10沸,待温用毛巾蘸药水外洗前胸、腹、头面及四肢。每日一次。功效:清热息风、开窍护脑。适用于惊风及伤风不治,渐传风证、僵仆等证。

7.刮痧疗法

背部刮大椎至胃俞区域,头部刮百会穴;手部刮内关与合谷穴;足部刮太冲穴。急惊风者,加刮人中、大椎、曲池、丰隆穴。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术者以中等力度先刮背部,后刮头与手足部,刮至局部出现潮红或痧痕为宜。

8.脐疗

(1)雄黄15克,砂仁2克,栀子5个,冰片0.2克,共压细粉。麝香0.2克。用法:先将麝香粉放入脐中,再用鸡蛋清调药粉成膏,外敷脐部,涂药直径为6厘米,常规法固定。主治急惊风。

(2)羌活、防风、天麻、薄荷、黄连、甘草、全蝎、僵蚕、胆南星各9克,犀角粉、朱砂各3克,牛黄1.5克,冰片、麝香各1克,共研细粉。用法:取上药3克,水调成膏涂脐,常规固定。主治急惊风。

(3)芙蓉叶30克。用法:上药捣烂敷脐。常规固定。主治急惊风。

(4)蚯蚓2条,麝香0.2克。上药共捣烂敷脐,常规法固定。主治急惊风。

(5)嫩芙蓉叶20克,鸡蛋一个。用法:芙蓉叶捣烂,和入鸡蛋煎熟作饼,贴脐上,冷则更换。主治急、慢惊风。(摘自《急症中西医诊疗技术》)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症,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来势凶猛,变化迅速,甚至可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如《东医宝鉴·小儿》云:“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释谜·惊风》:“小儿之病,最重惟惊”。临证常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本篇简述急惊风,慢惊风将分篇述之。

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临证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细致体格检查,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惊风(infantile convulsion)又称惊厥,是小儿常见的危急重症,可发生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临床以抽搐,并伴有神志障碍为特征。其发病突然,变化迅速,证情凶险,列为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好发于1—5岁小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类,急惊风发病急暴,临床表现多为实证。慢惊风多由久病而来,也可由急惊风转变而来,临床多表现为虚证。 西医学中因高热、脑膜炎、脑炎、血钙过低、大脑发育不全、癫痫等所致的抽搐属此范畴。 儿科常见病证。唐以前将本病归入痫证,至宋《太平圣惠方》始定名惊风。即惊厥。临床以四肢抽搐或意识不清为主要特征。引起惊风的原因较多,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以热性、急性病引起的急惊风尤为多见,如小儿肺炎、中毒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如持续高烧不退,均可出现惊风。这与有些慢性病在后期因虚损而出现的慢惊风,有虚实之分。古代有的医书如《寓意草》、《温病条辨·解儿难》、《幼幼集成》等则称痉病。近代习惯上将痉厥出现于成人的称痉病,出现于幼儿的称惊风。治疗以镇惊化痰、安神定志为大法。[编辑本段]病因病机 急惊风的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内蕴痰热积滞、暴受惊恐。外感时邪,从热化火,热极生风;饮食不节,食滞痰郁,化火动风;暴受惊恐,气机逆乱,而发惊厥。其主要病机为热闭心窍、热盛动风、痰盛发搐。热、痰、风、惊四证是急惊风的主要病理表现。病变部位在于心脏、肝脏。 慢惊风由于禀赋不足、久病正虚而致,以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为其主要发病原因。由于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温热病后正气亏损,脾肾亏虚,化源不足;或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其病变部位在脾、肾、肝三脏。[编辑本段]辨症 主症 全身肌肉强直性或阵发性痉挛,可有神志不清。 来势急骤,为急惊风,初起常有壮热面赤,烦躁不宁,摇头弄舌,咬牙蚧齿,睡中惊醒,继则神昏,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颤动,呼吸急促,苔微黄,脉浮数或弦滑,为痰热生风。(痰火闭症) 起病缓慢为慢惊风,常见面黄肌瘦,形神疲惫,四肢不温,呼吸微弱,囟门低陷,昏睡露睛,时有抽搐。兼见大便稀薄,色青带绿,足跗及面部浮肿,舌淡苔薄,脉沉迟无力,为脾阳虚;神倦虚烦,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光少苔或无苔,脉沉细而数,为肝肾阴亏。 (木悔土症)[编辑本段]治疗 1.基本治疗 (1)急惊风 治法 醒脑开窍,熄风镇惊。以督脉及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水沟 印堂 合谷 太冲 配穴 热盛者,加大椎、十宣;痰多者,加丰隆;惊恐者,加神门;口噤者,加颊车。 操作 毫针泻法。大椎、十宣点刺出血。 方义 水沟、印堂能醒脑开窍。合谷、太冲相配,谓开四关,擅长熄风镇惊。 汤药治疗使用贝母瓜楼散合清膈煎加减: 辰砂1克(用手沾辰砂,再点于舌头上) 九节菖蒲克 竹茹6克 胆南星克 天竺黄3克 陈皮克 木通3克 川贝母3克 白芥子3克 甘草克,水煎服一日一贴.。(初起牙关紧闭用通关散:细辛9克 皂角9克 冰片1克研成细粉用吸管吹入鼻孔中。有喷嚏者愈后良好,无嚏者多凶险) (2)慢惊风 治法 健脾益肾,镇惊熄风。以督脉、任脉及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水沟 印堂 气海 足三里 太冲 配穴 脾肾阳虚者,加神阙、关元、肾俞;肝肾阴虚者,加太溪、肝俞。 操作 水沟、印堂、太冲用毫针泻法,气海、足三里用补法。配穴用补法;脾肾阳虚者,可施以温和灸或隔盐灸或隔附子饼灸。小儿不合作者也可不留针。 方义 水沟、印堂可醒脑开窍。气海能益气培元。足三里补脾健胃。太冲平肝熄风。 汤药治疗 初期使用异攻散加减:白术6克 陈皮克 炙甘草克 茯苓9克 党参克,有呕吐加广藿香克 煨姜3克;若病情拖延数日,见大便青色加木香2克(后下) 肉桂1克(焗服)水煎服,一日一贴。 ☆ 注 若见小儿手足冰冷,脉搏微弱。唇摄痿白。这是将要虚脱的急症,不可轻视。需要急用附子理中汤:红参5克(另炖) 白术6克 干姜克 附子5克 甘草6克水煎服。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交感、神门、皮质下、心、肝、脾。急惊风毫针刺用强刺激,慢惊风毫针刺用中等刺激,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编辑本段]按语 1.针灸对惊风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但须查明原因,针对病因治疗。 2.惊风发作时立即让患儿乎平卧,头侧向一侧,解开衣领,将压舌板缠上多层纱布塞人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给予吸氧,随时吸出痰涎和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小儿在抽搐当中切忌用力抱紧,会伤及筋络而导致残废。父母宜紧记。 4.若小儿真是受到惊吓,而导致举动失常,夜不能眠,早上则惊惕。不可用以上方法治疗。用药宜安神定志丸合七福饮:红参须5克(炖服) 熟地9克 熟枣仁克 白术克 茯神克 远志克 龙齿15克(先煎) 珍珠粉2克(用手沾珍珠粉,再点于舌头上)水煎服,一日一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