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血府逐瘀丸治疗肠病论文

发布时间:

血府逐瘀丸治疗肠病论文

气短,爬楼上不来气儿

《血府逐瘀丸》,中成药名。由柴胡、当归、地黄、赤芍、红花、桃仁、麸炒枳壳、甘草、川芎、牛膝、桔梗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作用。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易躁易怒。

照例进行组方分析:

君药:

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

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

臣药

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

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

佐药

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

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

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

使药

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之用。

甘草:调和诸药。

合而用之,使瘀去气行,则诸证可愈。

《血府逐瘀丸》的4个主要作用:

头痛类疾症

如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头痛、偏头痛、癫痫、颅脑创伤等。头痛多呈慢性化、顽固化。

妇产科疾症

如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输卵管不通、不孕症、子宫外孕、闭经、更年期综合征、流产后腰痛出血、乳腺增生症等有瘀血指征者。辨证时除注意全身症状以外,月经方面的症状也不可忽视。如经期提前或推后、月经前乳房胀痛结块疼痛、腰酸重坠、月经色暗或血块等,可以帮助本方证的诊断。

神经精神疾症

如顽固性失眠、神经症、夜游症、癫痫、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主诉症状大多重而复杂,病程亦较长,但患者的精神状态并不见得很差。《血府逐瘀丸》有较好的镇静、解痉等作用。

胸胁痛类疾症

如冠心病心绞痛、肺心病、胸膜炎、肋软骨炎、胸部外伤、肋间神经痛、矽肺等。胸胁苦满本是柴胡证,若疼痛不止而见舌质暗者,必用本方。

注意:

1、有咳血、呕血、便血等出血症者慎用。

2、头痛伴有目赤,多眵,小便黄赤者不宜用。

3、失眠恶梦,心悸,胆小易惊,舌苔白厚腻者不宜用。

4、大便溏稀,次数多,解而通畅者不宜用。

温馨提示:中成药虽好,还需要辨证论治,只有对症的、适合自己的才是好药。 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巨大,大多保持着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身体 健康 或多或少会受影响。身体诸多表症皆发于五脏,五脏不安就会导致:心肾不交,肝火郁结,脾胃虚弱,血不足,痰热上扰等五行失守,继而导致:失眠,多梦,易惊醒,乳腺增生、便秘或便溏、月经不调、痰湿肚腩肥大,更年期综合征等五脏相关症状,调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乱投医一股脑的出现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单一调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调,方可事半功倍。

血府逐瘀丸主要治疗色素沉着、尿血、多汗症、低热、乳房纤维瘤、痒疹、慢性咽炎、盗汗、哮喘、等等。一起来了解下血府逐瘀丸的药理作用有什么吧。 血府逐瘀丸的药理作用 主要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抗炎,降血脂及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 1、将血府逐瘀汤制成静脉注射液,在试管内有缩短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凝固时间的作用,但有抑制二磷酸腺甙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促进血小板解聚,并能复活肝脏的清除能力。 2、服用本方患者,其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球积、血沉、纤维蛋白原含量以及体外血栓形成等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见明显改善。此外,有关实验还证明该方能使肠系膜细动脉及静脉口径明显扩张,毛细血管数量开放明显增多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及白细胞贴壁、滚动及堆积等现象明显改善,血流停滞现象消失。 血府逐瘀丸的禁忌 1、果汁、牛奶、茶水等,可能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服药最好用温白水,以保证药效和用药。 2、躺着吃不少人还有躺着吃药的习惯,这种姿势很可能使部分药物停留在食道中溶化或附着在食道壁上,不但影响药物吸收,还会刺激食管,引起食道发炎,甚至溃疡。正确的服药姿势应该是以正坐位置服药。 3、服药跟饭点注明饭前(或空腹)服用药物,是由于食物会影响药物吸收。注明饭后或餐时服用,多是因为此类药物对消化道有刺激,食物或可减轻这种不适,或其中含有的脂类物质能促进药物吸收。一般饭前指的是在饭前~1小时,空腹指的是进餐2~4小时后。一日3次可以安排在早上7点,下午2~3点,晚上10点;一日两次则应该安排在早上7点和晚上7点。 血府逐瘀丸的相关知识 1、血府逐瘀丸的功效 、血府逐瘀丸,适用于心肝肾失调证多动症。 、气滞血瘀型高血脂的治疗:患者除血清血脂异常外,可见胸闷心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或见头晕头痛,或项强肢麻,舌质黯红,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涩或弦涩。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通脉。中成药可选用血府逐瘀丸。 、月经数月不来,精神抑郁不乐,烦躁易怒,两胁胀闷,少腹胀痛或拒按,脉沉弦而涩,宜选用理气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如血府逐瘀丸,活血理气,化瘀调经,可常服。 、血瘀型痤疮主要表现为痤疮日久不消,质地坚硬。触压有疼痛。颜面皮肤粗糙。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给以化瘀汤水煎服,配合血府逐瘀丸6克,黄柏丸4粒。每日3次,连服10天为一疗程。 、血府逐瘀丸可以辅助治疗带状孢疹。 2、 血府逐瘀丸的副作用 血府逐瘀丸也不例外,难免会对人体有一定毒副作用的,但血府逐瘀丸的副作用小,一般建议在相关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效果好,同时,副作用是药物所固有的,一般正确用药也能避免,建议使用时,仔细阅读 说明书 或者应该咨询相关医生。 3、 血府逐瘀丸怎么吃 血府逐瘀丸常用于治疗脑损伤后综合征、脑梗塞、冠心病心绞痛、血管性头痛、高血压、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内胆管结石、周期性精神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支气管哮喘、爆震性耳聋、慢性咽炎、声带息肉、急性视神经炎、外伤性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震荡、肋骨骨折等属血瘀气滞者。 血府逐瘀丸空腹,用红糖水送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论文逍遥丸治疗高血压病

虽然加味逍遥丸对于一般的人来说都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很多的时候会有一些特殊的人群。于是就会有一些患有三高的人就会想知道,高血压能吃加味逍遥丸吗?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见的是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水平有一定关联,多数症状在紧张或劳累后可加重,清晨活动后血压可迅速升高,出现清晨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多发生在清晨。所以很多高血压人士在吃加味逍遥丸的时候就会想自己究竟能不能吃这种药的呢?

高血压严重患者应加味逍遥丸应该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高血压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是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平时注意低盐饮食,避免紧张与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适当坚持锻炼,如果这样还不能恢复正常的就需要及时用降压药控制了。

1.遗传因素

大约60%的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目前认为是多基因遗传所致,30%~50%的高血压患者有遗传背景。

2.精神和环境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起高血压的发生。

3.年龄因素

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4.生活习惯因素

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5.药物的影响

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

6.其他疾病的影响

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嗜铬细胞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逍遥丸的功效与作用 :用于治疗肝郁、血虚、脾弱所引起的胁痛、郁证、低热、乳癖等。具体表现为:胁肋胀痛,走窜不定,饮食减少,嗳气或呕恶;精神抑郁,神疲食少;低热时冷,急躁易怒,胁肋闷痛,头晕目眩。如加味逍遥丸就可用于肝郁血虚,肝脾不和,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

病情分析:高血压有肝气不舒情况可以吃逍遥丸。意见建议:现在吃代文加硝苯地平,一天中血压总是起伏不定,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再改吃其它降压药或者再吃硝苯地平。

乳腺增生病因不止一种的,例如内分泌失调,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等,要对症分析的。而逍遥丸有疏肝理气的功效,确实也是对症乳腺增生,主要是看你的病因了。

肠痈气滞血瘀病机分析论文

模拟题: 姜某,女,33岁。2009年4月30日初诊。 患者每于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今天正值经行第一天,症见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肠痈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每于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为主症,诊断为痛经。患者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脉弦,辨证为气滞血瘀证。其病因病机为: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 中医病症鉴别:肠痈可发生于不同性别任何年龄任何时间,多具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右下腹局限性压痛等典型症状。而痛经发生于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痛经。中医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 中医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方 剂:膈下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桃仁12g、红花12g、枳壳12g、 延胡索12g、五灵脂12g(包煎)、乌药12g、香附12g、丹皮12g、 甘草6g、生蒲黄12g(包煎)、益母草12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cháng yōng

acute appendic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testinal absces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cute appendiciti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periappendicular absces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intestinal carbuncl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肠痈(intestinal abscess)为病名[1][2]。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又称缩脚肠痈、绞肠痧[2]。是指发于肠腑的痈[3]。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或触及包块为主要表现[4]。其发生部位不一,有大肠痈、小肠痈、直肠痈的不同[1]。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

肠痈包括西医的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病[1]。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可参考本证治疗。

肠痈以右少腹压痛拒按为主症[2]。

急性者初见上腹疼痛,渐转至右下腹,按之痛加剧,右腿屈曲难伸,并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等症[2]。

重者腹皮拘急,痛势加剧,壮热自汗,右下腹可触及肿块[2]。

转为慢性后,右下腹时有隐痛,局部压痛或扪及包块。

《金匮要略方论》:“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肠痈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仆奔走而致胃肠运化失职,湿热内壅所致[1]。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肠胃,湿热内蕴于肠间;或因饮食后急剧奔走,导致气滞血瘀、肠络受损;或因寒温不适、跌仆损伤、精神因素等均可导致气滞、血瘀、湿阻、热壅、瘀滞、积热不散、血腐肉败而成痈肿。

肠痈多为湿热瘀滞蕴结肠中、气血凝结所致[2]。

肠痈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阑尾炎及阑尾脓肿[2]。其病发与阑尾的解剖特点及阑尾腔梗阻、细菌感染有关[2]。

现代医学认为,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是肠痈的主要发病原因。

初起上腹部或脐周作痛,阵发性钝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部,逐渐加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便秘,腹胀,溲赤,苔黄腻,脉洪数。

痛处固定不移,痛势加剧,腹肌紧张拘急,拒按,局部可触及局限性肿物,高热不退,属肠痈重症,应采取综合疗法。

肠痈·气滞血瘀证(intestinal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或腹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或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常见症的肠痈证候[3]。

肠痈·瘀滞化热证(intestinal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static blood and stagnated qi transforming into heat)是指气滞血瘀,日久化热,以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肠痈证候[3]。

肠痈·热毒炽盛证(intestinal abscess with blazing heattoxin pattern)是指热毒炽盛,以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块,高热,舌质红绛而干,舌苔黄厚干燥或黄厚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为常见症的肠痈证候[3]。

治宜活血化瘀解毒之剂。初起小腹疼痛,脉芤数者,用大黄汤(大黄、朴硝、丹皮、白芥子、桃仁)下之;肠痈溃后,腹痛,小便似淋,宜托而补之,用七贤散(茯苓、怀山药、牡丹皮、山茱萸、熟地黄、人参、黄芪)[1]。若传统治疗或保守疗法难于取效,而脓将成并有形成溃脓之势者,则应手术治疗。

注意:针灸疗法一般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早期及慢性阑尾炎[2]。若病情控制不住或症状严重,应考虑及时手术治疗[2]。

体针:取上巨虚、阑尾、天枢、曲池等穴为主[2]。发热加合谷、内庭;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气海。用强 *** 手法,留针60分钟以上,初起每6~8小时针治1次,待体温、血象恢复后减为每日1—2次[2]。

清热导滞,行气活血

阑尾 上巨虚 天枢

取治疗肠痈经验穴阑尾为主,天枢通调肠腑之气机,上巨虚疏导阳明经腑气。三穴合用具有逐腐通肠之功。

恶心呕吐—上脘、内关,发热—曲池、大椎,腹胀—大肠俞、次髎。

毫针刺,泻法。每次留针30~60min,每日1~2次。

耳针:取阑尾、交感、神门等穴,强 *** ,每日2次[2]。

阑尾 耳舟中段 新阑尾点(位于对耳轮耳腔缘,在臀与腰椎之间)

毫针刺,强 *** ,每次留针30~60min,每日1~2次。

右下腹局部行隔蒜灸或隔姜灸[2]。

消渴丸治疗糖尿病论文

你 应 该 是 看 错 了 吧。。。。。消渴丸说明书上说的消渴病,应该是古时候人们对糖尿病的称呼。艾唐敏林消糖灵片跟消渴丸的作用一样,不过这个药里面中药成分更多一些,而且这个药里面的西药含量比较准确,不容易造成低血糖,这个药每天就吃2次,一次一片,很方便。你如果吃的话,不过你能不能吃还是要问问大夫,可不能乱吃药。

参芪降糖颗粒是临床上常用的降糖中成药,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黄芪、五味子、山药、地黄、覆盆子、麦冬、茯苓、天花粉、泽泻、枸杞子等11味中药,具有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参芪降糖颗粒含有皂苷、黄酮、木质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应激、清除氧化代谢产物、修复和改善受损的胰岛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保护肾功能、调节血脂、营养周围神经等作用。 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参芪降糖颗粒,又有效改善症状,逆转血糖异常。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参芪降糖颗粒可进一步改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提高血糖达标率。对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患者,参芪降糖颗粒联合他汀类药物可以进一步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保护心脑血管,延缓病情发展。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参芪降糖颗粒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保护肾功能。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甲钴胺联合参芪降糖颗粒,可有效改善麻木和疼痛等症状,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迈之灵联合参芪降糖颗粒可提高视力,改善眼底病变。 消渴丸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西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为黄芪、地黄、山药、葛根、天花粉、玉米须、五味子 7 味中药,同时加入格列本脲,具有滋肾养阴,益气生津之功效。格列本脲属于磺酰脲类胰岛素促秘剂,是作用最强的一类口服降糖药,其主要通过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抑制肝糖元分解和糖原异生,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长期服用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适用于单用饮食控制疗效不满意且胰岛功能尚存的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 消渴丸能够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作用与格列本脲相当,但是低血糖发生风险比格列本脲更低,适用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功能,并且无严重的并发症。 效果不显著或治疗前症状较重者,参芪降糖颗粒1次3g(1袋),1日3次,症状较轻者,可以1次1/3袋(1g),1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决定使用疗程,如果服药4周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就诊。消渴丸起始剂量为每次5 粒,每日3次,最大剂量不超过每日30粒,餐前半小时服用。根据空腹血糖调整药量,当空腹血糖 ,维持起始剂量,空腹血糖> ,消渴丸增加每日5粒,空腹血糖

消渴丸,不但含有中药成分,也含有西药成分——格列本脲(优降糖),属于中西药结合的复方制剂。除含有葛根、五味子、山药、北芪、生地、花粉等中药外,每10粒消渴丸还含有毫克的西药优降糖。中药成分能益气生津、养阴清热、补益肺脾、固护肾阴,对改善糖尿病症状有一定的疗效。西药优降糖则有较强的降糖作用。餐前半小时服用优降糖,餐后两小时血药浓度可达高峰。药物吸收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从胆汁和肾脏排泄,两种途径各占50%。如果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出现肾功能不全,可致蓄积中毒而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因而肝肾功能不全者,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都要慎用。消渴丸多用于2型早期轻中度及稳定型糖尿病患者。对于比较严重的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发展到晚期阶段,有严重的并发症及肝肾功能受损时,单用消渴丸控制血糖不理想,必须联用其他合适的降糖药或改用胰岛素治疗。在临床上,有些患者因为错误用药或用错量,导致血糖紊乱,甚至发生低血糖而出现险情。因此,患者一定要记住:消渴丸含有优降糖,不能当做纯中药对待。使用时必须从小剂量开始,即每次3~5粒,根据血糖情况,逐步调整用量。每粒消渴丸含毫克优降糖(相当于1/10片毫克的优降糖),这便于患者根据血糖结果精细调节用药量。优降糖不仅降糖效果强,而且维持作用的时间长。当血糖不是太高,用药剂量较小时,每日早餐前服一次即可;当病情需要服用中等剂量(15~20粒/日)时,早餐前约服2/3剂量,午餐前约服1/3剂量,每次最大剂量不宜超过10粒,每天最大剂量不宜超过30粒。晚上尽量不服,因晚上服用可能会发生半夜低血糖现象。消渴丸因含有格列本脲,故一定要注意预防低血糖。服用消渴丸的同时,不得合用磺脲类降糖药(如美吡哒、达美康等),否则,不仅会导致低血糖,而且还会增加对肾脏的毒性。不过,消渴丸可与非胰岛素促泌剂的其他各类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拜唐苹、文迪雅等)联用。磺脲类药物普遍存在“继发性失效”的问题,即降糖效果随服药时间延长,会逐渐减退甚至完全失效,因此建议与其他合适的降糖药尽早联合应用。另外,在应用消渴丸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定期复查血糖,一旦发现药物继发性失效,要及早咨询内分泌专科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病情恶化。

??消渴丸说明书上面说这个药是口服,一次5-10丸,一日2-3次,饭前用温开水送服,或遵医嘱。其实我觉得这个药虽然能很好的控制血糖,但吃的次数多,还得数药丸,我爸岁数大了,总记不住,实在麻烦,所以咨询医生,给换成了跟消渴丸作用一样的艾唐敏林消糖灵片,是片剂,吃的少,也好咽,方便多了。服用时遵医嘱就可以了。

乌梅丸治疗糖尿病论文

【】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这段提示我们注意哪些症状不适用乌梅丸。“伤寒,脉微而厥”指这个脉的跳动是非常之没有力量,然后手脚冰冷。拖了七八天“肤冷”,这个人你摸起来,肉都是冰冰的。在汉朝时代这个“肤”不是指表面,是包括底下的组织。     “其人躁,无暂安时者”,一个人会处在这个不自主的躁动状况里,张仲景说是“脏厥”(内脏里面全都是一派寒冷的状态)不是蛔厥。这两者的差别呢,就在于张仲景会用乌梅丸治疗蛔厥导致阴阳分裂的状态。 要注意乌梅丸症与附子汤症、四逆汤症的不同,病人如果是一派寒证的话,那是不用乌梅丸。 病人有长期腹泻情况的,乌梅丸也对症。 乌梅丸的药量比例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要 接近张仲景的剂量,把乌梅的量设定成细辛的十倍,其他的药就依比例放就好。比如说你今天要开一帖乌梅丸的汤剂哦,你就开乌梅三钱,细辛三分,干姜五分,黄连八分,按这个比例一直下就可以了。 乌梅丸最好饭前服。 乌梅丸的药性。 《神农本草经》梅实: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肉。生川谷。未处理的梅实味酸、平。烘干后的乌梅的药性是有一点微温的,它并不寒的。那么,它的主治是“下气,除热烦满,安心”。 乌梅它厉害的地方就是它具有把这个分裂的阴阳再统合起来的效果。当一个人阴阳分裂的时候一定是用乌梅的。乌梅把人体分裂掉的阴阳交合回来,交合阴阳本身就是在制造人的肝气。彭子益写的《园运动的古中医学》里面就特别强调要用乌梅白糖汤来治温病。他提出温病就是病人发烧然后整个人燥热,昏头昏脑,这个热气上来导致整个人烦且神志昏乱乌梅白糖汤:五颗乌梅一两白糖是非常美味的比例,以美味度来讲,简直是黄金比例。同学不妨在家里面试试看乌梅白糖汤,用了之后觉得那个病人大有好转的,就表明你就又抓到一个厥阴病患者。乌梅的其他用法 古时候对那种风痰造成的那种中风证,有一个急救的方,就是用那个乌梅的粉,立刻给他擦在牙龈肉上面,让他的身体能够吃到那个酸味,就能够把那个肝风收下去。拉肚子啊,拉的人虚的不得了,而且拉到后来啊,口干舌燥,拉一下停一下,然后老是不好,这种的话就用乌梅白糖汤来医。糖尿病消渴病也是被归纳到厥阴的范围,那标准治法用肾气丸,其他有用栝蒌瞿麦丸之类的进退。刘宏恩遇到糖尿病他用四物汤加乌梅,用活血滋阴的药,然后用乌梅来沟通阴阳。还有遇到一直咳嗽不停的人,这个人上焦的热发炎啊,恐怕也是阴阳脱离,可用这个金水六君汤加乌梅。金水六君汤是用的是当归熟地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这个本来是处理肺部的药,再加一味乌梅。如果遇到喘的话,气喘病是气上脱啊,也可以用乌梅,就独参汤搭配乌梅哦。失眠,用三才膏。用党参、麦冬、熟地熬膏,然后加乌梅跟白糖来吃,这样子也能够治好失眠。失眠里面也可以有厥阴的阴阳分裂,上热下寒的征兆。乌梅甘草汤 乌梅丸的胃痛通常最痛的就是这个胃这个地方,乌梅丸的拉肚子、肚子痛是这一块地方痛的特别厉害,那再不然是痛右胁。右肋骨以及心跟胃这一块如果痛的特别厉害的话,往往辨证点会归到乌梅类。所以这一类忽然烧心,忽然刺痛哦,那那个痛可以痛到很痛哦,就是胸口跟胃一起发烫,或者一起剧痛,那这一块是用乌梅丸。或者是,如果是纯粹治胃的话哦,就是胃痛的一个特效药就是乌梅甘草汤。五颗乌梅加五钱甘草,就水煮一煮就这样喝下去哦,顺利的话就一服就好。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那去寒的药是乌梅独大,所以这些寒药跟热药都会在乌梅所提供的勾芒气里头哦,把身体里面分裂的热跟寒,分散在气分跟血分这种分裂的东西把它统合回来。乌梅症的辩证点有:手脚忽冷忽热,寒热错杂,百分之八九十的乌梅丸证的人,舌苔厚而且是偏灰色或者偏黄色。 我们今天在用乌梅丸的时候,可以多加一些干姜,多加一些附子,多加一些半夏是常有的哦。 乌梅丸治久利,慢性肠炎,可以是赤白,有带红,带白,带血,带脓的,都可以。然后过敏性的哦,也可以。那主证的话,通常是病人就是手脚又冰冷,嘴巴很干,上面的有燥热的感觉,底下有虚寒的感觉。    乌梅丸讲到最后它到底是一个保肝药。那你说什么时候要用到它的这个保肝效果啊?我觉得如果他的肝脏的病比较像是乌梅丸证的话,往往会发现病人有泻痢的证状,那就直接乌梅丸没有问题了。还有些肝脏好像没有解毒的功能,有的人他吃了乌梅丸之后会浑身发痒,或者是排出黑色的大便,者就不是主流,但是有人会有。     如果你在临床上面遇到是这样的病人,全身起红疹,非常瘙痒,先看脉浮不浮,对不对,你从桂麻各半或者麻黄连翘赤小豆开始想起。但有的时候他真的那个脉就不浮,他全是起红疹,那你就要想到这是肝的解毒问题,那这种病用乌梅丸有时候会有效。那么还有就是,如果这个人的痒不是在皮肤表面,是在肉里面,甚至有的人的痒是觉得肚子里面在痒,就是抠也抠不到,内脏在痒,那个是乌梅丸症。说胃病的话,我们就抓一个病人怕冷,可是舌头上是黄苔,很厚,那这样子就比较适合用乌梅丸。我们在治疗虚劳病的时候,用龙骨牡蛎和这个补阳药,来调整这个人的自律神经失调。那乌梅丸这种典型的交合阴阳的药也能治自律神经失调。治疗呕吐的时候,如果用了乌梅丸反而更吐,有时候会有这种现象。那么如果你证抓的准的话就不要气馁,你可以把这个乌梅肉打成粉,然后用蜂蜜把它调成糊,这样一小调羹一小调羹这样的吃,这样不会很难吃哦。那那个,我们看到那个最近健康食品在卖什么梅子精对不对,它太酸了,我们这样吃还好吃一点哦。这样子吃还是吃的下去,所以止吐的话就可以用这种方法。看货那这个神经病的患者,如果他是容易呕吐的,容易晕眩的,那你就要去把把看,是不是尺脉很虚,然后关脉很弦哦,如果有这种现象的话,你就要考虑阴阳分裂的乌梅丸。那至于说这个痛的感觉的话哦,如果你特别觉得右边肋骨有气冲上来的痛的话,这个时候用乌梅丸会比较好用哦,右边肋骨气上冲。那左边肋骨的话,就是有一坨东西鼓上来的话,也有机会用,就是右胁的气冲跟左协的积块哦,都有机会用到乌梅丸。

乌梅的英语:smoked plum; dark

Professor li saimei ' s clinical experience of using wumei pills李赛美教授巧用乌梅丸验案二则

Study on separated recipes of dark plum pill in treating diabetes乌梅丸治疗糖尿病的拆方研究

Study on weiwei sa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itrophic gistritis and gistric precincerosis乌梅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6例36

Fructus mume pill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 : therapeutic effect observation of 120 cases乌梅丸化裁治疗慢性溃疡性结疡炎120例

文/慕瑭         目前,临床上对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疗标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教材所列的“三消”辨证标准,二是有学者根据糖尿病演变过程提出的“郁、热、虚、损”四大阶段的分期诊疗标准,而事实上这些标准很难真正与临床实际接轨。中医治病讲求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最终落实在具体的诊疗措施上,药物治疗方面即使给出有效的处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而辨证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论治,纵使理论上的框架有多完善精美,牢不可破,如果在实践中难以应用,也会沦为纸上谈兵的文字,并无真正的临床价值。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强调要中医紧扣临床,讲求实效。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有经方派、火神派、温病学派等等,诸多学派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并不断延续下来,也是因为其学术能解决实际问题。 经方学派推崇《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并把张仲景流传下来的方子称为狭义上的“经方”。事实上,《伤寒论》中不仅记载有极高效验的经方,而且以六经统率方证,堪称临床教科书。 “六经铃百病”(柯韵伯语)——中医里虽无“糖尿病”的病名,而现在所称的“消渴”也未必能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划上等号,尽管两者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以下试从六经辨证结合《伤寒论》探讨糖尿病的诊治。 1.太阳病 太阳病为表阳证,是疾病作用于人体后反应在体表的证型。现代医学发现糖尿病患者有伴发皮肤及肺部感染的倾向性。据此,当患者出现表阳证病机时,可按照太阳病论治。如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或用麻黄汤、葛根汤疏解表邪。 2.阳明病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特点,常分为两种情形。其一是无形之热充斥三焦,患者可出现以“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为主要表现的症状,临床上可见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此证型,可用白虎汤;其二是有形热结抟聚于胃肠,出现以“痞满燥实”四大证为主要表现的症状,可用承气类汤方治疗。 3.少阳病 少阳为枢,是人体元气、水火运行之通路,其证候复杂,病机多变。故临床上需要抓主证,有时“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如患者出现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时,可考虑从少阳论治,可用柴胡类方治疗。 4.太阴病 太阴当责之中焦脾胃虚寒,这也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的一个根本病机。口渴多饮往往是表象,实质上是中焦阳气浮越于上的表现,而许多患者有大便溏泄,甚至完谷不化的症状,这些都是中焦阳气虚馁的表现,治疗可用四逆辈,如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等。 5.少阴病 少阴病分寒化和热化两大类。前一类是指全身性的功能衰减表现,尤以心肾为著,临床上可出现“脉微细,但欲寐”的表现,甚至出现阴盛格阳的危象,可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治疗可以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主治疗。后一类是指出现虚烦不得眠的症状,可用黄连阿胶汤等治疗。 6.厥阴病 厥阴病历来被称为千古疑案,争论不休。从《伤寒论》看,厥阴病的第一个代表症状即为消渴,又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可见阴阳气不相顺接为厥阴病的一个内在病机,其表现常常为寒热相间,虚实错杂的证候,治疗当寒热并用,虚实同调,治疗以乌梅丸加减。 综上,运用《伤寒论》可对临床上糖尿病的诊治起到一定的帮助,借助六经辨证,有助于我们认清糖尿病的中医病理本质,正确分析病机,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