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总编

发布时间: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总编

傅民魁,我国著名的口腔正畸专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原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1964.年原北京医学院口腔正畸研究生毕业,1981年赴美国西北大学牙医学院正畸科访问,并攻读研究生,毕业后获美国口腔正畸专科医师证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从事口腔正畸医、教、研工作,先后担任正畸科主任、副院长等职务。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口腔医学评审组召集人,《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总编辑,《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名誉总编辑,中华口腔医学会顾问,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顾问,以及英国皇家爱丁堡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牙科),香港牙科专科学院荣誉院士,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丽。

1986?1987 美国华盛顿人学口腔学院WHO 资助高级访问学者,1996?1997 美国UCLA 口腔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1 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3 年被聘为第5 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94 年以来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现为国际牙医研究会会员,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副总编、《 国际牙颌面放射杂志》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等10 余本专业杂志编委。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学及拾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放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3 年当选为国际口腔颌面放射学会候任主席,并将于2005 年5 月接任主席职务。

1996--1997, 哈医大一院门诊部副主任1997--2000, 哈医大一院门诊部主任、党总支书记1998--2000, 哈医大一院院长助理2000--2003, 哈医大口腔医学院常务副院长2003--2005, 哈医大口腔医学院院长、哈医大一院党委副书记2005--至今, 哈医大二院院长2011--至今, 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学术机构任职和获得学术称号2011-至今,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2011-至今,黑龙江省口腔医学会会长2006-至今,国际牙医师学院(ICD)院士2008-至今,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会员2009-至今,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其他学术兼职: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口腔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兼冷冻医疗组组长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黑龙江省医师协会理事黑龙江省老年医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口腔外科首席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博士学术研究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十二五”学术带头人哈尔滨医科大学管理研究会理事杂志编委任职: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副主编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副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编委 特约审稿专家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编委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常务编委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编委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编委上海口腔医学 编委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编委荣誉称号:2011,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2011,黑龙江省高校十佳公仆2010,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省卫生系统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先进工作者2010,黑龙江省第一批德艺双馨名医2008,首批“黑龙江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2007,黑龙江省价格诚信建设活动先进个人2006,黑龙江省卫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工作者2005,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哈医大2004年“三育人”先进个人2004,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2003,哈医大一院优秀科技工作者2001,哈医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8,1999,2000哈医大一院先进工作者1999,2001哈医大一院优秀共产党员1998,1999,2000年度校优秀医院管理干部1998,哈医大一院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

口腔医学杂志总编

傅民魁,我国著名的口腔正畸专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原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1964.年原北京医学院口腔正畸研究生毕业,1981年赴美国西北大学牙医学院正畸科访问,并攻读研究生,毕业后获美国口腔正畸专科医师证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从事口腔正畸医、教、研工作,先后担任正畸科主任、副院长等职务。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口腔医学评审组召集人,《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总编辑,《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名誉总编辑,中华口腔医学会顾问,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顾问,以及英国皇家爱丁堡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牙科),香港牙科专科学院荣誉院士,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丽。

1986?1987 美国华盛顿人学口腔学院WHO 资助高级访问学者,1996?1997 美国UCLA 口腔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1 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3 年被聘为第5 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94 年以来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现为国际牙医研究会会员,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副总编、《 国际牙颌面放射杂志》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等10 余本专业杂志编委。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学及拾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放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3 年当选为国际口腔颌面放射学会候任主席,并将于2005 年5 月接任主席职务。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

男,1963年8月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87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留校任教。1990和1999年分别获湖北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1995年作为国家教委访问学者在法国巴黎第五大学牙学院进行牙髓生物学研究。2000年10月-2001年1月在台湾私立中山医学大学牙医学院讲学和合作研究,2001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国国家医学卫生研究院第424研究所从事牙胚发育生物学研究。历任湖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讲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现任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专委会委员、国际牙科研究协会(IADR)会员。担任《Oral Disease》杂志、《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北京口腔医学》杂志的编委。从事牙体牙髓病学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牙髓生物学,主要专注于牙髓损伤修复和牙胚发育的分子机制方面。主编《牙体修复》专著l部,参加编写《中华口腔科学》、《现代口腔医学》等7部专著,卫生部规划教材2部。在国内《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和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曾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牙本质细胞分化阶段Shh信号路径的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修复性牙本质的研究”获2000年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3年获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2004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05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目前指导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3名。

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1989年获该校医学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1992年在日本东京齿科大学博士后,1996-1998年及2001年5月-9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立牙颅颌研究所(NIDCR)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口腔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政协委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涎腺学组组长。《Oral Diseases》等5本国际期刊编委,《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副主编。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66篇,主编专著6部。获国际口腔威廉盖茨(William J. Gies)奖、《JDR》最佳封面论文奖、获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全国百篇优博指导教师、卫生部突贡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承担973、863课题、国家杰青基金、国自然重点项目等课题。主研方向为涎腺疾病、牙齿发育和再生. 2001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总理基金),1999年入选国家人事部跨世纪学科学术带头人,1997年获全国卫生系统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04年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5年获北京市优秀归国留学人员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6--1997, 哈医大一院门诊部副主任1997--2000, 哈医大一院门诊部主任、党总支书记1998--2000, 哈医大一院院长助理2000--2003, 哈医大口腔医学院常务副院长2003--2005, 哈医大口腔医学院院长、哈医大一院党委副书记2005--至今, 哈医大二院院长2011--至今, 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学术机构任职和获得学术称号2011-至今,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2011-至今,黑龙江省口腔医学会会长2006-至今,国际牙医师学院(ICD)院士2008-至今,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会员2009-至今,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其他学术兼职: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口腔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兼冷冻医疗组组长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黑龙江省医师协会理事黑龙江省老年医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口腔外科首席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博士学术研究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十二五”学术带头人哈尔滨医科大学管理研究会理事杂志编委任职: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副主编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副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编委 特约审稿专家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编委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常务编委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编委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编委上海口腔医学 编委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编委荣誉称号:2011,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2011,黑龙江省高校十佳公仆2010,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省卫生系统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先进工作者2010,黑龙江省第一批德艺双馨名医2008,首批“黑龙江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2007,黑龙江省价格诚信建设活动先进个人2006,黑龙江省卫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工作者2005,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哈医大2004年“三育人”先进个人2004,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2003,哈医大一院优秀科技工作者2001,哈医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8,1999,2000哈医大一院先进工作者1999,2001哈医大一院优秀共产党员1998,1999,2000年度校优秀医院管理干部1998,哈医大一院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主编

李晓红,女,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口腔医学院。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党委书记。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中华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陕西口腔医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微量元素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医学会骨质疏松学会副主任委员。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和《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编委。

宋儒耀,1914年生于奉天(今辽宁)海城县一个医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海城的名医。在苦难的旧中国,他曾是东北一名流亡学生,在宋儒耀12岁那年,大批山东灾民“闯关东”逃到海城,染上了伤寒。宋父目睹灾民惨况,每天出城为灾民施医送药,自己不幸也染上伤寒,几天后就去世了。这件事在幼年的宋儒耀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1932年,宋儒耀考上了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后于1933年转学到成都华西大学牙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前身)。他学习刻苦,肯钻研,1939年以优异成绩从成都华西大学牙医学院毕业,获牙医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抗日战争战斗激烈,从前线送来的颌骨枪伤和颜面、双手烧伤的伤员,医院外科对此束手无策,只好把他们送往美国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华西大学决定培养一位中国自己的整形外科医生。1942年,宋儒耀被送往美国进修。 宋儒耀先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整形外科当住院医生,并从事脑外科工作。这段经历,对他回国后做三叉神经节后根切断手术和处理头脑弹片伤等手术积累了经验。为了求教于名师———美国整形外科的创始人艾维教授,1944年宋儒耀放弃了罗彻斯特大学奖学金,来到了著名的宾西法尼亚大学,艾维留他当临时手术助手,后来成为艾维教授的高足,获得了宾州大学的博士学位。在艾维教授去世后留下的自传中,曾有一节专门说到宋儒耀。他这样写道:“在宾州大学进修的学员中,宋儒耀是成绩最突出的学生之一……中国出了这样一个人,是幸运的。”1948年,宋儒耀在获取博士学位的三个月后,放弃了在美国已谋得的高薪职位,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和夫人王巧璋抱着刚满月的孩子,毅然回到祖国。那时,他才三十三岁,回国后他回到华西大学工作,被聘任为教授,成了中国整形外科的第一位正教授,在医学院讲授整形外科学,在牙医学院讲授颌面外科学。这两门学科的创设,标志着中国整形外科的开端,在中国整形外科领域起了开拓性的作用,也使我国成为当时亚洲第一个整形外科教授和整形外科教程的国家。 ”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中央军委命令大西南组织一支整形外科援朝手术队,宋儒耀教授受命令迅速组建。很快,组织起了一支10人的手术队。”他率领志愿军援朝医疗队奔赴朝鲜战场,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当时的志愿军没有钢盔,颌面部损伤率很高。”考虑到这点,宋儒耀指示弟子王翰章针对性准备手术器械。“医疗队很幸运,当时英国皇家空军野战医院、美国海军陆战队野战医院撤走时,很多先进手术器械留在了华西医院,他们专门挑选整形手术器械带上。”中国的整形外科也就从“无”到“有”地逐步发展起来了。宋儒耀率领的这支医疗队一到前线,就开始为伤员进行整形手术,医治了大批志愿军战士,使他们恢复了容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医疗队领队为前方伤员战士的生命与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志愿军卫生部为了表彰宋教授的功绩,特给他记大功一次,给其领导的医疗队立集体一等功。 1953年,宋儒耀和夫人王巧璋在原有的牙病治疗室的基础上组建了独立的口腔科,此后随着赖钦声、钱雪君、田恩顺、黄朝隽、俞家振、高孟林、文竹咸等一大批中间力量的到来,使协和医院口腔科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期。协和医院口腔科当时在全国口腔医学界拥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宋儒耀时任中华口腔科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分会主任委员;夫人王巧璋任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分会常委、中华口腔科杂志编常委。1957年,宋儒耀创建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整形外科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同年他完成狗的断肢再植和自体肾脏移植,为我国最早开始这项研究工作。1970年代,一位因伤致残者在北京接受了宋儒耀的变性手术,当时是亚洲第一例变性手术,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当时没有公开报道。他又发明了微创三点定位重脸,也是世界上首位开展微创三点定位重脸手术的医生,因为此手术在以后的临床中效果不好而渐渐被淘汰,但近几年微创三点定位重脸术又在亚洲的整形市场开展,并流行起来。从中国整形发展的历史上看,中国早在汉代就有穿耳孔的(最简单的整形而已),这且不说,近代从二战后,宋儒耀和张涤生教授就带队为志愿军伤病员做了大量的整形修复工作,从那时起,有些整形术式在国际上都是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在实践中,宋儒耀深感有些国外传统整形手术不适合中国人多、经济水平低的国情。按照传统方法,往往需要多次手术,这不仅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而且增加经济负担。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他还发明创造出“一次性完成的全耳再造手术”。这种手术在外国则需要经过游离皮瓣、取肋骨、成形等五次手术才能完成,约需一两年。他还发明创造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修复腭裂上提手术、新的尿道下裂修复手术、全下肢整张植皮术、一次完成的阴茎再造术、有感觉的阴道再造术等。 宋儒耀坚持显微外科研究,进行新的游离皮瓣的探索,首次提出了“肌间隔皮瓣”的理论, 1981年秋,他带着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再造手术科研成果赴美讲学,轰动了美国整形外科学界。他的讲稿很快由美国同行整理成册,作为《整形外科临床》第九卷第一册于1982年在美国出版,发行全世界。书中收录了许多病例,手术前后的照片,丑陋与端庄、颓丧与希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1983年5月,他以中国整形外科学会主席的身份,出席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整形外科大会,并代表中国作学术报告。大会结束时,通过选举授予对当今世界整形外科事业最有贡献的三个人以最高荣誉———金锯奖,这三个人是中国的宋儒耀、美国的丁曼和巴西的彼坦斯。”他于1985年成立中华整形外科学会并创办了《中华整形与烧伤外科杂志》(现更名为《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987年3月,世界整形与再造外科学会五千名会员选举宋儒耀教授为该会十位理事之一,也是唯一的亚洲代表。世界著名整形外科专家麦克西教授和托宾博士评价他时说:“你的贡献,不仅造福于你们国家的人民,也促进了世界整形外科的发展。 宋儒耀从医60余年,治疗了上万例疑难病患者。比如面部右侧长有紫色巨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找宋教授治疗。起初,专家们在会诊中决定:由于患者血管瘤面积大,肿瘤切除、植皮手术应分三期进行,手术在局部麻醉下施行,不输血。这个决定,但对患者却有很多不利:三次手术,势必出血较多,而且在三次植皮衔接处将留下不少瘢痕。最后施行手术时,他仅用了五分钟就将额部的血管瘤全部切除,紧接着在局部麻醉下,又很快把整个血管瘤全部切除,再从胸上部取下整张皮移植,整个手术即圆满结束,外观效果甚好。方毅给宋教授亲笔写了一副对聊:“高手创杰作,旧貌换新颜。”宋儒耀把整形外科需要多次手术才能完成器官再造的传统方法改变为只需一次手术,即能完成全鼻、全耳、眼睑、唇、腭、阴茎、阴道、乳房等器官的再造,其再造成的器官和多次手术同样良好。这是整形外科历史上的一个革命,编有多部专著,并用中、英、日、俄等文字发表科学论文300余篇。还先后为我国培养了三十位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和数千名整形外科医生。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中国成功地举办了五次中国国际整形外科会议,为发展中国整形外科事业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书为口腔正畸学生和口腔正畸医师所写, 其内容包括了一名正畸医师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口腔正畸是一门临床学科, 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和临床紧密相结合, 而《口腔正畸专科教程》正好体现了这一理念。 如“颌面生长发育与正畸治疗”、“路面颌骨形态及生长发育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的章节。另外一些重要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治疗问题也独立成章, 如“正畸治疗中的支抗及支抗控制”, “减数恒磨牙的正畸治疗”, “口腔正畸实践中的循证医学”等。 对于一些重点的临床技能操作, 如多曲方丝弓的弯制步骤,详细描述了操作过程并图文结合。此外,对近年来在口腔正畸临床上发展较快的种植体支抗、自锁托槽低摩擦力轻力矫治等,均设专章。 在口腔正畸学科发展过程中, 出现口腔正畸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和相结合的情况, 在本书中也包括了, 如正颌外科中的术前术后正畸,错畸形与TMD,牙周病正畸治疗,矫治器治疗OSHAS等内容。书本参数 内容提要 由我国著名口腔正畸专家傅民魁教授主编,并邀请了国内外30余名正畸专家撰写的《口腔正畸专科教程》全书40余章,共50多万字,近3000幅彩图,包括四大部分内容:口腔正畸基本理论,诊断分析与矫治设计;各种矫治器及矫治技术;各类口腔矫治方法;以及当前正畸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矫治专题。编辑推荐 本书主编在几十年教学生涯中最懂得年轻正畸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最棘手的是什么问题;治好一个患者最关键的是什么问题……他高明地、准确地选择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然后一章一节的有针对性地、具体地一步一步把你引向深入去解决问题。非常实际,就是本书的最大特点。 ——张震康教授作者介绍 傅民魁,我国著名的口腔正畸专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原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1964年原北京医学院口腔正畸研究生毕业,1981年赴美国西北大学牙医学院正畸科访问,并攻读研究生,毕业后获美国口腔正畸专科医师证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从事口腔正畸医、教、研工作,先后担任正畸科主任、副院长等职务。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口腔医学评审组召集人,《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名誉总编辑,《口腔正畸学》主编,中华口腔医学会顾问,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以及英国皇家爱丁堡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牙科),香港牙科专科学院荣誉院士,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图书实拍 目录一览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委

职称: 主任医师 教授医生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口腔种植修复、口腔颌面外科。1986年7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口腔系,1992年7月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2000年10月国家公派赴美国哈佛大学牙学院学习。现任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副院长、福建医科大学学科带头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种植中心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种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肿瘤学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维权组成员、福建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硕士生导师。主编、主译、参编学术专著6部。承担省厅级科研课题3项。 职称: 副主任医师医生简介: 副主任医师,2004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获博士学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擅长口腔修复诊治。 职称: 主任医师 教授医生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7月毕业于遵义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擅长牙周病的诊治。1993年6月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5月国家公派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牙学院学习。现任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附属口腔医院院长;福建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委、《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口腔医学会中青年理事、亚太牙周病学会会员、福建医科大学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口腔医学会会会长。福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建省师德标兵,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研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主译、主编、参编学术专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

丁寅,男,第四军医大学口腔正畸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宁波人,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本科,1992年获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10月-1995年3月在日本大阪大学齿学部齿科矫正学专业进修。历任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助教、讲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现任该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口腔正畸科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及西安市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编委。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